民歌进入初中音乐课堂

2024-06-22

民歌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精选6篇)

篇1:民歌进入初中音乐课堂

京剧进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回民中学赵莉 摘要:2008年教育部出台“京剧进课堂”的通知,上海市作为其中之一的试点城市,于2008年5月公布了20所“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学校名单。“京剧进课堂”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已是大势所趋,在全市和全国范围内铺开也必定是音乐教学的大趋势。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提前酝酿和贮备,才可能在京剧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全线铺开后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本研究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如何利用初中音乐课堂资源进行有效的京剧教学。关键词:京剧;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一、多种途径激发京剧学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能真正对京剧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拒绝”京剧的原因。客观地说这是由京剧的某些特殊性所决定的。如何对症引导学生接受京剧,是京剧教学的首要问题。

1、欣赏为先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们对京剧“好之”、“乐之”,从欣赏入手是一个好的选择,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京剧深而博大的内涵,在这方面培养认同感和情感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对京剧的认同感偏低,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看得少、听的少、不了解。因此在音乐课堂上首先要营造出京剧教学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京剧欣赏剧目和片段,尽可能多的创设京剧欣赏的机会。面对没有太多京剧学习经验的普通中学学生,在教学伊始应注重以各种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手段,引导学生走近京剧: ⑴从京剧的头饰、服饰、扮相入手。⑵从感人、曲折的故事情节入手。

⑶从欣赏当代新秀演唱的京剧名段入手。⑷从京剧喧闹热烈的武场伴奏乐器入手。⑸从身边的“小小艺术家”的表演入手。

2、经典入手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在儿时所形成的爱好、习性常常最稳固、最深刻和最持久,往往可以影响他一生。初中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针对这一时期学生进行京剧的教学,使他们了解并喜爱京剧不能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而应以提高孩子兴趣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认同和接受。要在课堂上达到此目的,教师在京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反复的斟酌、认真的选材,提高京剧艺术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京剧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重中之重。鉴于六、七年级学生模仿力强、崇拜偶像的身心特点,我遵循“经典为先”的原则,激发学生对京剧学习的兴趣: ⑴经典曲目入手。⑵经典名角入手

⑶经典表演形式入手。

二、多种手段搭建京剧学习的桥梁,随着对京剧了解的逐步深入,学生不只是满足于听和看了,在整个课堂氛围的感染下,他们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感。但是,因为大多学生从来没有唱过戏,所以难免有害羞、自卑心理。要消除学生的羞涩心理,使他们敢唱、敢表演,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搭建好京剧学习的桥梁。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京剧艺术的百年传承靠的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亲身示范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京剧的关键。

在《苏三起解》的教学中,笔者事先请教了京剧院的老师关于演唱中的行腔和身段问题,接着对照梅兰芳大师的表演录像不断模仿练习,自我感觉唱的像那么回事了,于是在正式上课时,我放弃了原有的让学生欣赏演唱视频的教学设计,而是在伴奏响起后走起小台步,亮起兰花指,面对着准备欣赏唱段的学生出其不意的亮起嗓子唱出来、演出来。学生们被我的表演吸引住了,目不转睛的看着我。当我提出让学生们跟着一起学唱时,全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跟着我学了起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演唱表演的模仿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京剧素养,又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自然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2、挖掘流行音乐的京剧元素

由于学生平时演唱京剧的实践机会比较少,即便是对京剧有了兴趣,仍很难把握住京剧唱腔中的行腔和演唱。学生们对流行歌曲都是很熟悉的,演唱起来个个得心应手。如何用好这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来为京剧教学服务呢?

在六年级的教学实践伊始,我选用了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京歌入手,从《唱脸谱》、《我是中国人》到陈升的《北京一夜》等近几年流行的带京味的通俗歌曲,让学生边学唱边体味京剧的韵味,学生们很快就能学会,并能唱的有声有色,蛮有京剧的韵味。在《苏三起解》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学唱了几句陶喆的《苏三说》,在此基础上将歌曲的伴奏进行调整:从电声乐队转变成京剧文武场,从京歌导到京戏,将京歌《苏三说》作为京剧《苏三起解》学唱的桥梁。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策略在京剧课堂教学的早期,不仅能较顺利的解决学生“开口唱”问题,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京剧有关的知识,挖掘京剧艺术的内涵。

3、借助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多媒体手段、CD、VCD、投影仪等相继进入课堂,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京剧在音乐课堂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搭建了实用平台。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的音乐软件同样可以用在京剧教学中。笔者在教授《智取威虎山》选段《干洒热血写春秋》时,首先请学生欣赏了此唱段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唱腔与行当(老生),接着笔者借助音频制作软件对此音频的音色稍作处理,请学生再次听辨唱腔的特点与行当(旦角),在对唱腔音色对比听辨的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京剧行当的知识。除此之外,在七年级大部分男生经历变声期期间,笔者尝试借助此软件将某些唱段作相应的降调处理,以降低演唱的难度,帮助学生增强京剧演唱的信心。

4、综合多学科的相关资源

京剧艺术是一门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历史、地里、武术、杂耍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因此,在京剧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结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历史学科中的相关历史背景、美术学科中的色彩和造型艺术、体育学科中的武术动作等等。这样的综合不但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戏曲艺术,加深感悟。

笔者在介绍京剧净角行当的知识时,指导学生用油彩在脸上绘制京剧脸谱,用毛线、塑料纸自制髯口和马鞭等,将手工和绘画溶入到京剧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和巩固了对京剧中净角的行当知识。

三、强化分年级、分层次的目标化京剧教学 针对实践研究的两个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我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两个实验年级学生京剧学习的预期目的。

1、按年级选定教学材料 这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部分是教材中指定的欣赏曲目和京剧相关知识,另外一部分是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实验研究的需要补充进去的,例如六年级音乐教材(上教版)中选用的是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我一剑能挡百万兵》。为了便于学生加深对京剧相关认识的理解,我加入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干洒热血写春秋》,引导学生分别从京剧的行当——生角与旦角的唱腔、手部代表动作、行当知识等,以及京剧发展历史——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演唱、服饰、场面(伴奏)的对比等。从多层次、多角度诠释京剧。七年级同样也选用了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唱段对比,在学生已有京剧知识的基础上,从京剧的唱(两大声腔)、念(京白与韵白)、做(京剧功夫)的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京剧艺术。

2、按年级制定教学目标

基于两个教学实验年级学生不同的京剧学习基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京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年级是中学学段的起始年级,因此在京剧教学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京剧知识的基础外,还要兼顾到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六年级学生对于音乐要素以及相关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七年级略显薄弱,因此在京剧教学时主要将较为直观的京剧行当知识、场面知识、历史知识等作为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相对而言已掌握了一定音乐欣赏的基础和音乐语汇,能够更多的从音乐的角度(行腔特点、调式调性等)感受京剧。同时基于七年级大多数男生经历变声期这一特点,将学唱的教学要求相应降低,加入对京剧表演中念功和做功的学习要求,丰富学生的京剧体验手段。

2、分年级实施教学策略

笔者选用的这两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各有特点: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七年级则较沉稳,逆反心强。在充分研究了教学实验对象心理之后,笔者“对症下药”,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我一剑能挡百万兵》的学唱过程中,我选用了不同京剧名家演唱的版本,让学生们“拜师学艺”——根据自己选择的演唱视频进行模仿学习。学生们大多数是依葫芦画瓢的将京剧演员的表演动作模仿出来,但是很少有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演唱上。笔者让学生对比欣赏了京剧演员的演唱音频和笔者的现场演唱,引导学生关注笔者与京剧演员的的演唱有何不同?这一下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齐找茬”——有的说笔者不像唱戏像唱歌;有的说京剧演员的吐字咬字不对,普通话不标准„„在学生们的争议声中,笔者从京剧的行腔和吐字咬字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示范,再看学生们:一个个像模像样的跟着我模仿起来,俨然一个个京剧小票友模样。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一副“这有什么”的心态。针对这种学习心理,在教学试验中我采用了“碰钉子”

策略。在京剧功夫的教学中,我请学生们先欣赏了京剧丑角的表演视频,接着让学生上来模仿演员的表演。三人中有一个学生一副很不屑的神情,然而在绕教室一周的“矮子功”体验活动之后,我趁机“采访”了他,请他说说体验后的感受时,这个学生自嘲的说:“好累呀,真不简单!”顺着他的话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让学生们在挫折中设身处地的感受京剧演员的不易和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同感。

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效 在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切实感受到:中学课堂京剧教学既不同于普通的音乐教学教学,也有别与专业的京剧训练。不仅要体现中学音乐教学的特色,还应遵循戏曲教学的一般规律,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1、借鉴“梨园式”式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等艺术代代相传靠的就是梨园式“口传心授”的方法,这种方法省时高效。当教师以“口传”这种形式在课堂上教唱京剧唱段时,实际上已经把京剧的音乐旋律连同教师自身所领悟到的意境美、线条美、语言美、韵味美等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心领神会了,也就是已做到了“心授”,为学生的京剧学唱提供了一条捷径。教唱时,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拉近了, 师生间的交流也频繁了。教师教唱时生动的表情、优美的唱腔、细致的讲解, 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在逐句的跟唱中体味到了京剧的韵味美之后, 也将对京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京剧教与学的双赢。

2、运用“对比法”的教学策略, 巩固教学成果。

“对比”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辩识能力、举一反三整合知识的能力、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深层分析探究的能力。对与京剧教学而言,“对比法”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听的深入。

对学生而言, 通过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唱腔、表演特点、行当分类、场面类别的京剧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当学生学会某一唱段后, 我用音乐软件为他们现场录音, 录唱完毕让全班学生共赏录音效果;接着再放专业京剧演员唱段来欣赏对比,引导学生细听品味、对比辨析。通过对比法听觉训练,让学生真实、迅速地获得反馈信息,找出差距,及时进行调整,进一步学习演唱。在对比中使学生对京剧的行腔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理解,同时也在对比中提高了学生感受和鉴赏的能力。

3、引进“竞争”的学习机制, 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激发学生京剧学习的参与热情,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表演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抓学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表演, 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欣赏了京剧的“唱、念、做、打”之后, 我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比赛。比赛分三项进行: 演唱京剧片段、模仿京剧韵白、表演京剧的“做”与“打”(二者择其一),要求组内成员每人至少参加其中的一项,每项活动每组参赛者得少于三人,而后根据小组表现进行评分。在集体荣誉感驱使下,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全能型”的选择了多项表演;擅长歌唱的选择了“唱”;擅长朗诵的选择了“念”;擅长动作表演的选择了“做”与“打”,全员投入,不亦乐乎!

4、鼓励“推陈出新”, 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最具魅力、最有教育价值的层面,在京剧的学习中同样要予以重视。在京剧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⑴老调新唱

⑵为唱段设计动作

5、探索“内外结合”的教学领域,扩展课外大本营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开展京剧教学不能仅靠课堂。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与巩固,因此京剧的教学还要结合课外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⑴充分利用课间广播。⑵充分利用宣传征地。⑶充分利用展示机会。结束语:

此课题研究还将进一步进行,回首过去研究经历,反思教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

1、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科学评价数据收集的落实与细化;

2、实验统计数据数据分析和整理有待加强;

3、成果展示、教师与学生访淡、优秀案例有特整理加工;

4、个案研究与分析有待细化与完善;

5、教师京剧教学所需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学习与提高。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开展国粹——京剧的传播和渗透,多途径、多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京剧教学,使学生了解京剧、熟悉京剧、进而喜爱京剧,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京剧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让京剧走进初中音乐课堂并真正收到实效,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这一工作的实践者,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主要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艺术》课本(六——七年级)及教学参考丛书(试用本)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郁文武、王月萍.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S].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李心等.京剧名唱[M].北京市: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6、余汉东.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

7、孙倩.多途径开展戏曲教学 [J].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10月.

8、杨立梅.艺术课程中戏曲内容学习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年3月.

篇2:民歌进入初中音乐课堂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璀璨无比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便是璀璨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音乐是维系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传递中华民族感情的接力棒。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无论经历过任何变迁,音乐始终能够穿越时空,一首音乐能够让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音乐还具有社交、审美、陶冶情操等功能。可以说,音乐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攻不可没的作用。基于音乐的多重属性,音乐教育在古代就被人们所重视,一度成为读书人的必须课。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尤其是新课标背景下,教育界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开展好音乐教育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标以来,我国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可以说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音乐课程的改革重点也在中学阶段,中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也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音乐发展的整体水平。但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观念不同,区域教育政策存在差异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的中学在音乐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基于这种教育现象,在新课标教育理论的支撑下,我们可以尝试各个地区可以将本地民歌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弘扬地方文化,还可以让广大中学生培养家乡情感,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研究意义

传统民歌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地区历史、社会、经济、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人们的各类行为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纽带作用,可以说,传统民歌是一个地区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热衷于对快餐文化的追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递减,中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也受到巨大的冲击,流行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着校园,尤其作为传递时代之音的音乐教育,更是受到流行音乐、港台音乐、欧美音乐、网络音乐的巨大的影响,导致传统音乐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传统民歌走进音乐课堂是当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构建社会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民歌对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他们的乡土情结,树立健全的人格,激发民族热情,丰富音乐素养,完善音乐教学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民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关于传统民歌进校园课堂教学的研究文献很多,但从总体上看研究路线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系统性。以下是国内研究的现状: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角度:王静文(2013)在《关于乡土音乐走进高校音乐课堂的思考——以民歌为例分析》中提出,“民歌传承不朽,在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地方学校中弘扬与发展”。全婕(2008)在《原生态民歌进入高师音乐课堂的探索》中认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使原生态民歌走进民族地区的高师音乐课堂, 这不仅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发展民族音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能丰富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 郭萍(2014)在《试论山东民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建设与应用》中指出:“民歌在传承文化、培养民族感情、保持本土文化独特性、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指出:“在中学开展民歌教学对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养成、文化素养的提高、本土音乐文化繁荣与发展,以及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加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现意义”。

从音乐专业角度研究如何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角度:樊祖荫在《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双语”教学等方面对传统音乐教学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建议。崔学荣在《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选取山东、福建等地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对中学传统音乐教学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李盈在《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探究—以藏族民歌为例》中指出:“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个分支,也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它直接产生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真实反映出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最好为学生所感知的音乐形式。”梁奇在《山西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分析》中认为:“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能够实现教育文化传递功能,丰富与完善音乐课堂的资源,挖掘音乐审美体验,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吕修艳在《中国传统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究》中认为:“初中音乐老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自豪感,通过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对比欣赏不同体裁的民歌演唱,结合地方方言学唱,融合多种形式的表演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中国传统民歌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传承中国传统民歌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尽管传统民歌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关于传统民歌的研究已经有众多的学者进行尝试。相信在重新构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将在不久的将来由理论变为现实,民歌也会在课堂中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人的发展要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并且要在思想道德的框架之外有所行动,外部环境的制约性表明任何教育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作为教育内容中的传统音乐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传统民歌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符合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充分体现了教育功能中传承本土人文精神的作用,以及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功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本质是主动接收,以及构建主体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接收,而不是被动接收。构建主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累自身经验,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虽然认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有机的引导,但是坚决反对知识的灌输,这与我国教育观念中,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观念一致。因此,当代中学音乐教育应该为学生们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从当地丰富的、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资源中引导中学生,让他们自觉探索和学习音乐。

3.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标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即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应该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由于国家实施统一的教学课程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让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进行课标改革,结合当地教育教学现状,便能够制定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弥补了教育内容无法统一实施的不足,进而让教学内容能够充分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这样便会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个学校实施教学活动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教育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当然,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让他们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开发,合理编写出符合当地学生的音乐教材,这样以来,当地中学生便能够获得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对民歌知识的积累,对民歌文化的体验。当然,这一过程要始终坚持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如此以来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学生们的道德素质。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研究的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写作前期,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阅了近50篇关于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出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再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研究,让自己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当前我国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基本现状,确定了基本的写作方向,形成较为清晰的写作思路。

1.2案例分析法:为增加论文的说服力,提高课题具体实施的可行性,选择了河南信阳民歌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深度分析了传统民歌走进中学校园的路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1.3实地调研和访谈法:为深入研究河南信阳地区中学音乐教学情况,笔者深入当地几所中学,与学习主要领导以及部分班主任、音乐老师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当地民歌在中学课堂的教学情况,获得了真实、可靠的资料,丰富了写作的素材,使得论文论论述有理有据。

2.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2.1第一阶段:根据论文研究的重要任务,以及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广泛收集关于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走进中学课堂的文献资料,并对相关学者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简单的阐述了我国当前对传统民歌进中学校园的研究概况,同时重点阅读和分析了河南信阳地区关于民歌进校园的文献资料,为论文的后续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2第二阶段:根据写作过程的实际需要,以河南信阳为研究的具体案例,为了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作者深入河南信阳当地,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几所中学音乐教学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学校相关人员进行交谈,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当地中学的音乐教学现状。

2.3第三阶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度分析,结合河南信阳当地音乐教学实际现状,经过综合考量,为传统民歌走进中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的难点

1.1主观方面:基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的不完善,导致论文结构松散。

1.2客观方面:由于信阳地区中学数量众多,采集精准的数据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只能随机抽样调研,如此以来,难免出现数据方面的误差。

2.研究的创新点

2.1选题新颖。目前虽然很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民歌走进中学课堂这一课题,并且取得了不小研究成果,但尚未有人对信阳民歌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信用民歌为研究载体,属于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之处。

2.2民歌选择具有代表性。信阳地处卾皖豫三省交界地带,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民歌独居魅力,历史源远流长,地域文化深厚,选择该地区民歌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具有创新之处。

(六)相关概念界定 1.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相对与“新音乐”而产生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不由当代作曲家创作,并且具有较长的流传时间。按照音乐学的划分标准,凡是产生于清代以前,或者与拥有传统音乐形态,即当代中国人根据地方传统,或者民族特征创作的音乐,均被称为传统音乐。根据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撰的《民族音乐概论》,将传统音乐划分为歌曲、歌舞音乐、说唱、戏曲和乐器等五大类;杜亚雄则将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四大类。该课题研究主要对象的则是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

2.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指针对音乐这门艺术进行的教育,这是以音乐本身为教学内容,以音乐传递的情感体验,以形象思维为主要途径,同时结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达到培养人们认识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从音乐教育的对象来看,主要分为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的形式来看,主要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不同的音乐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本课题所研究的音乐教育,指的是中学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是以河南信阳民歌为研究载体,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也仅限于河南信阳地区的各个中学。

3.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是河南省信阳地区广泛传唱的一种地方音乐,一、河南信阳民歌概况

(一)信阳民歌简介

被成为“歌舞之乡”的河南信阳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南部与湖北接壤。作为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地带,信阳民歌的特点兼容南北不同的风格,因此信阳民歌也被成为融合“豫韵楚风”于一体的艺术瑰宝。追溯其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信阳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根据文献记载,信阳地区民间艺术曾经高度发达,民间歌曲种类繁多,民间艺人也数量很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信阳民歌时,发现信阳五个县共有以前六百多名民间艺人都能够唱上百首当地民歌。这类民歌的内容题材非常丰富,演唱风格各不相同,民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历史民歌、新民歌、仪式歌、灯歌、会歌、号子、当地山歌、叫卖歌、儿歌、田歌和小调等十多种。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也收录了224首具有代表性的信阳民歌,但这类原生态的民歌在收录过程中经过加工痕迹比较明显,纯原生态的民歌已经非常少见。为了传承信阳民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开始重视信阳民歌的保护,比如1978年,河南省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专程到河南信阳采风,收集民间歌曲;1984年,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题拍摄了两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并于同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信阳民歌;1985年,信阳市举办了首届映山红艺术节,有多名艺人参加演唱,进一步拉近了民歌与当地群众的生活;1989年,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间歌舞为题材,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2008年,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信阳民歌已经被列入到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当中。2011年春节,召开“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连续三期播放信阳民歌《民歌中国》,让广大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了信阳民歌;2012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信阳市组织举办了第一届信阳民歌大赛,共有五百多名当地民间歌手参加比赛,可以说是掀起了全民唱民歌的社会热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信阳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吸引这越来越多的人到信阳地区休闲度假,因此信阳民歌也被五湖四海的游客所熟知,并通过他们带到全国各地。

(二)信阳民歌的发展历史

民歌是社会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由于人类很早就开始在信阳地区繁衍生息,因此信阳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信阳民歌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信阳民歌主要用于祭祀、战争、生活等方面,早在商周时期,信阳历经战乱,原来专供贵族欣赏的“弦歌”流落在信阳民间,与当地民歌融合后形成了独居特色的分节弦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荆楚文化的不断强盛,信阳民歌受到楚文化的冲击,南北文化交融程度加大,因此这一时期信阳民歌的发展拥有了肥沃的土壤,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民歌,音乐理论也开始萌芽,比如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编钟上能够看出,这时期信阳地区的音乐已经开始使用类似于十二音阶的乐器了。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属于文化大融合时期,信阳地区受到中原文化、淮夷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巨大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信阳民歌受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极大影响,因此用于祭祀礼仪的仪式歌,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田歌开始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借助乐器,边唱边演奏,进一步促进了执节歌的发展。信阳民歌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从未出现过断层,到清代时曾一度达到鼎盛时期,民歌的内容包罗万象,民歌的题材涉及到各个领域,演唱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按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对民歌的分类,将清朝及以前的民歌定义为传统时期,以后的分为北伐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民歌时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信阳民歌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反应信阳地区农业生产、祭祀活动、军事活动的歌曲。比如《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信阳民歌的记载,《诗经》中的《行路》、《有梅》等都是诞生于信阳地区的民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信阳民间歌曲保留下来的数量极少,但是花鼓舞、水车歌、锣鼓唱等均有与南北朝时期的相和歌相似的特点。唐宋时期,民族统一,社会相对安宁,社会经济较为发展,这种背景下信阳民歌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现存的花篮唱、花伞舞等明显带有李唐遗风,信阳戏曲也有宋元时代的特点。到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信阳民歌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民间艺人数量急剧增加,民间乐坊层出不群,“高烛夜互庐,一唱百十应”,就是描写当时信阳民歌繁荣的诗句。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被推翻,约束民歌发展的礼教枷锁被彻底打破,信阳民歌获得了空前宽松的发展环境,尤其在这国内两次革命战争期间,信阳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作出了一大批反帝反封建的优秀民间歌曲,如《穷人调》、《长工歌》、《红旗插遍大别山》等均是鼓舞人心、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这些歌曲切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有多民歌在历史进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不少优秀的歌曲,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四季歌》等,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三)信阳民歌的题材及艺术特征 1.信阳民歌题材

信阳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处,东连皖越、西接荆楚、南邻江南、北靠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信阳地区的民歌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民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吴歌楚辞、皖腔苏调、中原戏曲、昆腔京曲和湖广南音的风格,与信阳地方土语方言融合,因此在信阳本土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居特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体系完整的信阳民歌。按照信阳民歌的演唱内容,以及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将其分民间小调、山歌、田歌等十多种,跨越的历史久远,涵盖的题材丰富,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民歌,都生动地反映了信阳地区群众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真实地反映了信阳地区几千年来的沧桑历史,一首民歌就是一部信阳的地方史,影响深远,源远流长。下文将简要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民歌类型:

小调:主要内容是情歌,这类民歌是人们用来交流感情,抒发情感的主要途径。从信阳民歌的数量来看,这类民歌的留存数量最多,会唱的人数最多,分布的地域范围也最大。大多数民间小调反映的是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比如《茶山歌》、《一朵茉莉花》等。此外,还有部分反映劳动乐趣、生活情趣的明个,比如《采茶歌》、《放风筝》等。民间小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原始的素材经过艺人的加工,便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民歌,传递着信阳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

田歌:不言而喻,这类民歌就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唱的歌曲,内容主要是反映劳作的艰难,收获时的快乐,以及播种时的希望。朴素的歌词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田歌大多数音调高昂,节奏不受韵律的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由一人领唱,众人跟唱,在辽阔的田野间常田歌别有一番风味。

山歌:这类民歌的取材广泛,有的表达劳动的艰辛,有的表达爱情的美好,也有的抒发个人的志向。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能够给成为山歌的歌词。

号子:这类民歌类似于部队行军时的口令,以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靠体力劳作,当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在合作作业时,就需要号子来指挥统一的行动,达到振奋人的精神的目的。主要在进行航运、建筑等需要众多人集体作业时,号子经常被用到。号子的歌词相对简单,内容直截了当,唱腔铿锵有力,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即编即唱。

革命民歌:信阳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产生了很多带有革命色彩的民歌,这类民歌主要是内容上的创新,将原有的曲子进行改变而成。比如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原型就是信阳民歌小调《八段锦》改变而来。

2.信阳民歌特点

每个地方的民歌都有各自的特点,信阳民歌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个文化系统的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特点。加之,信阳是一个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复杂,方言种类较多的地区,不同县区的群众对音乐的审美不同。由于信阳民歌在内部又可以分为不同 的类型,北部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民歌风格表现出豪放的特点;南部受楚文化的影响,民歌风格体现出感情细腻,抒情轻快的特点。但毕竟信阳是一个市,领土面积有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民歌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本文重点归纳和总结出四种特点进行具体阐述。

2.1语气舒缓、抒情优美

这种风格的信仰民歌,大多数为民间小调,内容侧重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男女爱情以及自然景色。歌曲歌颂的形象明确,旋律优美动听,感情淳朴真挚。

2.2节奏轻快、气氛喜庆

这类民歌主要取材于人民群众的集体活动,如欢度佳节、拜年等,这类民歌往往与当地民舞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歌曲风格活泼,内容喜庆,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2.3粗狂亢奋、情感激越

信阳地区的号子、山歌、田歌等民歌,在吟唱时声音高昂,感情充沛,腔调豪放有力,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4风趣幽默、诙谐生动

有些民歌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表达出来的感情真挚感人,诙谐生动。

3.信阳民歌艺术特征

信阳民歌种类繁多,精彩纷呈,无论是结构、曲调、音律旋律、方言特色,还是唱腔特点等,都有与其他民歌不同的特点。

3.1结构特点

信阳民歌的句式结构大多数为四到五句,少部分为多句式结构,山歌、田歌多数为五句结构,民间小调、号子等大多数为偶数句结构。其中四句结构中严格讲究韵律,一般都以第一句的韵律为参考依据。五句结构也被称为“五句头”、“山歌头”等,句子字数大多数为七句。多句式结构的民歌不受句式的约束与限制,韵律比较自由,灵活多变,表达出的感情更加细腻、更加丰富。

二、传统民歌走进中学校园的重要性研究——以河南

信阳民歌为例

(一)传统民歌走进中学课堂教育中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信阳民歌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题材广泛、底蕴深厚。民歌的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留存下来的许多音乐具有抒发情感,振奋人心,鼓舞精神的作用,比如革命年代留下的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红旗插遍大别山》、《送郎当红军》、《八段锦》等优秀民歌代表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是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它的传承路径主要是靠民间艺人传播,但是民间自然传承的方式缺乏规范性和延续性,随着民间艺人数量的减少,民歌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发展。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开始重视民间文化的补救,但投入相对较少,起到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长期以往,必然导致民歌式微,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于以上原因,将民歌纳入中学音乐课堂,无疑是传承和发展民歌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民歌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细致、繁琐,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现行条件下,通过民间和政府很难达到目的,但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将信阳民歌纳入中学音乐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中学音乐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对于民歌中具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优秀歌曲,既得到了传承保护,也得到了创新发展。

2.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

素质教育阶段,国家设置的课程标准时考虑到普遍适用性,无法兼顾到各地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各地开发音乐教学资源时,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因材施教。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学音乐课堂普遍采用的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虽然对于更好地普及素质教育,从整体上保证中学生接受音乐知识,但却容易造成教学资源单调,无法彰显出音乐的地方特色,最终导致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结果。信阳市的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虽然在国家统一编制的音乐课程中没有被纳入,但是将民歌引入课堂教学,则能够较好地补充音乐课堂资源教学内容单调、固化的现象。音乐教学课堂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舞台,也是弘扬地方民歌文化,推动民歌健康发展,创新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资源的舞台。因此,当地学校对音乐课堂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当调整,在中学音乐课堂适当融入本地特色民歌,作为教学素材和案例。对于增加各地音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凸显地方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信阳民歌种类繁多,有旋律优美动听的小调,有激情饱满的田歌号子,也有幽默风趣的唱词曲调,风格迥异,内涵丰富,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民歌的唱法很多,最常见的有高腔、平腔、低腔、直声、断腔、滑腔、颤音、波音、快速吐字等唱法,几乎包含了音乐领域的各种唱法。但是这些民歌在传播的过程中,大多数靠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传播方式,不同的传播者和学习者可能会对同一首歌产生不同的唱法,这样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歌曲就无法表达出原来的味道。基于以上原因,将民歌纳入中学音乐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歌的规范发展,使其更加能够准确的传达出民歌反映的人民感情,也使得其具有生命力。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他们耳熟能详的民歌,更有利于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音乐基础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从小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强调民族民间歌曲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采用国家统一教学大纲的同时,也要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民歌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传递感情,表达思想的歌曲,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感情世界。以信阳民歌为例,通过学习民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信阳市的历史文化地位,了解信阳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尤其是近代历史上敢于面对强权、不畏牺牲,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气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将民歌纳入音乐课堂,对于塑造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世界观,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热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信阳市民间音乐在中学课堂的传承情况

民歌是音乐发展的基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阳民歌,在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中并未得到重视,传统民歌正面临着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学生追求时代潮流,对传统民歌不感兴趣

当下属于文化快餐时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喜欢追求新奇的、时尚的歌曲,对于具有文化积淀的民歌他们并不感兴趣。很多中学生对民歌根本不了解,他们认为那些属于前辈们留下的东西,不符合时代特点。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信阳市是民歌之乡,更谈不上有哪些优秀民歌存在,因此根本谈不上传承和发展。他们在选择喜欢的歌曲时,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当下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播放流行音乐,比如大街小巷、热舞广场、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播放的清一色是流行音乐,这无疑会对中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学会了流行音乐;另一方面,音乐课堂的影响,通过对信阳市几所中学的走访,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大多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音乐课标进行授课,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很少有学校将当地民歌纳入到教学体系,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学习传统民歌的机会。2.3.(三)民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2.3.三、信阳民歌走进中学课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民歌的认识不够 2.教师民歌教学能力不强 3.(二)解决措施和对策 1.学校方面

(1)充分挖掘新课标教学要求(2)将民歌融入中学音乐教材(3)搭建民歌进校园交流平台(4)健全音乐课程的评价体系(5)引进熟悉民歌知识的教师 2.教师方面

(1.)创新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2)提高音乐教学能力

(3)鼓励学生对民歌进行二度创作 3.学生方面

(1)提高学习传统民歌的认识(2)培养学习信阳民歌的兴趣(3)积极参与民歌实践活动

四、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创新与不足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 韩伟.中国传统民歌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外交流, 2017(37).[2] 李盈.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探究——以藏族民歌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 2015.[3] 梁奇.山西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20):64-66.[4] 凌小英.花瑶民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及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5] 满都拉.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蒙古族民歌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6] 郑洁.当涂民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传承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15.[7] 饶荣.原生态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10(21):147-148.[8] 张媛, 赵亮.对原生态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J].理论导刊, 2012(z1):142-143.[9] 鄂明晶.如何让达斡尔族民歌真正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4):118-120.[10] 姜丽琴.浅谈会宁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的现实意义及实施方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19).[11] 王婷婷.东北汉族民歌能否走进哈尔滨中学音乐课堂——黑龙江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2010:14-15.[12] 王婷婷.东北汉族民歌走进哈尔滨中学音乐课堂———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13] 和金武.让乡土音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J].民族音乐, 2009(5):92-93.[14] 宋阳.乡音最真,乡情最亲——关中民歌进课堂的探索之路[D].西安音乐学院, 2010.[15] 牛玉杰.如何从民歌入手激活音乐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2009(10):141-141.[16] 于桂丽, 严光永.黔北地区佬族民歌走进音乐课堂[J].艺术评鉴, 2017(4):130-131.[17] 蔡志华.如何让地方音乐文化走进中学课堂——浅谈庐陵音乐文化与吉安的高中音乐教育[J].科技信息, 2010(22):236-236.[18] 王志玲, 甘文静.传承民族音乐,提高音乐素养——中华民族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大观, 2015(12).[19] 郑小龙.闽南乡土音乐文化进校园之探析[J].新课程学习:中, 2014(10):172-173.[20] 姚振萍.新课标下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初探[J].数字化用户, 2014(2).[21] 吕修艳.中国传统民歌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 2015(33):70-70.[22] 唐燕.浅析让广西本土民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方法[J].音乐大观, 2013(6).[23] 杨珂.传统民歌即兴创编教学探究[J].通俗歌曲, 2016(8).[24] 吴跃跃, 张琼, 凌小英.传统民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国湖南花瑶民歌为例[C]// 世界音乐教育大会.2010.[25] 孟宁.中小学音乐课民歌教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15.致

谢 将毕业之际,许多记忆都会涌现出来。这一刻我万分感慨,三年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我收获很多,也成长很多。我想说这离不开老师、家人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xxx老师!x老师诚恳的话语,渊博的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无一不深深吸引着我。我的毕业论文离不开x老师的悉心指导,从最初的选题,到后来的方案设计与调查实施,再到最后的论文撰写,都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帮助。x老师为人和善、待人真诚、学识渊博、宽容豁达,他不仅是我音乐道路上的启蒙者,也是我为人处世道路上的领路人。在此再次表示感谢!

本论文在完成过程中,还得到了多位学姐和学长等同学的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爱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感谢你们给予我的关爱与物质支持!我会好好努力,做更优秀的自己来报答你们!

篇3:民歌进入初中音乐课堂

一、博古揽今,拓展资源,以文化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民歌

激发学生学唱民歌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建立民族意识,关注民歌文化背景是在课堂教学民歌的基础,这些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并辐射到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在学唱歌曲 《牧歌》时,可以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结构以及歌曲演唱的内容, 运用“联觉”,尝试判断歌曲是哪里的民歌,并说出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们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会很认真地去聆听,去想象,当能感受到是蒙古族民歌时,教师可以结合蒙古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历史发展等背景去讲解蒙古族民歌,讲解长调短调的特点和区别,引导学生去演唱蒙古族民歌,感受歌曲结构中的文化、内容中的文化以及加工表演里的民族文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演唱起来自然激情饱满,而且很快就能把这类歌曲牢记在心。

二、精心选材,巧妙设计,以欣赏为基础,让学生对比民歌

中国传统民歌有很强的地区性特点,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俗人情、地理历史情况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主题同一内容的民歌艺术,在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差异。所以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单独去欣赏感受评价表现一首民歌, 学生就会感觉十分的单一和枯燥,而且很多想法都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但是,如果把两首或者多首民歌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欣赏,学生们便能够有条不紊地对作品进行评价分析。比如在中国传统民歌中有很多时令小调, 比如鲜花调、绣荷包调、孟姜女调等等,如果你让学生单独说说每一首小调的特点,学生的答案肯定不会让你满意,而如果让学生对比欣赏我国各地不同的鲜花调(《茉莉花》),比如江苏的、山西的、河北的、东北的,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结合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以及人文历史等等说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三、融入情境,用心教学,以方言为媒介,让学生 “说”民歌

江苏民歌《杨柳青》,歌曲短小,曲调欢快,学习起来非常轻松。可是真正进行演唱时我却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并不很高。于是,我就让学生“学方言,唱民歌”。学生们反映方言演唱的民歌虽然听不懂,但是好听,很欢快跳跃,而普通话虽然听得懂,但感觉比较生硬,没有民歌味。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根据艺术家的范唱分析对比方言演唱的歌词,比如“早(啊)晨(这个)下田露(啊)水多”这一句,按照方言演唱就变成了“早(啊)cen(ze个)下ti露(啊)sui多”,以此类推,我们发现扬州方言有许多特点,如音平舌翘舌互用、个别字声调、读音与普通话存有差异等等,运用模仿过来的方言我们再去演唱这首民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立刻不一样,不停地要求再来一遍,教学效果很好。我认为借学说方言的平台去学习演唱中国传统民歌是值得实践的。你不一定要学得很像,要说得很好,只要结合着我们要学唱的民歌去学习练习就可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语言表一方风情,东北话的豪爽、河南话的质朴、江浙话的秀丽,结合着方言演唱这些地方的民歌,民歌的情、民歌的味在演唱中自然会被表现得酣畅淋漓。

四、集思广益,互动合作,以“守望”为目标,多种形式“演”民歌

在音乐课堂上教学中国传统民歌,要想取得实效, 音乐教师必须集思广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理念和策略。上课时,可以调整学生们坐的位置,围成圈或者分成组,师生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在林间“打”号子的同伴、在山间“喊”山歌的朋友、在街头巷尾“唱”小调的邻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地“演”民歌。可以听录音自学,可以互帮互助小组学,可以改编一首民歌的歌词并加入情境表演,还可以边唱边加入节奏和律动表演,如演唱《催咚催》时可以加入扇子表演, 唱《跑旱船》时可以加入秧歌表演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设计,精心准备,就能够利用自己音乐课堂教学的平台让我们的传统民歌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摘要:初中音乐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自豪感,通过了解民歌文化背景,对比欣赏不同体裁的民歌演唱,结合地方方言学唱,融合多种形式的表演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中国传统民歌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传承中国传统民歌的责任感。

篇4:民歌进入初中音乐课堂

关键词:民歌欣赏 兴趣 视觉 听觉 律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45-01

民歌是一种重要的歌曲体裁,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有着非常多、非常好听的民歌作品。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由于民族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或者方言的不同等等,而展示出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其中的文化传承价值是这样写的:“音乐是人类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如何上好民歌欣赏课,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来说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下面我将如何上好中学音乐课堂民歌欣赏课来谈一下我的几点建议。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兴趣不只是对某种事物的表面关心,而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因此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而对于学习来说,学习兴趣就首先成为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这种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因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内趋力,是学生能够保证持续学习的最稳定的动机。

北京制定的21世纪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的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我在上《长江两岸的民歌》一课中,带领学生欣赏的民歌《龙船调》时,首先让学生跟我用湖南方言来说歌词,让他们从中找出湖南方言与歌曲旋律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很快他们就发现,原来方言的语调与歌曲旋律线非常相似。

2 多媒体的利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我们往往只是反复地播放欣赏的曲目并加以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形成一种模糊意识—— 音乐欣赏课只是简单的听歌而已,过后再问语歌曲相关的知识,大多是一问三不知。而我们现在有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视、听结合,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欣赏《龙船调》时,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从视觉与听觉上对歌曲有了初步的印象,再把视频分段剪辑进行分析,歌曲第一部分,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视频学生马上意识到这部分运用的是山歌的风格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这种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同样因为有了多媒体,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对音乐所传递的内容及其风格特点有了更形象而深刻的理解。

3 律动

在民歌欣赏课的教学中,除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律动亦是我所注重的辅助手段,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觉器官来感受民歌,使枯燥无味的欣赏内容变得更直观、形象化。例如,在《龙船调》一课中引导学生赏析完歌曲后,我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简单舞蹈动作随音乐进行律动,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更好地感受这首民歌的节奏特点及情绪。因此,运用律动教学,既享受了音乐与肢体活动的快乐感,并在歌曲意境中提高审美情趣,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民歌是一种重要的歌曲体裁,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老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身为音乐教师的我们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实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以往被动地欣赏为真正地会听、爱听,并乐于主动了解中国民歌的相关文化。

参考文献

篇5:关于器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探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深入,乐器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默默地探讨和不断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乐器进课堂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情操。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展开了对乐器进课堂对中学音乐教学影响的探索。

【关键词】乐器进课堂音乐课堂作用 问题 对策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下面是本人对乐器进课堂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器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作用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以器乐教学为基本,在教学合一的有趣演奏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乐器带来的真实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优美声音的感受,这样对培养中学生亲近音乐的良好态度具有重大作用。

(二)提高中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中,如果还是单一的老师唱学生跟的方法,时间久了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倦怠心理。但是引入乐器教学,中学生就会产生对学习乐器的向往,这样学生就会为了掌握乐器技能而努力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基本的音乐识谱技能,这样就让中学的音乐课堂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三)促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器乐是音乐课堂中表现音乐美、艺术美的重要手段。通过器乐欣赏,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改变音乐课堂氛围。同时,乐器还可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一条简单的发声练习,学生可能很难唱准确,但是老师利用乐器来进行引导,这样就很容易让中学生把握音准,大大增强学习信心。

(四)提高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

音乐爱好的同学显得尤为突出,课间活动时学生会拿出乐器自己演奏,他们喜欢这项活动,听到自己演奏的优美动听的乐曲时,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组织的器乐小组活动,爱好器乐的同学一到活动课就会带着乐器去音乐教室集合练习。

(五)器乐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意志力,养成坚持的习惯。我们说不管什么的学习都要有恒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一点从我们每次上课带乐器,并坚持练习就可以看得出来,上音乐课乐器就像我们的纸和笔一样重要。只要坚持练习就能演奏出好听的音乐,就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六)器乐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注意力。我们通过课上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水平,再通过课堂展示吧演奏水平高的学生组织到我们的乐队中来,乐队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个乐队由几十人组成,他们要在统一的指挥下进行演奏,乐曲是否优美、和谐,表现得如何,是和整个乐队每个成员的密切合作分不开的,有时一个人走神,出了差错,就会影响整个乐队的演奏水平和效果。因此,学生参加器乐学习,有助于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乐器的练习一般是按种类练习,当他们把自己手中的乐器演奏的很熟练时,再把所有的乐器组织到一起。他们听到的音响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当学生听到自己演奏的曲子成型时那种喜悦之情是很难形容的。

(七)器乐学习掌握一项技能增加自身竞争力。

初四级部每年都有艺术特长生,其中必须有一项是器乐演奏,通过我们的器乐学习学生就能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这样有时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升入高中。再就是通过学习每位同学可以会一样乐器,这对学生一生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当我们的同学升入高中后可能在也没有机会在教室里跟着老师的琴声去唱歌去演奏。

二、器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方法把握不够导致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尽管现在很多中学音乐教师尝试采用乐器进课堂的教学方式来打破传统的音乐讲授式教学,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在运用乐器进课堂活动时由于没有准确把握中学生的音乐水平或者是过分地脱离教科书而没有达到音乐课堂的学习目标。很多教师的原意是希望通过乐器能加深学生对这歌曲的理解和体验,却没有想到这样的乐器教学却成了败笔。

(二)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兴趣的缺失

在运用乐器进课堂教学时,如果应用的乐器脱离了教学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对乐器展现的情境就没有办法理解。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运用中学生都无法理解的古代乐器为演奏对象,而这些手段的运用又完全脱离了学生理解的实际,让学生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中,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三、促进乐器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对策

(一)利用课前几分钟分种类集中学习,掌握乐器演奏基本知识。

自从我要求学生每次上课都带乐器以来,我们就坚持课上器乐练习的方针。练习音阶,节奏型。(节奏型尽量练习本节唱歌课或欣赏课中出现的节奏,为学生后面的演奏做铺垫。)在同学们大体掌握自己乐器的演奏方法后再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利用手中乐器进行歌曲试奏,为学唱旋律服务。我们在学习新的歌曲时,我会让同学们用乐器进行试奏,让学生把音符演奏出来,前面我们已经对本课中用到的节奏型进行了练习,聪明细心同学能够奏出骨架,有的同学只能演奏音符,等他们对歌曲旋律有了了解,再进行歌曲视唱的练习,课进行的比较顺利了。当演唱旋律唱不准时我会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经过自己的演奏很多同学都能唱对旋律。学生通过器乐的练习更能深刻的体会节奏型,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会想到以前练习的节奏型,我们学习的节奏型是有限的,几乎每首歌曲都有。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节奏型,通过器乐练习提高歌曲学唱的效率。

篇6:音乐《中国民歌》说课稿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局部。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衔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同学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同学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同学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和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协助同学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小朋友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 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同学视听结合,防止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笼统的 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同学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需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沛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同学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西藏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两族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同学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CAI向同学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和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听《牧歌》和《巴塘连着北京》歌曲的旋律片段,分辨风格相不相同?属哪个民族?想不想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同学“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笼统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同学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同学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西藏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同时播听一首有特殊润腔的民歌叫《巴塘连着北京》,在听时,让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然后再收听一次。

5)作歌曲小结(同学填写)对答案。

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歌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同学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民歌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上一篇:白色,真好的叙事作文下一篇:庆祝公司成立周年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