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2024-07-27

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精选9篇)

篇1: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我懂得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是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篇2: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我懂得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是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篇3: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一、在学习方式上的修改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表述不够全面、不够科学, 容易引起误解。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教师都不敢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等接受性学习方法, 却一味追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等探究性学习。更不可理解的是, 有的教师在一些数学规定 (约定) 的教学中, 也花了大量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 质数、合数这些概念可以由教师直接讲解, 再让学生内化, 而无需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质数”“合数”这些概念名称。这样的探究学习既不科学、也不可取。为此,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表述进行适当的修正、补充与完善, 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的“积极思考”是针对“合作交流”中忽视学生个体思考这一现象提出来的, 强调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静思默想的能力;“认真听讲”是针对过度重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出来的, 是对“接受学习”的变相表述, 因为有“听”必有“讲”。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听讲”, 一般是指学生听教师“讲”。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展现、合作交流的深入开展,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 学生除了听教师“讲”, 还需要听同伴“讲”。听讲, 可以是被动的听, 也可以是主动的听, 但无论何种听讲都是以接受学习为主, 这是无法否认的。这里的“认真听讲”是学生的主动行为, 教师需要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获取、思考, 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建构知识。

二、在教学活动上的修改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没有给出教学活动的明确概念, 只给出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里明确给出了教学活动的概念, 强调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属性, 即师生的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这里的“积极参与”是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要求师生双方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交往互动”是对活动方式的建议;“共同发展”是教学活动的目标, 即通过教学活动, 不仅学生要获得发展, 而且教师也要成长, 这是传统教师观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的一次新拓展。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定位上,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的“主人”改为“主体”,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这就是“双主体”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教的统一。

三、在教学要求上的修改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这一内容调整到教师的教学要求中, 并补充提出数学教学活动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前者在目前的教学中已经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 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然而,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和研究。那么, 哪些学习习惯才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总体目标的具体阐述中指出要“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这一表述对我们正确理解“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及“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的修改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修改为课程目标是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在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

1. 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四基”) 。

2. 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篇4: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一、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老师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的目标,坚持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的方式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和调整,使目标更清晰更明确了,更有针对性了。标准(2011年版)里的积极健康特指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把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相对于过去把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认识、意识当做很重要的东西而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将原有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在肯定其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同时,点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对课程性质的几个特点,如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一定的修改,提高了概括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既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又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其中改动比较大的有“思想性”,其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凝练表述为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综合性”中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其余在文段的表述或内部逻辑结构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三、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体会到要善于反思,更要重视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位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篇5: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通过与修订】: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实施】本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目的:】{保障保证提高}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

【含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要求】: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责任】: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适龄入学】: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学校建设】: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学校实行校

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教师】: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民办学校】: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科书】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教科书由国务院价格行政部门会

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基准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基准价确定零售价;

篇6:学习职业教育法笔记

为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制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本学期我们海南省财税学校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学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及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把法制教育视为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好„„学法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全体教职工受到了良好的法律法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等。通过学习,使学校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师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我在学习中也收益非浅、感触颇多,下面就个人学习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爱国守法,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更应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并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内容。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塑造下一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在平凡的工作中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规范要求,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坚持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教师的爱心去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歧视学生,更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京口实小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7: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6、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总体目标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 步的演绎推理

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技能解决问

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 能力与创新精

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 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 学活动充满着

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

篇8: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数学的严谨使我们的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少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把握,更要关注“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挖掘数学之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人本化”的要求之一。

一、如何挖掘、体验数学之美

1.挖掘数学中的文化价值 ,体验数学的人文美 。

(1)讲背景说故事,挖掘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初中数学教材渗透了很多数学史的内容,如圆周率、九章算术、丢番图的墓碑等,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人文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 讲授一些数学史的知识和数学家奋力拼搏的故事,能使学生感受到理性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关注。

比如,探索勾股定理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载着勾股定理的资料,比欧洲同类资料要早几百年,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却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饱受凌欺。现在我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有些地方仍有差距。借机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有了这一情感渲染,同学们参与学习更主动,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由于发挥了“爱国情感”效应,教学效果比传统匆匆给出勾股定理,大量时间用于定理应用的教法好得多。

数学课堂,本来就不应只是“定理、公式、习题……”,而应像语文课那样,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赖以生长的“土壤”,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体验;也应像历史课那样,讲一段“数学故事、数学家逸事”,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本化”,使学生在感动、愉悦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2)讲美术说艺术,挖掘数学中的美学价值。

一是简洁美。平面图案、国画艺术、标志艺术等都经常运用数学符号简洁地表达含义,无处不体现数学之美。如运动会的会徽、商标图案、组织标志等常用数字符号;美术设计、工艺设计中常用几何图形,从古希腊到当代的一些著名建筑,无不巧妙地运用了几何的图案进行简洁的设计建造,如:帕特农神庙、悉尼歌剧院、北京水立方等。

二是和谐美。美术等艺术中常运用“黄金分割率”进行美术设计和布局。如著名的“女神维纳斯”雕塑,其上下身的比例正是黄金分割率。又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反复多次应用黄金分割:画的尺寸采用的是黄金矩形;如果在蒙娜丽莎的脸部周围画一个矩形也是黄金分割; 她身体的许多部分是根据《维特鲁威人》的比例进行黄金分割。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户长宽比例也是如此。古希腊巴特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

三是对称美。对称是数学里的基本现象,也是生活美术艺术里的基本要求。艺术中的数学对称美也比比皆是。如古今中外大多数建筑讲究对称美, 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也非常讲究对称。美术图案的设计通常以对称为主。

2.挖掘数学的生活价值 ,体验数学实用美 。

(1)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建筑师设计房子”、“皮影戏”、“剪窗花”、“铺地砖”,又如纪录片《穹顶之下》,里面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讲述了人们深受雾霾天气的毒害,都是数学知识的真实存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引用了生活实例,木工师傅作窗框时往往需要钉一根斜条,信号塔是由无数个三角形组成,斜拉桥需要一根结实的钢丝拉住,根据生活常识,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它的数学原理: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使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情趣。

(2)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字是有生命的。如在教学增长率和几何倍数问题时,教师就亲身经历设计例题:“10年前我每月的工资是1000元,现在我的工资是3000元,假如每年工资增长的百分率是相同的,那么,我的工资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按照这样的增长率,再过10年,我的工资是多少元?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立即会联想到爸爸妈妈的工资,在快乐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验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再如,浙教版八下数学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五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及标准差”的学习,增强了同学们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什么老师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分;为什么生产鞋子的厂家直关心众数;为什么比赛时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解决。

3.感受数学语言魅力 ,体验数学语言美 。

(1)认知数学概念和名称,感悟数学语言的精辟。

数学语言是简洁的、精炼的,有一种精辟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对数学语言有一个“消化编程”的处理过程,特别是对一个新的数学概念,要尝试让同学们自己摸索和探索。比如讲解弦切角概念的时候,问同学们:“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那么弦与切线的夹角该取一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会说“切角”“切弦角”“弦切角”……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多了两种,可以通过类别思想,特别把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 把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 启发引导同学们自己大胆定义。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意识到原来这些名字的得来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一些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要融入数学语言,使数学语言常规化,感悟数学语言之美。

(2)数学知识生活化,体验数学符号语言之美。

数学知识并不深奥,许多定义、定理都是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连接起来。教师应将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获得过程的“脚手架”。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纯粹的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的点滴,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用数学。

如:“a,b,m是正数,且a<b,比较的大小。”若把这一数学模型与实际生活常识“在一定浓度的糖水中再加入糖,糖水变甜”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浙教版数学九上第五章的一次函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上的瓶颈,在引导怎样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时, 可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同学们, 你们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比喻?”有的同学会说:就像我和妈妈的关系。我是妈妈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存在……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立即有同学接着说:就像苹果和红富士苹果的关系。一次函数是苹果,而正比例函数是其中的红富士苹果。老师可以再度引导,如果把它比喻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可以是哪两种图形呢? ”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是菱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

(3)生活知识数学化,感受数学之美。

生活处处充满学问, 发生在身边的大量实例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早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怎样才能掌握报纸上的广告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怎样储蓄获得的利息多,有奖促销活动中谁是大赢家,等等。数学化就是将生活世界进行数学的整理, 数学课堂要想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让生活世界数学化,首先要强调数学的应用,用数学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学》(七年级上册)§1.1节的引例:“请阅读下面这段报道: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6月8日奠基,计划在5年后建成通车,这座设计日通车量为8万辆,全长36千米的6车道公路斜拉桥,将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座跨海大桥。你在这段报道中看到了哪些数? 它们都属于哪一类数? ”用这样触手可及的实例,赋予数学以时代的气息,更说明了数字在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数字无处不在。以此激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发现数字、应用数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浙教版九上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中关于仰角和俯角的问题,也是同样。单纯的数字是空乏的, 但在一定的生活背景下, 数字就是活的,是形象生动的,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感受数字的真实之美,达到学习数学的又一境界。

二、挖掘数学美,进行人本化教学的收获

1.学生重情。

通过这些年的研究和实践,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自己的感受也是最深的。一位女同学在一次数学反思 中洋洋洒 洒写了近 千字 , 其中有一 段是这样 写的 :“……或许是上帝对我的一丝怜悯吧 , 数学居然进了前100名 ,这也是我 自己做梦 也没有想 到的事 ,我的数学 ,居然还能再进前100名……我的数学成绩向来不好,更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喜 欢上数学 ,当初数学 老师您接 手我们班 ,后来听您的 课 ,再包括和 您的相处 ,渐渐地尽 管我的成 绩没有多大 进步 ,可对数学 却越来越 想喜欢 ,甚至会喜 欢上数学 课 ,老师您的课也太精彩了吧,我眨眨眼都会害怕自己错过什么呢……”

2.家长感恩。

每一位学生背后都有殷切期望的父母, 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在家长的关注之下。正如一位家长在微信中写道的:“方老师,我家孩子很喜欢您的教育方式,您的教育方式和语气给孩子很大的启发,他说以前不喜欢数学,现在有了您的帮助,他喜欢学习了,特别是数学,您是孩子心里最好的老师,谢谢您! ”

3.教师成长。

最近几年中考,个人的教学成绩不错,我的努力也被学校认可,连续两年分别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和“教学标兵”。“人本化”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教师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数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正如M·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绽放数学的魅力,才能给人以艺术般的享受,才能培育出学生丰富的数学情感, 使数学这一人类文明的奇葩永远绚烂。

在义务教育数学“人本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生这片沃土,对学生的尊重与肯定就是对知识的敬仰;反之,学生的个人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辅助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很多都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加强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是实施“人本化”教学实践的基础,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深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人本化”的过程。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一个基本转向,就是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数学教学如何体现“人本化”呢?本文从挖掘数学的“三美”(人文艺术美、生活实用美、语言表述美),探索了如何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挖掘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促进数学教学,绽放数学魅力。

篇9:义务教育法的学习笔记

关键词:义务教育 中学化学 探究性学习 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08-01

初中化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才开始开课。义务教育背景下的九年级化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义务教育迫使许多老师采取保守的教学方式,仅满足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其次,化学涉及到大量的物质的性质、实验现象等等,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九年级面临着升学压力,许多教师向学生灌输“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取较高的成绩。再次,传统化学教学“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让九年级化学教学显然枯燥无味,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课程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探究性学习这一要求。

1 探究性学习简介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以学科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产生怀疑、提出问题—— 研究调查、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设计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交流、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探究学习的过程。传统化学教学是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而探究性学习让这种学习方式发生彻底改变。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对化学学科中的某一问题提出质疑,并对问题提出种种猜测,通过学生主动思想的过程找出问题的答案。九年级化学是一个学生的化学启蒙教育,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 如何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

首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主性是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无疑是调动其学习自主性的最有效途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九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化学,对化学保持较高的新鲜感。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的把握时机,将学生学习化学的新鲜感升华为兴趣,将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不竭动力。在学习化学知识点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相关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到醋酸这个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家庭思考题:为什么煮排骨时、炖骨头或烧鱼时最好要加点醋?原来,加点醋,可以将骨头里的钙、磷、铁等溶解在汤里面被人体吸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很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次,结合多媒体技术,有效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多媒体技术是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最有效的工具。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许多知识点涉及了大量的实验。但是,实验演示过程繁琐费时,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向学生一一演示实验;同时,有些实验较危险,不适合在课堂演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高效演示实验;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设疑,设定探究性学习情境。

如在讲到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探究性学习。如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燃烧和灭火这个知识点开展如下教学:幻灯片1:燃烧的条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描述满足哪些条件时物质会燃烧。幻灯片2:逐一给出燃烧的条件。通过总结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描述,给出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幻灯片3:灭火的原理?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讲述灭火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涉及到的原理。幻灯片4:逐一给出灭火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给出灭火方法的肯定与修正,给出正确灭火的方法。同时,在给出每个灭火方法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该方法对应的灭火过程的视频或动画,加深学生对燃烧与灭火这一知识点的印象。通过上述激烈的讨论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燃烧和灭火这个知识点。

3 如何平衡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

如前所述,探究性学习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目前中国教育的背景下,在所有的化学课堂均开展探究性学习并不现实。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预留大量的时间供学生主动思想,对课堂教学进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同时,九年级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三方都希望学生能够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探究性学习虽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但是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方面不如传统教学方式。因此,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平衡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要坚持传统教学与探究性学习两种教学方式并行,其中以传统教学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适合于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初始阶段以及具有较多难点和疑点的章节时开展。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初始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主性;而在难点和疑点较多的章节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对难点和疑点进行深入地剖析,使学生牢固掌握难点、吃透难点,培养学生活跃的化学思维。可见,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能够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化学难点和疑点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4 如何在农村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

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在实验设备以及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许多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实验设备,更不用提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如何在农村开展探究性学习困惑着许多农村教师。虽然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条件相对简陋,但笔者始终认为化学无处不在,只要肯花心思,可以因此制宜地开展许多简单、趣味的探究性学习,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初中化学教师要因时制宜、适时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2015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下一篇:广州太古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