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土地协议书

2024-07-26

调整土地协议书(精选6篇)

篇1:调整土地协议书

土 地 调 整 协 议 书

各方承包户代表:

经各方协商,本着自愿原则,就土地调整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一、调整土地概况

1、土地坐落在号地。村委会分给的承包地面积为:亩;亩;亩;亩;

亩;亩;亩;亩;亩;亩;

2、各方自愿进行等面积置换原属于对方的土地。置换后各方土地情

况:

二、其他事项

三、各方自愿等面积调整原属于对方的土地。本协议为各方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协议签订之日生效,各方将土地交付对方使用,并且各方以后均互不干涉土地使用情况。

四、本协议一式十一份,各方各执一份,村委会存一份。

各方(签字):

村委会(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2013年月日

篇2:调整土地协议书

2012鹿邑县观堂镇前杨楼等六个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方案试点项目,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由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和项目涉及居民委员会按有关规定共同编制,协商通过,并张榜公告后确定。

一、土地权属现状

项目区包括观堂镇巴里、杜楼、木庙、前杨楼、闫关、杨塘坊六个行政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权属界定清楚,权属界线明确,无权属争议。

二、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

1、依法原则

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按照法律程序,通过申报、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颁发土地证书等程序予以明确土地产权主体,核实、调整和确定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2、自愿原则

政府鼓励土地整理,土地整理主要依靠农民集体经济的力量,经营规模和方式由集体经济组织自己作决定,政府

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其土地权属的调整,调整承包地或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过居民 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居民代表同意,并依法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3、稳定性原则

项目区对土地综合整治前后的土地行政界域和权属界线尽量保持一致。不作大的调整改变,以保持乡、镇、村行政区域的相对稳定,把项目安排在一个行政区域内进行,避免产生新的土地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

4、土地置换原则

项目区按照法定的程序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作等价交换、等质量替代的原则,通过协商,进行土地调整臵换,使相同权属的土地适当集中,形成规模,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

5、合同约定原则

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凡涉及调整的土地权属主体都要以书面形式签订权属认可或协议等合同书,明确各土地权属主体及其相邻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三、土地权属调整的内容

对项目区内涉及到的农村宅基地用地使用权进行调整,公路、沟渠占用土地权属进行调整,原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调整。

四、土地权属调整方法

1、宅基地权属调整

搬迁后的宅基地权属,统一收归原集体经济组织,由该集体经济组织安排使用,不得荒芜。搬迁房屋后,周边的自留荒草地,自留残次林地和承包经营残次林由各搬迁户自己经营,该集体经济组织不再划自留地、自留林,承包经营时间按相关政策执行。

2、公路、沟渠占用土地权属调整

结合周边各项基础设施情况,对复垦的耕地进行路、渠、沟的配套,以保证其有效的耕种。对道路、沟渠综合整治,达到沟端路直效果,方便生产和排灌。项目区原有的鱼塘等归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3、原承包经营权调整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引导,对整理后的土地采用反租倒包方式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项目竣工后,按照经批准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公平、合理地分配土地权益,并重新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 组织开发、整理、复垦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原土地所有权原则不变

(1)、对于原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调整,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土地综合整治前形成的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的相等面积相当质量的调整,以便于耕作,有利于生产,重新签订承包经营权合同。综合整治后的土地原则上按原农户承包田的大致位臵相等面积划分;特殊条件限制的,也可以按照土地综合整治前后的土地生产率水平大致相当的原则,改变位臵划分,但要数量相等,质量相当。

(2)、如原承包人放弃承包经营权,则由村民委员会另行发包。

(3)、在现有村界范围内新增的耕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对外公开的方式进行发包,实行规模经营,并由村民委员会与承包经营者签订承包经营权合同。

(4)、整理后的耕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实现农业增效和有利于保护农田设施,所在村应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模经营方案,加大农业招商项目信息发布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农业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5)、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土地使用权可确定给从事开发的投资者。开发集体未利用地,经 2/3 以上居民代表或居民会议 2/3 以上成员的同意,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确定给开发者。除飞地、插花地外,项目区范围内土地所有权原则上不做调整。对确需调整的,应由双方所有权人签定土地调整协议。对需要调整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位臵应尽量与开发整理前保持一致或大致相当。

4、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

(1)、在综合整治后形成的格田成方的格局,打乱了原有土地的权属界线,将根据整理后的情况,由村与村进行土地相等面积相当质量的交换调整。村与村需重新签订权属界线协议书,重新登记确权,变更土地所有权证书。

(2)、对于村与村之间的“插花地”或“废地”,可在村交界处等面积同质量地交换调整。

(3)、在现有村界范围内新增的耕地,归该村集体所有,所得收入除部分用于项目工程后期管理外,其余归全体村民享用。

(4)、新农村规划点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和新农村康居规划执行。并按相关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5)、各村只保留1至2块坟地作为公墓用地,具体位臵根据项目区规划设计确定。

五、土地权属异议处理

利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1:10000分幅图,查清各土地使用者的权属状况,由各村组织地块丈量,存在争议的土地,而又一时协商不了的,按现状进行统计,先测量出该地块的面积,把现场边界在图上(有争议地块的地界)标出,依法进行协商解决。对权属调整有异议的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经协商不能解决的,争议由镇人民政府调处。集体

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有异议的,争议由村民委员会或镇人民政府调处。

鹿邑县观堂镇人民政府

篇3:调整土地协议书

一、土地出让金的构成

所谓的土地出让金, 就是一个与土地和土地使用权相联系的新范畴, 是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用权若干年限的地租的总和, 是一个土地财政问题。土地出让金,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是调节土地的利用, 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 主要包括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以及各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二是土地出让金的分配, 有效地发挥了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杠杆的作用, 在国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土地使用者之间对合理分配土地的收益做了一定的调节, 同时, 调节了市场竞争关系等。

二、我国土地出让金的现状

在我国, 行政权力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有绝对的控制及支配作用, 这给了一些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的机会。他们凭借其权力进行强行征用土地、强制拆迁以及低价收购他人的土地使用权, 为了从中谋取私利, 不惜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 进而造成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出让金的状况。

(一) 土地出让金的地域差别大。

目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东、中、西部经济水平差距大, 且土地资源在地域上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土地财政必然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据调查显示, 在某些地区, 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就占了政府预算收入的50%以上。

(二) 土地出让金的利益分配不合理。

在我国的土地出让金制度下, 据研究表明, 地方政府在农村转非及土地限额中的收益主要包括耕地占用费、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耕地开垦费。而被征土地的收益分配格局严重失衡, 其中企业的收益最大, 其次是政府, 而农民的收益却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 从成本价到出让价间生成的土地资本的增值收益, 绝大部分被商家或地方政府获取,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三) 土地出让数额大, 增长速度快。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 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就逐步走高。在此期间, 受宏观调控政策、房产的热潮、经济环境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出让金收入有所波动, 但总体而言, 其土地出让数额之大, 增长速度之大, 令人瞠目结舌。

(四) 土地出让金的用途有待优化。

土地出让金的支出使用在城乡之间存在很多的鸿沟, 土地出让金对农村建设的支出不足, 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本身较低且基础设施落后, 从而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 土地出让金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支出也有待提高, 当前, 我国的房价不断攀升, 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政府的大笔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影响, 所以, 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力度, 提供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比例, 从而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压力。

三、土地出让金的利弊

土地出让金的出台无疑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 它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优化了土地资源的配置, 从根本上加强了人们对土地资产属性的理解和认识。如今, 土地出让金已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有利于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完善,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成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 尽管它是是适应我国国情的, 不可否认的是, 它存在着一些弊端。有些地方政府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手段扩大出售土地来换取收入的短期行为, 过度使用, 这不利于利益关系的公平性和土地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也不到位;政府的征收方式不当导致的土地出让金数额过大, 增长速度过快等。

四、土地政策调整

(一) 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

土地管理政策要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区域政策相协调, 共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 坚持扩大内需, 加强房地产调控, 抑制房价的过快攀升。

(二) 强化土地管理。

严格贯彻并落实问责制, 地方政府应该认真负责本地区内的耕地的数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坚持权责统一的基本原则, 坚决杜绝违法土地管理制度的违规行为、强行征地, 以及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现象。

(三) 规范土地出让金的使用。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的利润纳入地方预算中, 作为地方财政的一部分, 地方政府必须依据规定的数额来支付给农民土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等, 剩下的资金应该用于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发展农村的经济以及用于廉租房的建设等民心工程上,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 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大力推进征地补偿新标准的实施, 并且确保征地补偿费落到实处;采取多种途径, 如: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的落实, 有效进行农业安置等, 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使其能够安居乐业;切实做好征地中农民的住房拆迁补偿和安置工作, 处理好农民住房问题;规范征地的相关程序, 使征地工作合法化、透明化。

(五) 完善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

逐步健全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 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同时, 完善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 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以切实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 切实做好农村的土地管理工作。

(六)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

建立严格的土地监督制度, 严格按照土地管理的规定程序进行, 明确监督检查方式及具体要求, 使地方政府依法实行自己的权力, 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结语

本文对基于时间差异的土地出让金以及土地政策调整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使我们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政策调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告诉我们, 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保护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 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出让金, 提高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土地管理,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谷松.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 (《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 [C], 2008

[2].王淼薇, 郝前进.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研究——弹性土地出让年期制度的可操作性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

[3].赵艳波.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篇4:调整土地协议书

摘 要: 从分析我国当前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立法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入手,分别就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农村宅基地权属的调整以及整理后新增土地的发展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土地整理立法、健全土地权属调整运行机制以及注重土地权属调整中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土地权属调整;农民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06-05

随着农村土地整理的深入开展,土地权属调整作为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实质是各土地权利人利用整理前在整理区土地上所拥有的权利,通过土地整理参与者公认的权属调整转换机制,按照土地整理参与者公认的原则和标准,合法地换回整理后土地上的相应权利的过程。[1]

一、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概述

(一)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立法现状

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相关立法,在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呈分散规定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而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权属调整更是牵涉到各方的利益,因此完整的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和行政法律制度。[2]

1.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民事法律制度立法现状。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民事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为民法中的土地物权法律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土地他物权制度。虽然《物权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一系列土地权利,但土地物权体系并不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权利设定过于简单,对于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基础上产生的空间权、建筑权、耕作权等土地权利均未涉及,而且对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流转限制过多。

2.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经济法律制度立法现状。随着土地整理由私人为主的自发行为逐渐转变为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化活动以来,作为在经济法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宏观调控法,也不断地介入到土地整理过程中,二战以后土地整理的宏观调控法在西方国家纷纷出台。[3]而我国目前尚未颁布完整统一的土地整理法,现行法律法规对土地整理过程中诸多方面缺乏明确规定。首先,国家在土地整理中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得到明确;其次,对于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权属调整规划如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第三,对于参与土地整理的社会公共机构没有明确规定,土地整理的公众参与性较差。

3.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行政法律制度立法现状。完善的地籍管理、统一的土地权属登记是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受部门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至今未建立起专业化、规范化、属地化的农用地权属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仍然没有得到具有国家统一法律效力的严格登记,土地登记缺乏应有的不动产物权设立的公示功能,许多权属纠纷并未通过权属登记管理予以有效地解决。

(二)土地整理权属调整运行机制现存问题

在当前土地整理主要由政府推进,整理资金基本由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国家和各级行政机构必然在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在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整理权属调整运行机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参与实施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根据《土地管理法》以及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规定,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整理中的定位是指导部门,具体实施土地整理的是“土地整理专门机构”。在实践中“土地整理专门机构”主要指各省、市国土资源厅(局)下属的“土地整理中心”,其性质是“国土资源厅(局)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造成了土地整理的指导部门与执行部门之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此外,在土地整理项目开展过程中,还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机构、项目权属调整的设计机构、预算编制机构、工程施工和监理机构等土地整理从业机构的参与,法律对于它们的职责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2.土地整理中权属争议处理机构设置不明确。2002年12月修订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同时该办法第十四条又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应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即当事人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提出了“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概念,但对其职责范围、机构设置,仲裁程序等涉及实际操作的重要内容都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3.土地整理中权属调整争议缺乏司法救济途径。根据物权法精神,物权纠纷只能通过法律途径,不能通过行政裁决或行政处理的方式。[4]而国土资源部在《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对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的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经协商不能解决的……争议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处”。可见我国目前对于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采取的仍然是使之纳入到行政处理和行政复议的救济途径,实行行政复议前置的做法,土地权属争议的解决尚未完全司法化。

4.公众参与制定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方案缺乏法定程序保障。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产生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应该通过公众参与、咨询与听证等公开、民主的决策程序来予以保障。而现行法律法规只是对公众参与制定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方案作了原则性规定,如“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征得2/3以上土地权利人的同意,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当在有关乡(镇)、村进行公告”等,而至于那些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的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如何行使其申诉权利,土地整理机构如何听取公众意见,修改并完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等方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

二、农用地整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

(一)多部门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现状

由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均未对农村土地中面积占主导地位和土地权利人众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发证工作做出具体规定,在实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是根据行政管理的归属来划分的,按照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来选择不同的登记机关。登记机关的不统一,必然造成过分强调土地登记在行政管理方面功能,弱化了其对于物权公示作用,同时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属证书的不统一,也必然导致土地登记的标准、口径、效力等不统一,造成土地权属关系的混乱。

(二)多元化发展: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安排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家从农村基层制度建设领域的逐步退出以及乡村社区权利的加强,我国农村土地自发性的制度创新带来了千差万别的农地制度。[5]作为典型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在此过程中逐步走向多元化。“均田承包”虽然满足了“公平”的需要,但却始终面临着人口增减带来的土地再次分配的压力以及由于制度预期不足而带来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各地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都成为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多样化创新的动力与诱因。当前我国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主要有均田承包制模式、贵州湄潭模式、规模经营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土地租赁模式以及土地反租倒包模式等六种┠J健

(三)简单化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规则┫肿

相对于现实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安排的多元化,现行农地整理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的规则显得过于简单划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对需要调整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位置应尽量与开发整理前保持一致或大致相当。相应地,各地在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具体办法时也纷纷体现了这一原则。此外,虽然土地承包人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但仍需要通过乡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笔者认为过于简单化的调整原则以及附加的限制性规定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普遍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

三、农村建设用地土地权属调整中农民权益的保护

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分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农村工矿废弃地整理,而目前主要开展的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的土地权属问题,主要涉及农村宅基地的调整以及在调整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

(一)“宅基地的可继承性”与“一户一宅政策”的矛盾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农村住宅能够被合法地继承。由于我国实行“地随房走”的原则,在住宅被继承的同时,宅基地的使用权也自然地被继承了,因此就客观存在着一户可能拥有多处宅基地的情况。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新增人口对宅基地需求的压力,《土地管理法》和《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中都明确了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原则。因此“宅基地的可继承性”与“一户一宅政策”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农居点整理的特例——“城中村”改造中土地权属的调整

在当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土地权属的调整,包括宅基地权属调整和其他集体建设用地权属调整,且该土地权属调整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即土地由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而对“城中村”的改造的原因是“城中村”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规划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这并不能成为土地权属调整的理由。因此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集体土地权属的调整模式值得┕刈ⅰ

四、新增土地权属调整中农村土地发展权的配置

土地发展权的基本观念就是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6]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应该包括农用地发展权,农村建设用地发展权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发展权。当前在农村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农用地整理中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新增土地的发展权问题。

(一)农用地整理中关于新增土地相关规定┓治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以及国土资源部在关于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规定,“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有偿转让给其他需要履行占补平衡义务的用地单位”,其核心内容就是农用地的土地发展权向建设用地使用者的有偿转让,实质上就是年度许可的土地发展权配额指标在不同土地使用者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转让。我们认为对《土地管理法》中所规定的土地整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应该作广义理解。所谓“投资”不仅是指资金的投入,也应该包括农村土地的投入。因此农用地发展权的转让费用也应该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中有所体现,否则将会损害农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关于新增土地相关规定分析

2004年10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提出了“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根据此项规定,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产生的新增土地,只能作为耕地用途,这对农村建设用地发展权造成一定的限制与影响。首先,“挂钩”政策限制了新增人口宅基地使用权的获得机会。由于宅基地是基于成员权而取得的,带有福利性质的“份地”,未来新增的农村人口完全有理由和资格申请符合国家标准的宅基地。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指标,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法律体系,加强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机制建设

1.制定以“授权性法律规则”为主的土地整理及权属调整法律、法规体系。[7]首先任何部门的法律规则都兼有义务性规则和授权性规则,而且在现代法律中,授权性规则占居首要地位[8];其次由于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过多地强调义务性规范,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的情况下会出现行政权的过度膨胀与滥用,从而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法律、法规应采用以授权性规则为主的立法方式,以激发民众参加土地整理的主动性。

2.进一步完善土地物权体系。虽然物权法已经颁布并实施,但物权法只是规范物权的基本法律,并非物权法律体系的全部。因此我国物权体系的完善,仍然需要通过在实践中制定和修改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来完成。同样地,土地物权体系也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完善,以期对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范围的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涵以及集体土地流转等重大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3.加强登记立法,统一登记机构。虽然《物权法》已经对不动产登记做出了规定,但是大量的具体规则仍需要专门的不动产登记法来明确,此外现行《土地登记办法》只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层级较低,因此急需制定《土地登记法》以结束现行土地登记“政出多门”的局面。此外,在当前土地登记技术和方法不成为主要障碍的前提下,应该以土地行政管理机构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机构。

4.明确土地整理权属调整与权属争议处理的机构设置。通过立法明确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及机构的运行章程、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同时通过修法,改变现行立法中不同法规对土地权属纠纷处理的模糊与矛盾之处。

5.加强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建设。土地整理中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除了有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非常设机构(如土地整理规划公众随访中心、热线电话等)以外,还应该包括“民间组织”。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民间组织”的构建要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等灵活地结合起来。此外还要通过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公民请愿制度等一系列程序性制度,保障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中公众的有效参与。

(二)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J

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与流转的关系,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按自愿原则,将分户承包的土地适度集中,以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此外建议取消乡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的批准限制,改“批准制”为“备案制”,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

(三)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农民权益的保护

1.实行“一户一宅、合理补偿”政策。公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只是就申请而言,法律不应当禁止公民通过继承等方式取得两处以上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为。出于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宅基地在被继承房屋的存续期间,可以保留;但如果出现房屋损毁或发生土地整理项目的情况下,应该执行“一户一宅”的政策,并且对于现存房屋的价值进行合理地补偿。

2.“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权属调整的两种模式。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除因公共利益而需要对集体土地进行征用以外,不应该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以保护农民的权益。否则国家应该从土地所有制改变而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中留出合理的部分,用于建立村民社会保障体系与职业培训┨逑怠

(四)建立土地整理中新增土地发展权的合理配置模式

笔者对新增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作如下建议:首先,将新增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转让费用在国家、土地整理投资者以及农村集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真正体现“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其次,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新增土地的用途按比例划分:部分新增土地必须作为耕地,以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其余土地则由农村集体自行确定其用途,如果作为耕地的,还可以参照农用地整理的做法,折抵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并将指标转让费用再进行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余振国,吴次芳.我国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机制建设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116-120.

[2] 韩松.论土地法律制度体系[J].政法论坛,1999(5):43-44.

[3] 郭洁.土地整理过程中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3(6):88-95.

[4] 高富平.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3.

[6] 孙弘.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郭洪泉.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法律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1(1):32-34.

篇5:土地权属调整公告(沙子)

为了做好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沙子村土地整理开发(占补平衡)项目的权属调整工作,我们制定了权属调整的指导思想、调整的原则、调整的依据、采取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内容,以保持整理后耕地经营管理的完整性,防止人为的割裂,促进土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保护国家、集体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项目实施的土地权属须进行局部调整。

一、权属调整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土资发[2003]287号文件,本着“既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土地权益,避免发生土地权属纠纷,促进社会稳定”的宗旨,将土地整理权属管理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产权保障,促进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一)土地权属调整组织机构

施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施甸县酒房乡沙子村土地整理开发(占补平衡)项目工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工程指挥部,项目指挥部配合酒房乡人民政府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前后两部份的土地权属调整工作。

(二)土地权属现状确认

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原属酒房乡沙子村委会。在开发整理前进行权属面积的确认,做到项目区无权属争议。

(三)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原则、程序、措施、要求

1、调整依据:土地权属调整参照国土资发„2003‟363号《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87号《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执行。

2、调整原则:

(1)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公平、效率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2)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4)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5)坚持“参与开发整理各方土地总面积基本不变的原则”。

3、调整范围:明确为批准的项目区范围,村委会村民小组和农户的使用权、所有权的拥有都为权属调整范围。

4、调整程序及措施:在项目实施前由项目指挥部与酒房乡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沙子村土地整理开发(占补平衡)项目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按照土地权属面积、数量、地类进行勘测界定,造册到各村民小组、到农户;开发整理后由项目指挥部交回酒房乡人民政府,按新增耕地面积、地类挂钩,按一定比例、一定顺序和范围重新调整权属和面积,再承包到农户,签订协议,颁发土地权属证件。

5、项目施工的要求:在支砌的沟渠、道路两侧各留出6米的施工带,支砌沟渠、道路和土地平整占用的土地和青苗不存在补偿。

三、公告期限

有效期限为15天,自2011年7月12日至2011年7月26日。

四、异议处理

开发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按现有的行政区域界线和农民实际占用的土地确定,不作大的调整,原则上不打破组与组的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不发生变化,仍属集体土地,已承包到户的土地,采取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讨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也可由村民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或成员同意,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开发整理的耕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加以保护。

篇6:土地税收政策调整解读4

及适用税额调整政策宣传

一、政策调整方面

(一)关于我市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贯彻国家对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措施,针对我市当前园区土地管理特别是土地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九届十七次全会决定,对有关土地调控措施予以明确,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运用税收杠杆,通过调整园区土地使用税政策,制定培植税源的政策措施,促进园区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突破发展瓶颈,化解要素制约。应该说,这次园区土地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加强土地管理,调节土地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统一政策、公平税负,培植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区现有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级范围和单位税额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我国目前在土地保有环节征收的唯一税种。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为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实行定额税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和《安徽省城镇土地使用税实施办法》,我市于2007年1月1日起调整了土地使用税等级范围和单位税额,市区共设定了五个等级,一等土地到五等土地所对应的每平方米年税额分别为10元、8元、6元、4元、2元。

(三)市区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变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是全面调高市区园区土地等级和适用税额。将原二等、三等土地调整为一等土地,适用税额由6元调整为10元;原四等、五等土地调整为二等土地,适用税额由4元、2元调整为8元。

二是对园区扩区后城镇土地使用税单位税额进行了明确。各园区的扩区部分及新成立的特色园区,每平方米年税额统一为8元。

(四)市区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等级及适用税额是怎样制定的

根据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区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级范围及适用税额标准的批复》(蚌政秘〔2011〕15号),调整后的市区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等级范围及适用税额标准如下:

(一)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将东海大道→山香路→燕山路→迎河区域内的土地由现在的三等土地调整为一等土地,每平方米年税额由6元调整为10元。

2、将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除一等土地之外的其它土地由现在的四等、五等土地统一调整为二等土地,每平方米年税额由4元、2元统一调整为8元。

3(二)蚌埠经济开发区

1、经济开发区内原一等土地保持不变,将经济开发区内原二等、三等土地提升为一等土地,每平方米年税额为10元。

具体区域为:蚌医路→(向北)胜利东路→胜利中路→工农路→东海大道→解放路→燕山路→(向东延伸至)龙子湖西岸→东海大道→蚌医路。

2、将经济开发区内除一等土地之外的其它土地由现在的四等、五等土地统一调整为二等土地,每平方米年税额由4元、2元统一调整为8元。

(三)蚌埠工业园区

将小蚌埠镇40米大沟→淮河北坝→怀远工业园交界处→中环线北线区域内的土地由现在的四等、五等统一调整为二等,每平方米年税额由4元、2元统一调整为8元。

4(四)龙子湖区工业园区、禹会工业园区、姜桥物流园区

上述三个园区统一调整为二等土地,每平方米年税额统一调整为8元。

(五)园区扩区后城镇土地使用税单位税额如何确定

本次政策调整实施后,各园区的扩区部分及新成立的特色园区,每平方米年税额统一为8元。

(六)调整后的土地等级与适用税额执行日期

根据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区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级范围及适用税额标准的批复》(蚌政秘〔2011〕15号)规定,新调整的市区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等级范围及适用税额标准,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

(七)纳税期限的确定

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按年计算,分别在4月、10月缴纳。对税额较大的纳税人,也可以按季或按月缴纳土地使用税。

(八)关于报送情况反馈的通知

对本次园区土地使用税等级和单位税额调整,分局要求会后每个单位都进行一个意见的反馈。

一是对有能力缴纳税款,并且能够确认缴纳的纳税人,请与管理员联系,确认没有问题;有意见有要求的,要书面反馈;

二是对没有能力缴纳的或者缴纳确有困难的纳税人,要对目前经营、资金等情况进行书面说明,并提出缴纳计划;

三对老的欠税企业,也要对企业的状况进行书面说明,并提出清欠计划。

本月分局还将组织一次欠税企业的会议或者逐户到欠税企业了解情况,对有能力缴纳税款但一直不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分局将按程序采取有关强制措施。

以上书面意见反馈,请各单位在下周三(20日)以前报分局。

二、部分优惠政策

(一)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21号)

一、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城镇土地使用税问题

对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月平均实际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高于25%(含25%)且实际安置残疾人人数高于10人(含10人)的单位,可减征或免征该年度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减免税比例及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财税主管部门确定。(我市正在制定具体方案)

《国家税务局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国税地字[1988]15号)第十八条第四项同时废止。

二、关于出租房产免收租金期间房产税问题

对出租房产,租赁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约定有免收租金期限的,免收租金期间由产权所有人按照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

三、关于将地价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问题

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应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按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

(二)关于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防范用地免税问题

1、政策内容:根据《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关于城镇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国税地字〔1989〕140号)的规定,对于各类危险品仓库、厂房所需的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防范用地,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仓库库区、厂房本身用地,应照章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2、办理程序

申请危险品仓库、厂房“安全防范用地”土地使用税减免必须提供和填报以下证明资料: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申请情况说明或报告。(申请报告)

(二)提供国家相应行政管理机关或部门审核审批签发的有关“危险品”生产、储存、经营等许可证(或批准书);原件送审,留存复印件一份。(“危险品”生产、储存、经营等许可的确认)

(三)提供经公安、消防、劳动安全保护部门或其他有资质认证机构审核认证,并标注明确的“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防范用地情况说明书”或《危险品厂房(仓库)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防范用地平面图》、《防火防爆区域图》;以及“危险品仓库、厂房安全防范用地”执行标准,即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是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库设计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等资料和数据);原件送审,留存复印件一份。

(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防范用地面积的认定)

(四)填报《危险品安全防范用地申请认定表》及《危险品安全防范用地面积核算明细表》;一式三份(税务机关提供表样)。

(五)提供与其(申报的防范用地)对应的土地权属证明(土地证);复印件一份。

(六)提供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复印件各一份。

上一篇: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门诊优质护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