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哥达纲领批判》

2024-07-26

读《哥达纲领批判》(精选5篇)

篇1:读《哥达纲领批判》

读《哥达纲领批判》

By迦宁

诚然,在如此浮躁、焦虑,人们总是不断追求盲目的社会里甚至校园中,能静下心来认真读读马克思晚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确实是件较不容易,但是很有收获的事情!我试着读一遍又一遍,但终感觉有些晦涩,难联系其时的背景,于是难设想当时的处境,从而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看这部纲领性文献所起的作用。我只想尽量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与收获,而不是模糊的说一些别人在说的内容与话题。

我不想说它是一篇有极强针对性的战斗檄文与尖锐批判的经典,从中我愿意更多地看到怀疑批判的态度,深刻思辨的方法,独立思考的精神与自树一帜的勇气!我们很多人,缺少这种难能可贵的坚持基本原则的优点!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该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1875年5月,马克思针对德国工人运动内部爱森纳赫派对拉萨尔派无原则让步、妥协,拿原则作交易从而寻求不稳固合并的错误行为而写下《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当该“意见”以信件的形式寄给威廉•白拉克(爱森纳赫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后,并未得到相应的考虑与重视,1875年5月22—27日,两派选出的代表在哥达城召开合并代表大会上对纲领草案只在个别文字上略加修改就通过了,成为党的正式纲领,即是充满着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其后,德国的反动派并没有看出纲领的机会主义实质,仍然把它当作工人阶级的东西来看待,并对纲领进行攻击;此外,一部分工人阶级也只关心联合,也没有看出纲领的机会主义性质,仍然把纲领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采取了沉默的态度,没有发表公开声明,《哥达纲领批判》也未公诸于吐。《哥达纲领批判》公开发表于1891年1月31日德国党的刊物《新时代》杂志上。当时马克思已经逝世,是由恩格斯主持发表的,其发表同样是由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1890年10月,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哈雷召开党代表大会,决定起草一个新的纲领草案,准备提交给1891年即将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表大会讨论,以代替原来的纲领即“哥达纲领”。

整理简单的时间线索,我只想写下如下的不甚成熟的话:

一个政党,在基本理论得以建构的基础之上,在集聚时代智慧,党内各方都十分善良、忠诚且怀揣人民的条件之下,仍然由于外部及内部的诸多矛盾而不小心地办了错事!这是怎样的令人感到无奈呢!尽管工人内部两派原本好心地要促成工人内部的团结与合作,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却不想因此纲领而使德国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正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机,在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方式与策略上几乎都采取着妥协与暧昧的态度。这个错误的充满机会主义的纲领至少被广泛意义上坚持了15年之久。这种重大的历史的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负呢!且不要说“人民”,普通的下层的百姓多是无辜的,他们身处事件之中,身处历史的潮流而不能自持、自觉,甚至身不由己!

如果其时其境,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领导人都还健在,通过哥达纲领从而造成的历史性错误的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负呢?这是我存有迷惑的问题!我们可以由历史如潮水般是无情的来搪塞,以人最终都要死去来逃避,以事情总是向前发展来自我安慰,以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来开脱,但这个问题始终是一个问题!

人们太容易在细节上吹毛求疵,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公民的权利作定立极为精细甚至前后矛盾的条条框框,如有人违反法律,在法律追究制度健全,执行到位的情况下,总要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然而,在一些大的事件上,几乎决定全体社会公民命运的大的事件上,在作简单加减计算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几件偷盗的事件上,对部分领导人因疏忽与狭隘,能力有限所致的于广大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追责制度该如何建立呢?其惩罚措施如何定量

呢?这或者是我们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譬如当今社会的矿难频发的事后追责,有毒食品 流入市场的追责,执法程序混乱失控问题的追责,暴力拆迁补偿寥寥、医疗事故问题、环境严重污染问题的追责,甚至是强行颁布制订规章条款所导致严重后果问题的追责!然而现实是,造成这种不可挽回不可逆的重大责任事故的相关责任人所受到的惩罚,相对于恶劣的后果,几乎不值一提,可笑的是甚至所受惩罚的程度远轻于偷鸡摸狗之行为!

历史政治人物的重大过失,有选择地被简单的写在了历史或政治教科书上,公民个体的一时情急冲动犯下小错,受到无情法律的严厉制裁,前者说是社会前进之曲折之必然,后者说是个人行为之不当之反动,对比而言,实在是充满讽刺!

《哥达纲领批判》成文之后,不公开与最终公开,都是介于社会形势,也确实挺无奈!国家或政治层面的大的纲领、政策、方针,不可妄加否定与批判,是否也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违背呢?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可惜的是从概率的角度,它并不会一直站在社会主流观点的那一面?于此时,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否定与自我否定,尊重言论自由,崇尚民主自由,坚守从善如流、广贤纳言的社会主流精神,政权执政观念该是何等的宝贵与意义重大!

以上的文字或者称得上跑题了,介于是读书笔记,而非“论文”的原因,学生觉得更有必要记录自己最真实的独立思考的想法、观点与疑惑,而不怎么愿意刻意拔高随沉重的理论文献上升到一种形式上统领高度。还请老师谅解!

由于《哥达纲领批判》内涵极其丰富,在此更想结合目前社会热议的收入分配改革有针对性地作总结学习。

马克思阐明了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指出: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而生产某种使用阶值,光有使用价值还不行,还必须有自然物质条件。人只有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使用价值,才是财富的源泉。而劳动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首先就必须以占有者的身份出现,即必须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只有这时,“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还指出了两个重要观点:

“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在这里强调了创造财富的劳动的社会性。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并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的条件下,以团体或社会为单位进行的。因为,劳动总是社会的劳动,而只有社会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和文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劳动的社会联系也越来越广泛,劳动生产率也日益提高,创造的社会财富日益增多。但是在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社会里,劳动者虽然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但他们所创造的财富的大部分却被剥削者所占有,因而剥削者的财富和文化越来越发展,劳动者则愈来愈贫困和愚昧。

马克思还在纲领批判中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批判了纲领草案中所谓“公平的分配”的错误观点,①所谓“公平”,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各阶级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因而对公平的理解和标准各不相同,而不存在各阶级都能接受的共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无产阶级的平等只能是“消灭阶级”,不消灭阶级,就不能有真正的平等,阶级的存在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②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为资产阶级所占有,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因而,资产阶级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剥削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工人则只能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对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有什么公平分配。因此,要实现无产阶级所要求的公平分配,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把“劳动所得”这个极为模糊不清的用语明确为劳动产品,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国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其中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有积累。因此,在将社会总产品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进行各种必要的扣除。首先要扣除三项费用:“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其中第一部分是用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第二部分是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第三部分是用于应付突然事变的。显然,要维持社会的再生产并推动其不断发展,这些扣除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总产品作了上述各项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才是用于消费的。但是在分配到个人之前,还必须作如下各项扣除以作为公共消费,即:“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缝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这些扣除虽然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于国家行使其各项社会职能,维护社会的安定,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一个正常的有利的社会环境,则是完全必要的。

社会总产品在作了上述六项扣除之后,剩下来的消费品才能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这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有折有扣的了”。当然,这些扣除,归根到底还是为广大劳动者谋福利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这就是说,一方面,劳动者作为个人,他的劳动所得被扣除了,但另一方面,他作为社会成员之二,又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集体福利中得到了享受,被扣除的部分仍然以集体福利的形式为生产者自己所享有了。

结合目前社会热点,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摘录以下领导人言论: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表示:“短短二十多年,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大多数劳动者收入长期得不到正常增长,已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内需,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将“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收入分配政策调节体系建设”确定为2010年国务院九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发文强调,“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明确提出,应该不断增加一线劳动者的报酬,让群众体面劳动,完善劳动保护机制。

全国人大、财政部、人保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国家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都分别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就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展开了密集调研。这些部门将对各自分管的收入分配、工资分配、二次分配、国企利润上缴等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最后,由发改委对各部门的政策建议进行汇总,并纳入正在研究拟定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之中。

结合社会现实和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记录:

1. 在企业方面,在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之上,一方面资本分配占据着过大的比例。虽然

作为普通小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企业发展的红利。但由于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监管不严格,财务作假、内幕交易、游资炒作事件极其频繁。作为资源分配功能的证券市场功能被严重扭曲,证券市场频频出现着大肆圈钱、盲目吹泡泡的现象,最终导致普通股东盈利极少,亏损极多。但此现象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确实是相悖的。企业在发展,盈利在增长,为什么偏偏无话语权的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有

效保障呢?此方面,大股东更多的以组织或自然人的角色,扮演着一种极其强势的角色,在管理、决策方面,更多的将企业利得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局部员工福利、公款消费、家庭报销等方式转移支付满足少数决策管理层的利益而置大多数股东的利益于不顾,许多上市公司自上市后既从未分红,股票价格也未得到增值。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底层的员工,(如富士康频繁跳楼事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在付出高强度的劳动之下,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仍然得不到基本满足,不得已沦会社会“大机器”中的“小机器”。

2. 在社会分配方面,尽管目前在政治上否定了阶级的存在,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值得使

用“特权阶层”这个词。且不说权利寻租、政府行为的部分失误,户籍制度、政策优惠与否、东西部发展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因为马太效应的循环,使得“先富带动后富”切实实现的难度越来越大。数据显示,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由此而导致的广泛存在的蜗居、蚁族现象,在传统观念背景下,实现个人价值的难度越来越大;公民个体因生活无力、绝望而采取过激报复社会的行为令社会维稳成本越来越高,恶性事件此起彼伏。

或者真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这些方面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已经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劳动者成了社会生产的主人,劳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与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比,还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由此而决定了公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还不高;劳动者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旧式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还存在;社会总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的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也还不高,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存在许多旧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等等。唯愿目前焦虑、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百姓生活状态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改观!

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该是件多么有益有力的事!

篇2:读《哥达纲领批判》

(四)读书笔记

1.“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离开劳动。相反地,我们现在却看到,任何一种”有益的”劳动都不能离开社会。那末也同样可以说,只有在社会里,无益的,甚至有损公益的劳动才能成为一个职业部门。只有在社会里才可以游手好闲”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批判了纲领中关于社会与劳动的关系,但是我却无法理解马克思的思维。在我看来,纲领中的“社会离不开劳动,有益劳动离不开社会”的观点并没有根本性的错误,因为有益劳动本身就是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有益”“无益”之说了。所以纲领中所说的“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这句话我认为并没有错误,但是马克思的批判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会提到无益劳动的事情,因为在纲领中只提到了有益劳动离不开社会,并没有说无益劳动离不开社会,由此说来,马克思的话是多余的,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有些道理,但是就是说不出,想不明白。

2.属于社会一切成员?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吗?那么,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又在那里呢?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成员吗?那么社会一切成员的“平等的权利”又在那里呢?

这段话中,马克思利用反问追问的方式来批判纲领的片面性和不正确性。社会的一切成员包括劳动的和不劳动的所有成员,但是劳动所得,劳动资料是由劳动的成员创造的,如果公平分配劳动所得,不劳动的社会成员就不应该的到任何劳动资料,但是纲领中又说,一切成员有平等的权利,这样就前后自相矛盾了,所以纲领写的是很模糊不清的,马克思在这里的批判是充满激情而又极其有力的。

3.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份存在着。于是,”劳动所得”这个由于含意模糊就是现在也不能接受的用语,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这就意味着社会成员的劳动不再属于个人,而属于整个集体。但是这并不表示没有劳动所得。马克思在这里说劳动是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那么个人劳动所得总还是存在的,但是马克思又说,劳动所得是现在不能接受的用语,这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劳动所得的意义是什么,是依照个人而言的吗?如果劳动就会有劳动所得,为什么这里又说这是一个荒谬的概念,这是我较为困惑的一点。

4.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

每个人从社会中所得的就是他所耗费的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这与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不同是剩余价值的榨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从社会中的获得的与他付出的劳动是不成比例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只有一部分被返还回来,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榨取。结果是,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资本家越来越富,不劳动便可获得劳动资料,工人越来越穷,付出的劳动没有返还回来。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劳动者所得到的便是他给予社会的,但是我疑惑不解的是,这样就没有人盈利,每个人拿走的都是他的劳动应该得到的,那么社会该如何进步,生产力如何发展,如何推动创新,人民是否会没有生产的积极性,这都是应该想到的问题。

另外,我还想到了劳动资料分配的问题。共产主义社会是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社会形态。如果我需要一张桌子,但是我没有积攒到一定的劳动量,足够换取一张桌子,我就无法的得到桌子。所以这里还是有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在的,劳动能力强的就创造更多的财富,得到的东西就越多,无劳动能力的就无法享受公平待遇了„„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非常严重的,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些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5.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这是我认为整篇文章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消费资料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物品,既然是公平分配,即社会主义社会,那么这种分配是有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当生产力越高时,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后,同样的劳动时间可以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那么平均分配给社会成员的便会增多。但是生产条件的分配为什么表现了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是一个让人非常不解的问题。生产方式的性质主要区分于生产的物质条件掌握在谁的手中。在非劳动者手中,便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者手中,便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姑且认为,若是资本主义社会,榨取剩余价值后,分配显然会变得很少,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榨取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劳动者可以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所得,这也许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吧。

6.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所以,它们具有某些根本的共同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谈”现代国家制度”,而未来就不同了,到那时”现代国家制度”现代的根基即资产阶级社会已经消亡了。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章节,我根本没有理解,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在哥达纲领中说道,国家是自由的基础,但是,依照马克思的思想来说,现存社会是现存国家的基础,也就是说现存国家是依赖于现存社会而建立的,而关于哥达纲领中的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的概念是很荒谬的,以马克思的观点来看,现代社会即为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而现代国家是随着国境而异的。这里恰恰是我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当今社会中人们常说的话来说,现代国家这个概念经常会被提到,但是在这里,马克思却说这是荒谬的,是一种虚构的概念,我很难理解。

7.事实上这不过是从总税收中替上层阶级支付了教育费用而已。顺便指出,A项第五条所要求的”免费诉讼”也是如此.刑事诉讼到处都是免费的;而民事诉讼几乎只涉及财产纠纷,因而几乎只和有产阶级有关。难道它们应当用人民的钱来打官司吗?

关于教育是否应该免费的问题,马克思的批判是非常理智的,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用免费教育与免费诉讼类比,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基本是以财产纠纷为主的,而只有资产阶级才会产生财产纠纷。若这种诉讼也是免费的,那么就相当于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买单。资本家不仅榨取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设置将魔爪伸向了税收,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但是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才存在的问题。在哥达纲领中提出的“免费诉讼”的要求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免费教育也是一样。但我不能理解的是马克思说“应当把技术学校同国民学校联系起来提出”,我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区别,难道以前提出教育免费是两者分开对待的吗?我不明白。

8.普遍禁止童工是和大工业的发展不相容的,所以这是空洞的虔诚的愿望。

关于禁止儿童劳动,马克思的批判非常好。首先,禁止儿童劳动一旦提出,就应该确定一个正确的年龄的范围,只有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孩子才算是儿童;而这一点在纲领中并没有被提出,是非常模糊的。正如之前所说的,“正常的工作日”,没有明确规定一个时间范围,纲领是非常不专业的。其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禁止儿童劳动是同大工业生产的存在不相容的。这也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所在。大工业应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工业大发展时期。但是为什么儿童劳动与之有联系,我想不明白。因为在我的思想里,工人的劳动所得中,有一部分是用来抚养家属的,也就是说儿童不必参加劳动来养活自己,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是由父母来抚养的。所以,就此而言,禁止儿童劳动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而且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一个举措,不管是子啊社会主义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都是很必要的。

(五)总结

篇3:读《哥达纲领批判》

19世纪40年代初, 青年黑格尔派鼓吹一种新哲学, 宣称只有卓越的哲学家的批判活动才是历史的主要动力, 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民群众活动的头等意义。为揭露这一主观唯心主义的反动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合写了《神圣家族》, 这是他们第一次合写的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 群众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 必然会日益自觉地参加到社会的历史活动中来, 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并在阐明这个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结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用了大量材料论证, 揭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它指出资产阶级虽然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如建立现代大工业、扫除封建关系等,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间的矛盾。矛盾突出地表现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斗争不断加剧、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锻造的生产关系现在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现代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二、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科学论证———《共产党宣言》发表到《资本论》第一卷付印

1848年欧洲革命以来, 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工人运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革命风暴之后是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局面, 各国工人运动走向统一, 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同这种历史变化相适应, 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时间段突出的主要问题不同———在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特别突出;在五六十年代,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特别突出。在1848-1852年, 当马恩参加革命运动总结革命经验的时候, 他们着重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此后, 由于马克思重新研究因革命运动而中断的政治经济学,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完成第二个伟大发现。因此他在转向分析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的同时, 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这个时期马恩的主要贡献为: (1) 对于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共产党宣言》及其以前的著作没有科学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马克思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总结法国工人六月起义失败的教训时, 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2) 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论证未来社会的前景及其特征。《资本论》中最为明显可以看到, 马克思从来都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活的整体,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暂时的历史阶段来看待, 不仅经常把它同资本主义前的社会形态相比较, 而且经常同未来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相比较, 这样一方面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另一方面又能发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并予以科学的证明。

三、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重大发展———《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到《哥达纲领批判》

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经验, 在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批评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以及俄国民粹主义的过程中, 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两个问题: (1) 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 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根据1871年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经验, 马克思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并使之成为成熟的理论形态。从《法兰西内战》中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到《哥达纲领批判》中总结关于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得出完整的结论:“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 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2)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个过程将表现为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跟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也是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变化发展的,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表现为阶段性。《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 并且分析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提出阶段论是针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而说的,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经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经过一个过渡时期然后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摘要: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是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我们应该完整准确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总体上研究它的思想变化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卷.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43卷.

篇4:《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2000年10月11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

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哥这纲领批判》的第一章中,马克思首先揭露哥达纲领所说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要害是避开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抹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劳动只有具备物质条件并作为社会劳动,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哥达纲领还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它的第一个口号,使人们围绕分配兜圈子,以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通过革命改变生产方式、铲除资本主义这个祸害。这些都同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当今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公平”和“福利国家”等,其共同特点还是在分配上作文章,充其量只可能减轻一点病痛而根本不指望祛除病根。

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之后才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是指仅仅靠劳动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财富的形成要求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相结合。这里的劳动

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说资本和土地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正确的,而说它们创造了价值是完全错误的。

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智力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

篇5:《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1.“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2.“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由此造成的工人阶级的依附性是一切形式的贫困和奴役的原因。”

3.“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

4.“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

5.“工人阶级为了本身的解放,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同时意识到,它的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所共有的那种意图必然导致的结果,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

前三条讲的是社会化的劳动所得应当平等、公平地进行分配,我将它们放到一起来说。

首先,如果真如纲领所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那么一切财富就理所应当地归属所有劳动者所有,但实际情况却是绝大部分财富被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拿走了,劳动者只得到了只勉强够维持他们生存的那一小部分。事实情况是,劳动并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只有通过对自然界的物质资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才创造财富,因此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而在资本主义之下,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属于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这里顺带把第二条也提了,在19世纪的欧洲,土地作为一种劳动资料,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归资本家所有。土地所有者们将土地租给资本家进行生产,并收取地租,以此获得财富。),而劳动者所拥有的只有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为了得以生存,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有产者。这样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劳动产品分配方式。于是在这种分配方式之下:

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

但是纲领却没有看到这一点,而要求“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和“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那么这种劳动所得的平等、公平的分配该如何进行呢?或者说怎样的分配才算是平等、公平的呢?

“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属于社会一切成员”?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吗?那么“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又在哪里呢?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成员吗?那么社会一切成员的“平等的权利”又在哪里呢?

......

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既然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为什么又要开倒车呢?

上一篇: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总结下一篇:教育部托福报名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