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师核心素养论文

2024-07-15

培养教师核心素养论文(通用10篇)

篇1:培养教师核心素养论文

教师职责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当今社会中的“育人”可能比“教书”更加重要。在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机会的社会中,教师要交给学生的課本知识不仅可以从教师这里获得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而“育人”这一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只是将核心素养局限于纲领和书面上,应该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间,均应该全面贯彻核心素养的精神和主旨。核心素养也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早在马克思就提出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只是将全面发展的人进行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而已。

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精神传承。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崇洋媚外,去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但是,有些西方文化的渊源却来源于中国的古代文明。我们没有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官大,却要他国人来总结和提升然后再去学习,这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亵渎。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应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之中,比如多开展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同时,还不能一味地指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还应该鼓励学生接受西方文明和前沿知识。将学生培养为既有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中华民族接班人,又有理性思维并且勇于创新和尝试新兴事物的开拓者。

社会参与是每个公民都具有的权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同时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首先,无论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所做的一言一行负责人,每个学生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承担起来。社会责任是教师要灌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就算是违反了某些规定是要其家长承担后果和责任的。但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教师必须灌输给学生的。如若学生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均不需要自己承担后果,其必然肆意妄为而没有节制,只有告诉学生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学生在社会中才会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社会的规则和明文的前提。在引导学生承担责任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中国的一份子,也就是国家认同。

自主发展是学生获得个人内心满足和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学会学习是个体学到老活到老的必然能力和技能,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不仅是学生在社会中取得自我需要的资本,更是个体在社会中完成自我效能的必要条件。只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及完善的自我管理体系才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和需要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只有个体身心的舒畅,才能够分配其他的认知资源给自己想要追求的理想。

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有掌握了以上的能力,才能够健康、高效地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2:培养教师核心素养论文

教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其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行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包括21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篇3:培养教师核心素养论文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教师学科素养的灵魂。当前,语文学科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堂主问题得不到准确的切入,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某篇课文的真问题、重难点,以致课前导学单不能规范地设计出来。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科素养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于勤学乐学,勇于实践。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专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理解具体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深谙学科内涵。要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睿智,教师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品格和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本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着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验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别人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称象的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但“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因而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这个方案也不可行。曹冲借用方案二“化整为零”的思想,形成合理的第三个方案:先把大象赶上大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石头重量即知大象重量。曹冲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即从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加上新的思考,形成新的合理的方案。又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没想到”展开文本的叙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经过“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突发奇想”抱母亲,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浓浓的亲情,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文本解读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有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忽视表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反映出学生语文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也反映出学科素养的低水平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照着做”“我以为”“找问题”,是一个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据此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着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于永正老师说,我是在用自己的素养教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注重锤炼教学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感,有效促进学科素养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2]韦芳.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

[3]黄淑琴.语文学科特殊性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篇4: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数学核心能力的同时,能帮助学生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学会学习等数学核心素养。在第9期和第10期的专栏中,笔者分别介绍了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滴水实验”活动的情况和安陆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师生开展的“出租车在安陆城区运营为何不打表计费”的实践活动。为更多地了解省内课题学校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课题学校学生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水平,分析学生从亲身经历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意识、品格、方法和能力”,笔者另外选择了三所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课题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并分别随机挑选了一个班级,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了以下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单

问题1:请你设计滴水实验,推算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

(1)在下列实验方案表中记录你的设计方案。

(2)按照这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以下实验报告单。

(3)1分钟漏掉的水如果装在矿泉水瓶中,水面大约会在什么位置?请你画出瓶子和水面。

(4)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描述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的情况。

问题2:如果请你调查武汉市出租车的收费情况,你准备怎样调查?把你能想到的调查方法记录在下面,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调查。

问题3:请你再提出几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并记录在下面。

任务单中的问题1是北师大版教材《滴水实验》中给出的问题。这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找到测量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并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从而体验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问题2是与“出租车在安陆城区运营为何不打表计费”实践活动的对比研究。这两个实验的目的都是引导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问题3是想了解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水平以及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以下是对三所学校153名学生活动情况的分类整理和分析。

一、对问题1的实验与分析

1.实验人员及完成任务的方式。学生独立完成的有81人,占52.9%;与同学合作完成的有5人,占3.2%;与家长合作完成的有67人,占43.8%。从中看出,四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测量工具。大多数学生使用量杯、秒表进行测量,少数学生使用矿泉水瓶和秤进行测量,极个别学生使用桶、尺子进行测量。从测量工具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方法一、三似乎想用容积说明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方法二似乎打算用质量刻画的方法来测量浪费的水量。

3.实验方法与步骤。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记录水滴数。方法是将水龙头调至滴水状态,打开秒表计时,测出1分钟或其他时长漏水的滴数,并计算出水的容积。二,记录1分钟或其他时长滴水的容量。方法是用秒表计时,测出1分钟量杯或矿泉水瓶中的水量。

将“实验工具”与“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应观察可以发现,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除成人习惯的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滴水的容积或质量外,还有通过滴水的水滴数来表示漏水量,这反映出学生已经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现实问题。

4.实验数据

(1)计算1分钟或其他时长的漏水量(以下是一名学生以1分钟为单位进行的测量和计算)。

经过测量,一分钟共滴水10毫升。

计算:10×60×24×365=5256000mL=5256L

结论:一年浪费5256升水。

(2)计算水滴数(以下是一名学生测量出最快、最慢水速并计算出的结果)。

上述两种方法中,80%以上的学生采用了第一种方法,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不足20%。尽管“计算水滴数”不是体验“浪费多少水”的最好方法,但这种方法仍具有数学的价值,因为它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的意义,增强数感。

5.解决问题

(1)对于“1分钟漏掉的水如果装在矿泉水瓶中,水面大约会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16%的学生测量的结果是高度在半瓶以上,81%的学生测量的结果是在半瓶或半瓶以下。通过访谈了解到,水面高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测量时水龙头的松紧程度不同,即流速不同。

对于“请你画出瓶子和水面”这个问题,83%的学生画出了实物图,5%的学生直接在矿泉水瓶上做标记,9%的学生运用圆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标示水面高度。面对“请你画出瓶子和水面”这个要求非常明确的问题,部分学生尝试着用其他的表征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这部分学生数学理解、表达的水平更高。

(2)学生解决“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描述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的情况”时,用到的物品及占比情况统计如下:

独自测量时,每个人使用的测量物品相对单一,而通过课堂交流,学生及时了解到其他同学用到的物品。这有利于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方法以及“浪费水量多少”的感性认识。

二、对问题2的研究与分析

对于问题2,学生运用乘坐体验、上网查询、访问朋友、看车后标牌、看滴滴打车软件等方法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92%的学生采用了两种方法,71%的学生用到了3种方法,53%的学生用到了3种以上的方法。统计数据表明,课题学校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

三、对问题3的研究与分析

问题3既能了解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又能促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识。学生集中关注的问题有:①同学们零花钱的情况;②南湖地区堵车的情况;③武汉市房价水平;④同学们每天阅读时间的情况;⑤浪费电的情况;⑥垃圾袋污染的情况;⑦一次性筷子使用与植树绿化的问题;⑧堵车问题的调查。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存在数学特点不够突出的问题,但他们“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的思维品质至关重要。这种品质的教育价值或许比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价值更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中‘综合与实践’学与教”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篇5:培养教师核心素养论文

参加了本次教师远程研修培训,我受益匪浅,培训过程中专家的精彩的知识讲授,对我今后的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现围绕“教师职责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内容作如下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的责任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心是建立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爱心上的,在老师爱心的雨露照射滋润下,学生感到群众的温暖和舒适,从而激发起奋进的欲望。一位好教师首先务必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的工作态度。教师就应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我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另外,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问题,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认识到课堂的组织和授课的方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科的核心与学生的自身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开放地进行设计。教师要有相应的技能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教师在学科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实践实验能力,用任务式授课方式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做事,让学生在各学科的课程要求完成身心的素养成长,在学科的延伸中让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形成个人自主自律的核心素养。只

有通过一系列过程的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关逐渐形成核心素养。

篇6:教师核心素养心得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篇7:谈谈教师的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09日

作者:林乐光

来源:现代教育报

近期,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常指素质与教养。核心素养,指的自然是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素养。而教师的核心素养,也理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要关切。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就是对教师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的高度凝练。当然,教师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阅读能力也是必不可缺的。结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我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而这几方面,已然包括教师的诸多能力。

一是高尚的师德人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对教育同仁的友爱。教师是“爱”的代言人,要成为一个好的传道者,就应该有自己的气质和风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雅志趣、高尚情操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敬业精神、处事态度去影响同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的家国情怀去影响社会。

二是娴熟的专业能力。表现为扎实的学术水平:具有广博的本体知识,对学科的深刻理解;精深的教研水平:对课标、考纲、教材、课改精神的把握,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的深入了解;精湛的教学水平:重点难点的处理技巧,营造积极热烈的课堂互动,引发深刻有效的课堂生成等;高超的指导水平:引导志向、帮助学业、促进品格、发展人格。

三是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主动与学生、与家长、与领导、与同事交流,用心沟通,善于倾听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善于协调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积极赢得各方的理解与支持。教师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科学知识,善于研究家长、学生的心理。尊重、换位思考和共情是几个有益的原则。

四是强大的调适能力。在社会变革时期,多多少少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克服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失落感、负面情绪不能转移给学生的无助感、不被理解甚至受委屈的压抑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充满正能量的行为展示自己,始终相信未来的一切更加美好,始终坚守最初的选择。

篇8:关注核心概念培养核心素养

1 问题的提出

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是近期国家新课程标准修订中提出的最新概念,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也体现了一种国际视野.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从数学核心概念到学科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形成的实践路径和方法是什么.正逢自己在带高三,于是,我们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高三数学复习的重点究竟应该是什么?试图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作些探索.

结合笔者参加的几次市、县高三数学教研活动,重新审视了当下高三复习教学的现状,做法上大多没有跳出传统框架,如先简单的罗列一下知识点,然后是大量的练习,所谓“不留死角”的全覆盖训练.这种重知识、轻素养,重模仿、轻创造的复习方式,是一种缺乏结构、体系、低效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未能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学到的知识始终处于孤立或离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难以迁移.笔者认为,高三数学复习是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关键时期,复习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加深对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增强数学关键能力(包括交流、表征、多样策略、数学化、空间想象、推理与论证、运算求解和运用符号等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何谓数学核心概念?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数学概念说起.数学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组成的系统,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加深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是指对于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起到一个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可见它是数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教学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抓住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高中数学学习的命脉,掌握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掌握了高中数学知识的根本.

何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观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它是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通过知识条件化、情境化和结构化来实现.用一个数学素养的实践模型(PISA2012)来说明(图1).

图1中阐述的可以是从一个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到问题解决的一个实际流程,一般的数学应用题的解决过程符合上述路径.然而,作为一份数学考卷,不可能从头至尾都是应用题,拓展一下思路来理解“情境中的问题”,其实,一些在多个知识点的交汇处命制的试题也是属于此类型,只不过是它已经将问题数学化了,对学习者来讲可以少一个步骤,但是它仍然需要学习者从综合程度较高的问题情境中分离出单一知识点的数学问题或模型(即公式化),然后选择针对性的公式或方法(即运用)去逐个加以解决,最后写出“情境中的结果”的答案(即结论).在高三复习中经常遇到一些综合性程度较高的题型,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要求较高,这些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下面谈谈高三习题讲评课中如何深化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2 培养数学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实践做法

2.1 聚焦核心概念,优化教学过程

2.1.1问题引导,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贵在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邦河院士认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2]抽象化和形式化是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在复习课上结合练习讲评,以问题引领,通过设问,巧妙追问,有助于清晰、深化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1已知函数y=f(x)是定义在R上的单调函数,对∀x∈R,f[f(x)-2x]=3恒成立,则f(3)=().

(A)1(B)3(C)8(D)9

很多学生在遇到本题时一开始束手无策.造成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本题所给的是抽象函数,不是一个具体函数,新课学习时学生接触的单调函数问题都是具体函数,他们的经验停留在用作差(商)比较法判断单调性、或用函数直观图像判断单调性的浅层次认识层面,没有上升到在定义域与值域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本质高度;二是本题又是一个复合函数,复合函数中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更加复杂,对学生来讲是全新的问题情境.要想突破此难点,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关注题干中“单调函数”这一概念,启发学生挖掘概念的本质,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单调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2.你能各举一个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实例,并画出它们的大致图像吗?

3.结合图像,你能说明单调函数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吗?

4.如何解读“对∀x∈R,f[f(x)-2x]等于常数3恒成立”这个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来说出它的等价命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进一步明晰了单调函数自变量x与函数值y是一一对应的,故必存在一个常数t,满足f(t)=3,于是找到了解题方法.

令f(x)-2x=t,则f(x)=2x+t.又f(t)=2t+t=3,所以t=1.从而解得f(3)=23+1=9.

点评 本题虽然给出的已经是数学问题情境,但是,它跟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单调函数问题情境差距甚远,学生无法顺利从“数学问题”通过“运用”直接获得“数学结果”.本题的本质是单调函数自变量与函数值是“一一对应”的.本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概念教学不能一味避难求易、片面地追求直观、形象,从而忽视了概念的本质,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进而影响数学素养的形成;设计“问题串”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递进,感悟概念的本质,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1.2 逆向思考,从复杂问题情境中抽取核心概念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通常说的概念的适应范围就是指概念的外延,它说明概念反映的是哪些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两个密切联系、互相依赖的因素.每一个科学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而概念的外延恰恰是概念应用的生长点,也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切入点.因此,所有的命题常常是在“外延”上做文章.

例2 如图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CC1的中点,F是侧面BCC1B1内的动点,且A1F∥平面D1AE,则A1F与平面BCC1B1所成角的正切值构成的集合是().

启发讨论:

1.怎样理解“随着F点的运动,始终有A1F∥平面D1AE”?

生1:过A1能作出无数条直线与平面D1AE平行.

2.过一个定点A1能作出无数条直线与平面D1AE平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2:过A1必有一个与平面D1AE平行的平面(如图3).

3.那么F点在运动的过程中,它的轨迹是怎样的?

生3:F点应该就在所作平面与平面BCC1B1的交线上.

4.如何作出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从线面平行这一概念的外延出发,抽丝剥茧,逐层逆推,直到概念的本质露出水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追问来展现学生的思维成果,解除部分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共同思考.这样的讲评,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打破了顺向思维的定势,学会了如何识别概念的外延.

2.1.3 多元表征,促进数学概念的网络化

数学概念的网络化是数学素养的标志之一.所谓数学概念的网络化是指能够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形成结构的知识,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效地被提取和运用.一个数学概念常常可以有多种形式来表征,如函数的表征方式有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数学强调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化,会用多种方式来表征同一概念,有利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与别的概念建立联系,也有利于通过个体的知识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用函数图像来表示一个函数,可以通过数形结合与其它数学概念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身份.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平面向量部分的核心概念,它与三角、几何等知识也有交汇.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定义式:a·b=|a||b|cos<a,b>,其几何意义是|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a,b>的乘积;另一种是坐标形式a·b=x1x2+y1y2.以上是平面向量数量积概念的不同表征.在解答例3时,运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展现不同的解题思路.

思路1 利用向量数量积公式(图4).

得 2λ-1≥2λ2-2λ,

又因为P点在AB上,所以0≤λ≤1,所以

思路2 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投影.

解不等式得

综上(1)(2)可得

思路3 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

即 2λ-1≥2λ2-2λ.

点评 可见,数学概念特别是数学核心概念更是需要能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表征,才能够引发多元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多元表征水平,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概念网络和知识体系,发散学生思维,促进概念的应用,发展数学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这一点,务必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

2.2 导入评价环节,为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提供证据

2.2.1 正确认识评价的意义

学生是否学会了,不应该凭老师的感觉,而应该基于现实的行为表现.在高三的课堂上老师们普遍都觉得“来不及讲”,于是,“课堂”便成了“讲堂”,课堂内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学生游离于学习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导致的结果是许多问题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错,教师怨声载道,学生束手无策.其实,教师应明白“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习应该是学生亲力亲为的事,别人无法替代.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一个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需要经历信息的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从教师发出信息到学生接收,信息在人际之间转换;第二次转换是学生对信息进行自我加工,使新学的概念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信息的自我转换,两次信息转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不给学生预留第二次信息转换的机会,学生就难以达到“学会”.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悟”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学以致用.“用”有两层意思,一是训练,促进概念的巩固与迁移,提升能力与素养;二是评价,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或掌握的程度,作为教师下一步教学的决策依据.总之评价跟进,应该成为当前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和自觉行动.

2.2.2 合理设置评价任务,适时对学生作出评价

所谓评价任务就是用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项目,包括问题、练习题、小论文等.评价可以当堂实施,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为了提高评价任务的效度,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对于问题情境的选择、知识点的把握,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课标的要求,同时还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学生一旦出错就能迅速分析出问题出在哪个核心概念上,而且这个核心概念就是我们需要检测的目标.为了提高评价任务的信度,有时可以设计多个问题情境有所不同的评价任务同时实施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增强判断的可靠性.

例如,在前面例3讲评过之后,可以配备以下两道练习题用于检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评价.

本题至少有5种解法,限于篇幅,只提供3种最典型的.

法1 如图8,因为

法2 如图8,

法3 如图9,以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0,0,0),B(0,2,0),C(a,b,c),D(x,y,z).则

所以

答案c2=a2+b2+2.

总之,核心概念、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能力是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生成的,没有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就难以真正形成数学思想方法,难以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和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将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运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因此,只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核心概念,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才能促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增长能力,进而形成数学素养.这是一条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邦河.数的概念的发展[J].数学通报,2009,(8):1-3.

篇9:也谈核心素养的培养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你觉得要确定这个长方形的大小,最少要几个数据?

生:最少要2个,长和宽。

师:我就不明白了,长方形有4条边,为什么用2个数据就能确定它的大小?

生:因为它的两条对边互相平行,而且长度相等。

师:正方形呢?

生:1个,因为它的每条边长度都相等。

师:图形不同,它们的特征也不同,确定它们大小所要的数据也就不同。看看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要确定这个圆的大小,你觉得至少要几个数据?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声音,有人认为是“2个”,有人认为是“1个”。如果两个都对,你觉得哪个更牛?

【赏析】人们观察、认识事物总会经历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刻画的过程。张老师巧妙地定位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以核心问题“要确定这个图形的大小最少要几个数据”统领课堂,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深入地进行思考,带领他们踏上了数学分析之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同时,这个问题还有效地触发了教与学的互动,为后续揭示圆的特征和数学本质埋下伏笔。

【教学片段2】脚踏实地:从感性猜测走向理性分析

师:如果你能证明“只要用一个数就能确定这个圆的大小”,那是真牛!那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数到底在哪里?你能找到这个数吗?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讨论要求:1. 在圆中找到这个数。2. 说明理由。

师(投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认为只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这个圆的大小。这个数据就是它的半径。(图1)

师:你能具体指一指吗?

生(比划):我发现,从这个点发散出的所有线段都是3厘米,所以我们只要一个数就可以了。

师:他说从这个圆点出发,你们知道这个圆点叫什么吗?(圆心)

教师板书:圆心用O表示。

师:他刚才说,从这个点出发到哪儿的长度都一样?(圆边上)

师:我们简称“圆上”,可以吗?谁再来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生: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

师小结:他提出,因为从圆心到圆上某一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如果把它画下来,这个叫什么?(半径)

教师板书:半径用r表示。

师:你觉得像这样的线段有多少条?(无数条)那问题又来了——既然有无数条,凭什么你们认为只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它们都相等)

师:你能给出确切的办法来说明你的这两个发现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运用了圆规,因为我们知道圆规中间有一个点,外面有一支铅笔,如果把这根针固定在一个点上,让它和铅笔的距离保持不变,那么它们俩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绕一圈的话就相当于再移动一点点,就会画出一条半径。

生补充:我觉得如果有足够条件的话,这两个点之间还可以再画几条半径。(图2)

生:我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处处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这个圆的半径,因为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所以圆也有无数条半径。

生:还可以用尺子转,0对着圆心,不管尺子怎么转,3厘米永远都对着圆上。

教师小结圆心与半径的相关知识。

师:在圆中,还有一个数据也能确定圆的大小?你们知道是谁?(直径)你能在圆中画一条直径,并用小写字母d表示吗?

师(投影展示学生成果):从哪到哪是一条直径?

学生比划直径,强化整体感知。

师:你们在这里找到几条直径?有什么特点?

生:有无数条直径,长度相等。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和观察,大伙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线段是直径。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直径要穿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师:半径有这样的特点,直径呢?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在同一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赏析】全课,学生始终围绕确定圆的大小的这个数展开研究。他们借助不完全归纳法、圆规画圆法和尺子旋转法证明了只要知道半径就能确定圆的大小。甚至,还有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说明半径有数条,而且长度相等。期间,张老师适当的点拨和灵敏的课堂生成捕捉技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顺利地认识了圆的特征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极好地体现了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它内隐于数学思考之中,外化于解决问题的行为之上。课上,学生所表现出的利用合情推理、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起作用。

【教学片段3】高瞻远瞩:从空间想象走向空间观念

师:只认识圆不行,会画圆吗?

师:他画不成圆,可能在哪里出了状况?

生:圆心没固定好。

生:他用力不均匀,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变了。

师:(出示同心圆)展开你的想象,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东西吗?

学生举例:树的年轮、棒棒糖、水的波纹等。

师(出示八等分圆):它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举例:自行车车轮、切开的柠檬、比萨饼。

师:假设这是一个自行车的车轮,中间这个地方装什么?(车轴)车轴为什么装在圆心位置,如果骑着轴心不在圆心位置的车会怎样?(学生演示)

师:下面,请你根据信息想象一下,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师:半径是15 cm,可能是什么?

学生举例:蛋糕、唱片、钟面、射箭的靶子。

师(出示钟面):圆在哪里?

生:钟的外圈。

生:钟面上的这些点拼起来了也是一个圆。

生:时针、分针和秒针运行的轨迹也是一个圆。

师:这三个圆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

生:秒针运行时产生的圆最大,因为它最长;时针运行时产生的圆最小,因为它最短。

师:看来,半径决定圆的大小,那什么决定圆的位置?(圆心O)

师:直径是135 m,可能是什么?

生:大型的操场、环形轨道、摩天轮。

师(课件展示伦敦眼):儿子跟我说要坐一个离我最远的位置,你觉得他坐哪?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从哪儿到哪儿?(直径的两端)

师(出示若干线段):他是坐在这儿吗,他坐在哪儿?(直径的另一端)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在圆里面的所有线段中,直径最长。

师总结:最后,给大家提个建议,生活中,圆无处不在,带着数学的眼光,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赏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基于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之中,落实于扎扎实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之下。张老师利用同心圆、八等分圆、钟面上的圆以及摩天轮中的圆,引导学生猜测、想象和验证,在生活中寻找相应的物体,使他们来回地穿梭于“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之间,从模糊地想象实物逐步地过渡到精确地想象出实物的大小,借助丰富的事例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他们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分析世界的能力。尤其是钟面上的圆,张老师的设计独具匠心,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更为巧妙的是,让学生看到了“看得见”的、静态的圆,还看到了“看不见”的、动态的圆,有效地渗透了圆的几何定义、轨迹定义和集合定义。

本课教学,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积累了参与数学活动和思考问题的经验,更增长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篇10:核心素养的培养心得

x校长从课程的概念、分类、开发依据、实施范例……进行了很好的剖析。

x校长认为学校一切都可以内化、开发为课程,课程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是资源,教学是实施教材的过程。认为办学目标是构建校本课程的基础。要开发适性课程,既以个性优势,发掘学生潜能,又实现学生人性和谐健康。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开发学科性校本课程,以提优补弱课程、多元拓展课程、方法指导课程实现尊重差异的学业指导。特别例举了该校的分层教学,走班制定,很有研究价值。

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要制定课程标准,一切以达成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围绕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予以开发。x校长例举了该校校本课程做“理智的发展者”,通过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德育教育,让学生过有规划的人生,过有质量的生活,有丰盈的心灵予以开发。如模拟人才招聘会、模拟填报志愿、环保科技商业挑战赛等。做学生生活发展指导,实现自我悦纳、健康和谐。正确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检验评价方式多样化,探索标准化学业评价方式,如生活达人大闯关。还有校园节日课程化,如英语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艺节、心理节等。

x校长认为,还要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隐性课程往往是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与浸润。

在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做到:集体轮流主备、每人一个专题、走班上课、集体研讨、网络资源、较少较易处着手到逐渐扩大,从学校、学生特点及需要出发,不断整合,重视学生的反馈、参与。

对于课程开发基本思路为:学生生源特点,学校办学目标出发,设计发展思路,确定课程目标、方法、评价反馈方式,到开发校本课程,再到整合课程形成体系,开发隐性课程,形成校园文化特色。需要做到顶层设计带教师主体,上下同心。

上一篇:成都体育学院历年考研真题之运动训练学.问答题下一篇: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