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幸福之旅

2024-06-21

校本教研幸福之旅(通用6篇)

篇1:校本教研幸福之旅

校本教研幸福之旅

——麻城市乘马岗镇院子中心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总结

“创新红土文化,形成院小思维,奠基幸福人生”是我们院子小学的精神追求和办学理念,随着校本教研的步步深入,我们这个偏僻的农村学校逐渐活起来,学生的思维逐渐飞起来,教师的智慧逐渐燃起来!近年来,我校沿着“校本教研、提升素养、幸福成长”的思路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教科研的幸福之路。

一、健全教研制度,为师生开启幸福之源

校本教研最重要的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于是,我们根据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师资相对薄弱的具体情况制定并严格实施了这么几项校本教研制度,具体是:

1.抓组织,点亮领导实践智慧。

学校成立了以徐能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江培柏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等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本工作运行机制和责任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是“校长决策——主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导处组织落实——教师群体参与实施”; 责任管理制度是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四全责任制”,即“全程规划责任、全程组织责任、全程保障责任、全程管理责任”。这一制度下,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制定了详细的校本教研计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校长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变为大家的行动,点亮了教师的教研人生,彰显了我校校本教研的鲜明特色。

2.建制度,确保校本教研有序开展。

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体系。《院子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是校本教研工作总章程,确保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规划与其它规章制度,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并负责监督实施。《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要求教研组长既独当一面而又有创意的在课改背景下负责组织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旨在鼓励教师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建立“五个一”工程。学科教研组紧紧围绕学校“五个一”和教师“五个一”开展校本教研。学校 “五个一”:(1)每周要有一次教研汇报活动,内容可是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教学观摩、校长论谈、学习读书交流等。(2)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反思交流会。(3)每学年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4)每学年举办一次“课

1内比教学”活动。(5)每学年进行一次实验论文或案例分析评选。教师“五个一”,即建立一个个人博客,每周写一则评论或反思,每月写一篇心得,每学期讲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每年读一本教育专著。深入开展“走近名师、走进名著”教育阅读活动,让教师与名师对话,与名著交流,及时补充“新元素”,有效汲取“营养品”。

3.强机制,开启教师幸福之源。

学校尝试建起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形成了“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名师”层级梯度攀升的“金字塔”教师能力提升模式。

机制完善了,就能保障教研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形成良好的教研动态,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师生开启幸福之源。

二、开展课题研究,为师生奠定幸福之基

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2012秋学期,我们申报了黄冈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特色研究》,旨在通过课题研究,使全体老师全身心地去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挖掘学生幸福的源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搭建学生幸福成长的阶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培养学生幸福成长的引路人。

1.注重过程管理,保障课题实验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学校成立课题实验管理领导机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科学的课题实施计划。在课题实施计划指引下,课题实验小组力求不断探索更贴切学校、班级实际的子课题,鼓励教师大胆进行个人探索。同时,倡导同伴互助。学校加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和延续性。教研组制定可操作性强,认同感强的研究计划,组织教师积极搜集材料,切实开展理论培训工作,为研究工作积淀丰富的理论,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严格按计划开展工作,及时开展阶段性反思、总结、调整,并及时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不断丰富经验、理论的累积。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

2.注重课题实验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融合。我们坚持把课堂教学与课题实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反馈会议,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让师生体验、感受幸福,培养勤奋的精神品质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如:一个奇思妙想、模型制作;

战胜留守的孤独、融入同伴的快乐;大伙在一起的风雨彩虹、智慧共享;学校社团的构建、“快乐周三”课程形成。

3.建构起一套课题研究的运作模式。有课题指挥层、学术指导层、项目承担层、智囊协助层,项目制为抓手,责任制为保证,匹配性为标尺,各种活动过程见师生发展和成效,每个乐手都立“军令状”,在同一舞台、同一乐团进行各显神通的律动,对谁都是不容舍弃的诱惑和体验,对谁都是不可不试的考量,对谁都是一条通向幸福的光明大道。满足师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幸福人生奠基的特色研究”课题,就像在院小师生心中点亮一盏灯,照亮了前行的路,大家在“幸福”点上探索、实践、创造。缔造、发现了人生之真,课改之妙,辛苦、忙碌中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三、创新培训模式,搭建教师成长幸福平台

1.搭建青年教师岗位成长平台,感受成长的幸福。

活动培训。如我们以“课外访万家”活动为载体,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情操和价值。在“访”与实践中教师反思到:仅仅自己具有广博知识、深厚学养是不够的,还要能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进步的养分;教师仅仅内心具有爱的情怀还不够,还要能体现在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体现在学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校本培训。有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学校组织教师的读书活动;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因势利导的培训。

骨干培训。对中层以上的干部、班主任、教研组长进行专门培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升骨干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既做到层级、有序发展,又各自有不同发展方向和目标。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学校力求做到加压与加冕相结合,放电与充电相结合,扬长与避短相结合,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成长与发展的快乐,从而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快乐工作的每一天。

2.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学习的平台,享受学习的幸福。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服务教学应用教学。依托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网这个信息平台,采取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实现了教师培训学习网络息化。现在我校已掀起学习和利用资源进行教研教改的热潮,学校还购买专家的专题讲座、录像课,教师都认识到学习、应用的乐趣,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重视名师的引领作用。省级骨干教师、麻城名师徐能英同志,带头钻研业务,自制培训课件,为全体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充分发挥了本校的教育资源。黄冈市骨干教师陶月汉和汪信敦同志,带头主讲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并指导师徒结队的青年教师讲研讨课和撰写教育叙事。

三是创建“涵咏”读书吧。学校成立了“涵咏”读书吧,创设阅读环境,开展读书活动,拓展学习研究功能,满足师生求知的需求。2012年9月份,学校接受“泉蒙读书会”近七千元的图书捐赠;2012年11月份,曾经在学校工作的阮老师的子女也向学校捐赠总价值八千余元的图书。今春学期,上海泉蒙读书会又向我们捐赠了三千余元的图书。读书吧开展了系列活动,包括学术、科技、文艺、论辩、演讲等,校园图书拓宽了师生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现在,学校的读书活动,得到了外界人士高度关注,获得了多项赞助,泉蒙读书会的志愿者们还表示今春将来到学校作志愿者,引领学校发展。

3.搭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体验发展的幸福。走出去与城市联手,加快农村小学发展步伐,拓展视野,面向未来。走出去学,定点的、不定点的,只要有利于提高和发展的学习机会我们决不放过,利用各种机会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观摩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各项业务素质。仅今秋学期短短两个多月来,我们选派教师30余人次赴武汉格鲁伯儿童学院、麻城市实验二小、各兄弟学校,多次参加好老师送课下乡活动,帮助教师了解新的教学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每次外出学习的骨干教师回校后均书面进行了专题交流、汇报,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讲了教研示范课,使老师获得了有益的启示。2012年秋全镇优质课竞赛我校参赛的数学和英语老师陈克海和刘晓青均获得镇二等奖的好成绩。请进来专业引领。2012秋学期,我们聘请麻城市文化馆缪益鹏和中国书法作协会会员担任学校的文学社顾问,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也多次来专家给师生作主题讲座,教研室已退休邬主任也为学校课题的申报指导„„老师享受了学习的幸福,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打造管理特色,引领师生走向幸福之旅

在管理中,我们努力打造管理特色,以更新鲜的形式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管理的效果。从而使校本教研直达核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

1.评课方式的创新。

对话式交流:我们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在听完课后,至少要思考准备一个问题。评课时,在执教者说课后,我们改变以往教师依次评课的做法,而是听课教师就某个方面进行质疑,由执教者回答释疑。刚开始,有些教师不知问题如何设计,问题的价值不高,也出现过执教者回答不了的尴尬场面。但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从前没有过的热闹争鸣,就坚持下来。在“真诚、真实、真话”的直面交流中,求真务实,求同存异,或理性评析,或观点争鸣,或亮点回味。理越辩越明,设计越辩越趋于科学合理。也促使每次的开课教师,必须把教材钻研得更透彻,环节设计更注重科学理论的支持。教研质量越来越高。

2.研讨方式的创新。

博客网交流:把研讨中存在的焦点、难点、疑点等突出的问题加以整合,上传中心校区域教研网,作为“延伸性”教研,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彼此交流互动,共同分享快乐。同时,我们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写个人教育博客,聘请专业人员对教师在个人博客建立、心得上传、评论撰写等技术进行指导培训。现在,我校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团体博客,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个人博客进行自由交流。博客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线研讨:在网络的帮助下,我们改变原来的教研组织形式,多次尝试组织教师参与各种规模的在线研讨。“网络教研”,不仅本校的老师参加,也吸引了外校教师参与。教师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教师们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不断增强课题研究的效益。

3.文化管理模式创新。

首先,构建文化引领模式,形成集体信念和价值观。我们院子小学共同确立了“创新红土文化,形成院小思维,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创新红土文化”的核心是奋发图强、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形成院小思维”一是让头脑充满智慧,让心灵充满阳光,达到“有志者事竟成”的心态创新;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创新;三是让学校活起来,学生的思维飞起来,教师的智慧燃起来的行为创新。“奠基幸福人生”意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挖掘学生幸福的源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搭建学生幸福成长的阶梯;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幸福学生,成就教师。

其次,构建将军文化和经典文化模式。红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以乘马将军

作典范,让学生寻将军足迹、读将军传记、讲将军故事、学将军言行,奋发有为,“为幸福人生奠基”。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让本土的红色文化与经典交相辉映,师生享受与活动同行,与文化同行,与快乐同行,体现“朝气蓬勃 书香气华”的学校精神,为院子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和老师们事业上的成功提供文化保障。一套《红军摇篮》校本课程又有新的突破,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学生爱不释手。学生在县、市、省组织的读书征文比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泉蒙第五期征稿,我们有刘清华等20多位师生文章都被刊登,学生初步形成了“行为规范、思维活跃、志存高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第三,构建物质文化。(1)提高学校设施、设备现代化进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校园网络建设和现代化办公条件;(2)营造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交融的校园物质文化,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3)增设一栋面积470㎡造价70万元的食堂以及建筑面积1100㎡、造价120万元的幼教楼;(4)完善校园图书、照片、录像、课件等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给二至六年级添置图书柜12幅,处处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和美的享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院子小学虽“小”,但有校本教研领航,全校师生拧成一股绳,心贴心地想、实打实地干,扎实开展“教”与“学”的探索,正在昂首阔步,向幸福之旅迈进!

篇2:校本教研幸福之旅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感谢干部论坛这个平台为我校教导处提供的交流机会。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开展校本教研 共享幸福教育”。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并留下宝贵的意见。新整合的东疏镇第一小学一年多来,我校教导处认真贯彻落实校长办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践行校长办主导的“亲和务实、执着率真、缜密思考”工作作风,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力促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坚持以聚焦课堂为主线,以研训结合为途径,以“三教” 为阵地(即:学科教学、校本教研、教学管理),以“三用” 为策略(即:用理念引领课程改革,用研究提升教学品位,用精细打造管理文化),以“三心”为宗旨(即:潜心研究,悉心指导,全心服务),以“两提”为重点(即: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达标活动为突破口,按照“规范教研管理、落实教研过程、夯实教研基础、突出教研实效”的教研思路,形成了“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校本教研意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聚焦课堂,激发思考。开展课题研究,落实研究过程,解决教学问题。角色创新,专业引领与发展”的教研特色。下面就近年来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理论是先导,学习是保证。”搞好校本教研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因此,学校把“做学习型校长,建学习型学校,带学习型教师”、“工作必须学习”、“工作就是学习”作为我们办学的最新理念,要求老师们把学习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存方式,要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要树立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校本意识、责任意识。为此,开展了以下活动。

(1)两个制度保学活动。我校推行“五个一”的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学习笔记,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工作学习观。推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制度,全程记录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经历和成果。其内容有:自我介绍、座右铭、活动写真、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

(2)开展“书香进校园”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勤于读书,不仅要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还可以读名著等文学类的书,并在《业务学习笔记》中写出每月一千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这项要求不仅是对老师们,就是对校长也不例外。因为校长就提出,有了学习型的校长,才能建学习型学校,能带出学习型教师。所以校长带头进行阅读教育名著,并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有时还同老师们进行交流,这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读书热情。同时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教师积极读书来丰富自己,我们曾经开展过“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读书意识,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整体素养。

(3)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走出去”我们主要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这方面,我们的校长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有远见的人,尽管学校资金紧缺,但每年、每学期校长都拿出一部分资金让我们的领导、老师到外面学习进修,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并且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做汇报课或在全校大会上谈体会进行交流。同时还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评课,使老师受益匪浅。“请进来”,请县、镇教研室的专家来我校举办讲座,深入课堂听课,为教师解疑答惑、指点迷津,使老师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使学习落到实处,培训突出实效。

(4)开展教师反思活动: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个体反思,要求教师写教育案例、写课后小结、写教学日记、写教学随笔等,而且从本学期开始建立了个人博客,把平时教学的心得体会等都挂上,与教师们进行交流。群体反思,要求同一个教研组的老师,可以针对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一次检测成绩、一次新的尝试,以及平时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等进行教学诊断,鼓励教师点评自己,点评他人,点评学生,总结规律,达成共识。

由于我们加强了学习,加强了校本培训,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现在办公室里唠家长里短的少了,探讨教学方法的多了,伏案批改作业的多了,主动走进课堂听课的多了,互相学习、比学习、比进步、比教学能力氛围在校园里已经形成。

二、创新校本教研活动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提倡“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近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

(1)开展“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备课时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做到“四研究”,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研究学法、教法。教师先在“自备”形成教学个案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用电子教案,然后采用“一课多用”的形式进行上课,达到别人的优点可以为我所用,别人的缺点我为弥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增加了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研究氛围。

(2)问题式教研。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例如上学期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流于形式,针对这一问题,教导处马上推出一节有价值的课,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老师提供方向。

(3)专题式教研。这也是我们进行的一种教研方式,在教研活动前,先抛出一个专题,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实效性”,老师们围绕这个专题进行充分准备,在教研活动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对策,从而指导教学。

(4)视频教研。主要是录像课回放。把一些名人、大师、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进行播放,学习名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博众家之长为我们所用。

(5)诊断式教研。现场做课、评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改正,再进行教学设计,再上课,再教研。

(6)网络教研。去年年10月,学校首先在学校办公室、每个教室全部实现“室室通”,在班级还配备了电视及多媒体。网络的顺畅为师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提供了有效而广阔的平台,解决了教师们普遍感到的教学资料缺乏无可借鉴的问题。现在有关课题的研究,教学问题的思考,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的方式进行交流,避免了以往没有大块时间讨论,不能及时抓住“灵感”的遗憾;彼此沟通的愿望更加强烈,效率也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今年要求我们的教师注册教师博客,这样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家、教师“零距离”的指点,同时也可将自己所做的教学研究通过博客在媒体平台上公开发表。

三、聚焦课堂,激发思考。

我们加大了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开展了“五课”活动:第一种推门课。就是不打招呼的课,这种听课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目的是对老师们的日常教学进行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从而提高常态课的质量。第二种课是骨干教师引领课。主要是让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献课,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亮一盏灯,映红一大片的目的。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其他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第三种是中青年教师评优课。在校内开展优质课竞赛,这种赛课我们每学期都搞。老师们非常重视,想方设法备好课,总想获得好的名次。学校对优胜者也进行表彰奖励。第四种精品课。在优质课竞赛中获奖的优秀课我们再做为精品课在全校教师中公开展示。第五种研究课。要求全体教师人人都上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从而研究、探索出学科教学的新模式。学校把这些教学活动都与岗位练兵活动以及家长开放日联系起来,每一次的活动都制定方案,并进行总结。因为学校的教学活动目的明确,所以在活动效果上就有了明显的变化。每一次活动,教师积极性高,准备充分,师生互动多,学生学习的趣味浓厚,可以说给师生提供了享受“幸福教育”的环境。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内容系统充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结构科学合理,充分展示出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到老师们正朝着校长办制定的教学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着教学质量。而且通过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通过岗位大练兵活动老师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坚定了全校教师走向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现在老师们在正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 “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我们要求教龄在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向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名望的老教师学习,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坦诚交流,并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新手段”的新结对理念。期末,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听课、访谈学生等手段进行评估。同时,学校对一些勤奋、上进、资质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青年教师着力进行打造,对他们做到“放心、放手、不放松”,给他们“指路子、定步子、压担子”,搭建平台,使其早日脱颖而出,从而达到发现能人,培养能人,鼓励能人,打造名师的目的。

四、开展课题研究,落实研究过程,解决教学问题

(1)“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这是我们办学的永恒的主题。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思辨型的教师,就应该致力于课题研究。近一年多,我校学校紧紧围绕立项的市、县、镇、校“十一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取得显著成果。上学年,我校着力做好了“十一五”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工作,及时推广有创新且成效显著的教改成果。做好了“十二五”研究课题的规划和申报工作,做到了85%以上教师参与各种教学课题研究。上学年,我校的一个市级、三个县级、八个镇级“十一五”实验课题因研究目的鲜明,思路清晰,课题开展认真,过程扎实,成果丰富,全部通过鉴定并结题。申报批复了一个省级“十二五”实验课题和三个县级“十二五”实验课题,我校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实验学校。通过课题研究使老师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科研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而且能通过课题的开展切实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还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使他们能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2)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我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方面的一个新亮点。小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是两周,一个月,最多一个学期,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而且它的研究成果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科研论文,也不需要上万字的研究报告,只注重它具有的实践意义,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研究小报告、千字小论文等等,通过研究,让教师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因此小课题很受老师们的欢迎。

五、角色创新,专业引领与发展

管理者也是校本教研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引领者,因此,校长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做到“四跟”,跟训、跟学、跟思、跟研。跟训:与教师同培训、同学习、同树课改观。跟学:与教师们一起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新课程理论、教学新案例、实验新做法和“聚焦新课程”前沿报道。跟思: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故事,发现教学智慧和技巧,思而有据,思而有得,随时随地撰写反思。跟研:坚持做到有听有评,通过热情帮助和见仁见智的讨论,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二度教学设计,找到反思的发源点和触发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促进领导课改理念的日益更新。

我校在校本教研中特别关注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针对老年教师采取教研上倾斜、工作上照顾、探讨与青年教师分层评价等措施,让他们尝试成功,树立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教科研的积极性。

一年多来,学校教师论文就有50多篇得到了国家、省、市、县级论文一二等奖。10多人次获市、县教学比赛优质课、教学能手奖励,学生有30多人次荣获县及以上各项证书。

总之,通过对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中真正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着力点应该是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也就是把问题变成课题,使教师变成研究者,让办公室变成研究室,让师生共建共享教育所带来的幸福。

虽然我校在校本教研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深深感到自己工作中仍存在着不足,距离上级部门和家长朋友对我们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距离先进兄弟学校还有较大的差距。有一些问题至今还困扰着我们,如:

1、如某些教师职称到顶或晋级无望,职业倦怠日益严重,内驱力不强,校本教研走过场;

2、研训项目过多,系统性不强,精深度不够;

3、校本研修与核心教学领域结合得不够;

篇3:校本教研幸福之旅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骨干引领,同课异构,微型课题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常规教研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需要校本教研有效跟进, 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模式, 丰富教研内涵, 从单一常规教研向多元化校本教研转化。

一、“骨干引领”式教研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校教师面对很多问题, 迫切需要专业引领和骨干引领。虽然教研员是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 他们专门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时常接触新课程的先进理论, 处于研究和交流的前沿, 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专业引领更显亲和力、更具操作性, 学校最希望得到教研员的帮助, 给予一定专业引领和理论支持。教研员也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投入全部精力, 长年深入基层, 满腔热情的为一线教师服务,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但是, 教研员辐射面广, 要深入到每一所学校, 时间毕竟有限;而教师走出去观摩学习, 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又少。这就要求学校挖掘内部能源宝藏, 倾力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给骨干教师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让他们活跃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 一所学校针对历史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 忽视能力培养问题, 提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下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的教研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让骨干教师做了一节示范课, 课后作课教师针对本节课, 谈了认知能力的三种不同层次:一是培养学生知识层次的能力。即识读、记忆、体验、表达、归纳、比较等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技能层次的能力。即正确计算历史年代, 正确识读图表, 阅读各类材料, 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判断、推理, 根据材料做出结论, 及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等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运用层次的能力。即依据有关史料, 通过个人思考产生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得出结论并能进行知识迁移, 对其他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判断等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没有骨干引领, 校本教研很难上升到一定高度。

二、“教学反思”式教研

反思就是研究, 就是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按教学进程, 教学反思应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个阶段同等重要, 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始末。但是, 在常规检查中发现, 一些学校备课本“教学设计”一栏, 只记录教学流程, 不注重科学预设;“课后反思”一栏, 只是轻描淡写地总结几句, 缺少深刻反思, 甚至让反思栏目空着, 根本不作课后反思。

“反思”式教研是学校最基本的教研方式, 学校要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重点强化。一是强化“课前反思”。课前反思就是对教案科学预设, 使教案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以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测能力。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创造力, 强化集体备课, 集体磨课, 共同探讨预设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科学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科学构想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探究问题、探究活动;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进行提前预测等等, 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准备条件。二是强化“课中反思”。课中反思,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自动反思, 并使课堂教学活动高质高效地运行, 以促使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迅速提高。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 对课堂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 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对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能及时捕捉, 抓住生成契机, 及时调整预案, 采取有效策略, 激活创新思维, 这是课中及时反思才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三是强化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就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批判性研究, 以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 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做出理性分析。课后反思不仅是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 对教学价值的沉淀、过滤、剔除和保留, 而且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过程。在一节课结束后, 教师必须认真审视本节课的预设和实施效果。及时记录应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及时总结教学成败与得失、收获与顿悟。反思预设目标是否有效达成, 教学策略运用是否得当, 各种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训练, 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教学中生成了哪些新资源, 哪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拓展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 为下一节课或下一轮教学准备条件, 这是教师在课后必须认真完成的教研功课。例如, 一所学校语文年级组集体帮助一名教师预设了《山中访友》一课,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美读中进入情境, 走进文本, 体味文中“人物”感情;在欣赏、研讨时借助联想和想象, 体会作者与大自然的情感, 实现情感教育。共同构想设计了“歌曲渲染促想象”———“美读课文明大意”———“品味语言悟主旨”———“拓展思维展联想”几个重要环节。在预案实施中, 这位教师力求用“美”的歌曲、美的自然风景, 美的图片、美的课件、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但是, 由于学生参与不充分, 情感体验不到位, 思维没有拓展开, 想象和联想不丰富。课后经过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修正了预案,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重新设计了“美读活动”———“多角度品析活动”———“自读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完善了课前预设不足, 弥补了课中遗憾, 提升了教案的设计水平。

三、“问题解决”式研究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就是在教学研究中解决教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真实、具体和个性化的问题。诸如“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维目标如何有效达成”、“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情境如何创设”等等。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诸多个性问题, 学校领导要多听推门课, 了解“原汁原味”的课堂, 从课堂中发现潜在的真实问题, 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主题, 在教研活动中加以追踪解决。不仅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问题, 还要以学科教研组为核心, 梳理和汇集在教学情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筛选出有解决价值的个性问题,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例如, 一所学校针对一些教师讲课不注重导入设计和情境创设, 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展开“强化导入设计, 注重情境创设”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各学科共同寻找研究点, 最后对导入目的、作用、效果、方法及策略有了明确认识。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通过巧妙构思导入, 能够达到“集中注意, 酝酿情绪, 激发兴趣, 唤起动机, 带入意境, 切入主题”的作用, 好的导入能够激起学习兴趣, 架起教和学之间的桥梁, 打开情感交流的通道, 从而达到由情入理、情境交融的学习效果。这种教研, 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 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同课异构”式教研

“同课异构”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 或是由一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连续上几次。它的基本研究方法, 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 侧重点是研究“异构”, 它是连环跟进式教研, 对比操作性强, 能够有效激发教师自我提高需求。在“同课异构”活动中, 讲课教师会更深入地思考, 深化和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 构想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表现出不同的教学个性;听课教师会从中学习和感受不同教学艺术魅力和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这种教研方式最适合在研训基地、学校与学校之间、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开展。例如, 在一次研训活动中几所学校的思品学科开展了八年级“严也是一种爱”的“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各校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一位教师查找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影象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一位教师通过歌曲渲染创设教学情景, 组织开展辩论、演讲活动;而有一位教师别出心裁, 赋予静态教材以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力, 通过情景剧创设活动景情, 由学生自编自演景情剧串联教学内容:情景一:“风雨欲来”。父亲、母亲和儿子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 争吵起来;情景二:“狂风暴雨”。由于认识的分歧, 导致了矛盾加剧, 父亲大打出手, 母亲为了护儿子和父亲打了起来, 儿子离家出走;情景三:“血浓于水”。父亲、母亲急的到处找儿子;情景四:“相亲相爱一家人”。父亲、母亲和儿子倾心勾通、交流, 互相理解, 呈现出了相亲相爱的场面。这一教师更好地诠释了新课标理念, 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同课异构”活动更好地比较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大家博采众长, 为自己选择最佳教学策略提供决策。

五、“微型课题”式教研

“微型课题”式教研是课题研究类型的一种, 它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校本教研形式。这种教研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切口小, 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它是新课程理念激发出的产物, 也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 它以小型课题研究为载体, 在一个阶段, 围绕一个专题, 以多种形式、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小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 一些学校存在着种种误区:有的学校认为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机构的任务, 与我无关;有的学校对研究课题贪大求洋, 动辄花钱引进省级课题、国家课题, 但是对课题只引不研, 既不开题, 也不研究, 更不结题, 形不成教研成果, 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有的引进课题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而是为了年终考核加分, 为了评职加分, 只是挂个金字招牌。这些课题研究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之外, 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而且使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望而却步, 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

为了使教科研一体化, 学校不仅要大力提倡开展应用型的“微型课题”式研究, 而且还要在措施、方法、手段上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一是选好研究课题。确立一个好的实验课题, 需要学校教师“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入手”, 以新课标理念为切入点, 围绕本学科, 植根于本课堂, 提炼出教学中最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然后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审视问题, 以深度介入的态度, 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进行实验研究。二是制定好研究计划。实验研究要拟定好实验方案, 在一段时间内, 经过严密的思维过程制定出研究计划, 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螺旋式渐进过程进行研究, 进入研究状态。采取多种方法, 广泛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做好笔记, 撰写实验报告, 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刻观察、反思, 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分析、验证和改进, 使课题研究得到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最后形成规律性认识, 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模式。三是推广实验研究成果。学校要督促课题主持人按时开题, 按期结题, 总结并展示实验研究成果, 在学校乃至全县学习推广。例如, 一位语文教师把“创新语文教学设计”作为自己的微型课题加以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积累与提炼, 最后形成了“语文创新设计”模式, 即“从整体上注重宏观构想设计”, “从结构上注重教学环节设计”, “从内容上注重探究问题设计”, “从形式上注重学生活动设计”。这一教研成果发表在《教学实践与研究》刊物上, 在全县乃至全省学习推广。“微型课题”式研究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 而在于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育沙龙”式教研

沙龙式教研是一种有利于青年教师主动参与、自由发挥的教研模式。这种教研形式适用于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问题的澄清, 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参与式、互动式、实战式的教研活动, 它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学校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 以一个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讨, 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 以引起教师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让青年教师在各种思想碰撞中, 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促进教师个人反思与领悟, 发展教师潜力, 挖掘教师成长内核;在沙龙活动中, 让青年教师感受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快乐与收获, 体验不断探索新课改带来的欣喜, 体验合作与研究的喜悦, 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大家“品一品、聊一聊”, 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探索更多的创新模式。例如, 一所学校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大家谈”的沙龙式研究活动中, 数学年级组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营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 参与“沙龙”教师畅所欲言, 献出了很多金点子: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或体验, 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在组织教学时不是让学生“听数学”, 而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数学”, 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从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运用发现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策略,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在“沙龙”活动中, 数学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价值, 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 提高了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七、“资源共享”式教研

随着教育现代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网络资源日新月异, 丰富多彩, 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谒的素材库, 同时也为创新校本教研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 由于一些乡镇校受条件限制, 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师普遍反映新课程资源匮乏, 教学信息量不足, 教材预留空间难以拓展。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教师教学需求, 学校必须构建良好的教研信息环境, 营造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教研氛围。一是加强校园网资源库建设。学校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加强对学校资源库管理, 满足教师资源需求, 把各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信息资源库, 尤其要建好各学科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等, 汇聚全县和学校资源精华, 把评比的优秀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以及历年试题、试卷分析、教材培训等极具利用价值的资源, 加入到学校资源库中, 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二是建立教师个人资源库。鼓励教师建立个人主页, 引导教师精心收集教学资源。例如, 教学图片、备课体会、教学偶得、教学札记, 课后反思录、复习专题和期中、期末、升级、升学试题等教学素材, 上传到个人主页, 以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积累与共享。三是提倡教师电子稿备课。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劳动强度大, 写教案频于应付。电子稿备课, 它的好处是可以随时上网查找有关教案资源, 整合充实自己的预案, 也有利用于以后教案的修改和补充, 使教案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 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电子稿备课模式是:“个人主备, 集体辅备, 资源共享, 个人加减, 个性复备”。具体做法是:在备课前教师上网收集网络教案精髓, 开阔备课思路, 对空间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与整合, 形成自己的备课电子稿, 然后分发给其他教师。学科组针对个人电子稿教案, 相互学习、各抒己见, 专业切磋, 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想融进教学设计中, 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上传到学校网, 为他人共享。个人在综合大家智慧的基础上, 再对自己模板教案作进一步修改, 作个性化增加或删减, 重组或再创造, 最后改造成适合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预案。完成备课任务后, 上传到个人主页, 以供学科教师共享。这样, 不仅使显性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而且使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也得到共享, 使优秀教学设计得到宣传与推广, 使备课者与共享者建立广泛的联系, 既提升了备课水平, 又提高了共享水平。四是下载网络资源为我所用。学校要鼓励和督促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把网络资源变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素材, 下载、裁剪网络资源, 充实教学设计, 丰富教学内容:1.选取视频资源。比如, 物理学科, 有许多电影、电视或其他的视频镜头会给学生以全新的物理感受, 特别在物理课引入时, 可将一些精彩的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 激起学习热情, 吸引注意力。物理课以实验为基础, 有的随堂实验演示很难成功, 教师可以把网络成功的实验演示资源裁剪下来充实教学内容, 这样既有实验的可行度, 又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 (但绝对不可以实验视屏取代实验) 。2.选取Flash动画资源。Flash在动画制作方面非常优秀, 网上有大量的物理教学积件, 有些网页可以打开浏览并下载。3.选取PPT课件资源。PPT课件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课件资源, 可以下载、剪切、整合, 汲取他人经验, 将他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真正形成优势互补、网络资源共享的目的。

篇4:校本教研幸福之旅

关键词:网络化校本教研;常规型;开放型;无障碍沟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09-03

一、利用校园网,延续和丰富常规型校本教研活动

1.学习交流式

立足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我们结合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重点组织新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即: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的全面培训,教师在专设的学习笔记上做好摘记,写好学习心得,教师将学习心得发布于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借鉴、讨论。以教导处定期抽查、教研组每月互查等形式加强管理,并列入考核。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和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能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2.微格点击式

微格点击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利用声、像手段对具体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进行选择性模拟,事后反复点击、回放相关镜头,使教师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仔细琢磨、研究的过程。利用声、像设备把讲课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的录像课放在校园网上,组织教师认真观摩、研讨、交流、共享,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矫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及多余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家在真实的情境中捕捉住共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切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如何有效地警惕教师口头评价的思维定势现象”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录像资源库中截取各类思维定势现象(包括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优等生为中心、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为中心等)放映,使大家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这对促进教师主动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用非凡。

3.案例分析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例引领是一种方便、快捷、收效高的教研方式。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每月围绕一个专题、同看一节全国优秀教学课例(光盘)、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研究对象,重现情境具体状态、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展开讨论,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并依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借助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策略,形成一个课堂实录与点评案例,发布于校园网上,供教师借鉴、讨论。如2008年3月,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从一个主题教育实验兄弟单位引进了一节课堂实录,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在讨论、研究中,教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几年来,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策略。我们曾经对案例有过这样的描述:案例是教育思想的形象描述,案例是教育过程的生动显现,案例是操作经验的有机渗透,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联姻结晶。以课例为载体,在问题中引发教学认知的内在冲突,在思辨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

4.听课说课式

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方式。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教研组及校际性公开课的研究实效。为了避免活动时授课人唱独角戏、听课人三心二意、评课人蜻蜓点水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人人须实际评课”的要求,即我们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评课模版,授课人须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后反思等课堂实录内容发布在模版上,主持人根据课例探讨的要点对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比如,语文组教师把《搭石》和《晏子使楚》的教学实录发送到网上,主持人就“教师指导学生品悟语言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是否达到目标”、“教师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办法”、“教师的语言是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心灵的感悟”等通过课例共同研讨。最后由主持人在网络中对教师的评论进行梳理,将评课观点整理成书面文字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即使是未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人的设计,参与讨论。

二、借助校园网,实现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个人可以自我封闭。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加强学校与外界、个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表达渴求专业引领的意愿并付诸实践。

1.教研沙龙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倡导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开展主动参与式教研。我们成立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将科研热情较高、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宽泛方式,定期举办活动。每次“沙龙”前,组织备课组长集会,每位组长先将收集的本组教师上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然后将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为本周课堂教学要解决或尝试的主题,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在书香班级建设大讨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班级读书计划和操作要点发布到网络中,就如何实施班级读书会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学校整体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沙龙”后,由组织者将活动主题和形成的主要观点发布于校园网,全体教师可以在网上继续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研讨。

2.名师工程式

充分发掘校内和校外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合力打造“名师工程”。 一是坚持开展“导师制”工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筑路搭桥。开展“导师制”工作,首先为骨干教师分解任务,每位骨干教师带4位青年教师,签定奖惩明确的《师徒结对协议》,定课题、定任务,限期出师。由他们负责传、帮、带,效果极为明显。每一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都会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长为学校骨干教育教学力量。二是学校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对青年教师给予任务,鼓励他们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把上好“三门课”作为青年教师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听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对涌现出的教学能手,推荐参加乡、县级课改优质课评选。通过赛课等环节产生“名师”,并对他们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促使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人人成为教学能手。通过签定协议,每年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过程与结果在校园网公布,供大家督促。

3.专题论坛式

在课改实验中,根据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教学方式的革新等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题研究、先进教学方法的推广,确定骨干教师进行理论专题讲座,根据理论指导,结合年级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说课设计”说课,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推选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组织集体评议,总结部署下段工作。形成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说课设计——示范观摩——集体评议——定模推广”的新教研模式。激发了教师人人参与、互帮互学的工作热情。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也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论坛模版,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须将演讲稿发布在校园网上,有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论坛主题的关系,将听后感整理成书面文字在一周内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其他教师可有选择地参与观点发布。

4.优课评选式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评价产生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内在潜能。为此,我们推出了“月末相约新课堂”的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所有专任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均参加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评等定级以上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进行。 学校根据教师上课、说课、评课水平,并结合师德表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核,评比出学校的“优质课”。“ 优质课”获得者每年将按照学校制定的《华强小学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在参加县级优质课评选推荐、职称评聘、先进评选、骨干教师确认等方面予以优先。另外,我们还举行组内评比“首席教师”、“创新教师”、“新秀教师”等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使教师产生自我完善、积极向上的动力。校内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需将教案、设计意图、教学反思等发布于校园网,供大家学习、讨论。每次活动通过“人人做”、“人人说”、“人人评”、“人人写”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5.专家引领式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因此,我们在举行规模性教研活动时,主动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以及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来校指导,进行“教学会诊”,并将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教学的达成,在课堂中尝试的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或者在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等指导意见整理后发布于校园网,供教师们学习思考。

三、依托校园网,实现网络型校本教研的无障碍沟通

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校本教研,这是“网络化教研”的最大优势。

1.网上论坛式,即模拟的网络论坛(BBS)

利用网络的优势,成立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并将资源放于校园网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模拟互联网中常见的“论坛”模式,在校园内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上教学论坛”,为教师们提供对学科教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的平台。“网上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教研中心,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发帖);有想法要说的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跟帖)。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人员、空间限制,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开辟的“网上论坛”类型主要有教学论坛、德育论坛、科研论坛三种。初期阶段,主要由部门主管、骨干教师在相应的“论坛”上“发帖”,提出相关论题,供教师们“跟帖”,既学习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值得集中讨论的话题。我们规定,与“发帖”人同组别、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跟帖”,其他教师选择“跟帖”。为了便于检查与浏览,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论坛模版。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2.电子邮件式

这是利用互联网与外界实行双向交流的一种便捷方式,适合任何有条件上网的教师。对时空无限制,成本低,速度快。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目前,我们为每一名中青年教师申请了一个免费的163电子信箱,统一进行了有规律的编号。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和实际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组电子邮件列表,主要是市、县教研室的相关教研员。我们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虚心地通过发电子邮件方式与教研员联系,寻求专家的指导。当然,我们也鼓励教师通过E-mail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教研交流。

3.参与网站式

学科网站是由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士建立的。以“亲近母语网”为例,它包括了活动公告、新闻中心、研究中心、课题实验、历届论坛、童书评选、读写大赛、培训中心、亲近母语论坛等内容,并且随时都在更新内容,登录“亲近母语网”,可以及时了解儿童阅读最新动态,把握儿童阅读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意见,实时地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鼓励具备技术的教师利用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专业网站,通过网络,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更广泛的同伴互助,寻求更多层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以上所谈,仅是对校本教研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基本框架的几点粗浅认识。我们期待着广大教师都能从“教”和“研”上去认识网络化校本教研,把网络化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与丰富,作为教师个性化教研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使研教各方随心所欲地实现无障碍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篇5:校本教研幸福之旅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一、教师队伍的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教师队伍的建设确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我校的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教师的学历有所提高,但实际素质偏低。

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我校教师的学历有了较快提高,但实际素质偏低。目前我校有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 人,中师 人,尽管大家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

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需进行调整培训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

学校在岗的 名教职工中,50岁以上教师 人,占教师总数的 %,40岁以上教师 人,占教师总数的 %,30—40岁的中年教师 人,占 %,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人,占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较为突出。

3、课改意识较强,苦于在黑暗中摸索。

我校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大转变,有一定课改意识。但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虽然大家在积极探讨,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只是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困惑。

二、教师队伍现状的反思及对策措施

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我校本学期以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为重要突破点,在局小学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以局小学教研室2016-2016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继续坚持以“实”字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在原来的基础上反思、改进、深入,切实提高了“教学研一体”的水平和实效,努力开创了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我校的十二字目标“体内涵、高服务、把质量、争一流”而努力。

继续实施校本研修规划

本学期我校重点推进 “行动教育”。确立校本教研的突破点——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校本教研,使教师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行为跃进的全过程反思,同时学校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充分体现了“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相

结合。

拓宽校本教研方式

我校校本教研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教育”为模式,带着问题教研,围绕问题讨论,立足于解决现存的问题。

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校本教研的立足点是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高上。因此,我校校本教研采用了接受性学习教研,指导参与性学习教研和探究性学习教研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校本教研模式。下面把主要工作简述如下:

1、扎实进行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和新教材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校继续围绕新教材执教工作采用集体培训、小组学习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和

“新教材”等内容的多次培训工作。教师们通过观看视频、文本材料等的学习对新教材有了深刻的了解,使教师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技能,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继续组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A、听讲座,加强理论提升

本学期,我校分别组织观看了魏书生、吴宗宪、李烈等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聆听教学专家的理论报告,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B、看录像课例,体会教材、理论、实践有效结合

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分组观看了教师用书中的录像光盘,要求教师认真观看录像及课后专家的评析内容,通过读教材、看录像课、听专家评课和组内教师交流学习体会的学习过程使全体教

师对“教材、理论、实践教学”三者如何有效结合有了更直观的的理解和提升。

C、校领导进行教学专题讲座,用理论引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校教师在教学观、理论知识、技巧等方面虽有了很大提高但经过听课、查作业等调查我们仍发现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教师感觉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是老套套,以讲解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代化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作文批改不规范等等。结合这些实际问题我校习校长、李副校长等高度重视纷纷进行理论引领先后进行了“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五课”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 备好一堂课”、“ 说好一堂课”、“如何评课”、“ 如何写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等专题讲座为教师解疑答惑收到了

篇6: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方案

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方针,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新课程理论,并及时发现、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

3、校本培训和教研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张永红

副组长:孙文红赵宽业王金红

组员:全体教师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

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科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体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

1、长期培训内容:①《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②《新课程标准》③新教材体系研究④评价体系研究⑤综合课教师的培训。

2、中、短期培训内容:①新的课程理念②专题研究讨论③经验交流④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加强教学反思,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率做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确定自己自学的新课改著作1—2本,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学校要研究制定出校本培训及教研制度,以规范学校的校本培训以及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培训与教研纳入教师的业务考

核中。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①实验课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

②每个学科教研组每月上一至二节研究课。

③每个教研组每月观看研究优秀课堂实录一次。

④对优秀示范课,问题较多的研究课作详细记录,以供今后对比研究。

5、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研活动,加强信息交流,取长补短。

6、每月由学校组织一次全体实验教师的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开展全方位的学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形式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各学科小组要认真总结以往的学科评价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改进学科评价方案,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努力弱化评价的鉴别功能,强化改进功能,本学期的学科评价研究重点放在有针对性的个体评价研究上,尽量少用统一的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刀切的评价方法。

长宁镇上鲍小学2009年9月6日

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方案

上一篇:开学了 作文下一篇:让我成长半命题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