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会计制度论文

2024-05-17

水利工程管理会计制度论文(精选8篇)

篇1:水利工程管理会计制度论文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2012年5月29日)

第一条 为加强某某工程(以下简称“某某工程”)质量管理,明确质量责任,严格基建程序,保证工程质量,争创优质工程,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山东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某某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某某工程。

第三条 某某工程建设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各参建单位应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工程质量,争创优质工程。

第四条 某某工程实行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

第五条 某某工程实行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工程科工程负责人、驻工地代表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第六条 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对某某工程质量工作负领导责任,工程科工程负责人对工程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驻工地代表对质量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七条 某某工程接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其质量体系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 通过招标选择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实行合同管理。在合同文件中,必须有工程质量条款,明确图纸、资料、工程、材料、设备等的质量标准及合同双方的质量责任。

第九条 在工程开工前,应按规定向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 组织监理、设计及施工等单位进行工程项目划分,明确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主要分部和主要单位工程,并报质量监督机构确认。

第十一条 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和法律法规认真履职,审核批准设代机构、监理部、施工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员变更。

第十二条 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施工中应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工程质量验收、签证。

第十三条 单元工程完成后,应由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才能申请验收评定,否则监理单位不予受理。

第十四条 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验收评定,应由建设单位主持(或委托监理单位),组织参建单位组成联合小组,共同验收评定,并在验收前通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第十五条 单元工程验收评定合格后,监理单位应及时签署结论,不能事后补签。

第十六条 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未达到合格标准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处理后应按规定进行重新验收评定。

第十七条 建筑材料和工程设备的质量由采购单位承担

相应责任。凡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和工程设备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用于工程。

第十八条 建筑材料和工程设备的采购单位具有按合同规定自主采购的权利,其它单位或个人不得干预。

第十九条 建筑材料或工程设备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2)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3)产品包装和商标式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

(4)工程设备应有产品详细的使用说明书,电气设备还应附有线路图;

(5)实施生产许可证或实行质量认证的产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许可证或认证证书。

第二十条 对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单位抽检过程进行督促检查、整改落实,对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备、核定的工程质量等级进行认定。

第二十一条 认真抓好验收工作,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制订工程验收工作计划,及时组织做好相关验收工作。

第二十二条 加强档案资料管理,确保资料准确、及时、完整。

篇2:水利工程管理会计制度论文

(送审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逐年加大,我县水利建设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建成了西汉水、平洛河、阳坝河、铜钱河、燕子河提防工程,完成了一批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和农村安全人饮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以及渠、闸(坝)、水窖等民生工程,年投入资金呈逐年递增之势,水利工程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汛抗洪、灌溉供水、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此,保证工程建成后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挥效益,是当前和今后亟待解决和认真探索的问题。结合长期工作实践和水利工程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建后管理意见:

一、移交固定资产 明确管护主体

项目工程竣工后,对项目建设形成固定资产造册登记,及时移交项目区乡镇,项目乡镇结合工程建成设施制定相应的管护制度和管理标准要求,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职责,做到责任明确、制度规范、落实到位。成立由村主要领导负责的管护机构,建立专职管护队伍,经常性的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实、责任到位,使所辖区水利工程设施完好无损,工程效益长期发挥。

二、严格执行水利工程管护标准

各类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各自不同的管护标准,做到定期检查,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损,有塌陷、破损及时修补。对自然灾害造成的较大损毁,及时报告,及时抢修修复,保证正常运行。

三、合理筹集,严格管理管护经费

经费是管护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各乡村根据“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合理筹集资金,制定管护费用的筹集和使用办法。有些工程如:饮水安全工程。在尊重村民意愿、提倡节约用水的前提下,“以水养水”。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下,制定村民愿意接受的收费标准,合理收取费用,用于取水坝、蓄水池、主管网等管护。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设施制定不同的筹集费用标准,使工程设施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大的工程效益。水利工程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

管护经费必须用于工程设施的维修、支付管护人员的报酬,严禁挪用和浪费。

经费筹集方式部分采用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和移交项目村自行管理模式,分类别确定各自的管理制度。大型水利工程和受自然灾害损毁严重的,采用申请上级部门下达资金进行养护维修。

四、创新管护运行机制

水利工程实行“国家下达、配套投入”的投入机制,同时工程管护运行方式也具有多样性,需要不断总结完善。项目资金可留10%的资金作为三年后工程管护完好率、存活率、利用率等管护工作的奖励资金。

各乡、村须制订相应的管护制度和管理标准,明确责任人,落实管护措施。辖区所有竣工的水利项目,都要做到管护责任明确、制度规范、落实到位,确保设施永久完好,正常使用。公益水利设施可采用专业队承包的管理机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对水池、水窖、取水桩等布置于田间地头的水利设施,其受益范围相对固定,设施由产权单位和农户签订使用协议,由农户对设施实行有偿服务,定期检修。同时,制定落实奖惩措施。要对受益村水利工程运行定期管护检查,督促各受益村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费用。对损坏的工程设施,受益乡村要及时督促维修,经检查后仍不整改的,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罚。

五、搞好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工作

各受益乡镇、受益村,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对水利设施管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受益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和管护水利工程实施的自觉性。坚持“谁所有、谁负责、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对所有的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管护、维护,保证工程正常、永久使用。形

成人人受益,人人管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设施的利用率。

六、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各受益乡镇要对水利工程的管护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目标,确保管护措施和管护制度的落实,使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工作上位上手。主管部门要高标准实施工程,制度化建后管理,规范化督促检查,使全县水利工程设施发挥长效效益,推动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附:康县各项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制度。

康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制度

为保证本项目建成后的科学管理、精心维护,规范营运、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效益。特制定以下管护制度。

一、健全经营管理机构

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流域水务管理站。其主要职责是:统筹加强项目利用的综合管理;加强与主管部门的业务工作衔接,及时填报有关统计数据;根据工程实际,提出工程项目年度维修计划,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做好日常维护和巡查工作,协调好工程项目中农民群众纠纷调解。

二、确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管理机构人员应该具有责任心、使命感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主要岗位职责是:制定工程巡查检查计划和工程管理计划;制定工程的保护措施;落实治安责任制;指挥协调用水、灌溉、防汛、调节用水纠纷等等。

三、落实管理措施

1、建立管理制度。根据有关管理规范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工程运行岗位责任制和运行日记等制度,并严格施行,保证工程的规范化运行。

2、搞好运行监控。加强工程设备设施运行过程中的监测管理,对运行中发生的故障、事故要查明原因,及时排除

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达到高效、优质、安全运行的目的。

3、加强业务技术管理。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管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要加强规程日常业务指导和技术管理。

康县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管理制度

为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的供水管理,保障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法库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农村供水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本制度用于指导我县较集中的供水工程项目。

第一条 凡在村内从事供水工程施工以及使用村自来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供水必须优先保证村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不得用于灌溉和其他用水。

第三条 对供水水源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牌,村委会成立供水管理部门负责对供水水源的保护,定期监督检查。

第四条 供水主管网两侧各3米,禁止从事建筑、开挖沟渠、打桩打井、爆破等损坏供水设施及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五条 新装、改装、拆除供水设施的,需提前向县级以上供水主管部门书面申请,经审查批准后,由村供水管理部门组织施工及负责竣工验收。

第六条 供水工程使用的管件、材料、设备和器具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许可标准。

第七条 建立健全水质检验制度。水源井周围半径50米的范围内,不得设臵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铺设污水渠道,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每年至少对自来水采样送有关部门检验1次,当水源水质发生异常变化时,应增加监测的频次,并将检验结果及时公布,确保自来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八条 当水源遭受严重污染,直接危及人的健康时,供水厂应立即停止供水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第九条 自来水实行定时供水,因施工、维修等原因确需暂停供水的,提前24小时通知用户;因发生灾害或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供水设施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和配合,不得阻挠或干扰抢修工作的进行。

第十条 县水务局按县政府要求会筹集相应的维护资金。并将历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结余资金纳入维护资金,统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用于供水设备的维修。

第十二条 用户应按时足额交纳水费。没有正当理由或特殊原因连续两次催缴仍不交水费的,村供水部门可按有关规定予以停水等处理。

第十三条 供水设施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包括公共供水设

施和用户用水设施。从供水管道至各户进户口产权设施归集体所以,并由村集体负责维护管理;进户口以后的供水管道及其设施,由产权所有人负责维护和管理。用户因迁移等原因需过户或停止用水时,应及时办理过户或销户手续,否则,发生的费用仍由原用户负担。用水户更改名称,应及时通知村供水部门。

第十四条 村民有维护公共供水设施的义务,发现供水设施损坏、漏水的,应及时报告村供水部门。村供水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实施检查、抢修。

第十五条 违反本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水管理单位要制止其行为,拒不执行者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未经供水管理单位批准,擅自在公共供水管道及附属设施上打孔,私接管道盗水的。

2、毁坏供水设备设施者。

3、私自切断电源、水泵,影响供水设施运行者。

4、破坏水源,污染水质者。

5、拆除、伪造、改装、损坏水表装臵使其少计量或不计量者。

6、擅自装泵,从管道抽水者

7、用其他方式者。盗水行为一经发现,由供水管理部

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除没收器材外,不论耗水量多少,均按管道最大流量计收水费,并给予经济处罚。损坏自来水供水设施的,按照损坏价值的2至5倍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供水人员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其情节,由其供水管理部门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1、擅离职守,造成停水事故者。

2、未经批准擅自扩大供水范围者。

3、玩忽职守,违章操作,致使设备损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

4、对水源水质监管不力,酿成严重后果者。

康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为切实加强我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的运行管理,确保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管理机构

第一条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受益乡镇成立高效节水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检查和监督。

第二条

在乡镇高效节水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要求,贯彻落实本规定及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条

建立健全一线灌溉管理人员和乡镇、村两级服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及奖罚制度,并将各项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每一个工作项目、每一个工作环节。

第四条

系统管理人员与农户之间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把灌溉管理措施落实到每个条田、每一地块,切实做到适时、适量供水、施肥,保证各类作物不旱不涝。

二、用水管理

第五条

用水统一由水管部门调配,每年灌水前受益村组对输水管道、设备及蓄水池进行全面检查。并结合实际情

况,编制用水计划。水管部门根据用水计划确保供水量和供水时间。

三、灌溉管理

第六条

在高效节水管理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乡镇实施统一管理。

第八条

各乡镇负责灌溉事项的具体落实;各项目受益村组,必须全力支持、配合各乡镇的灌溉管理工作。

第九条

灌溉系统由各乡镇派出人员负责操作和管理;受益村组负责田间管网系统的回收及管网系统的维修,操作人员负责本系统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

每一系统操作管理人员,负责灌溉系统的运行操作、维护与灌溉相关事项。

四、设备、设施及其管理事项

第十一条

首部与管网包含的设备、设施。

1.首部部分指首部井泵到地埋、地面干管接口处的所有设备,包括水泵,启动设备,变压器,高、低压线路,沉淀池,各种过滤器,操作阀门,压力表、计量表、施肥罐、泵房等。

2.管网系统指干管上端首部接口至整个地下与地面管网,包括干管、分干管、出地管、闸阀、支管、附管、毛管、各种阀门及各类连接件。

第十二条

首部及管网的管理事项。

首部及管网的管理事项,包括首部及管网的安装、维修与保管。

1.各乡镇负责首部安装、拆卸、保管、检修,同时必须协助项目受益村,在规定时间内,严格按系统设计方案,实施管网安装和调试。

2.管网拆卸在冬灌结束后完成,以保证越冬安全;由项目收益村负责保管,来年安装缺失的材料由保管责任人赔偿。

五、灌溉系统运行期间必须达到的要求

第十三条

泵站操作运行管理应符合《泵站技术管理规范》,管道及控制阀门要及时检修,以防管道漏水阀门失灵,电动机启动前应检查电器仪表、接线,转子转动是否灵活,看有无磨擦声和其它杂音。

第十四条

电动机正常工作电流不应超过额定电流,定子温度不得超过铭牌上规定的允许温度值。如遇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排除故障。

第十五条

水泵启动运行后,应待转速到额定值时,再缓慢开启。

第十六条

系统操作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熟练操作,及时、准确地做好滴水和施肥工作,确保支管所有连接部位与毛管,无漏水、喷水现象,田间无漏滴、无积水。

第十七条

每次轮灌,按规定的轮灌时间滴水,必须保证达到一定湿润深度与宽度,湿润深度不少于40厘米,滴水均匀,到头到边。

第十八条

地面管网严禁低压运行,田间大小阀门开关,全部由系统操作人员负责,严禁农民个人擅自开、关阀

门。

第十九条

及时做好灌溉记录,数据准确,资料齐全,农民签字等手续齐备。

第二十条

系统运行期间,操作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第二十一条

操作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运行操作规程》操作,对首部及管网系统经常检查保养,尤其对含砂量较高的井水、河水滴灌,必须勤清洗、勤查看、勤保养,保证供水质量和输水安全,不违章操作。

第二十二条

操作人员必须保证各阶段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各种记录必须详实、齐全,数据准确,及时上报;所报水量、燃料用量与耗电量应相互吻合。

第二十三条

操作人员发现故障或停电等情况,立即向上级主管领导报告,并及时修复;小故障3小时内排除,大故障(水泵吊检或更换水泵)24小时内排除;因停电原因停机的,来电应即时恢复供水。

第二十四条

在项目受益村的配合下,实施田间灌溉作业查看和管网维护,避免和杜绝系统低压运行。

第二十五条

河水滴灌沉淀池,应设立醒目警示标志,有条件的四周设围栏;严禁任何人在滴灌水池洗澡、洗涮、往池内丢弃杂物,严防溺水、触电、管网堵塞等事故发生。

第二十六条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机井房、设备周围植树造林,种草栽花,达到美化、绿化、净化和“三净”、“四不漏”标准,即:首部设备洁净、室内外干净、水池清净,不

漏水、漏电、漏气、漏油。

六、灌溉一线操作人员的上岗条件

第二十七条

爱岗敬业,熟悉系统设备性能,技术操作熟练,能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整台首部设备和整个管网正常运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第二十八条

必须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七、灌溉一线操作人员违规、失职行为处罚

第二十九条

责任的划分:首部的所有设备由操作人员负责看护;管网部分由农户负责看护。

第三十条

凡脱岗者,经核实后,第一次批评教育,第二次追究镇分管滴灌工作领导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系统运行压力必须保持在技术规范值以内,否则严肃追究责任,并予以经济处罚。

第三十二条

不得擅自抽水,严禁偷电和私自收费。凡违反者,一经查实,除承担全部经济损失外,处以2~3倍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镇分管滴灌工作领导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因疏于看管等失职行为造成事故的,严肃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堤防工程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堤防管理工作,落实管理目标,促进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面发展,依照省水利厅制定的《河道管理实施细则》,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堤防管理原则

第一条 本制度适用于康县河道堤防的管理工作。

第二条 堤防管理工作实行日常管理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分段负责河道堤防管护人员,实行绩效与人员工资及管养费用直接挂钩。促进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第三条 县河道堤防管理部门是承担堤防管理任务的主体,对工作人员分工负责督促指导各河段工作。

二、堤防日常管理

第四条 堤面长期保持平坦、无坑槽,无明显的波状起伏,雨后无积水,做到晴雨天都一样。

第五条 堤身、平台无高杆植物和杂草。要求每次杂草清除率达到100%,益草化率达到90%以上。

第六条 堤面、堤身、平台做到无杂物、牛粪等垃圾堆放。

第七条 堤肩与堤脚完整美观,做到无坑槽、无缺损、无吊坎。不得在河道内采挖砂石料和矿物开采等。

第八条 堤身、平台不允许新增上下坡路。坚决封堵车流量不大的坡道,有计划地对翻堤马路进行整治,做到马路平整、无车槽、无切堤筑路现象。经上级审批同意修筑的上下坡路,要求用土帮堤筑路并高标准硬化。

第九条 堤身、平台、禁脚范围内无牛坑、无雨流沟缺。

第十条 堤身和禁脚地范围内无违章建房、爆破、采砂、打井、挖洞、开沟、埋坟、铲草皮、打草晒粮、搭蓬、堆放物料和垃圾、钻探与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挖掘、违章种植以及从事其它损害堤身和禁脚地安全的行为。进一步完善划界确权工作,有计划地启动堤防护堤地的土权、林权、管理权“三权”回收工作,“三权”回收率达95%以上。

三、防洪保安与工程设施及河道护工管理

第十一条 为了确保防洪安全,要求各管护人员定期对所辖堤段的险工、险段、穿堤建筑物进行徒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县提防管理所并协助处理。管护人员日巡一次,县每月检查一次,同时认真做好徒步检查记载。

第十二条 防洪责任制措施落实,坚持每月工作22天,休息日有专人值班。防汛物资器材按规定地点堆放整齐、有专人管理,且帐物相符,保管妥善。管理段用房、哨棚和防汛设施无盗损。

第十三条 工程管理设施(如水尺、公里碑、百米桩、分

界牌、险工险段牌、工程简介牌)齐全美观,无损坏;拦车卡有醒目警示标识。

第十四条 护坡、护岸等河道防护工程无缺损、无坍塌、无松动等险情;穿堤建筑物无险情发生。各管护人员必须坚持日常检查,如发现河道防护工程设施险情,及时上报县河道堤防管理单位处理。

第十五条 督促沿堤涵闸管理单位加强对穿堤建筑物进行日常管理,确保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养护良好、运转灵活;混凝土无老化、破损现象;堤身与建筑物联结可靠,结合部无隐患、无渗漏现象。

篇3:水利工程管理会计制度论文

水利是与国民生活密切相连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下称水管单位) 则是这一基础产业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政府对水管单位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进行修订与改革。不仅使我国水管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与时俱进, 还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下, 水管单位无论是体制, 还是会计核算的内容、财务管理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水管单位整个会计流程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水管单位的会计制度仍需转换。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水管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详见下文。

(一) 阶段一——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夕 (1980年前) , 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自建国开始, 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政府部门都将水管单位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而在会计制度上也相应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对水管单位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其宗旨是为社会实行公益服务, 水管单位的开支全部由国家负责, 不向社会收取任何费用。

(二) 阶段二——改革开放至1993年 (1981-1993年) , 执行独立的事业单位性质会计制度

自改革开放至1993年, 我国政府对水管单位实行财务改革, 对水管单位提出自负盈亏的口号, 开始执行独立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会计制度。该过程内, 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等, 主要在水、电费收取环节, 综合经营收入环节等进行了相关规范与约束, 要求水管单位要专款专用, 同时还加强了其成本核算管理, 更细致的规范了水管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这些政策改革, 不仅加强了水管单位的内部管理, 还为其向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阶段三——1994年至今, 执行独立的生产性事业单位性质的会计制度

在该阶段, 我国颁布与修订了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对水管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进行了相关规范。但是, 随着水管单位的快速发展, 这些准则与规定依旧无法满足水管单位的要求。我国财政部与水利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将水管单位仍然定位在事业单位, 对其制定了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方法, 重新制定并颁发了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虽然单位性质定位为事业的那位, 但是要求其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建议

虽然我国政府根据水管单位的自身特点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重新制定并颁发了新的水管单位会计制度。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式也在随之变动。现行的水管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严重滞后, 亟需改革。根据水管单位的改革趋向, 水管单位可以分为三类: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笔者认为, 对这三类水管单位, 应该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

(一) 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根据我国相关政策的规定, 现行水管单位不论是何种性质, 都要执行1994年的财农字第397号《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与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同等性质, 不从事经营性活动, 资金来源于财政全额拨款。因此, 笔者认为, 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应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采用与事业单位一样的会计核算方式与财务管理要求。这就需要公益性水管单位在会计处理中, 需要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该过程需涉及以下几点工作。

1、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

以清产核资的方式全面清理与核对纯公益性水管单位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负债, 彻底摸清单位各类财产, 了解与分析水管单位的资产配置状况与使用情况。通过资产评估手段确定资产价值, 为下一步转换做基础。

倘若水管单位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的日期并非12月31日, 那么可能存在收支转换问题。其中, 倘若属于经营性收支, 那么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时, 可以将其归入到所有者权益科目;倘若属于财政拨款性收支, 就无法清算到所有者权益科目。需结合“年度财政总决算”, 先在水管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设立一个临时科目 (类似于“专项支出”) , 用于归集财政拨款性支出。之后再分门别类地转至“事业支出”和“专款支出”。此外, 关于财政拨款性收入。在两制度的转换中, 需将负债类科目“专项拨款”科目余额转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拨入专款”科目, 因此, 财政拨款性收入只需相应的转至“财政补助收入”即可。

2、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

将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分别转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应收账款、材料等科目;将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分别转至借入款项、应付账款;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转至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科目。在进行固定资产转换时, 关于累计折旧有两种转换方法。详见表1。

其实, 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所用资金 (包括固定资产维修养护资金) 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 计提折旧并无现实意义。应该将水管单位固定资产净值直接转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科目, 并相应增加“固定基金”科目。原累计折旧余额作为备查账处理。然而, 水利事业关系国泰民安。作为水管单位, 有责任有义务全面掌握固定资产情况。因此, 从该角度出发应保留累计折旧科目。将“固定资产”科目原值转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同科目, 并增加“累计折旧”科目, 用于转收水管单位原累计折旧余额。同时, 按照原固定资产净值数额转增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固定基金科目。

水管单位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的过程中, 还涉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以及固定基金、事业基金等科目的转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下, 实收资本可能是货币资金, 也可能是固定资产等, 反映的是单位的注册资金。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固定基金、投资基金、专用基金, 以及单位历年收支结余。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下, 所有者权益净额与所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合计数应等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单位净资产。

此外, 倘若水管单位拥有在建工程, 那么其会计处理应独立采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在建工程的处理应与事业账分开, 可以设立事业和基建两套账分别进行账务处理。

(二) 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指的是既具有经营性质又具有公益性质的水利工程单位, 经营性质表现在其发挥供水、发电等功能的特性上, 公益性则表现在防洪、排涝方面。这就需要单位在这两个方面采取严格的划分, 将发挥供水、发电功能的经营性部门划分为水管单位的下属部门, 财务核算采取企业性独立核算的形式。在此基础上, 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单位和纯公益性水利工程单位就可以通过是否设有下属部门来界定。不过, 水管部门本级是带有纯公益色彩的, 其使用的财会制度是要按照纯公益性单位性质进行执行, 只是在资产核算环节要将两种性质的资产区分开来, 报表也要分为经营性报表和公益性报表。在转换事业单位报表时只是转化公益性报表, 其转化方法和手段参照我们上面所介绍的原理, 经营性报表则保留企业会计性质。

(三) 企业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企业性水管单位实际是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中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单位类型。将该单位类型定性为企业。具有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 无论是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还是运行, 所需资金均由水管单位自行筹集, 不享受财政补贴。对该单位会计处理与财务管理, 实行企业性的会计制度与财务规则。

摘要:水利事业关系着国泰民安, 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人们无时不刻在与水利打交道, 利用水资源、避免水灾。自建国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状态, 对水管单位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进行修订与改革。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目前水管单位的会计制度仍需转换。本文试对此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制度,转换

参考文献

[1]熊晓珍.福建省水利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考[J].水利科技.2011 (03)

[2]姚莉, 董伟, 刘郁, 彭革, 张军, 王怀庆.关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研究[J].绿色财会.2011 (05)

[3]刘涛.现行增值税制度下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11 (14)

[4]徐艳.在建工程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的账务处理方法[J].经济师.2012 (03)

[5]沈顺友.财政制度改革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核算探讨[J].财会通讯.2009 (34)

篇4: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1.1工程项目分为:新建工程项目、大型维修工程项目、零星维修工程项目、工程材料采购、工程配套设备及部件采购等。

1.2本制度适用于基建部负责的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维修、安装等工程项目。

1.3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国家和政府有关工程项目的法律法规、合同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等。

第二章 工程项目管理

2.1、工程项目管理涉及部门

建设单位相关服务部门例如基建部、法务部、使用单位等。由基建部和使用单位组共同审核相关权限范围内的工程事务;由基建部相关人员组成现场工作组负责施工现场的相关事宜。

2.2、工程项目项目立项前期准备

2.2.1公司根据分厂实际生产需要确定厂房建设,并确定对该项目立项。2.2.2公司确定厂房建设方案,整体规划草图。

2.3、厂房建设项目立项

2.3.1基建部提出厂房建设需要的参数,使用单位根据基建部要求的参数反馈意见。双方讨论,确定最终方案。2.3.2相关部门根据方案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在取得报告后办理环评和节能手续,到主管部门办理项目立项手续。

2.4、勘察、设计单位选择

从数据库中挑选3家以上候选单位,数据库中候选单位不足时,由招标办公室负责推荐;另外,如果是经常与公司合作,且以往工程质量、进度等有保证,本次报价合理的,可直接确定为合作单位。

2.5、勘察、设计合同的签署

2.5.1合作单位确定后,由基建部负责草拟设计合同,如对方提供合同版本的,需交由法律事务部审核通过。合同需由基建部经办人签字,后由法律事务部盖章,合同生效后开始执行。2.5.2基建部实时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向公司主管领导报告,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降低合同损失。

2.6、勘察、设计方案评审

基建部对工程需求进行整理、归类、汇总,勘察单位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出具经第三方审核通过后的勘察报告,设计单位根据公司的要求及国家、地方的相关的规定,设计工程施工图纸。

2.7、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由建设方发起公司内部各个相关分厂及基建部各专业人员、施工单位参加讨论。图纸会审穿插于整个建设过程,随时疑问及时更正。

2.8、工程项目预算

工程预算是由专业人员以施工图设计为基础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政策编制的,是公司进行招标选择施工单位和采购设备、材料,控制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进行竣工决算的重要依据。施工图纸、当地相关建筑规范、建筑定额、工程量价目表等资料编制初步预算。工程预算编制后,报请公司财务审批并确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计划报备。

2.9、工程项目实施

2.9.1根据相关政策法规选择施工单位、监理单位。2.9.2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合同及设计施工图进行施工。2.9.3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由基建部总体负责,具体实施由工程项目经理负责管理。2.9.4工程项目经理应按照施工合同的规定和施工验收规范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做到按设计图纸施工,按图纸要求申报采购工程材料。2.9.5加强现场施工的巡查力度,对工时、质量、进度、成本、安全进行检查,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应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妥善处置并做好记录;2.9.6施工材料管理要有序,按规格品种分类摆放整齐,防止混杂,施工中各种物资、材料、机具、工具等应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办好出入登记;2.9.7在施工中做好工程相关方及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并做好计划的统筹兼顾,保证工程目标的如期实现;2.9.8工程项目经理对于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确保工程按照既定计划执行,并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提供依据。

2.10、工程物资采购、供应

2.10.1工程物资的供应需在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包括包工包料、包工不包料、或承包部分物料。

2.10.2施工单位不包料的项目,由招标办公室按照项目提供的工程物料的标准进行采购。

2.10.3施工单位负责物料供应的,基建部应做好采购物料价格的确认落实,物料价格作为工程预决算和审计的依据。

2.10.4因工程物料价格变动,施工单位不愿继续承担物料供应的,基建部报招标办公室进行采购。

2.10.5工程项目经理负责施工现场工程物料管理监督。

2.10.6所有物资进场必须有随车的合格证明资料,证明资料将由施工单位保存,由施工单位一起上报质量监督部门备案。

2.10.7按照国家标准必须报检的工程资料,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抽样检测送至权威检测部门检测,所有的检测结果将做为技术资料由施工单位一起上报质量监督部门备案。

2.11、工程变更

2.11.1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因现实的条件发生变化,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变化不大且不影响结构的由工程项目经理决定。

2.11.2公司工程项目建设应严格按图施工,原则上不得发生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而且影响结构的,由设计单位出具变更通知单。

2.11.3由于结构功能发生改变,与设计单位联系后能够变更的,应先由基建部核实,经公司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变更;如果设计单位确定不能变更的,设计单位出具证明,基建部上报公司领导取消变更。

2.11.4当工程变更事项发生时,给予签证,做为决算依据。

2.11.5工程变更引发额外工程的,施工单位书写额外工程增加说明,如果变动不大由基建部领导确定,工程量大的基建部上报公司领导决定。

2.12、工程竣工决算

2.12.1竣工决算由施工单位编制完毕后上报建设单位。

2.12.2建设单位审计部门组织竣工决算审计,根据施工合同、现场变更签证、国家政策及规定做出工程造价。

2.12.3竣工决算由公司相关部门委托第三方审计公司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并出具审计报告。

2.13、竣工验收

2.13.1工程全部完工,施工单位应先自行验收,确认达到验收标准,施工单位向基建部申请工程验收,具备竣工条件的才能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2.13.2提交验收的工程项目,施工资料、各部位隐蔽工程资料、必须完整。

2.13.3基建部根据工程的要求,按合同及施工验收规范,联系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进行工程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

2.13.4竣工验收人员工程项目逐项验收,检验工程量、施工质量、原材料质量及是否符合施工图的技术要求,验证施工方提交的竣工资料文件的表述是否符合规程和施工图的要求等,确认工程能否通过竣工验收。

2.13.5竣工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施工单位按质量监督站要求限期整改。

2.13.6工程经验收确认后,使用部门接收工程项目。

篇5:工程管理制度

1、公司设项目经理、技术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对工程项目实行全方位管理。

2、工程开工前先要对设计图进行会审,重要变更要签发设计变更通知单。

3、依据设计图纸、技术交底、变更内容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4、施工现场发生的预算外的工程量,要及时请甲方及监理签证,在工程决算时一并核入结算。

5、严格有序施工操作,把好工程进度关、工程质量关。

6、参加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经过安全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7、项目工程设专职安全员一名,对施工安全进行监督。

8、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挂安全带。接触电气设备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

9、施工现场条理整洁,建筑材料堆放分类。

篇6:工程管理制度

(1)为规范公司合同的管理,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做到管理有规章,签约有约束,履行有检查,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签订和履行的所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劳务分包合同、专业分包合同、施工内部承包合同、材料设备买卖合同等。

(二)合同签订的基本要求

(1)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签订经济合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及其相关规定,不搞违法活动。

(2)签订合同前,首先审查对方是否具备法人资格及其社会信誉,确认其具有履行合法的能力方可与其签订合同。

(3)签订经济合同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合法的原则。

(4)签订经济合同的依据为有关文件、资料、国家及各级政府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设计图纸及施工图预算书。

(5)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款:

①名称和地点。

②承包的性质、范围及内容。

③竣工的日期。

④造价。

⑤价款的支付和竣工结算的方法。

⑥开工条件、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提供的时间。

⑦和设备的价格结算方法。

⑧取费标准。

⑨质量承诺标准及保修条件。

⑩互相协作事宜。

⑾违约责任。

(6)合同条款的内容必须用语确切、责任明确、字迹工整。

(三)合同签订的工作签订

(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

①合同洽谈前,公司业务部必须对发包人的综合情况进行考察。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投标中标的项目,要审查业主的招标文件、我方的投标书、中标书、纪要、往来函等文书,召集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合同洽谈准备会,制定谈判的原则和方案。

②合同洽谈过程中,对于涉足担保、预付款、各类保证金等费用较大的项目,要重新进行评审。合同洽谈准备会,制定谈判的原则的方案。

③同主要条款商定后,由业务部负责起草文本,交相关部门(项目部、合同管理部、财务部等)

④进行会审后,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或总经济师、合同主审人员)认为已经基本没有异议的,提交审查意见,报公司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批准签字。工程项目经理和营销项目经理必须参与合同签订活动的全过程。

⑤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按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必须办理鉴证、公证手续,由业务部负责办理。按规定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才能签订的合同必须批准后才能签订。

(2)劳务(专业)分包合同的签订

①合同洽谈前,公司业务部必须对分包人的综合情况进行考察,要分包方提供以下证件原件:

②有效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施工许可证、施工收费标准证书、安全资质证书、劳动队伍资质证书、关于签订合同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或法人授权委托书。

③项目经理部在符合分包方条件的企业中进行招(议)标工作。合同管理部对招标文件、评标办法及合同条件进行审查,并对招标工作进行监督。

④劳务(专业)分包队伍中标后,征得业主同意,由项目经理部(重大分包合同应报公司总经理审批)与分包方签订分包施工合同。工程所在地地方主管部门有分包合同示范文本的,采用其示范文本;地方主管部门无示范文本的,采用公司制定的示范文本。

⑤项目部在签订合同后,应将合同文本报公司合同管理部备案。

(3)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的签订

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由采购部根据建设工程合同要求与供应方进行洽谈,拟订合同条款,交项目经理部、合同管理部会审后,由采购部签订,合同管理部加盖合同专用章。重大买卖合同会审后,由总经理批准签订。

(4)其他经济合同的签订

其他经济合同由主办与对方当事人商谈后拟好合同条款,附合同会审表报部门(项目)经理审批或预审,在部门(项目)经理权限范围内的合同由部门(项目)经理批准,由部门(项目经理部)合同管理员加盖合同专用章;内部承包合同和其他重大经济合同由部门(项目)经理签署意见后由合同管理部进行合法性审查,报总经理批准签订。合同正式签订后,合同文本除相关部门自行保管外,应当随合同评审表交存公司合同管理部一份备案。

(5)合同的履行

①合同及所属公司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并随时督促对方当事人

及时履行其义务。合同履行中发生的情况应建立合同缕析执行情况台账。

篇7:工程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校各专项维修工程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专项维修工程,统一由后勤处实施监督管理。特殊情况下的专项维修工程,由学校规定管理部门。

第四条专项维修工程的范围。

(一)专项维修工程是指不属于零星维修范围,经学校批准列入年度专项维修经费的大、中型项目。

(二)单项项目概算经费在3万元以上10万元以内的属中型项目;单项项目概算经费在10万元以上的属大型项目。

(三)为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的建筑物、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道路、路灯设施以及池塘、河道、林木、花草等属专项维修工程对象。

第五条专项维修工程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报送专项维修工程申请立项计划:学校各部门在每年10月份前将下一年度需维修、改造的项目报送后勤处,后勤处汇总后年底报送分管院长审核。临时出现的专项维修,及时报送分管院长审核。

申请立项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名称、主要工作内容、概算金额、开竣工日期。为做好维修工程前期工作,学校应保证必要的工程项目前期费用。

(二)立项审核:学校根据资产运行状况及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的需要,审定下一年度的维修工程计划,并同时安排概算经费。

(三)工程招标或议标前应具备下列条件:有批准立项的文件、已落实经费来源、招标文件制作完毕,已有施工图或相关资料、工程预算已编制。

各专项维修工程,由后勤处负责相关准备材料,组审计处审核后送国资处,向社会公开招标,采用邀请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方式招标。

(四)工程实施:

1.维修工程的施工阶段,应有专业管理人员对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进行全过程监督,重要结构及装修应委托工程监理。

2.维修工程中的隐蔽工程,及时通知审计部门到现场参与验证,并作记录备案。

3.维修工程的变更应有利于结构优化和使用功能的`改善,方便施工,造价合理,并保证施工质量、工期和安全;未经项目业主确认的变更,不能作为施工单位竣工结算的依据。

4.确需变更时,应由施工方提出申请,后勤处会同设计、监理、审计及使用方共同现场确认后报分管院长审批。

5.施工单位在校园内进行施工,应予交水电费保证金、文明施工保证金。予收保证金的目的是: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维护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的正常秩序,保护水、电设施、花卉、苗木不受破坏。

(五)验收、交付使用:维修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及时清运现场建筑垃圾和剩余材料,拆除临时设施,撤退机械设备,恢复正常的校园环境,否则,不予验收。工程验收应由工程管理、使用部门、审计、国资部门等有关单位参加。

篇8:水利工程管理会计制度论文

一、我国水管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历史沿革

建国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水管单位财务工作非常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水管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逐渐走向成熟。回顾历史, 我国水管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阶段 (1980年前) 。

这一阶段国家将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 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由于对水管单位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其宗旨是为社会实行公益服务, 基本不收取费用。

2.执行独立的事业单位性质会计制度阶段 (1981年—1993年) 。

1980年我国财政体制实行了改革, 国务院提出:“所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 凡有条件的要逐步实行企业管理, 按制度收取水费, 做到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始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管理方式。1981年水利部、财政部顺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水利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专门颁布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 对水力发电、供水等特定收入行为提出了专门核算要求, 使制度有了一定的兼容性。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 并批准水电部关于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开展综合经营问题的报告, 提出了水管单位要实行经费包干和经营承包责任制, 逐步创造条件, 向生产经营型发展, 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对此, 1987年财政部、水利电力部联合颁发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办法》, 对1981年制定的制度作了修改, 对水管单位的水费、电费和综合经营收入, 生产成本管理核算, 专用基金, 财务包干结余, 经营管理责任制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一管理办法核心是国家实行预算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仍然定性为事业单位, 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向企业化管理过渡。

3.执行独立的生产性事业单位性质的会计制度 (1994年至今) 。

1992年国家颁发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当时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已适应不了我国水利事业改革和发展需要。1994年, 水利部、财政部通过调查研究, 又重新制订、颁发了现行的《水管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引入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现行的《水管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仍然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性为事业性质, 但要求实行企业化管理。

我国水管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水管单位会计制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国家对水管单位理性定位回归的历史, 既是一部改革史, 也是一部发展史。我国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 迫切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对水管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创新和发展。可以说, 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历史责任重大, 但也要看到改革的前景光辉灿烂。

二、为什么现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急切需要改革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适应了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规范了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行为, 促进了水管单位经济发展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但是,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在已经适应不了水利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是:

1.从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层面上看, 现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与国家关于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要求不相吻合。

2002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原国务院体改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国办发[2002]45号,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水管体制改革。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经过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 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 国务院关于水管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十分正确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截至2009年3月, 全国已完成分类定性的水管单位11 360个, 其中, 纯公益性事业单位5 165个, 准公益性事业单位5 255个, 企业940个, 分别占水管单位总数的45.5%、46.3%、8.2%。与此同时, 各地按照《实施意见》分级管理和精简高效的原则, 调整了一批水管单位的隶属关系, 精简撤并了一批水管单位, 其中国有水管单位由改革前的12 928个精简到目前的11 371个, 精简率达12%, 一个“横向三类” (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 、“纵向四级” (中央、省、市、县) 、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形成。从全国水管体制改革情况看, 现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对定性为纯公益性、经营性水管单位已经不适用了。

2.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层面上看, 现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有些地方不相适应。

由于我国在财政体制改革中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管理和政府采购等重大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对现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带来了很大冲击。实行部门预算时, 水管单位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 这与“水管单位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有所不同, 因此, 水管单位在报表的上报过程中需要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对报表进行调整, 这样会对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也不利于水利财务工作适应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国库集中管理和政府采购, 水管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都要统一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 收入直接进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支出则由国库支付中心通过集中支付的方式直接向收款单位付款, 对于支出超过5 000元的商品采购必须由政府采购部门通过采购证、询价招标、招标等方式进行采购, 这与“水管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收支方式也不同。

3.从财务管理层面上看, 现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

现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第四条规定:“各级财政和水利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 对所属水管单位实行下列三种财务管理形式: (1) 对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的水管单位, 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2) 对虽有一定收入, 但收入还不足以 补其成本、费用开支的水管单位, 实行差额预算管理, 定额补贴。 (3) 对依靠自身收入能够 补其成本、费用开支的水管单位, 实行“自收自支”财务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方式与现在的公共财政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 现在以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来管理。国办发[2002]45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指出:“根据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财政支付政策。纯公益性水管单位, 其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其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 由同级财政负担, 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企业负担, 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 不足部分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它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经费预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 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 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 其所管理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由水管单位自行筹集, 财政不予补贴。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加强资金积累, 提高抗风险能力, 确保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足额到位, 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这种管理方式的改革急切需要会计制度的改革。

4.从财务核算层面上看, 现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已经不准确。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基本上是以企业财会制度为基础的, 它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方法、收入的确认、成本核算、费用核算、折旧提取、折旧资金使用、利润分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仍然需要有专门的财会制度

在我国水管体制和财政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国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仍然需要有专门的财会制度。主要有以下四点理由:

1.有专门的财会制度是由水管单位性质所决定的。

我国国有水管单位有15 100多个, 从业人员47万多人, 小型水管单位近4万个, 管理着几十万个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80%以上具有兴利、除害双重功能, 是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双重性的工程。管理这些工程的水管单位是典型的既不完全属于事业, 又不可能完全成为企业的特殊行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 我国的水管单位这一计划经济时期完全由财政供养单一补偿模式的行业已逐步转变为由财政和通过水经营取得收入双轨补偿模式的行业。针对其公益服务、生产经营的双重活动, 必须有一个能兼容规范事业和企业双重性质经济行为的专门的财会制度, 才能适应我国水管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需求, 才能确保水利事业的发展。

2.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是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 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 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 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 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 人均水资源低于3 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 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 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 (区、市) 人均水资源量 (不包括过境水) 低于严重缺水线, 有6个省、区 (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少, 排在世界第6位, 而人均占有量为2 240立方米, 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 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因此, 中国的水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水利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水利行业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水商品制度的建立等。特别是我国水商品制度的建立, 适应了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就要求水管单位要有专门的行业会计制度, 以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3.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有利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多数具有公益和生产性双重性质, 承担着防洪、排水和供水、发电、综合经营生产任务, 管理和运行主要靠生产经营取得的收入。由于国家对公益服务补偿不到位加之供水、发电价格偏低, 导致多数准公益性水管单位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一些水管单位长期拖欠职工工资, 根本无法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及时维修和更新改造。大批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许多灌区灌溉面积严重萎缩, 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埋下安全隐患。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具有自己的专门会计制度, 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收入、成本、经营成果。有专门会计制度的好处是:一是为国家制订经济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二是为加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4.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有利于国家对水管单位政策的落实。

国家为加强水管单位管理, 最近几年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办法, 许多政策、办法是和财务密切相关的。例如,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等, 这些文件的制订都是根据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特点制订的, 修改和完善现行的水管单位会计制度, 可以更好的落实国家关于水管单位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 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四、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和财务工作人员的意见, 并认真学习国家政策, 在领会国家会计制度改革精神的基础上, 对修改和完善水管单位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供财政部门参考。

1.深化水管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国家财政制度为依据,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面向国际化的科学规范的有利于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会计制度。

2.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现状和我国财政改革的要求, 我们考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要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依性定制原则。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 按照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 现有水管单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 称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 定性为事业单位。第二类是指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 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 称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第三类是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 定性为企业。根据这个分类和采取的财政支付政策以及现在水管单位实际的情况, 我们考虑可以对三类水管单位采用相应的会计制度, 而不是使用统一的“水管单位会计制度”。对于纯公益性质的水管单位, 被定性为事业单位, 就可以不必执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了, 完全可以参照执行财政部颁布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准公益性质的水管单位, 由于其具有经营性和事业性的特点, 仍然可以执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而经营性水管单位由于定性为企业, 如果再执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则明显不符合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 因而完全可以参照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规范科学原则。我们考虑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 要坚持建立一个体系完整、能够全面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口径统一, 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和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

——客观实用原则。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水利行业的特殊性, 使修改的会计制度既要符合水管单位实际情况又要实用。切实解决目前管理方式不统一, 制度使用不统一, 会计信息不对称, 水管单位国家既管又不管, 全国连一个准确、权威的财务信息都没有, 更谈不到加强财务管理之说。

——事企兼容原则。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70%-80%具有准公益、多功能服务性质。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 一般同时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例如, 水库工程, 既有防洪功能, 又有供水、发电的功能, 同时, 还有利用水库水面发展养殖水产品的功能和通航功能。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国办发[2002]45号文件) 规定:“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其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 由同级财政负担, 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企业负担, 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 不足部分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它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经费预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 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 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水利工程功能的多样性决定管理这些工程的水管单位是典型的既不完全属于事业, 又不可能完全成为企业的特殊行业。因此, 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对其社会公益服务应按事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对其生产功能部分应按企业核算要求进行核算。

——通盘考虑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水利改革和财会制度改革的力度很大。因此, 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要充分依据和吸收水利改革和财会规章制度改革成果。在水利事业改革上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利产业政策》、《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水利工程管理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等文件, 在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上国家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事业会计准则》、《事业会计制度》等制度。在水管会计制度修改时要依据上述文件精神, 根据水管单位特点通盘考虑。这样, 制订的会计制度才能在政策上衔接好, 制订出对路实用的会计制度。

3.对现行水管单位会计制度修改的具体建议:

(1) 要实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种制度。我们建议将现行的单一“权责发生制”改为“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既对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的核算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核算。对水管单位的生产经营项目 (如供、排水生产、发电生产、综合经营等) 的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则。并以此原则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

(2) 要新增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贴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3) 要加强水利工程供、排水, 发电等成本核算与管理。现行会计制度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我们想在修改会计制度时一定要对水利工程供、排水, 发电等生产项目提出严格要求, 细化成本核算。如水利工程供水一定要认真核算水商品数量, 合理确定成本项目, 明确成本计算方法, 加强成本管理和考核, 为合理确定供水价格提供科学合理依据。这样能够解决我国目前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4) 建议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现行水管单位基本建设核算管理体制不统一, 给基本建设管理与核算带来很多不便。我们建议将基建会计核算纳入水管单位会计核算当中, 以便反映水管单位经济核算全貌。

(5) 建议水管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建立专用基金制度。这样可以解决目前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增大成本、资金使用不畅问题。

上一篇:苏教译林英语4b知识点下一篇:五年级倍数与因数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