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2024-07-19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共6篇)

篇1: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田桥小学 年级 五年级 实验者 第 组 时间

实验名称 1.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实验器材:一次性水杯,纸巾、纸盒 我的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我是这样做的:

1、准备好 6 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 个小盘中 1 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 3 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 5 号杯,用纸箱罩住 6 号杯。

5、将 1 号杯和 2 号杯,3 号杯和 4 号杯,5 号杯和 6 号杯进行对比。

观察到的现象: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我认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疑问:为什么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田桥小学 年级 五年级 实验者 第 组 时间

实验名称 2.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

卡纸 4,其中 3 在同一位置打一个洞(一枚硬币大小,夹子,手电筒、水管 3 段,弯头 2 个

我的猜测:光沿直线传播。

我是这样做的:

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 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观察到的现象:光在物质中是直线传播。

我认为: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疑问:为什么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田桥小学 年级 五年级 实验者 第 组 时间

实验名称 光的反射能力 实验器材: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手电筒一支,夹子 我的猜测:黑色反黑光,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白光。

我是这样做的:

1、夹子夹住卡纸 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 观察到的现象: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我认为: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疑问:为什么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田桥小学 年级 五年级 实验者 第 组 时间

实验名称 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 1 支,镜子 3 面,胶布 我的猜测: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地低。

我是这样做的: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观察到的现象: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我认为: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疑问:为什么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田桥小学 年级 五年级 实验者 第 组 时间

实验名称 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小车、线、小塑料袋、玻璃珠、秒表 1 只 我的猜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我是这样做的:

1、将小车安放在桌子上,用线的一端栓住小车,另一端拴上一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悬空.2、将玻璃珠逐颗放入袋中 3、记下每次起止距离的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我认为: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疑问:为什么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田桥小学 年级 五年级 实验者 第 组 时间

实验名称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 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 我的猜测: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我是这样做的:

1、将橡皮筋拴在小车的前后两端。

2、将橡皮筋绕在小车的前轴上。

观察到的现象: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我认为: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疑问:为什么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田桥小学 年级 五年级 实验者 第 组 时间

实验名称 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测力计、塑料袋 我的猜测: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我是这样做的: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 3、将要测物体放入袋中 4、读下此时测力计上的数 观察到的现象: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我认为:重力小,测力计的读数小 疑问:为什么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田桥小学 年级 五年级 实验者 第 组 时间

实验名称 决定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长方形盒子、测力计、砝码、线、毛巾 我的猜测: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触面的光滑和重力有关 我是这样做的:

1、将长方形盒子的一端用线拴好,栓在测力计的挂钩上 2、将砝码 4 个放入盒子中,在桌面上和毛巾上拉一拉,比一比 3、将砝码 6 个放入盒子中,在桌面上拉一拉,与在桌面上拉 4 个砝码进行对比 观察到的现象: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触面的光滑和重力大小有关 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触面的光滑和重力大小有关 疑问:为什么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触面的光滑和重力大小有关? 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 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提供实验材料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2.研究不同透镜的作用 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2、让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3、观察两种不同透镜的成像特点: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的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透镜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太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4、七色光 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或三棱镜)

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巧造彩虹 1.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

2.教师边演示边指导实验方法:

将平面镜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镜子固定; 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实验 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3.转动陀螺,学生观察记录。

3.滤光实验 1.演示:将红颜色的玻璃纸罩在手电筒上,然后罩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2.将黄色、蓝色的玻璃纸分别罩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3.让光投射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识太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1.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探究磁铁的性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研究磁铁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片、细线、环行磁铁、塑料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提出实验容 提供实验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

2.探究磁铁的性质 1.交流实验方法:

磁性的传递:

把大头针的一头靠近磁铁吸住,用另一头靠近另一个大头针,依次操作,看看磁铁能连续吸起几个大头针。

磁铁能指示方向:

方法一:悬挂法。用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注意线不能太粗,细棉线较好,然后把磁铁吊起来,使磁铁尽量呈水平状态,最后轻轻转动磁铁,观察磁铁静止时两端的指向; 方法二:水浮法。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将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轻轻转泡沫板,观察静止时磁铁两端的指向;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将两块环行磁铁套入塑料棒实验,分别观察两块环行磁铁的同极和已极相互靠近时发生的现象; 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较:

先在条形磁铁上取 5 个点,然后在点上一个接一个挂大头针,然后通过比较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磁力的大小(实验中的条形磁铁用大的效果较明显); 2.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磁铁的性质,分享探究的快乐。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磁铁的性质有:磁铁的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叫磁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 2 节、粗细不同的导线 2 根、粗细不同的铁钉 2 根、回形针一盒、培养皿(可用小盒子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明确研究的问题 1.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 2.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铁钉粗细有关; 3.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导线粗细有关; 4.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绕线圈数有关; 2.设计对比实验 1.选择一个研究因素(以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2.边交流实验方法边演示:

保持不变的因素:铁钉一样、导线一样、线圈圈数一样、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 3.选择其它因素设计实验方法,交流指点。

3.对比实验 1.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研究; 2.建议每个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间数(或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4.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5.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有关。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测量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器材:听诊器、秒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测量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师演示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

3.学生分组用听诊器、秒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 1 分钟的心跳,建议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

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 1 分钟的呼吸。

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2.测量运动结束后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运动 2 分钟即可。

2.2 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 1 分钟心跳和呼吸。

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 20 次左右,心跳在 80 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 1 瓶、保鲜袋 2 个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用两个保鲜袋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收集呼出的气体时,将保鲜袋对准嘴巴多次呼气即可,另外,注意两个保鲜袋中搜集的气体要差不多。

2、收集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的两个保鲜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则观察的实验现象会有偏差。

2.比较实验 1.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保险袋中实验比较,在实验中要注意,两个保鲜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过多,而且倒入两个保鲜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当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鲜袋以后及时将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来。

2.如果没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学试剂药店购买氢氧化钙溶液。

3.摇晃保鲜袋后,观察比较。

4.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发现。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整理器材 将实验保鲜袋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测肺活量(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

塑料瓶(大饮料瓶)、100ml 烧杯、白纸条、记号笔、胶水、水槽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 100ml 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 100ml 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 1000ml 即可。

2.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4.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

3.实验总结 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据数据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心脏和血液循环 实验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体血液循环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模拟心脏跳动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

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2.观察人体血管图 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3.教师重点演示:指导测量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

4.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3.测量 1 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

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如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控制时间,然后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交流、比较自己 1 分钟心跳、脉搏跳动次数,认识心脏的功能。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彩色水点实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解释 实验器材:培养皿、白纸条、夹子、水彩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画彩色水点 1.用彩色水笔在白纸条的一端画上不同颜色的圆点,注意:彩色圆点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画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离纸的下端距离要一样。

2.白纸条要选择柔韧一点的,如宣纸、面巾纸。

2.实验观察 1.用夹子夹住纸条,将纸条的下方放进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彩色圆点不能碰到水面、纸条要同时放入水中。

2.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仔细观察圆点发生的变化。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3.整理器材 将实验纸条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红、黄、蓝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单色调不变;其余颜色都是中间色,在一定条件下,中间色将分解还原为原色。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 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提供实验材料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2.研究不同透镜的作用 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2、让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3、观察两种不同透镜的成像特点: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的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透镜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太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4、七色光 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或三棱镜)

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巧造彩虹 1.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

2.教师边演示边指导实验方法:

将平面镜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镜子固定; 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实验 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3.转动陀螺,学生观察记录。

3.滤光实验 1.演示:将红颜色的玻璃纸罩在手电筒上,然后罩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2.将黄色、蓝色的玻璃纸分别罩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3.让光投射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识太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探究磁铁的性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研究磁铁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片、细线、环行磁铁、塑料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提出实验容 提供实验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

2.探究磁铁的性质 1.交流实验方法:

磁性的传递:

把大头针的一头靠近磁铁吸住,用另一头靠近另一个大头针,依次操作,看看磁铁能连续吸起几个大头针。

磁铁能指示方向:

方法一:悬挂法。用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注意线不能太粗,细棉线较好,然后把磁铁吊起来,使磁铁尽量呈水平状态,最后轻轻转动磁铁,观察磁铁静止时两端的指向; 方法二:水浮法。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将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轻轻转泡沫板,观察静止时磁铁两端的指向;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将两块环行磁铁套入塑料棒实验,分别观察两块环行磁铁的同极和已极相互靠近时发生的现象; 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较:

先在条形磁铁上取 5 个点,然后在点上一个接一个挂大头针,然后通过比较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磁力的大小(实验中的条形磁铁用大的效果较明显); 2.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磁铁的性质,分享探究的快乐。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磁铁的性质有:磁铁的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叫磁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 2 节、粗细不同的导线 2 根、粗细不同的铁钉 2 根、回形针一盒、培养皿(可用小盒子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明确研究的问题 1.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

..2.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铁钉粗细有关; 3.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导线粗细有关; 4.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绕线圈数有关; 2.设计对比实验 1.选择一个研究因素(以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2.边交流实验方法边演示:

保持不变的因素:铁钉一样、导线一样、线圈圈数一样、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 3.选择其它因素设计实验方法,交流指点。

3.对比实验 1.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研究; 2.建议每个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间数(或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4.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5.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有关。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测量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器材:听诊器、秒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测量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师演示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

3.学生分组用听诊器、秒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 1 分钟的心跳,建议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

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 1 分钟的呼吸。

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2.测量运动结束后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运动 2 分钟即可。

2.2 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 1 分钟心跳和呼吸。

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 20 次左右,心跳在 80 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 1 瓶、保鲜袋 2 个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用两个保鲜袋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收集呼出的气体时,将保鲜袋对准嘴巴多次呼气即可,另外,注意两个保鲜袋中搜集的气体要差不多。

..2、收集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的两个保鲜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则观察的实验现象会有偏差。

2.比较实验 1.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保险袋中实验比较,在实验中要注意,两个保鲜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过多,而且倒入两个保鲜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当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鲜袋以后及时将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来。

2.如果没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学试剂药店购买氢氧化钙溶液。

3.摇晃保鲜袋后,观察比较。

4.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发现。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整理器材 将实验保鲜袋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测肺活量(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

塑料瓶(大饮料瓶)、100ml 烧杯、白纸条、记号笔、胶水、水槽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 100ml 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 100ml 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 1000ml 即可。

2.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4.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

3.实验总结 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据数据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心脏和血液循环 实验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体血液循环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模拟心脏跳动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

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2.观察人体血管图 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3.教师重点演示:指导测量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

4.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3.测量 1 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

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如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控制时间,然后

..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交流、比较自己 1 分钟心跳、脉搏跳动次数,认识心脏的功能。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容:彩色水点实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解释 实验器材:培养皿、白纸条、夹子、水彩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点 1.画彩色水点 1.用彩色水笔在白纸条的一端画上不同颜色的圆点,注意:彩色圆点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画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离纸的下端距离要一样。

2.白纸条要选择柔韧一点的,如宣纸、面巾纸。

2.实验观察 1.用夹子夹住纸条,将纸条的下方放进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彩色圆点不能碰到水面、纸条要同时放入水中。

2.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仔细观察圆点发生的变化。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3.整理器材 将实验纸条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红、黄、蓝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单色调不变;其余颜色都是中间色,在一定条件下,中间色将分解还原为原色。

篇2: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二单元光 2.3光是怎样传播的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一)。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二)。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

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5光与热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过程: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1、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2、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篇3:五年级数学上册“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特点, 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 学会独立思考, 互助合作, 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 今天, 教师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图片 ( 如图1) , 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想不想看? 出示课件.

二、探究新知

( 一) 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 师: 这些图形漂亮吗? 其实啊, 它们身上还藏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能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特点.

师: 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那么我们怎样能更有说服力的证明一下我们的发现?

拿出学具袋里的图形动手操作折一折, 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说出“对折”, 有所发现.

师: “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这样的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

2. 师: 现在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对折后多了一条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

( 二) 画对称轴, 判断对称轴条数

1.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 还认识了对称轴, 那么给你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找出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学生画出对称轴, 并让学生向前演示是怎么画的.

2. 师: 其实, 轴对称图形可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 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出示课件, 找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对有争议的, 特别是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 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折一折.

师提问: 思考一下, 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 三) 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1. 活动: “猜一猜”

师: 你喜欢猜谜语吗? 那我们来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不好, 教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了起来, 你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猜出它是谁吗?

演示课件

2. 师: 学生刚才猜的都很准确, 那么如果给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拿出学具袋里的方格纸, 自己动脑想一想, 动笔画一画 ( 只完成一题即可) ,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

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总结方法.

找学生代表讲解画法, 并演示.

集体总结画法:

按照总结的方法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并展示.

生生评价一下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的所在. 在理解概念上从不同层次有梯度的展开. 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轴对称图形, 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并能用自己的话恰当的总结特征, 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会画对称轴, 并能判断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条数, 并进一步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不一定只有一条, 进一步体会对称轴的含义. 最后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这又是一个难点, 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 集体总结方法,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开展合作交流. 也进一步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体会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与对称轴的关系.

三、拓展及应用

1. 思考: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现象.

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很多国家的国旗都是按照轴对称图形来设计的.

2. 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动手前先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尝试动手剪, 教师巡视.

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

交流剪的方法. ( 先将纸对折, 然后再剪. )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判断国旗, 明白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 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掌握和理解.

四、欣赏总结

师: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对称现象, 教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我们身边的一些美丽的对称现象, 请大家欣赏欣赏一下.

总之, 学生,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轴对称现象, 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要大家仔细留意, 细心观察, 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轴对称之美, 更多的生活之美!

篇4: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篇5: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一、请你写出制作地球模型的方案

使用材料: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木块、钉子

使用工具:小刀、笔

制作步骤:

1、把红色的橡皮泥制成小球,当做地核。

2、把黄色橡皮泥做成饼状,把红色小球包起来,做成地幔。

3、把绿色橡皮泥做成饼状,包在小球外面,做成地壳。

4、用铅笔在小球上画上弧线,用小刀切去小球的八分之一。这就是地球结构模型

二、探究火山的成因

实验材料:番茄酱、土豆泥、三角架、酒精灯、托盘

实验过程:

1、用土豆泥把番茄酱包起来,放在托盘里。

2、把托盘放在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加热一会后,番茄酱喷了出来

实验结论: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深处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岩浆运动喷出地表形成的。

三、写出模拟地震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研究地震的成因

实验器材:毛巾、木棒

实验过程:

1、把毛巾叠成长条,平铺在桌子上,用手从毛巾两头向中间推,毛巾出现褶皱。

2、用手拿着木棒两端,用力,木棒会折断。

实验结论:地震是岩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断裂引起震动形成的。

四、写出你制作卵石的过程。

材料:锤子、磨刀石、水

过程:用锤子把石块的棱角砸去,在磨刀石上反复摩擦,用水冲刷,就制成了卵石。

五、实验目的: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两支蜡烛、一盒火柴、大鼓、鼓槌。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为对比。

2、敲鼓,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鼓前面的蜡烛火焰抖动很厉害,较远处的很轻微。

实验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

六、实验目的:液体能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水槽、透明的塑料袋、闹钟,水

实验过程:

1、把闹钟定好铃,用塑料袋包起来,系紧口。

2、把塑料袋放在水槽里。

实验现象:时间到,可以听到铃声

实验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

七、实验目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器材:玻璃钟罩、抽气机、闹钟

实验过程:

1、把闹钟定好铃,放在钟罩里。

2、用抽气机把空气抽出来。

实验现象:时间到,听不到铃声。

篇6: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课 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

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

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 现象和结论: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二课时: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课 题:《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目的:

1.依据生态系统的知识,学会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 2.观察并记录自制的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 3.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河小石子、小鱼或小虾、浮萍等。实验步骤:

一、说明制作步骤

1、将玻璃瓶、石子、贝壳清洗干净凉干

2、准备自来水静置一天

3、将石子平铺于玻璃 瓶的底部,高度在1-2cm,将大的石子、贝壳放置于白石子上

4、将隔夜水缓慢加入玻璃瓶至4/5处

5、将金鱼藻、垂盆草一端固定在贝壳上,放入水中,将莕菜放入水中

6、将小动物移入玻璃瓶中

7、调整水面水草位置,用保鲜膜封住玻璃瓶口

8、将生态瓶移植窗前书桌上

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瓶的方案。选择材料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三、小组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现象和结论: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第三课时: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课 题:《光和影》 实验目的: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一把尺子;手电筒1个,4K 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橡皮擦,魔方,瓶。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4、更换遮光体,对比实验。

5、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现象和结论:

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第四课时:实验名称: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 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目的: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三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夹子4个。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光的传播路径,并说出推测依据。

二、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1、把三张带孔的卡纸,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相距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圆孔在一条直线上;

2、在最后一个卡纸的后面,竖立一个纸屏,把手电筒打开,对着第一张卡纸的圆孔照射,让光线照射进小孔,观察最后的纸屏上有没有光点;

3、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圆孔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同样方法照射第一张圆孔卡纸,观察最后面的纸屏上有无光点。现象和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五课时: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课 题:《光与热》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和受眼光直射、斜射的关系。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红色纸、黑色无光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各一张,温度计5支 实验步骤:

一、猜测:物体的吸热情况与它的表面颜色有关系

二、学生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1、把5种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相同大小的纸袋;

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

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么不同。现象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第六课时:实验名称:观察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 题:《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验目的:

寻找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挂图 实验步骤:

一、讨论:他们谁被谁吃? 1.出示“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小鸟”的图片,请学生按照“谁被谁吃”顺序说一说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2.分析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来?

再来观察这几条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但是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4.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演示一条食物链

二、田野里的食物网。3.大家来观察第一条食物链,谁能不吃其他的生物就能存活下 1.小组合作,边讨论边在书上标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食物关系,学生们会发现: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指出这就叫做食物网。3.出示课件,在这张食物网中,如果青蛙由于小朋友们的捕捉而减少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引出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现象和结论: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七课时:实验名称:阳光下的影子

课 题:《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光与影的关系。激发探究光的兴趣。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一根17厘米长的铅笔、一块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指南针一个。实验步骤: 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

2.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填好观察记录表一

3.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 的影长,整理记录。

4、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设置的柱状图。

5.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现象和结论: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第八课时:实验名称:光的反射

课 题:《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有关反射的图片、课件,潜望镜模型 实验步骤:

一、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二、做一个潜望镜

1.教师利用潜望镜模型讲解原理及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潜望镜 现象和结论: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

3.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第九课时:实验名称: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课 题: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目的:

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a.讨论检验标准。

b.装水200毫升,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c.展示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的水温。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现象和结论: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第十课时:实验名称: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课 题: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演示的影响。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镊子1个、烧杯1个;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1、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2、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现象和结论: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第十一课时:实验名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课 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实验目的: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水1瓶。实验步骤:

一、学生模拟实验:下雨

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1、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装置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2、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

3、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4、实验后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现象和结论: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第十二课时:实验名称:我们的小缆车

课 题:我们的小缆车 实验目的: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2个,两大盒铁垫圈。实验步骤:

1、安装小缆车。

2、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

3、一个一个放垫圈,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推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现象和结论: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力而受到向下的拉力。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第十三课时:实验名称:测量力的大小

课 题: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1个,砝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实验步骤:

1、认识弹簧测力计。

2、学生尝试使用测力计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现象和结论: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第十四课时:实验名称:运动与摩擦力

课 题: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目的: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1个,砝码1盒,线绳1根、纸盒一个,砂纸1张,2块木板。实验步骤:

1、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用手在桌面拖动,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2、用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他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现象和结论: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第十五课时:实验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

课 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地形图

实验步骤: 1.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平原:宽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海拔高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了解家乡的地形 现象和结论: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第十六课时:实验名称:滑动和滚动

课 题:《滑动和滚动》 实验目的: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实验步骤: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

2、对比实验:滚动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比较。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A.轮子的接触面积相等。B.小车的载重相同。C.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现象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和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滚动轴承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第十七课时:实验名称:用橡皮筋做动力

课 题:《用橡皮筋做动力》 实验目的: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了解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实验步骤:

1、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2、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现象和结论: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第十八课时:实验名称: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课 题:《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实验目的: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实验步骤: 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留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现象和结论: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较缓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上一篇:过年的味道小学作文750字下一篇:急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