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点评

2024-09-07

时事新闻点评(共9篇)

篇1:时事新闻点评

抗战胜利70周年-摘自凤凰网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币,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天津滨海爆炸事故-摘自凤凰网

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经国务院调查组认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拐卖儿童”买方入刑-摘自凤凰网

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九)》。新修订的刑法中,公安机关对于新发生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买主将一律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追究刑事责任。

亚投行成立促进互联互通-摘自光明网

2016年1月16日-18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6日上午出席开业仪式并发表致辞。在理事会成立大会上,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续伟当举首届理事会主席,金立群当选首任行长。自此,亚投行这一由中国主导、拥有57个成员国的新型亚洲区域政府间多边开发机构将正式登上国际金融合作舞台。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开幕-摘自人民日报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9月8日在京开幕。对话会由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央纪委国际合作联合主办,主题为“从严治党:执政党的使命”。全国政协副主席、中联部部长王家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纪委召开2015反腐会议-摘自人民日报

2015年1月12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开幕。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反腐将走向制度化,专家预计,一些行业性、地区性的“塌方式腐败”,一些长期危害整个行业、整个地区的腐败窝案、串案,也将是未来“打虎拍蝇”的重点。

50岁大妈跳水救男孩 事后默默离开-摘自新华网

2016大年初四,贵州都匀市一8岁男孩滑旱冰冲入河中。危急时刻,一位大妈跳下水,在岸上众人帮助下,男孩被成功救起。救人大妈表示先照顾孩子后,就游到河对岸悄悄走了。大妈叫王友群,50岁,她说不求回报不接受采访,只说这是小事。

互联网+ 摘自新华网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1月,“互联网+”被写入十三五规划。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摘自光明网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荣获该奖项。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提速降费-摘自光明网

李克强总理在4月14日召开的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感叹“流量费太高了”,引发热烈讨论。10月1日起,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推出当月流量不清零。12月24日,工信部表示,2015年提速降费目标超额完成。

评论:

抗战70周年

点评:“不能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越是思考当年国运危如累卵的局势,越是回忆先烈“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奋斗,越觉得抗战胜利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苦难和胜利是精神力量的两大来源”,只有读懂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才能真正唤起“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自觉,激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力量。

历史既能激发情感的力量,也能赋予理性的启迪。对于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如果看不到民族精神的生长,就看不清意义和价值,无法让这段历史成为不竭的力量之源;如果看不到伟大胜利的根由,就看不清大势与走向,无法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应有的启示。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点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法规、制度、监管、预案,但在“安全”这个沉重命题下,每一个环节的失守,都会给危险的下坠一个加速度。安全责任大于天,一是因为安全生产本就该在治理价值序列中占据首要位置,二则是因为只有上上下下一齐发动,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避免惨剧发生后的“一失万无”。

安全就像空气,往往让人感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代价惊人。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安全的防线实在是太长了。但当每一块城砖背后都对应着一条生命的时候,这样的“理解”就不会再令人感到一丝宽慰。对于生命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保障,以最严的尺度,用最苛刻的标准,把灾难的代价预支为安全的成本,进而固化为生命的本能

“拐卖儿童”买方入刑-摘自凤凰网

点评: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长期以来,买方明明对不良态势形成了恶意助推,明明成了拐卖的邪恶链条,却不用承受任何司法处罚,造成市场需求旺盛,打拐治标不治本。“买方入刑”,是一种法律修改,更是对打拐行动的补充。“买方入刑”,不仅是一种法律修改,更是对法律伦理的完善修补,只有堵上了买方市场的漏洞,让收买者也承受违法代价,他们在购买这种特殊商品时才会有所忌惮。拐卖妇女儿童的终端链条被阻断,遏制猖獗的拐卖人口态势才会有釜底抽薪的效果。亚投行成立促进互联互通

点评: 亚投行不仅是首个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也是由发展中国家倡议成立并吸收发达国家加入,成为高标准国际金融机构的成功范例.亚投行的创立,极大鼓舞了“一带一路”的全球效应,增强了人们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世界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是中国发力的出发点,真正体现了“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中国担当。提升多边开发机构对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开幕

点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纪委召开2015反腐会议-摘自人民日报

点评:以国家利益为重,多做利国利民之举,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建立对政府领导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行贿人员的刑法制度完善,打击黑恶势力对政府的影响,真真树立政府为民办事的公仆思想。不要在政府门口写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就得了,而是要以身作到。

50岁大妈跳水救男孩 事后默默离开-摘自新华网

互联网+ 摘自新华网

点评:时至今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互联网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风口”,互联网经济gdp占比去年即达7%,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中中国占了4家,去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大约2.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文化基因,围绕着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思维,使个人生活模式、产业运行模式与社会发展形态全方位升级。只有将“互联网+”的文化因子融入血脉,才能真正踩准时代的鼓点。2016年,紧抓“融合”,才是落实“互联网+”的最好路径。2关键词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点评:华为总裁任正非对屠呦呦这样评价:她从常识之中发现了真理,从简单之中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创造了不简单的巨大社会价值。一辈子只干一件简单的事,成就了不简单的人生价值,这是值得弘扬的精神。

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40多年前,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青蒿素研究还能做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提速降费

点评:本来,电信运营商与用户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市场关系。然而,由于运营商的强势地位,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对等——从最早消费者被收取的高额入网费、选号费,到如今被诟病的上网费、流量费,这些收费的依据从何而来?成本是如何计算的?消费者总是被蒙在鼓里。所以,多年来屡遭社会诟病。

“提速降费”,应当是电信运营商基于市场逻辑的自觉,也是在公开、平等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回归。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举,仍在于打破垄断格局,放开资本进入门槛,在电信服务市场引入充分的竞争。

篇2:时事新闻点评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钓鱼岛事件而为中华崛起读书

摘要:

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发展,如果有人想侵犯我们的领地我们决不妥协。从唐朝的鉴真东渡到今天,中日友好关系来之不易,不能仅仅因为钓鱼岛事件就破坏中日千百年来的友好关系。一旦中国与日本开战,不论胜负如何,都会打破和平。所以我希望日本能够妥善的处理这一事件,不要因小失大。我们作为学生,在爱国的前提下更要好好读书学习,为祖国的将来做出贡献!

关键字: 钓鱼岛,中国,日本,大学生,中国总理,李克强,波茨坦

新闻概要: 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东方网5月27日消息:“中国总理26日访德的首个行程是走访位于波茨坦的无忧宫,大约250年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修建这座宫殿时,中国尚处在乾隆年间。”“德国之声”24日对李克强行程的预测只对了一半,李克强26日在波茨坦走访的不是无忧宫,而是与二战历史更加休戚相关的波茨坦会议旧址——切齐琳宫。李克强冒着小雨向在场记者表示,在这里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向法西斯势力升起正义的旗帜。更重要的是向世界法西斯势力发出了最后通牒。

李克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作为中国人的代表,我要特别强调,《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这是用几千万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证。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战后的胜利果实。”他还强调,“任何否定或者企图美化那段法西斯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中国人民不能答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都不能接受。”

“虽然没有点名,但中国总理显然是在谴责宣称‘侵略需要重新定义’的安倍晋三首相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的国会议员们。”日本时事通讯社称,访问德国的中国总理特意到波茨坦强调“维护战后秩序”,明显是在历史及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批判。日本《读卖新闻》还说,李克强的演说意在强调钓鱼岛主权应属于中国。日本共同社则将此举解读为,通过把钓鱼岛所有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向国际舆论表达诉求,以加强对日本的压力。

从中国媒体报道李克强在波茨坦会议旧址发言到日本媒体发出快讯,中间只有约两小时时间。有熟悉情况的日本媒体人对《环球时报》说,这是因为日本媒体对中国领导人涉及日本的言论“一向重视”,并称在他看来,中国总理对日发出“警告”与安倍政府近来在历史问题上一些言行有关。26日,进入对缅甸访问最后一天行程的安倍与缅甸总统吴登盛会面,宣布免除缅甸2000亿日元债务,并向缅甸提供910亿日元援助。而此前一天,安倍携夫人祭拜了位于仰光的二战日军墓。

“欧洲在线”说,2002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德时也曾走访波茨坦,当时他在发言中重申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外界此前预计,李克强的波茨坦发言意在强调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奥地利《蒂罗尔日报》26日便将李克强发言解读为“中国总理坚决要求日本归还群岛”。德国《法兰克福新闻报》说,北京的领导人借访问波茨坦,向二战失败国日本追要岛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对《环球时报》表示,李克强在波茨坦公告发布地发表演说,既是对德国在历史问题态度上的赞许、对中德当前关系的肯定,也是对日本的警告,更是提醒美国出来履行责任,维护二战胜利成果。

正文: 2013年,在这国际时局总体稳定之际。亚洲两大强国——中国和日本关系出现恶化,尤其是中日钓鱼岛之争,严重影响了两国人民的交好,损害了两国的关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领邦。七世纪的日本败给大唐海军后,积极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出大量遣唐使,加强了两国的交流。

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国前后三次入侵未果,朱元璋把其列为“永不征伐之国”。善于学习的日本人进而投向欧洲。19世纪中期,日本天皇下诏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可与此同时,日本掌权人意识到:国家要壮大,必须要走一条不用于亚洲各国的强国之路,那就是脱亚入欧。由于受武士道的影响,日本军人觉得和平年代无法凸显他们的地位,加上日本的民族特点等各种原因,萌发了日本军国主义。

19世纪90年代,中日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日本政府意识到发展国防的重要性,尤其是海军,同时由于清政府非昏庸无能,在198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包括钓鱼岛群岛连同台湾岛一并交付日本托管。1931年9月18日,由于经济大危机和20年代西班牙蔓延的法西斯主义,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发动了侵华战争,悍然出兵东三省并建立了“满洲国”,使3600万乡亲父老沦为亡国奴。时隔六年,由于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政府宣布法币取代白银,严重影响了日本对白银的走私,因此日本当局在1937年7月7日匆忙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后,日军进军南京,由于国军在南京保卫战的失利,日本当局扬言要在三个月内吞并中国,于是爆发了惊世骇俗的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生灵惨遭厄运。经过了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国以3500万(其中包括321万国军、58万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红军,其余大多是平民)军民的巨大伤亡,赢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1942年日军在中途岛战役的失利,使日军从此失去战略优势。帝国海军节节败退,美海军节节取胜,日本的战败渐渐成了定局。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前后四次向蒋介石提出把钓鱼岛海域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的建议,蒋介石害怕影响战后中日关系,一一婉绝了钓鱼岛的主权要求。到了二战末期,罗斯福逝世,临时总统杜鲁门上台,迅速结束了二战。战后由于国军在国共内战中的失败,杜鲁门对华实行经济制裁等各种霸权手段。在1951年的旧金山条约中表明,美国将于1971年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归还日本。

七十年代初,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的久战不胜和勃列日涅夫的军事扩张,美国在冷战中的态势转攻为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采取“联中(共)反苏”政策。作为美国军事盟友的日本于1972年于中国邦交正常化。七十年代末,两国进入蜜月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向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中共领导人为了不影响中日两国的日后发展,谢绝了对中国的二战赔款。日本政府则前后对中国进行了两千四百亿元的经济援助和低息贷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为了维护中日两国友好关系,针对钓鱼岛主权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九十年代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被探测到藏有大量的石油资源,足以使全中国消耗6。5年,加上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每年十五万吨的渔业资源。日本当局先发制人,向钓鱼岛宣示主权。直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的今天,日本政府多次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行动,中国政府不断表示抗议,态度强烈,使得两国关系陷入僵局。

中日钓鱼岛之争实质是两国政府的利益争端,而这场争端的胜利与否取决于本国实力。主观意义上讲,这也使扞卫祖国领土的斗争,而这场斗争的胜利与否取决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过去几十年来,中日关系一边发展,一边不断集中爆发矛盾和冲突。每次两国关系恶化,日本或者是挑事者,或者是放纵偶发事件升级的一方。无论历史、贸易还是海洋权益,只要日本不率先发难,不火上浇油,中日关系就相安无事。历史证明,面对日本这样的邻居,光讲友好显然是不够的。过分强调中日关系重要,会使日本误判中国对国家利益的排序,误判中国社会对日本挑衅的容忍度。中日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利益体,两国过去发生过战争,今天在战略上互相防范。两国的友好只能以互利和相互尊重为前提,日本的自我纵容应明确不被允许。中国应建立一整套反制日本挑衅的外交选项。对日本的各种对华不理智行为,中国有必要将其分类、分级,它的每一种挑衅,中国都有必要提前预设反制措施。通过几次快速、坚决的斗争,中国就能在日本的对华思考中植入新的认识,他们会清楚,对维系中日关系,中国没有比日本更多的义务,日本必须同时尽力。中日经常陷入谁的力量更大的议论,但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中国对日本态度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显然没有强大到可以忽视日本,但与日本闹僵,显然也不会动摇中国发展的根基。中日只能是正常的国家关系,日本对中国重要,因为所有邻国对中国都重要。但同时日本对中国并不重要,因为与任何一个国家关系恶化,今天的中国都能够承受。

反制日本,中国应首先利用经济资源,特别是市场资源。中国目前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学者唐淳风估计,近10万家日本企业主要靠中国市场存活。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已超过对欧美等国,粗略估计已超过40%。中国应打通中日关系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使日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考虑自己的实利。此外,在东亚安全、环保、日本的联合国地位等诸多问题上,中国出牌也应坚决。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觉得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盲目的爱国,我觉得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的话,你先要变得强大,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会静下来听你讲话,所以现在中国的任务是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我们应该相信政府,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大学生是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应该更理性的分析这件事,所以要理性爱国

我记得以前网上可以看到不少关于钓鱼岛的文章,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出现大规模游行活动,更有部分地区出现砸车,放火,抢掠等等过激行为,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明天的太阳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我们应该“理性爱国,依法游行”。我们对他们的爱国热情表示支持,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对于他们的过激行为表示不是很支持。我们要好好学习,为国家的综合实力建设做出贡献,这样就是对国家最好的支持。

篇3:时事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一、时事新闻采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民生新闻的深度不够

近年来, 虽然民生新闻在报纸媒体中的分量有所加大, 内容也有所增加。但是民生新闻的题材大多数仍然以关注天气、宣讲政策、节日宣传为主。例如, 三月份总是以植树活动、学雷锋活动的报道为主, 缺乏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而且深度不够。

(二) 批评性的新闻不多

一些小型的报纸媒体认为批判性新闻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甚至也会给自身招来一定的麻烦, 所以很少出现批判性的新闻。即便有, 也是关于当地的卫生整治不够、执法力度不够等方面的新闻, 而群众们反映的腐败、不正之风, 报纸媒体则很少进行采编和报道。

(三) 英雄赞歌的报道居多

报纸媒体中, 如果英雄赞歌的报道过多, 就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甚至让读者产生淡漠和疲劳的心理。很多的报纸媒体给读者的印象便是只有灾, 没有害, 因为记者没有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向读者进行宣传, 因此也不能让读者产生爱护地球、爱护家园的观念。因此, 仅仅把英雄、见义勇为当做吸引读者的方法, 是不能将社会大背景完整的呈现给读者的。

二、时事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一) 信息选择的观念创新

在进行新闻采编之前, 首先要选择时事信息。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量非常大, 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的发展, 网络媒体覆盖了人们的生活, 并且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 也对报纸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时事新闻能够体现社会的现状, 也能够使人们快速的了解社会。在进行采编的过程中, 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 应该选取不一样的报道角度, 采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这样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 新闻记者还要使新闻贴近受众的需求, 尽量接近客观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 时事新闻不能受到阶级诉求和政党意志的影响, 必须真实、准确, 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的新闻读者所接受。

另外,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编的时候, 还要注意事态的发展和变化, 对于重要的事件, 要始终保持持续捕捉的热情, 让新闻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整个事态的发展状况。在获取信息的同时, 还要借助微博、聊天工具、贴吧、论坛等途径, 这样便可获得更多更有价值新闻信息。

(二) 新闻的采编必须与时代接轨

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门槛逐渐降低,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普通读者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 思想、素质也在不断的增强。尤其是一些报纸媒体的竞争对手——网络新闻媒体, 网络新闻媒体的读者大部分也是年轻人, 读者群体的改变, 要求纸媒记者在采编新闻的过程中, 必须与时代接轨, 考虑读者群的喜好、接受范围, 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特点。如果与时代脱轨了, 或者不符合当代社会的特征, 那么就不能被读者所接受。

时代变化的特征之一是传播技术的发展, 网络新闻、微博、论坛使广大的受众身处新闻事件当中, 同时自己也可以担当新闻的报道者。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相结合, 使得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 比如新闻记者没有拍到的新闻, 被当地群众用手机拍了下来, 并且通过微博进行转播, 从而在民众之间进行传播。但是大部分的新闻仍然需要专业的记者来进行播报, 微博转播不能代替新闻媒体, 而记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 防止新闻出现雷同性

如果新闻出现了雷同性, 那么读者就会产生“可读可不读”的心理, 因此, 必须使实时信息充满个性。同一个新闻事件, 必须站在新的角度上来进行播报, 让受众接受新的观点。虽然新闻不能缺少个性, 却更不能缺少客观性和真实性,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 选取整个事件的某个侧面进行表述, 这样就显示除了新闻报道的独特性。比如在报道2008年奥运会运动健儿的经历时, 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运动健儿的训练花絮, 可以从一些微小的事情入手, 比如, 运动员仍然保留着自己很多年前从二手市场淘来的跑鞋, 另外, 还可以报道那些自己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战火蹂躏中的运动健儿, 这样可使得奥运新闻内涵更加的深, 也更加能够获得观众的共鸣。同时, 这样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

(四) 引入权威话语

当地震或者雪灾产生的时候, 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都是死亡的人数, 以及受伤的情况。实际上, 这需要一句冷静而权威的话语来告诉读者,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事, 它会怎么发展, 而说这句话的人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威信, 这个人可以是人们所熟知的社会评论家, 也可以是在某一领域比较有研究的学者、专家, 他们的话语和观点需要具有一定的鼓动性, 不但能够对报纸的内容进行充实, 还要使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迅速提升, 由感性到理性。因此, 新闻记者必须要引入权威的话语, 对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发掘, 这样就能够使新闻更加的具有深度和广度。

三、总结与体会

时事新闻是读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因此, 记者在采编新闻的过程中必须要准确的把握住社会情况, 尽可能的靠近受众心理。这样才能采编出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并且快速的切入读者的真实处境, 化解社会矛盾和心理矛盾。

参考文献

[1]郭晓野.浅谈信息爆炸时代时事新闻采编的观念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 28 (12) :136-137.

[2]宁秋劲.淡时事新闻标题制作的特殊性[J].中国地市报人, 2013 (1) :60-61.

篇4:时事新闻点评

一、时事点评的时间安排

笔者選择的是用上课的前五至十分钟进行,这样主要是考虑不影响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时事点评的方式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按照学生花名册的号码顺序,从一号开始,每节课点两名学生进行近期的重要时事播报,播报完后学生可自己点评,或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三、时事点评必须从七年级开始,直至中考前

也就是说,学生进入初中,就必须每堂课要进行时事点评。通过专门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解这一题型的能力,做到熟能生巧,心中不慌。

四、时事的内容要求

1,注重它的时效性。

时事素材不应时间过长,而应当选择近期国际国内大事,或生活周围的事情。

2,注重它的新颖性。

这主要是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点评的兴趣、欲望,便于课堂上这一教学的开展。

3,注重它的实效性。

如在七年级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让学生在报纸上精选有关初中生不珍爱自己的生命的时事,让学生明白道理:生命是第一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同时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等等。如在九年级讲到责任时,让学生寻找一些勇担责任的时事素材,如郭明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4,注重时事素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尽量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这样学生对所选择的素材既熟悉,点评起来又有想法、有观点、有火花。

五、时事点评应注重差异化,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

七年级,笔者对学生在寻找时事素材时要求较少,只要大家感兴趣的都可以;也不要求点评时有政治术语、观点,从一方面点评就可以。

八年级,笔者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在寻找素材时一定要与最近学过的政治知识点有联系,应从多角度去点评,而且必须用到书中的知识点。

九年级,选素材要求较高,最好是初中政治知识几大模块中的一块。点评时应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且观点必须是政治术语,简明、精炼。

当然,毕竟时事点评是一个新生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如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是不愿意播报时事,造成课堂上冷场的尴尬;学生点评的观点不尽如人意,有时有些牵强;有时又过于主观性;有时又过于口语化等等。

篇5:时事新闻点评

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涌入我们的视野,对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志愿精神是一种公民精神,更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目前,中国已经有各类志愿者数千万人,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促进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的骨子里不缺乏志愿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一经在中国倡导和实施,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和积极响应,尤其是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基层、最贴近群众的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

篇6:最近的时事新闻

最佳答案

2011-7-6 20:20:462011-7-6 20:20:466日

原文地址:2011年中考时事精选作者:黄河浪 1.2010年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我国自主研制“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其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取得历史性突破。

2.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增加了危险驾驶罪,首次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其中。

3. 2011年1月14日,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并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5、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3%,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6.2010年12月15日,我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成功贯通。我国大陆至今惟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即将结束不通公路的历史。

7.2011年4月10日,我国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系统建设完成,中国人将用上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8、2011年3月28是第1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

9、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0、纽约时间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3月19日,美英法等多国联军空袭了该国。11.2010年9月起我国已经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2011年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12.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2010年9月7日上午在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网渔船。随后,日方巡逻船对中方渔船实施拦截。8日日本海上保安厅无理逮捕了我国渔船船长。

13.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铺通,这条线路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全长1318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14.2010年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15.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喜迎90周年华诞。16、2011年5月10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签署了《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17、2011年5月10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宣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宣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要把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2011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11年中国航海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透露,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近20年位居世界首位。从2010年起,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19、2011年5月1日深夜,奥巴马在白宫发表电视讲话说,当天早些时候,美军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阿伯塔巴德将本·拉登击毙。20、2011年4月12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间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旅游日”。21、2011年4月12日,日本政府宣布,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和放射事件分级表(INES)》的规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定级为7级,即最高级,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22、2011年4月15日至16日,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10周年,年会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23、2011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各族各界隆重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24、2011年1月2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篇7:政治时事新闻

2012年2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最高,要求不少于50%。

2012年2月6日,国防科工局发布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图影像图,共746幅,数据量约800GB,还原月球表面真实地形地貌。

2012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2012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议程,听取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贾庆林称,委员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民主监督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和信访工作,了解和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要开辟渠道使委员通过互联网发挥作用;将就两岸文化交流情况等开展专题调研,增进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大、小范围会谈并共同会见中外记者。两国总理一致认为,中德建交40年来,双边关系取得巨大进展,达到很高水平,造福了两国人民,对世界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双方表示,要保持高层交往,共同办好“中国文化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全面落实第一次中德政府磋商达成的协议和共识,下半年举行第二次政府磋商。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月9日在北京会见加拿大总理哈珀。会见后,李克强与哈珀共同出席第五届中国—加拿大经贸合作论坛并致辞。中国—加拿大经贸合作论坛由中国贸促会和加中贸易理事会于2005年共同创立,旨在促进两国经贸关系,迄今已举办四届。

篇8:时事新闻采编技巧探析

一、时事新闻定义

目前时事新闻的定义尚不明确, 从法学角度来讲, 我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台和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时事新闻报道的信息主要是涉及到国计民生、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人们生活和国家管理领域中重要的、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社会事实和事件;而从新闻界来看, 时事新闻的定义相对于法学界规定的较为宽泛, 新闻学界《中国新闻使用大辞典》和《新闻传播百科全书》虽然没有对时事新闻确定清晰的定义, 但许多新闻界学者认为时事新闻包括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运用综述、背景分析、专题报道等多种传播方式, 而且新闻学界普遍认为时事新闻信息不仅包括《著作权法》规定的“单纯事实信息”, 而且还应该包括所有的新闻作品。

二、新形势下时事新闻采编技巧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 时事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更新非常快, 社会焦点和最热话题不断出现, 而时事新闻信息和题材关系带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等重大利益, 更是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发展情况的重要途径, 而且随着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 作为一种纸媒新闻形式, 时事新闻应该提高采编技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通过提高时事新闻采编技巧可以提高时事新闻的质量, 确保时事新闻信息的实时性与及时性, 利于新闻媒体行业很好地与市场和国际接轨, 从而促进新闻媒体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次, 不断创新时事新闻采编技巧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教育与文化传递功能, 不仅可以促使国家管理者正确行使职权, 督促执政党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而且也可以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们伸张正义, 为保障民生做出了贡献。同时, 时事新闻也向社会民众传递了正能量, 通过传播感人事迹来提升人们的价值取向,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金钱观和幸福观念, 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总而言之, 作为时事新闻媒体的记者人员应该不断创新采编时事信息的技巧和方法, 不断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 促进新闻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新形势下时事新闻采编技巧和方法

1. 更新时事新闻采编观念,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们需要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新闻媒体行业发展面临着信息化大爆炸的发展新形势, 信息量较大且复杂变化, 在促进网络媒体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了报纸等纸媒新闻行业信息采编的观念, 要求时事新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化的发展形势, 因而作为时事新闻信息的采编负责人和新闻记者应该改变传统的采编思想, 与时俱进,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时事新闻应该将服务放在第一问, 摆脱经济利益本位思想, 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来创造出高品位、高层次的新闻题材, 增加时事新闻内容的趣味性和文化涵养, 从而促使人们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让人们通过阅读时事新闻来提高自身社会认知能力和关注程度。

2. 尊重客观事实, 科学实时采编时事信息

由于时事新闻是贴近现实生活的, 是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情况和事态发展的客观存在。因而, 时事新闻信息和题材的采编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科学实时采编时事信息, 不能受到政权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确保时事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高速发展, 时事新闻的信息量较大, 而且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信息以及国际上重大事件等不同信息交织在一起, 使得时事新闻信息的内容较为复杂和多元化, 而基于时事新闻的时效性, 要求新闻记者在采编时事信息时应该将最新的、吸引力较强的信息作为时事新闻的主要题材, 要有选择性的选择时事信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网络渠道最快获取到有价值的时事新闻信息, 这样能够提高时事新闻质量和社会反响度, 促进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 解放思想, 不断创新, 推动时事新闻特色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许多年轻人利用微博、聊天工具和贴吧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等手段来发布时事信息的动态发展情况, 使得网络媒体逐渐发展起来, 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媒体力量, 也使报纸等新闻媒体面临激烈的竞争, 因而时事新闻记者应该解放思想, 不断创新, 自觉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坚持正义和公平, 要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分析, 不畏惧强权和恶势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来提高时事信息采编的效率和价值性。另外, 由于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时事信息也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而为了提高时事新闻信息和主要内容的质量和价值, 新闻记者在采编时事信息时应该注重时事信息的特色和个性, 不能让时事新闻滞后于时代变化发展, 尤其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 时事新闻记者应该进行创新, 提出新的观点或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分析, 在保证时事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基础上要凸显时事新闻的独特性, 不仅可以让人们在时事新闻报道中了解新闻事件, 产生情感共鸣, 而且还能够推进新闻媒体采编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时事新闻的特色发展。

4. 做好新闻采编策划, 聚焦社会热点, 提高时事新闻信息的连续性

要想提高时事新闻的质量, 时事信息采编人员应该做好提前做好新闻采编策划工作, 选取有针对性的实时信息, 聚焦社会热点和话题, 尤其要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情感和真实需求, 结合社会实际生活, 深入观察和了解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职位等不同类型群体的不通过需求, 且应该采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类型群体进行报道和传播, 尤其对于农民群体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们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尽量少用专业术语, 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提升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认识, 又可以提高时事新闻传播和覆盖的范围, 此举也有利于提高新闻媒体行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另外, 时事新闻采编工作者还应该及时跟踪和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 虽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但是成功也体现在完美的落幕上, 同样在时事新闻采编时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做好收尾工作, 及时跟踪报道, 提高时事新闻信息的连续性, 让群众和读者全面和完整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 以及最终结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 时事新闻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时事新闻采编时, 新闻采编人员和记者应该深入观察生活和聚焦社会热点, 及时准确掌握时代变化,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保障民生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规划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从而不断推动新闻媒体行业的不断进步和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新闻媒体行业也不断发展, 而时事新闻在选择时事信息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因而时事新闻的采编要抓住机遇, 有针对性地选择时事信息, 确保时事新闻的准确和真实, 同时还应该创新时事新闻内同和题材, 凸显出时事新闻的个性、独特,

关键词:时事新闻,采编技巧,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昊鹏.时事新闻采编技巧分析[J].才智, 2013, (10) :216.

[2]吕彩云.新闻采编常用技巧探讨[J].新闻窗, 2013, (6) :42.

[3]马研.浅议新形势下报纸时事新闻采编的观念与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132-133.

[4]柴健.解析新闻策划与新闻资源整合[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4) :179.

[5]翟真.版权法中“时事新闻”概念探疑[J].国际新闻界, 2013, (4) :25.

篇9:语文课前演讲之时事点评

一.引入“时事点评”的缘由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而初中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看问题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等弱点,影响着他们的健康精神世界的形成。语文教育与人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注意育人,“时事点评”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点评”活动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面对问题,既要引导学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敢于展示自己的主张,提出自己的看法,又要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形成正确剖析生活现象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演讲,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这使学生可以读准声、韵、调,同时注意口型、发音器官到位,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换气自如;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音效果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说话时情动于衷,感情饱满;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等特点。从而实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的教学目标。

二.具体操作

1.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要做好“时事点评”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关心国际国内时事的良好习惯,这需要语文老师的灵活引导。笔者在开始之初经常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引导学生翻阅《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以及《深圳特区报》。语文是一门依靠“滋养”存活的学科,只要方法得当,老师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实现。截止毕业前夕,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均有每日一报的阅读习惯,又因为“时事点评”的引入,《参考消息》尤受热捧。

2.教导学生掌握时事点评的基本结构。在占有时事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时事点评框架:前一部分概述新闻事实,后一部分对新闻事实加以点评,或对事件本身直接发表看法,或揭示事实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这个部分可以结合凤凰卫视“时事点评”栏目来指导学生慢慢适应。一开始,学生在这块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顾此失彼:要么只重引述新闻事实不谈观点,要么就只发议论不谈事件。老师需要耐心,不厌其烦地加以强调,经过两轮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就能按要求把事件简要引述,把个人观点及理据表达清楚。

3.进行及时评讲、评分。学生在演讲完后,老师要及时地进行评讲。老师的评讲主要是对学生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进行适当评价,主要是为了让该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为下一步的提高明确方向。初中生在时事点评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如下:所选择的内容倾向于生活社会琐事;点评缺乏自己的看法,喜欢在时事内容中选取一些语句当作点评;评价的表述不规范,口语化;评价分析时只从单一角度出发,不会多角度分析问题;部分评价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甚至有点偏激等等,老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在讲评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点评,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对其他同学在点评时可能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引导。当然老师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演讲存在的不足,知道努力改进的方向,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在分数的评定上,可先制定好评分表,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给演讲评分,并做好记录,每一个阶段完成后,给优秀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4.质量跟踪,定期对比学生演讲情况的变化。我所在的学校每班42人, 按学号顺序每天两名学生上台演讲,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可以拥有4-5次上台演讲的机会。老师应对学生的每一次演讲的情况都加以记录,三次演讲后就应该作一小结,与学生一起就其前后表现加以分析,学生在这项活动中各方面的进步常常会给他们极大的鼓舞。

三.心得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成绩,这是语文教师执著探索的问题。把“时事点评”引入语文课前演讲,这是我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种尝试,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演讲,学生们都满怀期待,它已经成为学生们最积极参与的一种语文活动。“时事点评”实践活动共历时三年,点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展示才智提供了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打开了一个活的源头,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接受新信息的敏捷性、反应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人文关怀都大有裨益。愿这种语文教学活动得到同仁们的优化、完善。

上一篇:李白、阮籍和陶渊明三者诗酒之趣异同下一篇:贫困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