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情民意报告

2024-06-26

社区社情民意报告(精选6篇)

篇1:社区社情民意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党建(“三送”)工作情况

1、班子建设:按照中央确定基层组织建设前的整体要求,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这一主题,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着力解决我社区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我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增强我社区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我社区党组织推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社区委员会新田有党支部一个,社区干部五人,其中女干部4人,通过换届选举,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社区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社区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社区建设:社区积极薄弱,没有大型企业和其他集体企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差,但社区干部敢于破解难题,广泛动员社会各级力量,现已将社会的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受到了上级党委的一致肯定。

3、党员发展:我支部按照《党章》的相关规定,吸收高学历,高素质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吸收了3名入党积极分子,年度将由支部会议讨论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4、民情家访:为贯彻落实市委、县委关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常态化、全覆盖的文件精神,县总工会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挂社区扎实开展“三送”活动,“三送”工作组干部职工,积极进区入户,深入居民家中访民情,知民意。与群众朋友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思,做好《民情日记》的撰写,对收集到的民意和建议,建立民情台账,实行销号整改,限时帮助积极调处问题。目前走访农户300多户,共收集村民诉求10多件,认真做好各类台账。

(二)社区发展情况

近年来,社区随着政府统一规划改造,社区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做到道路硬化整洁、下水道畅通、化粪池无满溢,无污水积面,建筑物外墙完好整洁,社区内无乱搭建、乱张贴、乱设摊点等现象。辖区单位也积极进行庭院的美化绿化,使社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安全教育,社区居民法制观念和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防破坏意识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落实、措施有力,各种防患机制健全,治安秩序良好,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无重大火灾及其他重大安全事故。不过社区由于无大型企业或其他单位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落,许多建设还是要靠政府拨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干部人员配置没有达到优化。社区有5名工会干部,其中4名是女同志,社区位于我县县城的中心地带,而且社区人员复杂,这对于业务量大,工作繁多的社区来说,特别是一些高强度业务(如拆迁、防洪)关靠女同志很难完成,一方面是干部压力大,另一方面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导致工作效率和效果下降。其次社区干部年纪相对偏大,难以完成如此多的任务。

2、社区业务繁多,负担沉重。按照法律规定社区居委会职能大概为六大方面即政策宣传、教育居民、公共服务、社会调解与管理、协助政府,表达民意,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四多:工作指派多、检查评比多、台帐设置要求多,使社区工作繁多,这与社区干部人员配备不成正比,是社区负担相对沉重。

3、社会关系错位,权小责大。社区工作包罗万象,上面千线,下面一杆针,样样工作最重要,但事实上并没有相应的行使职责的权力,权责分离现象严重,社区只是业务的“代办点”,一方面不好核定业务责任,其次在某些方面导致业务效率水平下降,呈现出社区无限任务和责任,有限权力。

4、社区发展不平衡,经费短缺的问题。目前,除了政府下拨的社区办公经费,无其他收入来源,多数部门工作进入社区,但工作活动经费等未进入社区,社区还需要为部门工作提供必要的笔、墨、纸、电、通讯等办公经费,给社区增加了经费等负担,社区无能力承受,致使社区工作部分能做,部分因经费限制而无法做好。

三、措施及建议

1、安排大学生到社区任职。县委组织部门要分配安排文化水平高、素质强的大学生到社区居委会任职(如村官),优化社区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争取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去,增强社区居委会组织活力。

2、界定职责,理顺关系。

一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责,把该由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不推给社区。

二是分管的职能部门承担需要社区协助的职责,坚决推行社区准入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谁办理谁受益”,坚持以社区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指导的工作方法。

三是立足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责,依法管理。四是完善社区应享有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区人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客观能动性,保证社区与政府职清责明,和谐发展。

3、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一是加强联系,落实社区建设任务,做到组织、领导、目标、责任“四落实”。

二是建立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是加强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达到社区组织发展状大。

4、多途径增加社区收入,保障社区开展工作的经费。部门工作进社区必须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同时可否将城市部分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权或者管理权交由社区;将一部分税务部门不好收的,面宽量小的税收项目,交由社区代收,从中返还工作经费,既可增加社区收入,解决社区就业压力,又可缓解财政对社区建设的压力。

篇2:社区社情民意报告

根据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工作部署,我于2009年7月份深入##镇##社区,走访干部群众,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困难,认真开展“三进三同三个一”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现作如下报告:

一、调研情况

按照区科委党组安排,我于7月6日?12日,与##镇

驻村同志一道,前往##镇##社区,吃住在农家,蹲点开展调研。在此期间,与社区两委会及各村居民小组干部恳切座谈,准确掌握##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及产业发展等相关情况;深入农户广泛走访,认真了解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奔小康存在的困难、疑惑和所愿、所盼;充分了解群众疾苦,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解决群众非常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干部群众共同探讨事关##社区今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问题。共召开座谈会3次,实地走访农户近100户,慰问生产生活极为困难群众1户,帮助调处群众纠纷2件。

二、##概况

##社区地处##镇东面,由原横梁居和普伏村合并而成,成渝铁路、吴朱公路穿境而过,幅员面积9.97平方公里,总人口7243人,其中农业人口5000人。##社区设党委,书记1人,委员5人,有中共正式党员138人,中共预备党员2人,下设3个支部,6个党小组,辖区内有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2个。##社区实有耕地面积4097亩,其中田2519亩,土1578亩,该社区有移民安置点1个,主要安置丰都县移民179人,主导产业为粮油,副业以花椒、蔬菜、生猪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4477元。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该社区有社区卫生室1个,参合人员占村居民人数的85%,有幼儿班2个,学龄前儿童56人,社区共有五保老人36人,其中散居五保供养35人,有城乡低保户200户近300人。

三、存在问题

(一)社区基本上无集体经济支撑,收入来源比较缺乏。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十分匮乏,基本上全靠上级拨款维系。社区公益性设施建设投资能力弱,除争取各级项目拨款外,主要靠群众投资投劳解决,因此公益性设施建设往往欠账大,建好投用后没有资金维护保养。

(二)社区阵地建设滞后,没有像样的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社区两委会领导班子团结共事,堪称##镇村居班子工作典范,社区和村(居)民小组干部熟悉基层工作,调处矛盾及时,社区总体和谐稳定。但该社区干部日常办公及接待群众都挤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矮小砖瓦结构房内,场所相当简陋,办公设施陈旧,农民科技书屋、党员活动阵地、文化活动设施等更无从谈起,该社区是##镇村居阵地建设条件最差的一个村(社区)。

(三)村级公路建设乏力,现有公路无资金维护,通行条件差。##社区虽地处成渝铁路及吴朱公路沿线,照理说交通条件应该非常便捷,但由于该社区村级公路建设乏力,没有形成村级公路网络,社区居民小组仅有铁路相连,不通公路,村民小组村级公路里程短,且因无资金维护并不通畅,通行条件极差。已建成的长4.5公里的木山公路,总投资32.8万元,尚欠工程款12万元左右,根本就无资金进行养护。

(四)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困难重重。该社区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发展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一年下来,扣除生产生活成本,家庭收入往往聊聊无几,捉襟见肘。从目前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状况看,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全面小康面临收入瓶颈,实际困难重重。

(五)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小农经济意识浓厚。由于交通不畅,受教育水平不高,农民民风纯朴,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学用科技的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农民满足于传统的男耕女织,习惯于一年四季农事劳作,只有一部分群众外出打工,靠劳务收入弥补家庭开支;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从事农产品规模经营、加工、销售及其他商业活动的农户较少。

四、主要对策

(一)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应是##社区两委会领导班子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要充分发掘该社区地处成渝铁路及吴朱公路沿线的优势,用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农民巴渝新居建设等的相关政策,同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业,建立种养殖专业协会等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启动阵地建设。社区阵地建设,既是社区形象展示和办公的需要,也是方便群众文化生活和办事的需要。要把社区阵地建设作为便民##的民心工程来抓,积极争取区民政局社区阵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确保社区活动阵地早日开工并投入使用。

篇3:社区社情民意报告

关键词:成都市,民生工程,市民满意度

按照2008年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关于“每年年底结合政府民生工程实施情况,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民生民意调查”的要求, 成都市政府研究室、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从2008年起, 每年年底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民生民意调查工作, 迄今为止已连续开展了五年。现将2008—2012年民生民意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2年, 城乡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3.2分, 与2008年相比, 满意度分值提高了13.6分, 年均提高3.4分, 满意度区间从中度满意上升为高度满意。2008—2012年五年来, 满意度呈逐年提高之势。其中, 2009年和2011年满意度同比增量较大, 分别提高7.5分和3.2分。2010年和2012年满意度同比增量相对较小, 分别提高0.5分和2.4分。从2008—2012年全市各项民生工程满意度增量及排位看, 就业与收入满意度增加23.5分, 列第1位。食品安全满意度增加19.5分, 列第2位。生态环境满意度增加16.4分, 列第3位。百姓安居满意度增加14.5分, 列第4位。医疗卫生满意度增加12.5分, 列第5位。交通出行满意度增加10.4分, 列第6位。教育满意度增加7分, 列第7位。社会保障满意度增加2.4分, 列第8位。见表1。

2008—2012年, 农村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2011年较城镇居民满意度高13.6分, 其余年份差距也都在4.0分以上。分城乡看, 2012年城镇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1.6分, 较2008年提高13.5分, 年均提高3.4分, 呈逐年提高之势。其中, 2009年和2012年满意度同比增量较大, 分别提高6.4分和5.5分。2010年和2011年满意度同比增量相对较小, 年均提高0.8分。2012年农村居民对民生工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7.1分, 较2008年提高14.9分, 年均提高3.7分, 年均提高分数较城镇居民高0.3分。其中, 2011年满意度最高, 达到89.7分, 2012年有所回调, 同比下降了2.6分。见图1。

从2008—2012年满意度排位看, 就业与收入满意度始终最低, 医疗卫生满意度一直处于第6位, 社会保障满意度从第1位滑落至第9位, 教育满意度从第2位滑落至第7位, 交通出行满意度从第3位滑落至第5位, 生态环境满意度从第5位上升至第1位, 食品安全满意度从第7位上升至第4位。见表2。

二、城乡居民对各项民生工程的满意度普遍提高

(一) 文明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012年, 城乡居民对文明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为88.5分, 较2010年提高8.6分 (2008年和2009年没有开展此项测评) , 平均每年提高4.3分。其中, 2011年同比提高6.0分, 2012年同比提高2.6分。

2012年, 城镇居民对文明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为88.3分, 列十大城镇民生工程满意度第1位, 较2010年提高11.9分, 年均提高6.0分, 2011年、2012年同比提高5.9分、6.0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90.8分, 较2010年提高3.9分, 年均提高2.0分, 2011年同比提高5.8分, 2012年下降1.9分。2012年, 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为82.2分, 较2008年提高19.4分, 年均提高4.9分, 年均增量列十项农村民生工程满意度第1位。其中, 2009年、2010年同比提高4.1分, 2011年提高15.9分, 2012年下降4.5分。

(二) 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2年, 城乡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88.9分, 较2008年提高16.4分, 平均每年提高4.1分。其中, 除2010年同比微降0.7分以外, 2009年、2011年和2012年同比提高8.1分、5.8分和3.2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86.9分, 较2008年提高15.4分, 年均提高3.9分。其中, 2010年下降1.5分, 2009年提高6.6分, 2011年提高4.9分, 2012年提高5.4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94.6分, 较2008年提高19.8分, 年均提高5.0分, 2008—2012年呈逐年提高之势。其中, 2009年、2011年增量较大, 同比提高10.1分和5.4分, 2010年、2012年提高2.7分和1.6分。

(三) 百姓安居状况不断好转

2012年, 城乡居民对百姓安居的满意度为87.4分, 较2008年提高14.5分, 年均提高3.6分。其中, 2009年和2012年同比增量较大, 分别提高6.2分和5.7分, 2010年和2011年增量相对较小, 分别提高0.5分和2.1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百姓安居的满意度为85.0分, 较2008年提高13.3分, 年均提高3.3分。其中, 2008—2011年在70和77分之间, 同比增量不大, 2012年大幅提高8.2分, 城镇居民满意度明显提升。农村居民对百姓安居的满意度为92.2分, 列农村十大民生工程满意度第1位, 较2008年提高16.8分, 年均提高4.2分。其中, 2009年、2011年同比增量较大, 分别提高10.0分和4.4分。2010年、2012年提高幅度相对较小, 年均提高1.2分。

(四) 食品安全形势日益趋好

2012年, 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为85.6分, 较2008年提高19.5分, 年均提高4.9分。其中, 2010年同比有所下降, 2009年、2011年同比提高7.4分和3.3分, 2012年大幅提高10.8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为84.6分, 较2008年提高21.1分, 年均提高5.3分。其中, 2009年同比提高6.4分, 2010年下降2.0分, 2011年同比基本持平, 2012年大幅提高16.0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8.4分, 较2008年提高17.4分, 年均提高4.4分。其中, 除2010年小幅回调外, 总体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2009年和2011年增量较为明显, 同比提高8.7分和8.0分。

(五) 交通出行状况明显改善

2012年, 城乡居民对交通出行的满意度为84.7分, 较2008年提高10.4分, 年均提高2.6分, 其中2008—2011年满意度一直维持在75.0分左右, 2012年尽管二环BRT快速通道大规模建设对市民出行造成一定影响, 但由于宣传到位, 组织得力, 得到市民广泛支持和理解, 满意度分值反而大幅提高了9.2分。

2012年, 城镇居民对交通出行的满意度为83.7分, 较2008年提高12.7分, 年均提高3.2分, 其中2009年、2011年同比有所下降, 而2010年和2012年分别提高2.6分和15.4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7.5分, 较2008年提高7.2分, 年均提高1.8分, 2008—2012年满意度均在80.0分以上。

(六)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年提高

2012年, 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为83.7分, 较2008年提高12.5分, 年均提高3.1分。其中, 2009年提高7.7分, 达到78.9分, 随后三年分别提高0.3分、0.8分和3.7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为80.3分, 较2008年提高10.1分, 年均提高2.5分。其中, 2009年和2010年有一定上升, 2011年有所回落, 2012年明显提高5.3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90.6分, 较城镇居民高10.3分, 较2008年提高16.9分, 年均提高4.2分, 2009年和2011年增量较大, 同比提高9.0分和6.9分。2010年和2012年增量较小, 分别提高0.1分和0.9分。

(七) 教育满意度有所提高

2012年, 城乡居民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为81.7分, 较2008年提高7.0分, 年均提高1.8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为78.3分, 较2008年提高4.9分, 年均提高1.2分。其中, 2009—2011年均呈提高之势, 且2010年和2011年在80.0分以上, 仅2012年同比下降3.7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8.2分, 较2008年提高11.3分, 年均提高2.8分。其中, 2009—2012年均在85.0分以上, 特别是2011年达到了91.0分。

(八) 文化体育活动日渐丰富

2012年, 城乡居民对文化体育建设的满意度为81.2分, 较2011年提高1.0分 (2008—2010年没有开展此项测评) , 连续两年保持在80.0分以上的较高位。

2012年城镇居民对文化体育建设的满意度78.3分, 较2011年提高2.4分。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6.2分, 虽然较2011年下降2.3分, 但两年的分值均高于城镇居民8.0分以上。

(九) 社会保障满意度稳中趋升

2012年, 全市城乡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为77.5分, 较2008年提高2.4分, 年均提高0.6分, 呈现出稳中趋升之势, 是2008—2012年测评中各项民生工程满意度极差值最小的一项, 表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评价最为稳定。

2012年, 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为74.4分, 较2008年下降0.3分, 2008—2012年的满意度均在74.4~79.4分之间。其中, 2009年和2011年有所提高, 2010年和2012年有所下降。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3.7分, 较2008年提高8.0分, 年均提高2.0分。其中, 除2008年最低为75.7分外, 其余年份均在83分以上, 特别是2011年达到92.1分。

(十) 就业与收入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2年, 城乡居民对就业与收入的满意度为77.3分, 较2008年提高23.5分, 年均提高5.9分, 满意度年均增量在各分项民生工程中排第1位, 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满意度仅有53.8分, 基数偏低, 其后年份的满意度攀上70.0分。

2012年城镇居民对就业与收入的满意度为75.7分, 较2008年提高26.5分, 年均提高6.6分。2008—2012年呈逐年提高之势, 2009年同比提高20.6分, 而后三年里每年提高1~3分不等。农村居民满意度为81.0分, 较2008年提高19.1分, 年均提高4.8分。其中, 2008年最低为61.9分, 其余年份均超过80.0分, 2009年增量最大, 同比提高19.8分, 仅在2012年下降了8.4分。

三、城乡居民对当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满意度逐年提高

2008—2012年城乡居民对当年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一年比一年高。2012年, 城乡居民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高达90.0分, 较2008年提高14.7分, 年均提高3.7分。其中, 2009年、2010年和2012年同比增量均达到4.0分以上, 只有2011年增量相对低一些。见图2。

2012年城镇居民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为87.9分, 与2008年相比提高15.7分, 年均提高3.9分。除2008年处于中度满意区间外 (72.2分) , 其余年份均处于高度满意区间。农村居民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为94.2分, 较2008年提高13.2分, 年均提高3.3分。其中, 2008—2010年的满意度在80.0分以上, 2011年和2012年的满意度在90.0分以上。

附:

篇4:畅通民意渠道 打造和谐社区

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路社区是一个纯居住社区。近年来,社区党工委坚持以“和谐古美、品质生活”的愿景目标凝聚百姓,推进关乎民生的实事项目,增强社区认同。坚持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实现“下情上达”常态化,为民服务高效化,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发挥党组织在社会领域的引领作用,提升了党组织的活力和影响力。

一、机制创新,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健全党的群众工作机制,“下情上达”常态化。近年来,党工委不断探索和完善党的群众工作体系,形成了以“二联三会”(“二联”是指党工委委员联系居民区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三会”是指社区党政议事会、居民区两委议事会、党员群众代表议事会)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工作机制。一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通过建立党员议事会制度、接待走访党员长效机制、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深化“五常凝聚力”(“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察为民之行”为特色的群众工作方法)工程,开展第三方党建民意调查,基层党内民主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民意“下情上达”有了更畅通的渠道。二是健全民意处置机制。建立分级分层处理机制,根据民意特点,分别由基层直接解决、流转单形式到职能部门解决、党政现场办公会、党委会、党员代表会议讨论解决等,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效。三是建立民意反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向群众反馈意见落实情况。两年来,通过探索完善党的群众工作体系,有效促进了社区和谐,缓解了信访压力。在社区人口不断导入的情况下,2008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了35.8%,各类民间纠纷下降17%,没有发生一起集访和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

2.完善党内决策机制,社区工作高效化。一是问计于民定决策。每年通过网站、告示栏等向居民广泛征集实事项目内容;每季度通过党政班子领导深入片区参加居民区座谈会、党员议事会,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社情分析会,集聚民智,研判下一阶段党的群众工作重心。比如,2008年社区入室盗窃率下降34%,就是在上一年听取居民意见后,增加当年实事项目,即安装防盗刺、电子防盗门和电子脉冲围栏所取得的成效。二是问需于民促服务。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不同人群的服务新路径:服务老年群体,建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布局助餐点,完善居家养老,开展千名老人学电脑培训,开通古美市民健康网,丰富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社区白领,开设0—3岁早教项目,建立小学生“阳光乐园”晚托班,举行青年文化节、白领运动会,引导成立版主沙龙,通过网络为白领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增强了白领群体对社区的归属感;服务“两新”组织,建立十尚坊“柏事帮”工作站,提供咨询、联系等相关服务。同时还关注社区各类群体的心理健康,开设“古美心灵坊”,使社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基本都能在社区找到对应服务项目、组织或团队。

3.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廉政建设规范化。一是完善“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事项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决策监督机制,建立征询、听证、票决和台账制度,成立监督小组,全程参与监督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二是认真开展街道财政“两个集中”(财政集中管理、集中支付)的试点工作,落实内审制度,规范街道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三是着重强化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建立招投标平台,成立项目监管领导小组,严格把好事前廉政教育、过程跟踪、决算审计等关口,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规范党风廉政体系建设。

二、激活社会,增强凝聚社区的向心力

1.社会协同,市场化运作初显成效。在社区服务和管理中,对那些与居民利益相关但又溢出政府职能的服务,推进社会公共资源配置项目市场化。通过资源重组,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产品领域,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如正在试运行的联动处置中心开通的家政、修理、调剂等服务项目,与商家约定收费标准和准入门坎,全部由市场提供,满足居民生活的多元需求。通过购买岗位到购买服务的转变,使政府只做裁判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督和管理上。如在城市管理中,马路钟点菜场、公共车辆管理、绿化养护等全部由专业团队提供服务,不仅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更提高服务品质,且保持常态。

2.公众参与,激发百姓主体意识。搭建动员平台,通过进入每家每户的5.2万份《古美家园》报、小区论坛和门户网站,及时传播各类信息;创设互动载体,通过每年固定的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如青年节、端午节、团圆节、敬老节、邻里节等,让居民在活动中感受社区的活力;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团队,使社区成为居民自治、公众参与的舞台。目前,活跃在社区的团队达290多支,人数愈5000人,其中东方讲坛古美社区俱乐部、市民巡访团、文体联合会、旗袍沙龙、宠物俱乐部联盟等一批以志愿服务领衔的民间团队,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志向诉求的人群在不同领域施展才华和发挥作用,成为激活社区的主体和重要力量。

三、塑造团队,增强服务社区的本领

1.规范干部选拔,建设“人才蓄水池”。作为上海市委组织部“科学规范用人行为”的试点单位,党工委积极构建科学的干部选任机制,严格按照选拔程序,实现了由“人选人”向“制度选人”的转变。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人才蓄水池”,三年来,共向社会公开招录大学生社工66名。健全干部交流培养机制,共挂职锻炼16人次,交流轮岗80多人次,通过多岗位锻炼培养、考察干部,促进干部成长和能力提升。

2.创新考核方式,引导“眼睛往下看”。在干部考核方面,改以往的上级考下级为群众考干部、基层考机关,并将群众评议的权重扩大到50%。综合运用考核结果,营造“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下能上”的用人氛围。同时强化群众观念,加大培训力度。2008年开展了10个专题的“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系列培训;今年又对140名40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了“青年干部社会工作能力”系列培训。从理念到方法,实现了干部队伍的有效转型,提高了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水平。

3.提升队伍活力,倡导“快乐工作法”。通过每季度召开书记集体谈心会,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每月召开科室长沟通会,畅谈想法、互通信息,激发队伍潜力,实现工作中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目标。同时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开展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团训,引导干部调适心态、自我减压。

本文由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推荐

篇5:社区社情民意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走千户、访千人”走访活动深入开展,本着访民情、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暖民心的原则,国庆节前后社区联合组成走访活动小组,走访了以特困户、下岗户、信访户、和老党员、老干部为代表的150户居民,居民从政策、规划、拆迁、环境、交通、治安和社区建设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现将有关民意汇报如下:

一、有关政策方面集中反映的问题

1、政府对下岗职工关注不够,养老保险金额高,双下岗家庭无力接续养老保险;

2、物价过高。

二、有关环境方面集中反映的问题

1、公共设施质量不高,常被破坏,希望提高工程质量,同时通

过宣传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2、施工场地卫生环境差,垃圾不能及时清理。

三、有关治安方面集中反映的问题

1、菜场小偷多,部分居民楼被盗,摩托车丢失,建议公安部门加大巡查和打击力度。

四、有关交通方面集中反映的问题

篇6:社区社情民意调查机制

为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推进我社区社会事业发展的原则,我镇建立试行社情民意调查收集、分析、办理承诺、办结反馈、工作考评等五项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社情民意调查分析解决机制,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切实提升维护和实现全镇群众利益的水平。

一、建立调查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我社区以居委会干部为主体组建社情民意调查组织,采取居委会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社情民意调查收集网络。同时,通过建立民情责任区、设立社情民意信箱、开通社情民意热线、发放民意调查问卷、选派党员民情信息员、召开民情恳谈会以及开展“党员联户询民意”、党群干群“情感沟通日”活动等多种途径,进一步畅通广大社区党员群众反映情况、表达诉求的渠道,使社区基层组织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社情民意,建立起全方位、常态化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配备一本“走访记录”,居委会干部随时记载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倾向性的变化情况、群众的意见建议以及各类问题的处理结果;开通一条民情热线,居委会成立民情热线,设立了一部热线电话,保证24小时畅通,群众反映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在3至5日内反馈承办结果。

二、建立分析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对策

针对调查收集到的各类问题,社区居委会按照社情民意信息内容,把社情民意划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矛盾纠纷、便民利民服务及其他社情民意等几大类,及时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分类,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档案,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对不同渠道收集来的社情民意进行专题分析、综合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把广泛收集信息与深入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把及时发现问题与加强分析论证、积极提出建议结合起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界定群众的思想脉搏和意见诉求,找出、找准深层次的矛盾和规律性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建议、对策,使社情民意分析过程真正成为党委政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的过程,把分析结果及时向街道及有关部门进行反馈。

三、建立解决机制,确保民意充分落实

上一篇: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下一篇:《爱鸟护鸟心连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