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

2024-06-21

现代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精选8篇)

篇1:现代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

现代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

对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弱势群体实施人文关怀的措施.

作 者:刘阳 LIU Yang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12) 分类号:G250 关键词:图书馆   弱势群体   信息服务  

篇2:现代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群体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 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组

长:lyq 副组长:gwm

cgh

成员: wdy

wjw

lht

sjh

mjy

dyx

hhz

www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

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2)生活上优先照顾。

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3)活动上优先安排。

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

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 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

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加强同社区、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学校寄宿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寄宿,抓好寄宿生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的资助工作。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4、建立研讨、交流、评估制度。

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论坛,交流经验,评定效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篇3:建筑设计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生理需求,自尊需求,社会交往需求

无论国家经济和社会如何进步,总避免不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状态虽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但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他们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他们不但弱势无助,在一定程度上还被歧视”[1],对这部分群体的人文关怀直接反映着社会和谐与否。建筑师应尽快建立起关注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他们身上,是当下每个建筑师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建筑设计中往往因重视业主的感受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剧性的效果图和纯净美丽的模型上,而忽视了人在真实建筑环境中的实际视觉心理感受,对具有自卑心理的弱势群体尤为突出[2]。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在建筑设计中怎样体现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1生理需求

弱势群体不同的生理需求,对建筑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特殊群体的建筑类型的设计,如老年人住宅和中小户型住宅,医疗建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在设计中,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他们的生理特征及行为习惯,找出其共性的东西,提出这部分群体使用建筑功能和空间存在哪些特殊的生理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在设计中提出解决方案。

以弱势群体中的行动不便者为考虑对象,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决定了公共空间和建筑使用上必须有无障碍设计,来保障他们的“平等”享受信息交流与社会资源,才能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平等与自尊。目前,尽管法律与规范已经逐步联手督促无障碍设计的推进与发展,但是无障碍设计仍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日本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障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在东京、横滨等城市的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考虑非常周到和人性化。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公用设施内轮椅可以通达所有地方等。

目前国内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因素,设计师们开始逐步关注中小户型住宅的设计。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家庭构成角度出发,“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是设计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类住宅需要具备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的多变性来满足住户对居住质量的要求,并不能因为面积小而降低生活的品质,应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建筑师首先要合理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的适宜尺度和空间作出判断,有效控制总面积;平面布局要适应灵活性和差异性,模糊某些功能空间边界,根据实际使用再次划分[3]。最后,要考虑整个居住区的环境,必须在规划时就做到景观的均好性,每户均有好的朝向、好的景观。

2心理的自尊需求

传统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站在关怀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在被关怀时往往享受不到作为社会平等一员所应有的尊重,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不被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很可能衍生出一定的伤害或者形同虚设。在建筑设计时,建筑师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要运用情绪、情感增强的关怀效果,让他们的体验具有肯定、积极的作用,从而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很多设计功能上满足了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但实际使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很多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这些生硬的设计,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使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又如,由于城市老龄化问题和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住宅正逐步得到建筑师们的关注,虽然这部分住宅设施完善,但他们还是感受不到生活的愉悦和社会的认可,有时过分的关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包袱,被社会抛弃[4]。再如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兴建了不少临时救助设施,但是这部分庇护建筑除了能满足流浪汉的基本衣食住行外,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以上这些设计满足了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却没有更多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方面的自尊需求,缺少一种亲切的情感关怀,而使设计并不那么成功。

以下两个成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建筑设计不光要从使用者生理需求角度,更要从心理需求角度更人性化的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西班牙Navarra新建了一座极简主义风格的永久性收容中心,它更像是市郊的周末度假村,四周景观环绕。设计者非常重视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将这个建筑塑造成一个“安静的盒子”,能有效的保护内部的隐私远离那些喜好旁观者的好奇心,并能使这座低调的建筑与整座平静的市镇更好的相连。这个收容中心将提供住所和食物给使用者,而作为交换,他们必须在“家”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种方式使流浪者不感觉自己是被施舍者,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在美国加州Santa Monica的46套专为无家可归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居住和服务用房名为“Step Up”,为了让用户和社区联系更紧密,底层设置了商业零售空间和地下停车场。主立面上的镀铝板上安装了喷水口,朝南的墙上用不对称的水平开口过滤了直接的日光照射,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深度,也为居住者带来一些安全感。这些幕墙在阳光下发光,夜晚也闪闪发亮,既称为遮阳板又称为保护私密的挡板。从这两个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建筑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是安全的,和周围环境融合不冲突;对建筑师而言,不应该通过形体的张扬和标新立异来彰显建筑师的个性,建筑应该相对低调友好;对使用者而言,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生活,而不是被过分关注的,过分照顾的,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体现自己的尊严。

3社会的交往需求

弱势群体的内心比较脆弱和自卑,更需要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融入社会生活。在建筑设计中,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非常重要,使他们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和社会交往,满足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首先,公共建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较密集区,方便他们到达才有使用的可能。例如云南楚雄州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同时附近有休闲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和两所小学。这样科学合理的选址,吸引了许多的老人和儿童来使用图书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的读者中,老人所占比例竟高达1/3。同在云南省的保山图书馆新馆,由于地处城郊,尽管馆舍壮观、馆内外环境优美,但读者却很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更是寥寥无几。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图书馆选址优劣带来读者阅读量的巨大差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5]。在设计前期建筑的区位选址,方便弱势群体的可达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成功的设计能增强建筑的活力,能为使用者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交流平台。以教育建筑为例,教学楼群体通常采用单面走廊南北向布置,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这种大客厅式交往空间正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很多公共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通过“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大多是被动式接触,却极具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特别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弱势群体的交通可达性,选址非常重要,成功的区位选址是建筑成功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方便弱势群体交流和休息的空间,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建筑师,首先必须熟悉了解弱势群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设置不同的功能空间和设施;其次,应该了解他们的精神自尊方面的需求,在设计中满足他们“平等”享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不是站在被施舍者角度接受社会的照顾;最后应该考虑他们社会交往和自我价值体现方面的需求,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生活,而不是被社会抛弃或被社会过分关注和保护的特殊群体。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建筑师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观察,才能用心去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永姣.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心理探微[J].2003(3):82-83.

[2]李自明.建筑公正和伦理——从伦理角度论建筑师的职能意识[J].中外建筑,2004(3):21-22.

[3]巫仲强.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95-96.

[4]程文娟,李瑾.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特点及未来发展探索[J].四川建筑,2009(8):66-67.

篇4:现代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

一米距离?——中间美术馆第五届天真者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16年4月2日至4月24日

展览地点

北京中间美术馆

在物质相对膨胀,精神相对匮乏的时代,美术馆自身的文化与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公益性的美术馆,如何通过自身的学术定位或者展览方向来区别于其他美术馆而做出自己的特色,在当下美术馆频繁出现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民营美术馆而言则显得更加必要。中间美术馆作为中国众多民营美术馆中的一员,并未因自己远离艺术区而自行“孤僻”起来,反而通过美术馆自身的系列品牌项目不断发声。在六个并行的展览系列中,反而是他们一直持续关注的自闭症群体的品牌展览受到了尤为广泛的关注。这个隔年(2013年后为隔年一次)一次的展览经过八年多的不断推进和沉淀,今年迎来了她的第五届。中间美术馆也从最初出于爱心与情怀的关注,逐渐转变成要给予这个群体足够的学术推动。

自闭症儿童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或许一直都得需要药物或者心里的疏导,他们不能用普通方式表达自己,但他们对于艺术的热情却并没有减少,而且依赖艺术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作为自闭症儿童或许说是不幸,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可以不被社会裹挟;发自初心的作品,亦成功避开了百年来艺术学院教学的桎梏。作品中的真诚、质朴与干净却可以暗和世人对艺术评判不变的准绳:真诚。

去年,中间美术馆举办了“界限外”展览,来讨论艺术职业化和边界的问题,艺术本无“界限”,做的人多了,便逐渐有了“界限”。尽管他们并没有界限之内所需要的学历、职业、身份、技能、品格等因素,尽管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做艺术,尽管他们总是和陌生的群体保持一米以外的距离,但是他们每天都在用心声“说话”。一米,不长也不短的距离,或许就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距离,偶尔的回归本我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一米距离,触手可及,所以这次的展览名称为“一米距离?”

东方艺术·大家:“爱在蓝天下”、“天真者的艺术”为主题的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公益学术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梁爽:2009年中间美术馆开始筹备展览,同年举办了第一届关注自闭症群体的展览,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选择关注自闭症儿童?

梁爽:中间美术馆地处北京海淀区,相对于朝阳区,这个区域的特点是由中关村等创意产业园构成的高新科技区域,美术馆则相应承担着提升区域文化形象和公共教育等公益性职能。而关注自闭症群体是就是学术型展览之外,中间美术馆社会职能的一种体现,即使是民非机构,也担负着这样的使命。

东方艺术·大家:这个系列展可以代表您所在机构的研究(收藏)方向或学术定位吗?

梁爽:我觉得这不是美术馆的学术定位,而是美术馆的社会身份定位。

中间美术馆一直在坚持做学术类的展览。例如持续关注的“新学院精神”系列展,“民间艺术传承”系列展,以探讨艺术教育为主题的青年艺术家展览,以及推出促进中外艺术交流的国际展览等项目。关注自闭症群体的这个品牌项目是与美术馆自身的社会公共教育职能分不开的。

东方艺术·大家:在与自闭症儿童沟通展览的过程中会有难于沟通的情况吗?

梁爽:我可能本身就不擅长跟小孩子打交道,尤其是跟这些自闭症儿童打交道。在他们那里语言学里的“能指”和“所指”好像已经有了新的指向,我一时之间还没有办法进入他们的语境。作为一位天真者绘画工作室的志愿者,我发现我擅长做的就是把展览做好,让他们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2015年秋天我跟这些孩子们一块儿参加大连的达沃斯青年经济论坛,其中有一个“一起跑”的活动。在这个活动开始之前,这些孩子们作为画师要给参与者们画上彩妆,在他们投身画画时的那种专注的感觉,让我突然间有一种他们已经变成正常人的错觉。

东方艺术·大家:您最想通过系列关注自闭症群体的展览达到怎么的效果?

梁爽:关注自闭症群体的展览是我们同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天真者绘画工作室合作完成的。这个工作室在八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提供免费的艺术课程,来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这八年多的时间不仅让这些孩子的情况得到好转,也给家庭带来了希望,同时他们的绘画感觉也越来越好,他们对事情的感知也有了重大飞跃。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自闭症群体中来,献出自己的爱心。

中间美术馆最初和天真者绘画工作室的合作是出于爱心与情怀,但是在今年我们发现了这些飞跃。我们发现当年的自闭症儿童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我们当初认为的弱势群体。今年的展览叫做“一米距离?——中间美术馆第九届天真者艺术展”,我们邀请了一些很成熟的艺术家——我所说的成熟是对艺术的理解和人的成熟,与这些自闭症群体进行一个对话,希望通过这些艺术家的参与可以鼓励这些孩子,打破这一米的距离。所以我在给艺术家的邀请信里面,写了我们几个诉求,也是我们此次展览的初衷,这应该也是我们想要通过系列展览最终想达到的效果。

初衷之一:希望成熟的艺术家们的加入能够鼓励他们,也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他们的队伍中来。

初衷之二:希望因为有美术馆这样一个包含学术展览、研究、教育等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综合体,形成在他们与社会的纽带,让更多人关注到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肯定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带来经济的支持,保护他们的初心,在他们即将成人的不远将来,用艺术维持生活。

初衷之三:希望在自闭症还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的中国,讨论艺术康复治疗课程如何有效实施,并集结社会力量,探讨如何从兴趣开发过渡到职业艺术养成课程的设置。

东方艺术·大家:如何定位中间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如何做到自身的特色?

梁爽:中间美术馆一方面为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最后的保护区,让古老的智慧有为人所了解的途径;另一方面为萌芽中的新理念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让新的经验获得一点一滴的积累。

为进一步落实美术馆的规划,还将不断完善各部门的专业能力,促进各部门的协作;进一步完善国际美术馆设施标准,争取通过国际美术馆设施标准认证,为能承接大型作品展览做好准备;努力建立,发展美术馆捐赠机制,推动“中间艺术基金”的发展,以保证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

东方艺术·大家:在举办展览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经费问题的困扰吗?

梁爽:作为非盈利机构,我们每年的经费都会比较紧张。每年年底之前,第二年的具体展览要最终确定,这些展览项目被报到理事会,理事会和中间艺术基金会将再次权衡展览的目的、学术指向性、教育职能,文化形象等因素,做一些经费上的增加或者删减。今年经费依然紧张,但是今年我们依然会办10个有质量的展览和不定期的研讨会,也会为大众提供60场左右的公共教育活动。我们的团队也在想各种办法来解决,例如我们打算做一本自闭症群体绘画作品的填色画集,就把这个项目放到了众筹网上,希望更多人关注公益事业。

东方艺术·大家:这个项目接下来的研究或展览计划?

梁爽:一般我们是隔年举办一届自闭症群体的展览。如果把这个事情分阶段的话,原来可以说是爱心展览,现在我们希望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学术肯定,以及对他们尊重,以后我们想把这个品牌活动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界外艺术”的艺术项目。

篇5: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探讨

一、人文精神下利用者意识和平等对待利用者意识

图书馆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以利用者为主要对象, 对人性诉求的思考, 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是对真善美的自觉体验和不懈追求。因此图书馆需要精心培育人文气氛围, 强化利用者的意识和服务理念并自觉地付诸实践, 让所有利用者满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平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 开创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先河, 并对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当“有教无类”, 让踏进图书馆大门的每一个利用者都有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等地享受图书馆环境的权利。图书馆自从向社会利用者公开开放以来, 图书馆的平等意识就逐渐确立起来, 不论利用者是那个层次的人物, 只要需要, 均享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然而图书馆平等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伴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纪实文明的提高而提高。从目前状况看, 馆员的平等意识得到很大提高, 服务氛围比较和谐。但少数图书馆少数人有时也存在着因利用者的身份不同会有些不平等 (不同对待) 的表现, 给一些利用者产生不良影响和不愉快、不和谐的氛围。“图书馆是用户的图书馆”、“图书馆是体现人人平等的圣地”、“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享用图书馆的权利”, 这些都是当代对图书馆平等的呼声, 我们应努力做到平等地满足每个利用者的需求。

二、服务过程的人文意识

人文精神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实践, 它贯穿图书馆整个服务过程之中。图书馆有责任给每个利用者全过程的人文关照, 让他们身心得到满足。

(一) 服务热情周到。

热情服务是图书馆馆员敬业精神和人文意识的表现, 是图书馆人文精神付诸实践的内在动力。热情服务也是图书馆馆员的精神风貌的外在形式, 传递给利用者是温馨、愉悦、快乐的信息, 让利用者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热情服务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处处可见:在查阅处、咨询、电话服务处等等地方, 无不体现图书馆人热情的气息和音容笑貌。热情服务是图书馆获得利用者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

热情服务是图书馆对每个员工的具体要求, 是图书馆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是图书馆人时时要保持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

周到服务是热情服务的深化, 赋予热情服务更深化、更丰富的内容。周到服务即是全方位、又是一条龙连接式的服务。周到服务讲求的是细致、认真和全面。因此, 图书馆人需要慎密的工作思维路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为图书馆树立服务品牌, 增加图书馆人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体现人文意识的自觉。

(二) 快速准确的服务。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普遍加快, 人们对服务行业的服务速度已有相应的期望值, 希望快速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图书馆快速准确服务包括传统的手工服务和网络服务。目前手工服务主要是帮助利用者索取图书等服务, 要求服务人员熟练掌握馆藏状况和具体的布局, 在利用者有需要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反映应, 及时为利用者服务。网上的图书信息检索查询更应当做到快速准确以体现现代服务手段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 为此, 服务人员首先必须拥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其次必须建立友完善的网上服务平台, 为利用者提供良好的检索条件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再者设备要不断更新换代, 以加快网速和检索的准确性。图书馆提供快速准确服务是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是人文服务的拓展和深化。现代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 为图书馆的快速准确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 个性化服务。

人文精神深值于科学精神之中。没有科学精神创新与发展, 就没有今天人文精神的成就。图书馆从传统的手工服务跨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服务, 这是科学的进步, 也是人文的提升。

个性化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措施, 是从物流服务转化为信息服务的重要特征, 是至今图书馆开展人文服务的最好载体。开展个性化服务一直是传统图书馆提高利用者图书效率的重要手段, 但限于传统图书馆员工的精力和服务手段, 个性化服务仅能限于少数的重点利用者, 而进入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图书馆可设计专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针对不同的类型、不同层次利用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人文服务的巨大进步。

三、管理制度的人文意识

管理制度在社会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社会进步服务的, 都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理念, 都必须适应满足人的精神自由。图书馆管理制度中人文意识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开放和查阅利用等规则。

(一) 开放规则。

从人文精神角度看, 我们要站在全民族的高度,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合理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应当自觉地、有秩序的、逐渐的接纳更多的利用者, 让图书馆在开放对象方面更多体现公平性和人文性。

(二) 查阅利用规则。

查阅利用规则是图书馆服务窗口的重要管理手段。它规定了利用者查阅利用具体办法、借阅期限以及如何爱护图书馆和遵守图书馆相关的制度等等。定立规则的初衷是为了强化图书馆资源的管理, 保证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问题在于在查阅利用规则中有许多处罚款条例, 如污损罚款、斯页罚款等。暂且不论罚款是否合法, 如此的处罚条例, 显然与人文精神是不相和谐的, 也不符合“以德制馆”, 以德化天下传统的文化思想。

图书馆精神应当是教化精神、激励精神, 我们更多的要做好利用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使利用者自觉地爱护图书, 遵守相关规定, 理解和支持图书馆服务工作。做好利用者工作应当是多鼓励少处罚, 多教育少禁忌, 让利用者与管理者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建立互为信赖关系, 创造和谐的查阅环境和人文环境。

四、图书馆建筑设计以及借阅环境上的人文意识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建设设计的本质与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图书馆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 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舒适是现代人的普遍追求。所以, 我们对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和环境的人文意识要更加以重视, 努力满足利用者和员工对环境质量的诉求, 创造有现代人文气息的图书馆。

(一) 人文景观气息。

图书馆作为人类历史及文化的集散地, 存放在着大量的历史资料, 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背景。因此, 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和设计都必须考虑图书馆特有的背景, 创建与图书馆相匹配、相和谐的建筑物, 使建筑与图书馆特性相融合, 创建出脱俗、高雅、厚重的图书馆人文景象。图书馆营造人文景象气息, 是图书馆建设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对整个建筑物起到重要的点睛或点缀作用。营造人文景象气息是每一个图书馆的历史底蕴和历史特色体现, 所以我们在构思和选择时要细心慎重, 要反映出图书馆鲜明的个性特色和蕴含着历史内涵, 并与整体建筑物以及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融合。图书馆人文景观要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书香味。

(二) 人文环境意识。

图书馆人文环境是利用者和馆员所感到的环境舒适度和安全度, 它包含着前文所言的人文景观, 但更侧重对图书馆整个建筑的采光、通风、空气质量以及宽敞度、便捷度和安全度等因素的诉求。除了人文环境因素以外, 也要注意防噪声、防干扰、无障碍通道的畅通。有条件的图书馆都应该做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 使图书馆环境更加优雅美丽, 更加符合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崇义.现代图书馆管理与社会文化活动论纲[J].图书馆论坛, 2008, 6.

篇6:浅谈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人文艺术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 建设 人文艺术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是一个人心灵与情感在此最大限度释放的地方,是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场所,在这里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是一种人的心灵与情感参与的内在活动。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即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旨以“人”为中心,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为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在服务和管理上,以全开架布局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应用自如的新格局,且检索便利快捷,网络资源随手可得,咨询服务近在身边。

笔者认为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作为建筑本身,即建筑意义上的建设;二是图书馆的实体使用功能,即功能方面的建设。只有这两个方面高度统一,共同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艺术实体,才是现代化图书馆真正人文艺术的体现。

一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人文艺术

图书馆的建筑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它的优越、方便和安全,其关键是首先应该有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即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图书馆建筑艺术和优美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风貌,体现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所营造的艺术空间。美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诗,图书馆建筑更应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造型艺术成为好的音乐和诗。

1 实用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随着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图书馆被称为阁、观、院等,以藏书为主要功能,因此产生了像宁波天一阁这样的藏书阁,其建筑形式是封闭的。到了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变为以藏为主,藏用并重,其建筑形式采用阅览在前,书库在后,目录厅、借还书处在中间的藏借阅相分离的布局。现代图书馆的读者要求缩短与藏书的距离,实行开架借阅,并且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多种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由此产生了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同藏借阅一体化的建筑模式,形成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开放式布局和结构。目前国外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大开门模数式图书馆就是以这种设计思想为指导的,形成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今后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房间进行改造和重组。为了在外观设计中更突出人文性,一些图书馆采用开放式设计大范围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内外可以互视,使外面的读者还没进入图书馆就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概分布,有利于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而里面的读者阅读之余可以欣赏外面的优美景色,以调节身心状态。并且这种开放式的设计还可以感染一些潜在读者,激起他们走进图书馆深入了解其人文内涵的欲望。

2 审美功能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影响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和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它最初是满足人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对建筑的要求也就不满足于单一的实用性物质需要,而是还必须满足审美性精神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求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满足审美性的精神需要就必须将艺术因素融于建筑,使建筑具有艺术审美性,建筑由此成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实用价值和满足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图书馆建筑艺术就是在满足人类获取知识信息需要的同时,给读书这种心灵活动提供舒使的使人精神得以升华的审美空间。

(1)图书馆外部造型的精美。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以巨大的形体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要独创、新颖、优美、宁静、个性鲜明和充满活力。在具体设计和布局中要遵循高品位原则,并引入园林设计风格,将绿色景观和水体景观融入建筑物的设计之中,尊重读者的审美规律和审美习惯。要尽量做到:合理布局,宏伟挺拔、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辉煌达观、美观实用,从中透出图书馆的高雅文化和艺术品位。同时要对形式进行推敲和权衡,运用单纯齐一、对比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律、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达到图书馆建筑形式的完美,从而处处体现出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2)人文的室内装饰。装饰是图书馆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建筑的细部处理范畴,其主要作用是强化图书馆建筑的实用功能,增强建筑艺术美的表现力。进入图书馆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整个图书馆的大色彩基调给视觉带来的冲击,因此图书馆室内装饰首先应考虑色彩搭配,室内粉刷一般应采用明亮浅淡的颜色,在大色彩基调统一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其它颜色来烘托气氛,营造幽雅、宁静、清新而又不失温馨的阅读环境。同时注意多采用绿色基调多摆放绿色植物,给读者带来轻松、活跃的视觉感受。在阅览室、自习室等空间较大的地方,配挂适当数量的风景画、字画和装饰画,营造温馨、亲切充满人文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大厅还可通过展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

(3)图书馆人文的外围环境。图书馆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筑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外围人文环境的构建对图书馆整个建筑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应处于视野开阔地带,周围以绿地、广场为主,栽种一些四季常青的灌木,并配以闲亭、座椅、水池、小溪以及一些蕴含人文内涵的雕塑、小品,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人环境气氛。外围环境植物以形态优美的树木、花卉为主,设计上应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并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

(4)现代图书馆建设应熔铸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艺术于一炉。重视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塑造,从环境出发,结合地势,精心设计一个优美、高雅、文明的育人环境,要体现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典籍丰富的特点,主体建筑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格调典雅,渲染出如古代书院的清新高雅的气氛。同时,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特点,体现出功能和审美既现代又高雅的艺术品位。

(5)人文功能房间的设置。现代图书馆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还具有信息服务、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它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图书馆除了具有借、阅、藏功能房间外,还应开辟其它功能房间为读者提供服务,如开设学术交流室、英语角、运动休闲室、小剧场、咖啡屋品茶室等,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 现代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文性

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充分体现图书馆建设功能的人性化。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而智能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满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与阅读习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而现代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建筑物内,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使现代图书馆的各项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图书馆智能化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系统建设。现代图书馆网络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图书馆业务系统服务的通信类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多媒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公共广播系统等。二是为楼宇自动化服务的系统,包括消防自动化系统、空调系统、保安管制系统、能源系统、给排水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梯管理系统等。

网络系统又是建立在综合布线系统之上的。图书馆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应当支持高速宽带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智能化通信业务、个人通信业务、可靠和保密的通信业务等。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由于图书馆工艺位置的经常变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应支持灵活的间隔,使其支持不同的应用环境,并适应用户在功能及位置上的变化。布线系统的管理方式宜采用集中分散式,即在网络控制与管理中心设立总配线架,集中管理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在各楼层设立分配线架,管理该楼的通信系统。

现代图书馆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构成。图书馆智能化中应以ATM或者其它速率在1000Mb/s以上的网络为高速主干网。网络主干是局域网的核心,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措施,要使子网的中断不致引起全网瘫痪,同时又保证子系统间互访和资源共享以及馆内不同用户组建虚拟网的要求,应该具备故障检测跟踪与处理、性能分析管理、资源配备、安全管理、容错管理、物理层管理等7项功能。图书馆楼宇保障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联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灾难达到预先设定的级别时,报警信号应自动实时转接市内相关部门的应急中心,如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图书馆智能化弱点系统的集成应基于成熟、先进、实用、安全、开放的原则,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来做出决策,对整个图书馆的弱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达到高效、经济、节能、协调的运行状态,把弱点各子系统由各自分立的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系统集成应满足开放性、标准化、安全可靠、容错、经济实用、高效便利、先进行和易扩充的原则,应建立在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局域网LAN上。信息共享可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网络传输协议TCP/IP。

智能化建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将藏书、阅览、外借、咨询、检索、网络、复印安排在同一空间,读者进入阅览室可自由选取书刊研读,也可利用计算机检索馆藏文献与网络资源,还能在座位上接插手提电脑,将所查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完成新的研究成果,并发送出去。这样的设计使读者能十分便捷自主的使用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为用而藏”的现代管理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设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追求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浑然一体的艺术,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其建设反映出时代气息,造成一种秀外慧中的意境,体现精神、物质、美学的三重内涵。现代图书馆建设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作品,是功能与审美的奇妙交融。而这些恰恰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人文艺术的集中体现,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周进良:《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2] 胡建东、周文军:《现代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3] 庄青:《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现代化试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

[4] 张丽萍:《浅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的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7期。

[5] 潘亚英:《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艺术》,《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 冯文秀、武剑锋:《现代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分析与研究》,《情报杂志》,2002年第11期。

篇7:论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

1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

教育学家蔡元培指出:“教育不专在学校, 学校之外, 还有许多机关, 第一是图书馆。”教育职能是历史赋予图书馆的一项神圣使命。现代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 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是每一个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

弱势群体经济上的贫困往往源于文化素质的低下, 文化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信息, 使其得到客观自由发展的条件, 以增强自我完善能力, 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弱势群体由于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理特点等方面的原因, 可能没有机会接受基本的或系统的文化教育, 而图书馆是他们弥补学习不足的知识殿堂。在图书馆人眼中, 社会任何一个层面的读者, 无论职位高低, 贵贱富贫, 都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和“上帝”, 为他们服务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 对他们进行扶助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对这样一个特殊而庞大的读者群, 我们不但不应忽视, 而且, 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 以确保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实现, 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及平和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 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2图书馆对弱势群体服务的主要措施

2.1呼吁政府加大投入

弱势群体最缺乏的资源是文化和知识资源, 社会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对弱势群体最重要的投资。图书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图书馆经费普遍不足, 与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欠发达地区、边远山区的群众还处于“文化饥渴”之中。政府要下大力气建立社会知识保障体系, 增加对图书馆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逐步的完善图书馆的各种现代化措施。提供图书馆设施。要为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创造一个畅通、安全的环境, 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来利用图书馆。

2.2建立读者信息库

弱势群体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只有在充分了解各类弱势读者的特征和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图书馆才能针对具体的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当地有关机构, 如:民政部门、劳动就业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社区、村镇、互联等取得联系, 将本地区弱势群体的档案材料及实际情况, 比如:姓名、年龄、性别、喜好、特长等需要的帮助进行搜集、登记等。同时, 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建立弱势群体读者信息库, 以便确保本地区的弱势群体的重点服务范围, 了解和研究他们的信息需求。

2.3提供人性化服务

对于弱势群体中那些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困顿、信息闭塞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们以及年迈体衰的老年人和身患残疾的人们, 应该设立流动图书馆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图书馆是公益性场所, 在建筑设计上必须考虑到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原则。如残疾人轮椅通道和专用电梯、洗手间;设立特别阅览室、添置特殊桌椅等。这些设置充分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也体现了人权和平等原则, 保证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利用图书馆。同时图书馆还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上网的场所, 为他们发放免费书证等人性化服务。

2.4开展培训和讲座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图书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邀请一些专家举办免费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可举办像绘画、书法、花卉、作品赏析等讲座, 定期举办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有关法律、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医疗等政策法规的培训, 增强他们改变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勇气和动力。图书馆自己还可以对弱势群体进行信息教育, 使之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 能够利用网络学习、生活和工作, 缩小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综上所述, 为弱势群体服务, 既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也是其服务的内容之一。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的服务载体, 要配合政府做好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这些人的能力资源, 使他们少一些挫折感, 自然地融入主流社会, 对营造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环境, 构建团结互助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为弱势群体服务, 图书馆责无旁贷。

摘要:从对弱势群体的有关认识入手, 分析了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 提出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参考文献

[1]樊广玲.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05, (2) .

篇8:现代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

高校信息弱势群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离退休人员。这部分人群又可分为老年读者与老老年读者,刚离退的几年内精力和体力还比较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开始迟缓,视力下降,反应开始变慢,很多现代化的信息检索手段没有掌握,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但是他们追求知识,热爱生命,注重生活质量的观念不变,然而,面对图书馆日新月异的海量信息和不断更新的先进检索设施感受到手足无措,所以他们就成为新时期高校内的“信息弱势群体”。二是高校弱势学生群体。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是指在大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及能力、素质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大致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的经济难以为继,即所谓的“贫困生”,他们无缘许多教育资源与机会。三是残疾学生群体。随着高校扩招,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身体有各种残疾的学生也相应有所增加,为了给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许多高校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作为残障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理所当然的应该为残障读者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周到的服务。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不管从服务设施还是服务方式、服务意识,都离“便利”和“周到”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些身体有缺陷的残疾学生,他们非常自卑,公开场合很少出现,图书馆有些部门因身体残疾的原因也很少光顾,造成信息闭塞。所以,如何更好地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满足其特殊需要,就成为目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对离退休人员的服务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上升,高校离退休人员也在不可遏止地大量增加,并且,到图书馆来的老年读者正在日益增多。据调查了解,目前大多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甘心也不愿意过传统意义上的晚年生活,而是向往和开拓人生第二个春天。高校内的离退休人员主要是一辈子搞教学科研的老教师,在职时,他们教学科研两不误,天天读书学习已经养成了习惯,离退休后,这些知识型、科技型、自我实现型的老年人,读书学习的愿望还一样强烈,他们对人生有较深的感悟,思想境界比较高,参与社会的热情较大,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仍然在接受某些研究项目,勤奋科研。还有一些资历深的老教授,还在为国家培养高材生,实际上,他们“退而不休”的工作精神,往往是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比及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逐渐衰退,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很难快捷地接受和适应现代化的图书信息服务。可见,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人员的图书信息服务工作,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培养和谐的校园文化风气,应当是高校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

据调查,高校离退休老年读者的类型及阅读需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老有所学型(研究型)。这类读者主要是离退休教学科研人员,他们有勤奋敬业的精神,广博的知识经验,精湛的专业技能,好学不懈的干劲,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代表人物。他们来馆的主要目的是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所以他们最关心新书的补充情况。

2.老有所乐型。图书馆环境大多比较宽敞明亮、清洁安静,加上报刊杂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别适合老年人的阅读和休息。一部分离退休人员工作期间忙忙碌碌,虽有许多爱好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现退下来后有的是闲暇时间,于是开始侍弄盆景、栽种花草、练练武术、书法等,这些爱好成为了生活的主题,因此,一部分老年人喜欢到图书馆来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知识内容,他们把去图书馆当作每天必做的功课,认为既可以调剂日常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解和困难,还可以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3.老有所为型。这类读者年轻时因工作关系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有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没有时间去学习,心中还多有缺憾,再者多年经历积淀了对生活很深的感悟,于是离退后重拾青年时的梦想,写写诗歌、散文、回忆录等。还有些则改行研究非专业领域的一些问题等。于是遇到困难就到图书馆来查阅有关资料。

针对上述三种类型,高校图书馆在为离退休老年读者服务方面,必须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结合老年读者的生理特点和阅读需求,广泛而热情地开辟为老年读者服务的绿色通道,提供细致、周到、完善的服务。

首先,在物质条件和设施方面,应力所能及地为老年读者提供方便。如提供他们做笔记的纸和笔,为他们准备开水等;还可以从老年人的特点、爱好出发,为老年读者设立专用书架,提供其展示自己才能和成果的专门空间,以便他们利用自身的爱好和图书馆优越的条件设施,开办老年书法、绘画、花卉等讲座、展览,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其次,在服务方式上,要根据老年读者的类型、阅读心理区别对待。对娱乐休闲型的老年读者,要尽量提供方便,从心底欢迎他们的到来;对研究学习型的老年读者要热情鼓励,千方百计查找并提供他们所需的资料;对实际应用型的老年读者态度要耐心,解答要详尽,使他们满意而归。据此,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最好能为离退修人员增设两项服务:一是设置“老年读者新书登记簿”。认真听取老年读者的意见,购书经费要适当倾斜,对老年读者要求购入的新书和杂志应尽力给予满足,满足不了的要找到馆内相关图书向老年读者推荐。二是设置“老年读者咨询台”。图书馆应配备业务素质好、工作耐心的服务人员1—2名为老年读者服务,从服务方式到服务态度都应体现“敬老爱老”的思想。对老年读者要尊敬、爱护;态度要诚恳、热情;具体工作要做到耐心、细致。

二、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服务

弱势学生群体主要来自于弱势群体家庭,他们因受家庭收入、生活环境、自身能力因素的影响,既是经济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多少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色彩。如何关爱和呵护这些学生,帮助他们重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更何况,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汲取文献信息、营造和谐文化的重要的精神家园之一,理应承担起改变弱势学生状态,重视图书信息公平和关注“以人为本”的重任。

目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弱势大学生群体呈上升趋势,高校图书馆在为其服务方面也应有新的思路:

一是义务性服务。高校图书馆有些服务项目是收费的,例如电子阅览室上机、打印、复印、办证、补证等。对于家庭贫困生来说,家庭的贫困使得他们的学费、生活费都东拼西凑难以为继,根本没有钱来进行其他消费,图书馆应与各院系开学初进行联系,为特困生发放免费的借书证和上网卡,另外可开放一个小型电子阅读室,专门为弱势学生群体预设几台电脑,可免费开放几个数据库以满足弱势学生群体利用电子资源查找各种信息及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二是勤工俭学式服务。随着招生步伐的加大,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不断增多,读者对书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扩大阅览面积,延长开馆时间成为必然,这样图书馆工作人员就显得十分紧张,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已成为必然,图书馆应主动与学校学生处、各院系取得联系,挑选生活困难的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劳动,付给学生相应的报酬,这样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大学生方面将原来单纯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转变为既利用馆藏吸取知识又把图书馆作为社会实践的基地,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了自己的经济困难,同时改变了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三是人性化服务。图书馆还应开展适当的文化活动,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人文关怀。除上述文化性讲座和个人成果展示外,还要定期(两个月或一季度)进行图书展销会,大力宣传新近最有代表的书籍,尽量向贫困生降价销售一些有益的下架书。

三、对残疾学生群体的服务

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应该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残疾读者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服务群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之一,为残疾读者提供周到舒适的人性化服务,是现代社会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基本要求。

高校残疾学生的社会交往心理主要有如下表现:

1.自卑心理。残疾人由于自身缺陷和外界存在的种种障碍,不能随心所欲地参与各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活动,普遍存在自卑感。现代图书馆拥有的日新月异的海量信息及种种先进服务设施,残疾学生大多只能望洋兴叹,愈发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2.封闭心理。残疾人忍受身体的伤痛与不便已属无奈,而出去后还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眼神和态度的冷淡,长期以来便产生一种排斥感,把自己封闭起来,躲在自己的小角落里独享冷淡。

3.平等心理。其实做为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残疾同学内心都渴望与普通人一样享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平时渴望得到工作人员指点和辅导,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利用能力和技巧,渴望得到同学的理解和友谊,在学习生活上有所帮助。对此,高校图书馆为残疾学生服务的思路应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

首先,设计、规划种种人性化条件和设施。高校图书馆在新建和扩建时,应充分考虑到无障碍设计,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残疾学生的关怀,设计中要有残疾者专用的扶手、专用洗手间、专用电梯等设施,馆内各阅览室均应有残疾者专用的低位桌椅等;旧馆则要尽力改善已有设施,全力为残疾者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学习天地。

其次,提供多种形式的温馨服务。为残障学生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是高校应尽的义务,要搞好这项工作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残疾学生管理体系。学生进校后有关部门就应将残疾学生的资料送交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就可根据这个资料,建立残疾学生档案,通过档案,了解到每个残疾读者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和他们建立一定的联系,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再次,图书馆应积极向残疾人推荐健康网站和健康图书,定期公布健康网站名单和适合残疾人阅读的书目,让他们通过阅读书籍舒缓和释放压抑的情绪,排除心理的困扰,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上一篇:小学生关于诚信的标语下一篇:业务正常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