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2024-07-07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精选14篇)

篇1: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前几天老师说让写篇育儿心得,说实话心里有点忐忑,因为这方面我们确实做的还很不够。好在成功的经验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下面就说一说我近五年来的育儿心得。

接纳孩子

这句话出自小巫。可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成年的我们,性格已经基本定型,每天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工作、生活的压力已经让我们疲惫不堪,所以回到家,就算是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孩子,有时难免也会失去耐心。对于孩子的教育学习,我们更是诚惶诚恐,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一到周末,就领着孩子转战在各兴趣班里;无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美好,目光总是习惯性地盯在他“不如”别人的地方,习惯性地陷入自身以外的比较。其实,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去参照别人的生活呢?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创造他的学习条件,告诉给孩子,人活着的标准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尽可能以他自己的真实感受为标准,相信事情会变得简单很多。

我的闺女凯馨,在别人看来或许不那么优秀,但在我眼里,她却是那样充满艺术气息,是最有特点的那一个。虽然英语课上不那么活跃,却不妨碍她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自己瞎编“英文”歌;大字不识几个,却不妨碍她对阅读的浓厚兴趣;跟同龄孩子相比动作稍显笨拙,却不影响她对音乐舞蹈的热爱和投入。画画不见得特别好,却绝对原创,爱美的她“设计”出来的公主服饰也很不一样,有范儿。爱她就如她所是,并非如自己所想。孩子是否内心平静、幸福、喜悦,是否内心强大,不依赖外界的评判来获得价值感和荣誉感,才是我对孩子关注的重点。我希望女儿能在一个爱与自由的氛围下发展成为她自己的主人。

善待孩子的逆反期

三到四岁,随着女儿第一个逆反期的到来,我们也陷入迷茫。特别是有段时间,当她动辄一天几次躺在地上耍赖大哭,一哭就几十分钟,无论怎样劝阻都不听,加上来自孩爸方面的指责,心里真是难受极了。我奇怪她小小的身体里哪来那么大能量跟大人如此对抗,打过,骂过,完了之后又后悔,跟先生也经常为这事争吵,结果使矛盾升级,孩子问题又演变成家庭问题。而女儿也是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对付爸妈上,而忽略了自己其它方面的发展。那段时间,她知道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扣字眼,学会了狡辩,体会到了伤心难过和愤怒委屈。有句话说的好,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问题,那只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确实,当时自己的身体不太好,经常失眠,老觉得精力不够用,我想这是造成宝宝逆反期表现突出的主因之一,否则她的逆反期不会拖得那么久。所以这里想提醒一下年龄还小的爸妈,特别是妈妈们,善待宝宝,善待自己,如果你希望宝贝好,就请先照顾好自己,只有自己的身体健康,宝贝才会成长得更加快乐自信。妈妈是没有资格生病的。

这里想特别提下女儿晚睡的事,因为这是至今仍让我很纠结的事。尽管晚上八点半就上床,可每次她总要搞到快十一点才能睡。为了她每天能多睡一会儿我真是想了很多办法,可还是不管用。每次看到都快十点了她还在那儿兴奋的搞搞阵我就气不打一处来给她一顿臭骂,那个时候经常她是带着眼泪睡着的。她睡了,我却没办法睡了,灯光下我端详着那张可爱又无辜的小脸,心里狠狠责骂自己。可是到了第二天事情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后来,小家伙干脆跟我挑明了:“我就是不想睡,妈妈你越这样我越是不睡!”。忽然间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永远别想跟孩子斗,否则一定是输。因为你输不起,你不可能拿她的身心健康作为赌注。你可以骂他打他,可是你能把他打死吗?痛定思痛,我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她带着眼泪入睡,必须要做到。果然,我放松下来,女儿也开始慢慢有了好转,虽然睡得还是比较晚,但至少每天都是平静地进入梦乡吧。有时候我自我安慰,也许是先天体质不同或是家族遗传关系,虽然平均睡眠时间少于正常,但女儿的各项发育都还健康。所以,千万别跟孩子较真,盛怒之下不教子,想发火时多问问自己,这样做有用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或者就干脆走到阳台自己冷静三分钟。只有当我们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放轻松,蹲下身来跟孩子平等对话,才能被宝贝们信服。

多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现在的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究其根源是对未来的担心。但有没有想过,训练了你的右手,但你的左手可能就会弱势下来,课堂中学到了知识,但却让孩子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时间。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除了幼儿园和每个月一次周边走走,小区就是女儿最常玩的地方,我们有几个相处很不错的邻居,一到放学或周末,她就会和比较固定的伙伴一起玩耍,相互间经常串门甚至蹭饭。这大大丰富了女儿的课余生活,这点对于独生子女非常重要,所以,打开你家的大门吧,让孩子更多些朋友进来。另一个常去的埸所就是兴趣班培训中心。在兴趣班的选择上我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好玩,二是不过早学习所谓的“知识”。所以除了幼儿园的,我只给开心报了两个班,一是乐高,一是创艺宝贝。因为创艺宝贝课程已经结束,最近看到女儿在创思鸣英语玩的很开心就又补报了一个。这两个课程都是很好玩的,这从女儿每次玩得都不想回家而可见一斑,我相信,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会如同一粒粒种子在她今后人生道路上一一体现、开花。

总之,育儿路上,任重而道远。无法一一道尽。

感谢幼儿园举办的这次活动,让我们能有机会和老师、家长分享交流育儿经验!孩子身上还有很多不足,如过于自我,缺乏耐心,臭美,娇气,自理能力。。我们会认真学习其他父母和老师提出的育儿心得,努力帮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再次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辛勤教育和帮助,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祥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篇2: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开开已经长成一个小男孩了。看着曾是抱在手上小小的、软软的小毛毛头长成现在这样爱跑爱跳,能说会讲的孩子,我常常会感叹时光的奇妙。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我们父母成长的过程,我一边摸索,一边学习,期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受孙xx老师的影响比较多,她对孩子们有满腔的爱,她践行着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看过她的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爱和自由》等。

由于是男孩的关系,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夫妇俩都会比较“粗”一点,放手一点。我总觉得男孩就要有男孩的样子,坚强,不怕苦是必须的。比如从他第一次摔倒开始,我就只是轻描淡写地对他说,没事,爬起来就是了。如果真的摔得很痛,也只是夸他勇敢。我把对孩子的心疼藏在心里,让孩子明白摔倒并不是一件大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现在他要是摔倒了,自己一骨碌就起来了。从他会走路开始带他出去玩,我们就基本不抱他,都让他自己走。现在,他逛虎山公园走走停停能走两个多小时,并且从来不会叫我抱他。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孩子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我明白,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会在生活中、与人相处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看法。我希望孩子是个遇人遇事能有独立的看法、想法和判断,不人云亦云的人。我常常给他选择的机会,同时能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来培养他的自主品质。比如,周六出去玩,我会问他是去虎山公园还是半山公园?在玩的过程中,遇到岔路口,我都会问他,你是想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又如吃好几样水果,我也会问他,你要吃这个还是吃那个?又如现在上了幼儿园,每周五要带什么玩具去幼儿园分享,都询问他自己的意见。当孩子做了自己的选择,我会尊重他的意愿。我知道,只有给孩子以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的自我需求,才能发展孩子的独立思维,才能让孩子遵从内心,成为自己的小主人。一般来说,和他有关的事情或他能大致了解的事情,我也会把他当做大人,和他聊聊,听听他会怎么说,这样的沟通非常有意思。当然,爱孩子,尊重孩子,并不是无限制的纵容孩子。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和他商量着来,做事前都会先说好条件,征得他的同意。但如果开开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一般是不会答应的。这样,他就非常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必须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另外,我们比较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幼小的孩子好奇心强是天生的,这是非常宝贵的天性,我不愿意因为这样那样的成人思维中的原因禁锢孩子,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开开对于他不熟悉的任何事物都会很好奇,常常问这个为什么,那个怎么样。对于家里的生活用品、小工具、特别是器械类的尤其感兴趣,常常是“给我玩一下,我要看一下”这些话挂在嘴上。比如家里的一只旧灯管也是可以鼓捣上半天的。我常常提醒自己,我要更相信孩子,给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施展身手”,只要在不影响自身健康和安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任何活动都能进行。忘了是哪位名人说的,“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亲自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比如,开开在奶奶家门前玩水,我们会给他寻找工具,让他玩得更尽兴。衣服湿了也没什么,顶多换一套;下雨过后,我会和他一起找蜗牛观察蜗牛;他要“研究”相机的电池、sm卡,一直拿在手上插进拔出,我也默许,只是会教他看看图片怎样正确插回相机。对于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都会比较耐心解释,常常也会反问他,以促进他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也解释不了,我会直接向他“坦白”,会告诉他妈妈上网查查再告诉你。当然,他也常常“捣乱闯祸”,比如他的玩具、家里用品的小零件常会被他弄坏,这绝对是挑战家长的耐心的。

篇3:让学生成为班级和自己的主人

每个星期的政治学习会上, 校长在布置本周的工作时, 都会强调一句:“要及时打扫卫生, 做到一天三小扫, 一周一大扫。”

每逢有领导或兄弟学校到我校检查、交流前, 学校的广播里也会提醒:“请各班认真打扫卫生, 马上检查。”

【反思】勤于打扫、保持校园洁净已经成为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固然是好, 但目前, 很多学校却形成了一种乱抛乱丢, 天天打扫的不良局面。只知道打扫卫生, 不懂得保持环境卫生, 已成为学生卫生值日的一个弊端。那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在班级中将卫生责任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头上, 每人一块责任地, 两人值日一天, 周五再进行大扫除。即每个学生每天都要随时保持自己那一块地面的洁净, 养成不丢废纸、见到废纸就捡的好习惯;每天派两名学生当值日生, 做好班级公共区域 (清洁区、窗台、饮水机等) 卫生工作;周五全班彻底进行一次大扫除。中间虽然省去了一天三小扫, 但地面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 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维护好自己脚下的一片“责任地”。所以, 我对学校的卫生突击检查, 都是抱着泰然处之的态度。而学生也渐渐养成了不乱抛乱丢, 随时保持整洁的好习惯, 他们在集体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体验到了作为班级小主人的责任, 具有了主人翁的意识。

案例二

板报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块主阵地。每个月都会更换一次黑板报, 高年级的老师都让学生自己完成, 而对于低年级的老师来说, 这却是一块心病, 因为学生年纪尚小, 动手能力差, 水平、能力有限, 需要老师亲自上阵, 结果只能交差了事。

【反思】低年级班级管理事事都要班主任亲历亲为, 教学工作本来已够繁重, 班级琐事又多杂, 再增添一项出黑板报的工作, 班主任真可谓“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神”。这种“保姆型”的班主任, 工作效率不一定高, 忙里忙外, 却常常弄得个“归来倚杖自叹息”的结果。所以, 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做, 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但“放手”不等于“放任”, 要有的放矢, 有目的性地指导, 变“保姆”为“导演”。如在出黑板报这件小事上, 可以挑选几个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强, 写字、绘画有专长的孩子, 先带领他们到高年级的教室去参观, 让他们初步认识黑板报由哪几部分组成, 了解黑板报的设计、排版, 再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 有绘画的、有写字的、有收集资料的等等。第一次老师可以先把黑板报框架设计出来 (可以直接套用现成的黑板报小样) , 再帮助学生找材料, 指导他们绘画、写字。第二次、第三次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排版、绘画、抄写内容。一开始, 版面难免会显得特别稚嫩, 效果可能会差一些, 但也别有一番风味。这样坚持下去, 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篇4: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1.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以往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常常只是凭自己的喜好挑选几幅图画、照片,组合成精美的墙饰。这样的环境是属于教师的,不是属于孩子的。现在我们认为,孩子是环境的主人,应让孩子自主选择环境创设的内容,自主决定材料的组织和物品的摆放,等等。

孩子的思维与成人的不一样,他们对事物有着独特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理论。他们在布置环境时并不像成人那样有规划,而是常常会在活动过程中萌生想法,教师要做的是尊重与支持。如,在“幼儿园是我家”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家里有些什么、怎样布置家的环境。教师原来准备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照片带来,整齐地贴在墙上,但是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大纸上画下家里的人,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轮廓剪下贴在墙上。活动室布置完了,他们又把目光投向活动室外。他们说,幼儿园是我家,那么幼儿园大厅就是我家的客厅,客厅里应该有客人来做客。在孩子们画了很多“客人”贴到大厅墙上后,他们又提出“客人”一直站着会很累,建议把纸人折两折,让他们“坐”在凳子上。这样的环境呈现方式栩栩如生,充满童趣,是属于孩子的。

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意愿适时地将他们的作品呈现在他们喜欢的环境中,并支持孩子将活动延续下去。

2.引发和激活孩子的想象和创造

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我们利用环境中的元素来引发孩子的联想,激活孩子的创造。

幼儿园DIY室有一面背景墙,墙上是大红色的人物剪影。孩子们对墙上的图案很感兴趣,觉得像艺术馆的雕塑。于是,他们用废报纸揉成团粘在一起,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纸塑完成后,教师还启发孩子将它们立在纸盒做成的基座上,放在背景墙前,这样的组合又引发了孩子新的创作欲望。

有些特殊的材料也能引发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在孩子探索海洋生物时,教师提供了大块透明的瓦楞板。看着一轮轮波纹,孩子们立刻联想到了水的波浪,他们将瓦楞板想象成海底世界,创作了一幅画有他们认识的海洋生物的“海底世界”。

3.呈现孩子探索的过程

孩子们常常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

孩子们在探索蜘蛛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蜘蛛是如何织网的,网是用什么织成的,蜘蛛是怎么用它来捉害虫的……教师创设了问题墙,把孩子们的问题呈现在题为“我的问题我们解决”的墙饰上,并将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墙饰中。孩子们用绘画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并把它们贴在相应的照片旁。孩子们分组探索,教师则有意识地保留并呈现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引导他们将探究活动延续下去。当孩子们开始探索蜘蛛如何织网时,教师及时提供了一条长绳,孩子们就在教师的帮助下模拟蜘蛛织网。他们还通过图书查找到蜘蛛捉的害虫,并用手工纸制作出来,贴在织好的网上。于是活动室就如一个立体的蜘蛛世界,孩子们所有的探索内容和探索过程都呈现在环境中。

在这里,教师要关注孩子探索的进程,注意规划和布局。在呈现孩子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时,要注重与环境中其他元素的配合与协调,如色彩既绚丽多彩又和谐雅致,排列既丰富又不显凌乱,等等。

4.让孩子体验和分享成功

让孩子体验成功,这是我园环境创设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发现,在环境中呈现孩子的探索与发现是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的最佳方法之一。

以往教师在呈现孩子的探索发现时,常常只是把孩子的作品收集起来排成一行,整齐地贴在墙上。这样的呈现方式仅仅是一种展示,活动结束后孩子较少会再去关注。现在教师常常运用背景烘托、立体凸现的方式来呈现,不仅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很受重视,也使活动得到延伸拓展,还能使孩子获得审美体验。

背景烘托

教师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作品有机整合,配上合适的背景加以凸现,并注上孩子的解释。如,在“我爱爸爸妈妈”主题活动中,孩子采访了家里的人,收集了很多照片,还用绘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把这些成果与同伴分享,教师及时根据主题内涵,用让人感觉温馨舒适的粉色丝带组成墙饰背景,凸现这些照片和绘画作品,使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立体凸现

平面的物体不如立体的物体显得生动、活泼。教师启发和帮助孩子将平面的物体立体化,使孩子感到很惊喜、很满足。

如,教师把平面的孩子贴画作品摆在用几根小木棍做成的画架上,孩子们很开心。在表演区,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制作了舞蹈节目单,并将它们并排贴在长条的纸上。但是他们发现节目单平放在窗台上别人看不到,就想让它竖起来。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把长长的节目单来回折叠,使之能稳稳地立在窗台上。在“公共汽车站”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公共走廊上布置了一个公交车站,他们画了“等车的人”,想把它们贴在墙上。后来他们发现公交车站没有座位,老人和小孩会很累,于是教师与孩子共同探讨,决定把孩子画好的人像放在椅子上面,让他们“坐”下来。教师还为车站添置了遮阳伞、立体背景,使活动得以不断延伸。后来,这个车站还演变成了“小茶馆”、家长的休息廊等。在“各种各样的人”主题活动中,教师让孩子在纸盒四面画人物。不同高度的纸盒代表了不同高度的人,孩子们可以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添画领带、头饰等,表达自己的经验,从中也衍生出有关“大人和小孩”的多种活动。

篇5: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心得体会

·范成乾·

这是一篇会触痛人灵魂的文章——它叫人心底发紧,有一种叫酸楚的东西在涌动!

是啊,“每个人的珍贵在于你就是你,而不足别人的复制品。这种独特性,是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的立足点。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才是理想的教育!

曾几何时,有一首歌曲叫做《长达后我就成了你》风靡一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欣赏其优美的旋律时,总免不了有些飘飘然沾沾自喜了起来!

我没有诋毁这首经典歌曲的意思,但读了这篇《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真的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观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干嘛要渴求学生成为“你”而不是他自己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长久地被视为天经地义,教师教出的学生的分数成了判定其能力和品德操守的依据。殊不知,从家长到老师,我们真的都负上了沉重的功利色彩。

因为这种功利色彩的驱使,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为孩子们套上了各种各样的桎酷的枷锁,完全忘了孩子是他自己,而不是“你”自己。家长如此、社会如此、我们也如此,只有孩子找不到了他自己。

最终的结果,正如文中所说的一样:“在教育中,孩子的理想里,孩子的时间里,孩子的兴趣爱好里,充斥着“过来人”的影子,唯独看不到孩子自己。”“不少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头顶成功带来的荣耀却蓦然发现这个变为现实的梦想不是自己内心渴求的那一个。”

我们也是如此,在“慢慢地,课堂安静了,孩子们发现只要好好消化课堂老师讲的内容,就能拿到好分数。老师每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都能在下课铃响的一秒钟画上完美的句号。因此,这位老师成为模范教师。”成了“模范教师”的我们,等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会不会在无人的角落捶胸扼腕呢?因为这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育——它剥夺了多少孩子的快乐和童真,扼杀了多少孩子个性和天赋,藏匿了多少孩子自己啊!

不是吗?请看:

“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快与慢成了优劣之分。“快”变成了教育的成功,“慢”变成了教育的失败。一套标准成为衡量所有孩子的尺子,达到标准就晋级,达不到就淘汰。

于是,教育演变成了一场淘汰赛。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乱象: 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家长会,老师对家长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上小学了,刚开始跟不上教学进度,老师动员家长去做智力低下鉴定,这样孩子的分数就不用算入班级总成绩。

初二了,孩子没有答对老师的提问,老师拍着桌子说:“你英语这么差,普通高中也考不上,更别说重点高中了。”

一些成长的烦恼被贴上标签,原本自然的生长过程被打乱。最终,这样的教育收获了什么?

还没等上完幼儿园,孩子就失去了自由和欢笑。没等到读完小学,就失去了自信心。

没读完中学,就失去了求知欲、阅读的乐趣。

有些人甚至还没等到孩子读大学,就永远地失去了挚爱的孩子。还有,还有一群被淘汰的人无学可上。”

谁能否认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的现状,谁敢说我们没有或多或少成为这种悲剧的始作俑者亦或“帮凶”呢?我们经常都在抱怨着工作的枯燥和学生的难教,是不是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精彩,还是“管”得太宽太死,没有“留白”的艺术细胞呢?

当然,“慢”下来,行吗?行,让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和功利的色彩吧!

可是,“驱使教育行为的那双无形的手是什么?”体制、社会、家长、我们,都是!

··· ···

篇6: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孩子不爱学习家长也有责任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是每个做父母的最大愿望。在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如果孩子拥有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学习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也就拥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1.做孩子的好榜样。要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首先要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学习。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

2.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最好交由孩子制定,家长进行参谋。制定的学习计划要具体,越详尽越好,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要控制进度,并配上相应的监督措施。当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行事,并成为习惯后,孩子就打开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3.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指导其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4.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5.让孩子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开展学习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主动性。

6.帮助孩子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学会审题、学会筛选题干中的有用信息,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7.及时发现孩子学习的进步并及时表扬。

8.配合教师,多与教师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遇到不良现象,也可与教师交流,一起想对策引导孩子,形成教育合力。

篇7:让孩子成为折纸教学中的主人

美术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而3——6岁的幼儿往往就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因此美术教育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美术教学中折纸更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之一。同时还可以形成孩子的几何形体概念。因此,它是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折纸是用纸做材料,把它折叠成各种模型的一种美工游戏。在折纸过程中,它能使幼儿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能训练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发展孩子的目测力、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促进脑功能的健全与成熟,还能锻炼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

可是,要使3——6岁的孩子用一张纸或几张纸在绕有风趣的活动中通过压、折、翻、捏、剪等折纸方法做成孔雀、公鸡甚至坦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以往,折纸活动一般包括观察范例、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制作、教师讲评等几个环节,虽然这样也能达到活动目标,但却把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了,纯粹是一种灌输式教育。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实践活动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生命,没有兴趣或丧失了兴趣,幼儿的知识获取和智能开发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对幼儿进行兴趣教育也不例外,从培养浓厚的兴趣入手,在感兴趣的学习中渗透美术教育,让幼儿快乐、轻松、自然地接受教育。所以,幼儿园应把兴趣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力争把幼儿园建成培育兴趣的摇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选择趣味性的题材

选择折纸题材,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力求选择能够激发幼儿兴趣,促使幼儿展开联想的题材,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参加活动。

激发活动兴趣

在折纸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具,语言及其他活动形式对幼儿兴趣的诱发,调动作用,始终把幼儿的注意力控制在活动本身,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增强活动的效果

二、细致讲解

教幼儿折纸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和讲解。通常教师的范例纸以比幼儿的纸大3——4倍为宜,并且力求色彩鲜艳,富于美感。详细强调折纸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并指明折纸的部位,折痕的长短、中心点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做出详细的讲解,既保证圆满完成每次折纸作品,又要注意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做事的认真程度。在进行范例示范的过程中详细渗透折纸理论知识的传授,如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角折、双正方形折三角形折的概念,折痕线、剪开线、示意线的表示方法等,教幼儿了解简单的折纸概念,掌握常用的折纸技能,让幼儿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地丰富理论储备,强化训练效果,为他们以后的折纸活动奠定基础。

其次,利用范例帮助幼儿解决折纸活动中的困难。在教学活动中,我制作的范例数量增多了,从以往的一份增加到了每小组一份,当幼儿在看图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就是活动的难、重点时,我就让幼儿自己动手把范例拆开看一看,商量、研究一下,再试着折一折,这样,难点很快就突破了,而且幼儿也在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如在折纸活动《青蛙》中,我为幼儿准备了步骤图和每组一份范例,活动时,我刚出示步骤图,幼儿就敏捷地发现前三步与衣服的折法是相同的,于是幼儿很快就折好了前面几步,可到折青蛙的腿时,幼儿犯难了,困惑地问我:“老师,这一步该怎么折呀?”这时我再请他们拆开范例,很快,很多幼儿都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三、看图折纸

面对从前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说一句幼儿学一句,教师做一下幼儿学一下的做法,我加以了改进,特别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折纸教学中我放弃以往老师教一步幼儿折一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经过自己的反复实验、结合自己过去折纸的经历尝试在班级中开展了看图折纸教学,看图折纸是我们每位教师折纸的必经之路,如果幼儿走上了这条路,不仅使幼儿折纸的速度得以提高,同时也使幼儿在遇到新的折纸时不会因不懂图示,没人教而无奈的放弃,通过看图独立的完成自己喜欢的折纸展示给大家获得满足感。在教时我首先从引起幼儿情趣出发,也就是教师先折好许多形态不同幼儿喜爱的折纸请幼儿欣赏,引起幼儿想要折的兴趣,这时教师又不教折,而是让幼儿知道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看题学会的,你要是学会了看图,老师不在身边时,有好的折纸你也能自己学会。兴趣产生了这是就要求教师为幼儿打好基本功,也就要求教师先在纸上画出不同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重叠图形让幼儿去熟悉比较,了解每种图形代表什么,用什么样的纸,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步骤图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逐渐帮助幼儿提高这一技能。同时,我还把这一技能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如通过给“娃娃”系丝巾练习对角折;通过叠被子练习对中线折;在翻看图书时练习压平的技能;在叠衣服时练习对折等。除此,我还结合美工区来进行折纸活动。每次有新内容,我便提前把步骤图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先去折一折,课堂中,只要把幼儿发现的疑难点讲解一下,一节课的内容便能轻松地掌握了。

四、相信孩子,让幼儿独立尝试

幼儿已具有看图谱折纸的能力,每次上折纸课,当老师刚出示图谱时,幼儿便跃跃欲试,而此时此刻,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还没有进行自己的教学程序,怎么会放心让幼儿自己尝试呢?教学才刚开始,孩子们和老师的想法就不能达成-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儿童与教师》一文中写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儿童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学习的能力。”“要相信孩子,让他们独立尝试。”我在《会飞的蝴蝶》一课中,因为考虑到已折过同系列的作品,一开始我就采用了自然习得的方法,我对孩子们说:“勇敢的试一试,看谁能第一次就成功?”孩子们很能接受这种方式,因为我看见大部分孩子已经在边看边试了,对于他们来说,我想这是-种挑战,不管成功与否,他们很喜欢老师这么相信他们,此时此刻,我似乎也融合在他们之中,虽然我只讲了一句话,但他们接纳了我,他们已被激起了自己探索的火花。在折纸过积中,幼儿-改以前的“我不会,我不行--”的懒惰思想,认真的尝试起来。

五、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折纸场所,这些物质材料会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重要作用,以往材料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而要做到有效的师幼互动,则要我们的能放开手让幼儿能主动参与进来。在折纸活动中,幼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困难,你会的也许就是他不会的,他会的也许你不会,老师就是要促进互动,包括师幼,幼儿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是互相帮助,有时也会是各持己见,相互争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大小一致的意见,帮助孩子展开讨论,实际进行比较,最终发现谁的方法最好,并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在尝试中发现了问题,在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这一切都蕴涵着老师的精心设计,幼儿成为了折纸教学主人。

在改革创新的今天,谁才是活动的主人?我觉得我在组织折纸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目标、任务意识,更多的应该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去观察、倾听、了解。彻底地改变那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技巧赢得孩子们的喜爱。让幼儿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27届年会成果

让孩子成为折纸教学中的主人

岳玲

篇8: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课堂的天使

要想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最主要的是让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内容, 这里我们常见到的是教师非常重视游戏常规, 为孩子选好了游戏主题, 替孩子安排好了角色, 为孩子做好了情节构思, 为孩子选好了游戏伙伴……总之, 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了。 孩子们呢? 跟着参与呗。 这是一种完全没有自主性的游戏活动。

要给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空间和余地。 角色游戏是幼儿常见的游戏, 在开展角色游戏时, 教师要多了解幼儿的爱好兴趣、阅历经验及能力大小等, 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 要能联系实际, 指导孩子自主选择游戏, 尽量做到基本上满足幼儿愿望。 比如有的幼儿上过医院看病, 有亲身体会, 会想着玩“医院”的游戏;而一些胆小内向的幼儿则更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等。 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主题, 可以帮助适当补充内容, 让游戏更加丰富多彩, 而对于有些无法开展的主题, 我们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目前这个游戏我们还做不了, 我们可以暂时“保存”起来, 等待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出必要的条件后, 再来玩, 对于那些不太适合的游戏, 也可以让幼儿进行部分尝试, 或许可以通过尝试过程出现的一些情况对游戏进行适当改进, 促进游戏的内容不断充实完善。

要让幼儿有机会按自己意愿选角色。 主题确定了, 自然角色也确定了, 主题是按幼儿的意愿自主选择的, 那么幼儿就一定喜欢, 只要按幼儿自己的愿望选择角色即可。 当然, 有时也会存在一个问题:同一个角色大家都在争着当怎么办? 我建议这样的矛盾可以让幼儿自己解决。 组织幼儿讨论该怎么办, 让想当的人谈谈自己选这个角色理由, 怎样才能把这个角色当好, 或者以招聘、猜拳等方法确定, 方法很多。

二、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游戏中

有了幼儿自己选择的游戏, 能吸引部分幼儿参与游戏, 但不能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我们所期待的目标是如何让每一位幼儿都在游戏中多动脑、动手、动口, 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 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我觉得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多利用身边资源帮助幼儿提高兴趣。 比如为培养幼儿的生活、动手能力, 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设计了一些游戏, 但有的孩子对此没兴趣, 于是我们提供了幼儿常见到的小物品如外套、发型、废布料等, 结合扣纽扣、系鞋带、梳小辫、给娃娃穿衣等活动, 而对于男孩子, 我也准备了如小电动机、灯泡、导线等家装材料, 让他们连线路、做电动工具等。 这些游戏, 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 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更有少部分孩子们利用线条编制手风琴、桌布;制作火车、小船;用蛋壳制作头饰、灯具;用树叶粘贴各种小动物… … 可以说创意无限。

合理地指导, 是幼儿自主游戏的保证, 我们反对那种完全放任自流的游戏。 在指导过程中, 老师可以根据幼儿所玩的不同主题, 提出角色分配建议, 也可以和幼儿协商讨论怎么玩, 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某些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大胆探索和表达。 当然, 敦促孩子遵守活动常规及游戏规则也是必要的, 这样才能使游戏在愉悦的气氛围中完成。 比如理发店的游戏中, “理发师”常弄错顺序, 不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教师可以“去理发”, 提示“理发师”:“先帮我洗个头吧, 这样剪的时候就不会疼。 ”忘了围围布, 就对“理发师”说:“请别让头发掉在衣服上好吗? ”这样的友情提示, 幼儿能顺利完成理发过程, 比教师直接说好步骤效果好得多。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学习

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快乐的游戏, 而快乐的游戏更能促进幼儿愉快地学习, 二者相辅相成。 把游戏主动权交给幼儿, 让其在自由选择、展开、交流的游戏过程中探索和认识世界, 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实现幼儿的愉快学习, 首先要相信幼儿, 幼儿都是有潜能的, 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每个幼儿之间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但是一些基本的游戏活动内容是可以完成的。 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要力求保持童心, 做“玩伴”而不是“指挥家”, 多引导支持, 少包办命令。 如在“蛋糕房”游戏中, 当“师傅”们做出蛋糕时, 我便以“顾客”的身份出现, 与孩子进行了对话。 “我想买一个三层蛋糕。 ”“行, 请等一会儿! ”一个热情的“师傅”接待了我。“第一层上面要放三朵绿花, 第二层上要加黄色奶油, 最上面做一条鱼。 ”三个本来机械操作的幼儿立即忙碌开了, 放花、刷黄颜色、剪小鱼, 忙得不亦乐乎。 一会儿蛋糕做完, “顾客”满意而去, “师傅”满脸笑容……

游戏结束时, 有的人满足, 有的人遗憾,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一起交流体会, 分享快乐与经验, 讨论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我们也可以引导幼儿回忆游戏情节, 用语言简述过程, 让同伴思考与争议。 我们要给予幼儿积极评价, 让幼儿在热烈争论中, 在快乐分享中积累经验, 使幼儿体验到合作的成功, 使游戏增添生机。

幼儿是游戏开展的主角, 努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只有这样, 幼儿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而老师才能更好地充当“配角”, 同时能适当减轻老师的负担。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为幼儿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提供更多自我表现机会, 充分调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学习。

摘要:幼儿喜欢游戏, 常被人戏称为“游戏人生”, 确实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游戏, 但是在游戏活动中, 往往存在教师指导过多、幼儿被动参与的现象。我们提倡幼儿能依据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 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 尽享自主游戏的欢乐, 这样做更能体现幼儿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更易于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可能有些老师对此抱怀疑态度, 这么小的孩子也懂得自己选游戏?在此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 每一位老师都要敢于尝试, 把主动权交给幼儿, 多给幼儿机会, 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内容、同伴, 学会与同伴交流, 我们要用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 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位幼儿, 让幼儿主权得到发展。

篇9: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对幼儿降低操作要求

原方案要求幼儿轻轻捏快快放,滴出“又大又圆”的花朵……这些对手部动作精细化程度较高的要求超出了小班幼儿的实际能力,会使他们难以获得审美与情感的体验。

美术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小班幼儿虽然缺乏绘画经验,但他们的思维不容易受到束缚,手部动作的不协调反而会使他们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许不自主地晃动一下手,纸上就呈现出了蝌蚪、蛇、龙等形象;或许用劲捏了一下塑料瓶,颜料就在纸上喷溅出了恐龙、刺猬、火花等;或许不经意间将不同色彩、浓淡的颜料重叠滴落在纸上,纸上就出现了其他色彩的形象……因此,不管动作是否协调,幼儿都能享受到想象、创作的快乐,从中手部小肌肉群的协调能力也会自然得到提升。在活动中,教师应降低要求,减少控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探索作画速度、力度、位置等因素与滴画效果之间的关系,充分展开想象,体验滴画活动的乐趣。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操作的环境

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凡事喜欢自己动手、容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等特点,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自主操作的环境,让幼儿与材料、工具、教师自然而然地互动。

首先,从作画常规方面考虑。可让幼儿穿上罩衫,桌上铺垫两层旧报纸。这样既可消除幼儿对弄脏衣物、桌面的顾虑,又能方便幼儿在报纸上尝试,积累操作经验。在每张桌子上有序摆放颜料瓶、滴画纸、擦手毛巾等,这样既方便幼儿操作,又能暗示幼儿做事要有序、细致。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幼儿的坐姿、手部捏握动作、物品取放习惯等。

其次,从激发兴趣、拓展想象空间方面考虑,可选择透明材质的塑料瓶,以便幼儿感知色彩。每张桌子上放有大红、藤黄、钴蓝色颜料各两瓶,同种颜料深浅不一,塑料瓶滴孔大小有别,以便给幼儿想象、创作预留空间。用印有淡雅彩色风景图案的餐巾纸代替宣纸,韧性更强,不易损坏,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给予幼儿美的体验。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情绪、意图、操作状况,及时给予鼓励。

第三,从幼儿手部肌肉协调能力方面考虑,可选择材质软、透明、直径1~2厘米的小塑料瓶,以方便幼儿操作。

三、借助游戏情境有效引导

为了提升活动的趣味性,我认为教师可顺着原方案开篇时创设的游戏情境展开活动。教师以游戏的方式演示滴画动作,引导幼儿在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操作要领,积累滴画经验,萌发创作愿望,为后面的独立创作做好铺垫。在幼儿操作时,教师仍以变魔术的情境鼓励幼儿用不同方法、不同颜色大胆滴画,体验手部动作等与作画效果之间的关系。

附:我的设计

目标:

1 认识大红、藤黄、钴蓝等颜料。感知颜料滴落在宣纸(或餐巾纸)上的晕染过程和效果。

2 充分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3 体验滴画活动的乐趣。

准备:

1 教具:大红、藤黄、钴蓝颜色图片及颜料瓶,颜色淡雅、印有风景图案的餐巾纸每桌一盒。

2 学具:材质软、透明、直径1~2厘米的小塑料瓶人手一个,8开的报纸每人两张,擦手毛巾人手一条,已调好的浓、淡不同的大红、藤黄、钴蓝色颜料每桌各两瓶(用手绢覆盖)。用两张4开的宣纸晕染淡色背景。

3 幼儿穿好罩衫。

4 背景音乐,如舒伯特的《鳟鱼》或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过程:

一、认识大红、藤黄、钴蓝色颜料

师(逐一出示颜色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请幼儿描述它们的颜色。)

师:请你们看一看,我们房间里有没有和这些颜色一样的东西?(幼儿寻找、发现、表达。)

师(逐一出示调配好的同色瓶装颜料):这是什么?

师:这些调好的住在瓶子里的颜料宝宝可不简单,它们会帮你们变魔术呢。不过你们得学会一个本领才能变魔术。

二、观察模仿“颜料宝宝变魔术”的方法

1 教师徒手示范。

师:在变魔术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捏手指的游戏。请仔细看我的手指。

(教师带领幼儿用拇指、食指、中指形成握笔姿势,做捏握、放松动作三至五次。)

师:我们的手指真能干。现在一起来做捏瓶子宝宝的游戏:捏,放松;再捏,再放松;轻轻捏,放松;重重捏,放松。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轻轻捏和重重捏时瓶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捏得轻。塑料瓶凹进去就少:捏得重。塑料瓶凹进去就多。

2 教师操作示范。

师:手指游戏好不好玩?现在我要请装在瓶子里的颜料宝宝来做游戏了。请大家仔细看我是怎么做游戏的。

(教师捏颜料瓶,做捏紧、放松的动作,在宣纸上用浓的藤黄和钴蓝色颜料滴画二至三个简单造型。)

师:你看到了什么?颜料宝宝刚刚滴到纸上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慢慢地变得怎么样了?看起来像什么?

师(小结):原来颜料宝宝滴在宣纸上以后印子会慢慢变大,变得像花、像树、像太阳,等等。真神奇!

三、幼儿操作练习

1 初次尝试。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变魔术?

师: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颜料宝宝在报纸上滴一滴,看看你能变出什么?(幼儿在桌面的报纸上滴画,教师观察指导,随机点拨。)

2 经验交流。

师:你的颜料宝宝变出什么来了?你是轻轻捏的还是用劲捏的?颜料宝宝滴在报纸上有什么变化?

师:为什么×××变出来的花很大?×××变出来的果子很小?

师(边演示边小结):轻轻捏塑料瓶,变出来的画就比较小;用力捏,变出来的画就大。捏的时候如果动一动还会变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真有趣!

3 第二次操作。

师:现在我们要请好看的餐巾纸来帮忙。请你们把颜料滴在餐巾纸上,看看能不能变出更漂亮的画来!(幼儿在背景音乐声中操作,教师观察指导,随机与幼儿交流,提醒幼儿注意作画常规。)

四、展览作品

师:你们的魔术画变出来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它们夹到展评栏上,让所有的人都来看看你们变出来的魔术画有多好看。

延伸活动:

1 师幼一起将材料、工具整理、摆放到美术角里。将用过的旧报纸投入可回收垃圾箱。

篇10:让孩子成为发现美、创造美的主人

少儿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发现身边的美,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去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并以与众不同的眼光去创造美,没有创造就不是艺术,因此,少儿的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最好课程之一。

一、重视观察,让孩子发现美、欣赏美。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社会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有人能发现美、欣赏美,而有人对美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随着学生趣味性提高,就应培养其发现美的能力,有所感觉才能有所发现。

为了上好《我喜欢的玩具》一课,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个心爱的玩具,让每个学生有机会触摸、摆弄玩具,更有一个向旁边学生介绍、演示自己玩具功能、特点的机会。从中不仅让学生用手感受到玩具外在美的同时,也体会到现代玩具内在的美。

马蒂斯说过:“创作始于观察,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就如《一条伸向远方的路》这课,课前让学生从各个路段,各个方面去观察。如家门前的小路,商店门口的大街,或郊游途中的山路,你看到了什么?哪些是主要景物,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小部分。其中有两旁绿树成荫的山路,高楼林立的大街,蜿蜒曲折的小巷等等,一连串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并有所取舍地作画,感受了生活中美的东西。懂得大方、鲜明、顺眼就是美,开始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这样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的水准。

二、认可、鼓励儿童去创造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且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和稚气的想法中,创造性火花就不断闪现,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给予认可并精心的培育,当孩子的想法稀奇古怪超越现象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插入时,当他们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象”等成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正确的捕捉创作思维的“闪光点”,加以引导,为孩子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索,大胆地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

教师还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艺术活动,促进想象力的萌发和发展。

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我教小朋友用蜡笔来画水果,大部分小朋友都在水果盘中画上了圆圆的苹果,弯弯的香蕉,只有一位小朋友在水果盘中画了各种颜色的方苹果,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如果苹果是方的,那我们就更加容易把它拿在手里,在装箱、排放时也容易多了。”至于苹果的五颜六色,他还神秘地告诉我“这样地苹果就可以改变小朋友偏食的坏习惯了”,“这可能吗?”我追问了一句。“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多么诚真而又振奋人心的回答。听到这里我不但没有纠正他的做法,还表扬了他丰富的想象力,有大胆创作的精神。时隔一年,我在报纸、电视中看到日本人培育出了一种方的西瓜,成为时尚,赢得了很大的市场。我再次被孩子那种“今天想到,明日能做到”的创造精神而振奋不已。我想孩子在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着个性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生存。教师是否可多尊重、理解和鼓励少儿的创造性行为呢?

篇11:育儿心得:让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转眼小宇四岁了,他从一个呱呱啼哭的婴儿长成了一个能辨是非、能说会道的“小大人”。这四年里,我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有着初为人母的不适,也碰到教育困难的难题……现在回顾一下四年的育儿历程,感慨万千。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现如今,社会趋向于老龄化。两个家庭的结合,可能才有那么一个宝贝孙子或者孙女,所以大多数家庭会有隔代亲的现象。于是面对孩子犯错后,会有分歧,导致孩子恃宠而骄,专横跋扈!我面对这样的问题,先跟老人沟通好,做好思想工作,这样教育孩子才没有分歧。譬如一家人一起去超市购物,孩子面对特别想吃的零食,霸道的拿到手就撕开吃了。这时你会怎么做?不错,出面制止!那如果老人在一边允许,孩子不听你的话就是要吃呢?你会不会直接抢过,再或者动手打他……当出现背道而驰的意见时,孩子的小脑袋里面,只会选择他想要的,这时候他没有对错观点,你也不要强行灌输给他,那样只会让他反感。我看到在超市既然这样,那就接受,回到家后,我没有说话,只是把付了钱之后的零食拿出来吃,他立马表示我不可以吃,而我告诉他,超市的东西只要付钱了,就可以吃,像他在超市里没有付钱就吃得行为,反而是不可以的。他的小眼睛就咕噜咕噜的转,在思考我的话对与错,在思考是不是所有人在超市的时候都是付了钱再吃的,是不是自己做错了……这样,他就会接受你观点!相比之下,这种方法要比众目睽睽之下,厉声呵斥或者不闻不问要好一点。

其次:坚持原则,互相尊重。

相信大多数宝宝都有乱扔玩具的习惯,当他对玩具、衣服失去新鲜感后,就会毫不珍惜的扔掉!大多数家长教导无果后,就随着他了,然后反复一遍又一遍的跟着后面捡!一开始我也是如此,后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了,给予警告:不允许乱扔玩具!可是他还是屡犯,真的让人快抓狂了!有一次,他在玩了积木之后,又是一股脑的倒在地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让他知道什么是原则?怎么让他知道什么事尊重?我拿着他最喜欢的奶瓶,喊他看着,扔进了垃圾桶!他尖叫阻止,可是来不及了,后来他哭了!等他安静下来,我蹲下来问他:有没有禁止乱扔玩具,知不知道乱扔玩具妈妈也会很伤心!他点点头,很快承认了错误,以后再也没有乱扔玩具的现象了!想必大家看到这里,有的会笑,有的会沉思。是啊,孩子从出生一无所知到认识这个世界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和指引!当然,孩子的脾气秉性不同,家长的教育方法就不同,要想看到孩子的改变,就需要你的坚持,需要你的付出。

再者:适当鼓励,正确引导。

孩子都害怕打针吃药,我对此也很头疼!我们家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脾气,会拒绝不配合。曾经我一人带着他去医院看病,硬是磨叽了两个小时没有挂上水。说、劝、哄、拉、拽,都不好使。那时他使尽了各种手段抗拒打针,也拿出了拼了命的架势,反抗到了极点。最后没有办法,在两名护士的帮助下,强行挂上了水!坐下来后,他

拒绝让我靠近,我就远远的看着他,等他需要帮忙的时候,我再靠近他,并且做他的思想工作。问他:“这时不疼了吧,男子汉都应该像对面的哥哥一样,要勇敢,要坚强!看护士都夸哥哥很棒,我相信下次你也很棒!”他看看我,低下头不知认不认可,我继续给他鼓励,有妈妈的陪伴不要害怕,也让他意识到生病要打针的必然性,之后再打针,他就表现的很勇敢了。要想让孩子接受你的看法,你要给他树立正确的榜样,给予适当的鼓励,那样才能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孩子。

最后:平易近人,循序渐进。

我觉得最后这点很重要!只从他上学后,老师曾经反应过我们家孩子定性不够,需要锻炼!我就去买了一些书回来,有画画的,有讲故事的,来培养他的定性。一开始他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会利用语言去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的就好了。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时候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长辈。对待孩子的教育,要用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处理,那样他会接受的快一点。而不是父母觉得对的、好的,孩子就必须按部就班的照做,以他的小脑袋,他会很难理解你的良苦用心的。要以一个平常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扩大孩子犯的错误。毛主席曾说过:不怕你犯错,只怕你不改!所以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孩子的成长是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篇12:让孩子抬起头走路育儿心得

“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往前走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批评,同学瞧不起,家长打骂,被“笨孩子”“差孩子”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在学校及亲戚朋友中抬不起头。然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再淘气的孩子,也没有有意不学习而故意犯错误的。当他在学习上暂时落后时,我们要体谅他的处境,保护他的自尊心,客观地分析他遇到了哪些困难,能给他哪些指导与帮助,要像爱护鲜花一样关注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不受伤害,想方设法让孩子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孩子的成功有赖于父母的.悉心栽培。鼓励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地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假如孩子自己制订了“优秀”的目标,父母可以帮助他把这一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以便孩子经常对照——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己的愿望。当孩子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善于发现并珍惜孩子点滴的进步,及时传递父母对孩子进步的惊喜,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使孩子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篇13: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引导发现、提取信息的课堂策略

上课伊始, 吴老师就在课件出示环节引用学生熟悉的鲜活有趣的生活素材----两块花圃作为基本授课内容展示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并提出相关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们投入其中认真观察后, 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 (一些学生、两块花圃, 有女孩、还有男孩, 很多花, 对话, 等等等等) , 显然回答不尽如人意。但吴老师并不着急, 话锋一转, 适时送上最为关键的引导语言:“这位同学发现了重要的数学信息, 谁还能发现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信息?”这时, 学生们纷纷顿悟, 源源不断的数学信息被孩子们发掘出来。原来读懂语言中的信息, 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这才是老师的要求。上数学课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发现, 学会筛选并提取出与数学有关的数学信息, 这就是吴老师数学课堂中的第一环节———读懂信息、筛选信息。

二、提炼归纳、悄然生成的课堂策略

在引导学生发现了重要的数学信息之后, 吴老师把这些信息展示在黑板上, 抛出了又一个关键的问题———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 有的小声讨论, 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已迫不及待要举手发言。在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后, 吴老师请大家发言, 很多种相关问题被学生一一道出。这时, 吴老师把所有问题聚焦:“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 这节课我们聚焦一下, 可以吗?”征得学生认可之后, 师生共同商议把所有问题提炼并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要么求多少朵花, 要么求多少面积。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把许多的数学问题进行汇总、概括、归纳, 提炼出主要的数学问题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而且大家参与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已经被吴老师给充分调动起来。到这里, 吴老师数学课堂的第二环节——提炼归纳数学问题顺利达成。

三、诱导明理、辨析悟道的课堂策略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之后, 就要做好规划来一步步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环节, 吴老师先请一些学生把大家归纳提炼出的问题通过列算式的方法板演到黑板上, 继而开始制造出许多的思维矛盾, 不断激励激发着学生的思维:“你们有什么问题?我现在要提问题。我已经提出了问题, 谁还有问题接着提?你对他的算式有什么问题?你怎么认识他的回答?你的意思是说……?你到底同意谁的说法?说出你的理由!”在一连串的问题之后,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一下子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有的学生开始认真进行思考, 有的开始努力学习对话, 有的开始尝试对问题进行质疑:“请问你们对我的算式有什么问题?”“我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是这样想的。”“大家认为我的想法对吗?”“我是这样想的, 请问你还有问题吗?”……激动、兴奋、抢答、专注、辩论, 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呈现出夺目的光彩, 每一位孩子的心中都荡漾着成功的喜悦。在吴老师为学生铺设的这个思维课堂、矛盾课堂中, 大家开始交流、探索、辩论、合作。这时的课堂, 已经完全是学生自己在掌控节奏, 自己在相互沟通, 自己在慢慢地融入其中, 体验快乐。对一些慢热型的学生, 吴老师也在适时地为他们搭建沟通的平台:“你去问问他!你来回答他!你怎么知道他的想法呢?你来帮他解决好吗?”每一位学生都在参与思考、参与对话、参与质疑, 一个个问题在他们的口中凸显、化解, 他们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吴老师数学课堂的第三个环节———解决问题也已水到渠成。

四、构建知识、提升能力的课堂策略

对知识的理解整理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构建知识链的过程。课堂反思即是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技能进行回顾、整理, 实现重组或重构, 这是构建知识链的一个重要途径。吴老师在回顾整理环节中,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来概括所学知识, 注重学生参与的归纳总结, 带领学生回头看一看、想一想、悟一悟, 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再与书本中的精炼语言相比较, 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炼与准确, 把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至此, 数学课堂的第四环节归纳总结圆满完成。

篇14:让自己成为控制心态的主人

生气不如争气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处处是逆境;人生有巅峰也有谷底,不可能时时处谷底。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都是浅薄的人生。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气,那么你注定永远是个弱者。

有自信才能赢

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当你不自信的时候,你很难做好事情;当你什么也做不好时,你就更加不自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若想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就得与失败做斗争,就得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心動更要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成功。生活不会因为你想做什么而给你报酬,而是因为你做了些什么才给你报酬。一个人的目标是从梦想开始的,一个人的幸福是从心态上把握的,而一个人的成功则是在行动中实现的。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滋润你成功的食物和泉水。

平常心不可少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开心,也有失落。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这些起起落落看得太重,那么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永远都不会坦然,永远都没有欢笑。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暂时得不到并不会阻碍日常生活的幸福,因此,拥有一颗平常心,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适时放弃才会有收获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地放弃。也许在你殚精竭虑时,你会得到曾经想要得到而又没得到的东西,会在此时有意外的收获。适时放弃是一种智慧。它会让你更加清醒地审视自身内在的潜力和外界的因素,会让你疲惫的身心得到调整,成为一个快乐明智的人。

盲目的坚持不如理智的放弃。苦苦地挽留夕阳的人是傻人,久久地感伤春光的人是蠢人。什么也舍不得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加珍贵的东西。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机会,学会放弃,才有可能获得。

宽容是一种美德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使一个人得到尊重;宽容是一种良药,它能挽救一个人的灵魂;宽容就像一盏明灯,能在黑暗中放射着万丈光芒,照亮每一个心灵。

学会给心灵松绑

人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经常地激励与抚慰。常常自我激励,自我表扬,会使心灵快乐无比。

学会给心灵松绑,就是要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

别把挫折当失败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都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所不同的是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失败,所以每次都深深打击他取胜的勇气;成功者则是从不言败,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相反的如果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输了。

避免烦恼成心病

在现实生活中,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遇了太多的不幸,而是根源于烦恼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当烦恼降临的时候,我们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暴自弃,要学会给心灵松绑,从心理上调适自己,避免烦恼变成心病。

上一篇: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诗两首下一篇:网络自主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