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脱落的护理措施

2024-08-02

导管脱落的护理措施(精选6篇)

篇1:导管脱落的护理措施

预防导管脱落的护理措施

1.2.3.4.5.牢固固定各种导管,使导管各部衔接紧密。

每天早晨更换固定胶布,并做好固定部位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易于固定。

定时巡视,观察导管衔接部位有无松动,固定胶布有无起卷,如有及时更换胶布重新固定。翻身或搬动病人前先妥善固定好各导管,以防牵拉时使导管脱出。

进行导管护理,更换引流装置时,动作应轻稳,以防用力过猛将导管脱出。对情绪不稳定,躁动的病人在取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给予适当约束。6.

篇2:导管脱落的护理措施

2016年7月28日 地点:护士长办公室

参加人员:心胸、普外一科全体护士 主讲人:何家妹

内容:导管脱落的防范措施 常见置管种类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套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T型引流管、脑室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透析管路、PICC管、造瘘管、胃管、尿管、输液管、静脉留置针等。根据患者的年龄、意识、情绪、病人活动情况、管道的种类、疼痛的程度及沟通能力对患者进行管路滑脱的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可能发生导管滑脱的危险因素,做好护理安全工作,进行健康教育,避免管路滑脱,减少医疗纠纷。导管脱落应积极预防为主,针对脱落的原因认真、切实做好各种预防措施。根据我院制定的住院患者管道滑脱风险评估表分,低度风险(小于8分)、中度风险(8—12)分、高度风险(大于12分)对各类置管患者进行管路滑脱风险评估,并相应做出有效防范措施来预防。

导管脱落常见原因:

1、导管固定不妥,连接处连接不紧密,固定带不合适或固定太松。

2、病人不理解,无法忍受不适,不配合。

3、病人意识不清、躁动、无约束措施。

4、翻身、移动病人时,活动幅度大,管道受牵拉。

5、病人在活动时不小心拔除或护士在做操作时不慎管道拉出。

低度风险预防措施:总分小于8分为低度风险,采取一般预防措施,各类导管表示清楚,须注明置管名称、时间。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留置管道的目的和重要性,并告知和指导病人保护导管的方法,防止意外拉出导管。每天早晨固定更换胶布,并做好固定部位的皮肤护理,使皮肤清洁、易于固定。护士应树立管路安全的观念,掌握管路固定的有效方法,护理常规、观察要点及进行操作时避免管路异常滑脱的措施。标志分明,各种管路应标志分清,分别记录,不可混淆。指导患者正确带管活动,以免不慎管路滑脱。向病人解释呼叫器的使用,保持呼叫器的完好。

中度危险预防措施:总分8—12分为中度危险,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牢固固定各种管道,保持各部分紧密连接。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置管前向其解释操作的目的、作用、所带来的不适及自行拔管的危害性。告知其拔管的时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无法言语的患者,正确灵活的运用非语言沟通,建立文字、图标,手势等沟通形式。做好健康宣教,昏迷躁动、神志不清病人,幼儿或不配合者防止自行拔出导管,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固定。要详细向家属及患者解释约束的目的,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固定好各导管动作应轻稳,以防导管脱出。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并积极配合治疗,各科根据实际情况备好急救用物,如有导管脱落情况发生,及时告知医生迅速处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篇3:导管脱落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表现

患者为手术后3~6d, 自监护室搬出后, 因坐起咳嗽、起床等原因, 导致中心静脉导管脱落, 发现时间在1~5min。患者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 窒息感, 大汗淋漓。血氧饱和度可降低至30%~85%。查体:呼吸浅快, 脉搏细速, 可有紫绀或无明显, 血压多下降, 心电监测提示:窦性心动过速。立即夹闭导管, 重新建立静脉通道, 拔出导管后, 可见导管深至侧孔处均为气体。

2 原因分析及对策

2.1 理论依据

通常中心静脉压为4~10cm H2O (1cm H2O=0.098kPa) , 但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血容量不足, 当患者坐位, 与心脏水平相比, 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水平可能为负压状态, 此时静脉内压低于大气压, 咳嗽或剧烈呼吸可能形成胸腔内负压, 共同作用下, 气体自脱落中心静脉导管进入肺循环, 但一般因压差小, 大多数为小到中等大小的栓子。

2.2 肺动脉栓塞诊断

迄今为止, 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可行的一些辅助检查, 而中心静脉导管所致气体栓塞并无典型的肺动脉栓塞三联征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 血气分析是肺动脉栓塞的重要筛选方法, 表现为通气~血流灌注不匹配和高通气综合征为特征, 通常伴有氧分压 (PaO2) 正常和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下降, 因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入气栓均较小, 通常PaO2>80mm Hg (1mm Hg=0.133kPa) , 可除外较大面积肺栓塞。此外, 文献表明, 约有93%的患者存在低碳酸血症, PaCO2<35mm Hg并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有86%~95%患者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1]。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 能直接监测发现心房、心室存在的气体, 被认为是诊断麻醉手术过程中气体栓塞的金标准。但临床上术后导管脱落开放导致的气体栓塞, 发病突然, 多来不及检查, 而后病情缓解快, 缓解后患者多无不适, 不愿意再行检查, 得不到患者的配合。当时从中心静脉导管抽出泡沫性血液则是气体栓塞的明确证据, 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则可常规使用, 对提示或证实肺动脉气体栓塞的存在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胸片、胸部CT对严重肺动脉气体栓塞具有参考价值, 肺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 但费用高、有创、复杂、存在风险, 故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2.3 气体分布过程

气体一旦随着中心静脉导管进入体内, 其分布大致有4种途径: (1) 最常见的途径为:经右心系统进入肺循环, 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行弥散, 最后经呼吸排出体外; (2) 聚集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结合处, 大量气泡可栓塞在右房、右室及右室流出道, 导致血流受阻; (3) 大量气栓通过未闭合的卵圆孔 (约25%的人群) 进入体循环; (4) 气体通过肺动-静脉的分流, 穿过肺毛细血管而直接进入肺循环, 引起心、脑、肝、肾的栓塞。后3种情况均可引起严重后果;但临床较为少见[2]。

2.4 发生后处理

(1) 立即夹闭中心静脉导管, 重新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后, 拔除导管; (2) 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 (5~6L/min) , 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 (3) 采取头低位或左侧位, 将栓子局限在右心房或心房与腔静脉的结合处, 减少气栓进入肺动脉的机会, 从而减轻临床症状; (4) 奥美拉唑钠60mg静脉滴注预防应激性溃疡, 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以减轻急性肺损伤。 (5) 因突发缺氧导致呼吸困难, 患者可有濒死感, 表现为极度恐惧、紧张、烦躁, 此时应告知家属, 鼓励患者保持镇静, 保存体力, 给予其心理支持, 必要时可给予短效镇静药物。随着气体栓子的吸收、分散, 患者症状会逐渐好转, 其心理压力也会随之解除[3]。

2.5 预防对策

(1) 改进中心静脉导管连接设计, 防止脱落; (2) 加强护理操作, 加强巡视, 若患者术后病情稳定, 尽早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参考文献

[1]赵淑英.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0, 21 (1) :30-34.

[2]倪蓉, 王力甚.静脉气体栓塞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医学卷, 2007, 4 (4) :423-426.

篇4:导管脱落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PICC);深静脉输液;感染;护理管理

PICC作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以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为插入途径,最终进入至上腔静脉。由于血管比较直观,穿刺点暴露于外、创伤较小,而且非常便于操作。目前,临床应该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而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PICC深静脉输液感染发生率约为15%,因此它也成为医院感染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将我院100例患者PICC深静脉输液进行置管的部位、方法、时间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关系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入住我院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3-79岁,平均(45.82±11.00)岁;病种源于医院各个科室:普外科32例(占32.00%),肝胆科27例(占27.00%),妇产科24例(占24.00%),胸外科17例(占17.00%)。

1.2 穿刺方法与血管的选择 PICC置管根据深静脉穿刺的具体方法严格地进行无菌化操作,准确地选择好穿刺血管,穿刺点距离血管约为5mm。患者上肢的位置与患者身体保持垂直,头部尽量与穿刺上肢接近。血管的选择在老年患者中肘正中静脉占35%、贵要静脉占45%,剩余的20%为头静脉。但是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贵要静脉,经分析,主要原因是采用贵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较高,达96%以上。

1.3 留置导管感染的判断标准 符合如上三个方面的条件之一者则可认为是PICC感染:①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②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現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排除理化因素。③导管置入静脉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因素所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由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及分析。

2 结 果

2.1 总体感染情况 本组患者PICC未出现相关性感染,但家庭护理导致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8.00%。但是引起静脉炎以及上肢肿瘤约占25%,经分析,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老年血管变脆存在一定的关系。

2.2 本组感染的病原菌分类构成 本组100例患者中,共计分离100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菌)44株,革兰氏阴性菌(G-菌)45株,真菌11株。在44株革兰氏阳性菌之中,主要包括9株表皮葡萄球菌(占9.0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00%),7株溶血葡萄球菌(占7.00%),5株屎肠球菌(占5.00%),6株其他葡萄球菌(占6.00%),5株粪肠球菌(占5.00%),4株其他病株(占4.00%);45株革兰氏阴性菌中,12株铜绿假单胞菌(占12.00%),9株肺炎克雷伯菌(占9.00%),7株鲍氏不动杆菌(占7.00%),5株阴沟肠杆菌(占5.00%),6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6.00%),5株大肠埃希菌(占5.00%),1株其他菌株(占1.00%);11株真菌中,6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00%),3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00%),2株其他菌株(占2.00%)。

3 讨 论

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PICC深静脉输液的感染,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3.1 置管过程应保持无菌环境下操作 PICC置管于远端静脉置入,与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无菌条件要求一致,置管应该在特定的治疗室加以实施,操作环境应该与预防控制感染的管理要求保持一致,并出具常规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3.2 置管后的管理

3.2.1 清洁穿刺点皮肤 在穿刺中经常发生穿刺点留有血迹,用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并用无菌棉球放置在穿刺点位置上,再覆盖贴膜。放置PICC管1、2d内有可能穿刺点再次出血(临床上发生12例),及时用乙醇棉球或碘伏棉签擦拭干净,并更换贴膜。

本研究主要选择我院代表科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PICC未出现相关性感染,但家庭护理导致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8.00%;引起静脉炎以及上肢肿瘤约占25%;本组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构成比比较接近,主要菌株有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等。

综上所述,医院护理人员应该规范工作以及规范护理管理,加上正确操作相关仪器,能够预防PICC感染的发生;此外,加强家庭护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糜祖煌,秦玲,金辉.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及菌株亲缘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621-1623.

[2] 马海英,申丽旻,赵鹤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65-156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 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叶文,王锦权,陶晓根,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6):698-699.

篇5:导管脱落的护理措施

1、各科室岗位护士要认真做好病人导管的护理和评估,各类导管均要有明显标志。

2、妥善固定、协助患者翻身时应先松开管道的固定结,然后再翻身,防止因翻身时过度牵拉导管而至脱出。

3、护士班班交接,按时巡视及观察导管情况,及时发现导管的异常情况。

4、做好管道护理的宣教工作,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管道引流的目的,注意保护导致管,防止脱落。

5、一旦病人发生导管滑脱,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事后分析原因或执行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

二、处理程序

进行患者导管意外危险因素评估 各类导管有明显的标识 妥善固定、按时巡视 一旦发生导管滑脱

立即用无菌纱布封住伤口,通知医生进行补救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将病人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报告护士长必要时做好患者和家属安抚工作 进行原因分析、整改落实 填写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单

篇6:导管脱落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导管脱落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应急预案】

①各种管道正确衔接,妥善双固定。

②管道长短适宜,防止患者翻身及下床活动时扭曲、受压或脱落。

③搬运患者时,应先放松床上固定,妥善固定于患者衣裤上,防止导管滑脱。

上一篇:2024年度机关党支部精神文明建设大事记文字的下一篇:2016公务员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