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体会

2024-07-27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体会(精选9篇)

篇1: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体会

在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中,有关改革开放的论述被放在最显著的位置,整个部分的论述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其中“三个铭记”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抉择,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科学的实践选择,而近三十年国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为改革开放——这 一历史性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了铁证。

改革开放,是改革和开放。没有改革,我国封闭的国门和意识就不会被打开;而没有开放,我们的改革也难以获取充足的动力。改革与开放,是息息相关的两个个体,互为支撑,互为动力和基础。

改革,是一种有内而外的变革,这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并可能遇见难以估量的风险;而开放,意味着来我们要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所面临和吸收的即包括国外好的一方面,也可能涉及坏的一方面。那么如何降低改革的成本、规避改革的风险,并在开放的过程中保持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色呢?

在《报告》的第三部分——科学发展观上,有一个方向型的答案,那就是“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改革承担的成本和所面临的风险大小。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即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改革的成本,对规避风险,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呢?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提高决策的科学含量,即全面性,避免片面性。这就在深一层次要求决策环节具有一个量的基数——即提高决策的民主化水平。决策要从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要确保决策依据大多数人的意愿,让大多数的人享受决策产生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享用”,在理论层次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密连接,高度一致。改革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提升方法,就是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改革的基点和依据,要让改革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言权利的改革,具有人民参与行为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才会真正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处在统一高度,才不会违背人民的意愿。

在微观的层面,改革方向的改变集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经济更加注重效率和公平;政治更加注重民主有序参与;文化更加注重满足群众的精神文明现实需要;社会事业更加注重公平正义。这四个方向的变革,逐渐体现出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而这一切都是改革决策科学性的基本体现。

改革是具有联动效果的行动,势必会影响不同的利益群体,这就要求改革从大部分群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妥善处理一系列因改革而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说两极分化。为避免这一问题,改革要以渐进的方式增强改革的协调性,科学而稳妥的不断深入,从单一领域到各个领域,从单一地区到全国各地。事实证明,在中国的历史上,激进式的改革不符合国情,从商鞅变法到戊戌变法,激进式改革的效果难以为继,改革的主体也没有好的下场。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所以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全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所决定的,某些国外媒体或个人对这一指责,显然缺乏科学性。

《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总结自身的经验,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这是对开放的一种诠释,也是对开放的一种肯定,更是我们建设开放型政党的基本要求。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开放的程度和幅度,因而更要求我们在吸收和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科学的选择,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健康的营养,为我们的改革提供充分而科学的智力支持。

从对改革开放的肯定和要求上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方式,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走了出来。的确,“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方式,对改革的成本控制和风险规避技巧都有高不可及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成本过大或风险过大都可能导致我们的发展和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挑战,在今天变化莫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有效的指导。

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延伸和发展,也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创新性成果。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新的理论成果更加丰富了这一系统理论,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体系。今天,这一理论体系因其产生的土壤来源于中国,也因其影响和指导着中国的发展,因为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她已经取代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以更加科学地方式,有效着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

篇2: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深根植于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一份求真务实的报告,振奋人心的报告,与时俱进的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特别改革开放29年来的基本经验,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科学地回答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史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十七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展示了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定信念和鲜明态度,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 1

会主义道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全面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新思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进一步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继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义和“四个必须坚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系统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同时还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报告提出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翻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一个继往开来、催人奋进的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动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报告立足国情,求

真务实、理论创新、规划未来,必将有力指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满怀信心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加强学习理解,全面深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作为土地工作者,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

最近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协议出让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这是新时期指导我们土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土地发展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工作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广大土地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我们深深感到土地工作又赶上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我们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紧紧抓住大好机遇,进一步把国土资源窗口工作办好。为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多谋划、多管理、多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证。提高资源保障程度,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我们土地工作队伍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贯彻落

实好十七大精神,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理论学习与对工作的思考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十七大精神作为思想的武器、工作的指南和行为的准则。用十七大精神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用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推动实践,指导工作,要结合工作实际,找到十七大精神与国土资源窗口工作和本部门工作的结合点,用十七大精神来研究谋划国土资源工作。要认真抓好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把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与完成今年国土资源目标任务、创新今年工作思路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把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最终转化为经济发展及土地管理的实际成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上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心一意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积极拓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领域;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要大力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发扬“以献身土地管理事业为荣、以在土地工作中艰苦奋斗为荣、以为土地事业立功为荣”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土地管理工作中再创辉煌。

我们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勤奋努力,扎扎实

实地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业绩,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并创新工作思路,为我局土地管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今年的国土收益做出更大贡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国土资源局窗口办

2008年1月7日

学习十七大精神

窗口办公室

篇3:贯彻十七大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功能

1.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全体校园人有着直接显性的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每一个校园人于不知不觉中受其熏陶和感染。

2. 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是指通过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有形的管理制度, 规范师生行为;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及其对人的辐射作用, 软性强制校园人的行为。

3. 校园文化的陶冶和塑造功能。

高等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而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 进而陶治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校园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还起着陶治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4.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的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帮助校园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其特有魅力和育人功能与课堂理论教育相辅相成, 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造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 以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校内建筑、教研设备、道路设施、生活的设备、环境等。校园物质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 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学校应强调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生态化, 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体, 使学校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和谐流畅的现代化人本校园。

2. 以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框架, 制度文化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 要体现对人格的尊重, 对学术的敬畏, 对遵守规则的自觉。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活动中, 学校要注重弘扬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关怀, 落实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学校还应建立学生的申诉制度, 健全教育行政复议制度, 通过启动教育行政诉讼制度,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 以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核心。

注重校园文化的精神培育, 丰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的内质。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上, 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质。因此, 我们要努力营造文化精神教育的无形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 把文化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 是前所未有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基本纲领、列入国家长远规划, 充分体现了我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大学应该积极融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文化发展观。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按照“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增强时代感, 弘扬主旋律, 提倡高品位、高格调, 不断丰富高校师生的精神世界, 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按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上、方式上不断创新, 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结束语

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 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新形势下, 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着种种挑战, 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摘要:本文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功能, 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一些建议。

关键词:十七大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曲桂军.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6.l (l9)

篇4: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与会同志结合人大工作实际,结合学习王珉同志在传达党的十七大精神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家在发言中纷纷表示,要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和促进本届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为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好充分准备,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王云坤在会上说,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团结鼓劲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十七大确定了重大理论体系,选出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修改了党的章程,作出了重大工作部署。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深刻领会好十七大的精神,自觉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好和谐社会,切实完成十七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米凤君在发言中说,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重要文件,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同时,要紧密联系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人大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注意谋大事,要强化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委工作的大局,结合人大工作的实际,使人大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人大的定位和特点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篇5: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体会(改)

中共扎赉特旗委书记 刘振财

(2007年12月)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把落脚点放在加快发展上,要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础上,把十七大的理论实践成果和重要思想精髓运用到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来。对我旗而言,就是要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继续坚持“三化一扶”、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旗的总体发展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环境—项目—干部”主线,不断把“主题年”活动和“五大工程”引向深入,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实施“三化一扶”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全力抓招商,努力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扎赉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以项目牵动和扶持企业为重点,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十七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旗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尚未形成,因此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过程中,要更加突出注重工业发展,要更加牢固地树立“工业强旗”核心战略思想。同时,发展新型工业化强调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也要求我们高起点规划,力求后发先至。

对扎旗而言,要坚持按照整合地上资源、勘探开发地下资源、配置旗外资源的发展思路,以农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一是要全力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围绕农牧业产业化,新上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稻米加工、生猪屠宰深加工、皮革加工等农牧产品加工项目。千方百计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区、盟的支持,采取市场化运作和聘请专业部门相结合的方式,对我旗矿产资源进行详查。在矿产资源开发上,充分体现“准入就是最大优惠”的原则,把资源开采与深加工同步推进,努力形成“探、采、选、冶、加”相衔接的产业链条。重点加快图牧吉油砂、巴彦乌兰煤矿、阿尔本格勒金矿勘探开发步伐,启动实施石油勘探 工程,早日将我旗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矿产资源开发成为我旗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大对风能等非化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有合作意向并且前景较好的项目实施专项推进。二是要深入挖掘企业生产运营潜力。努力提升现有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逐步扩张。加强财政扶持中小企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小企业扶持资金重点投向那些求新、思变、谋发展的企业。特别是,加大对企业发展前景较好、效益可观,确有实际困难的技改和扩改项目的扶持力度。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集聚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两个工业园区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和服务,完善园区功能。同时,考虑交通、地域、水资源等各个方面要素,积极推进绿色、田园式工业园区、产业化园区建设。

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基地建设和龙头带动为重点,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十七大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并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疾病防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等一些举措。我旗农牧业人口多、一产比重大,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强化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对全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对扎旗而言,一是要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畜饮 水安全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及小流域治理等步伐,完善防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坚持农牧林结合,不断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坚持“建设养畜、以农促养、农牧结合”的方针,积极调整畜群畜种结构,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三是要加大龙头企业引进、扶持和市场体系培育力度。突出抓好乳、肉、林、粮、薯五大主导产品的深加工,引进和扶持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牧户有机结合,促进三者之间建立起紧密、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四是要突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把生猪产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坚持“精养、优质、高产、高效”和持续稳定发展原则,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生态化发展。到2010年,实现生猪饲养总量500万口的目标。扶持广益、永胜等屠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源龙源屠宰加工企业早日竣工投产,积极争取南京雨润集团等大型企业入驻我旗,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运作生猪主产区、良种工程、小区示范旗县和国家生猪养殖大县等国家级大 项目,采取千家万户养殖和小区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养殖数量。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治工作制度,突出旗乡两级畜牧兽医部门服务职能,强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疫病监测和防治水平,确保生猪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大力发展绒山羊和鹅产业,大鹅饲养量2008年争取达到305万羽,其中商品鹅300万羽,种鹅5万羽,绒山羊饲养量2010年力争达到50万只。

三、按照中国特色城镇化方向,以建设管理和规划经营为重点,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是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城镇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扎旗而言,一是要切实加强城镇规划编制和执行。继续按照“东延西伸,南工北居”的城镇发展思路,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抓好城镇总体规划、重点乡镇规划和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二是要稳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创新投融资体制、盘活存量资产、开辟融资渠道,有序推进城镇建设,逐步将城镇建设的重点从扩大规模、拉开框架、整治市容、美化环境,向强化基础、完善功能、挖掘内涵、塑造特色转变。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不断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加快平房区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公园建设,积极建设好新的景观和景点,提升城镇魅力。三是要全面提升城市经营和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深入实施经营城镇战略,走市场化运作、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之路,科学收储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使经营城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依法管理城镇水平。积极筹划组建城投公司,建立公共事业发展主体,增强城镇整体服务功能。认真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美、整洁的城镇环境。四是要以产业发展增强城镇集聚能力。突出抓好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为中小型企业落户城镇提供优惠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增加城镇人口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城镇户口的准入条件,稳步增加城镇人口。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充分挖掘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城镇人口集聚、市场活跃和产业兴旺,实现以城促业、以业兴城的良性互动。加快村镇规划,积极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村容屯貌有较大改观。

四、按照统筹区域发展思路,以扶持生产和延伸帮扶为重点,全力推进区域扶贫工作

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我旗北部8个乡镇苏木、工作部是全区重点帮扶地区,加快北部贫困地区发展是我旗统筹区域发展的当务之急。自治区在完成三年扶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又启动了新一轮区域扶贫工作,实施了自治区直属机关、企事业 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这是我旗北部贫困地区,同时也是全旗加快发展的机遇,要牢牢把握。

对于扎旗而言,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要切实抓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不断提升“3521”工程总体水平。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集中精力搞好贫困地区危草房修建改造,加强交通、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要协调自治区帮扶单位认真落实好帮扶项目,加快形成支撑后续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大力争取有条件的厅局延长帮扶1-2年,巩固和提升帮扶成果。同时,要积极争取帮扶项目延伸,使帮扶成果惠及全旗。

五、按照关注民生执政理念,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统一的,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对扎旗而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完善小学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创办区级优质高中,不断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要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就业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经济,促进创业,拉动就业;要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城镇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积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快实施医疗卫生园区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水平;要健全社会治 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治安环境;要继续实施“草原再现30年”工程,加强草场围封,不断巩固禁牧成果,继续深入开展整治滥开荒工作,大力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遏制生态恶化。

六、按照东北振兴战略规划,以解决交通瓶颈和软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全力突破边缘化制约

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界线,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扎旗位于三省区交界处,发挥区位优势,变边缘为前沿,依托经济圈带动全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对扎旗而言,要紧跟全盟加快主动融入东北经济圈步伐,积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要坚持围绕主动融入东北经济圈,加快推进出口通道建设,积极协调嫩江江桥段公路桥建设,谋划乌兰浩特经音德尔至江桥铁路建设,启动音德尔至镇赉二级公路建设,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硬环境。要以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服务环境、信用环境、金融环境为重点,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重大历史性突破为契机,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深入实施环境营造工程、肃风整纪工程,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七、按照改革创新的要求,以提升引领发展和服务发展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党的建设 十七大提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是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篇6: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对十七大报告“说文解字”剖析中共“解放思想”》

对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做的报告,媒体多把焦点聚集在当局对于民生议题的重视;在另一个攸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作为一个拥有超过7300万党员的执政党,要“集中统一”全党认识,尤其在需要协商妥协的后权威时代,更是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五年一次的纲领性文件,党大会报告无疑是位阶很高的政治宣示,因而更需要字斟句酌,谨小慎微。

中国及境外媒体在检视十七大报告后都发现增加了一些新说法,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文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文化软实力”等。

如果深入剖析,其实还能够发掘出一些埋藏在字里行间的金子,有助于了解中共在一些政策和立场上态度的变化。

有记者便发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以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不同,从“增长”改成了“发展”,并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就教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

不仅仅是字面改变

朱之鑫回答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仅仅只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

他解释说,经济发展方式所强调的不仅是一个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相协调,以及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此外,用“发展”来代替“增长”,有利于正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除了文字上的小变化,在报告中位置的更动,背后也大有文章。中共向来宣称对教育高度重视,然而之前都把教育放在文化类,当作是文化事业的内容,有记者发现,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且把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章,显示中共已经把教育作为民生议题看待,而改善民生又是当前中共施政排序中的重点,相信今后对教育应当会有更多的投入。

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报告对外界所关心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应,虽然大体上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惊喜,然而“公民意识”的提法首次出现,却代表着中共对待政治改革的态度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

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且后面还补充说明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与十六大报告对比,有本质上的进步。

五年前的报告只说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没提到“公民意识”,而且是放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那一章;十七大报告关于“公民意识”的说法,出现在“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章。

五年来对于“公民”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差异。十六大报告同样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十六大报告说“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是比较保守的讲法,而且还加上了“完善诉讼程序”的民事司法前提,十七大报告直接说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而且前提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显然,十七大报告对于“公民”的认识要比十六大报告更进一步。同样是“民”,“公民”与“人民”的不同,就如朱之鑫所言,“绝不仅仅只是两个字的改变”。

“人民”是个抽象的集体概念,是可以成为专政的权力基础和借口,不服从专政的对象往往都被冠上“人民敌人”的帽子而残酷镇压。“公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元素,是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政治个体,不是任何集团可以轻易垄断解释权的概念,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在政治上“代表”的对象,要成为公民在政治上的合法代表,必须经过一套公开公平的委托程序。

从这个意义而言,说中共确实有在十七大报告中体现它自身要求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非溢美之词。

当然,十七大报告的主要精神还是在坚持中共的一党执政。从对“公民”的论述分析,可以理解为中共仍然以为中国社会还没有达到公民社会的现代成熟水平,因此才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但是反过来看,一旦中国公民社会逐步成型,必然会要求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政体,十七大报告对“党内民主”和权力监督的大篇幅阐述,毋宁说是为迎接那个时代来临所进行的政治准备。转自《联合早报》

篇7: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李红

通过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感触颇深。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十七大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29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七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十七大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七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专题研讨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专卖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支具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专卖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要求我们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准备、落实贯彻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强化我们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重点教育”,切实提高全体专卖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

展要求,才能使执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为开创专卖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基础。

作为一位进步青年,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时刻跟着党,朝着党指出的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不,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了,这是党的一大盛世,也是全国人民的一件盛世。相信这次的十七大一定会为我国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同志的报告总结成绩令人自豪,光辉前景催人振奋。报告通篇贯穿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心思想,并突出提到了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报告体现了对新问题的冷静思考,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规划,描绘出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信念。

学习胡总书记的报告,体会尤为深刻:一是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五年来的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二是报告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

特色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三是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篇8: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体会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学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 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 我们必须立足邯郸实际, 着力提升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 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做出贡献。

一、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

邯郸自古人文灿烂, 思想解放历朝可数, 古赵文化更是“开放、进取、包容”的思想解放先驱。近年来邯郸的快速发展, 更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是统一思想的前提, 是统一行动的基础, 是凝聚人心, 凝聚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重要保证。当前, 面对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完成新任务, 都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 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一要在树立“大沿海”意识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省委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对于我市, 更要超越自然环境造成的地理局限, 摆脱自然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潜意识陶醉”, 改变封闭自卑、无所作为的消极心态, 进一步增强沿海意识, 树立“大沿海”观念, 敢为人先、敢冒风险, 勇于创新、勇于竞争。要在做好沿海文章上主动有所作为, 要把自身的发展自觉地融入到国际、国内发展的大格局, 按照省委部署, 全面提升邯郸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 引领河北南厢增长, 打造“东出西连”的桥头堡, 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要在扩大开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邯郸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力度推进开放, 而解决邯郸发展不够的矛盾仍需进一步扩大开放。几年来, 我们紧紧抓住“外资内移、南资北移”机遇,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加大引资力度, 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对接, 全力搭建加快发展的大平台。当前, 邯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整合资源,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和一、二、三次产业开放之间的关系, 尽快健全我市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全方位的开放, 努力把对外开放提升到更高水平。

三要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统一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当前, 发展不够是邯郸最大的矛盾, 加快发展是邯郸最根本的任务。为此, 我们提出必须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从重点和“短腿”抓起, 坚持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以发展促百姓富庶, 以发展促社会和谐。要用更加开阔的思路谋划区域发展, 努力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产业带。要用统筹的观念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邯郸是老工业基地, 经济结构重型化, 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突出,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及区域经济中心的战略实践中,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更加注重发展内涵。去年, 我市钢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8.6%, 煤炭占4.7%, 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很重。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们实施了“实施两廊带动、三大区域并进、培育四大新兴产业、推进五个再造”的统筹发展思路。在培育战略支撑产业上, 推进了邯钢新区建设、峰峰集团煤化工等一批产业优化升级和精深加工项目, 全面提升钢铁、煤炭、电力、建材四大支柱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 致力培育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到2010年, 力争全市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230亿以上, 装备制造业、煤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500亿、420亿和150亿以上。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下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我市以争列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为契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了“1112”工程, 通过推广10项节能技术, 建设100多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 对100多家高耗能企业进行监管, 抓好武安、峰峰2个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收到明显成效。其中, 邯钢集团的废气回收联合循环发电CDM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功, 并与瑞典碳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协议, 通过出售CO2减排指标, 5年可获约2亿元的纯收益。制定了全市节能减排五年规划, 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6项重点工程, 把节能减排任务和项目, 全部落实到了企业和单位。

三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 要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很有指导意义。邯郸是农业大市, 推进城市化任务较重。为防止城市建设中“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我们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结合城市四期总规修编, 聘请专家深入调研论证, 研究制定了“1+8”组团式发展的都市区规划, 包括主城区和8个环城30公里半径内的组团城区, 规划总面积约2760平方公里。坚持“文化+绿化”思路, 规划实施“六河、五湖、四渠、一淀”的城市生态水网体系, 建设环城绿化、路网水网绿化和生态景观区, 致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三、在发展中促进民生,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

十七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省委对构建和谐河北作出过全面部署, 当前邯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 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紧紧扭住改善民生这个重点狠抓落实, 始终把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切实改善民生, 促进民和, 确保民安。

一是把就业作为民生治本,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就业难”问题, 我市通过新上项目吸纳、技能培训输出、购买公益岗位安置、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扶持等措施,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 在全市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劳有所得。我们加大了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 定期发布部分工种 (职业) 的工资指导价, 制定了城镇最低工资标准, 并建立了最低工资标准逐年增长的制度, 健全企事业单位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今年,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1.3万元, 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5千元, 增长10%。全市人均储蓄由2003年的6181元提高到9300元。力争经过两三年的努力, 实现全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实现居民收入水平与我市在全国、全省的经济地位相适应。

三是深入推进科教兴市战略, 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实现学有所教。我们全面落实中央“两免一补”政策, 规范教育收费, 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保证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对新入学贫困学生按照高中900元/人、中等职业教育1000元/人、大学本科4000元/人、专科3000元/人的资助标准, 累计免除和发放补助资金2.6亿元, 243名新录取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资助。

四是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努力实现病有所医。近年来, 我们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问题, 扎实推进“新农合”, 全市15个农村县 (市) 已实现“新农合”全覆盖, 参合农民548.9万人, 参合率82.8%, 补偿77.04万人次, 补偿费用9811.22万元, 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民的“看病贵”问题。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之外的市区居民医疗保障问题, 我们采取市、区财政补贴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办法, 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新城合”。以户为单位, 每人每年筹资80元, 其中个人缴纳30元, 市、区财政各补助25元, 医疗补偿费最高达2万元。

篇9: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会议首先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从各个方面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城市发展的成绩、问题以及经验,提出今后的方向和创新的任务。第二,梳理现阶段、今后时期城市经济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经济重大问题和下一个阶段的重点研究课题。第三,建立新时期城市经济理论体系和推进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的成绩、问题,今后的方向和创新的任务

周道炯: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城市面临的问题。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0年代末,随着乡镇企业的起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工业化模式以及“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与此相适应,我国在该时期采取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小城市人口占全國城市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大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下降。进入19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居民收入都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1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在城市扩张和内部空间重组的双重作用下,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也造成了城市无序蔓延、耕地流失等问题,加剧了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2000年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这一共同的动力机制下,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些普遍症状:城市形态演化剧烈,空间聚集与扩散并存,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并存;城市建设失控,生态压力巨大,水资源严重短缺,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三分之一城市严重缺水,城市环境品质下降;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较低的资源和能源效率、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许多城市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历史风貌和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城市识别感不强,城市形象“千城一面”;城乡和区域收入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对城市经济理论研究必然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进入一个新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时期。我们有必要对30年城市的发展和理论的前进进行认真的回顾,做出科学的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接受新的挑战,完成新的任务。

王茂林:

在探讨城市理论创新问题的时候,我想专门讲一个问题,我们政府工作怎样创新?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真正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服务型,成为一个承担公共政策的政府。

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对政府的定位,到底这个政府是干什么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就是一个生产型的政府,或者说生产经营型政府。政府的80-90%的精力都在直接引导经济。政府去引导经济对我们发展中的国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的政府责任没有体现。我认为政府首先是一个公共职能的政府,五个金光灿灿的大字,确定了政府工作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个问题,政府怎么管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建一个背一个包袱。煤气、液化气、自来水、污水厂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交给市场运作。要制定产业政策,包括产业布局这种全面的规划,为了实现你的规划,就是我们的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通过经济杠杆,通过中介机构,逐步地把我们各级政府,特别是发改委这种直接审批的项目,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国家重大的民生项目以外,一般的项目都可以是备案制。用经济杠杆限制它,这个项目是政府支持的,从税收、贷款各个方面优惠;这个项目是不支持的,不要给贷款,从税收方面进行限制,用经济杠杆来约束。光用行政命令管不行,现在私人资本占有相当比重,人家不听你的,你就用经济杠杆来对付。这样经济是不是就管不好呢?我看不见得,经济杠杆很好。

李京文:

我们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特点。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接近世界水平,城市也比较多。我们现在已经有600多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而且这里面也有一些比较大的,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第二个特点是我们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这些情况跟我们的区域政策也很有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也出现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城市发展在这个阶段很快,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资源和我们环境的承载力,很多城市的资源很紧张,环境污染非常厉害,水资源、土地资源都浪费得很厉害,这是出现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第二,由于城市化过程,我们的城市人口在大城市之间,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很大,也反映出我们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需要,除了不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以外,这些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他们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一些服务,如居住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虽然表面上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但是实际上城市的发展是重数量,轻质量,重表面,轻内涵。表面上是城市,实际上很多城市本身还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乡交错,没有完全发挥城市的作用,没有达到辐射或者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所以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的经济发展问题还是要搞清楚,而且政府的任务不仅仅是经营,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我们老百姓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上面,城市安全、食品安全、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等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现在的城市化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多,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逐步地为我们的城市健康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朱铁臻:

我最近到了广东,广州佛山顺德区下面的一个小城镇让我非常受启发,就是它没有像样的生产行业,它没有森林,也没有木材加工厂,但是它是中国最大的家具市场。这里不生产家具,但是却是全国最大的家具市场;它不生产钢铁,它是全国比较大的钢材市场;它没有化工,但是它却有全国比较大的塑料产品市场。

这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当今我们城镇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眼光不能仅仅盯住就是一个产业发展或者就是一个工业发展,而必须重视到我们整个三次产业的有机协调。尤其是现在我们的现代服务产业,怎么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么一个小镇,十万人,一年能够给国家创造的税收是多少?是13个亿。所以可以看出来我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我们未来经济中,它占的地位,它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我们要根据十七大的精神,要有一些新的思路,有一些新的思考。最近我承担了一个小课题,是研究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国家有什么特色的问题?

未来的城市发展,非物资产品的生产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少,服务型的产品生产比例会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不能总盯着搞工业、搞生产,这是我们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城市的发展要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们知识经济到来的情况下,要重视我们的知识、智慧、创意,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杨重光:

从城市经济来讲,目前城市经济当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说城市土地经济问题,城市房地产发展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投融资的问题,城市交通的问题,城市金融的问题,城市生态建设的问题,城市区域规划等等问题。作为现代的市场经济和现代的城市经济,确实要非常强调城市金融,因为城市金融或资本对城市经济的方方面面的控制力是越来越强。现在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使住房的价格急剧升高,与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金融的调控水平非常有关系。所以今后城市的领导不能把握金融,驾驭金融,那么这个城市经济就很难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所以对于金融的研究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有金融的专家,我想应该在这方面显示出自身的一个特色,能够把金融问题研究得更好一些,也是为城市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倪鹏飞:

过去城市化的发展很有经验,但是根据研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总的来说不是很成功的。有一个数字,我们去年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吃惊的现象,现在全球城市化人口当中有1/3是处于贫困的状态,在发展中国家的这个比例更大。在这种情况之下,从全球的角度说城市化成功,在发达国家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不能说是成功的。中国过去的城市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我们研究发现和全球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差不多。一个是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无业贫民,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脱节,也就是说城市发展并不是通过产业带动来实现,大量城市的人口没有就业。

另外,从聚集的情况来看,我们说的载体和聚集的关系来看,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存在着浪费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新的道路。

钮德明:

从80年代搞大规划,这几年又搞区域规划,我深深感觉到京津冀这块地方后劲很大。从自然资源来说,这个地区有平原、山地、海洋、草原;從经济形态来说,有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工业经济,还有后工业经济;从空间来说,长三角、珠三角发展余地空间狭小,环渤海天津、北京地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从人力资本来说,北京,天津、河北非常有优势。所以说总体优势,从长远来看,京津冀地区不要觉得一直落后在后面。我感觉主要障碍还是体制,并且有很多中央单位都集中在这里,这样一个交织的情况下,要把体制问题随着改革深入解决,自然它的后劲就发挥了。

梁本凡:

当前新型城市化道路要解决问题。一个是城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怎么进行他们身份的转变、待遇转变、素质转变。第二个,城市化是跟产业结合的,城市的产业要实现升级转型。京津冀这个地方,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高度分离,北京已经达到了后工业化时代,河北工业化指数还是40%多,而且在北京和京津冀周围存在很大的贫困带,所以产业化的二元结构不是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是产业化的二元结构,要实现无缝对接和协调发展。第三个,现在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特大城市很富有,中小城市很困难,所以我觉得城市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创新应该提出来。公共财政用之于民,以民为本,以民为先,城市的财政支出理论应该有一个统筹协调的问题。

陈世嘉:

上海要加快“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就是说,我们想把城市经济先进的东西推广给全国各省市、各部门领导决策,为全国服务。在改革开放中,上海这方面做的是很突出的。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推进的深度越深,上海这个城市的张力越大。现在上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机遇,新的发展必须以服务全国为平台,更多地思考上海如何进一步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在进行综合开发改革试点那一天就开始克服全能型政府的弊端,打造公共服务体系。

今后时期城市经济关注的重大问题和重点研究课题

杨重光:

现在很多同志都提到了我们要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我想这个提法是很科学的,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我们由工业化提出新型工业化,因为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既然是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同样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推动的也是一个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已经提出来了,有一些机构也都在做研究,但是我想仅仅是一个研究的起点。新型城市化和我们传统城市化究竟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新在哪里?是值得很好思考的。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几个关系需要加以考虑:

第一,我们的城市化是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还是市场主导型的?

第二,我们的城市化是产业促进的还是规划带动的?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律来讲,经济发展了,产业发展了,城市就发展了。但是我们很多城市可能都是自上而下,先抓规划,规划多少就是多少,有的土地规划出来了,但是没有切实地来进行建设,使土地浪费。

第三,是一元化的城市化,还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有的人提出来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特别是大城市,除了这个好像就没有城市化的道路可走了?我们的城市化是一元化的城市化还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我想是多元化的城市化,既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小城镇,这样的例子很多,江苏的华西村、广东的一些农村,现在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只是体制上还有一些区别。

第四,是产业带动型的还是社会协调型?从形态上城市是一个孤岛,还是城市与区域共进的?

第五,是集中型的城市化还是分散型的城市化?我想我们既要搞集中型的城市化,也要搞分散型的城市化,太大了该分散就分散。在城市化当中,要考虑城市化的时代特点,要考虑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要考虑城市化的国情和具体的情况,所以城市化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要走出一个新型城市化的道路,这个道路走起来也是很艰难的,这和我们原来的城市化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小小的拐点。

张锋:

现在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来看,应该说还是非常突出的,尽管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跟城市化的进程很快,应该说成绩还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就拿我们苏南来讲,基本上是全面实现小康了,但是太湖蓝藻的事件已经颠覆了这个概念,这是我们很有必要地来研究这些,这个课题也很大,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些工作。

一个是对江苏走过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认真的梳理,对于江苏要走的城市化道路要深入地研究探讨。我们江苏在发展小城镇上有很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光是大中小并不是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于我们沿海地区来讲,我们国家的区域太大了,不应该是只有一个统一模式,应该有各种特色模式。从我们江苏的情况来看,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原来自下而上的,而是要走协调大中小发展,多元化协调发展的节约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像江苏土地资源短缺得很,应该走一个节约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把生态的发展,生态的建设,有机地和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

倪鹏飞: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里面有几个方面应该强调,一个是要集中聚集,或者是说要紧凑型城市。因为中国的人口条件因素决定的,必须走集中聚集这条道路。第二个,必须通过产业来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和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必须先有产业发展,才有城市发展。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就把城市建设搞得非常好,城市建设它能控制,许多地方的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都是搞房地产,通过这些把所谓的GDP上来了。再一个,我们的农民工的问题,就是迁而不转。总的来说,城镇化从农民变成市民了,无论是就业还是社保,都要有一个转换,包括文化方面的转换。再一个就是城乡双赢,中央也强调得非常多,各地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定要探索走出一条城乡双赢,而不是城乡双输的道路,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依靠市场,一个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李树琮:

如何研究探讨行政区划改革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所指的区域经济,应该是经济区域的区域经济,这才是真正的区域经济,但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现实来看,我们所研究的区域经济,实际上只是城镇区域的区域经济,市场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陈光庭:

城乡一体化是什么概念?是城乡一样化了吗?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大家都说现在我们进入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实际上我们的城市化有很多虚假的东西,我们虚假的城市化东西不少。城乡一体化,实际上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郊区,城市发展中把二元体制解决了。过去有人反对提出“离土不离乡”,让农民到城市中生活,那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农民也没有在城市过多消费。所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这个特色并不是把农村并到城市里去。

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不要有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几乎都是那种走西化的道路,我们在建设新农村也好,建设城市也好,如何表现民族文化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我觉得城市特色的危机没有解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是不是城市现代化就只有高楼才能表现?我们中国的城市特色到底是什么?中国的民族文化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十七大报告中对文化问题提了很多,号召我们要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所以我觉得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来提高发扬民族文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王圣学: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我感觉城市经济理论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还是以大城市为中心,或者以城市为中心,怎样处理好城市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其中一个就是大都市圈的概念,城市群的概念,现在比较有共识的就是沿海三大城市群。现在各地都提出很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包括河南提出的中原城市群,西安大都市圈等等。目前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大,像中部郑州提出郑汴一体化的问题。由于西部大开发,陕西这边最近也在搞一个城市群的问题,搞一些讨论和调研。如何继续发挥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处理好城市和区域的城市经济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重点。

建立新时期城市经济理论体系和推进城市经济学科建设

张巨功: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表述显示出,未来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思想理论成果,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学会推进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创新也必将坚持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这深刻反映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过去我们一直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来写,在十七大报告中单独列出来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的工作重点。所以可以说,今后城市经济改革实践和创新应该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

杨重光:

从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理论体系上来讲,要解决城市发展的理论问题。城市发展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城市究竟怎么发展?依靠什么来发展?它的模式是什么?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30年的经验,我们现有的城市发展,从理论上来讲,有几个方面:跃进式的发展、外力促进理论、内生自然增长理论、科技创新理论、区域带动发展理论、项目带动发展理论、产业集群聚集理论、地方新农村建设推动理论、模仿效法型理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根据中国的特色,自主创新发展,这种发展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国内国际的环境,也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发展。所以城市经济理论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根据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推进今后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发展当中创造、促进城市经济学科的建设。其他还有一些理论,比如说城市产业理论,城市就业理论,城市财政分配理论,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城市市场体系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我们从学会建设和体系建设方面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研究的还很不够,今后的研究任务还是非常重的。特别是搞学术建设的老师,今后给学生们讲城市经济建设,旧的版本可以参考,但是要有新的版本,要适合我们的时代特色以及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中国城市经济学,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更下工夫来探讨这些问题。

李树琮:

我们这个学科发展应该谋求与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的路子。因为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是姊妹学科,谁离不开谁,研究区域必定研究城市,因为城市是区域中心,研究城市必定研究区域。而根据现在的实际来看,很多的城市就是区域,有城市,有地级市,有县级市,有诸多小城镇。有很多区域经济研究的问题,在城市经济的理论研究中都有体现。比如大都市圈,京津冀或者环渤海,大都市圈实际上是城市经济的研究范畴,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范畴。但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问题都是属于大都市圈,不是那样的情况。

龙永枢在座谈会总结发言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和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任务,做了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历代核心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这个报告,是我们学会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我们要把报告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经济实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城市经济理论创新和体系建设座谈会”就是要我们进一步担负起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的任务,梳理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组织好研究队伍,分别拿出研究成果。

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并提出了切实的战略性要求。每个城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市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城市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质的飞跃。城市建设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本市实际,为实现小康建设目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继续努力。

总的说来,十七大精神指导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成为几点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设,只有好,才有快。第二个转变,是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挥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而发达国家达到70%。同时我国的科技依赖程度超过50%, 而发达国家不过5%。从50%到5%的转变对我们经济发展来说,任重道远。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七大中具体提出要求三个转变:一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例如,我们外贸依存度达到6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仅仅18%,和20%。据有关测算,我国在以单位GDP产出能耗作为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之大。若以日本为1,则意大利为1.33,法国 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这三个转变的文章,也是我们要努力研究的。第四个转变,是从单纯生产型城市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切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节能节减排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选择。第五个转变,是经济发展评价标准从实现GDP总量提高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转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目标的根本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扭转收入分配向两极分化的趋势。第六个转变,是建立一个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消费价格上涨和资产价格和高位攀升,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

上一篇: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护理体会下一篇:刘德树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