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19

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精选6篇)

篇1: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王文明中学

伍婧瑜

【摘 要】初中地理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目前,随着课改在全国全面地、深入地展开,如何为21世纪输送具有丰富地理知识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改进地理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字】地理教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1.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是明明把所有该讲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也说听懂了,但是到了课后,或是做练习的时候,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并有个人参与。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

2.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兴趣是位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新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大量彩色插图分布其间引人入胜。内容简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生话,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地理。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导课激“趣”。在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学习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激情想象,还可以把要讲的知识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爱学,乐学。即导课唤趣。例如在讲“东南亚”的教学导语:同学们,在五一黄金周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到新马泰旅游,老师这次也想到那里去,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准备什么样的衣服?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到达那儿?学生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这时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求这一节的知识了。

2、教法激趣,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如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由辩论、做游戏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具、模型演示、动手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②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我将“神六”的凯旋而归,融入到课堂上,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神六”在哪里起飞?(酒泉)

2、酒泉在哪个省?(甘肃省)

3、甘肃省的简称、省会是什么?

4、“神六”着陆地点在内蒙古高原,为什么?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即联系了实际,又巩固了所学知识。③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教学的效用,使学生明白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实际意义。如暑假将至,让学生设计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日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览,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的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

3、利用新教材的图表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课改的理念就是大力提倡自主性学习,教材中的图表在这方面进行了刻意追求。新教材的图表数量增加了。除地图外,有统计图、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表格类曲线图、柱状图等。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利用地理图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发展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图像在过去的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基本的地图技能,在综合题中往往得分不高。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新教材的阅读材料与活动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教材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动”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活动”这种形式,不但能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还能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能够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辩、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地理问题。如讲到“巴西”这一节“活动”题;让学生根据“三位学生的对话”谈谈自己对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在讲到《东西干湿的差异》这一节时,可利用活动题中的不同的民居建筑、饮食、民俗等差异找出他们与当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并试着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这样,学生会感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也为以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为了提高学生解答好“新情境”试题的应试能力,增强在解题中的灵活、主动性,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就近取材”。对于教材中的“第一手资料”要珍惜,不能熟视无睹,轻易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资料——读懂资料——理解资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之中。因此地理教学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抽象出来,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总之,新教材需要新教法,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地去探求实施新教材的方法和途径。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针对大纲与教材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地理教学计划,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学好地理,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把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黎 奇

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小平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年11月

3、李 文 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地理教育 2006年第1期

4、孙俊勇 为新课程把脉——“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当代教育科学 2005年2月

5、王 军 搞好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年12月

6、张华春 初中地理案例教学——从认识到实践 http:四川双流中学教育资源库

2003年11月

篇2: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改地理教学中,提倡有效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四个方面就如何实现地理有效教学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程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以遵从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新课程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为实现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材,结合师生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教学设施的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最佳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要实现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就必须从“课”的基本要求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教学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使得课改真正取得实效。

二、依据课程标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等,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足,影响着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主要问题如下:

对课程目标三要素的内涵与联系不够清晰。

(1)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一般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应逐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问题是这一目标与其他两个目标是什么关系,是首先考虑“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及相关内容的安排,再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还是首先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再考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最后才考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安排;是将三个目标的达成分割开来,互不联系,还是紧密结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过程与方法,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有效教学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很多学者认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必需条件。这说明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盲目提倡只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可以了,只能是空想。

(2)对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许多教师误以为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没有理解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其实从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看,仍然是认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总和,并隐含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没有必要回避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说法。

(3)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等同于原大纲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偏重心理方面的含义,而德育虽然也是心理变化的过程,但其内涵远比心理活动宽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养成结果必须通过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实际表现加以检验,而对于道德认知和一定的道德行为则是可以通过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

三、结合教学实际,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或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大力实施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中学地理有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的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

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都不是要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各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恰当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二是绝对化,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方式,不分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只有灵活运用才可能取得教学实效。

四、重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标准。在课程改革试验中,中学地理课程必须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注重评价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效果和进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能力,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在使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方法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诊断等方法进行评价。

在课程改革中,存在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理解偏颇、把握不准等问题。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较全面地评价。其功能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但其也有评价标准较难统一、评价过程和程序难以规范,评价结果难以证明公平与公正,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等局限。

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当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包括平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方式和题目的编制,还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制度、方式、试题编制的改革。否则会遏制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随着我国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如何采用新的教育理念评价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迫切的要求,也是当前的教学实际中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为今后的有效教学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使新课改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岱峰,基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9)

篇3: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初中学生刚学化学, 一开始会对化学有些兴趣, 尤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 更觉得有意思。但当他们学到无素符号与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 很多学生就把化学视为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号称“第二外语”。长时间下去, 他们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 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 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 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 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 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 这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 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 让学生很难记住, 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 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 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 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 简化记忆。例如在H2还原Cu O的实验过程中, 应是先通H2, 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 当黑色Cu O完全变为红色Cu时, 要先撤酒精灯, 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H2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 我们用H-灯-灯-H四个字来表示, 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此外, 我们刻意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因为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 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 而且喜欢动手, 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 通过小组活动, 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

二、精讲精练, 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率, 它也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大家知道,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 或者教师放任自流, 学生各行其是, 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 新课程强调老师的角色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 不是包办者。就初中化学课来说,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所谓精讲,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配合教材内容。精就是要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 练要练到点子上, 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努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假如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的习题, 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实践, 以达到知识的真正掌握。例如学完C知识时, 可以组织学生在H2还原Cu O实验与C与CO分别还原Cu O作对比分析, 进而理解它们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也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三、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 给学生创造条件, 多开展些探究实验, 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锻炼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比如, 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猜想结论、设计实验方案。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探究性实验, 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面分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从“精讲精练”的角度阐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重视实验教学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这些方面对提高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析。

篇4: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3、师生互动性不强。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四、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個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篇5: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镇海中学 应常伟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导致低效甚至无效化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可行建议。词汇不应孤立地呈现,而是在不同课型,不同情境语境中学习词汇知识,让学生了解词义并掌握用法。

【关键词】词汇教学;问题;有效性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说:“Without grammar very few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是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新课程力求改变死记硬背和机械的训练,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获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已经被当前英语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所以要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教学中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一.词汇教学低效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阅读教学,忽视词汇对阅读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高中英语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考也侧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在教材编排,试卷分数排布上都能体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词汇教学却过于简单的处理了。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事实上,随着阅读篇章加长难度加大,如果学生的词汇没有相应的支撑,不仅阅读的速度会受到影响,阅读的质量也会恶化,没有词汇策略的支持谈何阅读策略?09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取消了单词填空试题,轻单词,重阅读的现象更为严重。

2.词汇处理模式单一,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高考单词填空是单一形式的填空题,这是出于标准化考试的需求。但平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用单一的背课后词汇来代替系统的英语语言学习,通过单一的听写,单词填空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长期以“背单词—听写单词—重默单词—背单词”和“呈现题目—做题目—核对答案”的单词背诵和检测为模式的话,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会使学生失去对英语的兴趣。学生是主观能动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语言知识如果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那么学生单词记得快,忘得更快。

3.词汇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记忆了单词,可是我们也能发现,学生就算单词听写全对,考试卷中单词填空满分,学生做单项时碰到近义词辨析照样手足无措;学生口语表达中使用的词汇照样没有能够将新单词使用进去;学生在写作中照样无法用已经学过的单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学习词汇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可是尽管他们反复地学习了词汇,在运用时还是会经常出现错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讲到suggest的用法时,学生了解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 tell him the truth.中suggest的意义,但是碰到His pale face suggested that he stayed up all night.很少有学生知道这里的suggest是“显示,暗示”的意思。所以在得体运用语言词汇上,我们还有很多要做。

二.提高词汇教学的建议 1.重视词汇对阅读的促进作用,阅读课中融合词汇教学。阅读课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无法整理并直接接受,这是因为新知识尚未与学生的原有知识达成连接,所学内容只能被保存在短期记忆中,学生无法将其内化并加以运用。所以阅读课上,特别是热身环节,教师们可以利用概念图,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结构化地将新单词与学生记忆中的单词连接起来,通过分类关系或构词关系把分散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提高记忆容量和效率。而有关记忆的研究也表明,单词是在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中进行储存和记忆的(Stevick,1976)。通过头脑风暴和小组活动,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词汇背景知识,只要记忆的内容层次分明,词汇间关系明确,学生便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掌握词汇,并获得清晰、深刻而牢固的记忆。这能够激发他们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相应的训练(张晓东,2003)。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推荐了网络关系图作为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2.教学形式多样化。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英语词汇学习的方法和平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并在不同英语能力训练中体现词汇教学的成果。重视英语词汇的使用,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词汇,都要学以致用。只有在语言使用中才能深化和巩固词汇知识(桂诗春,2006)。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多种途径:

(1)设置词汇学习的语境。在处理课文时通过提问,引出即将学习的语言,并利用这些词汇编写有趣的故事或短文,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2)词汇演绎法。对于每个重要的词汇让学生创造大量的例句,通过教师不断地复现,学生大声朗读,背诵,在学生掌握单词的同时锻炼听说能力和反应能力。

(3)词汇归纳法。教师提供若干个不同的例句,让学生观察和发现例句中复现的词汇并归纳该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和用法,最终掌握词汇。

(4)口语训练。当所有的新单词学完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对话,编台词,每段对话中要含有所学的新词汇,并通过展示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使新词汇成为学生日常能用,会用,敢用的语料。

(5)利用构词法。英语的词汇量庞大,只有发掘其内在规律,掌握基本的单词构词法,就能很容易地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词根、前缀和后缀是构成单词的三大元素,单词的核心是词根,单词的附件是词缀。通过掌握词根就可以掌握一批词汇,通过掌握词缀可以区分一批词汇,如果能掌握派生,合成,转化三种词汇衍生法无疑对掌握词汇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3.要利用科学记忆,提高词汇学习效率英语词汇学习离开不了记忆。科学的记忆要求大量输入,多感官配合参与,及时复习回顾。词汇学习要循序渐进,因为对单词的理解、记忆和运用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初次音形义的了解—多种语境意义理解—多种感官并用记忆—与听说读写技能相结合的运用—多次的回忆—不断地校正—经常提取运用”等若干“工序”才能成为长久的记忆(陈琳,2004)。

4.要引导学生接受英语思维方式,避免汉语思维的干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要正确处理两种思维方式,尽量避免母语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干扰英语学习(周巧凤等,2009)。要利用多媒体导入英语文化,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创造英语环境,让学生感知,亲近英语。词汇处理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解释词汇的典故,词汇的发展,引起学生兴趣。三.结束语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听懂并为语言输出奠定基础。马文惠和文秋芳(1999)的研究证明:高水平的写作者都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而杨梅珍(1997)也认为:学生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很多老师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在高考侧重阅读能力的背景下,不重视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中方法陈旧,形式单一导致词汇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极大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利用语境教学和认知发展的理论开展形式多样的词汇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提高词汇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Stevick, E.W.(1976)Memory, Meaning and Method.Newbury House Publishers.2.张晓东 “分层网络模型与激活扩散模型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桂诗春 “英语词汇学习面面观”,《外语界》2006年第5期 4.陈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周巧凤 徐学福 “中学生记单词难的原因及对策”,《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年第5期

6.马文惠 文秋芳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篇6: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

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四册,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设计思路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课处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为1课时完成。对于学生学习较为陌生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历经曲折,探索、失误、发展贯穿这十年的历史,其主流是前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教学难点

知道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过严重失误,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吗?

(二)新课教授

要求学生自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分组回答(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每组派一个组长)第一目有关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教师讲述)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第31至32页小字内容)

合作探究:掌握了八大的内容,我们共同“议一议”,你认为八大的决策正确吗?这一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甲:正确,脱离实际。

学生已:没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国情。学生丙:赶英超美,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速度。、、、、、、(教师总结)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八大的正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背景:(1)在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全国迅速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

概念解释:(教师介绍)

①大跃进: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全国农村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总结得出特点:A、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师生互动环节一: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小组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小组二: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小组三: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师生互动环节二: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组四: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小组五: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小组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小组七: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小组八: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师生互动环节三: 展示课件,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展示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合作探究:“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组内成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组内成员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严重的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的经济困难。

组内成员3:教训: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盲目求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3、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教师讲解:“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4、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组内成员4: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组内成员5: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组内成员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组内成员7: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发生中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总之、再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者简介:杨培芬,女,吴起县人,于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历。2007年分配参加工作至今,现任吴起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2010年个人撰写的论文均在省、县获得二等奖。个人教育格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姓 名:杨单 位:吴电 话:

培 芬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探究论文下一篇:我对银行内部审计的认识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