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言

2024-08-24

外国名言(共10篇)

篇1:外国名言

1.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2.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莎士比亚

3.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4.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莎士比亚

5.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6.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7.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8.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 克

9.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 德

10.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篇2:外国名言

2.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3. 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杰弗逊

4.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5.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6.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7.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8.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9.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10.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11.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宁

12. 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 ——布莱希特

13.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

14. 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巴甫洛夫

15.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

16.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

17.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18.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 ——莎士比亚.

19.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20.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21.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22.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23.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24.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篇3:外国名言

笔者发现,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之所以会受大众欢迎, 是因为这些编译文章契合了接受主体在特定的文化交汇点上独特要求。一方面, 它们满足了新时期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 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又反转过来促成了编译主体的外国文学编译活动的继续和深化。

那么, 在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之时, 为什么这些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的编译文章反而契合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并形成了一股颇有势头的文学现象, 以至于我们对此用“外国文学编译”这样的专门术语来概括它呢?为什么那些更为准确把握原文的翻译作品并没有为读者所认同, 甚至很难在报刊上发表呢?邓笛的编译文中有哪些独特的精神特质满足了这样一种审美需求呢?

一、西方文学的东方化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的特点是, 在保持西方文学的基本韵味的同时, 也契合当代历史条件下的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需求。在翻译过程中, 拘泥于西方文本, 用直译的方式直接登陆中国文化语境, 肯定无法找到其契合点;如果拘泥于中国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 完全改变西方文学的本来面貌, 则肯定无法实现接受主体新的审美心理的培育, 只有既遵循了西方文学的文本世界, 又把其纳入到中国文化语境, 才能找寻到其契合点, 恰恰是在这一点上, 外国文学编译符合了这一现实的客观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持编译者既有的中国文化立场, 用中国文化立场来理解和整合西方文学, 就实现了西方文学的东方化过程。依据原文文本使编译者只能在原文的基点上展开自己的东方化过程, 他无法更改其文学叙事所规范的既定事实, 这就保证了外国文学编译保留了西方文学的基本特质, 使外国文学编译确保自我独立的文学品格, 又不至于成为背离西方文学的信马由缰式的杜撰, 这也是外国文学编译给接受主体以新的审美冲击力的重要前提条件, 是接受主体对西方文学爱不释手的重要缘由[1]。外国文学编译尽管是用中国话语建构起来的独立文本世界, 但这一独立文本世界是不同于中国原创文学的一个“新天地”;另外, 外国文学编译显然并不是直接照搬西方文本, 而是经过自我文化心理结构的整合, 也就是说, 外国文学编译已经在编译者的翻译过程中, 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纳入了自我所认同的中国文化。尽管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这些编译文章可能误漏百出, 但它们的中介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因为它们为那些不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打开了一片审美的“新天地”。编译者之所以没有直接进行翻译, 而是以编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再加工, 就是因为经过编译之后的译文更易被接受主体所接纳。外国文学编译后的文本带着乡土气息, 符合本土的欣赏习惯, 去除了洋化的别扭因素, 根据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毫不犹豫地在形式与内容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进行取舍。它们是嫁接杂交后的新物种, 掺杂了新鲜血液, 有着基因变异后的强大生命力, 不时会散发出东方艺术的魅力。这些译文所具有的结合了当代文化的“非西非中”和“亦西亦中”的文化品格, 使它们在当代这个特定历史坐标上获得了独立的中介价值。

外国文学编译打开的这个“新天地”既是一个不同于中国原创文学的“新天地”, 又是一个没有与中国文化绝缘的“新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 邓笛及其他编译者们还整合进了许多属于自我民族文化传统的东西, 这整合后的文本世界, 在西化程度较深的接受主体那里, 则会感到它和西方文学的本体世界相去甚远, 甚至能够觉察出这些编译文章中存在的无意误译和有意增删等问题。这自然而然就会遭到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的否定。但是, 有趣的是, 邓笛本人就是英语专业人士, 有着丰厚的英文功底, 按理说, 这种背景会使其既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发生裂变, 其翻译也就应该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西化倾向, 但是邓笛的编译文在接受主体那里并没有产生既有文化心理结构的落差, 显然, 邓笛明白:当接受主体完全离开自己已有的理解所达到的限度时, 其接受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 邓笛在翻译方式上面临着抉择:一方面, 坚持编译会使认同西方文化的接受主体对编译者这种非驴非马式的翻译无法容忍, 认为他甚至不是在进行翻译, 而是自我言说。另一方面, 坚持传统观念的翻译会使得那些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类似“白板”的接受主体对其循规蹈矩的翻译感到无法接受, 使其无法在接受主体既有文化心理结构中寻找到位置, 从而出现隔膜。显然, 邓笛把他的译文读者定位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接受主体, 而不是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

二、民间文学的时尚化

阅读邓笛编译的文章, 我们会发现, 他在编译中使用了大量的时尚语言, 比如“买单 (埋单) ”、“拍拖”、“写真”, 又如带有新的意思的“恐龙、青蛙、大虾、菜鸟、粉丝、发烧友”等, 使其翻译和时代的审美趣味保持最大限度的协调, 这是其翻译为社会所接纳的又一重要前提。事实上, 也正是这些与原文看似存在差距的表达, 才使外国文学编译获得了当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比如, 邓笛编译的文章“野猫的裁决” (1) , 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只鹧鸪, 在一处山林的草丛里安了一个窝。有一天, 它离开窝,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觅食。它不在的时候, 一只兔子发现了这个窝, 就住了进去。可是, 过了几天, 鹧鸪回来了, 与兔子就谁该拥有这个窝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在它们争执不下的时候, 一只体型硕大的野猫走了过来。野猫伪装公正, 骗取鹧鸪和兔子的信任, 最后吃掉了它们。

笔者找来原文与邓笛的译文对照研究了一下, 发现原文是19世纪美国一位作者写的一则民间故事, 文字浅显, 如果用符合纯正理论的规范去翻译, 则并不太难, 但结果恐怕只能是一个难以引人注意的普通的民间故事。然而, 邓笛的这篇译文被《读者》在内的众多报刊转载, 这是因为邓笛在翻译时使用了时尚词语, 比如把nest译成“无主之窝”, 把habitation译成“实际居住”, 让人不禁想到了媒体在报道中日钓鱼岛之争及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表现时所用到的一些词语。这样的处理赋予了这则老故事新的生命力。

邓笛的编译有意识地贴近时代, 接近时尚, 这种意识有助于催生新的形式, 形成新的理念, 推动思维的进化。邓笛还让自己的编译语言与网络接轨, 努力进入网民的语境, 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地会拓宽思路, 贴近现实, 增强创造性。另外, 邓笛丢掉自己英语专业人士的身份, 使自己贴近他的读者群, 而不是贴近原作者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他的编译文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外在形式上都能够契合他的读者群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需要。实际上, 由于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翻译原本就绝非只是一种对应的符码转换, 而是要在保持深层结构的语义基本对等及功能相似的前提下, 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2]。其中在重组的过程中, 甚至一些基本信念被替换、被颠覆, 文学发生了“范式的变化”。西方语言区别于汉语的言文不一, 它是言文一致的拉丁语系, 这就使文学语言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和谐一致的。但是, 在汉语言中, 汉语由于是一种象形文字, 其文字本身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 这就使书面语言得以离开口语而存活。而编译则使西方文学的话语被整合为地道的当代汉语书面语, 并以此实现了对中国传统阅读心理习惯的迎合, 从而完成了登陆中国读者文化心理的艰难过程。这就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西方文学, 并且觉得西方文学和我们的文学与文法有着同一的价值取向, 继而使人们消除了对于西方文学的排斥性文化心理, 具有了一种可以“平等”对话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平等”是不可能真正的平等对话, 但对话本身却表明了对话主体容许对话对象的存在。

三、主流文学的感悟化

邓笛在编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本位, 使他最大限度地契合接受主体的文化心理的实际状况, 成为他们走出自我的一个重要中介。

邓笛编译与传统外国文学翻译最大的差别是,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要进入西方文化的现实语境中忘掉自我, 而邓笛的编译却要求自己能够从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出发, 由个体文化情怀引发社会文化情怀, 进而促成外国文学编译的独特魅力。

当今的中国, 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不合理现象, 如贫富悬殊、贪污腐败、部分职工下岗、社会治安等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素来有忧国忧民, 视国家兴亡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高贵品德, 而邓笛这样的外国文学编译者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 编译而不是传统的翻译就成了他们应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策略性抉择, 同时也契合了探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当下国人的潜在心理需要。

笔者在将邓笛发表的文学编译文章与原文对照阅读时发现, 许多译文都较之原文平添出一些感悟, 比如:“就好比, 人中奇才, 因为不循常规, 所以被视为异类;因为与众不同, 所以被说三道四;因为有了非议, 所以被排斥在外” (2)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并且持之以恒去做某件事情, 即使这件事情看上去难以完成, 也一定能有所收获” (3) 、“……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心无定力, 人如浮萍, 随波逐流, 终将无成” (4) 。这些锦上添花的语言让“文学编译”后的文本有了心灵鸡汤的味道, 帮助接受主体直面人生, 解惑与思考。诗的比兴、借物抒情、主旨的突出与延伸、咏叹的多视角、一滴水折射世界是邓笛编译时常用的手法。

由此可以看出, 邓笛在解读西方文学时, 从为国人排忧解难的实际出发, 希冀对中国的现实有所推进。但是, 这些无疑是违背原文的增译, 可是恰恰就是这些增译, 既迎合了主流文化的规范需求, 又契合了接受主体的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 并成为他的编译文得以受到大众欢迎的又一重要缘由。

传统的文学翻译当然仍然是当今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主流, 邓笛式的非主流的文学编译恰恰为它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互为参照。特别是文学编译对于文学翻译主体意义的强调和文学翻译独立品格的坚持, 始终会作为一种潜能伴随文学翻译发展的进程, 或隐或显地发挥着影响。

四、贵族文学的平民化

邓笛的外国文学编译作品在国内广受欢迎的现象昭示着当下中国社会和全球文化审美的复杂性。当代社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 世界历史正进入一个没有英雄, 起码是没有君主的“散文”而非“史诗”的年代[3]。这种现象只有放在当代审美文化的语境中考察, 我们才能廓清假象, 真正认识其原因。

所谓当代审美文化, 按照姚文放的解释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4]。这种文化系统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实证主义、折中主义等, 这些思潮的一个共同倾向就是从本体论走向功能论, 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从本位主义走向消费主义,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崇实、尚用、拜物的心态。

首先, 商品经济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把文化变成了商品, 而商品化了的当代审美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娱乐性、感官性。恰恰是在这点上, 当代审美文化完全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的超越性品格。人类审美发展到今天可分为前审美时代、审美时代和后审美时代。在前审美时代, 人类审美处于未分化状态, 审美与日常劳动、宗教、祭祀、巫术及人类的生存活动融为一体, 这一时期的审美更多地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到了审美时代, 直接以康德“审美无利害”理论作为唯一标准, 把审美活动从其他日常活动中分离出去, 美学研究单纯以经典的、高雅的艺术作品作参照系, 并以超功利的眼光看待艺术。这一时期的审美特点还表现为分化和分层;艺术从劳动中分化出来;文化分为各类层次、各种等级, 譬如西方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分为“有教养”和“无教养”、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评, 等等。而到了后审美时代, 对于审美时代的分层文化、等级文化和审美现象进行了拒绝和批判。更多提倡的是大众文化、泛文化, 自康德以来以“审美超功利”和“审美距离说”作为支点构筑起来的经典美学在当代审美文化面前也因此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贴近现实的世俗生活, 呈现出多元化、娱乐化和感官化的趋向, 表现出崇实、尚用、拜物的特征。邓笛的编译文之所以广受欢迎, 原因就在于原作在编译者的改造下更多地具备了这些特点。

其次, 当代哲学思潮体现出重实在的现实价值而轻终极价值的理论品格。它带来的深刻变革就是普遍的游戏心态的生成, 当代审美文化完全蜕变为享乐、休闲、游戏的手段和工具, 并不承担任何精神升华的义务。与急功近利和游戏心态相对应, 一部分坚持追求终极意义的人们在当代生活中产生了丧失精神家园的漂泊感, 而这种漂泊的无家和无根的感受则在当代审美文化中演化为人们对感官、娱乐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诚如利奥塔德形容的那样, 折中主义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人们听强节拍的通俗音乐, 看西部影片, 午餐吃麦克唐纳的食物, 晚餐吃当地菜肴, 在东京洒上巴黎香水, 在香港穿“过时”服装———这种眼花缭乱的流行时尚结束了任何统一的标准。个体的即时盛兴成为唯一可信的内容。这个时候, 邓笛式的编译因其松弛、灵活、自由、零散、轻松, 而符合了当代审美文化所喜爱的品质。邓笛的编译既可以体现当代审美文化放任洒脱的游戏精神, 又可以体现当代审美文化胸无大志的零敲碎打。无论人们是在肯定的意义上还是在否定的意义上都不能不承认这一点[5]。

第三, 当代社会心理是养育当代审美文化的母体、土壤。而审美心理在某种意义上说, 已脱胎于社会心理。商品经济时代事实上已经根本地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如今我们已经处在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由于新的时代“轴心”正在形成之中, 旧的价值体系则已被消解, 于是现在的人类正处于一种中间的空无状态。这种中间状态孕育出了这个时代的特殊社会心理:普遍的虚无感、失落感, 浮躁的心态, 以及由虚无感衍生的焦虑症、自恋癖等。“虚无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只不过这种社会心理有时候显得极为隐蔽不易察觉罢了。总的来说, 虚无的最为本质的表现就在于恒定的价值立场的缺席, 它所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对于时尚的追逐和盲从、从众心态以及对娱乐性和感官性生活的无原则认同”[6]。从邓笛编译文的本体特征来看, 它们的简短性非常契合当下急功近利的“兑现”心态。在这个焦虑喧嚣的时代, 自恋和急于表白的心态使译者渴望把个人的情感欲望搬到笔下, 无疑编译比起翻译更能表达他们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情调, 求得自我存在的肯定。潘知常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犬儒精神”在作怪。“所谓犬儒主义, 是指以高姿态来掩饰自己的虚无的自恋狂。在价值虚无的社会, 以抗拒虚无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一无所有, 发展到自己也认为自己真是在抗拒虚无, 以至达到一种自恋狂的境地”[7]。

如果说传统翻译的反商品性、反技术性使得翻译文学贵族化、经典化, 那么商品性、技术性的介入固然一方面使包括文学编译在内的当代审美庸俗化, 另一方面使审美通俗化、平民化。邓笛式的编译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注释, 即商品形式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形式和方法进入文化领域, 使得兼有文化和经济两种特性的文化形态更容易进入普通大众, 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文化作用。[8]

五、结语

笔者认为, 对待邓笛式的外国文学编译现象, 我们要心态放松, 更多地持包容甚至是宽容的态度。其实, 这种高台教化的叛逆, 不只限于翻译界。超女现象、于丹和易中天的成就等, 都是走出象牙塔, 亲近民众, 改俯视为平视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学编译”当成是一种个性, 就像李宇春的亲民、非主流文学的挑战、湖南卫视之于中央台、“百家讲坛”的通俗等, 这些都已经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邓笛.翻译界外的翻译[J].上海翻译, 2008 (4) :78-80.

[2]谢天振.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J].渤海大学学报, 2008 (2) :34.

[3]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39.

[4]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9:3-4.

[5]邓笛.编译文学:也应该得到承认的文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6) :91-94.

[6]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J].社会科学辑刊, 1997 (4) :124.

[7]潘知常.反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5:147.

篇4:听陈丹青谈《外国音乐在外国》

被同行屡批“不务正业”的陈丹青,一直以来就对西方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着近乎偏执的痴迷。这就好像虔诚的教徒对麦加城的朝圣,专注而执著。其实,无论是伟大的西方哲学家尼采还是理论学家萨义德,作家肖复兴还是文学家冯骥才,他们爱音乐,写音乐,玩跨界的“闲事儿”早干过了。

一改往日《荒废集》、《退步集》中激进的思想,严肃的话题,刻薄的词藻。在新书《外国音乐在外国》中,活气的文字配以大量传神的图片,它们宛若丹青先生笔触间充满灵性的色彩,栩栩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斑斓的“音乐浮世绘”。极致、矫情,又令众人心生倾动。

流年暗换中,往来成古今,如果以时间为轴,再冠以先生的名号。他,50年代初,生于上海;花季雨季的年龄,响应大时代的号召被迫去了农村;二十出头儿,开始谈恋爱;没两年,考上了中央美院;接着,顺理成章地结婚、生小孩;毕业之际,因《西藏组画》而一举成名;28岁赴美留学,18年后回到北京;快知天命的年纪,受聘清华;4年后,又惊世骇俗地辞掉了那份工作。纵观下来,虽然陈先生的年纪是越来越大,但是他活得却一点不糊涂,逍遥自在,敢说敢为。他宁愿做《皇帝新装》里那被嘲笑的诚挚“孩童”,也不愿做不明就里的那堆“大人”。才情和勇气俱佳的他,选择了一种“看不惯”的大侠姿态,含沙射影,但又点到为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喧嚣,丹青先生以最心爱的音乐为题,直抒胸臆,聊以慰藉。“这是我渐趋安分守己的举措吗?是的,谈论艺术真是既风雅,又安全。这不,连书名也规避了话题与是非,单说外国音乐在外国。”陈丹青如是说。

新书设计,更是加入了油画中“灰调子”的概念,一式三版(颜色),雅致有趣。当初,陈丹青这个外行受邀《古典音乐爱好者》而开始写古典乐,没想到一写,却着实欲罢不能了。一时的音乐,配一时的心境,他的文字清新活跃,情意真切。书中的陈丹青,喜欢听纽约104频道的古典音乐节目。他欣赏老帅哥霍洛维奇的钢琴技艺。还有书中每每读来令人莞尔的一抹“霍式鼻涕。”霍洛维奇长眠于纽约,他于小雨中久久伫立,作为送行队伍中唯一的中国人,与他心中的偶像默默道别。其实,陈丹青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完全发乎真性情,而非附庸风雅。

在《外国音乐在外国》中的很多描写里,纽约与他插过队的江西农村、“文化大革命”抄家时的上海弄堂,蒙太奇般地在进行着时空的转换。书中讲到了他多年前与音乐的渊源,“文化大革命”的那段韶华,虽是那代人不堪回首的国殇,但在少年陈丹青的眼里,精神食粮远胜于一切。他偷偷地听家里的留声机。他看到抄家的红卫兵,得意洋洋地用上海话唱着《卡门》的序曲。他在一个破旧的钢琴店,发现无数被抄的钢琴被堆在灰暗的角落里。他也曾目睹一个可爱的“资产阶级”小女孩,偷偷地在用几根手指去试触那掩盖在尘埃中的琴键。江西插队的那段岁月,他会在蚊帐中偷听“敌台”。一有新鲜的海顿协奏曲,他便默默背诵,熟稔于心。他会为了好听的音乐,在唱片店流连忘返。他也喜欢伯恩斯坦的贝九,但并非快乐。他爱乐如斯,会忘我地在音乐会现场发抖。他更会在贝多芬德国故居的楼梯口,静静地发呆上好几个小时……

万物皆为美妙,音乐亦无疆界。就像陈丹青说的那般,“独奏珍本,听来僻静,安详,全然的孤单,仿佛只是音乐自己在听,你正好悄然在场,也听到了。”

前几日时尚廊以陈丹青出的新书《外国音乐在外国》为由头,弄了一次“音乐与西化”的主题活动。当天,幸亏提早踩点儿,不然连个落脚的地方恐怕都没有。至此,得以窥见这位“老愤青”的超高人气。先生姗姗来迟,入口处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还好皆为读书人,大家都是自觉地为先生让出一条小径。来得早的,坐在事先预定好的座位,私下交流着。来得晚的,手捧着刚买到的新书远远立于一隅,神情虔诚。更甚者,坦荡潇洒些的,便干脆围着讲桌席地而坐。也好,此番情景,便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到大师那流动的思辨,更清晰地听到先生那夹杂着粗口,但却充满睿智的上海普通话了。

眼前的先生,就像其妻黄素宁形容的那样,穿着唐装,留和尚头。谦虚的笑靥上,驾着一副标志性的无框眼镜。而以往一双让人心生畏惧的凸眼,也在不温不火,礼貌恭敬的表情糖衣下,融化了很多,亲切了很多。这不开场白就来了句“我写音乐书是一件很无耻的事情,其实大家不必将它当做音乐书看待”。话既开口,已然惹得堂下笑作一团,气氛顿时轻松不少。

“外国音乐在外国”这个书名,陈丹青觉得别有一番意味在其中。其一,是中国音乐在中国,“费加罗婚礼”在维也纳,“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这两个相映成趣。再一,是藏在其中的外国音乐、文学、绘画、舞蹈在中国,这个可以延伸,变成了如今的西化问题。如果一个中国人,他既不了解外国音乐也不了解中国音乐,这便是所谓西化的后果。认真的陈丹青先生,还特意请教了一位年长他十岁的西北音乐学家、国学家——牛龙菲教授来帮他梳理西化的脉络。

篇5:外国名言警句摘抄

2、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3、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童年》

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5、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6、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7、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8、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9、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1、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12、“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13、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套中人》)

14、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

15、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6、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神秘岛》

17、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追忆似水年华》)

18、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19、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20、.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史诗》)

21、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

22、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3、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约翰·洛克

24、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爱迪生

25、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26、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

2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28、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29、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____歌德

30、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31、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

的小屋》)

3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3、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3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35、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

的。——《简·爱》

36、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37、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38、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基度山伯爵》

39、整个下半天,人都听凭羊脂球去思索。不过本来一直称呼她作“夫人”,现在却简单地称呼她作“小姐”了,谁也不很知道这是为着什么,仿佛她从前在评价当中爬到了某种地位,现在

呢,人都想把她从那种地位拉下一级似的,使她明白自己的地位是尚叩摹?(《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40、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变形记》)

41、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儿子与情人》

42、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43、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44、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45、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俾斯麦

篇6:外国名人励志名言

2.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松下幸之助

3.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4. 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须培养热忱。人们因你心与热诚而更喜欢你;而你也得以逃离枯燥不变的机械式生活,无往而不利。不会有别的,因为人类的生活就是这样,把灵魂放入工作之中,你不仅会发现每天中的每小时都变得更愉快,而且会发现人们都相信你,恰如我们以发电机时相信电那样。——约那桑·欧登·阿摩尔

5.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唯一有所作为的时间。——托尔斯泰《三个问题》

6. 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霍勒斯·曼

7. 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泰戈尔

8.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贝多芬

9. 一个人几乎可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查尔斯·史考伯

10. 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雨果《悲惨世界》

11. 诚实是雄辩能力的一部分;我们因自己热切诚恳,而使别人信服。——威廉·哈立特

12.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13. 说慌是美妙的。在人类的一切发明中,最美妙的发明是善良的上帝!——罗曼·罗兰《母与子》

14.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篇7:外国读书名言

2)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波罗果夫

3)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罗廖夫

4) 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5)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

6)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7)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8)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9)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0)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11)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12)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3)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14)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5) 旧书不厌百回读,人求上进先读书。

16)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17)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富兰克林

18)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19) 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勃斯

篇8:外国名人名言

──高尔基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爱因斯坦

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巴甫洛夫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卡莱尔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卡耐基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雨果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

──爱因斯坦

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托尔斯泰

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入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爱迪生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

──肖伯纳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别林斯基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

──茨巴尔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

──哥白尼

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莫扎特

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笛卡尔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观。

──拉吉舍夫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托尔斯泰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高尔基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

──爱因斯坦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但丁

最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狂热者的热情。

──贝弗里奇

昨天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而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耶曼逊

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斯宾塞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篇9:外国名人名言

2)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3) 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

4)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5) 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歌德

6) 无德之人常嫉他人之有德。——培根

7) 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8)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9) 人不可为了荣华与虚名给自己招来危险。——伊索

10)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培根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11) 弓弦越拉得紧,生命之箭射得越远。——罗曼·罗兰《母与子》

12)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戏剧集》

13) 最漂亮的聘礼就是才干。——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14) 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15) 名气就像某些特别的鲜艳的花儿一样含有毒性物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16) 要想战胜它,就得先了解它。(《雨果传》)

17) 能够把我们的才能使用到现实上面,这就是幸福。——巴尔扎克《高利贷者》

18) 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19) 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巴尔扎克《高老头》

篇10:外国读书名言集锦

1、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3、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4、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

5、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6、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7、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8、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9、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论青年》

10、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奥斯特洛夫斯基》

11、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12、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13、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14、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5、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文学书简》

17、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培根论说文集》

18、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19、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20、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21、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2、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23、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24、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雨果

25、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赫尔岑论文学》

26、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论文学》

2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28、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2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0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论青年》

32、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高尔基

33、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高尔基论青年》

34、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35、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高尔基:《论文学》

36、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论青年》

37、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论青年》

38、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高尔基

39、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培根

40、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论说文集》

41、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富兰克林自传》

42、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43、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44、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凯勒

4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6、我扑在书籍上就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4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48、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9、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50、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51、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普希金

52、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53、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54、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5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上一篇:山东财经大学拟发展党员基本情况填写说明下一篇:一天时间安排的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