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

2024-05-10

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精选13篇)

篇1: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总结

为了大力宣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预防 接种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提高群众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罗店镇卫生院防疫门诊和施庄村卫生室于3.20日在施庄村卫生室开展了“预防接种前告儿童家长”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讲座有预防门诊接种医生马岩重点向大家讲解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为什么要给儿童打预防针,那些孩子不宜接种疫苗,预防接种前后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等接种知识。

通过此次预防接种知识讲座的开展,使每个儿童家长了解并深深体会到“计划免疫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此讲座,深受儿童家长的赞许和好评,大大提高了广大儿童家长对儿童免疫规划预防接种的观念和认识。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

篇2: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

知识讲座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以后每年全国都在这天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与计划免疫工作有关的宣传活动,对推动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起到很大作用。

200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全省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范围,是在现行四种疫苗的基础上增加到13种,分别为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免费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这也充分说明疫苗接种在保护健康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广大群众要积极参与国家免疫规划,把“疫苗接种”作为一种“健康投资”,真正做到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我市将以全国4.25预防接种宣传日为契机,加大对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力度,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提高百姓接受免疫预防接种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预防接种国家免费政策

一、疫苗分为哪几类?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免费,疫苗以及接种费用由政府承担,预防接种单位按免疫程序为儿童接种这些疫苗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二、现阶段我市第一类疫苗包括哪些?预防哪些传染病?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我乡第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以及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共13种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三、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有哪些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到当地的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卫生局认可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四、流动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哪些权利?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同样权利,包括办理预防接种证、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等服务,目前大部分流动人口存在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卫生状况和防病意识较差等问题,接种单位很难对人数日益庞大的流动儿童实施及时的预防接种,流动儿童接种率明显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传染病发病不断升高。这些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免疫规划工作的突出问题。

[接种副反应知识]

1、如何看待接种反应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2、下列情况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简称受种方)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3、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异常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90%以上的异常反应均为过敏反应,包括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此外还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等,比较少见有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等,接种卡介苗后的异常反应有淋巴结炎、骨髓乳山市银滩医院健康教育讲座底稿2014 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3、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还是否继续接种?

国家规划疫苗需连续多次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糖丸等,如出现单纯的局部反应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如果引起严重反应,则不继续接种。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休克、高热、过敏反应、血清病等应停止以后预防接种。

4、有免疫损害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凡患有白血病、全身恶性肿瘤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婴幼儿或成人,感染传染病后造成严重后果,应按免疫程序接种灭活疫苗。有免疫损害者不能接种活疫苗。

5、孩子接种后要注意什么?

孩子打过防疫站以后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有时小孩会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开水,很快会恢复,如果体温过高,可服些退烧计。接种后24-48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有时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也可能肿大。如局部反应重时,可用干净毛巾热敷,如反应加重,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预防接种知识]

1、疫苗是防控麻疹的最有效手段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麻疹发病最初表现为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第3~7天开始出红色斑疹,首先是面部,而后遍及全身,持续4~7天,出疹前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手段。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前,几乎每个儿童都难以幸免感染。我国广泛使用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但在部分地区仍有麻疹病例暴发。及时全程接种麻疹疫苗,能有效预防麻疹的感染。麻疹疫苗应接种两次,初种月龄为8月龄,复种为18—24月龄。2008年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含麻疹成分的联合疫苗替代麻疹单价疫苗,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即一次接种可以预防麻疹、风疹两种疾病。

2、接种脊灰疫苗需注意哪些问题

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

儿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称小儿麻痹症糖丸),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满2、3、4月龄的儿童,各服糖丸一粒,一岁以内共服3次,满4岁再服一粒。糖丸采用直接口/嚼服或溶于凉开水送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

目前,我国是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有脊灰流行,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仍然有脊灰的暴发流行,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危险始终存在,因此各个国家仍旧对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直至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3、让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再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008年乳山市银滩医院健康教育讲座底稿2014 起,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2针,分别在8月龄和2周岁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4针,分别在8月龄打2针(间隔7~10天打第2针),2周岁、6周岁各接种1针。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人,也最好在来流行区前1个月完成接种。另外,除了接种乙脑疫苗,还要积极灭蚊、防蚊,预防乙脑传播。

4、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播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血传播。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40%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90%~95%发展成慢性携带病毒状态,而成人仅为10%左右。

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可受到保护,并且效力持久。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按照0、1、6月龄的接种程序,全程接种3次乙肝疫苗。由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分娩及产后,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所以乙肝疫苗接种更强调首针的及时性——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立即接种第一针。如果孕妇已经明确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同时还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阻断病毒传播效果。

竹坪乡卫生院

篇3: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仙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到该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的家长650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 对儿童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不同文化程度和户籍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等指标进行调查[2]。调查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 通过规范化指导语后由儿童家长自行填写。若儿童家长的阅读有困难, 则由医护人员朗读后由家长选择, 医护人员代为填写。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2.1 儿童家长基本情况

650例儿童家长中, 男272例, 女378例;城市儿童家长占78.3% (509/650) , 农村儿童家长占21.7% (141/650)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占57.8% (376/650) , 大专及以上占42.2% (274/650) ;家庭收入:少于1000元占6.5% (42/650) , 1000~3000元占32.8% (213/650) , 3000~5000元占26.8% (174/650) , 5000元以上占34.0% (221/650) 。

2.2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度

结果表明, 99.7% (648/650) 的家长知晓儿童在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88.2% (573/650) 的儿童家长对儿童应该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全部了解或部分了解;92.6% (602/650) 的家长知晓当儿童身体不适时不应接种疫苗。

2.3 不同文化程度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度比较

结果表明, 高中及以下儿童家长对10种基础疫苗全部了解或部分了解率为82.7%, 与大专及以上家长的95.6%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低文化水平家长中, 只有80.9%会按程序主动带儿童前往接种疫苗, 与高文化水平家长的97.1%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4 不同户籍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度比较

农村儿童家长对10种基础疫苗全部了解或部分了解率为52.5%, 与城市家长的98.0%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农村家长中, 只有46.8%会按程序主动带儿童前往接种疫苗, 与城市家长的99.0%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目前, 很多严重的疾病并无特异疗法。一旦患病, 将难以治疗。但接种疫苗却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 不但有利于人群健康, 又能降低治疗的成本, 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预防保健方案[3]。而儿童的免疫力较弱, 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因此对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 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弱, 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因此儿童预防接种的重任, 通常落在其父母家人的肩上[4]。而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 又会直接影响着儿童预防接种能否顺利开展。因此, 本研究对儿童家长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 旨在掌握知晓率和儿童接种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次研究, 可发现从总体而言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知晓度较高。大多数家长都能或多或少的对国家10种基础疫苗有所了解。同时了解到当儿童发热或不适时, 不应当接种疫苗。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发展, 人们逐渐摆脱蒙昧, 对基本医学常识有了了解。同时由于国家对儿童预防接种方面的大力扶持, 现今的家长也更为愿意主动带儿童前往接种疫苗。

但是, 当考察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户籍的儿童家长对儿童接种疫苗知识的知晓度时, 发现有较为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当儿童父母来自城市且文化程度较高时, 儿童家长对接种知识的知晓度较高。这一研究结果也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5]。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低的儿童家长, 对于医学的常识不多, 卫生常识淡薄, 不了解接种疫苗对于儿童的意义所在;其次, 身处农村的儿童家长, 由于医疗设施的相对不足, 家长难以按时主动地对儿童前往接种疫苗。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知识知晓率较高;但针对农村人口和文化程度低人口, 要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选择一些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方法, 能更为全面的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摘要:选取青秀区仙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到该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650例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 对儿童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不同文化程度和户籍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 99.7% (648/650) 的家长知晓儿童在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88.2% (573/650) 的儿童家长对儿童应该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全部了解或部分了解;92.6% (602/650) 的家长知晓当儿童身体不适时不应接种疫苗。当儿童父母来自城市且文化程度较高时, 儿童家长对接种知识的知晓度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知识知晓率较高;但针对农村人口和文化程度低人口, 要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选择一些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方法, 能更为全面的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唐申, 韦巧燕, 陈建锋, 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状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6) :13-15.

[2]袁靖芳, 丁利萍, 马晓春.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状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30 (6) :36-37.

[3]周游.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24) :3349-3350.

[4]唐申, 韦巧燕, 陈建锋, 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状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 14 (10) :58-60.

篇4:预防接种疫苗知识知多少(二)

1为何要注射麻疹活疫苗?

现在,麻疹的症状越来越轻,像以前那样由麻疹引起肺炎的婴儿已较少见到。不过,在几千人中约有一人会因麻疹导致脑炎,或者因免疫力低下而导致死亡。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免患麻疹。

预防麻疹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后,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接种后6~10天内,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及散在的皮疹,一般不超过3天即可自行缓解。有时个别的人会在面部和身上出现稀稀落落的红色疹子,这就是所说的人工麻疹,由于活疫苗的毒力弱,这种人工麻疹一般不会传染其他孩子。

2何时注射麻疹活疫苗?

我国目前幼儿定于8个月时初种,18~24个月时复种一次。国外主张在15个月时初次接种更为保险,并认为在1岁以内接种者,应于1年后复种一次。疫苗应保存在2~10度暗处,每次皮下注射0.5毫升。各年龄剂量相同。

3接种时注意些什么?

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有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

4麻疹疫苗与丙种球蛋白能同时注射吗?

麻疹疫苗与丙种球蛋白是不能同时注射的。因为丙种球蛋白中含有麻疹病毒抗体,能够中和疫苗中所含的麻疹病毒,使疫苗失效。丙种球蛋白注射到人体后,能在体内停留2~3周,因此2~3周内注射麻疹疫苗是无效的。

麻疹疫苗注射后2周,人体即可产生抗体,这时就不会受丙种球蛋白的影响了,所以接种麻疹疫苗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关于乙肝疫苗

1哪些人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目前已有10%的健康人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控制这种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一般来说,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但需要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人群应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另外,还有乙肝危险人群,包括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以及密切接触者,接触乙肝病人的医护人员等。

2接种乙肝疫苗的具体方法和接种后能维持几年?

接种乙肝疫苗的具体方法是: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满1个月时注射第二针,满6个月时注射第三针。这三针打完后,有效预防时间在5年左右。以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再注射加强针。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发病。对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没有预防作用,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丙、戊、庚肝等病毒。

3接种乙肝疫苗后需要加强吗?

接种乙肝疫苗后,虽然随着时间的延长,接种者的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但当他们受到乙肝病毒攻击时,由于免疫记忆作用,抗体水平可再度升高。这在乙肝高发区和高危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从总体来说,如果是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并于接种后产生了高滴度的乙肝抗体,一般不需要加强。

从个体来说,每个接种者的情况可能不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最近一次全国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表明,我国全程合格接种率仅为28.4%。71.6%为非全程接种。非全程接种的儿童可能无乙肝抗体或抗体滴度较低,对此类儿童应检测乙肝抗体,如抗体未产生或已消失,则应及时加强或重新接种。

此外,对一些感染乙肝病毒概率高的儿童,例如在其父母或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则应定期监测其抗体水平和乙肝感染指标,一旦抗体降至低水平或完全消失,则应及时复种。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症状,发热分为轻度(37.1~37.5度)、中度(37.6~38.5度)和重度(38.6度以上)。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2—4小时印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篇5:预防接种小结

培训小 结

为抓好2018年的免疫规划工作;做好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防控。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召开此次免疫规划知识培训会,现将我乡免疫规划知识培训工作小结如下:

刘娟院长作2017免疫规划工作上级考核情况通报,同时对本次培训会纪律作强调。

堰塘乡2018年免疫规划年初工作安排会现场 田景良副院长针对他负责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针对免疫规划工作出现的问题,是大家对免疫规划工作不负责,前期要求大家来完善,至今没有人来做,所有考核肯定会有问题出现。2017年以考核,是好是坏不能改变了。在此宣读《堰塘乡2018年免疫规划工作计划》希望大家接下来在2018年里,按照乡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村级免疫规划工作。

贾晓敏(免疫规划主要负责人医生)对免疫规划知识进行系统规范培训,主要讲到以下知识要点:

1、对《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规范》(1)免疫规划资料的 类型:统计表、非统计表及资料收集。重点为村级资料

2、《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及《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等免疫规划内容作培训,宣读《堰塘乡卫生院2018年免疫规划工作计划》,签订《堰塘乡卫生院2018免疫规划工作目标责任书》;

3、培训后对村医生进行了测试。

最后刘娟院长作此次培训总结,希望防保医生、各村医生加强工作责任心,共同努力为辖区内每一个免疫规划儿童服务,做好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堰塘土家族乡卫生院

篇6:份预防接种卡整理小结

根据“余字乡(镇)2018年8月儿童预防接种卡整理记录表”和“儿童变迁登记簿”及“新生儿信息”等相关信息统计,并对客户端的预防接种卡变迁情况进行了核查,全乡2018年8月份共迁出8人,其中迁县里8人,外地0人;迁入3人;新出生3人。无漏种儿童。儿童电话号码更新2人。新填身份证号2人,儿童出生证明编号1人。修改儿童个案信息8人。

余字乡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

篇7: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培训小结

为了搞好我镇2013年新生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防止疫苗相应传染病在各中小学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流行,于2013年6月30日对我镇各中小学托幼机构分管教师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技术培训会议。

二、培训结果:

篇8: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

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除相应疾病的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 它也是关系到所有儿童健康成长的预防保健工作, 具有服务对象特殊、工作量大、环节多、技术性强等特点。要做好这项工作, 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重视以及具体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更需要儿童家长的支持与参与。他们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掌握、需求等直接关系到预防接种的顺利开展[1]。鹤壁市开发区总人口10万人, 其中城市人口7.4万, 农村人口2.6万, 为了解鹤壁市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我们于2008年10—12月对不同居住地适龄儿童家长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现场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鹤壁市开发区所辖农村、城市居民社区及流动人口较集中的贸易区, 随机抽取适龄儿童的家长。

1.2 内容

了解儿童家长的一般情况及预防接种有关的知识。

1.3 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式调查, 然后按正确回答人题数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209名儿童家长, 儿童母亲答卷的有792人, 占65.51%;父亲答卷的有347人, 占28.70%;其他有70人, 占5.79%。在这1209名儿童中, 男性654人, 占54.09%;女性555人, 占45.91%。

2.2 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的相关因素

2.2.1 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

这次调查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较高 (84.23%) , 中学及以下学历的较低 (72.79%) , 文化程度不同对预防接种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5.94, P<0.01) , 见表1。

2.2.2 家庭月收入情况

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家庭,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为78.44%;1000~3000元的知率为77.39%, 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家庭,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80.15%。三者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32, P>0.05) , 见表1。

2.2.3 不同居住地区情况

在1209名被调查对象中, 居住在农村的占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的为73.35%;居住在城市的为81.09%;居住在贸易区的为76.62%。三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31, P<0.01) , 见表1。

2.3 预防接种知识的来源

儿童父母获得与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途径, 主要是医生告知的有81.56% (986/1209) , 从预防接种告知书获得的有73.04% (883/1209) , 自己读书了解的有53.10% (642/1209) , 在各种宣传活动中了解的有40.12% (485/1209) 。

2.4 预防接种知识答题情况

针对儿童基础免疫的五苗七病设计6道问题, 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服脊髓灰质炎糖丸前能不能吃热的食物?”, 正确率达98.59%;回答正确率最低的是“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吗?”正确率为42.60%, 见表2。

3 讨论

预防接种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预防接种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全社会人群, 只有增加他们对预防接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才能使预防接种工作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受家长文化程度及居住地的影响, 随着儿童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逐渐升高;不同居住地区人群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不同, 农村地区低于城市地区。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不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 笔者认为:一是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实施及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的因素有关[2], 二是家长在预防接种认知上的差别。这要求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及免疫规划健康促进活动, 提高公众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及主动接受免疫规划的服务意识[3], 而健康教育宣传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地区及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 主要加强对农民、工人等文化程度较低者的宣传力度, 从整体上提高各层次群众预防接种知识水平。争取儿童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合作, 提高疫苗的覆盖率。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 表明儿童家长对有关脊髓灰质炎糖丸、乙肝的正确回答率较高, 这与15年来我市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乙肝疫苗的推广使用[4]及预防保健人员在接种前的健康咨询等因素有关;而儿童家长对卡介苗正确回答率偏低, 这可能与新生儿卡介苗是在医院接种有关, 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中要扩大到各个接生医院中, 并且要加大对各医院卡介苗接种人员的管理及知识培训, 从而加大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力度, 在帮助家长解决接种中出现的问题时, 把接种知识进行有效传播,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周庆爱, 陈万庚, 唐小妹.542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现况调查.中国校医, 2005, 19 (1) :48-49.

[2]王振静, 杨立志, 杨庆霞.安阳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9 (2) :96-98.

[3]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13, 272-281.

篇9:预防肝炎接种疫苗知识问答

1、儿童乙肝疫苗三针打完之后,怎样知道孩子是否产生抗体?

答:打完乙肝疫苗3针后可带孩子到医院检测有没有产生乙肝抗体,

2、儿童三针接种后没有产生抗体,是否需要补打?如要,补打几针?补打还免费吗?

答:如果打三针后没产生抗体,而且HBsAg为阴性,应该进行补打。

一般推荐补打3针。因为财政提供的乙肝疫苗经费是根据每年儿童出生数来拨付的,所以每个儿童只有1次免费接种的机会,如果补打需要自费。

3、肝病种类复杂,目前只有甲肝和乙肝有疫苗,儿童有必要接种甲肝疫苗吗?

答:目前广东省的广州、韶关、深圳、东莞4个市的甲肝疫苗从2008年9月1日起纳入免疫规划,这4个市的适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甲肝疫苗。我国甲肝的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应该给孩子接种甲肝疫苗。

4、甲肝疫苗一般打几针?

答:甲肝疫苗有两种:一是甲肝减毒活疫苗,只需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另一是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接种后可到医院检测有无产生抗体。

成人篇

1、预防乙肝,为什么一定要打足3针呢?

答:按照免疫程序应该接种3针才算全程接种。1次接种常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有研究报告的效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1剂的保护率约为10%。此时要特别注意隔离,避免在此阶段感染上乙肝;接种2剂的则可达到50%,接种3针才能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2、成人在哪些地方可以接种乙肝疫苗,费用如何?

答:成人可以到各地的预防接种门诊或者到医院进行接种。成人接种疫苗都需要收费,进口疫苗为50多元1针,国产疫苗成人一般需要10~20元1针。

3、打完针之后多久可以检测到抗体有没有产生?如果仍然没有产生抗体,可能是什么原因?

答:接种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转为阳性。疫苗3针全部打完之后,过1个月至2个月后进行检查,如果检测不到抗体,则需要分析原因。

①看接种者本身是否免疫力低,或者打疫苗期间是否服用了有各种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比如,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红斑狼疮治疗药物、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药物、激素类的药物等,这些都可能引起疫苗注射之后没有应答。②接种者是否已经发生乙肝隐匿性感染。③接种者是否对乙肝病毒本身不敏感。④注射的乙肝疫苗量是否不够。

4、如果需要补充接种,要注意什么?

答:如果需要再补充接种,一般需要提高剂量后重新打3针。

如果乙肝疫苗接种之后,发现其抗体的浓度不够,则需要补充接种,这种情况下一般只需要补种1针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阳性者的保护效果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是对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等)可定期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百万国际单位每毫升),可给予加强免疫。

5、乙肝患者怎样才能防止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家人?

篇10:预防接种知识

疫苗是什么?

疫苗是利用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科学手段去除病原体的致病能力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能力的特性),经过加工而成的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获得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力,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注射疫苗后,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疫苗和药物的区别是疫苗的使用对象为健康人群,而药物的使用对象为病人。

儿童为何要接种疫苗?

孩子出生离开母体,也就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虽然有母亲通过胎盘、脐带传给的抵抗力,但由于出生后断了供应,天天消耗,这样先天性的抵抗力下降,到孩子6个月后就几乎没有了。而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受细菌、病毒侵犯的机会增多,很容易患病。有育儿经验的妇女都知道,孩子满半岁后容易发热、感冒、拉肚子等就是这个道理。要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特别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的传染病的发生,如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麻疹、乙型肝炎、结核病等,就必须让孩子自身尽早产生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预防接种就是把能使人产生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疫苗接种于人体。孩子进行预防接种后,就会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的免疫力,这样就不会得相应的传染病。

儿童疫苗接种流程

1、儿童出生后,医院产科或其设立的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人员会主动为您的宝宝在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接种卡介苗,同时开具二联单和转卡记录。

2、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带着医院出具的二联单和转诊记录,一个月内主动到居住所在地预防接种单位(预防接种门诊)为儿童上卡,预防接种单位人员会根据家长提供的出生信息、二联单和转诊记录等,为您的孩子办理“预防接种证”,同时和您预约婴儿下次的接种时间等。

3、如果您的孩子是在家出生的,请您立即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您孩子的出生情况,由预防接种人员为您的孩子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4、如果您的孩子在医院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在医院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请您按照第3条去办理。

篇11: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

根据《河南省免疫规划规范管理活动方案》的工作要求,我乡在2015年6月15日对全乡23个行政村计划免疫接种卡进行核对、整理、剔卡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措施

此项工作在我乡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按照工作要求,制定统计表格,对6岁以下我乡所有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卡进行核对、整理、剔卡工作,按自制统计表格如实填写。

二、调查结果如下(见统计表)

全乡6岁以下所有儿童剔卡原因情况:<1岁组儿童剔卡5人,其中外地出生儿童4人,死亡1人;1岁组儿童剔卡3人,其中迁出3人,2岁组儿童剔卡2人,其中外出2人,3岁组儿童剔卡4人,其中外出4人,4岁组儿童剔卡5人,其中外出5人;共计19人。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产科接种点不是本乡儿童录入在本乡,造成本乡找不到该儿童,儿童跟随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及时对外出儿童、迁出儿童免疫状况进行追踪调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工作力度;

2、加强培训业务培训工作,要求各村对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规范我乡计划免疫工作。

固城乡卫生院

篇12:预防接种知识(本站推荐)

1.我国在预防接种管理上对疫苗如何分类?

按照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将第二类疫苗纳入第一类疫苗,主要考虑疫苗能预防的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国产疫苗的生产供应能力和政府财政负担等方面因素。第一类疫苗一般用于预防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传染病,预防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的传染病,以及其他国家普遍纳入免疫规划的疾病和纳入全球消灭或控制的疾病等。

2.预防接种服务有哪些管理要求?

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接种单位要求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为了规范预防接种管理,原卫生部颁布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颁布了《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另外还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疫苗计划制定、出入库管理、冷链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的技术要求。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需要,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细则,并组织开展日常工作考核。

各级疾控中心负责预防接种和免疫规划的技术指导,承担疫苗针对疾病的监测和控制、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需求计划制定、冷链管理与维护、疫苗分发与指导使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接种率监测、人员培训和社会宣传动员等工作。基层接种单位负责本单位疫苗和冷链管理,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按照国家制定的免疫程序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3.疫苗是如何供应和分发的?

第一类疫苗,是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政府采购的有关法规,通过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并逐级进行配送,或者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配送,冷链条件完全能够得到保障。

第二类疫苗可以由疫苗生产企业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供应,疫苗批发企业也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供应,另外县级疾控机构也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疫苗。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在购进疫苗时,要向有资质的企业购进疫苗,并要索取相关的证明文件。同时对于疫苗的购进、分发,均要求进行严格登记,记录疫苗的品种、规格、生产企业、批号、数量等关键信息,并要求保存至该疫苗超出有效期后2年备查。部分地区还对疫苗的出入库实施信息系统管理。

4.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进行监测?

按照相关规定,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将收到报告信息后,要通过网络上报至国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各级疾控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可通过该系统对报告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2010年12月和2014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对我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进行了正式评估。评估认为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

5.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何进行处置?

通常情况下,除了一般反应(例如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的红肿和硬结等轻微的反应)外,其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需要开展调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由县、市、省级疾控机构组织专家组开展调查诊断,其中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异常反应,由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可向市级、省级医学会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和再鉴定。怀疑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对相关疫苗质量进行检验,依法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6.为什么要给儿童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保护儿童避免感染疾病的最安全和最有效措施,所有儿童均应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我国国家免疫规划共有14种疫苗,可以预防15种疾病,其中儿童接种的11种疫苗,可预防12种传染性疾病,包括乙肝、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甲肝、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结核病。

篇13: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河南省伊川县和新安县共选取≤2岁儿童监护人20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人,根据信息饱和原则进行小组访谈。接受访谈儿童监护人的选取原则: 儿童监护人户籍为农村户口且长期居住在农村,家里有≤2岁儿童,无民族、年龄和性别等的限制,优先选择做出决定的儿童监护人,留守儿童选择祖/外祖父母或其他做出决定的儿童监护人,如果家庭中的成员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或儿童保健人员不作为被访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小组焦点访谈收集受访对象的信息。访谈小组人员为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共有5名人员组成,分别为:1名引导员、1名观察员、1名记录员、1名组织协调员和1名本地方言的翻译。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以信息饱和为原则,由经过培训的引导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在所有访谈对象知情同意后,现场实时录音和做笔录。访谈提纲包括儿童监护人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态度,重点关注问题,对强化免疫的知识和态度,对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疫苗相关知识的来源,关注的主要问题等。访谈时间为60~90 min。

1.2.2统计分析。所有访谈对象的录音均由现场记录人员进行逐字转录,并注明受访者的肢体语言和情绪,然后由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编号,建立独立文档,对文字内容的关键信息进行统一编码,然后采用类属分析法,对信息进行归类、排序和概括,进而形成主题。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总计有20名≤2岁儿童监护人参与本次调查,民族都是汉族,其中与孩子的关系为母亲的有10人,祖母的有8人,祖父的1人,伯母的1人;学历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2.2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获取途径

20位受访者均知道接种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但关于各疫苗所预防的具体疾病仅局限于卡介苗、破伤风、糖丸、秋季腹泻和乙肝五种疫苗,其中有5人知道“知道,医生会说,接种本上也有,卡介苗预防结核,满月打乙肝,2个月吃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4人回答说:“破伤风,这是最明显的,外面磕着只要百白破疫苗一打就没事儿”,10人知道“介苗预防结核,口服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百白破预防儿咳、破伤风和白喉,乙肝预防乙型肝炎”。 1人回答说:“农民都不知道啥防疫针预防啥,就是该打啥就打啥, 该打啥针的,就给打电话,就去打针了”。关于接种疫苗前后的注意事项有18人知道,其中15人回答说:“就是打防疫针的时候,先量体温,看你发烧不发烧,如果发烧了, 先不打,然后就是提醒你休息,等你完全好了,人家才给你打,人家不会盲目地给你打,打了以后,还让你休息, 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反应,没有啥反应,就可以回家”; 3人回答说:“给孩子穿完衣服,再等一会儿,如果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再离开,一般停留半个小时左右”。但关于疫苗不良反应方面的知识只有1人知道,“像种花,3、5天以后会起疙瘩,这些疙瘩万万是不能让他破,一破就不好说,一般牵涉到感染才会问”,20人均没有处理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关于如何获取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的问题,大家都提到的途径是电视、村医和板报,其中10位年轻的妈妈还通过预防接种证、网络、宣传单和短信来获取,而村医是受访者一致认为最可信、可靠的方式。其中2人回答说:“有时候电视上、教育频道,有的在卫生室板报”, 8人回答说: “从乡村医生那儿,他们最可靠,他们每个月都会发短信”, 10人回答说:“也是乡村医生那儿,比如接种什么疫苗,接种疫苗预防啥疾病,有时候有宣传的版面,上面会写什么病,怎么预防什么的,其他的就是电视上看的,有时候上网也可以看到一些”。

2.3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态度

受访者一致认为预防接种很必要,大家也都很愿意去了解有关预防接种方面的知识,并且对强化免疫也都持支持的态度,其中6人回答说:“像天花,如果不预防,孩子可以说会全得,以前就是10个8个都有这个,是相当严重。娃们都打防疫针,所以都没见过这种病,年轻的都没见过这种病”, 14人回答说:“感觉非常有必要,特别是流行病或传染病暴发率比较高的时候,像他们说的,当出现一个疾病,疾病流行比较快,再加强一次也会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所以,应该是有必要打的”。关于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受访者一致认为都很安全, 都能预防疾病,他们均认为“免费跟收费疫苗都是比较安全的,都能防病,都一样”。

2.4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行为

受访者都是在接到村医通知后去村卫生室进行接种, 很少主动去关注孩子是否按儿童免疫程序表完成接种,其中有3个孩子的奶奶提到会因为忙而推迟接种,其他人接到村医通知后都会及时去接种,其中17人回答说:“一般都是村医通知,只要通知你就该去打”, 3人回答说:“如果家里忙或者亲戚朋友来了,就第二天去,如果这两天都耽误了,就下个月去,不会给耽误久了”。关于选择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问题,大家一致选择一类疫苗,他们均回答说:“都会选择免费的,一般让拿出来都是合格疫苗,国家免费应该是政策比较好,给予补助,所以觉得都一样”。

2.5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服务的建议

关于受访者对预防接种服务的建议,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希望降低二类疫苗的收费,让更多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种。(2)建议将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形式更形象化和多样化,让农民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更易接受。其中16人回答说:“收费的疫苗是少,但就是收费有点儿高,农村没钱,要钱的再便宜点儿,要是家庭条件差,都免费了就好了”, 3人回答说:“像各种病情的各种症状,最好能印些个小册子,没事儿时抱着娃们也能看看”,17人回答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像这些可以预防的疾病,做成光盘,放到卫生室里面,定时放放,让俺们去看看。看电视,比如今儿看了,明儿忙了就不看了,容易发病的季节,在卫生室里一放一看就相当于加强预防了”。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农村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比较匮乏,这与其他定量研究结果一致[2,3,4,5],主要反映在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缺乏,这一方面与当地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同时也与监护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有关。在与监护人访谈中发现,有10名儿童监护人年龄在5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为小学或文盲,另外10名较年轻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也多为中小学。有研究显示[5,6,7], 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因为不识字,无法阅读或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对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宣传,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预防接种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即使村医对其进行解释长时间也会遗忘,这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儿童监护人很少主动参与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预防接种,所以对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无从下手,几乎都是听从村医的通知。提示在农村应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及时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催种。另外,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态度都很积极,他们对疫苗的安全性都是认可的,也很愿意给孩子接种并了解有关预防接种方面的知识。提示今后我们应加大对农村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使用群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宣传方式,如访谈中家长提到的电视和影视光碟,还可以通过广播、文艺演出和人际传播等形式,使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更形象化和多样化,进而使儿童监护人能真正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从而保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及时接种。

本研究还发现,村医和电视广播是儿童监护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类似[8,9],其中,村医是他们一致认为最可信、可靠的方式。在对预防接种服务建议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这两种方式也是他们今后最希望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途径。有研究表明,村医是儿童家长的直接接触者,在日常接诊中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干预具有优势,由村医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投入少、见效快[10,11]。另外,对文化偏低的人群开展人际交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会有利于他们获得预防接种知识和真正理解预防接种的意义,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实际沟通能力,增强其宣传技能和方法,改善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政策[12]。同时,电视、广播是一种大众传媒,形象的图像也是群众容易接近和接受的宣传形式,我们应充分利用电视这一途径,使儿童监护人更多地了解预防接种相关知识。

上一篇:短篇鬼故事文字描述下一篇:专题研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