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

2024-08-22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共6篇)

篇1: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

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体化”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学校向社会开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育人网络,从而优化学生的校内外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区德育,形成德育社会化的新格局;注重校外活动的开展,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因此,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机制有利于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净化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建立健康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因此,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机制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课题的提出 理论背景:

1、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一个新旧观念相互摩擦、矛盾乃至冲突的新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对教育的认识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扩展。一是由人生某一阶段的教育扩展到终身教育,二是由单一的学校教育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在内涵上成为一种大教育。大教育的发展是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社会的教育化,二是教育的社会化。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作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也明确指出:“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是学校德育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2、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阶段。以德治国的理论强调,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3、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把素质教育从理论上的争议正式转到国家的立法上来。强调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研究与实践背景:

目前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存在不同步、不协调的现象,当前的德育工作面临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⑴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往往被一些家长所忽视,父母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社会道德准则相偏离,导致孩子在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前不知所措,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放弃家长应尽的责任,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推给了社会,导致对孩子的品德不能形成全方位教育。

⑵从社会环境看: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文化氛围与学校德育目标的不一致,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社会环境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创新的机遇。

⑶从教育现状看:教育责任往往由学校独自承担,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存在着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有时三方面的教育甚至脱节。教育目标的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状况,让未成年人感到无所适从。因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基于以上背景,积极探索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机制无论对学生、对施教者,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的提出:

美国教育家A·威尔森提出:“个人的道德在家庭里、学校里以及社会中形成。这三种场所为个人提供了道德学习所需的整合性背景、互相支持,就像凳子的三条腿一样。现代社会道德教育难以施行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道德学习上的上述三种场所之间丧失了道德共性。”

为了让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作用力相互靠拢而非相互分离,学校作为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主动带动家庭,延伸社区,促进家庭、社区在未成年人教育上与学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补充,避免未成年人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才能实现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统一要求,避免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作用相互削弱和抵消。因此,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的目的。探索德育组织的构建、协同德育目标的确立、协同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构建协同德育体系及科学的运行机制,解决学校、家庭、社区在对学生教育上不协调的矛盾,最终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相融互补的大德育格局。

2、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三结合教育”的深化,丰富了“三结合教育”的理论,构建适合“大教育”的育人体系,推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和学习化社会的进程。

三、研究内容

社会是教育的大生态,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庭是社区的一分子,学校仅仅是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群落”。作为社会的人——学生,是不可能脱离这样的“生态”而生存的。正是这一生态系统内的社会风气、教育、思想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因此,要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学校德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注重学校-社区—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关系。

1、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的思想品德的基础。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细胞,是育人的起点,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并和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特点。家庭教育首要任务是对子女进行品德行为养成教育,配合学校、社会奠定孩子做事做人的基础。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早期教育起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可塑性最强,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真、假,树立正确的概念,为今后的成长进步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终身受益。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在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方面能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教育是主体。

学校道德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动力、导向、保证的作用,学校的各项活动,长期有意识地坚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品质教育,而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其一、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教书育人按国家德育《规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按人的一生发展规律来讲这些都是在由少年到青年时代来实现的,学生时代接受正确的教育,就能树立正确思想,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不好,必然适得其反。

其二、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的。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其三、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睡觉、吃饭,几乎100%的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接受学校的教育,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其四、从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二十一世纪国际在共处中竞争更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体现为知识、素质、能力的竞争,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具有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整体素质等。

学校教育是主体,指青少年这时期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为将来步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阶段。决定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当然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中,学校教育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学校教育是主体。

3、社区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大众化,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日趋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都收到社会的影响,社区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正确的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引导到为将来参加祖国和家乡的现代化建设准备当中。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结合,为校园文化建设输送新的养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大循环中得到锻炼。这些都是在学校所学不到的,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分化。使教育以学校为主,并和社区一起共同影响人的社会化,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人的社会化。实现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过程,树立现代德育观必须有社区参与的观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1、建立科学领导管理体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社区教育,单靠部分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热情去协调工作,而无政策上的保证,制度上的强化,是不会持久,不会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建立科学领导管理体制?

(1)要理顺关系,健全体制。

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建立教育、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要求作为街道一级必须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管理、监督、咨询、服务等工作。为了使社区教育的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必须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对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一起纳入整个社会体制改革的系统,增强街道的教育管理职能,加速办事处由民政型向地区综合服务管理型的转化,以法规的形式保证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真正成为有权威性、有凝聚力,能发挥统筹协调、管理、咨询服务作用的社会组织。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对社区教育进行规范管理。

1、社区教育组织机制规范,主要是各级有关部门对相应的社区教育组织机构的性质、宗旨、任务、组织形式等作出规定。

2、社区教育运行机制规范,主要是对社区教育开展的原则、方法、途径以及参与社区教育的成员的职责作出规定,使社区教育能够有序化、科学化。

3、社区教育保障机制规范,主要指有关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工作评估、激励机制、经费筹措等方面的规定。

(2)继续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一体化育人新格局。

各地区、学校都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机制。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

2、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管理队伍。

(1)为了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具体实施,需要有一支稳定有力的骨干队伍作保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尽快保质保量配齐,建立起以全体教师为基础,党政工团队干部、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学生干部为助手的密切配合、富有权威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等等。加强对学生校外有组织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加强与社区教育组织 合作与配合,保证校外的社会教育能坚持与学校教育一致的方向;能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影响青少年。要经常性的家访、组织家长接待日、安排学校开放日召开班级或年级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卡、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具体活动。

(2)其次是建立校外辅导队伍。我们把老干部、老教师、热心教育、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组织起来,对他们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培训,以他们为主体组成家教讲师团和督导队,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和督导。以法制启蒙教育团协同公安、司法部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如:利用周会课、政治课,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法律,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师生上法制课,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3、搭建拓宽一体化的教育平台

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是国际社会的共识。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提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所提出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进一步提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传统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这正是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一体化的精神。搭建拓宽教育的平台,是塑造未成年人美好未来的重心。积极开拓学校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新领域,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军事化训练、鼓励学生写科技论文、搞科技发明等形式,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组织学生擦拭公共设施,打扫街道,增强了他们的公德意识。把未成年人教育向社会延伸,填补学校、家庭教育之外的“真空”,通过搭建拓宽教育平台,让学生到社会上开展各种主题性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动。

4、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2)、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

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的不够、学校改革的力度不够、家庭渴求的愿望不够。学校在办学思想上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3)、社区教育要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广大的社会,必须依托于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提供机会,提供条件,给予指导,必须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教育基地。社会教育力量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应该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不逃避,不推诿,共同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因此,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是实践能开展的保障。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空中楼阁,可想而不可行。社会教育力量只有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社会教育力量树立了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满足学生从课外实践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需要。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人,人所接受的教育也不是孤立的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必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培养人才进行最充分的联系。一个人潜能的发挥需要机会和合适的土壤,实践为人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视,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积极配合,从而使实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有特点和作用,但是,各自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优势互补,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我校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紧紧依托家庭、社区这两支强有力的队伍,开辟出一番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初探》 金鸡亭中学 张亚玲

2.《加强学生德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 黄石市磁湖小学 高炜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初探》 上海市开元学校

蒋怀峰

吴金明 4.《学校、家庭、社区的协调、联系、互动和促进》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黄先华 张涛 5.《德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古春笋

篇2: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时代,这个世纪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今日的未成年人终会成为明日的主力军。“德者,本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决定他们能否成才,更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是新世纪人才的发展目标。当今,“培养一个成功的人才”,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家庭有“望子成龙”的期望;学校有培育人才的任务;社会有“有用的人”的呼声;国家有“栋梁之才”的需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面临着艰巨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的内涵

所谓“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发挥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合力作用,使各渠道畅通,将德育的单一渠道改为多渠道,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结合起来,共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错误思想影响,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方面 当前,虽然中小学都在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困难重重: “升中指挥棒”使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难以改观;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教育又遭遇安全责任问题;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效果易受社会的负面影响等。

(二)家庭教育方面

因为有些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一味迁就,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惜一切代价,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忽视和排斥,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有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父母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致使他们的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

(三)社会教育方面

作为一个社会大环境,它也是一个广阔的教育场所,它又好像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大海,什么样的信息都能够通过种种渠道进入,存在不良的文化氛围。如社区中存在“三室一厅”,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电脑游戏、卡通画等,使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不能抵制“崇洋媚外”的心理;不能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有些学生消极、悲观、自私自利。

三、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青少年中各自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

2、家庭教育的作用。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3、社会教育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关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各种专门人才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培养真正成功的人才,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德育网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互补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家庭是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周易·蒙卦》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强调德育要从小抓起。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幼小开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时时处处不忘进行道德教育,这样随着孩子年龄、学识和智慧的增长,高尚的道德行为便会内化为他们的做人准则。在家庭德育中,特别要注意“一次关”教育,即对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决不能姑息迁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如果他们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得到了家长的默许,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不良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恶习。同时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重视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对孩子都直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人们常说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为了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发挥其积极作用,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1、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并使之制度化。这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关键。

家访是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促膝谈心,在交流中,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对老师的评价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等等,老师因势利导地帮助家长纠正一些模糊的认识,避免家长的误解,给家长提建议,帮家长掌握教子的艺术。同时也能了解到孩子在家里的“真面目”,从而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指导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家校联系手册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为了及时教育学生,拉近班主任与家长间的距离,每个学月填写一次手册,以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成绩、进步、优点、缺点,家长再把子女本月份在家的表现,或对学校、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好的建议填写在“家长意见”栏,使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便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此外,还通过电话访、家长接待日等,密切了家校联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这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基础。绝大部分家长从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成为有用人才的,他们缺乏的只是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因此,我们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听取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建议外,我们还向家长介绍和讲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情况,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大力普及家庭知识,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吸收家长参与德育过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向健康的轨道发展。另外,我校还开展了“家长寄语” 活动,收到家长来信一千多封,许多家长表示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才;有些家长还把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建议和设想寄给我们,各个班级把家长的肺腑之言抄写到班级的板报上,让学生在学校中也能感觉到家庭的关爱和殷殷的期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校教育是主课堂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才的主体,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道德和人格的支撑,那么科技越发达,人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可能越大。”所以学校要牢固树立以发展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教育观,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其它两方面高出一筹,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把握方向、设计方法、统筹兼顾、积极协调,使三个方面目标一致、步调统一,真正实现有机的结合。

学校教育是主体,指青少年这时期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为将来步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我们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确立全员参与的思想,千方百计地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

1、重视学校常规管理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如果忽视人格教育,那就会产生很大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我校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为使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建立了“校长——政教处——级长——督导老师——班主任”的管理网络,作为德育常规工作的主力军,保证日常规范教育的有序开展。同时坚持“细、严、活”。“细”就是德育工作计划精细,以爱国、爱校为主线,以加强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中心,周周有要求。“严”是以严格校风校纪、严密检查、督导、评比制度,通过“八项评比”制度,切实抓好《规范》的落实。“活”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积极拓展德育工作新路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总之把每一项常规管理活动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提高每位学生的道德修养,展现新时代的学生风貌。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类课程及实施的各科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无疑是挖掘出了德育的一个巨大资源宝库。如数学、物理等科学学科中公理公式的严密推理演算及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中蕴涵着“严谨、理性、坚韧、求实”的科学精神;历史学科中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蕴涵了“正义、宽容、理解、尊重”等品质,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学科内容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寓思想教育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结合事例进行剖析,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结合热点进行透析。

3、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

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利用的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班主任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往往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其实,好的班会课应当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的教育的黄金时间;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正确对待,精心设计,使班会课富有实效。

4、以养成教育为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强。所以,学校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继续从班级常规八项评比、班级记事本、值周班等方面加强了德育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致力与培养活泼有律、文明有礼的合格的中学生。此外,还进行了文明班级、礼仪之星、十佳中学生等评选活动。

5、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我们学校提出要让校园每一堵墙能说话,每一扇门窗能交流,每一处景观能达意,每一丛花草能传情。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等,如统一用磁夸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如名人名言、格言或学生自己的座右铭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还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大型德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德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并且也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社会是大课堂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大众化,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而是呈现出教育渠道的多样化、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探讨“5+2=0”的问题,也就是说未成年人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接受正面的、规范的道德教育,然而,教育成果在2天的双休日或者课余时间就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冲刷殆尽。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常常会对一些社会现实感到困惑,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黄赌毒沉渣泛起,社会诚信出现危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刻不容缓。

为了开创社区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我们主动争取社区教育力量的支持,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帮助、教育、引导学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篇3: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也在深深地思考着, 我们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 处于快速成长中的青少年, 他们受到年龄、性格、知识、心理、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 其道德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具有易反复、善变的特征, 从而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果难以巩固和顺利发展。育人德为先, 一切教育归根到底是“德”的教育, 所以如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德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其他教育服务, 成为目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根据工作体验, 我认为,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是解决青少年学生德育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从两个方面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理论探究

1.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

学校德育的优势在于组织的严密性、教师的专业性、教育目标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固定性, 但也正是这样的优点, 在另一方面又成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及针对性的制约因素。比如说, 我们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有时不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所以, 学校教育应该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2. 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1) 启蒙性。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个性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人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2) 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 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上学、参加工作, 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成人、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 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

(3) 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 除了理性, 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牵挂、那份爱、那份不舍的亲情, 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相比的。

(4) 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 家长要管, 学校不管的, 家长也要管, 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 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3. 社会 (社区) 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教育,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了社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大众普遍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 甚至只是学校的事情,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其中的不足。相比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社区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社区教育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社区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贴近生活。

4.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撑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 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 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并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社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头连着学校, 一头连着家庭, 要整合各种资源, 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 要转变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方法, 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第一环境”。

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充分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才能取得德育教育的成功。

二、实践探索

学校注重德育队伍建设, 拓展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 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强化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 要求全体教师要有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意识。年级组长、班主任是德育骨干, 带动任科教师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实行量化考核, 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 以科研为先导, 注重骨干培训, 进行经验交流

坚持理论学习, 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 征集老师们写的德育论文进行汇编, 有力提高了德育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德育处坚持撰写“德育工作通讯”, 向《东光学报》和《长春教育》投稿, 通报学校德育工作和活动情况, 鼓励班主任研究身边“小事”, 反思自己的工作, 坚持写德育论文和工作叙事, 评选优秀论文, 提高德育队伍的科研水平。

2. 完善班主任的量化考核和年度德育工作评比制度

修订《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细则》, 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各班卫生及物品、公物的管理。实行德育评比“文明班级”, 调动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的积极性。加强过程考核, 实行年级组管理, 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各班之间的齐抓共管和年级组的凝聚力。

3. 做好传帮带工作, 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

加强新班主任工作的培养和指导, 指导年轻班主任逐步熟悉班主任工作。在新教师培训会上, 让新教师详细了解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要求, 在实践中, 以开会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 新班主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4. 学校德育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改进学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培养健康人格为重点, 确立主题教育, 围绕“忠、孝、仁、义、理、智、信、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5. 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 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

找出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以完善家庭教育, 联合社区共同打造“育人空间”

篇4: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

德育机制 道德观念 教育网络

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处在嬗变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不仅没掌握正确的识别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正确的思想教育,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却无法避免地受到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封建阶级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借机沉渣浮起,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腐朽的生活方式也乘机渗入,先进与落后、新生与腐朽思想影响并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头脑中有无产阶级思想,也有资产阶级的思想,还有一些封建阶级的思想。这些不同阶级的对立的思想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均未形成体系,也未构成对峙的矛盾冲突,是一种兼容并存的状态。如何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如何教育并引导这一代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提升自身的难得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庭、学校、社区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区——好公民。

学校德育从古至今在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学校德育的方向性、目的性,以及在施教过程中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恒常性,是其他任何教育单位无法比拟和不可取代的。如果学校放弃了主渠道作用,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要求就失去了全面贯彻、系统实施的唯一阵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失去了相互配合的核心。

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

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的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又可通过报告、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加之双休日制的施行,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因此,优化社区环境,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了我们在进行德育实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社区教育的传统优势,努力加强社区德育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其导向、熏染功能,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一、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教育网络

1.建立社区假日团队

我们根据区域分布明显、人口较集中的特点,倡导并参与建立了社区假日团队。由于同一街道、同一居委会、同一居民组的学生居住相近,交往频繁,相互熟悉,我们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社区假日团队,并选举产生了团队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由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团队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为了便于开展活动,我们还根据楼群、兴趣及学生的需要建立了若干小队,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获得身心满足。

2.建立社区教育机构

我们建立了一支由离退休老干部、各单位的工、青、妇负责人等人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并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长委员会,和校外辅导员队伍一起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促使社区教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环境建设,优化育人过程

首先,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是通过电视台、广播站、街道画廊等途径大力宣传,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二是注意改造已有物质环境,赋予其道德感染力。如把街道周围的花草树木挂牌,既进行知识性介绍,又予以人格化的力量,增强其德育魅力。

其次,建立社区活动基地,为正常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保证。根据本地特征,开发建立了一系列的社区教育阵地,并组织校内外辅导员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社区教育教材,为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实施教育管理,提高育人成效

1.加强目标管理

环境育人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必须以教育总体目标为准绳,即以关心和爱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总目标为指标,根据社区特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社区教育目标,落实教育责任,做到教育有的放矢,符合规律,卓有成效。

广泛宣传社区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客观现实和优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教育的现实意义,形成共识,增强教育的意识性。

根据社会职能及社区特点,制定出各具特色、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教育目标体系,力求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目标一体化,使社区教育有据可依,防止社区教育出现“脱轨”现象。

依据制定的教育目标落实教育内容。如许多社区团队建立了图书室,双休日学生以小队为单位组织读书、看报,每人发一份读书记录卡,摘录佳词好句,写读书读报体会;有的单位还把让学生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双休日作为每周的一项重要工作,订入计划,并划出专人具体负责,组织他们开展打球、看录像、讲故事、猜谜语等娱乐益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把教育目标作为考核评价社区教育效果的依据。我们把教育目标分解成若干项小目标,确定各小目标指数,逐一对照检查,查漏补缺,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2.加强活动管理

社区组织机构的建立,德育资源的开发,教育目标的制定,均是开展好社区教育活动的保证。按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管理,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变通暂时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广大学生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是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开展教育活动,并由校内外辅导员、有特长的家长组成的活动辅导管理队伍分片承包,分块落实,分层活动,分阶段测评,力保活动正常化、规范化,力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篇5: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

(一)提出与确定

xx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江主席还要求全国青少年“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中国有着50xx年灿烂的文化传统,素以文明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脊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的情况比较严重,优秀的传统也被忽视,青少年更是深受其害,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差,德育效果欠佳等等,使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这一特有资源对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丰富中小学德育内容,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教育青少年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学会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的需要。

与其它德育工作一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最佳效果。经过了解和考察,结合我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经请示自治区教委领导同意,我们决定参与栾传大研究员组织的全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由广西教育学会牵头,成立“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在我区部分中小学中进行实验研究。

(二)假设

从时代要求出发,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相融合,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探究“三结合”传美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继承中华美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品质;为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现代中国人打好道德素质基础,提高中小学德育整体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实验对象与组织

(一)实验对象

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所辖单位的公民进行传美内容的教育。

(二)实验研究组织

本实验研究课题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宏观调控、各负其责的组织管理办法。自治区成立“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立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教育学会1名副会长任组长、教育厅基教处和学会秘书处各1名负责人任副组长)并设有办公室,在全国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负责制订本自治区的实验研究方案及工作规程、管理条例,提出实验研究的总体思路、模式,培训实验教师和指导人员,指导实验单位和实验校点的实验研究,控制实验进程,总结、交流实验研究经验,表彰先进等。

自治区课题组之下,成立了5个实验研究单位,其中有4个地级市,即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北海市实验研究单位;l个少数民族乡镇,即龙胜瑶族自治县平等乡实验研究单位。5个实验研究单位也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市教委领导任组长,教科所和学会的同志任成员。由各实验研究单位确定实验校点,具体负责校点的实验研究管理和指导工作,交流本市实验研究经验。

各实验研究学校也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政教主任具体负责,确定本校研究的子课题和实验的重点德目内容,组织教师具体实施。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实验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内容。具体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警语名言500句》为主要实验教材,辅之以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部分材料。

我自治区各实验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具体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略)。

范文网

具体实验研究的方法、途径与步骤: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根据传美教育的内容,设制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和社区等多种形式按德目内容调查了解当时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认识和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传美教育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篇6: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实验报告

共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

XXX办事处地处回民区通道南街,辖区面积X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XXX人,回族占XXX%,是个回族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共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在校学生4000名左右。近年来,街道关工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了解民情、为民办事‛的XX精神,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作为提高辖区居民整体素质的切入点,通过‚社、家、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社区与学校、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扩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活动面,逐步使辖区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社、家、校‛三位一体组织机构,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为了全面落实中央8号文件,全面提高辖区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街道关工委在市、区两级关工委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发动社区离退休老同志参加青少年教育工作,并主动联系驻区学校,共同探索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路子。街道关工委联系回民中学、学生家长、社区干部,学生代表共同召开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一致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未来,要想使国家后继有人,社区、学校、家庭三者必须共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做到社区 1 教育不脱节,学校教育不松劲,家庭教育不落后,‚社、家、校‛三位一体,三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们不仅具备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还要有生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经街道关工委会议研究决定,在社区建立‚社、家、校‛三位一体教育服务网络,成立了指导委员会。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主任,区关工委主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回中副校长担任副主任,各社区居委会主任、热衷于社会事业的社区居民、办事处退休的老同志为委员。大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活动中,办事处充分发动社区‚五老‛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紧密联系驻区学校,共同促进‚社、家、校、生‛四维互动教育工作,为了使孩子们真正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受益,关工委经常与驻区学校勾通,共同探讨青少年的有效教育途径,先后制定了《‘社、家、校、生’四维互动教育工作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使‚社、家、校、生‛四维互动教育网络逐步走向规范化,促进了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的教育平台作用,促进‚社、家、校‛三位一体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社区是全面落实中央8号文件,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工作平台;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角色之一,为了给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关工委指导协调各社区主动联系辖区各中小学校,开展有益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生活,加强学生校 2 外与校内活动的互动性。义和巷社区与营坊道小学共建红领巾队,组织孩子们参加社区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友谊巷社区与通道街小学共建红领巾示范一条街,引导孩子们养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滨河路居委会与社区老党员,共同组织孩子们开展爱我中华,绘画比赛,家长带着孩子们积极参加,一起绘出祖国的美好河山;新华大街居委会与大鸭梨饭店的团员们一起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清除‚191‛非法广告,散发科普传单,清理社区垃圾死角,志愿者们穿着整齐的服装经常活跃在大街小巷,成为社区一大亮点,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关工委在老年活动中心,组织孩子们和社区老年人参加老少同乐,共绘社区美好生活的书画笔会,社区爱好书法的老同志、青少年、幼儿园的孩子们纷纷参加活动,为社区留下了美好的一笔,这些活动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素质。

办事处武装部与回民区武装部专门聘请师大教授庞民在回民中学多功能室为回中300多名学生举办了国防教育课。庞教授采取电教形式,图文并茂地为孩子们讲解了航天技术知识,使孩子们了解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部分家长也应邀参加了活动。

街道关工委与综治办、派出所、法律服务所多次在驻区各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在社区举办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交通安全条例》、《保护未成年人法》等大型法律知识讲座,教育广大青少年知法、守法、用法,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净化社区和学校周边的人文环境。每年三月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里,办事处内蒙体育局 3 等驻区单位,在祥和三区为社区居民举办了以‚构筑祖国北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屏障,创建‚平安首府‛为主题,以法律、安全、医疗等内容的系列宣传活动,为社区的孩子们举办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全民素质的讲座,现场还为孩子们进行自身健康状况的测试,深受居民欢迎。

通过社区教育活动平台联系学校,吸引社区青少年,而活动又服务于广大青少年,同时活动由于开展的有声有色,从而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四者之间形成密切关系网,共同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关工委组织辖区青少年在友谊巷社区举办了‚八荣八耻‛的启动仪式,‚八荣八耻‛为我们创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言行规范和价值标准,它让我们旗帜鲜明地知道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街道关工委积极拓宽社区平台,成功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这些活动的参与者来自社区居民,同时服务于社区居民,得到驻区单位的鼎力相助,同时,吸引了众多青少年踊跃参加,为孩子们提供介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也成为‚社、家、校、生‛四维互动教育的最好结合点。活动得到上级的认可,也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和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

关工委积极协调驻区单位帮助特困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对在校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关工委多方联系驻区单位单位进行帮扶。营坊道小学学生孟颖杰,学习成绩优秀,可父母双双下岗,母亲又有残疾,生活非常贫困,关工委多次协调回民区地税局,与小颖杰结成帮扶对子,帮她顺利完成学业,直到大学毕业。中山西路回族小学梁婧,父母下岗,父亲患有重病,关工委联系回民区司法局公证处主动与她结成帮扶对子,帮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友谊巷社区纪云、纪英 4 姐弟俩父母离异,母亲病逝,姐弟俩相依为命,回一幼全体教职工每年都为她们捐款捐物,帮助她们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关工委领导班子还帮助辖区5位贫困孩子,同时积极协调市、区妇联,市、区、团委,关工委等部门,为社区的贫困孩子排忧解难。真正为孩子们办了实事,做了好事。

三、充分发挥社区少年先锋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组建社区少年先锋队,通过少年先锋队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孩子们参加,通过队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带动了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000年,宽巷子组建少年先锋队,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在节假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郊游,组织孩子们进行棋类比赛,听老前辈讲革命故事,组织孩子们开展‚爱我家园、保护环境‛的活动,主动参加社区卫生保洁工作,清理非法小广告,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良好品德,团结友好,共同维护自己生存环境,小手拉大手,以孩子们的行动影响家里大人们,促进社区居民共同改善生活环境等活动,这些活动既陶冶了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又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起到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宽巷子社区因此项工作别具特色获得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的殊荣。今年宽巷子社区少年先锋队又吸纳回中少先队,共同与辖区老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帮老党员邸秀珍打扫卫生,组织到聋哑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开展联谊活动,还打算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提供校外辅导场所。

少年先锋队自成立以来,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有《社区少工委评比表彰制度》、《社区少工委工作制度》、《社区辅导员 5 工作制度》、《社区大队长、中队长工作制度》、《少工委队员发展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使少年先锋队的活动有章可循,使活动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方便社区青少年,极大改变辖区的整体社会风貌。

四、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品德的形成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其实,学校、社区、家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缺一不可。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党校,文明市民学校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优生、优育、优教‛的三优教育,促进了科学家教知识的传播与实践;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们利用驻区学校、幼儿园的家长学校,为家长们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全面提高家长素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人才观、成长观,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呼吁全社会及各有关部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共同肩负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任,为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上一篇:广告公司人员职责下一篇: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