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2024-08-03

高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2篇)

篇1:高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2014年秋学期射阳二中高二年级开放周听课评议

高三物理组

陈玉岭

继上次高三年级开放周活动取得非常好的反响之后,学校按照计划又开展了高二年级的开放周活动。现阶段高二年级处于学测考试准备的关键期,所以按要求我主要听了高二年级的学测复习课。由于组内公开课多次出现了高二年级的公开课,所以本次我就没有听取物理学科的复习课,而是到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上去学习学习,希望能够给自己的课带来一些新鲜、积极的元素,以彼之长,补我之短。

听的三节课分别是徐海东老师的历史学测课、王青松老师的化学课学测课、吴晓春老师的化学学测课。下面就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徐海东老师的课:徐老师的课上到处都洋溢着对学生的鼓励,不仅仅体现在对回答积极的学生进行小组加分,更体现在他语言上处处的关怀和鼓励。课堂形式也丰富多彩,有抢答、展示、质疑、应对别人的提问等等。整个课堂很活,学生的热情也一次又一次的被点燃,每个人都在讨论,都能参与到有效的学习中来。从课堂问题的解决上看,这节课的效果很好,学生能够弄清楚基本概念和问题,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总体评价是一节优秀课,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目标为导向。课堂上也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由于课堂气氛热烈,老师的板书也随性起来了,导致课的主线在黑板上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总结的时候有困难。但是,瑕不掩瑜,这是一节好课,值得学习。

王青松老师的课:王青松老师很务实,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入手,做到严格规范的要求,学生也能够听从安排,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堂上也出现了小组合作的影子,学生也在互助学习,但是缺少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但是就目标的达成而言,学生从这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复习的概念也有了很好的掌握。本着对效果的最终要求,这也是一节值得学习的课。只是如何在理科的课堂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还值得我们去思考。

吴晓春老师的课:吴老师的课总体分成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一份作业的讲评,二是氯及其化合物的复习。在作业讲评中,吴老师充分的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公布答案之后,让学生在组内讨论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最终只提出了3个问题,吴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讲解,这种形式很值得借鉴。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把更多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了消化,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互相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氯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上,吴老师旁征博引,以身边熟知的事物为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是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吴老师一点都没有马虎,板书工整,思路清晰,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充分体会到学习理科学科时应当具备的那种严谨。吴老师的语言激励也做得很到位,对回答正确的小组也给予了评价和加分,学生的调动做得很好,整个课堂比较的活。至于缺点,这节课我唯一能够提出来的就是教师增加对多媒体的使用量,这样可以更加形象具体,而且还能增加课堂的容量。

这次开放周的活动很有意义,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也会将学到的别人的长处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自己的课堂更加的吸引人。

篇2:高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地点:瑞金路幼儿园听课日期:5.13听课人:安永霞TX100716TX1012

鼓楼特殊教育学校听课记录表

篇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出自:本网网

篇4:数学听课记录评语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实事求是的学科,所以准确的数学语言和缜密的思维逻辑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最起码的教学底线。

1、老师们课堂上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切实抓好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了。不少教师上出了自身的特色,使听课的师生受益匪浅,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当然,也有个别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把握、钻研不够,课堂组织不到位对,因此上课效果不好。

2、教学基本功与技能方面。老师们在教学中教态亲切、自然大方,精神饱满有激情,语言简洁、流畅、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板书字体工整,书写规范,设计合理、简要,有逻辑性,课件设计相当,有助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操作熟练;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驾驭教材能力强;课堂教学组织有序,能灵活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变与调控能力强。

3、教学目标方面。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能从知识、能力思维品质、思想教育等方面体现,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并体现学科特点;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准确,并能抓住关键,以简取繁。

4、教学过程方法方面。老师们的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的安排组合、衔接过渡、详略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探究,思维活跃,会质疑、交流、合作,主动获取知识;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体现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

5、陈红老师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学中,教学环节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多媒体课件做的精美适用。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推理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6、伽晓凯老师在《彩带中的数学》一课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细致、耐心的`引导孩子们,抓住了教材了特点,思路很是清晰。本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上较为合理。伽老师课堂教学真实自然,没有搞表演,也没有搞花架子。表示算式非常准确,说明平时训练很到位,比一比环节,换条件,用表格对比,后更清晰。建议把找数量关系时信息放在一屏幕中,便于比较。

7、曹靖瑞老师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曹老师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田娜老师老师在《比例尺》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由重知识向重亲身体验、重实践探索方向转变,:在学生掌握比例尺这一知识点后,田老师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线段比例尺及其意义,放大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等多种练习题,通过这些题目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明白了比例尺不能带计量单位,当比例尺前项为1时,缩小比例尺,后项为1时是放大比例尺,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子,它反映的是一种关系,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来完成的,教师在旁只是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小结,效果明显。

9、郭小利老师的《圆柱的体积》一课,在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对圆柱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对概念、法则的梳理,又有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将各知识点穿珠成线、连线成块,教学重点突出,效果较好。整体教学流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点。

篇5: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可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贴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头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教材资料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本事。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本事。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能够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能够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能够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可是经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能够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经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景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忙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可是没有上头)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是要减去上头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头)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仅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头,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团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景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头,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头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头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头),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能够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明白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能够帮忙学生进行巩固,并且经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景,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进取参与,发现问题

篇6: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透过这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头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透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透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仅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群众订正。

3.决定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必须比圆锥体积大。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个性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能够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此刻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篇7: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表格

丁衡江

听课教师

年级班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轴对称

课型

新课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评注

轴对称图形: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探索新知1.画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探究结果汇报。

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篇8:初中数学实习听课记录

1.复习引入

(1)小数化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0.2 1.5 0.375 1.25

问:要把小数扩大100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指名说 (目的:为后面的移动小数点作准备)

(2)分数化小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题(指名化)(强调: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改写)

启发思考观察:百分数有什么特点(分母都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

(4)填空。

篇9: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学生打开教科书38页: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并板书课题)

2新授

3师在黑板上画角,问学生:这个角像什么。4继续画吸管上的角、水龙头上的角。

5观察上面几个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板书:顶点 边 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特征再复述一遍。6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7学生操作。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指出顶点和边。

8思考: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有关还是跟角的张开的角度有关?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9师演示验证。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张开的角度有关,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角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

8、画一个角

打开教科书39页看看角的画法,再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展示,汇报; 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反思:

一、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开始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到师生互动充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完整,思路清晰,时间安排恰当。教师出示的练习有针对性,特别是最后的操作题,把本节课所学内容都融汇在这道题中,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体回顾,很好。本人觉得不太理想的地方是,在学习角的大小和角的什么有关系时,教师没有很好利用教具进行实物演示,单单是在黑板上画出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直观效果。在课题引入时,衔接不够紧凑。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角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孙老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孙老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陈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孙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周围去找角,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去找每一个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师穿的衣服上。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一年级数学上听课记录

认识钟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 “ 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谁能猜出这个谜语的谜底得什么?

生:钟表。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就采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说对了,你们真聪明,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钟表有什么用处?生:能告诉我们时间。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题:师写一个字,生读一个字,再齐读。)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表,先自己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课件 A :钟表表面,时间 9 : 00)

师:谁能将你观察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生:有 12 个数字。

生:有时针、分针。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你能告诉同学们,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吗?(最细的是秒针,我们以后再研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手中的钟表,你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的时针是按什么顺序走的?(师:演示)

生:按 1、2、3 „„ 11、12 的顺序走的。

师:你们能按这个顺序自己拨拨手中的钟表吗?(生拨)

现在老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给全班同学拨,同学们要认真看他拨的对不对。

篇11:高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春望》 教师:田道源 学校:滨州邹平

一、导入

公元前755年,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安史之乱。同学们,谁能讲讲安史之乱?谁能再补充?(学生交流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究竟如何呢?请看诗人杜甫发自现场的报道。(书题,板书)

二、读好节奏

1.找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歌。

2.这位同学朗读如何?指定学生评价。3.要想读好这首诗歌,还要注意读好节奏。(出现PPT 读好节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指导朗读节奏:老师朗读前一节奏,学生合作读另一节奏;然后调换;最后齐读。

三、身临其境

1.听老师配乐范读,闭眼想想,这首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合作,讲给旁边的同学听。

3.全班交流:透过《春望》,你读到了哪些了信息?

4.追问:⑴山河在,什么不在了?很多人不在了,和平不在了,繁荣昌盛不在了

⑵春天,草木为什么深?物是人非,草木萧条 ⑶花为什么溅泪?鸟为什么惊心?感时+恨别 ⑷什么情况下,诗人会搔头? 忧国思家

四、心在何处

透过《春望》,我们读到了一个为国而愁、为亲而恨、为民而伤的杜甫。身在长安的杜甫,心在何处?你还读过哪些杜甫的诗?你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补充资料深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6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五、字斟句酌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中,哪一个词、哪一个句,令你心动?

学生交流:“感时花溅泪……”拟人 “烽火连三月……”夸张

六、感恩杜甫

出示资料“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假若杜甫跨越了1000多年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

让我们怀着崇敬、感激,齐声诵读诗歌,表达敬意。

七、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更多诗作、传记,阅读杜甫。

《肖像描写》 授课:史金凤

学校:聊城杜郎口中学

一、课前小游戏(活跃氛围)

拍拍你的头,做事争上游。拍拍你的肩,做事要领先。捶捶你的背,做事莫后退。

二、导入(小游戏——猜猜你是谁)

班长是谁?请带三、五个铁哥们到台前来。

轻轻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他是谁?(学生活动)

说一说你根据什么而判断准确的?(学生总结:眼镜、发型、体型、身高等)这位同学的判断标准,都属于肖像描写的范畴。根据你的体验,肖像描写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总结:脸部、衣着、肌肉等)

出示幻灯片总结:肖像描写,是指对身材、容貌、服饰、表情、神态等外在特征作具体描绘。

二、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怎样才能写好肖像描写? 学生总结:1.注意描写顺序;2.把握特征; 2.佳作赏析,借鉴提高:

请同学们看下列传神人物肖像描写,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肖像?

例1:三毛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面稀稀拉拉地有三根头发,人们就管他叫三毛。

例2: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

总结:要写好肖像描写的技巧:

⑴抓住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描写;⑵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⑶排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从上到下。

3.再交流讨论:你还阅读过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肖像作品片段?

学生交流资料:《三国演义》刘备肖像、《水浒传》、《红楼梦》人物肖像

四、尝试练笔,挑战自我

展示图片:成龙、袁隆平、奥巴马

选择性练笔:(1)运用肖像描写技巧,描写身边熟悉的人;

(2)根据图片,描写名人肖像;

(3)可以描写现场的老师;

请停笔交流,没有完成的可以即兴发言。

同学交流协作,并找到其描写的同学、老师,让其做评价。老师范读自己描写名人的肖像,学生判断所描写的人物

五、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一句话即可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肖像描写很简单,抓住特征是关键; 巧用修辞灵活现,按照顺序层次见。善于总结与归纳,学思结合好方法。学以致用能力升,素质教育显神功。

《绘形写神塑人物》 教师:安呈平

学校:菏泽曹县安蔡楼镇中学

一、课前小游戏

老师转身,语文课代表起立,请其他同学观察描述,然 后老师根据描述寻找该生。

学生与老师活动,猜测人物。

老师引导总结:是同学们聪明?还是老师聪明?同学们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二、导航一(展示PPT)

1.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稍微有点胖。他的衣裤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

——刘心武《班主任》

老师指导:假如张老师也在我们学校,你能根据什么找到这位老师?

学生总结:身材、抬头纹

老师再引导:我们能找到张老师,主要是因为我们抓住了老师的特征。抓住了特征就可以了吗?性格上,张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判断出来的?

生总结:认真、严厉、朴素、整洁

老师总结:除了抓住人物的外形,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做到“形神兼备”。2.买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张洁 《拾麦穗》

交流:这个片段中,肖像描写与上文相比有哪些不同?

总结:上文绵绵俱到,下文只抓一点。其中“顺”字,写出了老汉内心平和、随遇而安。

三、片段练笔

Ppt展示“陈佩斯与朱时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两个人外貌上的不同点有哪些?至少说出三种。请同学们分别描写陈佩斯与朱时茂,可以面面俱到,也可以只抓一点,注意形神兼备。

学生练笔,并展示。

四、导航二(展示ppt)

王嘉鑫,那张鹅蛋形的脸蜡黄蜡黄的,像秋末的一颗熟透的木瓜。两根辫子依着圆圆的面孔,就像两条黑蛇盘着一个菠萝。生气时,嘴角微微颤动着,嘴半张着,胸脯一起一伏,眼里闪烁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原本面如土色的脸涨得通红,头一甩,就甩出一句骂人的话,回荡在校园上空„„

这两个比喻句,能删除吗?

总结:选择修辞时,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情感。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孙犁《芦花荡》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祥林嫂》

比较: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情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五、练笔

篇12:数学听课记录评课意见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数袋子里的饼干,统计小兔、小熊和小猴分别投进了几个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搜集、整理数据的意义。同时,在统计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并且组内有分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始,沈老师以学生喜爱的“口袋里的饼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数目分别是多少”作引,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动态演示饼干一块一块掉下来之后便随机消失,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饼干的块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需求自然生成。

在学生产生统计需求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记录,当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完成任务时,适时指出:可以小组合作。在强调了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尝试记录,这次,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可谓精彩纷呈:按次序画图形记录;把图形归类记录;打“√”记录;画“︱”的方法……“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记法。哪一种记法既清楚又简便?”沈老师有选择地出示几种记录方法、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使学生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上一篇:2024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小学生期中家长会家长5分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