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2024-08-04

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共8篇)

篇1: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为吸引民办学历教育和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以下统称“民办学校”)来我市办学,进一步促进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三产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如下政策:

一、对按国家标准在我市新建的民办学历教育学校,在土地、税收和规费上给予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二、对在我市新举办的国内外知名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规模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凡自建自用教学用房,土地按出让方式取得的,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购买教学用房的,按所缴纳契税给予等额补助。

三、民办学校自主聘任有任职资格的教职员工。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外地人员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一经正式签订聘任协议,由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四、推进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公办学校应当支持民办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来校培训;公办学校教师自愿到民办学校任教的,由个人申请,学校同意,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其人事关系可在原单位保留 3 年。期限内要求回原校的,由学校重新安排工作,期满后仍愿继续留在民办学校任教的,其档案可转入市人才交流中心。

五、民办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可由其根据办学成本自行制定,报本市审批机关和物价部门备案并公示后执行。票据管理部门应当为民办学校提供合法票据。

六、民办学校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确定招生范围、标准和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可自主确定招生专业。

七、对举办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按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给予资助。民办职业学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农村、县镇及城市困难家庭学生,享受国家规定的资助。

八、民办学校按不低于净资产增加额或净收益 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后,其余部分举办者(出资方)可自主确定回报比例。

九、国有及国有控股担保机构可以为民办学校提供其净资产总额70%以内的贷款担保。

十、市政府设立三产兴市发展引导资金,单列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本政策规定中市级承担的奖励或补助项目支出。

十一、本政策规定的税收奖励支出,按现行市与区财政体制实行分级负担;其他奖励补助支出(除第七条由同级财政负担外),由市级财政负担。

十二、本政策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2年12月31日止。

十三、本政策由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各县人民政府可参照执行。

篇2: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为加快芜湖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三产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如下政策:

一、凡在我市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市文化委员会备案,符合条件的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影视传媒、出版发行、网络游戏、演艺演出、艺术品生产等文化产业项目,可享受本政策。

二、符合上述条件的文化企业新建投产后,其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前二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其中对制作动漫影视片、拍摄电影和电视剧的企业,其缴纳税款地方实得部分前五年给予100%奖励,后五年给予50%奖励;对年收入 10 万元以上的动漫主创人员和年收入 50 万元以上的影视知名导演、主要演员,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前二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90%奖励。

三、对动漫企业创作的原创影视动画作品,在国家、省、市级电视台播出的,二维动画片按每分钟2000元、1000元、5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补助,三维动画片按每分钟3000元、2000元、1000 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补助,但每部作品原则上最高不超过 80 万元、40 万元、10 万元(在多个台播出的从高但不重复补助);在全国院线播放的原创动画电影补助 50 万元;对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上线运行的原创网络游戏产品,每款给予15万元的补助;对获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原创网络游戏产品,每款给予20万元的补助。

对上述作品,获得国际级奖项和国家级、省级奖项,按所获奖励标准给予1∶1配套奖励。

四、对芜湖生产的原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段首播,按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非黄金时段首播及其他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 8000 元/20 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在电影频道首播的电影按每部5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应定位的主频率首播的,按 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对上述作品,获得国际级奖项的,给予获奖单位一次性100万元的奖励;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给予获奖单位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

五、对新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或文化创意中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或文化创意中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

六、对从事创意设计,且当年实际设计开票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创意单位,每项一次性给予开票收入 10%的补助,但奖励数额以不超过该企业当年新增税收地方实得部分为限,其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七、对年销售额首次达到 2000 万元以上不满 5000 万元的企业,按当年较上年新增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 5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年销售额首次达到5000万元以上不满1亿元的企业,按当年较上年新增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 6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年销售额首次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按当年较上年新增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 70%给予一次性奖励。

八、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可实行 “一事一议”。已享受“一事一议”政策及2010年1月1日前通过土地招拍挂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建设的项目、企业,不重复享受本政策规定的其他扶持政策。

九、市政府设立三产兴市发展引导资金,单列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本政策规定中市级承担的奖励或补助项目支出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基地设在鸠江区。

十、本政策规定的税收奖励支出,按现行市与区财政体制实行分级负担;其他奖励补助支出由市与区各承担50%。

十一、本政策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不包括本数。

十二、本政策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2年12月31日止。

篇3: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十二五”规划主要分为十六个篇章,其中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部分主要是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篇章分为三个部分: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加快教育改革发展;3、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本文重点研究如果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二、我国教育发展的障碍

2.1国家宏观教育规划缺位,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脱节

我国高等教育以“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无法满足市场对研究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无法提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国家宏观教育规划缺位还体现在对教育分类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集中于研究型教育,应用型教育很弱。这种重理论、弱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阶段我国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状况严重背离。

2.2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行政权力高于教育权、学术权,违背了教育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过分强调政府对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教育行政机构与公办学校成为典型的政府机构,学校被赋予各种行政级别。政府包揽从建设到办学的一系列权力,政府融教育投资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于一身,政府之外的其他力量对办学基本无法介入。办学主体权责无法有效释放,不能真正行使办学自主权。

2.3教育投入体制失衡,教育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我国形成了义务教育“以县为主”,高等教育“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教育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进一步导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本无法实现均等化供给,适龄儿童教育起点不公平。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公共教育责任,义务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也由此受到很大影响。

2.4政府垄断教育供给,缺乏有效竞争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导致当前教育供给缺乏有效竞争机制。对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激励不足,鼓励政策缺乏操作性,也是导致政府垄断教育供给的原因。另外,由于教育行政的垄断管理体制无法发挥国家科研院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与资源优势,造成对国家重要科研院所高层次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2.5“一考定终身”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体制,制约了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考因“一考定终身”的唯一性使许多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完善,泯灭了兴趣爱好。这种瓶颈式的人才选拔机制,迫使素质教育为高考让路;而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人才选拔规律与科学的育人规律,不能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模具筛选人才,致使其无法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三、“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规划目标及对策建议

3.1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形成分类清晰、结构合理、布局均衡,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应用型人才、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建立具有自主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体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储备,适度培养服务业人才,为将来国家实现从工业强国向服务业大国转变储备人力资源。国家教育结构应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能力本位转变。尽快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认证与衔接的教育管理体系,实现教育的“立交桥”式管理模式。

3.2教育权、学术权与行政权力分离,建立教育间接管理体制

国家必须废除对学校的行政化管理,实现教育权与行政权力分离。弱化教育行政职能,强化办学主体职责、明晰管理权限,限制资源使用权力,使办学主体真正尊重并根据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办教育。强化教育权与学术权,弱化行政权力,确立教学主体地位,引导教师注重教学、研究教学,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学术权力制度建设和教育职员制度建设。

3.3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较大幅度提高,教育事权与财权匹配

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应该与公共财政体制相协调,即国家实行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体制。义务教育投资责任就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而教育管理责任由地方政府负责。国家必须设立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义务教育必须贯彻最低保障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适龄儿童义务教育专款专用账户,以切实保障每一位儿童的教育权利。

3.4破除公办教育单一垄断格局,建立教育供给有效竞争机制

政府应打破教育独家垄断格局,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在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估上还应增加社会参与力度,发挥教育需求对教育供给的调节作用。

3.5初步实行一年多考的高考制度,建立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模式

高考招生录取考试可以分开进行,从空间上时间上增加录取的机会,允许同时申请多所学校。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应下放高校的办学权与教学自主权,学校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与学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入学后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学校以学分形式管理考核学生的学习状态。

四、结语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将有利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的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基础教育外域教学研究, 2011, (14) :3-7

[2]高长有.“十二五”教育科研的基本走向[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0, (3) :117-117.

篇4: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对职业院校的作用认识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受严重制约

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职业技术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二流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或者第五批次,高职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考生争相读一本,不愿意第一志愿报考高职院校。

对学生的问卷调研发现,各类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毕业院校歧视视为就业的主要障碍。学生的担心,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二)职业高等教育定位不准,与普通高等教育交叉重叠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没有界定清楚,许多人认为,普通大学教育是培养“白领”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种层次技术工人的教育,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实际上,职业教育应该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获得某种专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的目的或就业后提高的一种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不应局限在中专、大专层次,而应涵盖教育的各个层次。

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实质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在原国家教委主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明确的504种专业中,有91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几乎一致。由于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交叉重叠,也导致高职院校在从专科层次升为本科层次后,为节约教育成本,教育模式往往转向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失去了职业院校的特色。为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教育主管部门只好严格控制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但这样做,又制约了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准确界定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

(三)职业院校资金缺乏,办学条件同普通高等院校差距大

目前,国家对普通大学招收的每个学生都给予一定补助,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却不予补助,各级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也很少,甚至主要依靠社会办学,各类职业院校主要靠自身滚动发展。尽管当前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例如,“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基数太低,投入有如杯水车薪。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普遍不高,尤其是经费投入政策难以得到落实。据统计,近些年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

由于缺少资金,导致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普遍不好。职教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严重短缺,软硬件都跟不上,不少学校缺教室、寝室、食堂、师资和设备,影响了正常教学。有些学校只能以收取的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营,导致出现乱招生、乱收费、师资短缺的现象。

(四)职业院校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突出

当前,职业院校老师的来源日益多元化。调研发现,有47.1%属于“毕业分配、求职”,36.1%属于“学校社会招聘”,4.1%属于“毕业留校”,2.8%属于“企业推荐”,有9.9%属于“其他”。在专兼职方面,有89.3%的老师属于“专职老师”,有10.7%属于“兼职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接受调研的老师在回答“您在企业或单位从事过与现专业有关的工作多少年”的问题时,有62.9 %的人回答“没有”,有19.2%的人回答“5年以下”,只有17.8%的人回答“5年以上”。教师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新加入的教师,尽管学历较高,但实践能力较弱,其从教之路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这是职业技术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建设薄弱,专业设置滞后社会发展需要

接受调研的职业院校学生有70.5%没有获得任何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一项资格证书的有17.7%,获得二项资格证书的有7.7%,获得三项资格证书的有3.0%,获得四项及以上资格证书的有1.1%。在技术等级证书方面,接受调研的学生有67.5%没有获得任何技术等级证书,20.7%获得一项技术等级证书,8.3%获得二项技术等级证书,2.8%获得三项技术等级证书,0.6%获得四项及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和能力教育亟待进一步推进。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一)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院校同等待遇

一是明确区分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功能,以改变目前二者培养目标相互重叠的状况。特别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给予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同等的待遇。

二是尽可能不用“某某职业学院”等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应以行业特色及社区学院来命名。因为,从本质上说普通高校也是一种职业培养。这样就可以给予职业院校及其学生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是改变目前招生中由行政下达招生计划的状况,允许职业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师资力量、高考生源情况,适当扩大或缩小招生规模,逐步实现招生计划由“省教育管理部门定”过渡到由“学校和市场定”。使职业学校的招生“入口”和毕业“出口”都走向市场。

四是建构适合职教特色的职教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实行以职业技能为主和以论文为辅的参考标准,完善“教师”和“工程师”两种并行的职称评审体系。

(二)建立H型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双线制”高等教育体制中,应允许具备条件的职业高等院校设置职教本科、研究生培养层次,并可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本科以上层次交叉,形成H型结构,即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升入普通教育体系的机会,而普通高校的学生也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当然,在职业院校设置研究生培养层次,须经过严格的评审。

(三)从教育公平出发布局我国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就业地也集中在大中城市。职业高等院校如果也集中在大中城市,就会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就业的问题,而急需大量实用型人才的县市以及广大农村又难以吸引到所需人才。因此,要改变办学思路,把职业教育前移,逐步改变目前大学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状况,缩短学生与学校的距离,降低上学成本,消除城乡差别。

(四)加大和加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各级政府首先要承担起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第一主体的责任,切实加大职教投入。特别要增加职业院校实习训练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设备投入、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投入。从而在教育投入方面,逐步达到同普通综合性大学一视同仁的程度。同时,激励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尤其要鼓励企业参与办学,走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实现政、校、企三方共赢。

(五)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一是加快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一致起来。二要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技能人才就业。三要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确立职业教育也可以继续深造成为一流专家的双线制体系,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流向职业教育,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成才。

(六)实施“援助职教行动计划”

建议实施“援助职教行动计划”,可参照“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干部到基层及西部挂职”等行动的工作模式,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及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到职业院校从事一至两年的任教活动,特别是推动大批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博士、博士后及退休的优秀专家到职业院校进行智力支持。

篇5: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推进城市化是新形势下扩大有效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任务,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加速率先崛起的重要途径。为加快芜湖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大力引进人才为重点,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全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提高芜湖在皖江发展轴的首位度,努力建设产业高端、设施完善、生态和谐、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主要目标

到201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

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实有人口超过170万人,各县城实有人口超过15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空间形态更加优化,中心城区“东扩、南进、中提升”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县县城产业集聚度和人口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合理发展,基本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副中心、若干重点中心镇”的现代城镇体系。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好,文明状况极大改观。

城市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GDP超过2400亿元,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支柱产业创新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国内外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宁汉间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创新型城市。

城市区域辐射力更加强劲。芜马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与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等的合作不断深化,立足皖江、面向长三角、带动周边、辐射省外,在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

到2020年,全市GDP超过6000亿元,城市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80%。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的农民转变成安居乐业的市民,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致力建设宜居城市。

坚持产业支撑。把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重点,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带动,致力建设宜业城市。

坚持可持续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发展低碳经济等价值导向,形成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致力建设生态城市。

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土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以改革扩大开放、以开放深化改革,引进增量、激活存量、做大总量,致力建设开放城市。

坚持创新推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全方位推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综合创新,让一切发展的动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致力建设创新城市。

坚持城乡统筹。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确权为保障,把加快城市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人口转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致力建设和谐城市。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规划引导,形成有利于城市化的空间布局

4、完善规划体系。以远景目标500万人口规划、设计、建设城市。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台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善各类专业专项规划。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四规合一”,形成全面覆盖、科学引导的城乡规划体系。

5、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市域一体、统筹兼顾、组团发展。中心城区以中江大道为枢纽形成城中、城北、城南、城东、三山五大组团,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三个副中心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重要航道形成湾沚、繁阳、籍山三大组团,湾沚组团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繁阳组团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籍山组团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和绿色环保产业,分别建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城市未来新城区。

6、促进区域规划联动。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平台,发挥核心和龙头作用,主动与周边城市进行规划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坚持区域间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芜马同城化发展;通过芜湖长江大桥及规划中的过江通道实现对接江北路网,推动皖江两岸联动发展。

7、提升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加强规划基础研究,创新规划理念,放开设计市场,建立健全公众参与规划、评估规划、监督规划实施等制度体系,提高规划整体水平。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规划验收,实现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督,坚决整治和纠正违规违法建设行为。

(二)壮大经济总量,形成推动城市化的强大动力

8、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专业大市场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就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城市人口结构优化,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9、打造产业集聚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合理布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集中区,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新区规划建设,推进芜湖高新区、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坚持园区产业与服务设施共同规划、同步建设,使各类园区既是经济增长的主阵地,又是科学发展的美丽新城。

10、实施创业富民。着力打造皖江区域政策最优、活力最强的创业环境,加大对高校毕业生、企业科研人员、下岗人员、农村种植专业户、新成长劳动力等各类创业主体扶持力度,加快创业孵化器、创业园、创业街等载体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超常发展,以创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

(三)完善基础设施,形成支撑城市化的坚实平台

11、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重点打造以高等级航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的对外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直达南京禄口机场高速、芜雁高速、铜南宣高速、徐黄高速、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建设,逐步形成以芜湖为中心的区域高速

公路网;以高速铁路、铁路既有线路扩能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铁路“四快四扩一加强”工程,推动铜南宣铁路建设,形成覆盖全域的铁路网,巩固和提升芜湖在全国的铁路枢纽地位;开工建设青弋江分洪道,加快推进芜申运河建设及漳河、青弋江、荆山河航道整治,加快重要港口和专业码头建设,逐步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网络。

大力推进城市畅通工程,拉开城市框架,打通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瓶颈路口路段,加快区域道路微循环系统改造建设,不断优化城区道路网络结构。制定重要路段和重要路口立体交通建设计划,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研究、规划城市轻轨等快速公交系统和智能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线网和车型结构,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方便市民出行。

12、完善公用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成以全面实现电气化和普及民用燃气为核心的现代化能源供给网络。推动城市供水体系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改造建设城市污水管网,提高城市截污能力,主城区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制度,加快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强化大气环境质量监管,保持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大于95%。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数字芜湖”。

13、整治生态环境。依托河流、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建设一批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着力打造具有滨江山水园林城市风格和徽文化特色的人文环境。继续推进保兴垾综合治理,建设龙窝湖、黑沙湖、大阳垾湿地公园,完成环赭山、神山公园、中央公园、汀棠公园、体育生态公园、扁担河、凤鸣湖、南塘湖等景观改造工程,建设若干城区大型生态林地。将芜申运河、青弋江、漳河航运功能与环境景观建设结合起来,提升和强化运输、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商贸、居住等功能,使河道两岸成为绿色生态带和黄金景观带。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

(四)发展社会事业,形成匹配城市化的公共服务

14、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下放市级管理权限,探索将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向镇级延伸。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强化政风行风建设,建立完善投资环境评议制和经济环境投诉制,着力营造商务成本较低、办事规范高效、服务成龙配套的投资环境。推进司法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彰显公平正义。加快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着力建设“信用芜湖”。

1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特殊教育,推行社区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努力构建社会化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合理规划职教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成安徽(芜湖)职业教育基地。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到2015年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打造皖江地区高等教育中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落实民办教育各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城乡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度,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16、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争取形成若干个在全省影响较大、专业优势明显的医疗集团,打造皖南医疗中心。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统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认真开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项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模式。

17、提升文化品位。推行“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加大投入,完善城市文化功能,建设博物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努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风景名胜、历

史遗址、名镇名街名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完成芜湖古城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积极活跃市民文化生活,鼓励和引导群众创办各类文化活动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扎实创建文化示范街道(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演艺演出、影视传媒和文化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努力培育实力较为雄厚、竞争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企业,不断提高城市软实力。

18、引进和培养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建设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社会工作者等五类人才队伍。围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实施“1111”(10个行业带头人、1000万元项目资金、1000平方米用房、1000万元担保资金)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实施“千名产业振兴人才计划”,培育形成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五)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促进城市化的体制机制

19、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土地整治为主抓手,以确权为保障,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重点,以保护农民合法利益为核心,整合涉农资金,突出抓好中心村、大村庄集中连片建设及村庄土地整村整治推进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置换4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双置换”工作,鼓励在城镇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产权置换城镇社区住房,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

20、改革人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和“一证通”制度,实行城市人口以户籍人口管理为主向以实有人口管理为主转变,落实居住人口同城同待遇。进一步改革和理顺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城市落户条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在芜湖安家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变成城市居民。

(六)切实改善民生,形成共享城市化的和谐局面

21、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公益性岗位规划和开发,加大就业援助力度,解决被征地“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等群体就业难题。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平等充分就业。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时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户口迁入芜湖的外来人口,都可以参加城市居民保险。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合理安置农转居人员。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兴办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援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

22、强化住房保障。编制2010-2015年住房建设规划,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全面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7平方米。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营销策划,推介城市优势,扩大城市知名度。加大拆迁安置房、廉租房、蓝领公寓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投入,确保到2015年完成廉租住房建设129万平方米、配建廉租公寓10万平方米,力争5年内基本解决全市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基本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和初始就业者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积极开展人才专项用房建设,为外来人才和创业者提供住房保障。

23、抓好城市建设改造。大手笔建设城东新区,争取2年打好基础、3年初见成效、5年建成为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沿长江南路、中江大道南段加快城南片、临港片建设,打造山水秀美的城市新亮点。加大旧城改造力度,3年内完成棚户区改造,着力打造环境优越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七)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合力

24、改进城市管理。按照“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职责分工,明确公共设施管理标准,建立健全决策协调、信息协作、社会参与、考核监督等城市管理统筹运作机制。加大市容、环卫、市政、绿化、河道养护等行业改革力度,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向市场。建立预防查处违法建设长效机制,坚决执行城市违法建设“零补偿”政策。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加强技防设施、治安辅助力量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确保群众安全感逐年提高、满意率达90%以上,打造“平安芜湖”。

25、建设新型社区。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加大居务公开力度,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行社区专职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形成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居民家园。

26、创建文明城市。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卫生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确保公共文明指数考核达标,争取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三、保障措施

27、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城市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县区政府要根据本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精心做好各项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城市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加快城市化进程相关决策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论证、社会公示与听证等制度。

28、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强化对芜湖城市的宣传报道,大力弘扬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增进全市上下对新型城市化的共识,营造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浓厚氛围。

篇6: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为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区内外的资金、品牌、技术、人才向我区三产服务业集聚,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转型,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特制定如下优惠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快服务业发展

1、加大服务业领域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凡是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开放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向区内资本开放的领域,全部对区外资本开放。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或实行行业垄断。

2、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1955.026,10.89,0.56%)市场化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建设和经营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产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业。

3、降低登记注册门槛,一切方便于企业登记。对在我区登记注册设立服务性企业的,除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外,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允许分期到位,限期补足;放宽公司出资方式限制,股权等其他财产权可以作价用于出资;放宽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比例限制。

二、加快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项目建设

4、重点培育和支持发展六大产业:酒店、餐饮业,商场超市等商贸流通业,仓储货场和专业商城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休闲娱乐业,小商品批产市场,具有民俗风情特色的旅游业。

5、重点发展区域重大项目建设:东城新区,重点支持发展以吕梁矿机城为核心,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矿机产业链项目;支持信义工业园区开发的铁路货场建设项目;以小商品批发为主的五金电料、日用小商品贸易博览城项目;支撑东城区新区开发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酒吧一条街等休闲娱乐城项目;代表新区景观形象的星级酒店,会展等公用事业大型项目;以千年景区开发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北部新区,重点支持城北货场、太中银铁路离石火车站等重大物流园区建设和以吕梁大学为核心的科技园区项目建设。交口物流园区,重点支持以聚富汽贸城、星级酒店、建材装饰城等配套孝柳线离石铁路货场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城市中心核心商区,重点支持凤山商贸城、开源商业城、前瓦电子城等大型商厦、超市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发展社区公共事业服务项目和以廉租房、保障性住宅为主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三、实行更加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最大限制地为发展服务业提供建设用地

6、保障服务业用地。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国土部门要在供应指标内优先保证服务业用地。

7、对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旅游设施、物流货场、大型职教、文体、会展设施、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属非经营性三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可以按协议出让方式或国有土地租赁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属经营性用地,可按其规划设计条件,采用熟地成本价挂牌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8、对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或劈山填沟的形式获取项目建设用地,上马建设重大服务业项目,免收土地复垦费和土地管理费,土地收益金留区部分全部返回。

9、鼓励受环保和产业政策限制淘汰取缔的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原有土地等存量资产上马服务业建设项目,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原有工业场房、仓储用房发展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10、投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公益性项目,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符合划拨条件的可按划拨方式提供用地。

四、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1、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三产服务业的投入。从2009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块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发展服务业项目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奖励补助和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

12、加大税收反哺力度。凡投资1000万元以上,对全区乃至全市具有重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项目,经审批同意,从经营之日起,企业纳税的留区部分按比例逐年返回一部分。同时,根据吕政办发(2008)114号文件《吕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精神,在我区建设的服务性企业,可同时享受留市部分返还政策支持。

13、加大产业转移和重大服务业建设项目的投资奖励。对受环保和煤炭资源整合政策影响的煤焦企业投资兴办大型服务性企业,其他民营企业家投资,吕梁矿机城、聚富汽贸城等重大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的,政府采取以奖带补的方式予以资金支持。

五、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收费和价格政策

14、加大东城新区三产服务业建设支持力度。凡在东城新区建设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免收城市规划费,按最低限额(20元—70元)标准收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对特别重大的服务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由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可以免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15、按照国家规定,将服务业用电和一般工业用电进行并轨,从2009年1月1日起,列入省、市、区重点服务业项目用水、用气、供热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

16、对列入省、市、区重点规划的项目,试行零收费制度,项目立项、审批、发证、登记注册只收取工本费。

六、加大服务业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

17、搭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为服务性企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区政府每年定期、不定期召开银行金融机构和我区服务业企业银企合作项目推介会,并由区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解决服务业项目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18、鼓励开展招商引资、引项工作,千方百计争取中央、省、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不论区内、区外、单位或个人,凡为我区重点服务业项目引进资金的,整体引进国家名牌服务企业来离投资且项目进入开工阶段的,政府对相关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奖励办法和额度按我区有关引资、引项奖励办法执行)。

七、广泛吸引物流人才为发展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持

19、凡物流专业、营销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国家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公开招聘进入区直事业单位并下派到服务业企业工作。

20、对进入我区服务性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外来投资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根据本人申请,按照有关规定,由劳动人事部门办理档案特管和人事代理手续,免收人事代理费。区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办理档案工资调整,连续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养老保险金缴纳等。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方面享有本区公民同等待遇。

八、鼓励下岗职工创办中介服务业

21、下岗职工成立从事劳动密集型服务性企业的,政府集中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各种手续限期办结,同时由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支持。

九、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22、减化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登记注册,实行并联审批,一审一核集中登记制度,公司注册时限由原来的十五个工作日改为三个工作日。项目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总体规划,属我区鼓励发展并已取得土地使用权,配套设施可以自行解决的重大服务业项目,由审批制改为登记报告制。需向国家、省、市争取资金和立项的项目,相关职能部门上报行文,当日申请、当日报出。对涉及征占用土地、城市规划选址的重大服务业项目,由区主管部门受理并报请区第三产业发展领导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议定,相关部门限期办结有关项目申报、审批手续。

23、建立服务业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对重点服务业项目收费,实行封闭运行管理,除环保、安全和劳动用工检查外,其它部门不得随意到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的企业以检查为名违规收费、搭车收费。纪检、监察部门要对执法收费部门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检查的单位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给予严肃处理。

24、建立服务业项目促进机制。实行现场办公和现场观摩会议制度,促进重大问题的解决和落实。对完成和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任务的予以重奖,对推进速度慢、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继续实行区级领系和职能部门重点包扶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帮扶班子、一个目标、责任到底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实行一条龙排队,排名前三位的给予奖励,排名末位实行责任追究。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

十、本优惠政策由区第三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十一、本优费政策至公布之日起实施

篇7: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2008]114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宁党发[2008]41号)、《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宁党发[2008]42号)精神,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财政政策

(一)自治区及有条件的市、县(区)财政都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 年到2012 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

(二)要有重点地规划建设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印刷、影视和文化产品出口等文化产业基地及产业园区。按照“社会力量投资为主、政府专项资金补助为辅”的原则,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平台建设实行财政补助。

(三)进入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的企业以及确立为国家、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的企业,从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自治区给予适当补助。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资金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五)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在转制后5年过渡期内,由财政按转制前核拨的补助标准继续拨付相关的经费。

(六)列入各级政府主办的大型庆典、文体活动、“农家书屋”工程和出资购买的大宗文化产品等,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逐步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按照市场机制运作。

二、税收政策

(七)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

(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优惠政策,并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根据转制方案确定的具体优惠政策执行。

(九)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05年本)中鼓励类项目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规定。

(十)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重点文化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一)鼓励和吸引国内大型文化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来我区从事文化产业开发。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新办文化企业,自获利起,其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继续用于该企业扩大再生产。

(十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新办的文化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三、投融资政策

(十三)组建自治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负责重点文化项目等文化设施建设和大型文化活动投入,承担贷款担保等责任。

(十四)鼓励文化产业单位充分运用市场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允许文化产业单位以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本金参与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经营。支持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信誉度好、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积极推介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

(十五)商业银行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含民族文化贸易和民族文化用品生产等),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利率优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的保险服务。

(十六)自治区确定的重大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应纳入政府信用平台贷款项目计划之中,并按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十七)自治区及各地级市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导目录》,并利用各种媒体加以推介。列入指导目录的项目,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报建、用地手续、配套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依法保护项目业主的权益。

(十八)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招商引资范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兴办合资文化企业,并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十九)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具体政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

[2008]114 号)文件执行。

四、土地政策

(二十)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文化类高新技术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并减免相关的地方性收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不符合行政划拨用地的,要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作价后,以出资(入股)等方式转增国家资本。

(二十一)凡是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纳入重点项目用地服务范围,优先予以保障。各市、县(区)依据规划调剂使用的存量建设用地和收

购储备的土地,可优先安排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使用,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在当年的用地指标中予以调剂。

(二十二)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乡镇文化企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承包、租赁国有文化企业的,国有文化企业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可以租赁方式使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收购、兼并国有文化企业的,其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可以继续使用,如需变更出让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办理有偿出让手续。

(二十三)文化事业单位享有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建筑物,在满足主业需要后仍有闲置,且符合城市规划的,可依法进行开发经营、租赁或转让。文化事业单位转让土地使用权,其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入库后,全额用于本单位文化建设。

五、人才政策

(二十四)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训网络体系,引导、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或文化产业学院,鼓励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面向文化单位、团体、个人,大力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组织赴外开展文化经纪、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培训。

(二十五)完善人才引进和鼓励政策。对从事文化工作的优秀和特殊文化人才,在户籍、住房、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可以采用高薪聘用、重建人事档案、兼职等多种方式引进外地文化人才。对国有文化单位急需的特殊专业人才,经文化主管部门商请人事部门批准后,允许在原有编制外以聘用方式招录,财政部门给予工资性补助,所聘人员实行动态合同制管理。

(二十六)建立符合市场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以技能和知识产权入股,并参与收益分配。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对荣获国家级名家、名师、名角、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优先评选,享受国家、自治区有关津补贴。

(二十七)建立民间文化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在各类表彰评奖和文化交流方面,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享有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及其成员的相同待遇。

(二十八)建立文化人才供求信息网和高级文化人才数据库,逐步推进艺术人才成为自由职业的步伐,推动文化人才中介市场建设,为人才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二十九)大力培育文化经纪人队伍和演出经纪机构,造就一批有影响、有特长的文化经纪名人和演出经纪机构,使之成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奖励政策

(三十)原创的影视作品,获得国际电影节金像奖、金棕桐奖、金狮奖、金熊奖,给予

获奖单位一次性200万元的奖励。

(三十一)原创的影视、演艺等作品获得国内华表奖、百花奖、金鸡奖、飞天奖、金鹰奖、文华奖、骏马奖、群星奖、梅花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给予获奖单位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工艺美术作品被国家征集收藏的,给予个人一定量的一次性奖励。

(三十二)新闻作品、文学作品、社科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获国家级大奖的,给予个人一次性奖励。

(三十三)动画影视原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1500元/分钟、三维动画片2000元/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上限不超过100万元;在省级电视台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800元/分钟、三维动画片1200元/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十四)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和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段首播,按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非黄金时段首播及其他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8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应定位的主频率播出的,按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十五)获“国家图书奖”的出版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10 万元。

(三十六)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单位一次性给予奖励100 万元。

(三十七)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性奖励单位200万元;凡进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事传承、保护工作的给予一定奖励。奖励资金全部用于遗产保护,不得挪作他用。

篇8:芜湖市关于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一) 加大财政支持。

逐年增加对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财政投入。市 (州) 、县 (市、区) 政府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直有关部门要围绕中小企业的重点工作安排有关发展资金。实行对中小企业商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扶持。

(二) 落实税收优惠。

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中小企业, 按有关规定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将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 可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当年不足抵扣的, 可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三) 加强信贷支持。

加大银政企互动合作力度, 积极探索金融信贷创新途径,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 简化信贷审批流程, 开设优质客户“绿色通道”。对受地震直接影响不能按期偿还的中小企业贷款按照有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内不催收、不罚息。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使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重点满足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 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或评分标准,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或评分制度, 将评级或评分结果作为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重要依据, 推动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对因受灾等不可抗力造成暂时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成长性较好、讲信用的企业, 可适当展期。降低抵押贷款等筹资成本, 评估、登记在标准费用基础上减半征收。

(四)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稳妥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鼓励

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 将资源集中服务于小企业市场, 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小企业流动资金还款方式, 结合自身经营优势和特点, 加大对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积极推动村镇银行试点工作, 提高对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利用深圳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股份

代办转让试点,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市工作,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上市培育和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上市资源库, 鼓励已上市的中小企业实施再融资。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 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信托产品等直接融资。引入各类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探索开展融资租赁服务, 发展融资租赁业, 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扩大抵质押范围, 不断创新贷款品种, 设计产品组合, 推动应收账款、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仓单、提单质押贷款及股权质押和存货抵质押业务。把中小企业的纳税额作为确定其资信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设立省中小企业担保专项资金, 专项用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大力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 探索在小企业创业基地、园区、产业集群中形成多方联动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新机制。继续在全省推广资阳“政府+银行+信用促进会+担保机构+企业”的五方联动机制, 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平台, 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正常信贷关系。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活动。建立合理的银企合作风险分担机制。

(六) 鼓励全民创业。

鼓励和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等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允许创办1人有限责任公司。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公司可零首付注册, 3个月内注册资本到位20%, 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 2年内注册资本缴足。凡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的生产型企业, 经营项目涉及前置审批事项较多, 在筹办期间, 经企业申请, 可核发有效期1年的营业执照, 经营范围可核为“筹办”。将小企业创业基地纳入我省产业园区发展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范围。支持企业吸纳就业, 灾区企业新招用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 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 按实际招用人数和实际工作时间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七) 推进产业升级。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技术信息、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 完善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采用节水、节能、节材工艺以及综合利用废料、废气、废水 (液) 等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开发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推动技术成果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之间转移扩散。

(八) 支持自主创新。

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 (资) 金,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中试放大等阶段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具有一定水平、规模、效益和银行已经贷款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贷款贴息, 引导风险资金、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金给予支持。加强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搭建省级中小企业专利技术网络交易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标准。

(九) 强化配套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集团, 开展协作配套;围绕龙头企业, 延伸和壮大产业链;围绕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定期举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经济技术合作对接活动, 发布配套协作需求信息、产品技术要求、发展规划等, 搭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交流合作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围绕其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 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十) 实施品牌战略。

开展中小企业品牌创建活动, 鼓励争创国家和省级品牌。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国家级品牌的中小企业, 省政府给予100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的中小企业, 由属地市 (州) 政府予以适当奖励。

(十一) 支持要素配置。选择一批“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纳入省重点运输企业保障名单, 在物资运输上重点倾斜, 在能源供应上重点保障, 在土地审批和土地供应等方面优先支持。企业用地选址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优先安排使用存量国有土地。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灾后重建实施规划的项目, 由各地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用地。对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价款有困难的中小企业, 可依法采取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土地, 以降低企业一次性投入。

(十二) 加强权益维护。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咨询网络和载体, 开通服务热线。进一步清理有关涉企行政性收费项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提供赞助或接受有偿服务, 不得强制其加入各种行业协会、研究会, 不得向其摊派订购报刊杂志和资料。

(十三) 建立激励机制。省政府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效突出的市 (州) , 按项目实行以奖代补, 所需资金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上一篇:新型房子350字作文下一篇:三年级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