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定密责任人制度

2024-05-31

浅析定密责任人制度(精选3篇)

篇1:浅析定密责任人制度

机关定密工作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保密工作,准确确定国家秘密,切实防范是泄密事件发生,推进保密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根据《保密法》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拟定各类文电、资料时要依法定密。具体承办科室要依据保密范围,对工作中产生的事项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对属于国家秘密的,应当拟定密级,并提出定密依据。

第三条 对已确定为国家秘密事项密级的文电、资料,应依据有关期限规定确定保密期限。除特殊规定外,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保密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以年记;在一年以内的,以月记。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的条件。

第四条 定密工作应遵守以下原则:

1.工作中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一旦泄露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项,属国家秘密事项。

2.坚持“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该保密的坚决保住,该公开的坚决放开。

3.严格执行《保密法》,依据中央和国家机关确定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范围,准确划定密级。

4.坚持定密与管理相结合,凡列为国家秘密的事项,严格按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条 对文电、资料内容进行审核的同时,一要审查是否确定了密级;二要审查所定密级是否准确。分管领导签发文稿的同时审批密级。在此过程中,凡密级不合格者,皆退回拟稿人,并重新审核、签发。

第六条 列入国家秘密管理的事项

第七条 以下事项作为内部情况,不列为国家秘密:

第八条 密级一经确立,其传递、核稿、签发、盖印、封发、保管、清退、移交、销毁等各个环节,均需履行严格的登记手续,并按照文件规定的级别、范围进行传递,对涉密文件要由指定保密员负责全程监控,严禁非涉密人员介入。

第九条已确定的国家秘密事项,应根据情况变化变更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国家秘密的期限已满的,自行解密;对在保密期限内因保密事项范围调整不再作为国家秘密事项,或者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解密;对需要延长保密期限的,应当在原保密期限届满前重新确定保密期限。

篇2:中德定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德国的保密制度 (包括定密制度) 主要涉及以下相关法律:《基本法》即宪法相关条文;《联邦宪法保护法》;《刑法》涉及国家秘密的条文;《密件的物质保护与组织保护的普遍管理规定》;《安全审查法》;《安全审查法》实施细则。上述法律成为本文论述德国定密制度的关键证据。

一、德国的定密主管制度

根据德国的宪法即《基本法》, 德国联邦政府由总理和各部部长独立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安全保密方面的事务也是他们具体执行和负责。具体来说, 安全保密工作总体上由联邦内政部负责, 包括制订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在具体的工作中, 要与其他部委进行合作。有关定密工作实际上是由内政部主管。联邦国防部和联邦经济事务与技术部也发挥着特别作用。前者负责军事领域的安全保密工作;后者负责工业领域的安全保密工作。

德国的内政部, 实际上相当于我国的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部分职能综合的实体。从定密主管制度方面看, 德国明显与我国不同。我国主管定密工作的机构是横跨党政的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 (也涉及军队) , 具体工作由国家保密局管理。其基本原则是:党管保密 (党指的是执政党) 。中德两国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管理设置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其弊端在于:因为机构分工细致, 机构运行和管理成本比较高;由于保密涉及党政两个方面, 涉及的机构十分繁复、细杂, 保密和定密管理、协调工作十分繁重。

二、德国的定密责任人制度

德国的定密责任人制度, 规定在《密件的物质保护与组织保护的普遍管理规定》 (属于内政部制订的法规) 的第二部分“职责的管辖权”中, 其中第3条规定:“最高联邦机构、较大的联邦高级机构和中级机构, 只要其接触归入绝密、机密或秘密类的密件, 应指定一名保密专员和代理人。其他管理密件的机构也应指定一名保密专员, 如果没有进行这项工作, 则由单位负责人负责保密工作。保密专员在其单位中的职责是: (1) 负责执行密件说明及其补充条例; (2) 就所有保密工作向单位负责人提出建议; (3) 有权直接向单位负责人汇报。”

德国的法律制度并没有特别提到定密责任人, 提到的是保密专员。保密专员的职责包括定密工作和责任。依据规定, 只要涉密机构就应指定一名保密专员和代理人;其他管理密件机构也应指定一名保密专员, 如果没有指定, 则由单位负责人负责保密工作 (包括定密工作) 。由此看来, 德国的保密专员不同于我国的定密责任人, 而类似我国专门保密工作岗位。保密法《实施条例》第6条规定:机关、单位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机关、单位应当根据保密工作需要设立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专门负责保密工作……。我们推定德国保密专员职责是综合性的, 其中包含有定密责任。

我国2010年新修订的《保密法》单独设立定密责任人制度, 负责定密、变更和解密工作, 人员安排却与德国近似, 比如, 涉及保密的机构和单位必须有定密责任人。定密责任人分二类, 一类是授权的人;另一类是法定的单位负责人。不过德国是从总的安全保密角度设置相应的责任和职位, 称之为“保密专员”。而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定密工作本身, 强调“定密责任人”这一角色的重要性。

德国人特别重视对定密责任人员的安全审查问题, 他们认为, 要想保密, 必须首先对涉密人员 (包含保密专员) 把好关。《安全审查的要件与程序法》由德国联邦议会1994年制订的, 对涉密人员如何进行资格审查进行了详细、严谨和严格的规定。例如, 第一章总则部分, 规定了目的和适用范围;被审查的人员范围;负责审查管辖的权限;被审查人的权利等。第二章规定了安全审查的种类及审查措施。第三章规定了审查程序。第四章规定了安全审查档案及计算机储存。第五章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安全审查的特别规定。第六章为旅行限制、应外国政府的请求而进行安全审查以及最后条款。此外, 联邦内政部还颁行了《安全审查法实施细则》 (1997) , 其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不能强行对涉密人员 (包括但不限于定密人员) 实施审查, 必须以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为前提。由此可见, 德国对涉密人员管理的重视和对依法进行民主管理的重视。个人认为, 我国保密法在这一方面则明显缺失。首先《保密法》和《实施条例》都没有具体详细的相关规定。在2014年3月9日颁行的《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中也只有一条涉及, 即第14条第3款之规定:机关、单位指定的定密责任人应当熟悉涉密业务工作, 符合在涉密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 很是粗略。人的问题是保密的核心问题, 德国人十分重视这一点, 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当然不是说我们不重视这一点, 也不排除党的组织工作中有相关的规定, 只是从法律规范上看, 我国针对定密责任人这一部分内容过于简略, 甚至缺失, 易致现实中对定密人员的审查程序无法可循, 容易留下涉密工作人员主动泄密的隐患。

三、德国的国家秘密定义及分级制度

德国国家秘密, 在法律中出现定义的有两个地方:

1. 在德国刑法典中

是指德国刑法中第93条定义的概念。即德国的国家秘密, 指的是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 而在外国势力面前需保守秘密, 以防止对联邦德国的外部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那些事项、物件或知识。同时, 在本条的第二款对前款进行了限定:那些违背自由民主的基本制度的事项, 或那些向联邦德国的缔约国保密秘密, 但又违背国际协议规定的军备限制条款的事项, 均不是国家秘密。

2.《安全审查法》第4条关于秘密信息的规定

内容是: (1) 秘密信息, 是指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应当加以保密的事实、主观事项和知识, 不论其载体形式。信息定密, 应当根据保护的必要性程度, 由行政机关确定或应其要求而确定。 (2) 秘密信息包括:绝密;机密;秘密;只用于公务的密件 (或译为限制接触范围)

这是国家秘密的概念。刑法中定义更为详细而准则, 笔者认为, 这应该是基于人权保障和刑法的严肃性的考虑, 否则容易因涉及国家秘密的相关行为造成侵犯人权之错或过度的刑罚。《信息安全法》中的定义中规中矩, 非常概括。所以笔者认为, 这二个概念并不冲突, 但其核心内容应是刑法中关于国家秘密的定义。

关于国家秘密的密级的说明中提到, 原则上, 归入密件的信息仅考虑下列几类: (1) 涉及对外安全的信息; (2) 涉及外交事务的信息; (3) 涉及国内安全的信息。对于其他需要保护的信息, 可使用与此信息相关的规定。例如:关于公事保密或税收保密的义务, 关于根据联邦数据保护法、联邦档案法或内部商务规定对个人数据予以保护。

德国法律对密件密级采取四级分类法, 即绝密、机密、秘密和仅限公务使用的密件四种。绝密, 是指未经许可获悉之后, 可能威胁德国或某个州的存在或重要利益者。机密, 是指未经许可获悉之后, 可能威胁到德国或其某个州的安全, 或可能使它们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者;秘密是指未经许可获悉后, 可能有损于德国或其某个州的利益。仅限公务使用的密件, 是指未经许可获悉之后, 可能对德国或其某个州的利益不利。

在关于国家秘密的密级的说明中提到, 绝密类的信息包括: (1) 联邦国防军的 (总体) 警报计划。 (2) 联邦谍报机构的 (总体) 信息收集。 (3) 局部归入机密类, 但总体上归入绝密类的信息汇编。机密类的信息包括: (1) 有关联邦国防军的“电子战”信息; (2) 联邦国防军警报计划的组成部分; (3) 为秘密级和更高级别的密件编写密码的秘密数据; (4) 部分归入改密类, 但总体上归入机密类的信息汇编。秘密类的信息包括: (1) 对有间谍嫌疑的人员进行调查的报告; (2) 如若泄露, 可能会给以后的观察、侦察带来危害的有关过激或恐怖组织的行动方式的信息; (3) 提前公布可能会使德国的利益受到伤害的有关外交政策的谈判立场; (4) 部分归入仅供公务使用的密件类, 但总体归入秘密类的信息汇编。仅供公务使用的密件类包括: (1) 对人员进行安全审查的总结报告; (2) 来自恐怖或过激地区的侦查资料; (3) 有关保密措施的汇编 (保密计划) 。

对比我国, 在国家秘密的范围方面, 我国要宽泛很多。这与国家秘密的定义有紧密的关系。笔者有专文论述此点, 故不再赘述。密级分类方面我国也只有三级, 而实际工作中却有“工作秘密”存在。个人认为, 它类似于德国的“仅限公务使用的密件”。在实际工作中, 这类信息很难公开。与其让它游离于法律之外, 不如以德国的立法作为借鉴, 将之纳入法律规范之中, 更为合适。

四、结论

通过将德国的定密法律制度与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对比,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基于德国宪法即《基本法》的规定, 德国的国家秘密范围是以不限缩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前提条件;德国的国家秘密范围要小, 也更为具体。

德国法律特别强调保密工作中人是关键因素, 他们十分重视对涉密人员 (含保密人员、定密人员) 的资格审查。其规定具体详细, 操作性强。规定既反映了民主管理的观念, 又强调了保密的最终目的, 比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平衡。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德国法律将工作秘密纳入保密体系, 自有其道理。我国实际上也有相类似情况, 但法律却未予考虑, 导致现实中这类案子无法可依。因此, 建议借鉴德国做法, 将工作秘密纳入到国家秘密体系当中, 使之受到法律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处.保密与共享如何兼得:从德国就业统计得到的启示[J].数据, 2012 (10) .

[2]国家保密局法规处.德国荷兰保密法律制度[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01.

[3]肖志宏.关于国家秘密法定范围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 2014 (4) .

篇3:浅析定密责任人制度

关键词:定密 责任人 制度

2009年4月9日提请国务院审议的《保密法(修订草案)》议案首次提出定密责任人的概念,提议各机关、单位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为规范定密的行使指明了方向。建立完善的定密责任人制度,实现以“职权法定,程序严密,责任到人”的方式对定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一、定密责任人制度的内涵

根据原《保密法》的规定,定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只要是国家机关、单位便能依法拥有定密权,可对其认为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进行定密。然而,定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且政策性、行业性、专业性都很强。国家秘密不仅仅产生于与国家安全和利益密切相关的特定领域和特定环节,即便是产生与国家机关、单位的秘密,因其职能和重要性的差异,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数量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定密的主体认定,除必须满足行政主体构成的要件外,还应结合国家秘密产生和控制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对非职权性定密的主体实行授权。

新修订的《保密法》针对当前定密的主体宽泛、责任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专门设立了定密责任人制度。明确了定密责任人为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机关、单位负责人是法定的定密责任人。定密工作量较大、业务工作具有特殊保密要求的机关、单位,可以由机关、单位负责人指定人员,履行定密责任人的职责。定密责任人职责既包括按照保密事项范围确定国家秘密,也包括根据情况变化变更和接触国家秘密。该修订强调了定密工作是由具体人员完成的,避免仅将定密权限定到机关、单位,而不限定到具体的人员,易造成机关、单位内人人都有定密权,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等问题。

定密责任人制度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着力缩小国家秘密范围,完善国家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缩减定密的工作量,而且更有利于保守国家秘密;其次,实现对国家秘密的统一严格管理,健全涉密载体、涉密人员、涉密活动等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了定密的责任人,使得违规行为具有相应的承担主体,更有利于提高定密责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和加强保密行政管理职能。我国的宪法和组织法并未在立法上明确地把行政权力赋予个人,行政主体的法定条件也规定了行政主体为组织,因而行政法学界一般不承认个人的行政主体地位。目前也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公务员或者某一职位的法律责任。因此,当定密责任人依法行使定密工作并能够承担相应责任时,就已具备行政主体的实质要件,理应视为行政主体。这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和加强保密行政管理职能的必要条件。最后,强化法律责任,解决泄密案件查处难的问题。定密的主体职责由权而生,在依法享有定密的同时也被赋予相应的职责。保密工作责任制得到强化。较为突出的,是对领导人员问责和对保密部门问责。新法规定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对发生重大泄密案件或定密不当的机关、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对不依法处分违规者的机关、单位有关领导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对保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也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电力企业保密工作的特殊性

电力企业具有保密价值的信息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力企业的业务计划、客户名单、谈判低价、营销方案、招投标方案等业务秘密。业务计划涉及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如果业务计划书泄密给竞争对手,那么轻则就会导致企业的严重损失,重则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电力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如果想在竞争中取胜对于保守企业核心机密是十分必然的。客户名单涉及私人隐私问题,一旦泄密就会使企业名誉受损。例如,香港八达通泄密事件使得企业声誉严重受损,股市下跌导致严重的损失。类似的案例还有力拓公司窃取了我国钢铁企业购买铁矿石的低价之后,导致我国国有钢铁企业数百亿元的损失。

第二,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状况、会计资料。这些信息为公司的核心机密,一旦泄露这方面的数据就会使企业陷入瘫痪的境地。例如,我国的电力供应主要以火电的形式提供,一旦会计资料泄密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的盈亏状况一目了然。电煤供应商就会根据电力企业的盈亏状况确定电煤的供应量从而获得最大的净收益,必然导致电价的上涨,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支出,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三,电力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定价、经验数据、推广策略资料。电力企业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来确定不同地区的电价,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与定价密切相关的数据资料必须严格保密,一旦泄露就会促使利益集团游说政府机关和电力企业,诱导其所定电力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从而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电力企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计算公式。在当今黑客猖獗的时代,电力企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必须严格保密,一旦被黑客所利用就会导致电网供电出现异常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第五,电力企业其他应保密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三、完善电力企业的定密责任人制度的建议

完善电力企业的定密责任人制度的指导思想为:强化职责,改“事后追责”为“事前预防”。当前一些单位长期忽视保密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少人认为只要自己是无意的,又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的泄密就没什么了不起。针对失泄密事件查处难问题,新修订的《保密法》改“结果论”为“行为论”,即“违规即问责”,规定不论是否产生泄密实际危害后果,只要发生法律列举的12种严重违规行为之一,都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还加大了处分监督力度,对不依法给予处分的,保密部门应当提出纠正建议。与修订前的保密法相比,新修订的保密法着力强化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性。可以看出,立法者希望通过更加明确、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规定来阻止泄密行为的发生。

针对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和新《保密法》的要求,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电力企业的定密责任人制度:

第一,确定具体的定密责任人。无论是任何级别的秘密都指定明确的定密责任人,明确由承办人对照保密事项范围提出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的具体意见,再由定密责任人审核批准并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授权专门人员行使定密权。定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且政策性、行业性、专业性都很强,由专门人员行使定密不仅仅使得定密工作更为迅速,而且定密也较为准确,提高了定密的效率。

第三,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授权相应人员成为其部门的定密责任人。例如,由人力资源负责人指定其部门的部分人员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定密责任人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定密工作顺利进行、而且可预防其人力资源部门机密的泄露。

第四,突出关键环节确保公司秘密的安全。突出抓好公司本部和各单位机关保密管理,针对保密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落实人防、无房和技防措施,抓好保密组织建设。突出抓好网络信息系统的保密工作。坚持“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和“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严格上网信息的审查,抓好涉密计算机、涉密网络、涉密介质的保密管理。

第五,强化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泄密事件。严格信息、材料的保密审查。本着适度从紧、慎重稳妥的原则,严格对外报送信息、稿件、材料的把关审核。加强对网站、报纸的管理,确保日常报道中不发生泄密事件。

上一篇:九年级数学教育叙事下一篇:关于数控专业的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