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档案

2024-07-22

地籍档案(共9篇)

篇1:地籍档案

深度探讨变更地籍调查及地籍测量的方法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变更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变更地籍调查的实施流程,尤其着重探讨了变更地籍测量的方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5)分类号:P2关键词:城镇 变更地籍调查 地籍测量 权属调查

篇2:地籍档案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籍工作也由原有的只以土地为对象的单一管理,发展为多用途的地籍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多用途地籍的特点,阐述现代地籍对地籍工作模式的模式的影响

作 者:刘代健 万奇灵 作者单位:刘代健(重庆市永川区房地产测量队)

万奇灵(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

篇3:论如何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效能

1地籍档案工作的新特点

1.1地籍档案信息量大幅度上升

地籍档案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保存、查考、分析价值的文字、图表、磁盘等资料, 是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土地管理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 主要由土地登记表、宗地实地勘测丈量图表、土地权属调查表等要件组成, 简单地说, 地籍档案是一宗土地的身份证明, 上面记载着这宗土地的产权归属、权属变更、开发利用历史等详细信息。土地档案本身就有库藏量比较大的特点, 一个普通的县区, 档案库存量一般不会低于四万卷。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 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也更趋频繁, 在原有基础档案量大的基础上, 导致了地籍档案信息量的大幅上升。

1.2地籍档案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土地是财富之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土地的财富效应也更加凸显。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土地利用活动中来。房屋拆迁、买卖、赠与等土地权属登记、变更, 土地收储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权属纠纷, 违法用地查处等工作的开展, 都需要对相关土地档案进行查阅, 土地档案的利用率不断提升。

1.3地籍档案的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

地籍档案从原来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调阅为主, 逐渐向服务对象多元化转变。各国有企事业单位, 私营企业乃至个人, 或因发展生产的用地需要, 或因经济活动中的用地纠纷等原因, 均需要对土地档案进行查阅, 因此, 地籍档案工作也从做好土地档案信息搜集管理, 服务上级行政主管, 业务部门向更广泛的社会化服务推进。

1.4地籍档案存储方式和处理、检索正在消然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土地管理活动现代化的发展, 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息数据越来越多, 信息存储设备的更新和配备, 使得土地档案的存储方式消然发生变化。计算机检索, 统计分析的便捷将推进土地档案的信息化进程, 纸质档案将逐渐、更多地被数字档案所替代。

2地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地籍档案保护管理措施仍不够健全

目前在基层, 地籍档案保护管理条件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业务科室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的倾向, 一些档案没有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 导致地籍档案不齐全。由于库房条件的限制, 常常存在地籍档案和办公用房同在一室, 不利于地籍档案的保护和管理, 且档案安全存在隐患。档案的借阅制度不完善, 借出档案没有及时归档等现象时有发生。

2.2地籍档案处理的技术水平较低

地籍档案管理还处在手工半手工阶段, 由于信息量大和人力不足的矛盾, 一些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是把档案信息往档案室一放就了事, 大量的国土资源档案信息闲置。地籍档案的存储检索设施能力差, 基本还是以人工检索为主, 检索难度大, 耗时长, 效率低。对土地档案的分类分析及综合分析工作开展的不够, 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档案信息利用的需求。

2.3地籍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的是半路出家, 只经过简单的业务培训, 没有系统的经受过档案管理的教育, 缺乏专业档案工作人才。在一些基层, 没有相对固定的管理人员, 档案工作往往由其他业务人员兼任, 由于人员变动大, 专业人员缺失,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职多岗等, 档案工作被忽视。一些基层单位连档案装订等工作都要委托档案局等专门单位进行。

3提高地籍档案利用效能的途径

创新地籍档案管理工作, 提高地籍档案利用效能的几个途径:

3.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推进档案管理理论创新

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良好的档案管理, 既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 也离不开各业务科室的配合, 因为, 各原始资料、原始档案都是从各项具体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因此, 要加强各业务科室中的《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土地管理档案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增强从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 推进依法治档。同时, 要推进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 鼓励他 (她) 们掌握档案管理的前瞻性, 创新性的理论。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档案管理技术创新

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土地档案管理部门的硬件建设, 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地籍档案和办公用房混杂一室的现象。为地籍档案配备专用库房等。另一方面, 要通过管理技术的创新, 来弥补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例如加大电子数据的应用, 减少纸质媒介的使用, 就能够节省出大量的存储空间, 弥补库房的不足, 简化管理难度。要通过以加大计算机应用, 存储技术革新为核心,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 为土地档案管理开拓新的领域和空间。

3.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推进档案服务工作创新

土地档案的开发利用是土地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要健全有关土地档案的立卷归档、登记借阅、档案鉴定、档案统计、保管利用、移交管理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 提高档案管理、利用的规范性。通过推进土地档案的信息化, 完善土地信息数据的电子检索, 计算机统计分析, 缓解人力不足的难题。同时, 要加强土地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通过人工录入, 扫描等方式, 逐步实现历史土地档案的数字化。

3.4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推进档案管理人才教育创新

干部队伍的建设是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 科学化的切入点。土地档案工作者应当是掌握计算机技术, 通晓档案信息专业知识, 有较强的规划能力, 能够承担多项专业工作任务的复合型人才。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有相关专业教育程度的专门人才, 逐步优化土地档案管理干部队伍结构。同时, 应该注重对档案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提升档案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使岗位上的各位干部能尽职尽责、高效有力地完成各项工作。

针对当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特点,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 积极探索高效务实的档案管理新方法, 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新兴事物, 将其融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 才能真正提高地籍档案管理的效能。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土地, 充分合理地用好每一寸土地, 已经成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土地档案管理, 提高地籍档案利用效能, 是科学管好、用好国土资源, 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地籍档案,管理,效能,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土资源管理工作[J].党史博采 (理论) , 2013 (09) .

[2]杨凤仙.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J].云南档案, 2012 (09) .

篇4:军队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初探

关键词:军用土地地籍档案档案管理

军用土地是军队依法使用和管理的国有土地,军队地籍档案则是部队各级后勤机关在对军用土地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历史记录。后勤机关的营房部门是具体承办军用土地及其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旅团级部队的营房科(股)是实施地籍档案集中管理的基本单位,本文从旅团部队营房部门的工作实践出发,在对军队地籍档案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

一、军队地籍档案的特点

(一)法律地位重要

旅团部队的驻地通常位于农村、山区等非人口密集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开始将原本偏僻之地纳入建设规划并逐步征用、开发,带动了周边土地价格的攀升。一些不法分子和单位企图伺机侵占或蚕食军用土地以牟取私利,部队在依法维权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地籍档案提供完整规范的法律凭证。

(二)归档范围较广

旅团部队的地籍档案主要有土地来源凭证、沿革变化、纠纷处理、地籍调查、申报登记、土地统计等材料,还有与地籍管理直接相关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统计报表、检查验收记录等文件资料。在载体形式上,凡与地籍管理有关的文字、声像、图纸、照片等资料均应列入归档范围;在形成时间上,从军用土地依法征收前的论证、调查到依令依规转让、置换,各个时期形成的有关材料都是地籍档案的组成部分;在形成主体上,归档材料不仅来自主管单位的营房部门,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测绘机构、勘察设计公司等单位提供的。

(三)立档层级较高

虽然军队的条令条例没有明确指定地籍档案的立档单位,但是根据总后勤部1992年颁发施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籍管理办法》规定,地籍档案的正本统一存于大军区级单位后勤机关营房基建部门,其中部分重要资料还应以复制件的形式报总后基建营房部备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旅团部队形成的地籍档案材料应逐级报送到大军区的营房基建部门,由其内设的专门图档库统一管理。

(四)保密要求特殊

军队地籍档案有一定的保密要求,这是其不同于地方单位地籍档案的重要特点。在保密要求上,它不同于通常的军事秘密,部队的编制体制、演习方案等涉密档案在工作中利用较少,利用者也严格限定在军队内部;而地籍档案由于其来源和发挥法律凭证作用的需要,必须妥善处理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既要确保军事秘密安全,又要便利与地方单位的信息交流。

二、军队地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原始材料质量不高

军队现有的地籍档案大部分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限于当时的作业设备和技术条件,作为地籍档案中最重要、最直观的宗地图、红线图等测绘成果均依靠皮尺丈量等手工作业形成,成图精度较低。同样,有的地籍调查表填写的宗地面积、经纬度坐标并不准确。

(二)归档范围不明确

地籍档案的管理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除了总后勤部《地籍管理办法》中列举的原则性、总体性的规定外,再无其他详细的依据。这种具体标准的缺失会导致日常业务工作的随意性,加之旅团营房部门担负繁重的日常保障任务,往往造成地籍档案材料的流失,为后续军用土地管理带来隐患。

(三)保管环境尚不达标

在纸质地籍档案的保管上,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档案的用纸存在质地松散、粗糙的缺陷,油墨、圆珠笔等字迹或线条也会逐渐洇化或褪色,这对长期保管的库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旅团级单位受经费和现有场地的制约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使得地籍档案容易老化变质,或者遭受霉菌、虫害、鼠类的侵蚀,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在数字化地籍档案的保管上,许多档案材料以图形、照片、视频等电子文档为原始形态甚至唯一形态,其存储载体还需要加强防静电、防电磁干扰等保护措施。

(四)队伍建设不得力

地籍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本单位地籍工作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又要懂得档案立卷的原则和方法;既要掌握档案归档的操作规范,又要清楚档案管理的保密要求。目前,旅团级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地籍档案管理员,而是由营房助理、营房器材保管员兼任,他们一般没有参加过档案专业的基础业务培训,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作战部队人员的流动性强、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短,他们往往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刚刚适应就面临着提升交流或换岗锻炼,使得地籍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

三、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协调,提高档案质量

对于传统的地籍档案中以手工作业方式而成、数据精度较差的部分,特别是宗地草图、地籍调查表等,旅团营房部门要在部队党委首长的领导下,加强与驻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抓住国家统一组织的土地资源普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以及驻地城镇建设规划等有利时机,通过卫星遥感、航拍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更新测绘数据,并适时换领新的土地使用证,以逐步提高地籍档案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对于新形成的拟归档材料,应前移关口,即在军用土地管理活动之初,督促承办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填报数据、制作图表,从根本上保证归档材料的质量。

(二)完善制度,明确归档范围

旅团单位在制定地籍档案材料的“两表”(归档范围表及保管期限表)时,应以国家颁布实施的档案类和土地管理类法律法规为依据,参考地方县、镇(乡)土地管理部门的地籍档案材料归档制度办法,并根据军队地籍档案的特点加以取舍。同时,还应充分吸收本单位和友邻部队军用土地管理工作的经验,明确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归档范围,以避免应归档材料的流失。

(三)统一规划,改善保管环境

在旅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保密档案主管部门牵头,包括营房科(股)在内的各业务部门参加,按照适当的技术标准,建设综合性档案库房,配齐防盗、防火、除湿以及除静电、抗电磁干扰等设备器材。

(四)加强培训,建好人才队伍

对档案通用的基础知识、一般技能,旅团本级可将其列入年度教育训练计划,采取个人自学、集中授课、示范交流、考核验收等多种方式确保学习教育的效果;对地籍档案独有的业务理论和技能,应由上级营房基建部门或院校统一组织专业集训,进一步提高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人才保留方面,从短期看应实行必要的“超训预储”,即旅团应根据本单位的编制体制、当前任务以及队伍流动等多方面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适量超额培训预任的地籍档案管理人员,做到预有储备,以确保新任管理人员能较快地胜任;从长期看,地籍档案管理不应照搬照抄军政指挥员的培养成长模式,而应遵循职业化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与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总后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籍管理办法[EB/ OL].[2015- 03- 0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Wnm6835n95dSDynmi_qR8NgmejFrW6g2PFtoJ62Exz? Te9G5PjzPorNF_6gaMYrWz1DnsSi2WMtzOUacxnry? OuG1m7ZzlHPtK-4S8HmYW6M7.

[2]林辉.浅谈企业科技档案的质量控制[EB/OL].[2016-01-12].http://www.dangan.ningbo.gov.cn/daxh/ lwjl/200712/t20071227_6996.html.

[3]余晓榕.基层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探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24.

[4]徐德仲,李鼎,王静.浅谈地籍档案的特点[J].才智,2012(10):159—160.

篇5:地籍电子档案建设必要性探讨

关键词:地籍,电子档案,现状,必要性

近年来, 国土资源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 产权确认方面的工作, 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等。相关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留存的有关地籍档案作为支撑或协助, 而所需的大量地籍档案存在形式多样、保存不集中, 保存媒介多为纸质, 有一些档案由于年代久远, 不同程度上存在缺失或破损, 这些都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特别是涉及到权属方面, 更是容易产生权属纠纷。

地籍档案是指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反映地籍活动, 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历史纪录。由于地籍档案中记载了每块宗地的权属地线、界址拐点位置等空间和非空间数据, 因此地籍档案为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供基本依据信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 地籍档案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而地籍电子档案建设便是顺应技术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地籍电子档案的建设不仅可以全面的存储地籍档案信息, 提高查询、检索效率, 更能推动地籍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为发挥地籍档案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产生积极的意义。

一、地籍档案管理与利用现状

(一) 仍以传统的实物管理方式为主

传统的地籍档案管理工作以实物管理方式为主, 基本上是将产生的地籍档案装订成册, 并记录序号, 同时建立档案查询索引;查询时通过索引找到该档案在档案架的存放序号, 通过序号再查找, 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籍工作量日益增多, 尤其是城镇地籍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等工作, 形成了大量的地籍档案。这些档案其格式多样、保存分散, 包括文字、图表、照片、磁盘等。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很难满足大批量的档案查询与管理的需要。

(二) 地籍档案易损坏、丢失

当前, 地籍档案仍沿袭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 地籍档案的保存期长, 存储媒介均为纸质, 不管是档案还是图件信息均是通过纸质媒介留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量地籍信息已经模糊不清, 图件残损严重, 甚至丢失, 为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 地籍档案数量繁多, 档案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目前, 地籍档案的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档案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多, 但管理方式仍然只靠人工查找、记录、调阅, 其效率低下。随着数字国土建设的加快, 国土资源档案必然会产生以数字化形式保存的电子图片文档和纸质文档共存的局面, 对于产生的电子档案如不及时收集归档, 将失去大部分的档案信息, 势必会带来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此外,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的要求, 档案材料的管理、分类、检索困难, 部门间无法共享, 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难以及时更新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地籍电子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一) 地籍档案管理更趋现代化

由于地籍电子档案的生成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的, 通过开发地籍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设置不同使用权限, 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 在不同部门间进行查询、阅读与传递, 因此在地籍档案的管理与利用上更加便捷与安全。地籍档案需要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 开展电子文件的采集、归档工作, 实现地籍档案管理环节上的飞跃。对于档案管理人员, 对档案的收录、整理、管理上也便于操作, 如根据电子档案具有高度的标准性的要求, 在形成地籍档案之前的电子文件, 依照规定对其增、删、改等, 而且改后不留任何痕迹, 保证了档案页面的整洁。

(二) 地籍档案内容与媒介可分离

传统的地籍档案媒介以纸质为主, 存在易破损、不能多人共享利用的缺点,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高效利用。纸质地籍档案是原件, 电子地籍档案是数字化形式, 所包含的地籍信息可与它的媒介分离, 分别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方式存储, 对于日常的地籍档案查询与使用, 可通过地籍电子档案进行, 最大程度上保护了纸质地籍档案原件的安全, 降低了丢失、损坏的风险。

(三) 存储空间小, 表现形式多样

地籍电子档案对保存场地的面积和空间大小要求不高, 通过光盘刻录、硬盘存储都能保存大量的地籍电子档案。同时, 地籍电子档案的存在形态非常丰富, 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都可以单独或有机搭配成电子档案的内容, 使电子档案比纸质档案更加全面、形象、生动, 进而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高效、快速、便捷、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三、结语

篇6:如何做好油田企业地籍档案管理

1.1  地籍档案信息量大。油田企业地籍档案是指油田企业在土地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反映土地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一宗土地的身份证明,上面记载着土地的产权归属、权属变更、开发利用等详细信息。河南油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建设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奋战,形成了分布区域广,用地总量大,土地来源多样,多种用地方式并存的土地格局。目前,室存档案三万余卷,跨年度,周期长,信息量大。

1.2  地籍档案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的财富效应更加凸显,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土地利用活动中来。房屋拆迁、买卖、赠与等土地权属登记变更,土地权属纠纷、违法用地查处等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对相关地籍档案进行查阅,地籍档案的利用率不断提升。

1.3  地籍档案的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地籍档案从原来以油田企业相关部门调阅为主,逐渐向服务多元化转变。各改制移交企业乃至个人,或因发展生产用地需要,或因经济活动中用地纠纷等原因,均需要查阅土地档案,地籍档案工作也从做好土地档案信息搜集管理、服务业务部门向更广泛的社会化服务推进。

1.4  地籍档案存储、处理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土地管理活动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息数据越来越多,信息存储设备的更新和配备,使得土地档案的存储方式悄然发生变化。计算机检索、统计分析的便捷将推进土地档案的信息化进程。

2  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地籍档案保护管理措施仍不够健全。目前在基层,地籍档案保护管理条件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业务科室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的倾向,一些档案没有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导致地籍档案不齐全。由于库房条件的限制,常常存在地籍档案和办公用房同在一室,不利于地籍档案的保护和管理。

2.2  地籍档案处理的技术水平较低。由于地籍档案信息量大和人力不足的矛盾,一些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是把档案存放在档案库房,没有进行档案资源利用二次开发,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籍档案信息利用的需求。

2.3  地籍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的是半路出家,只经过简单的业务培训,没有系统地经受过档案管理的教育,缺乏专业档案人才。在一些基层,没有相对固定的管理人员,档案工作往往由其他业务人员兼任,由于人员变动大,专业人员缺失,人员结构不合理,一职多岗等,档案工作往往被忽视。

3  创新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途径

3.1  学习并宣传档案法,有效提高法制意识。要认真宣贯《档案法》和《土地管理法》,强调地籍档案在土地管理工作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土地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并做好地籍档案归档工作。要运用土地管理工作典型事例,广泛宣传地籍档案在土地权属调查、建设用地征用、土地登记发证、违法用地查处等工作中的作用,扩大地籍档案影响。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档案管理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土地档案管理部门的硬件建设,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地籍档案和办公用房混杂一室的现象,为地籍档案配备专用库房等。另一方面,要建立电子影像档案数据库,实现对电子影像档案的管理和维护,同时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中石化档案信息系统之间具备数据接口,通过土地登记申请材料的扫描,在完成土地登记后,可以直接生成地籍电子影像档案,同时形成纸质和电子两套档案数据。

3.3  强化档案长效管理,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从现实角度看,地籍档案为土地管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提供服务;从历史的角度看,地籍档案可为后人提供法律依据,可使很多纷繁复杂的土地纠纷迎刃而解。做好地籍档案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档案人员要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思想,不断开拓地籍档案的潜能,创造出灵活高效的档案利用方法,不断提高档案利用的社会效益。

3.4  加强队伍管理,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要选配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具有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到综合档案室担任专职档案员,以便发挥专职档案员的骨干作用;同时土地系统内要选配一名具有责任心和一定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档案员。要明确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实行定人定岗定位,强化考核。

篇7:基层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分析

关键词:地基档案,管理,规范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土地的二级市场交易更加频繁, 这使得人们土地档案法律意识不断加强, 而土地档案运用率与调阅量也明显增大, 对国土部门的资源档案服务、土地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均提出了很高要求, 针对地籍档案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 采取一定管理措施, 可让档案管理更规范化。

1 地籍管理

地籍所指的是记载土地数量、位置、质量、界址、用途与权属关系的基本情况簿册,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地户口, 地籍具有税收、权属、管理及规划等功能。地籍管理所指的是政府管理机构为了获得相关的地籍资料, 围绕土地登记、地籍调查与土地统计等内容工作制度, 也可理解为国家为了获得相关地籍资料, 开展地籍与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与统计、分等定级以及地基档案管理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体系。地籍档案管理为地籍管理重要工作环节, 而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可以理解, 土地管理水平高低主要在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水平主要在于登记管理, 可登记管理是以档案管理为前提的, 由此可见, 土地管理主要在于基层的地籍档案管理, 为了确保土地交易正常进行, 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地籍档案管理, 可有效确保地籍档案原始凭证作用, 让其具有真正法律依据, 从而提高地籍档案的管理规范化程度。

2 地籍档案管理问题

2.1 地籍档案管理者素质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 不断有新知识及新领域情况发生, 基层档案管理者普遍感觉压力较大, 不能快事有效适应新形势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是很强, 竞争意识不够, 服务意识也不是很到位。由于基层地籍档案管理特点、性质与发展, 需要相关人员具有清冽工作责任心, 并能熟知管理工作内容, 可从现有情况来看, 档案管理人员对业务并不是很精通责任心也不够, 在登记发证的时候, 档案资料并没有仔细认真审核, 有关资料遗失情况严重, 或者收集并不是很全面, 一些档案材料没有审批文号、审批表或者审批时间有的并未盖章, 这使得地基档案材料并不完整, 甚至有些档案材料无法归档, 给档案调阅造成了困难, 档案管理较为混乱, 提高档案管理者素质与业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2 档案收集及整理问题

地籍档案在收集过程当中并不是很全面, 仅记载每宗土地的信息, 而有些相关附属信息并没有登记, 如地籍对土地面积、权属、质量及用途等二维信息给予了记载与描述, 可对土地上的构筑物与建筑物等有关三维信息并没有记载, 地籍档案信息空间性较为缺乏, 并且地籍档案管理中没有河流、道路及桥梁等有关的地籍信息, 档案馆中的藏当信息并不丰富, 其收集工作紧靠被动上门坐等, 而不能主动地跟踪地籍信息来收集。现在有些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不能有效使用相待档案整理的要求, 像有些土地管理机构的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还是分开管理, 其管理方法还是纸质管理, 档案管理信息不能有效实现同步更新。

3 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措施

3.1 加强地籍档案领导与人员素质

对地籍档案工作来说, 领导支持与重视是做好地籍档案工作前提, 各级领导重视地籍档案管理意义, 对档案工作应经常过问及研究, 做好地籍档案人员配备与基础建设, 将地籍档案管理归入日常管理工作中, 并形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与档案管理人员齐抓共管局面。同时, 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 跟档案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是直接相关的, 作为档案人员应树立坚定政治立场, 强烈事业心与责任心, 对档案事业积极热情, 还要有实干精神及严谨科学态度, 对档案管理知识了熟于心, 档案业务也非常熟悉, 可高效有序完成档案归档、收集与整理, 服务热情到位, 对档案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与再教育工作, 积极学习新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使其管理规范化, 培养档案人员的事业心及素质水平, 从而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水平。

3.2 完善地籍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基础工作

要想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水平, 离不开高效有序的档案管理制度, 有了管理制度, 地籍档案管理就更为标准化与规范化, 仅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可先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像统计、登记、考核奖励与评价等制度, 还要加强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危机感与紧迫感, 能积极主动参与定期培训, 不断更新提高有关知识与业务水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有关基础工作, 像地籍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及保管等环节, 档案收集是地籍档案工作的最基础工作, 如果收集不到地籍资料, 整理、立卷及归档环节就无从谈起了, 对于收集来的地籍资料, 要由专门人员进行整理、装订以及编录、归档等, 严格保证档案质量, 加强人员责任心, 严格把关, 对于不按期归档人员与单位要及时督促, 不合格资料不允许进入档案馆, 从而有效确保档案管理工作, 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3 运用档案, 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为了更好运用地籍档案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开展, 可编制有用材料与检索工具, 建立有关的地籍档案台账, 包含农民用地建房的台账, 对违法用地台账及时清理, 加强来信来访登记、窗口办文的登记、动态查询登记与土地纠纷登记, 运用账簿建立, 尽量做到事事登记与追踪落实, 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登记办公窗口, 可采取一站式办公措施, 通过一个窗口, 就能做好地籍审批管理与发证服务, 改变原来管理模式, 让档案资源真正成为社会共享资源。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开拓工作新思路, 完善工作方法, 积极适应新时期要求, 运用新技术及新方法, 加强地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网络传播与检索功能, 让地籍档案信息更快、更方便与大范围做好信息运用, 从而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4 结语

地籍档案管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是城市建设与资源管理决策重要凭证与依据, 更是土地资源二级市场交易的原始凭证, 随着现代社会对地籍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增大, 有关档案部门, 应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树立积极服务意识,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确保我国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立渊.浅谈我国地籍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5) .

[2]李伟, 王利.试析如何完善地籍管理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4) .

[3]许福英, 张骁.浅议如何加强地籍档案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 .

篇8:地籍档案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籍档案管理系统

0 引言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地籍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地籍档案资料,内容包括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簿、归户卡等。地籍档案对应的是宗地信息,宗地具有空间位置属性,与实地位置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如采用普通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地籍档案,无法显示地籍档案与实地位置的对应关系,无法通过空间位置对档案进行查询,不利于档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利用和日常档案资料的管理。本文结合地籍业务工作流程,以县级地籍档案管理系统开发为实例,介绍了基于GIS的地籍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技术实现。

1系统设计

1.1 系统设计思路

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定系统开发采用的软硬件环境和技术方法,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和明确规定,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系统的需求,并量化和明晰系统开发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本系统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系统实用,可操作性强,界面友好,紧密结合地籍业务流程和档案管理工作事务,数据录入和更新操作简单,档案查询利用方便,系统开发要标准化、规范化,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1)立足于地籍业务流程和档案管理工作,综合分析用户需求状况,设计有效的应用开发模式,规划合理的应用系统软件平台,提出切实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

(2)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数据,包括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日常地籍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的测量数据,能对不同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和接收入库。

(3)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动态数据管理技术,采用成熟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应用的GIS平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图文后台支持系统,以网络技术、B/S应用技术为基础,进行系统集成。

(4)充分分析现有的数据量及将来会达到的数据量大小,系统运行要稳定,数据读取、写入快速,无停滞感。

(5)软硬件协调建设,即在进行软件开发的同时,考虑硬件环境的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环境。

(6)系统安全性高。地籍档案资料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高,本系统采用用户权限验证、数据智能备份与还原等安全措施,最大限度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1.2 结构与功能设计

1.3 数据库设计

地籍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和档案数据库的设计两部分。

(1)空间数据库设计

空间数据库中的地图数据主要由点、线、面等要素类组成。地图数据在地籍档案管理系统中分为两类:基础数据和地籍数据。基础数据包括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植被等。基础数据在系统中作为底图数据利用,用于定位和浏览。地籍数据主要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宗地3个图层。宗地图层中存储有该宗地的完整属性,如宗地号、权利人、土地权属性质等。

(2)档案数据库设计

档案数据库存储档案的基本信息、档案图片信息、多媒体文件以及系统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参数等信息数据。档案数据库分为临时数据库和正式数据库,在档案信息录入过程中的数据存在临时数据库中,通过审核、档案管理员对档案上架归档后,数据进入正式数据库中存储。

2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2.1 空间数据的获取和与档案信息的关联设计

从地籍档案中录入宗地图,存在工作量繁重、资料参考不齐、坐标系统不统一等问题。本系统充分利用已有数据资料,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作为主要数据源,在档案数据录入之前将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转换成GeoDatabase,存储到数据库中,数据结构保持原有结构,宗地图层添加“档案宗地号”字段,用于与档案信息的关联。系统正式运行后,提供直接录入宗地数据的功能。为方便用户操作,录入宗地图可通过鼠标屏幕取点录入和坐标文件导入两种方式进行。

系统提供数据更新功能。数据更新分为两种,全部数据的更新和部分更新。若是全部更新,重新导入空间数据,可覆盖整个空间数据库。系统提供数据编辑工具,提供要素的增加、删除、合并、分割、属性修改等功能,可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

要实现通过空间位置查询档案以及在档案信息中查看宗地位置,需要在空间数据与档案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2.2 报批地块与已批宗地的重叠检查

在土地报批过程中,经常需要检查报批地块与已批宗地是否重叠。本系统采用ArcObjects开发,对录入的宗地进行空间位置的检查。

2.3 档案扫描子系统的设计

档案扫描分为两种方式:扫描仪扫描和数码相机拍照。扫描仪扫描速度较慢,但清晰程度较高。相比扫描仪,数码相机拍照速度较快,在实践工作中应用普遍。档案扫描系统设计为这两种方式都支持。用户首先使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厂家提供的程序对档案进行扫描,系统自动监测图片存放目录,每扫描一张图片后档案扫描系统自动显示出来,用户可在系统中对图片进行旋转、裁切、亮度调整、分类等编辑操作,完成操作后提交至数据库保存。这种设计可使系统兼容不同型号的扫描仪及数码相机,不受驱动程序的限制。

3系统的实现

地籍档案扫描系统采用ArcGIS Server作为GIS服务器平台,空间数据通过ArcSde存储到商业数据库中。系统采用C#语言开发,B/S与C/S两种模式相结合。档案扫描子系统采用C/S模式开发,其余子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地籍档案管理系统主界面如图2所示,档案扫描子系统界面如图3所示。

4结语

地籍档案管理系统采用空间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土部门已有的GIS成果数据,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与档案资料的关联,从地理空间位置可直接查询到宗地档案;实现了电子虚拟档案馆功能,在系统中可直接浏览档案图片,对档案实体进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地籍业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这种设计思路也可用于对用地档案、耕保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1.

篇9:地籍档案

关键词:地籍档案,管理,数字化

1 当前地籍档案数字化的形势和要求

2006年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方案》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指出:“要建立统一配置、管理各类数据的数据集成管理平台, 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服务”、“地籍档案管理要实现数字化、可视化。”

长期以来, 地籍档案管理采用计算机辅助与手工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的载体都是传统的纸质档案材料和相关电子表格、文档, 按照新时期档案信息化的技术要求, 要实现城市地籍档案管理数字化、可视化, 还应该通过数字化加工处理, 将纸质档案内容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存储和识别的可视图像文件。

延吉市国土资源局于2008年2月起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关于“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的要求, 开始进行档案的扫描录入工作。委托长春市某航遥信息技术公司承担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 预计扫描加工档案约10万宗, 约200万页, 数据容量3.5~5T, 工期预计为4个月。主要步骤是:①将每一卷档案的所有卷内内容, 即权属资料、身份证明等申请材料、地籍调查表、审批表、相关图纸、变更记录等所有内容, 经过扫描, 以图片格式存入计算机。②为扫描生成的图片编制以地籍号为主的十级目录文件名, 并根据图片文件名中的关键字段和现有的档案信息系统实现链接。

对于今后接待的登记申请, 将直接在办证大厅窗口用扫描仪进行相关材料的扫描录入, 在完成土地登记后, 可以直接生成地籍数字图片档案, 同时形成纸质和电子两套档案数据。图片数据按文件名中的关键字段和现有的档案信息系统实现链接。该系统是延吉市国土资源局于2004年研发并开始应用的, 是以JSP技术和B/S模式, 以Appache和Tomnet开发服务器为平台建立的地籍档案查询系统。

2 档案数字化与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

地籍档案与一般档案相比, 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和地理位置相关性, 既有报告、批文、合同等文本性质的档案, 也有宗地草图、地籍图、宗地图等图形、图像的档案。扫描和录入时除选择合适的硬、软件设备外, 还必须针对不同类别的档案材料数字化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进行数据转换与压缩处理, 以保障数字档案材料的清晰、准确和便于存储与应用。

3 文本类档案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

地籍档案的文本类档案的数字化方法此次一概采用扫描录入法 (包括地籍档案原件的文头、手迹、图表、印鉴等信息) 。

3.1 扫描方式

针对档案的清晰度采用不同的扫描方式, 主要是黑白、灰度、彩色三种方式。对于比较清楚的纸质档案可采用黑白方式扫描, 对于模糊的纸质档案采用8bit灰度方式扫描, 对于有彩色图章的纸质档案采用16bit彩色方式扫描, 这样既可以满足档案数字化的要求, 又能减少存储空间。

3.2 分辨率

确定扫描的分辨率是档案扫描的关键环节之一。扫描的分辨率过高, 扫描文件占据存储空间大、使用不方便;扫描的分辨率太低, 扫描图像不清晰, 满足不了数字化管理的要求。经多次试验研究, 我们认为, 对于负载量不重的文件材料, 选择“200dpi”像素分辨率扫描比较合适、对负载量重的文件材料, 载荷大的页面, 当字迹看不清楚或者很难看清时, 采用更高的分辨率, 直到能看清楚为止。分辨率以“50dpi”为步进递增。

3.3 存储格式

扫描文件的格式有很多, 其中最常用的有BMP、GIF、JPEG、PNG、TIFF和PCX等格式。BMP位图格式的特点是包含的图像信息较丰富, 几乎不进行压缩, 缺点是占用磁盘空间过大。GIF格式的特点是压缩比高, 磁盘空间占用较少, 其缺点是不能存储超过256色的图像。JPEG格式用有损压缩方式去除冗余的图像和彩色数据, 能获得极高的压缩率。TIFF格式的特点是图像格式复杂、存储信息多, 且支持LZW无损压缩方式, 它存储的图像细微层次的信息非常多, 图像质量高, 故而非常有利于原稿的复制。此次我们选择的是无损压缩的TIFF格式作为扫描文件的存储格式。

3.4 扫描后的技术处理

对扫描图像的处理主要包括纠偏、旋转、去黑边、亮度和对比度的调整、色阶调整、去杂点、消蓝去污、拼接等。局部消蓝能够对字迹褪变的档案进行修复, 一般情况下通过调整亮度, 一页档案的大部分文字都会扫描出来, 但有些地方会因太浅或太浓而看不清楚甚至看不出来, 这时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 对灰度扫描后形成的图像分别设置不同的亮度比较值, 然后转换成实际黑白二值文件进行存储, 从而使全篇档案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这对于修复历史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图形档案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

与文本档案材料相比, 图形档案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空间定位性和可量测性。图形档案材料的扫描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扫描成图像格式;二是数字化成矢量格式。后者要在扫描后, 对扫描图像进行屏幕矢量化或通过特殊的软件自动矢量化, 对于矢量化形式的数字化, 还应该对图形要素进行分类、分层和编码。我局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已经和地籍图库实现链接, 所以此次采用的是前者。

4.1 图形材料的扫描

地籍档案的图纸资料一般图幅较大, 大多是A1、A0幅面, A3、A4幅面的较少。因此, 图形扫描采用大幅面的扫描仪。对于1∶500、1∶2000比例尺的图纸, 图面负荷不重, 一般采用300dpi的扫描分辨率。对于1∶10000或更小比例尺的图纸, 由于图面负荷较重, 采用600dpi的扫描分辨率。

4.2 图形数字化的精度

图形数字化的精度要求较高, 而且与图纸的比例尺有很大关系。一般要求不大于原图的0.3~0.5毫米。

5 扫描录入的图片文件名及目录名命名格式和具体规范

5.1 文件名总体上采用定长编码加上前缀的方式

5.2 文件目录命名总体上采用定长编码加上前缀的方式

例1:01Z001_081_0002D001H0017S010101225A_C01_01做如下解释:

例2:01Z002_004_0053D0004H0023S010101225Z_C09_03做如下解释:

5.3 具体规范的补充

第一, 独立宗地无栋号、户号, 应在相应位置补零。第二, 原旧土地使用证的证号, 在字头补零处理。第三, 自治州一级的批件, 使用证号末尾加Z, 如果不满11位, 在S后、证号前加零补齐, 如州件证号为“2002009”, 则先变为“S2002009Z”, 因为位数为9位, 不足11位, 需在S后和“2002009Z”前补零, 变为“S002002009Z”, 最终变成了11位。第四, 抵押档案 (包括多证抵押) 中装在同一档案袋中的档案袋文件, 保存的目录应在其原来应有的目录下, 而不是抵押档案目录中, 文件名仍按“12.文件命名规则”制定。第五, 关于版本修改历史:版本1.1修改了文件名称最后的页号表示前添加“_”。版本1.1.1修改了“12.文件命名规则如下”例2中栋号位数的错误。版本1.1.2的修改内容:①在“档案类别”后增加了档案变更次数内容。②对州批件的使用证号做了详细的命名规定。③对抵押档案件的目录命名和文件名命名规则做了规定。

6 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6.1 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第一, 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 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 所以数字档案只有参考价值而无凭证价值。

第二, 技术上的问题。①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 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②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

6.2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第一, 存储的介质材料。

数字介质, 无论磁盘还是光盘的寿命都远远无法和纸质档案相提并论。

第二, 机读语言格式。

计算机语言平均每3个月就会问世一种, 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 若干年以后, 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 还能100%的还原。

第三, 对设备的依赖。

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 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 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他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 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 而不能在其他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储在载体上, 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 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 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 也无法读取等。

6.3 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此次档案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 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 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 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 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 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 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 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 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 或存错, 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 如不及时发现, 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 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 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 如果格式选择不当, 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6.4 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主要表现为:其一, 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其二, 计算机黑客。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 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 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 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 有意破坏, 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信装置。其五, 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 所有这些, 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6.5 技术过时问题

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 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 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 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 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也有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 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 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 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6 数字档案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地籍档案数字化建设提出只是近十年的事, 在全国开展的情况也各有差异, 而且受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影响, 档案信息系统至今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此次延吉市国土资源局扫描录入地籍档案也是全州八个县市的第一家, 在吉林省也是名列前茅, 具体的技术规程和方法还在实施中逐步研究探讨。还远不能达到信息标准化建设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7 结 论

在新时期地籍档案数字化在可视化查询和统计等方面具有以往档案管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是也存在着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介质特点等原因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弱点。今后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重要环节即是实现国际标准化。在选择的硬、软件设备和选择标准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方法时, 制定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工艺流程在兼顾标准化的同时一定要有前瞻性, 尽可能和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减少信息资源和物资资源的浪费, 实现阶段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下一篇:国庆节祝福老师短信 国庆节给老师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