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2024-05-28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8篇)

篇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将《科学》、《思品》、《信息技术》等学科纳入管理,狠抓落实,加强监管,开足开齐开好综合课程。

2、强化科技创新思想,开展第一届校科技周活动,积极迎接省、市、镇科技创新大赛,迎接上级部门对科普特色学校的阶段性检查和评估工作,树立品牌,力创科普特色学校。

3、积极准备,努力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力争篇篇获奖,形成实验应有的特色,创出品牌,成为市(省)的样本学校。

二、工作要点:

(一)狠抓落实,注重学习,开足开齐开好综合课程。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首先落实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只有把每一科课程开齐,把每一节课上好,学生才会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才会真正提高。学校将《综合实践》、《科学》、《品德与社会》、《电脑》等课程纳入综合科,做好省、市督查小组对我校课程开设情况检查工作,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指导纲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等培训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上好每一节综合课。本学期,我科组将及时了解各年级上课情况,狠抓落实,加强监管,深入课堂全面、细致地检查。

(二)精心撰写,积极筹备,打造综合样本学校。

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采取“点上深化、面上拓展、纵深推进”的措施,深化课程研究,全面提高我校课程实施水平。

围绕市公开课,积极积累相关的教学活动资料(如课题实施方案、成果总结等),撰写三份学习案例、一份说课设计、4篇论文,准备参加每年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的市(省)论文、课例评选活动,力争篇篇获奖,形成实验应有的特色,创出品牌,成为市(省)的样本学校。学习案例具体负责人: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1、《我是客家小主人》 负责人:***

2、《石头的奥秘》 负责人:***

3、《叶子的世界》 负责人:******

4、以上负责人各自撰写一篇论文,参加评选。

(三)发挥教师特长,完善科普基地,力创科普特色学校。

1、铸品牌学科,为特色教育提供源泉。

铸品牌学科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把科普教育活动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科学课、队活课、劳动课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学习,保证每班每周都有科普教育活动课。由刘洪珍老师、李海明老师担任校科普辅导员;各年级组长担任年级科普辅导员;各班主任老师担任班级科普辅导员,全面铺开科普教育工作,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活动中发展自我,在活动中形成队伍。

2、发挥教师特长,组建兴趣小组。

科普教育的涉及面很广,难度很大。我校积极挖掘校内外现有的教育资源,拓展科普教育的渠道,扎实开展科普教育。本学期将成立以下科普兴趣小组:

①、科技制作小组 负责人:****

②、种植饲养小组 负责人:***

③、综合实践小组 负责人:***

④、电脑科幻小组 负责人:***

⑤、客家文化小组 负责人:***

⑥、麒麟舞蹈小组 负责人:***

3、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科普基地。

开办以来,我校致力于《好习惯》和《客家文化》这两大特色。其一,《好习惯》是我校自编的教材,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大,深受广大师生、家长青睐,形成了品牌,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其二,《客家文化》是我们下一步将要打造的品牌,它也是科普特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此,应该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方式,进一步充实、完善《客家实物展览室》和《客家文化展览室》,让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篇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从点做起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领域本学期将围绕着四个领域开展活动,合理分配好活动课时。

1、 研究性学习的计划:

初步确定本学期开学初在3至6年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进行系统培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查找资料、实验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对以上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其方法,便于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

查找资料:(举例收集古今中外和身边的关于孝子的故事。)

查找资料法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一是课题分析;二是资料主题分析;三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四是资料的阅读与摘录;五是资料的提炼与阐述。

三、四年级需达成的目标:了解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学会运用各种途径正确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单的记录下来。中年级学生学会掌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与摘录就可以了,课题的分析和资料主题的`分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五、六年级需达成的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准确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总结。学会使用打印机,知道哪些资料是自己所需要的,把资料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并熟悉自己查找的资料,杜绝在汇报过程中拿起没有进行处理直接读。高年级的学生需大概了解以上五个步骤并能简单的将五个步骤全部操作下来。

实验法:(举例:污水危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研究。在专门综合实践教室中进行实验。)

开展实验研究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1、实验设计;2、实验准备;3、实验观察与记录;4、实验结果分析;5、完成实验报告。

三、四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了解实验的步骤、实验时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会对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五、六年级学生需达成的目标:对要做的实验进行设计,自己操作实验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的结果和自己的猜测进行对比和分析,完成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起止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实验地点

记录时间

实验观察记载

记录人

观察法:(举例:观察一年四季夜间天空的变化情况;观察城市河道在不同季节的情况;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校园中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观察教师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度的信息等。)

篇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学校应该是唤起生命激情、追求理想幸福的地方, 在这个成长共同体中, 学校文化的影响是关键因素。“学校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钟启泉语)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全新课程, 承载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改变教师专业生活、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功能, 它对于学校文化的更新和完善起着独特的作用, 是学校文化重塑的最佳切入点, 也是其价值实现的最有效载体。

一、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创新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 重塑学校的课程文化

在新课程体系中, 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门课程所应发挥的作用, 因为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课程制度的重建为基础, 从而有利于创新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

1. 促进学校对自身教育理念的重新审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区别于学科的课程形态, 蕴含着更完整的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资源观等教育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转变学校教育行为方式, 反思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常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确立积极向上的学生行为文化和教师行为文化, 由此改变着学校中人的行为文化。教育理念的反思, 有利于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观念文化, 并使之融入学校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必然引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如我们于城小学确立了“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关键词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学理念, 正是几年来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重新审视了学校发展定位的结果。

2. 建构学校开放多元的教育活动体系

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不能仅仅建立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的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校超越单一的知识教育或书本教育模式, 实施多元的学生发展策略。如我们于城小学开展的“给母校种一棵感恩树”、“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现状调查”、“我是睿智少年”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有力支持, 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一门具体课程的局限。

3. 完善学校教育的管理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学校自主进行开发的课程, 较之于以往的其他学科课程, 必须承担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指导、评价的任务。这就要求, 学校要改革以往的日常管理制度、课程制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 建立全新的学校管理文化。

4. 丰富学校教育的资源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没有统一的标准, 没有统一的教材, 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实施的“三级管理”要求赋予了学校自主开发的权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与所处的环境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自主开发, 如于城小学就利用于城镇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 围绕“农”字, 依托社区, 建立了四个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构建了“亲近自然, 崇尚科学”、“走向社会, 体验生活”、“认识自我, 关注成长”、“探索历史, 品味文化”四大板块, 开发了融合“四大领域”的一百多个主题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 大大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文化。

二、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 重塑学校的教师文化

教师不仅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 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文化诉求的诠释者。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进程中,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研究执行能力, 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锻炼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改变了教师的成长方式, 无疑构筑起了新的教师文化。

1.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构建了“实践、反思”的教师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教师参与实践的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新观念、掌握新事物的过程。教师要适应这种革新, 就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学习, 接受一种全新的课程文化的挑战, 及时更新那些已有的、传统的、落伍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思维变革和学习活动, 视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乃至个体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不谋而合。

一方面, 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或实施者, 而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这种校本化的课程开发策略, 为教师搭建了表现自己专业素养和多方面才华的舞台, 提供了释放自己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空间, 必然成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是教师以“参与”、“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为与实践, 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的“自省”、“发现”, 自觉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用多样化的形式予以呈现, 由此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的增长和重组, 必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进而重塑着“实践、反思”的教师文化。

2.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构建了“合作、分享”的教师文化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 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中, 需要教师的合作, 因为一个人的经验、能力、知识水平终究是有限的, 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 面对千奇百怪的问题, 面对那么多的活动小组, 教师个人很难完全实现有效的指导, 需要更多的教师来融入这个指导团队。因此需要重塑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需要建立教师间的合作与分享的文化, 共同开发课程, 研究教学, 共享经验和理念, 将合作精神和同事情谊体现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中, 建立关怀的、信赖的和有共同目的的关系规范, 使教师各自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分享, 教学实践经验得以共享。通过沟通与协同的行为去应对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重塑起合作、分享的教师文化。

三、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学生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重塑学校的学习文化

1. 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了学生实践与探究的学习文化

实践与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对以往传统学习方式的重大突破, 学生走出校门, 融入自然, 走向社会, 搭建了更宽广的学生成长舞台, 把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融入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实践调查中学习道德规范, 在探究中学习撰写课题报告, 在电脑网络上学习统计分析, 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与人交流, 学会伙伴之间互相合作,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种“做中学”的学习形式, 将极大地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 也必将形成实践和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文化。

2. 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了同伴互助的学习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 这就需要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设计、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 这正是培养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机土壤。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发挥潜能的平台, 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 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增长了学生的智慧, 也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学会共同生活”。

3. 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了开放性过程评价的学习文化

教学思考

评价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观、课程观、教学观。因此, 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的关系[J].福建教育, 2004 (9A) .

[2]龙一芝.构建课程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新命题[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6) .

篇4: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五结合”

一、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国、爱党等多种教育,培养多种能力,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

如在春节前夕,学校舞蹈小组随市教育电视台的银屏少儿艺术团到北京西城区少年宫参加联谊活动。除了两场演出外,学生们还参加了爬长城、参观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等许多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的活动。

“三八”妇女节,学校组织了“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活动。有的学生做家务,有的为父母唱一首歌,有的为父母画了一幅画,有的为父母洗脚,还有的为父母说一句祝福的话……虽然形式不同,却表达了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

结合植树节,少先大队开展了“认养小树,我和小树一同成长”的活动。学生们心系小树,定期为小树浇水,保证了小树的成活率,也理解了绿化校园、绿化环境的意义。

“六一”儿童节,家长和孩子们的大型艺术节,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九月十日教师节,各年级的小歌手站在国旗下,为老师和全校同学献上了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曲,表达了对辛勤教师的敬意,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在十月十三目的少先队建队日上,一年级新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喜悦之情洋溢在稚嫩的脸上,红领巾飘荡在胸前。

二、与时事教育活动相结合

国际、国内的形势千变万化,从美伊战争到巴以冲突。从全球性非典、禽流感到世界性的灾难,无一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爱好和平,杜绝战争,减少自然和人为的灾难,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

我国“神舟五号”升空及胜利地返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宇宙及对航空航天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举行了第五届科技节,并邀请了市航模协会的技师进行了各种航模表演。望着翱翔在蓝天上的飞机模型,学生们欢呼雀跃。随后,不少学生报名参加了学校航模小组。

针对湖南衡阳发生的火灾楼房坍塌事件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学校和当地消防七中队组织了全校师生的应急逃生演习。通过演习,师生们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明确了“健康第一,安全第一”是当今社会的首要问题,也是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

三、与社区、厂区、社会活动相结合

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推进学生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这一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风采,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

从三月一日到四月六日,学校百余名师生参加了采油八厂厂庆文艺演出活动。五月,汶川地震,全校师生为灾区人民捐款近两万元人民币。七月末,舞蹈小组学生随市少儿艺术团到大庆监狱进行了慰问演出。我校和光明社区联合。为贫困学生捐献了图书一千八百余册。

随着楼区草坪的铺设,在学校和楼房管理人员积极配合下,学生不但当小宣传员,还当卫生管理员,成为保护环境的好榜样。

四、与实践性的竞赛活动相结合

张扬个性,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成功,是综合实践课的另一理念。 无论是美术、音乐、体育、微机活动类的比赛,还是学科类的竞赛,只要有比赛,我们都组织学生参加,一方面展示学生的才华,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胆识。

五、和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科的任教老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过程及进行研究性学习,锻炼能力。在学习实践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综合实践课的基本理念也要求: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在语文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课前收集背景资料,课上向他人介绍;课上模拟采访、推销、导游,体验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要求;针对社会现象,向老师、校长、厂长提出合理性建议;开辩论会,进行口语交际;设计手抄报……建立大语文观思想,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宴际测量操场的长度和宽度及面积,让学生到超市调查物质价格及分类情况,统计家庭年月用水、用电情况及每月的开销状况等等。这样,既有研究性学习,又有自主性学习。

又如,科学课的采集制作、种植观察、实验操作;社会及生活课的到社区调查参观,旅游及探亲;微机课的上网下载资料、制作网页,培养创新;劳动课的理论延伸到家务劳动……

篇5:2018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三陵学校(2018-2019上)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 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 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

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 自行车的保养与修理》、《饮食与健康》、《了解身边的环境》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的现象与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 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4.立足校本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活动资源,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宁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学期我们让学生从爱自己的家乡入手,通过《走遍宁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有关情况。利用学校劳动基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方式

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1.注重过程: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太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中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中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中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中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中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中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中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3)逐步发展活动中规划与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六、主要活动内容: 七年级

服装设计与展示 八年级 生活中的物理 九年级

篇6: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其内容及教学方法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个性和谐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结构时,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来的社会生存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我校特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

三、课程目标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校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2、课程内容上,我们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立志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活动话题,归纳分类后投票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主课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确定各自的活动内容,自动生成了课题。活动思路为“自己确定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自己的所得所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服务、帮助、指导。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3)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材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指定领域

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做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开展“家乡的变革”“家乡特产”、“家乡名胜古迹”“家乡文化名人”及河流、家庭生活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⑴小组合作研究。学生按学习小组或经过调整组合成4——6人的课题小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尽其能,协作互补。⑵个人独立研究。一般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由学生根据已选定的课题,各自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信息,开展研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念后,再通过集体辩论,分享初步的成果,由此推动个体深化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的课题报告或论文。

各年级在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的基础上,要认真探索研究性学习在各年级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做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光荣院打扫卫生、清扫街道、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社区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有:

⑴自我服务劳动

中年级:学会洗手、洗脸、刷牙、洗脚、剪指甲;会穿脱衣服、系鞋带;会洗手帕、红领巾等小件物品;会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能整理自己的书包,在教师

指导下做好值日生等。

高年级: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衬衣、裤子等小件衣服;会使用针线钉钮扣,缝小手帕、沙袋等简单的布制品;能有条理地摆放课桌、凳,自觉打扫教室、学校卫生;能在教师

指导下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

⑵家务劳动

中年级:

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铺床、叠被、刷洗碗筷、扫地、倒垃圾等。

高年级:能主动地扫地、拖地、抹家具;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帮助家长摘菜、洗菜、淘米,在家长指导下,会做简单的饭菜;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了解收音机、电视机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能自己开、关这些电器。

⑶简单生产劳动

中年级:学会拉花、剪贴小动物、手提袋等简易作品的制作;指导学生认识花生、玉米、小麦、苹果等主要的农林作物和家兔、鸡、羊、牛等畜禽。

高年级:会使用刀、剪、尺等工具制作纸风车、五角星,会用橡皮泥或泥巴捏制泥鸭、小狗等作品;能利用易拉罐等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工艺品;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使用部分劳动工具学习花生、小麦、地瓜等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和复收;会使用简单工具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能给学校、家庭种植的花草浇水、除草、消灭害虫;能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采摘苹果、树种等采集活动;能对损坏的课桌登进行简单的维修;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学生饲养家兔等小动物,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基地种植花草或花生等农林作物,搞好勤工俭学。

4、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是:⑴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⑵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⑷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⑸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3、(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组成,负责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

组长:

副组长:组

员:

级部主任和教研组长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研组负责学生的活动指导工作。

组长:

组员:

教师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办法,专职教师上好每周统一时间课,兼职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上好学科整合课。专职教师要对兼职教师的学科整合课实施进行指导和协助。

4、课程实施

(1)课程安排:

一至六年级各班每周一课时,若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需要集中时间则临时调课。每学期各年级进行三到四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每个活动时间为一个月。其它时间为方法指导课。

(2)主题确定:利用省编海燕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挑选3个适合学生开展的主题3个,自主开发一个有地方特点的校本资源主题。

五、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评价将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高、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鼓励帮助学生为自己建立起全面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数据、撰写的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进行“写实性”地归档,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以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2)教师评价:对教师的指导方法,课程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并评奖,优秀资源编入校本资源包,推荐全校使用。

篇7:天目湖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与人交流、与人相处的能力。

二、活动地点:

三、四年级南山竹海五、六年级常州恐龙园

三、活动时间:

三、四年级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

五六年级2014年3月21日(星期五)

四、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石文杰

副组长:钱建洪、顾小忠、董华

组员:行政及全体教职工

五、活动准备:

1.教导处:

(1)制定活动方案,各班配备3名教师,发放告家长书。

(2)安排好有关老师的课务。

2.班主任:

(1)各班主任提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预先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安排。

(2)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准参加危险性活动,注意来回途中交通安全。

(3)教育学生必须带红领巾,注意文明礼貌。

(4)教育学生垃圾不准乱扔,注意保护环境。

(5)各班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7-8人,设组长、副组长,小组长听从老师安排,教师对所管理学生不超过20分钟点名一次。

3.后勤处:

(1)联系好接送车辆,联系交警部门。

(2)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如创口贴、纱布、红霉素等。

(3)安排好学生午餐食品,准备好相机。

4.搭班老师:

(1)活动前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纪律教育;

(2)组织学生前往目的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安全工作,强调乘车安全;

(3)活动地点带领学生参观、活动,加强对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纪律教育,不超20分钟点名一次;确保活动安全。

(4)组织管理学生安全返校。

六、活动过程:

1.三四年级上午8:00乘车前往南山竹海参观游览,下午14:00乘车回校,班主任管理至16:00准时放学。

2.五六年级上午8:00乘车前往常州恐龙园参观游览,下午14:00乘车回校,班主任管理至16:00准时放学。

七、注意事项

1.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和不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全部按正常上学的时间到校,按正常放学时间离校。不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同学,学校将安排教师集中管理。

2.活动当日,如果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请假,必须请家长写好请假条,经班主任核对批准,并教育学生在家注意安全。

3.活动当日,如果家长提前接学生回家,必须请家长写好请假条,经班主任核对批准。

溧阳市天目湖实验学校

篇8: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管理

一、组织制度管理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进行, 必须有成熟的组织制度管理, 确定相关机构、人员和资金设施的配备, 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面广, 学校必须统筹规划, 动员校内外的力量。

1. 组织建设

机构清晰的组织是信息畅达的保证。在学校中应该设立以校长为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以教导处、政教处, 总务处, 各学科教研室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全校教师的课程调配。下设两个并行的小组, 即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二者有合作有分工, 各有侧重, 人员允许有交叉。

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是:统一规划,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管理下属两个小组工作, 负责牵头和总结总体工作, 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 营造舆论。

研究小组的职能是:负责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交流与推广, 负责教师的业务指导, 负责对学校课程具体实施中的问题进行指导, 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 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安排各年级和班级的活动时间, 负责教师工作的统计和考核。

执行小组的职能是:制定实施方案, 确定每个活动方案具体细节的设计, 比如活动时间、地点、路线、人员分组、安全措施、与外界的联络等。在课程的实施中, 要与研究小组处理出现的问题, 上报活动记录和总结。执行小组直接面向活动参与人员和学生。

2. 制度保障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进行, 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一是物质制度。例如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室、活动基地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规章制度, 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办法;二是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制订关于课程的长期有效常态开展的计划, 并使其制度化。制订教师的培训计划, 形成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力培养的固定机制, 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接受每学年固定期限的观摩和学习指导, 并将之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

规范的组织机构配合制度的保证, 有利于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从被动、自发、无序走向主动、自觉、有序, 真正做到在学校组织层面和制度上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来。

二、课题管理

在新课程中, 学科课程有明确的课程要求, 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只能解决宏观问题, 缺乏实际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对一线的教师来讲, 最大的困难可能来自具体而微观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主题, 不像学科课程内容那样规范化、系统化, 可以说, 只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任何主题 (项目) 均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其具体内容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是过去的, 也可以是现在的, 还可以是将来的;从空间上来说, 可以是本土的, 也可以是他乡的, 还可以是国外的。从对象特性上来说, 可以是人或事, 也可以是动植物及科技、文艺、体育的活动, 还可以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及文化研究等。内容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 如果不实施课题管理, 不针对具体的课题进行教研指导就很难奏效, 课程实施的效果很难保证。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管理中, 要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水平, 学校必须和上级教育课程管理部门建立起联系, 要和上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教研室相互配合, 及时上报本校的课程开展计划。同时, 要及时了解和指导各年级各班的课程安排, 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 具体活动的主题范围、方案设计、活动分组、时间安排、安全措施等各项内容。采取多级负责制, 在活动过程中, 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 学生对自己和小组负责, 小组对教师负责, 教师对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负责, 研究小组和执行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 形成一定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作为课程实施效果进行保留, 层层负责将会提高每个人的责任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无论成绩还是问题, 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 定期总结, 定期公布各个年级和班级的活动课题, 负责公布相关资料和成果展示, 学生的心得体会或者教师、家长的评价, 表彰表现出众的学生和班级。

在课题的实施中, 课题管理应该贯穿始终, 随时指导, 随时记录, 随时评价和优化, 积累资料和经验, 当一切都成为惯例和制度时, 当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即指日可待。

三、评价管理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保障, 它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即是上一个活动的结束, 也是进行下一个活动的开始, 没有评价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制定评价方案, 可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导向, 形成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是保证该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所以,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长久的动力。

鉴于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强调学生活动的过程及其过程中的体验, 而不仅仅是活动的结果, 尤其要关注过程和态度价值观等的变化。但是这也给该课程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仅仅对学生评价手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由此产生的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因此会有别于传统的评价。因此, 在评价管理方面我们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评价基本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具体课题的评价, 一个是学校整体课程的评价。无论那个层次都应该本着激励和维护积极性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程序和制度。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部分对象:一是学生, 二是教师。无论针对那种对象, 指标和权重都要根据平时学校课程督查与指导情况制定, 期末由学校组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进行验收。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向学生和教师了解课程开展的情况, 通过召开成果汇报展示交流会、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平时检查和期末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教学成果评价和社会效应评价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制度应具有激励作用, 在精神上可通过口头表扬、大会报告、汇报演出等形式, 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在评优、评先中可优先考虑;在物质上可对教师提供报酬奖励, 对学生发给一定的纪念品等。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 对参与活动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管理问题是推进该课程常态化的关键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 将会导致实际中课程实施的茫然。调查表明, 许多一线教师认可该课程的理念和价值, 但就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让大家有章可循, 明确每一步的操作, 遇到实际问题时, 找不到可以真正获得帮助的部门、人员以及制度, 所以极大地打击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正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该课程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棒, 有一出没一出”的尴尬境地, 成了作秀工程和摆设课程, 无法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直接阻碍了该课程的功能实现。因此, 学校应从教育战略的角度出发, 承担起课程实施主体的责任, 从学校、社区、学生和家长的具体状况出发, 完善管理, 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诚然, 有些问题不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 这需要社会的支持, 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 需要给予学校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督导, 借助有力的行政手段和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 促进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上一篇:语文主题学习课外阅读下一篇:土木专业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