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人学习的话语

2024-05-26

鼓励人学习的话语(精选8篇)

篇1:鼓励人学习的话语

1、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2、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3、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5、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6、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7、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

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9、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10、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11、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2、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13、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14、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15、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8、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19、他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你真的很能理解人,而且能和同学合作得非常好!

21、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22、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23、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24、你是一个很负责的材料员,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

篇2:鼓励人学习的话语

2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咬定一个目标的人最容易成功。

3 、一旦立下目标,不达目标绝不罢手,方可成功。

4 、不管失败多少次,都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

5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6 、乐观的人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悲观的人因缺乏自信,往往一败涂地。

7 、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8 、学会改变生活,学会品味沧桑,方可无悔青春,无憾岁月的消逝。

9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篇3:鼓励人学习的话语

关键词:公民社会,话语权结构,多数人暴政,制约

一、话语权结构

在政治社会中, 话语权不仅代表了直接的表达功能, 而且被赋予了权利效应,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社会权力的结构, 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公民、国家和社会。

公民话语权即公民个体的私人话语权, 表达的是公民的私人愿望和追求;国家话语权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通常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在整个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会话语权则代表了社会民间诉求, 是区别于公民话语的私利性和国家话语的阶级性之外的公众集合话语表达, 主要由各种民间力量, 如非政府组织、利益集团、宗教团体等构成, 表达的是一种公共性利益的诉求。

三大话语系统各具特色, 各自代表着相应社会权力的话语目标, 并呈现出话语力量的功能性博弈态势, 在现代社会话语权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二、公民社会中话语权结构的转变

公民社会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民间社会。国内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学意义上的;一类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两者都把公民社会的主体界定为民间组织, 但前者强调“公民性”, 即公民社会主要由那些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构成;后者则强调“中间性”, 即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

在这里, 我们把公民社会界定为国家或政府系统, 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综合, 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 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

在公民社会中, 社会话语权结构仍有由公民、国家和社会三大系统组成, 但彼此间的力量抗衡关系有所转变。

市场经济的崛起催生私人领域的成长;国家领域经济与政治、私权与公权的分离使得国家行动受到限制;而民间力量的发展, 各种非官方组织的出现, 促进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和力量的壮大。“整个社会出现一种格局转换的趋向, 即从传统的‘私人依附、国家独大、民间无根’的结构趋向现代‘私人自主、国家有限、民间自组’的新布局。”

同样的, 社会话语权结构中, 国家话语权的力量逐渐受限, 私人和社会则逐渐呈现出壮大的趋势, 尤其随着公民社会中各种民间力量的崛起, 社会话语权作为社会组织集体意志的表达, 逐渐上升为社会话语权结构中举足轻重的独立力量, 体现着现代公民社会中公共性的成长与人类社会性的提升。

三、公民社会话语权结构转变对多数人暴政的制约

1、“多数人暴政”的理论内涵

“多数人暴政”是民主制度下的一个漏洞, 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下, 与多数人利益不一致或者对立的少数人利益遭受压制和侵害, 而多数人则凭借话语权和舆论的压力形成了对少数人的暴政。

托克维尔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对“多数人暴政”的内涵做过这样的解释:“公众不是用说明的办法, 而是以全体精神大力压服个人智力的办法, 将公众的意见强加于和渗入于人们的头脑。”密尔也对此做出过自己的解释:“所谓人民意志, 实际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 以及多数或者那些能使自己被承认为多数的人们的意志。于是结果是, 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 “多数人暴政”的问题仍然存在。多数人决策并不意味着多数人正确,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民主的实质。在多数舆论环境中, “沉默螺旋”的定律仍然存在, 缺乏全面了解信息途径和意见主见的人仍然容易选择沉默或服从多数的规律加入“多数人”的行列中, 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某些真知灼见仍然形不成气候。

2、公民社会“多数人暴政”的制约

(1) 多元社会力量的利益诉求

历史来看, 权力的制约模式可分为三种: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

以权力制约权力是近代民主政治权力制约的主要模式, 它通过在国家权力内部设置制衡制度来防止政府权力的扩张。但是权力制约可能蜕变为党派斗争的工具而忽视了权力本身所应当服务的对象——人民。以权利制约权力即为用公民的参政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权利来制约政府权力的行使, 但这种制约的效果非常有限。而以社会制约权力则是由托克维尔提出的关于公民社会中权力制约的新模式。托克维尔认为, 一个由各种独立的、自由的社团组成的多元社会可以对权力构成一种更为有效的社会的制衡。

在公民社会中, 由于话语权结构中社会话语力量逐渐凸显, 社会制约权力的模式成为可能。公民社会中, 各种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 如非政府组织、利益集团、宗教团体、基层自治组织等逐渐产生、壮大, 各个组织代表的利益也呼声明显, 社会利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多元社会力量的利益诉求瓦解了“多数人”意见的统一性, 瓦解了“少数人”“沉默螺旋”的惯性, 使“社会制约权力”的模式得到了充分发挥。

社会利益呈现多元化发展, 不同的利益集团和公民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交错牵制, 从而使得个人或少数人的权利很少遭到由于多数人的利益结合而形成的威胁, 同时也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多数很难达成行动上的一致, 这样许多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或派别之间就能够达成适当克制的稳定平衡, 从而能够有效地制约多数暴政的发生。

(2) 公民新闻的舆论表达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权力的“无冕之王”, 在舆论监督及民意表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是“社会制约权力”模式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公民社会中, 公众话语权力量的壮大, 新闻报道的主体也有了新的变化, 出现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 也称公共新闻, 是美国新闻学界在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倡导新闻媒体“介入”报道客体, 主张记者到社会公众中去发动和组织讨论, 进行民意测验, 建构公共论坛, 力图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近年来, 由于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 “公共新闻”活动已开始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解决方案的模式, 转入到公众通过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观点、形成舆论, 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众事务决策这一新阶段。这是公众直接参与新闻活动的新动向。

公民新闻的产生扩大了“少数人”意见上达的渠道和争取更多数人同意的可能;同时, 公民新闻的出现瓦解了“沉默螺旋”效应, 使思想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公民新闻对公众话语权的放大带来的是更加具有独立思想和自由意识的公民, 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度的公民, 而思想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是认识和获知真理的途径, 也是反对“多数人暴政”的重要保证。

(3) 民意的群落浮现

制约“多数人暴政”的前提是让“少数人”的声音得以表达, 并能通过理性说明而不是客观数量的优势来争取更多人的同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少数人”由于意见上达和发散的渠道受限, 或受到“多数人”的意见影响, 往往选择沉默或屈从的方式使自己的观点得不到伸张, 从而使少部分人的民意受到了多数人的压制。

而少数人的民意上达需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舆论环境, 因为民意具有“群落浮现”的规律, 民意分布在整个社会, 它的显现最终由民间的一个个议论圈体现出来。只要民意存在, 必定通过一个个倾吐意见的群落表达出来, 每个群落都以议论圈的形式展现民意的实体。民意群落是舆论群的别称, 是指自发集结在一起发表见解的群体, 构成议论圈的表意公众。

在公民社会中, 民意的“群落浮现”规律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壮大, 分散的民意渐渐由于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形成了组织的共同利益和集体表达, 这无疑为少数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群落环境, 使持相同利益和观点的公众有了表达意见的组织, 从而借助组织和集体的力量扩大民意反映的渠道和范围,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民意。

综上所述, 公民社会中社会力量和利益的多元化、媒介表达的基层化和民意浮现的组织化为“少数人”追求自身利益, 反映自己观点提供了可能, 同时, 对“多数人暴政”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结语

每种社会形态都有自身的缺陷和弊端, 作为较为完善的民主制度也不例外, 而在当代社会,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内部话语权结构的转变为“多数人暴政”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公民和社会话语权的壮大、社会力量和利益的多元化必将为少数人表达意见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 而利用社会制约权力的模式在公民社会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2页

[2]张健《“话语权”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2007年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上卷) 商务印书馆, 1991年, 第527页

[4]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 1982年

[5]孙晓奇《从社会制约权乃的甬皮拳看市民社会对多数人暴政的预防》, 法制与社会, 2009年7月

[6]国道会《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 2009年, 第135页

篇4:鼓励人学习的话语

关键词:自信;激情;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我们要开发语文高效课堂的原动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这对于语文教学尤为重要。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让语文学习充满自信成功

美国作家艾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如果充满自信,那么他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当然,语文老师也可以创造契机,让学生找到自信。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担任语文老师时,在9月1日,他布置学生就开学的第一天感受写一篇作文,班里有位坐在后面的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会写,我从来没交过作文的。”一看就知道这是特差的学生,不过老师还是很有耐心地问:“你不会写一篇作文,那会写一段话的作文吗?”这位同学摇摇头。“那你会写一句话的作文吗?”老师继续问。“一句话?”“恩。”“那好,我试试看吧。”第二天,这位学生终于将一张只有一句话的作文交给了老师。老师当众将那句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并作点评。作文里写道:“今天开学了。”老师的点评是:“这篇文章中心突出,言简意赅。”学生过后很激动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还可以再写一句吗?”第二天,这位同学在他的作文里写道:“今天开学了,语文老师对我真好。”经过三年的培养,那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当地的作文比赛并获奖。

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像特级教师如此的耐心,但如果我们能够在分发试卷时,把成绩较好的和进步较快的学生公布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在评改作文时,对经常得低分的学生适度拔高几分;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激励和提醒学生:你看,大街上招牌、标语、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学好语文,以后写份情书也能够像样一点;如果我们能够在家长来访时,多一些好话,少一些责备;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知道语文稍微用点功,那么我相信学生就能够出成绩。没有哪一门学科会有如此丰富的人性、人情、人世,也没有哪一门学科会有这样至真、至美、至纯。只要老师肯付出真心,我们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学习语文。

二、让激情风趣调动语文课堂

课堂是核心,是主阵地,是情感的栖息地,教师在这个天地里,必定要有激情,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一种方法。记得有一次下午第一节课我看到一个学生趴在桌上,我走过去问:“你又打瞌睡啦。”“哪有,你的声音这么大,刚要睡下又被您吵醒了。”学生答道。因此嗓门大、授课时语音语调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面部表情和手势的搭配运用,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激情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而是真实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堂《妈妈的爱》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一节《养花》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一课《我有一个梦想》,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而这一切都要靠教师情感的激发。

三、让语文教学走向广阔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才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因此,阅读课上,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的洗耳恭听的层面上,而应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知识,还能积累生活经验。

在讲《师恩难忘》时,可让学生说说心里话,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在讲《美丽的集邮册》时,可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邮票带到课堂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讲作文时,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自然世界五彩缤纷与人类社会的真善美,这样他们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一位语文老师就应像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彩虹桥上,像扇动洁白羽翼的信鸽,向学生传递人类最美最辉煌的文化。

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知识带进课堂。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给人鼓励的话语 给人鼓励的短信

6、在泪水中浸泡过的微笑最灿烂,从迷惘中走出来的灵魂最清醒。

依赖别人的人等于折断了自己的翅膀,永远也体会不到飞翔的快乐。

做事的能力往往只能给你一种机会,而做人的能力则会给你一百种机会。

眼睛可以近视,目光不能短浅。

学会技能是小智慧,学会做人是大智慧。

最好的节约是珍惜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年华。

总结成功的经验能够让人越来越聪明,总结失败的原因能够让人越来越谨慎。

在人生的大海中,我们虽然不能把握风的大小,却可以调整帆的方向。

幸福不是因为你拥有得多,而是由于你计较得少。

失败是成功的亲娘,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诺贝尔如果不经历千万次的失败,怎么能研究出炸药呢?爱迪生不经历上千次的来自失败,怎么能发明电灯呢?

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一切。

接受失败等于回归真实的自我,接受失败等于打破完美的面具,接受失败等于放松自己高压的心理,接受失败也等于给了自己从零开始的机会,接受失败更是一种智者的宣言和呐喊。

击败不等于击倒,跌倒了,爬起来,想一想,为什么跌倒了,然后继续努力,把让自己跌倒的石头搬掉或绕过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鸟儿爱美,不仅需要羽毛之美,还需要鸣声婉转之美;鱼儿爱美,不仅需要鳞甲之美。还需要浮沉活泼之美。人爱美,不仅需要服饰居室之美,还需要心灵品德之美。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对于沙漠中的旅行者,最可怕的不是眼前无尽的荒漠,而是心中没有绿洲。

懂得接受失败的人,就是懂得人生真谛的人,就是对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八个字真正理解的人,也只有懂的接受自己的失败,才能更好的去发挥自身优势,也才能够更好的去实现自我。

不敢接受失败的人,往往是那些追求完美的人,不敢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总是担心自己的失败,往往为了自己的不能失败,而处心积虑前怕狼后怕虎,选择逃避,选择被动的去面对生活。

生活的最大悲剧不是失败,而是一个人已经习惯于失败。

人生的成功不过是在紧要处多一份坚持,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在关键时刻少了坚持。

人创造奇迹常常是在瞬间,但没有一个创造奇迹的人是依靠瞬间的。

生活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只要学会接受那些不可接受的,放弃那些不愿放弃的,容忍那些不可容忍的。

篇6:鼓励人生活的话语

2、青春是含苞的百合植根希望绽放芬芳;是震耳的雷雨扫除阴霾唱响乐章;是舞动的麦浪孕育果实收获喜悦;是傲雪的松柏接受洗礼磨练坚强。朋友请握紧青春!

3、志气勇气骨气摆得平邪气,道德情操品格能完满。

4、生活中往往需要鼓励,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人在一旁给予鼓励,你就有信心对付挫折---让人感动的人生鼓励的话语

5、青春是含苞的百合植根希望绽放芬芳;是震耳的雷雨扫除阴霾唱响乐章;是舞动的麦浪孕育果实收获喜悦;是傲雪的松柏接受洗礼磨练坚强。朋友请握紧青春!

6、志气勇气骨气摆得平邪气,道德情操品格能完满人质,失败挫折成功磨砺凡尘风雨,观念理想拼搏成就人的一生一世,务实开拓创新谱写人的一辈子华章历史。

7、人,一生下来就被判为死刑,只不过缓期八十年、九十年执行。生命,是一次航行,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够驶到光明。

8、大多数人都有自己人生奋斗目标,但有些人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没有付注实际行动,成为思想巨人,行动矮人;要成功:一要有雄心壮志;二要有明确发展

9、生活中往往需要鼓励,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人在一旁给予鼓励,你就有信心对付挫折---让人感动的人生鼓励的话语

10、青春是含苞的百合植根希望绽放芬芳;是震耳的雷雨扫除阴霾唱响乐章;是舞动的麦浪孕育果实收获喜悦;是傲雪的松柏接受洗礼磨练坚强。朋友请握紧青春!

11、志气勇气骨气摆得平邪气,道德情操品格能完满人质,失败挫折成功磨砺凡尘风雨,观念理想拼搏成就人的一生一世,务实开拓创新谱写人的一辈子华章历史。

12、人,一生下来就被判为死刑,只不过缓期八十年、九十年执行。生命,是一次航行,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够驶到光明。

13、大多数人都有自己人生奋斗目标,但有些人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没有付注实际行动,成为思想巨人,行动矮人;要成功:一要有雄心壮志;二要有明确发展方向;三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执行,并借助一切力量,实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蓝天”目标!

14、唯有经受痛苦的磨难和苛刻的挑选,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就像咖啡豆到咖啡的蜕变,人生亦如此!不要怕困难,那是丑虫蛹变成美蝴蝶的必经之路。

15、不怕看不起,就怕不争气。不怕歧视,就怕自己看不起自己。万丈高楼平地起,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历史。你就是你,做出一个你自己。

16、在理想的海洋中,请不要随波逐流作一片秋后落叶,你要跨上理想的海轮,与时光赛跑,给青春点缀缤纷和灿烂,给人生留下精彩和期盼!

17、当青春的号角吹响沉睡的征程,那正是播种希望的时候,让我们舞起青春的衣角,扬起理想的风帆,让生命在这里飞扬,让青春从这里启航。朋友一起加油!

18、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进行下去.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做.生活有时候真的很难.扶着墙角,尽管去做吧.

19、爱在哪里人才就出现在哪里。用心度在哪里成就出现在哪里。时间在哪里市场就出现在哪里。磨练在哪里成长就会在哪里。坚持在哪里成功就必然在哪里!

篇7:一句鼓励的给人希望话语

2 、跌下去是耻辱,站起来是尊严。

3 、达到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自己百分之百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它。

4 、真正的美丽,不是青春的容颜,而是绽放的心灵。

5 、遭遇挫败痛苦时,告诉自己:不过是归零了,不过是从头再来!

6 、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7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8 、别人认为你是哪一种人不要紧,关键是你到底是哪种人。

9 、每个人都会累,没人能为你承担所有的伤悲,人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要学会自己长大。

10 、一个会讲话的人,不是记得别人说过话的人,而是能说些让人记得的话。

11 、我们不能控制机遇,却可以掌握自己。

12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3 、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14 、修行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15 、与其在别人的生活里跑龙套,不如精彩做自己。

16 、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魔鬼,学会控制他。

17 、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18 、我们要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

19 、所有口述手写的辞句中,最悲哀的就是本来可以。

篇8:鼓励人学习的话语

所谓网友评论类消息, 指的是围绕特定的新闻事件, 将网友在网络上对此事件的评论筛选集结起来, 以消息的形式发表在大众媒体上的新闻形态。它是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 既符合消息的特征, 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消息, 呈现出全新的体裁特征和新闻学、传播学意义。

从形式上看, 这类消息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1导语+网友评论+结语

比如:

多地除夕高速不免费网友吐槽没有人情味 (新闻标题)

羊城晚报讯记者孟庆利、通讯员王岛报道:日前, 多地交通部门表示, 由于除夕不是法定假日, 将不实施高速公路免费政策。除夕要回家, 高速却不免费, 很多网友吐槽这样的政策没有“人情味”。对此, 有专家认为, 仅依据除夕当天不是法定假日就不免费, “显得有些教条和刻板”…… (导语)

对此, 很多网友纷纷吐槽:这样的政策没有“人情味”。网友“决策杂志”称:“既然是重大节假日免费通行, 那最重要的除夕为何不免?这一政策太没人情味!”

但也有网友表示, 此举可能缓解交通压力。网友“菇时同学”称:“赞成, 因为很多人不想堵在高速路上过年。”网友“Jean_爱吃萝卜和青菜”说道:“如果不免费可以换来不堵车, 接受。” (网友评论)

对于多地出台的除夕高速不免费政策, 中国传媒大学社会学教授冯波对记者表示…… (结语)

这种类型的网友评论类消息结构齐全, 往往单独成篇。

2导语+网友评论

比如:

网友:盼柯建铭提议早日实现 (新闻标题)

台海网12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杨思萍) 柯建铭的提议得到了国台办的回应, 认为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而不少网友则是大声呼吁, 期待能够早日实现。 (导语)

@大伟:只是建议而已, 有这想法已经是进步了。

@小小老虎大宝贝:期待成真。

@深山寻兰踪2013:最好不要是“冻结”, 要“废除”!冻结, 就有可能死灰复燃!

@肖新:这倒是极有创意的顺天意合民意的倡议!希望即刻成事实!

@史林之樵:难道民进党又在玩弄文字游戏?

@永恒-雨:欢迎!取消“台独”是最明智之举。 (网友评论)

这一类型的网友评论类消息, 往往作为组合报道的一部分, 其导语部分显得较为简短, 因为新闻事件的细节通过组合报道的其他新闻已经交代过了。

网友评论类消息作为直接体现出受众意见的新闻体裁, 充满了主观的色彩, 不但和一般意义上以陈述客观事实为主要特征的消息旨趣迥异, 还与同样体现出大众传媒与受众互动特征和受众主观态度的读者来信、网络新闻调查等新闻形态, 具有明显的区别。

和读者来信相比, 网友评论类消息所容纳信息的信源更多, 动辄可超过两位数, 而读者来信往往只能容纳少数信源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 除了个别媒体, 比如《人民日报》这样实力雄厚、读者基数特别大的媒体设有专门的读者来信版面外, 普通大众媒体常常只能通过固定的专栏, 每期刊登为数不多的来信。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主要是网友的评论往往篇幅长短不一, 媒体为容纳更多的网友意见, 可以在同等的新闻篇幅条件下选择尽可能短小精悍的网评, 以便增加评论的条数。而读者来信往往体现了读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刻见解, 具有反映问题和探讨、反思的意味, 其思想内涵不可能用过于短小的篇幅加以表述, 因此往往有单篇读者来信超过千字的情况发生, 这甚至可以超过单篇网友评论类消息的总容量。

正因如此, 和读者来信相比, 网友评论类消息中的网友评论部分更依赖导语的指引, 导语一般要起到解释背景、明晰主题的作用。网友评论类消息中收纳的网友评论, 尽管不乏真知灼见, 但不可能像读者来信一般, 对某一事件进行集中的、多层次的论述与思辨。

然而, 和读者来信相比, 网友评论类消息具有一种天然优势, 那就是在同一条消息中可以容纳不同的乃至于截然相反的网友意见。其原因在于, 虽然新闻话题是特定的, 但是每个参与评论的网友, 其专业背景、关注角度、是非标准都未尽相同, 因此单单就其所能容纳的思想的丰富性而言, 网友评论类消息可以超越读者来信。

和一些网络大众媒介发起的网络新闻调查相比, 网友评论类消息同样显得更为个性化。尽管两者都征询了网友对特定议题的看法, 然而网络新闻调查对网友意见的反馈形式通常是干瘪的数字和图表, 这与网友评论类消息呈现出原生态的网络意见截然不同。

当然, 网络新闻调查因其参与调查的网友数量巨大, 往往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受众对同一新闻主题宏观、总体的看法以及意见分化度。然而也应看到, 在正规的网络新闻调查的选项中, 仍需要设置“其他”选项, 这意味着调查所设置的答案往往不能穷尽所有的网友意见, 一部分人的态度无法通过调查得以具体体现。而一篇网友评论类消息, 尽管不可能像网络新闻调查那样体现规模巨大的网友群体的总体意见倾向, 然而每一条具体的网友评论都独特而与众不同, 在个性上更为鲜明。

从本质上说, 网友评论类消息的这些特点, 也正是普通消息体裁相对于其他新闻体裁在时效性、写实性和叙事性方面的优势。尽管以主观态度为主要报道对象, 但因为体裁载体自身的特性, 网友的评论也就得以通过这种载体及时、真实地反映在受众面前。

二、发展演变

1题材演变

网友评论类消息在题材方面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其国际视野, 这是由网络的无边界性决定的。

早在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初期, 新闻工作者就已经敏锐把握到这一“新媒介”带来的新趋向, 将国外受众对跨国新闻事件的反馈作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这就是网友评论类消息的滥觞。这种特征是如此明显, 以至于时至今日, 在网友评论类消息的众多品类中, 国际新闻仍是其重要的内容分支。这类消息往往关注外国受众对于有关中国人、中国事的新闻报道的看法, 具有明显的“开眼看世界”的性质, 很好地体现出新闻报道传递信息的职能, 而且这种传递还往往是跨国家、跨文明进行的。

比如:

环球杂志:美日印网民聊神六立场不同心态各异 (http://news.sohu.com/20051022/n227298877.shtml搜狐网2005-10-22日10:27)

日韩网友吐槽李娜夺冠:13亿人出一两个天才正常 (http://www.china.com.cn/sports/2014-01/27/content_31316680.htm中国网2014-01-27 08:54)

这两则网友评论类消息在发布时间上相差极为久远, 但是经过仔细比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他们在新闻的体例上竟然没有丝毫不同, 这一方面表明网友评论类消息实际上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 另一方面则表明网友评论类消息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新闻形态, 而形态是否固定, 恰恰是判定能否将网友评论类消息作为一种特定体裁加以研究的重要标准。

时至今日, 网友评论类消息的题材可谓无所不包,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娱乐, 堪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比如:

政治类:网友热议“美对日仅‘失望’就够了吗?” (http://news.163.com/14/0129/08/9JOB4T9700014JB6.html人民网2014-01-29 08:30:00)

经济类:网友辩论:公租房就该住得憋屈吗《羊城晚报》 (1月24日A16版)

社会类:公司发来邮件打开是续约合同… (《华西都市报》1月28日d05版)

文化类:武侠作家称金庸“炒作大师”网友呼吁声讨 (http://news.youth.cn/gn/201102/t20110220_1487810.htm中国青年网20-02-20 10:00:00)

体育类:网友调侃世锦赛最大黑马林丹或成排名最低冠军 (http://sports.163.com/13/0809/15/95RKP15L00051CAQ.html#p=95RF11B80AQ30005网易体育2013-08-09 15:41:56)

娱乐类:萌歌《爸爸去哪儿》走红速度超“神曲” (《天府早报》2013年12月11日第15版)

2载体转变

网友评论类消息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载体变化, 网民的私议一开始只是从分散的网络空间分离出来成为新兴的网络大众传媒的正规消息, 之后则一步步登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大雅之堂。

在这个过程中, 网络大众传媒近水楼台先得月, 成为最早的网友评论类消息的生产者。比如现在可以找到的较早的典型意义上的一则网友评论类消息就是2003年某门户网站的一则消息, 这条网友评论类消息已经有超过10年的历史。

[欢呼]卧薪尝胆17年中国女排世界杯再夺冠 (新闻标题)

央视国际 (2003-11-15 21:58)

CCTV.com消息:今天, 在2003年第九届世界杯排球赛上, 中国女排以高超的球艺凭借十连胜的优异战绩打入最后一场比赛。中国女排3:0战胜日本队, 女排姑娘们以十一场全胜的完美战绩折桂世界杯。这是中国女排17年后再度夺得世界冠军。

CCTV.com网友在中国女排梦圆世界杯之后登录“网评天下”喜形于“帖”。 (导语)

欣喜:中国女排17年梦圆在今晚 (小标题)

我爸爸是标准排球迷。这次世界杯的11场比赛, 居然全部录像起来了。我们家女排比赛的录像带都快“泛滥”了。【在佛前求了千年】

我敢毫不惭愧地说, 当前些年女排在低谷的时候我同样爱看她们比赛, 同样支持她们。今天一样, 明天一样, 2008年也同样。我们的女排精神永远让我钦佩!【若竹非飞】

好样的!我们与女排不仅仅是分享荣誉, 还要共担艰辛!【猫咪mm】

……

(新闻主体)

可以得知的是, 发表这篇消息的网站在当时仍是典型意义上的“新媒体”, 其影响力、严肃性比起今日来, 均远逊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老媒体”。但是, 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之后, 网友评论类消息成功地登陆“老媒体”, 得以厕身于传统新闻载体。在本文上述引用的例文中, 就涉及到《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海峡导报》《环球杂志》等数种报纸和杂志。

从虚拟空间的电子信息到真实空间的油墨字符的转变, 使得网友评论类消息进一步成为一种可资独立研究评价的新派新闻体裁。

3信源置换

网友评论类消息从“新媒体”转战“老媒体”, 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新闻门类, 是由“新媒体”的升级换代最终促成的, 这一点值得格外留意。实际上, 虽然网友评论类消息出现的比较早, 但是其取得极大发展则是近年的事情, 是“新媒体”从传统意义的“大众传媒”向“自媒体”转型促成的。

网友评论类消息, 顾名思义, 是将“网友”评论整理之后作为消息主体要素的新闻形式。但是这个“网”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历经了从固定终端到移动终端、从有线传输到无线传输的转换, 历经了这一传输载体上的转换之后, 网友评论类消息的信源性质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手机等移动终端越来越成为“网友”上网的重要路径 (见图—1) 。移动上网之于传统的台式机上网并非是简单的代替关系, 而是开拓了新的上网渠道, 使得大众和互联网的接触变得更为便捷, 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互联网的参与性。相应地, 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的出现, 使得网友评论以转发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方式实现了数量的滚动性增长, 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反映时间缩短了, 对于新闻事件的介入加深了。

新闻评论数量的增长, 使得网友评论类消息在客观上具备了被大规模生成的可能。毫无疑问, 作为以时效性为主要特征的新闻品类, 没有及时海量的消息来源, 就不可能有大量的消息作品。在百度搜索引擎, 以“网民”或“网友”两个关键词进行新闻标题搜索, 从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 相关新闻搜索结果总共有3560000个。以同样的条件进行新闻标题搜索, 从2009年到2011年的3年间, 相关新闻搜索结果达到5090000个;从2012年到2013年的2年间, 相关新闻搜索结果竟有8220000个。

这一组数据表明, 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 随着互联网实现方式的移动化, 与网友评论相关的新闻作品数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态势, 数量翻倍的时限不断缩短。网友评论类消息的最终确立, 是“新媒体”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三、网友评论类消息的传播学解读

1新媒体与新新闻:工具更新的产物

网友评论类消息的出现, 是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这一理论论述的绝佳印证。

麦克卢汉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 (即人的任何延伸) 对各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是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

传播学界对于这一论断的论述层出不穷, 然而对于网友评论类消息而言, 对“媒介即讯息”这一论断最好的印证方式, 就是这一新闻类型本身。也就是说, 正是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出现, 使得受众在传统的“老媒体”之外, 获取了发表个人意见的新手段。而随着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受众对于信息的反馈能力越来越得以强化。在“新媒体”诞生之前, 受众的反馈速度与他们所运用的反馈工具的速度是同一的, 受众的反馈能否被接收受制于传播者对反馈信息的接收能力和受众自身的素质。比如, 读者来信的反馈速度至少取决于邮政系统的效率, 听众来电的反馈速度虽快却要受到电话系统占线的困扰。而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反馈的速度几乎可以和新闻事件发生的速度同步, 而这种反馈不论能否被接受, 都将被客观记录与保存, 并不存在信息衰减的风险。也就是说, 受众的反馈不再成为高成本、高技能的传播环节, 而是变得更为普遍和普通了。于是, 施拉姆提出的信息双向循环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 其实现变得越来越顺畅。受众反馈能力的陡然增强, 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传受双方的地位变得更为平等了。这种平等的直接产物, 就是有多少信源, 就有与信源相比成倍数的反馈。这种反馈在“老媒体”时代是很难被传递与表达的, 此时则得到充分的解放。此外, 在某些时候, 反馈还成为激发信源进行新一轮传播活动的动力。

毫无疑问, 促成网络评论被普通受众不限量生产而不是被传播者自我批量筛选的决定性因素, 就是上述的传播媒介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而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的生产活动和精神的生产活动。从这个维度上说, 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一部分, 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要受到新闻生产工具的重大影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就是新闻生产的新工具, 网友评论类消息就是这一工具生产的新闻新产品。当然, 一般被认为是属于技术决定主义的“媒介即讯息”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有本质区别, 但是它们两者对于生产工具和技术手段的重视有其共通之处。网友评论类消息的出现, 确实是一个新闻生产工具的变革使得新的新闻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

2老媒体与新新闻:传播本能的选择

当然, 新闻生产的可行性并不等于新闻产品本身。网友的评论, 如果只停留在虚拟空间的信息形态, 就只能是网评而已。网友评论类消息之所以能实现从虚拟空间的普通信息到大众媒体的新闻产品这关键一跃, 是当代社会日益复杂的阶层分化导致的舆论分化在大众传播媒介环境中的投映。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这意味着阶层分化在执政党的认知层面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一现实是由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形态, 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态, 阶层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必然在作为社会意识的舆论领域体现出来,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网友评论类消息从未缺席, 且越来越活跃, 越来越对事件的走向施加实实在在的舆论影响。

比如:

《近六成网民叹李某某“坑爹又被妈坑”》 (中国青年报2013年9月27日06版)

《雾霾遮住西安大雁塔网友:莫非被发射了?》 (银川晚报2013-12-21 02版)

《网友质疑药店买奶粉:换汤不换药质量更关键》 (http://finance.qq.com/a/20131025/005959.htm腾讯财经2013-10-25 08:53)

《网友围观城管“卧底”摆摊》 (福建日报2013年6月20日第10版)

郭美美:追我的老板单纯网友回应你们家全都单纯 (http://money.msn.com.cn/internal/20110914/07571297382.shtml MSN理财2011-09-14 07:57:00)

在“老媒体”的背景下, 受众对上述社会新闻事件的反映只能停留在街谈巷议的阶段, 能够直接得以在大众传媒上表达的意见数量有限。不过, 既然媒介工具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受众相对弱势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个人电脑已经使电脑科学离开纯粹的技术需求, 走上与摄影术相同的发展道路。计算已不再是军队、政府和大企业的专利。它正在直接转入社会各阶层的极具创造力的个人手中, 通过使用和发展, 成为他们创造性表达的工具。”2基于个人电脑的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 就出现了“自媒体”这样生产简单、传递迅速、成本低廉的“新媒体”的“新形态”, 不同社会阶层也借此实现了社会舆论的井喷之势, 他们借由这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媒体实现了一场话语的狂欢,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选择性接触权”得到了充分行使。“在网络公共领域中, 公众可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和深入的讨论, 而不必受权力、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约束, 并且, 讨论的内容也不受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限制。公共领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削弱或取消了公共权力系统对话语权的控制, 为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网络公共领域中, 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更加平等, 网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取代了传统的科层制, 网络话语权的分散化取代了传统话语结构中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3, 从而为哈贝马斯提出的以“公共领域”为基本场所的“话语民主”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大众传媒———尤其是那些作为“老媒体”的大众传媒再也无法忽视那些原本分散的难以与之建立顺畅反馈机制的受众, 越来越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与“自媒体”争夺受众和传播主动权。而那些原来的受众、现在的“自媒体”所有者, 凭借着“段子”“偶遇”“据传”“直播”“深喉”开始将一部分的社会信息传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并逐渐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订阅者。收录在《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中的《2012年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就指出, 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加剧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资源。互联网对电视观众的分流趋势最为明显,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观看视频。“2012年, ‘80后’电视受众中, 台网重叠受众的比例为65.3%, 电视的独占受众只剩下10.8%。”4报纸的境况也不乐观。2009年, 在美国, 具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因亏损而停刊印刷版;2010年, 《西雅图邮报》在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之后也加入“新媒体”行列, 从此只提供电子报。面对这一连串标志性的巨变, “传统报纸的死亡”成为各国传媒研究者热议的话题。

面对如此激烈的媒体竞争, “老媒体”的竞争策略之一必然是在传播内容上实现与“新媒体”的趋同, 就比如创造出网友评论类消息这样的新闻产品。然而, 这种趋同并非是简单的复制, 而是暗含着某种转化:一方面, “老媒体”变得“网络化”了, 其交互性得到了新的提升, 这有利于吸引网络媒体的受众。另一方面, 网友的评论也因为经过新闻出版行为的提升, 变得经典化了。

本来, “老媒体”就因为在记者人数、媒介资源、权威性、信誉度、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 垄断着大多数的原始新闻产品的生产。但是他们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意识到, 作为新闻产品的生产者, 他们并不能够完全收获新闻产品所带来的价值, 这种价值很大一部分都被互动性更强的“新媒体”所分流了。与此同时, 网民的新闻评论行为也面临着因草根出身而湮没无闻的窘境。网友评论类消息恰恰实现了传统的大众传媒和虚拟世界里的下里巴人的一次两全其美的合谋:前者借由后者实现了跨媒介形态的新闻报道, 后者则因为登上大雅之堂而获得了知名度———而今的许多互联网意见领袖往往都有凭借网评在传统媒体“一鸣惊人”的经历, 并进而成为给“老媒体”供稿的职业评论人。

3老媒体与老新闻:不可动摇的把关

让网友评论登堂入室成为新闻作品的主体, 既是“老媒体”面对“新媒体”的一种竞争对策, 也是由其作为“社会制度”组成部分所担负的制度职责所决定的。

大众传媒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成为当代社会运转的重要控制机制之一, 起着传递信息、解释评价、传承文明、提供娱乐的作用。可是,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 削弱了大众传媒的这一作用, 从而产生了不易估量的社会影响。

“自媒体”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使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的构造主体发生了偏移。李普曼认为, 现代社会里人们只能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去了解认知世界, 他们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 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这种“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并非是现实的、真实的环境。“然而, 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 (媒介内部) 进行的, 所以, 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5

在“自媒体”扑面而来的时代, “拟态环境”的产生却不再单单依靠大众传媒来构建了, “自媒体”在极大程度上参与了“拟态环境”的构建,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 社会的信息系统出现了新的不稳定的状态, 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话语关系也出现了新的调整。这种调整, 有时甚至使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挑战,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有时在由“新媒体”粘合起来的大量受众面前显得过时, 由此导致了传统传播制度下舆论引导危机的出现。近年来, 网民通过“新媒体”平台以新闻评论的形式进行的“新闻逼视”和“舆论审判”等, 就是这种危机的典型体现, 这给社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在新闻传播体系中的地位出现了革命性的转变, 他们有时会通过“爆料”“揭秘”“独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 从而引起传统传播制度的失衡, 进而导致传统社会秩序的不稳。受众作用的凸显和地位的提高, 是“新媒体”条件下传播环境最为明显的变化与特征。

从新闻传播的实践源头上讲, 舆论危机的出现, 是大众传媒“把关人”职能弱化或者丧失的必然结果。而作为制度化的传播形态, 大众传媒又必须负责对社会实现有效的舆论管理。在这种背景下, 网友评论类消息的出现就合情合理了。

作为一种纠偏机制,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创造网友评论类消息这样的新闻形式, 通过对纷繁杂乱、多元无序的网民评论的“把关”, 确保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网友评论从混沌的原始材料状态中筛选出来, 经由新闻生产成为严肃的新闻作品, 利用传统大众传媒年深日久形成的品牌信誉, 反过来对受众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这种引导得以成立的前提, 是“新媒体”自身存在的信息污染、垃圾情报、失真传谣等天然缺陷。这种引导所得以实现的途径, 是“老媒体”普遍实现的报网互动举措, 这使得他们的新闻产品得以毫无阻碍地在经过“把关”之后, 重新输出到网络平台上, 从而实现对“新媒体”领地的迂回占领。

由此可见, 网友评论类消息的出现, 有着宏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这种新闻形态, 既体现出媒介形态变化对传统大众传媒造成的冲击, 又体现出传统大众传媒应对新的媒介挑战所作出的努力, 还体现出传统大众传媒承担社会职能、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这种努力的长远效果如何, 这种自觉的社会效应怎样, 值得我们继续进行观察与研究。

摘要:新媒介形态的产生发展影响着新闻形态的变化发展, 网友评论类消息的出现和壮大, 是与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同步的, 这种新的新闻类型体现了新媒介所带来的话语民主。然而从分散的网友评论晋升到大众媒介新闻的过程, 意味着网友评论已经受到传统的把关人的控制与筛选。但无论如何, 受众已经从单纯的新闻讯息的接受者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 这是新的媒介形态影响下新闻形态发生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网友评论,新媒体,话语民主,把关人

注释

11 [加拿大]麦克卢汉 (Marshall?McLuhan)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 第33页。

22 [美国]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 :《数字化生存》, 胡泳、范海燕译, 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 版, 第101页.

33 熊光清:《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影响——话语民主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年第3期

44 陈鹏张蕾:《传媒调查:“50后”爱报纸“80后”爱上网》, 《光明日报》2013年7月13日

上一篇: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制度下一篇:成语典故:当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