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材料发展

2024-07-20

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精选6篇)

篇1:土木工程材料发展

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苇子沟镇中心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经验交流材料

九台市苇子沟镇中心校

2012年4月

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03年,九台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启动“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理解是“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素质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大家都知道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素质。而教师的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精湛。

在“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建设中我们坚持走学校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引领教师形成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发展的方式,几年来,从学习型团队的构建,到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科研、校本管理,逐渐形成了清晰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基于教师,强化师德,促进教师专业情意发展。

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重师德是学校强校之本,更是学校精魂所在,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教师道德水平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教师的职业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对孩子来说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无可替代。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师德建设成为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的必然路径。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强化师德教育。我校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及时记录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促进教师增强职业信仰。

第二,开展师德宣传活动。为了确保师德建设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学校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渠道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开展了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演讲会,“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观、练师能”主题教育;坚持全体教师期初集体宣誓活动,“阳光爱心”活动启动仪式;向汶川地震灾区英雄教师学习讨论活动。我们利用周一升旗时间和学校网站、广播、板报、橱窗、家长会等阵地大力宣传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及学校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极力创设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一直坚持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开展师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褒奖师德先进,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现教师奋发进取、忠诚奉献的精神风貌,引导广大教师向模范教师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第三,关爱教师生活,让教师热爱工作和学校。十几年我校一直坚持为教师提供免费的午餐,对困难教师及时予以关怀和帮助,对离退休教师在节假日进行探望,在学校重大活动日时邀请他们参加。这些关爱,把大家紧紧团结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让教师幸福安心工作。

第四,重视教师身心发展,让教师拥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学校十几年如一日每两年为教师体检一次,坚持开展教师文体活动,比如结合六一儿童节学生活动时,让全体教师参加与学生一起运动、游戏,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结合七

一、教师节、元旦开展文艺表演,促进教师相互沟通、展示教师特长,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情感,保持平稳的心态,也增强了团队建设和凝聚力。

第五,带领教师外出考察参观,开阔教师视野,陶冶教师心灵。

第六,构建文化,凝聚人心。强力型的学校文化,如同强烈的粘合剂,使全体教职工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对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首先,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凝聚人心。学校结合时代特征,提出“求真知、练真能、育真人”这一新时期办学理念。其核心是教育应该充分体现以“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做人”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办学理念与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它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终身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符合现代教育的宗旨。目前,这一理念已深入到每一个师生的心中,渗透到了每项工作与活动,每个教师都以这样的理念设计、制定、实施各自的教育教学计划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其次,通过教代会至高无上的主人翁地位温暖人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教代会的地位至高无上也不是一句空话。教代会代表教师的意志愿望,行使主人的权力,既保障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实施,又监督学校办学过程中每个环节。大到学校发展规划、教学改革,小到教师课间点心发放,每件事由教代会作主,教师心悦诚服,主人翁意识大大得到强化。“与学校发展共荣辱”的主人态度,使教师体验到学校是自己发展的最好空间。

以上开展的基于教师的各项师德建设活动,使我们的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对待学校像对待家一样热爱,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负责有耐心,因此促进了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学校也因此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2011年我校被评为“长春市师德先进单位”,这也是对我校全体教师师德高尚的最高的奖励。

二、发展教师,加强学习,夯实教师专业知识掌握

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贯彻落实新课程要求,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挖掘全方位的人、材、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我们的“读书宣言”是:“读书引领人生,让我们将读书进行到底!”引领全体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一所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优秀的名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与反思中成长的。优秀的教师将意味着优秀的教育,况且教师的读书兴趣又直接影响学生的读书兴趣与水平。读书不但是教师教育的需要,也是在不断地丰富教师人生的内涵。充实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的。当前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打造学习型教师团体,是农村教育摆脱薄弱的一大关键。对于教师而言,书带动的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1、学期初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主要有向教育界的大师、专家、名师学习,吸取他们思想的精华,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框架,还要学习专业书籍和教育类书籍。

2、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建设管理,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使之成为教师借书、读书的开放港湾。

3、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网络资源,搜集适合教师及广大学生阅读的电子图书,将软件安装到多媒体教室。面向全体师生开放,教师可随时阅读。

4、每学期每位教师必读两本教育专著,同时认真做好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学校于期末前组织教师进行理论考核。

5、开展每两周一次的学习沙龙活动,从不间断,大家把学习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

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大胆地提出建议。全体成员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个案反思教育叙事等,多篇发表或得奖。

6、开展教师读书汇报活动,为广大教师交流读书心得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这源泉进在咫尺,这阶梯已在脚下。我们已经让教师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立足教研,打造团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

(一)全员互助式校本教研,让教师主动发展

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开展全员互助式校本教研活动,全乡全员参加,先后开展了“村小全员互助式汇报课”、“村小优秀课展示”等。全员互助式校本教研活动特点:“七步一心”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分科定组、专人负责。把全体任课教师按年级、学科分成几个教研组,并由本组成员推选、经学校审核确定了大家认可的有教学经验、有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教研组长。

第二步:制定计划、全员参加。教研活动以组为单位推选人员参加。我们的做法是:开学初,各教研组根据总计划中确定的四次教研时间,拟订本组计划表,做到定时间、定主题、定人员,即做到每个教师都得亮相。

第三步:钻研教材、自主备课。个人根据教研主题进行自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全力进行自主备课。

自主备课也是上好课的关键。所以要强化自主备课,虽然自主备课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两个月。在自主备课的过程中,就是教师的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段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搜集资料、寻求帮助、挖掘教材、研究学生、找寻方法、整合资源等等。而这一切的学习是主动的,是围绕上课这一实践来展开的,做到了“学而能用,知而能行”,俗话说得好:“学而能用,是真学;知而能行,是真知;真学真知,是智慧。”这样,个人自主备课就真的成为教师长智慧的过程。

第四步:同伴互助、小组会课。即在教研活动的前一两天进行,作课人发言,讲述自己的思路,组内其他人员评议,完善教学思路。

此环节也不可忽视,这是一个互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要真心对待别人、帮助别人。逐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引导每一位教师认真帮助他人,我也发现教师的思想真的发生了变化。这样我们在会课中就不会去走形式而是毫无顾忌地与大家坦诚相对,互取所长,补己所短,提高了会课的实效性。

第五步:代表作课、互相学习。小组代表进行作课,领导、组内全体成员及其他组部分成员及时参加听课,填写评课报告。

第六步:反思交流、思想碰撞。即所有作课人员进行教后反思,所有听课人员参与评课,组织者通过“头脑风暴法”让每位教师思想火花在这里产生碰撞,教师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作课人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清楚”通过实践、反思,找到了正确的做法。能够及时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第七步:多元评价、整体考核。虽然在步骤中是最后一步,但是整体评价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

个导向作用。体现了一个“整体性”。评价由领导、同组人员,他组人员,作课者本人四部分组成,评价中每个小组代表作课的成绩或几个人的平均成绩就是这个小组每个成员本月的课堂教学成绩。此评价也因此引起了每一位教师重视。因为有的教师,特别是有的老教师,惰性是很强的,有时评价自己也不太在意,都要退休的人了,愿评几档就几档吧,自己就这样了。但当一个人代表几个人的一个团队的时候,他就不能不在乎了,集体中工作着,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大家的成绩那多过意不去呀!临退休了,还拖累别人,那可不行。所以准备中就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多学点、多问点、主动寻求帮助提高自己,不给小组拖后腿。

这样的整体评价,并非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通过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通过全员互助式校本教研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

“一心”指的是全部教研过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需要集体一条心共同努力,集全体成员的智慧。

坚持原则:坚持全员性和互助性

好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更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人心更齐,打造了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

(二)教研与培训相结合,让教师在引领中发展。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如何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备课?如何关注差异,构建高效课堂等,我们就及时组织教师集中培训,我们的培训采取四种方式。

第一种,专题引领,满足教师的需求。

专题引领教师培训可以理解为目标式培训,是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培训。我们的做法是:明确主题,骨干先行,广泛互动,且思且行。力争做到一题一得。

本校业务校长、主任、骨干教师进行主题式培训。从工作实际出发,引用身边生动的例子,每学期初 必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如何运用新理念进行备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在备课中 进行学困指导”、“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等,尤其各个教研组均配备业务精通的指导人员,针对本学年组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级培训,如低年组的主题是“如何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中年级的主题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高年级的主题是“如何指导学生复习”等等。做到有的放矢,启发教师,激发灵感。

第二种,聘请专家,满足教师的愿望。几年来我们先后聘请了邢显军所长讲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郝长春校长为我们讲了《个人如何搞好备课,如何上好课》等等,这些专家、名师为我们讲理论、讲方法,专业性很强,令全体教师豁然开朗。

第三种,观看光盘,满足教师实践。学校购买了国家、省、市名、特、优教师教学光盘、专家讲座。例如我们先后购买了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的全册光盘,还有于永正、支玉恒的,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了不出校门,就走近了名家名师,令全员受益。

第四种,外出取经,为我所用。只要上级开展名师名家授课或辅导,我们从来不放过,肯花钱,有时每人次要花几千元,我们都及时派出,更重要的是我们派出的老师回校后必须根据本校实际进行二级传导,开展培训,讲收获、谈体会,做到一人学习全乡受益,并编成培训学习文本,发到每个教研组,作为大家永久的的学习资源。

第五种:自我实践,反思提高。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道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善于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是我校教师“内功”练成的另一条途径,教学没有模式,只有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把书教活,把学生教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不断总结、反思,教师要学会与自己对话。近年来,我们提倡“教学反思”,让教师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思考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每位教师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学总结和一篇教学反思。我校教师自我反思呈现的方式除了课后记以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叙事。学校将这些教学反思、教学总结,经过筛选、修改、整理,逐步生成了校本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资源,共编印成十几个学习本簿,包括《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等,使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另外,学校每学期均要组织人员对一些优秀的论文或教学反思进行评比,推荐质量较高的论文或教学反思参加县、市、省不同级别的评选活动。纵观教师们的总结或反思,都能从问题和困惑出发,从探讨问题解决的对策出发,从教师的得意和失意出发,从教学前期的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通过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整合已有的经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第六种,管理者自培,做到高人一筹,才能促进教师发展。要想让教师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管理者必须首先发展。我们的策略是:一方面每位管理者每学期要针对所主管的内容对教师至少进行集中培训一次,培训中管理者获得理论的提升,对经验进行总结梳理,管理者获得发展。另一方面每位管理者针对所管理的内容深入实践的每个环节,做到教师懂的你必须懂,教师会的你必须会,教师不懂的,你还得懂,否则无法指导教师。只有管理者发展了,教师才能真正发展。

(三)教研与科研相结合,让教师在研究总结中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具有艰苦探索和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日渐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语。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要转换一种生活方式,从重复性的日常教学生活,转化为反思性、探究性的创造性生活。学校校本培训倡导“行动研究”为重要理论支撑,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这一行动研究螺旋式渐进解决实践问题的方式武装教师,引导教师从解决身边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出发,在“行动中研究”,为改善行动而研究,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做法是:一方面在校本教研中,根据教师遇到的难点,确立我们主导的科研课题,我们以校本教研为主要研究方式开展研究。以研带思考,以研促提高。例如:针对我们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我们开展了“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作文教学研讨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关于《小学学科教学模式研究》,我们开展了组级、校级、乡级研讨课活动。使得教师在研究中找到恰当的做法,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现已经总结出六大学科十二种教学模式,并已汇编成册,供大家学习使用。另一方面建立学校课题的基础上,深化“年级组科研”,力争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研究,在科研探索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制度与机制相结合,让教师在激励中和谐发展

为了促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迅速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学校出台各种奖励条例,完善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1、建立教研组整体奖励机制

一首歌词里唱到:“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说的就是和谐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校特别重视团队建设,建立了教研组整体考核奖励机制,即以组为单位设定教学目标,从备课、上课、作业布臵与批改、组级教研、会课、培训等全方面予以检查考核,整体排序,第一名的教研组全体成员获得奖励。另外对教师个人考核也是重视教师间协作能力的考核评价,目的就是让全体教师互相研究、互相帮助,形成团队的凝聚力,那么就会像歌里唱的那样:“众人划桨开大船”。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的主体,要想让教师全面成长,必须要加强管理、完善各种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校长任期目标责任书中,并加强管理、评估和考核。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一把手亲自抓,负全责,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兴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业务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教研骨干为成员,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组织保证。另一方面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来保证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实施。这些制度是理论学习制度、外出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校本教研日制度,教研组评估制度、教研管理制度、及教学工作常规等。把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常规工作形成制度,达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促进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3、以检查评价促进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其实建立制度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有效落实制度。我们的做法是: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学校整体和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为校本研训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学校评教师

学期初,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同时制订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学期末,学校依据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从教育理论学习情况、教育教学、自我反思及教育创新、培训成果等方面对教师参加校本研训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教师自评

校本培训之所以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其原因在于它立足于教师自身的需要和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是校本培训评价的主体。

我们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变行政的“硬性”管理为人本管理,让教师有自我评价的主动权。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材料“堆积器”,也不是放在学校展室里的展览品,它是教师个人成长轨迹的有形载体。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内容有:科研篇、教研篇、活动篇、叙事篇、德育篇、积累篇、荣誉篇等栏目。学期末,在全校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从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找寻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比较中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从而顺利实现教师的自我评价。

3)教师互评

同伴交流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的互评同样是对校本培训效果的一种检验。为避免教师互评中产生的消极因素,我们设计发放了《教师教研活动情况问卷调查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a)本学期你们在互相听课中,谁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一些?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b)在评课活动中,谁的评课运用所学理论较多?理念较新?哪位教师的评课比较准确,对你今后的课堂教学指导作用更大一些?

c)在日常交流中,哪位教师经常给你启迪?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d)你认为哪种教研活动对你的启发最大? 4)学生评教师

校本研训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其目标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从这一意义出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也是一种参照。为此,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作为校本培训评价的一个维度,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校本培训效度的测量,使评价体系相对更加完善。我们主要通过座谈会直接提问的方式进行调查。

主要问题有:这一学期,老师有哪些变化?你喜欢老师如何为你们上课?等等。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教师有哪些变化时说道:“老师表扬我的次数多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教师的理念在发生变化。重视鼓励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也正是新课改所要求的。

在具体的工作中,由校长带队,全体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检查相关业务。重视常态检查和评价,检查不提前通知,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不停地发现实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引导教师在平时就按制度要求去做,不拖拉,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也进一步规范了常规教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我们立足校本的做法是成功的,学校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才华的的蕴积、彰显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相互提携、相互支持、相互宽容、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形成柔性、合作、共享和宽容的管理机制,能让教师充分发展,真正让教师感受专业提升和工作的成功感和乐趣,教师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以下荣誉的获得更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

学校荣誉:连续七年被教育局评为“学校工作综合评比先进校”、“规范加特色工作评比先进校”、先后取得的荣誉称号有“九台市级先进工会”、“九台市科研先进校”、“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敬老先进单位”、“长春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标准化学校”、“长春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校”、“九台市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先进集体”、“长春市幼儿示范学校”、“九台市关工委创先争优先进单位”、“九台市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长春市师德先进单位”等。学校有5项科研课题被确定为省级以上重点课题,其中3项课题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学校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单位,目前“十一五”实验研究进展顺利,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突破,走在了同类学校的前列。

教师荣誉:朱立新等5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张玉凤等10人被评为长春市级骨干教师,王野等27人被评为九台市级骨干教师,乡级骨干教师12人。白小云在吉林省“教学能手”大赛种荣获一等奖;田海生在长春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上喜获“金星奖”;在长春市

教育局教育研究室举办的“城乡互动”教学交流研究会中获得突出贡献奖;聂飞在“长春杯”教学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孙旭红被评为“长春市师德先进个人”;白小云、张玉凤被评为“九台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十佳教师”;田海生被长春市教育局继教办公室授予“优秀授课教师”称号;赵金丽和聂飞在九台市教育局举办的骨干教师学科论坛中获得二等奖;王小红和于静波在长春市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学科二等奖等;

从2003年至现在我校教师拟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县级奖励的有355人次,发表的有46人次,获得科研成果奖励的有269人次,教学设计、叙事、反思等获奖的有198人次,教学课件、电子软件获奖的有68人次。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在稳步提高。

我们学校先后编辑成册了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科教学模式汇编》《教海拾贝》之指导篇、教学设计篇、教学反思篇等书籍,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苇子沟中心校教师生命成长的痕迹。

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对骨干教师的奖励机制没有落实,这样不能有效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学习和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对能力强者、多付出者在工资上予以区分,这样就能真正引导大家主动提高。

总之,我校在建设专业发展型学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一如既往的地踏实工作,大胆开拓,努力创新,准备迎接新的教育挑战。

篇2:土木工程材料发展

研制高性能材料,例如研制轻质、高强、高耐久性、优异装饰性和多功能的材料,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尽量减少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作为生产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论文参考网。

节约能源,采用低能耗、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优先开发、生产低能耗的材料以及能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的节能型材料。论文参考网。

材料生产中不得使用有损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和颜料,如甲醛、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等,同时要开发对人体有益的材料,如抗菌、灭菌、除臭、除霉、防火、调温、消磁、防辐射、抗静电等。

产品可循环在再生和回收利用,无污染废弃物,以防止二次污染。

总结:总而言之,土木工程材料往往标志一个时代的特点。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一起进行的,它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程中选材料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对后来人的影响来决定土木工程材料的好换,在未来,基于材料原有的性质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将是衡量建筑工程的一把尺子。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材料》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王福川著

[2]《土木工程材料》重庆大学出版社 彭小芹主编

[3]《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陈志源、李启令主编

[4]《土木工程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罗福午著

篇3:土木工程材料向生态建材的发展

土木工程材料是指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它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1]。它在土木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土木工程材料,对整个土木工程的安全、实用、美观、耐久及造价有着重大的意义。

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包括:钢材、木材、砌筑材料、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等等。但在其生产、使用过程和回收中,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量,而且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将土木工程材料向生态建材发展迫在眉睫。为此,人们开始对新的建筑材料进行研发,寻找既能满足材料性能的要求,又不破坏环境,而且还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建材”。“绿色材料”是在1988年国际材料学科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随后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于1994年设立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2]。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我国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工作者们也致力于新材料的开发,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下面就从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进行论述,进而引伸到工程材料的生态建材发展战略研究。

1 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现状

土木工程材料可按不同原则进行分类。根据材料的来源分,可分为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根据其功能分,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防水材料、绝热材料等。目前,通常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及化学成分,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

人类从挖土、凿石为洞、伐木搭竹为棚,利用天然材料建造非常简陋的房屋等土木工程开始,到人类能够用黏土烧制砖、瓦,用岩石烧制石灰、石膏之后,土木工程材料才由天然材料进入了人工生产阶段,为较大规模建造土木工程创造了基本条件。18世纪~19世纪,资本主义兴起,促进了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土木工程材料已不能与此相适应,在其他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土木工程材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钢材、水泥、混凝土及其他材料的相继问世,为现代土木工程材料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的形成和发展,土木工程材料不仅性能和质量不断改善,而且品种不断增加,以有机材料为主的化学建材异军突起,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如绝热材料、吸声隔声材料、各种装饰材料、耐热防火材料、防水抗渗材料以及耐磨、耐腐蚀、防爆和防辐射材料等应运而生。

今后,在原材料方面,要最大限度地节约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及工农业废料;在生产工艺方面,要大力引进现代技术,改造或淘汰陈旧设备,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性能方面,要力求轻质、高强、耐久、多功能及结构—功能(智能)一体化;在产品形式方面,要积极发展预制技术,逐步提高构件化、单元化的水平。

2 生态建材的定义

为了节约能源、净化环境,人们正在研究开发“生态建材”。生态建材属于生态材料的范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以山本良一为首的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小组[3],他们在研究了所使用的材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后,认为生态材料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 生态建材的特性

1)生态建材应具有先进性,它既可以拓展人类的生活领域,又能为人类开拓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2)生态建材应具有环境协调性,它既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危害,从社会持久发展及进步的观点出发,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外部环境尽可能协调,又在其制造过程中最低限度地消耗物质与能源,使废弃物的产生和回收处理达到最小,产生的废弃物能被处理、回收和再生利用,并且这一过程不产生污染;

3)生态建材应具有舒适性,它既能创造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的健康生活环境,又能使人类在更加美好、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综合具备上述三种特性的建筑材料就构成了生态建材,也就是说,具有上述特征的建筑材料或工艺技术可称为“生态建材”或“建筑材料的生态环境化技术”。

4 生态建材研究的意义

生态建材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1)传统建材的创新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已刻不容缓。生态建材追求的不仅是具有先进的使用性能,而且是从材料的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必须具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及舒适性。因此生态建材实质上就是赋予传统建材优异的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的建筑材料,或者指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功能的新型建材。

然而,迄今为止的传统建材主要追求材料的使用性能而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应该承认,几十年来我国建材工业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道路。目前大量使用的建材仍然是水泥、钢铁、陶瓷、玻璃、塑料等量大面广的传统建材。由于传统建材一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是针对某一个特定使用场合研究开发的,这就导致了传统建材的多样性,以致使用于建筑物的传统建材难以充分回收和再生利用,所以表现为传统建材具有较差的生态环境协调性。这种状况在近期内是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的,也不可能期望利用少数环境协调性好的生态建材来取代大部分传统建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材料科学工作者应该放弃追求,知难而退。恰恰相反,我们要知难而进,一方面积极开展对生态建材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材料工作者和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和传统建材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中要更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更多地考虑保护环境的措施,努力减轻传统建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改善传统建材对环境的协调性,使大多数传统建材不断创新,逐步发展成为既有优良的功能性又有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的生态建材。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材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正是从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角度提出的,人类的发展要注意与经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以经济快速增长来代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审时度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在行动,贵在创新,哪怕是再小的行动和实践都是可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各级政府和科技工作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可持续发展实践,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贯彻到经济工作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中去。

5结语

生态建材是未来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方向,研究创造生态建材,是一项意义重大又十分迫切的任务。作为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专业人员,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和研制生态建材,为土木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摘要: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生产与使用进行了分析,从发展生态材料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节约资源、净化环境的方法,进行了生态建材的研究,解决了传统建材生产和使用中浪费资源、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生态建材,特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科如,张雄.土木工程材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雄大玉.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建材[A].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1:121-124.

篇4:新型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与发展

关键字:新型材料;环保节能;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TU5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具有环保,节能,高效的新型建筑材料将逐步取代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重质建筑材料。土地价值的稀缺性决定了高层建筑的大发展趋势,同时建筑工程上对新型轻质建筑维护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材料也将是进一步促进建筑工程方面新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不仅能保障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资源与能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新材料发展作用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住的方面要求更高的质量,这就促进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材料费用在建设总费用中占一半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等各种性能。因此,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建筑业发展、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新建材、推广节能建筑是改造传统建材和建筑工艺发展的重要前提。新材料代表了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发展的需要,而且新型建材不断开发应用必将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2.新型建筑材料现状及问题

新型建材具有轻质、高强度、保温、节能、节土、装饰等优良特性。近年来,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在生产技术、产业结构和工艺装备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产品的质量、品种、档次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我国城乡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新型建筑材料仍然有很强的地方性和区域性,它的发展受到资源、自然条件、工业和科学技术水平、建筑风格、民族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建材主要行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先进性、可靠性和优异的性价比得到国际业界的好评。近几年来,建筑材料在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目前建材工业已被国家列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环节和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建材工业正在朝着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绿色发展方向迈进。虽然新型建筑材料正朝着大型化、轻质化、节能化、利废化、复合化和装饰化方向发展,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但代表建筑材料现代化水平的各种轻质、复合板和复合墙板仍然极少,可供建筑业选择使用的更少。建筑材料生产企业规模小、装备陈旧、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成本高、企业经济效益差。新型材料的产品质量较差功能、外观及一些强度指标等不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绝大多数产品在建筑工程的应用中仍需要外装修。新型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要求较高,施工人员培训不够,墙体砌筑、安装质量不易保证。由于传统建材生产的资源、能源利用率低,而且给环境带来相当的污染,这与国家倡导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不相适宜的,而且我国的建筑材料的能耗所占比率是比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要改变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并且污染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仍然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严肃而重大的课题。

3.新型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应用

3.1新型混凝土

新型混凝土的种类很多,最典型的是生态混凝土。顾名思义,生态混凝土是指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少,或者基本为零的新型建筑材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生态混凝土符合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在传统混凝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克服了传统混凝土的缺点和不足,在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随着生态混凝土的出现,建筑工程建筑中的污染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进一步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

3.2新型墙体材料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出线和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包括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粘土砖、非粘土站、轻质板材、建筑砌块等。这些新型墙体材料的快速发展,为墙体的节能环保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的适用,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要不断地改变过去落后的观念,充分认识新型墙体材料的优点,促进建筑节能环保目的的实现。现阶段,新型墙体材料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在使用中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广泛使用。

3.3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要做好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工作,保温隔热是重中之重,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出现有力的推动了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工作。新型保温隔热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屋面和墙体,有效的降低了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建筑物的保温隔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保温隔热材料是实现建筑物保温隔热的基础。选择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不仅能实现保温隔热的目的,还能够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建筑物的保温隔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保温材料存在问题,直接导致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难以实现。而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出现,不仅克服了传统保温隔热材料的不足和缺陷、较好的实现了建筑物的保温暖隔热功能,也推动了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时代的进步,整个社会对新兴产业高要求严标准,建筑业要求建筑物质量过关的同时,符合时代的步伐,达到人们的审美标准且必须是绿色建筑,即无污染。新型建筑材料满足了以上要求,所以必将适应社会,得以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法磊.秸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3

篇5: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科技发展规划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科技工作的现有基础 科技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6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博士生导师3人),占教师总数的37.5%,副教授5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31.3%,讲师5人。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4人,占87.5%。科研条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有材料显微结构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实验室、晶体学实验室、材料改性实验室、高温实验室、合金熔制实验室、粉体制备及表征实验室、材料制备综合实验室、扫描电镜室、热分析实验室、红外光谱室、紫外近红外实验室、X衍射实验室。另建有金刚石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两个校级研究所。基本具备各类材料的研究开发条件。科研方向:材料学科依托我校地质与矿产资源学科优势,重点开展基于我国尤其是西部和四川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已形成的主要研究特色与方向有:(1)矿物材料与应用:根据我国和西部非金属矿物资源丰富特点,重点开展叶蜡石、白云母、金刚石、磷灰石、硅灰石、石英等矿物的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成果已在高强玻璃纤维,新型固体密封传压介质,白云母新型绝缘灌注胶,微晶白云母活性填料,科学钻井岩心保存,以及金沙和三星堆古象牙保护等得到应用,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2)新能源材料:基于四川特有的稀土资源,重点开展稀土发光、LED荧光粉等节能材料研究,首次合成了石榴石型钒酸钙镁钾新型荧光材料,形成了独有的半导体照明用新能源材料专利技术;基于盐湖卤水资源,重点开展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极材料研究与产品开发,独创“类溶胶-凝胶法”合成新技术,研制出高密度、高容量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形成了从原料提取到材料制备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3)材料化学与应用:依托我校地学、材料学、化学学科群体优势,侧重开展文物保护新材料、新型光敏、光催化材料等研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成都金沙土遗址室温加固,形成了一套我国独有的土遗址保护技术和知识产权;硼酸镁晶须和氧化镁晶须的成功合成,为盐湖硼镁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4)高性能金属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开展铝、镁等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与开发。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以、力学性能与变形机制之间关系研究以及金属晶界工程与应用等方面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专利成果及转化:本学科目前已授权专利26项;专利成果转化1项。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十二五”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国家及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建设重大需求,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计划,通过人才引进、团队建设、产学研合作等途径整合科研资源,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彰显学科研究特色及优势;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努力开拓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目标:形成优势与特色明显、团队相对稳定、科技成果及转化较突出、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形成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实现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本学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主要研究方向:矿物材料与应用;节能、发光材料;高性能金属及其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

研究内容:(1)矿物材料与应用:侧重开展基于我国西部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矿物结构与性能、矿物加工与制备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发研究;(2)节能、发光材料:重点开展基于四川特有的稀土资源的新型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LED照明荧光粉材料基础理论及技术开发研究;(3)高性能金属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开展铝、镁等先进轻金属及其复合材料、钒钛特种合金制备、高品质高温合金等基础理论及技术开发研究;(4)新能源材料:重点开展硅铝、镍钒太阳能电池靶材、薄膜太阳能电池用透明导电薄膜、纳米磷酸铁锂液相法合成、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型光敏、光催化材料等基础理论及技术开发研究。

主要目标与任务:争取获得国家级研究项目3-5项,省部级研究项目5-8项;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5-10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80篇以上,授权专利1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项。

四、重点平台建设

主攻方向:争取成功申报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与企业联合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1个;加强与双流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乐山国家硅材料及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成都国家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底、自贡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绵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德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

五、人才与创新团队培养

篇6:土木工程材料发展

在能源、环境、资源、人口矛盾日益突出的环境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绿色建筑材料必须持续朝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材料比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不能对环境产生危害,对人体产生危害,确保使用起来更合理。例如,钢梁是由回收的金属制造而成,除了可以替代木梁,减少砍伐树木,还可以应对不同的气候环境,提供更强的抗力。

3.2 走向国际

就我国当前绿色建筑材料,与世界先进的国家相比,绿色建筑材料性能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未来的发展发展道路上,应当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联系,学习先进国家的生产理念、技术,从而生产出更好的绿色建筑材料,建筑出功能齐全的建筑物,推动绿色建筑的更好发展。

3.3 节能环保

就我国当前建筑材料省来看,節能、环保效果还不够好,给环境、能源造成巨大的负担,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节能、环保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对于能耗大、污染重的建筑行业而言,新型建筑材料也要朝着现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只有加大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加大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运用,才能有效地节约资源,缓解我国能源紧缺局势,建设出绿色、环保的建筑。

3.4 加大技术的研究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物质基础,现代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绿色建筑材料应当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而不断转变。而要想研发出符合建筑需要、符合社会需要的绿色建筑材料,就必须加大技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绿色建筑材料应当与新的技术紧密结合,以技术为依托,不断改善材料的性能。只有加大技术的研究,才能研制出功能齐全的绿色建筑建筑,从而满足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物质基础,就目前来看,建筑行业有着能耗大、污染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绿色建筑材料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绿色建筑材料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绿色建筑材料有着能耗少、污染少、功能多的特点,加大绿色建筑的应用,可以建设出符合人们需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物。

参考文献

[1] 杨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与实践运用[J].江西建材,, 01:290.

[2] 卓玲,陈宝璠,朱海平,陈玉庆,黄伟杰,朱志术.绿色建筑材料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5(01):40-46.

[3] 汪文忠.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J].上海建材,2015(04):16-17.

[4] 邵高峰,高延继,周庆.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建筑防水,,01:1-3.

[5] 杨凯.浅析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 (05):22-23.

上一篇:高中化学实验学习策略探讨论文下一篇:各类仪器分析实验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