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2024-05-31

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精选6篇)

篇1: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题报告

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 江晓栋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通过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在教学上的普及应用,引发了一场教育技术的革命。作为一名当代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即对教具、学具、CAI课件、录像、投影等进行综合运用,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从现阶段的教育现状分析,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已经零星使用,但是群体氛围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应用到学校教学的工作尚处于起步或示范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潜能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没有形成体系,传统手段、传统方法仍然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体现。

目前,国内外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领域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发达地区几年前已做了一些探索。但各地各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同,教师运用 现代技术的能力不同;现代教育技术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一个因素,在其发展和运用中也必然会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跟同类学校比,近年来,我校虽然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运用了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是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存在“一刀切”、“一哄而上”的盲目性;一些教师热衷于追大求洋,滥用现代教学媒体,存在重“有”不重“用”,求“新”不求“实”的形式主义。正因为如此,我们从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力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多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技术与教育思想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题的界定

(1)教育技术:各种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另一种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归纳这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从三方面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 ①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从最基本的黑板、粉笔、..文字教材、教具、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有线与无线扩音系统、视频展示台到多媒体计算机;闭路电视教学网络系统、计算机双向传输交互网络系统等都是教育技术的硬件组成部分。②教育技术又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组织的学习教材,这些学习教材应当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2 还必须符合认知规律,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这是教育技术的软件组成部分。③教育技术还是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诸如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及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等。这也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包含教学手段的硬件、软件和方法组成的系统是完整的教育技术的概念。换句话说,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

(2)现代教育技术: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即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3)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定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本课题中特指农村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

(4)运用研究:即本课题着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兼顾一些新理论的学习。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在世界上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 3 中的应用。美国早就提出:“在2002年前,所有小学、中学、图书馆、学院和大学全部接入全国的学习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网上学习等等,都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中、小学中开展起来了。

在中国农村初中,目前对相关理论、运用的研究还较少,虽有一些尝试性的思路和研究课,但还未形成一整套可利用的方案和模式。因此,本课题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并在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互动的开展上进行突破。

三、理论依据 1.系统科学理论

所谓系统科学即是控制论、信息论及系统论的统称,又称“三论”,它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是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上、联系上、结构的功能上,精确地考察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获得最优处理的一种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系统,现代教学手段是其中一要素,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和强化这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实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教学过程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控制论是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被控系统),它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两部分,教师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与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以此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信息论研究问题是用联系的、转化的观点来研究整个系统运动的过程,我们在信息论的启示下来研究教学过程,教师不但要考虑怎样使信息易为学生接受,还要考虑学生怎样接受信息,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节教学活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现代教育媒体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比传统媒体承载更多的信息,可以将传统媒体不易表述清楚的信息表 4 述得清晰、明确,可以优化信息储存形态,使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可以拓宽信息传输通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2.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指出,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也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反馈机制循环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在教学这个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体传输教学信息的双向或多向动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传播主体;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教学的信息来源渠道。因此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双方活动的设计,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加以调整与控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3、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根据“刺激—反应”理论,单调的刺激,易使大脑疲劳、思维困乏;而多方面的刺激、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则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感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大脑的不同功能区交替活动,产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多感官参与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如采用口授方式,让学生只是听(纯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如果让学生只是看(纯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O%;如果听觉、视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O%、7O%。多媒体教学注重现代视听媒体的充分合理应用,强调教师依托直观图像讲解,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①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②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帮助;

③农村初中教师要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通过教育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改革学科的教学过程;

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内容

①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硬件体系。

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选择和编写相关教学材料,形成学校特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体系。

③主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形成鲜明的方法体系(包括资源库、课堂运用、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

3.重点

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工具,利用课堂教学及网络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此项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效随机调整、修正及补充,力求随着研究的深入,使行为和效果达到最佳相关状态。同时,我们将辅以文献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法等方式进行操作,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实现与各课程的有效整合,以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确保研究的实效性。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该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实践,创造出一种在新课程理念下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课堂教学操作样式,构筑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实践间的桥梁,帮助老师走出理念耳熟能详,实践盲目无助的迷茫,努力攀升教师教学技能,做到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功夫用在课外,本领显在课内。

2、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在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或成长)服务的同时,还要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该课题的研究努力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将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很好的信息能力,努力使理念变为现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建构通道。

3、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该课题研究力求在实践中引领教师实施“三大转向”(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由以书本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全面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在反复探索实践中,从具体案例的剖析中,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习网络的促进者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从而形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操作样式,创生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从操作层面上,丰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用理论”。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预期研究三年,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落实课题,完善细则(2012年5月~2012年12月)1.添置实验所必备的硬件设备和配套的软件资料。

2.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3.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落实课题研究计划。

4.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二阶段:课题实施,积累材料(2013年1月~2014年12月)1.开展实验课教学

①实验组以备课组为单位,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②资源交流,梳理概括。

③二次备课、磨课,形成实施方案。2.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3.形成最终教学方案,送学校资料库备档。

4.每学期举行电教优质课、教案设计、电教教材制作和电教论文评选,并收集资料。

5.开设教学论坛,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思考。6.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分阶段小结。第三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015年1月~2015年12月)1.参加课题结题研讨会。

2.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3.汇总教学课例、案例、论文等。

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及优秀课例,课题总结时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建成课题研究成果资源库。

九、课题研究的保证

1.组织保证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成剑峰,全面管理本课题的管理工作。副组长:江晓栋,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负责师资培训,负责课题组各成员的协调工作。课题核心组成员有:冯兆飞、丁春新、王菊芳、张小珍、冒春建、方明、王萍、张华。这些成员都曾经参与过南通市级课题的研究,他们是各自学科的教学骨干和研究骨干,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在“十一五”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成员均参与本课题的运用研究,并要有阶段性成果。

2.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课题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对事不对人,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3.资源保证

既要有网络资源的保证,更要购买和订阅相关书籍资料。4.资金保证

学校将筹拨专款15万元用于该课题的研究。

2012-9-26

篇2: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前郭县浩特芒哈乡中学 姚春风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的观念正迅速转变,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是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元素,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中学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从我校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条件限制,目前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随着我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现代化教学媒体设备已经逐步实现,硬件的条件日渐成熟了,但是教师们对于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还是比较陌生,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应用层次低,未能发挥现代化技术应有的作用。并且在使用媒体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无法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效的结合。基于这些原因,我校课题组提出本课题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让教师们对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有系统的认识,通过研究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让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形成常态化教学氛围。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带动全体熟练掌握媒体使用技术,让媒体技术真正进入课堂,并且通过研究形成教学资源库,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运用教学媒体的环境下,如何进行学科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探索现代教学媒体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现代教学媒体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成为常态化教学,以提高教学的层次与绩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现代媒体技术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具体对学科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方法研究。2.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规律、模式研究。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基础知识整理、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创新研究。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借鉴发、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学习—整合—试验—评价—成果。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后尝试将现代教育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通过公开课及教学课件、案例评比等活动对研究初步成果进行试验和评价,并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将以论文,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及公开课的形式呈现。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的完成此课题的研究,我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物理课程标准》作为我的指导思想。

六、课题的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我们把整个课题实验研究分为了预研究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预研究阶段

2015年3月27日-2015年4月10日为预研究阶段,我们主要工作有: 1.初步制订课题研究方.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完善实验管理制度,明确课题组成员职责。

3.制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引发的学习兴趣变化的检测评估方案。

4.利用网络,通过互联网通道,开展各校教师交流等,为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电化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最有力的帮助,为更好的完成研究提供平台。

(二)方案调整与完善阶段

2011年4月-5月为方案调整与完善阶段,我们的工作有: 1.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小结,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实验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实验方案,对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正,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

2.申报立项:在各种条件具备和资源充足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申报吉林省 “十二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并申请立项。

(三)实施阶段

2015年4月20日-2015年11月20日为实施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1.按照研究方案,2015年组织开展课题理论培训工作;定期召开课题成员研讨会。力争教师学习内容广泛,跨学科的讲座交流,促使教师的思考面更广、更深,更能把握本学科的问题存在以及阅读中研究对策。

2015年工作主题是“备课”,通过主题的确定和立足,来带动全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明确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学情、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写教案等。学校各级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等都围绕“备课”这一主题来开展、落实、出成效。引领教师进入主题的研究通道上来,给予教师观念和视野上的扩展。2.定期推出开放课,整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实验组的老师撰写论文,实验心得、教学札记。4.做好阶段的问卷调查分析工作,针对问题进行调整。

5.开展专题的学生活动实践,收集资料。分学期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计划、小结。

(四)总结阶段

2015年11月20日—12月30日是课题的总结阶段,主要做的工作有: 进行较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鉴定;向主管部门申报课题结题;深化、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组织机构(一)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姚春风 副组长: 胡 敏 李洪军 成 员:马忠海 邢洪山 武晓丹

(二)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主研人:姚春风

各子课题负责人:胡 敏 李洪军 马忠海 邢洪山 武晓丹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本课题研究共计6人,均为本科学历,并长期处于农村教学一线,人员年轻化,工作热情高。这些教师都属于市、县级骨干教师或省级骨干班主任。在组织教学、处理教材、与同学交往中都有一定的经验,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经常参加上级进修学校和教育主管单位主办的各种课件制作大赛和电化教学评比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姚春风老师《凸透镜成像》课件获吉林省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如何上好初中物理课》获吉林省第九届教育科学成果评选三等奖等等,因此本课题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很好的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姚春风:主要负责人,全面策划,制定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措施以及组织学习,收集资料,召开课题会议,撰写实验报告等。本课题负责人姚春风是县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参与 多项课题研究并结题;课题成果在本校得到广泛推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次参加物理学科“国培”“省培”活动,并多次担任班主任老师,2013年获得吉林省培训项目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15年中考其任教的两个班级物理学科成绩平均分居全县第一名。

胡 敏 李洪军 马忠海 邢洪山 武晓丹等主要的实验实施者,根据方案的要求,参加学习,参与实验,并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等。

篇3: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信息技术是初中生普遍喜爱的,以图文声像传递教学信息,能够将学生带入生动而直观的教学情境之中,具有化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微观为宏观的特点,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上好序言课非常重要,为此在上序言课时,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生产生活中随处要见的化学现象, 展现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与生动形象,让学生对化学世界有更直观而形象的了解,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强烈关注与积极认可, 进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兴趣。

二、突出教学重难点

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核心环节。初中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化学知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系统性, 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学生理解与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问题。传统教学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加语言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并不能将抽象而深奥的知识点讲清讲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图文声像呈现知识,将静止挂图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为教学提供一个宽广而自由的学习平台,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 更加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原子这一节,让学生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是重点亦是难点。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深奥,是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模拟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氧粒子和汞粒子,两个氧粒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粒子聚集成金属汞的过程。将难以用肉眼观察、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子和分子的分解与组合过程,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一抽象知识点的深刻而形象的理解。

三、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手段, 通过直观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第一手丰富的感性认识, 由此上升为对知识本质属性的认知,加深学生理解,真正发挥实验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架起通往化学殿堂的桥梁。

1.提高实验教学的可见度与清晰度。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探究实验, 在传统教学中都很难清楚而直观地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 坐在角落里或是后面的学生往往并不能清楚地观察实验,甚至无法看到部分实验现象;即使坐在前面的学生,一些瞬间发生的实验现象也难以观察到,这是传统实验教学的一大瓶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整个实验过程直观、清楚而动态地呈现于大屏幕上,可以让教室每个角落里的学生都可以看到,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与清晰度对于瞬间发生的实验现象,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回放功能再次播放,让学生直观而全面地观察,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完成现实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受本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实验器材不全;有些实验药品有毒或者操作不当会发生危险,还有一些实验对条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完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通过讲实验做实验。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多处于一知半解状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如实验后先撤酒精灯还是先撤导管,一些学生对此并没有深刻认识,认为无所谓。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模拟正确与错误两种操作。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认识到要先撤导管, 如果先撤酒精灯,酒精灯上试管的温度就会降低,气压变小,而气压变小就会导致右边导管的水倒流进入酒精灯上的试管,容易造成试管爆裂。这样通过演示错误操作所造成的危险,更能引起学生重视,让学生理解其原因,这样更加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下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主体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成为探究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得到思维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而开放的探究平台, 让学生成为自觉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利用计算机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分析与解决更多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可以展现学生的个性,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让学生思考能否用稀硫酸或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相关软件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操作与观察,主动思考与思维得出正确答案。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探究平台,学生可以在此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实验探究,验证更多猜想与假设,进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手与脑结合起来,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改革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的推进,农村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的充分引用可以提高生物教学的高效率,提高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旨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更为深刻地理解生物课程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

1.信息技术教学的多样性

农村生物教师多是由其他科目任课教师兼职担任,缺乏专业的基础知识,学校对于生物课的教学也缺乏重视,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信息技术则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以录像、录音、图像、幻灯片、网络等各种手段来改变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性

纸质课本的内容尽管附有一定量的图片,但是信息量还是相对匮乏,并且生物课程的理论都非常抽象,通过教师的讲解还是很难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动画的形式将一些生物的变化机理展现出来,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画面,既生动,又形象,还利于理解。

3.加强实验辅助操作

农村初中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有限,学生人数与实验室配置不成正比,甚至于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基本的生物实验室,学生没有办法进行生物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验前,同学们通过观看一段事前录好的标准操作流程,配以教师的讲解,则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重点、要点,防止上述事故发生。

二、农村初中生物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1.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农村初中由于资源有限,现代信息技术固然先进,但是成本不低,对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的,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只有当内容比较复杂,单凭口述和板书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的内容时,可考虑加入多媒体教学,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展现形式来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2.不能以多媒体教学来取代实验教学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不能由于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模式,而产生省略实验的心理,因为生物實验中的一些内容是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够有所感悟,仅仅只是观看教学录像或者图片是不能让他们很好地理解生物的特性的。实验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而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做到的。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防止教学退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为教学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脱稿讲课,将所有的知识点以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而多媒体的出现则大大地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师一般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念幻灯片,将幻灯片的内容念完,一节课也就讲完了,这是退化了的教学思维,是不可取的。

4.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教学资源

农村初中由于经费相对紧张,不可能配备比较多的多媒体教室,通常一个学校可能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而多媒体教学不仅仅限于生物课教学,这样就会出现多媒体教室资源无法满足所有课程需求的问题,以至于有些时段,很多班级抢着用,而有些时段又没有人使用。为此,学校应该对多媒体教室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设置教师使用率,在利于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个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用。

三、展望未来农村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1.设置生物课程专用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而作为初中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的生物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特别强,且理论艰深,如果能够为生物课程建设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在教学手段上更加专业化,甚至于将实验室与多媒体教室相结合,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照课件进行实验训练,则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在生物课程专用的多媒体教室里的设备,一定要一切以利于生物教学为标准进行设计,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地为生物教学服务。

2.让网络教学走进生物课堂

尽管多媒体的加入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为初中生物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但是缺乏网络的信息技术是不完整的信息技术,只有网络走进课堂,学生才能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学习生物课程的以及生物科学的变化是怎么样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只有正确地面对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使多媒体教学服务于生物教学,才能真正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李峰.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181.

篇5: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学 校: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科 室:信息技术教研组 学 科:信息技术 课题负责人:张娟

时 间:2012年10月

《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掀起经济发展浪潮的时代,是信息技术掀起科技发展浪潮的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因而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经济也已初见端倪,随着一次次信息化浪潮,大家逐渐发现当今社会的财富已不仅仅是物资产品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进行再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校因素。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农村中学大班额达不到课堂生均1机;其次是实际教学不能与课程计划同步,如果要达到人人上机操作练习过关,每周两课时难以完成;再次是师

资力量不足不专,多为兼职教师,最后是网络介入与教材尚不能完全配套,农村中小学网络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还有是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地位低、任务重、缺乏激励机制,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难度大、教学方法不合理,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网络信息资源少。

(二)家庭因素。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电脑并没像电视机一样普及而升级到“家用电器”,很多家庭还没有电脑,就更别提网络了。因此,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加以练习巩固,更谈不上业余学习和接受家长辅导。此外家长的关注程度不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学电脑就是教孩子玩游戏。

(三)社会环境因素。农村社会还没有提供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场所,关于网吧犯罪、网瘾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犯罪事件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宣传报导,家长也担心孩子会因为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故“因噎废食”拒绝带孩子进网吧学习。信息技术也因此背负上了不好的名声,甚至有家长将孩子上网成瘾等归罪于学校和教师。

通过这些因素,由此我们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2、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教学效果最优的整个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对传统课堂教学给予提升和深化,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非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要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种方式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能够使得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学习。

2、马列主义哲学方法论,要求我们用整体联系、辩证思维的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等。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

教学资源。

七、研究对象

7—8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时间跨度为一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开题申报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开展课题组开题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和成员分工。开展课题开题讨论会。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县一中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第三阶段:实验测量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着力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并对实验进行阶段性比较测量,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汇报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参加课题结题研讨会。

2、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

3、汇总教学课例、个案、案例、论文、等。

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九、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改变家长“矫枉过正”的思想误区。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

十、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

专家顾问:朱文(市教研中心)朱惠民(市信息中心)李国栋(县教研室主任)瓦力汗(县远程教育办)领导小组: 宋庆良(校长)王俊华(副校长)周晓敏(教务主任)张保仓(教务主任)课题组负责人:张娟 课题组成员:梅洁

(二)课题分工

1、组长:张娟,负责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各项活动,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小结,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经费管理和调查报告。

2、组员:梅洁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调查走访、测量研究、搜集文献资料。负责课题研究的活动记录、资料收集,档案整理、信息上报。

十一、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2]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7期

篇6:农村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龙岗中学莫晓昌

(课题研究)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情境创设工具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充分利用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这种资源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的学习之中,它为中学生创造了在线式,多对多的交互个别化的辅助平台,这种平台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成为可能。这种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和环节。

[关键词]:创新 实践 能力培养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1篇二: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高军孝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平常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掀起,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中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而且陈旧,正常教学难以进行;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时严重不足,每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并且容易受到学校安排的影响,甚至取消。

3、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农村家庭不一定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条件。既就是有机会实践,他们也只知道上网游戏、聊天。

4、学生自觉性太差,并且层次不齐。入校后,有些同学对计算机操作很熟练,但有些同学没任何基础,甚至连正常开关机都不知道。教学难易程度无法把握。

这些条件的限制,我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提出“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4、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5、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论文、案例、交流材料),建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库、电子教案集、优秀课件集、优秀作品集。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各类教学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参与者和辅导者,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5、自然实施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教学资源。

六、研究对象

孟村中学高一级全体学生。

七、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可行性研究及申报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

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积累材料(2015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015年4月—2015年6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汇总教学课例、案例、论文等。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实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在课堂上广泛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信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建成课题研究成果资源库。

九、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刚要(试行)》教基

【2000】35号,2000.11

2、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4、曲桂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9期篇三: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16,省级,辽宁省鞍山市超然精品教育网站主办,《超然精品教育网》2005年12月发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已成为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一切领域的基础。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并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谁就可以处于通览全局、控制大局的主动地位。可以毫无忌讳地断言,在21世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标志,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的新型师资队伍,是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一)课题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义意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建构主义更能揭示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更适合于指导教师培训学习。

2、创新学习的理论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它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二)实验假设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现代教育能力水平,有利于建立一支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对贫困山区中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因变量: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干扰变量:学校条件、教师素质和其它方面的差异等干扰变量可忽略不计。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当前,信息技术(ict)整合于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而教师培训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瓶颈问题。由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的教育内容、方式、学校内涵、教师作用等方面的变化,必然给各国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看来,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技术素养恰恰是教师比较薄弱的。如何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有机地、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也随着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也是在此教育观念下衍生出来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都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既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又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而且主张使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建构认知环境,使他们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改变过去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而且对其教育技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四、课题的设计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江泽民主席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为指针,以“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素质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依据,使全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研能力。(一)研究目标

我们在确定培训目标上着重把握“一个原则、两个层面、四个能力”。

一个原则,就是相关性原则。所谓的相关性是指在确定目标时要有的放矢,要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因此,与之相关联的教师所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质必须包括信息观念、信息理论和信息能力等。

两个层面:一是普及层面。普及层面的要求是适应性的培训,目的在于适应当前信息教育普及的需要。这种需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提高层面。提高层面的要求是发展性的培训,目的在于前瞻未来,培养信息教育的学科带头人。这种需要是带有鼓励、导向性,即从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未来教育。

四个能力:即在建立的信息意识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处理、加工信息和开发cai软件的编著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设计能力。

探索教师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规律,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探讨在现行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管理机制的条件下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二)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下,建立起培训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结构,形成活动流程的基本方式。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下,通过“认知一体验一应用—反馈一评价”的良性循环,形成的“理论

学习—技能操作—研究实践”于一体的互动模式。(三)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是如何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即是一项实践性的应用研究。其任务在于:面向21世纪,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确定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探讨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构建一个掌握信息技术的新型师资培养模式。(四)研究方法

该实验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研究采用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以自然实验法为主。(五)研究步骤

整个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基础发展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为全面开展实验作好准备工作,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以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教师三方面人员组成研究队伍,确定在研究中所遵循的在目标制定上,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当前教师现状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确定上,注意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对象上,注意骨干重点培养与全员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方式上,注意在岗学习与短期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原则的四个原则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专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育三大内容。积累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深化发展阶段(2003年9月一2004年8月):主要任务根据调查的情况和实验目的,从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面实施方案,积累资料,分析实验情况。同时要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起来,确立实施“科研兴校”的策略,以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校日常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只有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晋升、待遇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因此,树立竞争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晋升、待遇结合起来,有利于激活广大教师的竞争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竞争能力;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树立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树立成果意识,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有利于振奋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激励教师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撰写高质量的优秀课例、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软件,设计评测手段,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分析总结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主要任务是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高质量的优秀课例,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过程报告、设计评测手段、编辑《研究成果汇编》等。

五、课题的研究基础(一)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于2000年7月结题,通过专家组鉴定,并刊登在由徐崇文、姚仲明、魏耀发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5月出版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研究>》一书中的1459页。1999年10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

讨会上,实验报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在会上发言。同时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将实验报告的摘要编入大会论文集中的136页。《中国电化教育》将实验报告刊登在2000年第4期上。200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年3月,被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课题组和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评为一等奖。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心,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资助金项目《初中英语听、读、说、写整体教学模式》。该课题于2000年7月结题,通过专家组鉴定。200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平昌县“九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还有九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科研课题在运行之中。(二)发表论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原文共1万字),本文主要介绍四川省平昌中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的探索与实践。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期。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2001年1月10日经全国中小学电教征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荣获二等奖。

《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实践与探索》(原文共6300字),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年11期。2000年8月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的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10月14日被四川省电化教育馆评为三等奖。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原文共5010字),发表于《学校思想教育文稿》2002年2期。编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第二卷)中。2002年8月被中国教育报刊培训中心和人民日报社评为一等奖。

《构建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原文共l万字),发表于《今日巴中》2001年11期。2002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编入中国财经出版的“走进新世纪--《中国世纪坛》下卷(世纪论坛)篇”里。2001年4月27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首届管理创新暨获奖论文颁奖大会”上交流并获一等奖。2001年10月1日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评为国际优秀论文。2002年6月10日被中国科技研究中心评为二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原文共2000字),发表于《四川电教》2001年2期。2001年9月1日被四川省教育厅人事处、师范教育处、四川省教育报刊社评为二等奖。

《加强中师学生电教技能训练培养小学合格电教师资》(原文共3200字),“加强中师学生电教技能训

练培养小学合格电教师资”这篇文章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采取比较灵活的措施,坚持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总结出了平昌师范十七年来为了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做法。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各类电教媒体的使用操作方法,而且能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最优的方式选择运用媒体进行教学,真正发挥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与作用。第二部分为建立中师电教技能训练体系,培养小学合格电教育人才,从理论上深刻阐述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原文已发表于《中小学电教》1998年第6期。1999年1月被平昌县教委评为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1999年3月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优秀电教成果奖。被《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中的《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一文引用。

《构建农村师范艺术教育体系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原文共1.1万字),1999年12月1日被平昌县教委评为一等奖。2000年4月1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一等奖。2000年7月1日被四川省教科所评为二等奖。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原文共5300字),本文从明确办学思想健全科研机制、充实装备设施加强软件建设、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狠抓教学常规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省平昌中学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重点中学办学特色的情况。分别发表于陕西《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1期和《中小学电教》2001年7期。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

《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原文共1.5万字),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2001年1月10日经全国中小学电教征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荣获一等奖。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原文共1万字),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4期。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于1999年10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该论文作为发言材料在会上宣读,同时被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评为优秀论文,论文内容摘要被载入会议论文集中。2001年8月11日由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泰国华教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华文师范学院、中国湖南省教育学会、香港《当代教育》杂志社、加拿大西门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2001年10月10日中国管理科学院四川分院在重庆举办的“十五期间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荣获一等奖。2001年10月24日四川省科技经济研究院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教育发展学术研讨暨2000全国优秀教育学术成果颁奖会”上交流并获三等奖。2001年12月7日在泰国华文民校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被《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中的《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一文引用。

上一篇:徒步活动新闻稿范文下一篇:一道伤疤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