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024-07-25

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精选10篇)

篇1: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使他们受益匪浅。

1.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应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以此帮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儿歌激趣

数学知识的表述往往比较抽象和单调,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它们编成口诀、儿歌等用于教学,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而且富有情趣。例如:在学完10个数字后,编了如下一首儿歌,并配有动作,教学生演唱。l像小棒斜着放(小朋友拍手);2像小鸭脖子长(双手扶颈头向上仰);3像耳朵多个弯(左手轻拉耳朵,斜着点头);4像红旗举得高(右手握拳念到“举得高”时向上伸);5像秤钩多一横(右手食指书写5字,念到“多一横”时向右画一横);6像哨子嘟嘟吹(左手大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弯曲成圈像6字,放到嘴边“嘟嘟吹”);7像锄头肩上扛(做扛锄姿式,脚踏一二一);8像小圈连大圈(右手食指书写8);9像小网捉害虫(做握小网姿式,念“捉害虫”时晃三下);10像小棒右边多个0(左手食指伸直作1,右边拇指与食指弯曲作,念“0”时两手靠近)。又如:在学习“凑十法”时编配了“凑十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两五相凑就满十,九和一、八和二,七三、**也好凑,两数相凑都是十,做加做减想到它,又对又快用处大。

3.设置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创设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游戏激趣的形式很多,像“找朋友”、“摘苹果”等,对中、低年级尤为适用。但对高年级来说,如能精心选择内容,采用游戏激趣也能得心应手。例如:在讲完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制作了若干个数字卡片,把卡片一一发给学生,然后下令:能被“3”整除的起立,请坐;能同时被“

2、3”整除的起立,请坐;能同时被“2、3、5”整除的起立……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脑子飞快思考,愉悦地掌握知识。

4.满足学生的趋美冲动

学习的个体──学生天生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当一个学习个体,面对具有很大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在趋美冲动的作用下,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渴求、去欣赏、去品味。如果他面对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就不会表现出积极强烈的情绪,就很难产生积极的享受学习的情感体验。

新教材,版式灵活,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比起以前,学生乐于亲近教材、阅读教材。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发现、欣赏教材中的美,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及美的体验。

5.将知识实物化或图形化

学生对于文字,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疲倦感,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将知识要表达的信息用实物展示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借助实物或图像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效果更明确。例如在圆柱与圆锥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借助实物道具的演示,对于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体会。

6.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

7.设问要放飞学生思维

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课堂上“精彩瞬间”的出现与否仅是教师的一念之差。因此,教师应善于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适时地进行“生成”的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生成的有利时机,以灵活的策略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动态生成。

《认识百分数》这节课试教多次,当出示投篮总数后,学生一般都束手无策,于是设计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比比谁投得更准”启发。实际上课时,我耐心倾听学生发言,没有急于提醒,希望慢慢将学生引到比较命中率上。当有一个学生提议先将最差的淘汰时,无形中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朝比较没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一方向前进。

生1:我认为谁投篮水平最差就先淘汰谁,首先可以排除3号队员,他有7个没投中。生2(支支吾吾):但1号队员和2号队员没投中的个数都是三个。生3:可以算出没投中个数是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比较。

通过计算,生1发现开始猜测3号队员投篮水平最差是错的。这是我预设中所没有的,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又不失为一条好的思路,何必非要比较命中率呢?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方法他们更感兴趣,他们在合作、对话、摩擦甚至碰撞中不断深化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建构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篇2: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黄岗镇罗楼小学

梁坤

我是一名乡村小学的数学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十年有余。下面我就谈一下怎样让孩子们爱上数学,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数学成绩。为自己的美好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为我的学生们都生活在农村,这里有广阔的天地,要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些。让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理论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从而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爱上数学,爱钻研,成为学习数学的能手。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教师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要自己做起参与其中,其次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去主动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现在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永远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完成一节教学任务后,学生能自主地去复习并且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给自己布置作业,独立牢固的掌握这一节的内容,作为教师,引导同学们定期制作数学黑板报、组织数学知识竞赛、组织“一帮一”的活动,为同学们创造一个平等、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成为学习数学的能手。

三、让同学们自己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来调动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为农村的孩子好动,好奇心特别强,所以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比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准备直尺、三角尺及量角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量角、画角,对于自己动手做得较好的同学,在班上给于口头表扬,这样会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会爱上数学这一学科。

四、对于课本中的一些内容,可以采用做游戏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游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感兴趣的,因为农村的孩子特别爱在乡间、课间内做游戏,一个砖块、一个石子或一个玻璃珠,孩子们便会快乐的做游戏,所以教师利用同学们爱玩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安排一些游戏内容。比如,画统计图的比赛,做小游戏或让学生进行抢答游戏,或者让同学们用长方形的纸折角的小游戏。在玩游戏中同学们既带来了快乐又学习了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师在教学时,注意题的难度,让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让他们找到自信,从而才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一个班内同学们的基础不同,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所以作为教师在提问同学时要注意题的难度,成绩好的学生就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成绩不太理想的就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都找到成功的感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告诉同学们只要努力、自信,成功一定会属于他们,当然也要让同学们认识到当面对失败时,也不能气馁,只要加倍努力,成功就会属于他们,只要同学们能够正确的认识成功和失败,就一定能成为学习的佼佼者,就一定会对会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多变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从而能让同学们爱上数学这一学科,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宁陵县优秀论文评选

浅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黄岗镇罗楼小学

篇3: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就容易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利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时,有学生问:“直接计算总体的平均数不是更加准确吗?”对此,我给他们说了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小孩子,他的妈妈让他去买一盒火柴,叮嘱他要买好的、划得着的.这个小孩子去到商店,要了一盒火柴,然后一根根地划,直到最后一根,最后把划过的火柴带回家去,你猜小孩子的妈妈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是他,你怎样完成妈妈交给你的任务?”这样,让学生理解了当考查本身带有破坏性或数量太大的数据时就要选取样本来计算的道理.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自然而然地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应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例如,学习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之后,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各种事物有多少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又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高矮引出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等等.这样融数学于生活,融生活于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数学很有趣,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发了热爱数学的情感.[2]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认知历程、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在主动参与探究中,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探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不一定准确,教师可以补充.但由于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同时他们在探索中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趣味性,数学学习很有趣,成功离他们很近.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先让学生计算“2x2·3x3”,学生得出两种结果:6x5和6x6.谁是谁非?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学生纷纷积极进行计算、猜测、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课堂成为探究的主阵地.

2.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

应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的过程有苦有乐,我们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的都是苦,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应用中也有快乐的一面.有些学生平时数学思维不太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为此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在平时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从真实生活的体验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建筑物的测量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但处理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来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各尽所能,结果在作业交流中发现,有些学生利用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原理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发现旗杆的影子不全在地面上,还有一部分在另一个建筑物的墙上.对此,部分学生也找出了较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大开眼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实现了“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3.体验取得数学学习成果的乐趣

收获是快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加体验学习取得收获的快乐.看懂一道题,理解了一个数学概念,学会了一个公式的用法,这都会让学生感到很快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个乐趣会一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的表现欲较强,所以我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常常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来帮助解决.如教学《整式的乘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师将要迁新居,现在老师打算把新房的卧室和客厅(住房结构示意图略)铺上木地板,请你帮老师算一算,我至少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问题一出,很快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讲解各自的解题思路,使他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更激起其极大的成就感、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并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三、恰当应用“屏幕教学”,让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第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教学的文体化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地体现“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3]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的利润率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小百货.学生利用15元钱到小百货购买自己所喜欢的商品,看谁能买到经济实惠的商品.学生亲身经历了购物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产生追求和掌握知识的精神力量.

四、示范引导,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师有其自身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皮亚杰认为,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依靠对老师的认识、模仿和领悟,并在老师的熏陶下达到一个新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给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教师的讲评、板书、批改和教育中所显露出来的态度、品质对学生是一种感化,是一种榜样的力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4]

五、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是涉及教师和学生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5]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个潜在的和谐环节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构建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良好的师德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作为教师,要用“爱、勤、博、范”来严格要求自己.[6]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将处于最佳状态.

2.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与学生能很好地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换位思考问题,多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3.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

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无能的.教师绝不能仅凭本身并不一定十分科学的知识检测来评价学生,或仅凭一时一事给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妄下断言,必须注重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并且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或鼓励性语言与学生交谈,如“请你说说……”“你真棒!”“这真是个伟大的发现!”“这种想法真独特!”等.这些语言可以鼓舞学生去争取更好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就一定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是我们教师要终身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谢嘉.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数学方式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0(4).

[3]王宇林.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www.docin.com/p-325213897.html#documentinfo,2012-1-13/2013-12-26.

[4]禄文夫.探讨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EB/OL].http://xxfhyzsxz.blog.163.com/blog/static/212392190201307101531971,2013-1-07/2013-12-26.

[5]顾文伟.论构建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EB/OL].http://www.jyscsz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8,2006-11-27/2013-12-26.

篇4: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乐趣 吸引力

一、走向民主——把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动,也许,这是几代人的渴求,在这次课改中孩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⒈改变教学空间,让孩子“随心所欲”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新课程的改革,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改革:

移走讲台,建立活动角。首先我们把教室分为学习区和活动区,学习区是课桌椅,队形不定,有T字形、半圆形、马蹄形……在学习区内无讲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走下来,跟好朋友商量、探讨。而教师也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前,而是学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学生之间。黑板也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学习区内资源很丰富,有英语角、数学角、每日一星……让每个孩子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活动区里是学具,学生可以在活动区开展活动。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学生就可利用活动区内开展“小小银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

⒉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⒊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

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自主探索——把权力让给孩子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三、张扬个性——把发展留给孩子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事。”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自己的教学特色有哪些,说不清。这是我们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⒈活用教材

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如可以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去选取素材。例如数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等。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⒉开放空间

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这能学会吗?要不要优化算法?其实不然,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教学“乘加乘减”时,出示主题图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金鱼?有的学生说把四个鱼缸里的金鱼加在一起,可以用算式4+4+4+3=15;有的学生说可以列4×3+3=15;也有的学生说4×4-1=15(把四个鱼缸都看成是4条,而第4个鱼缸多了一条,所以减去一条)。甚至有学生说把第4个鱼缸里的三条金鱼分到前面3个鱼缸里。因此可以列5×3=15.看!这是孩子个性的展示.

教师的行为在变化——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在这种课堂氛围下,老师经常被难住,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的教师甚至说自己在课堂上就象节目主持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与生活的距离。

课堂氛围在变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运用激励性言语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赞赏学生,课堂气氛显得民主。老师们带着尊重,带着赞赏走近学生。学生大方多了,自信多了,想法多了。“我想……”“我认为……”“我们组认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想法让我们做教师的常常会感到有意外的收获,课堂里的笑声多了,话语多了,争吵多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变化,犹如一缕缕春风,使人感到清新、舒坦。

课改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课改中的教师是幸运的。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是新课程所向往,所倡导的理想境界。面对这次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只有把握实际,大胆实验,与数学课程改革之士一路同行。

篇5: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刘璐

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学习过程的真正动力。他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主张围绕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的学习,在成功地探索未知中,获得满足感和愉快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于学习,刻苦钻研,并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一、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游戏,英语课上总少不了朗读,但过多机械地重复练习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结果会适得其反,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三年级的英语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从喜欢朗读的方式到喜欢朗读,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上我最常使用的是让学生分四组分别站立朗读,有时我会和学生玩“站立朗读”的游戏。我分给每个小组一个单词,然后根据我指的学生分别起立说单词。接下来我会加快速度,或故意在两个单词间重复,学生随着我的速度越来越快地站立,越来越快地朗读。为了让这个活动更有秩序,学生更积极参与,我会不时表扬

一、两位同学:“***速度最快!”“第*小组最整齐!”。我还经常和学生玩另一种朗读游戏“高低声读单词”。我领着学生读单词,从正常的声音渐渐变低,学生也随着我越来越低,最后我们由气声读到无声(光动嘴不出声)。然后我们再从无声、气声渐渐到高声。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学与乐不可分。” 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将枯燥的单词朗读与活泼有趣的游戏教学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起学生的说英语兴趣,使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

二、让学生做游戏,感受说英语的快乐。有这样一首儿歌 “Thin pig, fat pig, one and two.Thin pig, fat pig, I see you.Fat cat up, thin cat down.They like to play, Round and round.” 备课时,我给每句话都设计了相应的动作,但是教到最后一句Round and round时,学生对动作已经不是那么起劲了,怎么办呢?从学生转圈的兴奋中,我想到了游戏:让学生比一比谁最先转完。果然,这个游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一节课下来,学生初步掌握了小诗,但还需要巩固。第二节课上怎么练呢,还是这样吗?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兴趣的。于是第二节课上,我设计了另外一个游戏:让学生都站在走廊里,全班齐说小诗,说到最后一句Round and round,学生分组绕着课桌跑,这句话一结束,学生马上停止,还在跑动的学生要被判出局。这个全班参与的游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了小诗。这时,小诗已经变成了类似于一种学生课后常做的拍手游戏了,小诗变成了游戏,学生学得高兴,老师也教得轻松。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受说英语的乐趣 在英语教学中,我还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生词时,经常采用启发诱导,新旧联系的方法,只要能和学过的词联系上,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做比较。例如在学习I am fine, thank you.时,我通过与学生的口语会话先复习了How old are you? I am seven years old.由此引出I am;再通过How are you?的问答引出已学过的Fine, thank you.然后我将这两张卡片放在一起,问学生:“哪个小朋友很聪明,能自己读出这句话?”我会给第一位读出句子的学生奖励一个五角星,同时说:“真聪明,Mrs.Liu还没教,你就能自己读出来了。Mrs.Liu最喜欢动脑子的学生了。” 再如在教完句型I like the new dress.再教学I like the new shoes.(shoes已经学过)时,我对学生说:“有小朋友认识这句话里的单词吗?”我故意一个个地指着上下句子里的相同的单词,提醒他们注意这之间的联系,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很轻松地就读出了句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我想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动力和学习的自信。

四、将激励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的成功。教师上课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适当进行不同的评价。除了用“good” “very good”, 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 “你的发音很标准。”、“你的英文字写的非常漂亮。”、“你上课坐的很端正。”、“你的背诵能力很强。”等有针对性的语言,这样可以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中的优点。当然评价要全面,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不忘指出缺点,让学生明白今后发展、努力的目标。优生和差生兼顾,都要鼓励,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感觉到被老师肯定的成功感。

四、将成功感受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做人的成功。英语在培养人的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育人。好的感觉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指引着人向往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事物,提高生活品质,是一个良性循环,积极地生活态度也让学生积极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地学习,可以让效果更佳,这就是成功感带来的动力,包括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动力。总之,赏识是温润的风,它带来孩子心灵的暖意,培养同学的成功感靠我们的态度,靠我们的课堂和课外生活,语言的赞美,动作的安慰,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慢慢让学生感受到说英语的乐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成功的源泉。

篇6: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大胆猜想,体味乐趣

数学事实首先被猜想,然后才是证实,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用3、4、5三张数字卡片分别摆出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和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之后,提出数学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一开始就寻找“个位特征”,但猜测很快被推翻,因为个位是0~9中任一数字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探索一时陷入困境,同学们愁眉紧锁……后来有学生大胆地另辟蹊径:找各位数字之和的特征,经过大胆的猜测和大量的验证,终于找到了答案,顿时,同学们喜笑颜开。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猜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学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既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又体味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2、学会转化,体味乐趣

转化是把未知变为已知,把难变为易,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例如,学生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用量角器测量、剪拼、折拼、沿长方形(正方形)对角线分三角形……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他们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建构数学知识,训练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的奇妙,体会成功的快乐。

3、学会归纳,体味乐趣

数学有很多概念、法则、性质,它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教给学生借助实例、模型等直观材料运用比较、归纳来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构建和谐,分享探究喜悦——乐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来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适时引导,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的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合作交流。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某一路段过往各种车辆情况”的录像,让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学生们面对穿梭不停的车辆无法统计。在学生们的要求下,我放慢了播放的速度,学生仍然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们产生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后来在小组合作、明确分工下,很快完成了这次较为复杂的统计工作。通过这一环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也使探究得到有效的深入,更使学生分享到合作探究成功之喜悦。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各小组中摆放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任意三角形若干个。让组内同学合作进行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看哪一组方法多。这样,各小组中的成员都会齐心协力,人人都会动脑、动手、动口,都会为合作伙伴想出的妙法而骄傲,构建了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他们乐于探究的学习热情也就自然爆发出来了。

四、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养成探究习惯——会学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依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反复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成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甜美时,他会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我事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带2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的学具、1升的啤酒杯和一个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人人开动脑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有的说,将注满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学具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有的说,把1立方分米的学具盛满水,然后倒回200毫升的烧杯中,发现正好倒了五次,得到1升=1000毫升……最后,还有个学生说:“我知道,由于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还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我推断1毫升=1立方厘米。”学生的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了自觉探究数学的好习惯。

篇7: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写作文是一种乐事。这样,他们才情愿去写才乐意去写。此外,还要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积累、提炼写作素材。这些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己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按单元训练重点,有目的地指导,使学生对写伯产生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来诱发学生萌发习作的愿望,结合教学实际,按照单元训练重点,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学生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有了学好写作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将来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是一种需要。因此,我每讲一篇课文,都有要给学生讲清作者行文的思路、目的是什么,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每一次习作前,让学生明确此次习作的目的,就这样,学生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明确的习作目的,急于要用自己所学的作文表达方法来展示自己。这样指导,有利于学生积极踏进生活的河流去体验生活,去捕捉生活河流中泛起的涟漪。

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思考、认识生活,俱体地指导,使学生情愿去写。

小学生写作,普遍困难是无话可写,无生活素材。为此,我经常组织开展一些班、队会活动,让学生亲自主持、参与,组织材料,设计内容、形式,从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从中去思考、去感悟,从而去积累和丰富习作素材。我把记日记、写周记作为学生自觉去占有生活材料的经常性、习惯性作法,因为日记、周记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能让学生真实地记录生活、分析生活、鉴赏生活,进而上升到提练生活。做法是:1、激发学生自觉记录生活的情趣。如:我组织的“游陕机后山公园”、“我爱祖国”、“月夜吃饺子”、“军事演习”游戏等,事先并没有布置习作,但学生普遍感到欢畅,有教育意义,他们自觉地做了日记、写了感受,我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把当时的场景、活动中的趣闻轶事讲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课堂上讲述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自觉积累材料的欲望。2、在学生常想、常记的同时,我注意让学生装做到在物可言时则言,无话可说时则少,甚至可写一句话或几句话的日记,使学生认为写日记、周记不是累赘,而是与教师、同学、家长交流思想、情感的手段,记载自己思想、进步、成长的工具。

三、培养学生提炼、素材的能力,循循善诱地指导,使学生乐意去写。

生活,千头万绪,其内容丰富多彩,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指导学生提炼写作素材,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从众多内容中提炼有 用的素材的能力也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提炼,使学生养成从材料中挖掘思想,把感性的观察,上升为理性的“道理”的习惯等。例:学校合唱队参加全镇庆“六一”歌咏比赛,我校荣获一等奖,当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冯家嘴小学第一名”时,我校学生欢呼雀跃,互相拥抱,高兴、激动之情难于言表……针对这一生活实际,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在课堂上,同学们回顾当时情景,情绪仍然十分激动,有些同学谈到全唱队训练时,师生们所付出怕努力,领悟到“大全唱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做什么事也一样,都有要集中大家的智慧”。有些同学讲到:“获得歌咏比赛第一名,是全校师生团结协作的结果……”在指导训练中,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材料记录本,把随时观察到的生活趣事,感悟到的人生真谛记下来,写作时加以整理、提炼,以此培养学生提炼素材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8: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绘画兴趣,游戏,故事,诗词,辅导,展示

学生从学习儿童画过渡到学国画, 由于绘画工具和材料改为毛笔、宣纸、墨、国画颜料等, 孩子往往不是太好掌握。开始练习时, 经常弄得满脸都是墨迹和颜料, 还把桌面涂得花花绿绿, 乱七八糟。在培训孩子们国画绘画技法技巧的同时, 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初学失败带来的影响, 提高他们的国画学习兴趣, 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 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多年的国画教育实践, 有几点不成熟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游戏导入, 激发儿童学习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 教师进行教学时, 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 学生易产生厌烦, 从而讨厌画画, 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如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 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 (如太阳, 星星, 瓢虫等) , 再进行合理的示范, 随即让学生来尝试。如画“中国戏剧人物”, 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 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创作出来的作品十分新颖。再如, 画“猴子”, 先讲清猴子的结构, 老师进行示范, 强调用笔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 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故事, 如母子情等, 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 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 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 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 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讲解国画故事,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名人轶事也多, 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 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 夏半边”, 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 齐白石的“不倒翁”, 大千弃房买画等故事, 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画画的认识, 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三、深入生活, 扩展学生表现的对象和范围

儿童水墨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 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 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在选择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时, 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 才能让学生感兴趣, 就像在描绘自己的生活一样。在平时生活中, 有一些细节如“照镜子”“梳妆台”“公园的一角”“跳绳子”等, 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来劲, 这对学生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这时候, 结合讲解在进行绘画时如何考虑用笔、用墨和用色已经水份的掌控, 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将古诗、书法、音乐与国画相互融合, 提高兴趣, 完善学习效果

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唐人曾经说过:“书画异名而同体”。古诗的优美不仅在于它的文字, 还在于它的意境, 与同样讲究意境的中国画诗画相通, 让孩子用绘画来表现古诗的画面, 将两者结合, 互相促进, 对提升国画学习效果有十分好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花卉和昆虫后, 让学生用国画的形式来表现《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场景, 那是别有趣味的。还有《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等, 指导孩子在画上用书法提上诗句, 从另一个角度又促进孩子们学习书法的兴趣, 国画、古诗、书法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再比如, 我在讲解的怎样画《荷花》这一课题时, 就结合了汉乐府的《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这样启发孩子再画出几条可爱的, 游来游去的小鱼儿。在静中画动, 动中画静, 动静结合, 增强画面的生动情趣。课堂讲解后, 学生在绘画练习创作时, 我还经常配以节奏舒缓的民族传统音乐, 更能让孩子们进入国画的意境。

五、重视过程的辅导, 及时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学生作画时, 老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作画过程和一些别人无法发现的细节。既不能漫无目的巡视, 也不能过多地询问, 干扰他们的激情、灵感和思路。这时候, 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如对信心不足, 迟迟不敢下笔的学生, 老师可以采取手把手教学方式, 帮助他在纸上先跨出第一步, 这万事开头难的问题就解决了。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深入画面的时候, 老师要及时地启发和引导, 哪怕帮助他添加几笔也无妨, 主要是起到进一步扩展、丰富画面的作用。

最后, 为每位孩子选择一幅佳作进行装裱, 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增强学生的艺术成就感。一幅完整的国画, 需要使其更为美观, 是离不开装裱的, 装裱后能够使其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在学生学习国画一段时期后, 挑选他们一些较为成功、完整的习作进行装裱, 并在课堂或学期结束汇报课上进行展示。许多学生和家长真切地感受到, 以前看似不太起眼普通的作业, 装裱后达到的效果往往令他们感到惊讶和兴奋, 让学生有一种学习国画的成就感。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国画的热情, 又很好地保存了作品, 还可以从中看到孩子学习的进步和成长。

篇9: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就容易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利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时,有学生问:“直接计算总体的平均数不是更加准确吗?”对此,我给他们说了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小孩子,他的妈妈让他去买一盒火柴,叮嘱他要买好的、划得着的.这个小孩子去到商店,要了一盒火柴,然后一根根地划,直到最后一根,最后把划过的火柴带回家去,你猜小孩子的妈妈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是他,你怎样完成妈妈交给你的任务?”这样,让学生理解了当考查本身带有破坏性或数量太大的数据时就要选取样本来计算的道理.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自然而然地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应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例如,学习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之后,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各种事物有多少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形状各有

什么特点.又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用熟悉的较大,需要考生具备谨慎细致审题、认真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及较强的运算能力才能避免出错.又如第(3)问②中的解法三:求一元二次方程x2-4kx-4=0的根,由于一次项为字母系数,用求根法表示点A、B坐标的出错率非常高.

3.思维定式.如第(2)问中“求证:AO=AM”,约55%的学生看到证明线段相等只想到用几何方法,故连接OM,想方设法去证∠AMO=∠AOM,实在证不下去,只好放弃,浪费太多时间,以致第(3)问①小题都没能做.

四、试题命制后的反思

1.这道试题的命制旨在避免教师中考复习中题型模式教学的思维定式,通过改编高考题,从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角度,考查学生的探究综合能力.高考试题是中考命题的一个资源库,但绝不能直接用数学高考题作为数学中考题,因为这样做显然不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会对初中数学教学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所以在中考命题时,我们可以从数学高考题中提取素材,用其立意,命制出情境生动、立意深远、思维价值高的数学中考试题.

2.从解题方法上讲,第(3)问的技巧性比较强,虽然有运用二次函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和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性质两种解题方法,但是学生没有学习二次函数根与系数的关系,而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性质的方法,技巧性比较强,造成这一小问的整体难度比较大,区分度也不高.所以,在解题的方法上还要进一步地考虑适合于初中的通法为好.

3.教学的导向问题.从考试后的情况和教师的反馈来看,一方面由于这道题涉及高中的知识,使得教师想到在以后的教学中融入高中的学习内容,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有一点学习的前瞻性也无可厚非.这样的问题讨论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不过,在命题的原型上,还是尽可能地从教材的原题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以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地深入研究教材,避免陷入新的题海战术中.

4.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进行如下的试题变式.

(1)如图4,连接AE,BE,证明AE⊥BE.

(2)如图5,连接OM,ON,证明OM⊥ON.

立定跳远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高矮引出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等等.这样融数学于生活,融生活于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数学很有趣,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发了热爱数学的情感.[2]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

篇10: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市三附校:王玉宝

摘要:为了做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本文就是从教师讲课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出发,使学生做到上课主动、积极参与且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是用教学实例从实际教学中的以下几点证明学生学习时产生快乐感,提高了教学有效性。(1)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确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2)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快乐。(3)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5)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正文: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生的精

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确定,教师给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课例1:“功”片段教学。

师:“功”是个多意词,在现实生活中是广泛使用的一个词,它有什么含义?根据你的理解,哪位同学能讲讲它的意思?

生1:我想功有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的意思。生2:我想它还有成效的意思,功劳的意思。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节课开始我们要从物理学角度学习有关“功”的知识,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同时还有它本身的特殊含义。根据以往物理知识学习的经验,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一下,你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知道“功”的哪些知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检查,讨论大约三分钟)

生1:我想知道在物理学中,“功”是如何定义的。

生2:我想知道物体在做功的过程中,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3:我想知道物理学中的“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是否有联系,是一样的吗? 生4:我想知道物理学中的“功”是通过哪些量进行计算的?能

够对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计算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知识也的确是我们在学习功的过程中,应该知道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进行学习,然后回答学习活动卡上的问题。

学习活动卡:1能说过出什么是功。2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功的含义。3说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4举出生活实例:一个做功的和一个没有做功的。

这样既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参与探究又使学生产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的感觉而产生快乐。

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体现了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了学生的体验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快乐。课例2:“摩擦力”片段教学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摩擦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到处存在的,同学们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谈一谈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然后说出来与我们共同分享。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及增大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存在的,没有摩擦力人就无法走路。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摩擦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时是益的,有时是有害的。

生4:原来我不知道举重运动员为什么在举重时要擦一下镁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我觉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生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不要把事情绝对化,当然摩擦力也是这样的,有时对人类是有好处的,可有时人类又必须要克服掉它;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在顺利中要想到不利,在挫折中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这是我这节课的收获。

这样:学生不仅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了摩擦力,还能够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我觉得很可贵。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当中,所以看待事情也必须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不要孤立理解事情,要学会辩证思考。反映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体现了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学习才是快乐的。

三、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例3:“浮力的利用”片段教学

师:通过前面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所获得的结论,谁能帮助我总结一下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1:由于橡皮泥的密度比水大,浸没在水中时,因为V物=V物,所以G排〈G物,即:F浮〈G物,所以橡皮泥会下沉;而把橡皮泥做成空心时,虽然自身重力没变,但体积增大很多,放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变大了,当然受到的浮力也增大,所以能漂在水面上。

师:你说得很好。轮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根据刚才总结的原理,根据你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阅读课本、可以参阅课外读物、找有关轮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然后我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同学们。(10分钟后,一部分同学到前面向班级同学展示了学习的成果。)

生2:我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前面橡皮泥的实验,我知道了轮船漂在水面的道理:就是增大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物体所受的浮力变大。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轮船。

生3: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生4:我通过学习知道,轮船要浮在水面上,因而F浮=G物,而F浮=G排,所以,G物=G排,因此m物=m排,所以可以用排水量来表示轮船的大小。

生5: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大,我就想如果同样载重的轮船在海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要比在河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要小,因为轮船的工作原理是:G物=G排,F浮=ρgv,所以我想排开水的质量是一定的,排开海水的体积一定比河水的小,因此,同样载重的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要上浮一些。

生6:在电视中常看到轮船的侧面有不同颜色的线,资料介绍,中间那条叫轮船的吃水线,如果水位超过吃水线,轮船就会有沉没的危难。

认识的愉悦感就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一切都被动的活动都是不快乐的。有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

四、笔者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

验到探究的乐趣。

课例4:“浮力”教学片段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演示实验,我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同学们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边讲边做)

生:浸入水中的软木塞慢慢浮上来,最后静止在水面上。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

生1:水对软木塞有浮力

生2:软木塞密度小。

师:你们说得很好。哪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在运动的过程,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师:物体在上升的过程中,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上升初是浮力大于重力,最后二者达到平衡。

师:你说很好。既然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软木塞浸入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看演示实验(教师边说边演示:钩码放入水中,沉入水底)

师:请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钩码沉入水底,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不论钩码是否沉入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的。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我想一定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现在请同学们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每个实验台上给定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钩码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然后请同学告诉我实验的步骤以及你通过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

(大约过了5分钟)

生:我的实验步骤是这样的:1在空气中称出钩码的重G=0.5N;2把钩码浸入水中,测出水中钩码的重G1=0.4N;3通过比较G、G1,发现水中钩码的重的读数比空气中钩码的重的读数变小了,也就是存在G1〈G。由此我认为:钩码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谁能说说,根据力的合成的原理,如何做才能使弹簧在空气中的读数依然是G?

生:我想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应该作用在弹簧上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应该等于G和G1的差值,即F=G-G1。我想用手给钩码一个向上的托力,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0.4N,这个托力的大小等于F=G-G1=0.1N(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很好,请坐。我们用手对钩码的作用和水对钩码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所以说水对钩码有向上托力,即浮力。如果把水换成其他的液体,结论也是相同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水对物体有向上有浮力作用。

师:仅仅只是水对物体有浮力作用吗?

生:不是,任何液体都有,只要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就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任何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的浮力的作用。

师:你说得很好。(教师边说边板书:一浮力的概念和大小F=G-G1)

这个课例教师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把学生带入

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例5:“光的折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实验:把筷子斜插入水中,会观察到什么样的现象呢?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不一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师: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这里有个教学用的光的折射演示仪,我现在让光进入光的折射演示仪,如果发生了折射,光在演示仪中就会偏折,如果说不发生折射,光就会依然是沿直线传播。

好,下面请看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样的现象?谁能总结一下。

生: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

师:你说得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的折射。我们把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光是怎样反射的?反射时,光路是否可逆呢? 生:回答„„

师: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光在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你能否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吗?光路也是可逆的吗?

生:根据我们物理学的类比思维,光的反射也好,光的折射也好,都是光的现象,既然是光的现象我想应该是遵循相同的规律,也应该满足光的反射定律。

生:我也是从物理学的类比的思想出发,我也认为光的折射也会满足光路的可逆性原理的,因为光的反射定律遵循光路的可逆性原理。

生:我认为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不是一样的。不会满足光的反射定律的。

师:能简单说明理由吗?

生:我也是从咱们物理学的类比思维出发,它们同是光的现象,应遵循同样的规律,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光的反射是在同一种介质中,满足光的反射定律,而折射是光在不同的介质中进行传播,所以我认为是不满足的,但我认为光路无论是反射还是折射都应该遵循可逆性,原因与他们说得是一个道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是否满足光的反射定律?还是遵循它本身的规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当一次小小的科学家,研究一下光在折射中遵循着怎样的规律?下面同学们根据实验室为我们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实验小组为合作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比一比,看一看,谁发现的现象多、归纳叙述的结论准确、完整。

(每个实验台上有一台学生用的光的折射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不时指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有时也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操作之中。大约10分钟后,学生实验操作完成)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通过实验我发现: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外一种介质,光的传

播方向的确发生了变化。

生:通过实验我可以归纳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生:当光线垂直射入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生: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光的折射规律已经完全归纳总结出来了。

师:你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思考一下,光的折射时和光的反射时有什么不同吗? 在这个课例,教师首先通过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和光在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在运用物理学的类比思想去思考问题,在同学们积极猜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或者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一种强烈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的设计,为学生

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或者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动手实验,以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思考、学习、发现、成功的快乐。在实际教学中有多种能使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挖掘、发现、发展。使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课堂。

上一篇:黑马程序员c语言讲义下一篇: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