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语言理论考试大纲

2024-07-25

考研语言理论考试大纲(精选6篇)

篇1:考研语言理论考试大纲

中传日语语言文学考研大纲

《基础日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基础日语》主要考查考生的日语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试考生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知识。

二、考试的内容

本科目考试包括四个部分:语法与词汇、阅读理解、翻译、写作。

I.语法与词汇

语法:

1.用言(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变化;

2.助词的使用、形式体言的辨析、助动词的变化以及运用;

3.惯用型的使用

4,敬语的变化及用法。

词汇:

1.具有良好的日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8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的积极词汇,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汉字注假名、假名注汉字、外来语为主要的三个部分。

II.阅读理解

1.能理解一般日本文化、文学、政治类作品,读懂日文报刊新闻、政论,既能把握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

2.能借助构词法知识和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理解文中词句的语法关系,进而准确领会文意;

3.把握文章的段落大意、重要事实,找出所需的信息,并进一步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通篇布局、语言技巧及修辞手法。

III.日汉互译

1.汉译日:翻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短文以及文学作品的节录。速度为每小时约300汉字。译文要求用词恰当、语法正确、忠实原意、语言通顺。

2.日译汉:翻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短文以及文学原著的节录。速度为每小时约250-300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

IV.写作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语言通顺、规范,结构合理,文体恰当,具有说服力。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

主要题型可能有:填空、选择、句型转换题、汉译日、日译汉、日语作文。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闭卷,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日语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日语综合》考查考生对日本近现代文学、历史与文化、政治与外交、大众传媒多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其中,日本近现代文学主要考查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情况及经典作家、作品解读。考生应熟悉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主要事件、思潮和流派。熟悉作家的创作生涯、思想、艺术特色和所属流派;能读懂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并能分析和评介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文体风格。历史与文化部分主要考查日本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社会思潮。政治与外交部分主要考查日本近现代政治体制变迁、政党体制变迁及日本对美、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大众传媒方面主要考查日本传媒发展的脉络及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

二、考试的内容

I日本文学

一、近代文学概说

二、明治·大正时代的小说与评论

1.启蒙时期

2.写实主义

3.拟古典主义

4.浪漫主义

5.自然主义

6.耽美主义

7.夏目漱石与森鸥外

8.白桦派

9.新思潮派

三、昭和初期的小说与评论

1.无产阶级文学

小林多喜二

2.新感觉派

横光利

一、川端康成 3.新兴艺术派

4.新心理主义

5.文化管制下的文学

6.诗歌:近代诗、现代诗、短歌、俳句

7.戏剧文学

四、战后文学

1.战后民主主义文学

2.无赖派文学

太宰治、石川淳

3.战后派文学

4.II日本历史与文化

一、日本文化的起源:绳文、弥生、古坟时代的文化

二、飞鸟、白凤文化 1.儒教与佛教 2.圣德太子、《三经义疏》 3.大化革新

4.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传播

三、奈良天平文化 1.律令政治与天平文化 2.遣唐使与唐文化的交流

3.南都六宗(奈良佛教的特点)4.和汉文学 5.美术音乐

6.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造

四、平安文化

1.摄关政治与和风文化的完成 2.神佛“习合”:神道与佛教的融合 3.国风文化

五、镰仓文化

1.幕府体制与武家文化的确立 2.禅宗及其世俗化 3.艺能的发达

六、室町文化 1.建武新政 2.宋学的兴隆 3.禅宗与审美意识 4.五山文学

5.天主教的传播与南蛮文化

七、江户文化 1.禁教与锁国 2.哲学思想

(1)朱子学与阳明学(2)古学诸派(3)国学 3.兰学 4.町人文化

八、文明开化与近代化的路程 1.明治维新与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2.神佛分离与国家神道 3.基督教的传播

4.近代绝对主义天皇制的确立 5.鹿鸣馆欧化主义

6.新文学运动

7.明治中期的国粹主义思潮 8.德富苏峰与平民主义 9.大正民主主义

九、战后文化

1.战后和平主义思潮 2.形形色色的日本文化论

十、日本文化的发展模式 III日本政治与外交

一、西欧的冲击与开国

1.黑船到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2.倒幕运动与大政奉还 3.德川幕府灭亡与原因分析

二、明治维新

1.近代天皇制的产生

2.皇室与神道-国家权力与宗教的结合 3.脱亚入欧与称霸亚洲的理论准备 4.自由民权运动

5.明治宪政体制的权力架构及责任体制

三、政党与政治体制

1.自由民权运动与政党的建立 2.各党的战争政策

3.军国主义时期的政党

4.“大政翼赞会”--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

四、军国主义教育

1.军国教育对百姓的影响

2.“脱亚入欧”与蔑视亚洲的思想

3.“草根的军国主义”组织与支持战争体制 4.全民战争体制

五、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

1.战后初期的政治改革与和平宪法 2.战后初期的农地改革

3.战后初期的经济改革与解散财阀

六、60-90年代经济腾飞期的日本政治 1.55年体制

2.自民党与金权政治

3.日本国际地位提高的深层原因

七、失去的二十年的日本政治 1.自民党的衰落 2.社会党执政与衰落 3.民主党的兴起

八、战后日本与美国的关系

1.波茨坦公告与日本无条件投降 2.日美安保体制的形成及变迁 3.伊拉克战后后的日美关系变化

九、战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1.《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前后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 2.1989年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迁 3.21世纪初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 IV日本大众传媒

一、幕府末期及明治时代的传媒 1.小报的出现与发展 2.政党机关报的勃兴 3.政论报纸的大众化

4.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的传媒

二、大正时代的传媒

1.关东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 2.报纸的企业化经营 3.杂志、电影的发展 4.广播的诞生

三、昭和时代、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中的传媒 1.大阪报纸的销售协定 2.战况报道以及论调 3.战争宣传与广播

4.对新闻报道的全面控制以及报纸的整合

四、战后的大众传媒 1.美军占领下的新闻界 2.报纸、广播的变革进程 3.商业广播的出现

4.电视的诞生以及迅速发展的轨迹

五、大众传媒的现状 1.报纸的种类和特点

2.记者俱乐部的作用和弊端 3.有关“再贩制度”的争论

4.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二元体制、结构、财源、联网等)5.报道与伦理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

主要题型可能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闭卷,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篇2:考研语言理论考试大纲

一、总体要求:

《游戏设计理论基础》考试要求考生熟悉游戏设计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具备游戏创作能力。

二、主要考试内容:

1、游戏的概念与特点

熟悉常见的游戏平台,熟悉电脑游戏的分类与发展历史,深入理解游戏的特点。

2、电脑游戏的分类

熟悉格斗类游戏在设计时的注意事项,熟悉即时战略游戏的历史与发展,熟悉即时战略游戏中数据的平衡性设计,了解角色扮演类游戏(RPG游戏)的三大特性与常用表现手法,熟练掌握RPG游戏的文化背景及游戏剧情脚本、人物设定、任务等,理解东、西方文化对RPG游戏设计和制作的影响。

3、游戏的发展现状

能够辩证地认识电脑游戏与传统游戏的区别,了解电脑游戏中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异同,了解电脑游戏中的各种类型的互动,认识到虚拟现实技术与游戏设计的关系,熟悉三维游戏和二维游戏各自的优缺点,了解未来游戏的发展方向,理解游戏的平衡性。

4、游戏策划

了解游戏策划的基本理念及方法等。

5、游戏场景设计

熟悉场景设计中的相关因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场景设计如何烘托游戏角色和游戏气氛。

6、游戏用户界面设计

掌握创建游戏用户界面基本问题和原则,了解游戏界面如何增强游戏真实效果,熟练掌握游戏关卡设计的要素。

7、游戏心理学

能够深刻认识到游戏的社会性、交互性、竞争性、安全性、真实性等属性,能够具体分析若干经典游戏中游戏心理学的应用。

8、游戏开发的基本流程

了解游戏开发过程中常用的编程语言、开发工具、游戏引擎技术、游戏图形开发接口以及游戏开发中的人工智能等技术。

9、游戏产业

游戏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以简答、名词解释、选择和综合论述为主要题型。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篇3:考研语言理论考试大纲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Visual Fox Pro程序语言设计课程作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科目中的一种, 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计算机编程和计算机基本原理的考核。考核方式分为两个科目, 笔试和机试。根据三亚学院“311”育人理念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将Visual Fox Pro程序语言设计课程与等级考试内容相结合制作了无纸化考试系统。

由于考试题型和模式的不断改进, 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考试学习要求。相比传统的考试方式,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主要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动态地管理各种考试信息, 只要准备好足够大的题库, 从该题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考题生成考试试卷,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考试作弊, 互相抄袭的弊端;另一方面, 考试时间灵活, 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任意时间参加考试;另外计算机化的考试最大特点是阅卷快, 系统可以在考试结束时当场给学生成绩, 计算机阅卷给考生最大的公平感。同时, 为了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合理性, 提高教学质量, 降低考试成本, 方便学生学习训练,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是必然的, 应用前景也是广阔的。

二、系统开发

无纸化考试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方面的功能:考试信息设置即负责考试信息和考生分配;系统资料设置即负责对考试题库、考生信息和教师信息进行维护;系统管理设置即负责管理人员信息, 并提供考生重新登录和密码维护功能;考生考试管理即负责考生考试和考生成绩查询;教师阅卷管理即负责教师阅卷、成绩查询和成绩统计。通过对该系统业务流程的调查分析, 得出系统的逻辑模型。构造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是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图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物理元素, 只是用来描绘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和处理情况。通过上述详细分析之后, 得到系统所要处理数据的流程。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 本系统可以划分为下面七个模块:用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场管理、成绩管理、数据统计和信息管理。用户管理:主要负责管理员和考生登录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维护。题库管理:主要负责对考试题库的录入、修改、删除和搜索等操作。试卷管理:主要负责对考试内容进行组卷, 预览试卷内容, 对失效试卷进行删除。考场管理:主要负责考试过程中收发试卷, 整个考场的监控。成绩管理:主要负责公布考生考试成绩, 对单个学生进行成绩搜索, 对已考过的考生成绩删除, 生成考生考试成绩单。数据统计:主要负责统计考生各类信息, 对考生考试成绩进行分类统计。信息管理:主要负责发布、修改、预览、删除考试信息。

依据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详细设计阶段的根本任务是确定应该如何具体实现所要求的系统, 也就是说, 经过这个阶段的设计工作, 应该得出目标系统的精确描述, 从而在系统实现阶段可以把这个描述直接翻译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根据前面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对数据库结构和系统的程序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 具体内容如下:

(一) 用户管理。

该模块包括以下功能模块:“管理人员信息”模块负责维护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 包括管理人员ID、姓名、密码、电话和邮箱。“重新登录”模块负责提供重新登录的功能, 重新登录时将检查用户类型。“密码维护”模块负责维护用户登陆名称密码。“考生管理”模块负责维护考生的基本信息。

(二) 题库管理。

该模块包括以下功能模块:“试题录入”模块负责向系统输入试题信息, 包括题干和试题答案。“试题修改”模块负责对试题库中的试题进行修改。“试题删除”模块负责对试题库中不适应考试内容的信息进行删除。“试题搜索”模块负责在试题库中快速搜索出制定试题。

(三) 试题管理。

该模块包括三个子模块:“组卷”模块负责设置和维护试题库, 考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试卷预览”模块负责对试卷内容快速显示;“试卷删除”模块负责对已考过的考试信息进行删除。

(四) 考试管理。

该模块包括“考生考试”模块, 负责提供考生考试功能, 考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考生通过考试界面快速地进入考试系统进行考试。

(五) 成绩管理。

该模块包括以下功能模块:“教师阅卷”模块用于教师对考卷的主观题部分进行改卷评分;“成绩查询”模块负责给教师提供按考试代码对考试成绩进行查询、排序和打印的功能。

(六) 数据统计。

该模块包括两个模块:“考生统计”模块负责统计参加考试考生的数量和基本信息。“成绩统计”模块负责统计每场考试的成绩分布情况。

(七) 信息管理。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本场考试信息进行发布。

本系统通过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完成系统开发, 测试采用的是黑盒测试, 对每一个操作都进行有效和无效两组数据的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完善系统,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考试系统的界面和功能如图1所示。

三、结语

本系统设计调试成功后, 运用到三亚学院2010级和2011级的期末考试中, 系统功能稳定, 实现了课程考试的目标, 杜绝了学生考试过程中的作弊情况。使用效果良好, 使学生从以前的死记硬背的备考中解放, 从而更加注重对三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考试系统的考试, 学生在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程中, 知识掌握程度较使用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本系统只能是在实验室集中使用, 还未与学校的校园网进行连接,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这是这个系统下一步需进行完善的地方。

摘要:Visual FoxPro程序语言设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很多, 无纸化考试系统通过在本课程中的利用可以提高考试效率, 涵盖课程知识点。通过考试系统可以进行多用户同时在线考试、考试结束后自动判卷、题库维护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 能帮助考试主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考试信息管理以及考试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该考试系统考试时间灵活, 考生随机抽取考试题目, 能够对高等院校的作弊现象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系统,Visual FoxPro程序语言设计,计算机等级考试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李昭原.数据库技术新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3].王珊, 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第4版

篇4:长尾理论与考研专业书市场

考研专业书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考研书市场,我们发现了一条具有开发潜力的长尾,但是长尾却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这说明考研书市场中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1. 考研专业书市场中的供求矛盾

对于公共科目政治、英语、数学的辅导书,考生们不乏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精挑细选。与公共科目辅导书的多而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业科目参考书的缺乏。通常情况下各高校会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列出参考书目以方便考生复习,于是,考生们出于复习备考的需要就得搜罗齐报考专业的指定参考书,“购书难”就成了许多考生考研路上需要面对的第一道坎。

2. 购买考研专业书的途径

总结历年考生的经验,购买考研专业书主要有以下途径:(1)传统书店:主要是教育书店、高教书店、学校里的书店等。这些书店由于其专业特色或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往往成为考生购书的首选。(2)出版社:图书市场上买不到书,考生也可以向出版社邮购,与书店相比,出版社在库存方面更有保证。(3)教材科:一般本校用的教材在教材科都能买到,这为考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教材科不提供邮购业务。(4)网上书店:近年来网上书店雨后春笋般出现,显示出传统书店望尘莫及的优越性,但库存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 “购书难”现象原因分析

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专业科目试卷由学校单独命题,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以不同学校之间同一专业的试题常常大相径庭。许多高校从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和专长考虑,常常固定地使用某位作者写的书,而这些书往往数年后在市场上很难见到或已经绝版。因此,市场的“变”与学校的“不变”构成了考生购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挥网络优势提供无限空间

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写到:“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可见,网上虚拟的无穷无尽的货架空间创造了许多在传统领域无法实现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网络空间。

1. 搭建C2C平台

C2C模式是指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个人交易。目前,考研专业书市场中的C2C平台主要是网上书店。虽然网上书店无论搜索还是邮购都非常便捷,但遗憾的时,考生常常在某网络书店中搜索到想要的书,却显示无库存,这是网络书店自身经营模式很难克服的弱点。但网络可以在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供求联系。最保守估计,中国目前有1000万活跃的C2C卖家。可见,C2C平台正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2. 利用网络集中考研专业书资源

网络的发展为商品销售提供了无限的货架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无限集中资源的可能性。利用网络集中资源的一个前提是虚拟存货模式的应用,无论是普通图书还是二手书都可以通过虚拟存货模式延长生命周期,这在考研专业书市场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亚马逊“市集工程”模式和韦瑟福德二手书“集合器”的成功经验,为利用网络集中考研专业书资源提供了借鉴。

3. 利用网络进一步细分考研书市场

图书市场细分的内在依据是读者需求和读者行为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长尾理论很好地总结了差异化、个性化经济——选择权“丰饶”的经济,不同于缺乏选择的大规模制造经济的独特规律。长尾的意义便在于无限的选择,而且无限的选择就等于市场的终极细分。

考研书市场可分为公共科目辅导书市场和专业书图书市场,其中专业书市场又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在每个子市场内部,存在同质性特点,细分可以使目标市场更加明确和稳定。我们可以学习“豆瓣网”的经营模式,对考研专业书市场进行更具体的细分,帮助人们进行个性化选择。

4. 网络出版提供新思路

网络出版是指将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出版发行。它具有传递网络化、发行周期短、内容更新快、制作与出版成本低等特点。考研专业书的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往往不能像畅销书那样给出版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与销售中,长尾图书往往被“遗忘”。但是传统出版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出版迎韧而解。考生可以购买电子版专业书在电脑上阅读,也可以自己打印成纸质版,不用再为买不到书发愁。

网络出版发展的迅猛势头让我们对它抱以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考研专业书,可以走在网络出版的前沿,实现形式上的突破。

篇5:考研语言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国际关系史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国际关系史中的主要事件、主要问题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线索。国际关系理论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流派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国际实践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第一部分

国际关系史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 1.重要事件

三十年战争;《乌特列支条约》;北方大战;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 2.重要问题

(1)威斯特伐体系性质、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

(2)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国际关系 3.重要线索

(二)19世纪欧洲国际关系 1.重要事件

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法俄同盟 2.重要问题

(1)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2)普法战争背景、进城与结果(3)卑斯麦外交体系形成与解体 3.重要线索

(1)均势与维也纳体系秩序(2)结盟与国际关系同盟体系

(三)美日崛起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1.重要事件

门罗主义;明治维新;2C计划;伊犁条约;法绍达事件;普资茅斯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克鲁格电报 2.重要问题

(1)19世纪后期欧洲大国对外扩张政策(2)19世纪后期日本在东亚侵略活动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过分世界的三次战争与后果

(4)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略 3.重要线索

德美日的崛起对近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欧洲列强的同盟体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重要事件

英法协定;英俄协定;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两次巴尔干危机;萨拉列窝事件;十月革命与布列斯特和约 2.重要问题

(1)19世纪90年代后期英德矛盾及其主要表现(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3)一战的原因与性质 3.重要线索

一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其最初冲击 1.重要事件

威尔逊十四点;巴黎和会;热那亚会议;拉巴洛协定;鲁尔危机;洛桑条约(1923);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贝

2.重要问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2)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对外关系中主要特点及表现(3)国际联盟的产生与失败(4)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

(5)一战后亚非民族主义高涨与表现 3.重要线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及其逐步瓦解

(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重要事件

918事变;柏林-罗马轴心;中立法案;张伯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重要问题

(1)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美国中立主义政策和英国绥靖政策出现原因及影响(3)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与一战异同(4)1930年代苏联集体安全政策本质 3.重要线索

英法对世界局势的认知与体系维护政策的滞后与失败

(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1.重要事件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珍珠港事件;开罗宣言;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宪章;雅尔塔会议 2.重要问题

(1)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二战影响(2)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形成(3)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3.重要线索 大国协调与战后秩序

(八)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 1.重要事件

凯南;马歇尔计划;北约;柏林危机;板门店;日内瓦会议;舒曼计划;万隆会议 2.重要问题

(1)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影响

(2)西方同盟体系和社会主义同盟体系形成与发展(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结果和深远意义(4)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重要线索:

冷战的起源与发展

(九)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1.重要事件

欧洲经济共同体;日美安全条约;苏伊士运河危机;艾森豪威尔主义;欧佩克;77国集团;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 2.重要问题

(1)古巴导弹危机原因及影响(2)不结盟运动基础及意义

(3)19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关系变化 3.重要线索

冷战体系变化与中美苏三角形成

(十)两极体系的瓦解与走向多极化世界 1.重要事件

尼克松主义;1972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新东方政策;赫尔辛基宣言;第四次中东战争; 马耳他会晤;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2.重要问题

(1)19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调整

2)1980年代后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3)为什么说世界走向多极化 3.重要线索 冷战体系的瓦解

(十一)后冷战世界——1990年代国际关系 1.重要事件

布什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参与战略;北约东扩;海湾战争;奥斯陆协定;联合国改革;马斯特里赫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地区论坛;俄罗斯休克疗法;人道主义干预;联合国维和 2.重要问题

(1)美国的国际地位(2)全球化与地区化(3)1990年代地区冲突(4)联合国改革与联合国作用 3.重要线索 后冷战时代世界潮流

(十二)后冷战世界——21世纪国际关系 1.重要事件

911事件;恐怖主义;单边主义;新保守主义;和平崛起;和

2.重要问题

(1)西方与非西方冲突(2)911后美国战略(3)中国世界作用(4)全球主义与地区主义 3.重要线索

世界政治趋势与全球发展

第二部分

国际关系理论

(一)基本概念与视角

1.均势;安全两难;权力与软权力;国家利益;相互依存;集体安全;范式;主权;军备控制;相互依存;一体化;全球化;全球治理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国际组织;跨国关系等

3.国际关系分析层次:个人、国家、地区、国际体系

(二)重要思潮 1.历史终结论 2.文明冲突论

.民主和平论 4.贸易和平论 5.世界新秩序

(三)重要人物

马汉;麦金德;霍布豪斯;EH卡尔;摩根索;凯南;基辛格;基欧汉;约瑟夫奈;沃尔兹;温特;

(四)重要理论、流派与方法 1.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2.理想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 3.理性主义 4.马克思主义 5.批评理论 6.后现代主义 7.女性主义

8.生态政治与绿色政治 9.博弈论 10.建构主义 11.英国学派 12.世界体系论

13.依附论

14.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三、考试题型

三类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篇6:考研语言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理论化学》是2014年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理论化学》考试要力求反映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腾飞培养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的化学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本科目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备对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理论化学》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合计100分为必答,另外50分可选择无机化学(50分)或分析化学(含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50分)作答。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答题时允许使用计算器。

四、考试内容:

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100分)

该科目大纲共计十九章,其中第一至第十章考题占75分,第十一至第十九章(结构化学部分)考题占25分。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概论

1.1 热力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2 热力学基本概念:体系与环境,体系的性质;热力学平衡态和状态函数 2.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和功 2.2 热力学能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与数学表达式 3.体积功与可逆过程 3.1 等温过程的体积功 3.2 可逆过程与最大功 4.焓与热容 4.1 焓的定义

4.2 焓变与等压热的关系 4.3 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

5.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5.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5.2 理想气体的Cp与Cv之差 5.3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6.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6.1 节流膨胀与焦耳-汤姆逊效应 7.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相变过程的应用 8.化学热力学

8.1 化学反应热效应 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反应进度;

8.2 赫斯定律与常温下反应热效应的计算:赫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焓

8.3 标准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2.热力学第二定律 3.卡诺定理 3.1 卡诺循环 3.2 卡诺定理

4.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

4.1 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函数的概念 4.2 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体系的熵变 5.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 5.1 克劳修斯不等式 5.2 熵增加原理 6.△S的计算 6.1 简单状态变化过程△S的计算 6.2 相变过程△S的计算

7.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与熵的统计意义 7.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 7.2 熵和热力学概率—玻兹曼公式 8.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8.1 热力学第三定律 8.2 规定熵

8.3 化学反应过程熵变的计算 9.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 9.1 亥姆霍兹自由能及△A判据 9.2 吉布斯自由能及△G判据 10.过程△G的计算与应用 10.1 理想气体等温过程△G的计算 10.2 纯物质相变过程△G的计算 11.热力学关系式

11.1 四个热力学基本关系式

11.2 对应系数关系式与麦克斯韦关系式 第三章 化学势 1.溶液组成的表示法 2.偏摩尔量与化学势

2.1 偏摩尔量的定义和集合公式

2.2 化学势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3.稀溶液中两个经验定律 3.1 拉乌尔定律 3.2 亨利定律

4.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1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2 非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5.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5.1 理想溶液的定义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5.2 理想溶液的通性 6.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7.稀溶液的依数性 7.1 蒸汽压下降

7.2 凝固点下降和沸点上升 7.3 渗透压

8.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与活度的概念 第四章 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与标准平衡常数 1.1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1.2 标准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2.1 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复相化学平衡 3.1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2 解离压力

4.平衡常数的测定与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5.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5.1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5.2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改变的计算 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1 温度对平衡常数影响—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6.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3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同时平衡与反应的耦合 第五章 多相平衡

1.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2.克拉贝龙方程 3.相律

3.1 独立组分数、自由度 3.2 相律

4.单组分体系的相图—水的相图 5.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5.1 双液系:理想和非理想完全互溶双液系;杠杆规则与蒸馏原理;部分互溶和不互溶双液系

5.2简单低共溶混合物体系

5.3形成化合物体系:稳定化合物;不稳定化合物 5.4 完全互溶和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图 6.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其应用 6.1 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法 6.2 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 6.3 二盐一水体系

第六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非必考内容)第七章 电化学

(一)电解质溶液

1、离子的迁移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法拉第定律(2)离子的迁移和离子迁移数的概念

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2)电导测定的仪器及方法

(3)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规律

(4)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离子摩尔电导率

3、电导测定的应用

(1)求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电离平衡常数

(2)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3)电导滴定

4、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1)溶液中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平均活度、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离 子平均质量摩尔浓度

(2)离子强度

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基本了解)

(1)离子氛模型及德拜-尤格尔公式

(2)不对称离子氛模型及德拜-尤格尔-盎萨格电导公式

(二)可逆电池电动势

6、可逆电池

(1)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条件

(2)可逆电极的种类及电极反应

(3)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原理、所用主要仪器)

(4)电池表示式(电池组成及结构的书写惯例)

(5)电池表示式与电池反应的―互译‖

7、可逆电池热力学

(1)可逆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

A.能斯特(Nernst)公式及其中各参数的意义 B.电池标准电动势的测定和求算

(2)电池电动势E及其温度系数与电池反应热力学量的关系

(3)离子的热力学量

8、电极电势

(1)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A.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B.溶液–溶液界面电势差、盐桥(构成及作用)

C.电池电动势的产生

(2)电极电势

A.标准氢电极(构成及规定)

B.任意电极电势数值和符号的确定

C.电极电势的能斯特(Nernst)公式

D.参比电极(种类及作用)

9、由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

(1)单液化学电池

(2)双液化学电池

(3)单液浓差电池

(4)双液浓差电池

(5)双联浓差电池

10、电极电势及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1)判断反应趋势

(2)求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3)求微溶盐活度积

(4)求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5)pH值的测定

(6)电势滴定

(三)不可逆电极过程

11、电极的极化

(1)不可逆电极电势

(2)电极极化的原因(浓差极化、活化极化)

(3)过电势(概念、测量方法及仪器)

12、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1)阴极反应

(2)阳极反应

1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现象及原理

(2)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

14、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定义及种类

(2)常用化学电源(锌锰干电池、铅酸蓄电池等)(3)高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第八章 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一)表面现象

1、表面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物理意义)

2、纯液体的表面现象

(1)附加压力

(2)曲率对蒸气压的影响

(3)液体的润湿与铺展

(4)毛细管现象

3、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1)气固吸附(定义、作用)

A.气固吸附的类型(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

B.吸附平衡与吸附量 C.吸附曲线的种类及特征

(2)朗格缪尔(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A.朗格缪尔气固吸附理论(基本假设、吸附公式推导及应用)

(3)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

(4)其它吸附等温式

4、溶液的表面吸附

(1)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A.正吸附、负吸附

B.表面活性剂(定义、结构特征)

(2)吉布斯吸附公式

(3)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层结构

(4)表面膜

5、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2)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

(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作用类型、原理及与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的关系)

(二)分散系统

6、分散系统的分类

7、溶胶的光学及力学性质

(1)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现象、应用)

(2)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与沉降平衡)

8、溶胶的电性质

(1)电动现象(电泳、电渗)

(2)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3)溶胶粒子的双电层

(4)溶胶粒子的结构(书写或示意图表达)

9、溶胶的聚沉和絮凝

(1)外加电解质对溶胶聚沉的影响

(2)溶胶的相互聚沉

(3)大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10、溶胶的制备与净化方法

11、高分子溶液(简单了解)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1、化学动力学概论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及目的(2)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3)反应机理的概念(总反应、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合反应、反应分子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化学法和物理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3)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4)反应级数的概念

(5)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关系)

(6)速率常数(其单位与反应级数的关系)

3、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1)简单级数反应的定义,简单反应与简单级数反应之间的关系

(2)一级反应、二级反应、三级反应、零级反应(对应的速率公式及其特点、半衰期公式及特征)

4、反应级数的测定

(1)积分法

(2)微分法

(3)过量浓度法(孤立法)

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阿仑尼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

(2)活化能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

A.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B.活化能的求算方法

(3)阿仑尼乌斯公式的一些应用

6、简单碰撞理论

(1)简单碰撞理论的基本假设

(2)碰撞数、有效碰撞分数的物理意义(3)简单碰撞理论的成功与失败

7、过渡态理论

(1)势能面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反应途径、过渡态理论中的活化能(3)过渡态理论的成功与失败

8、单分子反应理论(简单了解)第十章 复合反应动力学

1、典型复合反应动力学(速率公式及动力学特征)

(1)对峙反应(可逆反应)(2)平行反应(竞争反应)(3)连串反应(连续反应)

2、复合反应近似处理方法

(1)稳态近似法(中间产物非常活泼且浓度极低)

(2)平衡态近似法

3、链反应

(1)链反应的三个步骤

(2)直链反应

(3)支链反应

4、反应机理的探索和确定(稳态近似法和平衡态近似法的应用)

5、催化反应

(1)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催化剂的作用)

(2)不同类型的催化反应(均向催化反应、复相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

6、光化学概要

(1)光化学定律、量子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光化学反应

(2)光化学与热反应的比较

7、快速反应及其研究技术(简单了解)第十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

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1)黑体辐射和能量量子化(2)光电效应和光的波粒二象性(3)原子结构模型及氢原子光谱(4)实物微粒的二象性(5)不确定关系

2、量子力学基本假设(1)状态的描述(2)力学量的描述(3)状态方程(4)测量问题(5)态叠加原理

3.Schrodinger方程和一维势箱中的粒子 4.三维势箱中的粒子 第十二章 原子结构

1、单电子原子的 Schrodinger方程

2、单电子原子的 Schrodinger方程的解(1)坐标变换(2)分离变量

(3)Φ方程、R方程和Θ方程

(4)单电子原子波函数(5)量子数的物理意义(6)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3、电子自旋和Pauli原理

4、多电子原子Schrodinger方程及其解

5、屏蔽效应和原子轨道能级 第十三章 原子光谱

1、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1)相对论效应(2)电子自旋效应(3)选择定则(4)塞曼效应

2、多电子原子的角动量和光谱项符号

3、由电子组态求光谱项(1)不等价电子的光谱项(2)等价电子的光谱项

4、多电子原子光谱 第十四章 分子的对称性

1、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2、对称类型—点群

3、分子的对称性及极性

4、分子的对称性及旋光性 第十五章 分子轨道理论

1、氢分子离子H2+的结构

(1)氢分子离子H2+的Schrodinger方程(2)氢分子离子H2+的Schrodinger方程的解(3)关于积分Sab, Haa和Hab(4)结果的讨论

2、分子轨道理论大意

3、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和成键三原则

4、双原子分子

(1)同核双原子分子

(2)异核双原子分子

5、双原子分子的光谱项

6、简单分子轨道(HMO)方法和共轭分子结构

7、电荷密度、键级、自由价、分子图和化学活性

8、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 第十六章 价键理论

1、海特勒-伦敦法解H2分子

2、价键理论大意

3、价键理论对一些简单分子的应用

4、杂化轨道理论

(1)s-p杂化

(2)s-p-d等性杂化轨道的简单讨论

5、定域分子轨道和离域分子轨道-甲烷 第十七章 分子光谱

1、分子光谱的产生

2、跃迁矩

3、双原子分子的转动光谱

4、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

5、线性AB2(D∝h)型三原子的简正振动

6、红外光谱

7、拉曼光谱

8、核磁共振

9、光电子能谱

第十八章 晶体结构(了解)第十九章 X射线结构分析(了解)

无机化学(50分)

(一)基本原理

1.物质状态:气体、液体、固体(晶体和无定形固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溶液的组成、浓度、性质;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2.化学热力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热的求算;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标准状态、状态函数、参考单质的概念和意义;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方程的应用。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表示,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历程、活化能等概念的含义;了解有效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的关系,从热力学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4.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强度、活度、活度系数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5.酸碱电离平衡:酸碱理论的发展;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的有关计算;缓冲溶液;盐类水解;酸碱质子平衡。

6.沉淀溶解平衡:溶度及规则;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的有关运算及其应用;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7.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的概念及测定;常见电极类型和原电池的表示;电极电势与自由能的关系;电动势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影响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的应用;常见电池的类型和反应原理;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8.原子结构:波尔氢原子模型;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原子轨道和波函数,电子云和几率密度,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径向分布与角度分布,钻穿效应和屏蔽响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族区域的不同;元素基本性质的变化规律。

9.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离子键理论,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晶格能的计算;价键理论,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共价键形成规则,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论点和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论点和应用;晶体的基本类型,晶体的晶格(点阵)结构,晶胞的计算;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0.配合解离平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论点及其应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对配合物性质和结构的解释;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配合解离平衡及其相关计算。

(二)常见元素基本知识

主族元素包括第一主族到第七主族除了放射性元素之外的所有元素,稀有气 体主要考察氙的化合物;副族元素主要包括Ti,V,Cr,Mo,W,Mn,Fe,Co,Ni,Pt,Cu,Ag,Au,Zn,Cd,Hg。

考察这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的制备原理、成键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涉及到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常见水合离子的颜色,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化学(50分)

化学分析部分(30分)

(一)定量分析概论 1.分析方法的分类 2.分析结果表示 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4.定量分析计算

(二)误差与数据处理

1.分析化学中误差与偏差及表达方式 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3.1随机误差正态台分布 3.2总体平均值估计

3.3 t分布、置信度、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3.4 显著性检验(t检验法;F检验法)3.5 可疑值取舍 3.6 回归分析法

(三)酸碱滴定法 1.酸碱反应与平衡

2.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和分布系数 3.酸碱组分H离子浓度计算 3.1 强酸(碱)体系

3.2 一元和多元弱酸(碱)体系 3.3 混合体系和缓冲体系 4.缓冲溶液及应用 5.酸碱指示剂 6.滴定原理 6.1滴定曲线

6.2滴定突越及影响因素 6.3准确滴和分别滴定的判别 7.终点误差 8.酸碱滴定应用 9.非水滴定

(四)络合滴定法 1.分析化学中络合物 2.络合物平衡常数

3.副反应、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4.络合滴定原理 4.1 滴定曲线

4.2 滴定突越和影响因素 4.3 金属指示剂 5.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 6.络合滴定中酸度控制 7.选择性滴定 8.滴定方式及应用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平衡 1.1 Nernst方程

1.2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1.3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1.4 氧化还原滴定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1.5 诱导反应和催化反应 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2.1 滴定指示剂

2.2 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越

2.3 滴定过程中电势计算(计量点前、计量点和计量点后)3.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4.三种氧化还原方及应用 4.1 高锰酸钾法 4.2 重铬酸钾法 4.3 碘量法

5.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六)沉淀滴定法 1.滴定曲线 2.银量法及应用 2.1 莫尔法 2.2 佛尔哈德法 2.3 发杨司法

(七)沉淀重量法 1.重量法概述

2.沉淀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2.1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2.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溶解度求算 3.沉淀类型和沉淀形成 4.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4.1 共沉淀 4.2 后沉淀

4.3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5.沉淀条件选择

5.1 晶形沉淀 5.2 无定型沉淀 6.均匀沉淀法

(八)吸光光度法 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吸收光谱

3.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4.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5.光度分析及误差 6.其他吸光光度法 7.吸光光度法应用

仪器分析部分(20分)

(一)电化学分析法 1.电化学分析基本原理 1.1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

1.2.能斯特方程表示电极电位与电极表面溶液活度间的关系 1.3.电极类型及能斯特表达式

1.4.电极-溶液界面传质过程和Contrel方程 1.5.法拉第定律 2.电位分析法 2.1 电位分析法原理

2.2 常用离子选择电极的特性及其电位的能斯特表达式 2.3 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及其适用条件2.4.离子计

3.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 3.1 电解原理

3.2 电解方程表达式及其含义 3.3 控制电位电解的特点及有关表达式 3.4 控制电流电解的特点及有关表达式 3.5 库仑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 4.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

4.1 直流极谱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局限性 4.2 尤科维奇方程和极谱波方程

4.3 单扫描极谱法、脉冲极谱法和溶出伏安法的基本原理(施加电压方式及提高信噪比方法)

4.4 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二)色谱分析法 1. 色谱基本理论 1.1 色谱法及其特点 1.2 色谱流出曲线 1.3 色谱分析基本原理 1.4 分配过程 1.5 保留值

1.6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1.7 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 2. 气相色谱法

2.1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2 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2.3 常用检测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2.4 气相色谱填充柱和开管柱的比较 2.5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 高效液相色谱法

3.1 高效液相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

3.3 常用检测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3.4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模式及其适用范围和选择原则

(三)光学分析法 1.原子发射光谱法

1.1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2 光谱项的含义和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 1.3 发射光谱法中常用光源和特点 1.4 光电直读光谱仪和摄谱仪 1.5 发生光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原子吸收光谱法

2.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2 原子谱线轮廓和谱线变宽影响因素 2.3 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化的原理和优缺点 2.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的组成 2.5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3.2 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及其偏离因素

3.3 单波长与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与组成3.4 单组份与多组分定量分析 3.5 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 3.6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4.分子荧光光谱法

4.1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4.2 分子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4.3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4.4 分子荧光光谱仪的构成和作用 4.5 荧光定量分析 5.红外吸收光谱法

5.1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条件 5.2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5.3 影响基因频率位移的因素 5.4 红外光谱仪的构成和作用 5.5 试样的制备

上一篇:EVA防水板施工工艺下一篇:净化机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