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2024-07-14

高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精选6篇)

篇1:高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452 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化工大学 宋家博 罗伟 田一涵

内容提要: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原因,非事业编制员工数量近几年不断增加,其维权问题引起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对人事部门实地调研和对部分非事业编制员工的访谈,结合相关文献,归纳分析出当前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权益维护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 非事业编制员工 权益维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教职员工构成呈现新的局面,非事业编制员工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和社会上着眼于非事业编制员工就业的研究较多,关注非事业编制员工权益维护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足见此问题还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本文试图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

一、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保护现状 本研究调查了部分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人员数量、年龄构成、教育背景、工作部门分布等基本情况,掌握现阶段其所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及学校针对非事业编制员工的人事政策等。笔者发现,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岗位分布遍及实体机关、饮食、物业、宿管、商贸等各部门,除少数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外,大部分都在一线工作,一线的聘用员工又以农民工为主力,约占80%。按从事的工种分类,高校的非事业编制员工情况大致如下:67%为后勤类员工﹑32%为管理类员工﹑1%为技术类员工。

然而非事业编制人员与具有事业编制的正式员工却有较大区别,例如,非事业编制人员按学校要求办理入校报到手续,学校不保管非事业编制人员的人事档案及户口,非事业编制人员(除教师外)一般不享受寒暑假等。主要表现为:(1)劳动合同不够规范。(2)劳动报酬等一系列保障普遍较低。(3)对临时工歧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对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的保护亟待解决。

二、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保护中的问题

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广泛征集非事业编制员工意见、参考借鉴国内外院校非事业编制人员权利保护相关政策,发现相对于正式编制人员而言,非正式编制教职员工权益维护存在如下问题:

1、基本权利保护的缺失 ⑴平等权得不到保障

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平等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此权利主要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而高校非编制人员平等权的缺失则主要体现在同工不同酬、受重视程度与正式编制人员有差别等。

⑵ 社会保障权缺失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又一项基本权利,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氛围下,这一项权利显得尤为突出。社会保障权利的实质是,在社会成员沦为弱势群体时,国家和政府为其提供的一种援助措施,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活。由于政府以及高校资金有限,往往侧重于解决在编员工的福利和保障问题,而非事业编制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往往被忽视。

⑶ 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

政治权利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政治话语上的失语。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参与政治事务的管理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大多数非事业编制人员在校期间,是无法参与到学校行政事务的管理中来的,他们在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上缺乏“话语权”。另外,非事业编制人员很少参加学校中的正规组织,有的不能够正常参与党团组织活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

233

452 校对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政治权利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非事业编制人员对自身政治权利意识的淡薄。

2、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维权意识淡薄

由于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自身学历较低,同时其主要关注的是薪金的问题,对于社会福利、保险等问题不太重视。还有就是用人单位常以辞退要挟员工,导致员工更不敢以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些原因导致非事业编制员工在目前工作中面对涉及劳动合同、休息休假、福利薪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劳务派遣等类问题产生纠纷时一般采取消极的方式,即自我消化,很少有通过法律或其他途径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

3、缺少维权渠道

当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是自己内部消化解决,最终的结果是不了了之或辞职。究其原因是学校之中缺乏一套为非事业编制员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提供的正当而顺畅的纠纷解决途径,如果非事业编制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不能得到及时维护,会引发稳定问题。

三、解决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维权现状的相应对策

改善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的维权现状,是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经过多方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通畅非事业编制人员维权的渠道

要建立保护非事业编制人员权利的专门组织,由此组织制定出较详细的维护这一群体权利的相关措施,并在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及时的出面调解,发挥其维权的功能。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力度,使得非事业编制人员都知道有此组织的存在,其功能是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想到组织,利用组织的力量维护自身的权益。

2、加强非事业编制人员自身的维权意识

谈到维权,是关系到非事业编制人员自身的切身利益,只有建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外界的措施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保护,如果连受害者都不清楚自身应该享有的权益,维权就是一个根本不能实现的乌托邦。但是由于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学校所制定的各项政策的关注程度比较低,导致了他们只注意到自己现实中薪金的多寡,而对自身其他权益并不重视。

3、最大限度地吸收非事业编制人员入会

学校应重视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权利和地位,把非事业编制人员吸收到工会中去。运用工会来维护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权益,是依靠学校已有职能部门来解决这一问题。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非事业编制人员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工会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具体行动上,注意到以下几点:(1)要重视和研究新时期高校劳动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加强理论和调查研究,探索解决非事业编制职工维权的途径和方法。(2)加强学校工会组织接纳非事业编制的相关制度建设。(3)保障非事业编制职工享有与在编职工相当的权利,享有工会举办的文化、教育活动的参与权利;享有工会给予的各种福利待遇和奖励;享有关于工会工作和职工关心问题的讨论权以及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求工会组织给予维护的权利。(4)加强非事业编制职工管理。人事、财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本单位聘用非事业编制职工进行监督管理变无序为有序,从源头上控制非编职工用工人数。

4、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如果仅依赖学校方面在保护非事业编制员工权益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社会的大环境以及政府机关相应政策的出台。社会保障机

234

452 制的完善,是解决高校非事业编制维权问题的根本。社会保障权从社会公平的角度, 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是文明和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宪政国家与专制国家相区别的一个标志, 是民本主义的反映。按照《劳动法》规定, 凡是与业主签订合同的劳动者,企业主都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劳动者享有享受社会保障和住房福利的基本权利, 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逃避。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 不应违背国家法律、法规, 更应该带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根据新《劳动合同法》(2008 年1 月1 日起开始执行)第38 条、第46 条的规定,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在这一强有力的制度调整下, 高校非事业编制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将会逐渐得以解决。

非事业编制人员的维权状况应引起相关部门进一步重视。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为了改变目前高校非事业编制员工维权的现状,不仅需要高校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改善非事业编制员工的工作状况,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普遍关注非事业编制员工的生存工作状况,营造良好的依法用工、合法维权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海,于大伟.关于高校临时工权益保护的思考.理论观察.2008(2)

2、段泽华,许家旺.高校临时工入会及其权益维护的思考.《高校后勤研究》 2004.(6)

作者简介:

宋家博,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心市场部主管 罗 伟,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田一涵,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35

篇2:高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及自治区《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乌海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制定了《乌海市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2001-2010年妇女发展的总体目标、优先领域、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并把妇女事业的发展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我市妇女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妇女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妇女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明显改善。现就妇女纲要统计监测各项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出建议,为进一步促进2010年终期目标如期实现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一、妇女事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日益优化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乌海市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投入不断增加。2009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147元,比2001年增加53221元,增长5.87倍,年均递增24.76%;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加,2009年达53.85亿元,比2001年增加51.18亿元,增长20.17倍,年均递增45.57%;地方财政支出46.52亿元,比2001年增加39.92亿元,增长7.05倍,年均递增27.6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61亿元,比2001年增加4.43亿元,增长4.75倍,年均递增21.51%;卫生经费5.16亿元,比2001年增加4.94亿元,增长23.45倍,年均递增48.33%;妇幼卫生经费0.16亿元,比2001年增加0.14亿元,增长7.36倍,年均递增28.35%。防治防疫经费0.43亿元,比2001年增加0.40亿元,增长13.78倍,年均递增38.81%;计划生育事业费0.25亿元,比2001年增加0.20亿元,增长5.21倍,年均递增2

2.92%。

2、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200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我市居住半年以上人口)48.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9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2‰,死亡率5.11‰,自然增长率4.09‰。城镇人口45.8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94.0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1元,比2001年增加12520元,增长3.45倍,年均递增16.76%;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226元,比2001年增加5675元,增长3.22倍,年均递增15.7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30731元,比2001年增加23461元,增长4.23倍,年均递增19.74%。

3、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不断发展。2009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84个(不含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726张。其中医院210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0张,卫生院89张,妇幼保健院162张,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111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优化。全市共有幼儿园63所,在园幼儿10066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4.21;小学31所,招生4888人,在校生33063人,毕业生6365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小学五年巩固率为101.7%;初级中学17所,招生6089人,在校生18739人,毕业生5980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6.5%,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3.95%。

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72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2.96亿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比上年提高1.68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4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1.52%,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9.01%,农村改水受益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标。政府对社会各项事业投入的增加为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妇女纲要目标分领域进展情况

《纲要》涉及经济、政治、教育、健康、法律与环境等领域。通过统计监测,六个领域的33项主要目标,衡量达标情况的35项可量化指标,以2010年终期目标值进行判断,27项提前达标,2项可望达标,2项未达标,4项无数据。(见附表)

1、妇女与经济。到2009年底,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0.81万人,其中女性占30.54%;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2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9.52万人,失业保险9.81万人,工伤保险8.18万人,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4、12、5和8个百分点,女性参保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妇女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04年我市颁布实施了生育保险法。截至2009年底,参保职工达9万人,女性参保人数较上年增长了20%,生育保险覆盖率达85.6%。

2、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截至2009年底,全市公务员总数3599人,其中女性1125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1.26%,相比2008年增加2个百分点;女人大

代表比例为24.11%,女政协委员比例为37.95%,均与上年持平;村民委员会中女性比重较去年增加11个百分点,居民委员会中女性比重有所下降;地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数为1人,地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数为1人。县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和县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为100%,乡(镇)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20%,乡(镇)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均已提前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

3、妇女与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得到继续巩固,小学适龄女童净入学率超过99%,女童小学5年巩固率为101.4%,女童小学辍学率为0.71%,女童初中毛入学率为117.2%,与男童无明显差异。高中阶段接受教育的比例持续稳定,其中女生毛入学率为92.07%,比2001年提高了21.77个百分点。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61年,比2001年提高0.49年,但比同时期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略低。女性成人识字率为85.30%,刚刚达到妇女纲要目标(2010年为85%),而女性青壮年识字率为93.62%,已接近妇女纲要目标(2010年为95%)。

4、妇女与健康。2009年,全市孕产妇死亡1列,孕产妇死亡率为27.85/10万。因为我市出生人口基数小,孕产妇死亡需连续几年累加才能真实反映全市的死亡水平。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86%,其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3%,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非住院分娩中消毒接生率达100%,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为96.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8.67%。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91.40%,比2001年下降1.1个百分点。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感染性病的比例均有所上升。

5、妇女与法律。妇女法律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各种侵害妇女人身权益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使妇女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各级妇联组织建立健全了信访接待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110”家庭暴力报警中心和乡镇、社区家庭暴力报警投诉点,成立了妇女儿童老年人维权中心,开通了家庭暴力投诉电话;公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妇女的犯罪活动。2009年全年破获强奸案件22起,较去年同期增加5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未发生;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案件13起,较去年同期增加11起。

6、妇女儿童与生存环境、社会福利。乌海市的自然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生存环境越来越优良,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高。特别是农区妇女的生存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2009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8.23%,农村改水受益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24.93%,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3.41%。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9.0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1.52%。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3%。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44个,较上年增加12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1205个,较上年增加31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增长缓慢,实现纲要终期目标还需政府大力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妇女儿童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妇女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落实《纲要》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经费和人力投入尚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等问题。

1、女性就业压力不容乐观。据统计,受金融危机影响,截至2009年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82万人,比上年增加29人,其中女性失业人员5015人,占全部失业人员的比重为61%。虽然女性就业人数相对平稳,但一些企业用人不规范,随意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部分下岗女职工的择业观念不适应,下岗失业女工存在年龄大,文化技术水平低的缺陷等,造成女性再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此外,由于妇女自身的生理特征,使其就业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失业后再就业的能力和机遇相对较弱,侵害女工权益、性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

2、医疗卫生事业总体上未能与经济同步发展。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技术服务设施较差,医资力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卫生保健网点不够健全,农村、矿区、小城镇的医疗卫生条件大大落后于中心城区。妇女儿童保健意识较差、无病不检查、小病不治、大病小治,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现象时有发生。

婚前医学检查率不高。主要是群众对婚前保健重要观念落后,不重视婚前医学检查;二是宣传力度、宣传面仍然不够;乌达、海南地区因为交通因素导致婚检不便。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上升缓慢。主要是少数孕妇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对产前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一些困难家庭的孕妇没有经济能力接收系统的产前检查。

3、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急待提高。由于生育保险主要对参险的企业女职工因生育发生的相关费用给予补偿,男职工只有在妻子无工作情况下享受一定的补偿,待遇标准低,受益人群小,没有女职工或女职工人数少的企业不愿参险。

四、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实施妇女纲要工作,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使妇女事业实现较快发展。

2、切实解决实施妇女纲要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妇女在就业、劳动保护、卫生保健、参与决策和管理等方面的权益,是今后妇女事业发展的重点。推动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要求,切实保证有关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实施。

3、妇儿工委应发挥综合协调议事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并每年组织召开全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统计监测工作会议,组织业务培训,研究解决实现妇女纲要目标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成员单位按照妇女纲要目标责任分解和职责要求切实做好统计指标监测及分析评估工作。

4、对一些不稳定指标进行重点监测。监测情况表明2001年以来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反弹,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不稳定指标进行重点监测。

5、住院分娩是减少孕产妇死亡的有效措施,继续大力推行住院分娩,积极实施“降消”项目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以及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分娩补偿力度。切实加强农村、矿区的妇幼保健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6、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教育的公益宣传,使卫生保健意识深入人心,增强婚前医学检查的自觉性。普及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提高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和育龄人口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继续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加强母婴保健服务管理,设立母婴求助基金,减免贫困妇女儿童的保健医疗费。

7、针对生育保险受益人群小,待遇水平低,吸引力不大的实际,适时提高男职工生育保险补偿标准,继续对参险女职工定期健康体检,让参险企业看到参加生育保险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生育保险的实惠吸引未参险企业参险。调整现行医疗保险政策,改变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参险企业生育费用的现状,生育费用只能通过生育保险解决,促进企业参加生育保险。强化稽核等手段,依法强制参保。加大生育保险政策宣传,让生育保险政策企业皆知,职工皆知。

8、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落实如小额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导,促进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同时,要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和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的宣传,严厉依法打击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确保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和身心健康。

9、提高提高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水平,尤其是女干部人数和正职或重要岗位女领导干部少,县处级后备干部中女干部比例低,与全市干部总数和人口的性别结构不相协调。

篇3:高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关键词:文化事业,农村,文化思想

最近几年, 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 如何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是各级人民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当前政府财政支出主要针对经济发展, 现在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组织的一些文化活动, 也有一些小型演出组织在农村的演出活动, 在带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农村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找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最近今年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 笔者人为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活动与迷信活动不分

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中老年人, 他们在农闲时候便组织了一些文化活动, 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的需要。但是这些中老年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 加上一些封建迷信残余思想的影响, 错把封建迷信活动当成了文化活动, 导致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如一些唱大神的、跳大神的活动等, 这些封建迷信活动的撕毁复燃, 损害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 还损害了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成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2. 一些不良文化娱乐活动流入农村

随着农村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 很多演出机构和组织瞅准了这一时机, 大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农村演出节目当中, 除了传统的秧歌、红色歌曲等, 还有现代舞、流行歌曲等, 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结构。但是由于监管上的问题, 一些不良文化娱乐活动也流入农村, 主要是一些色情、低俗表演, 这些色情、低俗表演堂而皇之的进入农村, 由于农民文化防范意识差、法律意识差, 不仅没有阻止这些色情、低俗表演的蔓延, 反而成为这些不健康的表演活动牵线搭桥, 从中谋取非法利益, 助长了不良文化娱乐活动在弄农村的蔓延。这些低俗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仅给大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更重要的是对农村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有可能导致青少年性观念的扭曲发展,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农村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功能薄弱

“为群众服务的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 服务能力逐渐弱化, 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是直接服务群众的文化单位, 而目前地方财政只能保证人员工资, 业务人员青黄不接, 设备陈旧老化, 能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越来越少, 而且质量不高, 经费、人员、设备等问题严重存在, 已经没有多大能力顾及乡村。”1现在, 绝大多数农村自然村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阅览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而县级文化演出单位也未能面向农民朋友开展专门的农村文化娱乐创作, 逐渐失去了农村市场。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依仗和基础, 它的发展方向就没有目的性, 受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就越发严重。

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

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 引导、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加强农村健康文化思想的领导和宣传

“要使各级政府和组织明白,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不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应景之举, 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是一项伴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始终的硬任务。文化工作应当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而不是‘撑面子, 打牌子’的表面文章。谁不真心实意地抓好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谁就不能很好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点必须十分明确, 没有任何可以通融、原谅的余地。”2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农民文化思想的落后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一方面基层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在农村组织一些健康文化宣传活动, 通过一些活生生的案例让广大农民正确区分什么是文化活动, 什么是迷信活动;什么是健康文化, 什么是低俗、色情文化;什么是正常的宗教信仰, 什么是邪教。在这一方面, 基层文化主管单位可以同自然村进行合作, 通过发放传单、张贴标语等多种方式, 深化健康文化思想宣传活动的成果, 在广大农民心中构建一道坚不可摧的文化约了活动防线, 自觉抵制落后、低俗等不良文化活动的侵蚀。

2. 加强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监管

现在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地区文化娱乐活动的监管十分有限, 这是因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不固定, 加上自然村的分散分布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 做好事先防范和事中监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文化部门可以和工商行政部门展开合作, 对辖区内的各种文化演出团体、组织进行调查摸底, 检查他们的相关演出资质, 对不具有演出资质的团体组织一律解散, 并追求相关责任的人的行政责任, 对于利用文化演出活动从事色情演出的, 或其他触犯我国刑事法律规范的一律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另一方面, 强化农民的不良文化活动的防范意识, 一旦发展有非法演出活动应该立即通知文化主管部门及时予以制止, 各行政自然村应该对本村的文化演出活动进行审核, 发现有不健康文化演出活动的应该加以劝阻, 不听劝阻的应该通知文化主管部门处理。

3. 加强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

“各级财政要根据财力和文化事业发展需要, 不断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保证文化事业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 尤其是要不断增加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县‘两馆’、乡镇‘一院、一场、一校、五室’、村文化大院‘一场、一校、四室’的相关标准和规定。”2这样就打好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 利用完善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从思想上、发展中促进农民文化思想的转变, 促进期健康文化观念的形成, 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区域内的正规演出团体演出向农村倾斜, 在深入挖掘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秧歌、戏曲、民歌等传统娱乐活动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 反应农民生活巨大变化的节目, 如相声、小品、歌舞等, 利用文化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 让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活动走进农民的日常生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乡风文明

陈磊 (安徽省太和县赵集乡社会事务服务站安徽太和236612)

摘要: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以后, 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站合并, 人员被精简, 农村文化活动处于停滞阶段, 办公设施被占用、工作人员被借用。在农村很少有文化活动开展, 有限的文化活动仅限于群众的自娱自乐, 文化质量差, 对乡风文明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为此, 笔者根据长期在农村的工作体验和文化工作现状撰写了此篇文章。旨在引起各级领导重视,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更好地促进乡风文明。

关键词:农村文化;乡风文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的体现, 是新形势下农民综合素质的体现, 乡风文明的进步对新农村建设起着推动作用。乡风文明包含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个人修养、致富能力、以及道德素质, 要促进乡风文明, 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营造农民的精神家园, 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科技水平。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乡村两级文化设施落后

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是基层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 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来,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乡村还存在着没有阵地没有设施的现象。特别是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 乡镇文化站被撤并, 原有的文化站人员被调整, 文化站办公室被占用, 有的乡镇连办公室也没有, 村级更没有文化室。个别存在的站、室很少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风文明缺少有效载体。

2.农村文化队伍文艺素质偏低, 业务水平不高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 人员精简, 现在乡镇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人员很少, 绝大数学非所用, 又无艺术特长, 没有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水平, 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 不清楚如何开展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更多的人员被乡镇党委政府安排开展计划生育等包村工作。农村文化工作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不能自主开展本职工作, 更没有很好地受到上级安排的学习、培训和锻炼, 基层服务站业务水平不高。

3.农村文化投入不足, 文化活动匮乏

自机构改革以来, 政府很少对农村文化进行投入, 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活动场所, 有的也仅限于“一块牌子、一张桌子、几名人员”, 根本不能开展活动, 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常年不能开展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待遇低, 人心不稳, 工作不力, 村里很少有文化活动的专职人员。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农民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自行发展, 活动质量差, 文化层次低, 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如自发的秧歌队、唢呐演出队等, 主要为农村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的, 多数是自由涣散, 自生自灭。

二、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农村个别地区, 还存在着聚众赌博现象, 因赌致贫, 因赌引起纠纷的事时有发生;在农村婚丧嫁娶上还存在着大操大办, 活。此外, 电影这一农村传统的文化活动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文化主管部门可以精选一些爱国题材的高清电影如《建国大业》《四渡赤水》, 利用高清放映设备, 让爱国主义电影再次走入农民的文化生活。

总之, 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当前文化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 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将农村文化事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形成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促进其健康发展。

盲目攀比现象;封建迷信死灰复燃;重男轻女思想依然严重;个别农民群众消费内容低级庸俗。所有这些陋习的原因, 是因为农民精神生活困乏, 腐朽的封建思想对农村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农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所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革除陋习, 推行乡风文明,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培育新农民, 倡导新风尚是促进乡风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传播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 消除愚昧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科技素质偏低, 容易滋生落后愚昧,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科学文化素质普及为基础, 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目标,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和教育活动, 通过信息手段采取集中学习与入户送教相结合,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三、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进乡风文明

近年来, 由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 完善文化设施, 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建好乡级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 增添内部设施, 配齐充实好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和棋牌室,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 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资源。

2. 建好农家书屋, 满足农民的求知欲望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 要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图书要涵盖经济、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内容, 书籍种类要齐全, 内容要丰富, 使农民在书屋中能真正学到知识, 提高素质。

3. 加强培训, 提高农村文化人才业务水平

基层文化站要对本地文化专业户、文化团体、民间艺人进行摸底建档, 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 上级文化主管单位要定期对乡级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乡对村培训, 不断提高乡村文化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4. 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经常性地开展送文艺下乡, 送电影下乡, 送科技下乡, 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以优秀的文化作品和丰富的形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发展农村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 按照“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思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 才能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乡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支撑, 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进乡风文明,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孟坤.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与对策.剧作家.2009年5月.

[2].佚名.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http://www.xswh.gov.cn/Subject/Article/2007-07-10/2007071014441919.shtml.

篇4:高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25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2-041-04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中国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Public Library on First 10 Years in 21th Century

Feng YunYang Yulin(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Shanxi,710127)

Abstract: The paper generaliz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public library in 21 century. And analyzes and concluded the main problems. Then points out the strategies and advices about how to develop China's library cause further.

Key words: library cause; public library; China

CLC number: G258.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2-041-04

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本阶段非常明显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了发展中的新问题。

1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征

1.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发展

从文献载体来看,图书馆经历了印刷纸质型期,印刷纸质型与缩微文献、视听文献混合期,印刷纸质型、缩微文献、视听文献与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共存三个阶段。从图书馆形态来看,经历了开放式图书馆到传统物理实体与新型虚拟的信息实体相结合,界内称之为复合图书馆形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渐发生改变,特别是青少年单纯依赖互联网作为阅读环境的数量逐年增多。单就阅读行为来看,现今网络阅读率与图书阅读率已经十分接近。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有关报告:我国国民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6年下降的同时,网络阅读率6年来则上升了6.5倍。2008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互联网阅读已达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已经接近了48.8%的图书阅读率。

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电子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迅速膨胀,“知识爆炸”使得图书馆的工作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图书馆正在努力利用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自己的服务,以创新服务争取继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时代赋予了图书馆员一个新的使命,即通过网上资源编目,把无序的网络空间组织成有序的知识空间。史旺 (J·Swan)说得好,电脑不能完全取代图书,就像图书不能取代语言一样。[1 ]此外,实体图书馆的存在,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公共休闲空间,而这也是虚拟网络世界所满足不了的需求。所以,信息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性质,而是提供给图书馆更加充分发挥作用的机遇。

1.2图书馆功能多元化

21世纪,传统图书馆的功能由“藏用并蓄”向“信息传递”、“知识传递”方面发展,从图书的保管者逐渐过渡到服务本位的信息知识提供者和传递者。现代公共图书馆功能更加多元化,兼具社会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现代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和信息中心,随着电子信息的普及和推广,图书馆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利用本国、甚至是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其组织成一套完备的文献资源体系,这样人们就可以从图书馆获得各种信息和知识。加拿大伯德萨尔 (W.F.Birdsall)的《电子图书馆的神话》一书,提出图书馆具有永恒的社会意义。他认为,对图书馆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对其固有的信息处理和传递功能的认识上,图书馆作为设施和建筑还具有文化“象征”的作用。[2 ]随着21世纪空前的新馆建设热潮,人们不再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藏书楼,而是一个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社会文化事业,今天的图书馆正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设施。

1.3图书馆事业发展社会化,公众权利意识有整体的体现

新世纪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图书馆服务面向全社会,人文主义精神加强。2008年10月28日中国图书馆学会七届四次理事会通过的《图书馆服务宣言》开篇即提到:“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中国图书馆人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逐步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3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以“全民共享图书馆服务”口号为大会主题,把“全民共享”的思想进一步推向全社会。随着各级政府对图书馆财政投入的增加,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快速推进。一批发达地区的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先后实施了免费服务。从2006年6月起,杭州地区各公共图书馆联盟发布了《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市属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西泠印社印学图书馆等10家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和乡镇(村)服务点在内的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率先在全国对读者实行基本服务免费开放。随后,南京图书馆、浙江宁波市图书馆图书馆、浙江嘉兴市图书馆、山东济南市图书馆等大中型图书馆也加入了免费服务的行列。[4 ]此外,现代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东莞图书馆提出了“享受图书馆”,杭州图书馆也提出了“平民图书馆、百姓大书房”的口号,成功实现了“知识殿堂”向“读者书房”的转变。图书馆免费服务的推进和人文关怀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图书馆服务的门槛,让所有人能够平等、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全民共享图书馆服务通过服务网点的延伸和服务门槛的降低正逐步成为现实。

1.4公共图书馆建设重心下移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迅速增长,公共图书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潮,与以往不同的是,公共图书馆建设重心下移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国家层面来讲,“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这些惠民工程直接面对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满足了其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解决了贫困地区图书馆、文化站购书经费短缺、藏书匮乏的问题;从图书馆界来讲,两届“百县馆长论坛”、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志愿者行动,这些项目的开展加强了对基层图书馆工作的调研,对基层图书馆馆长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图书馆人自律、自助、自强的一次成功实践;从基层图书馆来讲,也在不断奋发向上,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自身建设水平。近年来,社区图书馆已如星星之火,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开展而逐步壮大,成为我国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重要环节。据悉,天津图书馆从2004年至2007年5月,已在全市范围内陆续开设了54家社区分馆。分馆建设采取天津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社区三方合作的方式,由天津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区县图书馆进行业务培训,社区提供场地、人员、设备和日常维护经费,成为一种多方共赢、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5 ]

2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整体水平不高

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起步较晚,总体来看,整体水平还不高。中国图书馆数量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数量较少。据美国图书馆协会2007年1月出版的最新版《可引用的美国图书馆事实》》(Quotable Facts About America’s Libraries)统计,美国总共有16549个公共图书馆和分馆,比麦当劳快餐连锁店还要多,98.8%的公共图书馆提供因特网上网公共服务。而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统计,200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为2797个,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图书馆数量。我国平均约47万人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而美国与前苏联早在80年代中期,每2000余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波兰每1600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德国、丹麦、法国、日本分别是0.5万、23.5万、5万和9万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6 ]此外,中国人均藏书量较少。200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2053万册,人均占有量目前只有约0.4册,而芬兰为8册、丹麦为6册、挪威为5册,[7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十分落后,也低于国际图联规定的人均1.5~2册的标准。可见,我国图书馆发展整体水平还很低。

2.2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

备受关注的数字鸿沟问题是信息获取能力的人与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差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1)东南沿海地区与东西部地区间的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体现在东部沿海城市优于西北内地,华东华南优于西南、西北;(2)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大中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不仅馆舍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基本实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技术条件落后,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其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对滞后;(3)同一地区局部之间的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例如华东地区的山东、烟台、青岛这些大城市图书馆建设较好,而广东地区也只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书馆发展较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经济制约之外,观念的落后、人才的稀缺以及缺乏有力的上级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2.3经费短缺

图书馆藏书量的扩展和数字化信息的采购取决于图书馆投入经费的多少,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引进也急需经费的支持,但当前这一情况并不乐观。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图书馆的投入有所增加。以购书经费为例,虽然连年增长,藏量购置费从2000年的4057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8685万元,增长了约119%,新购藏量从975万册增加到2365万册,增长了约143%。虽然绝对数量上增加了,但与此同时,物价指数和书价指数也都在上涨,甚至速度更快。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指数2000年为0.4%,[8 ]而2007年则为4.8%,[9 ]足足翻了12倍。而随着纸价印刷成本的上涨导致书价也急速上涨,现在每本书平均售价已高达30元左右。由此算来,实际购书费是下降了。例如,青海省全省有各级公共图书馆43个,2007年公共图书馆新购藏量费用仅为72万元,青海省图书馆50万元,其余42个图书馆平均每馆仅为0.5万元,几乎一半的基层图书馆10多年没有买过一本书。[10 ]可以说,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2.4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以往图书馆人需要面对的是“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服务广大的用户”,而今需要面对的是“如何以有限的资源留住用户,进而服务用户”。[11 ]一方面,网络发展以后,与图书馆的竞争主要在于信息资源与服务,网络的发展形成自身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及时的服务、便捷的使用方式“抢走”了图书馆的大量用户;另一方面,在图书馆与其它信息服务提供商之间,主要出版商已建立和提供了全文数字化文献,直接向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免费检索和收费传递服务;文献索引商和检索服务商正积极提供包括文献检索、文献传递以及相应管理功能的全面信息服务。现在国内信息资源已有很大部分被信息服务提供商所控制,随着信息服务提供商的不断提价和大众对信息服务提供商的依赖,图书馆的忧患正在加剧。此外,图书馆还与其它社会部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博物馆、情报研究所、其它信息中介机构等正在分享社会对图书馆的信赖和尊敬。总之,图书馆面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更多的资源、用户、服务、社会地位的争夺,如何实施有效的竞争策略,取得自身更好的立足和发展,是本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3建议和对策

3.1大力推进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

21世纪是数字图书馆时代。在当今的信息经济时代,自动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运用在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的图书馆领域,可以降低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增加人们获取知识的机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冲击下,我国图书馆事业必然要向着自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由之路。首先,在有力的政府资金保障下,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重视系统软件的建设,健全数字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积极发展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加强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建立知识共享网络中心,从而实现多渠道、跨领域的网络文献信息汇聚和服务,并力求形成特色服务体系;再次,应从实际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跨行业、跨系统及与用户的合作,开放源代码以及努力做到开放应用。

3.2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增加图书馆的发展资金

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进步的重要因素。第一,政府应提高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加大投资力度,保障图书馆发展基本经费的充足。而且政府应意识到,对图书馆投入的回报也是巨大而且长远的。例如,在佛罗里达州,公共财政在公共图书馆上每花费1美元,就会使收入或工资增加12.66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全州公共图书馆上每花费1美元,直接和间接的总投资回报是4.48美元——接近350%![12 ]第二,图书馆自身努力,优化自身工作和服务,例如通过开展公关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争取更多的资金。第三,图书馆作为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应积极调动利用社会力量资源发展图书馆事业。政府承担起主要的作用,社会上要鼓励参与,是要实现普遍均等的条件。

3.3树立现代图书馆办馆思想与竞合服务理念

现代图书馆的竞争说到底是与其它行业对资源、读者与服务的争夺。图书馆应转变观念,变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逐渐树立起竞争意识,因为没有竞争的紧迫感,图书馆的服务就没有活力。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导致的竞合时代的到来,并推演到各行各业。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世纪,合作能力是生存能力的标志。合作竞争成为21世纪竞争的主要方式,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西门子和波导这两个昔日拼得你死我活的对手,如今已经插草结盟。日本三洋与海尔、荷兰飞利浦和TCL、摩托罗拉与东方通信、IBM和联想都缔结了某种形式的战略联盟,走上竞合之路。[13 ]图书馆服务适宜进行竞合的理念,因为图书馆和服务有着较好的合作基础,如资源共享、馆际互借、信息服务网络化等。但是单纯的合作共享又易使图书馆很难突破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如数字图书馆的大同小异)、服务本位主义和“大而全、小而全”。[14 ]树立竞合理念,要求图书馆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选择竞合伙伴,增强合作共享的动力机制,使双方能够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同时,努力凸显出重要的地位。

3.4加快图书馆法制化、标准化发展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阻滞源于图书馆缺乏权威的法律保障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没有有力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指导,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很容易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图书馆经费投入额度、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中各馆的权利与义务,电子文献产生、开发、利用中的投入、收益与著作权等都需要法律来规范。目前《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发布,已于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15 ]这种以“标准”形式出现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是政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法律政策保障环境的具体举措,是近年来我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将会对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6 ]今年我国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17 ]正式引入了公共图书馆这一新元素,是公共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依据,也是法定责任。虽然我们在图书馆法律、标准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来说,我国图书馆的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图书馆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亟需国家出台有效的法律文件以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有序进行。

参考资料:

[1]网络与图书阅读率已经接近[N].解放日报,2008-11-03:(07).

[2][3]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十个热点问题[EB/OL].[2008-11-23].http://www.lib.shnu.edu.cn/nbjlw/laiba

/show.asp?id=32.

[4]图书馆服务宣言[EB/OL]. [2008-11-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1459d0100bhpi.html.

[5]詹福瑞.中国图书馆事业不平凡的2007[J].图书馆工作,2008,(1):69-70,72.

[6]百姓需要家门口的社区图书馆[EB/OL].[2009-02-27].http://www.ccdy.cn/pubnews/511024/20080323/53

8461.htm.

[7]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EB/OL].[ 2008-12-01].http://blog.5d.cn/user11/pine/200601/203132.html.

[8]朱荀.北欧四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8,(4):142-145.

[9]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8-12-01].http://www.stats.gov.cn/tjgb

/ndtjgb/qgndtjgb/t20020331_15395.htm.

[10]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08-12-01].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

gndtjgb/t20080228_402464933.htm.

[11]杨玉麟.为了西部的明天——2007年“基层公共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纪实[J].图书与情报,2007,(5):27-31.

[12]柯平.21世纪前半叶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3-7.

[13]可引用的美国图书馆事实[EB/OL]. [2008-12-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07ua1.html.

[14]论竞合[EB/OL]. [2008-12-01].http://hi.baidu.com/vt888/blog/item/865beffabf71138f9f51467b.html.

[15]柯平.当代图书馆服务的10个理念[J].图书馆建设,2006,(4):1-5.

[16]《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及《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正式出台[EB/OL].[2008-12-01].http://www.ccnt.gov.cn/xwzx/wh

bzhxw/t20081021_58648.htm.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 [2009-02-27].http://www.gov.cn/zwgk/2007-04/24/content

_592937.htm.

篇5:高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职工互助保障活动是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工会与职工群众之间的联系,维护职工权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工互助保障是由工会组织会员开展的经济性社会互助活动,是广大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种操作成本低廉、形式灵活多样,以分散风险为目的的保障形式。它是我国社会互助的基本内容,是目前我国互助保障的基本形式。职工互助保障介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起着“较低保费,适度保障”的作用。由于职工互助保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职工互助保障事业上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本人就此展开一些分析,以便在广大职工中更好地宣传职工互助保障这一新型事业,更好地为更多的中低收入困难职工谋求利益,更好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发展职工互助保障事业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呢?

(一)、宣传力度不够。

广大职工对“职工互助保障事业”的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广大非公企业职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她)们中许多是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保障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或者是由于企业的正当的理由而不能对职工进行保障。因此,作为工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这部分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嘘寒问暖。可是,作为工会组织也有自身的困难,尤其是资金的困难,一时无法满足困难职工群众的需要,但又没有及时地加以宣传“职工互助保障”的作用和意义,以致于广大职工不了解这项“职工互助保障”到底有何作用,有什么特别意义?职工互助保障到底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其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它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区别有哪些?这是我们对这项事业宣传的力度不够。

(二)发展职工互助保障事业的理论支撑点不够。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地“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古语说: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古人的互助是无偿地捐助、是互赠。而现代社会的“职工互助保障”应该是一种完善的体系,这种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专家总结,制度保障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除了各地出台的工会文件外,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所以说,有必要我们探讨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事业”的理论政策,以便更好地为决策者做好顶层设计。

(三)制度设计不够。

职工互助保障是一种刚刚起步的事业,我们在这一方面缺乏很多制度设计。如职工互助保障的品种设计,职工互助保障产品保费设计等。因为我们对职工互助保障现有产品及其设计现状分析不够,职工互助保障产品保费设计的理论基础及设计原则和步骤研究不够,所以才导致职工互助保障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我们可以借鉴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理论,根据职工互助保障产品的特点,设计基于损失分布的职工互助保障产品,即职工重大疾病互助保障、团体意外与团体工伤互助保障。可选用设计职工安康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险、在职职工意外保险„„走职工互助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相结合的道路。

二、应对困难和问题如何创新区域职工互助保障机制。

(一)加大“职工互助保障”宣传方式创新。

工会组织成员走进社区、非公企业单位,同广大职工谈心,深入了解职工的生活需求,保障需求,更可以进行微博互动,加大“职工互助保障”的作用和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广大职工全面了解“职工互助保障”的作用和意义,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广大职工自觉地参与“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中来。

(二)创新“职工互助保障”机构的理论实践研究。

“职工互助保障”事业发展得是否健康关键在机构运作上。如何创建一个高效廉洁地机构,是工会组织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各级工会是否可以设立义务的长期性的“职工互助保障”机构的理论实践研究室,以便向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创新。

我国现行的互助保障制度始于建国初期,经过数十年的运行,现已从初期单一企业的互助互济活动发展到涵括医疗、意外等方面的各种互助保障计划,工会组织的职工互助保障活动开展的最为普通和广泛。职工互助保障活动是由社会团体倡导组织,广大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种操作成本低廉、形式灵活多样,以互助互济分散风险为目的的合作制保障经济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3万个已建工会的基层单位开办了职工互助保障活动,仅省级机构就有876.8万职工参加保险。工会组织互助保障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保障广大职工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有效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具有重大作用,它起到了“安全网”、“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不断进步,原来制定的互助保障相关管理制度在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互助保障的资金管理表现得最为突出:1.资金监管缺位;2.多头开户管理;3.核算方法陈旧;4.资金发放个人化;5.专业投资不足。

我区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59个,建成41个,获批政府投资项目140个,争取政策性投资4.1亿元,累计引进内资32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非公企业飞跃发展,六个乡镇、一个市级经济开发区就新增城镇就业3790人,下岗人员再就业39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人。这一群体都是我们工会组织所关心的对象,如何对这一群体做到互助制度保障,就必须在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最主要的是推进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管理的法制化。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层次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法律很少,尤其是作为社会保障组成部分的互助保障活动,甚至在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方面都比较缺乏。随着上我国互助互济事业的快速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组织的形式和规模都有了质的变化,互助保障组织应予单独立法,加强监管,避免出现类似社保资金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失误和漏洞。工会组织应尽快改变互助保障法律缺乏的现状,主动与保监会、财政部门沟通,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职工互助保障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核算体系,明确互助保障资金的运用及盈余分配方式,为资金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篇6:高校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河南县民族基础教育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普及程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河南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然而,在发展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予以反思,谨供参考。

一、河南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观念整体滞后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低

1、教育观念滞后。一些策划者和执行者对办教育、办好民族教育的长远统筹规划意识淡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诸如在实施游牧民移民定居工程中,只关注了牧民定居房屋的建设,而对定居后应有的教育布点如学前教育怎么办、孩子到哪儿上幼儿园或小学等相关配套事宜未做进一步的思考和安排,导致定居点建设完成后,又要重新思考学校的布点问题。

在国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主要由县级实施和管理,而县级财力拮据,经济和人力资源投入十分有限,“普九”处于低标准、低水平状态;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民族基础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体系还很不完善;民族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幼儿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目前,虽然出台了发展学前教育的行动计划,但缺乏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正常经费保障机制,全靠县级地方财政维持,导致牧区幼儿教育几乎处于零状态。而河南县仅能勉强维持一所县级幼儿园,乡镇一级幼儿就读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和乡政府所在地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硬啃着小学教育经费。而远离乡镇幼儿园的村一级幼儿近千名蜗居在家,很难接受学前教育,严重制约着民族教育整体质量和公民个人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提供了负面土壤。

3、高中及职业教育发展迟缓。根据“乡办小学、县办初中、州办高中”的中小学办学思路,我县原有(九十年代)的高中部撤并后学生转移到黄南州三所高级中学就读。近年来,州属高中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划出了一条初中升入高中的分数线,阻止了一部分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机会。另一些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条件差难以承担高额的借读费的学生,无法到外地求学读书,造成了贫困学生上高中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县虽然对这部分学生的上学问题十分关注,开办了移地高中班。但这样的高中班中对已学习藏语的民族学生又不能适应。故形式上办了移地班,但对大多数民族学生而言可望不可及。严重制约了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升民族素质的目标的实现。

青壮年牧民群众的扫盲工作和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处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未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发展大局上的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仅仅局限于各个部门单打独斗的为完成任务型的培训,还没有正规的整合各方面资源的面向牧区牧业生产生活,提升多向创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制约着学生及牧民群众继续受教育,就业门路窄,劳动者素质不高的问题。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城镇学校之间也存在,但在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表现得更为突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由乡村向城镇集中,承担义务教育的乡村学校处境艰难,城镇与乡村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逐渐拉大。具体表现在:

1.乡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整体水平不高,是制约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

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和原因之一是师资方面的问题。优秀教师或在职在编教师集中于城镇学校,而乡村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近年招聘的临时代课教师,教师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教师队伍也不稳定。要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一名教师往往要承担几门课程,个别学校自己还需要聘用临时代课教师和实行大班(或合班)上课。乡村学校教师不仅享受不到城镇学校教师所具有的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培训提高的机会,而且还要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及生活管理工作。教师的数量与水平上的差别,成为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2.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近年来,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危房少了,但配套设施跟不上,基本的教学器具和生活设备仍比较缺乏。特别是寄校学生的生活所需要的水电暖等基本设施缺乏,乡村学校学生享受不到城镇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薄弱学校依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正是由于办学条件上的差别,在开展素质教育和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乡村学校也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

3.经费不足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之一。

办学条件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办学经费的问题。近些年,乡村学校办学经费较以前有所增加,但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转移支付资金被挤占,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单一化,使本来就不充足的乡村学校公用经费变得更少。学校基本设施的运行、维修和基本教学设备的更新仍非常困难,更谈不上教师进修提高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费用。正是由于经费不足,乡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4.一些牧民群众对待子女教育的观念强化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城镇居民和牧民群众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观念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基层牧民群众对待子女接受教育的态度上呈两极分化。一部分望子成龙心切,不惜一切代价,送子女到县城条件好的学校;另一部分则觉得子女上大学无望,且大学学费高、毕业就业难,因而对子女教育不关心,放任自流。不少牧民群众的孩子初中甚至小学未毕业就蜗居家中成婚论嫁,成为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环境等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更新

1、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滞后。

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学校的校舍面貌焕然一新。但校园环境及其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缺乏有效而延续的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二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侧重于校舍设施、绿化、硬化等有形的物质的建设,缺乏包括群体的意识、精神、规范、作风、舆论、凝聚力等无形的精神层面建设。

2、住宿条件差、饮食质量标准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行寄宿制中小学是牧区人口分散地区办教育的最有效的措施。但在寄宿制中小学学校里,学生的食宿条件十分简陋。一是宿舍床位紧张,在20平方米的宿舍里住着十几个学生,2—3 个学生挤住1 张床位;有的学校则让学生在校外借住,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困难,同时学生的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二是虽然国家对寄校生中的贫困生实行生活补助,各校利用校办牧场,以补贴学生生活,但由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单一,达不到学生应有的营养标准,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各学校都没有取暖设施师生均在寒冷的室内工作、学习、生活,寄校学生甚至很少喝到开水,大冬天没有热水洗脸和清洁,大部分学生长年穿着一套衣服,过冬取暖困难很大。四是寄宿制小学,特别是7-8岁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学校又无保育员,对这些学生的生活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3、教师住房紧张,条件简陋。

虽然在2009、2010年共投资1535万元,建设了每套不足40平方米的233套教师周转房。但每套住房的面积狭小,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少部分教师租房住,还急需修建教师周转房,改善教职工生活安居条件和环境,为留住人才创造条件。

4、教学仪器短缺。全县21所学校(含公办幼儿园)没有任何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器材,而体育器材也只有简易的篮球场地和篮球架。各校图书室虽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内容陈旧,种类单调,特别缺乏与新时期教育发展相匹配的图书,造成师生不能从学校图书馆中获得更多的适应自身发展的知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5、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运用与发展滞后。一是还没有建立能让所有师生,特别是教师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英特尔或远程教育校园区域网,无法将远程教育设备和教育资源传输到每一个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计算机教室只能供学生单机学习电脑操作,且学生增加后,还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二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班班通电视、计算机和投影仪的相关配套设备还没有建立。三是与民族中小学教材相匹配的“双语教学”资源十分缺乏,民族中小学通过远程教育下载的教学资源无法运用于“双语教学”课堂。四是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初建于2002年,已陈旧破损很多设备不能正常运转。

6、水电等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河南县四乡基层学校,无自来水供给,学生用水相对困难,甚至到200 米以外的长流河中挑水;虽然已通电,但电压不足,忽有忽无。使学校远程教育设备及计算机教室几乎变成了一堆废品,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共享,信息技术教育如同虚设。

7、学校公用经费有待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运转困难一是学校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省级财政下拨的免杂费、生均公用经费和取暖补助以及县级财政的人头公用经费等,再无其他公用经费来源,而这些难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学校管理者还不善于理财,也不善于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刀刃”上,尤其是不善于将经费用于课堂教学及其教学改革和研究上。基于此,学校校舍或设施设备有破损后得不到及时维修,教师上课中急需的用很少的钱能解决的教育教学设备仪器,甚至在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挂图等教具得不到添臵、更新,给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所消弱。

(四)师资缺乏,素质偏低,流失严重。

1、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由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学历高能力低”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方面部分教师的高学历来源于自考、成人高考等形式,个别教师原本学的畜牧兽医、法律等非师范专业,而不少师范类教师存在提升学历的过程中调换学科的问题。如原来具有中师学历的数学、物理等专业的理科教师,在提升学历时考虑到原学科本身的难度,往往选择藏语文、中文、法律等人文专业,虽然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提升了学历,但原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却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自觉学习的习惯,缺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意识,教学基本功偏低,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今天缺少合格的教育者,明天就不会有人来建设这个国家。这是值得每个管理干部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随着2007 年“普九”目标的实现,学生由2003 年的4289人增加到了现在的5560人,现有在职在编教师287名,师生比达1:19.4,再次造成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幼儿教师师资也十分匮乏,全县已入园幼儿830名,而在职在编幼儿教师只有14名临时代课教师也只有20名,师生比达1:24。三是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藏语文教师数量多,数学、科学、政治教师不足,音美史地教师几乎没有。、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因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教师教育任务繁重,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做学生生活服务工作,精力分散,身心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教师住房、福利等待遇却不能与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相当,许多优秀教师想方设法改行流动。大凡改行流动的教师大多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流失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造成了生源流失。如县城干部子女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其他县市比较好的学校。

(五)教学及其管理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

1、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思想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着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式的传统状态,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和思想、方法。

2、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一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在做表面工作,玩花拳绣腿,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在提倡并尊重创新与个性的今天,已愈显不足。

3、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现象。学校的各门课程缺乏整体性协调发展目标,一般是对语文、数学、外语等重点学科管理多,科学、音美、体育等学科缺乏管理。一些教师不能科学地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上课没有准确的计划与安排,出现“讲到哪里算哪里,铃声一响喊起立”的现象。学校教学工作乃至其他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管理与学校管理者缺少方向感,缺乏管理目标。

4、重教不重学。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学校的档案材料中,关于教师方面的资料是数不胜数,而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是寥若晨星;学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在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帮办替代”现象,应该由学生体验的却由教师替代体验了,应该由学生思考的却由教师替代思考了,应该由学生解答的却由教师替代解答了……。在教学检查方面,也是查教不查学;在方法指导上,注重教师教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学的方法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与学的统一发展中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应成为民族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5、课堂教学维持性色彩浓厚,改革创新性淡薄。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保持轻车熟路的状态,注重课堂教学的传统做法,注重平稳、常规。这种维持性的课堂教学对于正常的教学秩序是非常必要的,起着一种基础性保障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维持性课堂教学,教学工作就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易走入死胡同。课堂教学工作缺少探索、创新,易造成教学工作死板、教学氛围千篇一律。如果教学及其管理一年无新意,两年无突破,三年无成果,那么就很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再提高、也就很难促进民族教育工作的再发展。

6、“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部分教学管理干部认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住搞好就万事大吉了。只是重视面上的能看得见的工作常抓不懈,忙着建章立制,排课表,写计划,查教案,数作业批改次数……忽视对学校教职员工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其流程等深层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有的学校对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也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务虚”管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松理论学习。一些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或其他科学理论或者是次数少,或者是走形式。有些教师对教育理论有着片面的认识,认为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专家们的事,与实际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大,疏不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践又是理论形成的基础。二是很多教师没有读书的习惯,更没有阅读教育著作的习惯。平常阅读的也仅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甚至有的教师未曾完整地深入钻研过所教学段、学科的教材,对所教学科很难从整体上予以把握。三是对校本教研活动抓得不力。过去那种认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的看法现在有所减少了,但切切实实抓对抓好校本教研活动仍是力不从心。

7、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我们知道,管理效益=管理产出÷管理投入。在民族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许多投入最后却是低产出的,甚至是没有产出,教学管理效益低下。

二、河南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把握新问题顺应新要求,加快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提升民族教育质量,已经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必须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让所有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顺应时代要求处理好三个关系。因为今天的小学生就是20年后的建设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今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状况如何,今天的课堂上师生在做什么、怎么做,将决定着河南县的未来。因此,对基础教育工作一定要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投入(包括人财物)到位。河南县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工作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基础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基础教育发展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坚持质量、数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注重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三是处理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内部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与争取外部支持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关系。惟有如此,河南县基础教育才能较快地赶上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加强领导,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推进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促进河南县乃至青海牧区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继续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和“教育强县”战略,切实将民族教育工作列入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在制定县、乡特别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各个阶段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及其目标责任制等的同时,要向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自主发展、内涵式发展方面予以倾斜,自上而下保障河南县民族教育快好省地优先和超前发展。通过制度建设,特别是地方法规建设,落实各级政府关注、支持和发展民族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

(二)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构建河南县民族教育新体系

1、坚定不移地落实“普九”工作。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基,也是今后教育领域的最大任务。应继续坚持“集中办学、规模办学、优化资源”的原则,根据人口增长情况逐步扩大现有的义教阶段中小学办学规模,使义教阶段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资源配臵更加趋于合理和优化。尽快改制原县城九年一贯制普通中学为寄宿制学校,为自愿接受纯汉语教学的基层学生提供上学便利。切实落实乡、村两级组织在办教育上的责任和执行力,坚定不移、常年累月地狠抓入学率、巩固率和保留率。切实落实“一个也不能少”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就读措施。

2、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结构。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最基础的教育,幼儿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教育的发展和水平。一是在继续下大力气办好县幼儿园为示范性幼儿园的基础上,辐射带动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二是在各乡政府和基层村级组织人口密集地和移民定居点以政府支持和投资为主的、实施“双语教学”的乡、村幼儿园。三是人口密集地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校舍开办村级幼儿园。四是在人口较多的牧业村,借助村党员活动室等开办流动走教式学前教育;五是鼓励兴办民办幼儿园,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结构,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3、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软件从严,硬件从实”的要求,有计划、分阶段地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乡村与县城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群众对教育意识上的相对均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创建“配备好一个班子、建设好一支队伍、健全一套好制度、搭建一个好平台、创建一个好环境、培养一批好人才”的“六个好”学校为目标,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途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一要制定河南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及其措施和办法,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途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二要借用内地力量培养人才,实施异地办河南蒙古族学校或河南蒙古族学生班的政策。由河南县人民政府组织选送优秀初中毕业生到承担河南蒙古族学生班(校)的有关省、市学校,中央政府和开办河南蒙古族学生班(学校)的有关省市,努力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河南蒙古族学生班(学校)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承担交通、食宿、服装、医疗等经常性费用支出。三要由黄南州政府在河南县县城内新建一所规模在1000 人左右,集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为一体的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的黄南州第三民族寄宿制高级中学,隶属于州教育局管理,主要招生河南、泽库两县的初中毕业生。校园用地由河南县人民政府提供,校舍和教学设备、师生生活设施、围墙、学生体育活动场地等等建设项目及其投资资金,由州政府积极争取省及中央财政和联点支援我州的省市予以支持和解决。

5、关注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目前,针对我县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局面,我们要向关注和重视义务教育那样关注和重视“两头”教育,要建立和完善类似于义务教育那样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做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尽快办好“两头”教育和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理念。

6、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要把“河南县牧民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为河南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培养人才”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臵,给予各种扶持政策,尽快制定和完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的巩固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为一体的方针、政策及其措施和办法,使科教兴牧落在实处。二要在河南县县城内建设1所以服务牧业产业化为核心的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整合集中各部门分块办班的所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办成一个融职教、扫盲、成教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现代职业实体。三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借用外地力量,培养适合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外地的有关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机构,目标对准己经和准备留在河南县牧业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工作的劳动力身上,直接为河南县培养从事于畜牧业生产和工作的人才。

(三)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进一步加强师生生活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条件。一要重点建设学前教育机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二要尽快建设中小学师生生活及辅助用房。三要重视和加大水电暖等基本生活条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2、努力提升教学设施设备。一是依据青海省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达标方案,建设理化生和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教育教学设备。二是为各中小学一次性投资,统一购臵图书和图书室、阅览室设备,建成共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图书室。三是在建设幼儿园校舍的同时建设幼儿园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教学设施设备。

3、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是在县城5所学校和县电教室及教研室分别建设远程教育和英特尔宽带网为一体,辐射整个校园,形成班班通电视、计算机和投影仪,各办公室教师用于电子备课的计算机,办公现代化的校园局域网,并为各校分别建设1 个多功能阶梯式教室和2 个计算机教室。二是在四乡学校分别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辐射下的如上的校园区域网,并为各校分别建成一个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三是采取引进、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相结合,加快教育资源特别是符合河南县情的“双语”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大力开发适应河南县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初步建立河南县“双语”教育资源库和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4、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从物质及硬件方面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各中小学和幼儿园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首先从空间、形式、内容上严格规划学校校舍布局、体育活动场地、学生饮用水建设等等形成规划。其次依据规划逐年建设,最终达到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育人化等“五化”。二是各中小学走注重内涵发展的路子,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构建书香的和谐化校园文化。

(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强教必先强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学校规模、班级数、课程门类和按师生比核定教师数量等因素,科学设臵学校学科教学岗位。教学辅助岗位和教育管理岗位。明确了学校教师数量和专业结构数。二是寄宿制学校要设定以学生生活服务管理和医疗服务、校园安全管理为核心的后勤服务各类岗位,以临聘人员的形式建立后勤服务管理团队,使教学工作团队和后勤服务管理团队既分离又融合,各司其职团结合作。三是以实行绩效工资为核心的提高教师待遇的措施和办法。制定全方位配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高寒偏远地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也激励现有教师继续留在当地从事教育工作。

四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培养保障机制。建立县财政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资金,大力开展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在师德修炼、学历提升、专业结构优化、适合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和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同时制定教师成长、优秀教师选拔培养的相关管理制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督促教师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五是全面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县级教研室教研员、教育督学、校长及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全员聘用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聘用、合同、目标管理用人机制。六是通过聘用选拔、在职培训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职业化教育管理干部团队。、建立教育对口支援河南县政策。借天津市支援黄南州这一大好机遇,要建议天津市制定某区对口支援河南县基础教育政策。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河南县的民族教育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采用送进来,带出去的办法,重点帮助河南县培养一批能带动全县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一批能力强,有实干精神的教育教学管理人才。

3、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民族中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国家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河南县民族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是河南县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提升民族素质的基础性保障。一要靠政府的强大经济支持和领导力和执行力,二要靠各方面支持,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三要靠每一位教师的热情投入和重点参与。因此,要依法采取一切可采取的手段,自上而下强制执行。切实使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到位并达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最终理想和目标。

4、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科学确定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和质量要求,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校风优良、教学优质、环境优美、人民满意”的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确立“以质立校、以品铸校、人本治校、机制励校、履职兴校”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和管理机制,完善和改进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强化学校的课程管理、考试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思想、方法的引导。实行推门听课和教学开放日制度。

5、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双语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实践、研究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选择和创造适合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分层次和分学科走班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试验。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探索小学、初中阶段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

6、加大薄弱学科的教学改革。就我县中小学教学工作来看,汉语会话、理科教学及其实验教学和体育艺术教育等相对处于较薄弱状态,为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改革,使之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和谐、协调发展。要积极设臵和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建立不断发展的机制,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创建特色学校。

7、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州县校三级学科教学质量目标监控评估机制,形成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完善学科教学目标跟踪考核办法,并与科任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各种利益挂钩。二是建立健全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州县教研室每学期对全州县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定期调研测试,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学科教学质量测试考核评估,并把学科教学质量调研测试成绩和学科教学质量测试考核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各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教育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每学年末要定期召开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分析会议,并形成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报告上报县委、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四是设立县政府学科教学质量奖励基金,重奖在学科教学质量测试考核评估中成绩优秀的学校和教师。

8、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构建和完善河南县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双语教学”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基地,投资一定的经费做为“双语教学”研究开发资金,积极开展民族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及民族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汉语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践,努力构建和完善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9、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要建立县委宣传部牵头,教育局配合,学校执行的德育工作机制)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学校建设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德育工作的内容、目标和管理上要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为核心,整体规划,建立分阶段、分年级的德育网络,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和综合育人机制。

10、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各级妇联组织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办好家长学校,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上一篇:珠心算教学教案:1~2位数的直加下一篇: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八年级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