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2024-07-20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精选6篇)

篇1: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谢越

(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4班

***)

摘要: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唯一的一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在叹息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在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后文章给我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伤逝》 子君 涓生 爱情 悲剧

正文:

小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两人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性格的分析,我得到了以下几点。

一、经济来源断绝

在爱情走向悲剧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巨大经济压力。当涓生和子君同居的消息传到涓生供职的机关,局长为了维护封建传统道德,很快就把涓生解聘了。丢掉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对涓生和子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涓生偶尔往报社投点稿,或者艰难地翻译点 东西,可是挣的那点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把子君养的几只瘦得皮包骨头的鸡都煮着吃了。

在这种情况下,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矛盾便显现了出来。子君对涓生的不满化为了冰冷的脸色,涓生对子君的不满化为了厌弃,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忍受生活压迫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子君,而子君却如此浅薄,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只知道拽着他的衣角。涓生冷静回顾过去,反思这大半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首先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牛奶和面包是不会有的。涓生还发现了与社会相隔离的孤独,发现了孤独者不是强者,但是他又不能战胜这种孤独。为着“救自己”,涓生最终对子君说出了“我不再爱你”的话,最终导致子君在痛苦和寂寞地死去。可见,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所说的:“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小舟最终在汪洋大海中搁浅,以致沉没。

二、封建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

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爱到同居,从始至终都承受着来自封建势力的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新思想,可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大部分国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习惯势力依然强大,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还都是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子君和涓生的来往一开始就遭到父辈的激烈反对,叔父甚至不再认她为侄女;会馆里的“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擦着半瓶雪花膏的小东西”,以及涓生供职之处的局长,等等,全都敌视他们建立的这个新式小家庭。另外,来自于周围人的反对和鄙视也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当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会时时遇上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这些眼光常常令涓生不寒而栗。几个反对的朋友也都陆续和涓生绝了交。结合,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离亲叛众。来自社会的这些不理解、讥笑、轻蔑和反对,使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结合之后,他们成了真正的二人世界。子君,整天就是做饭,一日三餐,不再读书、散步,成了与世隔绝的全职家庭主妇。涓生,两点一线,由家到局,由局到家,到家之后,相对无言,只好呆坐着。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没有了任何社会关系的涓生,只好孤独地坐着。这样孤立的两个人与整个社会对立,“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结果可想而知。

三、爱情基础的薄弱和思想性格的弱点

如果没有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之舟是不是就会平稳前行呢?细读文本,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作品显示,涓生和子君在失业的威胁尚未到来之前,爱情已经“凝固”。这是因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基础本身就不牢固。比如,两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阅历差距比较大。涓生大学毕业,在政府机关工作,文化修养比较高,见多识广,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子君虽然也有点新思想,可和涓生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两人当初 恋爱的时候,涓生对子君大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伊孛生等话题,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可以看出,子君在涓生面前,只有听的份,并不具备平等对话的条件,实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学生罢了,在子君望涓生的眼神里,充满了被启蒙者对启蒙者的崇拜和仰慕。接下去涓生指着一张雪莱的半身像给子君看,“子君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显然是不好意思了。子君实在只不过是一个封建思想依然浓厚又憧憬 美好爱情的少女罢了。至于恋爱半年后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这样坚决而透彻的语言,实在是涓生启蒙的功劳。在爱情面前,女人往往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是的,在爱情的鼓舞下,子君变得比涓生“透彻、坚强”多了。这种因爱情而膨胀的坚强与无畏,让同样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涓生敬佩不已,以至于看见了不远的将来中国女性呈现出辉煌的曙光。涓生向子君热烈地求爱了。热烈的爱情蒙蔽了他们对彼此的清晰的观照,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子君作为一个个性解放主义者,依然保有深厚的封建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束缚。

这样,结婚以后,子君也就又回到了中国旧式女子所走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老路。整天沉湎于家务琐事之中,养了四肢小油鸡,一只花白狗。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更不要说看书了,完全一个家庭主妇,生活圈子也仅局限于二人世界的小家,对社会所知更少。可以想象,他俩在一起能有多少共同语言。小说这样

描写:刚结婚的时候,他们俩人还经常耳鬓厮磨,可仅仅三个星期之后,神秘的新鲜感过去了,涓生对子君也有了更清醒、真实的了解,揭去了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真的隔膜的面纱。这时,二人的共同语言渐渐少了,除了相对回味过去,不再有其他新的话题。涓生就有了一种危机感,他对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还劝子君读一点书。可子君却依然固我,完全沉浸在做家庭主妇的忙碌里,丝毫没有觉察到二人之间渐裂的感情距离。

就在情感出现裂痕的时候,涓生被解聘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了。接到解聘书的那一刻子君变了脸色,露出了怯弱。这让虽有心理准备但同样底气不足的涓生不禁有所失望。随着生计的艰难,涓生和子君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来大,涓生清楚地认识到子君“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这空虚却并无自觉”,对平庸的子君越来越不满,越来越认为子君是他重新飞翔的累赘,后悔自己大半年来为了这盲目的爱而把 别的人生要义忽略了。爱,已经成为过去,虽然子君又开始了重温过去的课题,想温暖彼此之间的冷漠,但这只能招来涓生的暗笑,加速离开她的步伐。涓生更加坚定了离开子君的决心:要想开辟新的道路,只有分手;丢掉了累赘,自己才能振翅飞翔。涓生终于向子君说出了“我不爱你”的话。子君变色,默然,最终又被父亲领回了家中,在严威和冷眼中死去了,剩下涓生沉浸在悔恨和悲哀之中。子君的遭遇,恰好印证了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 中的预言:“娜拉或者也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回顾两个人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在爱情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作为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争取获得个人幸福,他们彼此鼓励着,依偎着,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展开了挑战,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非议被他们置于脑后。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爱情。但是随着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涓生在孤独支撑中,自私、卑怯的心理膨胀了起来。“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得很。”子君成为了他的累赘,尽管他也想到离开子君,会导致她死去,但还是在分手时自欺欺人地说出:“„„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于你倒好得多„„”可以看出,在生存危机面前,涓生为着求生,是多么自私、卑怯。从这些分析来看,他们的悲剧也是自身的悲剧。

《伤逝》深刻的艺术描写告诉人们,个性解放在当时只是知识分子觉醒的起点,但是如果不超越个性解放思想的水平,并且把视野扩大到社会解放上去,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仍然是渺茫的;如果社会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很容易失去的。当然,争取到自由婚姻个人幸福之后,还要向更高的理想境界奋斗,否则,爱情幸福依然会失去。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有力地说明了这些。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郑万鹏.中国现代文学史.华夏出版社,2007

篇2: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来源断绝在爱情走向悲剧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巨大经济压力。当涓生和子君同居的消息传到涓生供职的机关,局长为了维护封建传统道德,很快就把涓生解聘了。丢掉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对涓生和子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涓生偶尔往报社投点稿,或者艰难地翻译点东西,可是挣的那点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把子君养的几只瘦得皮包骨头的鸡都煮着吃了。在这种情况下,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矛盾便显现了出来。子君对涓生的不满化为了冰冷的脸色,涓生对子君的不满化为了厌弃,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忍受生活压迫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子君,而子君却如此浅薄,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只知道拽着他的衣角。涓生冷静回顾过去,反思这大半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首先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牛奶和面包是不会有的。涓生还发现了与社会相隔离的孤独,发现了孤独者不是强者,但是他又不能战胜这种孤独。为着“救自己”,涓生最终对子君说出了“我不再爱你”的话,最终导致子君在痛苦和寂寞地死去。可见,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小舟最终在汪洋大海中搁浅,以致沉没。

二、封建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爱到同居,从始至终都承受着来自封建势力的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来自于周围人的反对和鄙视也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当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会时时遇上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这些眼光常常令涓生不寒而栗。几个反对的朋友也都陆续和涓生绝了交。结合,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离亲叛众。来自社会的这些不理解、讥笑、轻蔑和反对,使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结合之后,他们成了真正的二人世界。子君,整天就是做饭,一日三餐,不再读书、散步,成了与世隔绝的全职家庭主妇。涓生,两点一线,由家到局,由局到家,到家之后,相对无言,只好呆坐着。

三、爱情基础的薄弱和思想性格的弱点 涓生和子君在失业的威胁尚未到来之前,爱情已经“凝固”。这是因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基础本身就不牢固。比如,两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阅历差距比较大。涓生大学毕业,在政府机关工作,文化修养比较高,见多识广,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子君虽然也有点新思想,可和涓生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子君作为一个个性解放主义者,依然保有深厚的封建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束缚。这样,结婚以后,子君也就又回到了中国旧式女子所走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老路。整天沉湎于家务琐事之中,养了四肢小油鸡,一只花白狗。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更不要说看书了,完全一个家庭主妇,生活圈子也仅局限于二人世界的小家,对社会所知更少。可以想象,他俩在一起能有多少共同语言。这让虽有心理准备但同样底气不足的涓生不禁有所失望。随着生计的艰难,涓生和子君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来大,涓生清楚地认识到子君“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这空虚却并无自觉”,对平庸的子君越来越不满,越来越认为子君是他重新飞翔的累赘,后悔自己大半年来为了这盲目的爱而把别的人生要义忽略了。爱,已经成为过去,虽然子君又开始了重温过去的课题,想温暖彼此之间的冷漠,但这只能招来涓生的暗笑,加速离开她的步伐。涓生更加坚定了离开子君的决心:要想开辟新的道路,只有分手;丢掉了累赘,自己才能振翅飞翔。涓生终于向子君说出了“我不爱你”的话。子君变色,默然,最终又被父亲领回了家中,在严威和冷眼中死去了,剩下涓生沉浸在悔恨和悲哀之中。

篇3:论《伤逝》的爱情悲剧

一、爱得辛酸。

涓生与子君的初恋是在“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破窗败壁, 房内是一张挨窗的方桌和一张靠壁的板床, 可谓简陋之至;在这简单陈旧得让人落泪的地方, 一位勇敢追求恋爱自由的年青女性走来了, 她那“苍白的圆脸”和“苍白的瘦的臂膊”意在告诉人们:她本该是一位白净美丽的姑娘, 但她的生活条件并不能满足她正常的生理需求, “苍白”和“瘦”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子君的肖像几乎成了上个世纪初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缩影, 吃不好, 甚至吃不饱。她穿的也很简单, 布的有条纹的衫子, 玄色的裙。她不顾叔子的反对, 蔑视“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等世俗偏见, 与涓生相爱。但缺乏物质保障的爱注定又是短暂的, 这正如子君答应涓生的求爱后表现出来的脸色, 一种由青白变成的绯红, 这是一种“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 幸福仅存在于一瞬间, 这样的爱自然就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二、活得艰难。

涓生与子君可以无畏地面对讥笑、猥亵和轻蔑, 但他们很难跳出贫困的魔掌。

首先是住。俗语云:日求三餐, 夜求一宿。无安身之所, 幸福便荡然无存, 涓生与子君属于“无房族”, 在那个时代, 没有首付按揭购房 (即使有他们也买不起) , 没有公共廉住房, 也没有公共廉租房, 因而用涓生的话说:“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 终于租到一个暂且敷衍的处所。然而这种只能蜗居的小屋已用掉涓生筹款的大半, 子君也几近倾其所有, 足见其艰辛。

其次是忙。同居后的子君日夜操心, 终日汗流满面, 短发都粘在脑额上, 一双手变得粗糙起来, 神色凄然;劳动不是她自觉的一种需求, 而是成了折磨她的身心但又必须进行的魔咒;涓生丢掉公职之后他们的忙更是拼命的挣扎。一份停职通知让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 涓生拼命找活干, 拼命地来干活, 子君为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奔忙, 吃了筹钱, 筹来吃饭, 这样为了生存而拼命挣扎的婚姻能延续下去吗?

三、离得凄凉。

涓生失去局里的抄写工作, 一个无畏的子君开始变得较为怯弱, 她的脸上的红润永不再现!在黯淡的灯光下, 涓生看到的子君常常是凄然的神色, 伴随在子君身边的吃饭状况的变化就时刻警示着她不幸的逐渐临近, 刚同居时他们尚且能求得温饱, 可是一旦涓生没了工作, 家中便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此时他们到了想做牢笼之禽鸟而不得的处境。就业门路狭窄, 社会经济萧条, 更不要说到哪去领失业救济金。于是吃上顿愁下顿, 涓生常常吃的是冷菜冷饭, 有时竟都还不够, 于是杀掉其实都已很瘦的油鸡。没有了起码的维持生存的物质基础, 他们恋爱时表现出来的追求独立自由的新时代精神便荡然无存, 一切都似断线的风筝, 消失在无尽的远方, 可怜的、狠心的涓生从谈《诺拉》、《海的女人》引入分离的正题, 最终道出了绝情之言———

我老实说罢:“因为, 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四、死得无言。

死亡是人们在生存的抗争中作出的最后一个选择, 这一抉择对人类心灵的震撼之深, 是其他任何一个选择都无法比拟的, 子君死得无声, 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她的死有对社会的控诉, 有对人们冷淡麻木的批判, 但更重要的, 是让人们懂得一个天经地义但又常被忽视的道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 吃饭、穿衣、住宿是生活第一要著, 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 盲目的爱只能以悲剧收场!

人类社会至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尚未脱贫, 他们难以生活着, 他们的爱就无所附丽, 这世上便会继续上演千千万万个各各不同但又似乎相同的婚姻悲剧。社会便出现不安和动荡, 因此,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这决不能只是讲在会场上, 写在纸片上, 而必须是真正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普天下百姓生活确实好了, 社会才能真正稳定, 国家才能真正发展。

最后笔者改用雨果在《悲惨世界》序中写的一句话结束全文:

篇4:论《边城》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边城》;爱情;悲剧;天命;意志薄弱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14-01

《边城》这篇小说以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演变为主线,描写了“湘西”这个充满浪漫与人性的理想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个世外桃源,人性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么为什么还会上演一曲令人叹惋的爱情悲歌呢?

一、天命迷信思想

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外来文化不易传播进来,人们都普遍具有排外心理,而且十分抗拒外面的新鲜事物,因此他们浓厚的封建思想就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命。正如王保生先生所言:“说来真有点像书中那个船总顺顺说的‘一切皆是命。”[1]老船夫对翠翠父母爱情悲剧的看法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在老船夫看来,翠翠的母亲抛弃家中老小,陪那个兵双双殉情就应该天负责,他认为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再如老船夫进城打探消息时听老马兵说大老被淹坏了,然后他就感叹说这是天意。这些都足以说明老船夫信奉天命的迷信思想。

由于边城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使顺顺父子成了悲剧的间接制造者。面对天保的死,顺顺的性格变得异常。他以前为人仗义慷慨大方,如今面对天保的死,他认为翠翠和老船夫间接把大老害死了,这就是顺顺的迷信思想在作怪。再来说傩送,虽然他在金钱与爱情面前选择了爱情,但是对于大老的死,他认为老船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傩送之所以会有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揣测,就是因为天命的迷信思想遮蔽了他的心灵。

二、主人公主体意志薄弱

《边城》是围绕翠翠与大佬、、二佬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的。翠翠的爱情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更不是自主的。翠翠渴望与她中意的傩送有情人成眷属,共同继承她祖父的摆渡生涯。但最终有情人没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翠翠自身主体意识的薄弱。在爱情面前,她总躲躲闪闪,不敢正视,更不用说主动追求。她生长在湘西,那种传统思想深植于她的灵魂中,控制着她的少女情思,致使其在面临爱情时意识薄弱。正是翠翠的这种性格缺陷,使她的爱情在她一次次的躲闪中与她失之交臂。每当爷爷问起翠翠的终身大事,翠翠从不正面回答,总采取躲避的态度,这既是翠翠性格上的缺陷,更是边城女性在爱情面前的主体意志薄弱的见证。

翠翠从来都没有对爱情表现出主动性,一直都是老船公在中间牵线搭桥。当初天保对她的追求她不与理会,那是因为她不爱,她内心有爱的人,有向往的爱情。但当面对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时,还是如此躲避的态度,那就是翠翠性格的原因了。所以说翠翠面对自己所爱的人却从不表现出主体性,从根本上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

三、现实层面中名利的冲突

边城人民的心是善良的,人们相互之间是尊重的,但在现实冲突面前,在金钱与利益面前,人们显得却又是那么的脆弱。沈从文之所以在文中强调了渡船与碾坊的对立,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中文明、金钱、实利侵蚀下自然纯朴民风丧失的痛惜。碾坊在小说中代表着金钱、功利、地位,而渡船则代表着自由、爱情。对于傩送而言,要碾坊还是要渡船?这实际上是要金钱还是要爱情的选择。在这一冲突下,傩送仍然选择了渡船,选择了爱情。但是翠翠面对渡船与碾坊的对立,她第一次感到了金钱力量的可怕,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在傩送要渡船时跑掉。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金钱与名利在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翠翠在现实面前感到自卑与渺小,它使老船公在现实面前感到彷徨与无奈,它更使傩送这个孝顺的孩子在不愿违背父亲意愿下,负气离开。所以说现实层面的冲突不比其他原因分量轻,因为它直接剖析了当下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想法,实际上现实层面的较量就是一幕社会悲剧。

四、作者的精神寄托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说:“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这样一来,我的过去的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与弥补。”[2]他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的湘西世界,他赋予翠翠以“美”的化身,他把翠翠的爱描写成一种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无论是湘西还是翠翠,亦或是老船公、傩送等,对他们的刻画描写都是沈从文在面对现实时的精神寄托。沈从文把他对金钱、名利的态度展现在了湘西这个完美世界中,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一点也深得凌宇的肯定,他也说过:“沈从文在《边城》里,不只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有着更大的人生寄托。”[3]通过对《边城》的体悟,我们不仅读懂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更读懂了沈从文对现实中那些平静祥和背后隐藏的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所以说《边城》中的爱情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沈从文的精神寄托。

沈从文在《小说和读者》中认为小说包含两个部分:“一种是社会现象”,“一种是梦的现象”。写小说必须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4]《边城》便是作者理想构建的体现。小说将这种“梦”和“现实”完美地融合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读者在现实中既看到有梦境般的美好与希望,同时又让人们在梦中看到现实的残酷与凄凉。《边城》中的爱情虽然在阴差阳错中产生了悲剧,但这个悲剧并不给人以特别的震撼或悲郁,生死聚散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仿佛全是上天的安排。回头看来,无论造成《边城》中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多少方面,我们都要以正确的态度、理性的分析去看待它。因为《边城》不仅是一部人性皆善,人性皆美的著作,而且还是一首忧郁的恋歌。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在这首忧郁的恋歌中解读其爱情悲剧的缘由,感受《边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保生.沈从文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219.

[2]沈从文.沈从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112.

[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244.

[4]沈从文.小说作者与读者—1938年8月3日在西南联合大学师院国文会上的讲稿[J].西南联合大学,1938.

篇5: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摘要:《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二人的性格原因;家庭经济问题;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但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问题。

关键词:《伤逝》 涓生 子君 爱情悲剧原因 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其中阐述到经济平等是妇女解放的前提,他指出没有经济后盾的娜拉在出走后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堕落,要么回来。鲁迅的思考并未止于此。1925年,在写出了《伤逝》对这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在社会和内心的双重打击下,子君死去了,涓生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尽管他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我”一样,在小说的结尾奋力挣扎:“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但那和子君相爱的悲剧依然罩在他头上,以至他竟要“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伤逝》提供给作者的,还是一个老结论:此路不通。而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如下。

一、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

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逻辑,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但是,忙于日常琐事的夫妻也可以是其乐融融的啊!细水长流的生活也不一定不幸福。有些人甚至还认为平淡是福。为什么日常琐事可以使二人爱情力量消减呢?答案即是二人的性格造成的。二、二人的性格原因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性格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显示出来的。正如同林鸟大难临头时,才会各自飞。使二人性格弱点曝露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经济危机。

三、家庭经济问题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可是,家庭经济问题还不是他们婚姻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家庭经济问题发酵的原因则是社会环境。五四时期,虽然有些知识分子已经实现了个人的解放,但还未能为整个社会所接受。

四、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也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所以社会上也是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还未能认可这些先进知识分子个人解放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就像是疯子般地不伦师生恋。在社会尚未解放前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追求个人解放必定失败。而封建思想的根本则是由其经济基础的决定的。

五、社会经济基础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基础也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自给自足小农自然经济决定了封建思想。民国时期,小农经济还是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人们思想的保守和对外界事物接受的程度低。所以,导致涓生和子君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说到底,还是生产力的低下和社会经济基础的薄弱。涓生和子君生活在民国那个时代,他们的婚姻就注定是一场有历史导致的必然的悲剧。

参考文献:谈《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作者:我自飞翔(来自网络)

篇6:浅谈《伤逝》悲剧的原因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无疑就是一场悲剧。然而这样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呢?

一,涓生和子君的思想理念不同导致爱情悲剧

涓生的爱情观是,因为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选择追寻爱情。而子君的爱情观是,因为我选择了爱情,而不惜倾其所有。

和大多数情侣一样,在爱情刚刚萌发的时候,涓生和子君是幸福的。

因为还未得到子君的许可,涓生想方设法获取女方的欢心,内心充满着焦急与期待,“在这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喊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但涓生是否真的了解子君呢?他对子君的爱,除了她的年轻与貌美外,还包括她的思想吗?“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这说明,涓生是知道子君是一个还保有旧思想习俗的女子。但子君却拥有为爱付出一切的勇气,“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面对自己胞叔对自己爱情的阻拦,子君发出了这样的抗议。这让本来对子君有一丝犹豫的涓生仿佛看到了希望——即完美了子君在自己心中唯一一点的瑕疵。

但时间不仅仅能冲淡记忆,它还能拨开迷雾,让人与人之间看得更明了。涓生得到了子君,便渐渐退却了当时追求子君的狂热——因为当时的狂热也无非是为得到子君。而子君是个单纯的旧式的单纯女子,又因被涓生的热情所打动,从而对那晚涓生对自己的表白念念不忘。但涓生却因为这不断的“被质疑,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语言”而感到厌倦。

慢慢地,涓生发现,子君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自己迷恋的女子,因为“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确实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距离的不再,阻碍的不再,时间的延长,让人与人之前消失了好奇心,进而消失了继续经营关系的耐心。涓生慢慢发现,子君与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有自己无法忍耐的“缺点”。从最开始,涓生养花,但子君却不喜欢而忽略枯死了花,到后来子君因喜欢动物而养了油鸡、阿随,因想让涓生吃饭而打断了他的工作,因生活的琐事而和邻居官太太吵嘴,最后因家里太穷,涓生放掉杀了油鸡,放了阿随而神情恍惚……因为这些“不同”,涓生没有选择理解和包容,而是认为“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并最终选择“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这条路。

而子君却“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地爱着涓生,而一步步地退让,放弃自己的喜好,放弃自己的尊严来迎合涓生,维持这段感情。

而这篇小说的悲剧不仅仅在于这段感情的结束和子君的死,还在于涓生的懊悔。“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哪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但就是因为这个“新的生路”的幻影,让涓生轻易地抛弃了当下的,他已然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而去追寻虚无,最后一无所所获,悔不当初。当他想再挽回时,斯人已去。试想,当涓生想起,当初的子君是怀着那么多内心的痛苦来强颜欢笑维持这段感情时,他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人,总是有太多的幻想,太多的奢望,却又缺乏自知。当失去了当下,又追悔莫及。如果说涓生的悲剧给了我了我一些启示,那么,最深刻的就是——活在当下,且珍且行。

二.对子君的性格分析

虽然是“涓生手记”,但从涓生的角度看去,子君的性格是有一定典型性的。

上一篇:第12周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师听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