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2024-06-22

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精选6篇)

篇1: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自评报告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及省、市安监局工作部署,按照《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相关要求,切实抓好本公司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公司于3月25日对职业病危害的评估工作进行了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1、公司高度重视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专门下发了文件,对评估工作制定了总体要求,活动目标,并专门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结合公司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十项工作职责,在安全部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科”。职业卫生管理科负责公司日常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各项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2、建立和完善了职业卫生责任制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和修订了相关生产岗位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从领导成员到岗位操作工,层层制定了职业卫生职责,做到了人人有职责,岗岗有规程,同时还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相关13项规章制度。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认真组织学习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狠抓制度的落实,力求形成一种长效职业卫生管理落实机制。

3、根据公司“2014年职业卫生培训计划”和2014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结合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实际情况,3月份对全体员工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教育、生产岗位职工的职业健康培训教育。主要负责人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均按时参加安监局举行的重要卫生培训、考核、取得了相关证件。公司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有记录、有计划,提高了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产意识。

4、职业健康体检情况: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健康检查的结果也是对公司现场管理的最真实的反馈,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结合公司各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特点,根据《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与周期》的相关规定,按要求编制体检计划,并报经公司职业病防治小组领导同意后,按计划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100%。

5、公司化工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危害因素主要有氯气、氯化氢、粉尘、噪声这四种,若控制不当或监管不到位,极易诱发职业病。为了给员工营造一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公司安全部每月四次负责对现场各岗位的空间和放空装置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分析,每年请有资质的检验单位对公司内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将监测结果张贴在公司厂区门口的橱窗栏里进行公开公示。

6、公司自进厂即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以告知书的形式明确告知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后果及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7、公司统一制作了“职业危害管理制度”和“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版面6个,以及防粉尘、防毒等警示标志牌10余块。加强了作业现场的宣传和告知,让作业人员明白自己所在场所的职业危害和预防措施。3月份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申报工作已在已在网上申报并备案。公司配备了一台全自动粉尘测试仪和1个噪音计,以及为检测人员配备1个有害有毒气体检测仪器。规范新工人入厂体检手续,按规定对接触粉尘人员在岗期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员工健康管理档案。建立了粉尘、有毒气体检测记录和台账以及各种管理档案十多余项,并进行了分类存档。

8、公司化工生产是***年***月****日建设项目立项,前期生产过程中对职防工作管理经验欠缺,未按要求编制职防预评价,再投入生产后在市各级安监部门执法检查时,给公司提出了整改要求,公司积极按要求委托山东安健源监测评价技术有限公司补充编制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经过检测评审,公司主体工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公司按照文件对评估内容的要求,对照1至9项指标,逐一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基本符合要求。资料准备方面还存有问题,少部分资料虽然符合评估要求的主要内容,但格式上与要求的不完全一致,公司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了整改落实。我公司以此次评估工作为契机,下一步工作中一定高度重视职业健康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职业健康管理,从严从细,认真落实各项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升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水平,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篇2: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一、自查自评情况

学校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和《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认真的自评和自查工作。

(一)办学条件 1.基础设施。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面积16438.4平方米,生均30.9平方米;学校体育场所能满足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符合基本要求;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务处、保卫科、门卫,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上岗;校园安全机构健全,教学、生活设施符合要求。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为100%,生均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4平方米/生。学校仪器设备总投资2106.7万元,生均8100元,教学用计算机拥有量26.8台/百生,办学条件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

2.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34人,其中,专任教师212人,专业教师146人,“双师型”教师122人,本科以上学历212人,省市级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32人,兼职教师26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2.6:1,达到了20:1的评估标准,省市级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比例为25.1 %,“双师型”教师比例91.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26.9%,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兼职教师比例10.5%,教师培训规模82人次。

(二)发展水平

1.发展规模。学校在校学生数2260人,设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

2.教育质量。2013学应届毕业生996人,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8%;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学做人与学技能并重,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培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机制。四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五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练”一体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力提高课堂效率。六是充分发挥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辐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网络。

二、存在不足近几年,我校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的偏差,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专业教师短缺,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教学、实训设备耗材费用大,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

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科教兴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职业教育政策,对督导组提出的问题加强整改,进一步提高我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中等职业教育。

篇3: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本文依托“重庆市女性特质与素质”调查,从中选取重庆市女性高校教师人员的职业特质资料,从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两个维度进行职业评价调查统计,结果用数理统计软件S P S S16.0进行统计分析。

一、重庆市高校女教师职业自评总体特点

在回答“你认为你的职业和角色是否适合自己”的问题时,71.4%的人选择了“比较适合”,只有3.6%的人认为“很不适合”,有10.7%的人觉得“很适合”,分别有7.1%的人认为“无所谓”或“不太适合”。数据表明重庆市高校女教师普遍对自我职业角色有一种认同感,少数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持消极态度,只有极少数人对自己的职业现状极不满意(见表1)。当然,在群体内部,不同工龄、职位和婚姻状况的个体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通过表1我们看到:(1)基本情况相同的人对职业的自我评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是有6—10年工龄、副处级领导和局级以上领导三组人各组的选择完全相同;(2)总体来说工龄较长的被试职业自评程度相对较高,但是30年工龄以上的被试中有四分之一没有明确的表达,11—29年工龄的被试对自身职业的评价持消极态度;(3)不是领导的被试普遍认为自己比较适合本职业,有一定职位的被试的职业自评集中在个别选项,比如副处级领导全都认为自己的职业和角色很适合自己,局级以上领导全部认为职业和角色是否适合自己无所谓;(4)已婚被试比未婚被试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注:在随机挑选的被试中, 职务为正处级领导的人数为0, 故该项未在此表列出。

二、重庆市高校女教师职业他评总体状况

题目“他人经常评价你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同样预设了5个答案,有60.7%的人认为“比较胜任”,四分之一的人认为“一般”,分别有3.6%的人选择了“很胜任”或“不太胜任”,没有人选择“很不胜任”的选项。以上数据说明重庆市大多数高校女教师在他人眼中是符合职业要求的,只有极少数人没有达到他人认为的职业标准,没有人认为在重庆市高校女教师中存在“很不胜任”这份职业的人。

三、重庆市高校女教师职业自评与职业他评的关系

重庆市高校女教师职业自评与职业他评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各项间有些存在中等正相关,有些存在强正相关。具体来看:(1)职业自我评价“比较适合”与他人评价“比较胜任”存在中等正相关;(2)职业自我评价“无所谓”与他人评价“一般”存在中等正相关;(3)职业自我评价“不太适合”与他人评价“不太胜任”存在强正相关。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重庆高校女教师中,认为自己比较适合此职业角色的人,一般来说在他人眼中也是比较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无所谓的人,往往在别人那里也只得到一般的评价;那些认为自己不太适合目前所从事的职业的人,别人基本上也认为这些人不太能胜任高校教师这份职业。

四、结论及问题初探

首先,重庆市高校女教师普遍对自身的职业角色有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少数人态度消极,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评价,只有极少数人对自己的职业现状极不满意,认为个人角色与职业身份很不适合。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在选择上存在差异。这一结果基本符合我们的研究假设:随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女性也在逐年增多,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在高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勇于竞争、敢于挑战的女教师脱颖而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另一调查题目“你认为哪三种职业或角色更能够发挥女性优势”的统计结果看,高校女教师选择最多的分别是白领(82.7%)、教师(75%)和艺术(46.4%),这也充分说明了她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由于工作环境的不同,高校教师相较于中小学老师在工作上更具有自主性,所以按照个体具体情况分类对其选择进行分析并未得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结论,换句话说,工龄、职位和婚姻状况分开看,被试的选择并未呈现趋同性,她们对自身职业的评价存在复杂的个人因素。

其次,重庆市大多数高校女教师在他人眼中是符合职业要求的,比较能胜任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只有极少数人没有达到他人认为的职业标准,被认为不太胜任本职工作,但是在他人评价里没有人到“很不胜任”的程度。有意思的是,这些被试在“你通常会感到……”的调查中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紧张繁忙(71.4%)、充实饱满(14.3%)、欢乐愉悦(10.7%)、痛苦无助(3.6%)、空虚无聊(0%),可见绝大多数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和健康的生活状态,尤其在重庆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实干才是做出成绩赢得荣誉的不二法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在教学与科研中紧张繁忙着的女性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有欢乐愉悦的体验,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认为他人对高校女教师较高的职业评价为后者带来了满足感,更要强调的是,面对自己的工作,这些勤奋努力着的女性也并不一定都能乐在其中。

再次,重庆市高校女教师职业自评与职业他评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职业自我评价“比较适合”与他人评价“比较胜任”存在中等正相关,职业自我评价“无所谓”与他人评价“一般”存在中等正相关,职业自我评价“不太适合”与他人评价“不太胜任”存在强正相关。很明显,他人和高校女教师自己对职业的评价并非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是相对应的,因为社会成员对特定职业评定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在稳定的文化背景下已然达成共识。当高校女教师以其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要求为准绳比照自己的时候,潜意识里其实是从大众群体的视野而非一个自然人的角度来衡量的,有隐性的社会化观念投射在里面。

五、延伸讨论

重庆市高校女教师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整个高校女教师这一群体,但是她们对职业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为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些依据。

目前,对高校女教师这一社会群体作用的认识和评价并不高,人们认为除了少数优秀者外,大部分女教师不如男教师,这些低评价既存在于社会中,也存在于高校中。[1]而大部分女教师则认为自己虽然科研能力略逊于男教师,教学能力却很好。这里不再苛求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哪个更客观公正或者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哪个更重要的命题,而是想尝试探讨怎样做可以使高校女教师实现职业认同感,如何获得良好的职业他评。

以下从社会整体(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高校女教师群体两个角度进行延伸讨论。

(一)社会应以更加“开放”和“鼓励”的姿态给予高校女教师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1. 社会多给予一分尊重

从性别上讲,务必继续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采取更有操作性的措施改变社会上现实存在的各种带有性别歧视的思想和做法,为女性提供一个与男性相同的平台施展才华。从职业上说,积极引导公众对教师职业的尊敬,使教育事业的传承者拥有一种荣誉感,获得她们应有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教师的队伍,壮大我们的教育力量。

2. 政府给予多一点关怀

由于生理条件和心理状况的不同,高校男女教师在生活、工作待遇上多少有些区别,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规章制度中。其实这些区别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是出于对女教师的人道主义关怀,只是这些硬性的规定过于机械,是否可以尝试采用有弹性的、更具灵活性的规章制度,比如在退休年龄、住房补贴、进修机会、职称评定等方面,能让女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得到了该有的报酬,产生对工作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3.学校多给予一次理解

高校女教师的多重角色决定了她们兼顾家庭与事业的难度比男性更大,学校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其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实行“人性化管理”,为女教师建立一个支持系统,针对女教师容易为家庭牺牲自己事业的心理,要为她们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开阔她们的视野,激发她们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3]

4.家庭多给予一些支持

多项研究显示,家庭中主要由女性承担家务的占了被调查者的大多数。其实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分担家庭里的责任,男女双方都应该承担家务劳动、养育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应使女教师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待工作。

(二)高校女教师应凭借独有的职业远见和女性应有的自信为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出睿智选择

1.热爱教师这份职业,善于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乐于在学科前沿探索研究,甘于担当起教师的社会责任

著名学者熊川武说:“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一个真心热爱教师职业的老师,能巧妙地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和使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会常常关注学科的最新状况和动向,致力于知识发展和技术创新,同时有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具有职业特点的方式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2.终身学习永不懈怠,自觉进行知识升级和经验积累,逐渐提高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始终坚持手脑并用和知行统一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陶行知认为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高校是知识经济的源发地和主战场,教师要及时吸收新知识,调整经验结构,有意识提高认识高度,加强心理素质,从容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发展技能,避免拘泥理论而在实践上无作为,毕竟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3. 勇于实现自我价值,冲破和更新传统的性别观念,认清并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塑造且维护女性的独立人格

在大时代背景下,职业女性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身份的认同及她们所秉持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高校女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更应该打破求稳怕变和满足现状的思想,树立竞争意识,追求卓越的目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敢于参政议政,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4. 享受工作和生活,拥有健康和幸福,心怀希望,坚持梦想,永远追求真善美

能够做到顾全家庭不以牺牲事业为代价,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服务业给家庭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协调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学会对自己进行应激策略的认知重组,采用以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情绪指向的问题策略、生理指向的调整策略去对付各种威胁,[4]同时确立代偿观念,即在某个阶段或某个场合为了某个角色而暂时放低对另一个角色的要求,或者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5]其实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术,是在对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学习中总结出的有平衡功能的一门艺术。总之,应常常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工作中的乐趣和生活中的感动,以积极的心态追求最初的梦想,始终将生命中的真、善、美留驻在身旁。

参考文献

[1][2]张建奇.中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进展与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 2007, (3) .

[3]蔡晓春.浅析高校女教师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及相关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5) .

[4]吴小玲.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比较研究[J].学习月刊, 2008, (18) .

篇4: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五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三是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设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战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00万人次;扩大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时代学习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城市已达到900多个。

(三)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及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保持一定规模。二是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覆盖了60%以上的职业院校。2010年以来,集团化办学数量及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一些地方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政府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师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政府职责,强化省、市、县“三级统筹”,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二是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辽宁省鞍山市建立职教城管委会,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安徽淮北市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市设立职业教育局,加强统筹管理力度;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施展才华。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国际化、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四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生师比日趋合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地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完善。各地通过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灵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重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称标准,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

(八)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一是经费稳定增长。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10年的1198.9亿元增长2251.1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43亿元,比2010年的814.2亿元增长1728.8亿元,增长了2倍多。二是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稳步增长。2014年12月底,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共有22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784.64元,比2012年增长16.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578.25元,比2012年增长20.2%。三是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少于30%。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确定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四是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常态化。五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天津等10个省(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三是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和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起点上,推动、谋划本地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落户城市等政策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难度

根据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统计,要实现 “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缺口分别为495万人和384万人。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逐步减少,,实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完善。四是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

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的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二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仍然有12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9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本报告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确保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围绕“提高质量”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校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五是加强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扶持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七是建立省级财政为主的职教经费统筹机制,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八是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篇5: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申报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评报告

福建省周宁职业中专学校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争创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为方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年来,学校按照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评估标准的3个A级指标,15个B级指标,40个C级指标的内容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软硬件设施。现将创建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周宁职业中专学校是我县职教中心牵头学校,肩负全县职业中专学历教育和各类各部门职业培训的重任,同时,学校还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宁德市三电技能培训基地”、“周宁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功用。学校前身为周宁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3年,2000年初整体搬迁至现址,同年底升格为职业中专。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校园占地面积76亩,校舍建筑面积23848多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基本完备。学校以应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及电脑财务会计为骨干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财会、应用电子、旅游、农村经济等专业,其中计算机、财会、应用电子为市级重点专业。学校现有教学班29个,在校生达2023人,教职工109人,是一所规模较大、影响颇广的学校。

二、硕果累累的办学成效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承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中短期培训的双重教育任务,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或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经常性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各级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近几年,我校的学生在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在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均获得良好成绩;超过91%的学生在毕业前通过了专业技能鉴定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单招考试中,连续多年升学率超过80%,许多学生升入了高一级职业教育院校学习深造,圆了自己的高校梦。

建校以来,共培养了一万多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分别推荐到北京、厦门、上海和福州等城市及本地区就业,平均就业率超过95%,为社会输送了“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实用,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毕业生中,已有一大批人凭良好的开拓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脱颖而出,有的进入企业管理层,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自主创业,毕业生以质量高、能力强、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如86届毕业生吴国全已成为县人事局主任科员兼副局长;90届、91届毕业生李文光、陈明瑭分别成为周宁狮城中学副校长和周宁六中校长;98届毕业生许传授已成为飞毛腿(福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98届毕业生凌志辉成为冠捷公司驻巴西办事处负责人;01届毕业生郑柳青被冠捷公司公派至马耳他深造;我校名誉校长、89届毕业生杨仙林自主创业,资产过亿„„还有数以百计的成功企业家、数以千计的业务骨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市文明学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市职教招生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县平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工会组织等荣誉称号,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职业教育事业备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学校前身为周宁职业高级中学,原校址位于狮子山脚下,创建之初,学校面积15亩,教职工18人,学生80多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进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原校址的规模已完全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周宁县委县政府认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周宁的职业教育事业才能有出路。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学校校址进行整体搬迁,并提出了力争在短期内实现职业高中到中专学校升格的要求。经过多方努力,学校于2000年初实现了整体搬迁,同年底升格为职业中专学校。

搬迁和升格后,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仍然关注周宁职专的发展,县主要领导经常到校调研并指导工作,以各种方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协助学校解决了土地转让、不良资产化解、危房改造及拆迁等难题,县政府先后成立了职专综合楼建设领导小组、申报省级重点专业中专学校领导小组,成立了周宁县职教中心并确定我校为职教中心牵头校。县发改局协助我校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贷款和建设项目立项,几年来,为我校争取到了开发行800万元贷款、国家发改委项目资金支持190万、省长基金会资金支持210万元,目前仍在为我校争取教育中央投资计划项目资金600万元,同时为我校学生宿舍、实训大楼等重点项目争取到了项目立项„„使我校的基础建设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县教育局、人事局、编办等部门在全县教师数总体超编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三年来,为我校增加了11个编制,分配了27位(其中4位为外省市籍教师)应届非师资类本科毕业生,使我校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得以缓解„„;财政局、建设局等相关单位也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遗余力的帮助。

职专在周宁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报,以我校名誉校长杨仙林为代表的众多周宁在沪企业家,为我校的发展慷慨解囊:捐赠图书为我校建立了校友图书馆、捐赠电脑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目前,他们正为成立周宁职专教育基金会积极筹备着。甚至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为我校捐赠印刷设备„„。

在县委县政府、社会各界及职专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周宁职专得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踏步的前进,如今学校校园校舍面积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逐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专业设置日趋合理,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与建校之初有了天壤之别。周宁职专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凝聚了全县人民的心血、厚爱和期望,经过三年的认真筹备,我们正式向省教育厅申报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

四、常抓不懈,开创我校总体工作新局面

学校全体师生以“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为校训,以建设高山一流职业学校为目标,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几经建设,我校现拥有一幢教学主楼、一座办公楼、一幢多功能楼、两幢教师宿舍楼,正在筹备兴建两座学生宿舍楼和一座实训楼;文体设施不断完善,能满足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的需要,有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单双杆区、室内乒乓球场、健身室、舞蹈室、室内舞台等,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已经整平,预计于年底前开工建设。

学校有较充足的教学设施和场所,拥有计算机房5间(计算机408台),财会模拟实验室2间,阅览室及图书室各1间(藏书达6万册),电子电工实验设备8套,家用电器综合实验设备8套,制冷实验设备1台。近年来,为了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学校还下大力气,建设了校园音响系统,开通校园宽带网,建起了办公网络和教师电子备课阅览室,并开设了全县最先进的多媒体电教室(5间)和学校教学监控系统。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添置和使用,为我校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业骨干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校的生力军,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高度重视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学历达标、结构合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讲师15人,讲师36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00%。近年来,我校健全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条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拟定了学习培训计划,千方百计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至今,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有80人,占理论课教师总数的80.6%,还有部分教师正在参加专升本函授或自学考试。

在抓好学历提高的同时,学校还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鼓励教师参加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教研交流、在岗自学、课题研讨、课件制作等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学习,已有2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5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8多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学校还加强了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和现代教学手段培训工作,每年寒暑假都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先进的有利条件,分批组织教师培训计算机知识,现有32位教师通过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并获得证书,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学会并掌握了课件制作和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技能。

为适应教学需求,学校还向社会招聘叶建西、魏日奎等2名经济师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不仅丰富了教师结构类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快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

(三)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体系、突出和谐校园建设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是我校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积极探索德育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政教处、团委、年段长、班主任、保卫科等部门为骨干的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学校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进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两项教育,注重对学生遵纪守法、文明诚实、助人为乐以及自律自强等行为的养成教育;开展以每年元旦汇演为中心内容的文化艺术节和以校运动会为中心内容的体育节系列活动;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征文或演讲活动。根据专业特色,电器专业每年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各类有班级特色的班报与网页;创办学生文学社,成立校运动队、舞蹈队,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会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省市级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社会、家庭的德育资源,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完善家长学校制度,积极与部队社区共建,拓展德育基地,并经常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从而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育人新格局。

(四)抓常规、促教改,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我校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自主学习”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教改工作。首先,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备课、授课、公开课教学、听课、评课、批改作业、出卷、辅导竞赛等制定出相应的较为完整细致的评价标准,由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的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予以高度评价。其次,为树立现代教学新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依据上级部署,学校严格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并组织开展新教师技能培训和创优评优活动,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激励并创设条件让教师参与省市级立项课题实验,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课改理论培训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获取最新教学教改信息,特别要求教师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学会设计制作课件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近年来,我校教研教改蔚然成风,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共有六十多篇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交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我校实施了人本管理,施行弹性学分制,充分照顾学生的具体情况,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先实践、后补修学分,可以在5年内修完全部学业。实行了学生评价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还按照“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级以上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获得喜人的成绩:我校参加2006年首届宁德市职业学校财会技能级赛获得团体第一名,电子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三名,其中05级电子专业魏谢华获得电子元器件识别比赛第一名 ;08级计算机学生杨陈良、彭华俊、07级计算机专业林清华参加2009年宁德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计算机”项目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校学生篮球队在参加县高中男子篮球比赛中屡获佳绩;校舞蹈队、艺术队多次参加周宁县各类文艺演出及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文艺下乡活动,学生李陈生还参加了省体育局组织的男子排球集训„„。素质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各项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赞誉。

(五)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推荐工作

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及周宁在沪企业规模的逐年壮大,加上社会重普高轻职教的思想仍普遍存在,许多学生初中毕业后赴上海就业,导致了中职学校生源的逐年萎缩,给我校招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我校每年的招生工作都尽力做到早启动、早宣传,通过印制精美传单、招生简章、录制播放职业教育专题片等,组织人员到各中学和村镇进行宣讲,向学生和家长面对面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及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报纸专刊、有线电视、校园网站等媒介宣传我校的发展成就,扩大学校社会影响;通过邀请有成就的职专毕业生回到初中母校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经过有的放矢的不懈努力,我校每年均能完成上级布置的招生任务,近两年的招生数还呈现可喜的上升趋势。

我校十分注重学生就业工作,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每年初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生就业推荐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班子经常带领有关人员深入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倾听企业的意见。学校通过早年向企业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与福州冠捷公司、华映光电公司、东南汽车公司、厦门友达公司、北京南国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飞毛腿(福建)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中等技术人员的供需关系;通过周宁在沪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与上海私营企业建立了新的人才供需关系,近几年,我校大量合格毕业生涌向上海就业或创业,学校就业工作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自主就业的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由学校推荐就业的模式。

学校认真做好毕业班学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强化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化;加强我校就业推荐网络的完善,进一步了解就业市场动态;认真做好各就业点的跟踪和反馈工作。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到让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个满意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招得进、学得好、送得出”的良好发展态势。

(六)突出专业特长,开展技能鉴定,努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新时期,职业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校依据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了办学能更加贴近市场,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及时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了调整。为适应“闽东亲水游”及周宁建设生态旅游强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还设置了旅游专业;针对在沪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大量需求,学校连续三年招收财会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外聘财政局经济师担任兼职教师,逐年增加财会专业的招生数。学校还承担了大量的校外短训任务。学校先后与县农办、旅游局、移民办、民政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导游班培训、库区移民子女实用技术培训及科技拥军实用技能培训等。

根据国家对技术工种人员实行“双证制”的有关要求,历年来我校一贯鼓励、支持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对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让学生取得“双证书”,为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为了落实“双证制”,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12月12日成立了“周宁职业中专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同时配套引进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培训了一批考评员,学校可以对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员等工种进行鉴定并发证,2009年5月进行首次为93人进行了职业技能技术鉴定。

为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我校几年来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与周宁县移动公司等单位达成协议,做为我校学生实训基地。学校正计划兴建一座占地面积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5625平方米、预算投资800万元的实训大楼,并添置相应的器材,届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我校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七)创建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的规范管理

近年来,学校进行了教学体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改革,按规定配备了党、政、工、团及相关职能管理机制,培养并提拨了部分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教学骨干担任校级领导,中层管理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均来自教学第一线。班子成员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之中。

我校加快制度建设步伐,通过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完善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相继修订、健全并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教师考勤制度》、《教师年度考核量化细则》、《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优条件》、《教学督导制度》、《职称评聘量化评分标准》、《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案(试行)》、《学分制管理方案(试行)》、《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条例。学校还实行了“年段负责制”和“教研组负责制”双轨运行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使学校管理日趋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学校财务制度健全,各项财务管理措施得以落实,经费收支严格按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能严格按有关文件规定合理收费,不存在向学生乱收费现象。

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将学校的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学期综合考评、职称晋级、财务收支等重大事项进行公示。通过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极大鼓舞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八)建立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两年来,准确地为1000多名学生发放了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并逐步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坚持开展扶贫助学工程,制定并实施了《周宁职专中职贫困生资助方案》,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减免或缓交学杂费,并积极争取政府补助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资金;开展勤工俭学,优先推荐贫困生就业等有效措施。每年有几百名学生获得200-800元不等的资助,使许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贫困生顺利就学并实现就业。学校还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施奖学金制度,对获得一、二、三等奖奖学金的学生每年予以500、300、200元的奖励。

回顾过去,我们为我们付出而得到的回报感到欣慰;展望未来,我们为学校美好的前景而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周宁职专必将能把握申报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这一新的发展机遇,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继续沿着“学校建设科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道路奋勇前进,务实创新,励志图强,努力将我校建设成山区县一流职业学校。

总之,对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创新、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二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理念新颖、形式灵活、具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成绩显著,发展前景好。三是有一支团结向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四是专业设置能适应社会需要、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五是毕业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五、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照标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学校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教学设备急需添置和更新。二是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三是骨干专业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应加紧建设实训大楼和图书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通过认真、全面的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已着手进行整改:一是借助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校园建设和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二是继续加强内部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业务进修,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进一步加大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灵活的办学模式,彰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的功能。四是努力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解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带来的后勤压力。五是要以参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契机、为新的起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早日参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

六、学校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创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是我校前进的动力,也是我校美好前景中的一个重要亮点。我们将以创建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以一流的服务为宗旨,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培养模式与管理水平进入全省职校先进行列,力争在3—5年内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将来争取升格为职业大专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近期规划(2007年——2010)

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学生宿舍楼、实训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充实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设备;力争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达90%以上,其中高级讲师比例超过20%;在校生人数增加到2200人以上,年职业培训人数力争达到2500名;新增一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汽车维修服务专业,并力争招生数达50人以上;创建一个省级重点专业(财会专业)及一个重点实训室。

(二)中期规划(2011年—2013年)

用三年时间完成体育馆、新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成标准的篮球场6个和排球场1个,室内羽毛球场2个及室内乒乓球室等,添置各类图书6万册,使学校藏书量超过12万册;力求7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新增设电器工程自动化专业;创建一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一个省级重点专业,力争迈入国家级重点中专行列。

(三)远期规划(2014年—2016年)

扩大校园面积,征用校园东侧30多亩地建成百亩校园;建成独立的图书馆,藏书量达20万册以上;建设2号实训大楼,添置实训设备;力争早日升格为职业教育大专院校。春风化雨二十载,桃李芬芳香满园。2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万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上,他们用青春抒写人生最美丽的诗篇,用业绩谱写学校灿烂的历史。如今我们要紧抓职业教育大好形势,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把继承和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继续深化改革,走创新之路,树立品牌意识,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创办一流职校而努力奋斗!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学院评建工作从2006年1月开始,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打硬仗”的评估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评建整改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学院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进行逐项自评,并邀请省内外专家到校指导,自评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形成下述自评报告,请专家组考察审定。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

学院有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创办于1965年的辽宁仪器仪表中等技术学校,隶属辽宁省仪器仪表工业公司,校址位于丹东市福春街。由于受“文革”影响,学校于1970年停办。1979年恢复办学,更名为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隶属辽宁省机械工业厅,校址位于丹东市桃源街,1992年学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9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同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学校开始高职教育办学试点,1999年学校划转辽宁省教育厅所属。200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2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在原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基础上,独立升格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9月在保留原校区(现北校区)基础上,正式组建学院南校区(浪头校区),地址位于丹东市北环路。2004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三变体制、三迁校址、三易其名,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二、学院现状

学院坚持服务于机电设备制造行业,根据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附加产业这一产业结构对应设置主体专业,形成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制造业服务类专业建设。现设有4系2部共六个教学单位,有10个专业群,30个专业方向。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13名,专任教师201人,兼职教师67人,生师比17:1;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77人,其中教授20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3%;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4%;“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6.2%;现有占地面积354468.4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94169.8平方米,生均22.9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30001.6平方米,生均7.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76.3万元,生均5534.4元,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36台,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37个,馆藏图书251090册,生均61册。

第二部分 评建工作

一、落实组织、建立网络

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暂行)》和《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与操作规程》的精神,建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把评建工作分解为十大专项工作,每个专项工作由一名班子成员总负责,分项工作由中层干部负责组织落实。建立了评建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落实、指导和督办整体工作进程。建立了自评负责人制,由院领导、中层干部组成校内评建专家组,实行主要指标和关键要素负责制,每人负责一个关键要素,指导各自指标的自评自查自建工作。同时,各系部也参照学院评建工作组织形式,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进一步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完善的评估工作组织网络。完整的评建系统网络和明确的职责范围,保证了评建工作层层有人负责,条条有人落实。

二、思想动员、全员参与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学院本着“文章做在促上、精力用在改上、力量花在建上”的原则,明确了“人人都是评估对象,事事都是评估内容”的思想,先后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突出准确理解有关评估文件精神和学院发展建设理念两个着力点,开展了多形式、全方位的思想动员。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先后组织百余人次到省内外5所已经评上优秀和按照新的评估方案已通过评估的高职院校学习取经,邀请了2名教育部评估专家进校通过模拟评估、实地讲评、举办讲座等形式,现场指导评建工作。按照教职工和学生两种类别印发了评估工作宣传手册,并组织了应知应会知识测验。学院多次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院务会、教务系统大会等,统一思想,研究布置和检查评建工作。从而使教职工明确了评估的根本目的和对学院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了“评估牵系你我他,誓与学院共荣辱”的氛围,全体教职工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以主人翁的态度为评估出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周密部署、按步实施

评估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要以历史的眼光回顾总结过去,又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整改,所以我们在开展评建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评估文件精神对照检查工作,评严、改实、促建,力戒虚浮。具体工作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明确任务,总体部署。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建立了组织网络,分解了指标任务,明确了职责责任,理清了工作思路。

第二阶段 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各部门对照评估指标自评自查,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准备原始材料。

第三阶段 组织自评,整改建设。在自评基础上,学院确定重点整改项目,提出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间,进行规范管理。涉及到综合性比较强的项目由院领导协调,涉及到的具体项目由归口管理部门落实整改。

第四阶段 全面优化,迎接评估。由评建办协调,各部门配合,组织材料内审、数据统计、进行预评。对预评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最后由学院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审核,迎接专家进校评估。

第三部分 办学成效

学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倾力打造学院精神,其灵魂是“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校魂精神,以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常抓不懈。提出了“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期豁得出来,利益面前让得出来”的党员作风;提出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提出了“敬业、爱生、博学、专精”的教风;提出了“勤学善思、诚实求真”的学风。在打造学院精神过程中,将“厚德笃行”的校训贯穿于办学指导思想、质量方针、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调动民力,始终没有安于现状,始终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始终在抢抓机遇,始终在推动大发展。

一、领导作用

(一)实施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学院领导班子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突出高等、职业、现代的特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大基地、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和“五点一线”的发展思路,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紧贴地区发展需求,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求做大,但求做精”、“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实施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作为有机电设备制造业的行业背景和地处辽宁“五点一线”战略规划区域内的一所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类专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建立了机械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工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电子信息、软件技术、艺术设计、制造类服务业、应用语言十大专业群,形成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相互渗透、并重发展的格局。

(二)明确了办学目标与定位

2002年学院独立升格后,面对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冷静思考,大胆创新,脚踏实地,志存高远,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符合高职教育办学方向的办学思路,明确提出了“扎根丹东,服务辽宁,依托行业,面向一线”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创建工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类专业为特色,规模适度、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社会欢迎的辽宁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坚持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形成高职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并重发展的层次类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模式定位。牢固确立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教师在办好学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四定位四牢固”办学思路指导下,学院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打造特色,培育品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学院始终保持着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在办学目标与定位的引领下,学院在校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三年来,“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生源逐年减少,高中生源逐年增加,2005年招收初中生263人,“三校生”618人,高中生614人;2006年招收初中生173人,“三校生”537人,高中生730人;2007年招收初中生117人,“三校生”253人,高中生1217人。不仅实现了初中、“三校”生源逐步减少,高中生源逐步增加的转变,而且实现了录取总量和生源质量的双提高。2006年学院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64.29%,报到率达到92.31%;2007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67.82%,报到率达到95.43%。

在“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原则的指导下,几年来学院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招生原则,适当控制了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校生总数一直稳定在4000余人,使办学资源基本满足办学规模变化的需要,切实处理好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短期培训种类、规模也在逐步增加,2005年职业培训达到1800人次;2006年职业培训达到2100人次,2007年9月又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签定了20余个职种,年培训规模达2000余人的订单培训计划。

(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重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近三年,省财政拨款4300余万元,学院学费收入5700余万元,教育部、财政部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奖励资金和辽宁省配套资金达1000余万元,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状况的改善,根据测算,“十五”期间学院在编教职工人年均收入增长了52.2%。2006—2007学年按时、足额地向学生发放奖助学金115万元。

关注教学及学生情况。学院建立了院级领导及院长助理走访教学及学生工作制度,经常研究教学和学生工作,院领导担任班导师,坚持听课、走访学生寝室、校内外实习点。2006—2007学年度院领导听课81次、走访学生寝室41次、走访校内外实习点44次。对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处理的立即处理,不能马上处理的,在七日内给予答复。做到了心里装着师生,凡事想着师生,工作依靠师生,为师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学院原来隶属辽宁省机械工业厅,有丰富的行业办学背景,有30余年的行业办学历史,有较成熟的职业教育经验。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院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在互惠双赢基础上,建立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合作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特别是由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投资建设,学院管理运行的“黄海汽车工程学院”项目正式启动,掀开了学院校企深层次合作新的一页。

学院先后成立了产学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科研产业处、高职教育研究所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各个专业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了5个研究室,形成了学院与各系部、各教研室组成的产学结合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研究、管理、指导、评价、推广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建立了教师参与产学结合教育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产学结合教育活动并取得成果的教师,要在年终考核和评职过程中予以加分,对优秀成果要给予奖励,把教育教学研究真正地纳入到教学运行的整体工作中。学院每年都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和项目计划,并由各系(部)具体组织实施。

学院还定期召开产学研工作会议,检查落实产学结合教育工作,使产学结合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学院制定了相关政策对产学研项目研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保证。建立了产学研项目奖励和运行经费保障制度,项目成果推广经费制度。设立了专项科研基金,用于资助校内重点项目研究和对纵向、横向项目的经费配套,用于支持纵向项目的前期和基础研究。

二、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打造学院品牌的首要条件。学院站在“人才兴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个提升,三个引进,五个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一个提升”的目标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三个引进”的目标是引进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合同制教师,引进一批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五个工程”的目标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和师德教育工程。

截止目前,学院先后选送54名教师攻读硕士以上学位,与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班;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或主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先后选派20人次到国外进行短期的培训考察等。目前,学院有1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6.2%;教师中有国家教育部高职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辽宁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3人;19名教师被丹东市聘为科技评审专家,22名教师成为行业协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骨干成员;教师取得职务专利2项,正在申请中的职务专利6项。此外,学院还聘请了2名高校的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聘用了4名来自韩国的外教来校担任教学工作。

三、课程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自1999年举办高职教育试点以来,就着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升格后,我们以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为抓手,着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院坚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依托国家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标准、企业认证标准,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学院从1993年开始在无损检测专业试行职业技能鉴定,从1999年开始在全院各专业推行。学院在“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应具备该专业所涵盖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水平的必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原则下,形成了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教学理念。除选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外,还选用了行业标准和企业认证标准,使全部专业都选定了与本专业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学院在这方面的工作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表扬,2004年学院在辽宁省高职教学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介绍。2004年12月,“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构建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对高职课程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在打破传统课程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实现了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从而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中有详细的专业能力分解图、培养方案分解图;在课程安排上以能力为主线,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分解和整体优化,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结合,基本技能模块与专业技能模块相结合。教学地点也根据课程性质,灵活的安排在不同地点进行: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进行部分课内实践的课程,主要在教室内进行教学;以实践环节为主,边传授知识边培养技能的课程,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设计和综合实训,则采用专用周方式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把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有效地融为一体。

在文化课改革方面,我们根据生源特点,通过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高等数学》和《英语》采取了分层教学、分模块教学等措施,教学效果显著。在“两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在聘请丹东市委讲师团、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的专家授课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在理论教学中,推行启发式、引导发现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推广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现了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上述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截止到2007年7月,学院已经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

四、实践教学

学院秉承崇尚实践的传统,千方百计加快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已开设的专业都建立了仿真性强、设备较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中,学院提出了“强调二次开发,淡化整体外购,立足校内资源,注重校外基地,着重软件建设,适度硬件投入”的建设理念,按照“教室专业化,实验室实训化,实训室仿真化,实习基地企业化”的总体目标,构建了集证书考核、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真实的职业氛围。

各专业都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总结并实施了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共同管理、分类指导、阶段考核的管理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院现有校外签约实习基地61家,涵盖了学院全部专业,合作机制完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稳定,运行情况良好。

学院依托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近二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技能鉴定超过14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现有国家、省、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基地10个,开设了32个职种的中、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有技能鉴定考评员55人。2007届毕业生获取“双证书”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的84.67%。

学院在各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行业的专家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学院专业的衔接,讨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指导学院的教学活动。学院坚持每年进行教研立项研究,组织专业教师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各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要求,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适应行业、社会发展变化。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工作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教学建设的核心。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现有30个专业按照服务领域划分为10大专业群。其中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软件技术、制造类服务业、汽车工程6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群;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汽车工程4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确定了核心专业和专业建设目标,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色专业。

专业群建设采用“公共基础平台+公共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按照“321模式”构建。其中,“3”代表用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课程;“2”代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1”代表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六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学院着力打造了自动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国际商务管理四大中心。建立了优质核心课程研发团队,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广泛参与,着力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了单元课程开发,共开发单元课程20余门,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块,为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院级示范专业8个。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始终坚持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对众多企业典型生产自动化系统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分析,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以建设真实性或仿真性实训环境为抓手,促进专业教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先后完成了《常规仪表串级控制系统》、《系列传感器与显示仪表开发》、《现场总线实训室改造》、《PLC控制实训用教学电梯的研制》、《钟罩式气体计量器微机控制检定系统》、《电子技术技能综合训练实训室的建设》等生产性自动控制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供了生产性环境。以项目为导向,在校内努力打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开设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05年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004年该专业被批准为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专业。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级试点专业自动控制专业教学改革》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色

学院是丹东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着力开展人才模式的改革工作,先后同丹东机床责任有限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企业,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在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06年与沈阳机床集团签订了23人的订单,2007年又签订了147人的订单,这些学生都提前半年离开学院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全部留在实习企业,经跟踪调查,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8%。辽仪机械厂是该专业在校内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厂内提供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铣等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为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提供了生产环境。同时,辽仪机械厂还为专业提供了5名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该专业注重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该专业开设的《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和《机械工程材料》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教师共主编、副主编和参编高职教材20余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0部。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评审专家、全国数控协作会常务理事、《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辽宁省高职数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丹东市机械工程协会秘书长;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丹东市科技评审专家。2004年该专业师生代表丹东市参加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1名教师取得第二名、2名学生取得第三名,有3人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1名教师成为省数控大赛集训队指导教师。该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

我院是全国第一家开设检测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从1993年开始进行“双证制”教学改革,多年来,专业课程始终采用模块化结构,选用项目中心范型、训练中心范型和培训中心范型,以职业标准为主要培养目标,将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以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教学过程彰显实践性为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该专业的显著特色是“三个100%”,2002年以来,该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毕业生100%实现对口就业,而且稳定于就业岗位均按国家干部(特殊行业)待遇定岗;毕业生获职业技能证书率达到100%,每个毕业生至少取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学院是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教育科普委员会理事单位,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高级证书丹东考核基地(全国仅上海和丹东两家),是辽宁省职业资格证书免试试点单位。2005年教研项目《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电子商务专业特色

学院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该专业是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开设之初,就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省级课题组,进行专业改革方案研究,提出了“以应用为主旨,以综合课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实训课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自主开发真实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综合课程、组建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室等途径,构建起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该专业的教研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辽宁省第五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该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门课程被确定为辽宁省精品课;在首届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中,学院作为丹东市代表队参赛,有5人进入全省前15名,1名教师荣获丹东市技术能手称号,5名参赛学生获得了优秀选手称号。《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部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坚持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析为出发点,将工作岗位技能划分为若干项目,以项目为驱动,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着力进行课程整合,开发出网页制作、局域网技术、网络数据库开发等若干门综合课程,同时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聘用丹东泰鑫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单元的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以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牵头的专业研究室和若干教师工作室,以开发实际应用项目为载体,吸收学生参与,由专业教师指导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营造了工学结合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特点,同丹东天龙电脑公司签订了工学结合基地合作协议,利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聘用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是该专业培养学生的又一途径,几年来,从实训室中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课上同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同时,该专业还同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实现了“设备技术合作、师资培养合作、认证考试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专业特色,该专业先后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和华为3COM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华为3COM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并同这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真实性、先进性、适用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扩展性为特点的网络技术实训室;选派了骨干教师参加了神州数码和华为3COM两家企业的师资培训,2名教师取得华为3COM网络工程师资格,其中1名教师同时取得华为3COM认证培训讲师资格;2名教师具有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资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之中,综合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有76.9%的毕业生取得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认证,83.7%的毕业生取得华为3COM认证。

六、教学管理

学院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坚持以质量求生存,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在管理规范、学生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牢固树立“全员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意识,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学院采取的措施有: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领导干部与基层联系、院长特别津贴、培训提高、教学科研、听课评课、教学检查等方面政策,从制度上确保了学院重视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优先、向教师倾斜机制的有效运行;学院党委(扩大)会议、院长办公会经常专题研究部署教学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教学工作汇报,院长长期担任专业教学任务;设立了教学仪器设备、重点建设专业与课程、科研工作、图书资料等专项经费,学院非教学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创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工作思路和方法,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些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2007年5月,学院引进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了系统的学习和内审员培训,借鉴其“客户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和PDCA的管理方法,对学院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梳理,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部门工作手册》等,进一步完善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不仅促进了学院管理的规范化,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相辅相成,学院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员育人观,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五个中心,启动党团组织进公寓、辅导员进公寓、自管组织进公寓、安全工作进公寓的“四进公寓”工程,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人”工作,以校园文化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主导,以学生协会、社团组织为载体,突出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院各部门及其教职工的各项工作、整个校园环境、所有教学生活设施都能较好地围绕学生学习成长成才服务,育人工作已经成为教职工的神圣职责。

学院树立了“教学质量第一”的思想,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004年采用教学实施部门和教学督导部门分离的“两条线管理”模式,坚持“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原则,做到“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形成了教学信息反馈、教学督导、专项教学检查、专题教学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五大质量监控制度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考教分离、教师评学等措施,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实现了管理-反馈-改进-再管理的良性循环。

七、社会评价

几年来,学院始终把“满意就业率”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关键指标,实施了就业“一把手”工程,在毕业生中持续打造了“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强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畅通就业渠道。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起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制,推进各项政策深入落实;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在就业指导教师中推行了持职业指导师证书上岗制;实行了就业后服务制,每年都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调研回访,征询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建议和意见;在辽宁及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与100多家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基本实现了专业对口就业,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长有所为。通过这些措施,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近年来年终就业率都超过了90%,学院荣获“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学院开展社会技术服务项目10项,到款额47.066万元,2007年学院荣获丹东市公众科学奖。

2004年以来,利用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设在学院的优势,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780余人。从2006年起,通过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为丹东地区培训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800余人。2007年9月又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签定了20余个职种,年培训规模达2000余人的订单培训计划。

学院先后荣获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丹东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取得辽宁省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在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上,我院学生组取得了1项第二名、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学院荣获优胜学院奖,学院参赛队还代表辽宁省参加了全国比赛,丹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学院专门召开了庆功大会,授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奖。2004年,在全国电子商务师大赛辽宁赛区选拔赛上,学院有5人进入前15名,是全省高职高专唯一获奖学校。2005年,学院师生参加辽宁省计算机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并囊括程序设计项目前三名。2005-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六、七、八届全国高等学校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上分别荣获优胜奖和三等奖,是辽宁省唯一参赛的高职院校。2005年11月份,学院132名大学生自发向中华骨髓库提供造血干细胞血样,自愿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省内主流媒体给予了充分报道,其中1名学生组织者被丹东市评为十佳文明市民。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辽宁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是此次大赛惟一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辽宁高校。2007年,学院学生在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辽宁赛区比赛中,取得团体平均分第二名,参赛8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有3名学生获得特等奖,4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二等奖;3名学生将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升格以来,学院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学习和讨论,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在近两年新进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身上落实得还不够深入和扎实。今后,学院要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不断总结学院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探索,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专业领域建设水平与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学院按照“集约办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机电类专业领域的建设已基本成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但其它专业领域的建设上有待加强。要着重建设专业集群平台,加快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拓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覆盖面,加大从企业一线直接引进适合高职教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的力度,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要克服资金、科研能力与水平等的限制,发挥新实中心及各研究室的平台作用,提高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校园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

近几年来,学院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诸多艰辛,2004年全面启用了占地283亩的浪头校区,2007年又与辽东学院达成了协议,新开辟了五龙背校区。我们将继续弘扬“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校魂精神,确保占地面积400余亩的学院主校区—五龙背校区于2008年12月底投入使用。由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投资建设、学院管理运行的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二级学院)将在今年年底开工建设,2009年8月投入使用。两个校区建设项目竣工后,将使学院的校园基础设施与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6: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商贸旅游系是xx市高级技工学校(xx市第一职业中专)2010年5月实现系部改革而成立的一个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实体,包括财会、旅宾、计算机三个专业教学部,有在校生20个班,学生900多人。我系自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关心重视支持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办学目标,坚持“内涵发展”,从严治校,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管理机制、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德育与学生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有取得新的进展,办学水平得到新的提高。

一、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商贸旅游系建立以来坚持以干部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抓手,探索实现通过干部的发展带动教师的发展,通过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成长,从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1.1 干部队伍建设

1.1.1 分工明确、细致

我系现有干部8人。其中主任一人,由学校副校长向上兼任。副主任四人:党委委员张跃兼系副主任,负责行政、财务、技能竞赛;祝雷副主任兼任系支部书记,负责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就业安置工作;李运华副主任负责学生课外活动、招生工作;曾学明副主任负责教学教研工作。专业教学部主任3人:周瑞云、方霞、姚伟才分别任财会、旅宾、计算机专业教学部主任。

1.1.2 系行政例会制度

我系坚持行政例会制度,负责研究、安排、决定系里的日常行政管理有关工作,讨论、审议和研究重大问题的决策或处理意见。系主任和专业教学部主任参加。

在行政例会上,首先每位干部提出存在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以适时解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主管副主任总结本周工作,提出下周安排,使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在每一个基本的工作周期内各部门集中协调一次,以提高行政效率。系里大事都拿到桌面谈,决策透明。办事程序规范、民主,能提高执行力。每周到时间就面对面地谈总结与打算,形成一个时期的工作安排表,能激发每一个系干部主动地认真思考,能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1.1.3 干部值日制度

值日干部从每天16:30到第二天16:30,从学生起床、早操、上课、就餐、唱歌、文化晚餐、晚自习、就寝进行全程管理,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要求详细登记。

1.1.4 干部能严于律已,无私奉献,勤奋工作,率先垂范

我系全体干部在工作中能做到严于律已、独当一面、团结协作。全系只设一个女生干事(同时还兼班主任、每周12节英语课),所有事务都是主任们自己亲自动手。在工作中,全体干部能够相互配合、补位,既分工又协作。

全体干部还承担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张跃副主任还兼任学校财务主管、承担每周2节数学课教学;祝雷副主任兼任09旅宾大专班班主任,每周上课4节,多时达到12节;李运华副主任兼任10旅宾中专班班主任,每周上课12节;曾学明副主任兼课10节。周瑞云老师担任10财会大专班班主任,每周上12节课;方霞老师担任09旅宾中专班班主任,每周上10节课;姚伟才兼任学校学籍管理员,每周上6节课。

教师外出培训、请假,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系干部代课。

1.1.5 干部的工作作风、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不断增强

系主任向上、副主任祝雷自商贸旅游系成立运行至今,坚持每天学生起床前到校,每晚查寝后回家,不论酷暑严寒,坚持每天近16小时在学校;坚持每周日组织并参加班主任例会。副主任曾学明下到10计算机班,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用心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

系里明确规定,干部除值日表上安排的值日时间,其他加班不能计算报酬,所有干部无私奉献,默默工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楷模。

1.2 教师队伍

热忱投入、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教师,是教师团队最宝贵的资源和资本。我们致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教师团队,让每一个教师都成长为全面发展、能独挡一面的综合性人才。

1.2.1 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商贸旅游系要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没有思想解放,没有改革和创新意识,一所学校的发展必定会失去动力而滞步不前,而改革和创新则赖于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因此我们在教师培训过程中首先注重教师的观念更新。我们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理念”、“改革与创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和 “科研兴校”发展理念、“特色发展,品牌经营”的办学思路,“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学校办学境界、“依法治校”的办学策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等观念。

1.2.2 《商贸旅游系工作通讯》

为了建立教师培训的平台,我系创办了《商贸旅游系工作通讯》,现已编辑了20多期,发到每个教师,全面介绍系里的办学理念、管理观念和新的方法,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2.3 《商贸旅游系教师工作手册(试行)》

为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我系编印了《商贸旅游系教师工作手册(试行)》,收录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xx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试行)》、《商贸旅游系教师工作常规》、《商贸旅游系绩效工资发放暂行办法》、《教师目标管理考核评定细则》、《班主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专业带头人评选条件》、《骨干教师评选条件》、《校园礼仪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规、文件,以提高教师的政策业务水平。同时对某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给团队干部教师以责任感的自律和制约,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服务意识更强,工作水平更高。

1.2.4 教师业务培训

2010年下学期,我系先后派出了10多人次教师外出培训,其中会计专业江敏、陈亮、郝陆军3人参加市教育局在中南工业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朱玲、姚伟才、冯海翔老师参加了计算机业务培训;卢锡娟等2人参加了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等。杨慧、刘玲参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文化课教材教法师资培训。

2010年12月23日,我校组织了19位教师到汨罗职业中专参观学习“自主、开放”教学模式改革。

1.2.5 班主任队伍建设

同时,我系始终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新的理念来指导班主任工作。强调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务必有良好的情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人才观,掌握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科学方法与途径。

同时,坚持每周班主任例会,开展学习、工作讨论、经验交流等活动。

1.2.6 教师文娱活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要倡导老师要有健康丰盛的人生,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工作本身应该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我们致力教师团队成员应追求身心健康,追求家庭的和谐,追求个人生活的极大丰富。我们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教工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卡拉OK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我系在学校举行的教工运动会中获拔河比赛冠军。

同时,我系还积极组织教师小合唱、朗诵等节目等参加学校第四届艺术节暨2011元旦晚会。

1.2.7 教师业务水平

在2010年xx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英语教师杨慧获奖二等奖,音乐教师蔡斐获三等奖。

在xx市2010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中,张跃老师撰写的《加强学校内审质量的控制》一文获一等奖;杨慧老师撰写的《让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获二等奖。

在2011年元月6日举行的教师测评上,全系教师对商贸旅游系领导班子、系领导的工作态度、工作情况、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综合测评,领导班子优秀率为85%,系主任、副主任的优秀率在92%以上,其中三位主任的优秀率为100%。专业教学部主任的优秀率在85%以上。全体系领导干部的工作得到全系教师的充分肯定。

1.2.8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我系有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专业学科带头人3 人。

二、努力构建一种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健康和

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形成高品质的、独特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化作为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显示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优秀的学校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

2.1 办学理念

商贸旅游系坚持以学科发展观作指导,坚持素质教育思想,坚持以全新的办学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科学办学理念的引领,努力使管理者和教师将新的办学理念落实到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行为。

2.1.1 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培养目标:“合格+特长+专长”的高素质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规格:“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特长明显、情操高尚、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1.2 办学思路

我们致力于将我们的办学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行动中,坚持全面贯彻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以良好行为习惯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突出职业岗位技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努力使我们的办学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这将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2.2 制度建设

2.2.1 教师管理制度

我系制订《商贸旅游系教师工作常规》、《商贸旅游系绩效工资发放暂行办法》、《教师目标管理考核评定细则》、《班主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校园礼仪规范》等制度。

在2010年考核中,我们严格按照教师和班主任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进行考核、评优,不是单纯投票评优。

2.2.2 德育与学生工作管理制度

我系在德育与学生管理过程中,十分注重制度建设,编印了《商贸旅游系学生手册》,其中包含:《xx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湖南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xx市第一职业中专校园礼仪规范》、《班级考核评比与学生操行评定暂行条例》、《学生请假制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单项积极分子标准及评选奖励办法》、《学生奖学金条例》、《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德育活动安排一览表》、《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条例》、《教室文化建设标准》、《xx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细则》、《学生社团协会管理办法》等,学生人手一册。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制度,增强自觉性,我系安排时间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并组织进行了《学生手册》知识考试,进行班级排名。

2.3 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商贸旅游系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职业教育特色、注重学校特色、注重专业特色。

2.3.1 《提高职业素质十六条法则》

在走廊的墙壁的上制作了以“提高职业素质十六条法则”为内容的标牌,内容有:《工作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把职业当成我们的事业》、《忠诚比能力更重要》、《没有任何借口》、《责任重于能力》、《细节决定成败》、《团队精神才能赢得胜利》、《纪律是成功的基石》、《服从,员工必备的一种素质》、《拖延是一种恶习》、《恪守商业机密》、《节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服务是每个人的事情》、《一切以结果为导向》、《要十分注意我们的职业形象》、《全力以付》等十六个版面。

2.3.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心理健康教育、“9S”管理、校园安全、推广普通话等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注重宣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学生校园安全教育;注重“9S”管理的宣传。

2.3.3 教室文化

所有班级都进行了教室文化建设,黑板上方有国旗、学校学风;旁边有公示栏和“9S”管理宣传。教室两边和后面由各班自行设计,体现班级、专业特色。黑板报每月一期。

2.3.4 学生身份卡(校牌)

我系严格学生佩戴校牌制度,为每个学生设计、制作了学生身份卡,制订了《学生身份卡管理规范》,每天上课前都有学生会纪律部值日干部坚持检查学生校牌佩戴情况,并登记。

2.4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系积极参加并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自我的平台。

2.4.1 班级女子排球赛

由我系承办的2010学校班级女子排球赛于11月22日-30日进行,共有10旅大班、10旅中班、10财大班、10计应班、10财会班、09计应班、09旅大班、09财大班(一)、09财大班(二)和机电系共10支队伍参加比赛。通过24场竞赛,09财会大专班(一)队获得冠军、10计算机班队获得亚军、09财会大专班(二)队获得季军。

2.4.2 班级男子篮球赛

我系男生组建了男子篮球队,参加了由机电系承办的2010年学校班级男子篮球赛,获得第四名。

2.4.3 “三独”比赛

商贸旅游系学生“三独”比赛于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29日举行,有26位同学参加独唱比赛、4名学生参加独舞比赛、5名学生参加独奏比赛。经过激烈的初赛,最终有16个节目脱颖而出进入了决赛,决赛于12月29日晚上举行。09财会大专班张琪等3人获一等奖、09旅宾大专班杨慧敏等4人获二等奖、09财会大专班朱敏等5人获三等奖。

2.4.4 商贸旅游系2011元旦晚会

2010年12月29日晚,我系单独举办了商贸旅游系“三独”比赛决赛暨2011元旦晚会,《歌舞青春》等22个节目,近100名师生同台表演,孙光友校长也即兴放歌。

2.4.5 课外活动小组(协会、社团)

我系已经成立:舞蹈队、礼仪队、女子排球队、男子篮球队、羽毛球队等课外活动小组,并配备了指导教师、安排了固定的训练时间和地点。充分挖掘了学生潜力,发挥了学生特长,展示了学生风采。

2.5 宣传工作

加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客观、准确地宣传学校和我系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学生活动的成果,有利于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塑造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2.5.1 校内宣传

我系注重宣传学生活动成果,将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及获奖情况制作宣传栏,展示学生活动风采,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给学生的学校生活留下美好记忆。

2.5.2 校外宣传

我系主要干部都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和博客,我们经常将本系的办学理念、创新的方法等及时传到网络上。学生活动的图片和视频也及时传到QQ空间、博客和优酷网络空间,学生也能及时观看和转载。

三、创新德育与学生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更影响学生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商贸旅游系始终以德育为首,以育人为本,坚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时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着力于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创新德育与学生管理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1 落实德育工作常规

德育常规指建立德育工作或活动的规范,是德育工作有效性的保障,德育过程的关键是德育常规的执行,德育与学生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惟有规范到位的常规管理才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3.1.1 要建立德育活动常规

我系建立了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每周一下午第一节课的主题班会、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大扫除、每月一期黑板报等德育常规活动,并规范了这些活动的内容、程序与细节。

3.1.2 科学规划学生德育活动体系

根据重大纪念日、节日,科学规划一年德育活动,注重构建德育活动体系。如:入学教育、军训、学雷锋活动、“五一”的爱劳动教育、“七一”的党的知识教育、“八一”的国防教育教育、“十一”的爱国主义教育等。

3.2 创新德育方法与模式

德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即德育工作需要我们根据规律,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商贸旅游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德育与学生工作的模式与方法。

3.2.1 “9S”管理

学校推进9S管理是企业文化进入中职学校深度发展的必然,是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的必然,是学校在管理中创新实践的必然,是“面向市场办学、贴近市场育人、服务市场为本、创造市场发展”核心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创新实践的必然。

为了切实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商贸旅游系在学生管理中全面推行“9S”管理,制订了《商贸旅游系“9S”班级目标管理与学生操行评定考核细则》等制度,组织学生认真组织学习“9S”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逐步落实“9S”管理的实施要求,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以后工作的胜任力。

3.2.2 “和谐班级”创建活动

和谐班级,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一种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主要模式,以诸种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效调控为基本保障,以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充分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现代班级教育管理理念。和谐班级建设,能够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系在“和谐班级”创建活动中,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目标与内容:

1、关系融洽(班级与班级、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班集体等的关系协调、融洽);

2、班风优良(在班级形成“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文明守纪、共同进步、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勤学善思、艺精求真”的学风,学生在校学习收获大);

3、行为规范(认真贯彻并落实“9S”管理的要求,全体学生形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礼貌文明、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的良好文明行为与习惯);

4、管理民主(班级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完备、作风民主,能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5、活动丰富(班级建立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班级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富有特色班集体活动使学生明白道理、养成品质、锻炼能力,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6、和谐发展(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能有不断进步。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班集体特色发展)。

同时,设计了《“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实施手册》,详细记录各班“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3.2.3 综合能力实践周我系开展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周活动探索。其目的和内容有: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纠正中职学生在行为习惯中的不良现象;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让中职学生参与学校的全面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学校设置这些管理岗位,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中职学校能健康成长;培养中职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培养中职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意识,增强中职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培养中职学生的岗位意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我们制订了《xx市高级技工学校商贸旅游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周活动手册(试行)》,设计了《评价表》、《学生综合实践周日记》。本学期二年级4个班级进行了综合能力实践周活动,效果显著。

3.2.4 “文化晚餐”

“文化晚餐”活动是我系在德育方法与模式的一个有效创新与尝试,他集学生自我教育、素质培养于一体。我系坚持了各班每天19:00-19:20开展“文化晚餐”,并纳入了我系《作息时间表》。

“文化晚餐”的好处:①每个小组一起,讨论并确定主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组织能力。②学生准备内容:可以培养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③活动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胆量和仪态仪表。

“文化晚餐”是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将《提高职业素质十六条法则》、“9S”管理、“和谐班级”建设等有关内容,纳入“文化晚餐”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讨论,自我教育。

3.2.5 青年志愿者活动

我系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广泛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青年志愿者开展义务劳动,整治了卫生死角。09财会中专班:综合楼后面绿化地;09财会大专班:女生楼前的草坪;09计算机班:综合楼前东边绿化带;10计算机班、10旅宾中专班:整理操场杂草。

同时,青年志愿者还参加了我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工作。

3.2.6 震撼全人类的视频《我和世界不一样》

11月22日-29日,我系组织全体学生分班观看地“震撼全人类的视频《我和世界不一样》―(无手、无脚、无忧虑-Nick Vujicic力克)”。

系里全体学生看完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思考,要写观后感一篇,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以后在“文化晚餐”或主题班会上交流,然后交系进行评比(正在进行中)。

3.3 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队伍在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他们既是学生实行自主、自律、自治的载体,又是沟通老师与学生对象之间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他们又是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得力助手和先锋力量。因此,能否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构建针对性、实效性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3.3.1 学生干部选拔与培训

商贸旅游系一成立,我们就着手在原来学生会干部的基础上组建系学生会、系团委,重新确立了系学生会团委的部门设置,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本学期,我系举行了二期学生干部培训,对全系所有学生会团委、各班班委会团支部干部进行培训,明确要求,指导工作方法。

3.3.2 学生干部例会制度

我们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建立学生干部例会制度。我系规定,学生干部要建立学生会团委部长例会制度,学生会各部要建立例会制度,班级要建立班委会团支部干部例会制度。在例会上,各线干部要提出各部门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共同讨论解决方法、落实到人。并作好详细会议记录。从而使学生学习、掌握管理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干部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干部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3.3.3 学生自主管理

根据《商贸旅游系“9S”班级目标管理与学生操行评定考核细则》的规定,现在我系,学生从起床到就寝的所有活动都有学生干部值勤检查,并详细登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3.4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我系注重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在德育评价途径和评价内容上实现创新,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在校具体表现的局限,激活了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在德育评价内容方面结合学生实际,评价的内容体现出主体性、多元化、个体化、求异性、可持续性特征;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学校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4.1 建立学生操行与班级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制度。

一是建立将学生个人操行(日常行为)评分与班级目标管理评比结合的评价制度;每天学生表现情况与班级管理紧密结合。每天学生表现情况汇总为每月学生操行评定分数与等级。

二是完善学生日常行为检查制度和班级常规管理检查评比制度,做到每天有检查、每日有通报、每周有小结、每月有评比。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4.2 班级目标管理考核“优秀班级”和“文明寝室”评比。

根据学生会干部每天的检查,依据《商贸旅游系“9S”班级目标管理与学生操行评定考核细则》,学生会秘书部每天对各班级礼仪、卫生、纪律、宣传、活动等方面情况进行汇总,每天一统计,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检查情况及时在公示栏中进行公示,加分、扣分情况当天及时送到班级。

根据每月班级目标管理考核评分,分别对前三名的班级和寝室授予流动红旗,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4.3 《学生学期发展情况登记表》

为了充分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发展情况,我系建立了学生学期素质发展情况档案,内容包括每学期学生在校在校的操行、担任学生干部、参加课外活动(社团、协会)、各学科成绩、职业资格证(包括普通话、计算机)、考勤、受到的奖励与处分情况、自我评价、班主任评语等。

3.5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3.5.1 教学秩序逐步建立

两操、唱歌、文化晚餐、练字、主题班会、大扫除等活动已经成为常规。课堂、晚自习纪律明显好转,学生学习认真。

3.5.2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学生能坚持:坚持佩戴校牌;见人礼貌;不带食品进教室。

上课吃零食、玩手机、睡觉、迟到早退等现象得到彻底改变。

按时到校,准时上课。学生能在预备铃前进教室。人离关灯。

3.5.3 学生自我管理机制逐步建立。

1、学生会、团委干部不断完善值日制度,学生各项活动,学生会干部都有专人有检查、有记录;班级与学生各方面工作有考核。

2、各班注重班干部队伍建设;(特别虽10旅游大专班、10财会大专班)

3、《“9S”班级目标管理与学生操行评定细则》得到落实,每天每项活动有检查,每月有班级目标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学生个人的操行评定。

3.5.4 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全体学生坚持每天卫生打扫制度和保洁制度,每周一下午坚持了大扫除制度;学生乱丢乱扔的现在基本根治,学校环境随时可以保持整洁、优美。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行“项目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扬长教育”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本质。我系力求努力构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现代课程体系、科学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的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1教学常规管理

科学的、规范的教学工作常规的建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活动是影响其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必须强调教学工艺的规范要求,以确保质量,这就需要严格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

4.1.1 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工作常规制度。

我系教学管理工作努力摸索一套适合本校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常规管理方法和措施,即对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表、教学日志、教学(教师)档案、教学检查与评价等)、教研工作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命题、考查考试、成绩评定等)的各个流程提出科学的、规范的、可行的、明确的目标与要求,规范教学与教学管理行为,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确实的保障。

4.1.2 坚持人性化的常规教学检查

我系教学课堂检查由定时到不定时,教师的备课、计划、作业批改、听课由定时检查到随时抽查。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都在85%以上。对师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

在按照期初系工作计划进行管理的同时,我们在教学管理中注意随时调整了管理工作的思路。晚自习纪律、教师上课到位的情况、学生上课纪律等情况,没有做到每日公示督导,道理很简单,管理的重点在及时处理解决问题,不定时和学生要谈心。不定期和教师也要交流。

4.1.3 反思常规教学管理

从教师常规管理的情况看,教案环节齐、详细,教学计划完整并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教案和计划应该是变化的。因此关于教师考核这块很不到位。我们会研讨这个问题,这个考核评价一定要有利于项目课程内容整合、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专业的发展。从一年级基础课的教学情况看,并没有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有些班级这种厌学现象有严重蔓延的趋势,这对稳定学生和明年的招生是相当不利的。从3个部的教学研讨情况看,系硬件的建设严重的制约了课程改革和项目教学的实施。2个多媒体教室(目前已经坏一个)和全校一个机房的现状逼着很多教师只能用粉笔做帐、黑板上推销、口头上动画。

4.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我系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课程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施“项目教学”,构建学校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二是加强课堂教学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的各学科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2.1 项目教学

本学期在09级各个专业相关课程上进行了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后,对教师的水平要求大幅提高,传统的教学教师可以备课一章,上一章。项目教学后,备课一本书,难上一次课。项目是生产实际的项目,没有一定的生产经验,要讲清楚项目背景都难。

09计算机班以网站项目为主,二维动画和计算机维护做项目子任务,进行课程整合和协作;09财会专业以会计基础实训作为项目教学课程,考虑财会专业大专升学考试和会计证的考试特点,没有进行课程整合。09旅游专业以现场导游作为项目教学课程。10旅宾专业进行企业见习的教学改革尝试,将普通话和礼貌礼节两门考试放在企业,评分标准和考评人由企业决定。从这些教学改革的情况看:09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面貌比10级强,变化最为明显的是09旅宾大专班,09财会中专班,09计算机班。整个2年级能够让人感受到学习的氛围。

4.2.2 启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我系在全面整顿学生秩序后,从11月份开始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为了确实明年上年开展的全面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我们进行了扎实的准备工作:①制订了《商贸旅游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方案》;②组织了骨干教师到外校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③进行了教师有关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方法的培训;④各专业教学部分别组织了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

同时,系行政会研究决定,从明年开始,新教学模式课的津贴每课时由7.5元提高到10元,以提高老师积极性。

4.2.3 学习小组建设

做好学习小组的建设,构建自主、协作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商贸旅游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出发点、落脚点。进行学习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第一步,也是重要内容。

我系制订了《商贸旅游系学习小组建设规范要求》,并编印了相关学习小组建设与培训资料。要求各班级在本学期建立若干5-8人的学习小组,明确职责,并组织进行学习小组培训。

为了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小组的特点,我们要求在学习小组建设过程中体现专业和专业发展特色。如计算机专业:我们要求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组建三类学习小组:OFFICE、平面设计、网络技术;财会专业:会计、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以促进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

4.2.4 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了确保学生素质得到培养,从组建运行伊始,我系就将学生主题班会、大扫除等纳入课程表,将唱歌、课外活动、文化晚餐、练字等纳入我系作息时间表。学生每天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前、晚自习前都必须进行10分钟唱歌活动。

同时,进行晚自习改革,由传统的教师死守改为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晚自习分成几个项目:唱歌、文化晚餐、练习写字、做作业、预习新课。晚自习的检查与评价分别由学生会文艺部、组织部、学习部负责,详细情况进行登记由值班老师签字确认。

4.2.5 启动校本教材的撰写

为了配合“项目教学”的实施,我们要求各专业教学部组织专业教师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启动适合我校学生的各专业“项目教学”教材的编写。计算机专业教学部已经将任务下达到个人:朱玲老师负责OFFICE办公、冯海翔老师负责平面设计、姚伟才老师负责网络技术的项目教学教材的编写。

4.3重点项目建设

4.3.1 商贸旅游系系精品课程、精品专业

4.3.2 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成效显著

我系周瑞云、徐庚、陈胜宜、李运华、江敏、陈亮、姚柳红、刘艳华等老师参加重点项目建设,在省里已成功立项,辅助资料和支撑材料已按要求完成并上传到学校网站。

4.4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商贸旅游系十分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升职业素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4.1 建立专业工作室

我系结合各专业,设立网络技术、平面设计、会计事务、礼仪、旅行事务等五个工作室。设立工作室的目的,一方面探索与市场对接,使我们的专业教学、学生学习与市场紧密相联;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特长学生和专业尖子,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层次。

技能特长生培养的工作由张跃副主任负责。

4.4.2 职业资格证的考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我们要加大种类资格证的培训力度。所有学生在校必须拿到: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同时,会计证、导游证、高级文秘证等职业资格证考试辅导也正加强。

4.4.3 改革考试方式

结合“项目教学”的实施,从今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开始,我们将专业技能纳入考试范围。

4.4.4 技能实习、实训

为了使生更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更快的融入企业,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需要。我系教学计划安排了2009级旅宾专业在岳阳华天大酒店、阿波罗大酒店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习。安排10旅宾班在岳阳井水餐饮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教学见习。

4.4.5 专业技能训练成果显著

2010年xx市教育局举行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陈福琼、李祖灵获全市财会专业一等奖(分别是全市第一名和第二名),刘亮获三等奖。沈艳艳、许艳获酒店管理专业全市二等奖,姚思佳获三等奖。在这次竞赛中,我们超越了中南技校和湘北女校,真正站在xx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前头,为学校实现“全市第一”的办学目标做出了贡献。

2011年,商贸旅游系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现更大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将不断提高,“9S”管理将更加精细,“和谐班级”创建将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将不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将全面实施,自主、开放、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全面启动。

我希望,通过我系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我们的共同愿望:使全体学生与上高中、大学的同学们相比,我们的同学们能:

1、更会做人:行为习惯更好,更能吃苦耐劳,情操更高尚。

2、动手能力更强:有较强实践与专业操作技能。

3、活动能力更强: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有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定好基础,使我们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更有竞争力,更能取得事业、生活的成功,能永远怀念在xx市第一职业中专度过的美好时光!

上一篇:pep四下英语阅读练习下一篇:六年级语文综合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