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流动党员致富带动创业先进事迹

2024-07-09

返乡流动党员致富带动创业先进事迹(精选4篇)

篇1:返乡流动党员致富带动创业先进事迹

**,男,1962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镇合村村人。1992年外出务工,XX年创办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从事运输批发业务。XX年被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就业。2011年金融危机后,他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返乡创业。在**县城投资70余万元创办云龙大酒店,带动家乡25人就业,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当被问起回乡创业的感想时,汪元龙腼腆地笑了:“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大的荣幸了。”

(一)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XX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XX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友才来到上海找汪元龙,汪元龙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友才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元龙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XX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XX年**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11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三)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11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11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一个人要保持思想上不退步,就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就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坚持用马列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虽然常年奔波在外,但他始终坚持与党组织联系,积极投身到党组织活动中来。在每年的主题教育期间,他都主动联系家乡党组织,带动身边的流动党员学习,努力在学习实践中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他还积极协助镇村党组织做好家乡流动党员的管理,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

创业艰辛磨练意志,奉献爱心彰显品质。面对今后的人生,返乡流动党员**表示,**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将继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经济腾飞注入活力,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返乡流动党员致富带动创业先进事迹

麦洪长曾说,养蜂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事业。养蜂业提供的产品,符合富有营养,回归自然,力求保健的世界食品消费潮流。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如今,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在麦洪长的领导下,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初具规模。

他领导的合作社秉承以质量为生命、以用户为上帝、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的宗旨,给社员订了一个《养蜂场采蜜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高质量谋求合作社持久的发展,为了符合国家对食品的严格要求,本合作社更置办了一个符合国家QS标准的加工厂。

麦洪长为了促进各地养蜂业的发展,经常到各地进行培训,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养蜂新技术、新品种。6月被邀请到海南省参加中欧天然林管理项目担任养蜂培训导师,同年9月被邀请到四川宝庆县担任养蜂培训导师。20注定是一个丰收之年,麦洪长成为了广东养蜂学会的理事。

篇3:返乡党员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涉世之初,外出打工学本领

XX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只好中断学业,在家务农,看着同龄孩子进城继续读书,××感到对贫寒的苦恼和无奈,多少个夜晚辗转难眠,年少的心灵倍感折磨。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XX年6月,18岁的××南下深圳打工。在深圳他做过建筑工人,在五金厂当过电焊工,在生猪养殖场当过养猪工人……,繁华的都市里,他虽然做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可是对每样工作都勤勤恳恳,任网劳任怨,加上他头脑灵活,虚心好学,不断地实践总结,在外打工期间学会了建筑、电焊等手艺,尤其是掌握了一些生猪养殖技术,练就了一身致富本领。

返乡创业,借东风致富显身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的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无奈之下,2011年9月他结束了八年的打工生涯回乡创业。回乡后××就开始思索,在闭塞落后的家乡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做强做大,经过考察调研了解到,西乡县委、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生猪养殖业,有很多优惠政策,何不借此东风办起生猪养殖场?有了创办生猪养殖场的想法后,××先后到几家大型生猪养殖场取经,学习养殖技术及管理知识。2011年10月初,××利用自己打工积攒下的8万元以及乡、村两级协调的10万元贷款在黄泥池村建起了初步规划发展500头生猪的养殖场,他将自己在深圳打工学到的技术以及全部智慧倾注到了这个养殖场里。2011年底,第一批100余头仔猪、7头母猪送进猪场,熙坤养殖场正式运转,在父母的支持以及他和妻子的辛勤劳动下,2011年6月份,第一批商品猪出栏,当捧着净利润三万元时,××的喜悦溢于言表,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心存远志,带领群众创富路

熙坤养殖场已逐渐步入正轨,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可以说××现在的生活过得富足而安稳,但这个年轻的小伙却另有一番想法与打算。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他要扩大养殖场的规模,带领家乡人走向致富路,要把自己的熙坤养殖场也打造成像汉中军鑫养殖场一样的省级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他的养殖场在未来三年内将完成三期规划,计划再用一年时间,到2011年完成二期建设,占地将达3000平方米,存栏母猪60头,公猪2头,年出栏自繁自养生猪1000头以上。到2012年完成三期建设,总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存栏母猪100头以上,种公猪5-6头,年出栏商品猪XX头以上。

目前,黄泥池村许多村民受到××创业事迹的影响不再外出打工,并积极返乡创业,养殖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科学养猪,既成就了××个人,又造福了村民,并掀起了一股返乡创业热潮。

返乡创业铸辉煌

——记桑园镇返乡党员梁秋华创业事迹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梁秋华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梁秋华,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梁秋华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桑园镇茶场当年投产就实现了开门红,生产汉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绿茶25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并在西乡县“赛茶节”上获得“汉中仙豪”银奖和“汉中炒青”银奖两项殊荣,其产品更是远销汉中、西安等地。初见成效的梁秋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管理上水平、做大产业创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后对承包购买的350亩茶园进行茶树改良,培育无性系茶苗补栽补种,注重绿色环保无公害化生产,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并多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场指导,严格按照茶叶加工环节各个流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浅尝辄止不是梁秋华的个性,追求更大的发展才是他的目标。梁秋华计划进一步投资添置新设备,分档次加工制作出适应各个消费层次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茶厂四季产茶、茶农四季采茶、农户四季有收入”的目标,年底再承包200亩茶园,争取亩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依托“西汉高速”和“十天高速”

连接线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品茶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茶叶产业综合示范项目,同时,注册商标争取品牌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为早日打入全国市场作准备。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村近千户茶农年增加收入约70多万元,他的茶场成为当地初具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他本人也成为县镇实用技术骨干人才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记古城镇返乡党员韩定军创业事迹

依山傍水、林荫小道,走进古城镇二郎村韩家沟,远远传来嘎嘎的叫声,急行数步,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鸭群在嬉水、觅食,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就是返乡党员韩定军投资20余万元,占地4亩多的蛋鸭养殖场。

外出打工,只为回乡扎根

“风筝飞的再高再远,线总是在家乡系着,广州虽好,却非久留之地,我的根在这里,这里有我发展的土壤,我走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回来创业”。在广州打工十多年,家住古城镇二郎村的韩定军谈起为什么回乡创业时这样说。韩定军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改变生活现状,他从学校毕业后,就去广州打工,由于肯吃苦、善钻研,很快被提升为所在工厂的管理人员,工资和各方面待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韩定军并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按部就班的打工生活,他只是把外出务工作为人生经验的积累和个人意志的磨炼,渴望早日回乡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回乡创业,找准人生目标

2011年底,韩定军回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通过对当地市场以及江苏等地的走访调研,决定创办以蛋鸭养殖为基础,鸭蛋加工基地+公司生产模式的蛋鸭养殖场。他白天奔波于村、组、农户和银行之间,重点解决场地租用和资金问题。晚上挑灯夜读钻研养殖技术和经营之道,力求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得益于镇、村鼎立相助,顺利解决了场地租用手续及10万元贷款。2011年初,韩定军赴江苏空运回了3000余只雏鸭,建起了蛋鸭养殖场,为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孜孜不倦的奋斗着。

带民共富,展现党员风采

篇4:青年党员返乡创业地生金先进事迹

2008年春,在村两委的建议和关怀下,结合当地实际,胡进最终选定了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创业之路。村两委及时帮助他有偿流转了30余亩土地,为期10年,每亩年那一世小说网 http://流转费500元。县农技推广中心、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提供全程免费服务。经过精心筹备和不懈努力,胡进于今年5月注册成立了“疏安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300米砂石道路,新建标准化厂房,搭设蔬菜大棚25亩,棚内一行行挂满果的辣椒、番茄、茄子长势喜人,硕果累累,产品主要销往安庆蔬菜市场。在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胡进更加坚定了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信心。下一步胡进还将在村两委的扶持下,积极探索并推广“猪—沼—菜”的生态农业模式。

胡进的返乡创业有效地激发了当地农村青年的创业热情。**镇也将此作为发展反季节无公害大棚蔬菜产业的科技示范项目,予以积极推广。同时作为该镇“双培双带”示范培训基地,引领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带领农民增收。

上一篇:管理学考试试卷和答案下一篇:高中素质评价其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