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29

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红色之旅学习心得

孙结才

今年暑期,正值炎炎夏日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社科部的同事们一道,踏上了暑期“红色之旅”。此次“红色之旅”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村,著名革命胜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家浜等地。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和认真听取先进经验、做法,给了我很多有意义的启发,下面结合学习考察情况,谈几点体会:

第一,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领导革命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要坚定不移的跟党走,要在新时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精神”;清晰领略到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之新、气魄之大、速度之快,使我倍感精神振奋、眼界大开。

第二,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红色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虽然,红色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无论时光如何变化,人们对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燃烧的激情和火热的理想、英雄主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讲求竞争和理性的现代社会,或许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更加渴望激情。从这个意义上,“红色精神”完全可以具有跨越时代的精神品质,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的价值走向,完全可以具有普世价值的光芒。

第三,通过这次参观考察,使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内涵和工作要求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既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明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么去干;既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又看到本地现实存在的差距。华西村人用实践,为我们探索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成功之路,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明了一个正确方向,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了一个楷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画卷,已然在华西村变为令人叹服和向往的现实。这次参观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同时也感受到了华西人民的幸福生活。

第四,考察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我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理想、信念得到升华,党性观念得到增强,交流活动中也使我的团队意识得到提升。作为社科部的职工,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红色精神贯穿到教学当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考察已经结束了,我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这次“红色之旅”,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精神的充电,强化了我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信心。我将把此次“红色之旅”吸取的精神运用到 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去,以实际行动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立志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鞭策自己,勤于思考,刻苦学习,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和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篇2: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们一行人来到河南信阳的何家冲,这里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始发地,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等人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还进行了一次数千里的“小长征”,从鄂豫皖根据地先期到达陕北。毛泽东后来一再称赞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吴焕先,我后来详细的了解了一下他的生平,阅读了《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感慨颇深,心情复杂。既为他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又叹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不禁感叹,好男儿当学吴焕先,毁家纾难,投笔从戎,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留得青史照汗青。吴焕先的一生如传奇般壮丽。

吴焕先是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后,他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担任军长、军政委,独立坚持根据地斗争,1934年11月,率部从河南省罗山县开始长征,1935年8月21日,时任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委的吴焕先,在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时年28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吴焕先的革命是无私的纯粹的为人民的革命。他有着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吴焕先于1925年入党,他家里有近百亩地和一家店铺,他想自己信仰共产主义,光背叛这个剥削阶级家庭还不行,得破家济民才行。父亲在他的反复动员下,终于同意了。在自家门前,当着农会和群众的面,将家里的土地房屋契约和债据全都烧毁,在场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纵横,连声说:焕先他闹革命真是为我们穷人啊„„从此,农民群众更加信任他,自觉跟着他闹起了革命。为我党我军留下了好口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为我辈之楷模。

他领导红二十五军纵横驰骋,转战千里。他虚怀若谷,胸襟坦荡,平易近人,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斯人已逝。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正是由像吴前辈这些无畏牺牲,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用鲜血换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居安思危,绝不辜负革命先烈的鲜血。

红色之旅尽管只有几天的时间,却胜似平时千百堂政治课。使我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来之不易!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篇3:红色之旅去阳泉,寻访中共第一城

当我们从太旧高速公路进入阳泉市区时, 远处西南方向的一座山峰上, 一座直插苍穹的纪念碑立刻吸引眼球。那是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 距市中心10公里, 为阳泉市最高峰, 由山顶平台、北风垅、刀刃梁、将军垴4部分组成。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于1995年8月建成“百团大战纪念碑”。为纪念阳泉建市60周年, 2007年9月举行了迁址落成的阳泉革命历史纪念碑和新建的“中共第一城”纪念墙的揭牌仪式。这里成为了以纪念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英雄业绩和“中共创建第一城”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性森林公园。

1947年5月2日, 平定县阳泉镇解放, 为了动用阳泉丰富的煤铁资源支援解放战争, 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将阳泉镇从平定县划出, 建设为新型工业城市。阳泉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中共第一城纪念广场位于狮脑山红色旅游景区东侧, 主要建筑有革命历史纪念碑、中共第一城纪念墙、展览陈列室等。烈士纪念碑由3片高低错落的弧形巨大墙片和一道纪念墙组成, 碑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 背面则详尽介绍阳泉光荣的革命历史;“中共第一城”纪念墙长19.47米, 高5.4米, 隐喻阳泉建市于1947年5月4日, 墙的正面镌刻着由原阳泉市委书记程步云题写的“中共第一城”五个大字。今天, 人们肃立在阳泉革命历史纪念碑和“中共第一城”纪念墙前, 了解阳泉过去的峥嵘岁月, 深切缅怀长眠地下的英烈.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40年,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八路军从8月20日起至12月5日, 在华北敌后出动105个团, 约40万兵力, 在2500公里长的战线上, 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以彻底破坏正太路若干要隘, 消灭部分敌人, 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的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在狮脑山主峰顶耸立着直插云霄的百团大战纪念碑, 整个园区座北朝南, 从低到高, 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园雕、两座题字碑、烽火台、“长城”组成, 占地25亩。最高处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平台, 平台中心高耸着大理石主碑, 三角形的角上各一座副碑。主碑与三座副碑以及两座题字碑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箭头形状, 直指石太铁路, 寓意当年百团大战以破袭正太 (石太) 铁路拉开序幕。主碑高40公尺, 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 寓意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 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抗击外敌的革命精神。整个纪念碑建筑群, 结构严谨, 美观新颖, 气势雄伟, 威严壮观, 反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的宏伟气魄。

在1947年建市之前, “阳泉”只是一个小火车站的名称, 阳泉火车站旧址位于阳泉市德胜街北侧, 石太铁路线南侧, 为清光绪三十年 (1906年) 的产物, 阳泉火车站旧址是山西现存年代最早的火车站, 是正太窄轨铁路时期的重要建筑。阳泉火车站整体建筑属于法国风格, 是一处典型的欧式建筑。现存有候车厅、贵宾室和钟楼, 候车厅南侧的大门上写着“阳泉站”三字, 贵宾楼的东侧墙上写着“国家工业化”字样。该建筑布局和结构至今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在农业学大寨期间曾接待了许多来宾, 1973年4月23日, 周恩来总理陪同墨西哥总统参观大寨时, 曾在此下车停留。1973年6月25日, 邓小平副总理陪同马里国家元首参观大寨时也曾在此下车驻足。如今, 新型动车线路的开通, 已代替了老火车站的全部功能, 而这座历经风雨的建筑, 却像一位沧桑的老人, 默默地见证着百年来阳泉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百多年光阴, 弹指一挥间。“中共第一城”——阳泉市由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车站, 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成为晋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今这座英雄的城市高楼耸立、林地满园, 正向着新型现代化生态工业城市迈进。

交通 太阳高速公路纵贯阳泉, 市区政府南山公园门口可乘公交车有直达狮脑山景区。门票免费。

食宿 阳泉市有各种档次的宾馆饭店, 阳泉面食, 平定风味菜很有名。

特产 核桃、花椒、蜂蜜、冻兔肉等, 平定的黄瓜干和砂货、铁货享誉中外, 古有“黄瓜干上贡品, 龙字砂锅悦帝心”的美称。

篇4:庐山红色之旅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周恩来、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曾在庐山留下了从事革命活动的足迹。1937年夏,周恩来同志曾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登临庐山从事革命实践活动,这些都构成了庐山独特的红色历史。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庐山文化”,为古色积淀了丰富的底蕴。丰富的植物、动物、气象、地质等资源,完整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庐山天然的绿色宝库。庐山素以风景名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科学名山著称于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考察庐山后给予庐山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近年来,庐山管理局不断挖掘、整理、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并设置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来山的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饱览庐山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庐山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不断的向全体中国人民展示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南昌起义庐山会议旧址

南昌起义庐山会议旧址位于庐山东谷中五路,原为庐山仙岩饭店。仙岩饭店建于1910年,青砖砌三层楼,占地面积336平方米。1927年,鲍罗廷、瞿秋白、李立三、聂荣臻、邓中夏、林伯渠、叶挺、彭湃、郭亮等九人,在庐山牯岭英租界一家英国人开的“仙岩饭店”厨房里召开会议(因当时林伯渠的叔叔在仙岩饭店当“洋厨师”),进一步分析了形势,研究了南昌起义的纲领、计划,对领导机构的安排,起义日期等都作出了决定。

南昌起义,终于在八月一日爆发了,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仙岩饭店”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南昌起义的策源地。它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937年6月5日至15日,周恩来同志居住此房,与蒋介石就国共合作抗日问题谈判;1946年8月5日,周恩来在庐山与蒋介石会谈国共谈判问题,下榻此处。

“美庐别墅”(庐山180别墅)

在庐山牯岒东谷,长冲河畔一座掩隐绿荫深处的英国券廊式别墅-“美庐”。它是庐山特有的一处人文景观。充分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这些令人瞩目,令人回顾的历史事件,无疑将这座小楼推进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

“美庐”别墅,建于1903年,原主人赫莉太太于30年代初,以此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女士,遂称为“蒋公馆”,1948年,蒋介石在院中卧石上题刻“美庐”二字,故称“美庐”别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三次上庐山,两次(59年、61年)下榻“美庐”别墅,这是国共两党领袖人物先后住过的,并且都在这里有过重大决策的唯一一幢别墅,至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庐山会议旧址

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了三次重要的会议: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

1996年庐山会议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一部《历史的回眸》将三次庐山会议电影新闻资料剪辑汇编,在大厅里循环放遇,给参观者以历史感及身临其境之感。1985年将庐山会议旧址对外开放,并将《庐山会议资料展》展示,目前已有500万游客在此参观、接受教育。

周恩来庐山活动纪念馆

周恩来庐山活动纪念馆,座落于庐山东谷河西路,背依牯岭。1961年,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及夫人邓颖超在此下榻。1990年,442别墅辟为“周恩来活动纪念室”。纪念馆以确凿的史实,生动的事例,反映了周恩来同志于各个历史时期在庐山活动的业绩和风貌,是庐山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之一。1990年建馆,20万人/年。

芦林一号别墅

在芦林湖畔,有一栋中西合璧的别墅建筑,那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故居,人称芦林别墅。别墅建于1961年,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主楼为“四合院”式结构,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生活、工作。

芦林一号别墅于1984年改为庐山博物馆,馆内珍藏吴道子、唐寅、郑板桥、徐悲鸿、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林则徐等真迹以及珍贵文物、馆藏了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毛泽东同志在庐山工作、生活的卧室,还原物原样的保存在那里,供人参观。1985年建立,免费开放,接待人数60万人/年。

邓小平别墅

庐山人民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小平同志在庐山工作生活了20多天,心中总是装着党和人民的大事,会议通过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和《工业七十条》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又称《高教六十条》,为恢复整顿经济作出了贡献。他对个人生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他为减轻大会会务的负担,小平使用的床上用品都是卓林同志从北京自家带来的。会议结束时,卓琳同志非常认真的把二十多天的伙食费和洗衣费一分不少的付清了。邓小平同志1961年唯一的一次庐山之行,在庐山留下了世人瞩目的闪光足迹,已成为这座蜚声国际的世界名山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诗碑园

毛泽东诗碑园位于芦林湖北端,依坡而建。整个诗碑园置于青峰秀峦之中,典雅明快。是庐山人民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而建。诗碑园占地面积为4400平方米。由主碑亭、副碑亭、东西厢廊组构而成,均为石结构。

篇5: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在回峰山上,在党旗之下,在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面前,我们在质监站支部书记施能军同志的带领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随后,我们参观了又一红色景点—李巷。李巷位于溧水白马镇石头寨村西南方。全面抗战时期,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等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转移到溧水,以李巷为中心活动。李巷成为苏南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无数指令电报从李巷飞向苏南各地,被史学界称为苏南“小延安”。陈毅、江渭清、钟国楚、梅章、李坚真、李孝廉等6位新四军领导曾在李巷生活过、战斗过,他们生活过的旧居等红色遗迹被全部加固,并置入桌子、床等老旧生活物件,恢复旧貌,展陈其相关史料。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中国革命政权来之不易,更体会到无数革命先驱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伟大。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深感光荣和自豪。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里,在当今社会国情、党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作为新时期一名城建系统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深切感受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肩上职责,也深刻体会到单位党支部安排此次活动的用心良苦,就是期望我们通过这次红色之旅,回顾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在红色教育中振奋精神,以党的优良传统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使命,凝心聚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溧水区城乡建设发展作贡献。在此,我决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做一名无愧于积极分子身份的事业单位人员。

一是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推进城乡建设发展工作,认真落实对外优质服务,对内精细管理,用创一流的信心和决心,推进“强富美高新溧水”的构建。

二是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务必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带头勤奋学习,带头弘扬美德,带头履行义务,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三是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务必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并在日常工作中勤于践行,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脱离人民群众,自觉做一名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

篇6:红色之旅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红色之旅学习考察心得体会》的详细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红色之旅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时值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在党总支组织下,我们一行 24 人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湖南红色之旅。第一次踏上红色之旅,感受红色,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收获甚多。短短几天时间,我亲见了幽美迷人的橘子洲头,饱览了生动壮观的张家界美景,体味了山水相依的凤凰古城,重温了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途中经历的一切都是难舍的回忆。

参观完橘子洲头,我们乘上了去往凤凰古城的汽车,导游的几曲山歌,立刻驱散了我们一路上的风尘与疲惫,同时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湖南人的火辣与热情。知道湘西凤凰,是源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章,“青山、绿水、古桥、吊脚楼;寺祠、亭阁、民居、石板街;傩戏、苗歌、鼓舞、拦门酒;城楼、碉卡、烽烟、镇竿人......这就是凤凰古城。” 夜晚降临,沱江两岸的霓虹灯在音乐的配合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融,美伦美焕。到了白天,TOP100 排行沱江边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除了泛舟沱江以外,换上苗族服装合影或者寻找苗族阿妹一起拍照,欢声笑语,一路泛舟一路歌。我印象中的古城凤凰就像一个婉约的美人,在一片青山绿水的环抱下,妖娆地守着一弯小河。在这里,到处都能读到历史的沧桑。凤凰古城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我们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原来对毛泽东的印象只是从书本上电视里看到听到的,而当我们真正的来到他的故乡时,热门思想汇报感受到的他已不仅仅是一个祖国的伟大主席,他更是韶山人民的灵魂。

刘少奇故居坐落于宁乡花明楼镇,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走进少奇故居,迎面而来的是少奇同志庄重的铜像,令人肃穆。来到刘少奇的家中,朴素干净。低矮的土房,却不乏幽静,四面环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少奇同志为了中华民族的事业日夜操劳。再往前走,陈列着许多关于刘少奇同志生平经历的资料,文献,照片等等,让我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

篇7: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6月3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深圳、北京两地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届大赛由教育部等十二部委与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们,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接受了一场人生大考,坚持停课不停学,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参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他强调,要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聚焦脱贫攻坚,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再学习”;是保持奋斗姿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的“再深化”;更是投身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再出发”。

篇8:红色之旅小记

韶山印象

我们乘坐的大客车沿京珠高速行驶三个多小时后,就从岳阳、平江、长沙、湘潭……这些地名标牌上感受到了浓浓的“湘味”。当我们冒着时下时停的阵雨到达韶山景区时,立刻进入到一种特殊的亢奋氛围中。耳畔不停地响彻着“浏阳河”等湖南民歌的旋律,“毛家饭店”餐桌上,每一道菜都伴有火气十足的红辣椒,在瞻仰毛泽东故居的排队长龙中,我们还看到高呼口号的整队“红军”(旅游团集体租借服装打扮而成)。在我们邻队有一群从东北来的老年合唱团员,在近一个小时的排队过程中,他们的歌声此起彼伏,引得等候参观的人群为之不停地鼓掌叫好。

当我们进入到早已从影视中熟悉的毛泽东故居时,大家都怀着一种神圣的心情去看待普通土屋中简朴的家居摆设,联想到毛泽东的六位亲人已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更是由衷地对革命领袖生出敬意。当然大家绝不肯放过在这里留影的机会,毛泽东故居屋前的清水塘和屋后的青山,都挤满了拍照的人群。

在毛泽东故居附近,新修建起一座毛泽东铜像广场。据说毛泽东铜像广场揭幕的那天,天空中居然还出现了“日月同辉”的奇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铜像广场人群熙攘,一队队表情肃穆的人们在礼宾司仪的组织下,向十多米高的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也有许多人买来高香在那里念念有词地叩拜,更多的人则是在广场台阶和两侧毛泽东诗词碑文以及“中国石”雕塑处拍照留念。

在韶山景区的旅游摊点上,摆放着各式精美的毛泽东塑像、纪念章、纪念册等,却鲜有人购买。人们更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湘绣饰品和湖南辣酱。偶遇个别游客,手中捧着“请”来的毛泽东塑像,一脸的虔诚,俨然手捧的是济世的佛龛一般。看来毛泽东毕竟是走得太久远,现如今的人们更多的是把他老人家当作“神灵”来供奉了。

花明楼

花明楼是刘少奇故居所在地,从韶山到花明楼只有37公里路程。共和国的两位伟人居然是这样毗邻而居!我们到花明楼景区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不知是否因为时间太晚的缘故,这里的游客明显少于韶山那边。在景区陈列馆里,我们看到许多刘少奇早期从事工人运动的生动史料,从而对这位共和国主席有了更多的了解。

刘少奇故居与毛泽东故居竟是惊人的相似,亦是门前一座小塘,屋后一面青山。只是刘少奇故居内的摆设要比毛泽东故居内的摆设更为齐全一些。

在花明楼景区也建有一个铜像广场,也是赫然一座刘少奇笑容可掬的大铜像立于广场中央。只是铜像高度只有七米多,比毛泽东那尊铜像低了三米多。广场规模与韶山那边相比也小了许多。有一架刘少奇当年出国访问乘坐过的飞机,现在作为历史文物停放在景区供游人参观。有意思的是,在花明楼景区所有的旅游摊柜上,摆放的是清一色的毛泽东塑像和像章,绝然看不见任何刘少奇形象的纪念品。大概这旅游商品营销中,也有个“级别规格”的问题?而路边影碟机中反复播放着刘少奇当年如何遭受迫害含冤致死的纪录片,令人不禁生出片片感慨来!

岳麓书院

坐落于长沙城中,湘江侧畔的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前身。整座学府环美丽的岳麓山而建,到处是古树参天、绿茵叠翠,清溪潺潺。是个静心读书做学问的好去处。当年岳麓书院因朱熹讲学、曾国藩治学而闻名学界。至今在学院讲堂上仍留有当年帝王嘉勉的题匾。讲堂两侧楹联言简意赅地对这个学府作了表述,上联是: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下联为: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岳麓书院的名气,还得益于当代的革命领导人毛泽东。他早年曾就读于这个书院,并在此结交了他的“骄杨”。细心的导游专门为我们指出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经常在一起结伴求学的山间曲径。可以遐想这对伟人当年革命浪漫的情操。

在岳麓山入口处,我们见到了著名的“爱晚亭”。这间庭阁其实非常简陋,但因亭顶鲜红匾额上有毛泽东亲笔草书题名,使得此亭成为岳麓书院的主要景点之一。人们在这里瞻仰历史遗迹,缅怀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英烈,从而汲取奋发有为的力量。岳麓山下即是“百舸争流”的湘江,江心则是闻名四海的“橘子洲”。长沙市旅游部门把这十里江心小岛打造得玲珑秀气,放眼四下仍千顷碧波,注目岛内皆红花绿草,耸立于橘子洲头的毛泽东早期那首《沁园春·长沙》词碑更令人浮想联翩,而橘子洲上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们新近完成的毛泽东的巨幅雕像更是为长沙城增色不少。无论是从橘子洲上近距离观赏,还是从江岸市区远眺这座石雕肖像,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太美了”。这幅石雕充分运用了视觉空间的三维想象力,突出了人性善良的本质,也使我们从“伟大领袖”的神话中摆脱出来,看到了一个真实、可爱的毛泽东!

篇9:红色之旅学习心得体会

8月5日上午,机关工会干部及相关人员共49人组团乘车离开重庆,踏上去往赤水的旅途,一路上,在导游的带动下,大家有说有笑,工会干部细致周到的安排,使得大家激情高涨,丝毫没有旅途中的疲惫,在车上,大家互帮互助,气氛和谐融洽。经过3个半小时左右乘坐长途旅游车的颠簸,我们的团队来到了四川和贵州两省的交界处——赤水河边,并在贵州省境内住宿。简单收拾好行李后,我们来到赤水河边,遥望河对面,灯火辉煌,赤水河波光闪耀,就在这个地方发生了驰名中外、对中央红军长征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四渡赤水战役。红色之旅心得体会回顾这段在赤水河上发生的光辉历史:“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红色之旅心得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场战役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在此次学习的过程中,因时间比较紧张,我们的团队虽然没有沿着红军四渡赤水的原路线行进,但是,我们旅途的大致路线也构成了“四渡”赤水。通过6日全天的徒步观赏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精华——红石野谷景区和四洞沟,山上的道路虽然经过整修,但仍崎岖。一路上,在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我也被红军的长征精神深深打动着。为今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积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7日上午,我们来到土城,进入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参观学习,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照片、一件件红军当年用过的物品,一幕幕红军四渡赤水时的虚拟景象,无不让人感染。红色之旅心得体会。在馆内工作人员的细致解读下,四渡赤水的场景如在眼前,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指挥才能令人惊叹,红军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折服。在参观中,令我最难忘的是“红军总司令部”——简陋的屋檐下汇聚着革命的智慧,不起眼的土堆下蕴藏着不平凡的团队。

本次赤水红色之旅,对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更是一次从思想、党性认识上的重大洗礼。让我深切感受到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及为祖国繁

荣昌盛贡献力量的历史责任。作为一个青年党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加强理论学习,充实自我。认真学习我国历史,我党的历史,不断学习党的理论,了解时事政策,与时俱进,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珍惜工作机会,把握青春。珍惜每一份工作,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以饱满的热情和端正的态度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三、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单位。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勤于实践,提升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各项技能,为建设具有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单位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感谢机关党委和机关工会的领导们不辞劳苦为我们安排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也期盼参加更多这样的学习活动。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时光如梭,一转眼“红色之旅“的活

动已经过去好几天了,短短几天的相聚,让我再一次感受了狼队的凝聚力;同时使我的工作灵魂又一次得到净化,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10:红色之旅主题学习活动感想

7月8日-9日,县联社组织干部职工赴革命老区上饶开展了 “探访红色遗迹,追寻红色精神”的主题学习活动。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

在为期两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参观了上饶集中营,在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同时心情却颇感沉重。虽说我们早有心理准备,但红色精神被淡忘的现状还是令我们心痛。

1943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将皖南事变突围未成的新四军干部六百余人,以及在东南五省被捕的共产党员、抗日青年和爱国人士八十余人囚禁在上饶市南郊茅家岭的七峰岩、周田、李村等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上饶集中营。集中营四周构筑了围墙、铁丝网、岗哨林立、警戒森严。集中营里面布满了用来对付革命者的各种刑具,如老虎凳、烙铁、辣椒水等。在法西斯式的上饶集中营里,被囚禁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坚持真理,捍卫尊严,面对残暴的敌人无畏无惧,坚贞不屈。他们在炼狱里,用鲜血和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正气颂歌,并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

是的,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有饱受列强蹂躏的懦弱与无能,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有外战、内战的混乱,取而代之的是和平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今日的中国,正以其飞速发展的经济、日渐强盛的国力向世界展示着她的容颜;今日的中国人民,正凭着他们不凡的智慧和满腔的热情开创着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出生在80年代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在我们享受着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时,我们有没有记住那些用鲜血换来我们的幸福的革命先烈,我们又能不能忘却那一段充满着辛酸却也洋溢着一股无限崇高的精神的革命史呢?1

我们不应忘却,我们不能忘却。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民族和时代更需要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这精神像不灭的火炬,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去自觉履行,去不懈奋斗。

红色精神被淡忘的现状,让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我们此次实践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学习红色精神,我们想要做的要比这多得多,难得多。对于以前的我们来说,红色精神更似一种概念,一个象征,但经过几天与它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后,如今它已成为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鼓励我们为祖国奉献自己。我们要把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力量带回单位,带进生活,在更大范围内宣扬红色精神,激励更多的人从红色精神中得到启迪,更好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

篇11: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几天来,我们聆听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到宝塔山上感受宝塔的神圣,在梁家河体会一代知青人的成长历程,在枣园与伟人心灵对话……一路走来,一路读,无处不感动,无处不神圣,对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是平添了自豪和骄傲。“延安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等共同凝聚成以那个时代延安同志们的精神为精髓的“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当我亲身驻足宝塔山下,一股沧桑感扑面而来,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对宝塔山多次维修,但是你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历经战火的弹痕累累、遍体鳞伤之感,瞬间让我回到了那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不屈不挠、奋勇杀敌的红色年代,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

“难忘梁家河”。当年在梁家河,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习近平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习近平回忆说,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生活对人的锻炼很大,经受了磨砺,重铸了筋骨和灵魂,无论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就不会觉得苦。今日的梁家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中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教育,吃的是大米白面,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可以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探望乡亲,给全国人民拜年,对梁家河的变化异常高兴。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还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种真情的告白,让梁家河的所有人怦然心动,深受感动。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拔高自己,努力工作,树立当代青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而《梁家河》更是激励我们青年干部锤炼自我、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

我们此行还参观了枣园和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还学习了白求恩精神。在旧居前,我久久肃立,心情无法平静,窑洞里光线昏暗,简陋的木桌陈列在窗前,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主席撰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如今,见证了中国革命艰苦历程的排排窑洞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所流经的是怎样一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给后来人以警醒与力量。

篇12:“红色之旅”系列采访

1.通过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践行道德礼仪,培养当代少年儿童的爱国意识,振奋爱国精神。

2.培养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能力,增强语言组织和交际沟通技能,加强小记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小记者重温、学习党的历史,更好地认识了解党的历史和祖国的变化,感受生活变迁,思考如何认识和对待现在的生活,树立远大理想。

二、活动内容及形式

1. 活动前期准备

教师制作以采访对象情况为内容的“红色采访任务单”,题目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类,客观题的形式以知识类的选择、填空、判断等为主,主观题以发散性的设置采访问题、做好采访记录为主。两类题目的数量与参访小记者的年级等级要适当,低年级学生以客观题为主,高年级学生以主观题为主。

教师事先布置采访准备作业,鼓励学生通过书刊杂志、网络搜索、电影电视、向他人请教等信息途径对采访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和初步了解。

2. 活动内容与过程

为突出活动主题,使小记者更好地学习知识,挖掘采访内容并进行记忆整合,活动根据被采访对象的不同性质分为四条线路。

线路一:名人故居——毛泽东旧居(革命领导人)、张闻天故居(革命前辈)、蔡元培故居(学者风范)

线路二:红色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左联纪念馆

线路三:革命遗址遗迹——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常熟沙家浜、嘉兴南湖

线路四:烈士陵园——龙华烈士陵园

在活动组织中,根据各展馆规模和特点对小记者进行分组,设置参访学习重点,如:在参访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时,以中共二大会议召开时的社会背景,与会主要人物等元素展开;参访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则以共产党地下工作的艰难状况、范围、代表人物及事迹等为重点;常熟沙家浜和嘉兴南湖的参访安排在暑期进行。以下过程以“名人故居”线路为例。

(1)看听找照

小记者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各个场馆,认真聆听名人生平事迹,边看边学,与预习内容进行知识对接,寻找任务单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完成客观题部分,在不影响参观秩序的前提下,鼓励联系讲解内容进行自由提问。

参观过程中,小记者对感兴趣的文字、图片、实物等内容进行拍摄,并有意识地拍摄其他小记者在参观、采访的新闻图片,教师从照片取景、构图及新闻敏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

(2)小展身手

参观结束后,引导小记者自行寻找对象进行采访训练。可单人或分组进行,针对被采访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提问,教师进行分别指导,学生做好采访记录,完成任务单的主观题部分。

采访中需注意文明礼仪,若采访讲解员,可询问与名人相关的问题,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果采访游客,可询问其参观目的、感想等。

(3)总结评选

参访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小记者分组进行活动总结,订正客观题部分,强化记忆,各组小记者评选出本组采访记录最佳的学员,获奖学员分享采访经验和感受。

小记者自拟新闻标题,在规定时间内写一则报道当天活动的消息。标题要求:具新闻眼、语句通顺、简洁明了;写作要求:包含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一个H)。

3.活动后期拓展

小记者自由选择报道角度,撰写一篇通讯,并配合新闻照片,图文并茂;教师选择优秀文章登载于中福会少年宫网站或内部交流刊物《新苗报》上,并鼓励小记者积极向社会刊物投稿。

三、活动反馈

“红色之旅”系列采访活动将采访预备、任务设置与现场参访、后期反馈等环节有机结合,不仅引发了少年儿童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锻炼了人际沟通及语言表达等能力,是小记者专业素质训练的有效途径。同时,活动中无不渗透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绪,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搬到了校外,寓教于乐,小记者反响热烈,投稿踊跃。活动同时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与赞扬,相对于校内开展的阅读学习、朗诵讨论等常规红色活动,“走出去”的方法更能让学员亲近历史发生的地方,身临其境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不少家长发现通过对共产党抗战历史的学习,孩子们都能有所感悟,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以下为部分小记者文章摘录。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夕,革命先辈们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理想,在当时艰难困苦的工作环境下,成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秘密工作,为瓦解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不怕艰苦的精神。同时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立志成为建设国家的新一代接班人。

——节选自小记者二(4)班:江东翼《参访刘长胜故居》

前人的成功是我们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仿佛看到了现实中的自己。我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遇到难题总是不想动脑筋,每天的英语听力总是坚持不下来,课外兴趣班上了一半就想放弃了……哎!我遇到的这些困难和前人相比,连大海中的一滴水都比不上。面对大风大浪,前人尚能坦然面对,作为接班人的我们,怎能被小小的困难吓倒?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气馁,不可以放弃信念。

—— 节选自 小记者三(7)班:胡景祺《南湖之行》

上一篇: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下一篇: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