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2024-07-19

针灸操作注意事项(共6篇)

篇1: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和针刺技术的反馈效应原理,以针刺为手段,选择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来激发调动病人的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

平衡针灸学的简介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表现,因为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与腑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根据体表的各种变化,从中探索和掌握体内的病理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平衡针灸学就是将病理过程的形成和消失归结为把平衡失调达到重新恢复平衡的功能动态变化。

2、神经交叉学说

神经系统包括了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是调节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组织结构,在功能和形态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整体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在机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依赖共同完成人体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冲动和管理对侧肢体的运动。平衡针灸学主要取决于神经交叉支配原理和神经反馈信息原理,达到机体的自身调整、完善、修复、自我治愈疾病的目的。

3、生物全息学说

生物全息学是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1980年创立的一个生物学新学科。它的贡献揭示了一个与经络对等的一种穴位分布的普遍规律:即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因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身体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全息单位,部分等于整体,在人体分布的全息律与经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交错着支配穴位的分布,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互相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这就是作者运用全息针刺疗法达到整体平衡消除疾病的方法之一。

4、经络学说

经络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肢节百骸,贯穿上下左右,沟通表里内外,将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同时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即为现代医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学的信息系统,达到阴阳动态平衡,取穴原则多为交叉取穴、远道取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此源于《内经》的巨刺针法,远道刺法与缪刺法。

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突出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突出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突出穴名通俗化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

b、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再根据平衡针灸疗法的调控理论指导运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已有4000多家医院、万余名平衡针灸医务人员采用平衡针灸疗法医治患者,是深受病人欢迎的简单、方便的实用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疗法。

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平衡针灸治疗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平衡针灸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痪,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l~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l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45度角)

4、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领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垂直进针0.5~l寸)

8、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局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指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9、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翼风与风府之间l/2处。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弓}起的指感为宜。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临床所使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若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佳。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11、肺病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解:布有指浅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经大量的临床验证,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故止血穴。对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诀: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吐血痔便血。

12、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局解:在指掌侧和拇长伸肌起端之间,布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爆震性耳聋。

按语: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学位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病情严重,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对老年人的惯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移为通便穴,泻火穴。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痔疮穴位前臂上,肛裂便秘与痔疮,前臂背侧皮神经,肋间神经腰扭伤。(对肛瘘效果不理想)

13、胸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局解:桡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隔肌痉挛。

按语: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诀:胸痛穴位前臂下,骨间神经需交叉,心率不齐心绞痛,带状疱疹肋间拿。

14、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深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醋、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月尾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语:从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祛癖之功效。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平衡火罐、平衡推拿、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减少病人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歌诀: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配穴胃痛腹痛穴,降脂降糖与降压。(3寸毫针针尖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15、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1寸毫针、0.3~0.5寸直刺)

16、咽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巩固期、治疗后,必须配合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刺激物。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关穴位进行治疗。

歌诀: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三寸毫针向掌心方向直刺二寸)

17、颈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8、指麻穴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病人可采用左右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

歌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挠神经手背选。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和上感。(刺法同颈痛穴)

20、痛经穴

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按语: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学位。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病。特别对经前期综合,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终中此穴应用较少。主要取穴不方便,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分布于有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

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

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座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疗面部疾病为主。除点刺放血疗法外,亦可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亦可作为实证热证的辅助中医治疗。

歌诀:座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疗效为先。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24、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解: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和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及颈横动静脉分支。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脚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语: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主治: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精神分裂症、癫痈、疮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排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27、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解: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l、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

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功能: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按语:歌诀: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荨麻骨神灵。(3寸毫针向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8、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椎病、颈间肌筋膜炎、落枕、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症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处)。

局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时,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尊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对胃穿孔、坏死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救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诀: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30、过敏穴

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骸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解剖:布有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针感:局部针感。

手法: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功能: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尊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疹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语:主治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脾胃,调节心理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诀: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31、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人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脑骨外上裸炎、肱骨内上髁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偏瘫、尊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在取穴原则上,内上踝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踝炎取内侧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32、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解剖:在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主治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对于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病人效果较为理想。

歌诀: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33、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穴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局解: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语: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还需配合急救穴、胸痛穴。强刺激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效。

歌诀: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深先。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34、肾病穴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局解: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泄、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语: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为主。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35、腕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腿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36、头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瘫。

38、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主治:膝关节疼痛。

篇2: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1.针灸时要选择适宜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并嘱咐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要以患者感到体位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1.针灸操作时,环境要保持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2.针灸皮肤注意充分消毒,做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3.针灸治疗时注意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如有晕针,立即取针,饮温开水(或热糖水)并平卧休息。

4.取针时要严格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避免遗忘留针。5.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面签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篇3: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关键词:日本针灸,触诊,轻刺激,经穴效应特异性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 是我国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公元6世纪前后, 针灸疗法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早期日本文化与中国同源, 也以汉语为文化传播载体, 交流往来也较为频繁, 因此中国针灸得以较好地继承和保存下来, 并对日本医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日本针灸医师结合了本国实情, 丰富了针灸腧穴理论, 发展针灸临床实践, 将针灸疗法逐渐“日本化”,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汉方医学流派体系。例如, 日本针灸疗法在治疗前注重经络触诊和腹部触诊, 找寻最佳最敏感的刺激点;针刺时喜用一次性管针, 手不直接接触针身, 干净卫生, 针具直径较细, 进针快, 疼痛少, 以轻刺激为主[1]。同时, 日本还成为针灸由中国传入世界的重要中转站, 对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

笔者将日本针灸操作特点与经络腧穴理论进行联系和对比, 认为日本针灸的触诊和轻刺激是腧穴“输注脏腑经络之气”功能的良好体现, 对经络腧穴理论本质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经穴效应特异性理论发展

在针灸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疗效一直是其传播推广的基石, 其精髓在于选择特定部位、施以特定手法刺激从而产生相对特异的治疗效果。其中, 针灸特定部位的判断与选择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但自2005年来, 国外一系列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针灸的特定部位“穴位”提出了质疑, 认为穴位与非穴位、针刺与假针刺之间无较大差异[3,4,5]。这将针灸疗法赖以生存的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推上了舆论漩涡。针灸疗法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基于该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围绕经穴效应特异性理论展开了多项研究, 从文献数据挖掘[6]、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7,8]、脑功能成像[9]和代谢组学[10,11]等多学科多领域手段对经穴和非经穴、针灸刺激量效关系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结果显示, 同一经脉不同腧穴和不同经脉不同腧穴间均存在明显效应差异, 基本可理解为不同经脉上的不同腧穴对某一脏腑或器官具有异于其他穴位的反映和调整功能。由此可见, 国内外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 合理的辨证选穴

合理的辨证选穴是经穴效应特异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日本, 针灸师格外注重手的作用[12]。以手接触患者, 是针灸师与患者的密切交流, 也是获取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渠道, 包括了经脉触诊和腹部触诊。经脉触诊是指针灸师通过触摸全身皮肤、结缔组织、肌肉等变化来诊断病情。腹部触诊是指诊断重视腹部触诊, 旨在通过腹部接触观察腹部的变化, 总结积聚阴阳从而判断全身整体情况[13]。日本针灸师于临床格外注重腹诊, 认为腹部是经络汇聚之处, 五脏之中枢, 三焦之枢纽, 具有反映内脏变化、全身状态之功效。因此, 经脉触诊和腹部触诊的根本在于正确诊断疾病及证候。

实质来说, 日本的触诊技术与中医辨证论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早在《灵枢·小针解》中就有记载, 篇中云:“上守神者, 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 可补泻也。”其中, “守神”即指针刺前要体会患者脉气精微, 诊察血气之变化, 从而判断疾病之虚实。后亦渐变为诊断脏腑功能虚实的寸口诊脉法[14]。《灵枢·刺节真邪》中云:“用针者, 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 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 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 此所谓解结也。”可见, “察其经络之实虚”为医家正确实施针灸操作的前提。相较于日本针灸师仅通过经络触诊来诊断病情, 中国医家更擅长通过经络主病及循行特点, 对证候和病变部位进行合理归经, 从而为临床选穴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以痛为输”的阿是取穴法并没有遵循传统的经络腧穴理论。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有阿是之法, 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 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或痛处, 即云阿是, 灸刺皆验, 故曰阿是穴也。”阿是穴的选取与经络触诊相似, 均以手按压患者, 寻找有疼痛或快然舒服之处进行施术。阿是穴不问孔穴, 不问归经, 究其本质为病症的近部反应点, 是辨证取穴的重要方法[15]。

不仅如此, 除传统的针灸疗法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微针系统在临床也颇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 已有头针、耳针、面针、眼针、腹针、第2掌骨全息疗法等多类针灸疗法[16,17], 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和针刺穴位, 使用简单, 疗效独特, 且不完全以经络为指导。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微针系统均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全息理论和规律, 认为身体的任何局部均携带了整体形态学信息和病理学信息, 可反映全身整体情况[18,19]。当整体部位或器官发病时, 微针疗法中对应穴位会发生病理反应。正确诊察局部穴位的病理反应可了解整体的病变情况。日本针灸的腹部触诊虽不属于所谓的微针系统, 但也颇得其精髓, 旨在通过局部的变化总结经络脏腑乃至全身的气血阴阳情况。

综上所述, 针灸临床上准确的辨病、辨证、辨经和辨证取穴论治是穴位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该过程依赖对中医经络学说的深入理解和相关理论的了解认识, 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机体功能状态, 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施术部位, 有利于针灸治疗时整体把握, 灵活组方, 有的放矢。即祖国医学的精髓所在, 也是针灸师与单纯技师的本质区别。国外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研究中, 往往是为验证某种针灸技术是否适合于某种疾病, 讲究绝对的随机对照设计而缺乏对患者理性整体的认识, 可能是国外研究易出现阴性结果的原因之一。例如, 头痛/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讲究分经论治:前额、眉棱、鼻根疼痛属阳明, 侧头部属少阳, 后枕部下连项属太阳, 巅顶疼痛属厥阴。医家在中药治疗时需添加各种引经药, 如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厥阴吴茱萸等引诸药归经, 针灸治疗注重辨经络选穴配伍论治。在国外早期有关针刺治疗疼痛的临床研究中, 穴位往往固定, 偶有随证加减, 较难信服。近年来, 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该现状, 在临床试验设计时设置多组针灸处方, 干预时根据患者症状选取其中一组处方论治, 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临床研究中干预手段的灵活性, 更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 也更符合临床实际。此外, 我国学者还发现穴位是动态的, 会因相应内脏功能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开/合”状态和功能强弱。在正常状态下, 穴位处于“静息态”, 疾病状态下穴位会转为“激活态”。腧穴的本质是一种敏化态, 而不是具体的部位, 刺激该敏化部位, 具有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20]。因此, 基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理论的辨证选穴论治关键在于识别且选择特异性的疾病体表反应部位进行适宜的针灸刺激。

3 合适的针刺对照组选择

合适的针刺对照组选择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中的关键节点。研究者往往通过针刺与假针刺比较针刺治疗效果。假针刺也称为针刺的安慰对照, 主要有针刺部位 (非穴位/非治疗穴位) 、针刺深度 (穴位/非穴位浅刺法) 、辅助工具 (非刺入法的安慰针具和模拟皮表电刺激) 等[21]设计方法。方法各具优点, 也各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其中, 穴位/非穴位浅刺法与日本针灸的细针轻刺激特点较为相似, 针灸师选用直径仅0.16~0.2mm的细针或管针, 手法轻浅, 深度多为1~4mm, 针刺角度为直刺、斜刺、横刺, 甚至不刺入皮下, 会不要求得气, 留针时间也较短, 往往在10min内, 电针刺激也低频低强度。接触针、小儿针、皮内针、圆皮针、激光针、电子灸等也广泛用于临床[1], 与日本患者敏感性高、疼痛阈值较低等因素密切相关。细针浅刺激可有效避免刺入疼痛, 维持刺入的安全性。研究表明, 细针轻刺激治疗作用明显。例如, 研究者对比3种不同深浅针刺激效果, 包括浅刺激组 (3mm左右) 、深刺激组 (10~20mm左右) 和Sham组 (截断针头, 不刺入皮肤) 对肩部僵痛的治疗作用, 结果发现浅刺激对肩部僵痛感和运动功能改善具有显著意义, 深刺激无显著变化, Sham针对缓解肩部僵痛和精神紧张作用明显。提示浅刺针和不刺入皮肤的Sham针轻微刺激可能有助于治疗肩部僵痛[22]。同样是治疗慢性疼痛, 研究发现针刺镇痛疗效确定, 但针刺、刺入性假针刺和非刺入性假针刺效应量具有一定差异[23]。因此, 针刺的效应力来源于针具刺入机体的特异性过程。在临床研究中, 刺入性的假针刺应尽量避免, 无论轻刺激还是非穴位均不应该作为对照组[24]。

4 正确认识针刺非特异性效应

正确认识针刺非特异性效应是理解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核心环节。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需选择合适的对照组进行对比, 其中刺入性的假针刺应该尽量避免。那么, 为什么刺入性的假针刺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诸多的科学家对该现象进行了总结, 可能与针刺的非特异性效应有关。

首先, 应意识到针刺的非特异性效应与经穴的非特异性效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穴位的非特异性效应指穴位/非穴位之间没有差别, 而针刺的非特异性效应指针刺产生的一种经络腧穴不能解释的效应和作用, 即针刺的广谱效应。穴位的功能是反映病症并接受刺激。转言之, 只有接受外来的刺激, 穴位治疗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故在针灸治疗中, 穴位是基础, 合理的刺激更是关键。非特异性效应包括了心理效应, 即安慰剂效应, 是一种心理对于机体神经生理的调节作用[25]。例如, 患者对针灸师及针灸疗法的信任、针灸师的资历、针灸师与患者间的交流沟通等均会影响患者的自我感受和最终疗效, 且多种疾病会受该心理因素的影响, 如帕金森病、胃肠疾病、疲惫、瘙痒等。其中, 疼痛是研究最多的疾病模型, 包括疼痛感知和疼痛认知两个方面。近年来, 疼痛医学最大进展之一为疼痛感受不是被动过程, 而是复杂的主动过程。同样强度的伤害刺激, 若出于紧急情况, 可被忽略不计;而在另一个心理状态下, 会被认为极为强烈[26]。提示神经心理状态可提高或降低痛觉敏感性, 从而加强或抑制疼痛感受。而疼痛认知主要指疼痛会受到感情或情绪影响, 且具有记忆性。由此可见, 疼痛本身是一类极易受到患者神经心理状态影响的疾病, 而针刺过程是治疗疼痛强有效的安慰剂之一。

另一方面, 针刺非特异性效应主要指针具刺入皮肤组织特殊过程对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广泛非特异性调节作用。有专家提出“皮-脑轴”的概念, 认为针灸促进皮肤角质细胞分泌号称“万灵药”的糖皮质激素及多种神经-免疫活性物质[27]。该广谱效应是针灸的基础治疗效应, 在针灸临床试验中应用广泛。而经穴的特异性效应则在该基础效应之上, 具备可治疗相关脏腑或器官病变的功能。目前, 鲜有文献报道针灸的非特异性效应和特异性效应是否重叠, 也没有必要将两种效应截然分开。临床研究应以临床疗效作为最终指标, 若通过针刺类型、穴位处方、刺激方式、得气感、补泻手法等多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 可使针灸效应发挥最大化, 解决患者疾苦, 当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篇4: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北京云燕女士:

登高往下看时,出现心慌、眼花、腿软等现象是心理恐惧感造成的,与神经反射有关。人的植物神经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这两个神经系统对人体内脏器官的支配作用是相反的。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瞳孔扩大、汗腺分泌、立毛肌收缩、毛发耸立、骨骼肌收缩等。这些现象在人精神紧张时是常见的。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往下看时,岸陡谷深,心中就会紧张,惟恐一失足掉下去,这时就会产生神经反射,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大大增加,身体就会出现上述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保证人体在紧急状态时的生理需要。有恐高现象不用紧张,许多跳伞员、高空作业的电工、建筑工人、登山队员在第一次高空活动时都有心慌现象,时间长了就会逐步适应,恐惧感也就消失了。

针灸前后应注意什么

河南刘晓丽女士:

您经常头痛,吃过很多药都不太见效,很想试试针灸疗法,可听人说针刺后个别人可能会出现“晕针”,表现为肌肉抽搐、心悸等,您想问问有没有办法避免晕针的发生。了解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对预防晕针的发生是很有帮助的。一般来说,在接受针灸治疗前至治疗后的一段时间,患者应避免饮酒、过饱、饥饿、口渴和劳累,避免大怒、惊恐、紧张等不良情绪。远道而来的就诊者应适当休息后再接受针灸治疗。如果针灸过程中发生晕针等不良反应,医生会做紧急处理,一般对健康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起床时如何防腰痛

天津安阳先生:

来信说您常在起床时感觉腰痛,问怎样避免这种情况。首先,您应到医院检查一下,看您的腰痛是否由疾病引起,如果是,则应积极治疗引起腰痛的疾病。如果因起床动作不当导致腰痛,则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醒来后可在床上做腰部体操。仰卧于床上,先采取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松驰与收缩交替运动,然后做双髋双膝屈曲、双手抱膝和腰部扭转动作。活动腰部约10分钟后,由仰卧位转成侧卧位,再以手撑起上半身缓慢起床,不要直接由仰卧位姿势用腰部的力量起床,这样,起床时产生腰痛的机会就能减少。

梦多不一定休息不好

辽宁朝安先生:

来信说您入睡前常一事接一事地联想,想睡睡不着,好不容易入睡又做梦,心里非常着急。关于梦的理论问题争论很多,人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大脑在睡眠状态时并非完全静止,还会有些思维活动,这就是梦。研究发现,大部分梦发生在入睡时,也有的在快醒时发生,因此常给人一种错觉,就是似乎自己整夜都在做梦,其实是把“两头”连起来了,中间还是睡得很深的。这已被脑电波研究证实。由此可见,梦并不神秘,也不可怕,人不会因此使睡眠时间缩短,更不会因做梦引起精神疲劳。您应解除对做梦和“浮想联翩”的思想顾虑,是它造成了您精神紧张,继而出现如注意力不集中,易疲乏,入睡困难等。所以首先你不要为入睡难和做梦担心,顺其自然,因为它并不会影响您的健康。其次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时间内服一些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如谷维素、舒宁、天麻丸等。晚上睡前用热水泡泡脚,上床后不谈能引起精神兴奋的事,养成定时睡眠的习惯,对睡眠是有利的。

小儿患“黄水疮” 注意什么

宁夏俞力先生:

“黄水疮”的医学名称叫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的特点,蔓延迅速,易在学龄前儿童中流行,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附近淋巴结发炎、疖肿和脓皮病,日子久了,还可诱发肾小球肾炎。治疗黄水疮,应首先剪去患处的毛发,用3%硼酸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去脓痂或疱膜,然后外用新霉素或红霉素软膏。若患儿有发烧、局部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需在医生指导下内服磺胺药或使用其它抗生素。

哪些人需做动态心电图

上海孟晓云先生:

篇5: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目 录

1、刮痧法操作规程

2、拔罐法操作规程

3、艾灸操作规程

4、化脓灸操作规程

5、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

6、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7、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8、火针技术操作规程

9、水针技术操作规程

10、头针技术操作规程

11、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12、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3、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程

14、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5、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篇6: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而增强针刺的疗效。

①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风湿、风寒痹痛等证。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75%酒精、棉签或棉球、艾条、火柴、镊子、清洁弯盘、盛艾灰的纸。

③ 操作方法

◆ 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

◆ 将艾绒搓团捏在针柄上,或用一段长约3~5厘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 艾绒燃尽,视具体情况,易炷再灸;

◆ 一般可连续灸2~5壮;

◆ 施灸完毕,除去艾灰,起出毫针,用无菌棉球轻压针孔片刻。

④ 注意事项

◆ 施灸时,注意观察有无出现针刺意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针灸操作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针灸科诊疗操作规范07-15

卫生院针灸科操作规范03-17

针灸的注意事项05-02

针灸学习——针灸推拿专业医学考研经验04-22

针灸考研04-15

针灸题库05-19

针灸习题07-05

针灸教学08-02

针灸临床05-13

针灸美容07-11

上一篇:小学毕业老师寄语下一篇:2007年演讲辩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