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2024-08-25

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精选9篇)

篇1: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创建学习型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中共衢州市柯城区委宣传部

[工作背景] 2003年1月2日,柯城区委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意见》(区委发[2003]2号),确定2003年为全区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年”,明确了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健全系统的学习体系、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四个方面的五年创建目标,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2003年9月22日,市委下发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启动了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按照相关工作要求,从2004年起我区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纳入学习型城市创建系列,在市有关部门的牵头下做好有关学习型组织创建指导工作,其中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是我区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主要做法] 2003年1月,我区制定下发了《柯城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施意见》(柯宣[2003]6号),就创建的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创建内容方式要求以及工作要求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意

为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营造出浓厚的社区学习整体环境;建好一个社区电脑房,开通上网服务,为社区居民学习电脑知识、上网查询等提供服务;各社区建成一个拥有电脑、电视、影碟机、录音机等电教设备的电化教育室,条件成熟的社区(坊门街社区)建成了一个集演示、教学、培训、电视转播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为社区教育增添了现代化的内容。

四是以人为本,丰富内容。从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借助全民学习日等载体,在社区中构筑人人参与的学习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自觉性。各社区大力开展了全民学习日活动、全民读书活动、党员教育活动、典型教育活动、社区培训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在全民学习日活动中,围绕每个学习主题,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广泛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区论坛、英语沙龙、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事迹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和技能培训班等学习活动,学习的快乐伴随着精彩的生活,使全区的学习氛围更加浓烈,使广大市民的眼界更加开阔。在全民读书活动中,通过社区开办的市民学校、小巷论坛等各种学习阵地,广泛开展“新三学”(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全民读书活动;针对社区

队,努力构建起了城市社区“15分钟文体活动生活圈”。在社区服务活动中,把提高人、教育人、关心人作为出发点,以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的需求,千方百计让居民满意作为服务宗旨,建好社区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和队伍,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工作。

五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在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程中,全区建立健全六项制度:一是建立工作制度。健全学习型组织网络,确定工作职责,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二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三是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进行一次达标升级考评活动,对学习型社区等相关组织进行总结表彰;同时对学习日活动先进社区给予经费奖励。四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社区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学习日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五是建立评估制度。依据《衢州市创建学习型社区考评办法》,采取听汇报、看资料、召开社区座谈会等形式,对各街道社区进行考评。六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建立街道、社区信息员队伍,形成街道、社区系统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反馈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采取的新措施、取得的新经验。

的素质。[主要成效] 五年来,随着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巩固、的分层实施,一是各类学习活动丰富多彩。五年来,我们以学习日活动为主载体,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给居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全区各级组织把“学习日”活动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抓手,并纳入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计划之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与率,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把“学习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有声势,又有实效。同时,各街道社区结合社区实际,分别开展科普社区、绿色社区、文化社区、环保社区、平安社区、科技社区等10类特色创建活动,努力创特色、亮品牌。如府山街道坊门街社区利用多媒体教室长期坚持开展系统性电脑教学;信安街道紫荆社区开办社区四点钟学校,借助市园林管理处的师资长期开展园林绿化及花卉养护知识的培训;府山街道县学街社区开展围棋培训活动,荷花街道新荷社区充分发挥社区“五老”的作用,经常与辖区三所学校开展联合教育活动。

众的个人愿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庭院、学习型社区深入开展,学习型社区共同愿景相继形成,并最终构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合力。

2008年10月

篇2: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内容和一个有力抓手就是建设和谐社区。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把建设和谐社区摆在重要位置,创新方法,健全制度,建成了一批设施齐备、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关系和谐、风尚良好的新型文明社区,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

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坚持把整合资源、协调关系、形成合力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探索和完善党组织统领社区建设工作的协调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作用。同时,以群众性、社会性和公益性活动为基础,积极探索社区与业委会及物业公司等社区组织的合作机制,彻底解决社区与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两张皮”的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和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居民自治是社区管理的有效方法。扩大社区民主,推进社区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充分发挥其作为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针对目前大部分社区实际上是政府的下属办事机构、职能错位的问题,我们坚持从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把保障社区享有自治权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首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努力把居委会建设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协助政府及派出机构做好有关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工作、反映居民要求和意见、提出建议等方面的职能,维护好社区居民的利益。

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这就要求社区建设必须把服务居民作为重点,把营造安居乐业、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作为目标,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多方位、多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社区居民是否得到实惠、是否满意作为评估、检验工作绩效的根本标准,全面改进和创新社区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着重健全和完

善区、街道和社区三级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领域和功能,努力为居民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区,应充分发挥社区的文化功能,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立社区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在这方面,我们坚持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居民的文化品位,从而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篇3: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从广意上看,温馨的社区文化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1.促进交流、加强沟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已经慢慢取代了以前的四合院,大平房,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住进高楼大厦的同时也减少了邻里往来。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文化的人际沟通、审美导向、兴趣组合等功能就显现出来,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就能增进居民间的沟通,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亲情感,形成平等互助的邻里关系。休闲广场、小区游乐场、小区配套公园、棋牌室等公共设施也由此而生,社区居民自发地参与晨炼、健身、娱乐活动,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2.团结互助,凝聚力量。前文已经提到,社区文化具有伦理暗示、价值认同、审美导向、兴趣组合等功能。营造温馨的社区文化,可以进一步增进陌生居民间的相互了解,认同彼此不同的生活习惯,化解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对于有困难的居民可以及时给予帮助,组织兴趣相同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一个团结、友爱、活力、互助的大家庭。

3.正确引导,共建文明。社区文化的内涵是社区精神,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社区精神的树立。一个社区的居民集体表现出来的主导性总体风貌,包括思维、观念、心态、道德、风尚等就是一种社区精神。温馨的社区文化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向上、向善、向美”为目标,着力培养居民的道德情操和现代公民意识。

4.积极创造,丰富人文。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充满活力,只有创造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的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有发挥的条件和空间,创造成果才能得到肯定。社区文化是否充满活力,主要的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人的文化创造力,始终把握“居民参与、人人享受”这一宗旨,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那么,该如何构建温馨社区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打造安全、可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文化。

文化是民族传承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当前,社区文化安全要关注五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其形式内容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导向;关注其整体数量上民族的和优秀的是否占主导地位;关注其有没有不安全的因素通过文化载体或项目进入社区;关注其是否始终引导和贯穿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关注其是否能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

2.树立正确的社区文化服务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要有一种执著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二是树立宽广的社区文化服务意识。在服务理念上,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内容上,贴近社区居民的各种文化需求;在服务的工作层面上,搭建居民喜闻乐见和参与的文化载体,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环境;三是提供更多的社区文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扎实稳步、持续有效地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具体可以体现在三个环节上:制定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整体部署;注重配置社会各种资源,尽可能缓解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资源的匮乏问题;积极引进优秀文化资源,满足大众百姓多样性、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设施十分重视,建设了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广场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发挥了现有阵地设施的功能作用。但是,总的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仍相距甚远,社区基础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滞后。主要问题和困难表现在:基层文化站建设落后,阵地陈旧,设备器材残旧短缺,有的即使建成主体大楼,也因缺乏经费装修和购置设备设施,无法开展正常运作;文化馆、站人员编制被挪用的问题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未能把精力集中到群众文化事业上,致使工作不到位;群众对文化娱乐活动的渴求越来越高,高层次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少,社区文化阵地不足,居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等等,要真正体现“先进文化”重要思想,还任重而道远。

篇4: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学院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努力探索实践,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学院龙头作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着力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服务区域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

《中华儿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社区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朝阳区在社区教育发展上提出了什么目标?

马金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和“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要求。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朝阳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区、现代高端职业教育发达区、开放多元国际教育试验区和文明和谐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明确要把社区教育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中华儿女》: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在推进社区教育中社区学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马金东: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特点的区域教育,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教育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从区域出发推进社区教育,关键是要在管理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上做工作。在管理体系建设上,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动、街乡社区(村)两级统筹、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要做好各类资源的统筹。社区学院在配合政府建设好管理体系的同时,要重点做好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在区域推进社区教育中发挥研究、指导、资源建设、市民学习管理的功能,特别要在指导和服务上做好工作。

《中华儿女》:朝阳社区学院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学院,在拓展社区教育服务功能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马金东:朝阳社区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学院。学院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办学宗旨,以学历教育为基础,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居民整体文化文明素质、服务区域社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始终围绕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推进工作。

在社区教育服务上,社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功能,建立和完善服务模式。目前逐步形成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指导、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指导、老年教育服务、流动人口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社区服务、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模式。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些服务模式还将不断完善。

《中华儿女》:朝阳区区域广、人口多,社区教育品牌培育很重要。社区学院在培育品牌上做了哪些工作?

马金东:学院在全面服务社区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社区教育品牌的培育。

一是老年教育。朝阳区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已经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1.74%。 在“九养政策”全面实施,老年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社区学院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努力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

在区领导的关注和推动下,朝阳社区学院与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联手,按照“三结合、三为主”的原则(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以远程教育为主;教学培训与科研和教材建设相结合,以科研和教材建设为主;老年人普遍培训与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训相结合,以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训为主)合作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实行远程教育、面授培训、科研展示活动“三对接”,教学资源“一融合”。

随着“幸福养老大课堂”朝阳社区开播暨“北京东方老年文化节”启动,朝阳区首批设立了100个老年教育网络教学点。同时,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开设面授培训班。远程教育开发的幸福养老大课堂九大系列课程和配套教材在教学点试用推广,为老年人搭建了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平台,让朝阳区广大老年人受益。

二是流动人口教育。早在2004年朝阳社区学院就组织本院教师深入到工地、市场和社区,为流动人口开展文明素质培训。尤其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学院专门组建了人文奥运志愿服务讲师团,协助区流管办举办了流动人口百场人文奥运讲座。近三年,组织培训300余场,覆盖了朝阳区所有街乡。2008年,学院还在区流管办的支持下成立了京城第一家流动人口女子读书社,目前,读书社已有12个,拥有近300名来京务工的女性社员。在流动人口的各类讲座中,讲师们将生活常识、文明礼仪、安全知识等同国家与个人的文明程度、文化素质、生存和发展相结合,在提高来京务工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社区归属感。

朝阳社区学院的流动人口培训由于起步早,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贴近流动人口生活工作实际,受到了流动人口的欢迎。如今,流动人口培训已建立了长效机制,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

三是家庭教育指导。为了给朝阳区家庭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区学院成立了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教委的指导下,为各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坚持“儿童为本”、“家长主体”、“多向互动”的原则,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生动、主动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家庭”为宗旨,坚持公益性、社区性,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内容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个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区儿童家庭、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具有全覆盖、多渠道特点。家庭教育指导不仅对改进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素质,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是学习型朝阳讲坛。2003年,朝阳区教委和朝阳社区学院根据区域社会发展需要设计推出了学习型朝阳讲坛。讲坛分为主讲坛、分论坛和网上论坛三种形式。主论坛设在朝阳社区学院,分论坛设在街乡或社区,围绕如何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开展各种讲座,受众对象以社区居民老百姓为主;此外,在朝阳社区教育网上开辟了学习型朝阳讲坛专栏。

学院每年都结合朝阳区重点工作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不断丰富内容,覆盖政策解读、文明礼仪、心理调适、家庭教育、安全常识、健康养生等方面;不断拓展活动渠道,举办形式更加灵活,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学校,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次,其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赢得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广泛赞誉,被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首都市民学习品牌。

五是学院教师下社区。六年来,社区学院采取“菜单加订单”的形式送教上门,举办的讲座中既有安全知识、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实用性课程,也有区情教育、低碳生活、理财常识和饮食健康等新内容。社学院还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合作和购买课程的形式大力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学院课程库中已有网上课程9大类、195门、783个单元,网下课程11类89门课程。

篇5: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街道××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介绍

××街道××社区成立于××××年××月,地处××市城区商业中心,辖区面积18万多平方米,居民1638户,常住人口5733人,设有××、××、××3个居民小组,劳动力资源人数2947人,辖区内主要用工单位有:××移动营销中心、××大酒店、××宾馆、××连锁酒店、××超市、××购物广场、××商厦朝阳店、迪欧咖啡、卡西纳咖啡秀、皇朝家私城等。社区有经营性店面1279间,个私从业人员约10000余人。

在××市、××区劳动就业管理局的关心指导下,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领导下,在辖区单位、辖区居民的参与支持下,自2006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目标,以开发就业岗位为重点,以发挥劳动保障四级网络平台作用为切入点,以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着力点,以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为突破点,建立健全困难群体援助机制,加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基础台帐建设和管理,有效推动了就业再就业目标的落实。截止2010年三月,社区失业人员登记61人,登记失业率为2%,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就业率达到98%;登记高校毕业生共计163人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为100%;登记“4050”人员852人,9人未实现就业,就业率为98.94%;社区已实现无“零就业家庭”的目标。具体做法:

一、健全领导机构,落实创建责任。

成立了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专职干部、各居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党总支部坚持把就业工作与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实施动态管理,进行及时的跟踪服务,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完善了各项就业服务制度。

二、全面摸底登记,建立信息平台。

一是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契机,做实、做细社区就业基础工作。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社区每季度组织一次劳动力调查,对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统计、登记,并以人为单位建立帐卡,特别是对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低保护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复转军人等人员设立专门台帐,包括年龄、文化、技术专长、身体状况、培训意向、求职意向、就业去向、联系方式,同时实行月报表制度,每月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报告安置就业情况。目前,社区已建立失业登记、就业状况、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就业服务台帐,并全部录入微机,实行计算机管理,失业人员全部纳入管理服务范围。

二是以劳动保障工作站为依托,搭建开放的社区就业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服务平台作用,加大了平台“六到位”建设力度,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施,制定了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流程;为确保工作站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还制定了工作站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跟踪走访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为进一步提高平台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2名劳动保障专职干部在相关就业政策方面进行了业务培训,为确保失业人员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为提高创业者和就业者的自身素质,坚定其创业信心和就业能力,社区通过市场调研和与相关行业的协调,着重实施了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促进就业的工作措施,针对不同的对象群体,分别开设了KTV服务员培训班和创业培训班共10期,培训对象包括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个私业主等300余人,再就业率达98%,有力地转变了他们的就业观念,激发了创业热情,为他们今后的创业就业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培训后期的服务工作中,社区把积极协助他们办理小额贷款做为“阳光工程”来抓,力求实现政策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营造出浓厚的创业就业良好氛围。

通过各类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2006年1月,组织辖区单位选手参加××市首届“职能技术大赛”,获烹饪专业第一名、第三名好成绩,与××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同获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2006年8月,组织辖区单位选手参加江西省首届“赣菜创新大赛”,获总体成绩第二名、第四名,单项比赛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如今,在鼓楼路形成了以“辣椒炒肉”为代表的餐饮一条街,以××路“黄泥塘餐馆”为代表的餐饮排挡一条街。

四、加强多方联动,挖掘就业岗位。

社区积极协助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先后成功举办了 “返乡农民工招聘会”、“迎国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项目推介暨女性创业就业招聘会”、“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等各类大型招聘活动6次,社区积极与辖区单位联系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招聘时优先录用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经社区组织,××宾馆、××集团、××购物中心、××购物广场等25家单位提供了80余个工种近千个岗位,通过各类招聘活动,越来越多的就业再就业群体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有力的扩大了就业再就业规模,社会和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创业保障。

2005年2月开始,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激发全民创业热潮的号召,推动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社区从破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难问题入手,开展了再就业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工作,在××市、××区劳动就业管理局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全市率先偿试信用社区建设,创建就业再就业小额贷款“信用一条街”,历年来,累计落实小额信用贷款7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150元,让105名下岗失业人员凭着小额贷款资金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推动了社区诚信创业,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受到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区政府的肯定和表彰。××××年××月××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为题,对社区的再就业小额贷款工作进行了正面报道。

六、搭建创业平台,创业带动就业。

以失业人员就业为目标,提升社区就业服务水平。社区以朝阳路、鼓楼路商业街为依托,为社区失业人员、大学生、返乡人员等搭建平台,提供创业机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积极完善社区商业服务新功能,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使社区商业得到稳健发展。2007年3月被江西省国内贸易行业管理办公室列为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008年2月荣获国家商务部“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称号。荣誉的获得,有力的推动了就业再就业的进程和规模。

以××路电动车为基础,协助街道成功组建了服务型的社会团体--××街道就业促进会,为辖区广大劳动者、创业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充分就业和成功创业提供一个免费的服务窗口和联系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已成功发展××集团、××宾馆、××超市、××服饰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为单位会员,组建了1个综合性的××街创业孵化基地,创办了××市电动车专业市场孵化基地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点,并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安排25名“4050”人员重新上岗,为22居家老人提供周到、便捷、体贴的专业化服务,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对居家老人的关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篇6: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广顺街道纪工委 匡华东

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积极推进街道社区廉政建设,街道纪工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广顺街道檬梓社区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社区基本情况

广顺街道城市社区仅檬梓桥社区一个,社区总人口8152人,设有社区党委一个,专职社区干部5名,社区干部年龄在40岁以上的3人,30岁至40岁的1人,大专以上文化2人,中专文化2人。社区无收入来源,社区干部待遇在370元至450元。同时设立了社区纪律监督小组组长1名。

二、城市社区在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主要作法和成效 社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主线,以廉政文化建设为载体,不断推进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开展了党风廉政主题教育。社区每年都配合街道党工委开展“廉政文化”大家谈、“廉内助”评比等活动,播放廉政电影,修建廉政文化街等等,在地区营造了“崇廉、倡廉、保廉、促廉”的浓厚氛围。

二是完善了廉政制度建设。社区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

1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加强了社区主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监督、考评力度,定期组织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进行民主测评,以确保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了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各社区建立和完善了两委班子廉政档案,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了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述廉评廉制度,认真实行领导行为和工作实绩的公开公示。坚持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加强了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

二、当前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部分社区干部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和工作作风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社区干部认为谈党风廉政建设是上层领导的事,社区权力小,腐败问题沾不上边。没有把抓党风廉政建设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不敢批评。

(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考核与追究工作有待加强。有的同志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一种务虚的工作,没有硬指标、硬任务、没有真正的责任。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抓工作时往往出现“软任务没有硬指标,抓不抓没有大防碍”的现象。

(三)监督机制不尽完善。有些党员、基层干部怕报复、怕麻烦,导致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对于一些应公开的政务、党务以及一些敏感、重大的问题,一般干部了解的少,想监督而又不能监督。一些党员干部汇报思想、报告工作不及时,不全面,有的只向主要领导汇报,而不向一般党员干部通报,群

众看起来是雾里看花。有的在民主生活会上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批评别人,也不愿别人批评自己。

(四)社区职能职责不清,服务功能弱化。“重行政管理,轻服务协调”现象普遍存在。社区居委会对自身的职能职责认识不清。工作方式仍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和协调职能不能到位。

(五)财力不足,廉政建设经费难以保障。主要表现在社区的经费严重不足。经费来源渠道仅靠单一的财政支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繁重的工作任务与较低的工资待遇,使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同时也制约了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至使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很大程度上仍需政府的支持。

三、加强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

(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社区干部拒腐防变能力。要采取讲党课等形势加强对社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改变他们不腐败就是廉政的错误认识,引导社区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同时采取播放电影、赠阅廉政书籍等多种形式,扩大社区干部思想教育的辐射面。

(二)建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抓好责任目标考核与失职行为责任追究,真正把抓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社区干部政绩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标准,对抓党风廉政建设严重失职的,要实行“一票否决”。坚决纠正社区工作难度大,基层干部处理可宽不可严的错误认识,加大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社区反腐倡廉工作落

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立足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制定《社区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切实增强对社区党员干部的约束力。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社区的财务监管,进一步完善社区财务审计制度。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和居务公开,规范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发挥好居民协商议事会的作用,切实保证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能够及时、全面、公正地解决。四是落实社区主要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社区领导班子的主要干部在任期间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财务责任、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审计,并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意识。首先,引导社区组织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协调意识。社区组织要以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以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成果和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工作的效果。

篇7: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今年以来,街道办事处社区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通过抓机构、抓阵地、抓活动,努力探索社区、单位、家庭三级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抓机构,健全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网络

社区党总支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自上而下、从外到内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网络:一是社区党总支牵头负总责。成立社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社区支部委员及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切实担负起社区反腐倡廉组织协调的职责,定期研究讨论工作,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并制定了社区干部廉政谈话、述职述廉和群众评议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社区干部自觉勤政廉政。二是聘请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聘请了8名公正廉明、办事公道的党员当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既对社区党员的廉洁自律、社区事务及党务等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又对辖区党员“八小时之外”的党风廉政情况进行收集,认真倾听居民的呼声和意见,及时做好排查和化解矛盾工作,有效促进社区党风廉政建设。三是设立廉内助监督岗。建立社区科级党员干部家庭信息档案,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家属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通过“廉内助监督岗”将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延伸到家庭,严把家庭廉政关,在家庭中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

二、抓阵地,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以完善硬件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通过“一栏一柜一室一站”,不断丰富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内容,拓展活动阵地。一是设置廉政宣传栏。在社区主要干道旁设立廉政文化宣传栏、社区事务动态栏。今年以来共编写、张贴

廉洁家庭版报、党风廉政文化动态、标语警句共2期10版。二是设立廉政教育图书柜。将廉政文化图书管理纳入社区图书馆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筹集了一批廉政宣传教育内容的报刊杂志、宣传画册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图书供社区居民免费阅读。三是建立社区党风廉政文化电教室。定期为社区居民播放一些廉政宣教光碟片,并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对社区党员开展廉政知识培训教育。四是建立社区服务站。以便民、利民为原则,通过社区服务站(服务中心)对居民提供社区管理、就业社保、低保救助、综合治理、人口计生等“一站式”服务,社区全体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一对一”服务,受到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干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

三、抓活动,搭建廉政教育平台

一是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廉政文化活动联办。针对社区个体、私营企业多、商贸繁荣的特点,开展工商廉政文化进社区,设立“廉政服务维权社区工作站”,让企业在消费维权中对工商部门履行服务、执法等职责方面提供便捷的监督途径。二是扩大教育层面,提高居民知法守法自觉性。结合传统节假日及学生寒暑假,发挥社区“五老”作用,依托社区义工站,经常开展法制警示教育。今年以来在民生广场、一中、卫国小学校等场所举办反腐倡廉图片展览、法制知识挂图展共3场次,观看居民有1000多人次。三是倡导廉洁之风,开展“廉洁家庭”创建活动。注重以真心教育人,以典型带动人,积极开展“廉洁家庭”创建活动,在居民中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区廉政文化氛围。四是强弱联合结对帮扶,增强党员服务群众意识。结合社区弱势人员多的特点,社区党总支发动社区和辖区单位20名党员,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岗”6个,与25户弱势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服务。

篇8: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中, 对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的罪犯进行社区矫正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这标志着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已经基本确立, 并且为我国法律法规完善和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相关条款的修改将改变过去由公安机关执行或监督、考察此类犯罪人的规定, 而是采用社区矫正的方法, 这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一项重要改革, 目的是对这部分犯罪人采取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在刑法中规定社区矫正, 确立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性质, 解决了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 从制度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 有利于推进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对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刑法修正案中规定了社区矫正后, 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将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社会生活, 在刑罚的执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行社区矫正的工作实践中, 仍然存在诸多现实性的新问题和难题, 主要表现如下:

(一) 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 把社区矫正的制度提升到了法律的最高层面, 但是我国目前却没有和其相配套和相适应的具体法律法规, 社区矫正机构或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 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没有正式建立、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还没有具体的工作制度, 实践中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 在没有建立合法完善的社区矫正机构的前提下, 社区矫正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所以社区矫正制度和组织机构亟待我们建立和完善。

(二) 社区矫正执行难度大

社区矫正的形式一般是监督符合社区矫正罪犯的日常生活, 而日常生活一般都是八小时以外的个人生活空间, 执行难度大。刑法原来关于社区刑罚执行和社区矫正的内容总体上还是比较粗糙, 社区刑罚执行内容进一步细化, 尤其是增加了管制、缓刑中关于禁止令的规定;在管制、缓刑适用过程中, 可根据具体犯罪性质和严重程度, 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或者进入特定的场所、或者接触特定人员。其中, 上述规定不准进入和接触的地方、人员, 应当理解为与原犯罪人员、犯罪行为有关联的事物, 以便对犯罪分子进行监管和矫正。比如对于未成年因为迷恋上网经常上网吧而导致的犯罪, 被限制进入网吧;经常在娱乐场所寻衅滋事导致的犯罪, 被禁止进入娱乐场所、酒吧或KTV吧等。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有个案例:被告人郭某原是济南市槐萌区一家废品收购点业主, 因贪图便宜, 收购明知是赃物的农用拖拉机、三轮车、家用电器、水泥搅拌机等等各类机械设备, 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 处罚金2万元, 并禁止其在三年内从事废品回收等相关经营活动。对于这样的监督, 执行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财力。不过, 采取这些禁限令, 能够从根源上教育和感化罪犯、预防犯罪分子继续再犯罪、预防罪犯重操旧业再入歧途起到积极的作用, 也只有实施社区矫正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制度。但是, 对禁限令行为监督的方式和时间又很难掌握, 被监督人员的行为去向也很难掌握, 行使社区矫正监督时, 是否象“私人侦探”般紧随其后进行监督, 这些都是社区矫正实践中最难处理的问题, 如处理不好, 有可能无法监督罪犯甚至侵犯罪犯的其他合法权益 (尤其是个人隐私权、生活权) , 从而导致新的违法行为的产生。所以在实践中, 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应慎之又慎。

二、实施社区矫正的刑罚措施及建议

为有效实施社区矫正的刑罚措施, 笔者提供以下一些建议:

(一) 不断完善社区矫正相关法律制度

实行社区矫正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建议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 将社区矫正进一步规范化, 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虽然现在将社区刑罚与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来行使, 在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 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符合刑罚执行发展的规律。但是社区矫正制度还没有建立, 下一步应当是制定相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具体实施方法、步骤和措施的阶段, 以适应社区矫正的执行和发展。

(二) 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健康教育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刑罚, 惩罚、教育和改造社区服刑人员, 预防和减少犯罪。社区矫正要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惩罚改造与社会生活相统一的原则, 采取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的形式, 做到罪犯日常生活就是改造的方法和过程, 让罪犯的改造融入社会生活。在社区开展各种形式、多种渠道, 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教育、思想道德宣传教育,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习惯, 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让罪犯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成为守法公民。

(三) 建立社区矫正犯罪人员档案, 加强监督

建立社区矫正犯罪人员档案, 进行跟踪监督, 发动社区居民尤其是罪犯的家庭和亲属共同监督罪犯的日常生活, 让罪犯能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同时又在广大社会居民的监督之下, 确保罪犯遵守社区矫正的行为规范, 杜绝罪犯有违法违规行为, 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这样既可有效减少、或者避免监禁场所中, 犯罪分子之间产生矛盾或“交叉感染”, 又可以消除犯罪分子的对立情绪, 从而调动和激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自我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监督、矫正,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犯罪情节相对轻微, 而且主观上存在的恶性不大者, 若法院判其受社区刑罚, 则其法律和社会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 邻里之间因纠纷而造成的轻伤害案件, 建议对被告人采取社区刑罚处罚, 这样有利于其积极履行相应的民事赔偿义务, 为被害人尽可能争取合法利益, 同时对于双方矛盾的缓解或者消除,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如, 若被告人是家中的唯一依靠, 如果不施行社区刑罚措施, 则家中的其他成员将难以维持生计, 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影响将更为严重。因此, 只有采取社区矫正方法, 才能更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

(四) 构建完善的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 做到组织机构设置完整、分工明确,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牵头, 积极组织基层社区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区矫正试点, 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 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应支持配合专门国家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群策群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和配合社区矫正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2014年4月, 中央领导在听取司法部工作汇报时又明确地指出, 社区矫正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 应当持续跟踪、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加快和推进国内立法进程, 理顺各项工作机制, 加强矫正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 从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社区矫正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必然产生的刑罚新方法, 完成非监禁刑服刑期内的监督管理和教育, 矫正罪犯心理和行为习惯, 将刑罚和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社区矫正对正确执行刑罚、教育和改造社区服刑人员、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为刑罚适用的新方法, 顺应了社会发展和刑罚改革的需要, 同时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和困难, 亟待我们去解决, 在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总结和探索, 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新方法, 将在我国刑罚执行体系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摘要:我国刑法修正案 (八) 中明确规定, 凡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以及裁定假释的犯罪分子, 可依法对其采取社区矫正的措施。社区矫正是社会发展和刑罚执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在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社区矫正制度, 通过社区矫正实现刑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推动刑罚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刑罚执行与社会生活的和谐。文章提供以下一些意见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发展的新形式,刑罚执行与社会生活相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Z].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通知.

[2]阮传胜.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缘起、问题与完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1) .

[3]甄贞, 管元梓.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完善——以矫正方案科学化为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 2013 (05) .

[4]沈亚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4) .

篇9: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农村社区 妇女 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龙云兰(1968- ),女,广西全州人,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社区建设研究。(广西 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77-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社区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农业生产的3.2亿劳动力中,有2.1亿是妇女,已占农业生产劳动力的65.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农村劳动方式的变化,农村社区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促和谐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将极大地影响农村社区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农村社区妇女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农村社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妇女占半数以上,妇女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农村社区妇女人力资源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精神生活贫乏。受传统文化男女不平等思想的束缚,不少农村妇女把时间精力花在料理家庭事务上,无暇顾及文化学习和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妇女的人生追求,使她们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十分薄弱。同时,也正因为无暇顾及文化学习,农村社区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

2.科学文化素质差,能力低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和全面小康的社会,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必将日益成为要求发家致富的农村社区妇女的关注热点。而目前农村社区妇女大多数是以科盲、半科盲居多,靠经验种田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没有技术专长,素质不高。

3.参加政治意识不强,管理程度低。农村社区妇女的参政意识比较薄弱,社会事务参与意愿较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2002年度项目组《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与角度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在村民会议上,分别有42.6%和27.9%的被调查者很少发表意见和不发表意见,两者相加比例为70.5%,这说明多数农村社区妇女在村务管理中放弃了话语权,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身份参加村民会议,在村民会议上很少有所作为或无任何作为。2002年吉林省村委会选举,全省村委会平均4.08人,女性为0.85人,女性占村委会成员总数的20.91%,这与联合国制定的各级政府决策职位中妇女至少应占30%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外,民主政治意识薄弱,平时读书看报少,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少,政治理论知识、形势政策知识和法规知识缺乏,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正确的判断力。

4.心理、身体素质差。包括农村社区妇女在内的我国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牢固地锁在传统的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小农意识和价值取向中。农民历来是社会的底层,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益低,形成了轻农、轻土、缺乏自信、谨小慎微的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再加上近两千年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文化氛围,使得许多农村社区妇女丧失了应有的主体地位,自卑、自弱、自轻、自贱占了主导地位,依赖、狭隘、嫉妒等病态人格也由此产生,不少社区妇女满足于自给自足,小富即安,不愿意冒险接受新事物,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甘于贫困。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健康,卫生条件差,因而农村社区妇女所掌握的卫生知识少,整体健康观念淡薄。有数据显示:农村社区35岁以下的孕产妇中有24%从未做过产前检查;缺医少药;农村社区妇女既要承担生儿育女的重负,又要担负起种地、操持家务等繁杂琐碎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健康。总之,农村社区妇女体质下降,身体素质差,使得农村社区妇女中带病、带残劳动的比例很大。

二、农村社区妇女人力资源质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区妇女,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精神的贫瘠,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障碍。实践已证明:物质资源匮乏并不能阻挡一个地方从落后走向发达,如果这个地方的思想观念落后,即使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难以实现经济的加速发展。农村社区妇女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念,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男主女从的依赖思想,安于现状,甘于贫困,严重束缚了她们的开拓、创新意识,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2.科学文化素质的低下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正在转型中,农村中新兴的、技术性强的、高层次的产业缺乏劳动力;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妇女文盲、半文盲占总数61.2%,文化素质低,技术技能低,只能从事很简单的种植、养殖业,这将严重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3.能力素质低,身体素质差,影响人口的再生产。世界银行组织研究表明: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1年,其生育率即可降低5%~10%左右。河北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表明,妇女教育水平与计划生育正相关,随受教育年限增加,生育数量减少,对孩子的性别偏好越低,初婚年龄、生育年龄越趋合理。但农村妇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8年,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上述原因又会加剧以下的差距:一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但90年代末期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2003年的3.2∶1。现在,占全社会50%的农业劳动力只创造GDP的15%,占总人口80%的农民,其总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只占不到20%。二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学术界反映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变化来看,1975年是0.140,1990年是0.230,2000年是0.417,2003年已达到0.468,超过了0.4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标准。

三、开发农村社区妇女人力资源的思路

开发农村社区妇女人力资源的关键是提高农村社区妇女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

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一,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在村落社区内外,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标语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城乡协调发展给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妇女发展带来的机遇,教育广大农村社区妇女认清当前形势,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教育农村社区妇女树“四自”精神,做“四有”新人。依托乡政府、妇联、村落社区等组织活动,推广普及文化知识,帮助农村社区妇女提高思想道德及文化素质,树立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学习意识和生态意识,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21世纪农村社区妇女新人。

2.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村社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机制。(1)保障农村社区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农村教育机制。第一,继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扫盲工作方针,加大扫除农村社区妇女文盲工作的力度。第二,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力度,贯彻好九年义务教育,切实从女童教育抓起,从根本上杜绝农村社区妇女新文盲的产生。第三,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整合各县现有职业高中和其他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特色技能教育,努力提高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水平。第四,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在扫盲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社区妇女实际情况的需要,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工艺技术的培训,农业副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训等,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第五,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切实推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输送到县和中心乡镇的学习点,把农村妇女培养成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2)根据时代和农村社区妇女的实际,安排如下教育内容:第一,文化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以识字教育、阅读、基本的读写算、科学普及常识为基本内容的初等文化知识教育;以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为基本知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科目的中等文化教育,以及成人高等教育。第二,技术教育。主要是各种种植、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手工艺技术、农村现代工业知识与技能等实用技术教育。第三,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如市场预测、商业人际交往、成本核算、产品的包装、广告与策划等,使她们懂得如何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市场规律和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第四,健康卫生知识教育。主要有:健康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妇女疾病的判断、基本的用药知识、优生优育知识、突发意外事件的预防等健康知识教育。第五,法律知识教育。主要是妇女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其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3)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结合农村社区妇女的生活特点,利用播放电影、文艺演出等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寓教于乐;结合她们的生产实践,可以采取较为固定的班级形式集中培训,也可以采取临时、个别的方式指导教学,让她们“在工作中学,在学中工作”。可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基地模式,公司提供技术,组织培训,现场指导,负责组织加工和销售,基地生产由农户操作,通过这种以市场为导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农村社区妇女学会了更多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不断促进她们致富奔小康。

3.开发农村社区妇女人力资源,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妇幼保健。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做出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决策,决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现在,尽快着手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精干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的农村社区妇女逐步培养健康的医疗意识,减少封建迷信和其他不健康的医疗意识的影响。同时加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蒋永萍.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广东省妇联,广东省统计局.第二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N].天府早报,2002-03-08.

[5]吴德贵.创新与人事人才[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上一篇:初中英语研讨会心得下一篇:优秀业务员的拜访八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