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

2024-07-25

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精选9篇)

篇1: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

学习《组织管理与变革》心得体会

近期以来,我矿学习的每周一课播放了有袁旭教授主讲的《组织管理与变革》,我们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在每次管理变革或改革过程中,都会更加注重组织变革工作的配合和跟进。企业实施组织变革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适应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需要;促进绩效—部门、个人职责界定清晰,避免多头负责。提高运作效率—扁平化,授权充分,减少责任重叠。我总结了实施组织变革中的一些实践体会和天强对于有关问题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每个企业在组织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遵循从组织目标出发,确定组织职能,然后进行分工工作(部门化、岗位化)。具体开展时,一般的工作思路是内、外结合。即内部关注企业的组织诊断;外部关注组织设计相关的理念及标杆企业的分析。从具体的变革实施的角度,企业应树立“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思想。组织设计的理论中,通常更注重于组织设计的开展思路和若干工作的原则。多部门对下,有利于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而归口管理则有利于管理模式的统一和重复工作的减少。最终企业选择何种模式,主要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估计。例如:在组织职能的部门化工作中,往往也会存在两种模式:综合化和专业化。所谓综合化就是把相近和相关的职能整合在一个部门中,主要基于的思想是部门内部的协调成本会低于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协调成本

二:同样的管理制度下,一件工作的推行由不同人来完成,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撇开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事实上在国内的员工思想观念中,很多情况的处理不是去思考制度是怎样规定的,而是会重点关注是什么人来操作这件事情。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对实施组织变革企业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找到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途径,逐步推进。强迫式的和一步到位式的理想化变革,可能对于企业而言反而会产生意想之外破坏力。在我们所接触的客户中大多数都非常重视目标方案的设计和现实阶段的方案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组织变革中,这实际上是非常正确、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在关注现阶段实施方案的执行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强化目标方案的理念灌输,整个组织后续的演进方向就能够得到保障。

三:充分认识,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着眼于这个组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各个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性和矛盾关系。有效地管理组织设计是一个有系统的、探索性的实施过程。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本质和成因,以达成对于关键问题的统一思想认识。而要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成因,就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相联系。谈到发展战略,企业往往会范畴,因为许多企业很难提供系统化的发展战略报告。但事实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构想,每个企业的负责人脑海中都有一幅蓝图。因此在开展组织诊断工作时,要善于去挖掘这些信息。

**办:*** 2010-11-16

篇2: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分组,它的目的在于合作学习。因为很多人在一起,人数过多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只能是一盘散沙,所以要分组,使得人数减下来,便于合作。人数多少人比较合适呢?一般的经验是2-4人为好,在目前我国大班额的情况下要开展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我的经验是2个人为好,就是同桌组成2人合作学习小组。这样的好处是不用调换桌位,分组方便,不必打乱教室里的秩序,便于有序的管理,因为大班额的情况下要开展合作学习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难以管理和教师难以照顾到各个小组。

分组以后,为什么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这里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师到此为止,余下的事就是学生的啦,这样是不行的,还要明确学生的分工。哪位同学当小组长?哪位同学是中心发言人?哪位同学作记录?哪位同学作汇报?哪位同学管纪律等。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然而我们的合作学习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既不给学生分组,也不具体分工,马上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有的走来走去,有的相聚一团议论纷纷,教室里一窝蜂似地嗡嗡叫,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大多数学在谈天说地凑热闹。这种分工不明确的合作学习是毫无效果的。我的体会是管纪律的同学最重要,有了这一角色就能保证合作不偏离学习,不偏离议题,从而使合作学习这条大河最终到达大海这一目的地。

篇3:护理晨夕会学习法的组织与管理

1 实施方法

1.1 成立晨夕会学习管理小组

小组长由护士长担任, 组员2人。具体任务: (1) 与科室护士交流, 了解学习需求;结合近段科室工作, 制定月学习计划, 每周固定一个主题。 (2) 根据护理排班的特点, 固定每天讲课的班次, 对班不对人, 一周一循环。 (3) 讲课方法多样化。建立微信群, 学习内容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共享, 方便未参加的护士学习及后期复习。 (4) 学习内容通过工作中的应用、不定时提问、每季度书面考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估, 并进行分析反馈。

1.2 具体要求

学习主题提前由晨夕会学习管理小组组员以微信方式通知, 连续3d推送, 保证每人接收到信息, 方便讲授者及科室成员准备和预习。主讲者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进行备课。每次讲述时间5~10min;结束后进行发散式提问, 鼓励护士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护士长或高年资的护士对所讲述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点评, 同时对上一次讲述内容的关键点进行提问, 强化记忆。主讲者利用休息时间将所讲述内容分享到微信平台上, 保证学习的覆盖率和可持续性。

2 体会

2.1 学习的可行性

时间可行性, 床头交接完毕后, 进行10min的学习, 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人员可行性, 学习时间在交接班的重合时段, 保证了参加学习人数的最大化;时机可行性, 两次学习都在下一个班次的开始时段, 保证了学习者的精力充沛, 低倦怠感, 保证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2 护士个人能力的提升

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是伴随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和公众健康需求增加产生的全球性问题[2]。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 使护士工作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护理工作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3]。使得护理人员专业自信和职业自豪感明显低于其他医务人员。每天科室的小讲台, 锻炼护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在讨论环节中, 调动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 通过讨论扩展知识, 培养协作精神, 发展沟通及解决问题等能力[4]。晨夕会学习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实时交叉的一种学习方法, 这种模式是参与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5]。

2.3 护士职业素质的提高

护理专科化发展已成为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是解决护理人才短缺和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6]。但国内专科护士培训多针对的是特殊科室, 普通病房的护士并未接受专科培训。很多医院为了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但学习内容广泛, 并不能兼顾到专业特点, 未能得到护士认可, 学习效果差。根据各科室自身情况制定的学习计划, 更能体现其护理专业特点, 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2.4 提升护士的学习兴趣, 营造科室学习氛围

目前护理仍以女性为主, 吴林静[7]的研究中96.3%的调查对象是女性, 她们在工作上不仅要从事医疗护理工作, 还要承担健康指导、康复、科研等任务。在生活中她们是妻子、母亲和女儿, 在完成繁重的工作后, 还要占用大量的下班时间参加医院的业务学习。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越强烈, 护士的离职意愿就越大[8]。晨夕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学习压力。时间是在工作前, 身心状态放松;学习时间短, 不占用大家的休息时间;学习形式轻松, 学习内容熟悉;学习内容在1周内反复强化;学习常态化, 营造了科室的学习氛围。

2.5 晨夕会学习法贴近临床, 易于学习效果评估

学习主题是通过征求大家的学习需求和具体情况而定, 科室人员带着问题学习, 现场讨论可以帮大家澄清学习内容中的不清晰处, 学习效果好;学习内容能及时学以致用, 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同时也在实践中加深了记忆,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护士长在每天的工作中, 可以通过护理质量和安全的一级质控, 检验学习效果, 同时不定时的提问相关学习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以泌尿外科为例, 该科室危重患者相对少, 吸痰技术实践机会少, 所以对于吸痰的压力和吸痰的方法等要点, 护士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学习积极性较低, 学习效果差。而吸痰技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抢救技术, 操作不当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晨夕会学习管理小组将“吸痰技术”作为一个学习主题, 周一由办公班讲授, 周二治疗班, 周三行政班, 周四A班, 周五辅助班分别进行讲授, 每人根据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结合第五版《基础护理学》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由于不限定讲课的内容, 对于吸痰的压力、顺序、时间等重点内容, 各个班次分别进行了多次讲解。该主题一周总的学习时间约为50min, 分5次讲授, 重点内容一天重复两次, 采用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每天的学习内容以文本和影像资料、录音等形式分享在微信群里。在日常的提问和季度考试中, 吸痰的相关知识正确率为100%。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士的专业能力是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基础决定的。各医院开展的培训时间、形式、内容、方法、考评等各有差异, 但传统的培训方法由于其时间和方式的特殊性占用了护士大量的业余时间, 同时培训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极大的削弱护士学习的积极性。晨夕会学习法有效的将集中学习时间化整为零, 重点内容多次强化, 并能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 体现了护理学的特点,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学习负担, 提升了学习效果。通过6个月的实施, 本科室护理人员普遍反应, 晨夕会学习法学习形式多样, 学习内容有助于日常工作, 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大家的沟通能力。学习是提升职业化素质的必要手段。晨夕会学习法适应护理工作的专业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学习负担, 提升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应该继续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

[2]Needleman J, Buerhaus P, Mattke S, et al.Nurse-staffing levels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in hoapitals[J].N Engl J Med, 2002, 346 (22) :1715-1722.

[3]孙玉梅, 郭记敏, 官锐园, 等.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态度与SARS时间的关系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4) :278-280.

[4]陈红, 成翼娟.教与学策略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7) :1223-1225.

[5]李萍, 肖江琴, 江静云, 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用于ICU专科护士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4 (9) :830.

[6]吕岩, 赵维刚, 董颖越, 国外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与发展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4 (10) :956.

[7]吴林静.长沙市临床护士临床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医院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篇4: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

关键词:主题学习;课堂模式;课型结构;组织管理;策略研究

语文主题学习不仅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且改革了现行课堂教学结构,彻底转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改变长期以来以理科的学习方式学语文的现状,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切实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彻底改变“教多学少,讲多练少,课外负担重,课内效率低”的语文教学规律,使课堂变得轻松,教语文变得简单,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厌,学生读书少,课堂效果差的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

一、紧扣课改精神,遵循基本思想,坚持理念

语文主题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依托“一二三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借助“学案导学、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为“语文主题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正确认识语文的学习规律,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应用语文规律,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通过理解、诵读、博览、背诵、感悟、积累和应用,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积累语言知识,提高整体应用能力,丰富人生涵养。为终身发展奠基。坚持简简单单教语文,让学生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把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初步形成,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简简单单教语文,打破逐句逐段分析,精雕细刻,讲深讲透阅读教学课堂常规,全面合理调整课时,实施学案导学,单元备课。实施课内大量阅读,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内学习来学语文,打破课堂就是完成课本的陈旧观念,课内要完成按课本主题单元编写的《语文学习丛书》。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不要精雕细琢,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不要把每个词语都挖出火星。不需要教师逐篇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让学生利用学习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供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体现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构建灵动高效的课堂氛围

“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最后让学生能感悟点什么。读得多了,慢慢感受得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只有老师少讲,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积累,这样语文成绩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总而言之一句话:研究的目的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品味。“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彻底改变我们多年来旧的教学习惯——在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课堂的被动者,学生是被强制学习,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这项实验是以大量阅读为契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养成,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三、明确具体工作思路,构建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实行“单元整体推进”主题单元教学法,按照单元主题教材编排,首先进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导读),明确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和丛书内容两个方面),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学习重点难点,单元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师用书),明确单元的基本设计思路和构想(用条目形式呈现),单元每课时教学流程(指明这是六课型中什么课型,课型标题后要注明教学流程。)

2、实行“单元整体备课”导读式课堂结构,在单元教材中精选一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示范性的“精读课例”,按照1236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功训练,渗透和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坚决贯彻落实“以例悟法、举一反三”的作用,主题单元中的其余课文,包括精读和略读课文全部为本单元的略读课例教学,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用学生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学案引领学生学习,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要坚持“依法自学、反三归一”的原则,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要遵循“阅读为主、自学为主、感情为主、理解为主”的自主原则,语文丛书教学要体现自由自主,足量海量阅读的原则,用精读课例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应用于阅读课例教学中。遵循以例悟法,依法自学,巩固运用方法策略,组织开展语文丛书的群文阅读,提出关键性、重要性的问题,使阅读内容问题化,指明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感悟和理解语言,积累和应用语言,教师要整体下水自主读文,整体把握丛书的内容,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在大量学文,大量阅读,大量感悟理解,大量背诵积累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单元教材和单元丛书的主题学习内容,各类文章主题表现的手法和形式,习得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单元集中练笔,要和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口語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3、实行“渐进式稳步扎实推进”的课堂组织管理结构,逐步合理科学调整教材和丛书的时间比例分配,由原来的三分之一时间学教材,三分之二时间自主自由、足量海量阅读,实行渐进式四步推进战略决策“2:1,3:2,1:1,1:2”教材中的略读课文语文学习丛书由实验规定的课内阅读要逐步采取过度的方式,利用“晨读、午读、晚读、星期六、日、节假日”读的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感悟应用能力,等达到一定水平后,逐步转入课内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主题学习的精神和实质,选择重点篇目在课内指导学生阅读,并且以“年段序列、有序推进”。

nlc202309081901

4、实行“语文主题单元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生语文素养结构序列,设立学生读书阅读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卡包括“文章名称、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精彩片段摘录、好词佳句摘录、场景精美句段、读后感想、读书收获、读书心得,读书日记,读后感受、读书日、周小练笔,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节,评选读书之星,藏书之家,最美读书学生和家长,创办语文手抄报、语文主题读书会、爱我中华诵读会、好书伴我成长读书会、我与好书为伴演讲会、名人教我读书、畅谈读书乐趣、好书大家共享、分享读书收获,开展读书大奖赛,习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评选阅读之星,颁发奖章。

四、构建课堂操作的基本模式,创建五种基本课型结构

1、预习过关课教学模式,采用韩立福教授学生结构化预习和教师结构化备课的学习方法,采取的教学步骤:明确单元目标,提炼单元主题;提出预习要求,进行自主预习;认读生字新词,交流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效果,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展示汇报。

2、字词读写课教学模式,采用单元模块教学的设计方法,采取的教学策略:揭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环节,学生自主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出示单元重点词语,并分类;字词读写结合,巩固生字新词,师生共认共写;说写结合,相互交流,进行习作训练;拓展阅读,积累感悟理解应用语言。

3、课文品读课教学模式,采用“以例悟法、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采取的教学策略:出示自学提示,整体回顾教学内容;组内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汇报;学文与写作有机结合,朗读与背诵整体推进;强化群文阅读训练,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积累理解应用语言。

4、拓展阅读课教学模式,采用“依法自学、反三归一”学习方法,采取的教学策略:回顾单元主题,明确阅读目标;指定阅读篇目,学生自主阅读;组内合作交流,班级展示汇报;突出训练主题,训练习作内容,读写深度融合。

5、主题习作课教学模式,采用人文主题单元整合,采取的教学策略:主题习作课的基本教学步骤:明确习作主题,做好习作准备;自主阅读材料,突出习作主题;讨论主题内容,交流习作方法;自主列习作提纲,深思写作思路;训练口语表达,说写有机结合;书面习作相互评价,自批互改。

五、强化课堂管理,提升教师语文素养,固根强基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教材的保底工作,为实验固根奠基。在深钻课标的基础上,要深研教材,特别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说明和单元教材说明,要当作实验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学习的好坏是语文主题实验研究成败的关键。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单元教材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主题思想,并且要和每单元“语文园地”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大语文整体教学观。认真钻研、细心研究《语文学习丛书》,要使教材的学习和语文丛书的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要做到“相互联动、整体驱动、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要认真在网上搜集、整理、摘录有关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资料、经验材料、汇报总结、课堂实况、并每时每刻深刻反省自己实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验后劲。三、四年级实验教师和学习教师的业务理论学习必须以此为中心。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实验研究计劃,特别要根据教材的主题单元教学内容和《语文学习丛书》的阅读教学篇目做到“整体规划,深度融合,有机结合”,制定符合实际的课时整合教学进度表。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以“讲读课为主体,阅读训练为主线,以语文学习丛书为抓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组织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专题讲座”与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培训工程相结合,系统阐述语文主题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实施办法和操作步骤。积极主动地观看有关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的课堂实况,全面跟踪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使实验工作向健康有序、高效方向运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持之以恒地抓好实验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2012.15—16.语文主题学习.专辑.

[2] 毕唐书.语文主题学习.专刊.

[3]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4] 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

[5] 韩立福.有效教学法.韩立福与学本课堂.

[6]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篇5: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

首先,我衷心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机会,在这短暂的3天时间里,是我对精细化管理与组织流程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洞悉了精细化管理与组织流程优化的深邃。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体会。

结合我个人工作经历,通过对这次学习,更多的时一种思考,不管怎样,我都要对自己反省,更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工作中改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选用更是综合考虑。更基于个人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必须迎合社会,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提高和学习保持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追求完美则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动力。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未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我们必须将这种模式引入自己的工作当中。关键的管理在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功夫,细节的宝贵价值在于,它具有创造性的,是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从细节中可以显示差距。我们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事情,可是与同行业相比,我们的业绩为何不增而减呢。就以2012年集团评审规程来说,我矿的三本作业规程虽入围,但同义棠煤业公司的规程相比,差距就一目了然,规程中必须有开掘巷道的预想地质平剖面图、临时支护平剖面图及支护设计参数验算的依据等,这些在我们规程中体现的并不是淋漓尽致,即使有,但个别地方缺少尺寸标注,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正是因为没有注

重细节,每件大事无不是从“细节”中获得胜利。我们只要记得天下大事都是从精准要求做起,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细微之处见管理,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求精求细,在精细的过程中创造精品,达到意外的收获。

在充满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精细化的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规范,我们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必须符合系统的要求,大众所认可的;二是科学,从科学的管理角度入手,例如,掘进机在截割煤时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截割,再如规程、措施的编制等都必须符合操作要求;三是周到,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应考虑到,做到层次清晰,即每个环节做到何种程度就一目了然。例如,机采面中的采煤机,煤机在割煤前,维修工未对其进行检修、维护保养,那么在生产过程中煤机就会出现故障,影响下一环节的运行。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前,必须将每个环节考虑到,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尽量将其影响范围减小,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条件。

如何将精细化做好,一个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需从人治转变为法治,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健全的制度和体系,在一套完整的体系中将个人智慧发展为团队智慧。一个强大的企业不能靠能人靠团队,不能靠经验靠系统,一个企业并不是因拥有了个别优秀人才而持续发展,它是靠集体所有人员去完成,最后达到极致的效果。我们不否认这套系统在刚开始运行时,中间会出现多个问题。煤矿企业是一种特殊行业,安全是第一。安全的前提是遵循一定的章

程,井下每施工一条巷道必须有相应的作业规程,规程在批准前需经过各部门领导的审批意见,并对其某些地方欠缺处进行修改,即所谓的“流程”是不断提炼出来,之后下发到施工单位,由区队技术员对工人进行培训,并考试合格。在施工过程中即为安全护航,同时也杜绝了“三违”现象的发生,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此外,每月规程的复查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井下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不合理之处进行再次修改,以求做到精益求精。这样的实例在我矿数不胜数。“麦当劳”之所以成为品牌、日本电子技术的超越无不依靠一个科学的体系、量化的工作安排,一切只为顾客服务。他们把每件小事看成大事处理,全身心的投入状态,按照企业科学的规章制度去规范操作。

篇6: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

1、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教学设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情灵活的调整和实施。

2、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课堂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当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满激情和

创造、焕发智慧和灵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更带来质的变化。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4、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除了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本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5、要给学生留大量练习时间

李冬梅老师说: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老师讲得再好再经典,也不全部的学生都爱听,听了课的也有部分没有听进去,从而教师讲的东西得不到落实。

篇7:组织行为及其管理的使命学习心得

参加了许玉林教授关于组织行为及其管理的使命讲座,收获颇多,尤其是他总结出来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十二字概括——八条圣经、两条主线、一个原则,非常简练又精辟,给人很大的启发。在课上他指出,八条圣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对人在企业中行为表现的解读,深刻地反映人的特质;两条主线是指组织与系统的研究、人的研究,而八条圣经正是对人研究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人的特质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原则是人与工作匹配原则,也强调人的作用。整个概括都是以人为起点,人也是重点和关注点。的确,在我们的工作中能深刻地感受到,人是企业经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的本质所在。归根结底,企业的设立和运转都是通过人来进行的,离开人企业无法运转,并且随着专业化分工,人的管理变得复杂,也产生了人力资源的各种问题;同时人也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每个企业都会面对竞争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同行业,还可能来自于不断出现的替代品,为满足客户不断变换的需求,企业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为生存而奋斗,通过人才招募和培养,不断发展新技术,形成竞争优势,也就是通过人力资本获得优于竞争对手。人也是最复杂和难以控制的因素,因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同的人、处在不同阶段的人需求是不同的,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差异,个人的情感、感受和情绪也都处在变化之中,种种复杂的因素造就了对人的管理是复杂和难以控制的。

那么,许玉林教授在管理人方面有哪些见解,给我们有何建议,我们如何去理解许教授提出的八条圣经,如何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这些思想,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和感悟,下面逐一进行阐述。第一条:人性是恶的。

在管理中,本来就存在两种对人性的假设——善与恶。也就是人的自律与他律,相应地在个管理方面采取的是信任、自由,还是控制、惩罚。基于人性是恶,我觉得是首先把人臵于一种不被信任和坏的习惯和行为方面,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歧视眼光去看待,而是在此假设前提下用制度、规则去约束人“恶”的方面可能带来的问题,然后引导向“善”的方面发展。假设人是“善”的,公司不用建立规则,不去约束每个员工行为,你作为员工,你能勤奋如初,始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吗,答案是不能。并且,员工之间有各自的利益和需求,相互不同价值观,必然带来冲突和矛盾,这都是“恶”的使然。因此,在管理人时,必须把人性假设成“恶”,严格监控,避免“恶人”带来工作上的麻烦,甚至是重大的事故。这一点深刻的指出了我们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更加细致入微,更多的人性化,使出各种方法让大家“从善如流”,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以达到企业预期的目标!第二条:人是没有自觉性的。

人是没有自觉性的,我相信大家对这一点感同身受,在公司里,如果不做上下班时间的规定,相信大家都不会准点上下班,不要求大家保持工作桌面的干净,不出半个月,我们就会把被堆积如山的文件所淹没。开车在路上,经常会面临这样的抉择,遇到交通红灯,左右两边路口都没有行人,又没有警察和监控相机,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选择加大油门前行,而不会遵守交通规则,等待少于一分钟的红灯时间。人的种种行为表明,人的骨子里好像有一种不想受约束的思想。因而我们用社会道德、共同准则、法律等来约束人在社会中的行为的,保持社会的有序运行。

小到企业的管理,要想形成有序运行秩序,就必须约束人的自由度,使不自觉的习惯转向自觉的习惯,企业中的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任何一个企业中,总会有各种制度,并有很多严格的条款,永远都不会有人触犯。但是一但将这些条款废止,那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这条“圣经”事实上是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三条:人是需要控制的。

我们经常听到企业的领导人抱怨说:“一控制就死,一放开就乱”,不管是控制还是不控制都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控制是必须的,这就要做好并维护好企业环境的“生态平衡”。个人的需求是不断变换和提高的,初期时会比较谦恭,为发展个人职业能力,不计个人得失,凡能提供自己能力的工作,即便报酬较少也愿意去做,而随着个人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发展壮大,通常个人不再那么积极,而要求却越来越多;个人在使用自己的权力,维护自身利益时,也存在这种问题,对权力和利益的不断追逐,逐步跨出了个人的职责范围,或者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企业来说,对人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不管在什么阶段都应该进行适合的控制。第四条:人是重要的。

无论怎样,人是最重要的。正如配臵在高的电脑,没有相应的驱动软件,是不能发挥它的效力的。与企业及岗位相匹配的人才是企业发展永远的、最需要的。为达到人与岗位的匹配,我们认为“知人善用”非常重要。在设臵岗位时,应该做到因岗而设人,而不是因人而设岗,岗位的职责要详细描述,并传递给相关的人员,岗位工资、绩效考核也因岗而定;在用人时,要做到人员岗位的匹配,发挥员工的最大功效,而不是人才越高越好,或者人的能力达不到要求,带来工作的失误。适用的才是最好的。不同人在相同的岗位上,带来的效果完成不同,作为公司的执行层,合时的人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而不合适的人能令蒸蒸日上的企业毁于一旦。第五条:人是难于管理的。

组织管理就是经营者和员工的博弈的过程,对于员工来说如果不服从组织的管理,那么将会威胁自己的收入,威胁自己的职位,威胁自己的事业,威胁自己的安全。对于企业来说,有价值的员工在企业发挥价值的同时,他劳动影响的价值会同步得到提高,这样他的流动性就越强,因此这样的员工管理起来就越困难,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管理的困惑,你越是控制员工,其实员工规避责任的能力就越强,那么今天面对这些优秀的员工,有能力的员工,你仅仅通过管理的控制是控制不住的,面对这样的员工是否投入培训,如果投入培养了他的应职能力,使他可能更快的离开组织,如果不培训,企业需要他怎么办,那我们就知道人是需要尊重的。第六条人是需要尊重的

许教授认为体现出管理的公平就是对员工最大的尊重。难道给员工的工资涨了员工就满意了吗?就叫对员工的尊重吗?企业用人无外乎两条,一条是能力,一条是忠诚;当然企业给员工的汇报也有两条,一条是能力的回报,一条是对忠诚的回报。员工的能力没有提高,就说明员工对组织的价值没有变化,但是你付出了对企业的忠诚。员工有所付出企业就一定有所回报,但是你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企业给员工忠诚的回报就叫做有限回报。

作为员工应该用自己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所谓的对人的尊重问题呢?首先,对人的尊重是双重的,作为老板,如果不谈利益,说体现对人的尊重,这是经营者对员工不负责任的欺骗;作为员工只谈利益,不谈对组织的回报,这也是对组织的一种不忠诚。第七条人是多样化的。

因为人的个性多样,行为多样,需要多样,我们的管理就变得多样,因人而异的管理,当你对人进行判断的时候,必须把人的行为臵于这个环境,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即使同样的人,他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要掌握人与工作匹配的原则。第八条人的管理是一门科学。

许教授告诉我们,只要涉及对人的管理,就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如果一个坏的结果可能出现,那么这个结果一定要比你想象的更加糟糕,这就是墨菲定律。解决人的问题,不可能靠一个制度,要想让等级分配制度得到良好的实施,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的支持,因此解决人的问题不可能考一个制度,它靠的是一个制度的体系。除了解决制度问题以外,还要解决行为问题,通过文化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达到管人管事,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篇8: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

世界经济瞬息万变, 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对企业的长久生存和竞争优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相关研究领域中, 影响较大的是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这两种理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从本质上说, 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共享的知识体系, 企业知识则是依附于企业中特定情境的产物[1]。而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学习能力则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尽管这两种理论在某些方面有较大差异,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交叉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文章从资源的互动、知识存量与知识流量的互动, 以及运作过程的互动等三个方面, 对这两种理论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探讨了其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并建立了相应的机理模型。

2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概念界定

2.1 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

自人类具有认知能力以来, 知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依靠知识创造价值的需求迅速上升, 对知识的整合、创新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被迅速提升至战略层面。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 国外学者Bassi认为, 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2]。其实质是在企业中发现、整合、创新和应用知识, 以增加产品或服务等无形资本, 提高企业业绩, 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Carl Frappuolo认为, 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3]。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在于转化组织个体的思维和意识, 并将其上升至组织层面, 形成组织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Y. Mathotra则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 为了提高其适应性、生存能力和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4]。从本质上讲, 知识管理嵌含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之中, 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能力进行有机地结合[5]。由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 以及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等原因, 人们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差异, 但从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共性的认识: (1)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2) 知识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成员, 研究对象是知识。 (3) 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是知识的识别与获取、知识的加工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4) 知识管理的手段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综上所述, 可以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组织成员借助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对知识流程进行管理, 并通过这些流程实现组织知识的积累、整合和创新, 以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 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以此为目的的管理活动即为知识管理。

2.2 组织学习概念的界定

组织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而组织学习的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Argyris和Schon正式提出[6]。1990年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他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而目前由于许多企业在学习能力上还存在着缺陷, 导致了它们无法迅速响应外部的机会或威胁, 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状况。组织学习虽是个人学习模式的一种复制, 但并不等于是个体成员的简单加总或延伸。由于组织学习理论的复杂性, 使理论界对其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Bannard认为, 组织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7]。Hayek则认为, 组织学习是经济组织面对变化的环境, 协调使用各种由特定行为主体拥有的环境知识的能力[8]。Garvin则认为, 组织学习是一种活动, 包括系统地解决问题和进行试验, 从自己的过去与经验中学习, 向他人学习以及促进组织内的知识扩散等五项内容[9]。

国内学者对组织学习的概念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如孙卫忠等人认为, 组织学习是组织的全体成员在组织运行中的行为过程, 通过该过程, 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 不断地获取内外部信息与知识, 成员间通过交流与合作, 对组织内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一致性认识, 达到知识共享, 从而可增加知识库的知识积累, 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 实现组织整体行为或绩效的改善与提高[10]。王伟通过综合多人的观点, 总结出组织学习的几个重要特点: (1) 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为主要内容; (2) 以个人、团体和组织为学习主体; (3) 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即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了形成核心竞争力, 围绕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而开展的包括个人、团队和全组织的持续创新并用以指导未来行动的过程。

3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互动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知, 知识管理是组织为应对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而组织学习则是通过组织记忆、积累, 并运用知识而被赋予人格化的一种学习手段, 也是将个体学习的知识、经验及技能转化为组织知识的一种方式。因此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互动关系,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资源互动

简单地说, 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资源的管理, 着眼于对组织所拥有、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各种经验、技能和知识的综合管理。知识管理通过强调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互相转化, 以及知识的获取、整合和创新, 凸显知识资源在企业中的价值。而组织学习理论则始终将研究的核心对准于人, 强调组织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内心状态在提高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6]。即凸显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组织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两种资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两种资源交叉互动、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如图1所示。

企业的人力资源根据岗位需要及担任角色不同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员工, 而企业的知识资源也相应地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业务层知识。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受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产生了对知识的需求, 建立了组织的学习机制。学习机制是知识型企业为快速反映内外需求而建立的关于提高组织与个人学习能力、积累经验和各种保障措施的综合体, 是企业战略动态调整, 行为持续改变和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学习机制一旦形成, 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就会根据各自需求主动学习各类相关知识, 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 以应对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不同层次员工在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过程中, 受外界刺激或内部发展需要,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吸收的知识进行整合、创新, 形成新的知识, 从而使知识资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增值。同时在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基础上, 通过知识的获取、整合和创新功能, 可增加或提升企业内知识的存量或含量。当知识系统内部知识发生变异或吸收了外部大量新知识后, 就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信息, 要求员工改变心智模式, 并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创新, 以使企业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增值。

企业通过学习机制与信息反馈的循环作用, 不仅可使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得到增值,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且也可在资源互动过程中塑造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 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 改变其心智模式, 更新其工作理念, 为企业积累更多的“软”实力。这些无形资产将在企业未来持久的竞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为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3.2 组织知识存量与知识流量的互动

组织知识按时间维可分为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知识存量是指某阶段内组织对知识资源占有的总量, 是依附于组织或系统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所有显性和隐性知识的总和。知识存量是组织长期学习的结果, 蕴含了整个组织系统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知识流量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组织所拥有知识的增减量, 取决于组织对现有知识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转化能力。知识流量是组织学习短期的成果, 嵌含了企业、团队和个人阶段性知识创新与整合的能力。而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对组织内外知识的收集、整合和应用, 其核心就是利用 信息网络技术, 将游离于组织内外部的经验、信息以及组织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整合成组织可共享的知识, 形成组织可利用的知识库即组织的知识存量。知识库资源充实与否将会关系到企业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同时它也是企业知识共享、转移和创新的基础。因此, 增加组织知识存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组织学习、知识转移、战略联盟等手段都可以达到增加组织知识存量的目的, 但能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持续影响的则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以个人学习为主体, 通过在组织内创建学习氛围和学习机制, 将个人学习成果在团队和组织内传递、转移、共享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组织学习以知识存量为基础, 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个人、团队或组织结合过去和现有的经验知识, 改变传统的心智模式, 结合一定时期的组织目标而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技术等知识流量。知识管理则利用知识共享和整合等功能, 将所形成的知识流量整理成组织可以持久利用的知识, 从而完成了知识存量与流量的转化过程, 如图2所示。当环境再次发生变化时, 组织学习又在现有知识存量基础上进行又一次的知识转化。因此, 组织学习是吸收和转化知识的过程, 而知识管理则是管理和扩散这种知识的过程[11]。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现有资源和管理模式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积累的结果,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使知识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企业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的良性互动和循环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 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 而且可以缩短创新周期, 降低创新风险, 从而可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动力基础。

3.3 运作过程互动

孙晓强通过对基于学习方式和知识转化两种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的研究, 认为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关系是相互交叉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12]。但该研究仅从组织学习过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而未能从知识管理过程探讨其关系, 因而具有一定片面性。文章以二者的运作过程, 基于问题导向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图3所示。

知识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的识别与获取、加工与储存、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应用等。Crossan等人结合组织学习的三个层次——个人、团体及组织, 提出了组织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经历直觉、解释、集成和制度化等四个发展阶段[13]。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发现、阐述和研究问题, 以及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经验和能力, 将关系到企业对竞争形态的洞察力, 以及在动态的、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保持持久生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依赖于组织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信息的整合能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二者的契合度。当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挑战、机遇或组织内部的潜在问题就会开始暴露。组织作为一个学习有机体感应内外变化, 起初个人是以直觉方式感知的, 之后为了对问题更深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组织需要识别并获取与问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而直觉感应的灵敏性和正确率将关系到知识识别与获取的方向、来源和范围等, 同时组织识别与获取的知识又进一步验证了直觉的正确性与问题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等。当组织对面临的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 可迅速地对问题的性质、影响力及所涉及的范围等因素向组织内部进行解释和说明, 分析相关资料并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以更准确、详尽地对问题作出解释, 更深入地剖析问题的本质, 使加工处理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在完全理解问题的实质后, 则可通过对问题的交流与分享,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并完善问题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 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在问题导向条件下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影响的, 二者具有内在的相互一致性和密切的互动性。

企业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而实践能力则主要体现在企业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企业应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运作过程的互动, 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扎实的实践能力基础。

4 基于二者互动关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C.K.Prahalad和Gary Hamel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考虑到“协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 可将其观点理解为管理学识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4]。而管理学识主要表现为知识、信息、专长、技术、资源和价值观等。由于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而企业知识作用的发挥与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 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作为新兴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已成为企业建立其核心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抓手。

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过程, 以增强企业的知识和人力资本价值, 并在管理活动中体现其价值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而组织学习也强调知识与人力资源的互动, 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 以知识存量与流量的互动形式, 使知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循环流动, 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理论在企业内互相交织, 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二者的互动关系, 我们建立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模型 (如图4所示) , 其作用机理描述如下:

面对激烈动荡的企业内外环境, 为了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 保持持续竞争力, 企业高层应根据内外环境变化, 深入分析当前经营管理或外部竞争中所存在的机会或不足。当遇到问题时, 首先, 为了分析问题的性质, 企业高层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针对性的知识。由于知识表述和存储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必须将其分类整理为易于理解和表达的形式。其次, 为全面、快速、高质量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企业高层须将获取的知识扩散到每位员工, 通过组织学习, 使员工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 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通过知识的转化功能实现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 通过共享和创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通过外化功能将创新的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 即在企业内部产生了新的知识流量。最后, 对新知识进行可行性检验, 如果不可行则立即反馈到问题分析阶段, 为下一轮知识创新提供依据;如果可行, 则应用该知识于解决实际问题, 并将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存储和积累到企业的知识库当中, 形成企业的知识存量。当企业知识存量与流量不断地循环往复并将新旧知识长期实践, 企业将会在以下两方面直接获益:一是企业的经营业绩将得到提升;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将得到增值, 亦即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将会增值。上述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增值将有力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上述整个过程中,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通过把握与协调好资源的互动、知识存量与流量的互动和运作过程的互动等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 可不断地改进企业的经营业绩, 巩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并推动企业整体运作水平的大幅提升, 从而使企业在动荡、激烈的环境变化中保持其竞争优势。因此, 在企业的经营与运作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把握和协调好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互动关系, 并利用互动关系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5 结论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互动关系, 主要表现为资源的互动、知识存量与流量的互动, 以及运作过程的互动等三个方面。根据对上述三种互动关系及其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的模型研究,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企业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可通过组织学习与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互动关系, 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增值, 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持续创造更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2) 企业知识存量与知识流量的良性互动和循环转换, 不仅可以及时更新和增加企业知识库的知识储备量, 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推动企业创新, 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不竭的动力。

(3) 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两者运作过程的互动, 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着力提高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以及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实践能力基础。

(4) 在实施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活动过程中, 企业必须把握与协调好上述三种互动关系, 充分发挥其对于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摘要:为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保持长期核心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这两种理论应运而生并交叉、渗透发展。从资源的互动、知识存量与知识流量的互动, 以及运作过程的互动等三个方面, 全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 并构建了其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模型。

篇9:学习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心得

[关键词]分配角色;责任担当;管理主体的递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初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笔者在教学中从改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重强化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并针对自主合作学习做了一些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组织

科学分配角色,明确角色的责任担当。学习小组的构成一般以六人为宜,组员要相对固定,组长应由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的学生担当。组长以下还要设主持人、纪录人和第一、第二、第三汇报人,使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课程探究的需要及学生的自身特点承担不同的角色。角色分配的依据是:主持人由喜欢“包办代替”的“组内权威”,或者习惯“一言堂”的学生担任。这类学生通常思维敏捷,领悟和表达能力强,有极强的表现欲,要通过这一责任的担当,促使其将发言权主动地分配给他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讨论、探究、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记录人则应选用“不积极参与”或者“不善于倾听”的学生担任。这类学生的特点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集体观念淡薄,喜欢自行其事。通过这一职责的担当,可促使这类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始终聚精会神地参与讨论探究。第一、第二汇报人则应选择两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综合、汇总能力不强的学生担任。要多给他们表达展示的机会,通过适时的鼓励评价,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汇报人的主要责任是在展示中做最后的归纳总结、拾遗补缺,因此要选那些归纳总结和表达综述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来担任。

二、管理

(一)重点

重点是管理主体的递变。要实现管理学习的主体由“教师代管型”向“组内相互管理型”、最终到“自我管理型”的递次转变。一般来说,初中新课改的实施普及较小学要早,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前,从未接触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最初阶段,教师往往要示范性的担当起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能。教师要身体力行,从角色的选择、小组评价制度的确立、组内角色任务的分配等各个细微环节入手,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如何探究、如何总结、如何补充、如何展示,做到逐一示范,面面俱到。在这个“教师代管”的启动阶段,教师应着意重点培养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着意重点选择、培养出一个进入合作学习状态较快、较好的小组作为示范样板,再通过引导、完善、推广、复制等一系列举措引领班级其他小组,适时向下一阶段——“组内相互管理”阶段转变。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上,制定较完善的小组评价及课堂研讨过程评价细则,让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能按照这个细则进行相互管理。小组之间有互评,小组内每个成员之间有互评,并将每个组员的评价与小组的整体评价挂钩,以求养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小组”的合作精神,在班级形成“比”、“学”、“赶”、“超”的小气候。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多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究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逐步过度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当、人人有任务、人人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阶段,在实践“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管理主体的迅速转变,最终完成班级“自主合作学习”的体系构建。

(二)难点

1.难以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最常遇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到位而影响了课堂讨论探究的进度;二是由于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够简练、精确,而常常迁延讨论时间,以致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学生课前预习的要点不够明确;二是缺乏简练、精确的表达技巧。有些学生回家不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这必然会影响第二天的整个自主学习过程。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做了适当调整,每天课后留几分钟作为预习环节,教师明确预习内容,由教师或组长对个别潜能生进行一对一督促,检查其预习结果,尤其加强对第二天预习效果的检查力度,并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对潜能生实行设有“进步系数”的加倍奖励评价,使其分享到成功的快乐。而课堂展示环节的语言表达精确度问题,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训练及特别的奖励评价后也得到了解决。这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就有了保证,为顺利向“自主管理阶段” 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防止“同组异质”的组内搭配向两极分化发展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两极分化,即好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而潜能生的成绩则越来越差。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就必须在角色的科学分配上下工夫。角色分配的意义就在于取长补短,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在欠缺的方面也能得到明显、持续的进步,最终使成绩好的学生在合作中提高管理协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使潜能生在组长和优秀生的牵引、带动下不断取得进步。

作为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初中教学的实践当中,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也同样突出,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逐一发现、破解,并在不断探索、总结中使这一模式日臻完善。这也是每个初中教师必须要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责任编辑 赵永玲)

上一篇:深圳卓越皇岗世纪中心1#楼幕墙工程施工技术总结下一篇:xx迎春座谈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