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

2024-05-27

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存在的不足之处:

1、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先把课文范读一边,或在小组合作朗读时,开展小组朗读比赛,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课文朗读水平。

篇2: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研究

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关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学生为本,创新备课模式确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备课,就不能是老师单方面的事,而应该有学生的参与。不论是语文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基于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所以,互动式师生合作备课是确定语文教学各项目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师生合作确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备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确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做到以学定教,消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以生为本的开展扎实有效的师生合作备课活动是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项任务的前提。

经过探索,互动式师生合作备课确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形式有三种:一是教师与全体学生合作;二是教师与小组同学合作;三是教师与个别学生合作。但教师与全班学生合作,受时空限制太大,仅可利用早读、自习课进行。教师与小组同学合作是比较省时、省事而有效的一种形式。教师与个别学生探究,比较适合于较深层次的探讨。同一次备课也可将几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

在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教师与小组同学合作备课的形式,一般请来4至6位同学参与,他们分别是班中学习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代表,同时他们也是班上不同心理发展特征的代表。以小学中段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例,首先是基于语文学科教学的读课文、学生词、概括课文、提问题、谈感想;更为重要的是师生合作备课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对教材的兴趣点、兴奋点、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的锤炼。比如,通过分级分类互动式师生合作备课时的问卷、访谈等方式,分析归纳总结出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找准本单元或本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制定恰当的心育目标,使它更适合学生的学情,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行意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经过我校分级分类互动式师生合作备课心育目标研究,我们归纳出影响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定的总体因素是:一是学生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发展;二是稳定、乐观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三是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四是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五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成,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语文教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都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将心理教育内容表达出来,而是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内容是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关键。

在这些教材中,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内容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读书解决了这一问题后继续追问“中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还给库伯?说说你的理由。”抓住“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这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不放松,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最后达到“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内容不明显,就需要拓展,教师应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学时为了继续在抓住人物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亲的伟大的基础上,达到“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的心育目标,我抓住文中描写父亲坚持挖了36小时这一片段展开教学,由此及彼地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父亲苦苦挖了36小时仍不见儿子的踪影,此时的父亲最想对生死未卜的儿子说些什么?请你在书本的空白处写几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快就能站在父亲的角度用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体悟出父亲的不容易、担心乃至伟大,达到了“体会父母之爱,感恩父母”的效果。

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三、以评促发展,推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实

1.遵循“全程”“全员”“激励”的评价原则

教师对学生及时、积极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全程全员激励原则。所谓“全程”是指所有实施这一渗透的全部时间内全部实际操作过程,“全员”指的是我们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实施这一渗透的全部操作中,在具体某一课堂上的渗透中,我们都应该做到:适时的准确地做出评价,把评价贯穿于实施渗透的全过程,使渗透获得不断的反思达到持续的增值,另外,还要时时处处对每一个学生注意加强激励,把激励面遍及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奔赴目标的源源不绝的动力,让我们的受教育者保持着开朗、愉悦、奋进的心态,从而切实有效的落实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心育目标。

2.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评价方式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式评价的方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互动式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有效地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标准也相应转变成了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努力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式自评与互评。通过互动式自评,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长处、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通过互动式互评,使学生能正视自己、尊重他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

例如,我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生生、师生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互动交流氛围。课堂交流时我提醒学生做到: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评说本组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加强了自评与互评以后,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学会了宽容、理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对自己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推进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实。

3.把握恰当的评价时机

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同时要注意评价的语气要诚恳,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

四、以活动为突破口,拓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拓宽了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跳蚤市场”的实践活动,把同学们平时不玩的玩具、看过的书本等带到教室来,让学生模拟交易市场进行以物换物的公平交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树立了学生变废为宝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内容:学会通过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适应社会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自我生存的观念。

篇3: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要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兴趣能促使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中兴趣培养的要点呢?

首先,应当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兴趣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在阅读中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在兴趣点方面也有着较大差异。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应当以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为核心,正确把握阅读教学中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将学习兴趣与阅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并不重视这种结合,在阅读内容方面出现偏差,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不断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持续性,也就是应当培养学生长久的阅读兴趣,让阅读兴趣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动力。

二、兴趣教学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

1. 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很多学者、教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果,虽然具体的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无一不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无论采用何种阅读教学组织形式,都应当体现出兴趣的核心地位,都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核心目标。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实施以小组为单位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兴趣阅读小组,根据不同小组成员的喜好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阅读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改变,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此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掌握情景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较为适合小组教学的方法,还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组成不同的兴趣阅读小组,定期开展阅读活动,如此才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兴趣导向的阅读探究任务

以兴趣为导向设置阅读探究任务,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较好的模式。教师针对不同阶段的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具体的班级教学情况,设置适宜的阅读探究任务,由学生自行展开相应的阅读探究,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传播并不是教学者的传播过程,而是学习者在相应的情境下自主学习的过程。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由教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身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某一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其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设置相应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阅读来进行探究。学生自主阅读后,由教师总结,但不能强加一些定性的观点,应当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解读问题,或者说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探究任务,以便活跃学生思路。在此过程中,应当发挥兴趣的导向性作用,通过适宜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3. 以兴趣为核心的阅读教学评估模式

教学评估是教学机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评估并不仅仅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判断和评估,更是发现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评估项目的选择,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如果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为教学成绩,那么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评估项目显然并不适用,因而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选择一些能够体现阅读兴趣的评估项目如学生喜爱的阅读内容、阅读次数、主动阅读欲望等。

通过选择适宜的评估项目,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阅读教学评估模式,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只提供枯燥、乏味的记忆阅读知识点。此外,以兴趣为核心的阅读教学评估模式,还有利于总结、发现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阅读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问题,以便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流,要打破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和内涵,灵活选择各种阅读教学组织形式,丰富阅读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兴趣为核心,应用阅读探究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评估模式,增加一些能够反映学生阅读兴趣方面的评估项目,通过这些措施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93-94.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核心价值 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也变化着。语文教学渗透着人类文化、人文价值,这是语文学科具备的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人文关怀,这原本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太过重视文本情境的创设,为了迎合应试考试的要求,着重教传给学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课文中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在文章的作用、某句话所用的艺术手法等回答阅读理解类型题的答题技巧,而将课文中那些原汁原味的“语文现象”放置一边,像是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导致语文教学的真正核心价值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随着教授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消失不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和追求语文教学的真正核心价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为了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多重视课本中的那些原汁原味的“语文现象”,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理解和运用语言,将学习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的语言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避免太过重视哪一方面,使语文的人文价值和语言价值相统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追求

作为重要的价值之一,语言价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为了发挥语文核心价值的作用,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要求。比如用神话故事教学,内容丰富:神话故事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神化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多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神化故事中的主人翁。神话故事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的想象,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编造故事情节。神话故事,可以分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两大类。故事是为形象服务的,离开了人物形象,它们只能孤立地成为抽象化的概念、符号式的标签。中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在民间流传,教师在神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与理解神话故事的有关知识。

对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的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分析文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主要是对文中的某个词或者某句话所使用的手法等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体会。另一方面是分析文章的布局及在文中的作用。比如:会“呼吸”公路这一课,“呼吸”用上了双引号,有着特殊的含意,即公路的“呼吸”不像任何动物的呼吸,而是一种清除空气污染的方法,文中说公路会呼吸,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公路富有生命力。在教学“阳光很活泼”这一课时,学生知道这篇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进行描写,为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更加突出文章主题,文中的最后一段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扣题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在内容上深化全文的中心,深刻而含蓄。在学习“三峡之秋”时,学生知道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明丽,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热烈,写三峡黄昏的特色是来得早,而去得迟。

在探索和追求小学语文核心价值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大意的表达能力。为了符合语文课程的标准,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机会表达自我,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这种语文的表达能力。特别是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应着力体现高年级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进行自我体会和感悟,多动手动脑,练习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强化训练,进行摘抄和写段落的大意,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文章大意的表达。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语言表达能力与每个人的自学自悟能力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采用一些方法:教师可以加强课外阅读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专门的摘抄本,用来摘抄阅读文章的优秀的词语、句子、段落,并在空闲时间读记,记在内心,长期积累,有利于自身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立一个错题本,使学生在本上记录自己做的错题、写的错字,并进行分析总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生活进行语文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文价值和语言价值的统一,追求教学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曹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大学,2014.

篇5: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其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教学要给学生四个实用的课堂。一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

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让学生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回答;而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四是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等。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学习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的做法就是如此。

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习惯。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自我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教师教学需要构建对语义的理解,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三是要重视朗读品评感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中要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在品评要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

教学要给学生正确与美妙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有正确教学语言,不能出现病语、冷语、脏语、咒语、浮语、烦语。同样,教学更需要教师有多方面美妙语言的教学。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利用好的例子教给学生对美妙语言的感悟与体验的方法是最为重要的。面向生活的教学是结合多向社会生活,将“时文”作为美妙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对报纸、杂志、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时新内容选入教学语言的学习中。教师不时可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语言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语言的美妙。

篇6: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剥离出空间感知原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为“玩”,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如他们最喜欢的积木和各种球,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形状的物具,脑海中已经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这些直观感知是低年级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二、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从具象的感知到语言的再现初步建立学生的初级抽象的空间观念。

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实物,让学生先把实物的某个面画在纸上、印在沙上或纸上,然后指导他们认识这就是平面图形,再认识各自的形状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图形。有了亲身感受,对以后的观察物体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说一说”很重要,把具体的物体通过语言的精确描述,对物体的空间进行脑海中的再现,实现初步抽象的过程。也是对小学阶段简单图形和物体进行归纳定义的过程,成功实现几何与生活原形的剥离,为逐步进行高级的抽象空间思维奠定基础。

三、把学生置身联想和创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联想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很多教师可能觉得这是美术课的事情,你不觉得数学课来做更加专业么?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工程师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四、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有关空间的问题,进一步锤炼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如:学习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给手绢围花边,给花坛围篱笆等等。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7: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演讲稿

王红美

尊敬各位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参加教师论坛活动,我说话的话题是 核心素养时代与课堂变革暨核心素养常态教学中如何落实。

提起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肯定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谓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说实话,让我说对核心素养有多少理解和感受。我没有深入研究解读,让我说如何在教学常规中落实,就更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能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在出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之后,再对照自己之前的课堂或者所观摩的语文课堂中的一点小想法。

关于一个我们小时候语文书本上的小常识:兔子爱吃萝卜和青菜相必大家都非常认同吧!今年,养了几只小兔子,拿了几根萝卜给它们吃,纳闷的是兔子情愿吃野草,也不吃萝卜。原来养过兔子的人都知道,兔子爱吃萝卜只是儿歌、童话。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个例子和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来看,老师们你认为我们的孩子核心素养最薄弱的一项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最容易忽视培养的是什么?我认为“批判质疑”这一素养肯定算上其中之一。曾经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对比研究测试中,中国学生在数学方面还是领先,差距主要在阅读与写作,其中显露出的问题也正是中国教育的软肋:体现学术能力的批判性思维不足。我们的孩子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怎么可能错误呢,书本上表达怎么可能不恰当呢?甚至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没有训练没有实践,怎么习得呢?应该承认,教学强调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这一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这也是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的,因为它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又因为书本知识的相对权威导致了教师的权威,所以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一般不会质疑,而且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教育用考试来强化这种做法时,这种批判性的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长此以往,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认为批判在知识传授和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从而制约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篇8: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

一、它可能只在某一处, 也可能具有几个点

课文教学的“语文核心价值”, 指由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本身的主要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和能够教出与体现的“语文课程内容”方面的价值。郑桂华教授当初提出阅读教学要“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是要解决“语文学习对象 (课文) 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之间的矛盾, 认为“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单位时间里, 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里蕴含的所有的信息, 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 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取舍”[1]。王荣生教授在说到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时也指出, 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最低标准是:“它教的必须是语文方面的内容, 而且要相对集中”[2]。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篇课文在某一阶段、从某一种教学需要所确定的语文核心价值, 大多只能是某一处、甚至是某一个点。这种确定教学核心价值的理念与方式, 对于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点比较深刻和深厚的中学语文教学, 是十分适用、而且非常应该的。但是, 对小学课文教学便不太适用。

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段教学目标, 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进行“字词句”的教学, 又根据“课标”所界定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小学低年级除了识字、写字和朗读外, 最能体现语文价值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感悟词语搭配, 训练用词的准确能力;感悟构词规律, 提高词语的生成能力;感悟组句方式, 学习典型的基本句式。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内容, 都不像中学课文教学的内容那样复杂和深刻。一个句式的结构方式, 一组词语的搭配方式, 一种词语的组合方式, 与那些内容和规律都比较复杂的描写方法比起来, 所花费的教学时间和精力都相对较少;而一篇课文, 需要学习的句式或词语的搭配与组合方式, 又往往不止一个;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是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运用规律的感性和表层的感知, 不需要教给太精深的知识体系, 这样, 在目前一篇精读课文大多要教两个课时的情况下, 小学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就往往, 也应该不止一个点了。比如, 在一次以“探索语文核心价值”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中, 我们把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12个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茂密、凉棚、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感悟它们的运用规律;学习课文中“介绍水果多的句子”和“写葡萄果的句子”, 感悟这两个句子的结构方式 (即“句式”) ;学习写葡萄树 (架) 的句子, 体会比喻的巧妙, 感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3.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很显然, 在这3个目标中, “目标2”是这篇课文教学的“语文核心价值”, 其中句子的学习就有3个, 词语本来也是一个核心的教学点, 只是它可以整合到句子的教学中罢了。

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学目标, 中年段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继续进行字词句的学习, 掌握理解词句语的有关新的方法, 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习典型的自然段的结构关系。”在这些内容中, “自然段结构的学习”和“理解词句的方法”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而“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绝对不是我们以往所习惯的在学生读了课文之后, 就问他们“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么简单, 它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方法体系, 要涉及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几种基本文体把握主要内容的相应方法, 不同结构的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的相关方法, 等等。而这些内容是很难与课文其他教学内容整合成一处的, 这就需要另设教学板块, 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课文整体感知中独立教学。高年级课文整体把握的要求和相关规律方法的学习要求也越来越高, 它们与课文精读中相关核心内容的教学也就越来越显示出相对的独立性。

所有这些, 必然造成小学课文教学中“语文核心价值”的多点分布。明确小学语文核心价值的这个特征, 有利于我们根据年段特点, 确定合适的教学核心内容, 而不至于由于对“语文核心价值”的片面理解而造成确定核心价值点的艰难和畏惧。

二、它不仅是一些名词术语, 更是一套方法策略

在以往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中,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而这些“知识”, 大多是关于“什么东西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如什么叫借物抒情?什么叫以物喻人?什么是细节描写?什么是侧面烘托?等等。这种知识观下的语文教学, 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谈论语言而不会使用语言, 造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背离了语文知识教学的根本宗旨。新课程改革后, 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也出于对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反思, 人们认识到, 知识不单单指陈述性知识, 更指“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和“如何选择怎么做”的策略性知识, 而“语文课程知识应以学生从事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的动态知识为主要内容”[3]。郑桂华教授认为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应该具备四个特征:具有语文特点, 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 具有统领性, 便于上升为“类概念”[4]。这其中的“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就要求所教的知识, 是能够揭示语言或言语规律的、能够迁移和运用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概括性都比较强, 也比较抽象。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得到较大发展的中学生来说, 也许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 如果老师告诉学生相关知识, 他们就有可能在相应的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并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但是,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在刚刚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要理解、运用这些知识, 就显得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要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潜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形象、充分地感知其中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后, 再引导学生回忆、反思课文内容或自己的学习过程, 然后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揭示出来, 最后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读写实践中加以训练, 形成语文能力。比如,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临死前的严监生》, 根据课文特点及其所在单元学习要求, 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学生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后)

1.自读感悟:想想面对严监生临死前所作出的动作, 周围的人有哪些反映, 严监生又有哪些变化, 从中可以看出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严监生的主要动作及神情等细节的变化中, 体会他此时内心的想法, 从而理解他的越来越吝啬, 越来越不可思议。

3.讨论归纳:

(1) 什么叫“细节”:小型的动作、神情及其变化, 作用却很大。

(2) 怎样描写细节:让人物的主要细节与其他人的事情关联起来, 表现人物性格;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写出细节的变化, 逐层递进地表现人物特点。

4.迁移练习:

(1) 阅读优秀的写人文章, 看看作者写了哪些细节, 这些细节与表现人物特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2) 注意观察或回忆身边的人做事情时的细节, 想想它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试着写下来。

很显然,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体现这篇课文“语文核心价值”的语文知识, 除了“什么是细节”是陈述性知识外, 大部分是“怎么描写细节”这一程序性知识和“怎样选择有作用的细节来描写”的策略性知识。而且, 对这些知识的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做到:形象感知———揭示规律———迁移训练。这就是小学课文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与规律。

三、它既是新知识的获得, 也是原技能的提高

学校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程序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它要求学生经过某一时段的语文学习后, 获得新的语文知识, 提高新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课文教学的语文核心价值是“新”的。这种“新”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知识”的名词是新的, 所以, 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作用也是新的。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构建出明确的规范和具体内容, 但是, 从笔者近年来在具体课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中发现, 它们既有“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特点, 又有“清清楚楚一条线”的特征。“清清楚楚一条线”指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内容, 应该和其他学科中的知识一样, 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呈螺旋上升的体系, 它们是从简到繁、渐次深入、不断提高的;“模模糊糊一大片”指每一个知识点的下面, 应该有一系列的子系统, 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清清楚楚一条线”的特点, 要求我们在课文教学中, 根据语文知识的构成体系及其内在逻辑, 不断地教给学生新的知识, 而不是无论哪个阶段教到某一个类别的课文, 都是那几个概念、那几句陈词滥调。比如, 上文中提到的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有三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它们都是写人的文章, 单元导读中提出的语文知识点是:“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如果我们缺少教学核心价值应该是“新”的理念, 就很容易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 都把语文知识定位或归纳为“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这些知识是五年级的学生早已经熟知的概念和名词, 因而就使课文教学的“语文核心价值”显得陈旧和空泛, 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了做到课文核心价值的“新”, 又能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凸显单元语文学法的总要求, 我们根据三篇课文在描写方法上的不同特点, 把单元的总语文知识分解为:通过动作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通过语言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分别分配到三篇课文的教学中, 并根据课文表达上的独特性, 构建相应的程序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 使这三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更集中也更深刻。

二是“知识”的名词是旧的, 但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作用却是新的。我们知道,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 而要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复习、巩固、运用、练习。又因为上文中说到的, 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下面,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知识内容体系, 所以, 语文教学不能一味地教给学生新的语文知识, 而忘记了已经学习过的语文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更不能忘记那些貌似学习过的知识下面所蕴含的更具体、更深刻的子系统的知识。这就决定了课文教学核心价值的又一个特点:它的知识名词可能、也可以是旧的, 但是, 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作用却是新的, 或者也可以说在以前的课文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 在后期的学习中, 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的知识点, 以便学生对这一个知识点有更加明确、深刻的认识或内化, 不断提高其语文能力。比如, 对比的描写方法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也是学生在二年级就可以学习的语文知识点, 但是, 在四年级《白鹅》的教学中, 我们仍然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 把它作为教学核心价值之一。这是因为“对比”只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 在具体的文章中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 而这些不同的、具体的形态, 就是“对比”知识的子体系, 它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有针对性, 作用也更大。所以,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们不是让学生复习一般层面上的“对比”的写法, 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比中的具体形态之一———同中比异, 就是通过相近事物、相同方面、不同特点的对比, 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只有在不断地同中教新、揣摩感悟中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它是主要的教学内容, 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所要教的语文知识点被确定下来后, 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但是, 文章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艺术品, 课文教学中的语文核心价值主要是针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而言的。语文是母语教学, 它除了学习运用语言外还必须进行人文教育, 而且单单就学习语言的运用来说, 还有诸如朗读训练、字词教学等这些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几乎都要涉及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重要的。这就决定了在小学阶段, 语文核心价值只是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非唯一内容。只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以核心价值为抓手, 安排教学主线, 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 根据单元专题内容和学法特点, 我们把这篇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确定为:“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小兴安岭景物的, 又是如何把它的特点具体地表达出来的。”体现这个核心价值的教学程序相应安排如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条理后)

1.细读课文第2段, 填写下面的表格: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主要的目标和任务是:

(1) 品味用词描写的准确:如本段写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体会“抽”“长”“汇”、“欣赏”等词语的准确。

(2) 体会观察选择的准确:小兴安岭的春天是不是只有这些景物?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经过讨论后让学生明白:树木是小兴安岭主要的物产, 它最能体现小兴安岭的特点, 必须写;小溪是积雪融化后小兴安岭春天的新景观, 写了能够突出春天的特点;春天天气暖和了, 小鹿才会出来散步、喝水, 也是春天到了才有的, 写了更能体现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

(3) 相机进行有感情朗读, 记忆、积累语言。

3.自读第3、4、5自然段, 填写与第2段学习相类似的表格,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

4.全班交流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 教师相机引导解决。交流的程序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第2段的教学相近。

5.把所填的表格做纵向比较, 思考: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时所写的景物什么相同和不同?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领会:每个季节里都写了树木, 这是小兴安岭主要的景物;作者又根据每个季节的特点把它写得各不相同。其他的景物都是小兴安岭在这个季节里所特有的或刚有的, 这些都是以作者细致的观察为前提的。

总之, 课文教学必须凸显“语文核心价值, 这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和追求。在所有的阅读教学中都应该得到体现。但是, 由于中小学各个学段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差异, 它在各个阶段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形态。梳理、思考小学阶段“语文核心价值”的不同形态, 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恰当地确定一篇具体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 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4]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尊敬的老师作文600字下一篇:医院前台收银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