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来历

2024-05-26

重阳节来历(共14篇)

篇1: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九九重阳登高望,瑟瑟寒意起秋风,鸿雁一路向南飞,游人漫步菊花丛,彼此纵然难聚首,思念依然在心头,品饮牵挂菊花酒,烦恼苦闷去无忧,此篇谱写真祝福,字字送出暖问候,重阳佳节好心情,愿长信工友幸福到永久。

篇2:重阳节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重阳节可以说节日快乐吗:不可以

传统上的重阳节本以辟邪为主题,在这个原本为辟邪的日子里,说上一句“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身体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较恰当,但如今的重阳节逐渐淡化了禁忌的意义,并更多的以尊老、敬老为节日的主题,所以究竟要不要说“节日快乐”就成为见仁见智的个人选择了。

重阳节不能说节日快乐吗

篇3:大牌标识里马的来历

法拉利、保时捷、福特,谁与争锋

提到汽车,法拉利自是首当其冲,它的“跃马”标志让人印象深刻。

标志背后,却有着一段壮烈而哀伤的故事:创始人恩佐·法拉利的哥哥有个战友——意大利皇家骑兵少尉法兰斯科·巴拉卡,在一战初期,曾因一人击落奥地利的5 架战机而成为英雄,巴拉卡机身中部的“跃马”便成为胜利的标志。后来,他升任为91 中队指挥官,“跃马”自然成了队徽。然而,恩佐的哥哥和巴拉卡随后在执行任务中双双牺牲。

若干年后,在恩佐与巴拉卡母亲的牵头下,“跃马”图案成了法拉利汽车的司标车徽,以告慰两位英年早逝的国家英雄。对图案重新设计后,有了现在的雏形高昂的马首微张着嘴,其后足单腿立地,而马尾上扬。

保时捷的商标,采用公司所在地斯图加特市的盾形市徽。主体是一匹骏马,代表该地盛产的一种名贵种马;鹿角表示该地适合狩猎;黄色条纹是成熟麦子的颜色,寓意五谷丰登;黑色代表肥沃土地;红色象征人们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钟爱,由此组成一幅精湛意深、秀气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1962 年,福特公司开始研发了野马系列第一辆概念车野马型车。它是一部发动机中置的两座跑车,为纪念在二战中富有传奇色彩的北美P57型野马战斗机,这辆跑车被命名为“野马”。Mustang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出产的一种名贵的野马,以它作为车标,象征着青春洋溢、无拘无束,以及无人能敌的速度。

爱马仕、博柏利、蔻驰,争奇斗艳

说起时尚类品牌,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爱马仕了。这个来自法国的品牌从制作马具起家,并在汽车出现后成功转型,开发手提包、表带、运动服装等多品类产品,以上乘的材料和精巧的工艺赢得口碑。标志的设计灵感源自第三代传人埃米尔·爱马仕收藏的一幅由阿尔弗雷得·多尔所画的作品《四轮马车与马童》。

1880 年,托马斯·博柏利发明了密织防水斜纹布料华达呢,因结实耐用,受到英国军方和皇室的欢迎。

曾有长达40年的时间,博柏利使用的是骑在马上、身穿斗篷的军人画像,并注记“Gabardine”的标志,后因重复而被迫放弃使用。1909 年,在公司律师罗勒的提议下,选择了源自1904 年Eallance Collection的骑马武士的商标。1955 年,商标还获英女皇颁授皇家认证。

武士手持的盾牌象征保护,与博柏利服饰防御各种气候的特性相合。锦旗上的“Prorsum”是拉丁语,意指前进。多年来,这个品牌就像这个武士一样,挥舞着旗子,带领着大不列颠的服装文化不断向前。

拉夫·劳伦则是有着浓浓美国气息的高品位时装,以POLO衫闻名于世,款式高度风格化是其主要特点。马球标志是拉夫·劳伦最著名的标志,通过以贵族的马球运动为品牌LOGO,拉夫·劳伦勾勒出了一个美国梦:漫漫草坪、晶莹古董、名马宝驹。

同样来自美国,蔻驰的商标可谓“标如其名”,Coach一词本意就是四轮大马车,而作为贵族的座驾,也自然寓意着高贵、典雅和奢侈。2013 年,蔻驰完成了一轮新的品牌重塑,包括字体、LOGO以及品牌气质均有所微调,更显干净利落。商标字样一则延续传统衬线体,一则选择了厚重的黑色肌理,更显严谨。马夫的帽饰和鞭子变化显著,增强了可辨识度、礼仪感和历史感,更弥补了原有鞭头散漫的不足。

人头马、铁马酒庄、野马酒庄,三大酒庄,悠久醇香

人们熟识的人头马商标,出自第三代继承人保罗·埃米尔之手。1874年,大胆求变的他将人马星座作为公司标志。

人马星座,一个充满感性与激情、具有智慧与脚踏实地的半人半马形象,也是酒神巴科克斯的陪星。人马星座所引的弓箭,永远都指着一个方向,凸显了矢志不移的精神。而人头马也用几百年来对传统的遵循和对品质的追求,完美诠释了这个来自古希腊神话的标志。

还有两个红酒品牌,也用风格迥异的骏马来诠释品牌内涵。

铁马酒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索诺玛县的著名酒庄之一,其酒标为一匹引颈长啸、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的骏马。

去年6月,习近平偕夫人访美,白宫的招待用酒就有铁马酒庄中国蛇年珍藏起泡酒。早在1997 年,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时,铁马酒庄葡萄酒也是当时的国宴用酒。

野马酒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央海岸的名庄,名称因创始人纪念曾经在葡萄园驰骋的一群野马而来。

野马酒庄的酒标是一匹风驰电掣、驰骋千里、无拘无束的野马。这一精神也运用于酒庄的酿酒理念中:酒庄奉行“细心的疏忽”,即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让葡萄酒自然地反映出当地气候、土壤和葡萄品种的个性特征。

富国银行(行情专区)、劳埃德银行,黑马赢家

说了那么多时尚品牌,最后就来说一说最“高大上”的金融行业。

在金融史上,富国银行的马车标志深入人心。6 匹健硕的骏马搭载着大量乘客和行李,一路奔驰,与银行以客户为导向、全能型服务、不断追求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理念不谋而合。而热情跳跃的主色调红色,则与一般银行采用蓝、绿色体现求稳风格不同,彰显了主动、求变的精神,副色调黄色则代表客户的生活幸福、繁荣,充满财富。

与张扬大胆的美国Style相比,英国劳埃德银行在用色上却是中规中矩,以绿色为主题色,象征安全稳健。劳埃德银行成立于1765年,是英国四大银行之一,也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

这一“黑马”标志同样历史悠久。据记载,它首次出现是在1677 年,悬挂在伦敦一家金店的上方。1884 年,劳埃德银行接管了这家金店,“黑马”和劳埃德原有的“蜂巢”标志被共同使用。20 世纪以后,更加独特、便于记忆的“黑马”倍受青睐,逐渐成为集团总标志。

篇4:“重阳节不动火”的来历

火历之下的“秋节”

关于“季秋内火”有一种说法,按照火历,指引古代季节性生产的大火星在火历季秋(相当于农历九月)隐退,所以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夏小正》中称之为“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隐退,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生产、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就像寒食节之后需要“出火”仪式那样,先人们认为有必要在这一节点——秋节,举行相应的“内火祭仪”。

汉代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这说明上巳节和重阳节都需要登高,它们分别是“春节”和“秋节”。古代的祭祀内容缺乏记录,但从古代的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和寒食节并入清明节来看,寒食节的祭祀习俗也有可能通过上巳节映射到重阳节上。据说南方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祭拜居家的火神,是祭拜国家的火神祝融的“缩小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古代农历九月祭祀大火星的残余。内火,是指大火星移位退伏,说明季节更换,夏去秋来。对于生活在刀耕火种社会的畲民来说,寒食节相当于他们的春节,是防火季节的结束;季秋(重阳)就是他们的秋节,是防火季节的开端。

另外,《周礼·夏官·司爟》载“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那么,记载中的季春是哪一天呢?按照火历,寒食节是冬至日起算的第105日,寒食节之前是禁火的,而第二天就可以出火了,通常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不过,清明节和重阳节一样是农历的节日,火历之下,只有非常粗略的“季春”和“季秋”作为年度生产的起止日期。出火就是在野外烧荒,这是畲民农业生产的第一步,所以非常慎重。 同样,内火也是一个年度的里程碑事件,内火意味着禁火,不能到野外烧火,这是为了保护野外的燃料,防止烧荒失控,影响来年的收成。也许有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这就需要认识一下刀耕火种时期的经济和生产方式。

什么是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又称“刀耕火耨”“火耨刀耕”,是远古人类社会非常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掉,从植被中清理土地、播种农作物的一种耕作方法。这种农耕方式最早是用石斧、石刀砍树,用火种烧荒,在灰烬上播种。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需要深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不需要施肥),完全利用大自然的降水,通过烧荒除草(不需要劳动除草),一般种两三年后易地而种。由于缺乏工具、经营粗放,虽然亩产不低,但需要大片的土地,然而,在相同的劳动力投入之下,这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耕作方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这种方式又演化为轮作技术和休耕制,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经济方式,也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资源平衡。

所谓刀耕只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一般是指除草。土地一般是不犁不作,如果真的耕了,反而没有好处。因为深耕会把草木灰埋到下面,并把土壤深处的虫卵和草籽翻上来。烧地的时机也是专门的学问,烧晚了会耽误农时,烧早了不能马上播种,肥料流失,反而让杂草得到生长机会。耕种时间越短,树根就越容易复生,植被越容易恢复,水土流失越少。这样,山民总是有地可以种,有山林可供采集狩猎,形成良性的循环。刀耕、锄耕和犁耕并不是3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方式,而是3种不同场合的农业方式。后两者是农耕生产方式,是人口增加、向环境需索加强的结果。

刀耕火种经济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演化。远古的农业(神农时代)实行撂荒耕作制,一般是耕种几年之后,便要抛荒,重新寻找新的土地来源,所以氏族搬迁是经常的事。“帝尧始封于唐,有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这种耕作制在商代仍然存在,有人认为,商代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撂荒。到了西周时期,生产方式便开始进入到休闲耕作制(休耕),或轮作技术(轮作)。《诗经》及《周易》中均有葘、新、畬的记载。《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葘,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葘田,指休闲田,任其长草;新田是为休闲之后重新耕种之田;畬田则是耕种之后第二年的田,田中已长草,但经过除草之后,仍可种植。葘、新、畲记载的出现,表明以3年为一周期的休闲耕作制度已经出现,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清除播种之前的杂草,但在播种之后,有些杂草又随作物一同长出,有些杂草不仅辨认困难,且清除起来也要比播种之前困难得多,为使莠不乱苗,中耕除草便出现了。商代卜辞中已有耨草的记载,到西周时期,有关中耕除草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了,《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耘,即中耕除草,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经过中耕、除草和培土,作物就可以生长茂盛。中耕除草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农活,从而带来了对农具的需求。

那么,刀耕火种的缺陷是什么?通常刀耕火种只能干3年,3年以上,土壤的肥力耗尽,杂草丛生的燃料密度不足,所以再放火就烧不死野草,缺乏工具对付野草,庄稼竞争不过野草,所以产量急剧下降,就不能继续生产了。

作为消防节的重阳节

那么除了作为秋节的重阳节需要庆祝之外,作为禁火的消防节,历史上有记录吗?除了《周礼》中对“季春出火,季秋内火”的记录,宋代大中祥符四年(1015年)宋真宗还发布了《顺时行火詔》,其内容是:“火田之禁,著在礼经。山林之间,合顺时令。其或昆虫未蛰,草木犹蕃,輒纵燎原,则伤生类。诸州县人,畬田并如乡土旧例。自餘焚烧野草,须十月后方得纵火。其行路野宿人所在检察,毋使延燔。”也就是说,大中祥符年间(暖相气候),需要防止野外失火,于是宋真宗发布一则对于农耕社会非常罕见的诏书,规范冬季野外用火的行为。通常暖相气候条件下,野外纵火容易失控,比如1452年,明政府针对蒙古人的烧火行动,把延关城烧了,这说明暖相气候容易导致烧荒失控。另外,公元前492年前后,“鲁人烧积泽”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暖相气候时期。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借猪八戒的口说出了他的消防观:“八戒道:莫乱谈。烧荒的须在十来月,草衰木枯,方好引火。如今正是蕃盛之时,怎么烧得?”猪八戒想烧荒,需要农历十月份天气干燥的帮助;宋真宗怕烧荒,也是担心农历十月份的天气干燥。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而宋真宗和猪八戒都是担心农历十月之后的事情?这是因为气候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农事需要经常性地调整,例如寒食节本来是靠近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可是那些福建的客家人因为天气暖和,所以在农历二月二就庆祝寒食节,只因为当时的环境温度条件发生了改变,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这句话——“霜降逢重阳,十家烟火九家亡”。通常重阳是农历九月初九,霜降是农历九月中旬,两者很少相逢,相逢往往是公历的10月中旬,这时候天气已经相当干燥,更有防火的必要性,所以“十家烟火九家亡”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这一民谚也会让人们更加认真对待重阳节的禁火仪式和风俗。

篇5:重阳节来历50字

这个传说来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

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篇6: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源头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的禁忌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形成,传说与汉代学道成仙的费长房及弟子桓景有关,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费长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从壶公入山学仙,能医重病,鞭笞百鬼。

桓景尝学于长房。一日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作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暴。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对这个故事也有记载。

费长房与弟子桓景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影响,东汉以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成为民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位民间的节日。

《周易》中,九为老阳,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周易》讲究阴阳平衡,中和为贵,正如“否”卦一样,两个老阳相遇,也是不相往来和交通。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物不遂,不通不顺。因此,重阳节不但不是个吉庆的日子,反而是个大凶的日子。为了解决这大凶的日子,重阳节多了好多的禁忌,也形成了不少以辟邪避祸为宗旨的风俗,包括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由于重阳节是个大凶的日子,人们在相互碰面的时候,不能说“节日快乐”。客家人更是禁忌霜降遇重阳,有“霜降遇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之说,在重阳节,不能生火煮饭等。

重阳节的辟邪习俗

登高望远

为了镇压凶气、战胜凶气,重阳节的的主要仪式活动就是登高,其他的都属于附加活动。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费长房与弟子桓景的传奇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九月初九之毒之凶,必须登高才能解决。

插茱萸

重阳节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伪装的意义。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畅饮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也成为重阳的节俗之一。

综上所述,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大凶的日子,诸事不宜,民间通过“登高望远”等一系列活动来解决凶灾,辟邪避祸,不过,其中的一些习俗保留到今天,封建迷信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慢慢地淡了。

篇7: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于先秦前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来历:发展于西汉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来历:唐朝为正式传统节日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意义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制订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彰显出养老、敬老、孝老的国家担当。天天都是“重阳节”,日日都是尽孝日,人人尽孝成共识和共同自觉,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重阳节由来介绍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_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篇8:春节的来历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据《史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今俗称为“农历”。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不过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而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改朝换代重新确立“皇历”的传统,同时也蕴含着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含义。不料,孙中山的这个建议,民间一时没有接受,于是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仍然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元旦”改成了“春节”。

由于这个“春节”是袁世凯批准的,许多倒袁人士都拒绝过这个春节。孙中山在1924年还提出过废除这个节日。但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不同意,对孙中山不满的人也不同意。

1930年,南京政府为了适应当时世界上风行的改历潮流,一些改历人士重新提出,先过“元旦”新年,后过“春节”旧年,新年在前,旧年在后,十分荒唐。南京政府颁行政令,宣布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这个政令一颁布,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对国民党的热潮。结果,国民政府不但没有把旧历新年禁下来,而且还招来了国内许多反对的声音。

“春节”从“过年而不过节”,经袁世凯批准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90多年来,中国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做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

篇9: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篇10: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的来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重阳节的习俗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篇11: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主要习俗

1、饮重阳酒、菊花酒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2、登高啸咏、群聚宴饮

登高是重阳节的典型习俗,无论是驱邪祈寿还是宴饮狂欢,古人过重阳节一般都将其和登高这一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猎、采集等活动有关,后来慢慢地与人类关于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祸、登高升仙等认识或活动发生联系,从而赋予登高一种特殊含义。

重阳节寓意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篇12:蜗牛硬壳的来历

一天下午,蜗牛找到毛驴,说要和它比一比。毛驴爽快地答应了。蜗牛要和毛驴比赛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马上传遍了整个森林。

第二天,森林里的动物都来了。大家都看好毛驴,拼命为毛驴喊“加油”,却没有一个为蜗牛喊一声加油。比赛正式开始了。蜗牛和毛驴都憋足了劲,向终点飞快地冲去。蜗牛心想,我在天上飞,你在地上跑,我一定要超过你。果然,蜗牛以它的决心和实力赢得了比赛,毛驴就把自己长跑冠军的金牌套到了蜗牛脖子上,悄悄地离开了,动物们也都散了。

蜗牛赢了毛驴,夺得了冠军,它生怕别的动物不知道,就整天背着金牌飞来飞去,还爱在小动物们面前拿着金牌摆POSE过把明星瘾。渐渐地,它感觉金牌越来越重,可是它害怕金牌被人偷去,还是不肯摘下来,反而连睡觉都垫在身子下。有好心的小动物劝它,把金牌摘下来放在家里。可它就是听不进去。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蜗牛的翅膀慢慢地退化了,再也飞不起来了,奖牌也牢牢地粘在它身上,再也取不下来了,蜗牛没办法,就只能爬了,爬爬滚滚,金牌被弄成了一个硬壳。

从此,蜗牛就只能住在硬壳里了。蜗牛后悔极了,它哭呀哭,可就是变不回原来美丽的样子了。所以到现在呀,蜗牛就只能背着硬壳,痛哭流涕地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后悔,告诉别人吸取自己的教训啦!

灵犀一点:

这两篇习作很好地将状物和童话题材结合起来,既有细致生动的動物描写,也赋予了动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小作者更是匠心独运,在故事背后揭示了深刻的寓意,意味深长。

篇13: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篇14:2022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重阳节的来历是战国时期,出自《吕氏春秋》之中的《季秋纪》。在古代插吴茱萸也很流行,所以也叫山茱萸节,山茱萸可入药酿酒,养生祛病。吴茱萸、菊花簪多见于唐代。山茱萸香味浓郁,具有驱虫祛湿、祛风消积、治疗寒热的作用。

吃重阳糕的习俗与爬山有关。和饼作为节日食品,原本是为了庆祝秋粮丰收,享受品尝新食物。后来,人们有了爬上去吃蛋糕,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吉祥寓意。在北方,吃重阳糕特别受欢迎。

重阳节以来就有赏菊的习俗,所以在古代也叫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花月,节日举行菊花大会,全市人民参加会议赏菊。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饮赏菊写诗成为时尚。在汉族古老的习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饮酒祈福的吉祥酒。

纸风筝放飞是徽州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徽州民间重阳节的特点是放纸鸢。除了流传于徽州的民歌中的叙述之外,这一研究在《光绪徽州府志》中也有描述。9月9日是中秋时节,秋高气爽,人们登顶远望,吹口哨唱歌,锻炼筋骨。因此,是人们登上重阳最合适的时机。

重阳节的意义

我国的重阳节的意义有很多,除了传统的祭祖外,还代表着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感恩敬老的意思。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般有登高赏秋的习俗,在近些年来重阳节还有着敬老的习俗和含义在里面。

重阳节的祝福语

1、重阳佳节来相聚,亲朋好友在一起,情人恋人笑欢语,你我短信传祝福。让我们为明天美好的前程相聚吧!相聚重阳,相守未来,重阳快乐!

2、莫道重阳秋风凉,果实累累喜洋洋;莫道重阳雨霏霏,红叶挂满心头醉;莫道重阳夕阳红,阅尽风霜霞光美;莫道重阳话凄凉,登高远眺思绪飞!祝重阳节快乐!

3、菊花飘香,秋风清凉,高望远,开心舒畅,遍插茱萸,互祝健康,重阳佳节,兄弟同堂,故人重逢,畅抒心房,亲情友情,随秋高扬,共度重阳,同庆安康。

4、重阳佳节到来,愿你心里幸福暖洋洋,开心笑声随风扬,美好心情任传扬,夫妻恩爱似鸳鸯,友情爱情齐荡漾,事业身体皆无恙,喜庆多多胜骄阳。

重阳节还有什么别称

上一篇:亚马逊分析论文下一篇:护理质量检查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