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会计复习资料

2024-07-11

自考会计复习资料(共6篇)

篇1:自考会计复习资料

科目:高级财务会计

名词解释题目录

0.1.会计报表目标

0.2.会计准则

0.3.会计概念

0.4.高级财务会计

1.1.外币与外汇

1.2.记账本位币

1.3.汇率直接标价法

1.4.汇率间接标价法

1.5.汇兑损益

1.6.升水与贴水

1.7.汇率

1.8.货币性项目

1.9.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

1.10.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1.11.即期汇率

2.1.所得税会计

2.2.暂时性差异

2.3.计税基础

2.4.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5.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6.负债的计税基础

2.7.资产的计税基础

2.8.递延所得税资产

3.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3.2.分部报告

3.3.关联方关系

3.4.中期财务报告

3.5.上市公告书

4.1.租赁

4.2.融资租赁

4.3.未确认融资费用

4.4.担保余值

4.5.未担保余值

4.6.或有租金

4.7.未实现融资收益

4.8.租赁内含利率

4.9.最低租赁付款额

4.10.杠杆租赁

5.1.金融工具

5.2.衍生金融工具

5.3.套期保值

5.4.被套期项目.

6.1.企业合并

6.2.新设合并

6.3.吸收合并

6.4.控股合并

6.5.权益结合法

6.6.购买法

6.7.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6.8.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7.1.合并财务报表

7.2.母公司理论

7.3.实体理论

7.4.合并资产负债表

7.5.合并工作底稿

8.1.控制

8.2.合并资产负债表

8.3.合并现金流量表

8.4.集团内部经济业务事项

8.5.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9.1.名义货币

9.2.等值货币

9.3.现时成本

9.4.变现价值

9.5.财务资本

9.6.实物资本

9.7.财务资本维护

9.8.实物资本维护

9.9.会计收益

9.10.经济收益

9.11.持有资产收益

9.12.已实现持产收益

9.13.购买力损益

10.1.货币性项目

10.2.非货币性项目

10.3.一般物价指数

10.4.货币性项目购买力损益

10.5.物价水平会计报表

11.1.持有资产损益

11.2.增补折旧费

11.3.未实现持有资产损失

11.4.现时重置成本

11.5.已实现持有资产收益

12.1.企业清算

12.2.解散清算

12.3.清算会计

12.4.清算费用

12.5.清算净损益

12.6.重整

12.7.完全解散清算

名词解释题答案

0.1.会计报表目标,又称“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是为哪些人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以及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哪些需要。

0.2.会计准则,又称“会计原则”,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观念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

0.3.会计概念是对会计基本要素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所下的定义,也是对广泛的财务会计内容的基本归类。

0.4.高级财务会计是运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以及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了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对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传统财务会计中不予包括或不经常发生的企业特殊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1.1.外币指本国货币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会计上是以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非记账货币就作为外币。外汇与外币是两个概念。外汇是外币资产的总称。我国外汇管理规定: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可用于国际支付的特殊债券、其他外币资产。

1.2.记账本位币是指用于会计记账、作为会计计量基本尺度的货币。

1.3.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折合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直接标价法的特点是:外币数固定不变,本国货币数随汇率高低发生变化,本国货币币值大小与汇率的高低成反比。

1.4.汇率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合成一定数额的外币。间接标价法的特点是:本国货币数固定不变,外币数随汇率高低发生变化,本国货币大小与汇率高低成正比。

1.5.汇兑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外币业务在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和不同于外币兑换发生的收付差额,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对此又称“汇兑差额’:。

简答题目录

0.1.什么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由哪些会计基础观念构成?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0.2.复合会计主体的特殊会计业务包括哪些内容?

0.3.各类企业均可能发生的特殊会计业务包括哪些内容?

0.4.为什么高级财务会计属于财务会计体系?

1.1.外币交易会计有哪两种基本方法?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2.简述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1.3.简述外币会计会计报表折算的主要方法及各自的含义。

1.4.简述我国外币交易会计的核算原则。

1.5.简述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1.6.简述汇率的标价方法和特点。

2.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特点是什么?

2.2.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1.根据《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应具备哪些条件?

3.2.简述确定报告分部的条件。

3.3.简述分部报表在主要报告形式下应披露哪些分部信息。

3.4.简述中期财务报告的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

3.5.简述附注中应披露的关联方交易内容。

4.1.融资租赁业务的判定标准有哪些?

4.2.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时应如何选择折现率?

4.3.承租人的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何不同?

4.4.经营租赁中,承租人与出租人在会计处理原则上有何异同?

4.5.简述未担保余值发生变动的会计处理。

4.6.租赁业务按其目的不同可分为哪两类?各自有何特点?

5.1.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及内容。

5.2.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5.3.简述套期保值的分类。

6.1.简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

6.2.简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成本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差额的处理原则。

7.1.简述合并报表具有的特点。

7.2.简述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公司、企业或单位。

7.3.试述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一般程序。

7.4.简述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范围。

7.5.比较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

8.1.试述控制分类及其特征。

8.2.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时为何要编制抵消分录。

8.3.什么是集团公司内部交易事项?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8.4.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需要抵消处理哪些项目?

8.5.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进行哪些抵消项目的处理?

9.1.简述通货膨胀条件下传统财务会计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表现形式

9.2.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采取了哪些适当方法?

9.3,通货膨胀会计的模式有哪几种?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9.4.什么是固定资产的不提折旧法?简述其在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影响方面的优缺点。

9.5.简述通货膨胀情况下以财务资本维护和实物资本维护为基础的通货膨胀会计核算的区别。

9.6.简述通货膨胀会计对传统财务会计一般原则的重大发展。

9.7.简要说明通货膨胀会计对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发展。

9.8.什么是会计概念?试举例说明通货膨胀会计中不同于传统财务会汁的特有会计概念。

9.9.通货膨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0.1.什么是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简述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特征。

10.2.简述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程序。

10.3.简述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优缺点。

10.4.简述货币性项目的特点。

10.5.简述非货币性项目的特点。

10.6.简述购买力损益计算表的编制方法。

10.7.为什么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中要划分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

11.1.简述现时成本会计的特征。

11.2.现时成本会计在实现通货膨胀会计目标中有哪些独特作用?

11.3.简述现时成本会计的一般程序。

11.4.在现时成本会计的财务资本维护和实物资本维护的不同观念下,对损益的计算和会计处理有什么不同?

11.5.简述现时成本会计的“增补折旧费”账户的核算内容、性质和结构。

11.6.简述现时成本会计的方法。

11.7.简述现时成本会计的优缺点。

12.1.解散清算与破产清算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2.2.企业清算财产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12.3.简述清算企业偿债后剩余财产的分配原则。

12.4.企业清算会计工作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2.5.普通清算会计的一般核算程序有哪些?

12.6.破产清算会计的一般核算程序有哪些?

12.7.简述破产财产的范围,以及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债务人的哪些财产,管理人可以向法院请求予以撤销并有权追回。

12.8.企业破产的处理程序包括哪些?

简答题答案

0.1.什么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由哪些会计基础观念构成?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是指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各种会计基础观念。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各种会计基础观念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和会计原则。财务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指财务会计是为哪些人提供哪些财务会计信息,以及满足财务

[高级财务会计 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篇2:自考会计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析

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用系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把单位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与监督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加以具体化、规范化、文件化,以便具体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08年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或组织内部各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08年

预算会计制度:是规范各级政府、使用预算资金的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使用和报告情况的会计制度。它包括:行政总预算(政府)会计制度、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09年

企业里,需要进行全面性会计制度设计。局部设计:是指对个别部门的组织机构和会计核算资料,或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所进行的设计,又可分为补充性设计和修订性设计。09年

二、简答题

1、企业总体会计设计的内容?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议的设计;会计机构和人员配备的设计;会计核算形式的设计;财产核算及其管理制度的设计;成本费用核算及其管理制度的设计。

2、企业总体设计的程序?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确定设计类型和设计方案;选择会计政策和设计手段;制定涉及策略和设计验收标准;编制会计制度总体设计和具体设计。

3、企业总体设计的含义与作用?08年

含义如上。作用如下:总体设计是进行具体设计的基础;保证会计制度具体设计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保证会计制度的具体设计有序进行 结算存款岗位职责设计;资金投资岗位职责的设计;储蓄岗位职责设计;管理岗位职责设计

6、小型企业会计机构运作的要求?08年

分清出纳与总账、总账与明细帐、应收应付往来帐与总账、管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人与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的人的职责范围,并有专人分别担任。设定会计凭证的传递顺序;要配备代职人员;要经常进行账册记录的核对工作;要由精通会计业务的人担任管理部门主管。

7、大型企业会计机构运作的要求?

总会计师职责制,由总会计师领导下的分散核算模式,并组织领导本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财会主管责任制,在总会计师领导下,负责本企业的具体财会工作,组织开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第四章 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形

按账簿用途分:序时账簿(普通日记账、特种日记账)、分类账簿(总分类帐、明细分类账)、备查账簿;

按账簿外表形式分:订本式账簿;活页式账簿;卡片式账簿 按账簿的格式分:三栏式账簿(如明细账);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

4、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和内容?

会计核算形式种类:逐笔记账型核算形式(适合小企业):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汇总记账型核算形式(适合大中企业):凭证汇总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在我国广泛使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账簿汇总核算形式(多栏日记账核算形式、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

5、简述设计会计凭证的主要内容? 07年

明确所要设计会计凭证的种类和范围;确定会计凭证的设计原

二、简答题

1、存货的基础工作设计? 存货编号设计(多好定位法,四号定位法);存货的计量(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存货盘存制度的确定(永续盘存制,实地盘存制)

2、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目标:提供存货的各种真实完整有用的信息;保证存货的安全;控制存货的流动;监督落实存货的经营责任;加强存货资金周转,考核存货的经济效益。

要求:严格各种存货的收发手续的规定,保护实物财产的安全;正确反映各种存货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正确计算物化劳动,考核存货资金以及防止存货超储积压。

3、采购与付款业务各种凭证传递程序的设计?

指定专人填制有关凭证;不能会计核算制度:是指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种规范。

会计分析制度:是指如何利息现有会计信息对相关会计对象进行分析和考核,以比较不同实际或不同单位之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规范。会计控制:是按照既定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行为和企业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制约。

二、简答题

1、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合规性、真实性、科学性、针对性、内部控制性、效益型、适应性。

2实地调查法,包括实地观察、、会计制度设计的方法? 岗位访问、开座谈会、问卷测试、所要文档。

分析研究方法,包括文字说明法、表格法、流程图法。3控制的方法?、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内部会计 目标:维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保证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

方法: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4、会计制度设计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制度设计的哥哥环节都必须贯彻内部控制精神,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既是企业各种规章制度控制手段的总称,又是有限的执行会计制度的保护性措施。

内部控制范围极广,内容及其丰富,其中包括内部开机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包裹8个主要方法: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这些方法与会计制度设计紧密相关,也是企业进行会计制度设计必须把握的核心内容。09年

第二章 企业会计制度的总体

设计

一、名词解释

设计方案:是指根据企业会计涉及的范围,所形成的系统、框架和规划。具体分为全面设计和局部设计。

设计类型与方式:设计类型由企业所在行业特点、企业经济性质、企业规模来确定。设计方式包括:单独设计、共同设计、集体设计、会议设计。总体设计:是对所设计的会计制度内容及设计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及规划,即事先有一个提纲性规划和指南。08年

全面设计:是指为企业设计一整套会计制度,一般在新建的企业或改制、兼并与收购后的第三章 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与岗位

式的设计

职责的设计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会计科目:是按经济内容对会责权对等原则:是指在设计会计岗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位责任制时,必须明确规定每一管算的项目,它是以会计要素的理者应付的职责,并相应的赋予其具体内容为基础、按照管理和一定的权利,做到有职必有权,有核算的要求而设计。即根据会权必有责,权责对等。计核算的要求,对资产、负债、企业内部银行:是相对独立于企业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部门的管理机构,它将商业银六大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行的信贷结算职能和方式引入企科学的分类,给会计要素的具业内部来充实和完善企业内部经体内容设计一个合适的名称,济核算。

这就是会计科目。

会计与财务合并:是将会计对资金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运动的核算、监督职能与财务管理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对资金的筹集、调度与分配职能统济责任,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一由一个部门来履行的一种机构面文件。08

设置形式。08年 记账凭证: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岗位责任制:是指明确各项会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确定会计分计工作的职责范围、具体内同和要录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会计凭求,并落实到每个会计工作岗位或证。

会计人员的一种会计工作责任制填制记账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一度。09年上

种基本方法。

会计与财务分设:是将会计对资金会计账簿:企业经济信息绝大运动的反映、监督职能与财务管理部分分散于会计凭证中,相互对资金的筹集、调度与分配职能分独立的会计凭证无法连续、系别有会计部和财务部来履行的一统、完整的提供某一会计事项种机构设置形式。的全部信息,也就无法为企业

二、简答题

决策服务,因此需要设计一定1格式、相互联系的帐页,即账会计与财务合并的形式,、企业会计组织机构的设计形式适合中小 簿,用来序时的、分类的记录企业,业务简单,会计业务不多。和反应有关经济业务,把会计会计与财务分别设置的形式,适合报表和会计凭证有机的联系在大中型企业,业务繁多,经营范围一起。账簿体系为核心、将会广泛。

计凭证、账簿组织、记账方法2和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形式,责设计的原则?、企业会计组织机构及其岗位职

或称亏啊及核算组织程序。适应性;系统性;责权对等;控制会计核算形式:是指在会计核性;效率性。

算中,以账簿体系为核心,将

3、企业会计组织机构内部分工的会计凭证、账簿组织、记账方设计模式有哪些?

法和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形总会计师领导下的集中核算模式:式,或成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它是以会计师为领导,以会计部经序时账:(日记账)是指按照经理为主管,以审计部为专职监督部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门的一种会计工作分工模式,一般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适用于大中型、单独设置总会计师分类账:是指对全部经济业务岗位、会计与财务分设的企业。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会计部经理领导下的集中核算模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有总式:它是以会计部经理为领导,一分类和明细分类账。

般适用于中小型、不设置总会计师备查账簿:是指对某些在序时岗位、会计与财务分设的企业。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的财会主管领导下的集中核算模式: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的以财务与会计主管为领导,并通常账簿。

只设财会主管、会计、出纳等少数联合账簿:将序时账和分类账几个岗位,适合小企业。

结合在一起的账簿,如日记总总会计师(会计部经理)领导下的账

分散核算模式:以总会计师为领导

二、简答题

下设财务、会计、审计部主管,并

1、会计科目设计的原则? 将一些成本业务核算或明细核算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工作交分厂完成的一种模式。则;内外兼顾的原则;简明实

4、企业集团会计组织机构设计的用原则;相对稳定原则;符合特点与岗位职责设计的内容? 会计电算化原则;

特点:规模大型化、经营多样化,设计上考虑资本国际化的特点,与2按凭证的来源:、原始凭证的设计内容?外来原始凭证,大中型企业会计组织相同点企业自制原始凭证(一次凭证、累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也应根据计凭证、汇总凭证)

其经营规模和范围大小、经营过程按凭证格式内容:通用凭证、和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及管理要专业凭证

求,采取会计月财务分设模式或合按凭证的用途:通知凭证;执并模式,并在其内部设置相应的机行凭证;计算凭证;

构,还需在母公司的下属分公司和按业务类别:货币资金收付业分支机构设置财务会计部门。务凭证;存货业务收发凭证;内容:日常会计核算和合并财务报职工薪酬业务凭证;购销业务表方面;税务筹划方面;预算管理凭证;固定资产业务凭证;成方面;投资管理方面;资金调度、本核算业务凭证;投资与筹资监督和其他财务分析方面。业务凭证。

5、内部银行岗位职责设计?

3、会计账簿设计的范围? 则;制定会计凭证设计的方法;规定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建立会计凭证的保管制度

第五章 货币资金业务会计制

度的设计

一、名词解释

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

二、简答题

1、货币资金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

职责分工控制制度的设计;授权审批;货币资金审核;货币资金监督检查

2的目标和要求?、货币资金业务会计制度设计 目标: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货币资金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保证货币资金业务会计核算资料的准确和可靠;保证货币资金业务结算的及时性和正确性。要求:合法性;规范性;效率性;及时性;

3、设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 核心:是建立货币资金的职务分离制度、控制程序、稽核制度与其相关的岗位职责制度。基本要求:货币资金首付业务的人员与记账人员和负责审批的人员相分离。具体要求:货币资金的首付与保管应有被授权批准的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接触;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总分类帐的登记与保管;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非货币资金账户的记账工作;出纳人员影单与货币资金审批人员相分离,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货币资金的收付与控制货币资金收支的专用章不得由一人兼管;出纳人员应该与货币资金的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人员相分离;负责货币资金收付的人员应当与负责现金清点的人员和负责银行对账的人员相分离;建立出纳人员,专用印章保管人员、会计人员、稽核人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以及货币资金清查人员责任制度。07年

4、企业在设计库存现金会计控制制度时应采取的做法? 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当及时存入开户银行; 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企业的现金开支范围和现金支付限额;库存现金收入要及时存入银行,不得坐支库存现金;接触款项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批核准程序,严谨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取得的货币资金必须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09年

第六章 存货业务会计制度的设计

存货: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库存商品、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和物料。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凭证的所有必要手续;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凭证传递要及时。

4、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设计;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设计;采购与验收控制制度设计;付款控制设计

第七章 投资业务会计制度的设计

一、名词解释

投资:企业单位为了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者为了谋求其他利益将资产让渡给其他企业单位获得另一项财产。

对外投资职责分离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建立对外投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对外投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09

二、简答题年

1、投资业务的特征?

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收益与风险并存;投资资产的流动性较强,极易成为舞弊的目标;投资资产的价值较大,容易发生计价不当和账务处理出现弊端等问题

2、投资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目标:防范投资风险;保护投资资产的安全完整;提供真实投资状况的财务信息

要求:安全要求;成本效益要求;权责明确、奖惩结合要求;信息反馈要求

3、投资业务的监控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07年

职务分离制度;投资调查审批制度;财务分析制度;投资取得、保管和处置控制制度;投资核算控制制度

4、会计核算控制制度的设计包含投资的取得保管收益处置盘点的控制,分别写出各制度?08年

投资取得控制制度:建立对证券经纪人从事对外投资业务的控制制度;建立投资记名登记控制制度;

投资保管控制制度的设计:企业购入的各种有价证券,可以委托金融机构保管,也可由企业自行保管;自行保管时,必须建立严格的联合控制制度,至少有两名以上的人员共同控制,不能由一人单独接触证券; 投资收益控制制度的设计:建立投资收益收取的控制制度,关注投资收益发放的公告并对投资收益实际收取进行控制;建立投资收益记录的控制,核对投资收益,记录投资收益、专人对投资收益记录进行审核。

投资处置控制制度设计:投资处置包括投资的收回、转让、核销;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合理确定转让价格、认真审核相关审批文件;

投资盘点控制制度的设计:对

企业自行保管的有价证券实物,由内部审计人员或不参与投资的其他人员定期进行盘点,检查其实存情况以保证账实相符;还包括对外投资资产清查的账证核对、账实核对与处理

第八章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业务会计制度设计

一、名词解释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二简答题

1、固定资产的特点?

占资产总额比重大;风险性较大;盈利性较强;资用或保管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批准后对该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

为了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原价的增减变动情况加强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可按月编制固定资产原价增减变动表,为有关部门提供分析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保证固定资产核算资料的真实性,考核固定资产的账面数与实存数是否一致,企业应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填制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

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如实填写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并按规定的程序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在计算出每月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后,按月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分配表,作为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记账凭证的原始凭证。

第九章 筹资业务会计制度的设计

一、名词解释 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垫付的款项。特点

生产经营发展规划中长期成本预测:是指企业在一个较为长远的生产经营发展规划中,正确把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预测在生命周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由于采用各种战略性规划所导致的企业成本水平的变化。

生产过程中短期成本预测:是指科学合理的制定一定时期的企业成本规划,为有效控制成本水平变动提供依据,属于企业一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可行性研究中的成本决策:是指企业在一个较为长远的生产经营发展规划中,从成本的角度对各要求:以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作为成本管理的依据;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相结合;有利于正确计算成本和简化成本核算。

2、成本核算业务基础工作控制制度的设计?

定额管理制度;原始记录制度;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清查制度;企业内部计划价格制度;

3、成本核算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生产环节中各种职务实行必要的分离控制;产品计划管理和控制;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成本控制

4、工业企业中实际成本核算的流程?

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按所设计的分配方法将其分配计越小,需要提取的坏账准备率

较大。

二、简答题

1、销售与收款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目标:保证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保证产品的安全、完整;保证销售折扣措施恰当;保证销售折让退回的合理正确;保证货款及时足额收回。要求:实行销售与收款业务的职责分工;正确进行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会计核算;实行销售与收款业务的预算与审批控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凭证流转与管理制度;定期清理与分析应收账款与坏账情况,确保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保证销售与收款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在会计报表上的正确披露。

2、销售处理流程控制点及其处理程序设计要点?09年

流程控制点:销售开辟、发货、收款、记账分管; 严格按合同金耗费缓慢性与价值补偿的任意性

2、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目标与无形资产一样);固定资产制度设计要求?

A理性;保证固定资产取得的合保证固定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正确性;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折旧(摊销)方法和处置措施的合理性。

B安全与完整;能保证固定资产实物的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处置、修理、更新和使用情况,将有利于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费用。C产取得的合理性;无形要求:确保无形资为了验证无形资产的存在性及其所有权归属,要建立和健全无形资产的原始凭证和管理制度,以保持账户记录的正确定;要保证无形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在财务报表上的正确披露。

3、无形资产的特点?

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是为企业自用而非出售的资产;无形资产的获利性具有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

4、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

制度中如何设计会计核算制度?

账簿记录的控制;固定资产维护保养的控制;固定资产定期盘点的控制;固定资产折旧的控制;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

5、无形资产内部会计控制

制度(与固定资产相同)?

预算和审核控制制度的设计;会计核算控制制度的设计;保密控制制度的设计(权责分配和责任分工制度的设计);无形资产摊销控制制度(固定资产保险控制制度的设计)6理核算所需的步骤?、简要设计固定资产清07年

将固定资产的净值转入清理;记录发生的清理费用和应缴纳的营业税;记录出售及残值收入;记录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的损失;结转固定资产清理损益

7、固定资产原始凭证的处理流程?09年 取得固定资产时,填制固定资产交接证,用以办理验收交接手续;

为反映监督每项固定资产,开设固定资产卡片为专用式明细帐;

为了正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按每类固定资产开设固定资产登记薄,用以登记各类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和结余情况;

固定资产报废时,有使或银行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的活动。

直接筹资:企业不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与资本所有者协商融通资本的一种筹资活动。

股权资本:权益资本、自有资金,是企业依法取得并长期拥有、自主调配运用的资本。

债权资本:债务资本、借入资金,是企业依法取得应依约运用、按期偿还的资本。

二、简答题

1业务发生不频繁、涉及金额较大;、筹资的特点?

筹资方式多样化;会计核算比较复杂;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2、筹资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目标:实行筹资业务的职责分工;实行筹资业务的预算和审批控制;正确进行筹资业务的会计核算;建立健全筹资业务的凭证流转管理制度;定期清理筹资款项,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保证筹资信息的真实完整及在财务报表上正确的披露。09年 要求:保证筹资业务会计核算资料的准确可靠;保证筹资业务合规合法;保证筹资业务准确;保证筹资业务的安全性;确保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对资金的需求;

3、筹资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

职责分工制度的设计;授权审核制度的设计;会计核算控制制度的设计;财务分析控制制度的设计; 4筹资计划的编制人与审批人适当、筹资中的职责分离制度?

分离,重大筹资必须有独立于审批人之外的人员审核;办理债券或者股票发行的人员及会计核算岗位适当分离,通常有独立的机构代理发行债券和股票;会计核算人员与负责收付款的人员岗位相分离;保管未发行债券或股票的人员与负责会计核算的人员相分离;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一个人办理筹资业务全过程。

6、债券发行业务的流程及控制

要点?

债券发行业务批准几张收款的流程:企业证券部门准备申请资料,包括公司章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资信评估机构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后送交银行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合格后,企业委托证券公司发行,并签订承销协议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送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发行结束后,将交款清单送交企业证券部门,据以填列应付债券明细表,并将交款清单送交会计部门;出纳部门收到证券公司转来的交款清单和银行收款通知书,经审核编制收款凭证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并将收款凭证和有关单证送交证券部门;证券部门据以在债券明细表中登记发行日期,并将收款凭证和有关单证转送会计部门。

第十章 成本核算开机制度的设计

一、名词解释

成本:为取得各种特定成果而耗费的那一部分价值。可种生产经营方案作出评价和选择。

日常经营中的成本决策:是指企业以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以合理且最低的成本支出为标准,包括进行零部件自制或外购,产品最优组合、生产批量等成本决策,属于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决策范畴。成本预算:是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具体规定在预算期内为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所应支出的成本、费用,并提取为达到规定的成本、费用水平所应采取的各项措施。

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成本预算对各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审核,将其限制在计划成本之内,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以保证成本预算的执行。成本决策:是指依据掌握的各种决策成本及相关的数据,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标准成本:是指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和运用技术测定等科学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下应该实现的成本,是根据产品的耗费标准和标准价格预先计算的一种目标成本。交互分配法:首先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经交互分配后的费用总额,直接分配给除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收益对象的一种分配方法。平行结转分步法:不计算半成品成本法,是先计算个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中应计入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然后由财会部门进行平行汇总,形成企业最终产品成本的一种计算方法。

逐步结转分配法:计算半成品成本法,是按照产品加工步骤,将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随同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结转到下一生产步骤的相同产品成本中,以逐步计算半成品成本和最后一个步骤的完工产品成品(及其流程处理)08年 限额领料单:一种多次使用的领料凭证,适用于有消耗定额的材料,主要有原材料及主要材料。09年

二、简答题

1、成本核算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目标:职责分工;正确进行成本业务的会计核算;健全成本业务凭证流转和管理制度;分析和考核。入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废品损失等总账与明细账;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等总账和明细帐;不可修复废品损失成本的转账,将不可修复废品成本由基本生产成本账户转至废品损失总账和明细帐;编制废品损失分配表,将废品净损失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总账与明细账。

5、成本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方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内容:全部产品生产成本报表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分析

6、成本预测设计的内容? 生产经营发展规划中长期成本预测;

生产过程中短期成本预测;

7、成本决策设计的内容?可行性研究中的成本决策;日常经营中的成本决策; 8成本计算方法?、为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设计

大批大量多步骤加工生产,成本管理上要求计算自制半成品成本时,可按产品加工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用逐步结转分步法;

大批大量多步骤装配式加工生产,成本上不要求计算自己半成品时,可按产品加工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用平行结转分步法;

大批大量多步骤加工生产汇总,企业规模较小,成本管理上不要求提供各步骤的成本资料是,可按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用品种法;

小批量单件多步骤加工生产时,可按产品批别或订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分批法。

9、简述生产环节中各种职务实行必要的分离控制内容?

审批发料人员不能同时担任仓库保管员;生产计划的编制者应同复核和审批人员适当分离;产成品的验收部门应同产品制造部门相互独立,产成品的验收保管记账职务应当分离;生产用物资的保管职务应与记录职务相分离;存货盘点不能只有负责保管、使用或记账中的任何一人单独进行,而应由他们共同进行。07年

第十一章 销售与收款业务

会计制度的设计

一、名词解释

销售与收款业务: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并取得货款的行为。其环节包括:接受顾客订单、批准销售折扣和赊销信用、填制销货发票、发运商品、核算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办理和记录销货退回及销货这让、处理坏账等内容。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是用来登记应收账款入账时间长短,估计坏账损失的管理表格。应收账款的账龄越大,收回账款的可能性

发运商品,结算货款; 定期进行账账核对、账实核对。销售业务处理程序设计要点: 销售部门根据销售合同编制发货通知单,分别通知书仓库备货和企业内部运输部门办理发货;

货物发出后,销售部门根据仓库签收的发货通知单开具销售发票,登记产成品明细账。运输部门在办理托运手续后,将提货单和运单送交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将其与销售发票一起交给会计部门;

会计部门审核无误后,开具代垫运费清单,并通知出纳眼办理货款结算,同时进行销售账务处理。

第十二章 财务报告的设

一、名词解释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对内报表: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自行规定、自行设计的会计报表。08年

财务状况分析表:根据资产负债表的有关资料,对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各自总额中所占比重及报告期和上期比较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的报表。09年

经营成果分析表:主要是对企业一定时期构成经营成果的各项目本期是技术与计划数或上期数或上年同期实际数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报表09年上

二、简答题

1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分为对外报、财务报表的种类?

表和对内报表;

按照财务报表反应的资金运动形态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

按照财务报表编报的时间不同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

按照财务报表表报的主体不同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

2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财务报告设计的目标? 济决策;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完整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灵、会计报表设计的原则? 活性;稳定性;简便易行,使会计信息迅速生成

4、对内会计报表的特点与设计要求?

特点:报表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报表指标多样性;编制期限灵活性;报表种类不固定性; 要求:适用性;简明性;及时性;

篇3:自考会计复习资料

一、高职自考课程改革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所需人才的强力支撑平台。2010年, 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年) 》, 指出到2020年, 我国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被国家赋予了重大的历史使命, 但现实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质量尚不能与国民经济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匹配, 高职自考更是如此。

(一) 高职自考课程改革必要性

高职自学考试是继高职成人教育之后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支撑高职自考的基础性条件, 但从当前高职自考的课程体系分析, 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体如下:

(1) 高职自考课程体系与当前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形势不相适应。与高职自考形成竞争的是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普通高校自考与各级成人高校自考, 与其相比, 高职自学考试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薄, 并且知识集中且缺乏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同时也由于缺少实践环节而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当前, 普通高校规模在持续扩大, 并依托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明显高出一截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推出继续教育服务;成人高校则具有灵活的办学机制、较为完善的办学资源, 可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辅导, 而且课程具有难度低、易通过的特点。高职自考课程与其他高职形式比较, 因为标准较高, 要求较严, 时间长的特点, 加之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原因, 其自身竞争力很弱。

(2) 高职自考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高职自考属于学历教育, 但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和学员认知的影响, 其课程体系在实践性和职业性方面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存在明显差距。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 尚未完全摆脱“本科压缩饼干”的形象, 其本身还处在实践性和职业性探索过程中, 而作为其培养延伸的高职自考, 在职业性和实践性方面更是远远不足。此外, 高职自考往往采取的是试卷式的“一次性”考试, 这种方式使得考生关注书本知识而不重视技能的掌握, 导致出现为了追求考试通过率而死记硬背的结果, 考生难以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和专业技能。另外, 由于自考规模大, 主考学校难以承担考生实践、实验和技能培养的任务, 绝大部分考试机构又难以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基地, 也就无法有效完成实践环节的锻炼, 对毕业生整体专业技能的培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3) 高职自考课程难以适应人内在发展的迫切需求。人的发展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体蕴含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 教育起到了主导作用。学校应精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 通过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 促进受教育者发展。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设计适当的教育目标, 合理安排教育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 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自己发展过程的主人。在学校教育中,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核心工具, 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高职自考课程主要由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组成, 重点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以应对考试。此外, 由于受课程数量的限制, 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内在性, 导致课程分裂, 不利于考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也难以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 进而难以实现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健康完善。总之, 很多考生参加考试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一纸文凭, 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对于考生的成长来说, 也是不利的。

(4) 高职自考课程目标与新时期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 而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是某一层次、类别教育或某一专业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不应违背教育目的, 但又不等于教育目的。同时, 教育目的也影响、制约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顺序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 据此考量高职自考课程体系的设计, 离教育目的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 高职自考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 建立健全体现课程内容改革的自学媒体体系。由于自考具有时空分离性, 自考学员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场所和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员, 但如果缺少有效的自学载体和平台, 学院的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 依据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建立自学媒体系统是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自学媒体体系的构建中, 要突出使用方便性、内容系统性、界面亲切性、操作稳定性等特点, 充分体现教育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以及素质性目标。全国考委多次提出要逐步建立自考媒体研究和建设基地, 加大媒体建设力度;要按照专业调整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建设有自学考试特点的自学媒体。利用多种形式和技术手段, 开发文字、音像、多媒体学习资料, 以及适合农村和基层考生使用的“学习包”、“实验车”等学习实验设备。

(2) 自考课程设置要体现灵活性与适应性。课程体系要依据培养目标进行具体设计, 不同区域、不同需求、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高职自考主要是针对各地方学员而开展, 其毕业后基本在当地就业。因此,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充分关注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的岗位需求, 确保学员所接受的教育够用、适用和好用。此外, 由于教育的滞后性, 在课程设计时要具有一定前瞻性, 密切关注区域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设计具有前瞻性的课程, 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3) 课程内容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次科技浪潮的来临, 促使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打破了传统科学条块分割的局面, 使得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现象日益频繁, 由此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因此, 课程内容必须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否则, 高职自考将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

(4) 课程设置应贯彻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现代教育理念包括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多元性、个性化、开放化、生态和谐与系统化等。在高职自考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2007年4月全国考办工作会议上, 时任全国考委副主任赵沁平曾指出自学考试应坚持“以人为本”, 课程要从个人专长、兴趣爱好出发, 让自学者自主地选择专业、选修课程, 自主地安排学习进度, 促进他们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

二、会计专业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分析

高职自考教育相对于整个自考教育来讲还属于新生事物, 通过以上分析, 进一步明确了高职自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当把目光聚焦到会计专业上来, 就需要探究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在专业层面上的问题。

(一) 注重学科体系, 忽视职教特色

由于会计工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加之人才短缺使得就业容易, 导致会计专业一直是本科自考必开专业。高职自考教育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和层次, 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 在实际操作中借用了原来的本科自考的课程体系, 即在培养中以学科体系为主, 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 对实践环节和应用能力重视不够。同时高职自考教育又需要区别于全日制教育, 导致其只能删减部分课程, 从而造成其成为本科会计自考教育的“压缩版”。具体而言, 就是高职自考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体现在课程设置仍然沿袭本科会计自考教育模式, 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知识编排上强调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 造成各学科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一体等, 因此导致高职自考会计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 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市场适应性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需培养贴近各行业特点的专业实用型会计人才和动手能力强、有现代管理水平的会计人才。但目前从企业反馈过来的信息却不容乐观, 许多企业认为当前高等院校包括自考方式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对企业和会计对象缺乏了解, 熟悉企业、熟悉岗位的周期过长, 一些学生理论脱离实际, 眼高手低。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课程设置方面脱离社会需求, 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比例失调, 专业课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 而门数并没有增加, 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却越来越少。二是相关课程的设置被忽略或遗漏, 如:企业税务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等, 这些相关课程或者没有被安排进考试计划, 或者安排在专业选修课中, 而学生很多则鉴于课程的难度不选修这些课程。三是专业课程设置缺少横向联系, 课程之间缺乏整合, 从而导致某些课程之间缺乏衔接, 出现空白, 另一些课程之间又交叉重复, 内容繁杂。四是实践教学的内容狭窄, 与岗位联系少;实践课的安排过于集中、偏后, 造成在实践课中还得重复理论课的内容。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而导致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知如何处理企业的实务问题, 延长了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期。

(三) 重知识学习, 轻能力培养

目前的课程体系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 忽略了能力培养课程。一是未开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有关内容, 或者虽然开设却流于形式。二是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 如财经应用文写作、数据分析与汇报、案例分析等。三是重实务核算和会计准则的诠释, 忽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譬如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授课中, 直接给出题目, 强调如何计量, 忽视确认的分析, 造成学生在工作中对会计对象的确认混淆不清, 计量也就无从谈起。四是忽视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忽视引导学生学会“发展”, 缺少职业生涯的规划。上述问题势必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实际脱节,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跟不上时代变化和市场需要, 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其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又浪费了社会资源。

三、高职自考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根据市场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本专业的优势特色资源, 对自考课程进行科学分类, 在充分关注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组合, 从而构建出能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 基本素质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文化基础类、现代科学技术类等课程, 如:思想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经济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职业道德等。本模块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体能素质, 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在理论教学中淡化理论的推导过程, 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 不仅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模块打好基础, 也要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提供知识储备。

(二) 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按照会计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设置6门左右的专业主干课, 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税法等课程。由于本模块属于理论系统, 各课程之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具有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 因此在安排本模块的课程教学时, 具体结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依次安排在各个学期进行。另外, 专业基础模块虽然属于理论系统, 但由于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各课程中也有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 以“必知、必会”为原则, 根据职业针对性, 真正使学生掌握会计职业岗位 (群) 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三) 实践技能模块

实践技能模块应根据具体的会计职业岗位设置, 包括单项技能实践模块、岗位技能实践模块和综合技能实践模块。由于会计实践环节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低到高的过程, 实践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是很重要的学习环节, 因此实践技能模块的设置, 是高职自考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模块的具体设置如下:

(1) 单项技能实践模块。单项技能是指对会计岗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解后确定的核心技能点, 这些技能点组合起来就构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系统。这些技能点主要包括:数码字书写、数字小键盘录入、专业术语录入、点钞、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等。技能点训练采取必选和自选两种方式, 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技能点采取必选方式, 而对一些与工作岗位性质相关的技能点采取自选方式,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够整体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点, 同时又可以根据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所选择而不增加学习负担。单项技能的学习主要采用视频的形式开展。首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单项技能项目清单以及学分分配, 将其与学生毕业证书挂钩, 在新生入学介绍中予以重点说明, 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 制定各项技能的具体要求并落实到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中, 在其教学大纲中提出要求, 学生根据所选择的技能, 自己利用视频资源进行学习与训练。再次, 实训管理部门在期初公布对单项技能的考核安排, 并如期组织各单项技能的考核, 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加。最后, 将该项技能的考核成绩计入专业基础课程中。

(2) 岗位技能实践模块。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会计岗位, 如: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纳税申报岗位、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岗位等。然后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业务流程及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岗位技能的实训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首先, 由于自学考试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 集中强化实训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特殊要求, 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必须与综合技能实践模块相结合。其次,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会计实训将很难开展。因此岗位技能的实训一般应安排在相应的专业基础课之后, 如:出纳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一般应安排在《财务会计》的教学结束后;纳税申报岗位实训可以安排在《税法》及《税务会计》的教学之后等。基于上述原因, 学生报考岗位技能课程必须先完成相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参与社会实践取得相应的学分。达到上述两个条件时方可参加岗位技能课程的考核。实训指导及管理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岗位技能的考核, 每一岗位技能的考核要求模拟企业的实际岗位, 采用仿真的形式进行。

(3) 综合技能实践模块。综合技能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实践;二是专业技能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一定要配合岗位技能的实训。学生可以根据岗位技能课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安排在企业的工作或实习岗位内容, 通过企业工作或实习经历取得社会实践学分, 同时自主训练岗位操作技能, 并取得参加岗位技能课程的考试资格。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参观企业、了解社会, 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形成感性认识。其次让学生参与企业财务工作,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服务, 并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是指结合会计岗位和专业学科进行的综合实践, 是高职自考的最后一门课程, 即检验学生在通过上述所有的学习后, 是否达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要求的综合学习与考核。专业技能综合实践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使之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工作或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行业, 如:工业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商业企业会计综合实训、金融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与考核可以采用两种模式开展。一是针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 由其上交一份该企业完整的财务资料供资格检查, 资格审定后直接参与考核。考核完全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 由其在此环境中完成一个企业的一定期间内的财务工作。二是针对未参加工作或职业规划发生变化的学生, 要求其参与主考院校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践, 课程实施时应营造一个立体的社会氛围, 设置包括银行、税务、保险、业务往来单位等与企业有经济往来的外部环境;由若干名学生组成一个职责分工明确的企业财务部门, 按岗位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进行综合业务处理;各岗位定期轮换, 以达到全面实践的目的,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务操作能力, 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实践结束通过答辩取得毕业资格。

(四) 选修课模块

高职会计自考专业也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学生的综合素质应有别于中职层次, 其专业素养应明显提高, 因此选修课模块必不可少。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就业需求分为任意选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其中任意选修课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所在自主选择, 主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模块则根据本地不同企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会计知识模块课程, 如:中小企业会计、连锁企业会计、涉外企业会计、分公司会计等, 让学生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知识模块的选择。另外, 在专业选修课中还可以开设资产评估、现代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相关课程, 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企业知识和经验。选修课模块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模块的选择和组合中, 享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强化“多种形式、多证并举”的人才培养考核方法

高教自考一直采用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 而这种考核方法明显已不能适应高职自考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自考属于成人在职教育方式, 单一的理论考核一方面不能将学生的工作和考试进行有效结合, 同时也不能真实反映成人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考核办法上可以考虑以下三条途径:

(一) 实施“多种形式、多证并举”的考核制度

参照财务会计职业资格标准, 把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及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毕业条件和毕业标准, 实施“多种形式、多证并举”的考核制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 同时还可以规定考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可以奖励学分等。

(二) 在考核学生“应知”方面引入书面考核加面试等制度

根据课程性质和技能点分布情况, 将原来单一书面考核方式与面试方式相结合, 如在《财务分析》课程考核中, 书面成绩占60%, 面试答辩成绩占40%。

(三) 在考核学生“应会”方面采用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相结合的制度

学生的学习成果要转化为工作绩效方能证明学习的成效。自考办学单位可以遴选一批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考核合作单位, 通过走访学生工作单位、调查和了解工作单位对员工的考核等级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是一种全新的考核方式, 尽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但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其中的不确定性, 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如果能针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创新性的改革, 高职自考培养方式将十分有助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也必将让新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学历教育、技能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教高[2004]1号文。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

[3]祖丽、夏秀莉:《加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4]王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辨析》, 《成人教育》2009年第7期。

[5]黄小平、祝新颖:《高教自考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的定位研究》, 《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6]韦群生:《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思考》, 《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29期。

[7]鄢仲天:《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8]金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模式探索与创新》,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9]周秀莲:《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篇4:解决会计资料失真问题几点思考

摘要计信息失真会引起投资者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影响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思考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也称为会计错误。有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计舞弊。舞弊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他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舞弊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让人发现。本文所讨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主观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國的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有的只是经过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开始从事会计行业,缺少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他们经过短期的培训而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不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出现错误。另外受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影响,部分会计人员未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原则,丧失诚信,丧失了会计的立身之本。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或领导者)利益所致

在如今以各类经济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业绩”的考核体系下,部分企业负责人为追求个人和企业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指使和纵容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目前企业会计人员收入和任免是由企业负责人决定的,如不按其意图办事,往往被调离会计岗位或遭到其不公正待遇。因此,会计人员难以依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随意处置权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因而失真。另外企业在经营中为实现一些非法目的也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为了获得银行贷款,有些企业不得不粉饰会计报告,表现虚假的繁荣。为了减少所得税费用,企业往往通过隐瞒收入、虚列费用、该调整的项目不调整等手段降低应税所得,从而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监督不到位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会计监督不力。首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本来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计,从而履行职能,而内部各部门只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的,故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无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能。其次,企业外部虽有许多监督机构,但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各有取舍,如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往往就是一年一次的工商年检,而财政部门平时与企业几乎无联系,税务仅监督企业是否如实纳税等,甚至财政规定的会计处理还需做纳税调整。最后,从社会监督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独立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受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方面的制约,未能充分发挥客观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管理的不规范以及一些中介机构出于商业的目的,给企业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四)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的利益,应是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如果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的话,那么他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结果使其得不偿失。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经济事项、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制度急需更新,而新的会计制度尚在酝酿之中,在这样一个新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新旧会计制度交替之际,会计制度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树立会计法制观念

强化法律意识,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财政方针政策、法令。一方面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树立学法、懂法、执法的良好氛围,确保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法规。另一方面,经营管理者、财会人员等要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会计法》的权威,规范会计工作。不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减少规范性会计信息失真的空间;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补充惩处条款;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二)完善企业内外部监督体系

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可直接约束企业,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在企业内部,要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做到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监督。企业外部监督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如财政、税务、审计、人民银行等部门应依法行使其监督审计职能,对企业的会计违法行为要严格查办,以《会计法》为依托,建立起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从各个方面堵截违法作假的通道。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审计作用。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失真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对会计人员培训教育,一方面要适应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会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对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要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使会计人员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严明执法。

参考文献:

[1]黄迎栋.论当今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其整治.经济师.2007.1.

[2]王彦召.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理财.2011.5.

[3]宋丹阳.新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其治理.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篇5:自考基础会计学的复习笔记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

1. 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 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 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 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

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

一、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包括以下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

五、损益类。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

(2)明细分类科目:这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

篇6:自考会计复习资料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P26 2.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的政策思想:

P7 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荀况:君如舟而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管仲:“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李世民:“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3.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可能是《智囊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是《战国策》。

P8 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赫伯特·西蒙,其获奖主要著作《管理行为》一书,被认为是对管理性的组织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著作,他在理论上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提出决策的有限理性命题,构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概括出了决策过程理论。P22,P84 5.拉斯韦尔揭示公共政策学具有的特点:

民主性、逻辑实证性、时控性、跨学科性和动态性。

P27-28 6.拉斯韦尔将政策系统运行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即七个阶段或步骤:情报(信息)、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

P28,P206-207 7.克劳塞维茨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20世纪前半期,对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主要条件有:P17-26(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1(4)凯恩思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9.公共政策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P34-43 10.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会的成立(2)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3)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4)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1.马克斯·韦伯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表现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P13-15 12.公共政策学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洛尔

P32-33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2.政治系统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

P89 3.伊斯顿的政治系统模型表明决策中“暗箱”的存在。P89-90 4.政治系统理论认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周期过程。

P90 5.渐进主义政策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

P85 6.从精英决策模型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7.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8.“多数人民主”与“少数人决策”这一难于克服的悖论的解释是基于公共政策的精英模型。P92-93 9.在克服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规范最佳模型。

10.试图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起来的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 2 论是逻辑经验主义。P69 11.“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12.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即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P57-58 13.美国政治学家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的特性,即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P91 14.公共政策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集合体)、政策链(先后制定的同一政策问题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和政策一般。P50-52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1.著名政治学学者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P108 2.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即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P108 3.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P109 4.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P152 5.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6.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7.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元政策或叫总政策,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P135-136 8.中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在横向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为:党的政策+人大决策+ 3 行政决策。

P118 9.美国的公共决策(政策)体制在横向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10.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不存在着司法决策这一形式,而美国则存在司法决策这一形式。

11.中国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的形式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地方政策是省、市、县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性规章)P128-131 12.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P124 13.公共政策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政策的塔形结构、政策的链形结构、政策的圈层结构、政策的网状结构、政策的矩阵结构、政策的群落结构。链形结构是政策的横向结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P147-148 14.在我国,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但须经过2/3的人大代表通过。对宪法的每一次修改和解释都意味着我国公共政策的重大变动。P120 15.依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将公共政策分为如下基本类型,P141-142即:

政治政策:包括外交、国防、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力资源、阶级、民族、政党政策,等等。

经济政策:包括产权与经营权、农业、工业、金融、财政、贸易、环境、房地产、区域发展政策,等等。

社会政策:主要包括劳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救助(社会救济)、人口、宗教政策,等等。

教育政策:包括国民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政策,等等。

文化政策:包括大众传播、文学艺术、体育政策,等等。

科技政策:包括科技管理、高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等。16.政策内容构成的其他分类方法,如:(1)美国学者西奥多·丁·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分为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政府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属于再分配性政策)。

(2)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即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3)安德森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分为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

象征性公共政策是指哪些创造情感忠诚的政府行为(爱国主义,如国庆纪念日、忠诚、服从、民族自豪感)或把社会地位赋予社会精英(如授予称号或勋章,“三八红旗手”、“五四奖章”等)政府还经常用某种道德象征(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来营造一种氛围以支持国家制度。P145 17.政策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P159 1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体现了其调控功能。P163-164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1.根据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及参与决策的方式,将公共政策的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直接主体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

在间接主体中体现一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功能是利益集团。P167-169 2.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主要依据的是: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不仅表现为一个系统,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即表现为政策输入→政策制定→政策输出→政策反馈的不断循环往复。P206 4.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这七个子 5 系统构成。决策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P171,P173 5.政府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或者说良好的政府治理能力的标志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P190 6.政府能力是指政府将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有效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强政府能力是分不开的。有能力的政府对某一政治问题能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相反,无能政府对政治问题常常陷入“霍布森选择”中,直至束手无策。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被后人讽刺为“霍布森选择”。P191-192 7.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路径为: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政策问题。P216 当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或影响较大时,这部分社会问题就具有了公共的性质,转化为公共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问题都必须通过政府政策来解决。只有在公共问题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并能够进入政策议程时,公共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因此,不能一概而说社会问题就是政策问题。P169 8.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公共选择理论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经济人”假设,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私者”,他关心的只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交易政治学。P214 9.政策宣示(政策声明):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P210 10.公共政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P195 11.公民(选民、民众)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既是政策的主体,也是政策的客体(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即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公民往往兼具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

一项合理的公共政策只能是由负责任并且胜任的公共权力机关做出。因此,形式上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不可能改变的,即,在多数情况下,公民只能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12.综合西方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或政策周期。即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终结。P208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所谓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非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P216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觉察;(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P218-219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程度,这指的是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指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P219-220 4.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很多,主要有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等。P226 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它有三个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机理不是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度。P231 多角度分析通常从个人角度、组织角度和技术角度进行分析。P227 5.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P234 政府议程执照其建立过程中多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四种阶段性类型:(1)界定议程;(2)规划议程;(3)磋商议程;(4)循环议程。P235 6.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条件主要有:(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P236-238 有了正常、民主、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一些有可能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地进入政府议程,并不必非等到特别严重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不必非要个别权威人物的认同、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7.政策诉求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策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政策诉求也被称作政策要求、政策倡议或政策主张。P222 8.人们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直接提出或间接提出政策问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即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P239 9.在现代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程的主要主体是政府。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P242 2.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非拟定政策方案)。

3.公共政策目标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P242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和未来的预期性两大特征。

4.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主要有:(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 8 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P245 “跳一跳,够得着”说明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要具有挑战性与可行性。5.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为步骤的过程。P247-248 6.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采取听证制度,其核心要求是政府在作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我国个别地方(如深圳)自80年代价格决策领域就引入了听证制度。公共政策听证与公共政策论证,二者不是一回事。P251 7.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P252-253 8.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标准:(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P255 9.公共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P256 能用于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方法,也有定量的方法;有直观的预测,也有非直观的预测;有演绎式预测,也有归纳式预测等。P258 德尔菲法是一种由专家匿名介入的直觉预测法。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归纳式外推或后推预测法,是指根据事物从过去到现在随时间而变化的形态,来为今后该种事物的演变趋势作预测。

10.政策合法化涵盖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政策的法律化即政策立法。

政策的抉择过程因抉择主体不同而抉择过程不同,一般有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和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较行政决策程序复杂得多,一般 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和公布议案这四个阶段。P270-272 从政策立法的政策范围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要法律化,而是哪些有立法必要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政策,即政策立法所具备的三要件。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1.公共政策政执行是指公共政策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P273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实践环节。2.政策执行的总原则就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P277 政策变通就是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求神似,去形似”是合理、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

邓小平同志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政策变通的典型范例。P279 把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政策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政策合理变通的关键所在。P280 3.政策执行理论有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管理理论、交易理论和系统理论。P280-281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4.政策执行理论模型主要有:P281(1)过程模型,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提出,又称史密斯模型。(2)互适模型,亦称“互动理论模型”,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创建。结论: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互相调适过程。

(3)循环模型,美国学者M.雷恩和F.拉宾诺维茨构建。他们认为政策执行经历三个阶段,其顺序为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政策执行须遵循三个原则,即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

(4)博奕模型,以美国学者E·巴德克为主要代表。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 10 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

(5)系统模型,美国学者霍恩和D.米特提出,又称“霍恩一米特模型”。(6)综合模型,美国学者D.梅兹曼尼安和P.萨巴提尔提出,又称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5.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P287 制定计划,编制出政策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指的就是政策分解。P288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的就是政策实验。

6.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是实施过程的部分中断,而非完全中断。P291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同时兼有政策执行和制定的双重特征,它属于既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部分活动,其目的是直接为既有政策的对象服务。P295 7.政策执行手段主要有:(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引导手段 P297-299 8.政策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是政策目标的偏离。

9.“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是替代式政策执行。

“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是照搬式政策执行。10.政策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1)政策修正;(2)政策增删;(3)政策更新

11.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2.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象征式政策执行。主要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手松,或敷衍塞责。其总的 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3)残缺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了与现行政策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

(5)观望式政策执行。主要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真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行动。特点是执行者采取“软拖”的手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强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它的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有:

(1)政策质量低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政策目标错误或者模糊不清。B政策内容混乱。C政策标准不合理。

(2)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给政策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难。

(3)利益集团的压力。(4)政策资源的不足。(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1.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多个阶段、各个环节,对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P319 政策评估的目的就是取得关于政策过程、政策效益和政策效率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分配政策资源、改进政策系统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美国学者J.E安德森认为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P318-319 3.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去向一般可分为三种:(1)政策延续;(2)政策革新;(3)政策终结,无论选择哪种去向,都必须对原有的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作为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P321 4.公共政策评估者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政策评估主体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P322-323 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受体,又可能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有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P324 5.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1)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关注的中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是否以最小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

(2)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关注的是通过可计算的政策成本与可比较的政策效果来考量政策的合理程度。

(3)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4)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13(5)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6.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3)社会公正

7.影响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一个完整的政策评估系统包含了五个要素,即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政策评估的结果便是政策评估系统的输出结果,那么政策系统的输入情况,政策评估系统的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都要对其评估结果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地讲,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有下面几个: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涉及面广,要使其得到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并付诸实施,就必须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求,而且这些利益往往互相矛盾,政策目标就会很不确定。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一项政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或间接的、共时的和历时的,象征性和实质性的等等。政策影响的如此广泛和多样,常使有责任感的评估者感到评估困难,尤其感到对深层的影响和长远的影响做出评估是力不从心的。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这使评估者不易确定某项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因果关系。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政策评估不但是对政策的价值判断,而且还是对政策主体的行为及其客体化的价值判断。这是政策评估常常遭到有关人员抵制的根本原因。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有些政策评估者为达到某种不良目的,可能有意识地夸大或缩小、掩盖或曲解有关政策的某些事实,或试图由看似科学的评估形式将评估引向自己期望的方向。(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评估有赖于充分的信息。但是,在我国政策信息工作刚刚起步,信息系统尚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可靠性就会有不少问题。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政策评估者在不接受委托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政策评估,经常面临的窘境是所需经费不易获取。

(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约束,而这种意识形态有可能使政策主体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是与政策评估的科学追求完全对立的,因此政策主体会坚决地拒绝和阻挠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

8.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被称之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概括了政策评估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要求。

该方法主要包括“始—终”、“始—中”对比以及“有—无”对比。在始—中对比分析中要特别注意政策运动规律中政策效力规律的影响,政策效力规律是政策运动的基本规律。政策效力是指一项政策付诸实施后所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效力,可分为政策正效力和政策负效力。相应地,政策效力规律也可分为正效力周期规律和负效力周期规律。政策正效力周期规律表明,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有三个阶段,即政策效力低效期、政策效力增效-高效期和政策效力递减期。P342 有—无对比法是测量“纯效果”的主要方法。P343(2)价值分析法: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分为三个基本步骤:(1)分析对象的选择;(2)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3)制定和实施改进方案。

价值分析功能评价公式为V=f/C(其中V为功能值,C为某功能的实际成本,f为实现该功能的最低成本)。9.政策监督的主体是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以及政党和公民等。P346 10.我国日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 :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3)纪检,监察部门;(4)审计,统计部门;(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

11.政策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采集和分析政策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找出偏差和错误,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

12.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政策控制的程序由三个步骤组成,即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1.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以实行。P355 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P355 2.政策的变动有两种类型: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断裂型的政策变动是原政策的部分或全部终结。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证。P359 3.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P360-361 政策调整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子系统,主要包括:(1)主体调整,这指的是公共政策主体系统发生的变更;(2)客体调整,这指的是政策问题的调整;(3)目标调整;(4)方案调整;(5)关系调整。

4.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期应在政策的上升期。

5.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 16 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在政生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6.政策缩减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7.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有:

(1)政策制定者,政策终结的决定是由决策者自己做出的,他们作出判断时会权衡利弊得失。首先,制定者在心理上会有顾虑,抵触情绪。其次,政策制定者不愿付出太大的代价。

(2)政策执行者,这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也像决策者一样,不愿承认政策的失败,尤其是终结某项政策,危及他们的利益时,抵触会更为强烈;二是执行机构产生的阻力。

(3)政策受益者,这些即得利益者包括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和普通大众,他们囿于既得的利益,担心政策的终结会使自己丧失已有的实际利益,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8.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9.政策终结及其对象、方式与作用。(1)政策终结的定义,详见前第5点。(2)政策终结的对象:

A、功能,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B、组织,组织终结指伴随着政策终结的组织缩减或撤销。

C、政策,政策本身的终结指承担政策活动的机构依然存在,而政策所承当的功能则由新的政策来担负。

D、计划,计划终结指的是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在所有终结对象中,计划的终结最易达成。(3)政策终结的方式:

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终结,在实施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阻力较小的局部的、渐进的终结方式。主要有:

A、替代,政策替代是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所要满足的种种需求基本不变;

B、合并,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

C、分解,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划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D、缩减,政策缩减是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4)政策终结的作用:

A、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和社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时终止一项已经过时或是无效的政策,那将是对有限的政策资源的极大浪费。

B、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当一项政策在实施中失败,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旧政策的终结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这无疑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政策绩效的提高。

C、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D、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

1.公共政策的研究指的是对公共政策进行的分析和预测行为。

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政治与社会活动者共同合作的场所,是融科学、知识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形式。

3.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

4.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5.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侧重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结合的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过程和步骤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过程。(3)邓恩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邓恩认为,公共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三类问题,即事实、价值和规范。6.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RAND)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提出并加以使用的。P400 7.PPBS,即“计划—规划—预算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P400 8.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定性方法的核心是专家技术或称智囊技术。P404 9.公共政策分析的常见的定性方法有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创造性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

对公共政策进行直觉、灵感、洞察力分析是一种超理性分析。

10.公共政策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效果较好的有趋势外推法、专家评估法、模型预测法、动态分析法(又称历史分析法)。

趋势外推法属于定量预测方法。P428 11.公共政策咨询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决策咨询与政策信息咨询两类。公共决策咨询是自上而下的思维视角而进行的政策咨询。政策信息咨询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的政策咨询。

附:

案例分析

1.A市著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没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湖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策机构着手治理燕湖。

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呢?为什么? 答: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燕湖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引起了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市环保局也对此问题进行检测,证实水质确实不符合要求,该市政府应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燕湖是风景区,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问题更易引起政府的重视。因此,我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应该能进入政策议程。

2.A市是一个古老的工业城市,有化肥厂、选矿厂、棉纺厂、钢铁厂等许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没有采取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清泉河,近年来,由于大部分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清泉河水质严重污染,河中的部分鱼虾和植物已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问题的日益严重,2001年元月A市政府决策采取措施治理清泉河。

请你帮A市政府拟定清泉河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标。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清泉河污染治理目标可被具体界定为:

(1)到2002年底,确保清泉河流域各工业企业及沿河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到2005年底,使清泉河的水质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清泉河 水体变清。

(3)到2010年基本解决清泉河富营养化问题,河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3.黑龙江某县土地肥沃,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县,由于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不前,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该县依旧摘不下“贫困县”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该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下列四种政策方案。

(1)全县继续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通过科学种田来提高产量。(2)全部种草代替种粮,全力发展黄牛、兔子等养殖业。(3)全部土地用来种植蔬菜,尤其要重视大棚蔬菜种植。(4)一部分土地种粮,一部分土地种草,另一部分土地种蔬菜。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最优方案,为什么? 答:方案(4)是最优方案。

政策方案评估择优应遵循的基本标准有:(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度尽可能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尽可能小等。

根据以上标准,方案(1)几乎不能实现政策目标,因为虽然粮食产品产量会有所增长,但涨幅毕竟有限,对农民脱贫没有实质性影响。方案(2)和方案(3)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风险程度和副作用都较大;消耗的政策资源也可能较多,相比较之下,方案(4)把地区优势与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风险程度低,副作用小,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是最佳选择。

4.某年7月29-31日,岭县连降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水位迅速上涨,3月22日岭县水库蓄水量已大大超过了设计能力,而且水位仍在上涨,县抗洪抢险指挥部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经过讨论,大部分人认为:炸坝泄洪是比较稳妥的办法。当即电告在水库指挥抢险的冯兴同志,但冯兴同志表示:炸坝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并说自己在现场,对坝上的情况了解的最清楚,因而提出了不仅不要炸坝,而且还要增调民工坚持保坝,他的理由如下:

一是认为水库水坝的负荷虽已达到设计承受能力的极限。而且天还要降雨,据预测,水位最大限度还要升高37厘米,但水库水坝的负荷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大坝迅速加固,加高,大坝一定能够保住,现在也具备在大洪峰到来之前迅速加高大坝的条件:充足的人力和抗洪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抢险人员的誓与大坝共存亡的精神。

二是权衡利弊,还是保坝比炸坝损失小,无论在哪个地段炸坝,都至少冲毁三个自然屯和3000亩庄稼,若保坝,可能会使上游淹没2000亩庄稼。

三是即使退一步说,大坝经过抢险没有保住,水库上游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危害,但可以延缓洪水冲击下游的时间,使下游的群众及其财产转到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冯兴同志没有完全执行县指挥部的命令,带领民工经过紧张的抢险,大坝保住了。

你认为冯兴同志在执行政策中的作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这是政策执行的合理变通。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必须注意如下三点:(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冯兴同志的作法是与以上三点相一致的。县委炸坝决定的精神实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少受损失,冯兴同志的保坝作法比炸坝更能实现这一点。因为冯兴同志在抗洪现场对实际情况更了解,是根据当时情况做出的决定。正是把政策的基本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冯兴同志才做了保坝的决定。

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把1978年统计:政府定价的比重在商品零售总额中为97%,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为94.4%,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为99.7%。而由中央政府直接定价的比重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就占70%。

摘自《当前几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电视系统讲座专辑》

材料2 目前生产资料价格80%以上,农产品90%左右,市场零售商品价格90%以上,都是在市场上形成的,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

搞自《中国物价》1994年第6期

材料3 有的企业借税制、汇率和价格改革出台之机搭车涨价;有的地方、部门乱收费用;有的经营者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漫天要价,垄断价格,欺行霸市,牟取暴利。

某地服装大厦,一件紫貂皮大皮在“让利销售”活动中,从原价46.8万元降至9.8万元,竟“让利”37万元;某地一家夜总会饮料标价:一小杯“人头马”338元,一瓶矿泉水40元,一听青岛啤酒45元,一瓶“大享”果茶50元,一杯茶水35元。

据测算,1993年在社会零售物价上升13%的总幅度中,自发涨价部分为6.8个百分点,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价格秩序混乱而引起。

摘自《新华月报》1994年第3期、《经济日报》1994年5月4日

材料4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监审的通知》。监审是指:通过调价备案制度,监测其价格走势,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必要时对其中的部分品种提价行为进行审核,并视情况进行管制干预。监审价格的具体种类,包括面粉、粳米、食用植物油、猪肉或牛羊肉、鸡蛋、牛奶、食盐、民用煤、自来水、学杂费、医药费、市内公共交通费等20项。

国务院决定1994年继续开展全国物价大检查,制止价格违法行为,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度上涨。

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加强钢铁产品价格管理的通知》,1994年5月20日起执行,规定铁路专用钢材继续实行国家定价,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的基建生产用钢材用及军用、农用钢材实行国家指导价,对重要的钢铁产品实行企业调价备案制度,其他钢铁产品,继续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定价。

摘自《新华月报》1994年第3期、《中国物价》1994年第6期。

请回答:

(1)在计划价格机制向市场价格机制转变中,材料3反映出了政策执行的 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2)材料4属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什么情况,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答:(1)材料3的一些情况说明出现了政策执行偏差。产生这些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有:A、执行者的利益驱使;B、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价格问题涉及的领域很多);C、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2)材料4属于政策执行再决策。其作用和意义有:A、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B、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使计划价格机制顺利向市场价格机制过渡;C、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6.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建国以后人口增长尤为迅速,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控制人口的问题,但该问题及其政策建议直到70年代末才得到应有的重视。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1年3月6日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并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希望到2000年总人口能控制在12亿以内,这段时间,人口增长有所减缓,1981年为10亿,1988年达11亿,1995年突破12亿,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但若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可能在1987年就达到12亿了。现在党和政府对提出到21世纪中期要把总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因此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仍长期继续执行。

请回答:

(1)马寅初对人口问题的察觉及政策建议为什么没有被政府采纳?(2)从78年至今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计划生育政策为何能持续执行?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有哪些积极效果?

答:(1)仅有专家学者对问题的察觉是不易于建立政策议程的,必须同时也得到有关权威人物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策议程。而马寅初的建议恰恰在当时是毛主席所反对的,所以不会被政府采纳。

(2)计划生育政策长期持续执行是因为这项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中国人 口问题仍未解决。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A、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B、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C、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7.据报载,人大代表,山东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雄介绍了本企业由于实行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介绍说,1993年企业搞了股份制改造,共募集定向股合4500万元。以前习惯于对上级、政府负责,有事也是找主管领导。1993年根据上年盈利650万元的情况,定下当年盈利850万元的目标。可再一算细帐,4500万元的募集股,如无1000万元的利润,第二届股东大会根本没办法向股东们交待。当时他们真是紧张,这时才真正理解股份制带来的不仅是资本金的扩大,更意味着责任。企业也正时从这时开始大刀阔斧走向市场,先是从内部改革做起。把企业的部门,由37个减少到只剩下12个。各部门负责人任免要经历重新考核,普通电工也要竞争上岗。1993直及1994年连续两年,企业纯利润以78%的速度递增,目前,企业正式职工虽只有900人,却与众多的超大型企业同列全国企业500强。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属于政策终结的哪种方式,结合题意说明这种终结方式有何作用?

答:它属于政策替代。

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是政策替代。它可以促进政策优化。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由于政策替代意味着人员的裁减与更新,因此终结旧政策有利于优化政策人员,提高效益。二是政策组织优化,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是行政机构的下属单位,没有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8.我国的户籍政策一直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甚至成为市场经济的阻碍力量,必须尽早予以调整。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限制以及物价、特别是主要食品价 格的全面市场化,城乡之间的制度化壁垒有所松动。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福利、保障和教育等方面,仍然与城市籍身份密切相连。农民越来越意识到,户籍身分带来的福利差距是一种社会分配的不平等。城乡之间的利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1985年-1995年,城镇居民平均生活费收入从685元增加到38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578元。二者的比差(以后者为1)从1.7:1扩大到2.5:1,同期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差从2.3:1扩大到3.4:1。这还不包括城市居民的住房、医疗、物价等方面所享受的补贴待遇。1995年,仅国家财政用于价格补贴支出就高达365亿元。为了减轻国家的城市福利负担,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工业化。但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分散的农村工业成本甚高,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严重。而且,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民工进城的潮流又难以阻挡,经济规律在自发地调整着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状况。

以上材料说明政策持续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会导致政策僵化,请你根据材料说明政策僵化的内涵。

答:政策僵化是指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和障碍,政策僵化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户籍政策的僵化付了惨重的代价,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9.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是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根据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变动体现在:

(1)扩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原来社会保障的对象仅为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干部和固定工,覆盖面窄,要建立一种所有劳动者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

(2)国有企业职工的保障经费,原来一般都由企业直接支付,是企业的沉 重负担。现在要逐步还社会保障以社会办保障的本来面目。

(3)原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够完备,如没有失业保险这个项目。(4)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筹资渠道过窄,需要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的原因主要有:

(1)政策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也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的保障制度必须改革。

(2)政策资源方面的原因。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少,资金来源少(而且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很大负担)、项目也不完备,经过调整后在人、财、物各方面都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上一篇:《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实训教学大纲下一篇:散文一切不过花间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