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024-07-19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通用8篇)

篇1: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和区教育局的部署,王官营镇成人学校坚持以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全镇确定的主导产业定位重点,以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确立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为措施,以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为手段,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使成人教育工作在全镇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下面是我在成人教育方面的一点工作总结,请领导批评指正。

首先,加强村成人学校建设,扩大成人教育办学面。我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工作思路,先从有一定基础的村抓起,建设了一批村级成人教育示范学校。在村校建设过程中,加强阵地建设。有条件的要单独建立;条件不具备的村,将直接建立家中(农民)学校。

二、长短结合,灵活办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为更好地服务于全镇经济建设,广泛开展短期培训。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办学,并通过科技书屋、黑板报、读报栏等形式,不断扩大办学面。我认真学习林果技术,引导各村特色种植。半山区西尖山峪,下水路两村大面积种植桃树,为村民提供技术和果品销售,服务村民。积极引导上水路村和下水路村山地种植大枣十几万株,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校联合丰润区裕兴电脑培训学校为我镇未就业人员免费培训电脑基础知识。

为确保培训圆满结束,我细致周密地安排,针对实际情况,我利用集市宣传,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充分进行了动员工作,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招生将近200名。详细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确保每位学员能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通过两个月的培训,现已培训2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编辑文字。使他们掌握了通往就业大门的钥匙。

四、建设劳动实验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科教结合步伐

2008年5月,我们在东胡各庄村建立北京白鹅养殖示范基地,引种600余只。为了摸清鹅的生长规律和养殖技巧,我从雏鹅到成鹅不间断地进行观察,积累经验,逐渐地掌握了它的养殖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在东胡各庄、施家营、上水路全面推广开来,为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途径。同时今年我们又开辟了7亩实验田准备培育优质甜玉米,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请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今后,我将立足实际,积累经验,更好地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篇2: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XX市教育局局长 XXX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教育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一、充分认识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

建设新农村,教育必先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突破目前农村教育严重不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瓶颈,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建设新农村,呼唤新农民。建设新农村,需要经济、文化作支撑,最终要靠人才、教育作支撑。当今农村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单单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我们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大面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农村教育既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教育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模式单

一、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新的任务要求,理顺新的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二、我市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坚持“服务三农、促进就业、共建小康”的思路,配合农村综合改革,在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大力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2000年,我市正式启动了“2112”教育富民工程,即每个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引进推广2个以上先进农科项目,建立1处以上试验示范基地,平均每村扶持1个以上示范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20%以上。目前,全市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的乡镇已达70%左右,共引进各类先进农科项目337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65处,扶持科技示范户2397户,每年开展农民文化技术培训40万人次以上,打造出了绵竹市武都镇、罗江县蟠龙镇等一大批“2112”教育富民先进典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2004年2月,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学习推广XX经验。

(二)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初,我市被列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项目首批试点地区。两年来,县(市、区)政府投入项目配套资金849 万元,投入552.6万元用于学校添置配套设施。目前,6个县(市、区)的1077所学校实施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成光盘播放点1223个,卫星收视点42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33个,今年3月经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验收组验收,全部合格,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全覆盖。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同时,我市试点地区及项目学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相关资源,积极开展农民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促进当地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今年4月,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工作会在XX召开,我市的经验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评价。

(三)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我市“十五”期间共投入各类排危资金2.36亿元,其中市县两级政府财政投入1.19亿元,排除危房45.8万平方米,其中D级29.79万平方米,普教学校占地面积由2001年796.3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825.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4亿元,改造市区学校15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同时,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对学校布局结构进行调整,撤并农村办学点校,小学由2000年的1470所调减到685所,普通高中减少到29所,职中由48所减少到25所。今年,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计划再撤并乡镇初中35所、小学112所,其中村小103所。

(四)大力支持丘陵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我们坚持把国家、省争取的项目、经费和市政府设立的农村教育专项资金坚持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教育发展。旌阳、绵竹、广汉、什邡、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级有关部门通过捐建希望学校、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支持中江、罗江等丘陵地区教育发展。从2004年起,旌阳、绵竹、广汉、什邡和市直属学校每年选派200名骨干教师到中江支教,组织城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市教育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师培经费支持,用好本级培训经费,从今年起,启动了培训1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计划,培养一批业务尖子。坚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共发展”活动,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教育的优势和差异,实行“师生互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城乡互动、学校相融、共同发展”,促进城市教育资源向丘陵地区辐射。

(五)大力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2005年,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35571名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4157名贫困生免除杂费,对4462名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900名,发放资助金39.6万元;首批资助职中贫困生300名,发放资助金6万元。继续实施“栋梁工程”,帮助被大学正式录取的1675名贫困新生顺利入学,发放资助金240余万元。完成帮扶计划生育户313户,全市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独生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减免(含帮扶金)共27.86万元。对4300多名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按居住区域划定就学学校,与城市学生同等对待,免收借读费。2006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级财政将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经费达1.18亿元。今年春季,共有35843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3789.95万元;对36339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资金261.71万元;对943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了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金额135.17万元。

(六)大力加强“留守学生”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地处丘陵的中江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到30多万。外出务工者中以青壮年居多,其子女大多数正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只好在家乡读书,成为“留守学生”。去年底,我市农村“留守学生”近10万名,其中中江县近8万名,占该县在校学生总数的40%。为加强“留守学生”教育,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家长代管”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建立“留守学生”入学、升学指导、寄宿优先等制度;与司法、公安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社会治安及校园周遍环境治理,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与乡镇和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联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监护和校外教育体系,加强外出父母与“留守学生”的联系;在危房改造等乡镇中小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村学生逐步增加的寄宿要求,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学生”尽量能住宿学校。

三、探索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

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上新的台阶。

(一)全面开展农村教育振兴行动。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农村教育基本达到现有城市教育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振兴农村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以城带乡的方针,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设施先进、管理良好、质量一流的农村教育体系。要加快农村中小学建设,全面实现“一无五有”,即:无D级危房,有必要的教学用房,有足够的教学设备,有规范的活动场地,有合格的师资队伍,有基本的经费保障。

(二)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我市今年已经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目前情况看,整个改革进展顺利,受到广大农村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目前保障标准较低,学校总的经费比改革前减少,教职工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深入调研,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为学校排忧解难。

(三)全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职教中心,同时要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创造条件办好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2112”教育富民工程。农村职业教育要瞄准农村产业发展和劳务市场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输得出的农村实用人才。

(四)认真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切实加强农村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对农村中小学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定期核定编制、及时补充缺编。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学校任教,特别要妥善解决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师资问题。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和到农村挂职任教服务期限制度。要加大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快农村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篇3: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 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尽管许多农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 但实际上, 不少职业院校仍存在“无为”思想, 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 还不能看到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关系, 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2. 服务层面有待拓展

当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物质文明建设层面,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虽然也有所体现, 但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学生还是重技能培养, 轻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3.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许多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或是过于陈旧, 没有体现出“市场驱动”和“就业导向”, 或是过窄过细, 缺少理、工、农、文、管的综合, 课程结构彼此重复或割裂, 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二三产业发展的趋势,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就师资素质而言, “双师型”的比例仍然较低, 大多数教师对农科教结合、校企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

4.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尽管现在形成了诸如校市、校县、校乡、校村、校校、校企联合等服务模式, 但这些模式仍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究竟如何结合才更科学有效, 如何创新运行机制才能更加适合“三农”实际情况的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专家认为, 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改革。

1.更新办学理念, 坚定服务宗旨

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 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 通过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无可替代的作为, 壮大自己;要主动进取, 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 参与发展研讨, 增进彼此的合作。

2.拓展服务层面,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院校要深刻转变职业教育思想, 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 在强调就业能力的同时, 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确保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同时, 要改革职业院校中一些过于陈旧的专业结构, 根据“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市场驱动”来合理论证、开发新的专业, 保留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传统专业, 并使之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 以专业教师到农村实践锻炼等方式丰富其服务“三农”的直接经验。

3. 创新办学和服务模式

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 积极探索创新, 诸如“校企合一”“半工半读”“教学班进村”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二是要以政府支持为依托, 创新面向“三农”的培训服务方式, 将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起来, 将有偿、无偿培训和有偿、无偿指导结合起来, 将近距离、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与远程的网络培训、指导、咨询结合起来。

4. 完善教育评价, 引领办学航向

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要在原来的以投入、规模、师资、基地、专业、课程等软硬件建设水平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中, 加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一指标, 且作为核心评价指标。

篇4:加强档案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档案管理;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23-1

1 广泛搜集档案信息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广大农民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他们不仅需要利用档案资料直接服务,而且对生产技术知识、农村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也十分企盼。为落实中央“支持农业、关心农民”的号召、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尝试把档案信息服务作为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切入点”,并将其作为富民、安民、为民的“连心工程”来抓。在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为主题,创新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按照“综合管理是基础,信息服务是关键”的新思路,积极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力求档案管理与服务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 强化档案服务功能

广开渠道,多方设法,增加档案信息来源。通过订阅农业相关期刊、购买图书等方式增加信息来源,既为提高职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供保证,又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提供了科技资料和信息资源。另外,可以通过印刷材料普及相关知识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将印刷好的材料定期发给农民,并留底存档。将历年农业活动和科研推广立项以及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的方案、记录、总结、申报材料等,按年度和项目已全部分类保存;每年冬闲时间,可以深入乡镇搞“科普之冬”和“绿色证书”培训活动,在开展活动中,对于技术培训的讲义、学员名单、考试成绩都妥善加以保存。这些保存下来的资料可以为以后的生产和宣传提供较好的参考。

3 全方位服務三农

建立农业档案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要将尘封的档案利用起来,为生产服务,为三农服务。应该努力拓展农业档案资源并充分利用档案,为三农的发展全面服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档案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应该改过去被动的工作方式变为主动利用,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发挥档案应有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例如:引种、引进技术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另外关于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制定、宏观管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1 科学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个人素质训练,现今已能利用档案资料和各种检索工具准确地解答咨询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具体工作中,管理人员还掌握所分管的工作区域、内容、种类明细,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管理水平,能够掌握使用者提出所需资料的内容,技术名称,从而有效地推动科学有效地利用档案资料过程,发挥档案咨询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3.2 广泛服务

为了满足各类人员查阅资料的需要,广泛挖掘利用档案资料的价值,在工作中,变借阅为开架阅式开放型服务。并把档案室设置为阅览室形式,既可使借阅者详细查阅,又可使档案管理人员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提供各类资料,提高服务质量和资料利用率,使档案资料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3.3 举办讲座

印发实用技术资料、简报并利用电视、广播等广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将农业科技博览会、涉农部门技术讲座以及报刊剪报等收集来的新技术新品种资料,重点围绕蔬菜生产、林果生产、保护地栽培、农作物生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3.4 利用网络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的优势,将其纳入档案信息咨询中心的工作范畴,定期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市场价格等,明确市场发展趋势。

农业档案的科学化管理,给县域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坚强后盾,通过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以来,县境很多农民、专业人士通过查阅档案和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咨询,从而获取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财富,为他们发展农业经济、脱贫致富提供了先决条件。

利用档案信息为“三农”服务,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下一步,应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组织档案信息服务成果展等形式,增强档案信息对农民的吸引力,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拓展服务范围,让广大农民可以接受到全方位的服务。让农业档案信息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荆文龙,贺丽,李宁.浅议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途径[J].兰台内外,2007年02期.

[2] 陈红梅.档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山西档案,2006年S1期.

[3] 倪玉堂,季玲玲.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档案管理[J].江苏农村经济,2009年04期.

[4]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档案工作[J].上海档案,2009年03期.

[5] 娄鲁.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A].全省“新农村建设与档案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焦多来.做好档案工作 服务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有力的档案工作支持[A].全省“新农村建设与档案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篇5: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村”决定的重大任务,更是基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药品“两网”建设这一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如期完成,促进新农村建设,嘉荫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有关人员于2006年5月至6月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屯)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指导和调研。通过调研掌握嘉荫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和运转状况,总结“两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完善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机制,促进嘉荫县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区面积6739平方公里,沿江(黑龙江)线长249.5公里,辖三镇六乡一场一矿(场:嘉荫农场,矿:乌拉嘎金矿)73个行政村(其中含一个鄂伦春村);总人口8.1万人,其中,有4.6万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边境县份。

全县共有医疗机构119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所95个,药品经营企业24户,其中,批发企业1个,药品零售连锁门店11个。

药品监督网络建设情况:初步建成县、乡(镇)、村(行政村)三级监管网络;县局成立农村药品“两网”建设领导小组,设置二个监管联络室,乡(镇)设置9个协管员工作站,行政村设置14个信息员工作站,聘用药品监督协管员27人,信息员90人,聘协管部门4个。

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情况:基本建立“药品零售连锁+依托批发配送”为主的药品供应模式,即:药品零售连锁总部委托县药品批发企业向设在各乡镇的连锁门店及设置村的服务性供药点配送药品,乡镇连锁门店设有配送业务,负责本乡镇村屯的服务性供药点小批量药品配送。目前,全县由2家连锁企业负责农村药品配送供应业务,乡镇连锁门店9个,行政村服务性供药点45个,卫生院为代购药品模式1家,负责14个连队卫生所代购药品业务。

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开展情况

(一)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稳步推进。

在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中,县局始终不渝贯彻落实省、市局关于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部署,紧紧依靠县政府的领导,下发了《关于印发<嘉荫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并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召开、相关单位参加的全县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会议,分管领导亲临各乡镇具体指导落实,县局根据《方案》要求,有步骤、有计划的加以实施。

嘉荫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始于2004年8月,先后选定2个乡镇,5个行政村试点,初步取得成效后,于2005年8月,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黑政发【2005(31)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实施方案,分成2个推进组,在全县三镇六乡一场一矿全面展开,并初见成效。

1、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本着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的原则,逐一乡镇进行落实,召开会议,研究办法,制定措施,落实人头,明确责任。现已建成9个药品监督协管站,由乡镇主管副乡镇长或副书记出任协管站站长,乡镇卫生院院长任副站长,办公室设在卫生院;在行政村设置14个信息员工作站,由该村村委会主任(或村支部书记)出任信息站站长,卫生所负责人为副站长,办公室设在村委会或村卫生所。目前,聘药品监督协管员27人,药品监督信息员90人,网点覆盖全部行政村,基本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监管网络构架,药品监督也初显成效,仅今年上半年,全局查处14件违法案件中,有4件是信息员举报案件(其中3件移送县卫生行政部门,1件移送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另外,聘请协助监管部门,即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县卫生执法部门、县技术监督部门、县公安局下设乡镇派出所。协助监督检查10余次,对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活动起到极大作用。

2推动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

解决农民用药难、用药贵,让广大农民兄弟用上安全有效放心药是我们药品监管系统肩负的历史责任。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措施和途径,就是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律规范”的原则,结合嘉荫县的实际,实行以“连锁+配送”为主,医院代购为辅的方式,建立“点多、线畅、面广、多元”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具体运作方式是:“政府出面,药监牵头,经贸、卫生部门参与,药企竞选,运作规范,医药协定”。最后,确定了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为药品供应企业,即:嘉荫县德容医药连锁(零售)有限公司,伊春市养生堂医药零售连锁有限公司,分别负责对其设置在乡镇连锁门店药品配送及村屯服务性供药点药品配送。药品物流任务由连锁企业委托县医药批发企业负责(充分利用批发企业闲置的库房、车辆、人员等资源)。通过近一年的药品供应网络运行情况看,药品零售连锁配送延伸到村屯,初步实现了农民用药方便、及时、安全、有效、价廉(药品价格与县城连锁店同价)的阶段性目标。

(二)勇于实践,总结经验,完善机制。

在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上,全局上下统一认识,明确责任,积极运作。充分依靠县政府领导和各级政府支持,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统筹谋划,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认真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吸取教训的基础上,虚心向兄弟局学习,学习好的经验做法,指导我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实践。

首先,我们成立农村药品“两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方案,并以县政府层面印发;其次,在具体运作上,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召开多次联席会议,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设置村级服务性供药点问题;再次,统筹谋划,防止盲目。县局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下,制定了具体操作程序,统一制定规章制度,统一标识牌,统一宣传图版,统一“两网”示意图版。在县局还制定了全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一览图版和辖区网络分布图,各协管站、信息站制作了职责图版等,各推进组按计划,按程序运作;第四,推进药品“两网”建设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各村设置的新合作医疗点均为药品供应网点;第五,推进药品“两网”建设工作与规范药房工作相结合。凡是村药品服务性供药点的村卫生所,药房规范达标率为100%;第六,药品监督“两员”培训与药事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宣传相结合。药品监督“两员”既要接受培训,又要做好药事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既是监督员,又是宣传员。

三、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嘉荫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工作热情不高,影响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深入开展。主要表现在:

1、监管系统工作人员对农村“两网”建设认识高度不够。没有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上认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致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不均衡,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不够。如沿江村屯相对生活殷实,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两网”建设工作开展比较好;而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山上村屯“两网”建设工作开展的就不好,很多自然村屯,无卫生所、诊所,甚至连合法的食杂点都没有,根本谈不上用药方便及时;

2、聘请的协管员、信息员对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认识模糊,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主动性自觉性差,有一种应付了事,走过场的情况。

(二)药品零售连锁配送机制不完善。我县选择的两家连锁企业虽然通过gsp认证,但是,为农村药品供应网点配送上,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例如:药品品种不全,药品配送不及时,尤其是村级服务性供药点,配送不及时,一次提药数量少就不能配送,连锁总部重视连锁门店而忽视服务性供药点的药品配送;连锁门店兼作的药品配送业务不规范,票据开据、质量控制手续不完善等。

(三)各乡镇设立的农村药品监督网络的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运行机制亟待改进。例如:经费问题,“两员”学习、培训、考评问题等。

(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不完全,不彻底。例如:一些偏远、交通不便的自然村屯近二十余个无药品供应网点,这些弱势农民更需要解决用药难、用药贵问题。

(五)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如:有些网点建立了却没有开展工作。

四、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一是组织好全局监管人员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药品监管队伍,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二是搞好药品“两网”培训工作,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理论作为培训内容,增强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完善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一是监督网络。巩固和完善县、乡镇、村屯三级监管网络模式,逐步扩展到自然村屯,消除监管盲点,充分发挥协管站、信息站的作用。主要是站长工作的积极性和制度约束性,将药品监督工作纳入乡镇的考核内容;二是药品供应网络。重点是完善药品连锁配送机制,形成总部配送到连锁门店和服务性供药店,少量的药品由乡镇的连锁门店配送到所辖村服务性供药点的模式。物流方面,可委托批发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如邮政、客运、货运等;制度上,应重点解决制度内容和执行上,如:药品质量管理制度,退换药品制度,效期药品管理制度,业务票据开据、传递、记录制度等;三是充分利用现有村卫生所资源,使其一所三用,即医疗、供药、监督,达到资源共享。

(三)解决困绕贫困偏远村屯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瓶颈的方法和措施。目前,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薄弱环节是偏远的基础薄弱的自然村屯,如何建立药品“两网”,尤其是药品供应网点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我的建议是:

1、变监管部门责任为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行为。目前,国家局、省政府相继下发文件,明确责任和任务,药监部门协助各级政府贯彻落实;

2、把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评内容,尤其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

3、农村药品监督所需经费,应由财政部门予以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的贫困地区,应由省级解决;

4、农村药品供药网络建设上,重点是解决开设门店成本问题,应按政策给足优惠政策,鼓励连锁企业向村屯延伸设立门店;

5、对无卫生所的自然村,除人口少,交通不便,耕地少的村屯建议迁出外,一是经济状况尚可,人口在百人以上的,建议县政府责成卫生行政部门开设卫生所,由村委会解决卫生所用房,药品采取连锁企业配送的形式;二是无法设置卫生所的,建议乡镇卫生院设分门诊,由村委会解决门诊用房,卫生院医生定期轮流出诊,医生由医药下派轮流岗位,工资待遇由政府解决,并不降低标准,所得医疗收入可与住村医生分成等,并按要求设置药柜(非处方药),在村委会成员中选出一名有一定文化基础,经培训可做供药员;三是如有合法食杂店的可设置非处方药专柜,由连锁企业配送,人员经培训后上岗售药。

6、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培训,提高“两员”素质和协管水平。

篇6: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以德清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为例

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2008年初,德清县委、县政府和浙江省气象局、湖州市气象局共同提出在德清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这一设想,并得到中国气象局的正式批准。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总体要求,在省市气象局的具体指导下,成立了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方案,紧紧围绕“一体系、二工程、三服务”的总体目标,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在构建基层气象工作体系、提升气象社会化管理水平、深化气象服务内涵、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延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部分 基层气象工作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气象业务主管、部门乡村参与”的原则,建立“组织健全、职责明确、预案科学、处置及时、设施完备、保障有力”的基层气象工作体系。

1.1 加强组织建设,深化基层气象工作职能

1.2 完善应急预案,推进“数字预案”建设

1.3 加强业务建设,加大气象设施装备投入

1.4 加强科普教育,提升基层气象应用能力

1.5 落实财政保障,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1.6 落实政府考核,推进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1.7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三个能力”,落实“五项措施”

第二部分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农业正在逐渐的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也不再是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而是内容更全面、内涵更丰富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服务内涵,强化服务措施。

2.1 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2.2 提升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理念

2.3 坚持气象“三延伸”,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模式

2.4 开发特色服务产品,提升气象服务内涵

2.5 贴心优质气象服务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第三部分气象灾害风险与防御规划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和非工程性设施建设及城乡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全社会防灾减灾的科学指南。为了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科学预测和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3.1 气象灾害风险概念及内涵

3.2 国内外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现状

3.3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方法

3.4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依据及意义

3.5 《德清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与实施

第四部分气象社会化管理与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气象事业是公益事业,气象管理不仅包括业务和技术管理,也包括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加强气象社会管理,是履行《气象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具体体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德清主要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气象应急预案响应机制、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建立政府灾害防御考核体系、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等五方面工作为抓手,强化了气象社会化管理职能,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职能

4.2 完善气象应急预案响应机制

4.3 建立政府灾害防御考核体系

4.4 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4.5 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4.5.1 什么是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4.5.2 为什么要开展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4.5.3 发达国家的做法

4.5.4 德清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

4.5.5 德清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

4.5.6 德清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推进情况

第五部分 加强农村气象科普 提高气象应用能力

气象工作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气象科普是气象科技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科学防灾减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推进农村气象科普是贯彻落实中国局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公众理解气象科技,提高应用能力,有效解决农村气象科普缺失状况,满足广大农民对气象科普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5.1 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原则和着力点。

5.2 强化管理,促进科普基地规范化建设

5.3 健全网络,发挥协理员科普重要作用

5.4 更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重大主题活动

5.5 拓展领域,媒体网络为科普提供广阔空间

5.6 创新载体,拓宽农村气象科普阵地

探索与思考

 如何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 如何推进基层台站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业务水平? 如何增强气象社会化管理职能,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如何针对需求开展特色服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内涵?

 如何完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促进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德清局赴陕西人员名单:

篇7: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价格工作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新形势对价格管理部门提出的新要求。__市是革命老区,从2004年9月开始在全市农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

好班子”的新农村建设目标,__市物价局党组提出了农村价格工作要以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以增强信息服务促流通、以营造公平环境促发展、以扶助示范基地树典型的工作思路,以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价格服务带来的利益好处。三年来,通过全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面建设农村价格服务网络,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是价格主管部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加强和规范农村价格监管、全面贯彻“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价格服务站也是价格管理部门向农民宣传价格政策、传递价格信息的重要窗口。服务体系的建设开辟了我市价格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崭新面貌。

1、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我市从2003年开始,把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列入规划,下达了《__市农村价费监督网络实施意见》,在组织机构、人员选聘、经费来源等问题上作了明确规定,确定了从2003年起至2006年,用三年时间,在我市全面建立农村价格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市18个县(市、区)已全面建立了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并做到了乡镇价格服务站有工作职能,由规章制度,村有价格监督服务员。

2、服务站已成为农村市场价格“监督哨”。表现在: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得到宣传,提高了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群众反映的价费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反馈和处理,维护了农民利益,有力地支持了物价部门的工作,为稳定农村市场价格、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

3、服务站已成为价格政策宣传站。以服务站为依托,延伸了价格宣传渠道,扩展了价格宣传范围。在农村价格服务体系未建之前,我局编印的《__物价》只能发送到县一级。体系建立后,现已直接免费发送到服务站,由服务站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工具,把涉农价格政策和信息传递给农民,增强了价格政策的透明度。我市定南县物价局还为每个乡镇服务站订阅了省发改委发行的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价格月刊》,使最新价格政策信息及时传播到乡镇。

4、服务站已成为沟通价格信息的桥梁。__市地处山区,农民大多分散居住,交通、通讯等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封闭。服务网络的建成,初步解决了农村价格信息不灵通问题。我们以服务站为依托,把农村价格信息服务列为服务站的重要工作职能之一,指导其充分发挥村级价格服务员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农民无偿提供农产品购、销价格信息,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服务站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实现价格信息的双向反馈。以价格信息为引导,沟通农民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帮助农民改善种、养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二、强化涉农价费监管,为农民“减负”服务

农民收入能否有效增长与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有直接的关系。农民支出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成本问题,二是农民的日常消费支出问题。这两个方面都与价格政策和价格监管密切相关。加强涉农价格监管,清理涉农收费政策,帮助农民减负增收是价格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历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1、清理涉农收费政策,减少农民各项费用支出。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清理力度,对已明确取消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凡未经国务院和省政府及所属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其它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重点清理了涉及农民建房、农机监理、生猪屠宰、家禽检疫、农业用水、农民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计划生育、教育收费、民政等方面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目前我市已取消涉农收费项目57项,降低收费标准40项,转为经营性项目32项。

废除了某些带有歧视性的收费项目。同时对农民外出务工和进城务工的有关收费政策重新给予界定,即:《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农民免费办理;进城农民只须办理《暂住证》,每证收工本费5元。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部门对外出务工和进城务工农民不得强制要求办理其他证件,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利用办理农民进城务工等审批事项或手续时,搭车收费、超标准收费,或以押金等形式变换手法收费。

通过对涉农收费政策的清理,我市涉农收费环境大为改观,有关涉农收费政策方面的价格投诉占总投诉件的比例已由原来的28.9下降到现在的5。

2、实施农村教育“阳光工程”,从完善制度上治理教育收费环境。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乱收费问题,我市全面实施教育“阳光工程”,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完善制度措施入手,加大源头治本力度,主要有六项措施:一是实行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把收费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二是从2005年秋季,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三是进一步落实收费公示制,实行“先公示后收费,不公示学生有权拒缴”的办法;四是实行中小学收费的“两证、一卡、两公开、三坚持、四统一”的收费管理办法;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建立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安排督察制度,确保行政教育经费重点用于农村,促进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六是坚决制止任何部门和单位向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加重学校办学困难的错误做法,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农民关注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公寓收费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各地收费标准不一,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中小学学生公寓收费管理的通知》,为全市农村学生公寓的面积、住宿人数、收费标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农村教育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3、抓住关键环节,严控农资价格,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农资价格监控是物价部门常抓不懈的工作。我市对农资价格监管的重点是监控批发环节。特别是对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商的价格管住、管好。在水稻种子价格方面实行了差率管理和定额控制办法;在化肥价格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对化肥流通环节的中心县(市):赣县、南康、信丰、龙南、定南等地,重点控制住当地火车站到站点的化肥批发价格;按照规定的综合差率制定当地化肥各品种的最高零售价格,通过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广泛宣传、公示;按照“严防、严查、严处”原则,对农资价格市场形成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在政策予以疏导,减免了农资公路运输过路、过桥费。近几年来,化肥市场价格起伏较大,但由于我市措施有力,尿素零售价格控制在每吨1860元以下,维护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在促进农业节本增收,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4、加强河道砂石价格管理,保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2005年上半年,正当我市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全面推进之时,与之有关的河道砂石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有些地方价格有所波动,为保持河道砂石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我局立即下达《关于加强河道砂石等建筑材料价格监管的紧急通知》,采取了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农民自采自用的河道砂石收取任何费用、对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河道砂石价格维持原销价水平、将河道砂石价格管理列为县级物价部门年终考评内容等四项措施,市、县联动,打击妨碍新农村建设的违法行为,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扶助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服务。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扶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家庭收入。截至到今年3月底,我市市、县(区)两级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2000多万元,以低息、无息或无偿补贴等形式,支持农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大棚蔬菜基地28个,生猪基地21个、养鱼基地18个,肉鸡、蛋鸡基地8个,养鸭、养羊和养奶牛基地16个。改变了我市农村传统种、养业品种单一,方式落后的现象。帮助农民引进大量高新技术品种,为改善农民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本级从2004年以来,运用价格调节基金600多万元,扶持了5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示范性强的重点“菜篮子”工程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例如:由市价格调节基金发放50万元扶持的赣县五云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4640亩,年均向市场投放蔬菜4850万公斤,产值3680万元,纯收入2070万元,涉及农户2050户,吸纳劳动力6900人,户平年增收10098元,人平年增收2244元。

由市价格调节基金发放40万元扶持的大余县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基地规模面积500亩。从2004年起帮助农民引进以色列番茄、益丰番茄、村茄2号、拉优9号、泰国七彩椒、东风神剑辣椒、油绿长生苦瓜、种都西葫芦、冠华节瓜、小金瓜等各类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名、优、稀、奇高新科技品种数十个,每年向市场提供无公害、科技新品种蔬菜达3000余吨(含外销量),产值达300万元,年纯收入达165.84万元。高新技术普及率达到75,涉及农户156户,吸纳劳动力235人,户平增收1.063万元,人平增收2658元。

上述两个基地在带动我市农民实现科技兴农奔小康,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所入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坚持涉农商品价格监测,为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服务。

监测市场粮食价格,时刻关注粮食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动态,是我市多年来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在全市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监测网络,对粮食价格实行了定点、定时跟踪监测,定期上报并发布粮食价格监测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5年7月我市早稻收购价格下跌,我局向市委、市政府呈报《__早稻供大于求,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引起市领导重视,及时启动粮食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农民的种粮收益得到了及时保护。我局价格监测中心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城市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获此殊荣。

坚持监测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借助我市新闻媒体发布农产品价格行情,定期在__电视台、__广播电台发布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和价格政策核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在我市覆盖面最大的《赣南日报》、《__晚报》每周定期刊登农产品价格信息。并在我局编印的《__物价》开辟专栏,定期发布涉农商品价格信息,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渠道,把涉农商品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掌握信息、运用信息,引导生产。

五、加强农村价格市场价格监管,为营造农村价格环境服务

我市管辖范围广,农村人口占了全市人口的70%,维护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市价格主管部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来,我市把农资价格、农村教育收费、涉农建房土地收费、农电价格和农网改造收费、农民务工、计划生育、民政收费摆在重点监督检查的位置,共查处涉农价格违法案件314件,查处违法金额1386.68万元。涉农价格违法案件得到有力的遏制,农村价格环境明显好转。

六、价格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几点启示

1、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延伸了物价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成为物价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应该看到,目前其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潜在的服务能力还远未发掘,例如:在价格政策咨询、价格信息的双向沟通,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价格咨询服务,仍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因此,要使服务网络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其硬件建设(村级义务监督员的办公条件、通讯工具、乡镇一级现代电子网络设备)和软件建设(组织、指导、技能和业务素质)都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来说,还任重而道远。

2、加大医保投入,构建医保监管体制是解决农民“看病贵”的最佳途径。目前,农民群众对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的反应依然很强烈,“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的状况依然存在。积极探索降低农村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的途径仍是价格主管部门的重大课题,这一座“大山”何时搬走,是农民所期盼的。从当前的医疗卫生状况来看,不少地方已建立起了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农民的小伤小病一般都能得到及时治疗,但稍重一点的病还需到乡镇以上的医院治疗。解决农民“看病贵”的忧虑,可从来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费的投入,逐年提高大病、重病的保险额度,使农民看得起病;二是建立医疗保险机构价格监管运行体制,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建立医保机构电脑网络批价系统(监管方批价系统),医院出处方,由医保机构按预设系统对处方批价,并适用于所有的药品零售单位。彻底改变医院处方、批价、收费三位一体的局部垄断行为。解决多年议而不决的药价虚高、大处方、医药体制分离等各类议论不休的难题。改革代价小,不必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改革。经济投入上只要构建网络系统和软件研发。价格主管部门重构药品价格管理框架。

3、推进农村价格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让农民拥有足够的信息。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拥有一条之下而上的价格信息通道,拥有价格信息资源优势,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农民,可将触角延伸,建立之下而上的传输渠道,在村一级建立信息终端。建立保障机制,在村一级定点供应农产品价格信息,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村中的能人、做生意的人感受、发现它的重要,并高效、持续、源源不断的运行下去,让信息资源在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在信息网络建设中可结合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内逐步推进,将价格信息服务列为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的工作职能之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篇8: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我国是人口大国, 截至2007年底, 我国总人口达13.1亿人, 其中农村人口为7.4亿人, 占总人口的56.1%[1], 农村人口资源相当丰富, 但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基本特征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都较低。据统计, 在我国7.4亿的农村人口中, 初中以下的劳动力人口占81.9%, 农村高等教育普及率还不到1%, 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离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源内在要求相聚甚远, 难当新农村建设之重任。我国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1.5亿人以上, 每年还要增加600万农村劳动力, 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中,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是重要的一环, 所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 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形成双重压力。

根据交通部海事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共有约16万名持有有效海员证的远洋船员, 其中40%为高级船员, 而实际船上工作的可用高级远洋船员不到6万[2]。而截至2006年底, 中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9.44万艘, 净载重量1 1025.71吨, 其中, 沿海船舶9213艘, 远洋船舶2 278艘, 如果按平均8人/艘的配员标准, 需要9万多名在船高级船员, 我国高级船员供求严重不足。

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船员短缺不相适应, 说明我国航海教育的培养规模尚不能满足我国航运业发展对航海人才的需求, 航海教育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方面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航海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 政府高度重视, 给予政策支持

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化成船员, 通过劳务市场把这些劳动力输出到国外, 既能破解当前海员短缺的难题, 又能帮助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 而且能为农民带来实惠。

为了满足航运事业对船员的需求, 交通部海事局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船员教育培训, 目前, 除大连海事大学外, 其他航海院校都已划归教育部或地方管理。但为了充分发挥航海院校在船员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交通部克服各种困难, 继续向主要航海院校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近两年来, 先后为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集美大学投入7 000余万元, 用于航海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维护和建设。全国用于航海专业学生的实习船达12艘[3]。

其次, 为大力发展船员队伍, 拓宽船员准入渠道, 交通部海事局出台了非航海工科毕业生海员培训管理办法, 允许非航海工科毕业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培训后加入船员队伍。这样既可以缓解大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还可以吸引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到船员队伍中来;此外, 交通部还鼓励大型航运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建立船员基地, 这些都为航海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 航运事业巨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海岸线漫长,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远隔重洋, 外贸运输长期以海上运输为主, 资料显示,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1 547.4亿美元, 2005年达142 212亿美元, 2006年达到17 607亿美元, 继续稳居全球贸易第三位, 其中93%以上的对外贸易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4]。2007年, 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4.10亿吨, 比上年增长15.1%, 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继续增加, 水路货运继续快速增长, 2007年年底, 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 495公里, 比上年末增加107公里。全社会完成水路货运量28.12亿吨、货物周转量64 284.85亿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15.9%, 增速分别回落0.1个和加快4.2个百分点[5]。

航运业的迅猛发展, 从数量、结构和素质上对航运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国每年需新增海员8 000名左右, 但全国各类大专院校的航海类毕业生每年仅为4 000人左右, 远远不能满足海运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 个人意愿与企业意愿的耦合

从个人意愿看, 船员工作一般劳动强度大, 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条件好的家庭不愿意孩子将来从事船员工作, 而随着我国海员市场的发展, 船员薪酬与国际接轨, 海员职业待遇优厚对农村地区家庭困难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轮机专业学生的生源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他们希望接受航海教育, 毕业后从事高薪的船员职业, 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城市生源学生, 他们工作稳定, 流失率低, 因而培养成本和管理成本较低, 也受到船务公司的欢迎, 船务公司更愿意接受农村生源的毕业生。

(四) 国际海员市场的东移

由于发达国家有较好的陆上工作条件和社会福利, 愿意从事海员职业的人员在逐渐减少, 导致雇佣发达国家船员的费用要大大高于雇佣发展中国家船员的费用, 因此, 许多国家的船东为了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船舶的竞争力, 多采取悬挂方便旗的做法, 并雇佣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世界海员人力资源的重心正慢慢地从欧洲、北美向远东、印度次大陆和东欧转移, 亚洲已成为海员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 而我国船员占据国际海员市场的外派份额只占4.2%, 中国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 中国海事管理部门一直严格履行STCW 78/ 95等有关国际公约, 严格执行船员考试发证的管理规定, 中国海员证书被国际上公认为含金量最高的证书之一, 世界顶级航运公司和船队都已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

三、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 世界航海技术人才出现严重短缺, 而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STCW 78/ 95公约的实施, 国际船员劳务市场东移以及我国航运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对航海教育提出了挑战。培养大量满足国际公约和国内外船东要求的高素质航海人员, 是社会的迫切要求。

(一) 解放思想, 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几年, 航运事业的大发展也带来了航海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我国航海职业院校从2000年的6所增加到现在的12所, 且各院校招生规模均有所增大。2000年11月中国政府第一批进入了国际海事组织公布的满足STCW 78/ 95公约相关条款要求的缔约国名单[6]。大多数高等航海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理念和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市场的供不应求, 高等职业学校作为供给方, 处于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 一般都是企业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或自身发展需要恳求航运学校对自己的船员进行培训, 学校缺乏与企业的主动联系。而今年教育部出台有关成人教育的政策, 使航海职业教育针对高考毕业生的传统生源急剧萎缩。此时, 高校应主动出击, 顺着政策导向, 开拓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农村市场, 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收入, 既能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又能确保航海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 创新航海职业教育模式,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航海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学生就业订单, 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 根据教学需要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安排教学,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7]。

船员的前期教育和培训费用较高, 完成三年的船员教育和培训, 通过适认证书考试和评估大约需要3万元, 这对农村地区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由于先签订就业意向, 再通过教育培训实现上岗, 办学专业对口, 就业单位落实, 待遇有保障, 因此, 订单式培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直通车”, 可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合理流动, 而且这种模式更能激起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

在订单式培养中, 企业要与学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沟通, 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航运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 通过航运企业的更多参与, 力求在课程内容、培养方向上紧密贴近市场, 按照市场需求变化更新课程, 同时在教学的同时, 要给予学生企业文化的熏陶, 使他们及早地了解将来所服务企业的环境、文化, 及早地适应企业要求。

(三) 创新办学机制, 构建灵活多样的办学体系

我国航海职业教育主要采用一贯制培养型模式, 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曾为我国航运事业培养了大量的航海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不够先进, 办学形式单一, 教学管理体制不够灵活。要想使我国的航海教育事业保有持久张力和充足发展后劲, 必须与时俱进, 主动适应国际化潮流, 以开放的国际化视野, 加快实施改革和发展策略。

首先, 重新设计培养目标, 要以培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目标, 兼顾其所受文化背景, 根据国内外远洋运输企业的需求、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 准确制定出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了解、吸收并实践国际通行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技术要求和考试标准。其次, 在办学形式上,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根据生源基本情况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培训方式, 以增强航海职业教育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的适应性。

(四) 创新航海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专业口径

面对全球航运市场的开放与发展, 船员需求不仅意味着数量上的扩大, 更有素质的高要求, 21世纪国际化航海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有:掌握扎实的航海专业知识, 熟悉国际法规、国际惯例, 善于经营管理, 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航海英语应用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对航海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同时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较强的海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8) 。可以说现代航海对高级船员的团队精神、心理、沟通能力、英语、法律等知识要求越来越高, 但相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 英语能力相对较低, 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在义务教育阶段,

摘要: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高级船员的需求随之增加, 但我国高级船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和船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机遇, 最后探讨新形势下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航海,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②吴立军.中国高级船员市场现状分析[J].世界海运, 2008, (6) .

③新华网.“以人为本”稳定发展船员队伍——访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 2008年4月16日.

④朱鸿清.为海运经济发展开发新的人力资源[J].经营与管理, 2007, (4) .

⑤交通部.2007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⑥汤国杰, 薛丛华.中国高等航海职业技术教育与海员输出[J].航海教育研究, 2006, (4) .

⑦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不平淡的春节作文下一篇:家乡的风景初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