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故事

2024-07-23

乡村儿童故事(精选8篇)

篇1:乡村儿童故事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

篇2:乡村儿童故事

“走,游康哥哥。”堂弟堂妹们扯着我的衣服,对我说,“我们冒险去。”听到“冒险”这个词语,我的好奇心就作祟了:“什么冒险?”一个疑问从我的脑子里飞奔出来,“好好好,我去。”我对他们说。

一出别墅,外面寒气吹得我发抖,可那些孩子则像刚飞出笼子的小鸟,快乐地像田野奔去。于是,我也跟着他们上了田埂,一步步向远方走去……

不知走了多久,我已经有点体力透支了。可那些小孩子们却还是停不下来,一下子这儿瞧瞧,一下子那儿看看。突然,他们开始叫起我来:“哥哥,快来帮我们。”我以为发生了什么危险事,赶快向声音那头跑去,跑到他们跟前,我问:“怎么了?”他们指着那比他们个头还高的田埂,说:“帮我们爬上去,好吗?”我舒了一口气,便先爬了上去,然后,把他们一个个拉上田埂。

我站了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往后望去,那大大的别墅已经小得就像一个点,那别墅后的竹林一片深邃的翠绿,也看不见了。抬头看,四五只灰色的麻雀在湛蓝的天空中飞过我的头顶,它们应该是从那片竹林飞来的吧。它们飞走后,我的目光自然停在了前方的那几栋星星点点的房屋上,那些房屋已升起了炊烟。这时,我才缓过神来,对他们说:“别玩了,快回去吧,要吃饭了。”

当然,我们玩的东西多的不能再多了:用四叶草的茎来打架,一起去挖芥菜,一起去烤红薯,一起去追鸭子,一起在别墅里捉迷藏。这些事我在平日上学的日子里想都不能想,而现在却是这么的疯狂、快乐。就算玩得满身是汗也没关系,因为没有拘束,没有在城里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有笑声,舒畅。

篇3:乡村儿童故事

内容简介:该书是到中国志愿支教的德国教师卢安克, 历经10 余年教学实践的呕心之作, 较完整地反映了他在一所山村小学——板烈小学的教育教学历程。这是目前在偏远山村小学进行中长期教育跟踪的比较少见的研究。全书不仅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真实状况, 而且探索了乡村教育问题的未来之路与乡村儿童的内在教育规律, 具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作者的教育态度无私、严谨, 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其关爱每一位儿童的教育理念也将引起读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

推荐理由:卢安克是德国汉堡人, 199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 1999年开始在广西做志愿教师, 2003年起在板烈小学支教10年。这期间, 他一面设计课程, 一面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书籍、撰写文章, 工作非常勤奋。卢安克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是在德国自然主义教育背景与在中国10年基层乡村教师生涯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的。两种条件兼具, 使这本书具有一种独特深入的视角、非同寻常的阅读价值。

篇4:夜行的乌干达乡村儿童

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们,臀部丰满、乎拿粗糙玩具的女孩们,还有那些头顶泡沫床垫或两手空空的孩子们都在匆忙走着。大家都为了一个目的:逃避叛乱分子夜晚对村庄的袭击,到城市中心找个安全的地方睡觉。

詹尼弗和苏珊边走边用甜甜的英语唱着一首进行曲:“古卢人正蒙受苦难。这里的教育状况极差,通讯落后,古卢不再有处女,她们都被强奸了。现在听我们说:古卢不再有处女。”

儿童“夜行侠”

这些孩子被称为“夜行侠”,每晚都有来自300多个村庄的大约 1.5万名乌干达孩子像这样艰苦跋涉,到离鸟干达首都坎帕拉北部大约175英里的古卢避难。在乌干达北部其他城市,比如利拉和基特古姆等地方也出现了这种儿童夜行流。

从1987年起,乌干达的游击组织“上帝抵抗军”(LRA)就开始活跃在乌干达北部,他们夜间袭击鸟干达村庄,绑架男女儿童补充兵源和充当其性奴隶或者勤杂工。当乌干达政府于两年前对其发动进攻后,LRA对儿童的绑架次数就增加了。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 NICEF)透露,去年平均每天都有 30名儿童被LRA从寄宿学校和家里绑架走。

为此,乌干达儿童开始夜宿较难被袭击的城区,父母则呆在家里看护财产。当然父母们也一直是叛乱分子绑架的牺牲品,只不过儿童是主要目标。从1994年至今,已经有大约3.4万名乌干达儿童遭绑架。城里也不安全

在通往古卢的路上,14岁的伊诺森特·奥皮侬亚用完美的姿势优雅地走着,同行的是妹妹昔罗希·阿帝芒格。尽管普罗希只有16岁,但驼起的背部、深陷体内的双肩都使她看起来像是60岁的老大太。

普罗希清楚地记得,在1998年 7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二,她被抓去当了“叛乱分子的妻子”。当她于去年逃脱以后,整整3个月没有说话。哥哥伊诺森特清楚地记得她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我仍然对村庄充满了恐惧,他们可能还会绑架我,让我们躲到古卢城里吧!”

普罗希的表情显得十分严肃,好像仍然沉浸在那场可怕的噩梦中,她被强奸了许多次。有一天,她还被迫参与杀死了跟她一同被抓去的一个女孩,原因是女孩不满足一名叛军指挥官的要求。她的脑海中至今还忘不了那个女孩浅褐色的双眼。

“我真的感到羞愧。我当时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后来我真想死。我不是在享受生活,而是在经受煎熬。”她喃喃地说着,双眼噙扁了泪水。然后,她把夹克脱下来,反复说着一句话:“我真想死,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你找到了我。”伊诺森特抚摸着她的手说,“尽管我当时也很害怕,但我告诉你,我们可以一起相依为命。”

“确实如此,”她看着哥哥伊诺森特,说罢,又把脸埋了起来。

有一天深夜,他也试图保护妹妹普罗希。那是在古卢市中心的一个潮湿而又肮脏的汽车站,两名男子企图脱掉睡在一张木椅上的普罗希的衣服。她醒来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并大声尖叫。

伊诺森特回忆说,当时身高还不足1.52米的他也不知该怎么做,“因为那两个家伙的块头比我大多了。”于是他也开始用最大的声音拼命尖叫,并打其中一个人的手臂。后来,这两人猛击他的头部,他晕倒了。

“诺亚方舟”避难所

这些夜宿古卢市的孩子们都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他们有的蜷缩在商店的走廊上,有的睡在政府办公楼和教堂中,幸运的孩子则住在由援助组织搭建的三顶帐篷中,不仅有吃有喝,有专人监管,帐篷周围还围着铁丝网。这个由三顶帐篷组成、名为“诺亚方舟”的避难所位于古卢郊外。

夜晚的空气显得十分凉爽,但是“诺亚方舟”营地的许多地方都在传播严重的咳嗽,那些生病的孩子带痰的干咳声使得室外教课的老师的声音几乎无法听见。

8:30是晚上活动的时间。老师们站在斜靠树干的黑板前,讲授清洁、HⅣ防护,以及尝试吃蛋白质而不仅仅是树上的水果的重要性。“嗤!”苏珊不屑一顾地嘲弄着说,“我还从来没有吃过蛋白质。请问到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东西?”

另一大群孩子则聚集在帐篷附近惨白的灯光下听唱诗班唱歌。“我们寻找和平,却没有和平,我们看到的都是枪支和相互残杀。”孩子们唱道,“但是一旦你死后,就不用担心了。耶酥会拯救你,你们将获得自由。”古卢的“巴格达”

孩子们对夜行的每一个情景都起了名字,还编了歌,并形象地称“诺亚方舟”避难所为“巴格达”。伊诺森特认为,“就像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一样,这里正在发生一场针对孩子们的战争。”

而詹尼弗说她和苏珊之所以称避难所为巴格达,“是因为这里的规章制度就像萨达姆·侯赛因的统治一样严格、残酷无情。”2004年 2月初,一名监管人员抓住了试图通过出卖色相来换取学费的詹尼弗和苏珊。

苏珊两眼呆板地解释说:“我们得不到上学的费用,这是我们惟一的赚取方式。我们不能靠在田野里种庄稼或者卖蔬菜来挣钱,因为那太危险了。”过去的傍晚很美好

24岁的安内·科鲁伊负责管理这家难避所,她每天在周围巡视,一旦宣布就寝的时间已到,孩子们就会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帐篷(每顶帐篷大约有500名孩子),人挨人躺在地板上的草席上。他们一个个双眼充血,紧张地盯着帐篷的出口,最后疲倦地入睡。

孩子们都清楚地记得,过去,这种凉爽的傍晚一直是阿科里部落最美好而又充满私密的时刻。每晚,各个村庄中央都会堆放一圈干柴点燃取暖,父母和村里的长者就围在火堆旁给孩子们讲故事和寓言,或者猜谜语,目的是让他们养成诚实的举止和作风。孩子们用短剧的形式把这些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以后,再向那些专注看戏的观众们解释其中的寓意。接着,就端上热喷喷的饭莱。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一整天做一次回顾。而如今,所有这些传统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常常玩的一种称为“阿鲁普”的短剧。游戏有些类似捉迷藏:一些孩子假装叛乱分子,寻找儿童进行绑架。父母整夜无眠

当孩子们在城市里睡觉的时候,待在家里的父母们内心很复杂:既担心孩子的安危,又对叛军充满了愤慨和仇十艮。

在靠近一块南瓜地的一片芒果树林的树冠下,比斯妮蒂娜·阿凯欧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叛乱分子在1998年绑架了她11个孩子中的3个,他们至今没有回家。1996年,她的丈夫又因病去世。

阿凯欧长着一头卷发,脸上总是带着温馨的笑容。与部落中的许多人一样,她一直为自己恪守的传统和道德规范而自豪,并每天至少一次通过唱歌和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她一直担心孩子的安危。“我有时真是气极了,”阿凯欧说,“我们整天忙于让孩子躲避LRA,根本无暇教他们任何东西。”

“当你睡觉时,身旁没有自己的孩子,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我每天都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生活,”她说,“可我还得让她们夜行,我得为她们的生命着想,她们在避难所更安全。”列队准备回家

这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昏昏入睡的孩子们在水泵外排着长队等着冼脸,随后又列好队。伊诺森特是避难所指定的学生头,负责清点人数和整队。他还让一群孩子加入自己的手工小组。

伊诺森特经营着一个儿童手工小组,专门生产手机和当地建筑物的模型。叛乱分子常常用木头和汽油罐与他交换。他将用于制造工艺品的两把长椅和两张桌子称为自己的办公室。

“我有自己的主意和理念边说边自豪地展示着“办公室”内的工艺品。“我一直在努力全方位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乌干达政府总统。我太喜欢学习啦!”几年的时间内,他的兄弟姐妹中就有4人被绑架。1996年,他的父亲也失踪了,他们迄今没有一人回家。现在,他的妈妈也因疟疾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里的孩子大多数保持沉默,但伊诺森特并没有停止交谈的意思。“我们做这些工艺品的目的是为了暂时忘却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他继续说。

排着整齐队伍的孩子们正在附近等着解散。一个品行不端的孩子企图偷一块地毯,不过,他的方式大笨拙了,竟然把毯子揣在衬衣内。他被带到所有孩子的面前示众。避难所的一名负责人在对其进行批评后,又当众拥抱并放走了他,当然,地毯留了下来。

伊诺森特笑着并忧伤地评论说:“所有这些孩子都缺乏道德规范教育,我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受到了损害。”

当监管者宣布孩子们回家的时间已到的时候,伊诺森特开始指挥孩子们排队离开避难所。所有的孩子汇成一股人流,走出铁丝网大门。门外,几个正在咯咯大笑的孩子停下来往头上顶一根倒下的大树枝。女孩们坐在男孩的自行车后座上。孩子们互相追逐着向家的方向跑去。

此刻,古卢看起来真像一所巨大的小学校园,所有的孩子似乎都无忧无虑,他们乘着明媚的阳光蹦蹦跳跳地“放学”回家了。小资料

叛军首领约瑟夫·科尼是土生土长的阿科里人,他口口声声说要推翻约韦里·穆塞韦尼总统的政权,实现人人平等,结果却调转枪口,与家乡人为敌,专门绑架阿科里人的孩子补充兵源,他共娶了几十名儿童妻子。2002年3月,穆塞韦尼总统派出1万多士兵,捣毁了科尼的叛军基地。叛军的反击方式就是绑架儿童补充兵源。

篇5: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xx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校现有学生603人,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101人,占学生比例的17%。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为89人,占学生比例为15%。在这些数字中,尤其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数量更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一、基本概况

我们校所处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种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情况最多的,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与分析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根据本校的实际调查中显示,留守儿童一般在低年级阶段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优生的成绩还有很大的比例,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多数的孩子,甚至用一句不夸张的话来说,孩子的成绩基本都在下降,甚至有的学生由班级的前几名,掉落到班级的后几名。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父爱母爱,生活中的很多困难无人倾诉,成长种的困惑无人及时的引导和排解……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

四、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期间,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多一份关注。对于个别班级中的学困生,教师采用一对一帮扶措施,让他们在学校中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爱,排解他们孤独的情绪。

2、通过班级班会,让学生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让这一部分儿童能真正的理解父母,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也是很不容易的,从而让学生不至于去怨恨父母在他们童年时期给他们带来的阴影。

篇6:关于乡村儿童教育缺失的论文

关于乡村儿童教育缺失的论文

【摘要】“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缺失,给原本严峻的乡村教育更增沉重。而乡村儿童教育缺失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地方歧视性的教育思路,现行制度的城市中心化。要改善解决乡村教育缺失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很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必须往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开放户籍准入制度,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让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共享国家的教育资源,国家在乡村、城市教育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将腾飞得更快。

【关键词】教育缺失;城市中心主义;管理体系;户籍制度;

乡村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爱乡村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乡村儿童教育新问题

中国的乡村教育是个严峻沉重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层面的因素。而近几年来,乡村儿童中出现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使这话题更令人忧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打工,大部分人没能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乡村儿童远离父母,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看管,我们把这一新的弱势群体称之为乡村“留守儿童”。而“流动儿童”则是少数随父母进城的乡村儿童,他们虽身在城市,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儿童,就学生活等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缺失父母的关怀照顾,出现了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情缺失等现象,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第一,学习较差。首先,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其次,监护人年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沟通有障碍,教育弊端较多,“隔代教育”问题严重。我班有好几位学生就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位男生,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务工,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但老人不识字,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甚至无能为力。

第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与孩子联系少,跟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长期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也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导致“留守儿童”任性偏执。

第三,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介入较少,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儿童在自身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会有许多烦恼与冲突,没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教育,进而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对生活正确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

第四,行为偏差。留守儿童年纪小,自律能力差。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教导,迷恋台球、网吧、游戏厅,甚至受社会上一些小痞子影响,经常逃课、打架,甚至小偷小摸。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流动儿童占了19.37%”。事隔7年,可想而知,现今远不止这个数据。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多,人户分离日益增多,原有的儿童保护政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变化,并由此影响了流动儿童包括受教育等权利的保护。《我国9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就用数据反映了了这种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已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问题的产生是受到我国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一个适龄儿童,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离开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是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城乡间的区域壁垒,随着外地人口流入城市,在城市里悄然竖起了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儿童幼稚的心灵,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壁垒。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二等公民”的不公平待遇,他们觉得在城市“到处要钱,赶人,查证”。

但是,流动儿童还得在城市环境下生活,他们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但这些流动儿童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终究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

二 乡村儿童教育缺失引发的思考

(一)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

虽然国家免了农业税,提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还不大可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要想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出门打工,通过跟城市的交易,是一种最方便,也最易于实现的途径。而现在的中国乡村儿童教育,对于家长的配合要求更高,但家长出门打工,常年在外,往往谈不上和老师的配合。外出打工的农民走了,乡村儿童教育问题多了,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了。

国家经济发展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教授在CCTV2《对话——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说“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就完成了”。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我们已经非常习惯的落差,乡村是否永远应当负担不均衡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乡村教育是否只能建立在城市对乡村的同情上?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教育条件落后......;二是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落后”。其实,像奥特说的,离开了人的真实的境遇来谈论人,你是无法对这个人有一个真实的描绘的。同样地,没了解乡村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而侃侃而谈那是很空洞的。乡村教育落后,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吗?不是的,至少,贫穷不是乡村教育问题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乡村教育落后的终极原因,而是穷背后的原因导致了乡村教育的欠缺。乡村教育之所以很难有显著的发展,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城市中心主义。乡村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用可怜的有限教育资源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当我们在为这些人才感到骄傲时,这些农村的优秀人才又融入到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城市的强势阶层又进一步加强,而乡村“风采”依然,依靠教育来改变乡村面貌又成了一种期待而已。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人生而不平等,起点不平等就意味着以后所有的发展路径都不平等。“现在的义务教育状况有些像《圣经》上说的‘马太效应’: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更少”。若现今的城乡割据制度没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乡村教育越发展,城乡的距离会越拉越大。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曹锦清教授认为“差距拉大是必不可免的,情绪化是不对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我们要尽量缩小差距。......国家如何调节,使得下层民众能够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好处......;应该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关注民众,关注下层,因为关注民众就是关注他自己”。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最大的现实经济问题是“三农问题”,因为最大多数的人口在乡村,中国人最为广阔的栖息地是乡村,而乡村之所以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但是教育落后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原因来考虑,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初始资本匮乏更能解释乡村落后的现象。

(二)乡村教育“留”还是“走”?

“哈姆雷特感慨道,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留还是走,都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更为紧迫的,是走的问题”。

张文质老师和林少敏老师在《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认为,按照罗尔斯正义理论方案,用机会原则即发展原则可以让弱势群体得到补偿,弱势群体才会不断缩减。于是,我们本着高尚的人性作引导,尝试着改变。

第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父母双双外出,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适合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和交流上,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要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要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第二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系。日本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传统,他们城乡基础设施一致,城乡的学校没有优劣之分。而中国,越往偏僻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越简陋,教育资源越匮乏。大学生支教、希望工程等国家与民间干涉的措施对乡村教育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乡村教育中的一切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依靠乡村教育当事人的智慧,但智慧若被约束,一切将无从谈起。中国乡村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管理体系,一种能使中国乡村土地上兴起千万个生机勃勃、创新进取、各具特色的学校的管理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获得村庄秩序大致有五种途径:一是习惯法,如宗族制度;二是现代司法体系......;三是国家行政的强控制......;四是建立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精英控制;五是民主自治。”

而要达到改革目的,只有运用综合模式才是真正切实可行的。“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

“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是中央及省级财政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直接将乡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各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既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

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使教师获得必要的民主权力,是把乡村教育这样一件头绪繁多、困难重重、点多面大而对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意义极其重大的大事办好的必要前提。

另外,国家政府合理地配置乡村教育资源,让乡村教育达到应有的水准线,别让“贫困需要教育,教育改变贫困”的旧模式使乡村教育再度陷入恶性循环。现今,金字塔式的教育等级结构,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差别得有多少的弥合?坚信,教育平等的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能让国家腾飞得倍儿快!

第三建立乡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乡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乡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乡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四开放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今年春晚打工子女朗诵的那首诗歌,让人百感交集。农村的孩子意识到不能和城市的孩子比爹娘,因为受教育水平的制约,注定了农村孩子的父母只能携子带女奔赴城市打工。而今,教育的缺失能使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比明天吗?教育,是穷人和弱者通往机会的桥梁,奢谈一个文盲与博士之间机会平等是不理智的。机会平等,如果离开受教育权平等这个前提,就是宣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鼓吹不分等量级的拳击比赛。在现实面前,城市允许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存在,免收农民工子弟的借读费,让打工者子弟共享城市的教育资源,使这些农民工的孩子有学可上,总是聊胜于无。

篇7:关注乡村儿童健康项目计划书

【项目名称】

救护知识下乡进校园——关注乡村儿童健康

【执行机构】

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

【项目背景】

根据2011年联合国统计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20万14岁以下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即每三名死亡儿童中就有一名是因意外伤害致死。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发生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这是当下一个普遍社会问题的写照,即国人逃生和急救能力的相对缺乏。尤其在农村地处偏远,因医疗救护水平差,以及救护能力有限等等也使得青少年安全问题更为凸显。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2%,甚至很多人连120急救电话都不懂正确使用;相比之下,美国每4个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新加坡每8人中有1人接受过专门培训。

在少年儿童中,因急救知识和能力缺乏造成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将急救和安全知识培训纳入学校教育,更是十分必要。因为无数事实证明,从小就打下的基础是最为牢靠的,且急救知识一旦作为必修课出现在中小学教育中,就意味着它需要通过考核,来保证孩子们学会,而非走马观花,应付差事。如此,一来可以使少年儿童的意外伤害事件大大减少,二来,也能从根本上提升国人的安全意识和救助能力。

【项目实施地】

合肥农村(留守儿童)各中小学(10所)

【项目服务人群】

农村青少年儿童(留守儿童)

【项目目标】

1.减少合肥地区青少年的意外伤害,增强自救和救人能力;

2.解决农村地区(留守家庭)健康教育水平差的问题

2.农村孩子中多是留守儿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保护和自我保护能力;

3.增强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医疗救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计划解决的问题】

1.帮助青少年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家庭解决家庭健康知识缺失问题;

2.做好项目执行团队志愿者自身医疗知识的培训工作;

3.做好项目实施地的中小学及乡村小学的宣传和开展工作;

4.做好孩子家长或老师的沟通工作。

【项目周期】

从2013年6到2013年10月

【项目产出】

1.关于医疗知识下乡活动的宣传视频(微电影)一部。

2.市县级以上媒体报道4篇以上,省级2篇以上。

3.活动涉及学校有1000名青少年儿童救护能力达到合格。

4.从培养的小学员中评选出10名优秀救护员就行表彰,并授予证书。

5.通过腾讯微博宣传活动进行和开展情况,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6.培养和锻炼项目执行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能力。

7.每名志愿者撰写一份活动报告,制定活动方案及总结报告,为后续活动开展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8.在大学新生中做此次活动的公益宣讲会,将此活动的影响力深化下去。

【项目进程】

日期

活动/工作

备注

前期调研阶段

1.与合肥学院团委沟通活动的具体事宜得到院团委的支持;

2.面向全社团内部选拔有爱心、有能力志愿者20名,为其购买活动期间的意外保险

3.与合肥市教育局取得联系,获取合肥农村地区中小学其是留守儿童中小学的信息,并进行实地的调查走访

4.确定活动面向的10所中小学;

2013年6月14日

成立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医疗救护下乡进校园——关注乡村儿童健康》项目组和动员大会,选拔相关小组领导团队;

2013年6月21日-2013年6月22日

与合肥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提高执行团队的志愿者培训专业的医疗救护知识和能力,取得安徽省红十字会医疗救护合格证

2013年6月28日-2013年6月29日

1.购买和制作活动所需全部用品以及相关用品的准备(医疗救护人模型,队旗,队服,横幅,材料打印等)

2.在次与此前达成协议的10所中小学沟通,确保不出现变故。并安排好志愿者住宿问题

2013年7月6日

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社会实践启动仪式

合肥学院团委统一进行

2013年7月9日

1.抵达第一个活动地点(中小学)

2.团队负责人与当地学校和当地教育局相关领导做好沟通和活动的对接

2013年7月10日-2013年7月20日

调研A组前往10 中小学进行教学之前的医疗救护知识和能力调查

2013年7月10日-2013年7月20日

教学组给10所中小学学员进行授课和考核

2013年7月10日-2013年7月20日

调研B组前往10 中小学进行教学之后的医疗救护知识和能力调查

2013年7月21日

针对所有学员组织医疗救护知识和技能大赛

2013年7月22日

返回学校

2013年7月22日-2012年8月1日

1.撰写活动实施前后数据分析报告,检查教学成果;

2.每名志愿者撰写一份活动报告,及总结报告。

2013年10月4日

校园宣讲会,介绍和宣传此次活动的成果

合肥学院进行

【财政预算】

活动/工作

经费科目

金 额

备 注

前期调研

路费

200元

10名志愿者,路费20元/人

餐饮费

100元

10名志愿者,10元/人

材料打印费

10元

保险费

280元

20*14元/人=280元

志愿者培训

培训费

100元

安徽省红十字会救护合格证工本费5元/人

医疗救护知识教学中

救护人模型

0元

从合肥市红十字会借

队旗

100元

队服

400元

20套,20元/套

材料打印费

240元

1600页*0.15元/页=240元

横幅

200元

10所学校,5*(8*5元/m)=200元

路费

400元

餐饮费

865元

荣誉证书

50元

奖励10名优秀学员

宣讲会

横幅

40元

矿泉水

15元

嘉宾专用

经费合计

3000元

【目成员简介及过往项目经验优势】

杜佳佳:女,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负责人,主管社团对内,大三学生,合肥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在校期间负责组织社团多个大型项目,项目活动操作经验丰富,口才很好,曾获得安徽省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等等省内外奖项,已经取得了《安徽省红十字会医疗救护培训合格证》,曾受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预防艾滋病主持人培训班并顺利结业。

袁映凯:男,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负责人,主管社团对外发展,合肥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大二学生,负责社团度外交流,在合肥地区公益组织发展较为了解,代表社团多次出席对外交流工作。为人勤恳,有思想。已获得《安徽省红十字医疗救护合格证》

汤金鹏:男,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组织部负责人,合肥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大二学生,合肥学院医疗救护服务队负责人,在策划组织方面能力突出,对待事情较为负责,认真,已获得《安徽省红十字会医疗救护合格证》

【如果您后续可获得20-100万的持续资助,项目的规划是什么?】

1.扩大活动的效果,向全合肥乃至安徽高校公益组织分享活动成果;

篇8:乡村儿童故事

一、前言

儿童生命形态的特殊性已经越来越被成人社会的所认识,成人社会也在各个方面为儿童提供特殊的关照,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也对儿童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例如一些餐馆提供的儿童营养套餐,旅行社开发的儿童旅游产品,专门为儿童创建的儿童博物馆等等,但是这些仅仅是少数现象。

在上个十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经常将儿童旅游比喻成“待开发的‘金矿’”、“待开发的‘富矿’”,来呼吁旅游业对儿童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旅游的发展。但是,笔者发现,旅游行业即使看到了儿童旅游的特殊性需求,也只是更多着眼于儿童作为目标市场潜在的巨大利润,虽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只有当一个企业挣脱狭窄的唯利目光,放眼长远,才能在竞争市场上脱颖而出。只有真正想为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旅游产品的企业,才能在儿童旅游市场上取得主动权,同时也能在该领域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所以笔者提倡在面对儿童群体这一特殊旅游人群时,儿童自身的成长需求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迫切需要旅游企业摆脱陈旧的旅游开发模式,同时要求开发者拓宽视野,不仅从旅游市场学、营销学等角度,而更多地从儿童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儿童旅游。

一方面,儿童旅游需求具有一定普遍性,这也就需要开发一些具有普遍吸引力儿童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不同,儿童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应该呈现多样性,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条件的儿童开发不同的儿童旅游产品。

二、儿童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

(一)以儿童为中心

笔者认为“以儿童为中心”是儿童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原则。儿童是人类最敏感而且最微妙的群体。许多成人认为自己了解儿童,因为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儿童,但是其实成人没有能力完全记起自己作为儿童时的存在感觉,一直到现在,在很多方面,儿童对成人来说还是个迷,所以成人应该尊重儿童。但是由于成人的自以为是和傲慢态度,儿童一出生就受到成人的掌控和压制,蒙台梭利在20世纪初就对成人进行控诉,可直至今日,这一现象在中国仍普遍存在,尤其体现在学校教育方面。

“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开发者摆脱强者的姿态,必须从内心尊重儿童,并认识到儿童的特殊性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开发者应该有一定的儿童学、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并通过调研等方式了解当下儿童的而生存状况,针对儿童生存状况,设计儿童旅游产品。这样的思考必然会对当下热门的修学游、亲子游产品提出质疑。

(二)以解放儿童为主要目的

在对天津市392名小学生的调查中,有40.6%的小学生认为在旅游中最大的收获是“度过快乐时光”,26.3%的小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收获了知识”,这一部分偏于高年级小学生。在儿童对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喜好方面,位于前两位的是自然风景和儿童乐园,其选择率远高于博物馆、历史名胜这类旅游目的地,这也说明儿童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快乐。儿童做每件事几乎都是出于寻求快乐的原则,这点在幼儿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然而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成人便要他们学会压制快乐而服从现实。但其实,“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生活,这是人类的本性。”当缪斯式的儿童文化与相对呆板的学校文化发生冲突时,儿童旅游是否可以以自己的方式释放儿童天性,守护儿童成长?旅行社是否可以提供有益的旅游产品使得家长除了为孩子选择课外补习班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可靠选择?

“锻炼身体和意志”、“获得知识”“开阔眼界”,这些是儿童旅游意义的几个方面,但是儿童旅游却不能从这些方面出发,不能以此为目的。儿童旅游应该以带给儿童快乐、解放儿童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为了附和应试教育,也不是为了增加儿童知识。可以说,修学游产品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就儿童旅游市场的主体产品而言,不应该是这一类产品。这并不是说儿童旅游不具教育意义,只不过这里的“教育”意义不是为了迎合狭隘的应试教育,它具有更为广阔的意义。

(三)追求儿童旅游的深度体验

1、摆脱“旅游线路”的机械模板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产品仍然在整个旅游供给市场上占主流,如果想较为深入了解某一旅游地,旅游者往往愿意选择自助游。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快餐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旅行社能在一天的旅游行程中安排大量的景点,而大多数游客似乎也能认同这种旅游方式,否则它不会主导旅游供给市场这么久,也许在旅行社和游客看来在旅游过程中了解什么、收获什么不重要,去过那里、拍过照片才重要。而自然率真的儿童却不这样想,他们不在乎去过的地方具有何种头衔,如果他们喜欢一个地方就希望可以高高兴兴地多呆一会儿。这个世界对还没有完全社会化的儿童来说是神奇的,他们渴望体验这个美好的世界,当一种美好体验停留在他们心中愈久,愈能感动他们的心灵,保持这些对世界最初的体验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儿童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追求深入的体验,给儿童足够的时间体验,而不是催促他们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

2、慎重选择大众景点

大众景点在假期往往人满为患,这在我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关于取消“黄金周”以疏散人流高峰的建议也时有提出,但是这并不是个易解决的问题,所以至今难见成效。“人多”是一个易引起许多问题的导火索:大量安全隐患、旅游质量下降、设施破坏严重等等。这样拥挤的环境极不适合儿童旅游的开展。除此之外,大众景点缺少儿童设施设备和儿童导游,以及在某些方面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也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与儿童文化相悖。所以儿童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大众景点选择上应该更为慎重。

除却大众景点,我们周围存在着一些没有“名气”、朴素、简单的旅游资源,正等待着一种崭新的眼光去发现。

三、儿童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条件

蒙台梭利曾说“儿童的心理世界是如此的多变,如果将他们置于不适当的环境中,他们的天性就可能完全被掩盖、被其他东西代替。”她认为虽然环境是由成人提供给儿童的,但事实上,它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积极的,能够体现成长中儿童的需要的。笔者认为儿童旅游的根本目的应该在这里——营造一个能够满足成长中儿童的需要的环境。虽然这个环境是短暂的,但是这样的经历一定会将美好灌注于其心灵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旅游的意义是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那么笔者认为“适当的环境”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良好的自然环境

卢梭作为“发现儿童”的第一人,提出“自然人”的教育,他说:“人离他的自然状态愈近,他的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愈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么遥远。”怎样才能使一个人离他的自然状态最近?卢梭选择让爱弥儿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让爱弥儿在婴儿期和儿童期都在乡村长大,这样的选择当然过于理想,并且写于18世纪的《爱弥儿》中法国乡村的环境,与当今的中国乡村环境大相径庭,因为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乡村有着与城市相近的文化环境,而卢梭之所以选择乡村无疑看中了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单纯的人文环境。

幼儿在一生下来是一个生态的人,只不过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培养成一个文化人,儿童有许多与自然融通的气质,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朱自强教授在《儿童文学概论》中将儿童生命所呈现的精神特质归纳为三个方面: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而城市环境在整体上与自然的疏离是与儿童文化相悖的,儿童是渴求自然的,在对392位天津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160人将自然风光排在喜好的第一位,占总比例的40.8%,比第二位的卡通乐园的18.1%高出22.7个百分点。可见儿童对自然风光的喜爱程度。

孩子们渴望一个自然条件好又安全可靠的地方,可是充斥着传统旅游线路的旅行社,为他们提供的旅游产品数量、质量十分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家长和儿童的需求。

所以,良好的自然环境应该成为儿童旅游目的地必备的条件,这样的环境首先应该远离城市和工厂;其次,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良好的水资源。

(二)安全、自由的环境

在对238位天津市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有77.7%的家长愿意带孩子自驾出游,只有11.3%的家长愿意选择随团出游,但其大多都表示不愿让儿童一个人随团出游,对家长而言选择随团出游最担心的莫过于安全问题,这也是旅行社不愿意开发儿童线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大多数旅行社的做法是提供亲子游产品,或者允许成人携带儿童参加一般的旅游线路,这样旅行社就可以将儿童的全部安全责任交给家长。旅行社提供的国内线路大都安排一些大众旅游景区,虽然是名胜古迹,但是假期期间人流量大,安全性不能保障;另一方面一些大山大川虽然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是地貌地形其实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也不适合喜欢追逐奔跑的儿童。这些地方都没有为儿童提供一个较为安全环境让他们自由奔跑,尽情享受身体的愉悦。一个安全的环境应该成为儿童旅游的必备条件,这样的环境应该拥有较少的游客、有宽广的空间、平坦的地形和较少的商业气息。

儿童期应该是快乐的体验自由的时期,对于感性化的儿童,获取知识不是他们旅游的目,快乐的玩耍才是他们想要的。对于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来说,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应以“教育”为主,要知道对儿童来说,让他们自由自在玩耍比让他们背出精准的历史事件更具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也更令儿童开心。在小学校里,儿童最喜欢什么课?多数儿童会选择体育课,因为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奔跑、游戏、歌唱。什么样的地方最适合儿童奔跑、玩耍、体验自由,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草原、田野、空旷的平地。

(三)美丽的环境

“美”是儿童成长环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蒙台梭利认为应该为儿童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她说,“美不仅可以帮助他集中思想,而且能够让他消除疲惫,恢复精力。可以说,环境美丽的地方是最适合生活的地方。”一方面,美丽的事物可以带给儿童审美的快感,使儿童心情愉悦;另一方面,美本身也具有力量,这种力量丝毫不亚于理性的力量,它更易培养出伟大的心灵。所以,为儿童提供的旅游环境一定要是美丽的,而这种美应该与儿童文化相符合,是一种简单、朴素、自然的美。

(四)可提供多样的“玩具”

这里的“玩具”笔者用双引号引上,是因为它的意思是儿童喜欢的事物,可以是泥巴、小山坡、积木、皮筋、书籍、秋千或者大型设施,但不是游戏机这类远离自然的“玩具”。成人要尊重儿童就必须尊重他们的选择,这些“玩具”是供孩子们选择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爱好倾向,我们不能强迫他们从事某一种成人认为合理且有益的活动,而是应该提供给他们多样的选择,可以促使儿童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也是组成自由环境的条件之一。

虽然本文以天津市小学生寒暑假旅游市场调研为依据,但是儿童旅游开发的原则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然条件较好的乡村可以提供上述条件,在此笔者提出一种儿童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思路——儿童乡村旅游,这一思路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城市儿童。

四、儿童乡村旅游初步规划

儿童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旅行社与村委会协商,才能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游乐条件。这样规划应该首先得到村民的认可,这就需要给村民一定的福利,从而使每一位村民都有保护儿童的责任。

(一)儿童活动地的规划

乡村的选择应该是那些拥有较好自然风光、远离城市、被耕地环绕的村庄,在这里,人们基本保持着质朴的生活传统和耕种传统。

除此之外,村庄应该可以空出一个靠近田野的院子,院子大而平整,步道用砖铺成,其余覆盖草地,包括一个秩序井然的园圃,里面栽种着些鲜花和蔬菜,院子四周要种些花和藤蔓植物;院内应建有儿童宿舍、餐厅、“玩具”室。

儿童宿舍分两个大房间给男孩和女孩,室内整洁,并能一直保持适宜的温度,即使是卧室,也要有足够大的空间,有宽大的窗户和整洁的窗帘;墙上应挂有美丽的图画,并在四周布置有简单的书橱、和少些儿童喜欢的玩具;每个房间可同时容纳10张低矮的儿童床,儿童床不应有栏杆,因为有栏杆的儿童床对儿童身体的自由伸展是一种限制,即使儿童从床上滚下来也不会摔疼,一方面因为床不高,另一方面因为地上铺有柔软的地毯;房间灯光柔和,并在床头设有台灯。

儿童餐厅应提供卫生、健康、多样的食物,早、中、晚餐都有不同的营养搭配;餐厅应该宽敞、明亮、整洁,温度适宜,装饰简单、朴素,同时也不失可爱气质,也应和乡村文化相匹配,给儿童提供适宜的令人愉悦的就餐环境;餐厅桌椅应该适合儿童的身高,有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桌椅,餐具应该轻便,以便于儿童使用。

“玩具”室同样分为两个相邻的大房间,室内整洁,保持适宜温度;一个房间放置各种玩具,既有智力游戏,像乐高积木,也有运动器具像轻软的橡皮球,总之玩具应该多种多样;一个房间设置成阅读室,有宽敞的窗子,适合儿童身高的桌椅、书橱等设施,最重要的是有各种各样优秀的儿童书籍。

(二)活动构想

乡村旅游可以带给城市生活的儿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生活在城市中有很多限制,无形之中削弱了儿童对自由的体验和身体生活,除却周一至周五紧张的课业外,许多家长为他们报了课外补习班来填补周六日的生活,他们认为这样的安排比较安全也很充实,还能提高儿童的成绩,但是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儿童的选择。儿童乡村旅游一方面为儿童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其实质上是给儿童一个选择的机会。

1. 前期准备和介绍工作

儿童第一天到达,首先向介绍他们的“新家”以及周围的环境,参观整个村子,介绍人们的生活习俗;然后告诉他们活动的区域,要求他们不能跑离活动范围,但不要给活动地设置栅栏进行阻拦;穿上为他们准备的统一的,整洁、简单、便于活动的衣服,这样也方便村民辨识,当有个别儿童跑离活动地时,方便寻找。告诉孩子们每天的活动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是玩耍、看书还是学习都是他们自己选择,并且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可以请“导游”帮忙。一个20人的团队应配备4个“导游”,两名男性,两名女性,一般两个守在院子里,两个在户外活动场所。

2.“导游”的职责

这里的“导游”不是传统意义上以讲解为主要任务的导游,在这里“导游”最主要的职责是守护,一方面保证儿童的安全,另一方面为儿童提供帮助。在儿童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但当儿童在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时不要主动提供帮助,即使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很费力。

“导游”的活动安排必须相当灵活,可以建议某些活动,但是不能强迫儿童参加,例如,建议小朋友晚上看星星或者教小朋友做灯笼等,那么就要向儿童们提出建议,愿意的儿童可以参加,不愿意的可以选择其他的活动,但是应该在“导游”看护的范围内,“导游”建议的活动应当具有当地特色。

另外,导游应该相当公正,摒弃偏见,内心平和。

3. 自由的活动安排

活动主要分为四种:休息、用餐、自由活动和建议活动。

休息对儿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养成早起早睡的好习惯也非常有利于儿童成长,所以导游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引导儿童上床休息,但是不应马上要求他们入睡,导游可以给儿童阅读睡前故事,待大多数儿童呈现出困意的时候,放小音量读完故事,对于不想睡的儿童,允许他们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在床上玩耍。也应该建议儿童午休,但是要不要午休由他们自己选择。

应该给儿童充足的用餐时间,让他们有时间慢慢进食,并且允许他们在吃饭时说话,但不允许他们打闹;在挑食问题上,不能强迫他们吃自己实在不想吃的食物,应该请小朋友向其他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吃这种食物,然后尊重他的选择,所以这就要求餐厅要提供多种菜品供儿童选择。在非用餐时间,也应该提供给每个儿童一定数量可选择的食物,以供他们饥饿时食用。

自由活动和建议活动一定程度上是交叉进行的,活动安排应尊重儿童的选择,在这里儿童可以选择看书、写作业、做游戏、使用儿童农具尝试种植,也可以参加“导游”所建议的活动。在这样自由的环境里是有许多事可以做的,导游不应频繁建议活动,而是应该留出大量空闲时间,面对多样的活动,儿童有自己的选择权。

五、总结

上一篇:中国农业银行授信额度管理办法下一篇:小学生作文700字:校园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