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课后感

2024-07-21

中外设计史课后感(精选4篇)

篇1:中外设计史课后感

计史

课程总结

文史学院09级广告(2)班黄春梅

20092850 2011年12月16日

中外设

中外设计史课程总结

又到了期末结课的时候了,不得不说说自己的感受。而给我最大的体会便是,这是一门愉快的课程。

先谈谈我对这门课——《中外设计史》,名字很好很强大,有关其学习必要性的理解吧。现在我们已经大三了,作为广告人的后备军,业已学习了不少有关设计的课程,比如平面设计基础、数字图片处理、企业形象设计、平面设计等,尽管如今我们对设计下的分支有了微观方面的接触,但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对设计的一个宏观的历史性的认识。

今天的强大和明天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传承与革新。若要将一个事物了解得更为透彻,那么探究者必然要对它的历史渊源、它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都弄个明白,至少也不能让自己茫然不知。换言之,设计本就是历史长河中的又一部巨著,它深深嵌于每一个时期的人文物质发展之中,我们无法只去看它今天的模样,当我们站在历史的枝头上重新见证它的萌生、成长、成熟,这样我们才对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掌握和预见,当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设计的其他分支以及有关设计的其他课程。所以,感谢老师在课堂上的悉心讲授,这给我们带来的在学习和今后研究上的指导与帮助必将是您乐于见到并因此感到欣慰的。

第二个让人愉快的就是老师的课件图多字少,并能配备宣传视频却能同样达到声情并茂、全面的讲授效果,非常感谢老师“体贴”的课堂准备十分有效地促进了我们对课堂的快速吸收。当然,我们也很“乖巧”地以“广告人敏锐的眼光”来快捷挖掘图片亮点和视频信息。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造物主的神奇啊。它不仅创造了世间万物,更赋予了人类绝无仅有、无可衡量的思维与智慧,使他们得以随着历史向前的车轮不断改造一切物质环境,并创造了精神文明,来求得生存与最终享受。于是,设计由此而生。

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最初的设计便是从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改造活动开始的。这一时期的设计以物质生产为依托,并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活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石器工具的出现正是人类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开端,这个时候的设计作品仅仅只是专注于工具的实用性。但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工具的种类和样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工具外表的美感,并把实用性和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

设计是一种建立在美的审视基础上的物质创作,美的创作才是设计。所以我个人认为,人们早期的在工具制作上的审美追求的萌芽才是设计的真正开始。虽然这种美的自觉性追求要晚于实用性方面的考虑,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意识却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升华的,这种自觉性的审视意味着人类关于精神文明思维的萌生。设计便从这一萌生的延续中在物质世界和文明世界之间扮演着连接融合的角色。包括今天如此娴熟精致的设计作品我都很喜欢,它们适应了这个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生活便利,并带来美的享受,才会为我们所接受。

在悠久的历史中,我觉得中外的设计风格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虽然同样地,都是受当时的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和制约,但在设计象征的表现形式上并不尽相同。古代的中国人喜爱以鼎、符、玉佩、玉璧、莲花等来显示地位和宗教,那些动态的历史则用文字、书画予以叙述;而外国多爱用连环画似的石壁或石柱雕刻去讲述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历史故事,比如图拉真纪念柱。

相较于中国的设计文明,我更赞叹外国对待设计的态度。他们虔诚地向一切艺术文明致以敬意,为世间所有物种的存在感到惊叹,所以他们的作品都包含着对已有生命的信奉,寄寓着对未知生活的张狂想象,这样的艺术灵魂便能经久不衰,也最能传承。纵览西方国家的设计发展史,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的设计可以很坚定地继承过去的艺术思维,乐意于去保留完善,他们会愿意有新的思想,愿意去学习新的艺术,更愿意让外面的新事物融于自己的艺术元素之中,却不会摒弃历史,这种独特是他们对历史的尊重,也必然让他们因此得到世人的尊重。

反观中国,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丢掉了太多东西,诚然伟大的历史给我们留下无比辉煌、曾经一度让世界瞩目的文明财富,但当愚惰滋生,精粹不再延续,历史不再传承,繁荣嘎然而止,我们的设计又将以怎样的优势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呢?没有灵魂的艺术不是艺术,失去特色的设计必定无人铭记,看看花木兰,看看中国功夫,看看熊猫,这些我们不及外人看透的珍贵,所以放弃那些画虎不成的设计风格吧,越是自己的,才越是值得的。

当然,这些认识尽管浅显,却是我真实的课堂记忆。设计方面的历史在高中时候的历史课上有所涉及,可从来一带而过。而这个课程给我的设计感触和思索是迥然不同的。我没有百分百的听课,但我有了独立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定的想法,我感到愉快。同时也感谢老师在这最后的机会给予我们如此宝贵的“言论自由”。

另一件愉悦的事情就是老师的无作业教学,这真真是“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呀。这不仅实现了老师最初的无压力课堂的诺言,也让我们觉得无可言传的轻松。借此发一下牢骚吧。本学期我们实践课实在太多,大小作业一件一件接踵而来,且几乎每一个都附带着“丰富的查阅背景”,直让人烦恼不已。这里又不得不感谢一下老师这一无私的人文关怀啊,为我们的中外设计史这门看似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多少活泼轻松的元素。

最后,我想说,在如今氛围紧窒的扭曲信息时代,已经鲜少有那么些让人精神充满活力的东西了。愉悦的事物应当继续延续下去,所以请老师继续保持您课堂上的各种愉快的元素,就像您坚持保留那头特色的长发一样。而我们也将本着愉悦的心情永远记住那些愉快的瞬间。

篇2:中外设计史课后感

一、魏德伍德对陶瓷工业的贡献?

答:(1)有意识地将生产分为两个部分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一部分是为上流阶层生产的极富艺术性的装饰产品,另一部分是大量生产的实用品。针对不同阶层及国际上不同国家,魏德伍德采用了不同的营销技术,并精心组织生产不同风格的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2)到了1775年,魏德伍德已有7名专职设计师。此外,他还委托不少著名的艺术家进行产品设计,以使产品能适合当时流行的艺术趣味,从而提高产品的身价。当时著名的新古典雕塑家弗拉克斯曼、画家莱特和斯多比斯都应邀为魏德伍德设计过产品。如果没有他的努力,这些艺术家就不会与工业联姻,成为最早的工业设计师。

(3)重视原创设计,设计是一种自觉的手段,通过设计所具有的“趣味价值”使不同的产品能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4)应用其他领域的新工艺,当利物浦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将印刷图案转印到陶器上的技术时,魏德伍德马上加以采用,以生产适合自己需要的图案。转印技术的使用,使手工艺设计的因素完全从日用的陶器生产中消失了。

二、拉斯金、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 答:1.拉斯金的设计思想

(1)拉斯金本人是一位作家和批评家,从未实际从事过建筑和产品设计工作,主要是通过他那极富雄辩和影响力的说教来宣传其思想。他认为只有幸福和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制造出真正美的东西,而工业化生产和劳动分工剥夺了人的创造性,因此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而且还会产生众多的社会问题,只有回归到中世纪的社会和手工艺劳动,才是惟一的出路。

(2)在反对工业化的同时,拉斯金为建筑和产品设计提出了若干准则,这成为后来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些准则主要是:

a.师承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而不是盲目地抄袭旧有的样式。

b.使用传统的自然材料,反对使用钢铁、玻璃等工业材料。拉斯金厌恶新材料,曾以辞职来抗议在牛津博物馆建筑中使用铁。他反对“水晶宫”也是出于同一理由。

c.忠实于材料本身的特点,反映材料的真实质感。拉斯金把用廉价且易于加工的材料来模仿高级材料的手段斥之为犯罪,而不是简单的失误、缺乏良好意识或用材失当。

拉斯金完全否定工业产品可以具有美学价值的可能性,他的观点概括了英国社会和知识分子僵化、刻板的特点。

2、莫里斯的理论与实践(1)拉斯金思想最直接的传人是莫里斯。莫里斯继承了拉斯金的思想,但他不只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作品来宣传设计改革。在他的影响下,英国产生了一个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即工艺美术运动。

(2)在他的设计中,将程式化的自然图案、手工艺制作、中世纪的道德与社会观念和视觉上的简洁融合在一起,从而发展了帕金关于形式或者说装饰与功能关系的思想。

(3)他的设计多以植物为题材,有时加上几只小鸟,颇有自然气息并反映出一种中世纪的田园风味,这是拉斯金“师承自然”主张的具体体现,对后来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在政治上,莫里斯是一位积极的社会主义者。

3、工艺美术运动(1)工艺美术运动对于设计改革的贡献是重要的,它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但工艺美术运动也有其先天的局限,它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所谓的“良心危机”,艺术家们对于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的产品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痛心疾首,并力图为产品及生产者建立或者回复标准。在设计上,工艺美术运动从手工艺品的“忠实于材料”、“合适于目的性”等价值中获取灵感,并把源于自然的简洁和忠实的装饰作为其活动的基础。工艺美术运动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的试验。

(2)拉斯金、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的理论与实践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纷纷效仿,进行设计的革新,从而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高潮。工艺美术运动范围十分广,它包括了一批类似莫里斯商行的设计行会组织并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活动中心。

三、简述德意志制造联盟。

答:

1、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1907年成立,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石。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创始人有德国著名外交家、艺术教育改革家和设计理论家穆特休斯、现代设计先驱贝伦斯、著名设计师威尔德等人。其基地设在德累斯顿郊区赫拉劳。

2、宗旨:其宗旨是通过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的结合,提高德国设计水平,设计出优良产品。同盟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艺术家,在肯定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把批量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会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介绍先进设计成果,促进各界领导人支持设计的发展,以推进德国经济和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它表明德国在工业设计方面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成就:同盟中的设计师在实践中不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1912-1919年,同盟出版的年鉴先后介绍了贝伦斯为德国电器联营公司设计的厂房及其一系列产品:格罗佩乌斯为同盟设计的行政与办公大楼、幕墙式的法格斯鞋楦厂房、陶特为科隆大展设计的玻璃宫;纽曼的商业化汽车设计等,都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尤其是对1914年科隆大展的展品介绍,更令人耳目一新。年鉴还及时向人们展示国际工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创的装配流水线。年鉴还发表不同观点的理论文章,让人们在争论中求得真理。1914年,同盟内部发生了设计界理论权威穆特休斯和著名设计师威尔德关于标准化问题的论战,前者以有力的论证说明:现代工业设计必须建立在大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而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必然要采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此前提下才能谈及风格和趣味问题。这次论战是现代工业设计史上第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论战,是德国工业同盟所有活动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其活动中断。但它所确立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为德国和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

四、包豪斯的设计理念

答: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对现代设计理念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⑴为大众服务 格罗佩斯本人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他提出设计的目的不是专为达官族服务,而是“为大众设计和为工业化’。在建筑方面,洛可可和文艺复兴时的建筑特征成为包豪斯反对的对象,提倡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功能性的设计作品,并尽量节省材料、费用

和劳动力的时间。包豪斯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作为建筑的基本材料,目采用简单的、装饰很少的设计,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降低建筑的造价,使人民大众部能够受到相对廉价的住宅空间。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包豪斯采用尽量简洁的版面编排和无装饰性的字体,降低书籍等印刷品的印刷费用,包豪斯在这些方面的努力真正做到了设计为全社会服务的目的。

包豪斯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为此把功能性放在首位,然后把时代的美学特征加入到设计之中,反对单纯为了外部美而设计的观念,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设计思想使人们更加注重与大式业生产力式相结合,最终有利于使思想上的产品为大众服务付诸于实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愿望和思考阶段上,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师们对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也不仅仅是形式美,而是着眼于结构、功能、造价等整体的设计,新的设计思想应运而生,从简化设计产品的外形人手,以简湖的几何造型为主流,这种设计语言更加适合大工业生产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指明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

⑵技术和艺术的统一,1919年的4月1日格罗佩斯拟定的《包豪斯宣言》发表,宣言中指出:“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艺术家只是—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目超出个人一直的那个珍贵瞬间,上苍的恩赐它的作品变成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师的熟练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1在1923年魏玛举行的展览会上格罗佩斯以宣言的形式正式提出了艺术和技术相统—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以新的世界观为基础,被誉为包豪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阐释。号召从事纯艺术的艺术家们打破“为艺术而艺术”的束缚,将对传统绘画艺术的追求转移到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道路E来,设计出符合大众需要的日常用品,培养出集艺术,设计和技术三者为一身的新型人才。格罗佩斯强调艺术家、工艺技术员和工企业家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理念的实施就是魏玛时期采用的“双元制”教学,教学方式的改变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同时获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经验、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教育,这些都值得现代的设计教育去学习和借鉴。另外,包豪斯在迪索时期还建立了以车间为教学中心的教育体系,先后开办了印刷作坊、陶艺作坊、雕刻作坊等,用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车间教学不仅会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在做结构、功能等整体设计时能考虑到生产问题,使设计更符合理实生产的需要。包豪斯还尽量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设计案例,在经历调研、策划、设计,生产以及商业运作等过程之后,学生可以尽早了解到设计市场的整体运行和融入社会。

格罗佩斯认为艺术和设计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而只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分类而已。艺术家和工匠各有优点,艺术家有深厚的艺术理论且接受新思维能力较强,所以他们教育育学生的能力胜过工匠,工匠在工世上技艺精湛,格罗佩斯把两种人才都聘请到包豪斯,艺术大师激励学生开发创造,作坊大师训练学生的手工技巧,迪索时期包豪斯的校舍最能体现出艺术与设计相统—的设计理念。首先,在设计上,格罗佩斯采用了非常简单的形式。从建筑物的实用性出发,按各个部分的实际用途和相互关系制定出相应的位置。建筑高低错落有致,采用非对称的结构,建筑总体上呈现是普通的四方形,直线条的明朗体现出建筑结构的力度感。整座建筑设有任何装饰,各个功能部分通过天桥相互连接,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在当时的最高成就,其次,在材料的运用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的建筑材料,体现了材料的本色美。建筑结构上采用墙与窗、混凝土和玻璃对比的手法分离空间,建筑的外层用玻璃代替墙体这一创举后来被现代建筑广泛应用,如现代社会的联合国总部大厦、巴西议会大厦、纽约西格拉姆大厦等。这座校舍以崭新的现代设计形式与传统划划清界限,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⑶与时代相吻合,包豪斯始终站在时代高度来处理设计的问题,敢于改革,勇于创新。格罗佩斯最初期的理想是建立—所艺术与设计学院,来满足他本人最初的微型社会实验的目的,追求那种非机械化、中世纪行会的友好合作的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格罗佩斯发现继承中世纪行会的手工艺发展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工业时代的生产要求,于是放弃了早期的观念。大约在1923年起,包豪斯开始走向理性主义,抛弃原来那种行会式浪漫主义色彩的设计,强调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规划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艺术和设计是为时代服务的,根据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这些都对现代设计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五、何谓流线型风格?它在工业设计领域有那些表现?

答: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而广为流传,不但发展成了一种时尚的汽车美学,而且还渗入到家用产品的领域中,影响了从电熨斗、烤面包机到电冰箱等的外观设计,并形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在最具商业气息的环境中产生的美国流线型风格正是给现代主义的清高以巨大冲击。流线型在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它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人对设计的态度,即把产品的外观造型作为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寻找一种迎合大众趣味的风格,流线型由此应运而生。而大萧条期间产生的激烈的商业竞争,又把流线型风格推向高潮,它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是一种走向未来的标志,这给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人民带来了一种希望和解脱。因此,流线型在感情上的价值超过了它在功能上的质量。在艺术上,流线型与未来主义和象征主义一脉相承,它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赞颂了“速度”之类体现工业时代精神的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流线型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风格。它的流行也有技术和材上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塑料和金属模压成型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由于较大的曲率半径有利于脱模或成型,这就确定了设计特征,无论是冰箱,还是汽车的设计都受其影响。流线型与艺术装饰风格不同,它的起源不是艺术运动,而是空气动力学试验。有些流线型设计,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有一定科学基础的。但在富于想象力的美国设计师手中,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由于它的象征意义,而无功能上的含义。流线型作为一种风格是独特的,它主要源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条件而不是美学理论。新时代需要新形式、新的象征,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流线型的有机形态毕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也是它得以广为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请以纳纬和雅各布森的家具设计为例,分析说明丹麦家居设计的特点

答:(1)、将精湛的手工技艺与现代观念相结合,设计了众多的优秀家具。人文因素是维纳设计的基础,他的家具不仅显示了他对人类的洞察力,在他的家居设计中有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质量。维纳的设计中有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质量,维纳的设计简单、直截了当,没有任何不必要的东西。每一条漂亮的曲线,每一个雕塑般的细节都有其实用的目的。90年代维纳设计了著名的扶手椅,这把椅子最初是唯有腰疾的人设计的,最上去十分舒服,而它抒情有流畅的线条又十分诱人,被奉为椅子设计的经典。(2)、著名建筑师雅各布森设计了许多极为成功的家具与维纳相比,他的家具多使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成型工艺,但家具适型更趋于有机形态。(3)、设计的核心在于其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七、美国的商业性设计特点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工业设计就以一种未来主义的态度来看待机器及其产品,对电气化、高速交通等现代化工业的产物大唱颂歌。并发展了“流线型”一类具有象征性的“时代风格”。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时间仍然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即调调设计的象征意义,迎合美国人追求新奇的心理。随着经济的繁荣,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消费的高

潮,进一步刺激了商业性设计的发展。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2)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汽车设计是商业性设计的典型代表。

(3)20纪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的重大成就,还应首推1995年设计成功的波音707飞机。

(4)20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商业性设计走向衰落,工业设计更加紧密地与行为学、经济学、生态学、人机工程学、材料科学及心理等现代学科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科学为基础的独立完整的学科,并开始由产品设计扩展到企业的视觉识别计划,这时工业设计师不再把追求新奇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更加重视设计中的人性、经济性、功能性等因素。

八.何谓公司识别计划?举例说明.答:公司识别计划是把企业作为设计对象进行整体设计,建立起企业明确的识别特征,全面的、正确的体现出企业的视觉形象。公司识别计划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到标志、广告、包装、文书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全部企业设计。例:淮柴动力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篇3:《中外设计史》教学法初探

一.明确学习设计史的意义

《中外设计史》是新生入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也是一门必修课,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历史发展状况, 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 从而更好地借鉴传统, 提高审美能力, 获得设计灵感, 并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

刚入学的新生,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的不透彻, 而且大学的学习模式与中学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所以第一节课对课程的介绍尤为重要。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要学习中外设计史?

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 有的说:因为学设计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著名的设计师, 看到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有的说, 学设计史可以使得我们明白设计的起源, 在理论上指导我们以后进行设计;甚至有的说, 设计史有3个学分, 不通过考试, 拿不到毕业证。在大家的讨论下, 原本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

这时, 老师再来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学习设计,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这就好比烹饪, 要做大餐, 首先要买回新鲜的食材和佐料, 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中外设计史就是一个像备菜的过程, 这么呢课程的学习不仅涵盖中西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大师、设计作品和设计流派, 也包括从设计理论研究的内部 (对人造器物造型、风格、技术等因素的研究) 走向其外部 (对人造器物与社会、文化、市场、历史关系的研究) , 更可见不同的文化传统对设计的影响。设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设计造物中自觉不自觉地渗透了民间风俗的点点滴滴、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表现形式也更加鲜活、丰富多元。领悟了这些, 我们的设计就有了源泉, 我们的“大菜”才能做得“色香味”一应俱全。

二.采用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

因为受到课程性质的局限, 设计史一般都采用期末闭卷考试, 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并加大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是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 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

理论课最忌讳满堂灌, 老师讲的辛苦, 学生听得瞌睡, 效果却基本没有。为了摆脱这样的桎梏, 我决定每次课腾出15分钟时间, 留给学生, 让每个同学为全班讲解他喜欢的设计师、画家、艺术流派或艺术作品, 每人5分钟, 结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分享给同学们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果, 全班50人, 就可以涉猎到50个不同的设计史知识点, 而且这种把讲台留给学生的形式不仅打破了“一言堂”的老规律把讲台留一些给学生, 也使得学生锻炼了自学的能力, 一举两得。

除此以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创新的综合教学模式:第一, 根据艺术设计史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第二, 教学过程的创新。课题以“手的思考、口的表述、心的学习”的方式来体验、演绎平面设计历史。这不仅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记录, 也是其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学习的形式, 这是值得称赞的第一步。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第三,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设计史论与专业设计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设计理论建设提供实践平台和信息的反馈。

三.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在近8年的教学中, 我发现, 从高中迈入象牙塔的学生由于经受过高考题海的“训练”, 大都比较因循守旧, 唯课本论, 唯老师论, 自己不敢有新的观点和想法。而这种“听话”却是学设计专业的大忌。学习设计史中的设计作品, 可以和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他的优缺点, 虽然经典应该致敬, 但创新和求变才是设计的灵魂。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要予以鼓励, 如果不正确要恰当的引导, 但这种敢想敢提出不同观点的思维习惯一定要予以保护, 这是设计师培养的起点。

四、品味历史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在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当代, 把设计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便会发现, 设计与艺术的密切关系除了造型表达方面的互通外, 他们的创作思维亦有相通之处。很多优秀设计师的艺术学习背景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非常大。更重要的是, 设计师与艺术家一样, 他们在思维创新和表达语言方面的探索都具有强烈的审美特点和实验性。

设计史课堂上, 通过对艺术发展与设计发展的比较, 引导学生建构一个广泛的视野, 这样学生再看待设计问题的时候, 就不仅仅是就设计而看设计这么简单和表象设计。也不仅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满足、对造型之美的探索设计, 也可能是对文化经历的感悟、对新技术媒材的偏好、对生活情趣的分享, 甚至对社会问题的问责。

篇4: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

——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

通过此科目的学习对我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原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觉得老师上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按照进度将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会做题,考试成绩高些就可以了。可是通过学习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的学习我不但认识到了之前的想法是很错误的,而且举得作为一名老师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具体感受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来说明。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教学设计依据教学原理,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制定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它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其功能在于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由以上可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理论上不难理解可是如果操作起来就是很有学问的一件事,刘老师把对教学的理解和自己几十年的教学一线的经验给我们讲解了这些知识,使我很形象和深刻的理解了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所在。要想上好课教学设计很重要,而它的设计过程则是对老师的专业素质的一个很好的考验。首先我们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调查,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里有专业知识的考验,有教育目标的落实方向的把握,有老师个人魅力或品格的体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预设和生成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防止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堂课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教促学,对课堂教授的各种变化进行 综合把握,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也是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

除了基本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教育经验的要求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于教学设计而言,数学教师的观念要有更新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意识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的前提,是影响教师行为的诱因,因而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所谓观念更新意识中的观念指的是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体悟。作为数学教师,其教育观念就是对数学教育本质的认识和体悟。因为在课堂的授课上我们要使我们的课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乏味,不能几年前的例子现在再拿到讲堂上来讲,这样就没有吸引力,学生也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观念更新意识要求老师对不断萌生和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有敏锐的洞察力,进而产生更新自身旧观念的经常性的愿望和行为。

经过这门课的学习,还有一个感触是一个老师一定要注重以下的认识,如果这样的话他就自觉地把数学视为模式的科学;如果注重过程,就会认为数学是直觉和逻辑的产物;如果注重社会价值,又会把数学理解为是一种工具,这些个人的数学观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这体现在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追溯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缘由的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不断提出新问题的意识。例如:

ama 对于问题:已知a,bR,并且ab。求证:

bmb现实背景:建筑学规定,民用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但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采光度越大说明采光条件越好,问:当窗户与地面增加同样面积后,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什么?

数学背景:请探究是否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逻辑延伸问题:(1)若a,bR且ab,则上述结论会变为什么形式? 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目的要清晰:一个教学设计反映出教学目的的多维性。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精神的领悟、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一般来说,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的创新。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以不同的材料作文先行组织者;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模式创新的最高境界,或许是一种不受模式的约束,融有模式于无模式之中,这是对老师最高的要求。其次还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创新。表现为对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编制更富创意等。

教学设计内容上的要求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定理、性质、公式、法则等)和基本的数学事实结论;一类是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和基本的数学事实结论的运用;一类是数学操作性技能(作图等)。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可分为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的内容是:通过数学学习过程把握数学思想方法、形如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如统计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态度是指,对数学活动、数学对象的心理倾向或立场,表现出兴趣、爱好、喜欢与否、看法立场。数学态度可以演变为数学信念——对数学持有的较为稳定的总体看法、观念。

数学中的案例分析

通过此科目的学习老师通过给我们讲述在职老师上课的特点,使我们很形象的了解到了怎样才能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其中在教学设计中新知识点的引入是很有学问的一环。

问题情境设计的核心是通过情境来提出问题,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此外,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情境”与“问题”是一个融合的整体,刻意去寻找热闹的“情境”或人为编造的问题,都会发生偏差。

从教学内容看,问题情境大致可以分为:实际背景、数学背景、文化背景等。其中,实际背景主要指现实生活的情境;数学背景主要指数学内部规律、数学内部矛盾等;文化背景主要指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在认识自然改造过程的作用等。

复数概念的引入:

在遨游数学王国时,你还记得数的概念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吗?在经历几次“添加新数”之后,数集已经扩充到实数集。但是,由于负数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开平方,所以代数运算在实数集内仍不能永远实施。例如,当0时,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再例如,一元三次方程x31只有一个实数根。根的个数与方程的次数“不一致”,有悖于数学的“和谐美”。这样看来,数的概念需要进一步发展:实数集如何扩充?在新的数集里,怎样实施数的运算?

剖析:这里设计的问题请教符合“数”的科学扩充过程,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差太远,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起点,过分注重数学的逻辑起点,因而难以真正实现思维的启动。

集合的引入 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茫茫的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闲地走动;清清的湖水中,一群鱼在自由地游泳............鸟群、羊群、鱼群...........都是“同一类对象汇集在一起”,这就是本章将要学习的“集合”。那么,我们要问:

第一,集合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三,怎样进行集合的运算? 评析

这里的问题就是本章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章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又产生出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的解决,就构成整个内容的学习与探究过程。核心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通过核心问题的引领,学习过程可以有序、有效。

以上是两个关于教学设计中情境引入的案例。其实我们在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后,最好的吸收的方式就是把它们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和教学当中去,而老师在课上也给我们举了好多很实用的例子值得我们去借鉴。

这篇文章是基于老师所讲知识中,自己的所感,有些东西可能只是肤浅的理解,也许有一天当我真正将要走上讲台的时候我才发现它的实用性,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它们。

教师教育学院(数学)

李若征

上一篇:公车班线责任经营合同下一篇:《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