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条例

2024-07-09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条例(精选6篇)

篇1: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条例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

本机构隶属于学生处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通过各个信息员的连接,形成一个覆盖全校方方面面的信息网。主要职责是——维护校园稳定,切实解决学生困难,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我们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都设有信息员,用来收集同学们对学校及在校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学校及时反馈。通过我们努力给考研的学生安排了自习室。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想同学们所想,思同学们所思,立志创建更好的科大服务!!!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科大更好的明天奋斗!!!

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

本机构隶属于学生处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通过各个信息员的连接,形成一个覆盖全校方方面面的信息网。主要职责是——维护校园稳定,切实解决学生困难,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我们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都设有信息员,用来收集同学们对学校及在校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学校及时反馈。通过我们努力给考研的学生安排了自习室。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想同学们所想,思同学们所思,立志创建更好的科大服务!!!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科大更好的明天奋斗!!!

篇2: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条例

时间:2009-12-16 13:00作者:张然 段彦东新闻来源:正义网

正义网河南12月16日讯(通讯员张然 段彦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监督的一种新媒体。河南淮阳检察院采取积极应对新举措,使网络舆情实时有监控,信息员实时有发现。由于工作细致、扎实、靠前、有效,目前没有出现一起有关检察系统的负面报道。

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为增强政治敏锐性,切实掌控网络舆情,该院各科室组建网络信息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及时搜索寻找是否有涉检网络舆情的事件,一旦发现及时报告。以此防范办理的案件和检察人员成为网络炒作的热点。

及时掌握网络舆情。该院组织建立了一支网络舆情评论员,对可能引起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凡是涉及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舆情信息,发现后及时分析研判,抓紧核查真相,认真评估影响,提出应对举措。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的网络舆情,该院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坚决做到思想敏锐、行动迅速、应对得当、果断决策。

篇3: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条例

网络舆情是指社会舆情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的映射, 对社会舆情的直接反应[1]。传统的社会舆情是指大众通过日常生活的思想观念或者街头巷尾的议论进行传播, 前者难以捕捉, 后者稍纵即逝。要想获取舆情只能通过在社会中的明察暗访, 这样的获取方式效率较低, 样本较少, 容易流于偏颇, 花费较大。但是加入互联网以后, 大众则更加倾向于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看法, 并且, 网络舆情的获取方式有许多, 它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 其效率高、真实性强、覆盖面也比传统的传播方式广。

1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现状特点分析

高校的舆情信息是整个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舆情集散地, 其传播具有舆情的共性, 但是其内容与形式有着自己的偏好与特点。

1.1 网络舆情的共性分析

⑴直接性。网络本身就具有广泛性与匿名性, 群众可以通过BBS、博客、微博、大众点评等等各个途径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能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念与立场, 对于自己的个人诉求或者发表对实时新闻事件的看法上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 不易受到他人影响, 能够更加清楚的反映舆情信息, 使之能直接反应到公共媒体上[2]。

⑵突发性。网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向标, 与传统舆论相比其更具突发性,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播, 社会热点事件在互联网上走红的速度更加快捷, 也更容易引起群众关注。加之许多群众喜欢发表一些带有个人情绪化的意见与语言, 更易加快舆论的发展。

⑶偏差性。网络舆情多具有直接性与突发性, 在加快舆情信息传播的同时, 也很容易导致信息发生偏差。一方面, 互联网所具有的匿名设置可以隐藏舆论传播者的身份, 这样很容易导致舆论传播带有大量的个人情绪, 使网络舆情传播具有非理性特征;另外一方面, 互联网本身就非常广泛, 网络舆论的主体也非常多, 但是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等, 每个人对舆论热点事件的认识与理解也都有不同, 这样很容易导致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偏差, 使之偏离事件原本的舆论轨迹。

1.2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⑴逐步明确认知意识。互联网在各大高校已经非常普及。各大高校也逐渐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环节, 并逐步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注意。目前, 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报告有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及其反馈等, 这些报告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⑵管理软硬件投入不足。各大高校系统已经逐步关注与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但是在各大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上,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硬件设施不够齐全、软件系统不够完善等。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有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 主要用于收集、处理网络舆情信息, 同时也可提供预警数据库等各类专业的应用软件。但是, 这类软硬件的投入资金非常大, 加之软件操作上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因此, 目前高校在利用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存在明显缺陷, 投入量明显不足。

⑶缺乏主动管理, 管理机制不完善。高校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配备必须要合情合理, 工作人员要同时兼顾高度的思想觉悟与专业技术, 这样才能主动的对高校舆情信息进行长期管理[3]。目前, 各大高校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上会选择回避或者查封学生比较关注的信息热点与敏感问题, 但是相对于思想比较活跃、交际范围较广的学生而言, 一味回避、查封这种信息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 从而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 高校舆情信息管理必须制定长期有效的机制, 通过主动建立阵地, 通过正面引导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1.3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现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着与关注者, 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宰者, 也决定了舆论的发展倾向与趋势。与此同时, 也给与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印上了大学生这一群体所特有的特征。

⑴内容比较集中。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国际与国内信息热点;与大学生相关的政治话题;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等等。

⑵传播速度较快。现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较高, 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依赖与网络,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交流方式[4]。现在, 已经发展了一大部分以大学生为主题的网络群体, 如QQ群、微博、微信、高校贴吧、人人等等, 这些群体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按照地区或者爱好统一集结起来, 形成较为紧密的关系网络, 加快了舆论在高校之间的传播, 甚至达到了瞬间千万里的效果。

⑶社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大学生使用网络特别频繁, 其网络利用率非常高, 同时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产力量与影响对象。高校的舆情对社会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 高校舆情在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上会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甚至会决定事态的发展。

⑷具有非理性特点。高等学校学生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较强, 能勇于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与意见, 甚至会对事件提出质疑。但是, 由于高校学生还比较年轻, 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逐渐接触社会的过程中,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出现非理性的特点。

2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原则

2.1 注重协调统一

大学生出现的舆情危机一般是突发性的, 并且, 其突发性并不是说只由单一的某一部门就能预测该事件的发展, 而是需要各种不同职能的部门与机构相互协调, 从而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使信息资源能够覆盖整个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中。

2.2 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能够从其内部解决学生的疑虑与困难[5]。要想最大限度的消除网络舆情带给学生的影响与伤害, 就要做到保障师生正常工作不受影响, 保护其思想不会受到外界干扰。

2.3 采取分级预警

采取分级预警机制是指要根据高校网络舆情所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等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一个维度划分。同时, 高校也可以借助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将舆情危机分为四级, 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其紧急程度逐渐递减。

3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构建

3.1 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主要是采取行动来化解与应付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对此, 高校规范化与制度化的预防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在发现有突发事件发生的苗头时, 需要要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随时进行跟踪与监控, 在对校园监管的过程中, 一定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加强焦点事件的预警。其中, 网络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制定预警方案; (2) 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 (3) 及时对信息进行传递与沟通[6]。

3.2 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

监测机制通过了解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来确定事件将会引起的规模与程度等, 从而有效的控制与处理突发事件。高校网络舆论的监管工作非常繁琐, 历经的周期较长, 因此, 在其管理上应该严抓不怠, 能够提前了解某些隐形的热点问题, 做好事前准备, 以免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同时, 为了充分发挥监测机制的作用, 可以利用高校的某些组织, 实施专人监控与管理, 从而构建网络化的监控与预防体系。

3.3 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

分析研判机制是指分析与判断已经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在对高校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与判断时, 能够增加把握师生动态的能力, 从而做到预测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增加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前瞻性, 杜绝因为个人不良情绪影响群体情绪的现象, 防止发生不可控制的群体性事件。

3.4 网络舆情的汇报上级机制

汇报上级机制是指要及时准确的将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上报给学校的相关人员, 从而能够及时进行信息筛选与分析, 并针对发生的事件按照急缓程度进行分级, 并通过学校专有的报送系统将其报送至学校上级。

3.5 网络舆情的阅评机制

高校内部强大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有效的控制校园内部某些不良与有害信息的传播。网络评论员需要有较高思想觉悟, 同时, 还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他们能够通过网上跟帖等方式对某些不利于校园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事件进行引导, 从而维护国家与高校的形象, 消除不良影响。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占领大部分的网络舆论领地, 使网络舆论空间中的影响力与凝聚力逐步加强, 最终做到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7]。

3.6 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

处置机制是指高校内的网络管理部门能够从容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直至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中, 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有以下几个环节: (1) 成立应急的处理中心; (2) 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选方案; (3) 建立舆情响应制度。

3.7 网络舆情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指对相关的信息汇集、研判、阅评、处置等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是信息反馈的根本目的。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过程中, 其发奎过程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回复高校网络中出现的舆情信息, 及时反馈师生在网络中提出的意见与问题, 增强高校管理力度; (2) 对高校网络的舆情信息进行处置后评价, 主要是评价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 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 (3) 对舆情评价团队在舆情管理与控制过程中是否组织到位进行评估。

4 结语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其管理也非常有必要。只有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当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学校领导与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能够加强自身意识, 在完善与创新舆情管理机制制度的基础之上, 加强网络平台的利用, 对主流的舆论进行引导与探究, 长期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发言权, 真正做到控制与主导网络舆论的发展。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能够及时反应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并且, 其真实性较高, 可以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阵营。但是, 我国高校目前对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上的工作并不十分很重视, 投入力度也不够, 在管理上经验不足, 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 就必须要严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效地规避负面影响。同时, 高等院校还应该主动开辟与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舆论评论队伍, 实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控、采集、研判, 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和快速应急预案, 尽量将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本文现就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简单研究,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宗让.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23) .

[2]曾润喜, 王国华, 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11) .

[3]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4]刘澜波.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J].学理论, 2013, (29) :322-323.

[5]曾润喜, 王国华, 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11) .

[6]巫明川, 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2) :7-8.

篇4: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研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23-02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作为全社会关注较高的舆情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共性,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其自身的偏好及特点,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共性

1.直接性

由于网络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的主体往往会直接通过BBS、博客、微博、新闻点评等途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发表对焦点热点事件的个人立场,使舆情信息更加直接的反应到公共媒体。

2.突发性

网络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行的风向标,网络舆情也因此比传统舆情更具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再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倾向,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

网络舆情的直接性和突发性增大了舆情信息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设置使舆论传播者的身份被隐藏,这就使得个人情绪有可能掺杂在事实真相中被渗透出来,令网络舆情呈现出非理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广泛性促使网络舆论的主体形形色色,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舆论热点事件的理解千差万别,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网络舆情的多变性,偏离了事件初始的舆论轨迹。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者和制造者,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这块阵地的舆论倾向和发展趋势,并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这一领域烙上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有的印迹。

1.内容集中性

因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内容也相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等话题;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

2.传播迅速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较高的群体,人际关系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甚至信息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方式的沟通。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群体发展迅速,QQ群、微博、BBS、高校贴吧、人人网等媒介,将全国各地大学生按地域、爱好等范畴集合起来,形成紧密的关系网,使得网络舆论在高校之间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达到瞬间千里的效果。

3.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因此,高校舆情往往关系社会各方面稳定和发展,尤其是高校舆情对于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反应往往会对事态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4.非理性特点突出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但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随着对社会的接触程度日益加深,自身又缺乏政治敏感度和社会经验,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内在或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进而使高校舆情信息展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一)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认知逐步明确

近几年,随着网络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一环,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和反馈作为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也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软硬件投入不充足

尽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系统已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高校内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齐备、软件系统不完善等情况。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1]。但由于购置硬件设备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软件系统又对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高校在应用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充足的现象。

(三)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缺乏主动性,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不合理,思想高度和专业技术不能兼顾,造成高校舆情信息管理长期处于被动。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敏感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查封等做法,避免信息的传播。然而,对于思想活跃、交际广泛的高校学生来说,这种被动方式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作为舆情管理工作应有长效机制,通过主动建立阵地、正面引导等工作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主动开辟阵地、占领阵地,引导网络舆论

1.积极主动的开辟阵地,为主流舆论的生存创造条件

被动应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主流舆论未能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认识到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后,高校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完善的、有吸引力的、适合青年学生的网络平台。

2.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面对如今互联网光速发展的现状,部分高校难有精力和能力开辟可以全权掌控的舆论主阵地,那么,占领已有的舆论阵地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网络舆论中,通过发帖、回帖等手段引导话题导向、发表主流观点,以此换得平等身份下大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使得主流舆论在网络平台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是要培养一批有权威、有感召力的网络舆论领袖,充当网络中的灵魂人物。舆论领袖可以由学生干部担任,也可以由那些个性鲜明但可以引导的、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偶像”来担任。但这部分人员需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以免发挥反向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加强信息的公开程度,做好网下、网上的沟通和疏导工作

网络舆情信息只是现实问题的映射,因此,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需要“上下其手”,从问题的根源着手。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高校要做出积极姿态,利用“校长接待日”等形式的面对面交流或座谈会,将问题在线下做好沟通,达成思想层面的统一,预防网络舆论导向的偏差。另一方面,网络沟通也应真实、及时的开展,针对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高校应第一时间发布国家立场,统一口径,不给别有用心的人留有机会。

(三)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监控。由高校网络技术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抽调专职干部负责按各自工作职责分别对校园网的使用以及微博、BBS、贴吧、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网络情况。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关注其发展变化,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和分析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要做到覆盖面全、信息搜索快、反映问题准,抓住网络舆情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进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在可控范围内,要积极动作,作出适当疏导和引导;如果超出可控范围或有极端不良影响,也要及时。做出研判,准确划分事件类别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建立自下而上畅通的信息上报通道,早发现、早搜集、早上报,争取宝贵的处理问题时间。

(四)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使突发事件处理有据可依,有效降低事件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建立针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用于确保敏感信息出现后,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尽可能降低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领导小组根据网络监控工作人员提供的研判结果,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向相关舆情信息管理团队发布预警信息,通报事件等级和预警措施,确保相关人员知情并进行快速反应。

由于由网络舆情引发或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发展迅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这就要求高校在网络舆情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完备的防控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并确保相关负责部门知晓、熟悉自身职责,必要时需做演习。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充分体现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还需要高校领导层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提升自身网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意识,完善舆情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发言权、控制力和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篇5: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座谈会汇报材料

一是上级舆情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县区舆情信息工作的监管指导。让县区舆情信息工作单位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当前最新的舆情动向,得到市部对县区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指导意见,上传下达,查漏补缺。

二是上下联动,实现平台共享。县区网上舆情监控平台还很不完善,技术力量也不到位,如果能得到上级舆情监管部门的技术支持,对我们的工作将会是很大的改善。

三是县区舆情工作底子薄,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希望市里经常组织业务培训,让县区舆情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市里边的先进工作做法,提升政治觉悟,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平。

篇6: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工作条例

有关青少年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方案

(讨论稿)

信息工作是青少年权益工作中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为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青少年中发生的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突发性、群体性问题,把关注个案与关注普遍性权益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分析全省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权益保护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探索建立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现就依托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做好有关青少年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信息来源

本地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已经报道、刊载、发布的,以及省内外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披露的我省相关信息。

二、信息种类

按照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有较大影响的原则,重点收集下列个案信息:

1、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件;

2、政法法规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引发的青少年社会问题;

3、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大典型案件;

4、突发性、群体性青少年事件;

5、群体性的青少年利益诉求;

6、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并引发矛盾纠纷的案件。

三、信息内容

包括个案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及当事人情况、问题的焦点、案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有关部门的应对措施、网民和各方面的评论、意见等,并注明信息来源。

四、信息渠道

1、建立信息员队伍。除运用好现有的140多名高校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骨干组成的舆情信息员队伍外,以市为单位,发挥好全省630名未成年人保护志愿律师、各级预防和未保组织联络员、12355青少年服务台工作人员的作用,同时聘请一批论坛版主、网站和网络社团负责人、媒体评论员、互联网热心人士、新闻记者等作为青少年舆情监测员。

2、设立信息采集点。依托扬子晚报、《零距离》等社会关注度高的媒体、频道,以及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单位等,建立青少年舆情信息采集点。

3、开发青少年舆情监测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采用搜索引擎技术,动态监控、自动生成青少年舆情信息。

五、工作流程

1、信息收集。

2、即时报送。以市为单位,及时做好上下双向信息传

递和反馈工作,将掌握的信息纳入工作视野。建立快报、专报、简报制度,重要、紧急信息及时报送省市领导和上级机关。

3、跟进关注。报送的信息要继续关注进展情况,及时掌握最新动态。

4、注重引导。根据案情的发展,注意征求专门机构、专业人员的意见、建议,通过有效途径和适当人员,因势利导,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引导事态发展。

5、督查处理。发挥“两办”的牵头、协调、督导作用,争取党政支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个案的调查、转介、督办、处理工作,依法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6、总结提升。深入调研个案的发展过程,挖掘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把握工作规律,建立应急处置预案,科学防范和应对类似问题。

7、考核奖惩。建立信息工作考核奖惩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

共青团江苏省委权益部

上一篇:体现沟通能力强的事例下一篇:必须掌握的简历投递技巧 增加简历曝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