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2024-07-24

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精选9篇)

篇1: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要坚持“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为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服务群众的功能建设,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真正做到为职工群众解难点、办实事、做好事,特制定干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1.健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院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2~3个研究所和职能处室(见附表),通过对联系点以及联系点的重点研究室、课题组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情况,沟通思想,指导工作,总结经验。与定点联系单位的联系一般平均每月不少于1次。

各基层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也要根据本单位科研、科技开发、行政的不同层面和类型建立联系点。

2.完善调查研究制度。院、所级领导干部每年都要根据业务工作和基层工作实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1~2次,年底前形成调研总结或报告。

3.健全完善定期走访制度。全院各级党组织每年都要组织党员开展“送温暖活动”,定期走访为我院做出重大贡献的老专家、老领导、老干部,走访身体不好、家庭困难的老党员、老职工,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

4.建立党员联系结对制度。各基层党支部应组织在职党员每人都应联系结对几名入党积极分子、离退休党员、职工群众等,联系党员要负责向结对人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及时向党支部反映结对人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5.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做好信访工作,对群众来访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给予处理或答复。

篇2: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刻保持先进性的好方法,也是党团结、影响、宣传、教育群众的好途径。通过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的建立,把党员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考核,可以有效地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影响力。

一、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要任务是: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积极帮助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党员联系群众要做到“三知”、“三及时”,即知思想、知工作、知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及时做好稳定工作。

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正当利益,自觉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三)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接受监督。

(五)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凝聚群众力量。

二、主要方式

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自身条件,组织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方式,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一)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要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既要立足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工作技能,自强自立。

(二)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有条件的党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承诺内容要切合实际,具体可行,履行承诺的情况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三)参加设岗定责活动。每一位党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申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选择所在党组织设立的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履行岗位责任,努力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林业局建立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活动,义务参加党员服务站(点)的工作。积极参加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的扶贫、支教、保护环境和关心下一代等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帮助生活困难群众的捐赠活动。

(五)深入基层调研。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1个月时间,深入联系点和各乡镇场调研,特别要注意深入到问题较多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民主决策,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调查研究要讲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六)做好接待群众工作。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定期接待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包括信访中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党员领导干部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检查与监督

(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的落实,由党政一把手共同负责,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工作负责,督促检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抓好落实。

篇3: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一、建立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

(一) 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的基本内涵

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体现的是一种以师生党员为主体的基层党组织机制运作要求。我们应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高度, 着眼于学校全体党员的需求, 关怀党员的发展成长, 关心党员的生活, 激励他们的工作学习激情, 主动与他们联系沟通, 真诚服务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同时, 发挥教师党员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重要作用, 使学生党员“成长、成人、成功、成才”, 从而使广大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 建立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的重要性

1. 建立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实现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党员主要处于教学、行政教辅单位一线, 承担着教育教学、育人育才的重任。学生党员是受教育者, 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高校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兼顾, 理顺学校各级党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精神。协调好党员干部、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之间的关系, 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实现高校各项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5]。

2. 建立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是增进党内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和谐发展, 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十七大明确指出, 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落实广大师生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进党务公开, 及时将学校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教学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干部选拔任用等通过校园网、公告栏等媒体公布, 更好调动党员参政议政的热情, 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实现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之间的良性沟通, 实现师生党员间的交流互动, 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上, 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内部和谐。

3. 建立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是实现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学校党委要关心、支持各级党组织的建设, 要明确职责、协同合作、形成合力, 形成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 保证党组织在学校发展中的坚强保障作用。坚持以人为本, 关心党员的发展, 坚持“早发现、早教育、早培养”, 努力把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特色, 提高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围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采取必要措施激发教师党员的工作热情, 调动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引领作用, 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坚强有力、党员作用突出、工作得到促进、师生员工满意”总体目标顺利实现[6]。

4. 建立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是解决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的需要

党内激励关怀、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在促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目前有些制度、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操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长效性, 没有形成对党员内心思想和行动的驱动力。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深, 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重视不够, 责任意识不够强, 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很好调动起来。二是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基层党组织活动资金少, 对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一般是精神帮扶的多, 资金帮扶的少, 而且主要即集中在七一, 其他经常性的开展激励关怀较少。三是没有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 没有根据党员能力和特长, 设立服务群众、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种活动。

二、建立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的具体措施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把激励关怀与联系服务群众统一起来, 深入理解和领会基层党建的精髓, 创建一个具有实操性、时代性、长效性的工作机制, 推进党的建设新跨越。

(一) 以激发和调动党员工作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 健全完善民办高校党内激励机制

一是精神激励。民办高校党组织要通过表彰大会、校报、宣传栏等大力开展宣传、学习典型活动,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 加强党员干部的人格培养。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开展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活动, 在每年“七一”对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广泛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 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受到精神教育和精神熏陶, 激励工作学习热情。

二是政治激励。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推行党务公开, 保障广大师生党员的知情权。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养、锻炼和使用, 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机制。高校通过公开选拔干部、挂职锻炼等形式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更新知识, 开拓视野,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政治权利的保障, 使其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使命感、政治上有荣誉感。

二是物质激励。结合日常考勤、绩效考核、年度考核等对党员干部实行考评, 对于工作突出、成绩优异的党员给予奖励, 把组织职责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积极为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 切实为师生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让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自己在得到组织关爱的同时, 勇于承担责任, 充分调动其工作学习积极性。

(二) 以做实事、聚人心为着力点, 健全完善民办高校党内关怀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走访慰问机制。定期探访师生党员, 即党员生病、住院必访;思想波动时必访;工作、生活、学习中有重大困难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必访, 了解党员的困难和思想动态, 帮助党员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思想疙瘩, 减轻思想压力, 使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在每年“七一”, 组织部门及相关单位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慰问, 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达到聚人心、谋发展的作用。

二是建立政治关怀机制。在每年“七一”建党纪念日, 组织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召开座谈会, 展示学校发展成果等实践活动。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 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和评选先进等方面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真情关怀爱护基层党务工作者, 考虑他们的具体情况、合理要求和实际贡献, 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三是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学习培训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通过开展培训学习、网上党校、专题报告、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 分类别、有计划地抓好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党员自我发展能力。

(三) 坚持立足党内、面向群众, 健全民办高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

十八大明确指出:走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要求, 也是党执政的根基所在。[2]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要以拓展联系范围、改进联系方式、丰富联系内容、增强联系实效为工作重点, 为高校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供平台与必要条件。

一是建立完善党员服务机制, 按照服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要求, 依托各类党员教育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党务工作政策咨询、党建知识教育传授、提供党员活动场所、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帮扶困难党员、党员志愿服务等服务, 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党员, 为党员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的“党员之家”。

二是扩大拓宽党员服务机制, 不仅为党员服务, 也要为党外群众服务, 实现服务党员与党员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依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走出高校到社会去实践“三下乡”活动、到敬老院、社区当义工实践, 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解决困难。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形成基层党组织内部和谐新局面, 促进学院党建新跨越。

摘要: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抓手, 是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 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对促进党内和谐,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对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19.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101.

[3]本书编写组.党建一本通:十八大后的党建工作创新[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35-39.

[4]本书编写组.新起点新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东读本[M].广东:2014:7.

[5]谭泽中.苏一凡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183-185.

篇4: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新时期高校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但肩负着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并且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实现文化创新、民族发展的历史重任。高校能否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决定着高校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同时,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密切高校党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对高校党建和其他工作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机制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具体体现,是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部关系的有效形式,也是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要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需要党员的自觉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就是将一些有利于联系服务群众的成功做法转化为经常之举, 用制度和机制的形式固定下来, 坚持下去, 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第一,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保障。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也是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源泉,在党的工作和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要把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搞好,同样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就要求高校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广大师生员工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把握他们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由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愿望、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也要在建立了解群众的动态机制上下功夫,以免一知半解,造成工作的盲目甚至失误。

第二,建立健全高校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是保持高校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不仅是一系列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今后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的立足点、着眼点。

第三,建立健全高校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能够有力地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高校党组织作为高校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深谋远虑,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高校资源,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有可能。

二、建立健全高校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长效教育机制。

(1)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宗旨观念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思想倾向。(2)要健全学习制度。要建立健全加强党员干部学习管理的规章制度,科学确定学习内容、培训方式、教育手段,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党员干部参学参训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党课制度、党员学习日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定期组织干部培训学习党章、党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政策方针,提高理论素养,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記党员标准,践行党的宗旨。

(二)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的长效联络机制。(1)构建意见收集平台。在基层党组织中推行党务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在党员干部中推行“领导接待日”、“党员接待日”等制度,通过面对面交流,征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全方位、多层次搜集民意。(2)建立健全校领导接待日制度。通过校领导接待日,不断拓宽汇聚师生智慧、反映师生意愿的途径。接待形式包括:结合不同专题与师生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网上“校长信箱”、“书记信箱”,个别谈心谈话等。(3)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学校党委和行政定期召开全校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就学校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谈心、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互通信息,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联系对象的思想动态,针对他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交换看法。(4)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通过交友联谊和走访慰问等形式,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和民主党派组织的沟通、交流和了解,进一步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和民主党派组织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定期就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向民主党派、党外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加深友谊。

(三)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深入联系基层群众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校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校级领导干部确定若干个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每学期要深入联系点,开展调研服务推动工作要以办实事、搞服务、解难题、化矛盾为目标,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党政工作要点以及本人实际工作,真正扑下身子搞帮扶,贴紧基层解难题,坚持做到时间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对象广泛化和内容具体化,把调研服务推动工作的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2)建立健全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确定1个基层党支部作为联系点,每学期要深入联系点,参加联系点的组织生活或党日活动,为联系点建设解决实际问题。(3)建立健全师生党支部共建制度。实行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动共建,着眼于以党建带教学、以党建带科研、以党建促学生发展,围绕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工作等主题,通过学术讲座、科技创新、专项辅导助学等方式,扩宽学生党员的知识面,并通过他们的种子作用去影响其他学生勤学、好学,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与沟通,达到科学知识传递、研究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塑造的和谐统一,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活力。

(四)建立健全多途径帮扶群众的长效机制。(1)开展多层次服务群众实践活动。在全校党员中开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培养高素质教育师资”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党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的意识;在机关党员中开展“转变机关作风,服务教学一线”的主题实践活动,各机关支部与教学单位结成服务对子,并制定、修订一系列岗位职责规范,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在管理干部党员中开展“我为学生办实事”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做到每一名教师党员至少为一名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2)多途径帮扶困难学生。开展校级领导干部、党员教师、机关干部与学生结对子活动,以思想引导、学业指导、成才方向指导为主,以经济帮扶为辅,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成才目标,坚定成才信念。

篇5: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

一、党员领导干部应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基层和联系村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特别要注意深入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困难多的地方和问题多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民主决策,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

二、在中心党员中广泛开展以“下基层、访群众、办实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心党员每年应抽出一定的时间,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三、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党员联系户活动。中心全体党员应与联系村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与困难群众结成联系户,定期和不定期走访联系对象,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并树立信心,提高技能,自强自立。

四、实行党承诺制度。党员应结合工作实际,对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本着切合实际、具体可行的原则,以承诺的方式为群众办实事。承诺的内容要切合实际,具体可行,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履行承诺的情况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各级党组织应进一步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实行政务公

开、党务公开,大力推行民主听证制度,通过“百姓心声倾听会”、“民情日记”等方式,充分反映民意;采取民情恳谈、交心谈心、领导接待日等形式,深入了解民情;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举报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广泛集中民智。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应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反馈意见。积极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反映民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篇6: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乡深入开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全面建设“五化”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着力强化党员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举措、拓展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能力,充分激发全乡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纯洁党员干部队伍,为构建和谐、幸福、美丽xx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纯洁党员队伍,打造党群互动平台,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加强群众工作保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作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凝聚民心,切实提高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工作任务:一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努力实现“群众对党员干部满意,群众对党和政府满意,党员对党组织满意”的“三满意”目标。......二是坚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三是帮助解决困难。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帮助群众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四是自觉接受评议和监督。推行“阳光”工作,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汲取营养、经受锻炼、接受监督。五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努力实现乡党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基本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工作的原则。要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做好新形势下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与推动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联系服务群众与推动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二)坚持面向群众,转变作风的原则。坚持实情在一线掌握,思路在一线形成,困难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锤炼,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在狠抓落实上,把功夫下在取得实效上,以优良作风和实际成效取信群众、造福群众。

(三)坚持干部带头,发扬表率的原则。各级党员干部都要以党员身份,带头参加活动,带头查找问题,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认真解决党性观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主要内容

(一)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依托现有基层组织和服务平台,建立标准化、便民化、科学化、特色化、亲民化“五化”型服务型党组织。一是

落实责任,增强服务动力。落实“书记抓、抓书记”要求,认真执行下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向上级党组织和本级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述职,并接受评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党建工作日常督查,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依据。二是优化组织,健全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网格化服务,以村组、社区为单位,以党员户为中心,分层次、按区域划分服务责任片区,分别牵头各自区域内的民情掌握、服务群众工作。三是建强队伍,提升服务能力。依托远教平台,以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分批分组抓好教育培训,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品质,不断提升全乡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整合资源,建好服务平台。统筹县、乡、村、组四级服务资源,加强服务场所和群众活动场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探索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实行驻室接待、联合接待、深入走访运行模式,充分接地气、广泛听民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群众诉求。五是分类实施,创新服务载体。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实际,开展好“富民强村先锋行动”、“文明和谐先锋行动”、“加快发展先锋行动”、“诚信服务先锋行动”、“务实清廉高效先锋行动”。

(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部署。一是融入群众。广泛开展群众路线大讨论活动,查找问题、明确方向,着力解决党性不强、群众观念淡漠、群众路线不牢的问题;广泛开展民情大调研活动, 灵活方式、畅通渠道,真诚倾听良策高见,梳理分析民情民意,不断优化发展思路、改进工作作风;广泛开展群众大联系活动, 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帐”,实现与生活贫困群众、生病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一对一”联系。二是服务群众。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各项惠民富农政策;推行党组织“十项民生实事”责任制度,建立“服务民生热线”,召开流动党委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完善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工作,推进为民服务承诺、亮诺、践诺、述诺、评诺,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三是教育群众。开展以感恩、法治、发展为主题的“三大教育”,增强群众党性意识、法律意识、致富本领。

篇7: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为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永恒的职责,特建立社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

一、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

1、要根据不同类别党员的特点,明确不同的服务职责,在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之间建立服务台帐,设立党员服务岗位,规定党员服务岗的人员、内容、职责、工作要求,定期开展党员服务活动。积极开展社区党员创建先锋岗活动,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2、每个党小组联系一户困难家庭,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形式,加大对因病致贫、下岗失业、年老无靠等原因造成贫困的群众的帮扶力度。

3、加大社区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力度,帮助解决社区党员活动场地和经费方面存在的困难,并积极发挥社区所在地学校、企事业等单位活动场所的作用,为党员开展社区活动提供保障。

4、建立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网络,创新服务载体。在巩固现有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服务思路,开拓服务领域,进一步丰富服务载体。

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保障措施

1、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统揽统筹,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终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格局。1

2、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制度。党支部每年组织全体党员,采取征求意见、谈心交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报情况、吸收群众参与民主测评等方式,开展一次党性分析评议,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

篇8: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关键词: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牢固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谱写了辉煌篇章。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经济总量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据统计,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在75%左右,全国还有3 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乡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社会保障线以下,这些都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的基本国情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惠及全体人民的事业。没有解决落后地区困难农民、企业困难职工、下岗失业工人、城乡低保线以下群众的小康生活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因此,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在工作中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笔者认为,党员干部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

1 以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事实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之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揭示了人民群众真正伟大所在。回顾党的发展史,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战胜艰险而不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深得人民群众的爱戴、信任和支持。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证明: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和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按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由于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深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促使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实践,积极投身于改革建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

1998年汛期,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威胁的危难时刻,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严防死守,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取得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2003年初春,在广东等地相继出现了SARS病疫,人民生命健康遭受极大威胁,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党与人民一道投入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最后取得抗击SARS斗争的胜利。此后,我国还取得了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09年的玉树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在历次与灾难的斗争中,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就很难取得斗争的胜利。这些抗灾救灾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归根结底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这再一次说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毛泽东语),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今天,我国各族人民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进。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党的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完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只能不断加强,不能削弱。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那里获取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样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终将取得最后胜利。

2 从讲政治的高度正确对待人民群众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他多次告诫全党、党员干部必须讲政治,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的关系问题。所以,能否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

2.1 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就要尊重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一个人不管学历有多高,才华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他始终来自人民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党员干部一定要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防止用自己的意志去代替人民群众的意志,用自己的观点去取代人民群众的观点。要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有效渠道,让职工群众对发展问题积极献计献策,让群众提出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并虚心听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把自己喻为人民群众的“小学生”,邓小平同志把自己当作“中国人民的儿子”,为我们树立了尊重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2.2 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就要深入人民群众

党中央确定“转变作风年”和“调查研究年”等举措,就是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倾听人民群众的困难和疾苦之声,弄清人民群众的利益、矛盾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而制定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同时,党员干部要深入人民群众,在接触人民群众中得到实践锻炼,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亲身体验人民群众生活,体验人民群众劳动状态,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得到增强,防止各类不良现象的发生。2010年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要求煤矿领导干部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跟班制度。对此,煤矿领导干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制度,这是深入群众的最好方式,也是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具体体现。

2.3 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就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业。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中体现在一切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各级党组织正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正继续想方设法为民办实事,使群众得到实惠。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激励群众,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启发群众的觉悟,让群众不等不依赖,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和发展自己。二是给群众提供智力支持,引导群众依靠科学技术改变落后面貌。三是通过培训各级党员干部,培育党员中心户和技术能手,造就致富的骨干和领路人,带动群众走上共同致富路。四是在“抓基础,谋长远”工作上多下工夫,在为群众“送医送药”“冷天捐衣捐物”“节日送柴米油盐”等简单做法的基础上向深层次扩展,努力变“输血型”为“造血型”,把实事办在根本上。比如:广西百色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惠民工程,为群众造福,实施“公路大会战”,使全市村村通公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实施“人蓄引水工程”,解决山区地方人民群众的饮水难题,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创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建设百色老区人民幸福富裕生活;实施“农村茅草房、危旧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制定保护民工利益的“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相关政策等。这些都是为民办实事的最好事实。目前,我们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关系群众利益的困难问题有待解决,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既关心群众的眼前利益和切身利益,又关心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维护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2.4 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就要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依靠力量,但是在前进道路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人民群众不同群体所处环境不同、认识不同、精神状态不同,需要做好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启发和引导工作。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都有一个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改革之初,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时,一些地方、一些农民在观望等待,一些人在评头论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一些人不能从计划经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因而畏缩不前;有些地方进行移民扶贫、异地安置之初,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接受、想不通、不配合工作。凡此种种情况,各级党组织都坚持不懈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上来,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贯彻落实。事实证明,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引导其为实现已定目标而奋斗,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

3 以实际行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目前,我们党内和国家政府机关中仍然存在腐败现象,这是人民群众最痛心和最不满意的事情,是党和人民之间一个最不和谐音,也是有可能动摇党的群众基础的最大隐患。所谓腐败,原意是指物质腐烂、变质。后来引申到政治领域,是指思想上、行为上堕落,组织、机构、制度措施等方面的黑暗和混乱等。腐败现象的存在及蔓延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国家的国际形象,也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开展反腐败斗争是保持和加强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中央把腐败现象当作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看待,把反腐败斗争当作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来看待。党中央多次向全党重申: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这说明党中央非常重视反腐败问题,态度很坚决。

党员干部应正确认识腐败问题滋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腐败。发生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有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漠,忘记人民,脱离群众。究其原因,一是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了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二是监督和防范措施尚不完善,还有漏洞可钻。三是由于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顾此失彼,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让极端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滋长。四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治党不严,打击腐败现象力度尚未达到惩戒程度。

如何有效防止腐败现象,营造清正廉洁的氛围,打好基础、抓好基础工作很重要,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可以取得有效效果:一是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即专门安排时间、专门组织力量集中开展教育活动,进行封闭式集中教育,深入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二是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生动感人、有说服力的模范人物事迹,比如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建设改革中的感动中国人物、抗震救灾先进人物以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等事迹;三是组织签订廉政承诺活动;四是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比如开展以廉政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反腐倡廉演讲比赛、廉政绘画书法比赛展览、重大节假日廉政短信提示活动,以及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企业、社区、校园等活动。

党中央强调,防止和反对腐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按这样的基本思路开展反腐败斗争已取得实际成果。据统计,2009年1-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接受信访举报1 318 362件(次),初步核实违纪线索140 828件,立案115 420件,结案101 893件,处分106 626人;严肃查处了王益、米凤君、陈少勇、朱志刚、皮黔生、黄松有、陈绍基、王华元、郑少东等大案要案,体现了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震慑了腐败分子。这是党和人民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成果,顺乎民心,反映民意,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斗志,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实现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生活扫除了障碍,大大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 妥善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同志曾有针对性地说:“什么是群众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有不同的反映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的格局逐渐形成,人民群众中间出现了利益多元化的特征: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一部分人还比较贫困,而且贫富差距较大;一部分地区发展起来了,一部分地区还不发达;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一部分人拥有的利益也面临着冲击。贫富不均问题、先富与后富问题、利益得失问题,以及企业破产纠纷、拆迁补偿纠纷、城市管理纠纷、干群关系纠纷、社会经济纠纷等问题,都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反映。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客观存在而且呈现错综复杂趋势,理顺各种关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内部出现的新矛盾,是关心群众的实际表现,将有利于充分调动各阶层、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反之,不注重处理这些新矛盾或处理不妥当,就很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更谈不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如何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关键点或者焦点在于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因为所有思想问题的背后都是利益问题,群众首先关注的也是利益问题。因此,一是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人民群众在发展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群众的收入,才能做大经济这块“蛋糕”,为解决群众矛盾问题提供经济基础。二是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起点不平等、机会不均等、资源占有不平衡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因而对收入、分配方面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凡是合法的收入要予以保护,对非法收入要坚决取缔,对某些过高的收入,要通过完善税收制度进行调节。三是采取“统筹兼顾”“先富带动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引导鼓励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支援和扶持帮助尚未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广西百色市得到广东省广州市的对口帮扶,就是这一措施得以落实的有效范例。此外,党员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到群众意见多、矛盾困难多的地方,倾听群众心声,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切实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以此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让人民群众的矛盾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通过这些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全国人民向小康生活挺进。

篇9: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

一、曲阜市联系服务群众的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曲阜市依托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培养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运用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创新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抓手,不断开拓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积极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工作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曲阜市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实施了以修学、修心、修礼、修德、修政、修廉为主题的“干部修身计划”,接传统文化之“地气”,加强干部政德建设,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并为党员干部建立“修身档案”,详细记录每一位干部的道德品行状况、干部开展蹲点调研、破解发展难题、联系困难农户等内容,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宗旨意识,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群众情结、服务意愿和服务能力。

(二)建立“第一書记”工作机制

自2011年2月以来,曲阜市建立“干部不脱产、工作两兼顾、到村联帮促”的第一书记“1+1”机制,选派405名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实职党员干部到全市405个行政村(社区)任第一书记,同时村村选派1名大学生村干部或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助理。基于县乡干部驻地离村都比较近的县域实情,曲阜第一书记包村形式灵活,并不与原单位脱钩,但要求第一书记每个月到村里至少两次以上,遇到重大的问题,比如村党委换届,有拆迁任务,抗洪救灾等就要吃住在村。曲阜村村悬挂第一书记标识牌,户户发放便民联系卡,老百姓有事儿,24小时可以联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们帮助曲阜新修农村公路2200公里,走访农户7万余户,帮助80%的村由“脏、乱、差”变成了“美、洁、净”,真正了解百姓真实情况和所需所盼,解决百姓实际难题和合理诉求。

(三)推行“第一局长”工作制度

胡锦涛同志提过“领导干部要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2012年5月,曲阜推出市级领导干部担任市信访局第一局长的“1+2”工作制度,每天1名市级领导干部担任市信访局第一局长,并带领1名部门正职、1名年轻干部到市信访局接访,接访之余,领导干部还要走访上访户,面对面,聊一聊,及时化解矛盾。评价第一局长工作成效的标准就是看他们是否为群众解决了困难和难题。“第一局长”以制度形式建立了领导干部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新机制,实现了市级领导干部接访常态化。

(四)“马上就办”落实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是由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职责决定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价值取向。2011年,曲阜市建立了“马上就办”管理体系,按照有场所、有牌子、有人员、有制度、有承诺、有计划、有记录、有档案“八有”标准,在各党政机关挂牌设立101个“马上就办”办公室,成立“马上就办一线通”服务热线办公室,整合多个服务热线和投诉电话,开通服务热线4412345,24小时接听群众来电,对接全市101个“马上就办”办公室,曲阜市各镇街和基层党组织还配备了“马上就办直通车”,随时随地接受群众的咨询和求助,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马上就办”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马上回应、交办、跟踪,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收到了显著效果,真正实现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求”。

(五)网络问政,创新服务载体

群众的心声要及时听取,渠道要畅通。新媒体环境下,曲阜市创新服务载体,设立广泛集纳民生民意的工作平台。一是群众可以通过市委书记信箱直接向市委书记反映问题和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实现了每信必批,件件落实。二是76个部门单位同时在网站开通问政平台,对群众提出的咨询、反映的问题,限时答复,超时问责。三是定期举办市委书记与网民面对面的座谈会,每位市级领导联系一名热心网民,定期沟通“网意”,实现了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真正将网络问政打造成联系服务百姓、问政于民的重要手段。

从第一书记到第一局长,从马上就办到网络问政,曲阜的一系列创新做法,就是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既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又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骨干队伍建设,进而不断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常态化发展。

二、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战胜困难的三大法宝之一。基层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有助于增近党群、干群感情;有助于依靠群众自身力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排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表明,党的事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与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赢得人民群众的谅解、支持和拥护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遵循群众利益第一的党性原则, 探索和把握长效机制建设的规律, 提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科学化、长期化、规范化水平, 确保长效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群众受益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 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什么是群众利益, 说到底, 就是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让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更全面、更完整的实现。因此, 各级党组织、党政机关在问政、执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利益, 从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 采取有效措施, 付出实际行动, 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堅持联系实际的原则

各个单位和部门情况不一, 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既要符合时代性、先进性的要求, 又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到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充分考虑到党员队伍的现实状况, 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系服务群众机制, 便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操作、执行。

(三)坚持持续创新的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群众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群众工作形势日益复杂。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这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继承, 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 也是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形成新的工作思路, 推出新的创建举措,使所建立的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体现时代要求,吸引和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长效机制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教育机制

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 自觉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思想倾向;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干部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

(二)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党务公开制度, 增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建立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引导党员干部运用民主的方法来做好群众工作, 把群众的各项权利真正落到实处, 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民意汇集与沟通制度, 拓宽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民事化解制度, 强化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意识, 引导党员干部经常深入群众, 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义务帮扶制度,广泛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乡镇、村和困难企业、党员联系户、结对帮扶、救灾助学等活动,使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长期化、规范化。

(三)强化监督考评力度, 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考评机制

明确责任目标, 增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加强监督约束, 规范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具体行为;加强党内警示教育, 使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严格党内生活, 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及时解决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考评激励, 激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党员干部工作的根本标准, 并将群众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加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 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只要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始终做到举全体之力, 聚众人之长, 集群体之智, 我们党就能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Z].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2]王君章.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7(04).

[3]变“踩高跷”为“接地气”[DB/OL].http://dangjian.gmw.cn/2012-12/10/content_5956535.htm.

上一篇:铁路施工工程进度管理下一篇:高职教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