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

2024-07-28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 一、名解、心理:也称心理现象,可人为帝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客观事物在大脑的主观能动表现)、卫生:保卫生命,维护生机之意、心理卫生:包括一切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健康: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体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个有机体机能的状态、生理健康:是指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能保持良好的劳动与工作状态,没有疾病、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突,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9、防御机制: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应激: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反应。心理学家认为由应激源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辅导:是有关人员对当事人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心理辅导:广义的是指各类学校中开展的面向学校各类成员的心理辅导;狭义的是专指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于前来 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内容和职能上看(教育和发展);对象(大、中、小学生)效能看(各级学生在心理问题是大量的)——学校心理辅导的类型有:适应性辅导

和发展性辅导、心理测量: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们的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验: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好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的言语表情行为及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的方法、精神分析法: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得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的心理过程将其招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到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行为强化法: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榜样引导法: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己收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行为,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实况详录法:是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地,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表现或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无选择地记录被观察行为或现象系列中的全部细节,获得对这些行为或现象的详细地,客观地描述。、时间取样法:是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表现的方法、事件取样法:根据一定的目的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的方法,它要求观察前选择与规定所要观察行为或事件的类型,观察时需等待所选行为或事件发生,再做记录、轶事记录法:通过观察者把认为有价值的、反映被观察者行为或心理的各种表现,以及被观察者显著的或典型的新出现的表现,凡是被观察者直接观察到的都可记录下来 24、二、简答、心理卫生的两重含义:1)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2)心理卫生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1)自我意识良好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人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 3、实现自知和自爱要注意的问题:1)通过对别人比较来培养,但又不能作为唯一尺度2)扩大生活领域,丰富与积累个人经验3)检讨过失,辩证事物观点,又不能脱离实际,不要对自己追求十全十美4)调整“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良好的人际关系要点:1)真诚的鼓励和赞美2)团结的愿望和善意的批评3)尊重人,不强加于人 5、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 6、中国古代的心理卫生理想:1)整体恒动论史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2)提倡“养心之道“与”健康之术“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精髓3)关于情绪与疾病产生,治疗的关系思想极为丰富、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心理卫生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维护与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规模,提供了解决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观点,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则,途径与措施、方法,无疑会对人的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1)心理卫生队与防治心理疾病的意义2)心理卫生对于防治躯体疾病的意义 8、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标准)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9、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卫生的必要性的原因: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开展心理卫生工作2)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增加了对中小学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10、美国 马斯洛和密特尔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适度的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作者认为研究心理健康标准明确的问题:1)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2)心理健康作为人的一种状态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有区别的3)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一种理想尺度4)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必须沿着三个方向加以思考(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个体人格的稳定性)、1948年WHO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惫和紧张2)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外界环

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7)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角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作者认为健康心理应具备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2)情绪正常,健康3)意志健康4)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行为时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人的意志的支配5)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7)较强的适应能力 12、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2)体质因素3)性别和年龄因素4)器质性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2)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3)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4)人格类型特征 14、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的影响包括:1)亲子关系2)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教养方式3)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4)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美国 《哲学百科全书》认为心理辅导的特征是:1)主要着重于正常人2)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地帮助3)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4)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5)研究个人在制定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的个性差异6)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队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心理辅导的一般特征:1)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工作2)斯运用心理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专门工作3)是辅导员通过语言等手段对当事人给予帮助的过程 17、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体现在:1)在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2)在职能上是相互衔接的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体现在:1)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2)内容上看思想教育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3)工作角色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双方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4)工作方法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报告,课堂讲授,个别谈话,批评表扬,提供榜样,树立典型等方法、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心理辅导目标的立足应是面向未来的2)心理辅导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3)心理辅导应是多层面的、学校心理目标的内容:1)认知发展辅导2)情绪稳定辅导3)意志优化辅导4)个性完善辅导5)学习适应辅导6)人际和谐辅导7)职业适应辅导8)心理障碍预防 21、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5)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心理辅导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3)个别心理辅导4)小组辅导、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对专门素质的要求:1)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2)特殊的职业道德3)特殊的智能结构4)健全的人格 24、特殊的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1)全心全意地为中小学生及来访者服务2)尊重中小学生及来访者3)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特殊的智能结构包括:1)较全面的知识素养与基本能力2)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心理辅导的操作步骤:1)开始阶段2)指导与帮助阶段3)巩固与结束阶段、开始阶段:1)建立辅导关系2)掌握来访者的资料3)进行鉴别,分析与诊断、指导与帮助阶段包括:1)制定辅导目标2)选择辅导方案3)实施指导帮助、制定辅导目标包括:1)双方共同协商2)有针对性3)目标相统一4)具体可行、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1)倾听的技术2)影响的技术3)观察的技术、倾听的技术:1)非言语关注2)重复3)重读4)询问5)摘要6)情感反应

31、影响的技术:1)指导2)解释3)自我开发4)影响性的摘要 32、观察的技术:1)目光注视2)面部表情3)身体语言4)声音特征5)空间距离6)沉默

33、心理评估的价值:1)对学生适应性的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价值2)对学生发展性的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作用3)对学生中存在的障碍性心理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心理评估的过程:1)确定评估目标2)收集资料3)实施测量4)综合评定

35、心理评估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动态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指导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

36、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问卷法4)测验法5)个案法

37、观察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实况详录法2)时间取样法3)事件取样法4)轶事记录法5)频率计算图示法6)清单法 38、运用观察法时应注意的问题:1)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

察力2)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决定着观察结果的真实程度3)尽量避免主观心理效应的不良影响4)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9、心理测验的特点:1)间接性2)典型性3)系统性4)科学性 40、心理测验在心理评估中的价值:1)客观地收集到心理评估所需的资料2)有利于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3)提高心理评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4)提高心理评估的工作效率

41、心理测验的分类:1)能力,人格,学绩测验2)个别与团体测验3)文字式非文字式测验4)教育、职业与临床测验 42、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2)保护测验内容,防治滥用测验3)做一名合格的测验者,维护心理测验的声誉4)根据测验的对象与目的的特点,选用适宜的心理测验5)应慎重地解释与心理测验结果 43、精神分析法的而基本目标:1)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2)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4、行为转变法的基本原理:1)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2)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或消除

45、行为转变法的方法:1)放松法2)系统脱敏法3)厌恶法4)暴露法5)代币法6)示范法7)行为契约法8)生物反馈法

46、罗杰斯“机能完善”的特征:1)乐于接受一切经验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3)信任自己的机体感受4)有较强的自由感5)有高度的创造性

47、贝克在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形式:1)注意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扩大或缩小5)走极端的思维

48、认知重建的方法:1)三栏目技术2)自我指导训练3)合理情绪想像法4)合理情绪自助表 49、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总目标: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调节中小学生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让学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全面素质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50、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1)角色扮演法2)价值观辨析法3)榜样引导法4)行为强化法

51、常用角色扮演法:1)相声表演2)哑剧表演3)角色互换4)小品表演

52、常用价值观辨析法(拉斯、西蒙):1)小组讨论法2)两难问题法3)脑力激荡法

53、常用榜样引导法(班杜拉):1)参观访问2)媒体教学

54、常用行为强化法(斯金纳):1)奖励2)惩罚3)强化不相容反应

55、认知能力高度发展的人:1)敏锐的观察力2)较高的记忆力3)稳定的注意力4)丰富的想象力5)严密灵活的思维能力 56、小学生认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目的性较差2)缺乏精确性3)缺乏顺序性4)缺乏深刻性 57、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8、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59、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60、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61、初中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自觉性增强2)持久性增强3)精确性日益提高 62、初中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性进一步加强2)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3)抽象记忆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63、初中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2)注意的稳定性不端正增强 64、初中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逐渐占主要地位2)想象日趋现实化3)创造想象日益发展 65、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2)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 66、如何进行记忆力的训练:1)保持信心2)集中注意力3)理解后记忆4)探寻规律5)运用联想6)多重感官参与7)不断复习67、如何进行复习达到最佳效果:1)复习要及时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3)要适当的过度学习68、怎样掌握记忆的方法:1)形象记忆2)歌诀记忆3)联想记忆4)情感记忆

69、如何进行注意力的训练:1)明确学习目标2)学会积极的暗示3)建立虚席兴趣4)外化心理5)保持身体健康6)避免单调7)选择适当的学习环境8)合理运用代替法9)适当运用逐渐注意法 70、如何进行思维训练:1)改变听课方式2)作业中需要有思考的内容3)要有丰富的知识4)要有善于进行求异思维的习惯

71、中小学生适应性认知卫生问题:1)过分概括2)追求完美3)虚拟陈述4)过分担忧5)无法控制6)走极端7)不敢面对8)过分依赖9)无法改变10)绝对化 72、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内容日益丰富2)体验日益深刻3)情绪日益稳定,可控性增强4)高

级情感逐渐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73初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情绪活动的丰富性2)情绪活动的心境化3)情绪体验的冲动性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复杂与简单共存、强与弱共存。波动与稳定共存、微妙的隐蔽性)74、发展性情绪卫生问题辅导:1)做情绪健康的人2)学会自我赞美3)自主训练法4)合理宣泄法5)呼吸调节法6)表情调节法

75、适应性情绪卫生问题辅导:1)沮丧2)紧张3)消极4)急躁5)冷漠6)愤怒7)嫉妒8)厌倦9)忧愁10)抑郁11)情绪不稳定 76、适应性个性卫生问题:1)偏激2)嫉妒3)依赖4)孤僻5)固执6)暴躁7)神经质8)自卑9)自我中心10)焦虑 77、怎样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1)接受自己2)以发展为动力3)不要完全以“我”为核心4)不要自卑自怜5)不要伤害自己 78、怎样人学生正确看待他人:1)喜欢他人2)容忍他人的观点3)重视他人4)不要总想支配他人5)不要依赖他人6)借鉴特任的看法 79、怎样正确看待环境:1)热爱生活2)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3)体验逆境与失败4)适应环境5珍惜环境 80、适应性个性卫生问题辅导:1)拖延2)固执3)对抗4)怯需5)孤僻6)依赖7)自负8)自卑9)压抑10)狭隘11)偏执12)猜疑13)偏执型人格障碍14)疫症型人格障碍15)攻击型人格障碍 81、怎样调控心理状态:1)增强学习信心2)调节学习情绪3)预防学习疲劳4)调整应试心理 82、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辅导:1)考试怯场2)注意力分散3)学习疲劳4)意志薄弱5)马虎6)学习方法不当 83、发展性交往卫生问题辅导:1)认识交往的功能2)把握交往的原则3)学会保持友谊

84、认识交往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交流功能2)提高学习,工作效率3)促进人的身心健康4)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5)人际交往时获得知识的手段6)人际交往对群体有协调功能 85、把握交往的原则:1)平等2)尊重3)真诚4)互助互利5)信用6)宽容

86、学会保持友谊:1)珍视友情2)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3)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4)改变不良的交往行为 87、适应性交往卫生问题辅导:1)异性交往紧张2)师生交往困难3)亲子关系困难4)孤独5)羞怯6)自我中心7)自私8)从众9)害羞 88、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1)神经症2)人格障碍3)心身疾病4)性变态5)精神病

89、怎样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等预防神经症的产生: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对自己的期望不宜过高3)学会自我调控情绪4)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

90、常见心理障碍的辅导:1)抑郁症2)恐怖症3)强迫症4)焦虑症5)疑病症6)学校恐怖症 三、填空选择、自知是对自己有客观,清楚的认识与评价;自爱是自尊、自信、自制、自然;自知是自爱的基础 2、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柏拉图:西方先哲的智慧之说——中国古代春秋之初:管仲(正静、守

一、平正)3、美国 比奈 是心理卫生运动倡导者《自觉之心》、1908年5月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 5、1930年,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与会代表来自53个国家,有3000多人。6、现代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美国 坎布斯人格健全特质:积极地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随时提取使用 8、70年代以来,把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史密斯 1955年认为“心理辅导”是一个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其中一个人努力去协助当事人对自己需要做的决定,计划和适应等种种有关事实做出解释、泰勒 1969年认为“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辅导员可以协助当事人增强生活的适应能力,辅导室发展性的,使人的潜质能得到充分发展、帕特森 1974年认为“心理辅导”是一个帮助人的过程,两人所要建立的某种关系不但是必要的条件,而且那关系是足够令人改变和成长的、精神分析法:又称心理分析法,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2、潜意识理论:意识、下意识、无意识 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 14、个人中心法:卡尔 罗杰斯 1951年《来访者中心治疗》“第三种势力”、心理分析的方法:1)自由联想2)移情3)阻抗4)阐释、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自我概念” 17、行为转变法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沃尔帕、艾森克、班杜拉,华生首次提出 18、马斯洛“似本能”、个人中心论:1)真诚2)无

条件的积极尊重3)共情的理解 20、认知重建法:五六十年代 美国 艾里斯、贝克、麦肯鲍姆 21、艾里斯 50年代创立了“理性情绪治疗法”(RET)他把它归类为ABC理论A指外来的激发性生活事件B指来访者内在的非理性的认知系统C指出现在病人身上的不良结果、中小学生适应性认知问题的具体表现在:1)过分概括化2)绝对化要求3)极端化、中小学生发展性认知卫生问题的辅导:1)记忆力训练2)注意力训练3)思维能力训练 24、自主训练法是 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舒尔兹”发现的一种方法 25、学习过程一般分为: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评价、小学生的交往特点主要表现在从对师长的依赖向自主发展,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初中生交往的特点:稳定性、亲密性、矛盾性、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的特点 29、青春期适应性心理卫生问题辅导:1)性冲动2)同性恋3)遗精困惑4)性焦虑5)手淫6)拒绝求爱

篇2: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

2、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3、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4、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5、现代社会变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6、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

7、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8、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9、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条:

10、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如何辅导)

1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3、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4、早期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为比尔斯。

15、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异同或关系。

16、学习辅导涵义

17、学习辅导的目标:通过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18、学习辅导的内容(动、情、行、能)

19、学习动机的作用 20、学习动机的激发。

21、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22、什么是学习过度焦虑?

23、学习过度焦虑的消除。

24、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

25、制定学习计划的原则?

26、作业规范的辅导包括哪些方面?

27、复习辅导。

28、预习的指导。

29、自学能力的培养

30、掌握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

31、人格辅导的是教育者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和价格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活动。

32、人格辅导的目标:促进适应、铸造人格。

33、人格辅导的内容。

34、自我意识

35、自我意识辅导的涵义:

36、自我辅导活动的宗旨(目标):

37、自我意识辅导的实例分析(38、情绪辅导的内涵:

39、情绪辅导的目标:

40、人际交往辅导的内涵:

41、人际交往辅导的直接目标

42、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

43、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辅导?

44、青春期概念

4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46、青春期主要的心理问题?

47、青春期辅导的内涵。

48、青春期辅导的目标

49、青春期辅导的内容。

50、青春期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51、休闲的功能?

52、休闲辅导的基本途径与内容有哪些?

53、职业辅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

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

54、学校职业辅导的目标。

55、学校职业辅导的任务。

56、职业辅导的内容。

57、职业辅导的原则。

58、职业类型的六边型图和部分职业名称举

59、了解自己辅导。

60、全面了解自己的方法。61、职业的价值。62、“生命彩虹图”是由职业理论研究家萨帕 63、正确认识心理辅导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

64、什么是心理辅导课程?

65、心理辅导课各程要注意以下问题。66、心理辅导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梯状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可分为如下两个目标: 67、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

68、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形式不: 69、心理辅导课程的实践形式。70、心理辅导教材的内容结构 71、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72、课堂心理辅导的概念。73、学科渗透式的教学设计 74、课堂管理的模式 75、有效的课堂管理。

76、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77、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78、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

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79、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80、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

81、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重要)82、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83、个别辅导的理论。

84、本我、自我、超我如何和谐发展? 85、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86、个别辅导的原则。

87、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

88、学生心理困惑的个别辅导。89、团体是指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间,以使

每个人不需要通过他人,能与其他人面对面的沟通。

90、团体辅导是指在团队领导的带领 91、团体的分类。

92、团体辅导的功能(或特点)。93、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区别。94、团体辅导的基本过程(定向、冲突、凝聚整合、成效、巩固六个阶段。)95、影响团体过程的基本因素。

96、领导者的角色作用。97、团体过程的领导技巧。98、团体互动技巧。

99、学校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100、学生心理档案的规划。101、测量的基本知识。102、测验心理。

103、心理辅导管理的各级功能。

104、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员的四项任务。105、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106、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

107、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08、学校心理辅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09、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和评价。

110、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

111、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112、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113、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

《心理咨询与辅导》复习提纲

1、学校心理辅导含义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体辅导、教育教学中心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具体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①发展性目标: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b、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

c、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

d、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e、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f、帮助学生提高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

g、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

h、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造精神。②防治性目标:

a、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b、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善他们的情绪,矫正他们的行为。

c、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d、辅导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智力超常的学生,使他们获得更佳的发展。

e、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①、学习辅导、②、人格辅导、③、生活辅导、④、职业辅导。

4、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两条:

一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 另一条是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

5、现代社会变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题准

备)?从消极的一面来看 ①、升学压力、②、独生子女的教育、③、不利的家庭环境(离异家庭、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富裕家庭)、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6、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

①、经验标准、②、社会规范的标准、③、临床诊断标准、④、统计学标准。

7、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①、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②、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③、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即人的心理是知、情、行统整的过程。④、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8、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与意识。

②、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

③、能承受挫折。④、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选环境。

⑤、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

⑥、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⑦、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

⑧、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9、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条: 一是个体的生理发展条件(ⅰ、身体外形的变化;

ⅱ、体内机能的发育; ⅲ、神经系统的发育;),二是客观环境的变化。

10、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心理发展是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②、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③、心理发展是开放的。④、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⑤、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1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如何辅导,简答)①、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②、帮助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学习交往,培养合群性、责任感。③、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兴趣,培养求知欲,促进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发展。

④、帮助小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勤奋,克服自卑,变危机为转机。⑤、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

1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认知发展。

②、性意识的觉醒。③、不成熟的“成人感”。④、学习成绩分化激烈。⑤、同一性问题。所谓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13、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不平衡性。②、动荡性。③、自主性。④、进取性。⑤、闭锁性。⑥、社会性。

14、早期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为比尔斯。专著为《一颗自我发现的心》

15、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异同或关系。

①、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规范或法律规范教育,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解决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

而心理辅导则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学生更好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说心理辅导解决“育人”任务中基础层次的问题。②、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境界,心理辅导要求学生达到“凡人”境界。

16、学习辅导涵义 包含两个方面:①、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

②、让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17、学习辅导的目标:通过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18、学习辅导的内容(动、情、行、能)①、学习动机辅导。②、学习情绪辅导。③、学习行为辅导。④、学习能力辅导。

19、学习动机的作用:动力作用;维持作用。

20、学习动机的激发。①、认知内驱力的激发。(求奇法、求新法。求趣法。)②、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作业批改激励法、学习内容自选法、效果自我评定法、习题自编法、小先生法、互助法。)

③、附属内驱力的激发。(表扬法、奖励法。)

21、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①、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②、要有科学的爱的表达方式。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兴趣的激发、间接兴趣的激发。)

22、什么是学习过度焦虑?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学习过度焦虑又叫考试焦虑,主要反应在考试怯场上,一般有如下特点: ①、当事者在考试前夕普遍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担心考试考不好。②、考试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手颤抖,还有的伴有尿频,腹痛,头脑一片空白。③、当事者一般都会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④、当事者受到考试的压力比较大(压力有来自家长处,学校老师处,学生自身。)

23、学习过度焦虑的消除。①、认知辅导。②、松弛训练。③、自我暗示。④、劳逸结合。

24、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①、明确学习目标。②、做到学而有序。③、提高学习效率。④、磨练学习意志。

25、制定学习计划的原则? ①、差异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变通性原则。

26、作业规范的辅导包括哪些方面?

①、在态度上,力求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准确

率高,字迹端正,书面整洁。②、方法上,要有序地进行作业。③、习惯上,要求独立完成。

27、复习辅导。

①、复习须及时。②、复习须思考。③、复习须多样。

28、预习的指导。

①、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②、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养成动手习惯,做预习笔记,将重点、难点记下。

③、预习时也要多动脑筋,找寻重点、难点的过程就是动脑筋的过程。

29、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一种依靠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结构中包括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法、竞赛法、训练法(专门与结合训练)}

30、掌握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的调节和控制。

③、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即认知的认知。包括三方面: ⅰ、元认知知识; ⅱ、元认知体验; ⅲ、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的培养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

ⅰ、认识自己的认知特点。

ⅱ、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

ⅲ、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计划。

31、人格辅导的是教育者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和价格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活动。

32、人格辅导的目标:促进适应、铸造人格。

33、人格辅导的内容。①、自我意识的培养。

ⅰ、自我认识与接纳 ⅱ、自我控制。②、情绪辅导。

③、人际交往辅导。④、青春期辅导。

34、自我意识

①、亦称自我、自我觉知、自我觉察,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

②、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ⅰ、自我认识。ⅱ、自我体验。ⅲ、自我控制。

35、自我意识辅导的涵义:就是根据心理辅导的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一种辅导活动。

36、自我辅导活动的宗旨(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推动其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为学生有效适应环境铺垫良好的基础。

37、自我意识辅导的实例分析(会从自我认识辅导和自我控制辅导角度分析。)P109。

38、情绪辅导的内涵: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理解和交流,并学会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增进自己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

39、情绪辅导的目标:

①、帮助个体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②、帮助个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③、帮助个体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的情绪体验; ④、帮助个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

40、人际交往辅导的内涵:就是运用有关心理辅

导的理论、技术和手段来指导、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人际交往活动,藉此增进学生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人际关系,推动学生价格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41、人际交往辅导的直接目标是增进学生的人际

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42、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①、学生同伴的交往和沟通。

②、学生父母和老师为代表的成人的沟通与交往。

43、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辅导?

①、人际交往辅导要与学生的现行交往实践结合,辅导的成效应以学生交往实践中寻求,教师有责任提醒和指导要求学生将辅导的成果迁移于日常交往实践。②、人际交往辅导可利用有关的社会关系测量来探查学生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对具体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和处理后,教师心中有数,为辅导提供基础。③、在人际交往辅导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组织、协调和指导者作用,与学生协商建立适当的活动规则,保证辅导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氛围、舆论氛围及秩序,以此使活动朝着健康的,有益的、有建设 方向开展。④、人际交往辅导渗透在班主任工作、教学过程、教育过程中。

⑤、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家长的相应辅导。⑥、对少数有严重交往障碍和人际适应不良的儿

童,辅导教师应予以个别辅导。

44、青春期概念

又称青少年期或“生发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体从儿童迈向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或者说是从发身到发育成熟的成长期。年龄约是从12或13岁开始,20多岁结束。

4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①、智力获得了巨大进步。

②、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萌动。

③、情绪体验日趋丰富、细致,稳定性降低,矛盾与变化强烈突出。④、在人际交往方面,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依赖与批评共存。⑤、两性话题成了青春期发展的中心内容,亦使

少年的意识、心境、行为染上了一层神秘、难以捉摸的色彩。

46、青春期主要的心理问题? ①、心理生物性紊乱。②、情绪问题。

③、性别角色混乱。④、人格冲突。⑤、人际冲突。⑥、性心理问题。

47、青春期辅导的内涵。

是指以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为特定对象、以青春期突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辅导活动。它是一种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推动、促进和引导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发展时期的教育活动。

48、青春期辅导的目标

①、青春期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对即将到来的身体、生理的快速增长和发育做好准备,并认识和接纳这些变化,为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②、青春其他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处理由一系列身体、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学会相应的策略和技巧。③、青春期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恰当处理两性关系,平衡度过性困惑期。

49、青春期辅导的内容。

①、认识、接纳和塑造自己的青春期形象。②、青春期辅导。③、性心理辅导。

50、青春期辅导的途径与方法。①、讲座。

②、集体讨论。③、活动设计。④、个别咨询。

51、休闲的功能?

对于人的发展有多种价值。①、松驰身心。

②、满足个人需要与兴趣。③、扩展知识和生活经验。④、增进个人身心发展。

52、休闲辅导的基本途径与内容有哪些? ①、校内。

ⅰ、开设休闲辅导课程。ⅱ、组织学生休闲团体。ⅲ、课余休闲活动。②、校外。

ⅰ、建立社区休闲活动中心。ⅱ、开设了家长休闲辅导讲座。ⅲ、开辟休闲活动基地。

53、职业辅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

54、学校职业辅导的目标。

①、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懂得平

凡劳动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

②、帮助学生从身边职业开始,逐步深入社会。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生各种素质,发掘学生的潜能。④、帮助学生正确协调个人志愿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需要和自己的特点确立初步的职业意向,提高升学和就业的决策能力。

55、学校职业辅导的任务。

①、从起始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教育,并向他们讲解社会主要职业和专业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②、收集和积累学生的个人资料,同时调查和了解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高一级普通学校的职业、专业的内容,招工和招生的条件,以及有关工种的劳动强度和报酬待遇。③、对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来确定就业或升学的方向,选择合适的职业或专业,同时学校也可向用人单位和高一级学校推荐合适的人才。

56、职业辅导的内容。①、了解职业辅导。②、了解自已辅导。③、人生探索辅导。④、合理选择辅导。

57、职业辅导的原则。

①、独立性和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原则。③、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58、职业类型的六边型图和部分职业名称举例。P157

59、了解自己辅导。①、了解职业能力。②、了解职业兴趣。③、了解职业个性。

60、全面了解自己的方法。①、轶事记录法。②、评定量表法。③、自传法。④、讨论法。⑤、会谈法。⑥、问卷法。

⑦、日记行事表法。⑧、测验法。61、职业的价值。①、维持生存。②、发展自己。③、贡献社会。62、“生命彩虹图”是由职业理论研究家萨帕提出的。它用自然界的彩虹的轮廓形象地反映了人一生的角色在时间上的透视。(图P178)

63、正确认识心理辅导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

①、关于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并服务于全体学生,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环境适应能力。

②、关于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③、关于教育方法。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育,而每个有个性的学生组成了这个全体,心理辅导课程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差异,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64、什么是心理辅导课程?

是指学校积极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学校心理辅导形式。65、心理辅导课各程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由心理辅导课程目标决定,辅导课程必须保证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人人平等,相互服务,自觉接纳辅导内容,促进个性发展。②、由心理辅导课程原则决定,辅导老师通过组织的心理活动,达到老师的帮助与学生自助相结合。③、由心理辅导课程的关系决定,实施心理辅导课程的师生双方必须遵循理解和尊重,理解和尊重是信任的前提,是辅导课程成功的保证。④、由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决定,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来组织课程活动内容。⑤、由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决定,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课程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合理地、自由地表达情绪,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⑥、由心理辅导课程的效果决定,课程活动既要根据目标实施活动,又要以学生即心理需要、第三的心理问题,来决定辅导活动的内容和方法。⑦、由心理辅导课程对象决定,辅导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

66、心理辅导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梯状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可分为如下两个目标:

①、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②、预防性目标: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

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67、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①、信任原则。②、接受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自主性原则。⑤、合作性原则。⑥、活动性原则。⑦、配合性原则。

68、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形式不: ①、角色活动。②、表演活动。③、游戏活动。④、体育活动。

69、心理辅导课程的实践形式。

①、社会活动(春游、秋游、旅游、团队活动)②、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③、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④、社会实践(军训、学农)70、心理辅导教材的内容结构

①、一般中小学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结构的四个

要素: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②、我们觉得心理辅导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就有

五个基本要素: ⅰ、认知经验要素。ⅱ、意志品质要素。ⅲ、情感经验要素。ⅳ、社会经验要素。ⅴ、生活经验要素。

71、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自述法。③、角色法。④、讨论法。⑤、情景法。⑥、综合法。

72、课堂心理辅导的概念。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73、学科渗透式的教学设计:其特点是以学科的特点与学生需达成的相关的学习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辅导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来设计教学。74、课堂管理的模式

勒温提出的三种领导方式:即民主型(人际关系型、自主型管理模式)、专制型(权威型、恐吓型管理模式)、放任型(放任型管理模式)的领导方式。而食谱型、训导型、行为矫治型管理模式介于民主型与专制一霎时领导方式之间。三种领导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75、有效的课堂管理。

①、课堂秩序的建立。

②、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

③、课堂中的奖励与惩罚(非常重要)

使用奖励要注意以下几点: ⅰ、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

ⅱ、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ⅲ、应在课堂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ⅳ、奖励的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ⅴ、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使用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 ⅰ、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帐”;避免过多地涉及学生个人过去的经历。ⅱ、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ⅲ、切忌体罚学生。

ⅳ、坚持正面教育为主。76、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有来自个体的原因,也有来自环境的原因。

①、个体的原因。ⅰ、性格上原因。

ⅱ、生理上的原因。

ⅲ、态度与动机的原因。

②、环境因素分析。ⅰ、教师的行为。

ⅱ、家庭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ⅲ、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

77、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①、教师“中止授课”的策略。

②、教师对课堂行为问题的分析评估策略。③、利用同辈集体的资源。

78、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79、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①、智力标准。

②、学业不良标准。

③、学习过程表现异常。80、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①、暂时性困难学生。②、能力型困难 ③、动力型困难。④、整体型困难。

81、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重要)①、课堂行为分析。

ⅰ、对教师讲课的反应。ⅱ、课堂作业时的反应。ⅲ、不安定的课堂表现。ⅳ、回答问题的表现。②、作业错误分析。③、能力诊断。④、出声思维诊断。(德国心理学家顿克首创。)⑤、教育会诊。

82、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①、分层递进教学。

ⅰ、学生分层。ⅱ、目标分层。ⅲ、分层施教。

ⅳ、分层评价。

ⅴ、矫正、调节、分层提高。②、成功教学。

ⅰ、低起点。ⅱ、小步子。ⅲ、多活动。ⅳ、快反馈。以下非常重要 83、个别辅导的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

Ⅰ、人格结构理论(全面掌握)。

ⅰ、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ⅱ、自我是自已可以意识到的“我”的一部

分。

ⅲ、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最上层。ⅳ、本我、自我、超我必须和谐发展。Ⅱ、潜意识理论。Ⅲ、泛性论理论。Ⅳ、梦的理论。②、行为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

Ⅱ、公式为:S-O-R(刺激-中间变量-行

为)。Ⅲ、是一种学习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后天受环境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就是学习,病态心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也要通过学习来进行行为矫正。Ⅳ、几个重要实验;

ⅰ、儿童恐惧实验(兔子实验)。

ⅱ、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老鼠操纵环境的行为是获得食物的工具,故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或叫工具性学习。斯金纳的研究所得出的规律,称为习得律。)③、人本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Ⅱ、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将治疗权力从治疗者手中夺回,移交给当事人,同时也用“当事人”一词来代替“病人”,这是一大创举。Ⅲ、观点:

ⅰ、心理治疗中的非指示性原理。ⅱ、辅导的基本条件—真诚、尊重与同感(将

心比心)。

ⅲ、造型倾向理论。④、认知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阿·贝克。

Ⅱ、观点:心身疾病的形成与发展是认知、情绪对躯体症状持久相互作用的结果。

84、本我、自我、超我如何和谐发展?

本我主要功能力求保护自己;超我的作用是在社会规范的原则下,控制与监督自己的行为;自我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超我的标准,充当本我与超我两者的协调者。如果本我或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对另一方进行统治时,人很可能就会出现不正常行为或躯体上疾病,一旦本我失去所有控制,人就会成为精神病患者。85、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①、聆听技术。

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即辅导教师与当事者之间的心灵互动关系。Ⅰ、使用方法:

ⅰ、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ⅱ、必须让当事者坐着。两者以约900坐,有助于眼光灵活接触。ⅲ、要用恰当的体态去聆听,目光要与当事者适当接触。ⅳ、还要适当地提问,开放性提问或闭锁性提问。ⅴ、应用对焦技术,听一段后应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问对不对。对焦技术在聆听技术中是关键的一步。Ⅱ、注意事项: ⅰ、切忌武断。

ⅱ、不要急于教育。②、暗示技术。

分为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也叫正面暗示与负面暗示。

在个别辅导中使用暗示很有好处。Ⅰ、使用方法:

ⅰ、对每一个当事人都抱有充分的信心,相信他们本身具有能克服自己问题的潜能。ⅱ、对学生辅导时坚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

ⅲ、对学习困难,有焦虑、恐惧等症状的学生,可以教他们进行自我暗示。注意事项:

ⅰ、千万不要用“不要怕”、“不要慌”之类的话。因为这是负面暗示。ⅱ、多用“我很镇静”、“我胆子挺大”等的正面暗示。

③、松弛技术。Ⅰ、呼吸松弛。Ⅱ、冥想松弛。Ⅲ、肌肉松弛。④、系统脱敏技术。

Ⅰ、创立者: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Ⅱ、是在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引起焦虑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Ⅲ、分为两步。

ⅰ、制定一张焦虑层次表。

ⅱ、先让当事者肌肉完全放松,从最低的焦虑层次进行想象。

ⅲ、此法的关键是当事从想象情景向向现实情景转移,如果能在引进恐惧的情景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就不会再出现,辅导即告成功。

⑤、行为改变技术。

Ⅰ、一切行为均是学习得来的。Ⅱ、行为本身无好坏之分,完全由情景的适当

与否而定,行为是被环境因素所制约的。

Ⅲ、使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几个具体策略。(或

要据行为改变技术设计一个行为改正方案。)

ⅰ、增强(强化)包括正增强(适当地给以物质或精神奖励)与负增强(适当给以不愉快的体验,使不良行为因要躲避此不愉快的体验而减少)。

ⅱ、消退(不理会或不注意,使其在“自讨没趣”中不再出现。)

ⅲ、抑制不良行为(在可能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创造条件让当事者表现良好行为。)ⅳ、逐步形成(明确订出行为改变的标准,有步骤地养成所期望的良好行为。)ⅴ、隔离(以改变环境的方式使当事人改变原产生不良行为的不良环境。)ⅵ、剥夺(以称反应代价法。即在未达到某项行为标准时即剥夺某项权利。)

Ⅳ、行为改变技术的程序如下:

ⅰ、确定终点行为。ⅱ、分析起点行为。ⅲ、设计有利情景。(选择增强措施,与家长联系。)

ⅳ、选择适当策略。(增强、。逐步养成、剥夺。)

ⅴ、分析效果。⑥、理情治疗技术。

Ⅰ、基于“ABC”理论。

A指存在的一件事实;

B是个人对A的看法和信念; C是指个人情绪反应。正确表示:A→B→C Ⅱ、具体操作技术:

ⅰ、说明ABC理论。ⅱ、驳斥。ⅲ、分析。

ⅳ、理性的自我认识。ⅴ、家庭作业。

86、个别辅导的原则。Ⅰ、真诚原则。(诚则灵,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

Ⅱ、尊重原则。(尊重当事者的人格和真实问题。)

Ⅲ、理解原则。(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分担当事人的各种负荷压力。要与“同情”区分)Ⅳ、整体原则。(要用系统论观点指导辅导,注重来访者心理素质与心理问题的整体联系,个体心理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即通过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当事者的主要矛盾,从而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因素。)Ⅴ、差异原则。(做辅导时,要注意当事者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Ⅵ、自律原则。(帮助当事者挖掘出自己的心理潜能,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Ⅶ、保密原则。(对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辅导教师须绝对保守秘密。)87、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

Ⅰ、接纳。(无条件接纳;热忱接待;正确运用聆听技术。)

Ⅱ、诊断(充分了解当事者的各种情况,必要时还要作心理测试;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作出诊断,要判断是否属于自己的辅导问题,相应作出处理。诊断要力求准确。)Ⅲ、干预(进入对当事者心理上的帮助过程,是纠正当事者的心理烦恼,发展健康心理的实质性阶段。)Ⅳ、随访。(当事者心理问题基本解决,个别辅导即告段落,欢迎当事者有事即来,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了解。)

88、学生心理困惑的个别辅导。①、抑郁辅导 Ⅰ、诊断。

抑郁有六种表现:

ⅰ、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ⅱ、对前途悲观失望; ⅲ、无助感;

ⅳ、感到精神疲惫; ⅴ、自我评价下降;

ⅵ、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Ⅱ、干预。

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心理辅导。Ⅲ、案例。

②、考试焦虑辅导。Ⅰ、诊断。

有如下表现:

ⅰ、平时学习成绩较好者;

ⅱ、考试前均有担心考不好的意念。

ⅲ、考试时有体象反应。如心悸、出汗、尿频、腹痛等。ⅳ、家长、老师、或自己对考试的期望过高,压力过大。

Ⅱ、干预。进行认知辅导、松弛训练、自我暗示。严重的可进行系统脱敏或催眠治疗。Ⅲ、案例。

③、强迫症的辅导。Ⅰ、诊断。

有如下表现:

ⅰ、有难以摆脱的重复动作或重复意念; ⅱ、自己感到苦恼,想寻求帮助; ⅲ、有三个月以上的病史。Ⅱ、干预。措施有:

ⅰ、认知、理情辅导,改变错误的认知; ⅱ、家庭作业; ⅲ、让患者“冒险”。Ⅲ、案例。

④、社交恐怖的辅导。Ⅰ、诊断。有如下表现:

ⅰ、在一对一的社交场合下,会产生强烈的不安;

ⅱ、强烈不安常常伴有体象发作,如脸红、出汗、恶心、打嗝、颤抖,严重的还会晕倒。

ⅲ、怕看人家的眼睛,往往用眼睛的余光看

人。

Ⅱ、干预。措施有: ⅰ、松弛训练。ⅱ、松弛训练。ⅲ、系统脱敏。

ⅳ、行为改变技术。Ⅲ、案例。⑤、口吃矫正。

Ⅰ、诊断。主要症状有:

ⅰ、类型:难发、连发、中阻、拖音、或综

合上述两种以上情况。

ⅱ、多余动作:如拍腿、跺脚等。

Ⅱ、干预。如认知辅导,松弛训练,发音法训

练、催眠治疗。Ⅲ、案例。

⑥、多动症的辅导。Ⅰ、诊断。主要表现:

ⅰ、注意力严重涣散;

ⅱ、过分好动,坐立不安;

ⅲ、做事丢三拉四,不能坚持到底; ⅳ、用兴奋剂利他效果好。Ⅱ、干预。先服用咖啡或利他林或匹莫林等兴

奋剂,同时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Ⅲ、案例。

89、团体是指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间,以

使每个人不需要通过他人,能与其他人面对面的沟通。

90、团体辅导是指在团队领导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91、团体的分类。

Ⅰ、团体勒温的团体动力训练分:

ⅰ、训练团体。ⅱ、个人成长团体。ⅲ、学习团体。

Ⅱ、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分

ⅰ、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学历、生活经历、心理的困扰,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

ⅱ、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

个人特质不在相同。

Ⅲ、团体辅导活动有无设计、有无目标分。ⅰ、结构性团体。ⅱ、非结构性团体。

92、团体辅导的功能(或特点)。

Ⅰ、在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Ⅱ、经验与感受的分享。

Ⅲ、多元的价值观与信息的冲击。

Ⅳ、反馈的功效。

Ⅴ、现实生活的实验室。Ⅵ、经济效益。

93、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区别。

Ⅰ、个体辅导适用下列情况:

ⅰ、当事人有危机状况产生时,其状况和可能解决的方法又相当复杂。ⅱ、当事人的问题需要高度保密。

ⅲ、当事人在团体中说话表现出非常害怕,参与团体活动比较困难。

ⅳ、当事人与同辈的关系不良,其言行经常被团体拒绝。

ⅴ、个体对自己的感受、动机和行为的觉知了解很有限或极复杂,感到无法在团体中与人分享。

Ⅱ、团体辅导适用下列情况:

ⅰ、想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想法。

ⅱ、想在同辈团体中与人交往,学习社交技巧。

ⅲ、愿意在团体中与他人分享经验与观念,获得团体的接纳与支持,以促进自己成长。

ⅳ、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想了解、认识他人、培养自己的合群性。ⅴ、解决学生中共同性的心理问题。

柯比认为,团体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计划的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一生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

94、团体辅导的基本过程(定向、冲突、凝聚整合、成效、巩固六个阶段。)①、定向阶段。

Ⅰ、此阶段成员有如下反应:

ⅰ、焦虑担心。

ⅱ、气氛沉默。ⅲ、防卫心理。

ⅳ、依赖领导者。此阶段团体的重点工作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Ⅱ、此阶段团体的任务有: ⅰ、协助成员彼此认识。ⅱ、澄清团体目标。

ⅲ、创造安全信任的气氛。ⅳ、建立团体规范。

ⅴ、让成员了解团体是大家的。②、冲突阶段。

Ⅰ、此阶段团体的特征: ⅰ、焦虑与挣扎。ⅱ、抗拒与防卫。ⅲ、冲突。

ⅳ、挑战领导者。

Ⅱ、此阶段团体的任务:

ⅰ、理解、接纳成员的负面情绪。

ⅱ、鼓励成员认识自己的焦虑与矛盾。ⅲ、帮助成员将防御性行为转化为建设性行为。

③、凝聚整合阶段。

Ⅰ、此阶段的团体特征:

ⅰ、信任与接纳。ⅱ、和谐的整体感。ⅲ、认同和承诺。

Ⅱ、团体在这阶段的任务是:

ⅰ、协助成员更深刻地认识自己。ⅱ、鼓励成员相互关心与帮助。

④、成效阶段。

Ⅰ、此阶段的特征:

ⅰ、对团体充满信心与希望。ⅱ、深层的自我暴露。ⅲ、面质。

ⅳ、认知重建。Ⅱ、此阶段的任务是:

ⅰ、以身示范和塑造行为。

ⅱ、协助成员从团体经验中认知重建。ⅲ、协助成员把领悟化为行动。

⑤、巩固阶段。

Ⅰ、此阶段的特征:

ⅰ、惜别依依。

ⅱ、对外面世界的担心。

ⅲ、团体有时呈现松散现象。Ⅱ、此阶段的任务:

ⅰ、处理好成员离别的情绪。ⅱ、协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ⅲ、反馈与祝福。ⅳ、提醒保密。ⅴ、提供继续学习或进一步服务的信息资源。

ⅵ、评估团体效能。

95、影响团体过程的基本因素。

有三个因素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就是规范、沟通、内聚力。

①、规范。主要是指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规则等行为规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团体规范的作用: Ⅰ、维持团体的作用。Ⅱ、认知的标准化作用。Ⅲ、行为的定向作用。

②、沟通。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传递。Ⅰ、团体互动的特点:

ⅰ、沟通双方互为主体。

ⅱ、沟通能调整双方的关系。ⅲ、沟通受到主观经验的制约。Ⅱ、米德尔曼提出了四种沟通模式: ⅰ、辐射型 ⅱ、圆圈型

ⅲ、热椅子型。ⅳ、自由漂浮型。

③、凝聚力。是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以及

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96、领导者的角色作用。

有两在任务:一是完成团体任务与目标,称为

任务领导行为。二是维持团体的人际关系和气氛,称为过程领导行为。

①、任务领导行为上承担如下角色:

Ⅰ、发动者。Ⅱ、协调者。Ⅲ、诊断者。

②、过程领导行为上承担如下角色:

Ⅰ、气氛缓和者。Ⅱ、调节者。Ⅲ、鼓励者。

Ⅳ、规则执行者。

97、团体过程的领导技巧。

特罗斯把领导技巧分为三方面: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①、反应技巧。Ⅰ、积极倾听。Ⅱ、同理心。Ⅲ、澄清。

Ⅳ、提炼归纳。②、交互作用技巧。Ⅰ、支持、Ⅱ、联结。Ⅲ、执中。Ⅳ、阻止。③、行动技巧。Ⅰ、发问。Ⅱ、调节。Ⅲ、示范。Ⅳ、建议。98、团体互动技巧。

①、反馈与控制。

反馈是成员在团体中学习的重要资源,它级修正个人的想法、态度和行为,并直接影响团体行为的改变。

控制是指个人的行为限制或引导其他成员的行为,而自己也为其他人的言行所影响。是一个循环过程,是促成个体或团体行为改变的一种机制。②、暗示。

Ⅰ、暗示的特征: ⅰ、暗示是一种能够引起受暗示者反应的刺激。

ⅱ、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仅是提示。

ⅲ、暗示不是感染、模仿,它是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并按这种观念行事。Ⅱ、暗示的分类。ⅰ、直接暗示。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的接受的一种暗示。ⅱ、间接暗示。由暗示者公私合营其他事物或行为为其中介,将某一事物的意义间接提供受暗示者,使人接受暗示。ⅲ、自我暗示。即运用意念自我暗示,有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

ⅳ、反暗示。凡外界刺激物的结果引起了相反的反应。

③、模仿。Ⅰ、分类。

ⅰ、自发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他人。(有先天本能的模仿与后天学得的模仿。)ⅱ、自觉的模仿。是有意识的模仿他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Ⅱ、有影响力的榜样有以下几个特点。

ⅰ、相似性。

ⅱ、地位和声誉。ⅲ、能力水平。ⅳ、热情和教养。

④、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

99、学校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①、设计程序。Ⅰ、组成小组。

ⅰ决定小组成员。

ⅱ、培训组长与组员。

Ⅱ、建立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ⅰ、目标应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ⅱ、目标应明确具体。

ⅲ、目标应得到学生的认同。Ⅲ、设计活动。

内容可以有系列专题型和单一专题。Ⅳ、团体辅导效能评估。100、学生心理档案的规划。

①、建档的目的。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②、建档的原则。Ⅰ、客观性原则。Ⅱ、适用性原则。③、根据辅导工作目的和实施途径、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类。

Ⅰ、A类。以发展为目标。Ⅱ、B类。以教育为目标。Ⅲ、C类。以诊治为目标。④、心理档案的内容。Ⅰ、背景资料。Ⅱ、在校表现。Ⅲ、心理素质。101、测量的基本知识。

①、定义:对客观事物进行某种数量化的测定。②、测量的要素。

Ⅰ、测量对象-事物的属性。Ⅱ、测量-工具某种法则。

Ⅲ、测量结果-某种数字表达形式。③、心理测验三要素。Ⅰ、行为样组。Ⅱ、标准化。Ⅲ、客观性。

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信程度。只有测验结果接近或等于实际真值或多次测量结果十分接近。才能认为测验结果是可靠

的。ⅱ、效度。表示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测选择性或功能的真实性程度。分为三类: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

102、测验心理。①、主测心理。对测验客观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Ⅰ、主测与被关系的心理。主测者知觉反映被测对象时,由被测对象引起的心理现象,常见的有:

ⅰ、顺序位置效应。ⅱ、晕轮效应。(遮掩性、弥散性。)ⅲ、对比效应。ⅳ、雷同效应。ⅴ、失落效应。ⅵ、类群效应。

Ⅱ、主测个体自我心理。ⅰ、心理定势。ⅱ、角色心理 ⅲ、模式效应。ⅳ、疲劳效应。

103、心理辅导管理的各级功能。(了解)

①、校长室。提出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目标、心理辅导工作目标,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目标,对各年级辅导成员提出要求,了解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②、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组。由分管校长、教导主任、专职教师、心理辅导员组成,选编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组织培训、指导教研、个案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③、班主任。了解、提供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水平,选用心理辅导课程教材,参与个别学生心理辅导,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④、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即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参与心理辅导课程教学、选编教材、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⑤、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专职教师。选编心理辅导课程教材、进行心理辅导课程教学。⑥、学生心理服务员。为心理辅导室做好服务工作、参与班级或低年级同伴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相关宣传。⑦、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参与对学生心理辅导。

⑧、家长。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104、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员的四项任务。①、积极配合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教学,在辅导课程活动中起骨干组织作用,通过他们的参与、组织来感染其他学生。②、课后能随时帮助其他同学,协助疏导心理问题或及时把同学中心理问题反映给心理教师。③、他们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室的服务员,使其他同学受益于学校心理辅导室。④、他们可以以自己亲身的体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去服务帮助低年级学生,达到相互服

务的目的。

105、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①、给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启示或顾问。

②、克服和预防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中的偏向。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冲突、人际交往和相互理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④、给学生发展和提高心理品质予以真诚的服务。

106、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

①、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参与、顾问和咨询。

②、为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保障和服务。③、对家长给以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辅导。

107、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业道德。①、热爱当事人。

②、热爱心理辅导工作。

③、遵守心理辅导道德规范。Ⅰ、精深的专业知识。Ⅱ、诚实守信的作风。Ⅲ、热情友善的态度。Ⅳ、严守秘密。Ⅴ、不谋私利。

108、学校心理辅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①、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②、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了解、重视。③、心理辅导的方法研究和选择。④、心理辅导的反馈与矫正。⑤、心理辅导的队伍和保障。109、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和评价。①、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②、对辅导活动课程和教学方法和评价。③、对辅导课程效果的评价。

④、对辅导活动课程教师的评价。

110、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①、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教

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②、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学

生心目中理想教师性格的特征:(按其重要性排列为)Ⅰ、平易近人。Ⅱ、没有偏见。Ⅲ、关心同学。Ⅳ、态度认真。Ⅴ、要求严格。Ⅵ、颇具耐心。Ⅶ、言行一致。Ⅷ、朴素大方。Ⅸ、开朗活泼。

Ⅹ、品德高尚。

③、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

111、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①、良好的思维品质。

Ⅰ、应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思维的独创性。Ⅱ、应善于应对变化,具有思维的敏捷性。Ⅲ、思路必有清晰、明确,具有思维的慎密性。

Ⅳ、应善于深入钻研问题,具有思维的深刻性。

②、良好的情操品质。

Ⅰ、真诚。Ⅱ、博大。Ⅲ、理智。

③、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④、良好意志的品质。112、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①、期望过高。②、保护过度。③、功能错位。④、方法不当。

113、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①、帮助家长—认识心理健康是獐发展的重要目标。

②、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和途径。③、组织指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方法。

篇3: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

1 自考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对于正规本专科学生,自考助学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性往往会使他们在成长发展中存在困惑与矛盾,这是自考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问题,而这些困惑与矛盾的主要诱因是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和自身处境。(1)

1.1 自卑感

许多自考生因高考失利而选择全日制自考助学去圆自己、家庭、亲朋好友所期盼的“大学梦”。在求学道路上,自考生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受尽挫折,这些挫折让并不完全成熟的他们遭受了创伤,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渐渐变得自卑起来。虽然自考生与统招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但因自考生年龄偏小、阅历浅,心理状态不够稳定,面对曾经的高考失利,极易让自考生觉得“自己是杂牌军”,有一种技不如人的悲观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无可奈何的自卑感。

1.2 苦闷感

虽然自考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自考生大多对自己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偏弱,缺少全日制本科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认同感差,因此用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的意识并不强烈。与全日制本科一样,每学期自考生都会开始和结束多门课程,往往课程进度较快,并且课堂教学都是提纲挈领,更多地需要自考生在课前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通过大量习题巩固知识点。而自考生并未适应这样的学习节奏,因为缺少系统的学习方法,导致功课跟不上,从而引发苦闷感,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1.3 无力感

对于小部分自考生,在学业上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更多的只是迫于家庭环境的压力,来学校混混日子。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想通过努力获取自考文凭,可是自考课程繁杂,专业课知识点难以消化,使得这部分学生成绩提升困难,慢慢消磨了学习积极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其中不乏有学生未能坚持到底,或是放弃回家,或是改成了学习成人高考的内容,参加成人高考。(2)

1.4 忧虑感

当前,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就职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自考生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学历层次主要为专科和本科,无法满足市场上高学历的需求。同时,社会上对自考文凭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考生存在偏见,再加上每年大学生就业总数的递增,这些都无疑加重了自考生的就业压力,使得自考毕业生忧心忡忡。

2 自考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抗挫折能力差

自考生大多来自应届或往届高考落榜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制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发现自考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曾经高考失败带给的痛苦体验让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将来。读书过程中,不免遇到一些困难,但自考生学习信心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功课跟不上,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情绪也受到影响。(3)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家境富裕,自制力、抗压性都明显不够,这些都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就业形势对自考生形成巨大的压力。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有自考、成教等学历的学生,致使自考生在人才市场应聘时处处碰壁。另一方面,自考生虽享有和全日制统招生一样的教学过程和资源享有,但仍习惯性的认为,全日制统招生是学校里的“正规军”,自考生是“杂牌军”。这种对自身的偏见在心里留下了阴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落差,相比之下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同时,自考生的一些错误认识,不能认同自己的身份,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2.3 学校环境影响

自考生的主要时间都在校园里,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都会给学生带来冲突和苦恼。一方面,自考生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之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转变为“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那些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欠缺的学生,会无法适应这样的大学生活,从而产生消极低落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自考生想要拿到毕业文凭必须通过一定科目的考试,这对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的部分自考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这种持续的考试压力下,极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

2.4 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自考生是出于某种压力而选择来校读书。比如一方面学生家长碍于面子,将学生送到学校读书,以免遭到亲朋好友的“冷眼”相待,另一方面家长又担心学生在社会上惹是生非,将学生送到学校“托管”,之后便对学生不闻不问。这样的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不想动脑思考问题。学习内动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把学习当成是被迫的苦差事,不能做到快乐学习。

2.5 家庭环境影响

一般而言,学生心理障碍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针对自考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父母过高的期望,尤其当下自考生多为九零后的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庇护下长大,虽然孩子没能考上普通本科,但家长依然希望孩子继续完成学业,实现家长的梦想,但终究因为基础差、效率低、学习结果不如意等原因,消磨了学生意志,削减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悲观、自我评价低等心理问题。同时,部分自考生因受到家庭贫困、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有长期病患等影响,造成心理阴影,存在不安全感。

3 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研究

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高校开办自考助学班,除了要传授他们知识外,还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成为高校自考助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强化积极的心理引导

影响自考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应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熏陶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帮助同学建立积极乐观的心理。二是积极举办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利用学校资源,广泛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如元旦晚会、知识竞赛、篮球比赛等,使自考生在浓郁的校园氛围中找到归属感,并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释放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2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咨询网络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咨询为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在前边,从而避免出现或发展为心理疾病。首先,针对新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快速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对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其次,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筛查,按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做到及时关注与干预,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需及时转介。最后,拓宽心理咨询渠道,实现形式多样化,如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给来访者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指导他们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

3.3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一是做好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了解自身条件,接受市场化的就业。二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4)三是通过学校推荐、互联网等其他有效渠道,引导毕业生抓住各种就业机会,即使面临失败,也能调整自己,改变择业期望值,修正择业意向。

3.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不多,大都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相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人员培训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一线工作者,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等相关技能培训,同时,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报考心理咨询师。只有提高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自考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心理比统招生更为复杂,作为高校工作者需要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帮助学生摆脱困难,树立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考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其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重视,只有自考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致使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如何解决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自考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了自考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自考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提高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考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考生,心理健康,探索

注释

11刘畅,吕淑珍.高校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46-47.

22 刘洪波,刘文丰.高校自考生的心理冲突与调控[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32-133.

33 张辉.自考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成人教育,2006(8):59-61.

篇4: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

【关键词】民办高职;自考生;自卑心理

一、民办高职院校自考生与高职生比较分析

1.教育形式的不同。自考助学是一种“宽进严出”的教育形式,入学门槛较低,但是毕业门槛较高。相比较而言,高职生则是“严进宽出”的教育形式,入学门槛较高,毕业门槛较低。自考生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统考和学校组织的过程性考核,考试严格,教考分离,难度较高,学习压力较大;而高职生则只参加学校组织的结课考试,难度较低,学习压力较小。

2.学生生源的多样性。高职院校自考生的生源结构相对于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全日制统招学生更复杂一些,其中大多数是高考落榜的考生,还有一部分是中专毕业或中专在读学生,甚至还有初中毕业的学生,已经参加工作又返回到学校参加教育的人群。这种结构导致了自考生之间水平素质的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他们之间需求、行为、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

3.自考生与高职生待遇不平等。自考生在奖助学金评定、火车乘车优惠、毕业生派遣等方面不能享受到与高职生同样的待遇。虽然近几年来,社会对自考生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受传统一卷定终身的思想的影响,自考生一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尽管他们付出了几年的艰苦努力,但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却往往被一次高考的失败所掩盖、被社会所忽视。他们的努力得不到社会相应的认同,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不招收自考生。

二、自考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外因分析

研究表明,87%的自考生存在自卑心理,而68%的自考学生认为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从教育形式上来讲,全日制在校自考生每年要参加四五次国家统考,基本是三个月一次,考试压力时刻存在,自学考试的通过率不高;从生源上来讲,他们自身的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他们仍然要应试,他们很难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考试计划安排,基础差的学生只能应付,导致身心疲劳;从待遇差别上来说,自考生跟高职生在一起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高职生能享受的,他们不能享受,平时学习、生活在校园之中,他们希望融入校园文化中,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他们很难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很容易导致自考生心理失衡,加大自考生的自卑心理;从社会认可度上来讲,社会不认可加剧了自考生的自卑心理,这是自考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三、缓解自考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提高自考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逐步弱化自考生与高职生待遇的差别,实现无缝对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检查各高校的软硬件环境,对各高校自考助学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民办高职院校决策层往往把主要办学精力集中在办学规模上,而忽视学生的学风建设,侧重于按规定开足课程,而忽视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民办自考院校应该扬自学之长,补自学之短,将自学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生想学的,能学会的,社会有用的知识,针对性开展分类教学,提高自学考试教育质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自考生素质的提高来提高社会认可度。

2.加强班主任工作队伍建设。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的生源更加复杂,自学考试学习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负责自考学生的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自考是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学生之间的考试进度并不完全相同,因而班主任应熟悉自学考试的各项规定,并及时掌握考试相关的动态信息,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另外,针对自考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要求班主任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处理学生中的个别事件,起到学校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桥梁作用。

3.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自考生的自卑心理问题,民办自考院校要合理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教育活动,尤其在一些特殊时期,如考前与考后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缓解自考生的压力,增强自考生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通过开班会、走访宿舍及个别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以适时组织优秀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4.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在学习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克服自卑心理的有力途径,学校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通过高尚的文化教育活动,克服学生学习竞争意识不强、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全面提高素质。此外可以通过组织运动会、各类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拓宽学生的交流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大桥.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心理分析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23.

篇5:超全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1,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标志:是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是1913年-1914年

据了解,开始出现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如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

一般我们认为可以把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追溯到:卢梭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 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育个别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的动因:鉴于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一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对象: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性质: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性性的综合科学 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1.幼儿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2.幼儿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构建

一个理论基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产生的标志是桑代克提出“联结说” 两条主线:幼儿学习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两点附记:幼儿教师心理与家庭教育心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测试与描述、预测与控制、理解与说明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这个局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 1 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变化

1.研究课题的多元化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学习的概念

学习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里变化过程。例如一个婴儿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触摸发热的火炉,但当他获得烫手的经验后就不会再主动触摸发热的火炉,甚至会从中概括出凡是发热的物体都不能贸然乱摸的行为倾向变化。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他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易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底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本质特点:是学习的自觉性、意识性

学生学习的定义;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1、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2、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3、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作准备的 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型理论:

1.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学习过程是由以下三个系统协调活动的过程——加工、预期、执行控制 2.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

活动“环状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1、内导作用

2、同对象环节实际接触的效应过程

3、借助与返回练习修正和充实起初传入的映像

学习“环状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1、定向环节

2、行动环节

3、反馈环节 维特罗克的学生学习过程生成模式四个方面: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学习过程的解释:是学习者从外部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地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

我国古代学习过程结构模式并将其与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进行比较

构成模式的两条主线:一条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学、思、习、行在内的生理条件对知性统一过程发生的作用;另一条是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执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 六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由行到知是一个学习反馈过程,它表明,学习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过程,这正是知行统一观的科学反映

比较:

1、我国古代的学习结构模式把学习过程视为一项极其复杂有完整的活动过 2 程,并建立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

2、这一学习过程结构模式是从中国古代优秀学习心理思想中提炼出来的成果,很多内容都经过历史的检验。它与西方学者用动物实验总结的学习理论相比,更能反映人类学习的规律

3、此模式结构严谨,描述精确4.此模式的各个阶段所占位置与排序是相对稳定的 学习的类型

加涅根据学习活动复杂性程度进行的学习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八类

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结果所提出的学习过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

卢布姆学习分类的内容: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技能学习三大领域 认知学习的六种不同的水平: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奥苏伯尔知识分类的两个维度: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的关系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其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伯尔三类意义学习的是: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关系提出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彼得罗夫斯基的层次学习分类:

1、反射学习—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

2、认知学习—概念学习、思维学习和技能学习

我国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分类:依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可分为 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你认为哪种学习的分类最接近于幼儿的学习?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观,比较符合学校教学实际,修正了人们以往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划等号的错误认识。他的分类也反映了课堂学习过程的意义性、间接性、接受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是最接近幼儿的学习的 奥苏伯尔的知识学习分类是什么?试加以评价

根据学习进行方式把学习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观,比较符合学校教学实际,修正了人们以往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划等号的错误认识。他的分类也反映了课堂学习过程的意义性、间接性、接受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是值得注意和深入研究的一种学习分类 学习与发展

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得已有水平

2.学习对个体发展得促进作用:学习使个体发展的可能变成现实,从而促进个体心的发展

学习准备:所谓学习准备,又称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结合教学与发展的三维模型谈谈你对发展性教学的看法 通过三维模型我们既能看出教学与反战的关系同时又能看出教学与成熟的关系以及怎样才是最佳发展的教学。a—A.b—B分别反映了单独依靠教学的发展变化和单独依靠成熟的发展变化,而c—C则反映的是在某一成熟水平上通过一定的教学所获得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不依靠成熟的教学不是好教学,它尽管也会导致一定的发展,但其变化幅度是很小的。只有在一定的成熟水平时施加的教学才会带来最大的发展。总之,教学并不能为所欲为地决定个体的身心发展,只有以一定的学习准备为前提,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新的可能所进行的教学和学习,才能促进个体发展,才能为个体不断构建出更成熟的心理结构。因此,只有把握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解了教学与发展的三维模型,才能真正实施发展性教学 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性质和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学习理论产生的标志:1898年桑代克提出“联结说”称之为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所形成的主要学习理论:桑代克--“联结说、华生—学习习惯说、赫尔—系统行为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苛勒—顿悟说、托尔曼—认知-期待说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

1、主要研究的是动物的学习过程,以动物实验为基础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2、学习实验均是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

3、其解释的都是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尚不能恰当地说明学生间经验的学习

学习理论流派的分类:条件作用学习论、认知学习论、折中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桑代克学习联结说提出的标志:试误说:桑代克让饿猫在迷笼中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间的预备定势,而不是指学习者的知识或成熟准备 练习律: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练习律有两种形式:使用律;失用律

效果律:指凡是导致满意行为反应后果会使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加强,凡是带来令人烦恼的行为后果会削弱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格斯里的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律建立在刺激—反应联结的邻近上,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机制是暂时的联系,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被称为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认识学习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 :由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提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某种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知觉,观察和理解其内在联系或一定的关系,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总结和概括出一般的原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类的三种表象的模式:动作性、映像性、象征性 布鲁纳对学习实质的解释: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三种学习形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包括: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奥苏伯尔认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 学习的三种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三个动物实验:位置学习实验、迂回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 位置学习实验:是托尼曼用来验证认知—期待说的实验,实验说明大白鼠在走迷津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对目标位置的期待优于学习向右转弯的动作反应.即动物学会的不是一连串简单的刺激与反应的动作联结,而是形成了对目标位置的认知性期待,或者说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一目标位置的认知图形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及其成分: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 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者来说 是新的行为)及其行为的结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表征,并引导学习者作出 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怎样才能组织好学生的观察学习:在观察的过程中一方面观察者要抽象出榜样行为 的共同要素,并把这种行为恰当地运用于其他情景中去。另一方面大多数榜样 行为是各种榜样特征的组合,它不同于原先任何一种个别的榜样行为,因此榜 样的行为越多样观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反应

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 为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 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三种强化:外部强化、潜伏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的行为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榜样行为的表现,就是说,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受到替代强化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罗杰斯对学习实质的解释:学习本身不是机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的总和,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罗杰斯学习自由的观点:只有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

1、在对学习过程的本质上,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本身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总和。而是个人一种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在学习的起义和动机上,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

3、在 5 学习内容上,罗杰斯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你认为哪种理论有利于指导你的教学或学习?为什么?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有利于指导我的教学

他对学习过程本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论述。他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重视对学社人格的尊重和爱护,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思潮在总体上是一致的,而且对当前提倡为创造性而教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谈谈你对“同是热量,即可使奶油融化,也可使鸡蛋变硬”这句西方谚语的理解

对“同是热量,即可使奶油融化,也可使鸡蛋变硬” 西方的这句谚语的理解,教师要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以每个学生动机中的优点你补齐缺点

2、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

3、教学中要用足够的变式何不同进度,是每个学生有机会成功

针对学生本人对其学业成败进行归因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学习不是知识 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 地吸收新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理论倾向,他们都认为 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 意义的只是过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吸收新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 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新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 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理解:学习者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

1、认知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社会文化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行为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幼儿学习的发展与种类

婴儿学习的发展三个层次:

1、习惯化

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的学习

幼儿学习:是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幼儿学习幼儿学习的发展:1.学习方式由单纯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2.学习过程由刺激联想向刺激—中介—反应这样的中介性学习发展的过程 按学习内容划分为:既能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按学习方式划分为:发展学习与接受学习、言语学习与操作学习和关系中的学习关系中的学习:同伴游戏中的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冲突中的学习

关系中的学习:在生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系或关系本身就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对于儿童个体来 6 说是向他人学习,对于儿童之间来说则意味着互相学习或共同学习,我们统称为关系中学习

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特点 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操作学习

操作与学习的关系: 操作中有学习、学习中有操作、操作和学习是二种相对独立的 活动、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操作学习的特点:在学习方式上,是以内、外部动作来获得经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操作学习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结果是获得主体的经验

操作学习的类型(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划分)

(学习目的)

1、探究性操作学习

2、形成性操作学习

3、强化性操作学习

4、模仿性操作学习

5、创造性操作学习

(互动关系)

1、示范性操作学习

2、指导性操作学习

3、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

4、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

操作学习的指导:

1、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的统一

2、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3、操作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4、操作材料的量与质的统一 幼儿学习的特点:1.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2.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 验和主动参与3.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4.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于促进 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3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具有的特征

1、自我中心

2、只能片面看事物

3、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力

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能做出延迟模仿

7、能进行象征游戏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即通过动作或行动、肖像或映像,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

三种表征:

1、动作表征

2、肖像表征

3、符号表征

肖像表征: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

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的关系:同一个学习内容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学习着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当前学习的效果。为了学习构造和掌握一种逻辑的结构,主体必须首先学习一种更加基本的逻辑结构,然后加以分化并使之完成。换句话说,学习不过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而而这一方面是有经验促进和加速的。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学习。认知发展使幼儿学习的基础。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动机发展与幼儿学习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动机类型: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成功学习的结果一方面是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掌握;另一方面是求知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可以大大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如求知、自尊、获得他人赞扬等,并促使人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已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当作一种新的、迫切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 7 可以说,动机并非绝对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他与学习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互为因果关系

幼儿学习动机的发展:

1、外部动机起主导作用,内部动机逐渐发展

2、动机主从关系开始形成

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

1、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2、奖励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3、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4、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5、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迁移与幼儿学习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分类: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或定势

1、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来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可辩性、可利用性与稳定性影响到新的学习

2、相似性:主要是由学习任务之间含有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较大迁移的发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同一现象,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整合的三种方式:同化、顺应、重组

知识系统化:是指在向学前儿童传授关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知识时,引导儿童理解知识的简单练习和规律性,这种知识体系应当是最基础的,是在感性的实物活动过程中认识某种现象的各种联系,它不同于学校儿童的知识体系

为迁移而教:

1、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鼓励幼儿概括活动经验

2、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找到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问题中的共同要素 游戏心理概述

游戏的心理结构:认知和情感 表达方式:语言和动作 游戏行为的心理特征:

1.游戏的认知特性——心理主动性维度

(1)自我导向(2)心理主动性(3)灵活性 2.游戏的情感特性——活动强度维度

(1)内在动机(2)内部控制能力(3)假装

自我导向:指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

内在动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地很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假装:游戏中想象和现实是并存的。是儿童游戏最为显著的特点

游戏所共有的基本心理过程:

1、想象

2、动机或需要

3、情绪体验

4、自我调控

5、语言与动作

游戏的基本特征:

1.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

1、活动动机的内源性

2、活动目的的隐蔽性

3、活动过程的松散性

4、活动内容的虚 8 构性

5、活动规则的变通性

6、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2.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

1、认知行为

2、交往行为

3、宣泄行为 3.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

游戏表现形式:

1、认知行为

2、交往行为

3、宣泄行为 儿童游戏动机

游戏动机理论并对其加以比较分析

游戏的动机理论

1、能量过剩还是能量缺失

2、生活准备还是欲望满足

3、情感张力的自我疏导还是认知发展中能量失衡

4、寻求刺激还是支配环境。于是,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解释游戏行为的动机之关键

剩余精力说:动物和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的能量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能量必须寻找方法或途径去消耗它,而游戏是释放剩余能量的最佳方式之一

松弛性:游戏是一种松弛的娱乐活动,个体在游戏中放松、时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和恢复

生活预备说:儿童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生长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内驱力,是一种生长模式,而非单纯的本能联系 需要、动机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和推动的,而动机的形成又是在一定外在诱因作用下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具有方向性,而目标的达成一方面直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反馈,降低诱因的激发作用,进而降低动机水平。于是,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解释游戏行为的动机之关键

儿童游戏动机系统: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和推动的,而动机的形成又是在一定外在诱因作用下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具有方向性,而目标的达成一方面直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反馈,降低诱因的激发作用,进而降低动机水平。于是,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解释游戏行为的动机之关键

儿童的需要分为: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对新体验的需要、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责任感的需要

游戏动机分为:活动性动机、探究性动机、成就性动机、亲合性动机

儿童的四种基本感情需要:

1、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2、对新体验的需要

3、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4、对责任感的需要

幼儿需要的三个层次:自身活动的需要;与环境保持平衡的需要;社会性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游戏动机的分类:活动性动机、探究性动机、成就性动机、亲合性动机

儿童游戏的发展

游戏理论和模式的两个基本相同点:

1、儿童游戏的发展是一个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连续过程

2、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是同步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游戏发展的理论模式图:

1、探索性活动

2、感觉运动/练习性游戏

3、假装/象征性游戏

4、规则游戏

5、结构游戏

6、象征性规则游戏

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时 9 出现。

规则游戏: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以后在幼儿自发的社会性游戏中出现了规则游戏的雏型。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

1.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

2.游戏类型的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关系 3.游戏所有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

4.用于特定游戏的时间,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5.儿童游戏没有一定的模式

6.儿童游戏的发展与非游戏活动有着系统的联系 各类游戏的发展历程。

1.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时出现。

2.感觉运动/练习性游戏:开始于4—6各月,是延续至婴儿期的最初游戏形式。3.假装/象征性游戏:在将近1岁时出现,于幼儿期明显地达到高峰。

4.规则游戏: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以后在幼儿自发的社会性游戏中出现了规则游戏的雏形。

5.结构游戏:当感觉运动/练习性游戏开始衰退、象征性游戏开始减少时,综合了操作性和象征性因素的结构游戏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

6.象征性规则游戏:盛行于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期,基本的规则结构相对稳定,而象征的内容可因年龄、性别或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儿童游戏发展的年龄特征:游戏发展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婴儿游戏(0岁--3岁):是游戏的最初形式。在游戏中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游戏的整体水平仍较低。在表现形式上,婴儿游戏以及物游戏为主要特征

幼儿游戏(3岁—

6、7岁):在游戏中幼儿想象力丰富,动作、言语也获得突破性发展。象征性游戏继续发展,并出现游戏高峰,而且开始出现合作成分,幼儿也开始共同协商,共制计划

童年游戏(6、7岁—

12、13岁):游戏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复杂。许多游戏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习活动相关

结合实际论述幼儿游戏的发展特征

在这一时期,由于有而无任何责任和义务,游戏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象征性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例如幼儿凭借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装扮成医生、病人、司机、消防员等角色,有了角色便相继产生了相关的角色关系,随着游戏的进展儿童开始合作。在游戏中幼儿想象力丰富,动作、言语获得突破性发展。象征性游戏继续发展,并出现游戏高峰,而且开始出现合作成分,幼儿也开始共同协商,共制计划,幼儿对集体游戏更感兴趣。幼儿学习类型与指导

我国游戏的分类方法及其分类依据。

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把游戏分为两类:

1、创造性游戏—规则是内隐的,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制约是隐蔽式的,儿童在游戏中自由度较大,自由创造的余地也很大

2、规则性游戏—规则是外显的,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制约是公开式的,儿童必须按照游戏规则开展游戏活动,自由度小,自由创造的余地也很小 根据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差异两类游戏又分别分为三种:

1、角色游戏—侧重于角色扮演及其情节的社会性 结构游戏—侧重于认知过程的操作或建构 表演游戏—侧重于形象塑造及戏剧性表演方式

2、体育游戏—侧重于运动机能及其运动中的练习功能 智力游戏—偏重于知识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游戏—集中于音乐素质及技巧的培养

游戏分类依据的两个维度: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两类;根据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差异两类游戏又分别分为三种: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两大类六种游戏类型之间的逻辑联系:

1、各种游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或交叉关系,只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游戏类型,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2、这些游戏类型中,角色游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渗透到任何一种游戏之中,构成一种复合游戏

3、智力游戏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几乎任何一种游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包括了智力因素或成分

游戏准备: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经验准备

指导策略:平行游戏法、合作游戏法、指导游戏法、“真实发言人”

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伴有在内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真实发言人:是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有哪些,并对其加以比较

我国幼儿园通常采用的游戏分类方法为“两类六种”模式,游戏类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儿童的游戏指导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包括两方面的任务:准备工作和接入游戏。游戏准备和游戏指导(介入)均以观察为前提。游戏过程中教师介入游戏的指导方式有四种:

1、平行游戏法

2、合作游戏法

3、指导游戏法

4、“真是发言人”。其中平行游戏法和合作游戏法是一种间接指导策略,而指导游戏法和真是发言人是一种直接指导策略。在具体的游戏指导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策略

技能与技能学习技能的定义:(狭义)指技能的初级阶段获初级水平。(广义)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

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2、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关系: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1、活动对象不同。动作技能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智力技能的对象观念性,个体所操纵的是头脑内部的心理表征与符号,是通过主观映像的加工来完成的2、活动要求不同。动作技能的动作执行是通过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而智力技能的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由于是对观念性的对象进行心理操作,所以实在头脑内部进行,依靠内部言语来完成3、活动结构不同。动作技能中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而智力技能动作结构具有减缩性,由于智力活动主要依赖于内部言语进行,内部言语具有简化、合并等特点,所以智力活动也具有相应的减缩性

联系: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完成复杂的活动任务时既需要运动技能也需要智力技能,两者缺一不可

技能学习:通过练习去逐步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技能学习的两大特点:

(1)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内化—外化”双向构建到过程(2)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 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与学习

动作技能?动作、运动与操作有什么区别?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是有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运动:是人体的一种运动机能,表现为机体一系列的骨骼肌运动,是大肌肉群的运动,而且经常要涉及整个身体,是一种随意运动

操作:是人操纵着一定的器具的运动,多表现为腕关节和手指运动,是精细的动作技能,需要很大程度的精确性

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动作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的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

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1、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

2、施米特的图示理论 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两个主要观点:强调知觉痕迹,强调记忆痕迹 比较动作技能学习的两种理论(闭合回路理论与图示理论)

相似性:二者都强调感觉反馈信息的重要性;都提出了各自的运动程序;强调记忆结构在运动的发展与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也强调外界反馈信息的作用;并认为通过一定量的适当的练习,学习者可以在没有外界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二者都确立了监测和矫正运动的手段,要么在运动执行过程中,要么在另一动作反应作出之前

区别:闭合回路理论强调每一动作反应都表征于记忆中,而图示理论主张,每个动作仅在记忆中储存有限的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有关动作的某些信息被抽取并 12 作为图示的一部分表征于记忆中。闭合回路理论不能够解释动作新任务的情况,而图示理论却可以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动作的定向

2、动作的模仿

3、动作的整合4、动作的熟练 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

1、双手操作技能的发展

2、躯体运动的发展 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1、知识经验

2、讲解与示范

3、练习

技能与知识的关系:技能和知识有区别、知识是技能的前提、技能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动作的定向:包括两方面一是动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二是活动的方式 动作的模仿:动作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动作要素间不协调,互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并且有多余动作产生;动作控制方面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用较长的时间、花费较大的体力与精力来从事某项活动,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动作的整合: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都有所降低;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的相互干扰减少;知觉范围扩大,发现错误的能力增强,注意力集中于动作的改进与完善;效能有所提高,疲劳感、紧张感降低

动作的熟练:动作对各种变化的条件表现出高度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各动作之间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疲劳感、紧张感降至最低,可以有效地同时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

动作培养三种理论:运动教育(英、美)、分阶段训练和动作教育(蒙台梭利)运动教育的含义: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运动教育与传统运动技能教学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

1、重点放在一种具体的联系上或分析一种技能的组成部分上

2、要求立刻作出反应

3、要求反应一致

4、重点放在教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正确方法”的示范者

运动教育:

1、重点放在运动思想(主题)或概念上;格式塔

2、问题解决,实验,幼儿要求有时间来进行思考

3、在反应的多样性方面,有个体的差异

4、重点放在幼儿的发现和学习上,教师对

种类和特性等方面进行讲解示范。

动作技能的训练:

1、动作定向的训练

2、动作模仿的训练

3、动作整合的训练

4、动作熟练的训练

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目的:

直接目的:

1、增进幼儿对身体概念的了解

2、训练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嗅 觉及味觉的灵敏协调

3、训练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

4、训练手、脚与眼睛的协调

5、促进神经、骨骼、肌肉和全身性运动的协调与相互间的配合6、培养“感觉—动作”组合功能的完美协调

间接目的:

1、培养幼儿的专心、独立、守秩序等人格发展

2、促进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全

3、培养幼儿写字、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4、学习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及日常生活所需的礼节

5、启发及增进儿童智能教育的发展 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方法:

动作教育:又称日常生活教育或肌肉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分为身体概念和准备动作)、大肌肉动作(分为全身动作和团体动作)和小肌肉动作(分为准备工作和日常生活活动)

感官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五大感官系统。还训练各感官与动作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以培养幼儿正常的、健全的生理及心理,并启发幼儿照顾自己、关心环境 幼儿智力技能的学习

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并与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加以比较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形成要经历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语言阶段。外部事件动作向内部动作映像的转化通过一系列阶段来实现

冯忠良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将智力技能形成五个阶段合并成三个基本阶段,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这两种理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后者概括性更高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智力活动的“原样”,了解原型的动作结构,即动作构成要素及动作次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题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

智力技能的培养途径:

1、原型模拟

2、分阶段练习

皮亚杰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包括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内化:是指外部动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一种可逆的动作,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 表征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内化作用:在内化过程中,表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的认识过程脱离眼前事物的束缚。使儿童能够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产生越来越深刻的情感,以及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行动

2.过渡作用: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既与感知直接联系,又为思维准备了条件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谈谈智力技能培养方法

皮亚杰从儿童的智慧发展入手,指出儿童的智慧来自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智力技能的形成是儿童动作不断内化的发展的结果。运算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在皮亚杰看来,表现性思维的出现(表征)标志着幼儿智力技能的形成,因此,幼儿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幼儿表征的发展过程,幼儿智力技能的培养就是表征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时期,模仿和象征性游戏是表征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表征的起源。因而,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积极组织、引导幼儿模仿和开展象征性游戏活动,让幼儿在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主动的、愉快的活动中,促进自身象征性功能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概念及其种类

概念四个方面: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与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概念结构:

1、特征说(概念有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结合而成)原型说(概念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示)

概念的种类: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2.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3.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 概念与语言的关系:概念与语言不可分离。没有语言就不可能形成概念,同理,没有概念也不需要作为标志工具的语言。概念与语言都是社会现象,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一开始就作为概念的外壳出现;儿童语言水平越高,他的概念内容也越丰富,深刻和系统化,抽象概括水平越来越高 幼儿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

1、联结理论(概念学习过程即概念特征的重叠过程)

2、假设理论(概念学习过程包括知觉识别、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

概念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将业已存在的概念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中,进而按自己的方式改造这个概念。关于概念的学习过程,早期的联结理论认为,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某一类刺激中抽象出一般的因素,并对该因素发生共同的反应;现代假设理论研究表明,概念学习经历了知觉识别、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概括四阶段

幼儿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

幼儿概念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概念同化:派生下为学习、相关下为学习

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

1、概念学习的操作化

2、概念学习的个性化

3、概念学习的情绪化

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

儿童错误概念的成因:

1、儿童可能接受错误的信息

2、迷信会赋予错误的概念

3、受经验局限

4、学法时便能力,容易受骗

5、错误的推理产生错误的概念

6、活跃的想像

7、语言理解错误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纠正幼儿错误概念

幼儿概念学习中常出现的两种错误:一是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也包含非本质特性。如有的幼儿认为昆虫不属于动物,因因为他们认为动物应有大的躯体,而昆虫躯体小,所以它不包括到“动物”的概念内涵中。二是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中包含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其他特征。例如有的儿童没有将鸟的本质(羽毛等)包括在“鸟”的概念的内涵中,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蝙蝠、蝴蝶都看成是鸟

消除上面两种错误概念的方法:一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二是多提供具体本质特征的变式

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例证法、变式法

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以语词来加以概括

守恒法:是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而演变过来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是否获得了某些数学概念,或者所获得的概念是否具有稳定性

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

根据幼儿概念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说明幼儿概念学习指导的一般方法

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一方面要注意纠正幼儿错误概念,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指导方法。了解概念学习水平的常用方法包括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和守恒法。这些方法同样可以由于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就幼儿概念形成而言,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主要包括一例证法:多给他们提供具有不同典型性的实例,同时引导他们总结概括其中的共同特征。二变式法: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只管材料或实力不断变换呈现 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社会性的含义: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不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实现方式: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和社会合作

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任务:1.接受哺乳2.克制生物性冲动,知道怎样做才能被他人接受和使别人满意3.学习认知客体和暗示,学习语言、走路,穿越障碍、穿衣、自己吃饭等本领4.认识周围的社会,学习适应社会5.形成是非感,确立目标和选择标准,并愿意为了共同利益而付出劳动6.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选择地对他人的期待做出反应7.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衡量自己表现的标准 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

1、模仿与服从

2、感受暗示

3、认同

4、内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心理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完成既要有社会教化又要个体内化,两者相辅相成。社会教化的方式主要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媒体。个体内化大致通过五种方式实现: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与社会合作

幼儿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艾里克森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根据个体在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2、自我对羞怯、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生殖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绝望。他认为,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连续而且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社会化任务,如果个体在各个阶段的冲突中能保持向积极方面发展,就能完成社会化任务,逐渐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出现情绪障碍,为为后一阶段制造麻 16 烦,出现病态或不健全人格

幼儿社会学习的两个主要任务:发展主动性与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幼儿社会性教育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

1、机性和无意性

2、长期性和反复性

3、实践性

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方法:

1、观察学习法

2、强化评价法

3、体验思考法

4、语言传递法

5、角色扮演法

6、移情训练

观察学习:亦称模仿学习,之人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模式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角色扮演:个体通过社会角色,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规范,形成自我概念,达到自我定向

试述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1、综合渗透性原则

2、生活随时性原则

3、实践参与性原则

4、适宜发展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幼儿品德心理

简述杜威、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过程

道德认知理论是杜威作先导,皮亚杰建立理论体系,而后由柯尔伯格进一步发展的 杜威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三个水平:前道德或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皮亚杰讲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柯尔伯格将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以惩罚与服 从为定向)和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和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三 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和阶段6(已普遍的伦理 的原则为定向)

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

1、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较低,他们不仅道德知识不多,同时道德认识也很肤浅,概括力差

2、幼儿道德是非观念处于不稳定状态,缺乏道德认识的一致性

3、幼儿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

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的质料(内容)发展、道德情感发展的三阶段)情感的质料发展:

1、依恋及其发展

2、移情及其发展3羞耻感与罪错感及其发展 情感的形式发展:

1、原伦理状态道德情感时期(0岁-1.5或2岁)

2、前道德情感阶段(1.5或2岁-3岁或4岁)

3、道德情感的他律性(尊奉)阶段(4岁-

6、7岁)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1、前道德时期或适应性社会行为发展期(出生到一岁半以前)

2、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一岁半到三岁)

3、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期(三到四岁)

4、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五到七岁)

作为幼儿教师,应如何针对幼儿道德的特点开展幼儿的品德心理教育?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它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因素。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较低,到的知识不多,故要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幼儿道德评价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教师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从而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幼儿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道德情感还是较肤浅的、不稳定的、易易受感染和暗示。因而,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应加强道德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调节。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他大致经历了四个 17 阶段的发展。幼儿道德行为常有言行脱节、易反复的特点。教师要从幼儿道德行为的训练、儿童良好行为动机的培养、幼儿言行一致的品质的培养这三方面着手进行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 创造性的概念

创造性的含义: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体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创造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应从创造结果的水平高低来看:当创造性与知识二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时,这时创造结果的水平最低。当创造性与知识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时,这时创造结果的水平属于中等。当创造性与知识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时,这时创造结果的水平最高

创造性与智力之间的关系:是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即:高创造性者必中上的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高创造力;低智力者创造性必低

华莱士提出的创造性过程“四阶段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邓克提出的三水平创造模式:一般范围、功能解决、特殊解决

王国维先生的创造性过程的“三境界说”:“悬想”阶段、“苦索”阶段、“顿悟”阶段

问题解决对过程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过程的每个阶段包含的创造性成分 1.发现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明确问题的能力

3.提出假设阶段中的创造性—包括了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4、检验假设阶段中的创造性—监控能力 幼儿创造性与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的五个层次:表现性创造、技术性创造、发明性创造、首创性创造、杰出性创造

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认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认知风格上

2、环境与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与幼儿创造性发展、学校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发展

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1、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之中

2、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借助于想象来实现

3、幼儿的创造性学习受情绪影响大 幼儿创造性的测量

幼儿创造性测量的目的:服务与创造性学习的指导、服务于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幼儿创造性测量的原则:一般原则是适用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特殊原则是经验积 累和科学测量相结合的原则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创造性测量的方法:

1、主观评定法2、1977年托拉斯创造性倾向的行为指征检查表

3、作品分析法

4、测验法

主观评定性:是指由有关专家或专门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幼儿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来揭示其创造

性水平的方法

比较主观评定法和作品分析法的异同:

1.作品分析法和主观评定法同属于分析与评定的范畴,谈两者有根本区别 2.前者是深入分析的评定,后者是一种概括、笼统的评定 3.前者的对象仅限于“作品”,后者的对象包括受测者的各个方面 4.前者只需一人即可完成,后者必须有多人来完成

5.前者有客观的评分系统为依据,后者的评定标准则是主观的

托兰斯创造性测验能测量:可对言语、图画、听觉形象、语词、图形、行为和动作的创造性思维测验 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幼儿创造性学习的指导:改善教育活动环境(幼儿园的环境特征和教师的态度)、改革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创造性游戏)

从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方法包括:向幼儿传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技巧、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方法与提问的方法

类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自我表现材料自我表现材料: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能充分发展各个幼儿创造性反应能力的绘画、拼图、泥工、绣花、舞蹈等媒体。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意外在训练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结合教育和学习的实际经验谈谈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幼儿创造性教育的途径:自我表现材料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1.自我表现材料:是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幼儿在活动中自发培养的方法。教师在给幼儿提供自我表现材料让他们进行操作时,不要给他们提供模仿的范例;需要重视的是其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使用材料;对幼儿的操作活动给予积极的评价;用给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不参与的权利;最为重要的是使这些材料能自由取拿,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充分地探索材料

2.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意外在训练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采用创造性教学形式;另一方面根据张福奎、吴森逸编制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材料》结合本园的特点适当加以修改,编制成摆脱习惯性思维缺点、愿望列举、想象、联想和故事等五种成套的训练题,每天给幼儿布置一个项目并加以训练。从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抓住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 幼儿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活动的含义:广义上相当于“幼儿园课程”即幼儿园全部教育工作的总和;狭义上则可以认为是一定时间或特定场所内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1、自然领域:自然环境、科学现象、数量、形态

2、社会领域: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规范、民族文化

3、语言领域:语言、儿童文学作品

4、健康领域:健康生活指导、体育活动指导

5、艺术领域:音乐、美术、文学等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1.生活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2.自由游戏、活动区游戏和集体游戏

生活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从入园到离园期间内,除游戏、教学以外的一切活动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之间教育学的双边活动 游戏活动:包括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和教师的游戏教育活动

自由游戏:是幼儿个人的自由活动,其特点是计划自定、材料自选、游戏方式方法自定、伙伴自选,学习的性质是发现学习

任务定向的活动区游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幼儿小组活动

全班集体游戏:通常是教师利用规则游戏的形式编制的教学活动,其学习的性质是接受学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观

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课程决策论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对课程的基本要素即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活动、媒介、时间、空间和环境、教学策略、评价等按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编制和处理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系统观: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思维的方式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思想观点

戴维斯的学习系统活动设计思想三个基本原理:

1、在形成教育活动设计决定前应具体明确教育活动系统的目标和资源

2、教育活动的系统设计过程应保证逐渐修正完善

3、教育活动设计过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综合课程取向——主题教育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指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基本领域。主要有:

1、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3、社会学基础 教育活动设计程序的五种观念:

1、媒体观

2、胚胞期系统观

3、狭义系统观

4、标准系统观

5、系统设计观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四种模式:

1、递进式

2、放射式

3、立体式

4、网络式 递进式:是将一个内容分成若干阶段,逐步推进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 放射式:指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一个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形式

立体式:是指将一个主要内容分解成为若干个子内容,子内容再分解为若干个次子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网络式:是指将深化式、放射式和立体式结合起来形成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概述

指导的显义和隐义:一种是指令性的,即“指示教导”之意;一种是指向性的,即“指点引导”之意

皮特斯根据知识分类思想所提出的教育指导模式

1、呈现模式:主要涉及呈现信息和操练技能等知识的教育活动指导。分为认知、联系或整合、自动化三个阶段

2、行为模式:强调模仿学习和遵循示范

3、探究模式:强调创设让儿童自由探索和实验的学习环境

发现学习的指导类型:

1、在一端是系统的教师指导

2、在中间是教师对幼儿自我发现的制导

3、在另一端则是幼儿的自我指导 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结构

学习内部过程:期望、接受、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语义编码、长时记忆、检索提取、行为表现、反馈

教学事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之相对应并对学习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

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教师主要对幼儿实施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这样就能指导幼儿认识自我

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它从遇到问题始,到解决问题止,整个发现过程都予以必要的指导 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威格拉塞个性化教学的五种类型中哪一种最适合于幼儿园的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五种类型:

1、限定选择支的方法

2、发展初始能力的方法

3、适合不同学习类型的方法

4、适合于初始能力的发展和不同学习模式的方法

5、承认多种成就的方法 上述五种类型适合于不同的指导目标,也因指导目标的不同而过程的复杂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起点和终点。同样,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个别化教学指导的五种类型并非完全独立、相互排斥的,往往是相互结合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

1、互动性原则

2、效用性原则

3、特异性原则

4、安全性原则

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要素:

1、教育活动的空间

2、教育活动的时间

3、教育活动的内容

4、教育活动的材料

5、教育活动形式与气氛

对象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1、认知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2、行为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3、能力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

1、建构教育活动情境

2、监控教育活动情境

3、调解教育活动情境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及其类型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含义:是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产生(或将要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特点: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其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幼儿和同伴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内容生活化

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技术多样化

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分类:

1、诊断性评价:也称配置性评价或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育活动开始前进行,摸清幼儿底细,以便更好地安排活动

2、形成性评价:也称诊断进步评价或进展评价,它是在教育活动进行中实施的。一般是教师通过按教育目标编制的或选用的形成性测量来进行,也可由幼儿按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或幼儿间的互评

3、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一般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常在一个单元活动或某一主题活动结束时举行

幼儿发展性评价:

1、相对评价

2、绝对评价

3、个人内评价

相对评价:是以个体的成绩与统一团体的平均成绩获常模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称常模参照评价

绝对评价: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所作的比较 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会不同教育活动间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评价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含义: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种类: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活动情境

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评价五方面:

1、教师-儿童关系

2、教育活动过程

3、教育活动指导

4、幼儿园材料与设备

5、幼儿园自然环境 学习环境及儿童课堂行为评价:沃斯克—戴量表 个体儿童的需要与进步评价

个人评价方式:发展状况鉴别、协约、活动记录 师幼互动概述

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互动与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2、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其自身行为的建构者

3、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

4、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 构成师幼互动行为的要素:

1、外显行为因素:包括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性质、主题与结果以及类型等

2、内隐的心理要素:包括场景界定、角色认知、行为期待等

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

1、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2、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3、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 师幼互动中的教师心理

教育活动的互动过程:迎接;确立一种关系;进行教学任务;确定关系;分离 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

1、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

2、教师在情绪上的安全感

3、教师的职业态度

4、教师的教学风格

5、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幼儿教师为什么经常处于应激之中。(简析当代教师的职业压力)

从本质上看,教师是一种具有应激性的职业。教师要满足很广泛的需求,他们来自儿童、同事、学生家长以及政府和行政机构,并且这些需求中有一些是矛盾的,还有一些很难满足。教师还要不断地维持课堂秩序。他们常常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他们的工作还要受到来自检查者、儿童父母、学习管理者、新闻界等各方面的指责。他们也缺乏接受必要的再培训的机会。他们还因自己的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而使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可能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会有自己对职业标准的要求,标准得不到满足时缠身挫败感。面对这些应激源,教师只有自己去应付,通常很少或笨得不到外界的支持。教师的应急往往受自己某些人格特质的影响。教师在大多数时间里不得不自己保护自己。而经常处于应激之中。(教师的“职业压力症”是应激的结果。)

教师应激的个体人格因素

1、神经质和高应激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内向性和应急之间也存在较强的相关

2、被称之为完美主义的因素也会给教师带来教师带来较高的应激,并且认知风格和对具体教师环境中的应激源过于敏感也有联系

3、敌意也会使个体遭受到更多的应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很明显的在教学环境中经常出现的挫折和冲突特别能够激活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将敌意表现出来 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2、教育任务的全面性欲细致性

3、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与灵活性

4、教育方法的主体性与示范性

5、教育影响的长期性与滞后性

心理素质:一个稳定的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1.幼儿教师的能力2.幼儿教师的性格3.幼儿教师的气质 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谈谈有效互动型的心理特征

1、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

2、教师在情绪上的安全感

3、教师的职业态度

4、教师的教学风格

5、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亲子互动概述

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以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家庭互动:即家庭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良性家庭互动的特征:稳定性.凝聚性.适应性.支持性.滋润性.开放性.完整性 亲子互动: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亲子互动结构的三个层次:爱的基础、成长的喜悦、健全的教育 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爱的基础”犹如亲子互动的地基。在“爱的基础”上成长,要让子女在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又成功地体验,即经常有一种“成长的喜悦”。没有这种体验的孩子,今后就不可能接受“健全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首先从父母的爱心开始,桌布过渡到父母的“教育心”,并在以后的“教育心”中包含父母的“爱心”,使二者关系平稳、包容地向前发展

亲子互动与儿童人格特点:

1.拒绝——服从、攻击、适应困难、不安全感、神经质、性虐待倾向、内向、固执、不守规则

2.过度保护、溺爱——服从、孩子气、嫉妒、神经质、攻击、不安

3.支配——依存、内向、盲从、认真、自我中心、紧张、喜欢争吵、冷淡、不协作、胆大

4.不一致——攻击、神经症、嫉妒、不良行为

5.有缺陷的教育——缺乏适应力、攻击、反抗、嫉妒、神经症、问题行为 6.幸福、协调、稳健——协作、自立、良好的适应力、遵守规则 7.伦理的、科学的——自信心、协调性、责任感

8.容忍、理解——社会性强、对将来有信心、富有同情心 9.父母与孩子一起游戏活动——安全感、自信心 10.一贯性、严格——良好的适应、责任心、社会性 不良亲子互动与心理辅导:

1、拒绝型亲子互动与心理辅导:要求多余子女接触,多听孩子倾诉,少拒绝,多理解;要求父母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地加入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要求父母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站在子女的角度看问题

2、支持性亲子互动与心理辅导:要求父母不要动辄使用命令行为,而采用温和方法引导孩子;要求父母培养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要求不要以大人的尺度衡量孩子,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

3、过度保护性亲子互动与辅导:要求孩子要有让孩子吃苦、长见识的心理准备;要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长速度、成都、兴趣、能力大小做出恰当的判断,制定和市的发展目标;要求父母把尊重孩子和宠爱孩子区分开来,让子女有余其他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

4、服从型亲子互动与辅导:要求父母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和守则;要求父母一定要分清是非善恶,不能迁就孩子的不当要求和不良行为;要求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个人的私有财产

5、矛盾型亲子互动与辅导:要求父怒在对子女教育态度、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要求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自相矛盾;要求父母在管教孩子时,要注意自己情绪的安定性,最好在新平气和市教育孩子解决问题;要求父母在夫妻生活上有个和谐的气氛

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健康人格特质:

1、正向及正确的身体心像

2、合乎现实的自我理想

3、正向的自我概念

4、高自尊

5、明确的认同

6、开放的自我

教养四个类型:威信的、独裁的、纵容的、疏忽的

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

1、私有性心理

2、情绪性心理

3、主观性心理

4、虚荣性心理

5、补偿性心理

6、侥幸性心理

如何克服:全面了解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真正原因,能为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走出误区提供指导 独生子女教育心理

良好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心理特点:更聪明、更富于创造性、更有教养、更成熟、对社会事业更敏感 原因:

1、在经济、物质上有可靠的保证

2、被爱的需要得到满足

3、家长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抚育子女

不良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4 心理特点:

1、独立性较差,总想依赖他人

2、自我中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较差

3、办事缺乏狠心,坚持性不强

4、撒娇人性,固执;

5、自私、嫉妒性强,有较强的独占欲

6、胆怯,不善交往

7、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爱撒娇

原因:

1、缺乏必要的“儿童伙伴”

2、家长过度溺爱

3、家庭教育不一致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1、“儿童教育儿童”

篇6:《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考笔记

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 1.心理的构成

2.卫生与心理卫生的一般概念

(1)卫生的概念

(2)对心理卫生的三种理解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1.自我意识良好 2.社会功能良好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劳动实践

(三)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 1.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

(1)国外的心理卫生思想

(2)古代中国的心理卫生思想 2.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古代西方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2)中国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四)心理卫生运动

1.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简况 2.中国心理卫生运动概况

(五)心理卫生的意义 1.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

(1)预防心理疾病

(2)防治躯体疾病

2.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

(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心理、卫生的含义 2.心理的构成成分 3.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1)自我意识良好

(2)社会功能良好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劳动实践

(二)领会

1.心理卫生内涵的界定 2.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

(1)柏拉图、希波克拉底的心理卫生思想

(2)管仲的心理卫生思想

(3)孔子的心理卫生思想 3.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古代西方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2)古代中国心理卫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4.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演变

(1)比尔斯对心理卫生运动的贡献

(2)中国心理卫生运动概况 5.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

(1)心理卫生对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

(2)心理卫生对防治躯体疾病的作用

(三)应用

1.举例说明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考核知识点

(一)健康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2.判断个体心理健康应坚持的原则 3.健康心理的标准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体质因素 3.性别和年龄因素 4.器质性因素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1)亲子关系

(2)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

(3)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

(4)家庭成员的关系及气氛 2.冲突、挫折及心理防御机制

(1)心理冲突

(2)挫折

(3)心理防御机制 3.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

(1)应激

(2)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人格类型特征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0条健康标准

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4.判断个体心理健康应坚持的原则 5.健康心理的标准 6.心理冲突的定义及表现 7.挫折的定义 8.心理防御机制定义 9.应激定义

(二)领会

1.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2.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的影响

(2)心理冲突的影响

(3)挫折的影响

(4)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

(三)应用

1.举例阐述父母亲不良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举例阐述中小学生常出现的心理应激及影响

第三章 学校心理辅导

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辅导的概念 1.心理辅导的含义

2.心理辅导的特征

(二)学校心理辅导

1.学校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 2.狭义的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1.学校心理辅导的两种类型 2.适应性辅导及特点 3.发展性辅导及特点

(四)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1.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的一致 2.在职能上的互相衔接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融合

(五)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1.目标的不同 2.内容上的差异 3.工作角色上的不同

(六)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1.有助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丰富和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3.扩大和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七)心理辅导的目标 1.心理辅导目标的特征 2.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 3.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

(八)心理辅导的内容 1.认知发展辅导 2.情绪稳定辅导 3.意志优化辅导 4.个性完善辅导 5.学习适应辅导 6.人际和谐辅导 7.职业适应辅导 8.心理障碍预防

(九)心理辅导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的原则 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十)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辅导课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3.个别心理辅导 4.小组心理辅导

(十一)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专门素质要求 1.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特殊的职业道德 3.特殊的智能结构 4.健全的人格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关于心理辅导内涵的界定 2.心理辅导的特征

3.狭义的学校心理辅导的定义 4.学校心理辅导目标具有的特征 5.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 6.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

(二)领会

1.学校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 2.发展性辅导的内涵及特点 3.适应性辅导的内涵及特点

4.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5.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 6.学校心理辅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的原则

(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7.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1)认知发展辅导

(2)情绪稳定辅导

(3)意志优化辅导

(4)个性完善辅导

(5)学习适应辅导

(6)人际和谐辅导

(7)职业适应辅导

(8)心理障碍辅导

8.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三)应用

举例阐述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辅导

第四章 学校心理辅导的操作过程

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辅导的操作步骤 1.开始阶段

(1)建立辅导关系

(2)掌握来访者的资料

①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②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3)进行分析、鉴别与诊断

①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及性质

②分析心理问题的程度

③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 2.指导与帮助阶段

(1)制定辅导目标的原则与方法

①共同制定目标

②保证目标的针对性

③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

④目标必须具体、可行

(2)确定辅导方案

(3)实施指导与帮助 3.巩固与结束阶段

(1)巩固效果及具体工作内容

(2)追踪调查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二)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 1.倾听的技术

(1)非言语关注

(2)重复

(3)重读

(4)询问

(5)摘要

(6)情感反应。2.影响的技术

(1)指导

(2)解释

(3)自我开放

(4)影响性摘要 3.观察的技术

(1)目光注视

(2)面部表情

(3)身体语言

(4)声音特征

(5)空间距离

(6)沉默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非言语关注 2.重复 3.重读 4.摘要 5.情感反应 6.指导 7.解释 8.自我开放 9.影响性摘要

(二)领会

1.心理辅导的步骤及各阶段任务

(1)开始阶段

①良好辅导关系的建立及对辅导人员的要求

②掌握来访者资料

③分析、鉴别、诊断

(2)指导与帮助阶段

①辅导目标确定的价值、原则与方法

②选择辅导方案

③指导与帮助的实施

(3)巩固与结束阶段

①巩固辅导效果应做好的工作

②追踪调查的方式及结果

2.学校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倾听技术

(1)非言语关注的运用

(2)重复的内涵、作用及正确使用

(3)重读的内涵及作用

(4)询问方式及运作

(5)情感反应在倾听过程中的价值 3.学校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影响技术

(1)指导的类别及合理运用

(2)运用解释技术的注意事项

(3)辅导人员自我开放的意义及层次

(4)影响性摘要在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4.学校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观察技术

(1)目光注视

(2)面部表情在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3)符合辅导关系的空间距离

(4)辅导过程中的沉默

(三)应用

1.几种操作技术的运用

(1)制定一份心理辅导方案

(2)如何运用非言语关注、倾听、询问、解释、影响性摘要

(3)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沉默

第五章 学校心理辅导的评估技术

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评估的价值

1.心理评估对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价值 2.心理评估对学生发展性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作用 3.心理评估对学生中存在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二)心理评估的过程 1.确定评估目标 2.收集资料 3.实施测量 4.综合评定

(三)心理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动态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5.指导性原则 6.保密性原则

(四)观察法 1.观察法的定义 2.观察法的优缺点

3.观察法在心理评估中的操作步骤

(1)确定明晰的观察目的和现象

(2)选择使用适当的观察类型和方法 4.常用的几种观察方法

(1)实况详录法

(2)时间取样法

(3)事件取样法

(4)轶事记录法

(5)频率计数图示法

(6)清单法

5.运用观察法的要求

(1)观察者应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

(2)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3)尽量避免主观心理效应的不良影响

(4)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五)谈话法 1.谈话法的定义 2.谈话法的优缺点

3.谈话法在心理评估中的操作程序与技巧

(1)制定谈话的计划

(2)准备谈话需要的工具

(3)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效果

(5)有效记录谈话内容

(六)问卷法 1.问卷法的定义 2.问卷法的优缺点

3.在心理评估中问卷法的运用

(1)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问卷类型

(2)问卷的编制

(3)问卷的评价

(4)问卷的实施与处理

(七)测验法

1.心理测验的特点

(1)间接性

(2)典型性

(3)系统性

(4)科学性

2.心理测验在心理评估中独特的价值 3.心理测验的分类 4.智能测验 5.人格测验 6.学习测验 7.心理健康综合测验 8.职业心理测验

9.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

(2)保护测验内容,防止滥用测验

(3)维护心理测验的声誉

(4)选用适宜的心理测验

(5)慎重解释与使用心理测验结果 10.心理测验使用的一般技术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心理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动态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5)指导性原则

(6)保密性原则

2.心理评估的几种主要方法

(1)观察法的定义

(2)谈话法的定义

(3)问卷法的定义

(4)测验法的定义

(二)领会

1.心理评估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2.贯彻心理评估原则的注意事项与要求

(1)贯彻客观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2)贯彻整体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3)贯彻动态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4)贯彻保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3.心理评估的过程 4.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的优缺点

(2)常用的心理观察方法

(3)运用观察法的要求

(4)谈话法的优缺点

(5)标准化的谈话法包括的步骤

(6)问卷法的优缺点

(7)心理测验的特点

(8)心理测验在心理评估中的价值

(9)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10)解释、使用心理测验结果的注意事项

(三)应用

1.编制一份完整的问卷 2.心理测验的一般技术

3.在心理评估中与受访者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 4.问卷的实施与处理

第六章 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

考核知识点

(一)精神分析法 1.理论基础

(1)潜意识理论

(2)人格结构理论

(3)性欲学说

(4)精神分析学说的修正 2.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

(2)辅导目标

(3)辅导关系

(4)辅导过程 5.具体方法

①自由联想

②释梦

③移情

④阻抗

⑤阐释 3.贡献与局限

(二)行为转变法 1.理论基础

(1)华生的模拟恐怖实验及结论

(2)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及结论

(3)斯金纳和艾森克的理论观点

(4)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5)后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2.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

(2)辅导目标

(3)辅导关系

(4)辅导过程

(5)具体方法

①放松法

⑦系统脱敏法

③厌恶法

④暴露法 ⑤代币法

⑥生物反馈法 3.贡献与局限

(三)个人中心法 1.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 2.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

(2)辅导目标

(3)辅导关系

(4)辅导过程

(5)具体方法

①真诚

②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③移情的理解 3.贡献与局限

(四)认知重建法 1.理论基础

(1)认知心理学 2.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

(2)辅导目标

(3)辅导关系

(4)辅导过程

(5)具体方法

①三栏目技术

②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③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④合理情绪自助表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心理分析的典型方法和策略

(1)自由联想

(2)释梦

(3)移情

(4)阻抗

(5)阐释

2.行为转变常用的辅导方法

(1)放松法

(2)系统脱敏法

(3)厌恶法

(4)暴露法

(5)代币法

(6)生物反馈法

3.个人中心法的辅导态度与技术

(1)真诚

(2)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3)移情的理解

(二)领会

1.精神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精神分析的辅导目标与辅导关系 3.精神分析法的辅导过程 4.心理分析辅导方法的具体运用

(1)自由联想的具体做法

(2)“梦的工作”规律

(3)移情的特征与形式

(4)阻抗的含义与消除

(5)阐释的作用

5.行为转变法的基本原理

6.行为转变法的辅导目标与辅导关系 7.行为转变法的辅导过程 8.行为转变法常用的方法

(1)放松训练的基本步骤与常用的放松技术

(2)系统脱敏法的训练步骤

(3)厌恶的原理

(4)暴露法的原理及使用

(5)使用代币法的注意事项

(6)生物反馈法的特点与运用 9.个人中心法的基本原理

10.个人中心法的辅导目标与辅导关系 11.个人中心法的辅导过程 12.个人中心法的辅导态度与技术

(1)真诚的表达

(2)无条件积极尊重的意义及层次

(3)共情的步骤与层次 13.认知重建法的基本原理

14.认知重建法的辅导目标与辅导关系 15.认知重建法的基本辅导过程 16.认知重建法使用的技术

(1)三栏目技术的基本假设与训练步骤

(2)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的内容与方式

(3)合理想象技术的内容与步骤 17.几种心理辅导方法的评价

(1)精神分析法的评价

(2)行为转变法的评价

(3)个人中心法的评价

(三)应用

1.运用放松法进行自我放松训练 2.运用系统脱敏法进行自我训练 3.举例说明厌恶法的操作过程

4.运用三栏目技术分析自己的认知失真

5.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失真

第七章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与方法

考核知识点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总目标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具体目标 1.小学低年级心理辅导课程u的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2)认知方面

(3)情绪情感方面

(4)意志方面

(5)个性方面

(6)学习方面

(7)交往方面

2.小学高年级心理辅导课程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2)认知方面

(3)情绪情感方面

(4)意志方面

(5)个性方面

(6)学习方面

(7)交往方面

3.初中心理辅导课程目标

(1)自我意识方面

(2)认知方面

(3)情绪情感方面

(4)意志方面

(5)个性方面

(6)学习方面

(7)交往方面

(三)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1)角色扮演法的定义

(2)运用原则

(3)常用的几种角色扮演法及适用对象 2.价值观辨析法

(1)价值观辨析法定义(2)运用原则

(3)常用的几种价值观辨析法及适用对象 3.榜样引导法

(1)榜样引导法的定义

(2)运用原则

(3)常用的榜样引导法及适用对象 4.行为强化法

(1)行为强化法的定义

(2)运用原则

(3)几种常用的行为强化法及适用对象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角色扮演法的定义 2.价值观辨析法的定义 3.榜样引导法的定义 4.行为强化法的定义

(二)领会

1.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总目标 2.小学低年级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 3.小学高年级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 4.初中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 5.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①运用原则

②相声表演的内涵与适用对象

③哑剧表演的内涵与适用对象

④角色互换的内涵与适用对象

⑤小品表演的内涵与适用对象

(2)价值观辨析法

①运用原则

②小组讨论法的内涵及适用对象

③两难问题法的内涵及适用对象

④脑力激荡法的内涵及适用对象

(3)榜样引导法运用原则及常用的具体方法

(4)行为强化法

①运用原则

②奖励种类及注意事项

③惩罚种类及注意事项

④强化不相容反应的内涵

(三)应用

1.结合实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1)相声表演

(2)角色互换

(3)小品表演

(4)小组讨论

(5)脑力激荡法

第八章 中小学生的认知卫生与辅导

考核要求

(一)领会

1.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2)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3)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4)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5)思维发展的特点 2.初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2)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3)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4)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5)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应用

1.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训练

(1)记忆力的训练

(2)注意力的训练

(3)思维训练 2.不良认知调适

(1)“过分概括”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2)“追求完善”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3)“虚拟陈述”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4)“过分担忧”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5)“无法控制”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6)“走极端”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7)“不敢面对”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8)过分“依赖”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9)“无法改变”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10)“绝对化”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第九章 中小学生情绪卫生与辅导

考核知识点

(一)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1.中学生情绪发最特点

(1)情绪的内容日益丰富

(2)情绪体验日益深刻

(3)情绪日益稳定、可控性增强

(4)高级情感逐渐发展 2.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

(1)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2)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3)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二)中小学生情绪卫生问题辅导 1.发展性情绪卫生问题辅导

(1)情绪健康人的共同行为特点

(2)学会自我赞美

(3)自主训练法

(4)合理宣泄法

(5)呼吸调节法

(6)表情调节法

2.适应性情绪卫生问题辅导

(1)沮丧

(2)紧张

(3)消沉

(4)急躁

(5)冷漠

(6)愤怒

(7)嫉妒

(8)厌倦

(9)忧愁

(10)抑郁

(11)情绪不稳定

考核要求

(一)领会

1.小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2.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 3.情绪健康者的行为特点 4.各种不良情绪卫生问题的调适

(1)沮丧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2)紧张的表现及消除方法

(3)消沉情绪的消除

(4)急躁情绪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5)冷漠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6)愤怒的表现及控制方法

(7)嫉妒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8)厌倦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9)忧愁的表现及辅导要点(10)抑郁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11)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二)应用

1.发展个体积极情绪的方法

(1)运用自我赞美调节自己的情绪

(2)自主训练法

(3)呼吸调节法

(4)表情调节法

2.结合实例对不良情绪问题进行调适

第十章 中小学生个性卫生与辅导

考核知识点

(一)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小学生自律性的发展

3.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2.开始对现实形成较为稳定的态度 3.兴趣开始分化,理想尚不稳定

(三)健康个性的标准

(四)塑造良好的个性 1.正确看待自己

(1)接受自己

(2)以发展为动力

(3)不要完全以“我”为核心

(4)不要自悲自怜

(5)不要伤害自己 2.正确对待他人

(1)喜欢他人

(2)容忍他人的观点

(3)重视他人

(4)不要总想支配他人

(5)不要依赖他人

(6)借鉴他人的看法 3.正确看待环境

(1)热爱生活

(2)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3)体验逆境与失败

(4)适应环境

(5)珍惜现在

(五)适应性个性卫生问题辅导 1.拖延 2.固执 3.对抗 4.怯懦 5.孤僻

6.依赖 7.自负 8.自卑 9.压抑 10.狭隘 11.偏执 12.猜疑

13.偏执型人格障碍 14.癔症型人格障碍 15.攻击型人格障碍

考核要点

(一)领会

1.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2)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3)小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4)小学生自律性的发展特点

(5)小学生道德意识形成的特点

(6)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2.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

(2)初中生对现实态度的特点

(3)初中生兴趣与理想发展的特点 3.健康个性的标准 4.塑造良好个性

(1)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2)如何正确看待他人

(3)如何正确看待环境

5.不良个性卫生问题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1)拖延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2)固执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3)对抗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4)怯懦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5)孤僻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6)依赖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7)自负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8)自卑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9)压抑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10)狭隘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11)偏执的表现与辅导要点(12)猜疑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13)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与辅导要点(14)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与辅导要点(15)攻击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与辅导要点

(二)应用

1.结合实例对中小学生不良个性卫生问题进行调适

(1)固执

(2)对抗

(3)自负

(4)自卑

(5)怯懦

(6)依赖

(7)猜疑

(8)压抑

(9)孤僻

第十一章 中小学生学习卫生与辅导

考知识点

(一)中小学生发展性学习卫生问题

(二)中小学生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

1.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2.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三)发展性学习卫生问题辅导 1.优化学习过程

(1)预习

(2)听课

(3)复习

(4)作业

(5)评价 2.调控心理状态

(1)增强学习信心

(2)调节学习情绪

(3)预防学习疲劳

(4)调整应试心理

(四)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辅导 1.考试怯场

(1)临场表现与症状

(2)辅导要点 2.注意力分散

(1)表现与症状

(2)辅导要点 3.学习疲劳

(1)表现与症状

(2)辅导要点 4.意志薄弱

(1)表现与症状

(2)辅导要点 5.马虎

(1)表现与症状

(2)辅导要点 6.学习方法不当

(1)表现与症状

(2)辅导要点

考核要点

(一)领会

1.优化学习过程

(1)如何做好预习

(2)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3)如何做好复习

(4)怎样做作业

(5)学习评价的作用 2.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

(1)学习信心的增强

(2)学习情绪的调节

(3)预防学习疲劳

(4)应试心理的调控 3.各种学习问题的辅导

(1)考试怯场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2)学习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3)学习疲劳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4)意志薄弱的表现与辅导要点

(5)马虎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6)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二)应用

1.结合实例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1)学习信心

(2)学习情绪

(3)学习疲劳

(4)应试心理

2.结合实例对中小学生学习卫生问题进行辅导

(1)考试怯场

(2)意志薄弱

(3)马虎

(4)学习方法不当

第十二章 中小学生交往卫生与辅导

核知识点

(一)中小学生发展性交往卫生问题 1.小学生的交往发展特点 2.初中生的交往发展特点

3.当代中学生交往呈现的新特点

(二)中小学生适应性交往卫生问题

1.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问题的具体表现 2.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问题的具体表现

(三)中小学生交往卫生问题辅导

(1)认识交往功能

(2)把握交往原则

(3)学会保持友谊

(四)中小学生适应性交往卫生问题辅导

(1)异性交往紧张

(2)师生交往困难

(3)亲子交往困难

(4)孤独

(5)羞怯

(6)自我中心

(7)自私

(8)从众

考核要求

(一)领会

1.中小学生交往发展特点

(1)小学生的交往发展特点

(2)初中生的交往发展特点 2.如何学会保持友谊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应遵循的交往原则 4.中小学生存在的交往问题辅导

(1)异性交往紧张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2)师生交往困难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3)代沟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4)孤独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5)羞怯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6)自我中心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7)自私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8)从众的表现及辅导要点

(二)应用

1.结合实例对中小学生交往问题进行辅导

(1)异性交往紧张

(2)师生交往困难

(3)代沟

(4)羞怯

(5)自我中心

第十三章 中小学生青春期卫生与辅导

考核知识点

(一)青春期身体发育特点 1.身体外形和内脏机能的变化 2.生殖系统的发育及生理变化

(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识能力的发展 2.情感的发展 3.社会性的发展 4.性心理的变化

(三)青春期发展性心理卫生问题辅导

1.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育

(1)身体形态发育

(2)机能发育

(3)性发育

2.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3.认识青春期两性心理差异

(四)青春期适应性心理卫生问题辅导 1.性冲动 2.同性恋 3.遗精困惑 4.性焦虑 5.手淫 6.拒绝求爱

考核要求

(一)领会

1.青春期身体发育特点 2.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3.青春期发展性心理卫生问题辅导

(1)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育

①形态发育

②机能发育

③性发育

(2)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①过渡性

②闭锁性

③社会性

(3)认识青春期的两性差异 4.青春期适应性心理卫生问题辅导

(1)性冲动表现及辅导要点

(2)同性恋表现及辅导要点

(3)遗精困惑表现及辅导要点

(4)性焦虑表现及辅导要点

(5)手淫表现及辅导要点

(6)拒绝求爱表现及辅导要点

(二)应用

1.中小学生早恋现象发生原因及辅导

第十四章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辅导

考核知识点

(一)神经症症状表现及辅导要点 1.抑郁症 2.恐怖症 3.强迫症 4.焦虑症 5.疑病症 6.学校恐怖症

(二)心身疾病症状表现及辅导要点 1.神经衰弱 2.失眠 3.多动症 4.口吃 5.遗尿症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神经症定义 2.人格障碍的定义 3.心身疾病的定义 4.中小学生常见的神经症 5.中小学生常见的心身疾病

(二)领会

1.导致神经症产生的心理因素 2.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3.人格障碍的预防

4.中小学生常见神经症症状表现及辅导要点

(1)抑郁症

(2)恐怖症

(3)强迫症

(4)焦虑症

(5)疑病症

(6)学校恐怖症

5.中小学生常见心身疾病及辅导

(1)神经衰弱表现及发病原因

(2)失眠的辅导要点

(3)多动症的症状表现及辅导要点

(4)口吃的辅导要点

(5)遗尿症的辅导要点

(三)应用

1.结合实例对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辅导

(1)抑郁症

(2)学校恐怖症

(3)神经衰弱

(4)口吃

上一篇:水泥采购合同优秀下一篇:我们的百年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