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2024-05-24

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共15篇)

篇1: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作者] 徐克兴

[内容]

(北京四中 徐克兴)

注重语言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要使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经过反复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掌握些知识概念,而全在于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日积月累。对于字词,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一般的生字生词要掌握,常见常用字词更需要牢固掌握。课内的如此,课外的也如此。例如“森然”这个词,真是太熟悉了,但是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呢?又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熟语)谁都会用,但是“雷池”是什么?不弄清楚含义,就难免误解和误用。语言的实际运用是不分课内课外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乃是终生之事,因此,培养学生“务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基础训练是一种启发,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引导。

下面是高三老师利用上课5分钟随堂练习的三个语言基础训练题:

1.分别用“定”或“订”填空。

(1)二人__交(2)__期开会(3)__价合理

(4)__立条约(5)__正错误(6)装__成册

2.判断正误(有歧义画“×”)。

(1)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甲按八折优惠售给乙方1000吨钢材,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20%来购买××公司股票。

(2)某厂93年改善管理方法,成效显著,产品合格率超过历年平均值的20%。

(3)某校开设五门选修课,高一学生踊跃报名,第一天就超过规定名额的20%。

3.解释加点词语。

(1)故国神游

(2)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唐・张祜《宫词》,写宫女哀怨)

[1][2][3][4][5]

篇2: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在高考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奉贤中学“创设温馨教室,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潜能”活动上,语文老师费雯上的作文指导课,聚焦思辨能力,带给观摩者不少启示。语文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员步根海说:教学生写作文必须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加油”。

指导要有“高度”有“力度”

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突破一般为写作而泛议写作技巧的俗套,选择的切入口是行文中的思辨方向和着眼点的确认。她在让学生反馈课前预习的材料、发表感想后指出:在写800字高考作文中,学生容易犯“两种观点都要,但又说不清楚”的毛病。随后,她以今年两篇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真的过去了吗?》为例,与学生共同梳理思维的不同侧重点:前者为肯定一方,否定一方;后者为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学生在琢磨两篇作文时,从字里行间了解和体悟出不同的思维轨迹。

“这堂课,看起来写作技巧说得不多,却抓住了提升写作技巧的关键,即思辨力是写作的核心要素。高三作文指导课要有这样的高度和力度”,观课的邹群老师说。

思辨训练应贯穿高中三年

到了高三,许多老师都急着让学生吃成个“胖子”,但有时并不得当。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步根海指出,目前高中生在作文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看似能面面俱到,但失之空泛;二是看似有自己见解,但失之偏颇。他指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不能光练技巧,要着重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要让学生学会用作文的形式、思辨的办法,正确地表达观点和想法。而目前作文指导中普遍存在思维训练不到位问题。

面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偏重议论文的现状,步根海说,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不论从指导学生应对高考作文,还是实现语文功能,作文指导强化思辨能力的训练,是高中语文的题中之义。他强调,这样的思维、思辨训练要贯穿高中三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奏效的,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如“一切都会过去”,要考虑“过去”的.是什么,“一切不会过去”,要深思“过不去”的又是什么。

思维品质培养是教学重点

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着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在奉贤中学不是个别现象。该校通过近两年大规模的问卷追踪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发展存在一些缺陷,如缺少自信,缺乏主动表现、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一般。

于是,学校将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潜能作为优质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合力探索构建“二二三四”导学制教学范式。“两点”,是指低起点夯实基础、高视点培养能力,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两度”,是指小坡度设置台阶,高密度思维训练。“三动”,指学生学习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表达相结合。“四导”,强调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课堂教学“导读、导思、导研、导行”,通过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等,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机械操练到意义建构的转变。

校长季洪旭认为,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就是“低起点高视点及小坡度高密度”的体现,她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心理发展水平,依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将问题阶梯化,搭建层层而上的思维台阶,通过高密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促进学生内化学科知识结构和形成学科能力这个高视点。与会的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指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中小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和增长点。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强调,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思维品质是一个重要元素。(记者苏军)

篇3: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一、在数学概念的形成中加强说的训练

小学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的获得需要教师精心提供和呈现材料,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然后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去感知、去发现、去总结。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用一个圆锥体器皿盛满水往一个圆柱体器皿里倒,倒了3次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说结论,而是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观察发现。生1:“三个圆锥的水等于一个圆柱的水。”生2:“这个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生3:“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学会用分数后,我让学生平分12个小塑料块,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然后指名回答。生1答:“把12个小塑料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1/2(是6个)。”生2答:“把12个塑料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2份或1份)用分数表示为3/4 (2/4或1/4)。”有的学生还平均分成了3份或6份,并且用分数表示不同的份数。这样人人动手操作手中的学具,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这时每个学生都切实经历了“动作感知→语言表达→内化为表象”的思维过程。

二、在解答式子题、文字题中说解题过程

在式子题、文字题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说出“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解题过程。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的式子题”中,指导学生说出一看:含有几级运算或有没有括号;二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计算:进行正确计算。再如,“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的文字题教学中,指导学生说出一看: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二想:被除数和除数各是谁;三计算:进行正确计算。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觉按这样的顺序说出解题过程,学生想问题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语言表达也会越来越流畅。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说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

传统应用题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解答出最后的正确结果,其弊端是就题论题,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解法上,造成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答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必须通过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形成一条正确完整的解题思路。如有这样一道题:“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共180棵,桃树是杏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多少棵?”题里有哪几个条件和问题呢?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出关键词、关键句,确确实实弄清题意,口述出条件和问题。学生说出所求问题有两个:一是求“桃树有多少棵”,二是求“杏树有多少棵”。我接着问:“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学生1说:“桃树的棵数加上杏树的棵数等于180棵。”学生2说:“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教师要保证学生思考和说的时间。)进而学生理清了题目中各数量关系,确定设杏树为x,桃树为3x;然后列出方程x+3x=180进行解答。在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将分析思路进行由繁到简、由具体到抽象的压缩,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

以上教学中加强了说的训练,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获得新知(包括概念、法则、性质、方法、解题思路等),这是“来趟”。知识初步形成后,还需要有个巩固深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在各种练习中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教师不能只重结果、轻过程,而是要在练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说出算理及思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回趟”。在练习中适时安排说理,说解题思路、方法等训练,是运用语言工具使思维过程外现并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而实行有效控制的举措。同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表达的含混意味着思维的模糊,所以在反馈练习中,学生不仅要做到“可意会”,也要做到“可言传”。

篇4: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启动思维

1.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启动动作思维

动作和思维导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相连。学生善于模仿,总爱亲手做一做,这是积极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利用这一特点,使之在动中思维得以训练。如,在教学“读数和写数”时,教师用计数器表示出某数,让学生读和写这个数,他们都跃跃欲试,这时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就恰到好处了。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写出这个数,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了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观察是学习中采用的方法,通过观察能获得解题思路,观察能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尤其对图形的观察更加重要。教材中的图表特别要认真观察,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3.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启动表象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常常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加强语言训练又能发展思维。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语言区域狭窄,缺乏数学语言,并且语言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心里想说的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但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对于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后,说出一句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只把图意说出来,切不可超标准、超负荷地要求学生。如有一幅图,一个盒子里装有12个乒乓球,拿出4个,让学生观察后回答:盒子里原来有几个乒乓球?拿出几个?盒子里还有几个?然后连续回答这些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说一段逻辑性较强的话,说出解题的全部过程,使学生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启动了借助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这些感官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还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中要注重处理好直观性和抽象性的关系,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协调好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不同心理环节中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由理解、巩固和运用三个主要心理环节组成。而小学生的认知方式,首先要借助于直观获得新的感知,形成一定的表象,还必须经过思维的细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抽象思维多是经验型的,依赖于直观和形象。在教中必须协调好直观与抽象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和培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各种三角形,以实物为基础,在观察中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从而在脑子里产生出三角形的概念,即“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再通过实例、图形等容易得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2.教学中要注意认知发展的不同学龄段的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思维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形象思维的过程日渐缩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当然,因为各种能力的不同,在实践中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调配直观与抽象的比重。如,教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等问题,用演示器来表现就容易理解,如果让两名学生各扮角色来表演就更形象逼真了,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给学生“综合法”,培养其推理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经常用到的,也就是要弄清题中条件和问题,由已知条件出发推理到所求问题。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14千米,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由已知求出一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进而求出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教给学生“分析法”,培养其逆向推理的思维能力

顺向思维训练固然重要,但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也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逐步培养与训练。也就是从问题出发,逆向推理到所给的已知条件。如“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粉花比黄花朵5朵,三种花一共是多少朵?”从问题入手,要求出三种花一共多少朵,就要先求出每一种花多少朵,黄花为(15+3)朵,粉花为(15+3+5)朵,红花为15朵(已知),这样解题为:

15+(15+3)+(15+3+5)

3.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法”,培养其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在解应用题时,或用“综合法”,或用“分析法”,但有时两者同时兼有之,即“分析综合法”。这种方法在解答特殊问题时,显示出了它的优点,使思维得以向纵深发展。如“甲队有15人,比乙队多2人,乙队比丙队少3人,三队一共有多少人?”先从问题入手,要求三队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队各有多少人。从已知入手,能分别求出甲、乙、丙三个队各有多少人。则甲队15人,乙队为(15-2)人,丙队为(15-2+3)人。那么,三队共有多少人便可求出了。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篇5: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低年级起,就要扎扎实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怎样利用新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 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 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 ,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接着要求儿童边观 察边思考,寻找表现秋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 “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还有哪些现 象说明秋天到了,并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自画秋景图。最后编出儿歌:“我们爱秋天,秋景实在美。秋季多迷人 ,祖国最雄伟!”儿童边唱边拍手,这堂课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顺利结束。教学中图文密切结合,看、听、读 、说、画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儿童思维的自觉性。

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 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 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教第一册中《小小的船》,为了强化文中句子的训练,让儿童结合插图,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 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讲的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呢?( 诗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难点,要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让学生看月亮图想小船的样子,弄清 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2.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关系:因为夜空太美了,小 女孩已经把辽阔的蓝天当作大海,将弯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儿上去了。)

3.小女孩在月儿上为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要帮助学生弄清这是一个晴朗的夜空才能出 现的景色。同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蓝蓝”。这两个词,是描绘美丽夜空的情景的:“蓝 蓝”一词,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闪闪”,又给人以动态的美。从中使学 生领略到夜空不仅美,而且充满情趣。

以上提问,让儿童怀着对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作答,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分析,最 终使学生理解全诗意义。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怎样 飞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 儿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可以让对儿歌诗意已理解的 学生帮助作答。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

三、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心 理特征,抓课文重点词句,抓对插图的有序观察及图意口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逐渐培养他们思维的准确 性。

如教第一册中看图学文《小山羊》,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抓住“小鸡――虫子,小狗――骨头,小猫 ――鱼,小牛、小山羊――青草”等重点词的板书,让学生懂得这几种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抓课文中的文明 礼貌用语――“请、谢谢、您”,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教育。用比较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①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

②小鸡给小山羊吃虫子。

哪句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对句子的比较中做到准确用词,准确思维。

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灵活 性与敏捷性。”低年级新教材中大部分是儿歌和短小精悍的文章。这适合儿童学习,发展语言。在阅读教学中 ,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

如第一册新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韵文 体裁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单含蓄,但学生却难于理解小动物在雪 地里踩出的脚印就是它们画的画。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看图联想、想象:“什么叫小画家?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它们都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弄清了如下三个关系:

1.下雪和雪地的关系。学生联想到下雪地上才有积雪。

2.小画家和雪地的关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在雪地里小画家是怎样展现它们的才能的?如果没 有雪,小动物不用颜料,不用笔还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通过想象冬天的积雪,再比较现实生活中小 朋友画画用的颜料和笔,结合朗读训练,学生就会理解:只有在雪地里,这群小画家才能施展自己的绘画天才 。雪地是小画家们做画的必要条件。

3.小画家爪(蹄)与画的形状的关系。要弄懂这层关系,可以通过观察实物(竹叶、枫叶、梅花、月牙 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这些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留下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很相似。为挖掘课 文深意,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走,为什么画的画不一样?青蛙为什么不参加?让 学生发散思维,得出结论:因为小动物爪(蹄)形不同,雪地上踩出的画也就不同了;青蛙与小鸡、小狗、小 鸭、小马的生活习性不同,是冬眠动物,所以没有参加绘画。最后可让学生想象讨论: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爪 (蹄)是什么样的?它们可以在雪地里画出什么样的画来?这样教学,指导学生想象、联想,使儿童的认识深 刻了,思维深化了。

五、设计创新、求异练习,开拓儿童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主要是求异性、独特性。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应注 意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对问题敢于提出独立的见解,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要做 到这一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安排创新的练习,巧妙进行一些议论、争议,充分发扬民主,让儿童认真讨 论、各抒己见。

如教第二册第21课《跳伞》以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把课题“跳伞”改为“伞”可不可以?让学 生独立思考,说出独立见解。经过短时间的酝酿,学生发言了:有的说改“伞”是可以的;有的说不可以,只 说“伞”谁知是什么伞呢?是雨伞还是降落伞?还有的说这一课主要写跳伞经过,“跳”是重点,“跳”字不 能丢。这样就发生了争论。老师肯定了后者的见解后进一步问:用“跳伞”作标题好在哪里?于是争论又出现 了热潮。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课文采用“跳伞”作标题好,能表现姐姐胆子大,敢从蓝天跳伞下来的勇敢精神 。这种讨论使主题思想在求异思维练习中得到概括。

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从低年级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 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精心设计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收敛思维。功能:求同)和发散思维(又叫求异 思维、分散思维。功能:求异)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

篇6: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例如:讲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这一问题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师可以问:“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入水后感觉怎样?”“为什么岸边泥地上感觉烫脚,近在咫尺的河水却很凉?”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这是热容量不同的缘故,大陆和海洋也是这个道理,这样讲述就把一个知识难点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化解了。

2.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关键作用。科学家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在课堂上适当介绍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科学发现的事例,能起到诱导学生积极创造的作用。如在学习“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之后,可提出“目前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球上五带如何?若黄赤交角增大为30度或减小为15度,五带又如何?”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巩固了对黄赤交角存在意义的理解。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

篇7: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近几年的数学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一、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二、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三、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四、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五、一个“说”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 2、引导学生说思路;

3、说列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六、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变”就是变换条件、变换问题。它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这种变换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问题的结构和解法上,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篇8: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关键词:语言训练,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强调日积月累。对于字词, 我们要求学生, 不仅一般的生字生词要掌握, 常见常用字词更需要牢固掌握。课内的如此, 课外的也如此。例如“森然”这个词, 真是太熟悉了, 但是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呢?又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 (熟语) 谁都会用, 但是“雷池”是什么?不弄清楚含义, 就难免误解和误用。语言的实际运用是不分课内课外的, 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乃是终生之事, 因此, 培养学生“务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基础训练是一种启发, 是一种示范, 也是一种引导。

下面是老师利用上课5分钟随堂练习的三个语言基础训练题:

1、分别用“定”或“订”填空。

(1) 二人__交 (2) __期开会 (3) __价合理

(4) __立条约 (5) __正错误 (6) 装__成册

2、判断正误 (有歧义画“×”) 。

(1) 甲乙双方一致同意, 甲按八折优惠售给乙方1000吨钢材, 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20%来购买××公司股票。

(2) 某厂93年改善管理方法, 成效显著, 产品合格率超过历年平均值的20%。

(3) 某校开设五门选修课, 高一学生踊跃报名, 第一天就超过规定名额的20%。

3、解释加点词语。

(1) 故国神游。

(2)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唐·张祜《宫词》, 写宫女哀怨)

(3)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唐·刘禹锡《石头城》)

(4)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上面第1题涉及普通 (常见) 字词的运用, 第2题涉及到语句的实际运用, 第3题涉及到汉语的多义性, 延展到对四大“名” (名作家、名作品、名人物、名言名句) 的记忆与理解。语言基础训练要讲求实效, 必须提高练习题的质量。像有些题, 所给四个选项共16个词, 而这16个词里只有一两个是易混 (易错) 的词, 其它词早已掌握, 训练作用就不大。

语言基础训练要注重实用, 要避免在语法修辞的术语或纯概念性的东西里捉迷藏。例如:破折号的用法有几种?比喻和比较有什么区别?这一段话到底是描写, 还是想象?等等。类似问题, 有些连出题人自己也不大清楚所以然, 怎能“使人昭昭”呢?而下面的训练则比较有意思:

“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 (甲) 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 (乙) 南面正在运河上。”甲、乙两处的标点应是什么? (甲:分号;乙:逗号) 作者为什么在甲处使用分号呢?

这道题看起来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用法, 实际上涉及到对下文的理解, 涉及到对作者思路的理解, 这样的训练, 实用性就比较强。

语言基础训练不能把丰富生动的语言现象简单化, 出一些“一厢情愿”的训练题。例如随意把原文中某些词语或语句挖去, 让学生来填写, 不符合原文的就算错。其实, 语言现象不是数学公式, 除个别情况外, 哪能只有唯一答案呢?这种训练不但难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还可能把学生引入歧途。

语言训练不仅在阅读中要抓, 更要通过写作来抓, 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更便于联系实际应用、综合性更强的语言训练。

请看以下几个写作训练题:

1、有这样一句话 (即甲句) ——

甲:梦中的一千次笑, 不如现实中的一滴眼泪。

(1) 如果把这句话写进作文中, 你打算用它来论证什么观点 (论点) ?

(2) 请你用甲句的样式 (句子结构、字数等, 大体上相当) 续写出乙句和丙句, 用来论证同样的观点 (只写乙丙二句, 不作其他论证) 。

2、写出李老师要说的话:

元旦晚会上, 学生们热情邀请李老师出个节目, 有几个人说:“学狗叫吧”李老师想, 学生们是好心, 但学狗叫又实在不雅, 于晚会欢乐气氛无益。于是, 他解释道:_____。

一听这话, 同学们心悦诚服。报以热烈的掌声。

3、请按要求补写下文空白处:

(1) 在K1 (即空1) 处写一段100余字的话阐明“青蛙试验”给人们的启示。

(2) 在K2处写一段100余字的例证文字 (以李存勖为例, 参阅语文课本第四册P318《伶官传序》) 。

(3) 在K3处写一段200余字的议论性文字, 对上文进行总结、引申, 使全文成为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从青蛙试验说起。

据说, 美国康乃尔大学曾作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把一只青蛙, 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只青蛙奋力一跃, 竟跳出油锅, 安然逃生。过了一会儿, 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水的锅下加热, 待到青蛙觉察出水温的提高危及生命时, 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 而只能葬身锅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K1) _____。

类似青蛙试验的故事, 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北宋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介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例。

李存勖 (K2) _____。

一个动物的实验, 一个历史的真实, 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K3) _____。

第1题既涉及语言形式又涉及语言内容。第2题涉及特定语言环境 (语境) , 是应变语言, 也是一种放慢了速度的口语训练。第3题综合性最强, 是训练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的综合训练题。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是可以较有效地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水平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每个老师都在努力探索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 我校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一直致力于文章阅读的知识体系的构筑,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教学中, 顾老师提出用设题、解题的办法模拟学生阅读过程, 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这一做法在我们语文组得到推广, 是行之有效的。

这一做法主要是依据教学目的和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设计出一套有启发性的、有梯度的、有思维难度的问题。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语言和思维训练, 学习分析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一、在数学概念的形成中加强说的训练

小学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的获得需要教师精心提供和呈现材料,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然后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去感知、去发现、去总结。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用一个圆锥体器皿盛满水往一个圆柱体器皿里倒,倒了3次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说结论,而是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观察发现。生1:“三个圆锥的水等于一个圆柱的水。”生2:“这个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生3:“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学会用分数后,我让学生平分12个小塑料块,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然后指名回答。生1答:“把12个小塑料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1/2(是6个)。”生2答:“把12个塑料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2份或1份)用分数表示为3/4(2/4或1/4)。”有的学生还平均分成了3份或6份,并且用分数表示不同的份数。这样人人动手操作手中的学具,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这时每个学生都切实经历了“动作感知→语言表达→内化为表象”的思维过程。

二、在解答式子题、文字题中说解题过程

在式子题、文字题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说出“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解题过程。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的式子题”中,指导学生说出一看:含有几级运算或有没有括号;二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计算:进行正确计算。再如,“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的文字題教学中,指导学生说出一看: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二想:被除数和除数各是谁;三计算:进行正确计算。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觉按这样的顺序说出解题过程,学生想问题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语言表达也会越来越流畅。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说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

传统应用题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解答出最后的正确结果,其弊端是就题论题,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解法上,造成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答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必须通过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形成一条正确完整的解题思路。如有这样一道题:“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共180棵,桃树是杏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多少棵?”题里有哪几个条件和问题呢?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出关键词、关键句,确确实实弄清题意,口述出条件和问题。学生说出所求问题有两个:一是求“桃树有多少棵”,二是求“杏树有多少棵”。我接着问:“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学生1说:“桃树的棵数加上杏树的棵数等于180棵。”学生2说:“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教师要保证学生思考和说的时间。)进而学生理清了题目中各数量关系,确定设杏树为x,桃树为3x;然后列出方程x+3x=180进行解答。在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将分析思路进行由繁到简、由具体到抽象的压缩,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

以上教学中加强了说的训练,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获得新知(包括概念、法则、性质、方法、解题思路等),这是“来趟”。知识初步形成后,还需要有个巩固深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在各种练习中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教师不能只重结果、轻过程,而是要在练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说出算理及思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回趟”。在练习中适时安排说理,说解题思路、方法等训练,是运用语言工具使思维过程外现并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而实行有效控制的举措。同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表达的含混意味着思维的模糊,所以在反馈练习中,学生不仅要做到“可意会”,也要做到“可言传”。

综上所述,无论在知识的形成,还是在练习巩固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安排说的训练,创设说的教学情境,保证说的大容量和高效率,采取学生自己说、同桌相互说、当众说等形式,使学生做到说话有序、推理有据、思维有路、解题有法,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发展。

(责编 张晶晶)

篇10: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快速习作能力

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快速习作能力

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快速习作能力的四个做法:1、优化思维环境.2、制定训练目标.3、培养思维定势.4、学会思维求异.

作 者:陶兰月 作者单位:健康路小学,河南,许昌,4610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427关键词:思维 训练 快速习作 能力

篇11:在阅读训练中培养思维能力

★ 中学体育意志品质培养分析论文

★ 《10.1在流体中运动》物理教案

★ 歌唱训练中的习惯培养论文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物理教案

★ 浅谈音乐在舞蹈训练中的作用

★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行为工作总结

★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 素质训练在排球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

篇12: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论文

【摘 要】在数学思想表达中,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专门语言,其特点明显。做好数学教学对于聋生数学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作用重大。

【关键词】数学语言的表达;聋生;教学策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数学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的特点表现在:数学语言既具有抽象性、简约性、精确性。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

聋生在没有初步掌握并形成语言前,其很难形成抽象的思维。其思维一直处于具体形象以及直觉动作思维的阶段,想要进入到逻辑思维中去,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没有语言方面的帮助,在思维的过程中,聋生事物分析全面性和条理性非常差;综合的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推理时会经常把事物本身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混淆在一起,在比较的过程中很难确定事物之间的可比因素,过度的重视事物本身的数量,而没有对其质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判断的时候没有必要的相关根据。聋生本身的生理缺陷,便给其语言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了其认知比较的特殊,所以,应该采取科学和正确的途径,让聋生从认识和语言方面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作为语言的一种,数学已经不再仅仅是进行自然科学描述的语言工具,也是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门类语言描述的工具,若是可以掌握好数学语言能力表达,能够说其掌握了进行科学描述以及生产实践活动中问题解决的相关工具,也就是数学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很低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其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聋生若能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能力的表达,对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聋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1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数学语言确、简约、形式化。

对于抽象思维而言,概念是其细胞,一般情况下,概念往往是通过固定的用词字来进行固定和标志的。必须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在学生能够理解字词的情况下,逐步的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将事物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并进一步的形成概念。对数学逻辑而言,数学概念是其起点,也是聋生更好的认知的重要基础,是聋生学习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

聋生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易混。如把“平行四边形”当作”正方形”,即为概念的缩小;把“有理数” 当作”实数”,即为概念的扩大。概念总是用词来标志和固定的,如果没有词,概念就不能存在,也就不能巩固下来。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聋生尚未掌握相应的词语,而缺乏对内涵的深刻揭示,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词句的丰富,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会逐渐精确化。

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感念引入时,用了割圆术这个例子,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方田章圆田术中创造了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仔的方法。“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几句话明确地表明了刘徽的这一思想方法。上课时让聋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看图形的初步感受,讨论说出它们的特征?有什么规律?说明什么道理?全体聋生人人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都能得到“说”的机会,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长此以往的训练,聋生一定能大胆、主动积极地参加到“说”的教学活动中去,就能为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聋生清楚了概念的深刻含义后还要能口说或手语背诵数学重要的概念、定理及公式等,如数列和函数的极限定义、导数的定义,不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的定义等,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叙述方式。

2.2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通过一对一的作业面批和课堂上让学生到黑板板书修正聋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把错误的写法和正确的写法放在一起,让聋生通过比对,写出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培养他们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3 在教学内容的总结中,训练聋生会用精确,简练的数学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对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障碍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更应加强对聋生数学语言的教学,训练聋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篇13: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从己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表现为逆用定义、定理、公式、法律、逆向进行推理, 反向进行证明, 从反方向形成新结论。逆向思维是摆脱思维定势, 突破旧有思想框架, 产生新思想, 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的训练能使学生不受思维习惯的约束, 从而可以提高他们从反向考虑问题的自觉性。例如:在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逆用某些定理和公式, 而对于某些数学问题, 若正向思考难以突破, 就应该诱导学生逆向思考, 探求结论或未知与已知间的联系。

二、发展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典型形式, 它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察同一问题, 使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或一个方面, 从而获得多种解答或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多向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三种基本形式, 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 以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一题多解”。也可让学生对数学问题通过改变条件或改变结论, 进行“一题多变”, 使学生广泛联想和类比,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 还可指导学生“一法多用",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例: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 (-1, O) , (3, 0) , (1, -5) , 求函数解析式。

解法一:设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bx+c

由于抛物线过点 (.1, 0) , (3, 0) , (1, -5) 将三点坐标分别代入解析式可得:

为所求的函数解析式。

解法二:因为点 (-1, 0) 和 (3, 0) 是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 故可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 (x+1) (x-3) , 又因为图象过点 (1, -5) , 故有-5=a (1+1) (1-3) , 解得

为所求的函数解析式。

解法三:因为点 (-1, O) 和 (3, 0) , 关于直线x=1对称, 显然 (1, -5) 就是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故可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 (x-1) 2-5, 又因为图象过点 (3, 0) , 故有0=a (3-1) 2-5, 解得, 为所求的函数解析式。

解法四:经上述分析, 点 (1, -5) 是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为所求的函数解析式。

解法五:因为点 (-1, 0) 和 (3, O) 是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 所以-1和3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由二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又因为抛物线过点 (1, -5) , 所以a+b+c=5 (3)

联系 (1) (2) (3) , 解此方程组得

为所求的函数解析式。

此题从二次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两根式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等多角度进行一题多解, 这样就使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拓宽思维的广度。

此外, 开展数学开放题的教学, 也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有效途径, 数学开放题是指条件不充分, 结论不确定, 解题方法多样化的题目。数学开放题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 也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都有自己的收获。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开放题的教学, 并结合教学实际, 设计一些开放题, 让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

三、重视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是指从已知条件和一定的目的出发, 寻求某个确定答案的思维过程。集中思维在思维方向上具有定向性、层次性和收敛性, 在思维内容上具有求同性和专注性, 这种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和严密化。数学中直觉判断和猜想得到的结论, 必须通过实验检验和逻辑证明都能成为真理, 没有集中思维就无法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可见, 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教学中应重视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从思维规律、思维形式、思维定向性等方面加以训练。但是, 又是防止出现思维僵化、呆板等情况, 克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篇14:注重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运用典型事例,激发逆向思维兴趣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乏运用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事例。如我国北宋的司马光,在孩童时就曾用砸缸的方法救出溺水的幼儿,一直为后人传颂;又如古希腊数学家曾用反证法证明了无理数学0的存在,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数学教学中只要能够把握有利时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介绍给学生,即可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二、逆用概念、定义,培养逆向思维习惯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定义则是用确定的语言或等号把概念的本质属性表达出来,它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式。一般说来,定义中的条件对被定义概念来说都是充分必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强调定义的逆用。

概念、定义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在研究运用它时考虑它的逆向情形,不仅可解决问题,而且还可逐步使学生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在培训学生逆向思维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让学生遇到问题“反过来想一想”,但也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例如有的学生将语句中的字词颠倒当成逆向思维,把“我吃饭”说成“饭吃我”的笑话。

三、掌握“分析法”,奠定逆向思维基础

所谓“分析法”,是指由题目的结论出发,寻求使结合成立的依据,再观察这些“依据”成立所需的必要条件,继续反求,直至追溯到命题的题设条件为止。其实质是“由果求因”,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逆向思维过程,也是数学解题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

如10m=2,10m=3求103m-2n的值,分析从条件无法下手,但我可以从1103m,102n入手,分析即从题目的结论出发,寻求条件与结论的契合点。掌握“分析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简单问题做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逆用公式、解题原则和学科方法,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

由人们的认识规律不难发现,正向思维可以习惯地并牢牢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而逆向思维不经过系统训练是很难形成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应当引导学生注意逆用法则、解题原则和学科方法。

运用数学解题策略的基本原则。如简单化原则,和谐化简原则等去解题,可以使我们把握解题方向,较好地打开解题思路,但是这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所以我们应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考虑它们的反面,如化简为繁、化同为异等等。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中学数学中,代数、几何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习惯于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三角题,或用三角方法解几何题,反之就不行了。因此,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将这些学科方法逆用,并将各学科加以沟通,这样,不仅在解题时可以另辟蹊径,而且又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篇15: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初级训练题

做小升初数学题用到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下就能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可以通过做题来进行锻炼。下面的应用题运用排除思维,可以让自己少走曲折路、不走冤枉路,它可以让你在“必然性”中更快地找到自己所要的答案。本文是几个初级题目。

1.某届“活动奖”评选结束了。A公司拍摄的《黄河颂》获得最佳故事片奖,B公司拍摄的《孙悟空》取得最佳的武术奖,C公司拍摄的《白娘子》获得最佳戏剧奖。

这次“活动奖”完毕以后,A公司的经理说:“真是很有意思,恰好我们三个经理的姓分别是三部片名的第一个字,再说,我们每个人的姓同自己所拍片子片名的第一个字又不一样。”这时候,另一公司姓孙的经理笑起来说:“真是这样的!”

根据以上内容,推理出这三部片子的总理的各姓什么?

A.A公司经理姓孙,B公司经理姓白,C公司经理姓黄;

B.A公司经理姓白,B公司经理姓黄,C公司经理姓孙;

C.A公司经理姓孙,B公司经理姓黄,C公司经理姓白;

D.A公司经理姓白,B公司经理姓孙,C公司经理姓黄;

E.A公司经理姓黄,B公司经理姓白,C公司经理姓孙。

2.热县的报纸销售量多于天中县。因此,热县的居民比天中县的居民更多地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以下的选项中,除了哪种说法都能削弱此论断:

A.热县的居民比天中县多;

B.天中县的绝大多数居民在热县工作并在那里买报纸;

C.热县居民的人均看报时间比天中县居民的人均看报时间少;

D.一种热县报纸报道的内容局限于热县内的新闻;

E.热县报亭的平均报纸售价低于天中县的平均报纸售价。

3.在一次村民投票选举中,统计显示,有人投了所有候选人的赞成票,假如显示的统计是真实的,那么在下列选项中,哪个选项也一定是真实的:

A.每个选民都投举了每个候选人的赞成票;

B.在选举所有的候选人中,都投赞成票的人很多;

C.不是所有的选票人投所有候选人的赞成票;

D.所有的候选人都当选是不太可能的;

E.所有的候选人都有当选的可能。

4.有三朵红头花和两朵蓝头花。将五朵花中的三朵花分别戴在A、B、C三个女孩的头上。这三个女孩中,每个人都只能看见其他两个女孩子头上所戴的头花,但看不见自己头上的花朵,并且也不知道剩余的两朵头花的颜色。

问A:“你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头花?”

A说:“不知道。”

问B:“你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头花?”

B想过一会之后,也说:“不知道。”

最后问C,C回答说:“我知道我戴的头花是什么颜色了。”

当然,C是在听了A、B的回答之后而作出推断的。试问:C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头花?

5.在1972至1980年间,世界性的工业能源消耗量在达到一定的顶峰后又下降,在1980年,虽然工业的`总产出量有显著提高,但它的能源总耗用量却是远远低于1972年的水平。这个问题说明了工业部门一定采取了高效节能措施。在以下选项中最能削弱上述结构的是:

A.1972年之前,在平时,使用工业能源的人们都不太注意节约能源

B.20世纪70年代很多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产量急速下降

C.工业总量的增长1972年到1980年间低于1960至1972年间的增长

D.20世纪70年代,很多行业从使用高价石油转向使用低价的替代物

6.甲、乙、丙三人都喜欢对别人说谎话,不过有时候也说真话。这一天,甲指责乙说谎话,乙指责丙说谎话,丙说甲与乙两人都在说谎话。其实,在他们三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人说的是真话。请问到底是谁在说谎话呢?

1.B

因为甲公司的经理说完后另一个姓孙的经理又说,说明甲公司经理不姓孙,排除A;丙公司拍摄的是《白娘子》,因此丙公司经理不姓白,排除C;同样可排除D、E;所以B即为所选的答案。

2.E

此题所问的是“除了”,因此,可用排除法排除掉能够削弱的选项。

A项能削弱,因此不是正确答案,理由如下:热县报纸销量虽多,但由于人口也多,可能人均报纸拥有量比天中县低,这样,热县的居民反而不如天中县的居民更多地知道世界大事。同样,选项B、C、D也可以削弱题干论断。所以,A、B、C、D项要排除掉。

选项E所言的“热县报亭的平均报纸售价低于天中县的平均报纸售价”能说明“热县的报纸销售量多于天中县”,但不能削弱“热县的居民比天中县的居民更多地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这个论断。

3.C

只有C是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故选C。

4.D

解析: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在本题中提到72年到80年十年间工业能源消耗量先升后降,到80年低于72年,而工业总产出80年显著提高,结论是工业部门采取了高效节能措施。要想削弱题干中的结构,那么可以找出削弱前提或者结论的,选项A是加强了题干,选项B、C是无关选项,排除掉;选项D说72年代期间,世界上很多行业不再使用高价石油这个能源,而是去使用低价替代物这个方法,并不是说要采用高效节能措施,所以最能削弱题干结构,故选择D。

5.红色

A看到一红一蓝,回答不知道;

B通过A的回答,猜测A看到2红或一红一蓝。如果B看到C戴蓝色的头花,代表A看到一红一蓝,B就能推断出自己戴红色的头花;如果B看到C戴红头花,B就不能推断自己戴什么色彩的头花,也就是说B回答不知道,代表B看到C戴红色的头花,所以C就知道自己戴红头花。

6.乙

上一篇:2011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下一篇: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