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调查报告

2024-07-19

舆情调查报告(共6篇)

篇1:舆情调查报告

首钢搬迁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资料来源: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研究室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150

首钢搬迁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首钢搬迁的消息公布后,引起了全区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为及时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区委宣传部、区统计局于今年5月份联合开展了首钢搬迁社会舆情调查。此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向全区八个街道和鲁谷社区的35个社区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收回1864份,回收率为93.2%。先后3次召开座谈会,共40多人参加。在参加座谈的人员中,有首钢退休职工,有首钢职工家属,有普通居民代表,其中一些退休职工曾经担任过首钢厂矿企业的领导、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等,他们对首钢的情况非常关注,也比较了解。总的来看,座谈会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心态,问卷调查结果与座谈情况基本吻合。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情况

㈠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男性为45.82%,女性为53.65%。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为7.89%,31-40岁为18.83%,41-50岁为30.36%,51-60岁为23.82%,60岁以上为18.40%。从学历上看,初中以下为21.62%,高中、中专为43.35%,大专为17.81%,本科为9.07%,研究生以上为1.39%。从职业上看,国家公务员为5.36%,国企员工为14.70%,外企、合资、私企员工为4.08%,企业管理人员为5.58%,医生、教师为3.92%,科研人员为2.41%,文艺、体育工作者为1.29%,离退休人员为33.58%,个体户为2.68%,军人为0.80%,失业、待业人员为21.57%,学生为1.88%。在所有答卷人员中,与首钢有密切关系的人占46.57%,无密切关系的占51.66%。

㈡问卷调查结果1、91.80%的人知道首钢搬迁一事。当问及“关于首钢搬迁一事,您知道多少”时,34.07%的人回答“基本了解”,57.73%的人回答“听说过一些”,而回答“不知道”的人只占6.44%。

2、约60%的人对首钢搬迁持积极态度。调查显示:59.60%的人认为首钢搬迁符合石景山区和北京市的长远利益,总体上有利;33.64%的人认为首钢搬迁有弊有利,不可忽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60.25%的人认为石景山区应积极支持配合首钢搬迁,17.01% 的人认为首钢搬迁纯属企业行为,石景山区不应涉及介入。

3、职工如何安置、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干什么用、职工两地分居是群众关注的三大焦点。按照关注程度排序依次为:职工如何安置(73.87%),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干什么用(38.68%),搬迁造成职工两地分居(25.91%),搬迁会不会转嫁污染(15.99%),巨额税收在哪里缴(7.40%),搬迁要花多少钱(6.44%),搬迁的具体步骤和方案(6.28%)。

4、86.96%的人认为6万多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是首钢搬迁面临的最大难题。其他主要难题排序为:搬迁所需的500亿元资金问题(22.59%),如何减轻对河北当地的污染问题(18.08),协调北京与河北的税收分配问题(13.84%),其他(4.40%)。

5、83.74%的人认为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将是首钢搬迁给石景山区和北京市带来的最大好处。其他好处依次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3.23%),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2.69%),缓解首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19.42%),有利于房地产开发(18.62%),其他(2.79%)。

6、77.15%的人认为增加就业压力、影响社会稳定将是首钢搬迁对石景山区和北京市造成的最大影响。其他影响依次为:将产生职工家属两地分居问题(33.48%),减少经济总量,削弱

地区经济实力(27.84%),税收外流影响财政收入(19.37%),搬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将影响地区的招商引资(13.68%),其他(2.52%)。调查表明,为减轻这些影响,认为国家和北京市应给石景山区的政策支持依次为:财政政策支持(65.99%),就业安置政策支持(56.71%),首钢腾出土地发展项目支持(22.85%),土地政策支持(20.60%),产业发展政策支持(19.69%)。

7、关于首钢搬迁后腾出来的预留土地最好干什么用,调查显示依次为:建国家部委和市属部门机关办公区(22.10%),安排类似首钢这种经济总量的非污染产业(19.64%),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15.29%),建科技研发基地(11.16%),建大型商贸区(9.44%),建高档住宅区(8.58%),建工业文化遗址园(7.40%),其他(4.83%)。

8、65.34%的人认为仅靠首钢和石景山区难以解决搬迁造成的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希望国家和北京市给予大力支持。调查显示:为解决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48.18%的人认为要“加强思想教育,转变择业观念”,44.53%的人认为要“争取北京市就首钢搬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就业”,40.50% 的人认为要“根据富余人员实际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32.14% 的人认为要“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9、在首钢搬迁后厂区地块使用价值和开发利用方面,54.77% 的人认为污染对这块地的使用价值影响不大;而19.74%的人认为严重污染致其使用价值缩水。43.56%的人认为这块地应根据情况进行一定时间的环保处置后才能开发利用,而35.52%的人认为厂房拆了就能重新开发利用。

10、关于首钢搬迁后原厂区遗迹是否算某种文化遗产,调查显示,45.92%的人认为首钢搬迁后的遗迹应该算某种文化遗产,26.56% 的人则认为“不算”,另有25.27%的人回答“说不清楚”。对于未来的发展展望,68.24%的人认为石景山区将成为京西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35.41%的人认为石景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30.31%的人认为环境质量改善将带动区内房价逐步上涨;而20.65%的人认为石景山区将长期受到首钢搬迁造成的经济总量下降等一些负面影响的困扰。

二、调查总体评述

综合分析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情况,既有积极方面的思想反映,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思想情绪、顾虑和担心,主要评述如下:

㈠正面的思想反映

1、干部群众高度关注首钢搬迁,大多数人认为首钢搬迁是大势所趋,是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作出的正确决策,大多数干部群众对首钢搬迁表示理解和支持。

2、大多数干部群众认为,首钢搬迁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北京市环境质量的需要,是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是国家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虽然搬迁后会遇到一些暂时困难,会给某些局部带来一定损失,但如果不经历这个过程,就不会有更加美好的将来。

3、首钢搬迁符合石景山区和北京市的长远利益,但也会由此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方预测,超前运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妥善解决和处理有关矛盾和问题,确保地区有序转型、和谐稳定。

4、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涉及众多职工和家属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区、全市的社会稳定,是首钢搬迁过程中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不可回避的主要难题,也是石景山区必须面对的巨大压力,仅靠首钢和石景山区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和北京市应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扶助和支持。

5、科学、合理、有效开发使用好首钢搬迁后腾出的大块土地,对石景山区的建设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从长远考虑和打算。进行科学论证,国家和北京市在这块土地的规划及项目引

进等方面,应考虑石景山区的特殊情况,给予适当照顾和扶持。

㈡值得关注的思想情绪

1、首钢职工、家属对首钢怀有深厚的感情,从感情上讲,一些人舍不得首钢搬迁,对首钢感到难舍难离。但首钢搬迁是大势所趋,有些人无奈地说,国务院已经定了的事,想不搬也不行。

2、部分群众认为首钢搬迁对石景山区很不利。他们说,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将长期存在,而搬迁后腾出的成片土地不可能马上进行开发,财政收入将大幅减少,首钢搬迁将把最大压力留给石景山区,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3、不少群众对首钢搬迁心存顾虑。首钢的职工和家属对于能否得到妥善安置心里没底,担心生活水平因搬迁而下降。部分群众担心大量富余人员将给石景山区已经很困难的就业工作增加新的压力,从而影响社会稳定。而一些居委会干部也担心首钢搬迁给居委会的工作带来更大困难。

4、一些群众认为,首钢搬迁将导致一些职工家庭两地分居,相关家庭中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等诸多问题也将随之而来,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5、一些群众说,首钢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利用前景非常看好,很多部门都在盯着这块地。他们担心首钢搬迁后这块地被有关部门你一块、他一块分割占用,得不到有效开发,从而给石景山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意见建议

1、首钢搬迁应由国务院有关权威部门直接挂帅。首钢搬迁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涉及到国家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涉及到北京市与河北省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涉及到众多人员的切身利益,很多问题地方很难协调解决,如果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出面挂帅协调,会更有利于搬迁工作的快捷高效。

2、要确保环境污染不反弹。一些群众说,在首钢压产、搬迁过程中,环保部门应继续加强监管,要继续督促首钢加大环保投入,确保环境质量稳定改善,首钢搬迁后原厂区地块应优先发展清洁、污染少的产业或项目,避免再次受到污染。

3、首钢搬迁后遗迹应作适当保护。一部分人认为,首钢搬迁后遗迹应作为历史和某种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一些群众建议在原址上建冶金博物馆。一些群众说,考虑到首钢对国家和北京市做出过巨大贡献,首钢职工、家属对首钢有着深厚的感情,首钢搬迁后应采取适当方式留个纪念,让他们有个念想。

4、要确保首钢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很多人认为,当务之急要做好首钢厂区土地使用规划工作,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应对这块地的使用进行一定限制或冻结,在压产搬迁过程中不应搞其他开发建设。首钢和石景山区应就这块地如何开发利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5、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搬迁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干部群众特别是首钢职工、家属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与解决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结合起来,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在更大程度上争取群众对首钢搬迁的理解和支持。

课题负责人:杨永安

课题参与人:胡冀民、岳晋、李玉珠、许红军

执笔人:彭司海

篇2:舆情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波及,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电子媒介在我们进行外界交流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以下就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主动积极发起以及参与其目的情况,进行汇报: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舆情对其是有一点影响的。网络上的信息多种多样,难免会受其影响。尤其是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备受群众的关注,对于社会的认知也就受到无形的影响。从大家参与目的方面来看,这是一个多项选择。绝大多数的人群主要通过网络舆情来娱乐和开阔视野,同时,与他人交流也占百分之五十的分量。由此可知网络上的一个热点话题的出现,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参与进行讨论,不仅可以与他人交流娱乐而且开阔了视野,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大家的主动积极度发起网络舆情上分析,大部分人群都未主动发起一个网络舆情的讨论话题。只有极少数人主动发起过。由此可知,大家参与网络舆情时,普遍呈现一种“看客”的状态。这些在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可发现出几个问题:一是大家对网络舆情的好坏取舍问题;二是参与网络舆情应当有更高尚的目的而不是仅仅是娱乐;三是在参与网络舆情时应当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从“看客”上升到“说客”。

如今通讯便利,大家通过手机、电脑与他人交流。互联网的信息大批涌入,品类繁多。在进行网络舆情讨论时,我们应当选取一些品位高雅的话题进行交流发表见解,坚决抵制低俗无趣,使自己在参与网络舆情时,真正地学到知识开阔视野。理性地看待网络信息,选取对自己有益进行吸收学习,主动避开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同时,对于网络市场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管制,让那些低俗无趣的文化从源头上就被扼杀流入互联网。这样才能使网络舆情更加健康、向上发展,为人们的素质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每天大家结束了忙碌的工作学习,无非想通过参与网络舆情来缓解压力娱乐自身。然而在娱乐自身的同时,网络舆情参与目的已不再如此单纯。有些人通过参与来让自身出名,有些人通过参与来宣泄情绪,有些更是通过这一平台展开一场骂战。让那些真正想参与网络舆情来开阔视野与他人交流见解的群众对网络持消极的态度。因此,我们在参与网络舆情讨论时,应当顾及他人感受,发表积极乐观的见解,更多的是学术上的讨论,而不是通过运用网络可以虚拟匿名这一优势做那些与社会正面相背驰的行为。参与网络舆情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同时还可通过这一途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在面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我们当然能发表自身的观点,以及听取他人相关看法和见解。我们通过参与网络舆情来讨论一些自己主观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更能使其问题能得到更广泛地解决,而且同时也说出他人的心声。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谈话技巧和他人交往的能力。积极当一个“说客”,发表健康向上的言论,不仅有利良好网络舆情环境的营造,更提升了我们自身的交流水平。

篇3:舆情调查报告

一、 人民网舆情报告反映的我国司法舆情的基本态势

互联网舆情报告展现了网络舆论发展的动态,反映多种舆论交叉碰撞,与外部环境进行反馈后达成的舆情合意。其中司法网络舆情反映了民众对社会法治发展的认同倾向和接受水平,是关系到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展开对网络司法舆情的分析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人民网2007年—2013年互联网舆情报告为分析对象, 提炼其中司法舆情相关数据,以此整理归纳司法舆情趋势特征具备相当意义。网络司法舆情突出表现为散在、情绪化、公开或隐匿的意见倾向, 汇集的意见倾向成为认识社会情绪和诉求的出发点。2013年人民网舆情报告直接提出的司法案件所引发的舆论热点猛增。

为了进一步细化司法案件热点增减状况, 筛选2007年—2013年分析报告中涉法案件热点舆情 ,进行舆情关注度和社会情感倾向性分析,结果如下:

2007年—2009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监测样本源于网络社区、论坛、BBS等公共空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个力量更强大、话语更有效的网络社群开始出现,作为以往舆论主要载体的论坛、博客影响力式微,因此,从2010年起增加了微博等新的网络舆情的样本来源。舆情监测样本从2007年的强国论坛、凯迪社区、天涯社区扩展到2013年的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论坛主帖,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主帖和转帖以及人人网、开心网。以人民网舆情报告所涉及的热点事件为对象, 我们可以绘制出2007年-2013年间热点事件的关注量和关注度走势图。 (见图1、图2)

图 1:2007 年—2013 年我国热点事件关注量走势图

图 2:2007 年—2013 年司法热点关注度走势图

从2007年-2013年司法热点网络关注量的折线图,可直观看出司法舆情总体数值呈急速增长状态。进一步对比司法网络关注度柱状图, 可以发现2007年-2013年司法舆情比例呈波浪形,2007年-2009年这3年司法舆情居高不下,2010年-2012年呈现走低趋势,2012年-2013年出现井喷现象。这些司法相关话题大多触犯了刑法,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和唐福珍自焚事件违反行政法,南京彭宇案更多的是道德的讨论和法官判案理由的不充分。从法理上讲,涉诉舆论对于司法并不具有直接作用,因而对司法并无直接参考的意义,但是这些涉诉舆论发酵的背后却隐含大量的社会信息和政治信息。网民参与案件讨论达到情感共鸣后形成几类主流倾向,而宣泄式的话语表达推动舆论达到峰值。社会情感倾向性处于网络舆情漩涡中的司法个案所表达的个人情绪和社会情感倾向性通常指向一个或几个关键主题,公众诉求集中于官民冲突、权贵身份、道德底线、社会民生、未成年群体、司法公正等焦点主题。对2007年—2013年司法热点情感倾向的主要关键词进行汇总如下:司法热点事件关键词“仇官仇富”出现频率最高,将这些情感指向概括为身份意义落差造成偏见和成见、对官员以及政府机构的怀疑和不信任、对弱者一边倒的同情、自我维权的强烈要求这四类主题。

二、人民网舆情报告折射出的我国当前司法舆情的特征

人民网从2007年开始每年发布互联网舆情报告,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每年的报告中既有不同事件的分析,又有相同阐释的交叉。人民网舆情报告中的热点司法事件由个案转为大众熟知并参与的公共事件,除媒体与网络快速传播之外,还因其与社会现实敏感性话题之间交叉,容易引起公众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的自我投射。而公众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点、价值取向呈现惊人的相似和趋同,通过司法案件情感倾向的分析和关键词频率图(见图3),可以探知到被社会不断识别和复制的热点事件背后的司法舆情内涵,也表现为当前司法舆情的内容特征。

(一)身份意义落差造成偏见和成见

社会结构剧烈变动造成利益重组调整, 社会分配不公和机会不均等因素造成公众强烈落差, 具体形式集中体现在当事双方的身份对比上。警察与平民、富人与贫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身份差异,对立性元素激起了公众的关注兴趣。身份意义的差距,使得网民对处于强势的一方难免产生天然的偏见和成见,导致对案件的判断结果直观地归因为身份意义。2009年杭州飙车案、2010年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案和2011年药家鑫案这三起交通肇事案之所以演变成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 主要在于当事人身份的悬殊对比, 由贫富对比引发的仇富情绪更容易点燃舆论的战火。

(二)对官员以及政府机构的怀疑和不信任

某些地方的政府部门, 处理一些具体政务和突发事件时,采取遮遮掩掩甚至文过饰非的做法,往往引起网民的不满、公众的不满情绪累加,虽然事件可能会最终平复, 但在此过程中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暴露政府工作缺陷的司法案件信息得以广泛传播, 同质事件不断发生, 叠加效应又再次加深了公众对官员和政府机构的不信任感。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时不回应的“鸵鸟心态”对整个政府形象、公信力造成连带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政府部门就陷入了“塔西佗陷阱”的尴尬,即“一旦失去公信力,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1。2009年云南“躲猫猫”案发后 ,出于对警方疑点解释的不信任, 网民自发组成调查团到云南看守所调查案情,2011年的钱云会案中为村民利益维权的钱云会死于工程车下, 事后温州市公安局认定这是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但多数网民仍然不相信。正是在对基层政权不信任的心理作用下, 钱云会案被网民合理想象和无限放大。公民维权民主意识的增强与地方政府消解制度匮乏的冲突, 造成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 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又不断推动着矛盾暴露。

(三)对弱者一边倒的同情

权衡司法案件的强弱双方时, 公众的心理天平会天然地倾向弱者。这种情感倾向源于一种简单但无处不在的生存性对比:窘迫的生计与奢侈的炫富,努力拼命与轻松拼爹, 这种杂糅着百味的情感体验在发达的大众传媒下被无限放大。[1]公众基于自身的立场选择性地接收和传播信息, 据此形成情感倾向并影响行为判断, 加之公众通常从单独视角看待网络司法事件,造成认知的零散和不足,缺乏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全程的认知、判断,这种协同过滤导致类聚效应又再次强化了议题, 此时司法舆情容易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网络舆情的受众主体正如童兵所言:“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的参与以及推动事件的发展,可以比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得到满足感,产生自我实现的最大高峰体验。”[2]2009年湖北刺死官员的邓玉娇被宣扬为“宰恶吏于当场,抒民愤于巴东”的侠女,网络舆论大都倾向于维护弱者邓玉娇。2013年小贩夏俊峰之所以能牵动无数人心, 是因为他的境遇与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密切相关, 公众期待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从而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自我维权的强烈要求

我们正迎来一个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 社会公众对自身权利主张趋向积极诉求, 更加明确权利现实形态。暴力拆迁、征地等问题往往使网民迅速联想和延伸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官商勾结等深层背景问题,这些社会现实与个人权利相矛盾的问题就频繁出现在司法案件中。在2007年-2013年人民网司法舆情报告涉及的司法案件所体现的权利意识中集中表现为财产保护意识。拆迁和征地问题一直是公民与公权力或开发商角力的冲突点,从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开始,到河南灵宝王帅案、宜黄强拆自焚事件、钱云会案等都是因普通人维护自身财产权而引发的冲突。现实冲突发生后,互联网成为网民的“吁天权”,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渠道,既能表达利益诉求,又能赢取到公众的支持,从而获得自身的利益诉求。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成为《物权法》通过前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它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检视与思考,同时成了人们探讨如何界定“公共利益”、个人物权以及如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这类一般性问题的鲜活案例。[3]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成为舆论焦点,除了对被拘未成年人的同情,更多的还与“两高”刚刚出台的打击网络不法行为的司法解释有关。张家川事件后,“两高”司法解释明确了网络诽谤、寻衅滋事等不法行为的适用条件,对法律模糊地带做了清晰界定,具有现实针对性。网络民意在网络监督维权方面的深化、自我维权的表达施行,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

三、 人民网舆情报告显示的我国司法舆情的传播机制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 网络的多重传播模式易产生舆论裂变式效应, 司法舆情在网络平台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和扩散。公民司法表达自由有更广阔的途径, 公众的强烈诉求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即时分享和传播。网络司法舆论由于其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真实性,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就可以发现公众的诉求具体是针对社会问题、司法本身的问题还是司法个案公正的问题。[4]诉讼案件在司法程序认定之前,网络空间中就存在刺激性、扩展性的案件词汇影响受众的现象,随后媒体的“先占性”报道,提前编织了“事实图景”,由此产生不同司法热点相似的舆情进程。司法案件网络爆料,传统媒体竞争性助推跟进,意见领袖言论引领舆情方向, 司法专业人员职业思维表达放大社会影响, 公众舆论讨论不断聚集导致热点突然发生。

对人民网2007年到2013年舆情分析报告中舆情事件进行原理分析, 网络司法舆情传播机制集中体现为三方面:意见领袖作用凸显和分化、群体极化现象、司法中舌战优势。

(一)司法舆论中意见领袖作用凸显和分化

李普曼认为,每个社交圈子都有“天真的时代”的范·德尔·吕当和曼森·明戈特夫人那样的占卜官,他们被认为是社交模式的看护人与解释者。通过他们出头露面和身份的暗示, 社交圈子被划成不同等级。[5]他们被称为“惯例的亮点”,也是传播关系中的意见领袖,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到媒介或消息源,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意见往往左右周围人。谢新洲认为网络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并未消失, 网络本身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使意见领袖产生新特征,多元、距离近并且影响广。网络热点事件“众生喧哗”之背后存在一批被称作“e-influential”(E见领袖)的人引导网民。[6]突发或重大事件发生后,网民总是习惯性先了解意见领袖的深刻解读、犀利批判,意见领袖的作用凸显, 这个新意见阶层对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通常能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2010年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中一家三口面临政府强拆愤而自焚, 却并没能讨回公道。家属钟如九欲上访被当地政府人员堵在机场厕所内,这场“女厕攻防战”被《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微博上直播, 更多的意见领袖加入网络转发,这一具体案例转为公共事件,引发全国热议,才有了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双双问责的结果。

但由于各方诉求多元,每个群体、亚群(法律)文化和理念不同,导致舆论呈现较大分歧。加上司法案件本身的特殊性, 不同身份的意见领袖价值立场发生明显分化。其中代表性人物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知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关于司法案件的争议性言论。如她在药家鑫案中提出的“钢琴强迫杀人法”等解释,就曾引发网民的挞伐;2014年2月,李玫瑾通过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对复旦投毒案进行了解析,以细致的分析和大量的案例佐证, 仅使部分网民对其看法有所改观。可见,依照司法理论的表述并未与主流网络情绪保持一致。

(二)媒体新脉象聚集社会朴素正义

司法人员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常站在纯法律或者法理视角评点案件, 与大众站在人情角度看待案件迥然不同。[7]司法网络舆情反映的是大众思维,司法案件审判遵循的是法官职业思维, 于是大众思维与职业思维之间出现龃龉。由此延伸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正义观:一是以法律规则为基础,以现代主义为目标,以程序保障为手段的司法正义;二是以道德伦常为基础,以朴素正义为目标,以传媒手段为平台的感官正义。[8]公众以其数量众多和高传播频次成为司法舆情中的主体, 易出于朴素道德观和善恶意识对案件进行评判,这种朴素正义表达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愈加彰显。英国学者约翰·基恩认为突破地域界限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空间打破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国家或民族框架下单一型公共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同,彼此交叠相互连接的公共空间,以“马赛克”方式拼贴而成的复合型公共领域。[9]在这个复合型的网络公共空间内,司法案件的讨论、传播途径和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针对司法案件, 特别是涉及公共性和某种特定指向性的案件时,开放、多边的网络为群体提供了碎片黏合的案件信息,并为这些信息提供意见加工、贴标签等“仪式赋予”的功能。此时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提出来的,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李天一案中群情激愤的一方是对“官二代”这个特权阶层的天然偏见,夏俊峰案则是对长久以来存在的城管与商贩之间矛盾的宣泄。受众以道德观和正义感的惯性思维方式,对“富二代”“官二代”等各种标签化、脸谱化身份易产生偏见,极大地影响着受众对所发生事件的合理判断,可能马上就从理性认知转为恶意评判,相比而言对弱者则是一边倒的同情。

(三)自我维权的非规则表达

托克维尔认为“多数是人们唯一要巴结的权威”[10],网络中的司法案件包含大量的民意要求, 一旦演变成公共案件,涉法部门必然需要作出回应,甚至影响案件判决结果。而这种通过公众舆论力量使得司法改变裁判的路径是典型的非常规路径。

传统司法场域是一个极为封闭的职业领域,是诉求信息资源高度不对称和权利运行形态的职业化垄断所衍生的问题, 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情结诠释出普通民众在司法场域中的悲剧性选择境遇。[11]网络时代为民众司法权利诉求提供了便捷有效的表达渠道, 所以相对封闭的司法场域走向社会公共场域,公众倾向于通过网络放大效应来自我维权, 产生舆情诉求而对司法产生影响。网络中司法案件所暴露出的与公众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越相近的问题,越易引发共鸣。网络舆论汇聚过程中舌战优势凸显。所谓舌战优势即道德优势,一个观点与其他观点相比,如果具有巨大的舌战优势,那么对思想和行为就可能造成不可预测的结果。[12]

四、 人民网舆情报告对我国司法系统舆情应对的启示

中国传统法律具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 重视权利内容而忽视程序手段。孙笑侠认为这与数千年来中国法律传承风气和习惯有关, 担当判决角色的是非专业的行政长官, 其断案基本方法是“衡情夺理”,其断案的普遍原则是“法本无情”,当出现与法理相抵触时则坚持“舍法取义”的原则。[13]法处于“情义”和“理”的下方,法外标准成为合理化要素,梁治平认为法律与政治、伦理、宗教混淆的做法使法的程序手段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14]。中国法的形式理性缺失影响了法的现代化, 也造成当代公民法制意识的反形式倾向。现代意义上的法律程序可以分化程序参与者的角色力量,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监督;正当程序还能起到“蒙眼布”的作用,防止偏见造成的恣意和在结果未知状态下确保程序中选择的自由; 程序还是一种直观的公正,即戈尔丁所说的“看得见的公正”。众所周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司法原则, 也是现代法治的普遍原则之一,该原则要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必须依法裁判,即法官寻找裁判依据时,必须诉诸法律渊源。[15]舆情向来都不是司法裁判中的规范性依据, 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法官做出最佳解释。就法律漏洞填补而言,舆情可作为对非正式法律渊源的甄别,对案件提供公共性参考。

人民网互联网舆情报告中司法案件的解决大都依赖于公众舆论作用力, 这种非正规的解决路径一方面反映司法体制本身的缺陷, 另一方面也反映公众社会诉求的迫切心理。这种解决路径看似维护司法正义,实则加剧了司法公信力危机。未受公众足够关注的同类案件, 同案不同判又造成了对司法公正的质疑,结果是继续削弱司法公信力。司法程序让位于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 个案的解决并不代表矛盾的消解,不过是为安抚舆情的暂时让步,公众的真正信服需要这种效果“并不是来自于判决内容的‘正确’或‘没有错误’等实体性理由,而是从程序过程本身的公正性、合理性产生出来的”。不能否认的是,司法审判需适度考虑到社会舆情,但法官“对事实、人和事件作出的评价, 并不是基于他本人那些未经分析的冲动、前见和成见,而是基于他对所有有助于形成深思熟虑的判决的证据所作的开放性的和审慎明断的评断”[16]。2012年12月, 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201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司法被视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甚至被期待为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力量。司法机关应加强对人民网司法舆情的关注度,及时应对司法舆情。社会根源矛盾导致的司法舆情绝非依靠司法一方可以解决,但通过构建良性、和谐的司法舆情生态,积极引导网络案件中的舆论变化也能够使局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摘要:公民法律权利意识觉醒和网络的开放性表达,促使与司法案件相关的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国内热点司法案件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分析,并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舆情的分析报告。然而,人民网的舆情报告是分散的历时性报告,本文以2007年—2013年间人民网司法舆情报告为研究对象,将分散的报告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挖掘热点司法案件背后的舆情特点和社会诉求。从司法舆情演变的总体走势过程中探寻司法舆情传播机制规律,以获取司法系统应对舆情的有效启示。

篇4:舆情报告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房屋价格指数》报告,房价2012年第二季度同比下跌14.4%,创造近年来的最大跌幅。西班牙房价折合年率的变化已连续17个季度为负。另外,2012年第二季度,西班牙公共债务环比增长3.8%,达到8043.88亿欧元(约合10573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5.9%,为历史最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西班牙公共债务总额增长14%。

西班牙债务的经济情况之严重程度直追希腊。今年6月份,西班牙已经向欧盟申请了总额为1000亿欧元的金融业援助基金。

美国《纽约时报》文章称,由于欧洲央行9月初宣布购买债务危机国家的短期国债,西班牙的市场压力明显得到缓解。不过,法国和德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而往往是这两个国家决定了欧元全的政策是否能够很快执行。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近期预期,统一银行业监管机构将在今年年底推出。西班牙的银行体系迫切需要欧元区的救援贷款。除非资金直接进入银行,且不被视作马德里政府债务,否则西班牙不原接受援助。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资深房地产经济学家指出,西班牙和意大利投资者对各自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持否定态度。在意大利,在经济低迷期间,为数不多的几个房地产领域(例如米兰零售店铺市场)曾一直表现良好。然而,人们对意大利经济及其在欧元区的未来地位的担心日益加重,这看上去扼杀了整个市场的投资者信心。西班牙房地产市场一度是欧洲最活跃的市场,其下滑是相对渐进性的。本世纪初,西班牙房地产行业因廉价贷款和对未来需求的预期升温而膨胀。但全球信贷紧缩削弱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西班牙数千亿欧元的房地产价值被抹去。该国银行持有大量办公楼、商铺和开发土地,其中多数只能以超低折扣价出售。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称,西班牙和意大利危机能否转好,欧元区能否持续下去,有三个因素决定:利率,经济增速以及各国政府能够实现利息前盈利。后两个因素更为棘手。经济增长乏力是投资者关心的焦点。财政政策可能是实现债务可持续性的主要推动力量。

荷兰《Het Financieele Dagblad》报导,欧洲央行正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可能的西班牙3,000亿欧元救助计划进行谈判。报导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该计划将为ECB依照上周宣布的买债计画买入西班牙公债、以降低该国借款成本铺平道路,不过ECB希望确保IMF参与以保证西班牙要受削减支出的严格条件制约。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本近期表示,若得到援助,不反对IMF监督西班牙对援助条件的遵守情况。

爱尔兰RTE网站报道,西班牙在塞浦路斯的欧盟财长会议中备受压力。爱尔兰财政部长迈克尔·努南(Michael Noonan)说,他希望西班牙给出一份清晰的财务计划,西班牙在夏季的回忆中并么有出具这样的文件。因为欧洲央行表示将购买其债券,所以西班牙政府的借贷成本已大幅下降。包括西班牙首相拉霍伊(Mariano Rajoy)在内的多名西班牙高官此前曾表示,西班牙在决定是否求援之前,将等待欧洲央行购债计划的更多细节。而现在欧洲央行OMT计划的宣布令西班牙无法继续推脱。

路透社报道,欧元区财长周五会议上讨论西班牙是否应该申请金援,此前欧洲央行宣布新购债计划,已大幅压低西班牙借贷成本。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在市场要求化解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压力缓解而非升高之时,各国财长召开会议。欧洲央行上周宣布,如果西班牙申请欧元区救援基金的帮助,欧洲央行或购买无限量西班牙公债。

英国《卫报》报道,西班牙请求欧元区救助,在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压力下,西班牙的求助必须与“紧缩”政策捆绑,欧盟委员会已经同意。在此之前,欧洲央行在最近的理事会会议上“大胆”地同意欧洲央行主席德拉吉的建议,无限量地购买,同意新救助条款的国家的短期债务。这是最新的,但也许是最有效和最戏剧性的措施。

中国光伏又被反倾销调查

在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光伏产业启动反倾销调查之后,印度近日也宣布收到业界对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调查申请。2012年5月,美国对中国光伏业进行了“双反”调查,对多家中国企业作出了征收31%--250%反倾销税的初裁。之后,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且调查产品的范围有所扩大。9月12日印度反倾销局已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北和美国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路透社报道,在欧盟执委会宣布将对中国光伏组件及关键部件进行反倾销调查后,中国大型光伏企业-天合光能次日回应称,欧洲方面的指控最终将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公司将对这一指证积极抗辩。天合光能新闻稿称,公司与欧洲客户之间的贸易完全符合国际公平贸易原则,一些欧洲公司的指控将威胁到欧盟消费者在一个公平贸易、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获得太阳能这一清洁和创新的能源所带来的福利。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称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调查应该放到双方贸易关系日渐成熟的背景下来看。中国是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这一调查是双方贸易关系的一部分,调查信息及观点向所有人公开,并欢迎中国企业的参与。

美国《华尔街日报》令发表《欧洲太阳能产业的虚伪》的文章称,欧洲太阳能产业界表现出了某种虚伪。多年来,太阳能行业得到了数亿欧元的补贴,现在却抱怨其竞争对手由于得到了政府不公平的财政支持而日益繁荣。

中国太阳能企业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谴责了有失公平的贸易保护主义,但更深层次观察,也许是他不愿看到光伏反倾销税的落地,不愿让尚德电力离悬崖更近一步。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访华期间表示,围绕太阳能电池板的一宗贸易纠纷,最好通过谈判来处理,而不是对从中国进口的低价商品开征反倾销税。默克尔的干预在当前阶段不太可能起到决定性影响。不过,与美国的对应制度相比,欧盟的反倾销规则给予官员们更多政治上的酌情处理权。到了决定是否要征收关税、征收多少关税的时候,欧盟委员会应当利用自己的灵活空间,避免征收高额关税。欧洲需要意识到,在运用贸易防御时,它应当考虑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某一个与进口产品有竞争的行业(或该行业的一部分)的利益。

法国《费加罗报》近期刊登文章认为,在这场欧盟与美国围绕着光伏板和中国展开的战争中,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访问北京期间,表示不希望看到欧盟对中国的光伏板制造商采取贸易报复,尽管它们被指责存在着倾销行为。就在默克尔表达出这一立场的时候,法国生产振兴部长阿诺·蒙特堡对法国可再生能源工会承诺,法国将与德国联手做欧盟的工作,以便为进口中国光伏板设置障碍。欧洲似乎注定将输掉这场低价光伏板的战争。光伏行业与其他工业一样,法国以及欧洲企业要想走出困境所能依靠的只有一样东西——创新。

篇5:舆情报告格式

标题:网友反映我区xx校园xxxx情况

内容:

1、什么时间、什么网站反映某件事

2、所反映事件的详情

3、网友跟帖情况和转发转载情况

4、我局采取的初步措施

附:相关网站

上报人: 联系电话: xx年xx月xx日

附件:关于网友反映我区茜草街道一幼稚园老师拿水果刀吓 娃娃被辞退的情况回复篇二:舆情信息格式

标题,用黑体三号,居左对齐。一般标题即观点,尽量避免反问句、疑问句等句式。

信息来源,含时间、媒体,用仿宋小三号,居左对齐。一般商业网站不具有采访权,请追溯到信息源。

正文,用仿宋小三号,行距固定值27磅,字距标准。正文不少于600字; 2.一般为当天或24小时以内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时效一过的稿件一般不再发。3.重点关注、采用主流媒体(报纸、电视、门户网站)的素材。请不要编写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稿件。4.正文后写清单位、姓名、手机号。单位一律使用“东港区教育局”。5.严禁直接从网上下载,格式五花八门,否则直接删除,不计入考核。

三、舆情信息报送要求 1.发送邮件时,在主题栏内以单位+题目的方式,以便于月底统计,不写的漏计概不负责。单位统一填“东港区教育局”。2.发送邮件时,请直接把文稿粘贴在文本框内,不要仅使用附件,以便于编辑,否则不予采用。

示例: 篇三:舆情信息报送格式要求及管理办法

舆情信息报送格式要求及管理办法

生环学院团总支青年研究中心制

一、格式要求

2.报送格式请参照已下发的策划书内附件表格及要求; 3.报送内容需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语义明确; 4.若报送内容中涉及到具体事件,请详谈:

如丢失物品现象,需言明哪班哪宿舍谁什么时间在哪丢失怎样的物品,失物价值等;

如活动时间安排冲突事件,需言明哪个活动占用什么时间与另一活动占用什么时间,二者如何冲突,两个活动组织方为何人等,方便老师予以解决。5.除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事件外,鼓励报送班级特色内容。如班级特色活动中同学们的感受与反响、同学们对近期社会事件的关注与讨论、同学们对身边人事物的言论及看法等。

二、管理办法

1.请务必在每周五晚12点之前发送舆情报告,逾期不候; 2.请务必遵守格式要求所列内容,不合格者将退回信件; 3.请务必认真完成报送工作,内容充实具体,有意义,勿敷衍了事; 4.每周未按时上交或上交内容不合格者,我中心将在本期周报中统计后报送给老师,由老师裁决,具体体现于综合测评加减分、优秀干部评选、优秀团员评选、优秀班集体评定等。情节严重者,批评且撤销其职位。

请各班心理委员务必重视并认真完成工作。谢谢配合!篇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要领

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要领

撰写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有一些基本要领,掌握并遵循这些基本要领,对于写出高质量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有很大的帮助。总体上来说,好的舆情分析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新颖的观点、严密的逻辑、精巧的结构和准确的文字。此外,在撰写舆情分析报告的具体实践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论述全面与观点鲜明有机结合。舆情分析报告一般以分析舆情信息工作概论透彻、论述深人为优,这就要求运用大量丰富的素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解读和剖析,使舆情信息的全部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得到充分的表现。与此同时,舆情信息工作者还必须考虑到,各级领导工作繁忙,时间宝贵,关注舆情信息仅是整个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要主动适应这一情况,在撰写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时,既做到论述深刻、详尽充分,又做到观点鲜明、表述精当。鲜明,就是在内容上要求突出主题,直指要害,一针见血;在形式上要求层次分明,条分缕析,序号字体以及标识十分清楚;在语言表达上要求惜墨如金,要言不烦。即使在文中的主体部分也是如此,应努力使对舆情分析和论述简明、精练、到位。在叙述事实时不要作过多的描述;在阐述观点时不要作烦琐的论证;在选择使用材料和举例时,必须选用那些最能准确和深刻反映内容的典型材料和典型事例。2.理性概括与素材鲜活有机结合。一篇好的舆情监测报告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边叙述,边论理;既要实现观点的准确凝练、清晰明了,又要实现事实的真实可信、具体生动。写分析报告不是写正式文件,不能到处是理性的抽象和概括,那样不仅会失去生动性和吸引力,而且会失去真实的力量和说服力。要在分析报告中将提炼出来的观点论点与原汁原味的民众话语等舆情素材有机结合起来,在论述中多引用那些来自生活、来自群众的朴实生动的语言,尽力做到原汁原味,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些语言常常是群众情绪、思想、诉求和建议等社会政治态度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可以最真实地呈现在领导同志面前,也最有参考意义和价值。3.总体态势分析与突出问题分析有机结合。一般来说,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一个主题、一个方面舆情进行整体分析,揭示和概括出舆情的总体态势,这样可以帮助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从整体上掌握某一方面的舆情状况。但是,这还不是一篇好的舆情分析报告的全部,一篇好的舆情分析报告应反映出舆情监测分析的全部成果。换一句话说,就是既要反映舆情的总体态势,还要将舆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矛盾、重点难点等表达出来。唯有如此,方可做到既从总体上把握舆情态势,又有突出具体问题的分析;既有整体状况的反映,也有重点问题的解剖,通过将好与坏、喜与忧、正面与反面、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等不同情况反映出来,帮助领导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准确掌握突出问题。篇五:2013互联网舆情报告

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3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在媒企之争中被削弱。与此同时,“自媒体”话语权也在打击网络谣言中暴露出先天缺陷。主流媒体如何恪守新闻专业精神,为网络信息把好关,矫正引导网民情绪,关系到国民心态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2013年网络舆情热点

(一)网络谣言治理初见成效 2013年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8月以来政府骤然加大互联网管理力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随着网络传播的日趋碎片化和网络生态的复杂化,在保障公众表达和社会监督的积极功能之外,网络舆论潜在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网民的媒介素养不够,经常见风就是雨。某些网络“大v”粉丝数量众多,不经核实转发一些谣言,扩大了谣言的负面影响。此外,某些网络公关公司为了商业利益,编织和传播谣言。网络诽谤,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网络虚假信息扰乱资本市场,让不少公民、官员和上市公司深受其害。

领袖”董如彬(网名“边民”,“恶意编造谣言牟利”)。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出台。

然而,打击谣言和网络犯罪也出现了一些引发质疑的案件。如河北清河县女网友发帖询问命案“真相”被行政拘留5日,甘肃张家川一名16岁的初中生发帖质疑一起死亡事件有内情被刑拘,甚至在政法系统内部对有些案件也有不同看法。互联网是否构成刑事入罪的“公共场所”,如何界定网上“寻衅滋事罪”,是各方讨论的焦点。

(二)司法案件引发的舆论热点猛增

在2013年20个热点舆情事件中,司法案件占半数以上。9月份继举世瞩目的***案一审宣判之后,陕西“房姐”龚爱爱案、“高铁一姐”丁书苗案陆续开审,北京大兴摔童案、李某某强奸案、河北王书金强奸案等相继宣判,沈阳摊贩杀死城管案主犯夏俊峰被执行死刑,更使得司法公正成为空前集中的网络议题。不过,各类司法案件折射出的民众心态却各不相同。***案公审、刘志军贪腐案审理和多起高官被查处案件,使民众对新一届政府“既打苍蝇,又打老虎”的期望大增;李某某强奸案与夏俊峰案中,网民对罪犯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折射出民众对当下社会阶层分化、强弱群体生活反差的不满和忧虑;湖南特大非法集资案主犯曾成杰被执行死刑,则成为继“吴英案”后又一起引发中产阶级震动的案件。

(三)民生仍是舆情焦点,个人暴力表达有所增强 1 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医患纠纷由来已久,随着2013年10月下旬发生的浙江温岭患者杀医案变得格外尖锐,出现了医护人员集体抗议,全国上百家医院声援的现象。据中国医院协会统计,2012年每所医院平均发生的纠纷事件由2008年的20.6起增至27.3起。与2012年哈尔滨杀医案中不少网友的幸灾乐祸相比,这次网民对被杀的医生普遍表达了同情,保持不变的是对当下医疗环境和医疗体制改革的牢骚与不满。

(四)吏治反腐话题依然火爆,年轻干部遭遇“扒粪” 2013年,涉及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的网络热点案例渐多,仅5月至6月出现的相关案例就达30多起。广东揭阳揭东区副区长江中咏“父子接棒”,安徽安庆惊现22岁团县委书记,湖南衡阳雁峰区副区长参加工作10个月后被提拔正科、4年后被提拔副处,湖南某地市官员外甥女28岁任副县长,参加选美后获重用等话题,在网上引起议论纷纷。一时间,围绕年轻干部出身经历的“扒粪”风起云涌。干部年轻化本身是好事,网民担忧的是缺乏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程序。网络反腐从2012年岁末开始也变得更加集中而尖锐,网民反腐的类型多样化、起因复杂化、爆料实名化,党政机关查处快速化。位高权重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网络实名举报拉下马,被曝光多块名表的“表哥”、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获刑14年,上海法官集体嫖娼被曝光??网络反腐与新一届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是吻合的,但领导干部一旦被举报就面对几亿网民一边倒的指控,被污名化。此外,网络反腐易被商业敲诈和官场恶斗所利用,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国信办2013年再次查处了若干借反腐之名行网络敲诈之实的舆论监督网站。4月以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新浪、腾讯等商业网站均在显要位置推出“欢

迎监督,如实举报”的网络举报监督专区。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日均收到网络举报800件。这都有利于引导网民利用正规渠道和平台进行合法举报,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无缝对接。在2013年的反腐案例中,央企的腐败问题也备受关注。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储粮,在此之前中储粮黑龙江大火,使得这家企业受到广泛关注,问题不断曝光。而8月以来中石油发生一系列“人事地震”,先后有包括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中石油原董事长蒋洁敏在内的多名高管涉严重违纪被调查,此事更是被网民冠以“窝案”、“胜利(油田)系”等标签而大力炒作。很多央企、国企脱胎于政府机关,没有完全实现去行政化,也就承担了社会舆论对整个公权力不满的情绪。

新闻客户端是一种基于手机的信息供给,囊括热点新闻、体育、军事、娱乐、购物、八卦、图片,以及网友评论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订阅内容,开启了社交阅读新时代。目前新闻客户端不仅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南方周末》等传统媒体入驻,还吸纳了不少自媒体。搜狐网宣布,搜狐新闻客户端入驻媒体超过1000家,其中包括近400家自媒体,用户总订阅量超过了6亿个。

(六)斯诺登事件促中国网民同步参与世界热点 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上升的同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领土和贸易摩擦也逐年增多。2013年的舆情热点中,涉及国际和地区事务的议题仍占有相当比重。除钓鱼岛、南海问题等持续发酵外,2013年6月,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项目后逃亡香港,引发了中国网民的广泛关注。“棱镜门”让美国人从2012年希拉里有关互联网自由的两次谈话所标榜的道德高地跌落,也使得中国网民有了一次近距离同步参与世界热点的机会。网友沿用“如果斯诺登是某国人”造句,表达

篇6:舆情报告怎么写

舆情报告根据舆情行业工作者的需求大体分为舆情简报和舆情专报两种。舆情简报是通过舆情监控系统将采集的舆情信息自动分类生成舆情报告,通常是以天为单位进行报道,也称“舆情日报”;舆情专报是以事件为核心,全面分析事件内容包括媒体报道情况,网民关注情况,事件发展整体情况。舆情报告的特点:

舆情报告不比新闻稿,它的时效性并不是十分快速,可能当报告出来时,事件早已平息,不再热门。这就是舆情报告的独特之处,它不在热门的时候画蛇添足,而是等人们的热情退去,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舆情报告的信息来源较广,包含了许多途径,比如说网络、报刊、电视新闻等等主流媒体。这保证了舆情报告的覆盖面非常广,包括政府管理类事件、突发安全事故、社会道德类舆情事件等。舆情报告的要求:

1.舆情报告必须符合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要求舆情报告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引用的材料、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切不可采用那些不确定的,非正式渠道来源的信息。

2.舆情报告要做到相关资料和观点相统一舆情报告是以舆情为依据的,即报告中所有观点、结论都有大量的资料为根据。在撰写过程中,要善于用资料说明观点,用观点概

括资料,二者相互统一。切忌资料与观点相分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舆情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舆情报告05-28

舆情报告服务04-22

局舆情报告04-27

山东舆情调查05-01

舆情处置情况报告05-24

网络舆情报告范文05-24

公司舆情监测报告07-01

网络舆情研判报告07-18

企业舆情监测报告05-29

网络舆情自查报告08-12

上一篇:2024年云南省接待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公告下一篇:四年级数学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