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

2024-08-23

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精选6篇)

篇1: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想象,先说后写,与同学交流后再修改。

3、能发现多音字的规律,正确掌握6个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认记8个生字,积累关于天气预测的民间科技知识。

5、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教学重难点

1.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并和同学交流 2.掌握多音字。会背有关天气的谚语。3.平时多搜集资料。课前准备:

1、介绍“智能机器人”的课件。画一画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的样子,并简单标注它的功能。

2、多音字注音卡片。

3、引导学生平时关心科技发展,做科技新闻剪报和科技知识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果园机器人》一课,知道机器人是那样聪明能干。在机器人的大家族里,有的可以进入险区,排除险情;有的可以潜入深海,寻找宝藏;有的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老师还知道同学们也想发明更加聪明能干的机器人。让我们先来给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2、学生拿出设计好的图纸,为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取名。

二、创设情境,明确交际要求。

1、机器人协会要举办“未来的机器人”大赛,评出“最佳创意奖”。你们有没有信心参赛,介绍自己发明的机器人?

2、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要想获得好成绩,该怎样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呢?大家讨论一下。

3、通过讨论明确:第一,对机器人的样子及本领的想象要既奇特又合理;第二,要说得清楚明白。

三、示范引路,感悟要领。

1、要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介绍得生动有趣,让评委爱听,还要把自己的想象说明白,让评委听清楚,是获奖的主要条件。怎样才能说清楚说生动呢?请大家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2、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四、展开交际,多向互动。

1、学生自由练说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说清经的样子和本领。

2、教师扮演评委,请一名学生扮演参赛者,师生合作演示说、评的交际过程。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评选出组内“最佳创意奖”。

4、请各组的优胜者上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评委,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点评。

5、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进行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想象奇特合理;第二,说得清楚明白;第三,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情自然,说话有礼貌。

五、总结拓展。

1、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研制越来越先进。自1997年起,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而我们国家的机器人足球竞赛水平还相对落后,愿同学们设计的机器人能早日诞生。

2、展出优胜者设计的图纸。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交流了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可能就是你们今天的想象。那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人吃穿住行会变得怎样呢?

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本次习作既可以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工作用品,也可以地玩具、公共设施等,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可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题目可以用“未来的„„”,也可自己拟定题目.2、想象奇特而又合理,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顺序.三、说出想象,初步修改。

1、教师示范说,并真诚地邀请同学们提出修改建议。例如: 未来的食物

老师最不喜欢进厨房了,一直到今天也做不出美味可口的饭菜,每天一到下班要做饭时,常常为要吃什么而发愁;而在厨房里烟熏火燎之后,往往连自己都不再想吃饭了。我幻想着未来的食物„„

未来的食物当然是色形味俱佳,由新鲜的、绿色的原料加工而成。儿童食物的形状是各种卡通形象;成人的则是各种自然植物、水果的造型。这些食物放在超市中,只要买回来就可以吃,免去了买菜、买面的麻烦。

未来的食物不需加工就可食用,因为高科技的包装,它始终保持着最新鲜的状态和最理想的温度。我们的厨房完全可以改做游戏室了,我们的妈妈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未来的食物营养丰富,有人体必需的各种维生素,我们只要按时吃饭就能保证身体健康。再也不用考虑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几两肉的问题了,而且吃多了也不用担心身体会发胖。怎么样,同学们,想尝尝未来的食物吗?

2、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表示虚心接受。

3、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请大家提出建议;认真听别人说,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四、自主习作。

1、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在浏览中注意发现想象奇特有趣、叙述角度新颖、富有个性的典型习作。

五、自己修改,自我评价。

1、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为自己的习作配上一幅插图。

3、自我评价一下:五颗星,你的习作能得几颗?画在自己的习作后。

六、引导互评。

1、与你的好朋友互换习作,给对方进行星级评价,并将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写两句评语。

2、各小组内互读,评出一篇在想象上新奇有趣、叙述上清楚明白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推荐几名写法上有个性及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朗读,给予鼓励。

七、拓展活动。办一期“美好的未来”板报,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读,注意带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一字多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读音不同)

2、教师用卡片或游戏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多音字的准确情况。

3、指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体会多音字的读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4、拓展认识。你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过多音字吗?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韵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3、小组内指认生字,说一说记字的小窍门。

4、教师出示字卡,以“开火车”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这5句民谚,看谁读得最正确。

2、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宽带网

一、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在课外关注着科技的发展,收集了很多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科技新闻及知识发布会”。

二、整理资料,准备发布。

1、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翻看并加以整理,确定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试着练一练怎样发布这些重要信息。

三、组内练习,进行评选。

1、组员轮流发布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评选出资料丰富、分类保存最合理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展示资料。

1、各组优胜者轮流上台进行新闻发布,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接受小记者的采访,主要说清收集资料的途径及筛选、保存办法。使大家明白可以通过收看(收听)新闻、查阅报刊、询问、上网途径获取信息,在多方获取信息后要进行筛选,用记录、剪报或知识卡片等形式保存下来,便于查找。

五、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老师发现大家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收集资料。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吧!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我想发明的机器人”。这个话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铺垫,可以从《果园机器人》这课的学习自然引起。教学中可以借助口语交际中的示例和学习《果园机器人》时搜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一说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画出来,对照图画向大家介绍。听的同学可以根据所介绍的机器人提出问题,供发言的同学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设计。评价的标准有两个:想象是不是奇特合理;是不是把机器人的本领说得清楚明白。交际时可以分小组进行,互相问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共享想象和创造的乐趣。

篇2: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

风景优美的地方

北京、香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这些美丽的地方多么令人神往!通过观看影视节日,通过课外阅读。通过别人的讲述,你一定还知道祖国其他风景优美的地方。你也可能去过一些地方。让我们互相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要尽量记得生动一些,使听的人也想去。

习作

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我的发现

海水有深有浅。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我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读读记记

严严实实 又松又软 不慌不忙

来来往往 又香又脆 不紧不慢

舒舒服服 又唱又跳 不知不觉

确确实实 又说又笑 不闻不问

展示台

我们的祖国有迷人的风景:雄伟的长江三峡、秀丽的桂林山水;壮观的秦兵马俑,神奇的敦煌石窟

我们的祖国有富饶的物产:河北的鸭梨、浙江的龙井茶;新疆的细毛羊,内蒙古的三河马;山西的煤矿,辽宁的铁矿

篇3: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秋天, 校园秋意正浓, 是观察的好时机。老师嘱咐学生要从杆、枝、叶、花及远近角度观察, 观察要细到叶的变化, 之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不曾想到, 学生在观察时, 对于枝、叶、花的观察主体似乎不以为然, 一只螳螂的出现打乱了观察情景, 他们有的欢呼, 有的惊叫, 都围过去看。回到教室, 有了一段干巴巴的对话:

师:桂花树远远看去, 是怎样的?

生:有两层楼高。

师:像什么样子?

生:像一根被劈开的香肠。

师:走近了看到枝条是怎样的?

生:细长的……

这简直是一段科学课上的对话, 寻找不到一丝语文意味。

语文和科学观察的主体虽然同是桂花, 但观察的目的取向完全不同。朱光潜在《谈美》中就讲到对树的三种不同态度, 他说:“假如你是一位木商, 我是一位植物学家, 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 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 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 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 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 只管审美, 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对照此说, 先前的观察的偏颇之处很明显, 用脱胎于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学生去知觉全面的一棵树, 对树细细地解剖了一番, 只有科学客观的存在意义, 而不具备任何美的意义。虽然在写时, 再三强调要写出美, 但木已成舟, 基本的科学记录已成规模, 这时吆喝着要让学生把科学记录式的表述, 强扭为语文语言的描写, 作文的难度大大加强, 有的学生面对树搜索不到恰当的语言, 一筹莫展。

观察在语文上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它的意义呢?结合教学, 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拨动心弦, 观察以情感为先

在实地观察中, 一只螳螂的出现, 使学生舍弃桂花树而专注于螳螂, 是什么搅动了学生的心灵, 是情感。观察中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意义重大。

第二次教学以学过的课文《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进行适度煽情, 然后让学生找形容秋天的优美词句, 把课堂定位在寻找和发现校园秋天的美, 为赞美而去感知校园里的草木。观察目标明确, 就是发现美。这次取消了实地观察, 让观察更集中。

师:我们学了《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谁能用一个好的词来赞美一下秋天?

生:秋高气爽。

生:五彩缤纷。

生:美不胜收。

师:这些词语真美, 赞美秋天很合适。现在秋天来到了我们校园, 今天我们来赞美校园的秋色。你们觉得校园哪里让你感觉到秋天的美?

生:梧桐树。

生:银杏树。

生:桂花树。

师:我们先来看桂花树。投影由远到近的几张桂花树的图片。 (生静静地看)

师:你们觉得桂花树美在哪里?

生:它的花很美。

师:怎么个美法, 请你看看图上的桂花, 能不能说个优美的句子。

生:花很多, 挤在一块儿。

师:像——

生:像小朋友们挤在一起玩耍。

师:说得妙!大家能不能像刚才这个同学那样说说花的美?

生:风吹来, 金色的花落下来, 就像下起了金子雨。

科学观察是解剖式的面面俱到, 客观的感知上升到理性分析与概括, 最后是知识性的表述。以上实录片段已经让我们看到, 语文观察不同于科学观察, 而且有时恰恰会和科学观察背道而驰。语文观察以美为标准,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可以说是以主观去选择客观。对于桂花树美在哪里, 很多学生都是撇开枝叶而选择花, 在学生眼里, 花是美的化身, 是值得赞美的。这种选择的驱动力是情感, 因为情感所以有喜好, 因为有喜好所以有选择。

科学观察是忌情感干扰而求冷静客观, 而语文观察就是调动情感介入, 情愈浓则感愈丰。课堂伊始, 让学生说说描写秋天美好的词, 就已经向情感打开窗户。校园里哪里让你感觉到秋天的美?桂花树美在哪里?以此为观察立足点, 而不是从远近高低、整体局部、细致入微这些观察方法入手, 也是为了拨动学生心弦, 让他们凭主观喜好来对桂花树的美进行判断和选择。

孙绍振在《如是解读作品》中分析《咏柳》时说:“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 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特征猝然遇合。”而调动情感去发现美, 就是为了促成客观形象与主观情感在美这一标准上的统一。学生首先就在桂花上让自己的情感和客体特征相遇, 言说桂花旺盛之美, 就有了“花很多, 挤在一块儿, 像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言说桂花落英之美, 就有了“风吹来, 金色的花落下来, 就像下起了金子雨”。

观察对于写作而言, 不是客观特征的解剖与描述, 而是情感投射于形象的发现与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 观察的起点是情感的激发、主观的解放。

二、舒展想象, 观察与审美经验相融

孙绍振在《如是解读作品》中说:“本初的感情只有通过假定的想象才能抒发。”和英国哲学家休谟关于情感受想象支配的说法有相似之处。这理论启示我们, 使观察拥有情感的形象, 需要想象。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也看到, 对美的抒发, 就是依靠想象这一手段, 想象的对象也就是观察的对象。在表现美这一层面, 观察和想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师:对这花还有谁发现它的美, 跟别的同学不一样?

生:它的花像一只只金黄色的小蝴蝶, 在树枝上翩翩起舞。

生:一朵朵桂花挤在一起, 如同一颗颗小星星在对我眨眼, 一摇, 花朵纷纷落下, 宛如淘气的小娃娃。

师:请大家用鼻子闻闻, 桂花的美还在哪里?

生: (齐声) 香味。

师:谁来说说香味。

生:桂花真香啊, 香到了我的心里。

生:桂花的香飘满整个校园。

师:真是香啊, 桂花可真美!

生:桂花妹妹非常爱美, 它把全身都涂满了‘香水’, 好像要让全世界都闻到它的香味。

如果没有观察的见闻而只有不着边际的想象, 那就是胡思乱想了。白石老人讲, 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 不似为欺世。这似与不似, 也就是观察以想象为发展, 让情感有形可附;而想象以观察为依托, 让想象有据可依。这样的观察与想象才是情感与客体特征的沟通与升华。在教学中, 学生把桂花的动态和蝴蝶优美的舞蹈相联系, 把桂花和在枝叶间眨眼的星星相联系, 把桂花跌落的情景和淘气的娃娃相联系, 姿态尽出, 真实可感。这些想象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是观察与想象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是纯粹的观察与表述而不启发想象, 则情感不表, 个性不张, 误入科学观察的陷阱。这也再次印证了科学观察与语文观察的不同。科学上的观察求的是客观普遍性, 如“桂花树的枝条细细的长长的, 花很小又很多, 每一朵花有好多花瓣……”每一棵桂花树莫不如此。而语文上的观察是因为情感之下的想象而变得富有个性。用想象来彰显个性情感, 就是让观察有了语文味。教学中学生比拟香味, 有的说香到了心底, 有的让桂花的香飘满整个校园。这些个性化的表述, 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情感波动之下积累的审美经验, 这些经验可能是肤浅的, 但绝对是美的、真的。其中一个学生说:“桂花妹妹非常爱美, 它把全身都涂满了‘香水’, 好像要让全世界都闻到它的香味。”这种感觉就来自于生活中周边女性使用香水, 那香味在幼小心灵上激起美的涟漪, 此刻, 客观特征与经验在美的召唤下相遇相融。这样的写作, 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 是把景物给“写活了”。

通过观察启动想象, 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的桂花, 最终是客体特征与审美经验的相遇与融通, 产生了个性化的文字。

三、意象组合, 观察建构意境

桂花树的美在于花, 这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 可是枝和叶的美也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观察、想象还在继续。

师:刚才我们是发现了桂花的美, 大家再看看, 除了花儿之外, 这桂花树还有让你感觉美的地方吗?

生:枝条很美。

师:枝条怎么美法?

生:他向周围展开。

师:向四周展开, 这像什么?

生:我知道我知道, 像千手观音。

师:啊, 真是美, 如果一阵秋风吹来, 这千手观音就——

生:跳起了舞。

师:能把刚才说千手观音的这句话连起来说说吗?桂花树伸开长长的枝条——

生:桂花树伸开长长的枝条, 就像一个千手观音, 吹来一阵秋风, 她就翩翩起舞。

师:说得真美。桂花树还有别的美丽之处吗?

生:桂花树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伞, 为桂花遮风挡雨。

师:这个情景真是太美了, 你把叶和花给联系起来了, 如果加上刚才的枝条, 枝、叶、花就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更多观察与想象, 每一次也都是主观情感与客体特征的相遇和融合, 产生了一个个意象。这使我看到了语文观察和科学观察的又一处不同。科学观察, 细细分割, 每一部分都具有均等的意义, 而每一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棵完整的树。语文观察则不同, 当我们把这些意象加在一起时, 就不是一棵树那么简单了。教学片段中的两处意象经过学生的讨论修改成了一段话:

桂花树伸开长长的枝条, 就像一个千手观音, 吹来一阵秋风, 她就翩翩起舞。枝上的绿叶也不停地摇着, 成了一把把小伞, 为桂花挡风, 花遮住了, 可是香味被吹了出来……

当枝叶的美和花的美组合在一起, 成为灵动的画面时就是意境。浙师大教授周晓波说:“单独的意象很难形成意境, 众多的意象汇合才能成为一种意境。”虽然不是刻意的创造, 也谈不上艺术感觉, 但确实有了意境, 舞动的枝、摆动的叶、被遮蔽的花, 三个意象相互依存映衬。或许这意境尚粗劣, 但也让我们看到, 意象的组合产生的美已经超越了各个部分数学意义的相加。

这种组合思维, 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单独的意象在萧瑟多愁的情感之下统一起来, 造成了意味无穷的意境。格式塔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我们对观察的指导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地组织或建构”。从情感出发, 多数学生发现的是花的美, 当情感的窗户打开, 枝、叶这些客体所固有的美也会被连带发现, 组织构建的结果就是意境的创造, 这是观察在语文上的终极意义。

篇4:《语文园地三》习作教学设计

这次习作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交流,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学情分析

真正的作文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三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积累也较少,对习作没有兴趣,这就给学生习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进行过说话和写话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写一句完整的话,这也为第二学段的习作打下或多或少的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涉及秋天的课文,课下已经让学生把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为这次习作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起步作文的开始,为此本次习作教学设计体现以下理念:首先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和能力,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地说,在展示观察画面中说,按一定顺序说,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在“说”中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其次以说促写,“说”是前提,“写”才是真正的目的。为了能把习作写好,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口”,再加上老师的“授之以渔”,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写。由于学生画的是身边的秋天,写的也是身边的秋天,学生便有内容可写。整个习作过程,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从中感受习作的轻松和快乐。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图画,按一定顺序说说画面的内容。

2、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一句话说完整,说通顺。

3、写好后,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和同桌交流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图画,介绍图画。

难点:修改习作,交流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图画。

学生准备:图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秋天。

(老师入情入境地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继续上好课打下基础。)

二、检查学情,由易到难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请大家拿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本单元学习的都是描写秋天的课文,课下已经让学生对课内和有关课外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此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强化记忆,做好知识的迁移,为下一步习作作准备。)

2、师:老师也积累了不少好词语,同学们愿意读读吗?

(出示小黑板)

落叶天空鲜果 大雁蟋蟀

飘香 飞舞碧蓝 弹琴南飞

3、师: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进行连线,再读一读,

落叶飞舞 鲜果飘香大雁南飞 天空碧蓝蟋蟀弹琴

4、师:能否用以上每个词语说句话,并且说通顺,说完整。

5、师:如果能把刚才说的话,连成一段话,那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充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降低说话难度,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轻松的。同时对学生说话提出要求,养成把一句话说完整、说通顺的好习惯。)

6、同桌合作,交流说话。

7、师指名说话。

三、欣赏图画,介绍画面

1、师:秋天的景色就是美,为了表达对秋天的赞美,老师画了三幅图画,请同学们边欣赏,边选其中的一幅进行观察。(出示图画)

(个性化的选择,不固定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在学生欣赏图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师要求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表达”,让学生嘴巴“大”起来。)

3、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来介绍,比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等。

远处,树木_________________,一条小河____________;近处,河水________________,高大的____________,河左边是 _________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他们眼中已经变得丰满,再加上老师把“说话”设计成填空的形式,难度一下子降低,学生由“怕说”变成“想说”,教师的“导”和“授之以渔”恰到好处。)

4、师:请大家再用上自己积累的词句,说说图画上的景色。

(“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让知识得到运用和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更加生动形象。)

四、展示图画,以说促写

1、师:刚才老师展示了自己的画的画,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画的画拿出来,相互展示展示,看看谁画的美。

2、师:能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美的吗?

(学生的画是习作之前就布置下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实地观察,画出身边的秋天。课堂上通过展示和表白,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3、师:同学们画的都是自己身边的秋天,都是自己熟悉的景色,如果能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那就更美了。

4、师指名上台介绍自己的画,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句子说通顺,说完整。

5、师:刚才大家都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有条理,有的同学还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刚才介绍的内容写下来,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

(以说促写,学生有了“说”的前提,“写”便有了储蓄和准备。)

6、师:写好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试看修改,把句子写通顺。

7、师现场指导:读习作,评习作,改习作。

(学生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一是为了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把句子写通顺,二是为了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但初次修改习作,学生不知道如何修改,老师及时的评改,使学生有例子可循,有方法可鉴。)

8、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并整理习作。

9、师: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也欣赏欣赏你的习作。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让他们也分享习作的快乐。”)

10、师:从大家的习作中老师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自己的习作拟个题目,写在图画上。

(“拟个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学生对自己作品内容的概括和提煉,学生可能会有难度,但这是一个有弹性的教学环节,只对“感兴趣”的同学而已,同时老师不必要求过高,因为毕竟是三年级学生。)

五、完整习作,张贴展示

1、师:现在请你把内容附在图画下面交给老师。

2、师张贴展示。

篇5: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教案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2、学会听别人说,边听边思考。

3、从中受到新的启示,培养创造精神。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很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

烦又不安全------想一想,你有过吗?

2、读一读

读本次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3、说一说。

小组交流,谈自己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不便之处。如果问题已经解决,说说自己是怎么解决的,也可以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讨论怎样解决。

4、议一议。

把小组交流好的同学推荐到班里汇报,交流有无更好的方法。

5、评一评

哪一组问题提得好,问题解决得好。习作

教学目标:想象作文,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1、写前启发。先讲一讲读过的童话故事,带入童话故事的王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想象空间。

2、提出习作要求。出示课文中的图,供学生选择,也可选择其他动物。想象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

3、写前交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的动物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大家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进一步开阔思路。

4、动笔写故事。

5、全班交流评议。选择故事编得有趣、情节曲折的或某一点写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同时指出存在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6、修改自己的作文。

7、把自己写的童话故事读给朋友听,分享习作的快乐。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语言的一些现象,并积累词语。教学过程:

1、读一读:自由读词语

2、谈一谈: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每组是意思相反的词,上边一列词,感情比较厌恶,叫贬义词;下边一列词,感情比较喜欢或者是敬佩,叫褒义词。

4、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语。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积累八个字组成的成语,并能理解其意思。

2、通过生字连词,认识八个生字词语。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思考:这些成语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2、小组交流成语意思,可查字典解决。

3、全班交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达到很高的程度后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如眼见,亲眼见到才是实的。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的重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金子不全是纯金,人都有缺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4、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八字成语。

5、5、交流自

己还知道的一些八字成语。

二、“连连认认”

1、借助拼音自读,试着连一连。

2、汇报并说理由:

“谎”,与说话有关,左边是言字旁。“笛”,笛子是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子头。

“棍”,木棍是木头做的,是木字旁。

“港”;港都与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

“愤”,愤怒与心情有关,左边是竖心旁。

“袜”,袜子跟衣物有关,左边是衣字旁。

“捆”,捆书要用手,左边是提手旁。

“妇”,妇女是女子,左边是女字旁。

3、齐读——指名读——扩词练习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懂故事内容。

2、理解寓意,明白这个故事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能跟着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看法 或方法。

3、结合实际会谈自己的体会。教学过程: 一-“成语故事”

1、自学成语故事:读不懂的可看图、请教同学、查字典等。

2、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二、“成语故事擂台”

1、自由准备成语故事

2、然后分小组举行擂台赛,获胜者参加全班的擂台赛。

篇6: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

这篇文章突出了语言美和情感美。因此教学中要“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如诗如歌的语言,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准备:

图片、歌曲、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听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谈到故乡。

师:故乡是人们心中最亲切温馨的字眼,是无数游子魂牵梦萦之地。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樊发稼一起去他的故乡——上海崇明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谈。

[设计意图:用歌曲导入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乡的情感,自然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

二、美读悟情。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纠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3、通过刚才的读,你们感受到了作者故乡的什么?(美)既然这么美,为什么作者单单写芦苇而不写别的呢?他对芦苇到底有一种什么特殊的感情呢?快速默读,请在课文中画出来。

这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怎样读呢?谁来试着读读。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有目的性的朗读,初步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认识生字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感,并以此为线,从总体上入手,为后面的深入体会奠定基础。]

三、品读悟法。

1、芦苇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快乐,画出来多读几遍。

2、重点指导朗读10、11、12、13自然段。

(1)“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这里的“探”换成“露”行不行?为什么?

(2)文中的省略号换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怎样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3)当学生找到的段落中有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时,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使用修辞方法的好处。能使句子更形象、生动、具体。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品读课文。

3、作者这样写让你感到快乐了吗?那么,当我们离开家乡,告别了这些快乐时光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14-16自然段。指导朗读14、15、16自然段。(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通过自读、互读、引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品读,深入文本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段落,引导学生“感受到这种快乐”。在此基础上,想象作者离家后的感受,从而体会到作者思乡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作者热爱自己的故乡,那你们是否也热爱自己的故乡呢?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好的景物或事物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学生畅谈)学完本课后,请你模仿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也借景抒情地写一写《故乡的……》

[设计意图:丰富的语言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习作奠定基础,学语文到用语文,学文从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阅读答案下一篇:抗旱保供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