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防唐山标准

2024-08-26

抗震设防唐山标准(通用6篇)

篇1:抗震设防唐山标准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

2010-12-20

唐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 十五 号)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已经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0年11月26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1月29日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的

决 定

(2010年11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批准《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由唐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

(2010年8月26日唐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10年11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经济综合、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科技等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共同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随经济增长比例逐年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财政投入。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有关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科技成果运用,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经费投入,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二章 地震监测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临震预测方案,健全和完善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和地震前兆信息传递网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加强预测,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且备案。

第八条

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地震监测台网规划需要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三十日内批准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或者规划变更。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由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负责日常管理。

第九条

新建的一百二十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物、构筑物,应当设置相应规模的地震烈度监测设施。

对可能产生诱发地震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大坝、矿山、油田、石油化工等重大工程,应当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其建设、运行和日常管理分别由建设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承担。

鼓励充分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专用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报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地震监测信息应当及时逐级报送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已纳入本市地震监测台网的台站、监测点正式运行后,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因搬迁或者撤销等原因确需中止或者终止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和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

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不能增建的,应当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和试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日常管理由原地震监测设施管理单位承担。

新建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一年以后,原地震监测设施方能撤销。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函告同级城乡规划行政部门。

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不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出具审查文件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 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可能对地震监测环境造成影响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事先征求所在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五条 地震监测鼓励群测群防,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建设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第十六条 地震预报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

第三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七条 地震灾害预防坚持工程性预防措施和非工程性预防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以防震减灾规划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服从于防震减灾规划。城市建设应当符合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要求。工程建设用地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

第二十条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病菌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或区域以及其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建设工程;

(五)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认为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依法报省审批。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级别由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标准确定。

第二十二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定合格后,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结果所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方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二十四条 不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建设工程,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地方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

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医院、地震避难场馆、高层建筑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应当按照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至少提高一度进行设防。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成本。

新建、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当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要求设计施工。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图审查机构图纸审查前,将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图纸资料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参与联合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对未提供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的建设工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已经办理相关手续的,及时依法收回或者公告作废,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对抗震设计的质量标准和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对未提供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的建设工程不予进行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抗震设计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专项审查。对抗震设防不达标的,不予通过。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定后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质量承担终身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不应超越资质范围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监理人员要持证上岗,严格施工质量监督,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终身监理责任。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竣工后,当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建筑工程联合验收时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进行专项验收。

未经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检查验收或抗震设防达不到要求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相关行政部门不得核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

第二十九条 已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逐步完善地震诱发燃气泄露的自动控制系统建设,推动地震诱发次生灾害预警响应系统建设。

第三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公共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纳入基建管理,加强对农村民房建设抗震设防的规划和指导,逐步提高抗震能力。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鼓励每个家庭常备地震应急包,应急包内必备维持生命的食物、饮水、药品及简单的生活和求救必需品。

第三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地震环境和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纳入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体系、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完善和规范各级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网络,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增强社会防震能力。每年的7月28日所在周为全市防震减灾活动周,各级政府要组织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第三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公安、消防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组成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演练。

第四章 地震应急救援

第三十五条 下列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一)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

(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三)交通、通信、铁路、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

(四)学校、医院、幼儿园、大型商场、体育场、大型公共娱乐场所、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

(五)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和储备单位;

(六)大型厂矿企业;

(七)其它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单位。

行政区域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其他部门和单位地震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二)预防和预警运行机制;

(三)处置程序;

(四)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第三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和完善以下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一)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支撑平台;

(二)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

(三)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四)地震应急指挥命令系统;

(五)地震应急信息通告系统;

(六)地震应急指挥管理系统;

(七)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

(八)地震应急灾情获取与遥感技术系统等。

第三十八条 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临震应急反应工作。

临震应急反应措施包括:

(一)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二)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三)组织有关部门对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四)督促检查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五)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十九条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

一般或者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组织有关部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第四十条 地震灾难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将震情和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开展抢救、自救和互救,防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第四十一条 公民参加合法的、有组织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其所属的志愿者组织应当为其志愿行为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明。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地震灾区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救援队和医疗队开展紧急救援活动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四十二条 地震灾后的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按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

第四十三条 抗震救灾所需资金和物资,通过调拨、自筹、捐赠、保险理赔和信贷等方式筹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对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予以审计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一)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

(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

(三)破坏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的。

第四十五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给予处罚;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不按时办理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手续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不需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建设工程,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中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非财政投资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资料未按规定上报、审定及竣工验收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建设单位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五)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故意不将相关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手续提供给设计单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设计单位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七条 建设、设计、审查、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及本条例中有关管理规定,造成工程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准予批准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批准决定的;

(三)发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严重失实或者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有违法行为,不及时依法查处的;

(四)在办理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或者实施监督检查时,索取、收受他人财务或为个人和单位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五)未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城市和社会发展规划,不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城市建设不符合防震减灾规划,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

(六)虚报、瞒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各工业区、开发区、管理区等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按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篇2:抗震设防唐山标准

政府令[2008]3号

《唐山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已经2008年7月22日市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 长:陈国鹰

二OO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唐山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河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应当进行抗震设防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发展和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协助做好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相关的监督工作。

第四条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省人民政府认为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或者区域以及其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建设工程,也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第五条 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评价级别由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工作分级标准确定。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级别,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第六条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应当在其资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应当编制该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第七条 建设单位在送审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前,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告知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依法评定机构。

地震安全性评价所需费用纳入工程建设预算。

第八条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定合格后,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向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交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和评定意见,由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不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其他一般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认,并出具相关手续。

第九条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管理程序。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对未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依法应当进行抗震设防的建设工程,必须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新建、改建、扩建学校、医院等重要公用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建设工程所在地抗震设防标准予以设计和施工。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设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材料。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申请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进行专项验收,并报本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未经地震工作主管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发放房产证件。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的财政投入,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的指导,使农村房屋逐步达到国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或超越其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单位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不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单位不办理抗震设防要求确定手续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准予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三)在办理行政许可或者实施监督检查时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四)发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严重失实或者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有违法行为,不及时依法查处的。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的,由所在单位、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由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篇3:抗震设防唐山标准

1 大型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决策的特殊性

桥梁工程区别于建筑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如果在地震中桥梁工程遭到严重破坏, 切断了震区交通生命线, 将会造成救灾工作的巨大困难, 使次生灾害加重, 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现代化城市入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交通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而一旦地震使交通线遭到破坏, 可能导致的生命财产以及间接经济损失也将会越来越巨大。几次大地震一再说明了桥梁工程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 也一再说明对桥梁工程进行抗震设防的重要性。作为生命线工程, 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和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有所不同。大型桥梁工程投资浩大, 在交通网络中所处的地位重要, 一旦受损后修复的难度也大, 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因此, 大型桥梁工程所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高于一般规范所规定的最低抗震标准。目前, 大型桥梁工程具体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 一般由业主参考其它大型桥梁工程已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 并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自身的经济能力以及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 进行决策。

针对大型桥梁工程, 由于其所处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社会经济状况和其在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性具有其个体的特殊性, 其抗震设防标准需要进行单独的量化的研究。因此, 大型桥梁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决策与一般建筑结构的最大不同在于地震损失的计算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桥梁工程的价值是通过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功能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地震造成的桥梁破坏损失包括两部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即桥梁本身的结构破坏损失, 可通过修复成本进行计算;间接经济损失即因桥梁的破坏而导致的交通网络通行能力下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其计算非常复杂, 主要涉及到两方面: (1) 桥梁震害对交通网络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2) 交通网络受桥梁震害影响导致通行能力下降所造成的地震间接损失研究。前者可通过评估桥梁在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性来实现:后者涉及的因素较复杂, 因为交通网络通行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当地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尽管震后经济活动的活跃性下降, 让位于救灾、消防、医疗、物资供应等震后应急救援活动而这一切仍然依赖于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

2 基于风险的大型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决策

谢礼立院士19J认为:决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因素有三个, 即社会经济状况、地震危险性和工程结构的重要性。确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时, 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设防原则、设防目标、设防环境、设防参数、设防水准、设防等级。确定最佳设防标准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解决设防水准和设防原则及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抽象为一个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的动态最优决策问题。对一般结构和工程的设防标准建立决策模型时, 模型中的基本变量应当是抗震设防标准, 目标函数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设防原则和目标的要求, 使为减灾目的而采用的防灾投入与采取措施后的潜在地震损失之和为最小。

首先, 对大型桥梁工程所在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危险性是指某一场地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到的地震作用的大小和频次, 可用烈度或其它地震动参数来表示。对未来某个地区中将要遭遇地震动强度的大小、或不同地震动强度水平的概率、或超过给定地震动强度水平的概率进行预测估计的工作, 叫做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确定性方法 (Deterministicmethod) ;一种是概率法 (Probabilistic method) 。在调查研究场址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资料的基础上, 判定并划分出潜在震源区, 确定了各项地震活动性参数, 再结合桥址地区的基岩地震动水平向加速度衰减关系, 采用中国地震局推荐的“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程序包”, 对桥址工程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再经地震危险性不确定性校正, 即可得到桥址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曲线图中, 横轴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纵轴为加速度峰值年超越概率;曲线为桥址场地基岩地震加速度峰值年超越概率。年超越概率可对应于地震动重现期, 至此, 地震动重现期和基岩地震加速度峰值取得对应。

其次, 明确桥梁工程在交通网络中重要度。可靠度指“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预定功能或目标的概率” (Bell and Iida, 1997) , 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很多系统 (电力系统、管道系统和通讯网络等) 都把可靠度分析作为网络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大的动态系统, 道路的实际容量和交通需求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是不断变化的, 这使得道路网络的运营状态也是不断随机变化的。随着人们对于交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路网的可靠度分析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

最后, 对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 发生某种破坏程度的概率或可能性。易损性可采用从0 (无破坏) 到1 (完全破坏) 的标量形式来表达。地震易损性分析就是对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遭受各种破坏程度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地震危险性分析资料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资料是易损性分析所依据的基本资料。目前常用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经验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经验分析法是根据地震调查资料直接得到地震动参数与各类建筑结构破坏比例的关系。理论分析法是将不同结构理想化为数学模型 (如非线性分析模型) , 以地震“安评报告”提供的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 通过弹塑性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来计算结构反应, 利用结构反应与震害程度的关系或结构的失效概率与震害程度的关系来判断结构的震害等级。

参考文献

[1]叶爱君, 范立础.大型桥梁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 26, (2) :8~12.

篇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设防标准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桥梁的抗震规范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抗震桥梁的使用功能分类与重要性等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公路桥梁的抗震设防的标准,为中国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及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公路桥梁;抗震;设防标准

公路桥梁的抗震设防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实现预期功能的桥梁工程的预防措施。桥梁按照设定的可靠性要求以及抗震技术要求,一般是由设计地震动参数和建筑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决定的,这就是桥梁抗震设防的标准。当前,我国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提出直接以基本烈度作为设防烈度,而且考虑到结构重要性系数,实际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公路桥梁的结构抗震设防标准。而抗震设防标准是对结构抗震设防要求高低尺度的衡量,它直接关系到公路桥梁结构的安全度与工程造价的多少,是在抗震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公路桥梁抗震的三水准设防与二阶段设计

多级抗震设防是被国内外的建筑物抗震规范中广泛运用的手段,其三水准设防设想,是通过二阶段设计实现的。

1.1三水准设防

若桥梁结构其设计的基准期是Y,那么公路桥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中,小震、中震、大震则分别约为Y年63%、Y年10%、Y年3%。

在地震的作用下,桥梁的结构性能目标可分为三类,即桥梁构件没有任何损坏,结构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桥梁构件出现可以修复的损坏,修复后可以正常使用;桥梁构件损坏严重,但整个结构其非弹性变形依然受到控制,同结构倒塌的临界变形还有一定的距离,震后能够修复,震时紧急救援车还可以通过。为实现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三水准的方法进行抗震设防。设防水准以及相应的性能目标如下表:

1.2二阶段设计

公路桥梁的抗震规范征求意见的稿拟中,所采用的二级设防,二阶段设计是满足“小震不坏,大震不倒”这一目标的,认为“中震可修”是自动满足的。所以,我国当前实际上应用的同公路桥梁抗震规范拟稿中的提议是一致的,即:在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中,均采用二级设防,二阶段设计的方法,但是二者的二级设防,二阶段设计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所采取的二级设防、二阶段设计,实际上满足了“中震不坏、大震不倒”的目标,而“小震不坏”这一目标会自动满足。

2.公路桥梁抗震设防的重要性以及使用功能分类

2.1建筑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分类

根据建筑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程度,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重要性划分为以下几类。甲类: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大型桥梁,危险品等;抗震设防标准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A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当0.05g≤A≤0.3g时,应该按照0.1g≤A≤0.4g的要求;当A=0.4g时,应该按照A>0.4g的要求。乙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医院,发电厂等;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A的要求,当0.05g≤A≤0.3g时,应该按照0.1g≤A≤0.4g的要求。丙类:一般的建筑,如:一般的民用或工业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符合本地区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A的要求。丁类:抗震次要建筑,如:一般仓库;抗震设防标准符合本地区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A的要求,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A减半,但最小值不得小于0.05g。

依据建筑物重要性来确定的抗震设防类别,决定了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地震带来的损坏的大小以及应该采取的抗震措施的等级,而且地震的作用随着抗震设防类别的差异,可以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得基础之上成倍的增加。这种把地震的作用同抗震措施分开,并且采用不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方法,既不利于工程师进行应用,也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

2.2公路桥梁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分类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城镇的交通设施抗震设防分类如下:

(1)在交通网络中占据关键的地位,并且承担较大的交通量的大跨度桥归为甲类。

(2)处在交通枢纽的其他桥梁归为乙类。

依据上述分类标准,多空跨径总长在1000米以上的,或者单孔跨径达150米以上的桥梁应划为甲类;大、中、小桥梁则应为乙类。

2.3公路桥梁的使用功能分类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中,不仅能够控制结构的破坏,还要考虑震时确保桥梁的使用功能正常的发挥。公路桥梁抗震按照其使用功能可划分为四类,一类:地震时或地震后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桥梁。二类:地震后使用功能必须在短期内恢复的桥梁;对震后运行起关键作用的桥梁。三类:地震后使用功能不须在短期内恢复的桥梁。四类:地震时可以倒塌的桥梁。

3.公路桥梁抗震设防的标准

地震作用下的公路桥梁的危害程度是由公路桥梁所在场地的危险性以及桥梁的结构的易损性决定的。公路桥梁工程师通过对工程所在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然后按照桥梁结构在地震的作用下可接受的危害程度,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以及抗震构造措施。抗震设防标准的确立,不仅仅是结构的安全问题,还包括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国家的经济指标等因素。考虑到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参考国内外的同类型公路桥梁的抗震设防标准,建议公路桥梁特大桥的抗震设防地震的概率是一百年超过百分之十;特大桥的引桥与大中小桥的抗震设防地震的概率水平是五十年超过百分之十。

4.总结

本文对桥梁的使用功能以及抗震设防重要性等因素,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利用抗震设计类别来表达抗震设防的标准,并对现有的公路桥梁抗震的规范提出了修正的建议。 [科]

【参考文献】

[1]王克海,李冲,李悦.中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30(2).

[2]李龙安,何友娣,屈爱平.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设防标准研究[J].桥梁建设,2006(2).

篇5: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城镇的大小和地位、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以程度。

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一样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不一样行业的相同建筑,当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一样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篇6:抗震设防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1

一、工程概况-------------------------1

三、抗震的重要部位及要求-------1

四、抗震设防施工的准备工作及施工流程--------------------4

五、施工图纸中要求抗震设防的具体措施--------------------4

六、抗震设防部位的质量检验制度-----------------------------6

七、安全注意事项-------------------8

工程抗震设防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施工图纸 施工组织设计

二、工程概况:

1、主要概况

本工程位于毕节市赫章县城内,结构形式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层数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十一层。4#楼建筑面积48029.56平方米,建筑长107.22米,宽30.51米。

2、结构概况

建筑设防抗震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框支框架二级;框支柱及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一级: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剪力墙为三级。

三、抗震的重要部位及要求:

四川德圆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贵州赫章县新天地二期4、5#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承载地基持力层为粉土,地基采用素砼桩复合地基处理。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2.框架梁

①梁的截面尺寸,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宽度不小于 200mm;截面高宽比不大于 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小于 4。

②梁的钢筋配置,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不大于 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不小于 0.3。

③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按下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 2mm。

④梁的纵向钢筋配置,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不少于 2φ14 且分别不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不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 1/20;

⑤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大于 25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3抗震墙 ①抗震墙的厚度不小于 16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 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小于 20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 1/16,底部加强层为1-3层,暗柱箍筋间距为150mm,抗震墙体双排钢筋之间梅花形拉筋间距为400mm;其余楼层,暗柱箍筋间距为200mm,拉筋为600mm。

②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小于 0.25%,并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大于 600mm,直径不小于 6mm。③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④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

四、抗震设防施工的准备工作及施工流程:

1、原材料的控制:进场的所有施工材料,必须有生产厂家的材质证明,合格证,销售单位的资质等资料证明。材料进场后进行外观检测,材料与所附资料相符并没有问题再送检测机构复试,待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2、工艺的报验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由专职质检员与施工负责人进行验收,合格后提交监理和甲方进行工程验收,监理验收合格并进行签字后可进行下道工序。但基槽、基础钢筋及接地预埋、主体中间验收等重要分部分项必须经设计院、质监站、抗震办参加隐蔽验收。

五、施工图纸中要求抗震设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的抵御突发地震灾害,施工严格按施工图中的抗震设防措施进行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基础部位的筏板采用《筏形基础》04G101-3,基础墙体、主体墙体及梁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梁-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03G101-1修订版,现浇楼板采用《现浇混

凝土楼面与屋面板》04G101-4及相应的建筑设计、验收规范。1.地基与基础

(1)根据四川德圆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贵州赫章县新天地二期4、5#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承载地基持力层为粉土,地基采用素砼桩复合地基处理。处理后地基承载力为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2)本工程基坑较深,开槽深度为-3m,开槽时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参数放坡。按照勘探结果,基底原土层的承载力不足以作为持力层,根据设计要求对持力层进行加强,加固方法是钻孔现浇素混凝土桩、铺200mm厚碎石褥垫层相互结合做为持力层。本场地地下水位较低、而且水质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无腐蚀性。(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本场地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4)根据涿州市地质资料和本场地土层承载力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拟建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20米的深度内底地层剪切波速一般为210-220m/s,建筑场地类别为三类。

(5)基础为 钻孔桩基础每个设计空洞800-2000;每个桩均嵌入持力层内,混凝土的浇筑快速连续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2.地上主体为全现浇剪力墙结构。自首层至顶层的剪力墙(包括电梯井剪力墙)与框架梁形成整体抗震结构体系。(1)框架梁

①与混凝土墙连接的梁,箍筋在距支座1.5倍梁高范围内加密间距100mm; ②梁上开洞均以结构为准,严禁随意留或凿洞,预留洞附加筋按大样图设置;(2)剪力墙

①剪力墙各种构造要求按照03G101-1执行。

②墙上孔洞必须预留,不得后凿。除按施工图纸预留孔洞外,还应由各种的施工人员根据各工种的施工图纸认真核对,确定无遗漏后才能浇灌混凝土。(3)楼面、屋面板 楼板构造详图集04G101-4。

六、抗震设防部位的质量检验制度

1.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抗震结构工程的质量,必须设置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每道工序完成后,先进行自我检查,根据规范的具体要求,着重检查以下的项目:(1)弯起钢筋的弯起部位、弯起高度;

(2)钢筋的受拉筋的接头位置,钢筋的规格及根数;(3)洞口加筋的位置、大小、布置的情况;(4)拐角处附加钢筋的长度、位置及布置情况;(5)梁柱箍筋加密情况;

(6)梁、柱变截面及交接处工艺做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合格后再由其他班组检查,互检合格后,交给下一班组做交接检查,待合格后再报验监理单位,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2.重要分部分项工程验收(1)基槽的验收。必须有地勘单位,设计单位,质监单位的参与验收通过,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阶段性的验收,也必须有质监单位的监督,方可验收。(2)地下部分的验收。按设计意图施工完每步工序并自检合格后,均向监理项目部、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申请验收。待完成地下部分施工后,必须有地勘单位,设计单位,质监单位的参与验收通过,才可进行地上结构施工。

(3)主体验收。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进度,在结构施工中项目部计划主体分二次验收,即九层、十八层。每次验收均在自检合格并经项目监理部确认后,向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设计院申请验收。通过后才可进行二次结构施工。(4)竣工验收。工程按设计文件要求施工完成,达到并满足使用效果后。自检合格,并通过项目监理部组织的初验;向质监单位、市建设局抗震办、设计院及相关单位申请验收。待参加验收的各方一致认可该工程,在结构和使用功能上符合设计要求,并予以签认,该工程才可交付使用。

七、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中应严格注意脚手架的稳定性、脚手板的安全性。(2)高空作业时应挂安全带,并且要高挂低用。

上一篇:小小一班安全计划下一篇:万圣节的经典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