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2024-07-05

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共15篇)

篇1: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焦虑,焦虑是常态。

焦虑的人心浮气躁,自责,紧张,沮丧,危机感强,脾气大。

人为什么会焦虑?因为妄念太强,现实太惨。换言之,就是求不得。

你特别渴望成为某个样子,但你懒惰、自卑、笨,总也成不了那个样子,而且眼看着就再没机会成为那个样子了;你特别想要做成某件事,但你总是搞砸,磕磕绊绊,眼瞅着这事就要崩了;你总想让某些人满意,但你得到的更多的是失望;你总想和某人维持关系,但越维持越力不从心;你现在非常糟糕,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然后你推测未来会更糟糕,你想要的未来也许不会再来了……凡此种种,所以焦虑。

焦虑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深层次的焦虑,是一种痛苦,是一种病,让人绝望、窒息、怨恨世界怨恨自己。

你感觉自己失控了,人生失控了,世界失控了,而你束手无策。

人该怎样放下焦虑?

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功利型的,一个是超脱型的。

先说功利点的办法。

首先是傻乎乎的相信未来会更好。相信总有一件事情等着我去做,总有一个人等着我去认识,总有一个机会等着我去抓取。没有理由,就是傻乎乎的相信。

然后是做好当下的.事情。先止损,不让自己继续懒散下去,收拾残局,拉住颓势。然后化焦虑为动力,管好自己,积极去行动。

第三步是如果遇到负面的结果,继续重复前面两条。

再说超脱点的办法。

仔细想,我们多数时候是在为不该焦虑的事情而焦虑。希望功成名就,希望别人高看自己一眼,希望自己前程似锦,这些追求对吗?无所谓对错,但肯定不是究竟的追求。用佛的话讲:世人薄俗,功诤不急之事,无田忧田,无宅忧宅。都在为不该紧张的事情而紧张兮兮。

人的一生,应该是拿来追求智慧的,拿来修行的,所有种种,无非经历。因为你太在意这些事你才会焦虑,你不在意了,不就不焦虑了吗?

求不得让你痛苦,方向不就完了吗?

篇2: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记得前往三峡旅游之前我也焦虑,有许多事情需要收尾,有许多随身的什物需要整理,然而,却坐在电脑前面盯着屏幕保护的色块发呆,而心里还自责呢,怎么这般没用?怎么不快去干事?怎么可以这样不知所措?怎么可以如此耽误时间……终于,当脚切实踏上了西客站的月台,当行李稳稳塞到行李架上,当南下的列车扯起笛声,当北京的立交桥被甩到车窗后面,真正迈出了南下的脚步,头不再懵,气不再乱,手脚马上找到了该放的地方,心里那团草一样的东西瞬间消失,一切竟趋于正常啦!

焦虑常常缘于某种非常时刻之前,很明确的知道,原本的一种习惯的方式可能要被打破,于是,心里就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不可否认:焦虑,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障碍。其实呢,当我们为之不安的情节真正开始,一切又都是那么自然,并非我们想象得那般让人不可左右。那么,如果我们在焦虑产生之前、抑或在焦虑产生之时就想到这一点,或许,我们的心情就不会给焦虑搞糟。

篇3:考试焦虑的情绪管理

1. 考前不适情绪的原因分析

考试是学生个人的毕业、就业及自身学业继续发展的通行证。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或者身体状况不佳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过度焦虑。

导致考前过度焦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有些学生把考试成绩当成证明自身价值感的唯一途径,或者把考试和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联系,其焦虑必然很高。

有的学生追求完美,不切合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拿第一,从而引发考试焦虑。

有些学生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和试题上,而是把注意力消耗在各种各样的担忧中。因而考试时总是很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

有些学生想以考试来获得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赞扬和关注,害怕考不好父母、老师和同学会看不起自己。因此,担心考试失败,给自己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

有的学生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感到羞愧、怨恨、愤怒等,不愿意承认失败,从而不断给自己加压。

有些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又没有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必然对考试缺乏信心,从而加重了考试焦虑程度。

有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在考试中的负性情绪反应,每当考试都如临大敌,时常紧张焦虑、坐立不安,习惯性地给自己许多消极的暗示,加剧紧张情绪。

有些学生在过去的考试中,经历了一些失败的情绪体验,因此,在面临考试的时候,就会受焦虑情绪的干扰,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思考得少,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没有学习某科的天赋,或者自己某科的基础不好,等等。

有些家长对子女管教过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分看重考试结果和名次,使子女长期以来处于压力中,加重了子女的考试焦虑程度。

如果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长期得不到化解,消极体验和学习考试就会成为“好朋友”,如影随行。即每当面对考试的时候,消极的焦虑情绪就会自然地伴随出现。在这种焦虑情绪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地下降,从而使焦虑程度更加严重,陷在一种恶性循环中,不堪重负。

2. 寻找心理后盾,“过滤”不适情绪

2.1 正确认识焦虑。

在颇感压力的考试环境中,人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担忧等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如果在考试中,人的焦虑水平没有上升,那才是不正常的。适度的焦虑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在考试的时候,维持一定的焦虑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认为考试时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不再消耗精神能量与之对抗,焦虑就不会成为负担。相反,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学生一方面要认识到过度焦虑对考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建构适合自身的焦虑水平,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取得满意的考试结果。

2.2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对学生来说,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从思想上重视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不能不切实际地夸大考试的重要性,其实,考试只是对自己已有知识和才能的一种检验,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并不是衡量个体能力、价值和前途的唯一“试金石”。因此,在考试之前,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我能不能考出好成绩”、“我能不能考上理想学校”之类的问题上,而应该把这部分精神能量转移到复习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考试结果。所以,在学习生涯中,考试固然重要,不能缩小它的作用;但是又不能过分重视,把考试的作用泛化。考试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涯发展,但是它绝对无法左右人的一生,也不能代表人的全部价值。它只是个体人生长河中的一股水流,失败了并不代表生命之水就枯竭了。

2.3 客观评价自我,建立合理的考试期望。

考前,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询问“准备得怎么样啦?”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如何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然后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考试期望。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个体往往喜欢戴上“竞争”这副“眼镜”来看别人,而且这副“眼镜”过滤掉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使个体发现不了自己的长处,经常妄自菲薄,对考试失去信心。在和别人比较的时候,要时常提醒自己比较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认识、发现和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陷入“嫉妒”、“自卑”、“焦虑”的泥潭中。同时,也不要过高地评估自己,避免产生只与主观愿望相符而与自身实际能力相差甚远的期望值,从而消除由于过高期望而造成的多次挫折所带来的沮丧、焦虑和挫败感,以及由于害怕再次失败、自尊受伤而导致的回避行为。因此,在和他人进行比较时,既要看到自己具有的优势,增强自信,又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在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应注意到“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有什么变化?”。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时常问自己、“我是不是在进步?”和过去的自己比。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努力、进步,但是能掌控自己。与其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关注他人———他会不会超过我,我和他人的差距是不是在加大”上,不如自我接纳,自我尊重,多关注和爱惜自己,将这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复习中,使自己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不断从自身的努力中看到力量,从点滴的进步中看到希望。这样,焦虑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2.4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化是高焦虑者的一个显著特征。过度焦虑者往往对自己不稳定的情绪变化无法控制,而成为情绪的“傀儡”。因此,对于考前过度的焦虑,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将之疏导出去,而不是围堵。疏导的方式有很多,如自说、倾诉、书写、跑步、痛哭、猛喊等,用各种方式把积累在体内的负性能量排遣出来,以降低情绪的强度。

要想做情绪的主人,就要正视自己的高焦虑现象,承认它的存在,接纳它,不能对其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接纳的基础上,通过理智的分析,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过度焦虑,最后寻找适当的方法与途径来解决。情绪ABC理论就是理智消除不良情绪的“法宝”。这里的A、B、C分别是诱发情绪发生的事件,人们对所持事件的信念、态度和解释,由此引发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它认为问题不是根源于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因此,改变负面情绪的最佳途径在于改变对事物的评价和解释。

2.5 学会放松。

当考生处于考试的压力之下,心率会增加,呼吸会加快,全身或者某一部分的肌肉会感到紧张……这时,多做深呼吸和肌肉放松训练能改善考生的压力、生理、情绪和心理反应,这些放松技巧虽然“治标不治本”,但是随着放松训练的进行,压力就会快速缓解。以放松来应对压力,能有效地增加我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晓霞, 刘丽.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5, (26) :29-31.

[2]朱瑛.谈应对考试焦虑的对策[J].教育探索, 2007, (9) :113-114.

篇4:焦虑教育与“管理的努力”

我国政府亦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未来10年,将大幅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但从实践界的反应看,大学领导们依然觉得约束太多,改革步履艰难,老师们被浮躁的指标折腾得难以静心于教育和科研,学生们也在躁动的社会环境下日益功利和浮躁,学术腐败『前仆后继』,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抱怨和微词此起彼伏。

最近,笔者收到一位著名学者、国外知名大学副校长、曾在国内创办国际合作大学的教育家的邮件,谈及他最近在一所著名的中国大学任教的痛苦感受,使我更加地焦虑。『与我们的合作大学相比,这里的学生很差(inferior),我的观察(一年级硕士生)是:①问及他们的志向及如何实现,几乎没人有清晰的想法;②对基础的数学和物理理解不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③好奇心和获得新知的动力不足(他们为什么还要留在学校?);④训练很窄,许多课程大纲已过时;⑤许多年的英语学习效果令人失望。现在我才理解,为什么一些国际工程公司不愿雇佣中国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钱学森讲现代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我觉得非常失望,你没有热情我怎么教你?在这里教学令我非常不快。如果继续下去,未来令人焦虑!』

我从事高等教育二十余年,其间也管过幼儿和初等教育,总的认识是:初等教育问题的根子在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包括家长和社会的成功观,但高等教育自身抱怨得更多的是体制问题,并常以体制问题为借口而不推动自身创新和改革不力。实际上,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体制问题、社会环境问题、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尽管体制和社会环境对管理和技术问题的解决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但在这些问题缓慢改进的同时,管理者依然有很大空间解决管理和技术问题,从而推动教育更健康发展。我们不能一方面执掌教育管理的大权,一方面又经常以体制和社会问题为借口放弃了『管理的努力』,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体制和社会问题的维护者。其实,无论什么情景下,『管理的努力』总有其空间和价值。我在国立大学、独立学院和国际合作大学的实践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建议国家调整教育结构,政府支持少量研究型大学以保持中国科学研究水平,同时运行大量职业和专科大学或社区学院,使每个成人很容易进入并享受高等(职业)教育,而将大量教学型大学推向市场,且打通职业教育向其他层次大学的升级通道,从而使千军万马争攀金字塔转变为根据个人爱好、志向、家庭条件选择学校,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提高教育质量。

篇5:克服焦虑焦虑心得体会

会焦虑是为什么呢?月光无法穿过窗口,唯一的光线也只是电源微弱,忘记关上的台灯散发的微光。一时间像是身处在一片黑暗的虚空中身后冥想的灵魂双手遮盖双眼。

周围的微光无法透过那本不存在的灵魂“我”一句一句令人窒息的审问,总有一种心脏破碎的感觉。“你知道为什么“你”手上的“血迹”永远都擦不干净吗??”“你认为会有人喜欢“你”吗?”“你真的拥有心吗?”……不愿意回答,“我”的笑容只会更加的放肆,“我知道啊……”“那就告诉我你的回答啊”“……”“你也知道吧,我是你冥想的“自己”你想什么我当然知道,而我,就是将你真正的.想法表现出来,你难道要骗自己吗?”“我”就站在身后,但我不敢回头与其说不敢,为什么不直接一点说不愿意呢?我不想接受……颤抖的双手轻轻地拍拍胸口感受到心脏急促地跳动是在…反抗吗?“需要我告诉你吗?”“我”的笑容逐渐严肃起来“……”语言无法控制地停在喉咙,像是哑了一样……?挣扎着想说出来,又像被压制住一样。“压制自己吗?为什么不愿意释放呢?”“那我还是告诉你吧……”“因为……”““我”是“刽子手”啊…”周围的环境在不断的崩坏,“我”也逐渐崩坏,但“我”的脸上失去了刚才的笑容。“我其实是明白的啊……!不想明白而已啊……”“我”突然间呐喊“我”哭了…从黑暗的缝隙中透过闪烁的光“我”和那个黑暗的世界已经消失了,恐慌的坐起来,现在已经是早上了,走到阳光前,已经感受不到温暖了,就只有,在地上幻视的破碎的玻璃心脏。

篇6:如何有效管理焦虑情绪

1、过分地寻找着危险的蛛丝马迹

过度焦虑的人,对未来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为了证明自己悲观态度的正确性,他会在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找相关证据。一些在他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却认为这就是危险的信号。比如,当他觉得别人有敌意时,他就会关注别人的一言一行,别人打个喷嚏,他会觉得这人是故意在他面前打喷嚏,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从心理学上讲,这叫选择性注意。有利于证明他观点的东西都被他注意到了,不利于证明他观点的东西就被他忽略了。

2、将蛛丝马迹进一步地灾难化、扩大化

过度焦虑的人一旦发现了危险的蛛丝马迹,就会自动地把这蛛丝马迹灾难化、扩大化。比如有洁癖的人,通常不会用手去握公共扶手的(如地铁、公交的扶手),一旦不小心碰到了,他就会立刻不安,似乎病菌马上就感染到他了,就侵入到他身体里了。

3、规避或者逃跑

这是第三种方式的另外策略。当焦虑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局势时,就会采取预防措施:事先规避、远离,甚至逃跑。比如恐惧症者都是规避的表现特征。

4、试图控制局势

为了避免灾难化、扩大化,过度焦虑的人就会想尽办法控制局势的蔓延。如前面洁癖的人,碰到公共扶手后,就会立刻去洗手,甚至反复地洗。认为别人有敌意的人,一旦发现有苗头,他会率先攻击别人,先下手为强,以避免对方继续攻击自己,同时防止其他人效仿。

如何有效管理焦虑情绪

1、检查你的呼吸

当我与来访者讨论焦虑话题时,我常问来访者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很好地注意到你的呼吸吗?”大多数人会疑惑地看我,因为他们平常并没有注意到呼吸。你也可能是这样。现在你觉察到你的呼吸了吗?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不太注意我们的呼吸。但是,建立与呼吸的连接是管理和减少焦虑的最好方法之一。

大多数成年人的呼吸并不好。这听起来可能很傻,但这是事实。我们呼吸的量可以维持生命,但每次吸气和呼气没有获得最大值。当我们焦虑时,我们的呼吸变得更浅。不管是对于患有急性焦虑症的人,还是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典型的紧张或压力的人,深度和有意识的呼吸可以很大程度上舒缓焦虑,并使自己得到放松。一旦你来到当下,就像我前面讲的,接下来就是连接你的呼吸。在你的身体中找到你最能感受到呼吸的地方。它可能是鼻孔,胸部,或腹部。与呼吸连接后,有觉察地呼气和吸气,体会呼吸在你体内的流动。努力尝试做深度腹式呼吸,就像婴儿一样。

当你吸气时,让你的腹部隆起。当空气在你体内流动时,感受你的胸腔张开,肩膀微微抬起。吸气最后屏住片刻,然后慢慢地,有觉察地呼气,感受你的身体放松,腹部缓缓回来,直到这次气息终止。我保证,仅仅三次这样的有意识的呼吸就会让你感觉更平静,更放松,比你开始时焦虑减轻。深呼吸会使更多的氧气进入你的大脑,刺激你负责放松的神经系统,并使你的身体平静下来。

此外,当你注意你的呼吸时,你将注意力从充斥着压力和焦虑的思想洪流中转移出来。你的呼吸是最有效的缓解焦虑的工具之一。如果你经常使用它,它的帮助会非常显著。因此,定期练习有意识的呼吸。我总是建议我的来访者,在他们的手机上设置提醒,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提醒他们慢下来,进行几次深呼吸,与呼吸连接。经常这样练习会降低你的激惹敏感度,每当你焦虑时也可以马上用上。

2、回到当下

管理焦虑的第一步是清楚地知道什么导致了焦虑。这意味了解你在现实中遇到的事情,以及它在你内心激起的感受。我的一个来访者经常对我说起她的老板――一个永远处于高压下的小企业主――以及他对她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8小时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下班回家后筋疲力尽。但是直到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她才能够确定在一天中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她处于焦虑的状态。而一旦她意识到她和老板的互动是她焦虑的源泉,她就可以开始改变她的状态。意识到问题是管理焦虑的第一步。你越了解你的日常经历,以及它们对你的影响,你就越容易减少你的焦虑。

这里,做一个正念练习是有帮助的。正念练习可以让你尽可能活在当下,看清楚发生了什么。当你对发生了什么保持觉察,你就可以准备好有效地处理它。正念练习还会帮助你觉察到焦虑的感觉,让你认识到焦虑是怎样作用于你身体的。当你熟悉了焦虑的征兆--尤其是最初的症状--你就能越来越好地阻止它变得严重。活在当下,对你的经历了了分明,将会使你能够平静地一步步应对触发你焦虑的问题。

3、慢慢回应

当你焦虑时,会出现一种错误的紧迫感,促使你匆忙做出反应,而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在焦虑的状态下,你的思维比平常要快,所以很容易变得冲动,觉得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但情况并非如此。如果你花时间想想清楚,你就更有能力有效地应对。当你焦虑时,你本质上更像个残疾人;你的情绪激动,很难清晰而理性地思考。当某事触发你的焦虑时,慢慢地、有意地放慢反应过程。细心地、批判地思考如何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然后有意识地行动。跟着上面提到的三个建议去做将会有助于你集中注意力,让你对你的反应做出反思。

这周我的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当她焦虑的时候,试着慢下来,给她的生活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她说,“当我注意到焦虑征兆出现时,我开始注意我的呼吸,以及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想法。这样让我慢下来,不会像以前那样发疯,感觉失控。它让我感到我有了能够清醒思考的力量,不在焦虑和激动的情况下做让我感到后悔的事情。”

4、检查你的想法

篇7: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宋德涛 总调度室

克服浮躁情绪,培养健康心态,我们要用心态决定状态。心态是人的心理状况,状态是人的表现态势。人只有保持健康心态,才会有一个好的状态,使思想集中、精神振奋、工作激情。市场经济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企业员工都面临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包括岗位竞争、工作任务、工作质量、检查考核等等,造成精神萎靡不振,身体筋疲力竭,致使部分员工产生畏难、抱怨情绪,特别是一些年轻员工心态浮躁,出现精神懈怠和责任淡化,导致工作干劲和激情不足。这其实就是思想浮躁的表现,我们要培养健康心态,正确对待企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机构改革和岗位调整上,要始终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平和心态,不要私心太重,老想着自己,自觉服从企业的安排,正确对待自己的进退留转,崇尚“宠辱不惊,去留随意”的思想境界,激发自己的工作状态,多想想怎样去干事、干好事、干成事,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戴尔·卡内基的《如何停止焦虑,开创人生》一书告诉你停止焦虑的最佳良方,让你快乐起来。本书中证明忧虑是绝对可以克服的。他经过几十年的观察、搜集、整理,分析了各行各业几百万人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最经典的真实案例中,提炼出来一些最基本和关键的法则,这些法则不是什么艰深的理论,每一条都简单有效,经常实践这些方法,忧虑真的会离你远去。

焦虑是生活中最常遇到的负面情绪之一,当然情商高的人能够自我心理暗示,从而很快从焦虑中走出来。但是也有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走入负面情绪中,甚至沉沦在往事中无法自拔,变得抑郁。

面对事情,要尽量公正客观的去看。俗话说“当局者迷”,很多时候,我们抑郁,苦恼,狂躁是因为没有看清楚事情的本质。或则说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带到其中。如果自己遇到了困难,首先就假设自己是局外人,好好冷静下来,再做判断。

要和自己对话。自己能够宽慰自己。当我们焦虑的时候,甚至为此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候要学会自己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自己分析给自己听,这样就能很快走出焦虑了。

无法克制情绪的时候,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可以让自己忙起来,这样就没空焦虑啦。男孩子可以选择跑步打球等运动,女孩子可以去逛逛街,一开始这么做可能很难,但是当你真正忙碌起来后,你会发现,你的焦虑情绪越来越少了!

压力过大必须要发泄,不能憋在心里。在生活中人人的压力都很大,每个人都在伪装自己,但是等到自己真正空闲的时候,就摘下身份的“铭牌”吧,人人都可以疯狂一把,发泄自己,只要不违法违反道德,大家都可以去做,千万不能憋在心里,不然真的会发疯的。始终乐观面对生活。

决不放弃。“生命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只有始终相信自己,热爱的生活的人,才能活的精彩。对于负面情绪,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此在生活中要学会感恩,始终乐观。

篇8:浅议部队官兵焦虑情绪管理

弗洛依德阐述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系统的焦虑理论。当大脑皮层承受过多的刺激时, 过多的负荷会使自我无法调适, 因而产生一种创伤的精神官能反应。他认为这是焦虑的最基本形式, 也是其他一切焦虑的根源。同时,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人经验里的一个重要成分, 个人的目标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当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 就会引起焦虑。 特殊执勤环境中部队官兵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不断接受外界各种刺激, 自我调节障碍时极易产生创伤的精神官能反应, 也特别容易产生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上经验的分歧, 从而导致焦虑情绪[1]。

2 焦虑的思想管理

部队官兵焦虑情绪管理首先要在部队官兵中开展整体思想管理, 从思想根源上预防焦虑情绪产生。

一个现实中的人势必不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而且往往利益攸关使得这些挑战具有不可回避性。一旦在某一方面个体感到没有把握应付时, 焦虑就会产生。然而, 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超人, 势必总会有来自某些方面的挑战令他感到无能为力, 而如果他将这些挑战都看作是对自我价值的威胁, 都将其赋予一定的重要性, 则高焦虑不可避免[2]。

如此看来, 要想获得及维持稳定的低水平焦虑只有一个途径, 那就是对所有可能遭遇挑战的方面, 仅仅赋予其中较少方面以极高的重要性, 而将其他方面视为无重要性或可有可无;同时还要将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自己重要的那一、两方面, 以达致一种舍我其谁的实力及信心。这样, 在对自己重要的方面, 自我要求极高, 自我挑战水平超出或接近该方面外在挑战在当前时代可能达到的水平, 个体会感到较有把握应付未来的各种挑战, 不致感到威胁和失控而产生焦虑。而对剩余的绝大多数无力应对的方面, 因为其重要性很低, 就算是在这诸多方面同时遭遇不可战胜的挑战, 也就是一笑置之而已。 《老子》中有言:“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意为追求自己看重的某一方面的学问时, 不仅要日有所进, 还要能够逐渐放弃那些与此无关的诱惑, 能放弃的越多才能有越多的精力投入到目标中, 当对其他方面都能够不再重视时, 在自己追求的方面才能达到极高的水准。这和我们的焦虑应对方法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 焦虑中还有自律性因子。他律性焦虑反映了环境对人的要求, 自律性焦虑则反映了人自身对自己的要求。环境对人的要求可以暂时强制人们进行自律, 而只有当外在的挑战被战胜、环境对人失去强制作用以后, 人们对自己的高水平挑战仍能维持和继续进步才能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成长, 才是自律的作用。按上述焦虑应对方式行事, 虽然可将焦虑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但并不是说就能完全地免除焦虑。

3 焦虑的个体管理

部队官兵焦虑情绪管理其次要教会广大官兵自我焦虑调节。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焦虑, 基本方法是让焦虑对象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 教对象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 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 让对象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经重复练习, 让焦虑对象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3.1 学习放松技巧

①让焦虑对象靠在沙发上, 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位置, 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上;②让焦虑对象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 例如, 静坐在湖边或者漫步在一片美丽的田野上, 使其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③然后, 咨询师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焦虑对象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 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④1次/d, 每次20~30分钟。一般6~8次即可学会放松;⑤要求焦虑对象在家中反复练习, 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3.2 建构焦虑等级

①建构焦虑等级表, 既是对引发焦虑对象特定焦虑的刺激因素的归纳整理, 也是对焦虑对象实施系统脱敏治疗的必要准备;②在焦虑对象说出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后, 要求其本人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排一个顺序, 从引起最小的焦虑到最大的焦虑;③一般是让焦虑对象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 最少焦虑是0, 最大焦虑是100。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焦虑等级表, 0代表完全放松, 100代表高度焦虑。

3.3 放松的一些常用方法

渐进性放松: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杰克伯逊根据有意识地放松肌肉的同时, 情绪也会感到轻松的身心一体反应现象创立的肌肉紧-松循环练习, 促进肌肉和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的放松方法。

坐位或卧位-从上至下-收缩5~10 s深吸气-放松30~40 s深呼气。自主训练:德国脑生理学家格特1890年根据自我暗示可以得到类似催眠的放松作用提出的, 1905年舒尔茨确立, 加拿大卢兹1969年修订。有六种标准程式:沉重感、温暖感、缓慢的呼吸、心脏慢而有规律的跳动、腹部温暖感、额部清凉舒适感。

深呼吸练习:调身:尽可能舒适的姿势;调心:去除杂念, 关注鼻尖-小腹-嘴唇;调息:缓慢吸气-腹部鼓起-缓慢吐气;部队官兵焦虑情绪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基层官兵和专业人员长期系统的配合,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摘要:多年基层心理工作让我感觉基层官兵在长期执行任务的环境下特别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所以特殊执勤环境中部队官兵焦虑情绪管理是基层心理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本文就部队官兵焦虑情绪的管理谈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部队官兵,焦虑情绪,情绪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建斌, 叶兰仙, 郭坚.作战部队基层官兵焦虑、抑郁情绪测查分析与干预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08, (6) :11-13.

篇9:焦虑症的临床治疗体会

【关键词】 焦虑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焦虑是一种情感表现,是人们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产生的情绪反应。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了解病史及个性特点,使病人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增强治疗信心。同时可采用各种形式的自我松弛治疗。抗焦虑药物能缓解焦虑症状,其中以苯二氮杂革类药物最为常用[1]。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焦虑症患者46例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焦虑症患者46例,男 16例, 女 30例; 年龄20~66岁, 平均35岁, SAS 得分为 76.5±1.35。广泛持久的紧张不安,惊恐发作,焦虑发作时的胸闷、心悸、气短、出汗、坐立不安、烦躁、注意力不集中。

1.2 治疗

1.2.1药物治疗 焦虑症的急性期治疗持续4~12周,巩固期至少2~6个月,广泛性焦虑需要维持治疗至少12个月以防止复发,而惊恐障碍需要维持更长的时间,常推荐为2年。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程治疗。广泛性焦虑的药物有文拉法辛缓释胶囊、丁螺环酮、曲唑酮、多塞平;治疗惊恐障碍的药物有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

1.2.2心理治疗 认识-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与惊恐障碍的疗效至少与丙咪嗪相当,并且在预防复发方面具有药物治疗无可比拟的優势。治疗中,治疗师主要教会患者识别引起焦虑的自动思维、中间规则及核心信念,并通过认知重建与行为矫正的方法调整患者的认知偏差,缓解焦虑症状,获得更持久的疗效。治疗一般持续12~16次(1次/周),对于伴有轴Ⅱ诊断(人格障碍)的患者,治疗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患者过度的内心冲突,帮助协调超我、自我及本我的关系,从而能够自我控制情感症状和异常行为,同时能更好地处理一些应激性境遇。治疗一般持续10~20次(1次/周),少数患者可达40次。在治疗结束前一般安排2~3个月的随访,其间逐步拉长会谈见面的间歇期。

2 结果

经治疗SAS评定结果,治疗前76.5±1.35,治疗后50.5±11.2。焦虑症状显著好转40例,进步6例,均无恶化病例。焦虑症的预后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素质有关。如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能在数周内好转。病前有特殊个性或生活事件频发者,预后较差。

3 讨论

焦虑症状可以是某些躯体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所有进行精神科治疗的患者中,5%~42%患者的焦虑症状是由躯体疾病所致,焦虑及抑郁是最为常见的主诉。25%引起焦虑的躯体疾病是继发于神经科问题,25%是内分泌原因,12%是循环系统疾患、慢性感染,14%是其他疾病的误诊[2]。焦虑最常见的一个器质性原因可能是酒精和药物使用,最为典型的是撤药反应。在医疗机构的患者中,焦虑的临床表现有许多形式:焦虑患者诉说众多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可导致内科医师忽视与这些症状相关的其他疾患。环境、精神和生理等因素作用在躯体疾病患者,其焦虑样症状的表现往往隐藏其本来面目。而且可以产生或加剧焦虑症状,引致对他们每一个都进行不切实际的详尽检查。有效的检查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精神疾患引起的焦虑,在综合医疗机构许多有原发精神疾患的患者可以出现焦虑症状。精神疾患病史可在进入医院之前,但受医疗设置的影响而症状加重。况且与原发精神疾患相关的症状可被躯体疾病的应激所引发。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障碍、特殊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强迫症等。

全面的评估(包括精神动力学和心理社会因素的系统检查)可以指导短期心理治疗的实施。除了分离和丧失感受外,患者所存在现实和象征的身体威胁将是首次精神会谈发现的主要内容。与家庭成员关系的破裂可能存在时,家庭干预则是切实有效的。持续存在焦虑症状的患者,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有严重焦虑或惊恐发作的患者,可以帮助他们系统评估其焦虑和将惊恐发作视为灾难的曲解思维模式。行为干预常常被限于对广泛焦虑进行放松训练,但对在综合医院的恐惧症患者可进行脱敏治疗,依靠一些恐怖刺激、暴露技巧等。药物治疗应针对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其他焦虑障碍和共病情况等[3]。正如前面所提及,综合医院的临床医师常常将患者的焦虑症状忽视,因此应注意全面评估。

以往有精神疾患病史者,需要考虑慢性或残余症状的影响及治疗。以往无精神疾患病史者,有多个诊断可供选择,如适应障碍(近期发生的),广泛性焦虑、恶劣心境、人格障碍和共病情况等。采用快速有效的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来解除急性的焦虑十分必要。一旦焦虑障碍诊断成立,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以便今后规律随访、治疗,观察这些患者的最终转归。开始阶段可用咨询或认知行为治疗技巧或药物治疗。若单一咨询、CBT或药物治疗不能奏效或功能缺损依旧,建议联合治疗为首选(SSRIs类或SNRI),其次应用TCAs(氯米帕明、丙米嗪)等治疗。规范治疗或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在综合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一种简便、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是发现焦虑障碍后用新型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剂治疗。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5~478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8~115

篇10: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在早期教育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另一方面使其产生重大丧失感和被抛弃感,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要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

一般孩子在2岁之前,持续跟妈妈分开9天以上,所产生的分离焦虑将终身不可逆转,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仅是因为隔代教育的不足,而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给孩子的保证。在一个家庭角色健全和正常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能够跟爸妈一起生活,远比我们认为的其他物质方面的东西对孩子更重要,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很多从小把孩子扔给老人,等孩子大了却责怪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的家长,其实是不值得同情的,该被同情的反而是孩子。

现在的家长大多了解这点,也有很多像我一样,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家长,但是在一些小事上,有时处理得不够到位。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比如简单的出门,宝爸每天都会很认真地跟小宝说清楚爸爸要去上班,晚上回来陪宝宝玩,他在家可以跟妈妈一起,想爸爸了可以打电话,然后高兴地跟他再见,让他等着爸爸回来。等宝爸回到家,一定是第一时间跟他打招呼,抱抱他,然后洗了手跟他玩。宝宝到目前为止,只是有几次流露出不舍,一直抱着爸爸不撒手,但是从来没有哭闹过,现在已经能每天很愉快地爸爸再见,然后帮我关好门。如何让宝宝有安全感,有时就是这些日常的小动作在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坚持,这也是宝爸“教育”我的。

篇11: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盼望着盼望着,这国家线就是不出,总之,这心天天就这么揪着!

“微言教育”作为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这不也被逼疯了!无论发啥,评论都是国家线!

逼急了,小编都站出来发声了→

国家线主要承载两个功能:一方面要限定该专业的录取底线,不能太低以至于无底线;同时又要宏观调控供求关系,不能太高让很多弱势院校“吃不饱”,招生不够,无法存活。2018年各地分数失衡严重,国家线承载的功能给教育部出了个大难题!如何才能兼顾?就看最后的国家线如何划定了~

考生过度关注只会浪费时间,国家线公布前,各分数段考生积极准备复试调剂,尽早行动,才是大家的阳关大道。

篇12: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儿童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这种病症多发于孩子的学龄前期,那么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分离焦虑呢?

如何应对儿童分离焦虑症

1、多与同龄小朋友接触

从1岁起就有计划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地方,与同龄孩子接触;到2岁左右次数要增加,并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领居家),可让他尝试与亲人短暂分离。

2、适时培养自理能力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应注意自理训练,如1岁左右练习用勺吃饭;2岁左右独立吃饭(用勺或筷子);2岁左右排尿、便时自己找便盆,并开始脱、穿裤子的训练和指导。

3岁开始尽量自己就能够完成排尿便,如脱裤子并且学会用手纸擦屁股、提裤子等。孩子学会以上的各项技能就可以快速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提前熟悉了解幼儿园

入园前1~2个月,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玩耍,同时给孩子讲解幼儿园的乐趣,如有许多新奇的玩具,老师、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等,使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熟悉,向往上幼儿园。

4、和孩子分享育儿园的一切

愉快度过第一天,并在最初一个月,不断强化幼儿园的好处,与孩子一起讨论去幼儿园的收获,了解孩子的想法,对不满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释。

5、给孩子带玩具

在老师的同意下,给孩子带一个心爱的玩具(不易损坏、无危险的,如玩具小熊等),使孩子依恋情感暂时转到心爱的玩具上。

6、幼儿园应重视幼儿心理

如今许多幼儿园对幼儿的心理发育及教育是很重视的,对孩子的管理也从强硬服从转化为了讲道理,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效果很是良好,这样可以让孩子的分离焦虑期缩短,生病请假及引发的心理障碍的情况会逐渐减少。

缓解幼儿园分离焦虑的方法

1、提前适应离开妈妈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你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

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宝宝。让他知道,你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你的信任感。

2、认识小伙伴

入园代表着集体生活的开始,和小朋友的交往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去户外玩。

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间相对容易发展起较良性的关系,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就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3、学会表达需求

如果你一向细心,这时候最好能放慢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会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4、生活技能提前训练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在幼儿园感觉不好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提前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时有没有老师帮忙?帮他进行一些生活训练。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

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

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怕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

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

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l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

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

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

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2、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

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3、自身个性与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分离焦虑产生的影响

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患儿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或担心意外灾难会使自己与父母失散。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

患儿因而不愿上学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儿所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病程可持续数年。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

当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分离焦虑就越发不可忽视了。很多宝宝因害怕去幼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

分离焦虑的表现

有关专家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

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

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

篇13: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06例, 女性患者94例;年龄最小者16岁, 年龄最大者71岁, 平均年龄为38.9岁;患病病程为6~18个月, 平均病程为8.9个月。经统计所有外科手术患者中,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50例, 疝气手术患者39例, 阑尾炎手术患者38例, 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手术者34例, 胃肠道穿孔者28例, 甲状腺手术患者11例。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每组100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于选择的所有入住我科需进行手术的200例患者, 均进行常规护理, 而治疗组100例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 其具体护理干预如下。

1.2.1 加强沟通与交流

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是减轻患者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是缓解紧张情绪的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应给予讲解术中、术后的病情情况, 医护人员应该主动积极的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安抚, 减轻无必要的心理压力, 此外, 介绍在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有效安慰患者, 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使其患者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

1.2.2 提供舒适手术环境

患者首次进入手术室的感觉必定是紧张、焦虑, 甚至会烦躁不安, 所以说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及医护人员紧张气氛极为敏感。首先手术室内卫生要清洁, 物品要摆放整齐;手术床单应该视线内无明显的血迹, 手术器械应当患者平卧以后推入手术室或放在手术内相对隐蔽的地方;手术室内应该摆放一张手术床, 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 医护人员应该重视言行举止, 即言谈得体、语言亲切、举止端庄、态度平和, 不要打闹嬉笑, 这样就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减轻心理焦虑情绪。

1.2.3 及时告知手术情况

当手术顺利成功安返病房后或麻醉患者醒来时, 医护人员应该告知患者其手术非常成功, 切口很小, 麻醉顺利, 再休养几天就可以康复出院, 若患者第2天自觉刀口疼痛, 心情焦虑, 医护人员应主动安抚, 告知刀口愈合期, 会感觉刀口疼痛, 用和蔼的语气安慰他、鼓励他, 嘱其患者应卧床休息, 放松心情, 不要过于担心, 可床上适量活动, 促进胃肠道蠕动, 尽早排气。

1.2.4 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患者手术成功以后安返病房, 由于患者患病性质不同, 手术刀口大, 损伤组织多, 可出现刀口疼痛, 引流管不畅, 特别是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自觉疼痛加重, 这时患者需长时间来修养和恢复, 医护应鼓励患者坚强, 再给予药物止痛。若对于手术不成功的患者, 护理人员不应该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患者, 让其慢慢接受现实,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1.3 统计学处理[2]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治疗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给予特殊护理干预, 其治疗组护理满意度及康复统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康复时间及病情恢复了解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焦虑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反应, 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术前焦虑使人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 使患者的痛阈降低, 也是影响患者手术中耐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导致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疼痛的增加, 同时交感神经兴奋, 从而血压增高、心率增快, 临床出现胸闷、心慌、心悸、头晕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从而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通过对治疗组外科手术患者100例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给予特殊护理干预, 结果可知: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康复统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所以说在术前、术中、术后都应该嘱咐患者应该注意的事项, 有效安慰患者, 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使其患者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姜惠美, 尚仁香.外科手术患者焦情绪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7 (24) :46-47.

[2]庄晓华, 王相立.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 (3) :331.

篇14: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今天很多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还是和宏观政策有关系的。政策的放松对很多创业项目都有帮助。但很多时候政策是进一步退两步,所以也会有风险。

不久前我去了硅谷,过去我们的模式是COC(copy to china),现在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O2O等方面,美国也在学我们。另外,我们的移动金融支付比美国强,原因是我们过去的传统金融太弱,他们的传统金融力量太强。

整个中国的机会是被三个东西驱动的。

第一个是改革和开放。

第二个是中国的国际化进入新阶段。这一轮我们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民营国际公司。

第三就是科技创新让我们在很多行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三点都是宏观层面,是我们要考虑的。但微观层面上就不好说了。因为规律性的东西本身就值得警惕。打个比方,中学我们学的是宏观物理,大学学的是微观物理。但牛顿力学一跑到量子阶段,就发现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不可控了。

个体成功的偶然性因素太多了。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早期投资不可被量化,也是很难被观测的。但是你说它完全不可被观测吗?也不对,还是有一些可把控的。我参与很多家公司的董事会,发现每一家公司的问题都千奇百怪。

从巨大的样本层面,有很多可把握的规律。但回到微观层面,就有很多偶然性。我们投资中最不可把握的是运气。

我们需要有敬畏之心,成功是偶然的。就是你做的一点必然准备,恰好和很多偶然性的东西共振了。当然,很多时候是反向共振的。所以失败不丢人。这可能也是我给自己减压的方法。

我比较相信一万小时原理。积累和大量试错,是把握一个行业宏观规律的前提和必须做的功课。当然,很多时候光靠勤奋也不够,还需要深度思考。因此一万小时原理是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其次,早期投资的决策,本质上是反人性的。我个人觉得创业者和投资人在早期的时候都很孤独。因为早期投资的决策和普通人的认知是反的,它是非线性决策。如果一个项目过会时四个人都说好,一般这是一个平庸的项目。往往是只有一个人坚持的项目,是最好的项目。

我们投了那么多公司,遭遇了很多质疑。为什么呢?因为厌恶风险是人的本能,我们本能讨厌不确定性。但创业这个事儿,在信息充分对称的领域内,小公司是没有机会的。早期小公司的优势来源就是你是少数派,你具有别人不具备的信息优势。

有勇气对绝大多数人同意的事情说不,是一个核心能力。但这个东西前期需要大量时间的经验与知识积累。

如果你的决策很舒服,一般都是有问题的。这也是为啥我们需要leader做艰难的决定。所以,对我们做早期投资人来讲,怎么能够在非舒适的感受里面去下注,非常难。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好的基金如何能够在合伙人内部存在好的讨论机制,同时允许少数派的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主集中制,要求决策者很自信,倾听反对意见,还能坚持己见,这一点很不容易。

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投资,都需要明白自己是少数派。

在认知论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不管做啥,我们都想不断逼近真理。人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不做什么。要找到做和不做的界限,在于遇到一个未知的时候,怎么去问问题。

问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聚焦和做减法的过程。在我们这个行业中,有时候问问题就包含了我们对行业的本质性思考。

做公司战略是一样的。就是问问题,不断聚焦。为啥问题很重要?有时候很多公司很忙。但每年许多公司只要做一个正确决定就够了。有的公司经常变,就是因为没有找准问题。其实一个公司能不能找到问题并聚焦和坚持,是核心。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我们是相信的。好公司都有复利效应。没有找准问题的公司才会把战略换来换去。

我们做投资和创业的都很容易焦虑。所谓羊群效应给人带来巨大的噪音,让我们无法冷静。只有能够管理内心焦虑我们才能做决策。

早期投资决定有大量理性分析,但最终其实都是我们的情绪在做最后决定。在那些成功的投资案例决策时,那些著名投资人内心也是很惶恐的。

如何区分公司真实价值和公司融资价格?企业家要明白,有时候公司融资价格很高,不代表公司真实价值很大。我们不要为了追逐价格而忘记了我们做的是价值本身。管理内心的焦虑需要我们能够回归初心和自我。

怎么寻找下一个机遇?我们觉得要有舍,才有得。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值得投入的创业者身上,和他们一起成长。虽然早期投资有很多的不可控,但不代表没有规律。规律性的东西在于,商业的基本原则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这些原则在新市场里面不停地被演绎。例如电子商务,本质上还是买卖。所以,如果要找规律,首先要把演绎的载体性的东西剥开,然后看行业的本质。

互联网有没有本质呢?有。我一直觉得就是数据和连接,这两个东西在不断的变化。这个行业精彩的地方在于每一段时间都会出现超大型公司。

当然,创业的机会不全部来自于科技创新。还有可能来自于政策放松和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变化。另外,我们也特别强调企业家的精神。实际上,人和事是不分的。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可以作为少数派有信息的非对称性优势。

所以,为啥企业家稀缺?因为他是少数派。如果人人都是企业家,就有问题了。

企业家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是少数派。第一个特点就是他能够提出别人看不到的愿景。有的时候愿景害死人,进入太早也不行。所以进入时机也很重要。

如果说创业和投资是孪生兄弟。创业就是投资的镜面。做团队的领袖,要守正出奇和公正行事。我个人的感觉是,公平很难做到,但公正是可以做到的。做早期公司也是一门艺术,一个公司的小和大之间是一瞬间转化的。一个公司有可能有大愿景,但最好能够做到积小胜为大胜。小米就是典型的积小胜为大胜。要把巨大的愿景分解为务实的战略。ALLIN 和积小胜为大胜之间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创业者要有决断力。不断试错后就要有投入的决心。

创业有两个典型的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战略问题被执行化,公司没有聚焦,战略不清楚,或迟迟不做决策,导致大家都很忙。最后把战略上的不清晰归结于执行力的问题。

第二个困境就是执行不力被战略化,导致好的战略因为差的执行而受到制约。

今天我发现,所谓的O2O之类的创新,它们的业务跨界非常多元。互联网+,一“+”就加坏了。这个对企业能力的要求就很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越来越看到管理、组织和文化的重要性,这些软的东西开始变得对公司加分了。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季度是传统行业的一年,它的变化周期极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整合资源,提升技能,很不容易。

比如我们原来看到雷军很痛苦,他到处找硬件团队。找到硬件团队后怎么融合,又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企业必须要有组织能力和文化,把公司的管理给系统化。

篇15: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

焦虑是种极普遍的情绪体验,一般而言,大多数的焦虑是正常的,而一旦焦虑超出一定的程度,就要警惕焦虑症的出现了。

9成白领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一项针对20―40岁的城市“漂族”的调查显示,九成人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其中“感到孤独寂寞”、“没有归属感”、“缺少认同”、“未来发展迷茫”成为了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而焦虑的背后,是更多客观因素制造的障碍。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涌进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奋斗,他们默默打拼,内心深处却并不平静。与本地人相比,很多外地人永远无法融进这座城市,即使买了房有了车也不能完全减轻烦恼,焦虑在这个群体中蔓延。

焦虑和压力是人们应对感知危险(不一定是真实的)时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由于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在树林里被老虎追着跑,因此经常就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让我们很恼火,如电子邮箱收件箱过满啦,早上时间太赶啦或是临出门前找不到钥匙啦等等。不过还好,我们为你精心总结了一些妙招,让你轻松搞定此类压力。

赶走焦虑的12个妙招

1、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会导致严重后果: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造成全天焦虑和紧张。有时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焦虑通常会阻碍睡眠。

尤其当你感到烦躁不安时,试着制定一个7--9个小时的睡眠计划,饱饱地睡上几晚,看看白天的焦虑是不是减轻了。

2、笑一笑

当工作让我们情绪低落时,迅速调整下心态,咯咯地笑几声吧。研究表明笑声能够缓解抑郁和焦虑,所以不妨从网络上找些搞笑的段子平复下紧张的神经吧。

3、简化大脑

物质简化=心理简化。

如果工作的地点混乱不堪,就很难放松心情,且使工作显得更加凌乱繁琐。因此花15分钟左右整理一下房间或办公桌,并养成保持事物干净的好习惯。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思考问题,也就没有焦虑的机会喽。

4、表达感激之情

研究证实常念感恩有助于减轻焦虑,尤其当我们休息充分后。因此摒弃疲惫不堪的心态,怀着感激的心态开启你的感恩之程吧。

5、吃对事物

焦虑会让我们的身体乱作一团:胃口也会跟着改变。为了给身体提供所需的支持,应该选择富含维生素B和Ω-3等营养元素的食物,并配以健康的全谷物碳水化合物。

研究证实维生素B与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关,而Ω-3可以减少抑郁症和焦虑症。全谷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调节体内五羟色胺――一种让我们“感觉良好”,并保持心态平和的神经递质――的水平。

不过要注意,吃含糖量较高和加工的食品会加重焦虑症状。

6、冥想

现在我们应该都知道冥想就是放松,但科学家们同时也发现冥想实际会增加大脑内的灰质――可令体内的压力减少的物质。很多专业人士都强调了冥想对焦虑、情绪和压力症状的积极作用。

此外,冥想还是一种观察大脑的方法,让我们搞清楚耐人寻味的焦虑情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而理解大脑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让我们远离那些负面情绪。

7、作一个前景板

如果未来看起来过于苍茫而可怕的话,就改变对目前现状的看法吧。花一小时制作一个前景板,有时单单只是设定具体的目标就能将我们从对未来未知的焦虑中解救出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管理焦虑心得体会:焦虑】相关文章:

护士焦虑情绪管理论文04-18

焦虑05-23

焦虑障碍05-10

认同焦虑05-24

外语焦虑07-07

疼痛焦虑07-12

焦虑分析07-16

文化焦虑07-22

焦虑特质07-31

社会焦虑08-09

上一篇:XX年教师个人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下一篇:刑事上诉状范文